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小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中小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中小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中小企业、县域经济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力量,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此,今天我主要从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中小企业与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创办中小企业三个方面,与同志们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参考,对大家的思想认识和工作实践有所帮助。
一、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历经社会变迁一直延续至今。县政治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安邦定国的根本之策,所以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还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党的文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战略部署,同时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域体制改革正式纳入“十一五”规划。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去年4月,省政府在晋城市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与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两区开发、双新基地建设等构成了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幅生动画卷。这表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县域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特征、地位及作用
作为基层主要领导干部最关注的就是县域经济发展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有哪些特点?县域经济的地位作用表现在哪里?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样的?
1、什么是县域经济?
综合分析当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各类定义,我们认为,县域经济就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范围内,依托县城和中心镇,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形态。
县域经济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界线,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特色与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紧密关联。它城乡兼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二是有一个市场调控的行政主体,有相当的独立性、能动性。三是有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可以在区

域、全国,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上的比较优势,具有开放性。四是具有相对完备的经济功能,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涉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2.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形成了乡村性、地域性、差异性、开放性、复合性等基本特征。
乡村性。人们在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离开了农村和农业也就不称其为“县”。所以,乡村特点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但在新的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已经进入城乡统筹发展阶段,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县域经济更多地具有城乡一体化特征。
地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县域经济的地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或特色农业、特色工业,或特色出口贸易、特色矿产资源产业,或特色旅游业等等,有的一县一品,有的一乡一品、一县多品。
差异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和资源以及人文生态复杂多样,形成了地域特性十分明显的县域经济分布,并且其经济规模和竞争力差别相对较大,因而带有明显的差异性。
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没有国界,更没有县界。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跳出县域范围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而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应把培育支柱产业、培育专业市场与实施“走出去”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顺应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和开放型经济的思路来提高区域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江苏省昆山市是我国县域经济十强之首。其最大成功就在于他们走出了一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后来居上的发展之路。
复合性。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运行体系,实际上可看作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在许多地方都具有与国民经济相对应的各类产业、领域和部门。县域经济集三次产业、集产品和服务活动、集经营与管理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3、县域经济的地位、作用
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它处在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点。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资源

的基地。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大都集中在县域。我省煤炭资源基本分布在县域内。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业和轻工业,以矿物质为原料的重工业和新兴产业等,大都依赖于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广大农村为国家建设还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可以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要素主要来源于县域。
潜在的消费市场。目前县以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只占全省的1/3左右。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和购买力进一步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会更强。县域将成为国内、省内最大的潜在市场。
经济发展的动力。县域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一起构成了国民经济的“一体两翼”。县域经济包括城镇经济、乡村经济、农户经济几个层次。按经济成分又可划分为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和各种混合经济。各个层次、各种成分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无论哪个层次、哪种成分实现大的跨越,都会对县域经济乃至全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载体,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并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山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与全国一样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第一阶段,以乡镇企业大发展为主线的第二阶段,以及全面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城郊县、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好的县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远优于其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县域经济内涵。
据统计,2006年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008个,其中县级市373个、县1464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县域国土总面积896万多平方公里,超过国土总面积的93%。县域内人口总数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县域人口,平均45.70万人;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平均43.8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平均1.64亿元。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470元,是全国的6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4500元/人附近的县(市)数量比较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100个县域是最低100个县域的16.1倍,
山西省县级行政区划有119个,其中市辖区23个,县级市11个,县85个。属于县域经济

范畴的96个县(市),县域国土面积1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5%;县域内人口总数为245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4%;GDP总量达占到全省总量的57.6%;财政总收入占到全省财政总收入的45.2%。在去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排序中,我省有1个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有12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中部百强县行列,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排在23位,比2001年前进了4位。
省发展县域经济20条提出,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坚持把城镇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坚持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总体来看,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已进入一个全面提速、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呈现出一些新亮点、好势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竞相发展的局面已经出现
从全省来看,河津、高平、清徐、介休、襄汾、泽州、潞城、平定、左云、怀仁、孝义等一批基础条件好的县市实现了率先发展;闻喜、中阳、乡宁、保德、河曲、柳林、灵丘、山阴等一批贫困县市和山区县正在快速发展;其他县市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经济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起色。大运沿线、晋南、晋东南、太原、晋中、吕梁等中部地区成为县域经济最为活跃的发展板块。全省县域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你追我赶、龙腾虎跃的喜人局面。
二是特色发展的路子正在形成
各县市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在县域经济的特色发展路子上越走越宽。泽州、介休、洪洞等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煤焦铁等传统产业;清徐、大同南郊、长治郊区等县依托大中城市,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阳城、平定等县依托当地乡镇企业起步早、经济基础好的优势,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型、配套型经济;永济、吉县等县依托当地丰富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平遥、五台等县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等。全省县域经济在特色发展上大有“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生机景色。
三是快速发展的能力明显提高
2002年,山西省GDP最大的县市是泽州县,仅45亿元,财政收入最多的县市是河津市,仅4.6亿元。到了2006年,山西省GDP最大和财政收入最多的县市都是河津市,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2002年,山西省有61个县市财政收入不到亿元,没有一个县市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到了2006年,山西省只有个县市财政收入不到亿元,有个县市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个县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个县市财政收入超过20亿元

