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初二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初二历史教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全册教案集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第一课人猿相揖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分析有关资料,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的重要作用。

4、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2、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兼有讲述法和学生表演。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六、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祖先从哪里来?你知道几种关于“我们祖先起源”的说法?你认为哪种说法比较合理?

朗诵毛泽东《贺新郎·读史》,同时让学生观察图1—1《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并朗读“阅读卡”相关内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当时古猿可能的生活情况,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

人是由猿转化来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直立行走、生产劳动、火的使用)

促使部分古猿直立行走,向人类演化的直接因素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相关内容:目前所知道的最早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距今377万一359万年之间,同时展示《非洲地图》,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理位置。

利用《非洲地形图》设置场景:1000多万年以前,非洲大陆东部地区形成了一条南北纵向的大裂谷,裂谷东部陆地上升。学生思考:

当时的古猿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古猿下地后会遇上哪些原来在树上不会遇到的问题?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引导学生从环境的变化角度去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地质学的第三纪中期(距今约6500万一300万年),地球上的气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而非洲东部地区由于陆地上升,降水减少,原来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起来,一部分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活动。下到地面的古猿随即就面临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直立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逐渐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

引导学生观察图1—3《猿“手”与人手比较图》,并思考:

你能看出猿“手”与人手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猿“手”同攀援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小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制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从猿“手”到人手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是什么因素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从某种角度讲是“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改造了人”。而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就是制造工具。

找一找身边的学习工具等,想想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想一想古人类的常用工具会是什么材料制成的。

结合图1—4《史前人类打制的石器》,同时展示反映史前人类用过的打制石器图片或幻灯片等,教师提示:人类使用这种简单而粗糙的石器的历史长达二三百万年。称为旧石器时代。

引导学生观察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可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

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

1. 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

2.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

3. 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 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北京人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这与当时的环境密不可分,一两个人难以抵挡猛兽的侵害,简单的经济状况又难以维持上百人的生活,所以只能是十几个或几十个人生活在一起,并且全体人员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2)北京入主要依靠采集和猎取小动物为生,如小鹿等。图中正在被北京人猎杀的是肿骨鹿,这一方面说明了肿骨鹿是北京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京人当时的生存环境:当时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然条件与人类形成的关系。

(3)北京人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的工具,同时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 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

2. 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

3. 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

4.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1)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等方面,已掌握磨制与钻孔的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图l一10《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同时展示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一些钻孔装饰物的图片或幻灯片。

(2)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并思考:人工取火比使用天然火进步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随着磨制技术与钻孔技术的出现与成熟,原始人已经能够钻木取火或击燧取火,即人类可以随时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从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的创造。所以,恩格斯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类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山顶洞人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即山顶洞人的生活群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每一氏族都有共同的祖先。氏族的出现与当时的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改善有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对比简表

发现地点距今时间外貌特征使用的工具用火

情况

生活群体

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

山70万一20万年面部保留某些猿

类特征

打制石器天然火原始群

山顶洞人北京周口店龙骨

18000年外貌特征与现代

人基本相似

磨制石器人工取火氏族

对比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特征;山顶洞人的外貌特征则基本上和现代人一样。

讨论: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

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课外活动)

1. 完成教材第9页的《自我测评》

2. 劳动是人的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基本概念:原始农业、畜牧业、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定居生活、农业村落、精神家园;②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③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距今的年代、生活的地区、生活的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④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艺术、初步的科学知识、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2.能力目标:①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②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③通过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房屋,了解自然环境因素、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对人类生活以及历史进程的影响,感悟并思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④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情感目标:①通过对出土文物图片的分析,体会史前时代的历史是先民不断努力创造的,从中体会到我们的先民们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小口尖底瓶的汲水实验,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对先民的敬慕之情,激发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教学重点: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教学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三、教学建议

①教师尽可能多的向学生提供各种文字、图片、实物、影音资料。如果可以不妨让学生课后也去收集资料,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科学的利用网络资源。

②充分利用地图,将历史与地理结合,置中国史于全球史的大背景中,体现社会学科对综合的追求。

③以各种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秋游的形式带学生参观河姆渡遗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陶塤两个字,问学生怎么念?知道是什么吗?

(陶塤xun:这是新时期时代远古先民发明的乐器。)

可见,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已比较丰富了,与北京人、山顶洞人相比,当时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一起来学习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家园》。

(二)讲授新课

出示现在的农作物、家畜和它们在自然界的远亲图片。请同学们辨认并寻找出他们的亲戚

这些农作物和家畜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讨论:1、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原始农业是从采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原始畜牧业是从打猎中产生的)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现了磨制石器,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推动了原始社会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农业村落的出现,人类逐步实现了定居生活。)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起源地图(结合图例仔细观察思考)

在世界农业、畜牧业起源时期,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整体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世界农业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西亚、中美洲和欧洲。亚欧大陆是最主要的农业和畜牧业起源地,其中西亚和中国是最为典型的。)

伴随着农耕畜牧的出现,生产工具有了显著的改进,出现了新石器。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文物图

1.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回答出打制石器只需将石块打制成所需的形状,比较粗糙;而磨制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在砺石上加水夹砂磨光,出现锋利的刃部,比较光滑。显而易见,这种石器比打制石器进步得多,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2.当时出现了哪些主要磨制石器工具?有什么作用?(石镰、石刀、石斧、石铲、石磨盘等,用于收割庄稼、开垦耕地、加工谷物等)

3.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何主要区别?(旧:采集狩猎为生;新:靠人工种植的粮食和饲养的家畜为生,出现了定居)

当时除了磨制石器工具,人们还发明了陶器

看陶器文物图,这些陶器有什么用?(引导学生回答出可以存放东西、舀水、煮东西等。)

从这些陶器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手工业。

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人们就可以告别以前的穴居和到处漂泊的生活,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且出现了古老的村落。

出示古代世界地图

[猜一猜]世界上最早的农业村落出现在哪里?(西亚地区,考古学家在约旦河谷发现了一个9000年前的农业村落,有数以百计的用泥砖砌成的房屋。)为什么?(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

[出示]古代西亚村落想象图

问:1.这个村落有有哪些部分构成?(引导学生回答出村落由长方形厚厚的石墙、生活区、生产区组成。))

2. 人们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人们在村落内外从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主要驯养了哪些动物?(猪牛羊等)

3.从图中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怎样的家具和生活用具?(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出当时人们的家具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石台,地上铺草作为床,他们使用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4.村落居民与外界怎样沟通往来?(他们的村落围墙有大门,可以走出村落放牧牛羊、获取村落所需要的东西;有时他们也用特制的梯子翻过围墙。)

5.厚厚的石墙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回答出石墙是用来防御凶猛的野兽、防御外部入侵、保护自己的。)

在中国也发现了类似的农业村落,他们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中国境内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别位于什么位置?距今多少年?

