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任志远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任志远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任志远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_任志远

第25卷第12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12 2011年12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c.2011

文章编号:1003-7578(2011)12-014-06

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

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任志远,徐茜,杨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西安710062)

提要:为研究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的协调发展,构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二者之间的耦合模型,对2008年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

境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

间的耦合程度均较高,但其协调程度较低,全省无一市为高度协调类型,其中陕北协调度最高,陕南最低;从耦

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最差的为濒临协调衰退类;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

市、渭南市及陕北2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无经济环境

同步发展类型。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试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并分为人口发展战

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在控制人口的基础

上,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发展,以建立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经济系统;熵权法;耦合协调度;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的研究对于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相一致,建立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1]。20世纪80年代初,由任继周提出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问题[2-6];贾士靖等[7]对全国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另外,近年来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也愈加关注[8-13]。这些研究从定性、定量或从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某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求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人地系统协调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主题,然而针对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研究是对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的基础。对农业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进行适度的利用和开发,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但倘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严重时会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衡,并使其抑制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践中,要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互为促进。为了构筑陕西省生态友好型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和对陕西省各个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协调现状的深入认识与评价,文中在构建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试图揭示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现状,同时为今后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与科学决策依据。

1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位于我国西部,地处东经105?29'-115?15',北纬31?42'-39?35'之间,属内陆省

*收稿日期:2010-1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JD770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0771019)。

作者简介:任志远(1953-),陕西兴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份,南北较长,东西较窄,是我国东部和西北、西南地区联系的交通要地。陕西省土地总面积为20.56万

km 2,其中高原9.251万km 2,山地面积为7.4万km 2,平原面积不过3.9万km 2

。北部为陕北高原,海拔900-1500m 。中部为关中平原,也称关中盆地,海拔在325-800m 之间。南部为秦巴山地,海拔多为1200-3000m 。陕西省横跨3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具有北亚热带气候特色,关中及陕北大部具有暖温带气候特色,长城沿线以北具有中温带气候特色。其总体特点是:春季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陕西省是黄河、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主战场。全省每

万人拥有土地量为57.5km 2,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可垦荒地38.2万hm 2

未利用土地184.5万hm 2,每万人有107hm 2可垦荒地及517hm 2

未利用土地。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m 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川地、沙地、图1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评估指标体系

Fig.1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assessment 沼泽等六大类。土地以农业用地为主,全省"大农业"用地(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7%左右。人均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九位,大部分土地质量不高,但开发利用潜

力较大。经济方面,

关中是全国重点城市群,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关中地区

的支柱。陕北土地原本贫瘠,

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陕南经济以生态农业、渔业、林业经济为基础,航空产业、药业、旅游业为支柱。随着陕南进入全国重点支持战略,陕南已经

成为了连接华中、

西南的交通枢纽。2研究方法

耦合度是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序参量之间协同作用的强

弱程度,根据协同论原理[14]

系统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这种协同作用的量度。系统耦合是指2个或2个以上性质相近的生态系统具有互相亲和的趋势,当条件成熟时,他们可以结合为一个新的、

高一级的结构-功能体[15]

。运用"耦合度"模型,能够很好的分析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的阶段特征及未来态势。2.1指标体系的选取

将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分为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两大系统(图1)。指标体系的选取一方面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各方面特征,另一方面要

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研究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陕西省统计年鉴[16]

。2.2计算方法

为消除各指标间数量单位的差异,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公式1):Y ij =(x ij -min 1≤i ≤n

{x ij })/(max 1≤i ≤n {x ij }-min 1≤i ≤n {x ij })(正指标)

Y ij =(max 1≤i ≤n

{x ij }-x ij )/(max 1≤i ≤n

{x ij }-min 1≤i ≤n

{x ij })(负指标)

(1)

式中:max 1≤i ≤n

{x ij }、min 1≤i ≤n

{x ij }分别是第j 个指标各评价样本值的最大和最小值。

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在计算各指标权重时,若K ij =0,由于K ij lnK ij 的极限为0,规定K ij lnK ij

的值为0。首先,计算K ij ,即第j 项指标下第i 个样本指标的比重(公式2):

K ij =Y ij /∑n

i =1Y ij

(2)

其次,计算W j ,即第j 项指标的熵值(公式3);

·

51·第12期任志远等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W j =

-∑n

i =1K ij lnK ij

g

;g =lnn

(3)然后,计算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d j (公式4);d j =1-W j (4)d j 越大,该指标价值越大,对评价越有利,因此其权重也就越大;再计算第j 项指标权重e j (公式5);e j =d j /

