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氏家谱

朱氏家谱

朱氏家谱
朱氏家谱

《朱氏宗谱》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婺源县)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子家训-----朱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录自《紫阳朱氏宗普》)

【译文】当国君所珍贵的是“仁”,爱护人民。当人臣所珍贵的是“忠”,忠君爱国。当父亲所珍贵的是“慈”,疼爱子女。当儿子所珍贵的是“孝”,孝顺父母。当兄长所珍贵的是“友”,爱护弟弟。当弟弟所珍贵的是“恭”,尊敬兄长。当丈夫所珍贵的是“和”,对妻子和睦。当妻子所珍贵的是“柔”,对丈夫温顺。侍奉师长要有礼貌,交朋友应当重视信用。遇见老人要尊敬,遇见小孩要爱护。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一定尊敬他。品行不端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一定远离他。不要随便议论别人的缺点;切莫夸耀自己的长处。对有仇隙的人,用讲事实摆道理的办法来解除仇隙。对埋怨自己的人,用坦诚正直的态度来对待他。不论是得意或顺意或困难逆境,都要平静安详,不动感情。别人有小过失,要谅解容忍!别人有大错误,要按道理劝导帮助他。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好事就不去做,不要因为是细小的坏事就去做。别人做了坏事,应该帮助他改过,不要宣扬他的恶行。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多加表扬。待人办事没有私人仇怨,治理家务不要另立私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妒忌贤才和嫉视有能力的人。不要声言忿愤对待蛮不讲理的人,不要违反正当事理而随便伤害人和动物的生命。不要接受不义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物要拥护。不可不勤读诗书,不可不懂得礼义。子孙一定要教育,童仆一定要怜恤。一定要尊敬有德行有学识的人,一定要扶助有困难的人。这些都是做人应该懂得的道理,每个人尽本分去做才符合“礼”的标准。这样做也就完成天地万物赋予我们的使命,顺乎“天命”的道理法则。

------摘自朱氏宗谱

正兴光祖绪必克启家声礼乐从先进诗书裕厚昆。

白鹿先世泽,紫阳旧家风。

树芳德培心田克承祖训,守纲常尚道学丕启家声。

朱熹原籍福建。从仪陇档案馆收藏的清代同治年间的《朱氏家谱》上看,朱德元帅的近代祖朱仕耀于1714年从福建来到四川,首迁地是广安县龙台寺,然后再迁仪陇马鞍。在这里繁衍了八代人。其世系是这样的——朱熹→朱塾→朱鉴→朱浚→朱友樟→朱炳→朱埙→朱聪一郎→朱万一郎→朱仕耀→朱文先……朱朝星→朱邦

俊→朱世林→朱德

朱德元帅是朱熹的二十五代孙。

虽为圣贤之裔,但到了朱德曾祖父朱朝星那一代,朱家只有6亩地。到祖父朱邦俊时,只剩1亩地。他每天披星戴月,勤耕细作,年终所得粮食只够两个人糊口,而那时,他们全家是14口人。在最低水平生活都维持不下去的时候,朱德祖父典当了仅有的那一亩田和一间破烂茅屋,去做一李姓财主的佃户。朱德的少年时代,家里的温饱是大问题。

可悲的是,圣贤之裔的朱家由于贫穷,竟然好几代没有读书人了。朱德6岁那年,朱家几房人联合作出决定,要选送一个孩子去读书,他们认为,这或许会改变家族命运。他们选中了朱德。

年少的朱德面对贫穷的家庭,贫穷的乡亲,贫穷的国家,他很早就开始思考出路。有这样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

第一位应该是他的启蒙老师之一席聘三。朱德曾在他的门下读了八年书。那时,怀才不遇的秀才席聘三先生既向学生讲述“四书”“五经”,又向学生介绍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泪俱下,激发了学生们朴素的爱国热情。席先生讲得最多的是仪陇历史上那些农民起义英雄,那种大无畏的造反精神深深激励了年少的朱德。

第二位是他在南充中学读书时的老师张澜先生(解放后任国家副主席)。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他在张先生那里更多地汲取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席、张二先生对朱德后来参加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是这二位先生把大元帅扶上了战马。

从少年到青年,朱德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改变自己和国家的命运。24岁那年,他终于获得了最佳答案——参加革命,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战。

1909年春,朱德离开家乡。这年11月,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且秘密参加同盟会。这位未来的大元帅骑着战马,穿过辛亥革命的枪林弹雨,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他在张申府、周恩来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道路。

关于朴实的记忆:“他的腿上、背上爬的全是小孩”

故乡人看到的朱德元帅是什么样的呢?朱亮的奶奶说:那年3月初,总司令回家了,他像个老人一样,一点元帅的样子也看不见。在这个老院子里,他坐着,他的腿上、背上爬的全是小孩子……

1960年3月9日,74岁的朱德元帅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故乡马鞍镇。少小离家老大归,52年了,朱德元帅很激动。

他最先看的,就是家乡的娃们。

在幼儿园,朱德看见门口挂着“机关托儿所”的木牌,便严肃地说:“这不行。为啥只收干部的娃娃呢?应该改成…城关托儿所?,让广大群众的子女都能进来,现在就改。”

朱德走进药铺垭小学。这是他1892年至1895年读过书的学校的旧址。当他看到校门外有两棵香樟树挂有“朱德元帅手植”的吊牌时,马上用手指着岩边的一株说:“把那棵树上的牌子取下来,我没栽那棵树。凡事要讲个实事求是。”

马鞍中学的师生们正在吃晚饭,一位身材魁梧的老军人走了进来。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朱德。老元帅俯下高大的身躯,询问学生:“一个月吃多少粗粮、细粮?零花钱多少?有没有补助?家里能供给吗?粮食不够,春荒时吃什么?”孩子们的回答让他皱起了眉头。他对当地干部们说:娃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读书又苦,费脑子,要想尽一切办法使生活补助到位。一些支农活动,就不要让娃们参加了。饭都吃不饱,娃们哪有劲啊!

晚饭后,朱德召集县委、区委、公社、大队的负责人座谈,重点听取老百姓生产、生活情况。他详细地打听每亩地打多少粮食,食堂办得如何,平均每人每天吃多少粮油,副业搞起来没有。他问了二十来个问题,都是与群众生活相关的。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仪陇是山区,有山林竹木,有山货药材,一定要根据山区特点,多搞副业,广开财路。除了粮食,还要抓好棉花、油料生产。多养猪,多喂鸡鸭牛羊,把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作为大事来抓。”

问完了干部,他还要问自己的家里人,他认为,家里人一定敢跟他讲真话。朱亮向记者讲了他曾祖父朱代印给他说过的那天的情形——

朱德一走进旧居大院,等候在那里的家人们立即围了上来。朱亮的曾祖父朱代印看到他身上穿着旧军装,惊讶地说:“哥,你做了那么大的官,怎么穿这样一身回家呀?”朱德笑着说:“什么官不官的,我是一个老兵。穿衣服,不着凉就行。你们为啥看起来黄皮寡瘦,说话都吊不起来气?”朱代印说:“还不是因为肚子吃不饱。”朱德用拐杖猛敲了一下地面,摇摇头说:“我知道了。”

除了本家亲人,乡亲们也都来了。朱德看见小孩子就拉到自己怀里,见到老人就让坐到自己身边。他的腿上、背上爬的全是小孩。朱家的老院子一片欢声笑语。

这次故乡之行,朱德元帅发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浮夸风、公共食堂、经济比例失调等问题感受尤深。他说:“我了解到了真实情况。公共食堂再这样办下去,只有死路一条。”返回北京,他向党中央、毛主席如实汇报了这次考察的情况,提出“我国各地地理条件、自然条件都不同,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业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强求一律”,“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商品生产,才能适应改善人民生活和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等建议。

这次回乡,朱德元帅只住了三天,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但他那朴实亲和的形象,给家乡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德泽一方,故乡人走向小康

在故乡,朱德元帅说过这样几句话——“要因地制宜,注意发展白蜡、蚕桑和茶叶等多种经营。”“不要向国家伸手,希望仪陇要多给国家做贡献。”这是元帅给故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仪陇的工业发展迅速,兴办了丝绸、纺织、食品、印刷、机械等工业,有各类工业企业45家,先后有51个产品获奖。