(河姆渡氏族距今约7000年,生活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今天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都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的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发掘出土了许许多多的文物,从这些出土的文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1-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1-2列举环境变化的实例,说明历史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能大致描述新石器时代先民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基本线索,明确农耕、畜牧、定居是人类在史前时代的巨大进步。

2、能够从岩画、器物等反映人类早期文化成就的实物资料中观察先民的精神世界。

3、能初步比较我国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类型。

4、感悟、思考人与自然的联系,知道历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实物资料了解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2)难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学过程:

看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

半坡人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半地穴式房屋。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比较寒冷,夏季炎热,半地穴式的房屋冬暖夏凉。)

看半坡出土的石斧、渔钩和纺轮图

能看出半坡居民的生产活动有哪些吗?(制作磨制石器、从事渔猎和原始的纺织业)

看人面鱼纹彩陶盆

体现了半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在陶器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绘制等方面)

看河姆渡居民房屋示意图。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屋利于通风防潮。)

看“稻谷遗存”图

我们可以看出河姆渡居民主要以什么为食?从中反映出什么?(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种植水稻,这也与当地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看黑陶钵图,体现了河姆渡居民在哪些方面的艺术创造?(制作黑陶、造型、绘画)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生活在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筑房屋,建立了农业村落,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可见他们的物质生活已经相当丰富了。那么他们的精神生活是怎么样的呢?

看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思考:1.祖先们还会干什么?(绘画艺术)

2.图中所画事物主要以什么为主?(姿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动物。)

3 .这些画面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当时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对动物非常了解。)

再看牛角号、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

1牛角号体现了什么?(原始音乐)

2山顶洞人的项链、鸟形象牙圆雕的出现反映出什么现象?(原始的审美意识萌芽)

3.青海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表现的是什么?(原始舞蹈)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不但懂得了美,出现了原始音乐和原始舞蹈,而且还出现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宗教仪式,并有巫师负责宗教活动。

龙虎堆塑图(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贝壳堆塑的龙,距今6000年左右,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看半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图,思考:

1.它是用来干什么的?(汲水)

2.这个用来汲水的瓶子为什么被做成这个样子?

3.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为什么?(教师事先制作小口尖底瓶,让学生通过实验回答---当把它放入水中汲水时,它会口朝下,汲满水后,口会朝上。重力平衡原理)

4.这说明了什么?(先民们积累了许多生产和生活经验,形成了科学知识的萌芽)

讨论: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艺术:绘画、音乐、舞蹈、饰物②初步的科学知识③宗教信仰④图腾崇拜

小结:请同学谈谈本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作业本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传说故事及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考证与推测,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

2.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的反映。

3.通过学习我国古代炎帝和黄帝的故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4.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历史传说与现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自主式学生学习。

(2)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教师是否可以这样设计:“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前两课之后,伴随着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推断,我们了解了一些史前社会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在当时,由于人们还没有创造文字,当时的人们还不能以文字来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讲述着他们的前辈们的故事,就慢慢地形成了故事传说。我们将在第三课中从人们的传说故事中,进一步了解史前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课教学)

活动:要求学生搜集中国和世界有哪些英雄史诗?看哪一组搜集多?

古代希腊《荷马史诗》、古代西亚《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摩诃婆罗多》、中国藏族《格萨尔王传》

活动:老师要求我们四组同学每组用3分钟时间讲一下每一部英雄史诗的故事梗概,看哪一组同学讲得更好?

学生讲故事略(尽可能以让学生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

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到了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中国北方的半坡氏族文化遗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一样,已经有了原始的经济生活和原始的精神生活,为什么我们的先辈们却把自己的共同贡献归到一二个英雄的身上呢?

传说时代又称英雄时代,历史上又称“军事民主制时期”,是氏族制度逐渐走向解体的时期,是野蛮时期向文明时期过渡时期。用恩格斯的话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在当时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领导,才能够齐心协力,战胜自然。同时,随着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经常发生,战争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也需要有强有力的人物来带领他们不断地取得胜利。历史就进入了“英雄时代”。与此同时,由于当时还处在文明的前夕,文字作为流传文明的载体尚未产生,当时的人们只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保存着他们的历史,因此这一时期又称为“传说时代”。

这些史诗所反映的历史传说是否是真实的?

史诗所述的情况,同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相比较,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如《荷马史诗》中叙述的特洛伊战争,在这一时代曾经发生过。但不一定与史诗中叙述的情况相同。所以它能从侧面印证历史事实,它属于第二手资料。

在中国。虽然没有史诗,但有许多远古时代的传说,你能说出中国远古时代有哪些你所知道的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燧人氏、有巢氏、炎黄传说、夸父逐日、共工头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尧舜禹禅让传说、大禹治水传说等

以上这些故事中我们发现,很多故事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不具有历史的真实意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发展意义的只有三个:炎黄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和大禹治水传说。

为什么黄帝能成为中华民族(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炎帝的传说,并讲讲炎帝对社会的贡献。

学生回答略

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下黄帝的传说,并讲一下黄帝对社会的贡献。

学生回答略

你以哪些理由来证明一下黄帝为什么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学生回答略

请学生阅读书本中新石器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成果并思考课本中的两个问题。

根据当前的考古发掘成果,原始农业、手工业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原始音乐也在炎帝、黄帝之前已经出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为什么都把这些贡献都归到炎帝、黄帝他们的呢?

《史记?黄帝本纪》一段话:帝尧者,放勋。黄帝之玄孙。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注:昌意,黄帝的长子。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这段世系的排列不一定正确,但从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来看,说明了什么?

说明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尽管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但他们之间还有一段故事,你能讲一下吗?

学生回答略。

关于大禹,我们知道还有一段故事,你还知道多少?

学生回答略。

对于这两个故事,老师有两个疑问,第一,你认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田园色彩的,没有带有丝毫血腥味的“禅让”吗?第二,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现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传说,反映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时代?

第一、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是在生产力很落后的条件下,人们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斗争的产物,只有依靠集体力量同大自然作斗争,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因此,选举一个有能力的人成为部落首领,显得特别重要。但同时,在当时私有制已经得到一定发展时,一部分人对“家天下”已经有了相当的渴求,使得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因而不可避免也带有血腥味。

第二、大禹治水的传说,说明在当时,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水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体现了古代人民利用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的伟大创举。同时大治水中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疏导”的方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

(新课小结)

归纳:传说时代(英雄时代)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字产生前夕,先民们的代代相传,以史诗或传说的形式保存了古代先民经历的历史,因此,这部分的传说、史诗有很强的历史真实性。但同时,又因为时代久远,史诗、传说都是后人整理的,因而有很多内容与历史不相符合,因此我们不能把它当成历史,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贡献,更不能当成历史。

教学板书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什么是传说时代?

