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政法理学导论

华政法理学导论

华政法理学导论
华政法理学导论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法理学导论》课程PPT文字

一课程特点

属于法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内容在12周内讲授完毕,共48课时

法学16门核心课程之一,理论性强,主要介绍法的一般理论,也是将来司法考试必考科目(600分中占60分),课程体系上与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接轨,采用华东政法大学本科教材《法理学导论》

二上课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多媒体手段,演示题目和案例分析,播放经典法律影视片断,课堂提问等

三学习目的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思维能力,学会用法学原理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由成文法规定不足而出现的疑难案件,并提供法理依据,为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打好基础

四参考资料

1国家司法考试大纲、教材

2法理学教材:(北大版、法律版、教育部统编教材)

3法理学方面的论文:(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

4 各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刊物、学报的法理学论文

5 西方法学家经典著作:

(近代:孟德斯鸠、卢梭、格老秀斯、洛克、奥斯丁、凯尔森)

(当代:庞德、波斯纳、德沃金、富勒、哈特、博登海默)

五考试方式

闭卷书面,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期中测验,占期末考试成绩的30%

命题以重点章节为主。命题方式采用试题库。常见试题类型:

1 选择题;(包含单项、多项;

2 概念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5 材料分析题

六平时要求

认真听课,及时理解,平时要复习预习,课后要自修,带着问题听课,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图书、杂志、报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大学法学教育的性质——大学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并不是培养法官或律师,而是要培养法律人能够认识、理解法律在社会中功能、作用,使其在面对具体案件和纠纷时,有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这就是培养法律人才所共通的基础素养——法律思维能力和法理分析能力

“回顾我自己在法学院(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的岁月,从准备参加政治生活的观点来看,我所选修的最有价值的一门课就是朗〃富勒博士讲授的《法理学》,即法律哲学。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从事公众生活的法律系学生来说,它是一门基础课,因为,从事公职的人不仅必须知道法律,他还必须知道它是怎样成为这样的法律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法律的缘由。而要获得这种知识背景的时期,又是在学院和大学期间,这时一个人还有可以悠闲自得地从事阅读和思考的时间。以后,他一定会发现自己的活动和讲演是太忙了;如果他在大学期间没有获得这种眼界和知识背景,那他也许永远得不到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前言

一.法理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中国:法理学——法学通论——国家与法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

西方:法哲学——法理学

二.法理学研究对象

以整个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中的共同性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

※法理学研究范围

1.静态——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渊源、法律文件

2.动态——立法——实施——实现

3.法律发展变化规律——法律起源——法律发展——法律消亡

4.法律文化——法律意识、法律传统、法律原则、法律思想、法律观念

5.法律与社会现象的关系——法律与经济、政治、宗教、道德、历史的关系

※法理学重点研究

1.本体论:法的本质、法的现象、法的特征、法的分类

2.发展论:法的起源、法的历史类型、法的消亡

3.价值论:法与正义、法与秩序、法与自由法与平等,法的价值、作用、目的

4.运行论:立法、司法、执法、守法、法律监督

※法理学产生

1.法理学产生的两个特点

(1)法理学产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2)最初法理学是其他学科的一部分,没有成为独立的部门法学学科

2.法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前提

(1)法学自身成为独立的学科(2)以社会革命为基础

※法理学的发展

资产阶级法理学发展

自然法学派——(1)自然法学派产生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

形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自然法存在于自然和人类理性之中,先于国家存在,人定法(实在法)是国家制订,并依据自然法的。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西塞罗

中世纪的自然法主要是对法进行神学解释,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7—18世纪)自然法学派正式形成

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1583—1645)《公海自由论》《战争与和平法》

洛克(1632—1704)《政府论》

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卢梭(1712—1778)《社会契约论》(2)自然法学派的基本观点认为法是自然意志或人类理性的表现,国家产生以前,人的行为受自然法支配,国家出现后,国家制定的实在法必须符合自然法。否则实在法就没有法律效力,人们可以不遵守,甚至有权推翻它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2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3)自然法学派的评价

自然法学派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起过历史进步作用。它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法律制度

不足之处:A 把法律分成自然法和人定法,并且自然法先于国家存在,但是虚构假设自然法的存在,无法证实,逻辑上的前提不真

分析法学派——(1)分析法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产生于19世纪初,反映了处于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的资产阶级要进一步完善自己法律的愿望。代表人物:英国的奥斯丁(1790—1859)《法理学的范围》

(2)分析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这个学派反对自然学派,也反对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主权者的命令,是主权者以制裁和威胁为后盾的强制命令。即使是恶的命令,也要服从。法学的任务就是对现行法律从条文上、形式上的研究和分析。而不必去研究法的本质产生

(3)分析法学派的评价

A.宣扬主权者制定的条文就是法律。恶法亦法,即使是法西斯的法律,也要人们绝对服从

B.强调对法律规范的结构、形式的分析,而不涉及法的内容和本质,开创了法律结构的微观研究领域,完善了资产阶级法制

实用主义法学派—(1)形成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

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影响很大,是资产阶级公然抛弃法制的反映。代表人物:美国庞德、霍姆斯。这个学派对旧中国法学影响很大

(2)实用主义法学派基本观点

A.根据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造成的社会效果来评价、研究法,强调法的适用

B.从实用主义哲学出发,认为法的本质是不可知的。法的目的就是实用和效果。凡是对社会生活有利的,有社会效果,就是理想法律

C.主张法官立法和自由裁量权

(3)实用主义法学派的评价

A.公开鼓吹法律虚无主义,为破坏法制、无法无天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司法,行政机关独断专横的非法行为辩护,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的法外镇压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产生

1.揭示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与经济关系

2.揭示了法的阶级性——法的本质

3.揭示了法的历史性——法的规律这也是与资产阶级法理学本质区别

一法学分支学科的具体划分

(1)理论法学

从总的方面探究各种法律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根据的法学分支学科的总称,主要包括法理学或法哲学、立法学、法解释学、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学等(2)应用法学

其任务主要是研究各个具体的部门法和各种具体的法的渊源,如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3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3)历史法学

主要研究历史上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研究这些法律制度和思想的实质、内容、形式、特点及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主要包括法律制度史学、法律思想史学、法学史学等

(4)综合法学

研究对象跨越各种法学的分支学科,是理论、应用和历史法学的兼容并包

二法学研究方法

法学研究中采取的行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一层次——法学的专业方法—规范分析的方法、法的推理、注释、解释方法

第二层次——法学所摄取的方法—社会调查、历史考察、比较分析、价值分

第三层次——法学理论指导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法的本质

第一节法和法律的词义

一、法的词义有三:一是公平、正义体现,是衡量是非善恶标准,评价人们行为准则。二是具有惩罚犯罪、制裁邪恶功能,能够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三是审判独立性、公开性、程序性,从“触”到“去”是公开的

法的词源:法从水,法平如水,法又从去,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英语中的Justice 含有公平、公正、正义、司法、法官、审判之意

二法律广义和狭义

广义是指法的整体,包括由国家制定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国家认可的政策、判例、习惯等

狭义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狭义法律是指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第二节法的现象和法的本质

1.法的现象是能够凭经验、直观的方式可以认识法的外部联系的总和,是对法的感性理解

2.法的本质是深藏于法的现象背后,凭直观方式无法把握的法的内在联系,是对法的现象的理性抽象和主观把握

3.法的本质理论从方法论上分析有三类

(一)从法的本身理解法律—法的现象角度:

法律产生、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法的本身—从法本身理解法的本质的有三类观点:

1.规则论——法是逻辑上自我满足的规则体系,凯尔森、哈特

2.命令论——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法律效力源于国家权力。奥斯丁

3.判决论、预测论——法律就是对法官判决的预测,法官关于案件的意见才是真正法律。Bad man Theory霍姆斯

(二)从法的外部解释法律的根源——精神力量:法是人类精神一般发展的产物

从人类精神的发展角度概括法的本质有三方面

1.神意论——最早出现的观点。托马斯阿奎纳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4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2.意志论——理性、人性、自由意志,黑格尔;卢梭

3.正义论——公正、正义、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士(凯尔苏斯)认为:法乃善良公正之术

(三)从社会现象的交互作用的角度把握法的定义——法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1.法律不是孤立的、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其他社会现象交互作用的产物——美国法理学教授庞德

2.法的本质是事物性质关系的产物——法国孟德斯鸠

(四)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学说

1.法的本质第一层次—正式性( 国家性、官方性) 反映法的现象特征。有三层含义

A.法是正式的公共权力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和认可的—形式主义特征

B.法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关保证实现,法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成员的自觉遵守

C.法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的

2.法的本质第二层次—阶级性,两层含义

A.表面上、形式上是公共性、中立性

B.本质上是国家意志性、高度的统一性、极大的权威性

高度统一性表现:国家权力高度统一;统治阶级意志通过高度统一法律形式集中体现;法律实施统一

权威性含义:任何法律都是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的,任何违法行为都可能受到国家有组织的强力制裁

3.法的本质第三层次——社会性

A.法的内容是受到一定社会因素制约的,最终于也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法是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中心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导致法的变化

“法的本质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第三节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A.社会规范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维系人们交往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维护社会本身存在的制度。有规范性、社会性、个人性、文化性。区别于技术规范

B.法律不同于社会规范:法律公共权力为后盾;法律有特殊强制性

C.法律不同于技术规范、自然法则

法律有文化性,自然法则是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与人的思维和行为无关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国家形成法律有两种基本方式

1.国家制定——产生成文法、制定法

2.国家认可——两种情况

(1)把已有的不成文、零散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文化,上升为法律。成为成文法(2)承认已有的社会规范具有法律效力。没有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定。“从习惯”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法律普遍性的三层含义

A.在国家权力所及范围内,法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

B.普遍性要求法律平等地对待一切人,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5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C.法律与国家紧密联系,法律也有民族性、地域性,但是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势

4.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A.法律是以设定权利义务的行为模式方式,指引人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

B.法律权利义务存在,意味着人们谋求自身利益行为和追求现实利益的正当性

C.法律与自然法则的区别:法律在一定条件具备时,可以选择作为和不作为;自然法则不是选择问题,当一定条件具备时,必然出现一定的结果

5.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A.任何社会规范都有一般的强制力,不同的社会规范强制力的方式、范围、程度、性质是不同的