∑n 1+…+n k j =n 1+…+n k -1+1

d j

(5)

设共有n 个指标,有m 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的指标个数分别为n 1,…,n k ,…,n m 个,n 1+…+n k +…+n m =n ,设第j 个指标属于第k 个子系统。

最后,计算第i 个样本第k 个子系统(n k 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t i k (公式6)。

t i k =

∑n 1+…+n k j =n 1+…+n k -1+1

e j ?Y ij

(6)

经熵权法计算出第k 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后,再以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17]

为基础,推广得

到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公式7):

C =m {(t 1·t 2…t m )/(ц

i ≠j ,i ,j =1,2,…,m

(t i +t j ))}1/m (7)

式中:t n (n =1,2,…,m )为各子系统评价值,m 为子系统的个数,C 为耦合度,且C ∈(0,1)。研究中,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取了两个子系统,即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因而m =2,故可由公式7

推导出:C =2{(t 1·t 2)/((t 1+t 2)2)}

1/2

(8)式中:t 1为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值,t 2为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值。在陕西省10市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对比研究中,为避免单纯依靠耦合度进行判别所产生的误导,而使所得结论对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产生偏差,因而再引入协调度的概念,构造农业生态环境经济

系统耦合协调度函数[18],其目的是评判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间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13]

,协调度

公式如下:D =(C ·T )

1/2

(9)式中:D 为协调度,

C 为耦合度;T 为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数(公式10):T =at 1+bt 2(10)

式中:a 、b 为待定系数,文中研究认为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贡献量是相同的,故取a =

0.5,b =0.5;t 1、t 2分别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价值。2.3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按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大小程度,将区域内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分为4大类10个亚类,再根据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将其细分为30个小类(表1)。

表1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

Tab.1The classified system and judging standard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协调程度协调度耦合协调类型t 环境与t 经济对比关系及基本类型高度协调

0.90-1.00优质协调发展类0.80-0.89良好协调发展类0.70-0.79

中级协调发展类基本协调0.60-0.69初级协调发展类0.50-0.59勉强协调发展类过度类型

0.40-0.49濒临失调衰退类0.30-0.39轻度失调衰退类失调衰退

0.20-0.29

中度失调衰退类0.10-0.19严重失调衰退类0.00-0.09

极度失调衰退类

t 环境>t 经济为经济滞后型:其中t 经济/t 环境≥0.8,经济比较滞后型;0.6<t 经济/t 环境≤0.8,经济严重滞后型;0<t 经济/t 环境≤0.6,经济极度滞后型。

t 环境<t 经济为环境滞后型:其中t 环境/t 经济≥0.8,环境比较滞后型;0.6<t 环境/t 经济≤0.8,环境严重受损型;0<t 环境/t 经济≤0.6,环境极度受损型。t 环境=t 经济为经济环境同步型。

3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通过综合计算,得到了陕西省10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环境)、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

指数(t 经济)、耦合度、协调度及t 环境与t 经济间的对比关系(表2)。

由表2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均较高,

·

6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

关中地区除西安市、咸阳市外,其余各市耦合程度均大于0.96,其中渭南及铜川两市均大于0.97;陕南3市耦合程度除商洛外均大于0.90,商洛市为全省最低,耦合度为0.782;陕北两市耦合程度均大于0.98,其平均值为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地区中的最高。

从协调程度来看,全省基本集中于基本协调与过度协调类型,无高度协调类型。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协调程度最好的为陕北地区,平均值为0.645,其中榆林市为全省最高;最差的为陕南,平均值为0.523。关中5市中,只有铜川市为过度类型,其他4市均为基本协调;陕北地区两市均为基本协调;陕南地区的商洛市协调度为过度类型,且为全省最低。

表2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及协调度对比关系

Tab.2The degree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ose comparing relationship in Shaanxi Province

城市t 环境t 经济耦合度

协调度协调程度耦合协调度类型对比关系类型西安0.2440.5030.9380.592基本协调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极度受损型宝鸡0.3320.5350.9720.649基本协调初级协调发展类环境严重受损型咸阳0.2950.6470.9280.661基本协调初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极度受损型渭南0.2820.4640.9700.602基本协调初级协调发展类环境严重受损型铜川0.2170.1580.9870.430过度类型濒临协调衰退类经济严重滞后型延安0.2950.4340.9820.598基本协调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严重受损型榆林0.4630.4930.9990.691基本协调初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比较滞后型汉中0.5540.2260.9070.595基本协调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极度滞后型安康0.3560.2620.9880.553基本协调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严重滞后型商洛