目前,仪陇县基本上形成了以农业、轻纺工业为主体,工、商、运、建、服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人民生活由“温饱”迈向“小康”。农业生产实现了粮、棉、油为主的种植业和林、牧、渔、桑、果为骨干的多种经营业齐头并进。元帅柚、长毛兔、中糯一号玉米等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特色农畜产品享誉全国。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酿造业和加工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县黄酒厂的黄酒、县曲酒厂的汉酒分获全国、省、市名优特新产品奖,县绿色食品公司生产的甘薯南瓜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以丝绸为主体的轻纺工业品,远销西欧、朝鲜、日本。通过开展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和商业企业改革,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内外贸结合开放式的商品流通格局。今年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力保工业止滑提速,仪陇县从招商引资到企业投产运行提供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和优质服务,吸引了许多企业来此入驻。

仪陇民风淳厚,文化兴盛繁荣,是川北大木偶艺术的发源地。以剪纸、篆刻、书法为主体的“山乡文化”日益繁荣,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与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在这块土地上交相辉映,增添新的光彩。

朱氏家谱辈分怎么排?(没有打印)

1、朱氏郡望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朱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所载,主要有九大郡望:

吴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杭州亦在吴郡之内。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沛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治所在相县,东汉改为沛国。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三国魏移治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朱氏通称沛国,以远祖兴起发源斯地,故名。

凤阳郡:隋时置郡。治所在钟离(安徽省凤阳东)。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东)。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丹阳郡: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太康县:秦置阳夏县,隋代改为太康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太康。辖区在今天河南省东部。

钱塘县: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治所在今杭州市西灵隐山麓)。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

永城县:东汉时的临睢县,晋废。隋代改置永城县。在今天河南省东部,邻接安徽省。

义阳郡:三国魏置。治所在今天湖北省枣阳县东南。西晋置义阳国,在今天河南省新野县南。

2、朱氏堂号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堂号”也叫“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深以源远流长,惧有所失,因此立“堂号”而为信。“

朱氏家族最大堂号为沛国堂:朱。汉时设郡,后汉改国,在安徽宿县境。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紫阳堂:则出自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别号紫阳,江西省婺源县人,绍兴进士,宋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败徽国公。在哲学思想上,他从二程学说发展为完整的理学体系,为理学之集大成者。曾主持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教授五十余年,四方仰慕,弟子众多。其学派称为“程朱学派”。朱熹著作甚多,对后世影响很大。朱氏近代取“紫阳堂”,源此。

此外,朱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注经堂”、“敬义堂”、“彝伦堂”、“叙化堂”、“在兹堂”、“德彝堂”、“宗德堂”、“一本堂”、“同本堂”、“思成堂”、“治善堂”、“玉泉堂”、“槐里堂”、“两仪堂”、“玉奇堂”、“明伦堂”、“婺源堂”、“新安堂”、“金陵堂”、“沛国堂”、“吴郡堂”、“丹阳堂”、“凤阳堂”、“钱塘堂”、“河南堂”、“义阳堂”、“太康堂”、“永城堂”、“南阳堂”、“凤阳堂”等。

3、朱氏祠堂的部分对联

大门联:

朱门源沛国,立大明,定都北京,百王相成天赐福;

熹祖生尤溪,阐理学,匡扶华夏,万世永赖龙见田。

注:福田指文公祠所在地村名

上厅正梁联:

天纵圣,书注鹿洞武夷,阐理学,辅朝纲,国治邦安,宏开世绪千秋盛;

地长灵,兴建文公祠宇,镇柏埔,扼神江,蛟腾凤起,大启瓜绵万代昌。

上厅副梁联:

仰先祖,治世安邦,名垂青史,裔孙当立志,养成驹骥驰千里;

愿后辈,继迹前贤,禀遵遗训,云程更远大,育得蛟腾奋九天。

3、柏埔德龙居联

宗潢缘沛国,基环柏埔,祖德昭昭,源远流长,蔚起人文昌百世;

世系显考亭,脉衍紫邑,竹林赫赫,枝繁叶茂,辉煌骏业耀千秋。

4、乌石鹧鸪村朱熹祠

鹧鸪村朱友华裔孙,在紫金县朱子后裔支持下,于2004年在紫金乌石镇鹧鸪村应头排新建一座朱熹祠。

大门联:

朱氏源沛国,前创后承,名扬华夏,鹅湖门第臻富有;

熹祖生尤溪,文经武纬,书传鹿洞,紫阳家风振荣华。

顶梁联:

沛国发渊源,承鹅湖理学之道范,物华天宝,紫阳世泽千秋盛;

鹧鸪开基业,传鹿洞诗书之焕彩,人杰地灵,有华裔孙万代昌。

副梁联:

先祖继兴邑,派衍大坪镇,基开紫金县,光前裕后炳史册;

新宇立乌石,发迹鹧鸪村,业创应头排,继往开来永流芳。

5、洋头寨朱广祠

顶梁联:

溯光宗婺源发迹,一脉分支,由长乐而迁紫邑,瓜瓞绵延,洋寨育新苗,布满神州皆茂盛;

羡祖宇祖嶂来龙,双文耸秀,跨南岭以结庙堂,象征雄踞,山川聚秀气,荫垂后裔永蕃昌。

6、洋头石坡下朱金标祠

神龛联:

紫阳发脉重万古;莪溪道范著千秋。

7、洋头公村朱贤达祠

顶梁联:

沛国发斯源,林径迁居,洋头择里,由五华以至紫金,裕后光前,窃幸高曾延世德;

公村开此业,孙嶂作枕,琴水环门,拥南山而跨东髻,钟灵毓秀,惟期亦世振家声。

8、九和官坑朱氏祖祠

正梁联:

沛国溯渊源,自周有逸民,汉有御史,晋有太守,唐有平章,亿万载椒衍葛绵,总群说考订立言,简册流光,宋代名儒为正沛;

吴郡开望族,合县之蓟县,皖之舒城,汴之陈留,蜀之锦里,千百处星罗棋布,由兴邑迁来聚族,门楣革故,官坑安业胜前基。

9、附城朗坑朱达祠

顶梁联:

考祖系于当年,宋代传薪,知先世理学相延,远绍鹅湖衍绪;

稽发祥于此地,虞庠饱粟,愿后人书香勿替,克承鹿洞流徽。

10、义容米坑朱贵色祠

朱贵色祠址在义容米坑,座落在太坪山下。

顶梁联:

沛国发渊源,莪田分支脉,吉安迁长乐,至永安,承鹅湖理学之道范,物华天宝,紫阳世泽千年盛;

甘棠开基业,米坑大发迹,坪山立祠宇,延祖德,传鹿洞诗书之焕彩,人杰地灵,贵色裔孙万代昌。

大门柱联:

祠座米坑展宏图沛国门第昌百世;

堂依坪山昭骏业贵色贤孙盛千秋。

4、各地朱氏辈分

安徽宿州辈分:

廷丛有克学;怀敬广道清;永安乐吉庆;家邦保太平;书经开昌运;长春天地同;传之百世远;万古一朝星。

安徽萧县老朱集家谱

光裕兆经济,绍述延存良,慎修德业茂,礼怀益思长

沛国家声远,考廷世泽长,文章传彦义,孝友焕龙光。

安徽巢湖朱氏家族

良日元成绍,本贞奎全永,贵灿堆银汉,桃红印玖江

安徽安庆华国言三雅传家顺一金豫章益侯泽皖上振宏升

安徽当涂; 天开万大昌,承宗应世美;

安徽肥东字派: 平德宗正,家邦远应.传道文明.开科繁荣.

庐江花大门朱氏后裔:来伦育秀修性克光同宗合德祚永人昌

山东单县朱氏字辈:“庚阳逢盛世洪德启瑞坤忠福仁志勇”

山东高密排行字派:思学锡中宝锦海震乾坤孔孟颜回道瑞雪兆丰年

山东微山朱氏英,西,恒,广,思,耿,阳,茂,成

山东滕州朱氏字辈:“绍述先宜训,续成历代昌”

沛县朱寨镇辈分:尊祖敬宗敦本广信守正学文

淮泗朱氏紫阳堂

...维德克修芳庆同养世昌群俭守业一志遵先光前启厚永乐荣宗

江苏建阳朱姓一支为:

“世应国云德,明律敬滋松,浩棠潮朴勋,绍仁贻荣圣。

江苏泰州兴化朱氏辈份:方瑞元宝.红光满天.

