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_江碧玉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_江碧玉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_江碧玉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_江碧玉

第8卷第4期2009年12月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 F Z H EJI ANG UN I VER SITY O F TEC HNOLOGY(SOC I AL SCIENCE)

V o.l8N o.4

D ec.2009

文章编号:1006-4303(2009)04-0476-05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

江碧玉,张彦苓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本文以翻译理论与实务为基础,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用丰富的实例讨论分析了时政新词的文本类型、翻译原则及策略。本文认为时政新词属于/表达型0功能文本,以反映国家政策和领导人思想为主要目的,翻译时以服务于原文政治立场和目的为原则,应在充分理解原文政治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慎重选词,再现原文语义。

关键词:时政新词;功能理论;目的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新词新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通过它们,人们可以了解中国的现时国情和发展状况。时政新词的英译质量在我国对外宣传和交流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其英译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无英译先例可循,一般的综合性汉英词典上也无现成答案可查,译者往往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汉译英难,没有先例可循的新词翻译更难。翻译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本文尝试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时政新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索。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功能翻译理论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翻译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创始人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 n a Reiss)在1971年出版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6(Possi b ilities and Li m itations in Transl a ti o n C ritic is m)一书为标志,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1]。赖斯继而在1983年的5Tex tType and Translati o n M ethod:Operati v e Tex ts6一书中将/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0移植于翻译,把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型(tex t-type): /信息型0、/表达型0和/诱导型0,即著名的文本分类说(tex t typo l o gy),认为翻译应有具体的要求,译者应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2]。

第二阶段,以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Ver m er)创立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为代表,该理论成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Skopos0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动机,功能0。翻译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0(the end j u stifies the m eans),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3]。

第三阶段,最后一位主导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 ord)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各种学术思想,并提出了/功能+忠实0这一原则。据此,诺德进一步提出/纪实翻译0(docu m en tary translation)和/工具翻译0(i n stru m enta ltranslation)两大译法。/纪实翻译0强调原语文化,重在

收稿日期:2009-02-18

作者简介:江碧玉(1976-),女,福建三明人,讲师,硕士,从事翻译理论及实践研究。

第4期 江碧玉,等: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 /再现原文发送者同原文接受者之间交际时的情景0。/工具翻译0强调译语文化,重在表达/原文发送

者与译文接受者之间新的交际情景下的互动0[3]。

(二)赖斯的功能文本分类说及时政新词的功能文本类型

功能翻译观与以往的语言学或对等翻译观相比,在原语文本的角色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语文本已不再是译者做决定的首要标准,它只是/提供信息0,是各种不同信息中的一种。赖斯认为,文本类型理论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要的合适的对等层级。赖斯的文本分类说(tex t typo logy)基于德国心理学家卡尔#布勒(KarlBuh ler)提出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0,按照主体交际功能分类,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型:/信息型0、/表达型0和/诱导型0。/信息型0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告知真实世界的客观物体和现象,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的选择都从属于这个功能。译者应力图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在文体方面以目标语语言文化的主导规范为指导;/表达型0文本的功能在于对读者产生美学效果,作者选定的文体形式与文本意义相关,翻译时不可忽略这种效果。如果不希望改变原语文本的属类,译者翻译时必须力图塑造相似的文本效果;而/诱导型0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准则,译者翻译时应以读者的同等反应这一总体目标为指导原则,虽然这可能要改变原作

的内容和文体特征[3]。

时政翻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表达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文件、外宣资料;二是国家党政领导人的重要讲话[4]。政策文件、外宣资料中的新词反映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涉及到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非常严整肃正,具有权威性;国家党政领导人的讲话个人用语习惯和表达风格都带有十分外显的个人印记和权威性,反映出说话人的政治态度和语言风格。因此,时政新词的文本功能以反映作者的思想、话语发送者的思想为核心,作者及话语发送者选定的文体形式与文本意义相关,属于/表达型0文本。翻译时务必紧跟原文语义和作者思想,决不可随意更改或发挥,强加入译者的个人行为和观点,而应当以服务文本功能为原则,多采用/纪实翻译0(docum entary translati o n)法。

二、时政新词的翻译原则

(一)政治文献新词翻译原则

翻译功能论的核心理论/目的论0认为,/目的决定手段0(the end justifi e s the m eans),即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政治文献的翻译目的是对外宣传我国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领导人思想及社会主义理论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类文本的预期功能决定了准确是政治文献翻译的基本要求,除此以外,译文必须确切无误的反映原文的政治立场及目的,不能偏离原意更不能曲解原意。因此,建议采用/纪实翻译0(docum entar y translation)法,尽可能使用贴近原文句法、语义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以彰显原文文本/个性0。我国时政翻译资深权威程镇球先生就一直认为,对于这一类文本的翻译,/首先,要紧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删0,/紧扣原文,有时原文的词序也要很好注意,不要轻易颠倒,避免犯政治性错误0,/紧扣原文,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应放过0。因为,/政治文章上用词严格0,/要仔细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0[5]