0.369

0.086

0.782

0.422

过度类型

濒临协调衰退类

经济极度滞后型

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关中地区的宝鸡、咸阳、渭南3市为初级协调发展类,西安市为勉强协调发展类,铜川市为濒临协调衰退类;陕北地区榆林市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延安市为勉强协调发展类;陕南地区汉中市和安康市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商洛市为濒临协调衰退类。

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环境)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经济)对比关系类型来看,有6个地市为环境滞后型,另4个地市为经济滞后型。其中,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及渭南市t 环境<t 经济,西安、咸阳为环境极度受损型,宝鸡、渭南为环境严重受损型;铜川市t 环境>t 经济,为经济严重滞后型。陕北两市均为t 环境<t 经济,延安为环境严重受损性,榆林为经济比较滞后型。陕南3市均为t 环境>t 经济,其中安康市为经济严重滞后型,汉中市和商洛市为经济极度滞后型。当t 环境<t 经济时,即环境滞后型,说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在农业经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已过度消耗了自然资源,农

业经济的发展已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

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及渭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中,

以努力使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达到协调发展。当t 环境>t 经济时,即经济滞后型,说明农业经济系统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承载农业经济的发展。

4耦合协调提升与农业可持续战略模式选择

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之间的最优关系为"t 环境=t 经济",即经济环境同步型,而陕西省10

市中无1市为"t 环境=t 经济"型,其目前形势不容乐观。现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图2),以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分为4个层次:

(1)人口发展战略层面。我国乃人口第一大国,巨大的人口基数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因而为促进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为当前第一要务,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还主要以一家一户式经营为主,应提倡农村的

产业化发展,

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人口产业化就业才是使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另外,要积极普及农业科普知识,鼓励科普知识下乡活动的开展,提高农业人口教育水平,用科学、用技术推进农业发展进程。

(2)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层面。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也同等重要。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所导致的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使得人均耕地面积逐,为提高耕地的产出率,在不同地域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

71·第12期任志远等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布局不同的农业类型,因地制宜布局农业。

(3)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层面。为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业,推广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及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

(4)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层面。要保证粮食安全、农业经济的共同发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模式。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都有其生态服务价值,在经济产值增加的同时必须要保证该地区的生态保育功能不受损害。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搞好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

确定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2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图示

Fig.2Strategic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5结论

综上可知,陕西省各市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程度比较均一,且都较高,陕北为最高;但其协调程度差异较

大,

全省无高度协调类型,协调度最高的为陕北,最差的为陕南;从耦合协调度类型来看,无优质、良好及中级协调发展类,耦合协调类型最好的仅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包括关中的宝鸡、咸阳、渭南及陕北的榆林,最差的类型为濒临协调衰退类,包括铜川和商洛。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

市、

渭南市及陕北地区的两市属环境滞后型,农业生态环境系统滞后于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经济水平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被过度消耗,农业经济的发展已

超过生态环境系统的承载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已刻不容缓;而其他各市均属经济滞后型,说明农业经济系统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目前这些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经济的发展。试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提出人口发展战略、农业资源利用战略、农业生态环境提升战略及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战略4个层次,归属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4个方面,以控制人口数量为基础,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的增长同步进行,推广生态农业、绿色

农业及有机农业的迅速发展,

最终建立成生态经济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类型,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继军,姜志德,等.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 ].生态学报,2009,29(9):1530-1537.[2]任继周,葛文华,张自和.草地畜牧业的出路在于建立草业系统[J ].草业科学,1989(5):1-3.[3]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J ].草业学报,

1994,3(3):1-8.[4]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J ].草业学报,1995,4(1):69-80.[5]任继周,贺汉达,王宁.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耦合与模型[

J ].草业学报,1995,4(2):11-19.[6]李自珍,何俊红.生态风险评价与风险决策模型及应用,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开发为例[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35(3):149-156.

[7]贾士靖,刘银仓,邢明军.基于耦合模型的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573-575.[8]王润平,荣湘民.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J ].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0):2259-2264.·8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

[9]张耀辉.农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方法[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4,12(3):181-183.[10]杨松,孙凡,等.重庆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J ].西南大学学报,2007,29(8):49-54.[11]晏路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估的方法与技术应用研究[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9,17(2):348-353.[12]任春燕,王继军.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1):155-159.[13]张丽萍,程积民,王继军.黄土丘陵区上黄试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阶段划分及其驱动力初探[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9,9(4):24-28.

[14]吴大进,曹力,陈立华.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9-17.[15]万理强,李项林.系统耦合及其在农业系统的作用[J ].草业学报,2002,11(3):1-7.[16]陕西统计局编,陕西省统计年鉴[

Z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7]Valerie Illingworth.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ys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6:92-93.[18]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105-112.