江苏徐州铜山县班辈:

从考友忠信,承修大光明秀雅仁廉敬,志尚功道恒

德才贤立业,家富万春荣奉献继世长,华帮永昌盛

金陵朱姓为:

“耀云廷日国慎家,肇启朝岳方庆德。”

湖北咸宁朱氏辈分 :

辛贵孜友伯,仲朝兴天文,显相民良喜,

启宗传万代,福定隆昌久,恩荣广大长.

湖北孝感,紫阳堂后裔紫阳堂一支

文成为世尚,业俊佐朝光,传道师先杰,存仁保后良。

据人民日报1992年的报道朱熹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家族,有800多万人,其中海外就有百万人以上。江西赣州朱氏:

英贤日挺生钦战青和处

广东饶平朱氏:贤才开利锦学而永加传一支为:利发武威邦内靖英才宰辅秉忠贞

泾川朱氏字辈派行:云华辉玉镜,琴瑟蕴和声,涧采频繁秀,庭钟兰蕙荣

旧傅:天子本贤明,文武庆安平,一宗成大谱,永世仕光荣

新傅:人才应会昌,有德发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长

广州朱氏字行为

“明儒业以训世传家,诚正修斋,徽国清芬贻泽远;仰祖谟之承先启后,名贤忠义,岳山光大肇基弘。”上海一支朱姓为:

“铉国岳承德,铭之朝文增,锡澄树耀培。”

广西柳州朱氏:

万秀开仕文,永安子德光远志发祥兴巨业,维其兰桂振家声

辽宁:廷永德万连洪希广福昌

重庆江北区五宝镇的朱氏家族派语"学永登国政,长佐显德昌,洪文开景运,音才启辉光".

辽宁葫芦岛兴城族谱大德连云汉忠厚万古传升名贵更启仁和性敏谦

广东珠海,朱氏家族始祖“德业开世泽,英良启裔昌,箕求由自远,沛国家祯祥

江浙地区:“发福成海从仕克,友尚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锡,始蒙纪述耀金章。”

湖南湘乡

旧班序:

孔孟重尧舜永广万年兴国?祯祥瑞朝廷定太平

新续派言:忠孝郭先训诗书启后昆继承纲纪立远大振乾坤

太湖柘林朱氏字辈:

老派:千寿伯守仲仕文延万绍,正启贵思东光华庆有耀

续增:诗书承先德忠信定兴祥,家盛多贤达,声名傅世芳,

江西:盱南廿十一都里沛国郡历代宗派:

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国旌隆

考亭垂统绪,道学衍宗风,世第培原厚,各门紫气先

四川沛国历代宗派歌:

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崇,富贵朝钦仰,贤良堂例班

蔚起人才盛,联登科甲攀,庆余图比门,寿乐祝南山

抚宜仙乡沛国郡历代宗派歌:

昈仪光守陵,全隽古文令甫振绚森松,熹在仁谦瑜,

碧洞启玉滔,托仉俊荣灿茂林生桂馥,秀苑发奇兰,

祮祥呈蔼瑞,美彻自昌蕃豪杰扬梓里,作述著邦乡

宜南二邑历代宗派:

彦吾日尚清,礼义长家声,彦成彰祖德,江右显奇英

诗书贻后习,衣冠耀千秋,近臣功业建,高士性情真

中孝傅前烈,竹帛继簪缨,至斯宏福大,利真旋元享

泾川朱氏字辈派行:

云华辉玉镜,琴瑟蕴和声,涧采频繁秀,庭钟兰蕙荣

旧傅:天子本贤明,文武庆安平,一宗成大谱,永世仕光荣

新傅:人才应会昌,有德发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长

四川朱姓字辈:

化尤圣朝龙先祖增光德贤大太子新曹元家有庆万代永发兴

另一支:必惟天仲志,汉以胜朝隆.先祖增光德,贤达代嗣兴,家邦扬显烈.

朱氏宗谱旧序

1、朱氏宗谱旧序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祖,有百世不迁之祖,有五世则迁之宗,祖定于前,而宗易于后,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世之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列,俾子孙知其宗族之所由来,亲疏之所由别,联疏以为亲,敦本以追繁,莫著于谱矣,后世谱书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后,遂相视如途人,岂能厚宗族而追崇其祖也哉,此朱氏之所以倦倦于谱书也。朱氏出自周封曹侠于邾,为楚所并,而子孙去邑为朱,历千百年,今指挥紫峰公慨然欲纪其宗,而思其族苟无谱以维之,则始祖介公以来,一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是故辑修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然余闻之;谱书之作,所以考古而徵前,信今而传后也,非其裔而强合之不智。 2、天启四(1624)年重修朱氏统宗世谱序 常谓人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于本源浚而培之,则其派远流长,根稠叶茂,于祖尊而敬之,则其族睦亲厚,子孙考敬。欧阳永叔曰:“人而不知姓代之所自出,则离禽兽不远”。苏老泉曰:“仁者不世而其贤人君子,犹或识其先人,至百世不绝者,由其有谱之力也”。晦庵朱夫子曰:“人家三代不修谱,大不孝也”。由斯以谈则谱不可以不作,而又不可以不修。我婺源朱氏为其最先出于买臣之后,至唐乾符戊戌(878年)师古公因巢作乱,奉祖父自金陵迁歙之黄墩。?长子古训复迁金陵,次子古僚讳环领兵三千镇戌婺源松岩里;三子古祝为南唐幕下将,家承旨香田;四子古佑讳瑾,任休阳步军总管,功授宣州观察使,卜基鬲山,生五子:春、满、园、林、秀。长春迁休首村,次满迁浮北,三园迁倪湖,四林迁回溪,五秀迁浮北槎头滩。嗣后散居四方者,族远人繁,何啻数万。昔在宋淳熙文公肇修于其始,我明

安徽朱氏字辈统计明细表

安徽朱氏字辈统计明细表 (1)安徽六安朱氏字辈:元木振成大永西久盛昌。 (2)安徽萧县朱氏字辈:光裕兆经济绍述延存良慎修德业茂礼怀益思长。 (3)安徽合肥庐江花大门朱氏后裔:老谱:来伦育秀修性克光同宗合德祚永人昌。新谱:螽斯延庆,大启家邦,继承先志,星焕云祥。 (4)安徽长丰朱氏字辈:在廷世永茂文克纪道广为民学化良金书佩邦本。 (5)安徽淮南朱氏字辈:茂廷庆永守玉兆良才。 (6)安徽合肥东乡朱氏字辈:家传麟瑞国振鸿章承先启运锡尔永昌。 (7)安徽肥东县店埠镇朱氏字辈:朝世保维德乃昌。联系人:朱德文.微信号:zdwgqzx1968。 (8)安徽肥东北乡朱祠堂:九先玉大学华永金祥茂康传道德明。 (9)安徽舒城张母桥字辈:永大明文学茂孝孔孟忠真品崇纯德昌国尚敦伦万世承先道。 (10)安徽定远县九梓乡朱氏辈份:儒善金紫贵仲世国明卿章天洪必天登开家正启立本先修道存仁礼发昌安贤久和顺定亚旭泽勤恒远尊祖训尚志敬秉成济美钟秀俊廉恭有兴声。 (11)安徽无为石涧纯头紫阳集注堂朱氏字辈:国正开明良善德盛荣宗庆长克家永茂积厚余光。 (12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白土寨:汉其德以克永世。 (13) 安徽阜阳阜南朱氏:学士金长文子月良。 (14 )安徽利辛县王市镇朱氏字辈:道以永允传克昌振之章。 (15)安徽凤阳一支字辈:先道肖业崇(宗)德乃昌家和国泰春满华堂元良广建福祉昭彰慎修维礼吉瑞宁康克勤守俭思泽绵长。 (16)安徽六安朱氏字辈:元木振成大永西久盛昌。 (17)安徽无为朱氏字辈:永世吉昌天能在晓道雨为良”。 (18)安徽太湖柘林朱氏字辈:千寿伯守仲仕文延万绍正启贵思东光华庆有耀诗书承先德忠信定兴祥家盛多贤达声名傅世芳。 (19)安徽萧县朱氏字辈:光裕兆经济绍述延存良慎修德业茂礼怀益思长”。 (20)安徽庐江朱氏字辈:家帮世芳业守元良成来其绍”。 (21)安徽濉溪朱氏字辈:兆茂金士传明印清”。 (22)安徽当涂朱氏字辈:天开万大昌承宗应世美”。 (23)安徽淮南朱氏字辈:茂廷庆永守玉兆良才”。 (24)安徽巢湖朱氏字辈: 良日元成绍,本贞奎全永,贵灿堆银汉,桃红印玖江 (25)安徽肥东朱氏字辈:平德宗正家邦远应传道文明开科繁荣”。 (26)安徽寿县朱氏字辈:锦忠良玉德宝士树熏宏安乐拜家顺显印道影龙” (27)安徽泾川朱氏字辈:云华辉玉镜琴瑟蕴和声涧采频繁秀庭钟兰蕙荣天子本贤明文武庆安平一宗成大谱永世仕光荣人才应会昌有德发其祥保定徵元吉傅家益引长。 (28)安徽宿州朱氏字辈:廷丛有克学怀敬广道清永安乐吉庆家邦保太平书经开昌运长春天地同传之百世远万古一朝星。 (29)安徽太湖柘林朱氏字辈: 旧序:“千寿伯守仲仕文延万绍正启贵思东光华庆有耀”; 增序:“诗书承先德忠信定兴祥家盛多贤达声名傅世芳”。 (30)安徽安庆宿松朱氏派系字辈:(注:宿松朱氏一世祖即太湖朱氏一世祖又是安徽舒城朱氏一世祖):本建任仲友,仕聊驾滋可,应国宗孔孟,诗书礼仪风,仁才咸正启,精学愈洪通,忠厚绵先绪,舜民永久隆。(31)安徽凤阳府临濠(今安徽凤阳)一支字辈:仲应文秀远用守廷得孟宗元志大道荣光。世盛昌。(32)安徽五河朱氏字辈:光守文应啟洪天尚士德良元。 (33)