二、英雄史迹

1.古代西亚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

2.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

三、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1.炎帝的传说与贡献

2.黄帝的传说与贡献

3.尧舜禹禅让传说

4.大禹治水传说

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2.让学生能明白文物保护中最主要的矛盾。

3.让学生探讨保护文物应从解决怎么样的矛盾做起。

4.培养学生思考和探讨的能力。

5.培养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和环保等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物保护中所遇到的矛盾,解决了矛盾也就解决了怎么保护文物这个问题。

三、教学方法:调查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古人类遗址,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古人类的其他如物质生活,精神世界,以及使用火等等,那你们有没有自己去旅游过什么古人类遗址吗?有没有听过关于破坏古遗址的啊?学生回答:没有。老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历史,对于历史遗迹有进一步了解,那我们今天就去旅游一下北京和其他的几个地方。学生:好啊!

角色扮演:在去旅游前,我想提一些要求,旅游时候要注意的是,你们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带着你们的任务去旅游,结束后要回答相关问题。

第一组:文物保护局,局长

第二组:旅游开发局,局长

第三组:城市建设局,局长

第四组:商业建设委员会,主席

还有一个要注意的事项:在旅游的时候为自己单位找项目,为自己单位的利益创收想办法,不考虑文物保护、长远建设等因素。

当然,我们今天要去旅游的主要是文化古迹,所以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旅游小常识,

文物的概念和文物的重要性。通过看图片、讨论后,得出文物的重要性以及文物的概念。

1.如果“用火烧过的兽骨”没有保存下来,我们能否知道北京人会使用火?

2.我们以前把这块兽骨叫做什么资料?(实物资料或第一手资料)

最后,师生再次认识到第一手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价值,因而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以及文物的概念。

情景设置:好了,我们现在就开始旅游,地点从宁波出发,用直升飞机在北京山顶洞降落。看到了北京山顶洞,以及在龙骨山上的俯视图景。(介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及看图片①)

下山到北京人遗址的时候,经过很多地点,根据地质学家介绍了很多关于目前的地质灾害等,并且保护委员会接待我们并告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已面临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的危机,再不采取行动,周口店遗址甚至会有被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除名的可能。(比较今天的周口店,看书P19页和图1—33②)

从北京周口店回来,我们还看了一下长城(教材七年级上册图5-67“明长城”与书中P19页图1—35比较③),因为时间有

限,就坐回来的飞机,在浙江定海降落,因为三年前定海的建筑风格既保留有汉文化传统,又吸纳了西洋石木结构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值得一看,想不到现在的古城就这样被拆了。

讨论与思考:在旅游后,你们各单位对开发自己的项目有什么感想,在不考虑其他单位的情况下,你们又是怎么样?

(在讨论前先对北京城市建设现状的作介绍,对商业建设对下岗工人的帮助,以及文物遗址开发对旅游的作用都作一定的引导,引导学生在遗址或者古城开发旅游、开发商业、建立新城区,当然,也要引导文物保护作出一些强烈措施,如:不准开发旅游等。④)

讨论后先做简单总结:可能这样会对很多方面都是有很大的矛盾存在,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刚才你们那样做会不会对文物保护以及以后的长远发展都会有很大的阻碍?那我们怎么样去解决这些矛盾呢?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观看一些材料。(三峡工程与文物保护问题)

看完图片,请同学结合刚才所观看的图片阅读P20三则资料并思考:文物保护中会遇到哪些主要问题呢?⑤

小讨论,总结:资料一:体现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资料二:体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资料三:体现了文物保护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可能在保护文物和建设的时候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那我们怎么去解决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土地开发商人的做法以及北京周口店⑥采取了那些措施。

看完之后,我们从这两个例子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我们结合刚才旅游所看到的,想一想,我们能按照我们刚才不考虑其他因素地去做吗?能不能不想其他的,只抓眼前效益而不顾以后的利益呢?那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些矛盾呢?

[大讨论]

总结:我们应该解决在文物保护和其他方面的矛盾,我们又如何去做呢?我们应该保护身边的文物做起,从小事情做起。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这里有哪些是文物,一.调查本地的文物古迹,二.了解它们的珍贵之处及现状,三.提出可采取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做到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课堂小结:本课向大家展示了很多关于文化遗址的相关图片,同时也讲述了很多文化遗址的现在的状况,遗址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同时也和城市建设以及开发有很大的矛盾,那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做好城市开发,也要开发旅游,但是保护文明遗址也是非常重要的!

课后作业:

一、结合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文物保护的感想!

1、增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2、字数:300字左右。

二、课后大家可以开展一个辩论赛,辩论题目可以定为:旅游开发是否有利于文物的保护?正方:旅游开发有利于文物保护,反方:旅游开发不利于文物保护。

文物感言:⑦

现存的文物,穿越时空,经历坎坷,遭逢了多少幸运,躲过了多少劫难。有多少人为之呕心沥血,有多少人为之耗尽生命。面对文物,我们读到了太多的故事,我们感受到太多的神奇,我们体认了太多的尊荣,我们更感谢太多的幸运!

文物是先人创造的,它属于前人,也属于今人,更属于后人。我们要尊重先人的创造之功,要尊重前人的保全之力。我们欣赏、借鉴、使用文物的时候,绝对不可有任何疏忽、轻慢。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尽量完好地传之后代。这是对前人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我们自己责任的尊重。历史是一个不断延伸的链条,我们这一代人只不过是这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庄严地担负着责任和道义。继承文化,保护文物,薪火相传,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那种把祖宗留下来的“金饭碗”当作破铜烂铁一样拿到市场上去叫卖换钱的做法,是对历史的背叛,是对文化的亵渎!