。2006年,大多数县市财政收入增速都在40%以上,山阴、娄烦、清徐、孝义等县市财政收入几乎成倍增长。在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排名中,河津市名列第75位,比第四届的排名前进了6位,成为山西省连续三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的县市。全省县域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十分迅猛。
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态势持续走强
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00亿元,同比增长18%,总量占到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全省民营经济户数(含个体工商户)达到80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60万人。事实证明,民营经济活则县域经济活,民企兴盛、民资活跃、民众创业热情高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县市的共同特点。
(三)阳城在全国、全省的排位
2006年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比中,阳城县在全国2008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361位,比2001年第一届评比时的608位前移了247位。2006年第六届全国中部百强竞争力评比中,山西进入全国中部百强的12个市县,阳城是其中之一,排在第71位,其余的有:河津第4位,孝义第15位,清徐第32位,介休第49位,泽州第59位,灵石第61位,高平第64位,襄汾第69位,古交第81位,潞城第84位。
山西省2006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考核评价中,通过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五个方面综合评价,全省11个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排位是:太原市、晋城市、长治市、阳泉市、大同市、临汾市、运城市、晋中市、朔州市、吕梁市和忻州市。全省119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水平排位中,阳城县排在第8位。前20名分别是:太原市尖草坪区、太原市迎泽区、太原市小店区、河津市、孝义市、太原市万柏林区、晋城市城区、阳城县、沁水县、高平市、泽州县、太原市杏花岭区、清徐县、晋中市榆次区、古交市、长治市城区、潞城市、临汾市尧都区、太原市晋源区、襄汾县。
二、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
(一)中小企业的概念、标准
1、中小企业的概念
中小企业是世界通用的一种叫法,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形式,而是按规模大小来划分的。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法的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这一概念包括三层涵义:一是社会需要性。即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二是所有制及形式的无限定性。无论是国

有的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的企业还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无论是有限责任、无限责任、两合形式,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符合中小企业的标准就可以。三是产业政策的符合性。中小企业要符合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把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三个概念混用,为了使大家更清楚、更明了一点,我简单对三个概念解释一下。简单一点说,中小企业是一个企业规模的概念,民营企业是一个投资主体的概念,乡镇企业是一个地域的概念。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有法理依据,有准确的定义,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民营企业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对于三种企业,我们一般说是“三位一体”,因为从全省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相互重叠,包容性很强,三者之间无论是企业数,还是经济总量,大约有80%的部分是重合的。因此,在不同的场合,有时会使用不同的叫法,实际上内容大体是一致的。
2、中小企业的标准
国际上通常将中小企业划归一类,划分一般根据三个因素:一是从业人员数,二是实收资本数,三是经营额,其中从业人数是主要标准。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划分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加拿大企业分类,50人以下(制造业100人以下)或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为小企业,50人(制造业100人)至500人之间或销售收入在500至2000万之间为中型企业。美国的划分标准,以营业额不足500万美元,雇员不超过500人,服务业不超过100人为小企业。欧盟规定,雇员不超过10名为微型企业,10至50名为小型企业,50到250名为中型企业,同也要看其营业额和资产负债额的标准。
我国的中小企业标准是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中小企业标准为:
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