明朝入黔镇守威清卫朱氏家族考3.0

明朝入黔镇守威清卫朱氏家族考 朱光荣 一、吾族朱氏始祖入黔的历史背景 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朱元璋任命傅有德为统帅,率兵30万分两路征讨云南。傅友德亲率一支军队,取道贵州进入云南。在平定了云贵高原的叛乱后,为了避免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的权力真空地带而重蹈历史覆辙,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把强大的军队留下,屯兵屯田驻守,威慑四方。来自江南、中原的精锐部队沿着横贯云贵高原的咽喉要道次第布防,建立卫所,洪武二十三年四月,设置威清卫指挥使司,任焦琴为指挥,开设卫所,史称“调北征南”和“调北镇南”。二、万历《贵州通志》卷五威清卫记载了朱氏线索

威清卫指挥佥事提到了朱禧,合肥县人氏,洪武三年功升副千户调本卫所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四世孙(朱)暹升正千户,弘治十八年五世孙(朱)昭升指挥佥事沿(朱)嘉臣袭。他们是不是我们要找的吾族入黔始祖呢?我们继续寻找线索。 三、《武职选薄》中有关朱姓的记载 《武职选簿》明代兵部武选清吏司修造于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后又于万历、天启、崇祯年间补入,明朝对于卫所武官的管理,最基本的原则是施行世袭制度。《武职选簿》是记录明代武官家族世袭过程中,资格审查的官方文书。武官家族各辈姓名、籍贯、年纪、武官除授年月、职务、从军归附来历、征讨地方、杀获次数,受赏名目,升授职役、调守卫所、犯罪记录均记载于文书之中。

因此给我们查询家族信息带来了福音。我查阅了威清卫《武职选薄》中关于所有朱姓的记载,整个威清卫有三个姓朱的,他们分别是指挥使朱伋、左所官员朱朝相和后所官员朱玉。 显然,我们从上表可以发现,寻祖线索只能放到朱伋一支进行考查。

四、《武职选薄》与《朱氏家谱》记载的内容对比 在《武职选薄》威清卫中记载了当时朱伋家族入黔的原因、时间和家族世袭情况。《朱氏家谱》暗流本是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873年)岁次编修,后被火烧仅余残本,在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35年),由袁伯轩根据残本及族中老人对家谱内容的记忆以及对祖先的了解修撰的版本,也正因为如此,族谱对先世的记录有多处与史籍存在矛盾和错误。下表是《武职选薄》和《朱氏家谱》暗流本记载的内容对比。

客家源

客家源流的见证——朱氏大宗祠 在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的祖庙被尊称为宗庙,太庙。而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的祖庙,则被称为家庙、祠堂。 建庙祭祖的始源甚古。先秦之世,中低等贵族可设家庙祭祖,庶民百姓则无权建筑祖庙,只能在居室致祭。战国以后,社会逐渐发展起“墓祀”,即在墓葬之所祭祀先人的风尚,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出现了当时称为“祠堂”的墓前建筑。魏晋至隋唐时期,臣民又以建家庙奉祀为主,迄于北宋而延续变。自南宋朱熹著《家礼》以后,臣民家庙改称为祠堂。入明以来,民间兴建祠堂之风盛行。嘉靖帝“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导致了宗祠遍天下的局面。清代以后,民间建祠依然迅猛发展,在博白县城和乡村都出现了一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祠堂。 祠堂建筑的种类,依宗族组织可分为宗祠(总祠)、支祠和家祠。一宗合族而祀者称宗(总)祠,其规模一般都较大,所祀的对象为始祖。有的大宗祠甚至是由数省数县范围内同族人士合资兴建,称之为统宗祠;分支分房各祀者为支祠,所祀为其支祖;各个家庭为其直系祖先所设供奉之所为家祠,又称家堂。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博白的客家祠堂。 朱氏大宗祠 朱氏大宗祠,坐落在今东平镇富新屋角头村(清代属陀角堡衙前村)。它是博白县至今保留较好的著名宗祠建筑。 博白朱姓远祖通宝公,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人,明赐进士出身,任四川南江知县,敕授文林郎,生五子:洪珍、洪琛、洪宽、洪鉴、洪瓒。其中长子洪珍,次子洪琛迁博白,其余均在安远原藉。 博白敦笃堂始祖朱洪珍,系文公(朱熹)十三代裔孙,明代进士,任广东灵山县教谕,妣钟氏,生五子:绍晃、绍琪、绍玉,绍禄、绍昊。洪珍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自安远迁白州衙前竹根山村。 博白敦睦堂始祖朱洪琛,号荣国,明太学生,妣严氏,生四子:仲仁、仲义、仲礼、仲智。琛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赣州府安远县东乡古田坡,迁于白州金村而创业。 朱氏大宗族的门联为:“紫阳世泽;沛国家声。” 此联为颂扬祖德宗功。上联的“紫阳世泽”,指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世泽。朱熹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为我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父亲朱松曾读书子紫阳山(在安徽歙县城南),后来朱熹居福建崇安,乃榜其所居之听事堂曰“紫阳书堂”,以示不忘。后世逐以“紫阳”名朱子之学。下联“沛国家声”,指的是起源发族的世家声望。沛国,郡国名。汉高帝改泗水郡置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东汉改为国。汉末以后,治所屡有迁徙,辖境渐小。东晋复为郡,北齐废。 神主寝堂的横匾上书“源远流长”。楹联有: “追思祖德,承前启后,敦宗睦族,沛国家声远; 怀念宗功,继往开来,笃庆锡光,紫阳世泽长。” “念前人创来维艰,毋台毋荒,共展孝思光前绪; 看今日统垂可翼,克勤克俭,好将步武振徽犹。”

朱氏现存家谱

朱姓现存家谱 2008-03-06 05:36 中国国家·大兴朱氏家乘五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朱锡庚撰 河北省 河北抚宁·朱氏谱图一幅藏地:河北抚宁县上庄坨乡未村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稿本 上海市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藏地:日本美国(清)朱朝坤等修清嘉庆七年(1802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朱文忻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族谱六卷藏地:美国(清)朱文烈等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刊本四册 上海·朱氏家谱三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朱朝栋纂清道光间刻本三册 上海·朱氏族谱八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吉林大学苏州大学日本美国(民国)朱澄俭续修1928年活字本 上海南汇·周浦朱氏家谱不分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吉林大学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江苏镇江市博物馆美国(民国)朱世杰朱惟恭修1926年铅印本 上海宝山·罗阳朱氏重修家谱四卷藏地: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图书馆美国(民国)朱诒彬续修朱世贤纂1934年排印本四册 江苏省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家谱不分卷藏地:上海图书馆(清)朱嘉龄编清光绪三年(1877年)钞本四册 江苏南京·金陵朱氏新谱稿二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清)朱朝柱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树滋堂木活字本二册 江苏盱眙·朱氏入支宗谱十卷藏地:美国(民国)朱兆藩等修1929年务本堂木活字本十册 江苏扬州·朱氏族谱四卷 江苏邗江·邗东朱氏宗谱十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朱上斌等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白鹿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靖江资善堂朱氏支谱十卷藏地:复旦大学(民国)朱一凤等纂1941文华斋石印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乘□□卷藏地:江苏宝应县图书馆民国初钞本 江苏·宝应朱氏家谱二卷藏地:江苏宝应县下舍乡顾家村(民国)朱思襄主修1924年石印本 江苏江都·维阳江都朱氏十二修族谱八卷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朱泽林等重修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余镜堂活字本八册