文物创造不易,文物保护更难。传到我们手中的文物,是文物的幸运,更是我们人类的幸运!文物的脆弱性,以及其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的特点,就要求人们要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这不是神话,而是文明,是修养,是职责,是历史的良知,是神圣的使命。

敬畏文物,就是要精心呵护文物、保全文物,决不可“视民族文化如敝屣,以古人遗宝为利薮”(郑振铎语)。保持文物纯粹的文品格,远离商业功利主义的侵染,让文物及博物馆永远成为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资料A:

1. 文物是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其承载的信息极具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2.文物的重要性: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补缀“洪荒莫传”的历史;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恢复“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城池风景;凭借文物,我们可以演绎“车辚辚,马萧萧”的壮烈场面;凭借文物,我们可以解读“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诸多奥秘;凭借文物,我们可以体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

资料:①.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周口店镇西的龙骨山上。1929年12月,在这里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此后又发现石制品、骨角制品和用火遗迹。把前后的发现都计算在内,已经出土了40多个人类化石,10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上百种鸟类化石,以及用火留下的大量灰层。这些发现,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材料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特别是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及稍后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发现,成为古人类学研究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确立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猿人阶段的存在。

北京人用火遗迹的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

⑤a.春节一过,重庆三峡文物保护再度吹响号角,进入攻坚战。被文物界列为地面文物“三大件”的涪陵白鹤梁、云阳张飞庙、巫山大昌古镇的保护工作目前全面进入关键时刻。

白鹤梁:建“水下博物馆”

2月8日,记者从重庆涪陵区博物馆获悉,备受关注的涪陵白鹤梁题刻主体加固工程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的兴建即将动工。

三峡水中一号保护文物──白鹤梁古水文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梁上的题刻、图像有1200多年的历史;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美誉。同时,它是“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枯水水文题刻。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淹没于长江水下。为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的保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用“无压容器”概念修建水下原址保护工程的总体规划已获通过。按照这个“就地保护方案”,将在白鹤梁中段题刻最为集中的地方建一座水下博物馆。

因三峡水库的蓄水与放水过程中形成的紊流,将冲蚀破坏题刻表面和淘蚀题刻的裂隙凹槽,而水位提高后又会使题刻区梁体的稳定性减小。为了消除这些隐患,文物工作者去年开始对白鹤梁本体及题刻表面进行加固保护,目前已顺利完成。“水下博物馆”工程即将动工,据悉两个枯水季节可将该工程的关键部分完成。

张飞庙:原样异地搬迁

被誉为“巴蜀胜景,文藻胜地”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云阳张飞庙的搬迁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已全部搬到云阳县张飞庙新址的建筑原件将被一一复原。近日记者在现场看到,“高山流水”等12处石刻周围已被全部清理干净,做好标记。位于原址上游30千米处的张飞庙新址建设已完工。

目前,文物工作者对张飞庙旧址的拆除、考古工作已经完成,拆除面积约1604平方米,大的构件约10余万件。除了建筑构件,馆内丰富的碑刻字画等文物也已丝毫无损地拆下来。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世界文明的诞生为中心概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从标志人类文明演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本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类从原始采集、游猎向农业文明的嬗变。从文明间的接触、交流、融合来看,四大文明在相对孤立的条件下形成各具地域特征的文明,但他们又无一例外地都产生在大河流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及形成的先决条件。本课就是围绕大河流域孕育并创造出的人类灿烂文化成就,分别梳理出古代四大文明诞生的脉络和方向。

二、教学目标:

1.图文配合,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起源,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

2.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4.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发现、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明及大江大河对其产生的重要作用。

本课首次提出了“大河文明”的概念。为什么最早的文明发源地都在大河流域?为什么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首先经历农耕社会?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国家的出现,制度的完善这些文明的标志与“大河文明”有什么关系?明白这些道理是本课的重点。

2.教学难点:理解人类文明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力求使学生能描述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环境特点,如大河流域、地中海、热带丛林等,并由此表现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能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描述历史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实例,并由此对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析;归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并与其在历史上的表现联系起来进行评析。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第一课时的教学采用发现教学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图资源,先让学生对四大文明古国有个总体印象,再通过演一演、画一画、理一理的方式了解埃及的发展脉络,然后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学古巴比伦的内容。

第二课时采用“讨论”和“活动教学”的方式。教师通过呈现资料,创设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讨论和探究,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知识积累中培养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趣,以图定位

活动一:认祖归宗

教师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的长城典型建筑。请学生指出这些建筑各属于哪个国家?大家都对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欣赏、辨认,由此引出四大文明古国。

(通过直观图片及辨认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对四大文明古国稍作感性认识。)

活动二:定点定位

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确认四国的大致位置。

教师过渡:人类文明已进入高度发达的21世纪,不禁要问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的?是什么催生了早期文明?这些问题的理解不仅对了解历史有用,而且还会对我们创造更辉煌灿烂的文明有借鉴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请学生读《古代埃及地图》,思考讨论:

①描述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干旱、少雨;尼罗河水长、水量大)

②我们都知道河水泛滥会造成水灾,为什么埃及人却渴望尼罗河泛滥呢?

③演一演:假如你是一位古埃及人,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后讲述一下你们会如何利用尼罗河?

(2)古代埃及的发展

画一画:请同学们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学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公元前3500年出现小国

发展

公元前3000年统一

公元前15世纪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

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所灭

(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的能力。)

(3)概括观点

理一理:分析古代埃及兴起的线索

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

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2.新月沃土

在学习了古代埃及方法的基础上,本目内容以学生自学、主动探究为主。教师请学生观察《新月沃地》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能说一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

②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

③早期居民有哪些?

④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

学生自学、探究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

3.启迪探索

(1)早期人类文明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的原因有哪些?

(2)你能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举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吗?

(三)本课小结:

你点我评:(1)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

(2)本节课你最大的遗憾是:

(3)本节课你的表现:

(四)教学提纲:

古埃及尼罗河

文明古国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奥秘,了解了这两大文明的起源。今天我们将继续揭开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1.印度河与恒河的哺育

教师出示资料:1922年,几名印度勘察队员在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的一座半圆形的佛塔废墟里找到了几块刻着动物图形和令人费解的文字的石制印章。后来在过去的60年里,几个考古工作队相继来到这里进行了发掘和整理,终于发现了一座标志着"印度河文明"的古城,就是举世闻名的摩亨佐·达罗。摩亨佐·达罗与在旁遮普的哈拉巴一起,被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称为"哈拉巴文化"。摩亨佐·达罗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青铜器时代的一座世界名城。这个城市的居民叫"达罗毗荼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并用棉花织布的民族。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发现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创造了一个世界之最,那就是培植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棉花,教师设问:(1)古代印度人为什么能培植出最早的棉花?那里的自然环境对其有什么影响?

(2)古代印度河流域还出现过哪些文明的重大成果?

(3)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与人类活动有关系吗?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抛出以上几个问题后,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结合书本知识讨论后逐一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归纳后得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正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才创造了人类灿烂的古代文明。

教师过渡:了解了古代印度的灿烂文明之后,让我们来欣赏一首歌曲《长江之歌》。

提问:(1)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河与长江的歌曲?

(2)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歌颂、赞美长江和黄河呢?由此引入。

2.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2-5并结合已学的知识探究:

(1)黄河、长江孕育中华文明最早是在什么时候?有哪些文化遗址?