政治文献事关国家大事,其内容及用词都是经过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后定稿的。例如:在5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6译文中,中英双方在/恢复行使主权0的翻译上出现了很大分歧。中方最初提议用/recover sovere i g nty(收回主权)0,英方提议用/a transfer of sovereignty(主权移交)0。最后,经我国法律专家研究后,认为使用/resum e t h e exercise o f sovere i g nty 0较为合适,因为这一译文表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以前对香港的主权/未能行使0,现在则是重新/恢复行使主权0[6]。由此可见,政治文献中新词的翻译以服务政治目的为第一要义。

政治文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均有准确定义,译文必须确切无误的反映原文政治立场。例如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处理台湾问题的5反分裂国家法6。怎样翻译这部法律的英文名?反分裂可以有两种译法,一是/ant-i separation 0,一是/ant-i secession 0。从语义上讲,两种译法都可以,而且在现代语义中分裂更常使用的是/separati o n 0,但我国选用的是/secession 0的译法。/separation 0客观地指一个国#477#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家分裂为两国,是个中性词。而/secession 0则是个让美国人触景生情的词。美国历史教科书中提到南方分裂运动用的即是/secessi o n 0一词,含分裂、叛国的意思。因此这一选词很好的服务了原文英译的目的,可以说是深刻认识政治词汇文化内涵并成功运用于时政新词英译的范例。

再如,把/港人治港0译成/H ong Kong peop le ruli n g H ong Kong 0或/H ong Kong people governing H ong K ong 0都是欠准确的。这里的/治0实际含义是管理、掌管等,因而将其译成/H ong Kong peop le ad m inis -teri n g H ong Kong 0表意精当得体。政治性是政治文献翻译鲜明而独有的特点,这一翻译符合原文的政治性内涵,是准确实现原文功能的翻译。又如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0政策中,/开放0二字的译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词意简单却含义深刻。我国对外报道一致使用的表达是/open i n g -up 0或/open -i n g -to -the -outside -wo rl d 0。然而不少外国媒体却常用/open -door 0(门户开放)这一短语。看似仅一字之差,里面却大有讲究:/open i n g -up /openi n g -to -t h e -outsi d e -w orl d 0是我们主动对外,突出我们的主权;而/open-door 0虽有/开放0之义,但还可以理解为/别人0为/我0而/开门0,就是说,对/外国人0而言,/门0是为他们/开0的,他们是主体,这就颠倒了主次。更为重要的是/open-door 0二字会使我们想起晚清末年外国列强强加给我国的/门户开放0政策,那是一段屈辱史,在今天的中国决不允许再次发生,这里面有质的区别。因而,根据我们的政治立场和翻译目的,宁可直译为/opening -up /open i n g -to -the -outside -wo rl d 0,也不顺应译文的流行说法,这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求异0,更重要的是更为深刻的政治内涵和用意。

(二)领导人讲话用语翻译原则

我国党政领导人在政治活动和外事场合中的发言、讲话、讲演和其他以文字方式发表的言论,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形势和政策主张的最重要、最权威的来源。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有了空前提高,各国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对各种国际问题的表态。因此,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英译的首要目的,就在于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从而增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谊与合作。领导人的言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国家性,涉及大政方针和敏感表态,代表着国家,展示着崛起的中国和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形象。因此,翻译领导人讲话的目的除了传达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树立形象,展示领导人的风貌和个人魅力,而且这个形象应该具备开放、务实、诚信、坚定、自信、亲和、说理、幽默等各种使外国听众产生正面感想的品质。这一目的也成为我们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

国家党政领导人的讲话,个人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风格并非完全一样,个人特点明显,大都带有十分外显的/个人印记0和/权威性0。这种权威出自于讲话人的显赫地位、可靠性以及语言能力。因而翻译中应特别小心谨慎,中规中矩,紧扣原文实质,不可随心所欲,使讲话人的言论和思想带上译者的个人痕迹。

对于领导人讲话中类似/两手抓0、/三农0、/四个尊重0这类近乎俚语俗语的表达,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可能照字直译。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译者紧贴原文内涵,对原文逐字推敲,弄清字里行间的实质内涵意义,采用/工具翻译0(i n strum enta l translation)法,选用恰当的译文词汇对原文进行/归化0性处理。

例如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三农0问题时是这样表述的:

原文:我们加大/三农0工作力度,及时做出部署,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

性。

译文:W e expanded support f o r agricu lture ,r ura l areas and far m ers and m ade plans in ati m ely

fashion to ensure the conti n ued enthusias m o fm ajor gra i n producing areas and grain pr oducers .

