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

【摘要】

2011年是团结创造的一年,是锐意进取的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年.

2012年,我们迎来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年,是应对挑战的一年,改善民生的一年,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一年。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亦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高潮。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建设;积极渗透三大产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调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文化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繁荣社会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先进文化对先进文化产业有理论指导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响应十七大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联系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来阐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场经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

【正文】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内容

要谈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必须给文化下一个定义。根据汉语大词典,文化是在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可代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除了强调可代代相传之外,它与马克思所主张的人类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之内涵基本一致。著名人类文化学宗师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器物,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战争工具等;第二个层次是组织,包括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政治组织等;第三个层次是价值跟伦理精神的层次。其实这个定义跟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定义是一致的,器物是经济基础,组织跟价值伦理是上层建筑。根据马林诺夫斯基对文化的定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没有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在长期发展和代代相传的过

程中,这三个层次会形成一个自洽的体系,有什么样的器物,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和伦理。一个文化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不是从它的伦理和价值来看,而是从它的器物,它的生产力水平来区分。农业社会被认为比原始共产社会先进,是因为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现代西方文化被认为是先进的文化,甚至是强势文化,那它先进在什么地方,强势在什么地方?还是它的生产力水平,它的器物。因为它的工业化生产比我们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那么,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意味着我们的生产力、生产力水平会大幅度提高,文化的先进性也会提高。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

1.文化产业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文化产业是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界定基本上概括了文化产业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文化的属性:二是产业的属性。就前者来讲,文化产业必须具有文化的内涵,能为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就后者来讲,文化产业必须具有产业的功能,以文化产品作为主体资源,通过生产经营和市场运作而营利.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方式运作和产业方式经营以向消费者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总称,它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音像制品、旅游娱乐、教育信息、策划展览、体育竞技等行业。

在现阶段,根据既兼顾历史和现实状况,又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的原则,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三个部分:传统部分、扩展部分和新兴部分。第一,文化产业的传统部分,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文化及其市场化、产业化内容,主要有演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出版、文化娱乐等,以及对有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复制、传播、存储、消费等。第二,文化产业的扩展部分,指原来不属于传统文化范畴的事物,随着文化概念内涵的扩大而逐渐划入大文化范畴的行业和门类,主要有:教育、体育、旅游、广告、会展等。第三,文化产业的新兴部分,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新出现的内容产业、

信息产业、数字娱乐业等。

2.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发展。

成熟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包括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文化要素市场。建立并完善我国的文化市场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场能够促进各类文化产品和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不够发达,文化要素市场的发展就更为滞后,例如,资金市场、设施市场、人才劳务市场、中介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急需建设和发展。这种状况无疑阻碍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限制了我国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深入发展。

第二,丰富的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国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方面,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不胜枚举;民族文化资源方面,56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多姿多彩,极为丰富;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在20世纪,中国在政治上经历了帝制、总统制、共和制,在经济上发生了从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型,在文化上则是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流派异彩纷呈。但是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少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流传久远的《花木兰》故事,让许多人熟视无睹,但在被好莱坞加工成动画片后,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票房丰收。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深厚文化积累、多样文化形态,是怎么估计也不过分的宝贵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等途径,把我国令人称羡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第三,文化产业法规建设滞后。

当前,根据以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要尽早推出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法律法规,使文化产业在发展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振兴与发展条例”等法律法规。

第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着体制不顺、管理不畅等问题。

只有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

革思路,以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尝试中,考虑组建统筹管理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的机构或部门,集中力量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既可以考虑对现行的宣传文化部门设置体制进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组合,形成一个整合现有各部门与文化产业发展有关的职权和职能的新的综合性部门。如果组成一个负责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大部”的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成熟的话,现阶段至少也要建立一种部际联系会议制度,尽可能有效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产业是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群体,其涵盖的范畴非常宽泛。文化产品具有意识状态和商品双重属性。当今世界,文化与政治、经济互相融合,在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位置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公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

(一)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第一,文化与经济交融日趋明显,文化与科技结合日益紧密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文化产业之说,所有的文化生产和服务都属于文化事业范畴,由相关部门指令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但是文化本身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价值一直未被认可。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价值发掘不够。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已充分显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日趋紧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释放文化本身所蕴含的经济能量。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没有文化力量支撑的经济缺乏创意,是没有持续发展后劲的。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将产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力。