(2)人们为什么把黄河、长江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学生读图回答。

在我们追溯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很多文物资料,下面我就请同学们也来当回考古学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

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

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图案?这体现了什么价值?

B图2—8说明了什么?

C某黄河流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铜器、某长江流域遗址中发现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问: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这一时期的文明成就与半坡、河姆渡时期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这些文物都是大河流域的文化遗存,正是大江大河水源充足,水利自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才使人类因地制宜率先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从而促使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并逐渐出现了国家,使各项制度不断完善,也就在公元前2070年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由此可见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三)总结升华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早期人类文明都源于大河流域,这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课内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是:在大河流域文明内容的基础上,从城市出现、王权神圣、分化的社会、军队与刑法等四个主要方面来阐述早期国家的形态及各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状态。本课时内容着重从“城市开始出现”和“王权神圣”来展现人类社会的早期国家形成,勾勒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成就和特色。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文明的标志。

二、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观察和认识文字、城市、国家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学会用历史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历史现象。如国家的形成、王权神圣。

(3)使学生初步树立阶级的观念,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

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

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教学方法

主要运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引导的地位,采用启发、引导、分析和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民主、探究的课堂氛围,进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五、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复习旧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的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由此引出本文的主题。

(一)城市开始出现

教师出示三大遗址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

1、任意选一个遗址,描述其布局、功能和特点?

2、猜想古代城市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比较这些古代城市遗址有没有相同之处?

4、同现代城市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

5、看哪一小组能画出一幅古代城市想象图?

教师出示《摩亨佐达罗富人住宅区》的图片:学生角色扮演

要求:假如你是一位古代印度的富翁,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的布局。

接着提问:听了富翁的介绍,你有何感想?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穷人的住处吗?

(二)王权神圣

出示《金字塔》图片,提问:

1、你知道金字塔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2、法老为什么要建造金字塔?

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尚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提问:

1、汉谟拉比是如何确立其对王国绝对的统治地位的?

2、汉谟拉比为什么要称自己是天神地神的宠儿?

3、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

出示大禹的图片,提问:

1、他是谁?你知道他是通过什么方法当上部落首领的?

2、当上首领后,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他的权力?

3、禹之后,继承王位的是谁?他当上首领的方法和他父亲一样吗?这种方法有什么意义?

4、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小结:

教师提供关键词:城市、国家、法老、大禹、王权。学生根据这些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紧跟上一课时内容,以阶级、国家、军队先后出现的时间为序,刻画了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多种标志。本课时着重从国家形成后社会出现的等级分化和统治者以军队、刑法等为统治工具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两方面来教学。教材内容中外混编,逻辑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体会人类文明的丰富内涵。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早期人类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认识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

(2)能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分析早期国家军队和刑法的作用。

(3)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看问题,逐步培养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四、教学方法

以活动教学为主的模式开展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主体”,以培养和发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五、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导入一:展示《金字塔》图片,提问:1、金字塔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你觉得它“奇”在何处?2、有人说“金字塔的每一块大石上都有一个埃及奴隶的冤魂”,说说你的理解。

(一)分化的社会

一、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出示:

1、请根据种姓制度中四个等级的不同职业,分辨出四个等级孰高孰低?

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为主;

婆罗门:从事宗教事务;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刹帝利: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2、填写种姓制度示意图、并分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3、活动:根据阅读卡表演小品

二、商王朝

1、出示大禹鼎,提问:你知道大禹鼎有何作用?在商王朝哪些人属于统治阶级,哪些属于被统治阶级?

2、出示“商王大墓图”、“带枷的奴隶俑”“戴手梏的陶俑”组图。问:这组图说明了商朝社会的什么现象?

3、看书阅读思考:哪些事例表现奴隶的悲惨生活?

过渡:1、假如你是商王朝的一个奴隶,你会起来反抗吗?

2、面对起来反抗的奴隶,假如你是奴隶主你会怎么办?由此引出“军队与刑法”一目。思考:1、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

(二)军队与刑法

一、古代国家军事实力

1、出示图2-18,提问:看一看,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这说明了什么?

2、出示材料“妇好墓随葬品”

十六个人殉、六只犬殉、七千个贝壳(是当时的钱)、两百多件青铜礼器(祭祀用的)、五件大青铜铎和十六件小青铜铃(乐器)、四十四件青铜工具、二十七件青铜刀、四个青铜镜、一百三十多件青铜兵器、两件大型青铜钺(是军中统帅权威的象征物)、四个青铜虎和虎头……

问:(1)十六个人殉说明了什么?

(2)130多件青铜兵器说明了什么?

(3)大型青铜钺陪葬说明了什么?

(4)妇好墓中青铜器总量达一吨半,这又说明了什么?

(此处“妇好墓随葬品”材料的安排,意图使学生通过材料理解并体会:商朝奴隶的悲惨命运、商朝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妇女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商王朝青铜也已十分发达,以进入了青铜时代。)

二、古代刑法

1、出示“商朝文字所见刑罚简表”

问:这些文字都与什么有关?说明了什么?

2、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请学生指图讲解碑的构造。

3、活动1:模拟法庭

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来裁定罪行。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4、活动2:古代刑罚知多少

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刑罚为什么这么残酷?

小结:

完成书本35页第1、2题。

第三课告别野蛮(3课时)

一、课程标准

2-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文明的文化成就及其特色。

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四、教与学的过程

(回顾旧知识,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历史是靠什么方式流传下来的吗?(口耳相传。)

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呢?易失真,传递慢,不便记忆与流传等。

采取怎样的方式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呢?使用文字。

(新课教学)

也就是说,文字并不是人类固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那么,文字是不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呢?如果不是,文字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你能分析每一过程的特点吗?请同学带着以上问题阅读教材第一、二两段,在阅读基础上可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继续组织教学:

知道文字的雏形是什么样的吗?刻画符号、图画文字。

对比教材中给出的图片,请同学尝试着回答:刻画符号和图画文字表达的信息的根据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刻画符号根据一些特定的符号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根据形象的画面来表达信息;图画文字笔刻画符号更进一步,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表达思想的手段,但它没有读音,目的只在表意。(也可以举一些实例予以说明)

人们用刻画符号或图画文字表达信息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答:略。

正是在图画文字的基础上远古的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真正的文字。教材为大家介绍了世界上独立形成的三种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下面请同学几学阅读本目下的教材内容,并在阅读基础上峄小组讨论形式思考以下问题: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这三种文字有什么共同点?三种文字各自的特点由有哪些?建议同学可

生:阅读教材并根据表格进行讨论思考。

展示现代埃及、西亚及中国的文字,请学生比较书上对应地区的古老文字,问:

目前使用的文字中,哪一种还比较像以前的文字?汉字。

为什么这三种古老的文字形成后会有不同的发展演变过程呢?这跟该地区的文明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公元前525年,波斯人征服古埃及,强迫埃及人弃用象形文字改用波斯文字,因此象形文字逐渐消失。西亚楔形文字在苏美尔人建立的王朝衰亡后(公元前2007年),继承它的古巴比伦王国对它做了较大改动,因此面目全非。只有中国的甲骨文由于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生生不息的特点,由繁到简,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所以,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正因为古老,汉字的起源,自古以来众说纷纭,如最为流行的汉字起源传说是“仓颉造字”。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卡《仓颉造字》,设问:

1.谈谈你读后的感想。

2.文字究竟是谁发明的?