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按照上述标准,2006年底,全省工业行业大型企业共有74户,商业行业大型企业共有62户,建筑行业大型企业共有28户。
(二)全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区开发、对外开放等机遇,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断调整结构,大力开拓市场,狠抓企业管理,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500亿元,增长约18%左右,占到全省地方生产总值的52%左右;
上交税金282亿元,增长20%左右,占到全省财政税收的31.7%;
中小企业总数达到6.6万户,个体工商户达到80多万户;从业人员达到560万人,占到全省企业就业人数的80%。
乡镇企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645元,占到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6%。
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增速快7个百分点,有力地拉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值得欣慰的一点是,我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现在遇上了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政策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宽松,群众基础创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涨,企业发展与提高的速度越来越迅速。从全省总体上来看:
首先是大环境好,这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提。数数看:工业布局上的“八大支柱产业”、“三大企业方阵”不但为中小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调产目标,而且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技术协作和配套生产提供了条件,在大企业人才、技术、产品、项目的辐射和牵引下,全省必将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共享市场资源、结构相对合理的企业生态群落;区域发展上的“两区开发”将使一大批

具有示范效应、“龙头”效应、成长性强的区域性中小企业得以快速发展;企业改革上的国企突破战略,使得中小型国企民营化得以实现,公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将在新的经济形态中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扩大开放上的沪、港招商引资,也为潜质优秀的中小企业与内商外商开展合资合作提供了舞台。诸如此类,方方面面,可以说中小企业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现在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其次,政策环境好。我们讲政策环境好,主要从五个方面看:一是看政策的权威性,二是看政策的完整性与配套性,三是看政策的含金量,四是看政策的可操作性,五是看政策落实的实际效果。看政策的权威性。《国家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非公经济36条出台后,省委、省政府2004年5月20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30条),2005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20条),省人大常委会2006年11月30日通过了《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一个省最高决策机构、最高权力机关制定颁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政策、法规,充分体现了政策的权威性。看政策的完整性与配套性。于幼军省长2005年初到山西就在省中小企业局视察时讲过:一定要注意政策的可操作性、配套性,要解决问题、要顶用。按照省长的要求,省中小企业局积极配合省政府办公厅协调相关厅局,根据“国务院非公经济36条”、“省非公经济30条”和“省县域经济20条”的精神,制定配套落实的文件,到2006年2月已有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交通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国土厅、省建设厅、省工商局、省扶贫领导组、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省农村信用社等部门和单位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各市、县也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和政策文件。可以说,目前中小企业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国家、省、市、县四级,法律与政策相互衔接配套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基本涵盖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方面的政策、法律支持体系,并且还在逐步完善之中;看政策的含金量。单从省级层面看,无论是中小企业《实施办法》,还是两大政策性规定,都是具有相当的含金量的,对中小企业而言主要体现在财政扶持、税费减免、土地政策、户籍政策、金融支持、信用担保、人才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延展性与约束性。以中小企业财政扶持和服务体系建设为例,“省非公经济30条”中规定,从2005年起省财政已列入预算科目2000万元;省县域经济20

条中规定,允许县市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36个国定贫困县和欠发达县,进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试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税”新增部分省市分成全部留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款用于贫困县农业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等等。看政策的可操作性。关键是钱从何来,事由谁办,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正因为如此,现在看来财政系统主要负责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商系统主要负责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准入,商务系统负责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科技系统主要负责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经委系统主要负责的企业治乱减负等等涉及中小企业方面的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看政策落实的效果。正是由于政府“政策推动”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拉动”这只无形的手,共同的促进作用,才使得全省中小企业出现了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
第三,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全省共识,这是发展环境好的最突出、最集中的表现。全省各地都把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把劳动密集型、科技型、资源深加工型、农产品加工型、外向型、骨干企业作为扶持重点;全省各级各部门都把为经济发展为企业服务作为己任;全省几万户中小企业,还有几十万户个体工商户都把心思用到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富而思进、利国利民上;全省各阶层,无论是成千上万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是千千万万的农村和城镇剩余劳动力,无论是复退军人,还是妇女和青年,有条件有能力的都会选择自主创业。“创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在我省不光是党委、政府的一个号召,已经成为全民创业的实际行动,正因为如此,近几年全省每年培训7万多名企业经营者、创业人员和准备上岗的人员,每年大约要创办1万户小企业,实现1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
(三)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1、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县域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呈现出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发展速度快、社会影响大的态势,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源、增长点。像大同南郊、左云、平鲁区、清徐、孝义、平定、盂县、中阳、尧都区、洪洞、闻喜、河津、高平、潞城、长治、介休、榆次等县市,县级财政收入的80%都来自中小企业、民营企业。
2、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在全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就业