On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Shaanxi Province based on coupling degree model

REN Zhiyuan ,XU Qian ,YANG Ren

(College of Tourism &Environment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 n 710062,P.R.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his research tried to build the coupling degree model between the two systems.The coupling de-gree of each city in Shaanxi Province has been analyzed in 2008.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coupling de-grees in different cities were rather higher ,but the coordination degrees were lower.No city belonged to the highly coordinated type.The coordination degree was the best in Shanbei region and Shannan was the worst.The best type of coupling coordinated was elementary type of coordination and the worst was the brink of depression coordination.Xian city ,Baoji city ,Xianyang city ,Weinan city and Shanbei region were all belong to sluggish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sluggish to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nomy.From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natural resources had been over consum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had already exceeded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 -environmental systems.Others belonged to sluggish economy.No city belonged to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In order to achiev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we attempted to put forth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l.It was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of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agricultural resource use strategy ,enhance the strategy of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riendly.On the basis of control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buil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friendly should be buil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agricultural economy system ;entropy method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Shaanxi Province

·

91·第12期任志远等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解决方案 ?关键词:湿地公园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 ?摘要: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主要针对湿地监测用户的一种实用型自动监测系统,集“气,水,土三大战役”的监测参数,构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平台。整套系统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一、方案背景 ?湿地与人类的繁衍、生存及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近年来,作为《湿地公约》缔约国之一,我国政府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极为重视,更是部署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但由于早期,人们对环境的漠视、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对经济利益的单纯追求,长期以来在围垦、基建占用、环境污染、过度捕猎、泥沙淤积、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叠加作用下,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牵一发而动全身,湿地是由水文、土壤、大气成分和小气候相互作用构成的特有生态环境,而构成这一环境的任一因素的改变,都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因此,当它受到自然或人为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坏,进而影响生物群落结构,湿地生态系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失、破坏和退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 ?辰迈智慧在充分考虑环保部门对于生态环境监控和集中管理的应用需求后,利用物联网技术、数据通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视频处理技术等,建立完善的湿地监测体系,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为湿地管理、科学研究、有效管控和合理利用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资料,对于保护湿地、维持湿地生态功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系统组成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初探.docx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初探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传统农业中只发挥了农业必要的因素,比如土地、天气、原材料等因素,而生态农业是将传统农业的相关因素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手段相结合的农业,并通过一定的经济学、生态学来提高农业的整体经济效益。生态农业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发展起来的农业,在生态农业中包含了农产品的加工、生产、销售等环节。而且,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的规律化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要求。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中包含了经济学原理、生态学、系统工程管理理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是在不断实践摸索中走出来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的本质是在保护环境前提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其发展既包含了环境的保护,同时也包含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是两者均衡的发展模式,转变了传统农业发展中不顾环境保护而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的旧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情况下,同时也为后代人的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非常重视人类、环境、农业、资源四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兼顾了人类长远的需要。生态农业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产业化,是集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在生态农业的发展中主张的是无污染的发展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在农业中的使用,通过科学的手