由此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观点来分析并落实以下知识点:(1)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并不等于历史,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它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如材料中讲仓颉以龟文鸟迹之象来造字,这印证了人类最初的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变过来的)。(2)文字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文字是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结晶。

师:新课即将结束了,老师最后想问大家:

1.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7

2.你能不能归纳出文字产生的历史意义(作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帮助总结:

(1)“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促进记忆和交流。

(2)记录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绝好材料,文化的活化石。

(3)积累知识、传承文化——告别野蛮、走向文明。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远古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文字的产生使人类的发展进程出现了质的飞跃——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此,人类才开始有自己的历史。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的学习,认识这些成就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和影响;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提升自己对历史、自然、生活的观察力、分析力、探究力、演绎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通过合作学习,领会任何重大工程、科学发现等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老科学探索的艰辛历程,认识任何成就都是努力的结果,树立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关注生活,树立“科学就在身边”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东方文明古国在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方面的杰出成就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以尼罗河、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三者的密切关系为轴,阐明“太阳历”的产生源于古代埃及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需要,又为后世历法的传承奠定了基础。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将世界各地文物、科学成就与现实事物联系起来,领会文明传承的意义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三、教学过程:

3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古埃及人、苏美尔人、中国人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因为记忆和发展的需要,相继创造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告别了野蛮,走向了文明。其实,这些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远不止文字一项,它们在建筑、园艺、青铜冶炼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如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中国商代的青铜器等。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见证了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但岁月不饶人,历史也跟我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几千年下来,“空中花园”已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它的真实面目依旧隐身于历史的迷雾之中;岁月尽管没有抹去金字塔、司母戊大方鼎的痕迹,但留给我们的是太多太多的待解之谜(教师可列举一二)。今天,就让我们来尝试解开它们的建造、制造之“谜”及“空中花园”的消失之“谜”吧。

请同学分组合作探讨:把全班学生根据兴趣分三组,运用学生或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各取一“谜”进行探讨。(建议教师在课前将探究任务分解,请同学在课外搜寻资料,课上主要进行汇报交流,在学生交流基础上有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补释。)

1.解开金字塔建造之“谜”:

①知道当时的国王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吗?

②阅读教材后你们对金字塔这一工程有什么新的了解和认识?

③教材中关于金字塔有一段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的文字叙述,请根据叙述,展开你们的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在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起重、建筑辅助工具条件下建造金字塔的?

④你从希罗多德的文字描述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怎样的历史信息?

(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基础上点出:金字塔正是当时埃及统治者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并可以简要补叙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其他一些说法)

2.解开“空中花园”消失之“谜”:

①能说说“空中花园”的来由吗?

②古巴比伦所在地的地形、气候、植被有什么特点?

③这样的条件下建造一座花园并且是“空中花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石头、花草、灌溉、防止渗水等)古巴比伦人民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④“空中花园”为什么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地形、气候、位置等方面探讨)又为什么早已不复存在,却仍然被人们传诵? 3.解开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之“谜”:

①司母戊大方鼎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体现了当时已掌握了什么技术?(合金)

②商王下令制造该鼎的目的是什么?(祭祀他的母亲)为什么?(鼎在古代象征权力和地位)

③这么重的鼎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在师生共同交流基础上完成上述探究任务后,

师:老师想请问我们同学在探究这些迷惑之后,你有了哪些收获(感悟)?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可归纳总结:

(1)金字塔、“空中花园”、司母戊大方鼎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为各自目的而下令制造,但人民群众才是这些杰作真正的制造者。

(2)工程宏大,技艺精巧。早在几千年前,这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就有了高超的建筑、园艺和青铜铸造技术。

(3)文明是传承的。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技艺、品德)让今天的我们仍获益匪浅。

下面让我们转换一下话题,请同学告诉老师今天的日期好吗?

大家所说的×月×日,从历法上说,知道它属于哪种历法?

生答:略。

你们知道目前世界通行的公历最早的源头在哪里吗?请同学阅读教材找一下,并比较最初的历法与今天的公历有何区别?生:略。

师:古埃及人的太阳历是依据什么而制定的?

生:略。

师:不同地区的人由于观察的依据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历法,你还能说出几种历法名称吗?

生:略。

这些历法的具体内容怎样呢?与太阳历、公历的区别如何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作一番探究。

今天是×月×日,是星期×,大家都知道一个星期是七天,可能许多同学从来都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星期为什么是七天?老师这里就是要问问同学,你们知道七天一星期制度是怎么来的吗?

(若有学生举手回答,先让学生说,然后引导学生看书求证答案)

关于古代文明古国的天文知识我们暂且先学到这里,下面我给大家一个名词:木乃伊。有谁能对“木乃伊”作一番解释?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再给予适当补释。

木乃伊的制作体现了古埃及人在哪些方面的成就?

生:略。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古代文明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体现。一说到数学,我们首先向导的就是1、2、3、4等数字,这些数字我们称之为(顿,引导学生回答:阿拉伯数字)。为什么称他们为阿拉伯数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步引导学生了解阿拉伯数字的真正发明者、今天这种称法的由来等问题。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成为我们今天记数的基础。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风采,几千年前,它们不仅创造了文字,而且在建筑、园艺、青铜铸造、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它们都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文明是传承的,认识到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耕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科学源于生活、源于生产实践、源于对身边事物的细致观察。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古代劳动人民仅仅迈出了科学探索的第一步,他们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把许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异己力量,在支配着人本身和人周围的一切事物,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关于宗教,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古埃及人民对“阿蒙神”的崇拜和佛教的创立与传播过程,并能运用已有资料分析和获取信息,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字及图片材料,认识到在阶级社会里宗教已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体会它对古代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尝试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和认识问题,正确看待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认识和理解协作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

教学难点:宗教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社会作用。

三、教学过程:

有一部电视剧《西游记》,相信大家肯定都是很熟悉,讲的是唐僧师徒4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我倒是想问同学:他们取的是什么经?知道它跟哪种宗教有关?