译文将/三农0问题具体化了,即对这个词进行解释性英译,将词的内涵准确的表述出来,实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

再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主席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分组讨论时提出/八荣八耻0,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0具体表述如下:#478#

第4期 江碧玉,等: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时政新词英译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

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

逸为耻。

译文:E i g htH onors and E i g htD isgraces :

(1)H onor to those who love the m otherland ,sha m e on those w ho har m t h e m o t h erland ;(2)

H onor to those who serve the people ,sha m e on those w ho betray the peop le ;(3)H onor to those w ho

be lieve i n science ,sha m e on t h ose who choose to re m a i n i g noran;t (4)H onor to those w ho are har d

-wo r k i n g ,sha m e on those w ho are lazy and avo i d work ;(5)H onor to those who upho ld unity and

he l p one another ,sha m e on t h ose who seek persona l ga i n at o ther .s expense ;(6)H onor to those

w ho are honest and tr ust w orthy ,sha m e on those w ho trade pr i n ciple for profits ;(7)H onor to those

w ho are disc i p lined and la w -ab i d i n g ,sha m e on those who are und isc i p li n ed and break the la w s ;

(8)H onor to those who practi c e pla i n liv i n g and defy adversity ,sha m e on those w ho i n du l g e in ex -

travagance and p leasures -seeking .

从实现文本功能的角度来说,这一译本是目前的最佳译本,它准确精炼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实质,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点,音韵悦耳。译文通篇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简洁生动地向目的语读者阐明了领导人讲话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展示了领导人的风貌和个人魅力。

三、时政新词的英译策略

(一)明确原文翻译目的及文本功能,充分理解原文政治内涵和外延

功能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发起人出于某一目的要求对某一文本进行翻译。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因此译者动手翻译前明确翻译任务的预期目的是第一要义。时政新词的翻译目的是对外宣传我国的基本国策、方针政策、领导人思想及社会主义理论等。时政文本的政治性和领导人说话的思想是翻译时不可偏离的要旨,翻译前译者应非常明确这一点。

在明确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译者应对原文进行分析。虽然/目的论0者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翻译的目的而不是原文决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用考虑原文。原文作为信息的来源,是译文所要表达信息的出发点,原文分析对翻译过程有指导作用,它为译者决定原文中哪些信息与功能翻译相关,以及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可以实现翻译目的。作为/表达型0功能文本,对原文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时政新词的翻译尤为重要。译者翻译时应紧扣原语文本,对时政新词进行逐字的语义分析。同时,通过分析原文发出者的意图、原文接受者、文本接受时间及地点、文本传播媒介等信息,充分理解该时政新词在原语文本中的政治内涵和外延。

(二)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翻译目的,选词用字确保准确忠实

功能论者认为,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根据目的准则,翻译时采用/异化0还是/归化0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上采用/纪实翻译0还是/工具翻译0这些两难的问题,均以实现翻译任务的目的文本预期功能为依据。时政新词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原文作者的地位是神圣的,是不可侵犯的。翻译前对原文进行分析切不可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导致偏离原文语义甚至歪曲原文的不良后果。翻译中要尽可能使用贴近原语的句法、语义结构,在译文中斟词酌句,将原语语境意义、政治内涵和外延准确表达出来,做到紧扣原文精神实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技巧的使用均以实现这一目的为准则。

因此,明确时政新词的文本功能,以及作者所处的政治立场及其要实现的政治目的,是做好时政新词翻译的基础。而译者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高超娴熟的翻译技巧,则是做好时政新词翻译的保障。#

479#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参考文献:

[1]Re i ss K anthari na .Poss i b ilities and L i m itations i n Tran slati on Criti cis m [M ].M unich :H ueb er ,1971.

[2]Re i ss K anthari na .Text Type and T ran sl ati on M et hod :Operati ve Texts[M ].H e i del berg :Ju li us Groos ,1983.

[3]Nord Ch ri s ti ane .T ran sl ati on as a Purpos eful Acti v i ty :Fun cti onali st Approaches E xp l a i ned[M ].Shangha:i Shangha iForei gn Language E du ca -

ti on Press ,2001.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 ].中国翻译,2003,(3):56-58.

[6]过家鼎.5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6翻译中的政治考虑[J].上海翻译,2005,(2):120-123.