第二,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低碳产业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而不以消耗物资形态的资源为主。文化产业所满足的文化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它将消费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作用小,而且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规律。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优良经济特性使得文化产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在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第三,文化产业是凝聚人心、继承传统、弘扬中华美德、振奋精神的重要承载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发展意味着继承和拓展民族的习俗、道德、文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在当代,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都已成为当今全球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第四,文化产业的活力和潜能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文化产业作为正在成长的产业形态,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英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年产值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制造业所创造的产值;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经超过本国汽车工业的年产值,目前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占GDP的18%;作为世界公认的文化产业大国,美国的文化产业已占本国GDP总量的18%-25%。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在逐年大幅度攀升,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突破5%,成为区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第一,在现代工业商品中,文化的含量越来越多

在现代经济中,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个性和文化特色,不仅构成了产品生产中的创意、特色,也成为商品流通和布局的内在依据。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为提高,进入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需求阶段,要求现代商品不仅要有实用性,还要有美观性、趣味性,要求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适应,促进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当前,文化、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商品市场的发展也要求企业更加重视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要求,现代经济发展中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与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起着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文化、精神、道德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

直接动力。

第二,文化需求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文化消费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用于文化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多,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

第三,文化产业市场广阔,渗透到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涉及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旅游、艺术表演、休闲健身、工艺美术、广告、书法、绘画、教育、娱乐等众多行业领域,是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形态。随着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加快,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注入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增加文化附加值,使其重新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这就给文化产业创造了用武之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第四,广播影视业对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极为巨大

广播影视业包括了广播、电影、电视、影视动漫、以数字、信息、网络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新业务、新服务、新业态。目前有拉动效应的具有产业特质的有以下十个方面,包括:电影产业、动漫产业、电视剧产业、IP电视、网络电视

和网络广播、手机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地面数字电视、高清电视、信息网络产业、电视购物产业。由此可见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对占领舆论导向新阵地关系重要,对全省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拉动GDP的增长作用也是巨大的。

4.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西方国家把一切艺术事业一律视为文化产业,所以国家制定的各项文化艺术政策就是文化产业政策,并没有另外制定专指文化的产业政策。

西方主要国家的文化产业政策都已相当完善,除有总的方针政策,还有各行

各业的专项政策法规。总政策的内容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国情所制定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原则,而专项政策一般都比较具体,如美、英等国的电影分级制度,法国的文化市场经纪人制度等,其规章条款都十分详尽,便于守法操作和监督实施。值得称道的是,西方国家还普遍以盈利和非盈利为界限,对各类文化产业实行区别

对待的政策,有利于调控产业结构,使各类文化产业都能得到发展,该保护发展的

能够得到财政支持,该放开搞活的能够得到经营自由。这一政策对促进文化产业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基本的态度是放手让其自由竞争,自我发展。管理的手段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控。

在欧美等国,文化产业的产值都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可观的比例。目前,美国文化类生产约占国民总生产的18—25%,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电影娱乐、

报刊杂志等部门的总收入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其视听产品出口已成为仅次于

航空航天设备出口的第二大出口行业。在西方发达国家,除了芭蕾舞等高雅和公益性行业仍需国家资助和社会赞助外,大多数产业都能获得盈利,有的甚至成为

纳税大户。科技进步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美国建国仅200余年,没有欧洲其它发达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他在西方国家中文化产业却是最发达的,

一方面是他善于吸纳各国的文化成就及相关人才,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善于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于文化艺术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文化与科学互相促进,已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形式。

5.韩国文化贸易

作为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创造形态,文化贸易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改变着传统的经济形式,对世界格局、经济发展趋势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创新能力、增强地区、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韩国在文化贸易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了韩国文化的现代化。韩国现代化模式的最鲜明特点是重视人的精神因素,即文化因素,可以说,文化是韩国经济成功的深层底蕴。目前韩国文化在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亚洲已成为别国争相效仿的楷模。