生答:略。

关于佛教,你们有哪些了解?

可以先由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

(1)佛教创立于哪国?相传由谁于何时创立?他为什么要创立佛教?

(2)“佛”的含义是什么?

(3)佛教的教义是什么?(在这里教师可对印度的等级制度作简要解释)

(4)你认为佛教倡导的众生平等在当时的社会中能否实现?为什么?

(5)佛教兴盛时期在何时?

(6)阿育王为何要大力发展佛教?

(7)佛教外传路线如何?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佛教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宗教之一,自两汉之时传人中国后,迅速地深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儒学、道教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佛教文化。无论是王朝的更替,还是社会的变迁,都难以抹去佛教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乃至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的影响。

你能举例说一说佛教对我国文化影响的实例吗?

在上节课最后,老师曾说过:古代人民对丰富多彩的世界充满了神秘感,所以他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但有许多现象是当时的人们无法用他们已有知识进行解释的,于是他们把许多不能作出科学解释的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异己力量,认为有某种神灵在支配着芸芸众生,因而产生了最初的宗教观念。许多文明古国的人民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教材为大家介绍了古代埃及的阿蒙神。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并思考:古埃及的国王为什么要以阿蒙神之子自居?类似情况在其他文明古国是否存在?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变成“王国的保护神”,用以麻痹、削弱人民群众的斗争意识。国王常称自己是神的儿子,是按神的意志和命令行事。巴比伦国王吉尔迦美什宣称是女神宁桑所生。中国的皇帝则自称天子,“君权神授”。

最后老师想请同学讨论一下:宗教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有何社会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一组讨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一组讨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指导。课后练习

请阅读下面一则佛教故事,并完成布置的作业。

佛祖教导弟子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有一年天旱,族人之间争水灌田,将要发生流血争斗时,佛祖至,曰:“水重于生命?争到了水而没有了性命有何意义。”用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才是人类的大智慧。

请你收集一则佛教哲理故事,谈谈其中的深刻哲理。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

──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部分。“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引入至城邦时代,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作了重点介绍,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的尤为详尽。“从共和国到大帝国”中,共和国的历史着重讲述古罗马人的民族特性、古罗马人的扩张和版图的范围;帝国的历史着重强调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变原因以及帝国历史的基本脉络。“西方文化之根” 讲述了欧洲古典文化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特点。

2.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与后世欧洲文化的联系中,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巨大成就和影响,以及古代东西方社会的差异。

3.通过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在结构、风格和特点上的比较,让学生体验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关系,初步学会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古希腊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雅典的民主制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穿插了阅读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电影《特洛伊战争》片段

【提问】知道这部电影的名称吗?有谁看过?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和人物出现在哪里?

【叙述】今天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一起去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走走。我们首先要去的是古希腊。

【讲述新课】

一、古希腊

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古希腊的地理位置。

【承转】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所以说爱琴文明是欧洲最早的文明,是古希腊历史的开端。爱琴文明情况怎样呢?

1、爱琴文明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提问】爱琴文明存在了多长时间?中心在何地?(并在地图中找出)

【叙述】爱琴文明又叫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克里特文明,米诺斯王宫就修建于这个时期;后期为迈锡尼文明,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就发生于这个时期。

【承转】从爱琴文明衰落后四五百年,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开始出现奴隶制城邦。

2、城邦时代

【提问】什么是城邦?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是哪两个?

(1)雅典

请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雅典的国家大事怎样决定的?雅典的主要权力机构是什么?在雅典哪些人

具有参政议政的权利?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叙述】雅典的民主制是在平民与贵族长期的斗争中,经过数次改革和立法建立起

来的。

阅读课文陶片放逐法、关于雅典民主制的内容及伯利克里的话

【讨论】分析伯利克里的说法,是完全正确还是部分正确?为什么?(各抒己见,适当引导)

【概括】雅典民主制实际上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它具有专制统治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使公民得以享受更多的权利;从消极的方面看,这一民主制度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占人口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雅典民主制并不象伯利克里所标榜的那样美好,他的话仅说对了一部分。

(2)斯巴达

【提问】阅读课文并想一想,斯巴达和雅典在哪些方面不同?

显示一段描述斯巴达城邦的文字,帮助说明。

“斯巴达的男性公民7岁开始过集体生活,斯巴达少年,从小就要锻炼忍受肉体痛苦、饥饿、寒冷、黑暗和孤独的能力。他们无需学习过多的字,会写简单的书信就足够了。他们虽不学习雄辩术,但从小就注意尽可能使语言简短、精练。

所有的斯巴达男人,无论是国王、贵族或是普通的斯巴达公民都吃同样的食物。

斯巴达军队的战斗力在当时希腊的各个城邦中可谓无与伦比。斯巴达战士在酷烈的战斗中从容英勇,视死如归。他们在冲锋时,队列齐整,伴随着优美的笛声,投入殊死的搏斗。

斯巴达人朴素的道德、刚毅果敢的战斗作风、视死如归的从容态度,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选自《被抑制了的文明──斯巴达》

【概括】雅典:沿海地区,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比较发达,崇尚文化,人们眼界比较开阔,民主制极盛。斯巴达:内陆国家,崇尚武力,经营农业。

【承转】从古希腊出来后,我们接下来去古罗马。

二、古罗马

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母狼乳婴"的神话故事。

著名的特洛伊战争结束后,特洛伊王子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阿尔巴城,世代相传;后来,一个名叫努米托耳的国王被其弟阿木留斯推翻,儿子被杀,但他的女儿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下一对双胞胎罗慕洛和勒莫。其叔阿木留斯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处死了西尔维娅,还让女奴将孪生兄弟放入篮筐扔进台伯河里淹死。此时,台伯河正大水泛滥,女奴见河水汹涌不敢下去,便将篮子放在岸边,想让涨高的河水自行将婴儿淹死。谁知篮筐不但没有沉没,而且漂到河边,一只母狼将两个孩子衔走,并用狼奶喂养他们,后来被一位猎人拾去抚养。两兄弟长大成人后,智勇双全,力大无穷,猎人将他们的身世告诉了罗慕洛,兄弟俩便领导阿尔巴·隆伽城的民众起义,终于杀死了阿穆里乌斯,为母报仇雪恨。他们把权柄交还给外祖父努米托耳,兄弟俩在众人帮助下,在母狼喂养他们的台伯河畔大兴土木,建立新城,在决定用谁的名字命名新城时,他们发生了争执,甚至动了干戈,结果罗慕洛杀死了勒莫,并以自己的名字"罗慕洛"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罗马"这个名称。【提问】提到罗马,大家会想起些什么?(尽情发言)