On T ranslati ng Ch i nese N eologis m s of State A ffairs and

Politics i nto English fro m a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JI A NG B-i Yu ,ZHANG Yan -L i n g

(Zh ijiang C ollege ,Zh eji ang U n i vers it y ofTechnol ogy ,H angz hou 310024,Ch i na)

Abst ract :Focusing on translation theor y and effects as w e ll as f u nctionalist translati o n perspecti v e ,

the article ana l y zes translation pri n c i p l e s and tactics for renderi n g Ch i n ese neo l o g is m s i n to Eng lish .

It is ho l d that neo log is m s of state a ffairs and politics ,a tex t of /expressi v e 0function ,are i n tended to convey t h e nationa l polic i e s o r to refl e ct the though ts o f the country leaders .Lex ica l co m prehen -si o n ,translation pri n c i p les and tactics ,and flex i b ility in expressi o n are central to the proper render -i n g of Ch i n ese neo l o g is m s into English .

K ey w ords :neo l o g is m s of state affairs and po litics ;f u ncti o na lis m;Skopostheory ;translation tech -n iques

(责任编辑:金一超)#480#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2001:l)认为,西方翻译研究发展史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对等,这一曾经至关重要的概念,逐渐淡化,并最终消解。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翻译活动更加频繁,各种文本类型的翻译需求迅速增加,非文学文本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考察对象,德国功能翻译学派应运而生。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塔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贾斯特·赫尔兹-曼塔利(Justa Holz-M?ntt?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其代表理论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text typology);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赫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由于多元体系翻译观的影响,与原文文本至高无上观念紧密相关的等值标准逐步被侧重目标系统(target system)的观念所取代。 1.2.1功能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 卡尔·布勒于1934年提出了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功能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为赖斯的文本类型学和弗米尔的目的论奠定了基础。 1.2.1.1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 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包含以下组成因素: 语境(context):语言的“表现功能”,涉及符号与世界的关系; 说话者(speaker):语言的“表达功能”,涉及符号和说话者的关系; 受话者(hearer):语言的“感染功能”,涉及符号与受话者的关系; 符号(sign)。 布勒根据语言工具模式中的组成成分及其关系,区分了三种语言功能: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感染功能(the appellative function)。他进而提出依据文本主要功能对文本进行分类(张美芳2005:65)。有一些文本明显试图影响读者的观念,一些文本意在产生某种美学效果,另一些则只是传达信息。布勒据此区分出三大文本类型:意动型文本(conative)、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型文本(representative)(周桥2006:81)。 1.2.1.2雅各布逊的语言功能模式 雅各布逊发展了布勒的语言工具模式,提出了语言功能模式。这个模式有六个组成要素:信息、语境、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接触渠道、代码和话语功能。他根据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把话语功能分成五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感染功能、寒暄功能和诗学功能(张美芳2005:67)。 1.2.2译功能翻学派的主要理论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弗米尔则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最主要的理论: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而曼塔利比弗米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1.2.2.1赖斯的文本类型学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德国的翻译功能主义学派 马梦琪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 如果我们谈论当代德国的翻译学派,特别是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学派,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翻译的功能学派,也就是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目的派。这是20世界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单靠语言学不能解决翻译的所有问题。翻译目的决定翻译实践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文本的功能和译文所要达到的功能预期。翻译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有赖斯、汉斯·威密尔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

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三、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Reiss)、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Holz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categoryoftranslationcriticism),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and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oftranslation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plusloyalty)。 第一阶段: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Reiss,1923-),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在她1971年出版的论着《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

汉英翻译新词新语是英译工作的保证

汉英翻译新词新语是英译工作的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大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由于社会变革的迅猛,新词的生成速度惊人地快。比如,人们正大谈"厄尔尼诺"(EI Nino)之际,"拉尼娜"(La Nina)已经产生;刚出现"智商" (IQ)却又进出个"情商"(EQ);才在谈"第三产业"(third/tertiary industry, service sector, third sequence of enterprises),"第四产业"(qua ternary/information industry)已悄然而至;"军嫂"(military spouse )的事迹还在传诵"空嫂、呼嫂、礁嫂、纱嫂、报嫂、红嫂、接送嫂、抗洪大嫂"业已闪亮登场……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时期的新词新语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面对新词新语,外语工作者有责任及时将它们译成准确、地道的外语,以便让国外读者了解今日中国的国情及发展。 怎样才能做好汉语新词新语的英译工作呢?下面,笔者拟结合实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内外有别,以不同方法传译不同类新词就汉语新词的产生看,其源语有二:一是自他语中引入,二是自本族语中新生。显而易见,对引进的新词应取回译法,即还"舶来品"以本来面目。例如,峰会(香港译"极峰会议"):summit(conference);克隆:clone;冰毒:iee;摇头丸:dancing outreach;传销:multi-level marketing;(计算机)2000年问题:Y2K problem(y for yea r, k for kilo or thousand);等等。值得注意的是,