B.法律国家强制性是外部的,是合法的“暴力”、是“有根据的”、有法律授权的

C.法律强制性实施是在法律程序的范围内进行的,有法律程序制约的

6.法的可诉性:是法律具有被任何人在法定机构(法院)内通过争议解决程序(包括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可诉性表现为:提供一种制度化的争议解决机制,通过权利人的行动,启动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的运行,发挥法律的功能

关于法的本质正确观点是

1.法在本质上是社会公共意志的体现

2.法既执行政治职能,也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3.法最终决定于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国家结构、国际环境等条件

4.法不应该受客观规律的影响

第二章法的作用和价值

一.理解法的作用三层含义

A.法的作用体现在法与社会的交互影响中

B.法的作用直接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行使

C.法的作用本质上是社会自身力量的体现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规范作用——从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角度

社会作用——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

三.规范作用是任何社会法律都具有的、必备的,但是它们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

1.指引作用——对本人的行为,指引主体上:个别性指引;规范性指引

立法技术上:确定性指引(设定法律义务);选择性指引(授予法律权利)

2.评价作用——对他人的行为:评价标准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和中性行为

3.教育作用—对一般人的行为:示范—守法行为、处罚—违法行为、警告—潜在违法行为

4.预测作用—对人们相互之间行为

5.强制作用—对违法者行为:否定法律后果

四.法的社会作用是由法的内容决定的

A.表现在三个领域: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生活领域

B.两个方向:政治职能(阶级统治职能)社会职能(执行社会公共事物职能)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6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五.法的作用局限性原因

A.法律是以社会为基础的,法律不可能超出社会发展需要去“创造”社会

B.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必然受到其他社会规范和社会条件制约

C.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成文法表达的局限

第三节法的价值

一法的价值含义

法作为(客体)对人类社会、国家(主体)的需要和满足关系。理解法的价值意义

A.法的价值体现了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法律要符合和满足人类的需要

B.法的价值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们所珍惜、重视的

C.法的价值包括实然法和应然法两方面追求。法的价值不等于法的作用、法的效用,它们只是法的价值得以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二.法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1.价值判断是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是属于自身主观上的认识、是应然性判

2.事实判断是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进行判断。是属于客观上的评价,是实然性判断

3.法学理论中代表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有三种:

一是规范分析的方法:强调研究法律规范本身存在的机制、涵义。凯尔森为代表

二是社会实证的方法:用社会需求、社会效果判断法律的正当性

三是历史实证的方法:用历史上法律资料来研究现行法律制度的脉络。历史法学派为代表

4.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区别

(1)判断的取向不同:公平和效率何者优先;法律有国家强制性

(2)判断的维度不同:有个人的主观性;对现实法律的客观认识

(3)判断的方法不同:规范性、应然性判断:描述性、实然性判断

(4)判断的真伪不同:判断真伪经过时间考验;是否符合真实情况

贾律师为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辩护意见中写到:“1、被告人刘某只是为了满足其上网玩耍的欲望,实施了秘密窃取少量财物的行为,主观恶性不大;2、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所窃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社会危害性较小;3、被告人刘某仅从这次盗窃中分得200元,收益较少。故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关于该意见,不正确的说法有(多选)

A.辩护意见既运用了价值判断,也运用了事实判断

B.“被告人刘某的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主观恶性小,依法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属于事实判断

C.“本省盗窃罪的追诉限额为800元,而被告人所窃取财产评估价值仅为1,050元”,属于价值判断

D.辩护意见中的“只是”、“仅为”、“仅从”这类词汇,属于法律概念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7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三.法的价值的种类

1.法的价值上的“自由”是意味着法确认、保障人的行为能力,使主体与客体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法律上自由三层含义

A.法律是自由的保障——法律最本质的、最高的价值是“自由”

B.自由是评价“真正法律”标准;任何不符合自由意义的法律都是徒具形式的恶法

C.自由是体现了人性最深刻需要——法律上确认、尊重、维护人的权利、提升人的价值

(一)自由的概念及分类

1.消极自由观:自由是不受他人的干预从事某种行为,有三层含义:

[1]个人的自由就是他可以做某些行为,而这些行为是他人无法阻止他去做的。如果我可以做某些行为,但被别人干预或强制不得去做,那就不自由了。但是这种干预或强制必须是人为的,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存在。由于体力不支无法参与马拉松竞赛,由于贫困无法获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由于嗓音不好而无法参加歌唱比赛,这不是缺乏自由

[2] 自由必须有限制。因为人类社会还有正义、安全、秩序、幸福、平等等价值。自由与这些目标相冲突时,必须限制自由。

限制自由最好用法律规定,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限制自由的种类——禁止危害他人和社会——禁止伤害自己

[3] 自由必须有最低限度。限制自由的范围不宜过大,法律要用公法和私法划清私人自由范围与公共权力范围的界限,对公共权力范围要规范、限制;对私人自由范围要保护、允许

2.积极自由观含义个人具有精神上自由,每个人是自己精神上的主人,外部强制对个人内心来说是作用有限积极自由观强调个人精神胜利法,否认客观的不自由状态积极自由观与法治相对应;积极自由的要求在于制约国家权力

消极自由观与民主相对应;消极自由的要求在于实现人民权利

关于法律与自由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自由是至上和神圣的,限制自由的法律就不是真正的法律

B.自由对人至关重要,因此,自由是衡量法律善恶的唯一标准

C.从实证的角度看,一切法律都是自由的法律

D.自由是神圣的,也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应由法律来规定

(二)法律正义的三层含义

A.正义是法的基本标准:只有符合正义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

B.正义是法的评价体系:法律要弘扬、实现正义;正义是法律是否良法的标准

C.正义推动法的进化

下列关于正义说法都是正确的

A.正义是法律精神的进化源头,使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B.正义促进了法律地位的提高,使依法治国的正义制度存在于民主政体之中

C.正义推动了法律内部结构的完善,使权利有保障,权力受控制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8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D.正义提高了法律实效,使得法律实施有理论基础

1.正义的概念(Justice)——是指一种与社会发展的理想相符合,足以保证人们合理的生活需要和利益的理论、学说、行为和制度

“公平就是正义、善良就是道德”——塞尔苏斯

2.正义的分类

A.公平的正义——所谓公平,并非社会中所有人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而是所有人应互相尊重,互不侵犯,每个人应享有法定的权利,履行法定的义务。法律的任务就是保障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必须履行

B.分配的正义——每个人生来就存在体力、智力上的差异,平均分配就是事实上的不公平。因此,每个人的权利享有,应该根据其能力大小,对社会贡献多少,承担社会义务多少而定。责任越大、义务越多,权利就越多。分配正义是从积极的方面,鼓励每个人各尽所能,发挥其聪明才智。分配正义解决社会资源、财富和社会负担义务的合理分配问题

C.法律正义——法律设定的权利、义务要符合正义的要求,每个人必须履行法律义务,享有法律权利,同时处理好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法律正义解决分配正义中出现的利益争端和冲突的方法和程序

一般来说,公法理论以分配正义和法律正义为基础,私法理论以公平正义为基础3.正义的本质概说A. 正义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由人类社会

共同生活需要决定的.凡是能够符合、满足人类生活共同需要的理论、学说、观念和法律都是正义的。评价正义的标准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社会需要(客观正义说)B.正义是每个人对客观外界的主观评价,每个人由于其社会地位不同,社会实践经历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会作出截然相反的评价。因此,人类社会没有共同的、普遍的正义,评价正义的标准每个人是不同的(主观正义说)

C.正义存在于法律规范之中,法律规范由国家制定认可,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国家的意志就反映、体现了正义。古代法反映了上帝的意志,反映了神意,神意就是正义。近代法反映了社会公共意志,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民的意志就代表了最大多数人的一致公认的正义。评价正义的标准是多数人的意志(法定正义说)D.正义是人类理性的体现,人类理性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凡是符合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的理论、学说、法律就是正义的。正义存在于人类社会理性、良心之中。评价正义的标准是人类理性(理性正义说)

E.四种正义学说的分析比较:

(1)客观说,比较符合实际,有一定说服力

(2)主观说,过分强调个人正义,否认正义的共同基础,无法讨论和实现正义(3)法定说,立法者往往有偏私,法律并不是多数人的意志;同时法律调整范围有限,法律规定也有漏洞

(4)理性说,人类理性无法证实,由于理性或良心往往是虚构的,结论就缺乏科学依据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9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4.法律在促进和实现社会正义方面的作用:A.保障、促进分配正义,法律把正义分配原则制度化,规定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在全社会执行权威性公正的分配人类社会曾经出现过的公平正义分配原则:

1)无差别分配——同样情况,同样对待——原始社会平均分配

2)按优点分配——根据个人特长、优点分配——球星、明星的收入

3)按劳分配——根据劳动成果分配,有计件、计时两种——现阶段主要的方式

4)按需分配——根据最低生活需要分配——最低工资和社会失业救济。 5)按身份分配——根据个人的身份地位分配——离休干部待遇 6) 按法律权利分配——根据法律规定权利分配,同一类情况,同一种现象公平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保障、促进法律(诉讼)正义方面的作用,法律要为和平地解决社会冲突和争端提供一系列规则和程序。法律(诉讼)正义内容主要有

1)司法独立——法官地位必须中立、客观、不偏不倚 2)法官特权—法官地位特殊保护,高薪制、终身制保障、法官审判案件只服从法律

3)回避制度——任何人不得成为审理与自己有关的案件的法官

4)审判公开——审理案件必须公开、公正,禁止任何秘密判决

5)诉讼权利平等——当事人在法庭上有平等权利

6)上诉、申诉权——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依法提请上诉或申诉.上级法院不得为此对其加重处罚

7)律师自由——律师应充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地位依法受到保障(三)任何法律总是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根本不存在法律是否服务于秩序的问题。只存在法律服务于什么秩序、哪些秩序的问题

秩序成为法的基本价值原因的三层含义

A.任何社会统治都意味着一定统治秩序形成,法律根本任务就是确保统治秩序建立

B.秩序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法律、规则、秩序可以成为同义词

C.秩序是其他法的价值(自由、平等、效率)的基础。秩序是法的价值的基础,秩序本身必须符合正义、人性和常理

(四)权利与义务

1.法律权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的手段。权利是一切法律规范、法律部门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2.权利特点: A.法律规定保障;B.自主性行为;C.与利益紧密联系 D.与义务相关联