段对农业种植以及种植技术进行指导,在保证产品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产量。因此,生态农业工作者必须懂得生态经济学以及生态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农业过程中的正确操作。 二、生态农业的特点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只重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忽视了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这使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说明,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是各国的基础经济支柱,不注重农业发展的国家最终都会受到发展的限制。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犯了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错误,这要求必须重视农业的科学发展,制定农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而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重视其所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生态农业的发展强调的是整体性的发展,需要协调好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把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站,都会发展轻工业,但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必然会要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产业结构的发展来说,只有各个产业齐头并进才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取得长远的发展。 (二)生态农业是多样性的农业发展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全国都采用统一的发展模式,这并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而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针对各个地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转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转型及其发展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9-12-17T09:12:26.73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6期作者:张娟 [导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新常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新常态下要求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张娟 山东省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山东省鄄城县 2746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得到大力发展。经济新常态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挑战,新常态下要求农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当前,农村发展面临土地、劳动力、科技、生态多方面问题,我国农业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就要走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不论是从新常态层面,还是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层面来讲,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都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路径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规模的释放,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当中,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研究人员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当中。从多方面的角度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唯一切实可行的举措。 1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的重要性 1.1是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要求 在新常态背景下把农业发展与经济形势相互结合,立足当前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农业生产中转变发展方式,关注农业经济的生态教育,让农业发展模式适应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应对当前新常态下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农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不仅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还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调节产业结构,从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实现我国经济平稳增长。 1.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发展农业生态经济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生态效益,在进行农业生产发展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生态平衡。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利用先进技术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动力,同时促进农业增长向环保型转变,目前这个形势下是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有利契机。未来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持续发展,有利于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2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领域的良好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增长的关键,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主要存在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冲突的矛盾,尤其在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下,导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对于农业领域从业者来讲,应在掌握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缺陷的条件下,提出有效的发展模式。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前者是后者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农业发展取得的生态效益,尽可能减少经济增长中对当地生态的破坏。而目前农村农作物种植中,还使用大量化肥,并且农户普遍缺乏水资源保护意识,这种情况下,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今后农业经济发展中,应重点保护农业生态,结合土壤条件和生态空间布局,确定土地功能,以便达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另外,应注重生态环境性能的提升,从而保证多种农业发展计划的落实,突破现有发展模式。本文主要对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及战术运用进行分析,旨在将生态系统放在重点保护和发展地位,确保农业发展方向的准确选择。 3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模式 3.1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的具体要求 提高生态意识。各级政府要从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紧迫性角度出发,加强对农村地区宣传教育,通过有效方式,将环保知识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普及,同时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在宣传过程中要广泛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通过丰富的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环保知识宣传的范围,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新常态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对于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环保问题,应该积极检举揭发,政府要畅通广大农民群众与政府沟通渠道,对于检举揭发的环保事项一定要积极落实,对于出现的环保问题一定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为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奠定良好外部环境。重视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以生态保护为先决条件,在具体工作落实中首先要对农业生产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特别是对于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要加以科学利用,同时还应该将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到农业生产总体布局之中,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来推动农业生产与产业发展之间有效融合。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业抗旱、抗涝能力,同时也能够完善地区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为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转型奠定基础条件。在实施生态农业过程中,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以农业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的根本动力,进一步提升生态农业经济效益。 3.2新常态下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模式 当前我国在农业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虽然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但平原面积相对较少,加之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富裕,在世界范围排名都相对滞后。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有必要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改革,向农业经济生态模式转变,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由于各地在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转型模式。例如,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相对严重,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应该选取退耕还草、植树造林等模式,对现有土地进行轮作,实施秸秆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物链

目录 1、申请投资报告 2、公司简介 3、项目可行性论证 4、公司相关文件及证书 ○1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3税务登记证○4食品卫生许可证○5产品生产许可证○6无公害产品证书○7无公害产地证书○8项目合作协议书5、项目有关文件: ○1永州市发改委立项批文 ○2永州市农村办支持函 ○3湖南省农村办支持函 ○4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5永州市科委科研计划书 ○6国家商标局注册受理通知书 ○7项目用地规划批准函

申请投资报告 中国华融国际企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12月1日。主要经营天然植物提取物和食品生产销售。注册资金1168万元,法人代表苏睐员。公司2009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资信等级为AAA级,多次被省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过得硬单位”,属“永州市重点保护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司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园林花卉、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和生态农业等行业。现有主导产品:1、天然植物提取物类:迷迭香、白黎芦醇、核桃油等;2、纯天然有机果蔬粉类:仙人掌粉、南瓜粉、香芋粉、雪莲果粉、桔子粉、红枣粉、香蕉粉、核桃粉等近百类品种;3、植物营养饮料:枣茶、金银花饮料、仙人掌饮料、核桃露饮料、石榴汁饮料、杏仁露等。产品质量符合GMP医药和食品QS检验标准,畅销国内外。 基于上述,为进一步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实施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生物链,正式启动易拉罐饮料生产线;迷迭香芳香

油萃取生产线;迷迭香、仙人掌、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牛、鸡、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初步况算,该项目需资金4112.98万元:第一期,总投资2459.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98.5万元,生产资金1560.88万元;第二期,总投资888. 6万元;第三期,总投资765万元。 报告妥否,请批示!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1日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就是践行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的具体行动,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的目标,现就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如下建议性发言: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是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初见成效。重点

培育优质粮油、现代畜牧、优质林果、优质蔬菜、两杂制种、优质棉花、蚕桑、食用菌、优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县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6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37个,年农产品销售收入多亿元。川蜀柠檬、麦加牛肉、清见桔橙、优质榨菜、玉牌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大中城市,全县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二是以环境优美为特征的农业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2%,农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河流水质达Ⅲ类以上,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称号。 三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生态农业监督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推进重大动植物疫情统防统治,全县新建、改建乡镇动物防疫体系20个,建成县城农产品检验检测站1个,检疫免疫率达到100% 四是以“猪—沼—果”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采取政府引导、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方式,加快“气通”工程建设,大力推广金华西山坪、广兴猫儿坝等地“猪—沼—果”、“猪—沼—药”、“猪—沼—菜”与建家建园相结合模式,促进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县已建沼气池8万余口,常年使用约占7.3万口,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沼气的发展和应用,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发展了生态循环农业,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