韩国文化贸易成功的主要原因为政府的大力支持、优秀人才的培养、先进的国际营销手段和充裕的资金支持。跨入21世纪以来,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在文化贸易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韩国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具有借鉴作用。中国政府、文化产

业以及文化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韩国文化贸易的成功经验以促进我国文化贸易的发展。

三、如何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我国政府应该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出口的文件,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知识产权立法。文化产业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多方位人才,还要配合政府制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我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企业也要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并能够驾驭国际市场复杂局面,做好国际市场营销工作,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逐步改变文化产品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一、文化产业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

文化产业的基本构成要件是文化产品。有没有好的能够让市场承认的文化产品,是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成功的文化企业总是不断地把优秀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市场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的生产进行调节,其中包括对文化产品项目的选择,也包括对文化产品内容和样式的要求。当一种文化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企业将考虑如何才能改进自己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它需要从产品生产的创意、立项和对资源、人才、技术手段以及包装宣传等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不仅仅是在现有水平上的调整,同时,它还要求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就是要以新的思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表现形式来生产出新的更好的文化产品。因此,文化产业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通过市场的调节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质址和竞争力。这样就从客观上促使大量反映先进文化的文化商品得以产生。

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文化企业不仅要生产出优秀的文化产品,还要努力使白己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尽量占有更多的份额。让更多的消费者在市场中了解和接受自己的产品,是所有文化企业在竞争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产业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文化市场上不再是有什么销售什么,而是要更多地考虑消费者需要什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也将改变传统的传播渠道,国家包办传播的状况将被多种渠道传播的新格局所国营的、民营的多种经营形式的相互竞争,特别是加入WTO之后,将使文化产业的传多样化,更加

方便、快捷。单一的柜台销售将被更多更灵活的销售方式所取代。会员商品快递服务、电子商务、送货上门、售后服务等传播形式的出现,将大大节约消费者成本、时间成本,并逐步建立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社会形象,使优秀的文化产多的消费者接受。

文化产业使人民群众在享受文化产品时有更多的选择自由。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我国人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富足。群众收入的增长,使文化出的比重增加,文化消费的时间增多,人们会更多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需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同时,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自主选择性也会增强。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文化企业将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方式不同的文化服务,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从而使对文化产品和服务选择自由度越来越大,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更好地满足群化需求。

二、先进文化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业化之前的文化是一种垄断型、特权型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离得很远。随着民主化、信息化等先进文化的相继出现,文化走出权力的藩篱,开始向产业化方面发展。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生产力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也就是文化生产力,它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先进文化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进程,使文化产品具有经济价值,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产业政策。坚持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适时调整产业政策,理顺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健全和规范行业组织,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

先进文化是指科学的、健康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有了这样的先进文化,就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素质从而提高人的素质。在文化产业中,提高人的素质就是提高文化生产力,就是增强

文化发展的动力。先进的人是先进生产力中关键的因素,是能够运用和创造先进科学技术的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现代高新科技适应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先进文化。高科技和文化的互相渗透,使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变化,而文化产业就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这是文化产业大特点。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相并进的。印刷复制、排版、录音录像、网络传输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复制和批从而为文化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技术、数字技术、激光技术广于文化艺术的创造和制作,导致了各种新的文化形式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式的更新.成了一批崭新的文化产业。“高科技”,和“高文化”的互相结合正在成为知识经济时发展的重要趋势,在这种结合中,成为这些文化产业的载体。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也会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三、按照繁荣先进文化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

在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时代脉搏,巡循其发展规律,不断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这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我们要破除只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功能,不注重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旧观念,树立文化具有双重属性、双重功能的新观念;要破除就经济论经济,就文化论文化,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旧观念,确立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新观念;要破除文化建设就是花钱,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确立文化产业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抓文化产业就是抓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要破除文化建设是纯公益性的、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的旧观念,确立文化建设既有公益性的、又有经营性的,多元化投入才能推动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新观念。发展文化产业,要把我国文化的发展纳入到世界大文化发展的格局中,积极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经济流通的世界化和当代传媒的高度发展,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西方文化及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学习、沟通、批判与借鉴其市场模式的运作方式,