3.义务三层含义:A.是必要行为的范围;B.是必须履行一定行为的法律约束;

C.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义务性质表现:A.是应然、未实现行为; B.有强制履行的性质

4.权利义务相互联系:

A.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B.总量相等;

C.浑然一体到分裂到相对一致;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0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5.权利义务本位的表现权利的主要含义:

1.权利是一种资格,是取得行为的资格、享有利益的资格、占有利益的资格

2.权利表明行为的正当性、合法性、具有可强制执行的性质

3.权利表明行为自由和意志自由受到法律的允许和保护

4.权利表明法律所承认和保障的利益、行为的可能性程度、选择性的程度

法律格言“不知自己之权利,即不知法。”关于这句法律格言涵义的正确阐释是

A.不知道法律的人不享有权利

B.任何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就等于知道整个法律体系

C.权利人所拥有的权利,既是事实问题也是法律问题

D.权利构成法律上所规定的一切内容,在此意义上,权利即法律,法律亦权利(五)法律价值冲突的处理原则

1.价值位价原则:法的基本价值是自由、秩序、正义。一般价值是平等、效率、利益等

A.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质的人生需要,是法的价值的顶端

B.正义是自由的价值外化,成为自由之下制约其他价值的法律标准

C.秩序是实现自由、正义的社会状态,要接受自由、正义标准的制约

2.个案平衡原则:同一位阶上的法的价值发生冲突时,考虑双方利益

3.比例原则:一种价值的实现会损害其他价值,使损害达到最小比例的损失

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5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和优惠。残疾人可以免费携带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盲人持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电车、地铁、渡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国家鼓励和支持提供电信、广播电视服务的单位对盲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给予优惠。”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规定体现了立法者在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B.从法的价值的角度分析,该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法的自由价值

C.该规定对于有关企业、政府及残疾人均具有指引作用

D.该规定在交通、邮政、电信方面给予残=疾人的优待有悖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章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各种观点

二.法产生根源——经济根源、阶级根源、社会根源

三.法产生的标志——国家的产生、权利和义务的形成、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法律和习惯的区别:产生的方式不同;意志和利益不同;实施的力量不同;适用的范围不同

四.法产生一般规律—个别到规范调整;习惯法到成文法;浑然一体到分化、相对独立在法律产生的不同观点中,正确的是

A.最早出现的法是以文字记录的习惯法;

B.法的产生标志着公力救济代替了私力救济;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1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C.法的产生意味着在社会成员之间财产关系上出现了我的、你的观念;

D.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的过程

一.法的历史类型更替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条件是社会革命

二.资本主义因素法的表现:A.商法兴起;B.罗马法复兴;C.原始积累的法; D.宪法性法律

资本主义法的发展从自由竞争到垄断时期的变化,从个人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

三.法的继承——体现了时间上先后,不同时代,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和传统相互继受和承接

法律移植——反映了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法的现代化——从动力来源分为

1.内发型——社会自身力量产生法的内部创新,自发的、自下而上的、缓慢的渐进变革过程

2.外源型——在外部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力冲击,引起思想、政治、经济变革,法律也变革

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特点——属于外源型

A. 被动到主动,自上而下的

B. 民法法系到社会主义法律类型

C. 立法主导型,司法协助型的

D. 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

法律传统——世代相传、一脉相承的有关法的观念、制度的总和

法律文化——在我国有两种用法

1.法律文化是一种分析工具,从法的文化角度、文化视角去观察分析法律问题

2.法律文化是特定的概念,一是认为法律现象属于人类精神财富,包括共同的法律知识、意识、技术、调整方法等内容;

二是认为法律文化可以区分不同的类型,从文化的历史延续中找到法律的精神内涵并加以说明

我国法学界习惯把“法律传统”特指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把“法律文化”特指现代中国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观念、法律思想、法律意识等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特征

1.法、刑、律三者含义相通,核心是刑;

2.法以权力为基础,法自君出.言出法随;

3.法功能是统治工具.与权利.自由无关;

4.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重视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传统表现在

1.秩序的规范基础方面——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2.秩序价值基础上—等级有序.家族本位;

3.规范适用基础上—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4.法律体系的内部结构上——民刑不分、重刑轻民;

5.秩序的形成方式上——无讼是求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基础,强调宗法等级名分为特征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2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现代中国的法律文化渊源是:

A.马克思主义法学;

B.西方法律理论;

C.中国古代法律传统

法律文化可分为

物化层次的——表现为法律的象征物

制度层次的——表现为法律制度、法律体系

观念层次的——表现为人们意识中对法律的看法、说法,是最深刻和持久的因此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中深层次因素

法律意识的结构可分为

法律心理——对法律直观的、表面的感性认识情绪

法律思想体系——对法律的理性认识,是以理性化、理论化、体系化为特征,对法律自觉反映

西方国家两大法系:当代世界主要法系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

两大法系差别的补充:

法律思维上——演绎型思维与归纳式思维

诉讼程序上——教会法程序与对抗制程序

在“法的起源”问题上,正确的说法是

1.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

2.古罗马学者西塞罗看来,人定法源于自然法

3.法的移植对象只能是本国或本民族以外的法律,法的继承对象则主要是本国或本民族法律

4.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将历史上存在的法分为形式不合理的法、实质不合理的法、实质合理的法、形式合理的法

5.与原始社会规范的适用相比较,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根据居民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6.不同历史类型的法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

第二节法的发展

1.法的历史类型含义——是指按照法的阶级本质和它所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对法律所作的基本分类

2.前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特征

奴隶制法律的特征——维护对奴隶的所有制;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刑罚手段特别野蛮;保留了原始社会习惯的痕迹

封建制法律的特征——确认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保障封建特权和不平等制度;采用残酷的刑罚

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所有权社会化的原则

1.该原则的地位——是资本主义法律的最本质特征和核心

2.该原则的提出和内容——严格保护

3.该原则的法律规定——宪法和法律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3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4.该原则的进步意义——发展社会生产力

5.该原则的发展变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所有权社会化

维护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度

1.议会制度——公民选举产生议会,组成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

2.选举制度——按照人民主权和普选制原则选举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制度

3.政党制度——一个国家中有多个政党或两个政党进行竞选,由得票最多的政党或者几个政党联合上台执政的制度

4.三权分立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互相监督制度美国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

1.国会有权制定法律,但是总统有权力否决法律,国会可以绝对多数票重新通过

2.总统有行政执法的权力,但是宣战权、财政拨款权由国会决定或者通过

3.最高法院是国会和总统之间的仲裁人,它有权宣布国会的法律违反宪法,即违宪审查权,也可宣布总统的法令违宪。但是最高法院的法官是由总统提名,再经过参议院听证会任命,才能顺利进入最高法院

美国国会的概况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参议员100人、众议员435人,每个议员配备30——50名助手,每年受理上万件议案

参议院有16个常设委员会,众议院有27个常设委员会,每个议员可参加两个委员会。各常设委员会对法律议案进行审议、修改并提出报告。法律议案能否通过取决于常设委员会是否向国会全体会议提出报告

美国国会法律议案的辩论和通过

议案提交全体会议审议,议员可通过电视收看辩论。经过数天到10天辩论,再提交表决,如果在参议院通过,即被送到众议院,两院都通过后,由议长签署再送总统签署公布。总统如同意,法律公布后生效;总统不同意,可否决该法律,但要说明理由,退还国会。国会可用三分之二的多数票再次重新通过,才能否决总统决定

主张°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存权、自由权、财产权等

1.人权原则的内容和历史根源——自由、平等、民主、财产

2.人权原则的法律规定——宪法和宣言

3.人权原则进步意义——三方面

4.人权原则的局限性——二方面

法律至上, 政府应依法治理国家

1.法治原则提出和意义——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反对封建专制特权

2.法治原则内容——法律之下的自由;法不禁止即可为;公民不受非法拘留和逮捕;罪刑法定和法律不溯及既往;无罪推定

3.自由资本主义重视法制,制定宪法和法律

4.垄断资本主义破坏法制,行政权力扩大

5.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法制新发展——表现在七个方面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4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4 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 A.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律最基本的特征

B.社会性和民主性的统一,社会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二是法律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C.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法律反映客观规律的程度,法律愈能反映客观规律,科学性就愈多

第四章法系的一般理论法系的含义:由若干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历史传统的法律体系总称

历史上的五大法系

1.中华法系——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总称,从春秋战国的《法经》始、到《大清律》止,以《唐律》为典型代表,采用成文法典的为主要形式,以礼为主、以法为辅,礼法并用。范围包括同一时期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法律

2.印度法系——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的法律,采用婆罗门法和佛教法,以《摩奴法典》《达摩法典》为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范围包括同一时期的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法律

3.伊斯兰法系——中世纪以来,以阿拉伯半岛为中心信奉伊斯兰教的各国法律,以《古兰经》为典型代表,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范围包括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法律

4.民法法系含义、特征、范围、历史渊源 1.以法国、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国家法律的总称

2.在罗马法基础上发展起来,采用成文法典为主要形式,属于立法性体系

3.包括法国、德国、西班牙、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荷兰等国家

4.起源于罗马法的复兴;1804年的《拿破仑法典》诞生;1896年《德国民法典》出现标志民法法系的正式形成

5.普通法法系含义、特征、范围、历史渊源 1.从中世纪到资本主义时期,以英国法律为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总称

2.保留了封建法的传统,采用判例法为主要形式,属于司法性体系

3.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新加坡等国家

4.起源于11世纪的普通法;15世纪的衡平法;17、18世纪制定法大量出现、殖民地的扩张,普通法法系正式形成

6.两大法系诉讼程序上特征比较

普通法法系——对抗制(辩论式)

民法法系———审讯制(纠问式)

普通法法系——维持先例、采用判例法的形式

民法法系———采用成文法形式,已判案件不是先例,没有法律约束力

普通法法系——法官中立被动,当事人提供证据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5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民法法系———法官积极主持庭审,传取确认证据普通法法系——上诉较少,上诉不审查案件事实,追求个别正义