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市农业生态经济园建设 二、项目性质:新农村建设 三、项目地点:位于**市南区,北起塘汛三江大道,南至塘汛大桥,西起绵州大道,东至涪江边.规划区总面积3.53平方公里。 四、项目背景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文件指出,**省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全省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配套完善村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民群众居住舒适房、饮用干净水、行走平坦路、使用卫生厕、燃用清洁能源,逐步实现街院洁挣、村庄绿化、道路通畅、通讯便捷的新面貌,促进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意见》也提出了**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需要坚持的四项项原则:规划先行,有序推进;产、比支撑,持续发展: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团地制宜,突出特色。为了确保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意见》指出各地要多方筹措资金,建土长效投入机制,将村庄规划和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政府投入。省政府将加大对村庄规划和村庄治理工作

的指导并将有关工作经费纳入相关部门的预算。 **市计划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经开区计划建设的农业生态经济园项目,正是“十一五”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农业建设、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农民新村示范区、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做优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内容。 六、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一)可研报告的主要编制依据 (二)可研报告研究范围 七、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项目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2、项目的建设是以园养园,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的体现; 3、项目的建设能够彻底改善该区域农民的生活、生产环境,确保致富增收。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民新村建设、道路工程(含路灯、路牌标识、交通标志等)、污雨水管网工程、道路绿化工:程等,供水、电力、通讯、天然气等管网按规划要求随道路工程建设同步实施。 1、农户拆迁、安臵补偿和新村建设 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显示,本项目实施拆迁共涉及三河、洪恩、中心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19-11-22T11:39:33.83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7期作者:李久春 [导读] 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其积极的影响,对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参考。 尚志市检验检测中心黑龙江尚志 15060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经济也有了很大进展,在全面倡导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的背景下,生态农业逐步发展起来。对生态农业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通过分析其发展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发展状况,提出了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如气候、土壤和水分等因素。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条件存在着差异,有些地域地势复杂、土壤质量差,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运用多元统计能够弄清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来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1.1产业结构模式的全面优化创新 从本质上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农业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最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对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进行全面的优化。生态农业的发展重点在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明确各种类型作物的生长规律,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和增收。众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长都具备一定的规律,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生产技术,对有限的农业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造,并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最终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提升农业生产工作的技术含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产业结构模式创新的整个过程当中,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对生产技术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积极使用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状况的设备和工具,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维护,保证生态农业呈现良性化的健康发展状态,提升资源利用的效率。 1.2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不仅对现有农业方式提出了改进措施,而且还对以往用不到的农业资源实行了开发探索,基于科学技术的支持,创新出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劳动生产效率、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都得到了越来越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并衍生出一系列绿色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业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 1.3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性 生态农业系统可以视为一个有机系统,重点强调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并通过科学的手段对这2种特点进行整合协调。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协调整合创新,对这些资源进行综合性的整理和利用,进而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结构,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最大化,最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质量。 2加强生态农业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具体措施 2.1发展农业新业态,推进农业产业融合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新常态背景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特别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利用效果,不断提升农业土地产出,同时也实现了农民增收途径拓展。因此,有必要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式,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产业的有效互动,通过农业新业态的发展,实现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升级。其次,培育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始终将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政府应该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课程,进一步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特别是要在培训过程中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经营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有力推进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再次,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基层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生态旅游主体还应该加强自身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高质量的服务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将广大旅游者吸引到农业生态旅游之中。同时还应该加强乡村风俗文化传承和建设,进一步丰富农业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从而有效推动农业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2.2加强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从宏观角度上来看,若想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使农业经济进入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当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还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对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进行全面的保护。在优惠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要重点考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大力扶持生态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转的效率,根据地区的实际状况开展规模经营的试点,不断拓展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涉及范围,使生态农业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此外,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优化生态农业的相关保险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态补偿。针对生态环境恶劣的区域,相关部门还要通过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加强地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的监测和监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电设施维护机制、控制乱采乱垦行为、加强生态农产品的质量审核等。通过农业社会服务体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2.3实现农产品国际化发展 生态农业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要大幅度地增长,那么如果想到实现最终的经济利益,合理的销售至关重要。仅仅依靠国内的销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实现的农业长久的发展,就势必要打开国际销售的大门。现今网络以及交通行业都很发达,可以借用信息化手段,传播农产品环保健康的优势,进而实现其国内外同步销售,快速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利益,进而提升我国农业方面的综合实力。