以适应并掌握当代文化的世界性交往的经济(经营)方略,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体制。采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科学态度,“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我们的发展计划,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先进技术的同时,要抵制腐朽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推动文化创新,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崭新体制的产物,具有双重属性。作为产业具有经济属性,自然要进入市场,在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经济效益上同市场经济接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文化产业还具有政治属性,这就是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它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目前,社会上有两种文化产品,以经营性生产为主的生产属于文化产业,包括演出、齐像、影视制作和出版发行等,另一种是以公益性为主的文化生产,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使大众以直接消费方式获得文化艺术产品或文化服务。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把经营性的与公益性的文艺生产分类管理。对文学艺术、娱乐旅游、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等产业,要使其完全进入市场,在各级政府的宏观管理下,按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划进行文化企业的运作;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文化产业、文化基础科研产业,政府应当予以资助,使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结构和方向,为公众无偿服务,而不能盲目的推向市场。二是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改革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分配制度,转变经营和管理方式,严格财务、成本、质量和营销管理,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调动和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多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机制。三是不断改革和增加投资渠道,形成新的投资格局。继续加大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落实“对文化事业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同时积极寻找商机,引进外资、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市场回报等新的投资格局,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2.杨吉华,《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3、叶取源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叶取源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管理》,学林出版社,2001年。

6.金禅智,《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从电视剧中看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电视剧 一、中国电视剧发展概况 中国的电视剧几乎和电影是同步的,从1958年的《一口菜饼子》到现在,中国的电视剧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1980年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中国第一部采用情景剧模式制作的最早产生广泛影响的通俗电视连续剧。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掀起了中国电视室内剧的热潮,《爱你没商量》、《编辑部的故事》是其中的代表作,在这期间由宋丹丹、梁天等主演的《我爱我家》则将美国的情景喜剧的形式引入中国,为中国电视剧增加了新的剧种。1992年台湾推出的《戏说乾隆》的热播着推动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后的“戏说历史”电视剧的出现,其中1998年的《还珠格格》是代表之作之一,其收视率曾经在北京地区高达44%,在全国跟高达64%。 1999-2001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警匪时代”,出现了《永不瞑目》、《警坛风云》、《罪证》、《警察本色》、《黑洞》等一系列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线,以善恶斗争为卖点的“公安电视剧”热。2000年中国内地的第一部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填补了偶像剧的空白,从2001年《流星花园》的出现,偶像剧在中国内地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剧有了长足的展,可以用一日千里来说。随着时代被背景的变化,中国的电视剧渐渐不能用单一的标准来衡

量。古装、现代、武侠、都市、军旅、励志、神话、历史、言情、穿越等各种题材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隋唐英雄传》、《媳妇的美好时代》、《天下第一》、《摩登新人类》、《第五空间》、《奋斗》、《白蛇传》、《大秦帝国》、《佳期如梦》、《神话》、《宫锁心玉》等都是很好的作品。 17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中国已电视剧产业更是风生水起。到目前为止,中国电视剧已摘得三个“世界第一”的桂冠:电视剧年产量世界第一,电视剧年播出量世界第一、电视剧观众总量世界第一。据国家广电总局年度统计资料,2007 年中国生产电视剧529 部14670 集,2008 年502 部14498 集,2009 年402 部12910 集,2010 年436 部14685 集,2011 年469 部14942 集。不论是创作热情还是生产规模,中国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电视剧生产第一大国。 二、中国电视剧和外国电视剧的比较 中国电视剧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许多外国作品中还有很多的差距。 中国电视剧同外国电视剧(如美剧、日剧、韩剧)的差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中国电视剧与美剧: 中国的电视剧产量高、但是质量较差,美剧的制作成本很高,但是美剧的质量很高,在美国虽然没有中国的历史剧、乡村剧等题材优势,也没有古龙、金庸等小说家给他们写武侠小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 答案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100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2. 《周易》有言,观乎(),以察时变。 A.人文 B.水文 C.星文 D.天文 3.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出自于() A.《周易》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是兴国之魂。 A.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体系 B.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体系 C.社会主义核心民主体系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5. 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A.文化 B.文明 C.民主 D.政治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郭建宁教授指出,五四文化批判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对西方文化基本上只有肯定没有否定。 B.对中国固有文化基本上只有否定而很少肯定。 C.对中国固有文化基本上只有肯定没有否定。 D.对西方文化基本上只有否定而很少肯定。 2. 郭建宁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点包括() A.引导性 B.整合性 C.包容性 D.适用性 3.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A.思想自由