浅谈汉英新词翻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一批又一批的新词应运而生,其成长之速度令人应接不暇,汉英新词的翻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翻译实践的一个新的研究点,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但是翻译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新词翻译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不同的新词翻译资料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问题,即使是国内一些比较权威的网站,书籍也是如此。就这些问题,笔者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 1、理解是汉英新词翻译中的前提 作为翻译实践的一种,汉英新词翻译无疑具有翻译的一些共性和特点,但也有其个性,比如时效性,创造性等。这就使得新词翻译具有某些难度,因此作好新词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众所周知,翻译始于理解,但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新词往往涉及一些新的事物,要翻译那些不熟悉的词汇特别是专业术语,在理解上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比如笔者看到有书把“三陪”译作 “ women who provide illegal sexual services, especially prostitutes ”,“三陪”不一定就是指性服务,此处对“三陪”的理解与“妓女”无异,而且使用illegal 一词也有问题,因为性服务没有合法不合法之分,都是非法的,其实类似“三陪”这 浅谈汉英新词翻译 宋孝廷 刘红 夏娟 湖南湘南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 42300 样的服务,西方国家早已有之,称之为“escort service ”。“三通一平”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建筑项目中的通水,通电,通路和地面找平面,按意思应该翻译为access to water, power, road and leveled ground 之类的句子。但是我们却发现有人这样翻译:one level three ground ,将“三通一平”简单机械地翻译成“三个通过和一个平面”,这是典型的因为不理解原文而造成的中式英文,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还有,我国这几年有个经济术语“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果就字面的翻译为“active financial policy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研究的话就会发现,“积极的”这个语境里应该具有某种强调的意思,语气稍重一些。要表达这个强调的语气英语中有一个词“proactive ”,即在“active ”前面加上一个前缀“pro ”.“pro ”这个前缀在英语中的意思是“i n f a v o r o f ”, 因此“proactive ”比active ”更具强调意义。再如,汉语里有个“皮包公司”的新名词,指的是没有固定资产,经营地点及工作人员,只提着皮包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或组织。关于这个词的翻译有很多种,有的译为“paper company 有名无实的公司”, 有的译为“bubble company 为诱骗钱财而虚设的公司”,都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译为“shell company 空壳公司或外壳公司”则有失偏颇了,因为“shell company ”是指不真正从事实际经济活动的公司,与原词的意思相差甚远。因此正确的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2、汉英新词翻译中的表达问题 在汉英新词翻译过程中,正确得理解 原文乃是第一步,不过就算是理解了原文 的意思,要正确,地道地用英语表达出来也 并非易事。汉英翻译的新词大都具有浓厚 的地方“特色”,尤其是某些外来词,如果 译者对其意思没有弄清楚,其结果就会是 不伦不类,顾此失彼。如“信息高速公路”一词最初是美国前副总统艾伯特?戈尔 1978年提出来的,其原文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因此把这个地道的外来词 翻译成英文时应该还其“本色”,译者若 不明其来源而将其译为i n f o r m a t i o n expressway ,意思没错,但外国读者看来难免有不伦不类之嫌。其次,文化层面也是一个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举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汉语里有一个非常有“中国特色”的成语“望子成龙”,很多人就翻译成“t o hope that one ’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 ”之类,英语读者看到后做何感想?有趣的是笔者在教学中居然发现有学生把自己的英文名也取为“dr ag on ”,也难怪外教当时听了就一脸茫然,一个劲地摇头,以上笑话皆因翻译时没有文化概念之故,须知“dragon ”在英语中的意思乃是“会喷火的怪物”。再者,表达要符合习惯,否则即使是语法,措辞正确,也会有中式英语之嫌。这个方面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将“网吧 c y b e r c a f e ”译为“n e t b a r ,internet bar ”就是此类。又如,把“高新技术new and high technology ” 译作high and new technology ,把“复合材料 composite material ”译作compound material 或complex material 也是此类问题所在。这样的词序或搭配都不符合英文行文的要求。还有把“赢得市场” 译作gain a larger share of the market 也有违英文行文习惯,英文中的“市场份额”人们更习惯于说成是market share, 而“赢得”,“获得”通常用 increase, capture,gain 来表示。又如,我国的戏剧中有一种叫做川剧,有的书将其译为folk opera of Sichuan Province 《现代汉语词典(汉 英双语)》不正确。因为folk 意为“民间的”,不是“地方性的”,建议可以译为“one of the local forms of opera in Sichuan Province ”.笔者最近在中国日报的网站上(htt p://lan https://www.doczj.com/doc/a08174820.html,/chineseterm.shtml?ty=z)也看到把“在职研究生”和“在职博士生”分别译做 “on-job postgraduate ”和“on-job doctorate ” ,可知在英语中表达“在职”这个意思直接就有一个词“on-the-job ”,将其直接借用过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 atharina Reiss )、汉斯?威密尔(Hans.Vermeer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 olz Manttari )。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 ssibilities and L imitation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 2postheory )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 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 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her 2ence rule )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 )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 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 )。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 的理解决定。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 )和翻译(translation )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 )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ht )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 )。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7 4《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 hines e T r anslato rs Jo u rnal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待翻译。在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是尤金?奈达(Eugene A.Nida)的对等理论。1964年奈达提出了翻译过程三阶段的模式:分析、转换和重组。他还详尽地论述了自己提出的与形式对等相对立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动态对等是指译文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映基本相同。”虽然在80年代奈达又修正了“动态对等”论并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兼顾,但是奈达在解释翻译的性质时说:“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可见,尽管奈达主张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并把这种翻译方法叫做社会语言学方法,却依然是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而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的语言学理论一统天下,欧洲翻译理论界并没有充分重视上述问题的解决。随着翻译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语言学派也逐渐意识到其内在的弱点。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赋予了翻译更多的涵义。 二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ari)和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的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其颇具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是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费米尔的目的论及其延伸理论(Skopostheorie and beyond),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function plus loyalty)。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