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方案书

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方案书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 2、项目地点:根据政府规划确定 3、项目实施单位:XX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4、项目实施理念:项目通过畜禽养殖和畜禽粪便的有效利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猪-沼-电”、“鸡-沼-电”、“牛-沼-电”等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5、具体建设内容:建设奶牛、肉牛、生猪、鸡、鸭、鹅、兔等养殖项目和畜禽粪便发酵制沼气发电项目。项目通过秸秆饲料饲养牛、猪和鸡等家禽,再通过畜禽产生的粪便进行厌氧发酵制沼气,用于发电供园区和居民使用,产生的沼渣、沼液则制成有机肥回用于农作物种植,实现园区资源闭路循环。 二、项目具体规划 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项目,主要是筹建一个园区,建设两个基地,实施8个项目,总投资9.8亿元,共占地2000亩。 1、构建一个园区: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产业园。 2、建设两个基地: (1)养殖基地 (2)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基地 3、实施8个项目 表2.1-1实施项目一览表

三、项目经济效益预估 XX农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总投资9.8亿元,年产值8.8亿元。具体经济指标预估如下:

注:各分项项目经济分析见下文 四、项目背景 1、项目所在地情况 XX农场始建于1954年,为松江省富锦县国营农场第四作业区。1956年,改为黑龙江省地方国营富锦农场,划归省国营农场管理厅领导。同年5月,改为XX农场。1958年划归合江农垦局领导。1968年6月,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为第三师第二十五团。生产建设兵团新建第六师,改隶第六师领导。1976年2月,撤销生产建设兵团,更名为建三江农场,隶属建三江农场管理局领导。1978年恢复XX农场原名。下设7个分场,全场总人口2.8万人。XX农场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地势低平,坡降平缓。外XX河流经场区南部,场区多为沼泽地,是黑龙江垦区规模较大的农场。全主要种植小麦、大豆、水稻和玉米,1992年粮食总产量5.6万吨。畜牧业以养奶牛、菜牛、猪为主,兼养鹿、家禽等。场办工业有啤酒厂、肉鸡屠宰厂、麦芽厂及粮油加工厂等。1992年末全场总人口3.3万人。场部所在地XX镇,也是建三江农垦管理局的驻地。场部内总人口1.45万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农垦城镇。 XX农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同时拥有大量的平原和潜丘,劳动力廉价,在农业及其相关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当地正在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对农业新科技的需求极为迫切。当地多样的农业资源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为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项目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肉类已占据世界第一位,畜牧业总产值已占农业的35%左右,用于畜牧业发展的粮食达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应用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探讨及设计应用中国湿地资源极其丰富 ,在国民经济和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同时 ,湿地在调节气候、参与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生产力很高,在提供人类必需的动植物资源、维持生态平横和水平衡、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对湿地保护认识不够,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开发利用活动,使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收到严重破坏,降低了湿地生态功能,湿地面积迅速减少。目前,湿地受到的威胁的种类和程度日益加大,约40%的重要湿地受到中等程度或更严重的威胁,而且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加,威胁会继续加大。威胁主要来自资源的过度利用、湿地围垦和开垦、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引进物种的干扰、城市化和旅游业发展等。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针对湿地生态环境监测需求设计的一款湿地公园、水源地专用生态环境监测站。通过对空气质量、全类型降水、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等湿地生态环境关键指标的长期连续监测,定性定量反应湿地对生态环境改变的大气组分调节功能、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和局部小气候调节作用,为气候生态环境评价及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广泛用于江河、溪流、水源地、水库、大坝、污水处理、生态公园环境测量等应用。 一、系统内容 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是由综合数据采集单元,无线通讯单元,交直流供电单元,生态环境数据服务中心组成的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环境测量系统。通过对湿地环境中小气候因子,日照和辐射、氧气含量、负氧离子、二氧化碳浓度及土壤温湿度,空气质量,湿地水量,水质等关键要素的测量,实现了湿地生态环境的全面监测记录,通过收集湿地水体及其环湿地生态系统及在湿地环境中栖息、繁衍的野生动物的各种基础数据,方便了湿地相关研究部门对每一区段植被、水源等做详尽的基础性数据分析,有效地提高了科学化指导区域自然保护与旅游资源利用工作的效率。此外,湿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可以与方大天云公司配套LED室外显示屏兼容,用于实时环境数据发布。 二、系统指标 工作环境:-50 — +50℃、0 — 100%RH 防护等级:IP65 走时精度:累计<20秒/月 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10000小时 观测方式:气象水文行业标准 供电:AC220V;太阳能+电池供电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标签: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21世纪农业生态经济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资源有直接关系,并建立在对他们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的双重任务,它本身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做了限定,其本质是对时间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可垦率低,耕地面积小,这样的耕地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路子,因此具有耕地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特点。耕地肥力总的说来基本稳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智慧旅游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综合 管护系统建设方案 经历多年坚持不懈的生态修复,XXX湿地生态环境恢复效果显著,与周边森林生态系统相辅相成,自然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功能逐渐展现项目建设意义。目前,XXX湿地现有各类植物366种、鸟类182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1种)、鱼类40种。XXX湿地优越的气候、地理环境也使其成为我国南方候鸟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建设XXX国家级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对于监测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强化XXX湿地及相关流域生态资源管护,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系统建设包括以下子系统: 1.1.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子系统 通过收集、采购多期的遥感影像数据、整合地理国情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交通、气象等专题数据,以及XXX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数据库模型的设计和实现;同时,封装运算模型,以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根据监测成果的特点进行展示方案和详细设计,构建XXX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进行相关数据组织管理、指标计算、综合评价及成果展示、发布工作。 1.1.2视频监控子系统 建设鸟类栖息地视频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湿地流域内鸟类栖息地及所属鸟类的全方位视频监测,系统包含实时视频查看、历史回放,自动放大跟踪和点选跟踪等功能。 1.1.3生态因子监测子系统 整合湿地公园内所有视频监控设备、水文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等感知系统,构建生态因子监测系统。系统由气象监测、水文监测、人工湿地水质监测、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及图形展示输出等模块构成。 1.1.4科普宣传教育子系统 科普宣传教育系统包含在线图片视频展示模块、在线数据库查询与展示模块、科研论文/报告/指导模块、互联网交互模块。 1.1.5三维可视化管理子系统 建成统一的XXX国家湿地公园信息化大数据平台及数据融合应用业务软件

