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测试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测试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测试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阶段测试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自于( )

A.生物的新陈代谢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C.生物的高繁殖率D.生物之间的斗争

解析生物的新陈代谢是发生在个体水平的化学变化;生物的高繁殖率只是生物数量的保证,但如果每个个体之间没有差异也不会为选择提供材料;“生物之间的斗争”含义不清,因此都不符合题意,生物个体会由于遗传和变异而形成差异,这些有差异的个体成为被环境选择保留或淘汰的原材料。

答案 B

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行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离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因此进化改变的是群体;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同种群间只有存在生殖隔离才是不同物种。

答案 D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4.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生存”的“适者”,对人类都是有益的

C.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的竞争和捕食都是相互选择的过程

B.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对进化不重要

C.突变可大幅改变生物性状,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D.某种群的数量长期处于稳定,说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虽然基因的自发突变率很低,但对生物的进化起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的数量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稳定不变。

答案 A

4.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生物个体,而是生物的种群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有利的基因突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C.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可以杂交,所以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得到的三倍体西瓜高度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进化的必要条件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A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突变、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解析新物种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基因的突变和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答案 A

6.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是( )

A.导致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

B.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导致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解析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7.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解析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是进化的过程;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只有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答案 A

8.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 B的基因频率为90%,X 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10%,10% B.1%,2%

C.5%,0.5% D.0.5%,5%

解析在雌性中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是10%×10%=1%,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只有一半即0.5%。在雄性中X b Y的基因型频率是10%,故在果蝇群体中理论上X b Y 的基因型频率只有其一半即5%。

答案 D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进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B.生态系统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C.变异都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与新物种的形成

9.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深刻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中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B.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个体的表现型在个体死亡后消失,种群通过繁殖保留基因库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

答案 D

10.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 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1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而不一定产生新物种。物种之间的关系不仅有生存斗争还有互利共生等。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这里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 A

1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自然界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C.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

D.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物种多样性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方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 B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虎狮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的频率为90%

解析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虎狮兽”不能产生后代,因此尽管母虎和雄狮可以交配,但仍存在生殖隔离;由所提供基因型频率可以计算出B的频率为90%。

答案 D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的不断形成过程 D.有性生殖的出现推动了生物进化,增强了生物的变异

14.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属于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

A.通过相互选择,不同生物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

C.自然选择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了相似的适应性

D.不同生物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趋同进化是指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的现象,这种趋同只表现在形态结构上,不会造成基因库趋同,也不会造成物种合并;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和影响,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相互适应与选择等;这种趋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 C

15.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群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

D.种群基因库的基因和物种基因库的基因是一样的

15.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物种在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大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大于女性群体解析物种进化的标志是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变化,A项错误。在无自然选择、突变等情况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C项错误。男性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与女性群体中的相等,D项错误。

答案 B

16.突变对绝大多数生物个体是不利的,但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你认为这一说法( )

A.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它为定向的自然选择奠定了基础

B.正确。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不正确。突变不利于个体的繁殖,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D.不正确。突变导致个体死亡,不利于生物进化

解析突变虽然对大多数个体是不利的,但一方面某些有利的变异可能被自然选择而保存,另一方面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是相对的,一旦环境发生改变,原本不利的个体可能转变成

有利个体,也同样可被自然选择所保存,以适应环境。

答案 A

17.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蠖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A、B两个区域,A地是煤炭工业重镇,B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地S

B.A、B两地的桦尺蠖因长期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了两个物种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由题干中的数据可知,A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80×2+18)/(80×2+18×2+2×2)×100%=89%,s的基因频率=(18+2×2)/(100×2)×100%=11%;而B种群内S的基因频率=(2×2+8)/(100×2)×100%=6%,s的基因频率=(8+90×2)/(100×2)×10%=94%。可见A种群内控制黑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而B各群内控制浅色的s基因基因频率较高,这些不同与这两个种群的生活环境有关。A种群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而B种群生活在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可见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A、B种群间并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18.由于某种原因使某森林中几乎所有的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多年以后,使该森林中不同颜色昆虫的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图中能恰当表达这一变化的是( )