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 一·主要观点: 1.理想的翻译应该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 2·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应遵循“语内连贯法则”(the intratextual coherence rule)和“语际连贯法则”(the intertextual coherence rule),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入语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有时称作“忠实法则”(the fidelity rule)。 3·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 将翻译分为工具翻译(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纪实翻译(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译的目的是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新的交际功能,而纪实翻译是对作者和源语文本的读者之间的交际所做的记录 二·代表人物,代表作及突出观点: 1. 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的翻译标准的功能分类说(the Functional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论(functional approach),把“功能类型”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并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她提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和基于原语和译语功能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理想的翻译应该是:原文本与目标文本在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等几个层面与原文建立起对等关系。这本《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也被认为是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形成的起点。值得强调的是她的这种理论观仍是建立在以原文作为中心的“等值”基础之上的,其实质指的是寻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2. 汉斯?费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赖斯的学生费米尔则进一步打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活动的第一准则,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费米尔根据行为理论提出翻译(包括口译、笔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并且具有人类行为活动的一般共性——这是一种受特定背景影响的有目的的活动。费米尔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2010年1月第29卷第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 l ofH e ilongji ang Coll ege of Educati on Jan .2010Vo.l 29No .1 收稿日期:2009-11-03 作者简介:迟明彩(1985-),女,黑龙江东宁人,2008级硕士研究生。 功能派翻译理论综述 迟明彩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 要: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摆脱了自古以来的语言形式对等的局限性,把翻译定义为 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它是对传统/等值0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通过综述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以及主要理论可以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行为的本质,使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更好的衡量标准,提高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关键词: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法则;忠诚原则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1-0130-02 一、形成阶段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流派始于70年代的德国,它的出现 是以1971年凯瑟林娜)赖斯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P ossi b iliti es and Li m itatio n of Translati on C riticis m )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把翻译看做一个类似密码转换的活动。这种以原语文本为中心的基于等值或对等的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的是原语文本以及在译语文本中保存原语文本的特征。然而,等值理论被功能翻译理论者认为不但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而且在某些情形下是不必要的。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Nord ,1997)。第一代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中有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第一个里程碑式人物是凯瑟林娜)赖斯和她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在她的5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6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虽然没有摆脱以等值为中心,但其翻译批评模式是建立在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的功能关系基础上的。赖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当与原文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与原文对等,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0(i n tegra l co mmun i cati ve perfor m ance)。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二个里程碑式人物是汉斯)威密尔。他是赖斯的学生,但是他对以文本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决裂要比他的老师彻底得多。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 post heory)。威密尔的这种摆脱翻译的语言学方法的想法在他的5普通翻译理论框架6(F ra m e work for a Genera lT ransl a ti on Theory ,1978)一书表露无遗。他认为仅仅靠语言学是不能建立翻译理论的,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威密尔认为翻译是将一种语言中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符号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活动。因此,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威密尔认为人类行为是有目的的、发生在一定情境下的行为,所以翻译是一种有目 的、应达到一定结果的行为。由此,威密尔确立了他的/翻译目的论0。Skopos 是一个希腊词汇,意思是目的。在翻译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众或称为预期的目的语接受者或听众,每一个翻译作品都是针对预期中的听众的。很显然,源语文本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比在等值论中的地位要低。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第三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 olzM anttari 。她也是一位从事翻译培训的教师和翻译学者。她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避免使用翻译这个名称,而将翻译的外延扩大至各种跨文化转换。曼塔利的理论也是建立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翻译行为是她的核心基础理论。她区别了/翻译translati on 0与/翻译行为translatio na l actio n 0两个概念。曼塔利认为/翻译(translatio n)0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它涉及原语文本的使用。而/翻译行为(transl a ti ona l acti on)0则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涉及译者为翻译所做的一切,包括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文化或技术上的参考意见。 第二代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倡导者包括Christiane Nord ,M a rgret Amm ann ,Paul Kuss m au,l H ans H o n i ng ,Kupsch 2Losre 2it ,H e i drun W itte 等,其中尤以克里斯蒂安)诺德为代表,她是德国马格德堡理工大学(P olytechn i c ofM agdeburg)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因为她不但著有翻译工作者培训理论和方法方面的作品数部,而且是德国功能翻译派里首位用英文著书5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6(Translati ng As a Purpose f u l Acti vity 2Functi ona list Approaches Exp l a i ned ,1997,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分析和总结功能翻译理论的学者。诺德主张功能与忠诚相结合/f unc ti on plus l oya lty 0(Nord ,1997)的翻译原则,从而完善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二、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和概念 11目的论(sko post heory) ) 130)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_仲伟合