【农业经济论文】生态经济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农业经济论文】生态经济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许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影响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害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出现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其对保证农产品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经济;发展困境;发展策略 发展生态农业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整体趋势正在向集约化和生态化迈进,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应不断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1生态经济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在制定生态化农业发展制度之前没有结合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一个地区发展的好坏直接受到政府管理能力和领导的影响。为此,应该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管理机制,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保护。其次,农业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程度不高,在生态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现阶段跨区域发展并不理想,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配置协调等方面的限制。再次,政府需要提升农业旅游的经济支持。生态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地区不重视生态旅游,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没有将生态农业和生态化产品融合到生态旅游中。最后,技术推动作用不明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实现了规模化扩大,也实现了农产品的多样化,但是销售模式和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不能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就不能体现农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不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导致技术创新不理想。 2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少,必须重视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的增产增收。2.1改变供需结构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特点浅析 作者:曹志宏赵小汎郝晋珉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0引言 2010年底,河南省粮食和猪牛羊肉产量分别为5437.09万t和516.54万t,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95%和8.44%,而其化肥施用量和农用机械总动力的投入量分别为655.15万t和10195.89万kW,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1.78%和10.99%。农业生产因投入要素相对较高致使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同时未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部分农业投入要素也带来了区域水体富营养化、土壤板结和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这必然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考验。河南是农业大省,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定量研究其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将为维护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的长久稳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核算 1.1研究区域简介 河南省省域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占全国总量的和1.74%和6.51%。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商品粮重要产区,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农业生产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至2010年,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5年超千亿斤,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畜牧业、油料、蔬菜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已成为河

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工作重点。 1.2研究方法 能值为某种流动或贮存的能量所包含的另一能量的数量,能克服传统经济学与能量分析方法无法在统一尺度上对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资源进行量化计算的缺陷,能以同一种能量类别单位来衡量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类别的物质。由于农业生产投入产出要素的多样性,本文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为能值分析。 1.3数据来源 能值分析所需主要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2002-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和社会发展公告;能量折算系数[1]、能值转换率[2-4]和计算公式与方法[5]参照相关的研究文献。 1.4能值核算过程 1.4.1投入能值分析表编制本研究以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能量投入数据为基础,部分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按照能量折算规则换算成能量状态,再将计算得来的数据乘以相应的太阳能值转换率得到其能值数值。农业生产投入按照可更新环境资源R、不可更新环境资源N、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F和可更新有机能T4项投入分类编制,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生产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表,如表1所示。 1.4.2产出能值分析表编制按照能值的计量规则,计算河南省各种农产品的能值,同时农业生产各种产出又按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4项产出分类编制,最终形成2001-2010年河南省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