民法法系———上诉较多,上诉审查事实,可提出新的证据,判决遵从公认的条文,追求确定性正义

普通法法系——法官自由裁量权大,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作出灵活性判决

民法法系———法官只能在法律条文规定范围内作出判决,无灵活性

普通法法系——刑事诉讼中,检察官是政府的律师与被告律师是平等的

民法法系———检察官是公诉人,代表国家,国家是原告,与被告律师地位不同

赞成对抗制——[正方观点]

A.在查明案件真相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对抗制可以激发当事人和律师发现并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在法庭上反驳对方的证据,有利于查清案件或纠纷的事实真相

B.对抗的形式提供的证据和意见是十分有益的:在法庭判决下达以前,法官最好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事实证据和理由,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

C.对抗式审理得出的判决,能使当事人更感满意:通过对抗式审理有利于从心理上解决双方的争端,特别对败诉的一方而言

D.公平与参与是现代诉讼的主要特征:只有让双方当事人平等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后,案件才能得到公正地判决,让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占主导地位是对抗制的核心

对抗制不足——[反方观点]

A.不利于查清案件的真相:当事人只会在法庭上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和证据,并想方设法欺骗法官和陪审团,掩盖案件的事实真相

B.金钱决定诉讼的结果:当事人存在财产上的贫富差异,使得贫穷的当事人,无法支付高额的诉讼费用,而不得不放弃诉讼和正义

C.不利于调解解决纠纷:对抗式妨碍案件的争执双方和平地解决纠纷。律师为了得到诉讼代理费用,不惜为当事人争权夺利,激化矛盾和冲突。特别在争夺财产的纠纷中

D.诉讼成本高、效率低下:对抗式只会增加国家司法成本,延误纠纷解决的机会和时间

对抗式的陪审团审理介绍

1.陪审团审理原则: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有要求陪审团审理的权利,而且要全体陪审员意见一致或者绝大多数同意才能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

2.法律依据:美国宪法第6,7条修正案,加拿大宪法规定;最高刑为5年或5年以上监禁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才有权利要求陪审团审理

3.陪审团组成:由品行良好,无不良记录,有理性,智力良好的公民担任。强调…非法律背景?的公民,一般由12人组成,香港是7—9人,人数太少容易出现偏差,人数太多则成本太高

4.陪审团的任务:聆听控辩双方在法庭上的调查质证陈词,查清事实,分清是非,并进行事实和价值判断。法官进行法律判断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6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5.陪审团的活动:不受法律追究,除非有证据证明陪审员受贿外,陪审员作出的裁决不受法律追究,也不能因陪审员作出错误的裁决而惩罚他们

6.否定陪审团作出的裁决:只能由法官进行,法官是惟一有权指出陪审团的裁决不当的人

7.刑事审判的被告人有权要求由陪审团审理:这样有利于保护当事人利益,更能抵制不正义法律的危害。陪审团审理可以拥有否定成文法效力的权利

8.陪审团审理的不足:成本太高,但是相比于公共执法成本还是小的,特别是影响到被告人的自由和生命等重大权利时,仍应采取陪审团审理

第五章法律移植与法制现代化

一.法律移植的概念

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法律的吸收、借鉴、参考

法律融合的概念——法律移植后,本国法律对其他国家法律的吸收或同化,通过两种不同法律的互相接纳和交融,从而使所移植的法律成为本国法律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法律移植的类型

1.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处于基本相同发展的阶段国家之间的法律移植,它们相互吸取对方的法律,以致融合和趋同

2.落后国家法律移植先进国家法律,不同国家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形态,或同一社会形态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移植先进国家法律

3.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法律移植。

4.区域性或世界性的法律趋同

三法律移植中存在的问题

1.要对被移植的法律制度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细致了解,也要对本国法律文化兼容性作科学和真实的评估,然后做出正确选择

2.要注意被移植的法律先进性。任何社会法律移植目的就是借鉴外国法律成果为己所用,被移植的法律必须是代表法律文明发展的趋势

3.必须对本国法律运行的过程和运行状况进行必要的调适

第二节法制现代化

一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和目标

1.法制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伴随着社会的转型而相应地由后进的传统性的法制向现代型法制转化的连续性的发展过程

2.法制现代化目标是包括了同法律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现代化,表现在:法律规范体系、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现代化二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特征

1.发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要有充分行使公共职能的强有力政府来推动法制的转型,国家要自觉地担负起正确引导法治发展的责任

2.法制现代化目标的选择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带有阶段性

3.法制现代化的价值选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基础之上的

“法制现代化不等于法律西化”

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7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1.西方法律文化在非西方国家的传播,常常伴随着暴力与战争,使非西方国家法律发展处于依附西方法律文化的过程

2.西方法律文化影响只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非西方国家的法制现代化最终要通过本国人民结合本国法律传统和现实情况进行改造融合后才能实现

3.西方法律文化中并非所有东西都是现代化和有效率的,一国法制现代化应结合自身的现实情况,吸收借鉴西方法律文明的积极因素,形成自己有特色的法律文化第六章依法治国理论第一节法治的概述

1.法治的源流

一是治理国家的方略——与人治相对立;二在民主基础上形成——与专制相对立

2.法制的四种含义

3.法治与法制的区别及相互关系

一.存在的社会形态不同——人类社会的法制有四种,法治只有两种

二.存在的基础不同——法治是在民主基础上产生的,与专制、人治对立;有国家和法律就有法制,法制与专制、人治是可以相容的

资本主义法治与法制概念是没有区别;在我国,认为法治与法制概念的有区别

1.法治和人治、专制是对立的法制和人治、专制是可以相容的

2.法治要求依法办事、法律至上法制只强调有法律和国家制度

3.法治以民主为基础,无民主无法治法制可以实行专制、暴政统治

1.法治表明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最高权威,与民主相联系,是众人之治、非个人之治

2.法治说明了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国家全部事务和社会生活都必须依法办事法制只强调国家法律及其制度的实施

3.法治蕴涵了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正当性;正当性表现为:法治与专制对立;法治要求社会生活法律化,维护公民自由;法治符合社会生活理性化的要求

关于法治理论的不同观点中,正确说法是

1.在中国,法治理论最早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的

2.法治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3.法治意味着法律调整社会生活正当性

4.法家提出过°任法而治、以法治国±思想

5.法治和法制概念是没有区别的

6.“法治国家”概念最初是在德语中使用的

第二节法治国家的基石一民主的概述

1.民主的产生和发展

A.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480—420年)首先提出民主的概念,他认为雅典政治制度就是民主制度,因雅典政治制度是多数人决定的,不是少数人决定的。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8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即民主的本义是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意志

B. 11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城市共和国”,西塞罗认为:“城市共和国是人民的事业,人民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共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佛罗伦萨共和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是长老会议,由9人组成、任期3个月,从公民中抽签产生。立法机关有2个,一是人民议会由200人组成,一是公社会议、由300人组成,任期都是6个月、也由抽签决定。这就是“城市共和国”全体公民的直接民主

C.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民主理论的贡献:代表人物有: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伏尔泰、杰佛逊、潘恩等。他们否定君权、神权,主张人权、人民主权。他们认为,在国家形成以前,人与人处于自然状态,每个人享有天然的、平等的财产权利和自由,人们为了保护这些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就签订契约、组成政府,把社会行政管理权(公权)委托给政府,把人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私权)保留下来,如果政府违约,侵犯了公民的私权利,实行专制暴政,人们就有权反抗政府、而且有权推翻政府、摆脱暴政,建立新的政府和国家。2.近代民主理论的发展,形成不同的学派:

A.古典自由主义:形成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实行自由贸易。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三大自由:贸易自由、择业自由、迁徙自由,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人民主权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B. 保守主义:形成背景是:英国光荣革命反映了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妥协。英国政治家伯克(1729—1797年)认为:社会发展是渐进的,社会改革应是有序的。反对革命、主张改良,提出在治理国家方式上,要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虽有革新、但永远不会是全新的,虽有保存、但永远不会是全旧的

C.新自由主义:形成背景是:19世纪,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古典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学说失灵。英国哲学家格林认为:政府既要保障自由,也要干预经济,国家应为公民提供就业机会。如果国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就无法建立起民主制度。1934年,觊恩斯与罗斯福会面,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奠定了新自由主义基础。主张政府扩大支出、赤字财政、举债、举办公共工程、保证充分就业,走出经济危机

D.新保守主义:形成背景是:二次大战后,国家干预经济增多、政府支出膨胀、效率低下、社会福利项目增多、税收增高、投资减少、又出现了经济危机。新保守主义代表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认为:

1)政府的行为和任务就是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暴力侵犯和侵略,凡是超出这个范围的政府行为都是罪恶

2)经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础,也是政治自由的前提条件,一个缺乏谋生手段的人是无法谈论他的政治自由。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经济会导致极权,权力集中是对自由最大的威胁,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排除强制性权力的源泉

3)民主的本质是保障国家安全和实现个人自由的实用手段的结合。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的政府和一个教条主义占多数的政治统治下,民主制度也许会和最坏的独裁专制制度同样暴虐。在社会实践中前美国里根总统、前英国撤切尔首相采用此派学说。结果是导致国债居高不下,失业率严重,社会福利恶化

E.综合主义:形成背景是: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局限性。以英国布莱尔首相、德国施罗德总理为代表。他们反对生产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19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资料公有制、反对政府过分干预经济,主张政府的目标是关心社会、重视社区建设和教育,要把权力下放,建立高效廉洁的机构。既要有竞争机制又要兼顾公共利益,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没有责任就没有权利;民主和权威的统一,没有民主就没有权威

3.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与纪律的统一。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A.民主主体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民主是供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使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民主的原意,即人民的政权

B.民主内容的广泛性。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民主内容将会越来越丰富

C.民主实现的真实性。社会主义民主不但有法律保障,而且有物质保障

D.民主发展的渐进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然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二法治与民主的关系 1.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A.民主是法治产生的前提

B.民主决定了法治的性质

C.民主是法治的力量源泉 2.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A.法治是民主的确认形式

B.法治是民主的实现方式

C.法治是民主的可靠保障

3.民主法治化的含义:

是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内容都要用法律确认和保障,使民主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权威性,不因领导人的更替和领导人看法的改变而改变