家谱颁谱仪式主持词【精品范文】

家谱颁谱仪式主持词 家谱颁谱仪式主持词 老少爷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把大家叫到这儿,是要告诉大家:我们朱庄人马上就有自己的家谱啦! 老少爷们儿,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君朱、是洪武皇帝的子孙,但是我们到底是不是从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是啥时候迁过来的?为啥迁过来?恐怕没有一个人说的清楚。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随着我们朱氏家谱的第一次写成,这些困惑全庄几代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可以是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我看到不少人都想先看到我们的家谱啦,闲话不多说——仪式还要进行,不能让其他宗亲笑话我们不懂规矩。 现在仪式进行第一项:鸣炮焚香,跪拜老祖宗洪武皇帝、告慰列祖列宗,我们的家谱印成了!祈愿老祖宗保佑各家新年大

吉、百业昌隆! 请现场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三位老人排在前面焚香跪拜,其他在场老少爷们跟随跪拜。 跪拜完毕,请大家归位。想必刚才列祖列宗都收到了我们的心意,从此我们朱庄朱氏又掀开了新的篇章,在祖宗的护佑下,我们全族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老少爷们儿,家谱编印好,又赶上过大年,在外工作、做生意的老少爷们也都回来了,可以说是喜上加喜。应家谱编委会的推举,勉为其难由我主持本次发谱仪式,首先我要祝全村老少爷们过个好年!也代表全村老少爷们,衷心感谢参与家谱编写的666、666、666、666几位兄弟!他们不求名、不求利、不论三九三伏,经过大量走访查证和组织编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解决了几百年来一个姓的朱庄没有家谱的难堪历史!也要感谢咱庄80岁以上66爷等十几位老人,和参与家谱讨论的36位各家儿的代表,正是应他们的要求和支持,才促成了今天的发谱盛事!更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正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留住乡愁”好政策,我们才有机会编写家谱,也希望我们各家请回家谱后,领着儿孙认真拜读,并恭敬保存,几十年后都是

家谱颁谱仪式主持人讲话稿

家谱颁谱仪式主持人讲话稿 老少爷们儿,我们都知道我们是君朱、是洪武皇帝的子孙,但是我们到底是不是从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是啥时候迁过来的?为啥迁过来?恐怕没有一个人说的清楚。今天,我们可以自豪的说:随着我们朱氏家谱的第一次写成,这些困惑全庄几代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可以是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我看到不少人都想先看到我们的家谱啦,闲话不多说——仪式还要进行,不能让其他宗亲笑话我们不懂规矩。 现在仪式进行第一项:鸣炮焚香,跪拜老祖宗洪武皇帝、告慰列祖列宗,我们的家谱印成了!祈愿老祖宗保佑各家新年大吉、百业昌隆! 请现场辈分最长、年龄最大的三位老人排在前面焚香跪拜,其他在场老少爷们跟随跪拜。 跪拜完毕,请大家归位。想必刚才列祖列宗都收到了我们的心意,从此我们朱庄朱氏又掀开了新的篇章,在祖宗的护佑下,我们全族人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老少爷们儿,家谱编印好,又赶上过大年,在外工作、

做生意的老少爷们也都回来了,可以说是喜上加喜。应家谱编委会的推举,勉为其难由我主持本次发谱仪式,首先我要祝全村老少爷们过个好年!也代表全村老少爷们,衷心感谢参与家谱编写的666、666、666、666几位兄弟!他们不求名、不求利、不论三九三伏,经过大量走访查证和组织编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解决了几百年来一个姓的朱庄没有家谱的难堪历史!也要感谢咱庄80岁以上66爷等十几位老人,和参与家谱讨论的36位各家儿的代表,正是应他们的要求和支持,才促成了今天的发谱盛事!更要感谢党的政策好,正是习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留住乡愁”好政策,我们才有机会编写家谱,也希望我们各家请回家谱后,领着儿孙认真拜读,并恭敬保存,几十年后都是文物。更希望大家认真领会家谱所传达的精神实质,做一名、并教育后代也做一名爱国、爱党、孝敬父母、团结邻里、积极向上的人,把各家的日子过好,为国家发展贡献好! 老少爷们儿:家谱编印历时两年多,编写人员不但不求名利,还四处筹措资金,尽量少让大家掏钱,可以说是无私奉献。 现在,就请66说一下家谱的费用收支情况和关心家谱的一些注意事项: 振兴说完。

修谱倡议书范文

修谱倡议书范文 修谱倡议书范文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用到倡议书的地方越来越多,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还是对倡议书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修谱倡议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修谱倡议书1 各位李氏宗亲: 家谱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灿烂的古代典籍,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历史图籍。我李姓氏历史悠久渊源流长、人文蔚起、祖德流芳、名人学者层出不穷,子孙后代遍布全国各地。而编修《月亮湾李氏家谱》是月亮湾李姓近300年来未成的心愿,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月亮湾李姓后裔子孙为弘扬家族光辉、彰显祖德、正本溯源、尊祖敬宗之要事,而且也是应尽的职责。一本家谱,千代流传,献策捐款,万代永留,因此,编修《月亮湾李氏家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了尽快完成此次家谱编修工作,20xx年8月初,月亮湾李氏家谱编委会正式成立,并完成编制,同时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经提仪,李先玉为月亮湾李氏家谱编委会主任,李勇为秘书长,李应良担任主修工作,三位核心人物担当起此次编修家谱领导与协调工作。会议达成共识,成立组织机构,部署了今后的工作;会议希望以月亮湾李氏后裔子孙要献计献策,出资出力,全力以赴为尽快完成编修工作贡献力量。 为确保编修家谱伟业顺利进行,会议强调了筹措经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月亮湾李氏家谱编委会特向李氏子孙发出捐款倡议如下: 1、捐款500元的,可在分支族谱特别留名,并留全家福照。同

时在总坟旁设立的功德碑上留名。 2、捐款2000元以上的李氏子孙,介绍本人详细经历,留全家福,同时在总坟旁设立的功德碑上留名。 3、每家捐款200元,索取《月亮湾李氏家谱》简本。 以上倡议愿我李氏后裔子孙,有识之士热情关心,大力支持,慷慨解囊,踊跃捐赠,将流芳千古,永载史册。 修谱倡议书2 各位朱氏宗亲: 国有史,以史为鉴,谋国家基业盛,家有谱,以谱为本,求本支百世长。修谱是承前启后,宏扬民族精神的千古美事。朱政(颐德公),唐乾符六年(879)时任行军总管刺史,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余党,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广西贺县;胃猝军中,后卜葬新车乐头洞,后裔定居新车。世代繁衍分布两省三县近三十个村,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追根溯源,不忘祖宗。自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修谱后,历经战乱和文革,族谱已残缺不齐,到今年已85年而未重修《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为了尽快完成此次族谱重修工作,20xx年8月初,朱治保建议抢修族譜,并将破旧族谱复印一份交给了朱治壮,自20xx年8月—20xx年他独自一人整理编撰族谱工作,现已完成族谱7本书《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总谱》(卷一);《《永州市道州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卷二)、《永州市道州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卷三)、《永州市道州春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卷四、卷五)、《永州市道州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卷六)、《邾国史话》(卷七),他自己单独花在族谱修撰资料上就用了5000余元(五年业余时间全部花在族谱上)。20xx年8月21日春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修编委会正式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会议,经提仪,由朱治壮担任舂陵清溪八家村朱氏族谱修编委会主任,朱牛辉任监督组长,朱治保担任顾问、朱改辉、朱福昌、朱德辉(剑)担任校核,这几位核心人物担当起此次重修族谱领导与协调工作。会议达成共识,成立组织机构,部署了今后的工作;会议提出倡议希望春陵清溪八家