出示地图,把罗马城与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进行比较。

【探究】古罗马为什么能从一个小小的罗马城变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适当引导)

【概括】最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征服,除此之外,还有卓越的领导人,政治制度的变化,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等多方面原因。

【叙述】可惜好景不长,到了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的危机,后来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承转】美国的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大家知道多少?(尽情发言)

【游戏】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希腊文化,一组代表古罗马文化,让他们说出各自的闪光点,看看哪一组知道的多。【欣赏】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的大量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边欣赏边对某些图片进行解释,启发学生挖掘蕴涵在图片中的信息)

【比较】下面是三组图片和文字说明,请找出他们的相似之处(用多媒体显示)

1、万神殿和奥地利议会大厦

2、古罗马竞技场和现代体育场

3、《十二铜表法》与《人权宣言》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明文规定:维护私有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权益,保护私有财产,严惩破坏私有权者。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人权宣言》

【提问】有谁还能举出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联系的例子?

【提问】这些说明了什么?

【概括】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造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课堂小结】

假如你是一个导游,正好带希腊—罗马这条线,你将如何介绍?为什么?

【课后作业】

人们常说,西方人去东方,应该首先到达希腊,东方人去西方,也应最先到达希腊。请收集图片,并配上解说词,用图片资料告诉大家这句话的双重含义。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2课时)

姜山镇中学周序锡

教学设计思想

●课程标准

2-5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学要求

1.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特点。

2.说明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有关资料,描述欧洲封建庄园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农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兴起和行会制度的概况。

●结构分析

本课主要通过对法兰克王国的剖析,概述欧洲封建社会的大体面貌和封建等级制度。同时,介绍了基督教的发展简史,揭示了基督教在西欧封建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此外,还描述了欧洲封建庄园的特点和农奴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日耳曼人国家的兴起开始介绍,然后将内容自然引至法兰克王国。以法兰克王国为典型,勾勒出欧洲封建社会的概况,其内容包括法兰克王国的建立、发展和分裂、封建化的过程即农奴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基督教盛行西欧”──首先追述了公元1世纪基督教的产生背景,以及基督教的经典和教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罗马帝国晚期至中世纪早期基督教的发展与变化及基督教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巨大作用。

“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着重介绍了欧洲中世纪封建庄园的构成、规模、结构和生产特点,以及农奴的生活和地位。同时,讲述了欧洲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手工业行会的产生及其作用。

考虑到内容的难度、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本课选用了多幅典型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有的图片还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活泼有趣。这些图片不仅大大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训练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欧洲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因此,教学评价应避免以学生知识记忆的多少、概念掌握的准确与否为惟一标准,而应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如是否能对课本给出的文字和图片信息进行分析与归纳,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能否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善于与同学交流以及尊重并吸收他人有益的思想观点等。教师可根据上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表现进行总体评价。

●教学方法

(1)启发式学生学习。

(2)讨论式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制作等。

学与教的过程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产生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教权和王权的结合

(新课导入)

建议一:提问导入

教师可先复习上节课有关罗马帝国的历史,提出:“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谁还记得它是被哪一个外来民族推翻的?”(日耳曼人的入侵,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那么欧洲向什么方向发展呢?”(社会形态向封建制度转变,政治上教权和王权进一步走向结合,经济上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建议二:地图导入

教师可展示5世纪末的欧洲地图,让学生找出法兰克王国的具体位置,通过要弄清它与今天法国的关系,引入新课。

【提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对欧洲政治上产生什么影响呢?

【叙述】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当时很多民族都建立了国家,而日耳曼民族则建立了很多国家,有西哥特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伦巴特王国、勃艮第王国、法兰克王国等,由于种种原因,其中的大多数国家都消亡了,只有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最长、最强大。

【提问】法兰克王国在什么时候最强大呢?

学生回答略。

【提问】查理── 这位几乎统治整个西欧的国王,为什么要跪在教皇面前接受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叙述】一、查理对西欧的统治,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二、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承转】在法兰克王国的强大发展中,一方面实现了教权与王权的结合,另一方面,逐步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提问】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

学生回答略。

【提问】在西欧,上下级的关系怎样呢?

学生回答略。(老师说明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指出它是因层层分封而形成的)

【活动】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

请思考: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这对欧洲以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呢?

【说明】老师说明三点:

1.这一关系的确立,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

2.使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3.造成整个欧洲统治格局混乱,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局面。

【讨论】众所周知,在西罗马帝国时期,日耳曼民族无论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罗马文化,但为什么落后的民族征服了先进文化后,反而使欧洲的社会得到了进步?

(法国有位历史学家说过:“蜜蜂采花,反而使花更繁盛。”落后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对旧的西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制度与以彻底摧毁,有利于奴隶获得土地,并向农奴转变。日耳曼民族的将领们则在征服过程中逐渐向封建领主转变,在确立领主与附庸关系中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

【承转】由于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特殊性和其继承方式的特殊性,在查理曼帝国的后期,最终出现了国家的分裂,在欧洲出现了一些主要的封建国家。

【提问】欧洲当时有哪些主要封建国家呢?它们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学生回答略。

【承转】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同共特征,就是每个国家都把基督教作为国教。哪么,基督教又是怎样的宗教呢?

【提问】你能讲多少关于基督教的故事?

学生讲故事略,老师可以进行适当补充。

【提问】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

学生回答略。

【提问】早期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

学生回答略。

【提问】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

【提问】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学生回答略。

【提问】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回答略。

【补充】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地位非常高,教会不但控制大量的土地,而且不用交纳税收,反而向劳动人民征收“什一税”,政治地位高于行政,并实行对文化的垄断,不允许有与基督教教义相冲突的“异端”思想的产生,例如,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异端”思想进行裁决,最著名的是对著名科学家布鲁诺的火刑判决。

【归纳】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由于在罗马帝国时期不利于封建制度发展的因素在战争中消亡,日耳曼民族建立了很多国家,这些国家推选的各种政治制度,使整个欧洲实现了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并产生了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宗教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形式。

【作业布置】仔细阅读《欧洲中世纪庄园图》,并设计一个小剧,内容:描写欧洲中世纪庄园的生产、生活情况,人物名字、语言、活动情节等由同学们自己想,然后在下一节课时要求同学们进行表演。譬如,某男三天后要与某女结婚,他向庄园主某爵士提出这个要求……

教学提纲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和欧洲中世纪

一、中世纪的王国与帝国

1.法兰克王国

2.查理曼帝国的建立

3.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4.西欧主要的封建国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