4.法治民主化的含义: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与法律监督各个环节都充分体现民主的精神和原则

5.法治的基本要素

A.法律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成为评判人的行为的最终标准

B.法律是以保护人权为核心而构建的良善之法

C.完善的权力制衡、严格的执法、公正的司法、有效的监察体制保障

关于法治与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适当的 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会生活,这意味着法律取代了其他社会调整手段 B.法治与法制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同 C.实现了法制,就不会出现牺牲个案实体正义的情况 D.法治的核心是权利保障与权力制约

依法治国要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一处理好法律与国家权力的关系

1.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高于权力

2.权力受到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是最危险的权力,是一切罪恶和腐败的根源

3.增强公民的权利观念,维护基本人权

4.国家是政治组织、国家权力是行使社会财富分配、经济管理等职权,不得参与经华东政法大学顾亚潞- 20 -《法理学导论》2011 年3.0 版

(完整word版)2018年10月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圜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西方,“政治”这个概念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 A.城市国家 B.农村国家 C.君主国家 D.立宪国家 2.在古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和政治学混在一起的是 A.社会学 B.心理学 C.伦理学 D.哲学 3.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 A.国家 B.统治 C.民主 D.政权 4.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指的是 A.17世纪至l8世纪 B.15世纪至l6世纪 C.16世纪至l7世纪 D.18世纪至l9世纪5.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是 A.布丹 B.马基雅维里 C.莫尔 D.康帕内拉 6.《家庭、私有制程国家的起源》的作者是 A.恩格斯 B.马克思 C.黑格尔 D.列宁 7.作为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 A.地域关系 B.部落关系 C.血缘关系 D.婚姻关系 8.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按劳分配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阶级斗争为纲 9.原始社会,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家庭形式是 A.家长制家庭 B.母权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走婚制家庭 10.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是 A.历史学家 B.政治学家 C.哲学家 D.社会学家 11.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代表者是 A.资产阶级 B.无产阶级 C.手工业者 D.知识分子 12.《利维坦》的作者是 A.格劳秀斯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3.为暴力论这种理论鼓吹的是 A.卢梭 B.拉斯韦尔 C.孟德斯鸠 D.桂林 14.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迈进的一个过渡阶段指的是 A.社会主义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奴隶制国家 D.垄断国家 15.第一次提出国家消亡命题的是 A.马克思主义者 B.反马克思主义 C.唯物主义者 D.唯心主义者 16.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采取的是

华政法理学(试题)

法理学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法律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合法关系 B.法律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事实关系 C.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种社会关系 D.法律关系是特定法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答案:B 解析:事实关系没有严格的合法形式。不是法律关系,但又是可以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一类法律事实。 2.赵某因打架斗殴,被罚款50元并受到劳动教养处分,这种处罚属于下列哪种措施? A.民事制裁 B.行政制裁 C.刑事制裁 D.行政处分 答案:B 解析:行政制裁可分为行政处罚、劳动教养,行政处分三种。 3.关于法的溯及力的正确表述是下列哪项? A.新法制定颁布后对旧法是否有效 B.新法生效后,原有法律是否有效 C.法律溯及既往的效力 D.法律颁布后,对它制定以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法的溯及力是指法溯及既往的效力。即法颁发布施行后,对其生效前所发生的事件和行为,如果适用,该法就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该法就不具有溯及力。 4.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据此,下列选项错误的是哪项? A.此条属于立法解释 B.此条属于表权解释 C.此条属于司法解释 D.此条属于限制解释 答案:C 解析:法律解释由于解释主体和解释的效力不同可分为正式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其中正式解释又称法定解释、有权解释,它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官员或其他有解释权的人对法律作出的具有法律上约束力的解释,此外,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解释体制,全国人在常委会所进行的解释又称立法解释,是指由中央立法机关对宪法和法律所作的解释,它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所作的解释,它是指由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根据法律解释方法的不同,法律解释分字面解释、扩充解释和限制解释三种,其中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和字面含义明显广于立法原意时,作出窄于字面含义的解释。

政治学导论复习资料(知识点)

政治学导论期末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 4、直到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问题。 14、伦理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主为政以德,修已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陕西师范大学高起专政治学概论考试及答案

政治学概论-高起专 一单选题 1. 国家机构的阶级性集中体现在() A.机构体系结构 B.国家统治集团 C.国家政治体制 D.国家经济形式 2. 产生民族压迫的根源是() A.民族差异B.民族运动C.政治仇恨D.剥削制度 3. 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积极分子所组成,有共同的政治 主张,采取共同的行动,为夺取和巩固政权而联合起来的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组织是()A.政党B.利益集团C.压力集团D.社会团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5.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 A.民族问题的性质B.历史文化传统 C.自然环境D.经济结构 6. 中国的宪法解释权属于() A.最高人民法院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人民检察院D.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7. 美国的政治体制属于下列哪种形式() A.民主集中制 B.严格三权分立制 C.混合权力体制 D.以行政权为重点的分权制 8.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制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9. 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西方学者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A.服从型政治文化与冲突型政治文化 B.协调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C.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D.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协调型政治文化 10.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思想的最重要手段是() A.直接利用宗教 B.间接利用宗教 C.政治思想宗教 D.直接利用封建迷信 11.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 A.中央集权制 B.三权分立制 C.等级制 D.官僚制 12. 第一次系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 A.《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B.《国家与革命》 C.《论列宁主义基础》 D.《共产党宣言》 13. 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A.阶级问题 B.权力问题 C.经济问题 D.文化问题 14. “国家是整个社会的正式代表,是社会在一个有形的组织中的集中表现”,这句话表明: () A.国家本质上代表整个社会成员利益 B.国家在形式上代表整个社会 C.国家代表所有阶级利益 D.国家代表所有社会组织 15. 美国的政党制度属于()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6. 国际组织的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是() A.国际会议 B.国际条约 C.国际贸易 D.国际交往 17. 西方学者按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将政治文化划分为()

华东政法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法理学导论》期末考试试题(A卷)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法理学导论》(301010012)期末考试试题(A卷) 考试对象:法学专业2007级 本期末试卷满分为100分,占课程总成绩的100%。 答题要求: 1.请将所有答案统一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名词解释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应然法和实然法 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3、法的效力和法律溯及力 4、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 5、一般法和特别法 二、单项选择(请把下列选项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共10分) 1、在法律演绎推理即“司法三段论”的运用中,如果存在两个法律规则可以作为大前提,但它们相互抵触甚至矛盾,首先应该选择的解决办法是? A、按照法律位阶的冲突规则处理 B、按照目的解释的方法处理 C、按照法律原则的要求确定可适用的法律规则 D、按照法的事实效力原则确定可适用的法律规则 2、法律解释的客观说认为,法律自颁布时起,就脱离了原有立法机关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客观存在物,因此具有了自身的含义。法律解释的目标就是探求这个内在于法律的意旨。法律解释的客观说意味着什么? A、法律解释可能会有更大的确定性 B、法律解释可能会有更大的客观性 C、法律解释可能会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D、法律解释可能会有更小的解释空间 3、从“无过错责任”的含义中,以下哪项是人们可以顺利推导得出的? A、有法律责任不一定导致法律制裁 B、有过错一定导致制裁 C、无过错就无责任 D、无过错但可以有责任

4、法律关系的客体之一是物。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它可以是天然物,也可以是生产物;可以是活动物,也可以是不活动物。从中可以看出哪项正确? A、法律关系调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 B、法律关系调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C、法律关系调整的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法律关系调整的是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5、以下有关当代中国法律部门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部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部门,比民法等法律部门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 C、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部门,与民法、刑法等法律部门处于并列关系 D、宪法及宪法相关法部门,具有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6、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在于? A、法律规则确定了明确的假定条件、行为模式与法律后果,并无遗漏地体现于法 律条文中 B、法律规则有更大的适用范围,“穷尽规则,方可用原则” C、法律原则比较笼统、概括 D、法律规则更加明确具体,更有助维护于个案正义 7、所谓法的效力范围,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法的应然效力与实然效力问题 B、法的事实效力与道德效力问题 C、法的空间效力与事实效力问题 D、法的溯及力问题 8、符合权利义务相互关系的表述是哪一项? A、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演进,所以,二者的总量是相等的 B、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演进,所以,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C、不同历史时期,法定权利义务的总量是相等的 D、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权利义务观念不同 9、当不同位阶的法律渊源之间出现冲突时,应该遵循哪个标准? A、特别法优先普通法 B、后法优于前法 C、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D、下位法优于上位法 10、法律作用局限的理论表明,法律经常存在“滞后性”。在缺乏补救性立法的情况下,解决法律滞后性问题,下列何种方法最相适宜? A、法律解释方法中的目的解释 B、法律解释方法中的历史解释 C、或运用法律规则中的授权性规则,或运用法律规则中的任意性规则 D、或适用法律原则,或适用法律解释方法中的目的解释

【自考真题】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17年04月00312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是(D) A.古希腊 B.古罗马 C.希腊化时期 D.文艺复兴 2.“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出自于(A) A.《共产党宣言》 B.《国家与革命》 C.《列宁全集》 D.《毛泽东选集》 3.关于国家的分类对以后的西方学者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思想家是(D) A.柏拉图 B.洛克 C.孟德斯鸠 D.亚里士多德 4.“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所体现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D) A地主占有制 B.领主占有制 C.国家占有制 D. 自耕农占有制 5.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是(C) A.垄断 B.暴力统治 C.自由竞争 D. 福利国家 6.16世纪法国思想家布丹划分国家政体的标准是(D) A领土 B.阶级性质 C.经济基础 D.国家主权 7.“一国两制”的提出,最早是为解决(C) A.香港问题 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 D.南海问题 8.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是(C) A.民族平等 B.民族联合 C.民族自决权 D.民族团结 9.法家主要的政治思想是(D) A.无为而治 B.王道 C.仁政 D.霸道 10.英国的政党制度属于(C) A.两极多元格局的多党制 B.多元并存的多党制 C.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 D.总统制下的两党制 11.我国实行的政权组织形式是(D) A.总统制 B.君主制 C.集权制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2.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是(A) A官僚等级制 B.分权制 C.帝国制 D.分封制 13.A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历史类型是(C) A.奴隶制国家 B.封建制国家 C.资产阶级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学导论