B.兼容并包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正确 错误 2. 亨廷顿指出,现在的冲突主要不是军事冲突——“热战”,也不是意识形态冲突——“冷战”,而是文化、文明、宗教和价值观的冲突。 正确 错误 3. 郭建宁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的“仁”与西方文化讲求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正确 错误 4.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废八股,兴西学。 正确 错误 5. 郭建宁教授指出,文化何来,是由人化文。 正确 错误 6. 郭建宁教授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确 错误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浅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一、文化与经济的基点和内涵 1.文化与经济学的含义 文化,广义地说,一般是指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装饰品等,是具体的客观物质。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规则、家庭组织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等。精神文化是指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文明。 在个体层面上,文化一词具有合宜性。例如某个人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谈举止优雅,并在某些社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合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所认可并崇尚的对象,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在群体层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文化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精神的属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创造和发展。 经济,广义地说,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狭义上说,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门学科叫经济学。经济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也有着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文化经济学。国际上权威文化经济学刊物《文化经济学》杂志将文化经济学定义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的学问。它着重研究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的行为,它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包括主流的及新兴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及制度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学的融合和发展。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 2.文化产品的经济基础 文化在整体性上表现为对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流通,表现为商品化。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脱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产品也终将会被淘汰。人们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结着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产品进行流通的基础。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下,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应的社会文化制度。人类整个的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图的领域。也即,所谓自然,并非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的独立客体,而是由人的存在赋予了一定意义的、用精神的线予以贯穿起来的一种社会存在。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肌饿不同于用手、指甲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 课程的考试100分

文化大繁荣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上)课程的考试100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以()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自由主义 2. 辛亥革命发生于哪一年?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自()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4. 戊戌变法发生于哪一年? A.1898年 B.1899年 C.1900年 D.1901年 5.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这是下列哪位的话?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陈天华 6. 《周易》有言,观乎(),以察时变。 A.人文 B.水文 C.星文 D.天文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 A.思想自由 B.兼容并包 C.自强不息 D.厚德载物 2. 郭建宁教授指出,西方的核心价值包括以下哪些? A.自由 B.民主 C.平等 D.博爱 3.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包括()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正确 错误 2.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正确 错误 3. 郭建宁教授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正确 错误 4. 戊戌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创办京师大学堂。 正确 错误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 正确 错误 6. 郭建宁教授指出,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文化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化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 正确 错误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南安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时政材料 1.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果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1)和谐之花,文明之果——和谐文化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改革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繁荣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巩固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爱国主义、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真善美等思想观念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里,价值日益凸现。 (2)民族之根,时代之声——优秀传统文化再造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大工程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创新之源,活力之本——文化改革促发展惠及亿万群众 据统计,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5560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在成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入世后,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来势迅猛的外国大片打垮,而且票房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国产大片,还成功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中国电影上演“绝地反击”的秘密,就在于改革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国