解析树皮颜色变成了灰白色,该森林中灰白色的昆虫与环境的颜色相似,不易被发现而生存,数量逐渐增多。而棕色易被发现而被吃掉,数量会减少。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9.有性生殖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其原因是( )

A.有性生殖是高等生物的生殖方式

B.有性生殖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有性生殖是减数分裂形成的

D.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的变异性

解析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的重组,生物变异性增强,为进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答案 D

20.关于物种形成的原理正确的学说是( )

A.当某个生物体的体细胞出现基因突变时,这个生物体就成为新物种的个体了

B.物种大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D.不同的物种形成都是由于产生隔离而形成了新物种

解析物种形成的过程大多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最终造成生殖隔离而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使新物种出现。

答案 B

21.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重组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D.④是物种多样性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导致了基因频率的改变;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因此①、②、④代表的含义叙述错误。

答案 C

2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

答案 B

23.如图是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可以反映一个种群的数量大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

B.A→B的变化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C.B→C是逐代积累加强的结果

D.农药对害虫抗药性变异的定向选择使害虫抗药性产生

解析种群中存在很多变异类型,是选择的原始材料;由图可知:使用农药后,生物与环境间存在斗争,结果是不能抗药的个体大量死亡,从而出现A→B的变化;生存下来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继续繁殖,再经过农药的选择,久而久之,抗药性害虫的种群密度逐渐增大;在此过程中农药仅仅起了选择作用,它并不能引起抗药性变异的产生。

答案 D

24.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的基因频率变为0.4,则a的基因频率为0.6,A 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答案 A

25.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 )

解析根据题干图中各基因型的阴影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产生的后代数量少,aa个体繁殖成功率最高,产生的后代数量多,Aa个体繁殖成功率居中。因此,该种群的后代中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下降,aa个体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

答案 B

二、简答题(共50分)

26.(12分)如图中,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降雪天数,乙表示在同一时间内该地白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比。请分析回答:

(1)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加,白鼠的数量________;白色老鼠最高百分比是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_______(填“前”或“后”),随着降雪天数的减少,白色老鼠的数量______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是逐步上升,以后逐步下降,这种变化的环境对老鼠的体色起________作用。

(2)设老鼠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色(H)对白色(h)是显性,则1940~1960年该地老鼠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增加后减少定向选择

(2)H基因频率先上升后稳定,h基因频率先下降后稳定

27.(16分)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__细胞。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基因频率

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要获得转基因动物,受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如果转基因成功,目的基因(S 基因)能进行复制和表达,所以在蚊子体内可检测出S基因、S基因转录的mRNA以及S蛋白。

(2)AABB×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F1中A基因频率为50%,F1随机交配,F2中有致死现象,即基因型为A_bb(3/16)和aaB_(3/16)的个体死亡,则F2存活个体中AA:Aa:aa=3:6:1,故F2中A基因的频率为60%。(3)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使蚊子体内的病毒平均数逐代减少。

答案(1)受精卵S基因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

(2)50% 60%

(3)下降群体中S基因频率逐代升高,而S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以抑制蚊子体内病毒的增殖

28.(14分)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灭绝的剑尾动物,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之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比值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下图中a、b、c 分别表示三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环节。

答案(1)c,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群体性状与1.5亿年前的群体p最相似

(3)基因频率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29.(8分)用水蚤进行水温变化的实验,实验过程和现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在25 ℃温度条件下,多数水蚤都能正常生活,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第一次改变实验温度时,在20 ℃和28 ℃条件下,均有水蚤能够生活,说明______________。

(3)当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20 ℃和28 ℃条件下,水蚤个体全部死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第二次改变实验温度,还有少部分水蚤个体生存下来,再重复几次同样的实验过程,将会筛选出什么样的水蚤个体: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5 ℃条件下生活的水蚤个体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有的个体能够适应20 ℃