·国外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仲伟合 钟 钰 翻译早在公元前就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从公元前罗马帝国的翻译学家们对“词对词”翻译与“意义对意义”翻译展开辩论至今,翻译理论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特别是近代,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不断涌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就出现一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认为翻译(包括口、笔译)是一种行为。其理论的重点表现在如下三方面:(1)对翻译实质的阐释(2)对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分析(3)功能翻译原则的提出。本文拟从这三方面入手,介绍功能派翻译理论。 1.功能派的形成及重要理论 谈到功能派,就不得不提及三位功能派翻译理论杰出的贡献者凯瑟林娜·雷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 anttari)。雷斯首先于1971年在她的著作《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 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 of Translatio n Criticism)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当时,雷斯的理论建立在对等理论基础之上。因此,这种关系实际上指的是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 雷斯的学生威密尔则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skopos)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了功能派的主要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sko-po s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是希腊词,意思是“目的”。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那么目的从何而来?“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除了目的法则之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co her-ence rule)和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 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 tex tual coherence)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受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 而曼塔利比威密尔更进一步地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适用的领域。她的理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针对包括文本转换在内的所有跨文化转换形式,而重点放在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三个方面。 2.翻译的基本概念与实质 在以上对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形成、主要人物和目的论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功能派将目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这一点也体现在功能派对翻译概念的定义和对翻译实质的阐释中。 功能派认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和翻译(translation)是两个不同概念。翻译行为这个概念是由曼塔利提出的。功能派赋予行为(action)以特殊的涵义:行为具有目的性。功能派沿用了学者莱特(G eory Henrik Von Wrig ht)对行为的定义:“行为是有目的地把事物的一种状态改变或转化到另一种状态。如果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行为也可被称为相互行为(interaction)。曼塔利将“翻译行为”定义为“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而翻译只是以原语文本为基础的一种翻译行为。”具体一点说,翻译是一种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交际性的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或两者兼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果说翻译行为指译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可做的工作,那么翻译就是他转换文本时所做的工作。例如,一名译者建议他的德国顾客不要把寄给新加坡一家小公司的信翻译成英文,而是译成中文,因为该译者知道新加坡虽然是个双语国家,但小公司里的人不一定熟识英文。他的行为属于翻译行为,而当他具体把这封信转换成中文时,他的行为就称为翻译。 47 《中国翻译》1999年第3期 Chines e Translato rs J o urnal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析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派理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功能派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着重分析了功能派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标签:功能派;目的论;优势;不足 1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形成 20世纪六十年代在西方翻译界盛行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奈达的“动态对等”概念把翻译圈定在语言层次的范围之内,没有认识到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出于对这种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便是这种研究的代表。该理论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更多地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 能。 2 德国功能派的主要理论 德国功能派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汉斯·威密尔(Hans J.Vermeer)和克里斯蒂 安·诺德(Christiane Nord)。 2.1 凯瑟琳娜·雷斯(Katharina Reiss) 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雷斯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表情型、操作型和视听类,并总结出了各种文本类型的特点,认为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功能不同,翻译策略也有差异。简言之,雷斯提出应根据文本类型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理想的翻译。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译文的目的或功能都与原文的相同,当译文和原文的功能或目的相冲突时,雷斯认为应优先考虑翻译 的功能。 2.2 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浅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于德国。它在继承传统翻译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若干具有很强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的理论。如“目的论”“功能加忠诚”论等。本文旨在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主要核心理论和其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述。 功能翻译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与形成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莱斯(katharina reiss)是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人。该理论以莱斯(katharina reiss)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按照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的观点,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经过了两代翻译理论家的发展。 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为k.赖斯(katharina reiss)、h.j.弗米尔(hansj.vermeer)和j.h.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将文本按不同功能分类,使译者对交际功能的语言标记和功能翻译的组成单位感觉更敏锐,帮助译者为特定的翻译目的将对等标准明确为恰当的形式,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h.j.弗米尔(hansj.vermeer)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他认为,翻译策略必