人数,占全省企业就业人数的3/4以上。每发展一个中小企业,可新增加就业岗位6—8个。目前,全省85%的新增劳动力和90%的下岗失业人员在中小企业就业。1980年—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吸纳了4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100多万城镇居民就业。
3、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目前,全省财政收入的1/3来自中小企业,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2006年,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提供50%以上城乡居民的收入。中小企业发展较快的市、县,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的新格局,涌现出了像壶关常平集团、河津龙门集团、汾阳贾家庄、大同新中村、阳城皇城村等一批“以企带村,村企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4、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推动了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市场竞争力。纵观全省经济发达县市,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实现的,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力量,成为技术创新的基本力量。同时,通过县域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改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与机制。
三、创办小企业,增加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
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工作任务很多。但关键是鼓励企业创业和居民自主创业,这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中央2006年1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是农民转移就业的重要途径。要求各地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同时应落实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当地转移就业。省委、省政府2004年15号文发展非公经济30条、2005年18号文发展经县域经济20条,进一步激发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创业的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一些地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说明新时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必须唤起县域居民自主创业的热情与智慧,促进县域内各类企业由小到大的逐步发展。
(一)国家和我省的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2006年,国家提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将从政策法规、社会化服务、产业调整、企业改革、帮助融资等方面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全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我们制定了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总体方案。
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使我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布局结构相对合理,管理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扩大。通过5年努力,使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万家;销售收入超过亿元的中小企业达到800户;全省中小企业创中国名牌达到20个,国家驰名商标达到30个,省名牌产品达到400个,省著名商标达到600个;中小企业每年新吸纳的从业人员不低于30万人;到2010年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人。
基本原则:一是从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二是从粗放型增长向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变。三是从“小而全”单干向更加注重协作配合转变。四是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转变。
工作重点:继续抓好三大工程。即小企业孵化工程、成长性中小企业扶持工程、骨干企业培育工程。每年力争新孵化、创办小企业1万户以上,新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左右;每年从规模以上企业中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作为金融、财政和中介服务机构优先扶持服务的重点,使其在发展速度、经济效益、技改投入、上缴税收等方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年力争新培育30-50户亿元企业。
工作措施:①推进政策法规体系建设;②推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③提升中小企业整体素质;④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⑤推动中小企业企业信息化建设;⑥加强人才培训;⑦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程度;⑧加大金融扶持力度;⑨拓宽融资渠道;⑩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
(二)创办中小企业的总体思路
为了促进全省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2005年开始,省中小企业局进行了中小企业六大服务体系建设,即人才培训、信用担保、信息网络、创业辅导、法律维权、行业协会服务体系建设,今年,我们又增加了技术创新、管理咨询、市场开拓服务体系,我们称为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其中,创业辅导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这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也是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来,围绕中小企业创业服务,省中小企业局和劳动、教育、科技、妇联、团省委等部门都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看,仍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发挥出政府的资源优势,工作也基本处于探索阶段。从全国来看,中小企业创业辅导服务工作也是一项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各地也处于刚刚开始阶段。但是,目前很多省份都已认识到了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

方向性的工作来抓。如上海、重庆、武汉、河北等地,由政府出面,利用国有企业闲置厂房、土地和原有的工业园区,大力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园、创业基地;吉林、浙江等省大力开展了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系列服务活动,努力营造“创业浙江”、“创业吉林”的创业氛围,等等。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工作,就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尽管中小企业作用巨大,但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却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创办初期,由于缺乏基本经验、管理知识和市场信息,企业成活率比较低,平均寿命只有2年多,新办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0%—20%。因此,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初创和创办2年内的企业需求和特点,通过提供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全方位的创业服务,来减少创业弯路和失误,使其从盲目的创业冲动转为理性创业、科学创业,帮助其成功创业。立足于我省的实际发展情况,我省创办中小企业工作的大体框架如下:
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精神,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工作部署,聚合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资源和力量,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原则,鼓励试、大胆闯,鼓励支持各种形式的创业辅导服务,鼓励支持各类机构和组织开展创业辅导服务,重点支持各级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和公益性服务机构开展创业辅导工作,尽快探索出一条富有我省特色的新路子,努力使这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工作目标是: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省每个县平均拥有一个有组织、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有活动的创业辅导机构;每个县平均拥有1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服务高效、成效明显的创业基地(创业园),全省建成20个省级示范性基地;力争通过努力,每年新培育1万个小企业,新增12万个就业岗位。
总体思路是:城镇抓创业,农村抓就业,实现城乡创业和就业的互动。城镇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创办小企业,提供创业基地和创业指导、辅导一条龙服务;农村工作的重点是通过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规模种植户、养殖户提供创业基地、创业资金等各类服务,帮助其成长壮大,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
总体部署是:2005年试点突破,2006年全面推进,2007年初见成效。
工作重点是:抓试点、抓基地、抓培训、抓宣传、抓服务。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创业基地建设用地、创业资金问题。从省内外的经验来看,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是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的一个有效途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土地来