的较低水温,有的个体能够适应28 ℃的较高的水温。在人工控制温度条件下,对水蚤进行定向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1)25 ℃是水蚤生活的适宜条件

(2)水蚤对温度的适应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

(3)适应是相对的

(4)对20 ℃、25 ℃、28 ℃均能适应,即适应温度范围较广的水蚤个体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测试题-济南版

第五单元生命的演化 1.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 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 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能形成无机物 D. 能形成生命 3.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4.生物化学分析得知,人体体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无机盐离子的比例跟海水中相应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这个事实证明() A.人类也适应海洋生活 B.人类起源于海洋 C.原始人类靠饮海水生活 D.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的场所 5.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 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沼气等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于原始的海洋 C.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无氧气 D.原始生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 7.1965年9月,我国科学家首先在世界上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合成具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是生命科学上的重要成果,它为生命起源问题的哪个阶段提供了有力证据 A.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B.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C.从有机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 D.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原始生命起源于()。A.原始森林 B.非生命物质 C.生命物质 D.原始陆地 9、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原始大气中没有的气体是()。 A甲烷 B. 水蒸气 C. 氢气 D. 氧气 10、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 A 运动方式不同 B 细胞结构不同 C 营养方式不同 D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 11、人体血液的无机盐分数约为0.9%。研究表明,30亿年前原始海水的无机盐分数也约 为0.9%。对此,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 A人体血液仍带有原始海水的某些印痕 B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之间存在着某种尚未被认识的关系 C人体血液和原始海水的无机盐分数相同纯属巧合 D人类的祖先可能是从原始海洋中的原始生命逐渐进化而来的 12、关于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主要是由生物遗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B.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也可能形成化石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与生物进化同步训练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2分) 1. (2分) (2019高三上·芜湖开学考)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的和蓝色的,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人群中蓝眼占百分之一,则一个褐眼男人与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A . 9/400 B . 1/44 C . 9/200 D . 1/22 【考点】 2. (2分)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 . 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 . 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 . ④是由于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的结果 【考点】

3. (2分)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 . 植物自交种群的基因颏率不发生改变 C . 有害的突变基因一般不会在种群中扩展而会被删除掉 D . 突变的方向与环境的诱导无关而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考点】 4. (2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 . ②④⑤⑥⑦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②⑤⑥ D . ①②③⑤⑦ 【考点】

2017届苏教版生物的进化单元测试

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生物的进化》单元模拟练习 一、选择题 1利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三倍体无籽西瓜,该育种方法称为() A. 诱变育种 B. 多倍体育种 C. 单倍体育种 D. 转基因技术 2.小香猪的体色由黑色变为白色是细胞核中某基因发生碱基对改变,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 中一个氨基酸被替换的结果,下列各项中也会发生改变的是() A. 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B. r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 所编码蛋白质的肽键数目 D. 该基因的基因频率 3?由于环境保护和采取有效的防盗猎措施,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藏羚羊在两年中增加了 近万只,藏羚羊数量上升一定导致() A. 种群基因库增大 B .基因突变频率提高 C.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D .基因产生定向突变 4?加拉帕戈斯群岛生活科两种地雀一一勇地雀和仙人掌地雀,它们皆取食仙人掌种子;20世纪70年代晚期发生一次干旱,大幅度降低了仙人掌种子的产量,但两种地雀都在干旱中存活下来;随后研究发现它们喙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勇地雀主要取食小的仙人掌种子,而仙人掌地雀取食较大的种子。上述干旱导致这两种地雀种群() A. 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 ?所属营养级发生改变 C.由“ S”型增长变为“ J ”型D ?竞争强度持续增大 5.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共同进化的过程可导致生物多样性 B. 自然环境改变可导致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染色体加倍可导致多倍体高度不育 D. 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亙换会导致基因结构改变 6. 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 ①②③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7.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通过生存斗争实现了共同进化 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杂交所得的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C. 如果某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第三节光合作用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叶绿体的结构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理解其中的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和相互关系;理解光合作用的生理意义以及在生物界中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2.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概括物质和能量转化的本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3.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绿色植物在维持环境稳定中的作用,理解光合作用产物对人的生活和生产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关心爱护绿色植物,关心发展农业的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 1.叶绿体的结构特点以及其中的光合色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之一。因为: (1)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且这种结构和成分与其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的适应关系。如,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片层的垛叠形式、基粒和基质的关系等,都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结构和成分,才能顺利地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发生的场所。 (2)在第一章细胞部分,学生接触了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另外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实际看到过各种叶绿体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中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有关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