文化大繁荣

文化大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也是极力保护维护的精神财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兴国进军号角,各地纷纷响应,并积极探索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形成与经济相协调、相促进的文化发展格局。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至关重要。 文化需要发扬,如果自己都不爱自己的文化,那就会被别人盗窃,比如韩国,就盗窃过中国的文化,,李时珍是韩国人,本草纲目韩国的,孙先生韩国人,三国志韩国人写的,赵云韩国人,针灸韩国人的,中医是韩国人研究的,叫韩医。风水学韩国的,还不要脸的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都是真的,不是流言。我记得看过几个日本电视节目,说得就是韩国剽窃中国文化,日本人都笑着说谁都知道韩国文化是传承中国古代文明,连日本文化都是传承中国古文化,韩国竟然还在那样说。韩国的幼稚行为把台上那几个日本人笑的肚子痛,这些都出自韩国人之口,可见,别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想着如何把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转化为自身的力量,作为中国人,肿么能就这样不值钱地让出去呢? 吸引来自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演出团体、近万名艺术家参与的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日将揭开帷幕。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创意产业活力迸发、城市形象和文化 “软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以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为典型代表,上海正在抓住 “后世博”和“十二五”时期的重大机遇,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向着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级的艺术之都坚实迈进。 上海有着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等精神,向全世界宣传着那不朽的实力。创立12年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成为中国规模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在一个月时间里,德国文化周、甘肃文化周、上海国际魔术节、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大宁音乐节、喜玛拉雅艺术节 等“节中节”活动接踵而至;“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等18项展览琳琅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范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奉行全盘西化的观点之所以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是因为() A.没有把握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 B.全面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C.割裂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D.颠倒了中西文化的关系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提倡文化多样化 C.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江苏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江苏之所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基于()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培育“四有”公民 C.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广州市的人民公园、青年公园、东风公园,不设围墙,不售门票,均免费开放,集游览、观赏、休闲、游玩、健身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广州市政府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B.有利于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D.强化了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7.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的时代,“红色经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改编。由于原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资10<1>班雷超我们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崛起是文化的崛起,如果一个国家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被其他的强势文化取而代之,那么这个国家无论从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成了强国的傀儡,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不可取代的灵魂!”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髓之一,具有着决定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文化,既是国家的根,也是国家的魂。曾经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一个民族,只要文化延续,精神不垮,便是守住了自强之根基。纵观人类历史,侵略者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这个民族的文化,抹除这个民族的记忆,把它的文化消灭掉。当这个民族的文化消失时,这个民族也随之荡然无存。可以说,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而不死,是因为她精神不灭,文化不死。中国人的血性,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核心价值在此有了很好的诠释。 而文化同时又是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素之一。如果说经济带来的是物质上的需要,那么文化带给人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需求。物质上的需要和精神上的需求相互依赖,不可分割。任何物质产品都要满足人民一定的物质需要,同时它也往往需要在不同程度上满足消费者精神上的某种需要。同样地,精神需求的存在也离不开物质