湖北郧阳朱氏家族族谱文字资料

序言 创世祖朱璣,自1445(明正统九年)年出任郧阳府儒学训导兼郧县正堂主事,距今557年。半个世纪前,朱玉泗一家告别故居南昌朱巷,陪朱璣赴任,来到鄂西北重镇郧城。从此,宣孔孟的传统民风,理民事为求富甲一方,我先祖朱璣将毕生献给了鄂西北。 朱璣去世后安葬于汉水之南的天马山上。他的子孙,祭祀了老祖宗后,沿汉江南岸,进鹰趴沟,过黄家坪,抵沙洲,过观沟,达后槽,去兰家岗,越茅坪,去马蹄沟……拓荒种地,养蚕植桔,在柳陂、茶点的山前河畔,撒下赣江带来的种子。 从此,南昌朱巷一家人,在这里生根开花,繁衍生息。他们自食其力的过着平静而艰苦的日子,又把自己辛勤培育的优秀儿女,送往大江南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默默的做出了真诚的奉献。 当您见到这本族谱的时候,请记住那些为南昌朱氏一家鄂西北500年繁衍编谱,续写的先辈们。他们是:朱孟祥、朱和融、朱尚邦、朱楚邦、朱延选、朱宗健、朱尔琛、朱思泰、思义、思璜、思生、思荣、思隆、兴邦、兴朝。 从朱思泰续写的咸丰十年(即1861年),到1961年这100年,是中国近代发生天翻地覆的100年。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抗日战争赶走了日本侵略者;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诞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这一百年的前80年,又是中国各种旧势力不愿意推出历史主宰地位的舞台,拼命挣扎的岁月。土匪、兵痞,战乱和各种灾害,成年累

月的盘旋在鄂西北。这块鄂川豫陕四省交错并不富裕的土地上。朱氏家族也像许多人一样,许多家庭毁于战乱;有的被抓丁,有的被抢劫,有的只能逃离…… 1986年,在相隔126年没有人续写的情况下,朱天学依据他父亲朱集钧在土改中偷偷保存下来的一本家谱手抄本为唯一依据,约集朱天发、朱友芳、朱集瑞、朱天吉等25人,开始了时间跨度最长、社会变动最大、意识形态领域还不怎么宽松的情况下,做了一次难度太大的族谱续写,并刻印装订成册。 1999年族谱续写是从“再续宗派40字”开始的。实际做了三件事,跨1999、2001、2002三个年头历时近两年。这三件事是(1)寻祖宗墓碑(2)全面统计朱姓人口汇编造册(3)确定再续我族派40字。 朱集香、朱天春、天顺、天贵、天义、朱银芳、进芳、友芳、芳明灯发起并完成了《再续朱氏宗派40字》初稿。 朱天兴、朱天义等人的努力,找到丢失41年的两块老祖宗墓碑,接着在族人中摩描、刻石,在这年清明节前将老祖宗新墓碑重立在天马山上。 朱集香牵头朱姓人口的统计造册工作。郧城的朱芳虎,十堰的朱泽芳,观汤的朱芳明、朱联芳、朱德清,马蹄沟的朱芳显,梁家湾的朱芳禄,黄家坪的朱芳科,柳陂东街(原后槽)的朱天银,老营沟的朱德茂,下寺的朱德福,大垭的朱集祥,魇沟的朱芳林,菜园的朱文芳,南沟的朱同芳……在这些朱家几辈人的两年努力下,力所能及的

广东台山赤溪《朱氏族谱》

广东台山赤溪《朱氏族谱》 广东台山赤溪《朱氏族谱》从始祖黄帝到沛国郡诸家镇朱姓族谱一、远古源流世系一、上古系始祖黄帝,少典之次子,姓公孙,名轩辕,其母附宝,出郊野视大电绕北斗星中枢照野,遂感有娠,生帝于轩辕之寿邱,故名轩辕氏,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帝敦敏聪明有圣德,贵为天子,以土德王,故曰:黄帝。公元前1598年卒,葬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纳四妃,其元妃为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二男:玄器、昌意。二世昌意,黄帝之次子。因才德低下,被降到西南若水流域任诸侯。娶土著蜀山氏酋长之女景仆,名女枢生韩流。三世韩流,名乾荒,昌意之子,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啄,麟身渠殿,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四世颛顼韩流之次子,有大德于民,黄帝崩而继承帝位,号称玄帝。建都于高阳,故称高阳氏。帝以水德绍金天氏而王,沈静渊深而有智谋,清明通达而知事理,调以五行而以教化,洁静虔以祭祀,革九黎之乱,万物有序,民安其生。帝还作历,以孟春之月为元,是岁正月朔旦立春,故又称历宗帝。卒葬于汉水上游鲋鱼山。帝卒后被尊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称北帝、黑帝。帝纳二妃,次妃腾隍氏,又称腾坟氏,胜溃氏名女禄生二男:称,禺。五世称,名伯称,字伯服,颛顼之长子,生子老童。六世老童,字卷章,

称之子,娶根水氏女娇福,名娇极,生子重黎、吴回。七世吴回,老童之次子,帝喾时被袭任火正祝融,称为祝融氏。吴回卒于南方,葬于南岳衡山之阳的祝融峰。祝融去世后,被尊为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辅佐火神。吴回生子陆终。八世陆终,吴回之子,纳鬼方氏之女名女隤生六男:昆吾名樊、参胡名惠连、彭祖名翦、会人名求言、晏安、季连。九世晏安,名安,字安斟,陆终之五子。晏安辅佐虞舜,为舜之臣,后因有功被舜帝封于曹地,建立曹国,赐姓曹,生子均连。十世均连,晏安之子,生子彩白。十一世彩白,均连之子,生子季礼。十二世季札,彩白之子,生子武辛。十三世武辛,季札之子,生子主延。十四世主延,武辛之子,更二十一世至曹侠。 二、下古系一世曹侠,又名邾侠,晏安裔孙,周朝元年,周武王克商,封侠为邾子,封于邾国,附属于鲁,以国为姓。侠生非。二世邾非,邾侠之子,生子成。三世邾成,非之子,生子车辅。四世邾车辅,成之子,生子将新。五世邾将新,车辅之子,生子訾(zi)父。六世訾父,将新之子,生子夷父、叔术。七世夷父,名颜,又名伯颜,谥武公,史称邾武公或夷父颜,或邾娄颜。娶盈氏生夏父,友。八世夏父,夷父之子,生子不皇。九世不皇,夏父之子,生子仪父。十世仪父,名克,不皇之子,鲁隐公之始年,在北杏会盟伐楚有功以赐诸侯。周历王三年服事齐桓以奖王

朱氏源流

朱氏源流:丰顺朱氏肇基祖——丰山万五公 (13世开始正其源太君日新文章报国诗礼传家奕世荣华 2011-12-17 15:31:27) 转载▼ 标签: 分类:朱氏文史-朱氏族谱 朱氏 朱姓 丰顺联谊会 丰山万五公 文化 朱姓肇始于远古洪荒时代的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一个崇拜蜘蛛的氏族。 文化贵族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杰出的代表。 平发皇帝朱元璋建立的泱泱大明王朝长达276年之久。 朱姓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支,在今天中国各姓人口中名排第14位。 丰顺朱氏肇基祖——丰山万五公 是朱熹11代孙,原籍“福建汀洲宁化县石壁村,宋末元初,为避战祸,迁来潮州府金山下仙坊巷(后改朱屋巷),公元1406年前后,才由潮州移居海阳之丰政都拔溪(即今丰顺县黄金镇清溪村)。时越500多年,见面已28代。目前县内定居的裔孙约有2.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五左右。早年外迁揭阳玉湖、桂岭,潮州归湖溪尾,大埔三河,梅县西阳等地裔孙有几仟人,侨居国外者暂未统计。自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施行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以来,随大潮离开故里,举家移居外地发业他乡和异地任职家属随迁寓居者多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由全县各农村移往汤坑附城定居的有84户402人;在丰良圩镇定居的有35户257人;在黄金圩镇定居的有63户361人。至于在深圳、珠海、广州或其它地区定居的就越来越多了。 清江公源流梗概 四世祖清江公,原居黉金拔溪村,因营谋生意路经潘田石合,常投宿韩家,日久交往双方友谊甚厚,韩家虽有基业,但无嫡系子孙继托,征公同住耕种。韩公百年后,公携耕作,谋求发展扩大地盘。随后分创湖洋背继流于岽下、揭阳大岭村、连县、阳山等地。