一:如何理解权力、权威和合法性之间的关系? 答:(1)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合法性关心的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 运行。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合法性不仅是一个权力问题,它还涉及到权力和权 威的基础。(2)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信仰体系为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有限政府要求政府势力不超过法律。(3)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权力是迫使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人们 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对权威的安排则属于认同,服从不等于认同,权力可能使人服从,但却得不到忠诚。(4)权力和权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权威被所有人当作正当法则接受,权威的行使既为同意者认可,也为反对 者容忍,面对权力人们反对或支持,对权威则是服从。(5)权力转化为权威,合法性是关键。它要求: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绩效的有效性;合法性 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6)权威虽然在合法性上产生,但有独立性,反过来会促进合法性的稳固性。 二:如何认识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答: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渠道。但这种媒介可能会扭曲公众舆论,公共舆论 并不总是可靠的。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意识并获得政治 立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中特定政治文化传播和延续的过程。大众媒体在政治社会化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一个基本没有悬念、能很快达成共识的论题,那就是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如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政治教育功能日渐式微,而大众传媒凭借无与伦比的社会穿透力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换而言之,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大众媒介以其超强的渗透性和独有的信息传播效果,对社会成员政治知识的获取、政治信仰的巩固、政治态度的改变以及社会政治文化传承产生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众传播 较传统的传播方式更能适应政治活动的要求。1.传递政治信息,引导政治舆论2. 影响政治态度,激发政治参与3. 提高政治技能,完善政治人格 4. 树立价值判断标杆,提高受众 思想政治素质。 三:如何认识国家类型与国家形态的关系?现实政治中有哪些国家形态? 答:(1)国家类型是根据国家基本权力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征而形成的一种稳定 性的政治形态,对国家的政治过程和人们的政治观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即使在同一种类 型的国家中,如所谓的自由民主主义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也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因此,还必须分析国家的具体形态。(2)失败国家、依附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自主性国 家。 四:官僚制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认识官僚制与官僚主义的关系?

【自考真题】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最新政治学概论真题 一、 本大JK共20小題,毎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列出的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題干】“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选项】 A.亚里士多德 B. 31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答案】C 【解析】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活动” o戴维?伊斯顿的“权威性价值分配说”。 【考点】政治的含义 2.【题干】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选项】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B 【解析】道家,老子和庄子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所谓的“无为而治” .就是要求国家尽可能不去干扰人们的社会生活。实现其“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3.【題干】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选项】 A.《共和六论》B,《君主论》C.《社会契约论》D,《政治学》 【答案】D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亚里士多德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4.【題干】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选项】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答案】C 【解析】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人阶级的出现。恩格斯称其为“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考点】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5.【题干】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选项】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C,暴力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答案】A 【解析】神权论一神权论亦称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力来源于神,即上天或上帝。 【考点】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6.【题干】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选项】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白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答案】B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地主占有制,地主制经济允许土地买卖:西方封建社会,领主占有制是占支配地位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 【考点】封建制国家 7.【題干】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o 【选项】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利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答案】D 【解析】在国家结构方面,中国是中央集权制,西方是分封割据制:在权力结构方面,中国是

2020年度华东政法大学考验参考书目

附: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参考书目 院系所、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学习方式 拟招生人 数/推免 生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第一单元 政治理论 第二单元 外国语 第三单元 业务课1 第四单元 业务课2 001法律学院315/120 030101法学理论01法学理论 02法律语言学03法律方法论全日制32 ①101思想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3日语 ③611法学理 论 ④801法学综 合 611法学理论:《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 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版; 《法理学导论》,马长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1法学综合(含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 民法、诉讼法、经济法)。 030102法律史 01中国法制史 02中国法律文化03外国法制史 04西方经济法制史全日制25 ①101思想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2俄语或 203日语或 240德语 ③612法律史 (中国法制 史、外国法制 史) ④801法学综 合 61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 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法制史》 (第六版)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外国法制史》(第三版)何勤华、李秀清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01法学综合(含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 民法、诉讼法、经济法)。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全日制35 ①101思想 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或203日语 ③613宪法学 与行政法学 ④801法学综 合 61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基础》朱应平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行政法与 1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导论 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概念题 1.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 答:(1)理性主义是指正式或非正式的把理性选择模型应用于国际关系问题,诸如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或博弈论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强调的是行为体怎样试图使其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选择最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这些利益。 (2)建构主义是指针对理性主义以为既定的客观事实,从社会学的视角区分了具有物质属性的自然事实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建构的社会事实,认为社会事实的形成乃是人的行为的结果,它们并不是既定的,而是取决于观念因素的研究方法。这种观念不是指个人观念,而是指“集体意向”,即共有的观念或文化。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建构主义研究途径的主旨就在于说明行为体共同具有的理解与期望怎样建构了社会事实。 2.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研究法是指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基于特定目的,选择单个或少数事例,联系其发生条件与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与解释的一种途径。案例研究法可分为非理论性研究和理论性研究,前者是对该事实本身进行解释,类似于历史性研究,而后者则是为了检验或发展理论。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运用普遍却又存在争议的方法,通过联结个别研究和一般研究,可以打开通向理论概括的门径,但它本质上并不是一种普遍性研究,不适合需要用大样本进行分析的问题。用案例法对理论进行检验,可以进行证实,也可以进行证伪。

3.定量研究法 答:定量研究是指与定性研究相对的概念,也称量化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进行国际关系研究,人们不但需要论及对象的质的规定性,而且需要论及对象的量的规定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进行定量分析,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运用统计方法进行测量、描述、分析和推论。 4.形式模型 答:形式模型是指作为一种涉及对数学、图形和符号方法的使用的方法,其中博弈论的运用最为普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形式模型可以发挥三种功能:描述、演绎和验证。运用形式模型进行国际关系研究,特别适于进行决策研究,这是该方法的长处。用形式模型说明现实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因素。 5.诠释法 答:诠释法是指一种理解与解释文本的途径,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针对的是事实的不可观察的方面,功能是说明事实的社会(历史)意义。这种意义主要指事实中蕴含的主观因素,包括:事实发生的社会环境与历史背景,事实中体现的行为体的意图与观念,这种意图与观念对国际关系的建构,文本作者所处环境和自身观念对其诠释的影响等。 6.证伪方法 答:证伪方法是指有针对性地搜集反面事例,并用它来订正原来结论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创始者是卡尔·波珀。该方法论认为,任何事实本身都是不可穷尽的,采用传统的归

政治学概论真题2012.1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主张“无为而治”的流派是( B )1-14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阴阳家 2.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这句话表明国家是( C )1-22 A.在历史上存在过 B.还会在未来存在 C.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D.国家总会被消灭的 3.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 C )3-66 A.国家形式问题 B.国家结构问题 C.国家的分类问题 D.国家的政体问题 4.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获取土地的主要方式是( A )3-75 A.购买 B.分封 C.赠予 D.强占 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开始于( B ) 4-101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中期 6.实现公民权利的最重要形式和保障是( B )5-127 A.法律 B.民主政治 C.权力结构 D.国家机器 7.邓小平理论形成于( D )5-136 A.抗日战争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8.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办法是通过( A )3-72 A.社会主义革命 B.社会主义改革 C.资产阶级革命 D.资本主义改革 9.第一个较为系统地研究政体问题并想出划分标准的是( C )6-148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布丹 10.指出国体是“社会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的是( A ) 6-144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列宁 D.马克思 11.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家是( C )7-184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2.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有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一切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和政策的国家机关是( C )7-179 A.国家元首 B.议会 C.中央政府 D.最高法院 13.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B )8-225 A.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 B.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C.无产阶级的民族主义 D.无产阶级的民主主义 14.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前提是( C )8-202 A.剥削制度 B.民族压迫 C.民族差异 D.民族矛盾 15.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未掌握政权的政党称为( C )9-242 A.参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非法政党 16.资产阶级政党最初产生于( C )9-246 A.德国 B.法国 C.英国 D.美国 17.亨廷顿认为现代化起飞阶段的标志是( B )11-316 A.贵族掌权 B.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一般大众参与政治 18.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核心是( C )11-328 A.人民思想观念的改变 B.社会舆论的改变 C.国家政权的改变 D.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 19.南北关系矛盾是指( A )12-399 A.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B.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 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华政2011教材参考

附1:201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

附2: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020205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三版);《现代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030101法学理论:《西方法律思想史》徐爱国、李桂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法理学导论》徐永康主编、顾亚璐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法理学专论》徐永康主编、苏晓宏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03010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王立民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法律制度史》丁凌华主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法制史》(第四版)(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何勤华主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外国法制史》何勤华、李秀清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030103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宪法学》童之伟殷啸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沈福俊邹荣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4刑法学:《刑法学》刘宪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其补充修改规定。 030105民商法学:《民法学》(高等政法院校规划教材)彭万林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或《民法学》高富平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婚姻家庭继承法学》许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近两年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的复印报刊资料;《商法学》(高等政法院校教材)覃有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或《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30106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第二版)叶青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资料汇编》(第一辑2000—2005年)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诉讼法学》江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民事诉讼法案例与图表》叶青主编,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诉讼证据法学:指引、案例与文献》叶青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侦查学原理》杨正鸣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030107经济法学:《经济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商法教程》(第二版)顾功耘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新编金融法学》唐波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证券法教程》吴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经济法部分,《民商法学》商法部分。

杨光斌著《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年版知识点吐血整理

科目:政治学 参考书目:《政治学导论(第四版)》,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政治的含义。 P5: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2.政治文化的含义。 P51:政治文化是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3.正义的定义。 P89: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 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法,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地享有一些基本权益,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4.共和制的内涵。 P118:共和制是君主制的对称,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选举产生统治者的历史源远流长,因而共和制具有不同的历史类型和阶级性质。历史上曾出现过奴隶占有制共和国,现代则是资产阶级共和制,无产阶级共和制。 - 1 -