2.光合作用的过程的内容,是教学的又一重点。因为: (1)光合作用过程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学生只有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才能理解从光能、ATP分子中活跃的化学能到糖类等有机物分子中的稳定的化学能这一能量转移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能量和物质变化的本质。使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水平,在初中的基础上前进一步。 (2)学生只有知道光合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理解内外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才能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光合效率的途径,提高农业产量的技术。因此,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深入联系生产实际的理论基础。 3.光合作用的意义,也是教学的重点。因为: (1)通过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可使学生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化石能源、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的解决与研究光合作用的关系。知道人类需要的农产品,归根结底要靠光合作用去生产。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应该把培育高光合效率的农作物品种,发明提高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的时间、空间的技术等途径作为研究方向。知道增加植被面积和质量,是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等。这些,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光合作用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关心生物科学及其发展,关心社会问题的解决等意识的好材料,应充分重视。 (2)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供绿色植物本身利用,也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体中有机物的来源,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这些,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4.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对有关的物理和化学知识不熟悉,特别是有机化学知识,高二第一学期多数学校未学习到。对光合作用中的光能到电能、电能到不稳定的化学能、从不稳定的化学能到稳定的化学能的转变的必要性的理解,对暗反应中的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酸的还原等的必要性的理解都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二课时。 二、第一课时:

高中生物 必修二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 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 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 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 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 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B.微观发展到宏观 C.低等发展到高等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 A.达尔文B.《物种起源》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D.优胜劣汰 6.云南某旅游区有8群猕猴共240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个种群B.一个种群 C.8个种族D.一个群落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 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 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A、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

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B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快B.A种群进化速率比B种群慢 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 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 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 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A.18 % 82 % B.36 % 64 % C.57 % 43 % D.92 % 8 %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 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 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 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

高三生物测试(进化)

高三生物测试题(进化) AAbb 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 aabb 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 ( ) AaBb 水稻培育优质品种水稻的过程, 有关说法不 —二倍悴水稻 -试管苗 ^7 \£i^ \£^ A .图示愈伤组织细胞的基因型为 aB B ?此过程最终得到的二倍体水稻基因型有四种 C .此育种方法叫做单倍体育种 D.未经秋水仙素处理的试管苗长成的植株是高度不育的 3?太空育种是指利用太空综合因素如强辐射、微重力等,诱导由宇宙飞船 携带的种 子发生变异,然后进行培育的一种育种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空育种产生的突变总是有益的 B. 太空育种培育的植物是地球上原本不存在的 C .太空育种产生的性状是定向的 D.太空育种与其他诱变方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4. 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方式最常见的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 隔离。这种方式不需要下列哪种环节的综合作用 :( ) A. 提供进化原材料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 使种群基因库中基因定向变异的特殊环境 C. 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自然选择 D. 阻断不同种群间发生基因交流的隔离 5.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B. 突变、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D.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了生殖隔离 6.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 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 女性色盲基因的携 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 因的频率为多少:() i ?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 2、下图表示利用基因型为 正确的是() C? O 为迥 的 花粉、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知识点 第六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理论要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进步性:认为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进化的。 3、局限性:缺乏证据,多为主观臆断。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2、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进化方向: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3、局限性: 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局限于个体水平) 三、现代达尔文主义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1、种群: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 特点:不仅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而且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3、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是指某种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占群体内全部个体的比率。 ①按定义计算: 例1:从某个群体中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