最新二修宗谱后记

《家谱编修实用大全》编后记 2015-03-02 21:23:55 姓氏是区分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符号,家谱就是一个族群的基因谱。一部成功的家谱,不但是家族的荣耀,亦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贡献。家谱是文化,她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光辉历史;家谱是纽带,她系牵着世界华夏儿女对根的思念;家谱是奉先思孝、承前启后、寻根留本、增知育人、血肉联情的集大成。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为承传光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2013年组织姓氏、家谱、史志研究等文化界专家、学者,筹备编辑出版一部《家谱编修实用大全》,以更好服务广大修谱工作者。全书分为卷首、卷一至六共七大部分: 卷首,综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家对家谱编修的政策,其中收录有历代先贤、伟人及当代专家、学者对家谱的精论,从中管窥家谱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卷一,家谱概论:分析家谱的起源与发展、家谱的功能及时代价值,详细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家谱在历史文化中的定位,从而使读者对家谱有个全面的认知。 卷二,家谱编修:本卷的主旨是怎样编家谱,怎样编好家谱,家谱的内容、体例、格式及编修方法、步骤,为家谱编修工作指南,亦是本书之重点。 卷三,家谱印刷:包括印刷、出版发行的一般常识。 卷四,颁谱仪式:考虑到当代对传统文化礼仪的生疏,特设此卷,意在指导。 卷五,姓氏图腾:首次系统推出中国四百姓氏图腾(族徽),并选古传最早得姓始祖像,意在正本清源。 卷六,家谱编修常用知识:家谱编修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综合知库,为方便广大修谱工作者识辨旧谱文苑及碑帖,选撷部分通用资料,旨在为读者在修谱过程中提供帮助。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李立新等专家、学者的指导,参阅了由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刘文学《中华太庙宗谱》、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谢均祥《中原寻根》、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张人元《炎黄始祖一体血脉百家姓》等六十余部学术专著、本会存藏的《孔子世家谱》《孟子世家谱》《韩文公家谱》等国内著名家谱、鉴志谱古

朱氏家谱(全)

家谱的编修是家族的大事,朱氏家族的家谱一般20年或30年编修一次,称为做谱。编修家谱时,全宗室或整个家族设立总局,总管家谱编修的人叫谱东,掌管财务的会计称银东,以下各支族设立分局,分局也设有谱东和银东。各房还要派人担任分录、汇抄、校对。分局负责填写各户人丁口数目,出生、婚配情况,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总局将分局的材料进行汇编,请人执笔编纂,刻板印刷。领谱时,全族要摆宴庆贺,附近的家族和官府也会派人来祝贺。家谱每户一册,必须妥善保管。为了保证家谱的准确无误,每隔若干年还要进行验谱,验谱由族长主持,对每户族谱的收藏情况进行调查,凡把族谱损坏的,都要受到重罚。 修谱 历史上的朱姓,也与中国其他族姓一样,非常重视本族姓历史的编修。最早的朱氏族谱兴修于何时何代,资料不足征;但作为汉魏六朝东南最古老和庞大的门阀世族,朱姓已有家乘、谱牒。 隋唐之世,谱牒之学大兴。当此之时,朱姓谱牒不仅藏于私家,且为国家收藏,甚至公开流传于世。所以宋人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才可能将宰相朱敬则的沛国朱氏世系理清。唐人林宝的《元和姓纂》,也应是参考了朱氏谱牒而撰成其“朱姓”条的。 理学大师朱熹也非常重视族史的研究。他成名后,曾率领福建族人到安徽婺源寻根访祖,又亲自编修了《婺源茶院朱氏族谱》,并撰写谱序。他的这种重视家族历史的态度,为后世朱氏树立了榜样。 明清之世,朱姓修谱之风更盛,并产生了如南海九江朱氏的朱次琦这样的谱学名家。朱次琦在继承前人谱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编纂体例,强调重实证的修谱方法,编成了一部清代谱牒的典范之作《南海九江朱氏家谱》,被誉为“清代谱牒学发展中的一个大家”(见《谱牒学研究》第三辑所载冯尔康文《清代谱牒学家朱次琦》)。 解放以后,祖国大陆朱姓修谱一度中断,但港、台地区则仍有公刻或私印朱氏族谱问世。时至今日,修谱之风在祖国大陆又悄然兴起,就笔者所知就有多处朱姓在新修族谱。如湖南平江岑川紫阳堂1991年九修《朱氏宗谱》,1993年湖北应城紫阳堂《朱氏宗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新修族谱。 唐,介公(朱熹为介公十二世孙)之十八世孙万四公在南宋末迁桐城罗塘洲,后第三代朝二、朝四、朝六、朝九四兄弟迁会里(现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会宫镇)。成为现遍布全球朱姓之始。这一支已于2011年完成会里朱氏忠恕堂九修家谱,共二十二本。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东地区的分布详情 山东省简称鲁,地处黄河下游,黄海、渤海之滨,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布政使司,辖六府,十五属州,八十九县。(《明史-地理志》)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再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发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谱、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莱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滕县县志资料》记载:滕县人民政府地名办公室于1980年对全县1801个自然村作了全面的普查和考证,1983年11月东部山区8个公社划出后,滕县今存的1223个自然村地名档案材料中,通过核计其立村年代为战国以前的34个,汉代18个,隋代4上,唐代27个,宋代45个,元代45个,明代687个,清代365个,民国10个,建国后26个,无考据的4个。共1261条,其中明初立村较为集中,数量较历代

为多。以现存户藏的425份族谱和碑文中,115份记载为明初迁入滕籍,225份明确记载为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也有记载为平阳、临汾的。按:明初平阳府治临汾,辖洪洞,为同一地区)迁发来滕者,占明代迁滕立村的50%。今全县22个乡镇,经核查均有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之村庄,最少的1村(党山乡),最多的25村(级索镇),一般乡镇约为10个村庄左右。从今滕县自然村1223条档案中,有碑谱确证为山西洪洞籍的225条,滕县民间广传为“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种说法虽不尽然,亦有它的来历。以光绪三十三年《滕县乡土志·氏族》记载的滕县门户较大的望族十二姓,其中黄、张、王、侯、杨氏五族祖籍系山西洪洞县,黄氏族谱具体到喜鹊村,迁滕纪年系明初洪武间,即说明这一点,同时也说明洪洞迁民来滕后发展的大户族系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可观的。滕县史志办徐文潮同志对滕县碑、谱记载洪洞迁民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级索镇刘沟村《刘氏族谱》,没有记载迁滕年代;永丰乡《刘氏族谱》,明初迁;泉上村《刘氏族谱》,明朝迁;前赵庄《赵氏族谱》,洪武二年迁;彭庄《赵氏族谱》,洪武年迁;韩庄,韩氏族谱》,洪武年迁;后杨岗《杨氏族谱》,洪武年迁;北杨楼《杨氏族谱》,洪武年迁;道沟《徐氏族谱》,洪武年迁;王波《王氏家谱》,洪武二年迁;子崖《王氏家谱》洪武年迁;郝屯《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董庄《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千佛阁《王氏家谱》,洪武年间迁;羊二庄《满氏家谱》,明初迁;前潘楼《牛王庙碑铭》,明初迁;时庄《泰山庙碑记》,洪武年间迁;翟庄《翟氏族谱》,洪武年间迁;西宗庄《宗氏族谱》,明朝迁;前杨岗《马氏家谱》,洪武年

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 章程)

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章程 前言 中华宗亲文化源远流长,众姓主流和支脉构筑了中华民族的不朽脊梁。为了研究朱氏文化事业和开发朱氏宗亲文化产业,恢复先祖亲情血缘之脉。在世界范围内组建以华人朱姓为基本会员的宗亲研究会,旨在同根本生勿忘亲情。以恢复宗亲之间的互信互利互帮之宗旨,为中华姓氏文化树立楷模,重新激发宗亲孝祖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而奋斗!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研究朱氏宗族史文化,指导编写各地朱氏族谱,保护朱氏文化遗产,从事朱氏宗族文化和世系源流研究,探脉索源,寻根问祖,海内外学术交流和宗亲联谊,增进乡情、亲情、友情,促进团结协作,解决宗亲事务,朱氏企业家联络互助,维护宗亲共同利益,促进朱氏宗亲团结,兴族强国为振兴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是自愿结成的民间性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条研究会组成人员是经全国各地朱氏宗亲兄弟姐妹推荐,德高望重有管理领导能力,热爱宗亲事业,有宗亲史研究编写文化水平的朱氏家族专家学者和社会名人人士以及企业家代表组成。 研究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科学宗亲观作为指导,正确领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自强不