5.国家元首。 P129:国家元首是一国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地居于首脑地位。任何性质的国家都需要有国家元首,例如君主制的国王或皇帝,共和制的总统或主席。国家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一是象征国家,二是代表国家,三是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6.统治秩序的含义。 P201: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7.市场化治理的概念。 P218:市场化治理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手段,以市场化方式为主要手段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市场化治理。市场化治理引进了市场化运动的手段(例如市场运作,契约外包,私有化,授权经营等),引入企业管理的3E(效率efficiency、经济economy、效益effectiveness)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降低政府运转的成本,增进政府政策的收益。 8.弹性化治理的定义。 P219:弹性化治理是在批判传统的官僚制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它主张政府机构不能仅仅依靠僵硬的政府组织、一成不变的制度条文来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要变革政府机构、放

《政治学概论》试卷答案

备考重点 相关习题 第一节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的含义 识记: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解释。 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政治根源的是经济;政治的实际是阶级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的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政治的定义;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判断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的标准。 应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政治现象。 1.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它产生于人与人之间 的利害冲突。 2.政治现象的基本内容就是围绕争夺和掌握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系列的活动。 3.政治的利益性决定了政治学不可能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规律进行简单归纳的 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意识形态色彩的学说。 4.古希腊的政治思想家认为:政治主要是指国家的活动。 5.我国古代的政治:主要是指统治的意思,主要讲治国之道。 6.对政治这个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观点:一类是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以及当代西 方政治学者的解释;另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主要有五种观点:一是用道德的观点解释政治,把政治等同或归纳为伦理道德;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和智慧的政治领袖来进行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二是认为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的过程。三是把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认为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就是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四是把政治看作是“管理众人之 事”即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五是把政治解释为围绕着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是一种实现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的活动。(简记:道德法律权术公事政策)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研究生复习笔记-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概念与本质 第一节法的基本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四、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第二节法的本质 一、资产阶级法学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规则说、命令说、判决说、意志论、民族精神说、社会控制论、事业论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1、法是被奉为法律的国家意志 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定义:法是反映出一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实现的规范体系。 第二章法的要素 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三类。 第一节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释义 法律概念是指在法律上对各种事实进行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权威性范畴。 二、法律概念的分类 1、普遍性程度:一般性概念、具体概念 2、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种类:宪法概念、刑法概念、民法概念、诉讼法概念 3、所涉及的法律事实要素的类别:涉人概念、涉事概念、涉物概念 涉人概念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公民、法人、代理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等。涉事概念用于界定和区分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性质及类别,包括法律关系主体的各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如所有权、人身自由、违约、

故意、侵权、刑事责任等。涉物概念泛指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包括标的、证券、不动产、著作等法律关系客体和其他具有法律意义的无人格现象,如程序、管辖、时效、居住地等。 三、法律概念的特点和功能 认知功能、构成功能 第二节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释义 法律规则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个完整的法律规则在结构上由三个要素组成,即假定、处理和制裁。 假定是指法律规则中规定适用该规则的条件的部分,它把规则的作用与一定事实状态联系起来,指出在发生何种情况或具备何种条件时,法律规则中规定的行为模式生效。 处理是指法律规则中为主体规定的具体行为模式,即权利和义务,它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此指导和衡量主体的行为。 制裁是法律规则中规定主体违反法律规定时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或国家强制措施的部分。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不同。法律条文只是法律规则的表述形式,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一个法律规则的全部要素是通过数个条文加以表述的。 二、法律规则的分类 1、调整性规则和保护性规则(指令性法律规则在法律调整中的不同作用) 调整型规则就是直接体现法对社会关系调整职能的规则,包括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禁止性规则。它为社会关系参加者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提供了各种合法行为的模式和尺度,其使命在于用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手段确认和调整社会关系,把社会关系“理顺”,并纳入一定的目的和秩序范围之中。 保护性规则体现着法对社会关系的保护职能,它规定的是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措施(包括保护权利的措施)。 2、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禁止性规则(调整性规则为主体提供行为模式的不同方式)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复习笔记-导论及第一~八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导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和现实性强的特征,属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范畴。简言之,国际政治学就是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早期揭示国际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著作有: 中国的《孙子兵法》、希腊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意大利但丁(1265—1321)的《帝制论》、意大利马基雅弗利(1469—1527)的《君主论》、荷兰格劳秀斯(1583—1645)的《战争与和平法》、英国霍布斯(1588—1679)的《利维坦》、英国边沁(1748—1832)的《道德与立法原理概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的《战争论》等。 3.国际政治学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学派林立,多种多样,类型有: (1)按国家分类有:英国的国际政治学、美国的国际政治学、法国的国际政治学、前苏联的国际政治学、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等。 (2)按性质区分,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和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政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 2.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由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等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组成。国际政治体系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 3.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以“主角”、“主要关系”和“式样”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以军事集团的实力组合为依据,以战争及其结局为标志,以大国控制世界为目标。 4.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是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其主要内容是:大国控制世界,战争威胁人类,强权政治横行天下,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处于从属的地位。