别是30、60和10个,则: 基因型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型Aa的频率为 ______;基因型 a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30% 60% 10% 60% 40% ②某个等位基因的频率 = 它的纯合子的频率+ ?杂合子频率 例:某个群体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 、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0% ,则: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基因a的频率为 ______ 答案: 60% 40%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四)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物种形成机制 1、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而且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能生殖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生殖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产生不可育的后代。 3、物种的形成: ⑴物种形成的常见方式:地理隔离(长期)→生殖隔离 ⑵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⑶物种形成的3个环节: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 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020年高中生物 检测五《生物的进化》同步练习 精品

检测五:《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1.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以如果发生进化,那一定是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2.在美国的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36只受伤的麻雀,把它们饲养起来,结果活下来72只,死去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而生存下来的个体中,各种性状大都与平均值相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变异等于死亡 B.自然选择不会改变物种 C.离开常态型变异的个体易被淘汰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2.C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协调关系,一旦发生变异,偏离了常态,将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因而被淘汰。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 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③⑤⑦ 3.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有关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会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D.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4.A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 5.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5.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下来,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 6.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走向高考》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习题必修2第4单元第4讲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四讲 一、选择题 1.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 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D.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答案 B 解析由于生活环境、食物的来源不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原始狼群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狼群,而且它们一定都是朝着适应各自的环境方向发展,这正是说明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故本题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使生物进化速度明显加快 B.某种群中BB、Bb和bb基因型个体分别占20%、60%、20%,该种群中B基因频率是50%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害无益的 答案 D 3.(2015·安徽名校联考)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占25%、Aa占50%、aa占25%。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下列较能正确表示A基因和a基因之间比例变化的图是() 答案 A 解析开始时基因频率为:A=25%+50%×1/2=50%,a=50%;由于aa个体生活力弱,容易被环境淘汰,所以后代中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低,A基因频率会越来越高。 4.(2014·河北广平模拟)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二)

《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二) 一、选择题:(15*3=45分) 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下列哪种变异现象不属于此类突变的范畴 ( ) A .黄色――→?黄色、绿色 B .红眼果蝇中出现了白眼 C .猫叫综合征 D .无子西瓜 2.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3.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同一物种不同种群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 .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并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4. 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下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哪一项是不. 正确的 ( ) A .突变的利与害可因生物的不同生存环境而异 B .突变的利与害可因人类的需求不同而异 C .突变对某些生物生存有害,但对生物进化有利 D .有利的变异对生物生存有利,对生物进化也有利 5. 有关种群基因频率和生物进化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只有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 .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 D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6. 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形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 C .原始狼群由于食物来源不同,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成不同的类型

2019届 人教版 生物进化 单元测试

阶段性检测(六)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18·四川广元模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都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都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D.突变可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选C。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会导致基因突变,A错误;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如AA→Aa;染色体变异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DNA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2.(2018·合肥联考)下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选B。图①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能够实现基因重组。图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染色体易位。图③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两套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个过程中不发生基因重组。图④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基因重组。 3.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杂交产生的F1减数分裂都正常 B.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甲、乙1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进化的基本单位、原材料的来源、方向的决定、实质;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 的概念; 4、物种形成的原因生物进化历程,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物种、隔离的概念; 2、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基因频率的概念; 2、自然选择对基因频率的影响 3、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的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 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学习检测: (1).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 B、一块稻田里的全部幼蚜、有翅、无翅的成蚜 C 、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D、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 B.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C.中国大陆上所有老虎是一个种群 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A. 个体 B. 基因 C. 种群 D. 群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基因频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P115: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一、利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组成的各基因型个体数求解 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对等位基因总数×100%