息地做好研究会各项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一条研究会主持召开的全国性宗亲代表大会是研究会的最高权力组织决策机构。宗亲相关事务须由研究总会主持召开全国性宗亲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通过而实施。全国性宗亲代表大会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正副会长; (三)审议常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第二条总会设立名誉会长一名,顾问若干名,正会长一名,常务副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正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名。全国性宗亲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设常务正副会长五至九名,主持族务日常工作。总会理事成员原则上每个县(市区)级行政区域配三至五名理事,一般按其行政区域内朱姓兄弟总人数的万分之一选配,全国各地各宗支房派成立分会或者分会的会员原则上都是总会的会员。 第三条宗族文化研究设置级别规格。 全国设常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分会;各地级市、自治州设分会,各县、区、县级市设分会;组织机构不得越级超规格设置。组织机构全称命名例: 1,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天津分会。 2,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郑州市分会。 3,中华朱氏宗亲文化研究会江西省景德镇市联络处。

我国移民史

原来绝大部分阜阳人和淮北人的祖籍都是山东枣林庄(在兖州)! 大槐树·瓦屑坝·枣林庄--从移民地名解读我国移民史 曹树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在今天华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流传着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洪洞大槐树是我们祖先的发祥地,是我们的根。这一传说分布于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只不过,在有些地区,大槐树变成了老鸹窝———一个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大槐树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它还被镌刻在古老的墓碑上,写在脆黄的族谱中。在山东,每一个村庄的来历都被记载在村前新立的碑石上,而到处可见的大槐树移民记载,成为鲁西、鲁中和鲁南地区的一道特殊的人文风景。 天下不独有大槐树。来自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入山东济南府境,开始遇到了另一支颇具规模的移民人群——来自北平枣强县的移民。在今山东省齐河县,至少有75个村庄自称元末明初迁自枣强,虽然,同一时期来自山西的移民建立的村庄更多,达到一百多个,但是,到了山东滨县,迁自枣强的村庄多达400个,而迁自山西洪洞的不足20个。阳信、沾化两县几乎是枣强移民的一统天下。在青州府北部的临淄和淄博,也能看到同样的情形。 1990年春天,一个阳光下的中午,在安徽桐城县的公路边,见一老农正在晒稻谷,我随口问起他的“故乡”,老农不解我意,指着不远处的村庄答复我。我问:“你的祖上呢?”答:“江西。”我继续问:“是不是瓦屑坝?”老人惊讶不已:“你怎么知道?”他又补充:“我们这一带的人大多数是从瓦屑坝迁入的。”在这之前,我已经从许多古墓碑和家谱中,得知了这个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移民地名——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坝。江西省波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的太莲子湖滨,有一个叫做瓦燮玲的地名。据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记载,此“燮”是由“屑”雅化而来,而土字旁的“玲”意为小土沟,与“坝”相对应。 越过淮河进入颍州境内,这里是明代凤阳府的一部分。询人故乡,皆曰来自山东枣林庄。山东是移民迁入之地,何以有人口外迁。反复思索,推测最有可能外迁人口的,可能为兖州府东部地区。1991年冬天,我来到山东省兖州县,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在淮河两岸声名远播的村庄。此村今名“安邱府”,明鲁王裔村安邱王分封于此,始有此称。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当我告诉当地人,在遥远的皖西北地区,在那淮河之滨,居住着成千上万的他们的乡亲。兖州的朋友们感到了意外的快乐。在湖北的江汉平原,广泛流传的地名是江西南昌的筷子巷和朱市巷。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中,有许多人坚信不疑,南昌市的筷子巷和朱市巷是他们的祖居之地。 移民地名,是一个时代的遗迹,是活着的历史。所有的移民地名都代表着曾经或者现在仍然存在的物质实体。一棵树、一条巷、一个村庄、一座城门、一个县名,都是真实的可靠的历史见证:一批批来自这些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移民,在政府的组织下,在此集中,在此四散,踏上不归的旅途。几百年过去了,大约到清代后期,这些地名演化成移民后裔关于故乡的全部概念。 而明初大移民则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的战争有关。12世纪初,兴起于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灭了契丹人建立辽朝后,又灭了北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但事实上,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进行,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为人口稀疏之地。元代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

香港原居民姓氏谱

香港原居民姓氏谱

————————————————————————————————作者:————————————————————————————————日期:

香港原居民姓氏族譜 姓氏 文氏王氏毛氏方氏朱氏李氏杜氏吳氏何氏林氏 邱氏胡氏侯氏翁氏徐氏袁氏唐氏梁氏許氏張氏 陳氏陶氏程氏曾氏馮氏鄒氏溫氏彭氏黃氏葉氏 廖氏鄭氏賴氏蔡氏鄧氏劉氏黎氏謝氏鍾氏關氏 蕭氏羅氏雜類 所有下述族譜的微縮膠卷, 均收藏在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文 風俗通:「周文王子孫以謚為姓」。 路史:「太岳後有文氏, 一云, 當出衛將軍文子之後」。 續通志:「文彥博, 本姓敬, 其先以避後晉石敬塘諱, 更姓文」, 望出雁門。 寶安文氏族譜 UL HK Studies CS1169.W45 P3 文氏族部[顯微資料] UC Microform mic1216 文氏族譜[顯微資料] UC Microform mic1219 新界新田村文氏族譜[顯微資料] UC Closed Stack Microform mic1518 王 百粵姓氏考略:「姬姓, 望出太原, 周太子晉之后」。 吳梅村宛平王氏家譜序:「吾聞王氏, 有姬姓, 有媯姓, 有子姓, 姬姓曰太原, 琅琊, 京兆, 河間;媯姓曰北海, 陳留;子姓曰天水, 東平, 新蔡, 山陽, 中山, 章武, 河東, 汲郡, 其他, 共有四十餘望, 而唐室宰相表, 五氏十三人, 定著為琅邪, 太原, 京兆三族」。 宋濂王府君墓版文:「惟王氏所出不一, 有姬姓者二族, 有媯姓, 子姓者各一族, 有虜姓者析四族, 餘未暇論述, 然姬姓二族, 皆出於周, 其一, 始於王子晉之子司徒宗恭, 其後則太原, 瑯琊為尤盛, 其一, 始於畢公高之子畢萬, 其後則京兆, 河間, 為龍蕃, 二者皆以王族, 故氏之於王云, 太原之族, 自秦漢以至於唐, 最多顯著, 與清河之崔, 隴西之李, 榮陽之鄭, 范陽之盧, 天下號為五」。

朱氏族谱--海邑陆河

朱氏族谱--海邑陆河 ——由朱熹公为一世 中华文本库 2009-11-03 一世祖:熹公;先字元晦,行二。后改仲晦,字晦庵,别号紫阳,松公之季子。原籍微州婺源。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九月十五日午时诞生于闽北,绍兴十三年十四岁父病故,遵父遗嘱,奉母移居,崇安五夫里,依少传刘子羽(抗金名将),并师于白水刘致中,屏山刘彦冲籍溪胡原仲。登绍兴于丑科进士,历任转运副使、焕章阁待制、秘书阁修撰、宝文阁待制等职。经事高、孝、光、宁四朝。凡奏闻皆正心诚意齐治平均之道。时遇秦桧执政,?胄弄权,又遇金人之犯,则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遂辞朝,隐居南宋白鹿洞注集诗书。三十五年后至宁宗时六旬加八登相位四十六日。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致仕返乡,乔居建阳。庆元六年三月辛酉日在改(大学致诚)章,午时疾甚,至甲子日病逝,享寿七十晋一。十一月葬于闽建阳县嘉禾里九峰山下,大林风谷,风吹罗带形。公学识渊博,穹理尽性,反鞠实践,居正为主,精忠爱国,为官爱民,注书立说,诲导后人。逝后宁宗赐谥曰文。故称文公。宋理宗皇帝两次下诏追封。一诏曰:“朕观朱熹,集注《在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冶道。/朕励精讲学,缅怀典型,可特赠太师信国公。”二诏曰:“朕为孔孟之道,自孟轲之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明道见实践,深探对蕴千载绝学,始有指为。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理浑融,能使大学、中庸、孟语之书,本来洞澈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重奖之意,故诏书特下,可追封微国公》”追尊公学为子,配享孔圣庙庭。坟前碑楼刻“徽国文国”四字,配妣刘太夫人,卒葬闽天师捧印形,壬山丙向。坟前碑楼刻“敕封徽国尊夫人。”公始大显于天下,道德文章著焉。修谱后孙有诗赞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