须根据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原文只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过程。因此,必须探寻其他方法。而j.h. 曼塔莉(justa holz manttari)则将功能翻译理论继续向前推进了一步,她借鉴交际理论与行为理论中的概念,提出“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区别了“翻译(transla-tion)”和“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两个概念。把翻译看成目标驱动、结果导向的人们间的互动,关注翻译的过程,将翻译过程看作信息传送的过程。 第二代的发展以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为领军人物,还包括margretammann,paul kussmau,lhanshoning,kupsch-losre-i,t heidrun witte等。 二、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 1.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translation criticism) 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translation criticism)即文本类型理论。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她把功能的范畴引入了翻译批评。她认为,理想的目的语文本应该是译文的目的在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同源语文本是等同的。即她所谓的“综合性翻译(integral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2.弗米尔的目的论(skopos theorie) 弗米尔是赖斯的学生,他于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framework fo r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目的论。在他的目的论理论框架下,译文所意旨的接受者—

汉英翻译中的新词新语

汉英翻译中的新词新语 中国翻译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大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由于社会变革的迅猛,新词的生成速度惊人地快。比如,人们正大谈"厄尔尼诺"(EI Nino)之际,"拉尼娜"(L a Nina)已经产生;刚出现"智商"(IQ)却又进出个"情商"(EQ);才在谈"第三产业"(third/t ertiary industry, service sector, third sequence of enterprises),"第四产业"(quat ernary/information industry)已悄然而至;"军嫂"(military spouse)的事迹还在传诵"空嫂 、呼嫂、礁嫂、纱嫂、报嫂、红嫂、接送嫂、抗洪大嫂"业已闪亮登场……凡此等等,不一而足,简直让人应接不暇。 语言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象征,一定时期的新词新语是一定时期人们思维方式 和生活方式的反映。面对新词新语,外语工作者有责任及时将它们译成准确、地道的外语,以 便让国外读者了解今日中国的国情及发展。 怎样才能做好汉语新词新语的英译工作呢?下面,笔者拟结合实例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内外有别,以不同方法传译不同类新词 就汉语新词的产生看,其源语有二:一是自他语中引入,二是自本族语中新生。显而易见, 对引进的新词应取回译法,即还"舶来品"以本来面目。例如,峰会(香港译"极峰会议"):s ummit(conference);克隆:clone;冰毒:iee;摇头丸:dancing outreach;传销:multi- level marketing;(计算机)2000 年问题:Y2K problem (y for year, k for kilo or th ousand);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某些新词看似"国产"实乃"进口",翻译时也需"转内销"。例如,白皮书:white paper(不是whitecover book);国际大都市:cosmopolis(不是international city)。其次,汉语中某些旧词新义词其实也是来自他语,译时也只能"回娘家"。例如,咖啡伴侣之"伴侣":mate;X门电话之"门":Line。 至于自本民族语中新生的词语,特别是那些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本国新事物,新概念的新词 新语,则应以"信"和"顺"为标准,或移译,或义译,或直译加注。移译指借用目的语中相对应 或基本对应的词语传译。例如,傻瓜相机:Instamatic (商标名,焦 距、镜头均固定,被称为foolproof相机);白条:IOU note(IOU:债款、债务,由I owe you 的读音缩略转义而来);巡回招聘:milk round(一种招聘毕业生的方式,大公司走访各大学 及学院,向求职者介绍本公司情况并与报名者晤谈)。义译和直译(加注)之所指,大家早已 熟知,此各举二例,以资佐证。减员增效:increase efficiency by downsizing staff;抓 大放小:manage large enterprises well while ease control over small ones;市政府要 办的X件实事:x major projects that should be given top priority as designated on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s working agenda;两个基本点:two focal points, two of the major points of the line set by the 13th Congress of the CPC, i.e. upholding the four cardinal principles and the policies of reform,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 orld and invigorating the domestic economy. 二、字斟字酌,切忌想当然的对号入座 想当然和对号入座是翻译中的常见病,其在汉语新词的英译中也屡有表现。例如,一见"投资 热点"(a region attractive to investors, a much sought piece of hand, popula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