上的需要,任何精神需求都必然或直接或间接地以一定形式的物质需要作为依托和基础。 在市场经济国家,文化早已成为庞大的产业,有许多经济活动与精神产品的生产相关。如第一类是直接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除了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的科学、教育、艺术外,还包括电影、电视、广播、音乐、戏剧、娱乐、报刊、出版等。第二类是提供与之相关的物质载体的产业,如造纸、印刷、音像、电器、信息等。第三类是以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如旅游业、部分建筑装饰业、高档服装业和饮食业等。离开了文化,这些行业就很难有大的发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越发展,它们就越发达,同时它们对文化的依赖性也越强。 文化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一直影响着人类的思考及行为方式。不同的国家因为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发展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如韩国。韩国人文物保护的热情让家大业大的中国人看来有时有点小题大做。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被郑重其事大兴土木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所谓的“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是一座小亭子或者一块大石头,不免大失所望。然而韩国人却对此津津乐道。相对于文物遗迹的保护,韩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更出色。 当你和韩国人接触的时候,最明显的感觉也许是他们强烈的民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得关系 社会历史,就就是指人类活动进程中所发生得历史事件,人类生活得社会所进行得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人类社会历史得进步就是全面得,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那么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呢?因素有很多,如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但其中最重要得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发展,生产力得发展决定了历史得发展。生产力代表一个国家得生产能力,也就就是一个国家能创造得财富。所以说生产力得发展可以代表经济得发展。因此经济得发展会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 一、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得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得生产活动就是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她一切活动。 一切历史上得斗争,无论就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她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得,实际上都就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得表现;而这一些阶级得产生、存在,及她们之间得冲突,都就是由她们得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得。社会得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得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得,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得桎梏。生产关系得进步与生产力就是不可能同步得,所以束缚关系得产生就是必然得,随着经济基础得不断变更,全部庞大得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所以我们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变革产生得,即社会历史得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发展,就是经济得发展。 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 谈到经济学研究得交叉领域,人们可能会想到政治、哲学与数学等,从经济学得起源来瞧,这种流行观念就是有道理得。但就是,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得相关性。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得发展史,可以发现凡就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得学者,都就是在对前人得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得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得。例如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得《国富论》:“这就是一部具有吸引力得编年史,充满了睿智得见解与生动得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得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得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得立法与公众得意见。”西方伟大得经济理论学家在提出其理论时都严重依赖社会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与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得著作中,对历史得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得经济学家得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欧文·费雪等人,亦就是如此。 历来经济学所研究得就是一种现实得社会活动,它得运行与绩效就是检验经济理论就是否正确得唯一标准,而能够被拿来用作检验实例得,只有已经发生得经济活动,即历史。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获得了历史得证明,那么它得说服力大大增加就将就是毫无疑义得。也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指出:“新经济史”得研究者——其代表人物就是罗伯特·福格尔与道格拉斯·诺思——通过她们得杰出工作,“证明了经济分析中加入历史因素得需要”。当人们运用现代经济学得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时,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它得认知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又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所以,经济得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历史得进步。 有意识地思考与研究自身得历史,就是人类得特点。人离开狭义得动物越远,就越就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得历史。而人类通过对社会历史得关注,长期创造形成了一种产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意义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意义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其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出重大部署,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重新审视文化的价值,重新给文化以应有的历史定位,重新认识文化的作用,这是体现党的执政理念转变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战略和时代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紧迫性,具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四项重大任务,指明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重点领域和方针政策,是新世纪新阶段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其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上的本质要求,规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和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部分所强调的理论武装、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等丰富内涵,是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内容之一。建设好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 第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繁荣民族文化开辟了道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包括繁荣发展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新世纪以来,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号召引导下,经过广大专家学者的努力,作为北方草原民族集大成的民族文化精华——草原文化学已经宣告诞生,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已经开始奠定,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情况下,繁荣发展草原文化,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鲜明主题和中心任务。在我区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首要的就是要推动草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继续深化草原文化研究,建设草原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我区必须长期坚持的文化发展目标,是民族文化大繁荣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 第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做大做强草原文化产业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包括继续拓展草原文化研究,丰富和填补中华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任何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沃壤,而草原文化产业则是草原文化理念的物化,它赋予草原文化产业以鲜活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精神,使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带有鲜明的唯一性、民族性,使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将在其发展进程中催生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新的文化业态。草原文化产业既带有一般文化产业的共性,又具有一般文化产业所不具备的文化特质。“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和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兴起,为草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当前要特别在整合草原文化资源,重视草原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草原文化丰厚资源等方面下大气力,完善有利于草原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优化环境,加大投入,努力把草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使之尽快跻身于我区强势产业行列。 第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是文化发展繁荣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吸收消化别的、外来的有益于自身健康发展的文化因子,而成为一种内涵全新的文化,同时使自身的文化特征更为彰显。但是,一种文化不可能只是被动地接受别种文化的影响。文化要实现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增强文

12浅析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反作用

浅析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和影响 ——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摘要:政治、经济与文化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三者并驾齐驱,共同发展才能使我国更加昌盛和富强。然而在许多的研究资料中,我发现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其为社会的一般精神享受上,对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通过学习经济社会学,我对文化与经济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我觉得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一番,本文就是从经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主要探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的。 关键词: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经济文化文化经济 前言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马克思曾经精辟论述过物质与精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他指出,一方面,“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另一方面,精神和上层建筑相对于物质和经济基础又不是消极被动的,精神对物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尤其是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起来起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可以说现在社会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力的促进经济的增长。本文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两者的关系,并注重分析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与影响。 一、什么是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文化和经济日趋一体化,经济中有文化,文化中又有经济,文化力和经济力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全新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要研究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首先要弄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定义是什么?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多种定义,但总体来说,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包含了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层面;而从狭义来看,通常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一种由公民所约定俗成的或习惯性的具有时空性的一组或一个带有一定固定性的集体生活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它包括了历史遗留的精神行为、民族思想意识、地域国家观念、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法律等的明文规定、知识及其传承等。文化的外在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化素质,教育水平,科学工作者所占比重,科技,人才,人口素质,创新意识观念等。 二、文化与经济两者的关系 (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我们知道,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特别是在建设文明和谐社会的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文化实力本身就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也日益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