(完整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修改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 B.氨气C.氧气C.甲烷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3、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4、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7、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 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8、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9、鸟的种类多种多样,家鸡有蛋鸡、肉鸡、观赏鸡等,这些现象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0、下列是自然选择的选择者和结果是()。 A.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B.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C.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 D.树叶的多少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 11、下列关于生物起源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上帝创造的B.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由原始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D.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2、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哺乳动物B.类人猿C.鸟类D.猕猴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本章在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生物进化的基础内容,主要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节中,分别阐述了拉马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达尔文的学说是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成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当然,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节中,分别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三个方面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进行了阐述。这些都是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对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学习导航 1.学习目标 (1)说出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拉马克生物进化学说的主要观点是: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来的; ③生物适应性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说出拉马克学说的进步意义。 拉马克最早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生物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阐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能保持稳定;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以上可得出的推论是个体间存在着生存斗争。而生物物种的个体间普遍存在变异,而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由此可得出的推论是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的机会多。进而推出的结论是通过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4)说明自然选择学说的意义和不足。 意义:①对生物进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释;②科学地解释了生命的统一性和生物的多样性;③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了有力武器。 不足: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5)说出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自然选择作用的研究已经从以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2.学习建议 (1)利用已经掌握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知识,来理解生物进化的理论。生物的进化离不开变异,而且是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出现可遗传的变异就必须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的。因此,拉马克提出的,并被达尔文接受的“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是不科学的。 (2)要善于对比。通过对比,可以总结出达尔文学说相对拉马克学说在哪些方面更加科学;现代进化理论在哪些方面对达尔文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 A.达尔文 B.拉马克 C.施旺 D.孟德尔 2.下列各项中,不是拉马克观点的是()。 A.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祖先进化来的

生物的进化(试题)

《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A卷(基础篇) (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请你估计:这个种群自交一代之后,种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A.60%、40% B.36%、64% C.57%、43% D.24%、72%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于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植到气候比较寒冷的瑞典栽培,最初白三叶草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针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叙述,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A.这是白三叶草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B.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白三叶草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 D.若干年后的白三叶草与原来的种群产生了生殖隔离 3.据新华社台北2004年9月30日报道,由于滥用抗生素,一种无药可治的超强细菌“全抗药性鲍氏不动杆菌”(简称PDRAB菌)在台湾出现并蔓延,其感染死亡率高达60%。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PDRAB菌不断变异的主要原因 B.PDRAB菌的超强抗药性是该细菌逐代对各种抗生素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 C.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PDRAB菌产生抗药性的基因突变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可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4.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5.下图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表示变异类型,写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a变为b、c、d体现了变异的多方向性 B.诱变剂增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C.b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D.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6.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基因频率是指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B.基因频率越大,突变率越高 C.突变和基因重组都会造成基因频率的改变 D.自然选择会使原来同一种群的基因频率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的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高中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7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2019-2-23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A:知道)。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B:识记)。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B:识记)。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B:识记)。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B:识记)。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2014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最新)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 .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 .氢气 B . 甲烷 C . 氧气 D . 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复杂到简单 B . 由简单到复杂 C . 由水生到陆生 D . 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常德)米勒的实验说明了( ) A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B .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C .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D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 . 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 、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 . 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湖南益阳)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 ) A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B.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 C .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 .“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 8、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右图是物种甲化石和物种乙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示意图。下面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种甲是由物种乙进化而来的 B .物种甲比物种乙更复杂、更高等 C .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 D .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9.(2013?淄博)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 .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 . 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 . 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0.(2013?威海)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 .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2013?淄博)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 A 、葫芦藓 B . 海带 C .满江红 D . 小麦 12、(2013?东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 代代使用的结果 B .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 . 繁衍后代的结果 D . 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微山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北有汶上莲花的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仅济宁市内栽培荷花就有四十余种.你认为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县气候条件稍有差异的结果 B . 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