高教版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学概论 1、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作为社会政治现象和组织实体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国家产生于氏族制度的解体过程中,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时,便产生国家。社会成员由利益一致、关系平等发展为以不同的阶级地位划分并造成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社会内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在社会生产中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尤其是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成为独立部门,是对于国家产生"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社会成员的分化达到十分剧烈的程度;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尖锐化。这样原来在没有阶级对立的条件下产生而且没有任何强制力的氏族制度面对阶级冲突就无能为力了。于是就需要有第三种力量,表面上居于冲突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使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制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所炸毁。因此,恩格斯、列宁分别对国家有论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产生的基本观点,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表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出现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是表明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是哪个阶级的专政,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依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建立起来的。但是,仅有经济上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地位还是不够巩固的,必须取得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即利用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其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政治统治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一个阶级的阶级统治之所以要靠政治通知来维护和巩固,是因为政治统治具有经济统治自身不可替代的特点。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是通过“国家意志”实现的,国家意志是政治统治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是机器,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国家的作用是控制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说到底就是维护既有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统治地位,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就是清楚地显示了国家的阶级属性。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从国家与氏族的根本区别深刻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从而深刻阐明了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性质。 3、如何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从理论上说,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的前提是社会的存在,而政治统治职能存在的前提则是国家的存在。这意味着,社会管理职能对人类社会而言,具有共生性,与人类社会相始终。而政治统治职能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只是历史的产物,并非永恒存在,它随国家的出现而出现,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阶级社会,从根本上讲,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个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的总体要求。其社会职能上升为主要职能,表现为组织经济与文化建设。而政治职能,由于剥削阶级已被消灭,已不占主要地位了,因此主要表现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证社会政治稳定,同时打击反社会主义的势力和分子。 4、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历史类型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国家的历史类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对于国家分类问题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从而也指明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①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一是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二是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的、法律的和物质的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专政,是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③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③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历程。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1、为什么说国家权力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国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国家权力除了具有阶级属性之外,还具有社会管理属性。国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处于公共权力以政治权利方式存在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从公共权力性质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家权力是公共权力获得政治性质的阶段性形态,是由统治阶级掌握并由强制性力量保障实施的政治权利。正因为如此,国家权力虽然本质上是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它也必须以履行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作为维护权利和统治的基础。 2、怎样正确认识国家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政体和国体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不可分割。没有政体,国体无从体现,没有国体,政体无从存在。 2、国体是政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政体的存在形态。政体是由国体决定的,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政体与之相匹配。 3、政体是国体的体现和反映,对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适合于国家性知识,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服务作用;当政权组织形式不适合于国家性质的时候,它对国家性质的反作用表现为破坏作用。 3、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机构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为什么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度范畴,但是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相比较,是更先进的民主制度,后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前者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受时代的局限和阶级的局限,已失去了它在反封建中的作用,成了资产阶级统治人民的御用工具。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制度,它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的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包括西方国家议会制的精华,建立起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虽然历史很短,还不完善,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5、当代中国国家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根据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结合历史传统和具体国情,中国确定国家结构形式为统一、多民族的单一制国家。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省级地方(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国务院批准省级地方的区划并批准省以下地方的建置和区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五、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机器常务委员会可以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但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既要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也要对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服从国务院。 1、民主集中制的国家机构设置原则有哪些优越性? 民主集中制作为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这一根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第一,民主集中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体现和保证。第二,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构成的合理性。第三,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行。第四,民主集中制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学概论 2、论述国家机构的涵义和基本特性?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 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履行国家职能,行使国家权力,按照一定原则组件的国家 机关体系的综合。它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组织载体。国家机构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阶级性。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依托,是按照统治阶 级的要求、一直以及利益建构和运行的;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大多是统治阶级 初审或者获得统治阶级认可的人员,他们代表统治阶级实行国家权力,力图保 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有效实现。2、社会性。国家机构是实现国家职能的组织载 体,国家职能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两个基本方面。3、实体性。国家机构 一般作为组织实体存在,他不仅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而且由特定的职位和人 员构成。4、职权性。国家机构是国家权力的组织载体,国家权力依托国家机 构组织履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如何认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三权分立"的全称是"立法、行政、司法 三权的分立与制衡",早年也曾译为"三权鼎立"。它的具体含意是,立法、行 政、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应分别由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 而又相互制约。"三权分立"的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权力的分立, 即国家权力应由三个平行的国家机构分别独立行使,它们都对宪法负责,彼此 之间不具有任何隶属关系。权力分立的原则,就是任何一种国家权力都必须既 受要到限制又必须有其独立地位的原则。所谓"司法独立原则",就是在这个意 义上确立的,即司法权由司法机关独立行使,不受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干涉。 第二,权力的制衡,即三种国家权力不仅相互分离、独立,而且要相互牵制、 平衡,权力制衡的原则,就是对应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同时得到授权的原则。强 调这一方面,显然是要使国家机构能够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通力合作。 "三权分立"被学术界看作狭义的分权论,而广义的分权论除了" 三权分立"以外,还要包括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权力分立和制衡。资本主 义国家的主权完全由资产阶级统治集团所掌握,因此"分立"和"制衡"的关系也 就十分明显。国家主权的不可分性和统治者的利益都决定了"分"是相对的," 合"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分"是为了"合","合"是"分"的目的。 4、论述我国国家机构民主集中制设置原则的基本涵义?(1)民主基础上的 集中。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离不开广泛的人民民主,这是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运 行的前提。(2)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集中,民主集中制的 集中不是少数人的独断,二是集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指挥,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本利益服务。(3)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 结合和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5、论述我国国家机关的相互关系。(1)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 系上,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 受其监督。(2)在最高行政机关与最高司法机关之间的关系方面,两者是不同 权利只能的分工关系。(3)在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既坚 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又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1、马克思主义民主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一)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 建立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 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对民主问题的考察总是同国家问题联系在一 起,认为民主是一种与专制相对的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经济基 础决定,并为其服务。民主的发展程度和形式是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相联系的, 并受一定社会文化和传统的影响。(二)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统治阶 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形式。在生产力发展的特定阶段,社会生产关系集中表现为 阶级和阶级利益,因此,在特定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民主也具有阶级性,阶 级性体现着民主的本质。(三)民主政治是与专制相对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形 式。民主问题,首先是国家制度问题,无论是民主制,还是君主制,都是一 种国家制度,其本质都是统治阶级的工具。 2、如何看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进 步性主要体现在⑴本主义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和以往社会制度相比 较,它的生产方式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化大 生产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为生产的无限扩大提 供了强大动因,资本主义为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拓宽了广阔空间。⑵资本主义 推动了社会关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过三次重 大调整。一是由单个资本到股份资本的发展。二是由股份资本到一般垄断资本 的过渡。三是由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的调整,推动了资本的社会化,带动了整个社会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适 应了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也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然而,资本主 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1、私人资本和权势集团控制公 共权力。2、促成政治短期行为,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3、高额成本,社会负 担沉重。 3、为什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是要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哪些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制 度优势。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的民主,能够真正实现和落实人民当家作主的 原则。2.有利于形成代表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必须通过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完成这一任务,最根本 的就是要使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地反映全体人民的整体利 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3.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经济、文化上追赶发达 国家,就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战略,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才 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现代政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1、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2、有明确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 3、有完整的从 中央到基层的组织系统,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和各级领导人,有约束党员行为规 范的纪律。4、争取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以实现党的政纲。 2、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 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 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 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 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 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 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 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 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 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 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 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 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 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3)实现社会化 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 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 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 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 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 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 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 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 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 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 实际过程。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 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 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 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 式。 3、政治文化具有哪些重要功能?一、塑造和影响政治主题的政治行为。二、 影响社会政治制度的创制、发展和便签。三、影响正职发展的道路和进程。 政治学概论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的政党制 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党制或多党制,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 特色政党制度根本区别于其他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 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 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 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为奋斗目标。第三,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可以概括为“一个参加、三 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 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 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 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5、为什么我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 搞西方的多党制?1、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是各民主党 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正确的历史选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 多党制具有的优越性: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2有利于促进 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促进执政党的建设。4有利于执政党决 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6、从中国统一战线的历史看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 经验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 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一个 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 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 结。统一战线仍然是无产阶级政党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 改革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 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统 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 聚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我们 要永远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作好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工作、宗 教工作和侨务工作,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都团结起来,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 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有哪些基本类型?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 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 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基本类型:1、个别参与和组织参与;2、 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3、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如何看待西方国家政治参与的实质?虽然当代西方国家的政治参与粗线 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但从本质上讲,他仍然知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前提下的 政治参与,是资产阶级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西方国家所标榜的广泛、平等、 有效的正孩子参与,实际上不可能得到真正实现。 3、简述新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国1、公民政治参与方式显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发展趋势:个体 参与与群体参与并存、现实参与与虚拟参与同在、基层参与与高端参与共进、 建设性参与与批判性参与相融。2、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决定公民政治参与内容不断深化需要两个条件,即: 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现代公共治理不可 逾越的过程,二是公民参与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能力与想法能够使政府决策更 为科学、使政策执行更易达到预期目标。正是基于对这两个条件认识的不断深 入,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表面参与走向深度参与。3、 公民政治参与的目的由象征走向实质公民参与不仅是体现民主形式的需要,更 重要的民主实质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民主既是 目的也是手段。4、政治参与由象征向实质的转变是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 其方向不可更改!上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四个新变化,显示出我国政治体制 不断进步、科学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扩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这些变化, 显示出我国公民主体性不断丰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识、权利意识、责 任意识随着政治实践的不断推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些变化显示出我国政 治生态的不断优化和我国政治文明不断上升的一面。 4、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机制及方式有哪些?一、民主选举:①直接选举 和间接选举(选民的角度) 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的角度)二、民主决 策: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 制度三、民主管理:最广泛的基层民主实践:四、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民 主监督:①信访举报制度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舆论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 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5、现阶段应当如何扩大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首先,有序的政治参与应 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它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 进行的政治活动。其次,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这是 有序的政治参与对公民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行为要求。其三,有序的政治参与 应当是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参与协调进行、动态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同的发 展阶段、不同的条件,政治参与的具体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参与形式的多样和 渠道的畅通,则是有序的政治参与的一个基本特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对新阶段政治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对我国在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具有重要意义。 1、什么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 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 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构成政治文化的要素主要 有(1) 政治心理:①政治认知,②政治情感。③政治动机④政治态度。(2)政 治思想:①政治理想,②政治信仰,③政治理论。(3)政治价值观 2、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政治社会化就是社 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 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 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主要途径包括:第一,家庭。 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 的影响因素。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 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顺应历史潮流,范银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 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第一,科学性。 第二,大中型第三,民族性。第四,开放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实践。第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教育。第三,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 作。第四,深入开展整治文化的研究。总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 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才 会有生命力,才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中,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决定政治发展。第二,政治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 三,政治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第四,阶级斗争对政治发展有重要 影响。第五,民主建设是政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历史-文化 等条件影响政治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2、政治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政治发展的动力:第一, 人类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追求推动政治发展。第二,阶级关系与阶级结构的 变化推动政治发展。第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政治发展。第 四,经济与社会全球性交往的发展影响和推动着各国政治的发展。 政治学概论 3、基于政治革命的政治发展与基于政治改革的政治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1)主体不同。政治改革的主体通常是政治领导层,是由政治领导层决定实 行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2)目标诉求不同。政治改革不是要推翻现有的郑 子涵通知、破坏现有的基本政治制度,二是旨在通过调整至之关系、兴利除弊、 完善政治制度,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巩固现有的政治统治。(3)实现 方式不同。政治改革通常以非暴力的和平方式进行。同时,政治改革通常在政 治领导的主导和控制之下,有序、稳妥地进行。同政治革命一样,政治改革的 动因也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4、如何理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之间 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方面,政治发展构成政治稳定的基础,政治稳定只有在政 治发展中才能真正达到并获得保障。因此,政治稳定是一种积极稳定而非消极 稳定,是一种动态稳定而非静态稳定。另一方面,政治稳定构成一定条件下政 治发展的前提,除非政治革命,常态下的政治发展必须以政治稳定为前提,并 努力使政治发展时刻保持在政治稳定状态。在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辩证关系 中,政治发展是决定性的。对于政治发展来说,政治稳定即使政治发展必须追 求的目标,也是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不 仅要确立合适的政治目标,而且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气质。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 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什么是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 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 问题的基本主张是: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小时,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民族问题虽 然与阶级问题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不等于任何民族问题都属于阶级问题。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对促进中华民 族的大团结起到什么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优势。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 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 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于充分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名 族关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名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从宗教的起源来把握宗教的本质及其特征的? 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认为宗教的起源是基于两个客观条件:其 一是早期人类社会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契尔氏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马克思 主义认为“一切宗教斗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 幻想的反应,在这种反应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一重 要思想指出了宗教现象的如下特征:第一,宗教是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应, 具有虚幻性。第二,宗教是人们对“人间力量”超人简化的幻想,具有麻痹性。 第三,宗教是人们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反应,具有相对性。 4、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 用?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这 是一项长期政策,关系到名族团结、国家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宗教工作纳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宗教 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5、中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第一,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第三,坚 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基本关系是什么?在当今世界,他们之间是如何相 互作用和影响的?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紧密相关。宗教信仰是形成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心 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民族问题旺旺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印宗教因 素而受到激发,宗教问题印民族因素得到强化。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高度关 联性,决定了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宗教问题的解决。从人类发展 与世界和平的高度来看,追求国家质检、民族之间以及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存, 建设和谐世界,应该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共同价值选择。 1、国际政治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第一,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即国际社会中为了实现特定的一直、利益和主张, 具备国际社会活动能力而参与国际社会活动的行为实体。第二,国际政治的基 本内容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第三,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政治 关系的总和。 2、怎样理解国家主权的基本特性?国际主权是一国处理国内外事务时的最 高权力。国家主权是主权国家的基本属性,主要有如下基本特点;一是对内的 最高性,既除了国际法特殊规定以外,国家对于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员和领土外 的本国公民具有管辖权,对于本国事务具有最高决定和处置权;二是独立性, 既完全独立自主行使主权,排除任何外来干涉的权利,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 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或威胁的权利;三十平等性,即不同国家无论大小强 弱,都拥有平等的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同时。 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个国家的主权具有平等的效力。 3、国家主权对于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国家主权是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先决条件。其次,国家主权保 障一国在参与国际政治中具有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最后,国家主权是国家参与 制定并遵循过激行为准则的必要资格。 4、国际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特点:第一,国际法主体是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其调节对象是这些主体之间的 关系。第二,国际法的制定过程,是相关国际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博弈互动,达 成妥协和共识的过程。第三,传统意义上,国际法的约束性主要依靠相关国家 自身行动来实现。基本功能:第一,国际法是国际政治关系有序性的基本保障。 第二,国际法是保证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的法定依据。第三,国际法是仲裁 和解决国际纠纷与冲突的法律原则。 5、论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关系。 在国际社会中,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共存并生的是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多极化具有促进作用,经济全球化使得生茶要素和产品在 全球范围内流动,使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以配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相互 联系和相互依赖成都由此加深,形成相互依赖关系。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 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会随之加快,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经济全球 化的消极作用,会使得西方国家力图借助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权和在国际组 织与规则中的主控权,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建立西方资 本主义模式的一统天下和单机世界,从而计划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对于经济全球化也具有促进作用。世界多极化意味着世 界各国得到共同发展,意味着世界多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提高,意味 着各国和国家集团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得到维护,特别意味着发展中国家 的政治经济主权、发展权和共同发展权得到维护。由此可见,就其内在基本联 系和历史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结合的关 系。但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结合,必须在正确把握和引导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6、联系实际论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虽然经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体现着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确实一贯的,这就是风行独 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其基本原则包括以下: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四,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第五,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 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