源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城市国有、集体企业的闲置场地;二是各县原有的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三是政府新规划建设的中小企业创业基地。通过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在基地内修建大批的标准化厂房,以较低的租金提供给小企业,待企业孵化壮大后迁出基地,再吸纳新的小企业入驻。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既是《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要求,也是南方各省继抓工业园区之后的又一种解决企业用地新模式。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机遇,根据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省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加强调查研究,针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用地的有关问题,出台支持政策,尽快在我省形成高新技术企业进开发区、大型工业企业进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进创业基地的用地新格局。关于创业资金问题,各地要学习借鉴永济市的经验,积极争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金。各级政府要协调财政、劳动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下岗职工的小额信贷扶持政策,并要争取把这项政策延伸服务到下岗职工之外的其他社会创业者中。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与金融部门协调,针对中小企业初创、成长、壮大等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和资金需求,出台相应的信贷支持措施和金融产品,切实帮助解决企业创业资金需求。
创办中小企业工作,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1.加强领导,形成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
创办中小企业工作,事关经济和民生两大工作,各级政府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经济工程亲自抓在手上,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要成立领导组,加强协调中小企业、劳动、科技、教育、财政、土地、工商、税务、团委、妇联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定期研究解决创办中小企业过程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有效整合利用现有政府资源,形成合力,从多方面来推动这项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在资金扶持、基地建设、税费优惠等方面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的优惠政策。
2.大力宣传,营造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刊物等,以“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为主题,宣传创业政策,介绍百姓创业的成功案例,转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信心。要通过座谈会、访谈、咨询、网络在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创业知识,介绍国内外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方法,为创业者答疑解惑,弘扬创业精神,宣传正确的创业观、就业观。要加强调查研究,

走进农村,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及时吸收总结创办中小企业的省内外先进经验,在面上广泛推广,促进工作交流,推动工作开展,形成“创业山西”的良好工作氛围。
3.强化服务,提高创业服务工作水平。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中小企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项目选择、企业诊断、人才培训、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的服务。要按照“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原则,加快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力争每个县都要建成一个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使每一个创业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距离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各级政府要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经费、办公场地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开展工作,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手段。各级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尽快提升服务质量。
(三)创办中小企业的典型案例
1、县市创业典型案例
(1)高平市:提出重点实施好“全民创业五年行动计划”,由中小企业局等单位牵头,拿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详细规划,各乡(镇、办事处)制定全民创业的目标和任务,市直单位实行对口帮扶。市里抽调副科以上干部,深入乡村、深入农户,具体帮助指导工作,迅速掀起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热潮。在工作中坚持“以多促量”,在重点抓好市里确定的30个全民创业中小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每个乡镇至少发展3个以上全民创业项目,年终作为考核每个乡镇和分管领导、主管部门的主要内容。坚持“以改促强”,积极推进民营经济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促进民营企业向大集团、规模化方向发展,力争新上一批产值上亿元企业、上缴税金千万元的地面企业。完善信用担保、人才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坚持“以放促活”,切实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扩大民营经济经营领域,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参与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开发,推动民营经济上档升级。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高平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到去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2%;财政总收入完成11.39亿元(实际达到14.8亿元,不含两权价款7亿元),增长32.14%,位居晋城市六县(区)之首、全省第七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亿元,增长27.7%,位列全省第五位。综合经济竞争力以2005年国家统计资料排队,在全国2063个县(市)中,由2001年的898位提升到294位,五年跨

越了604个县(市)。在2005年跨入全国中部百强县的基础上,去年向前推进了36位,位列第64位。
(2)永济市:提出全力大办工业、全民投身创业、全员招商引资的“三全”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开展创业辅导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坚持创业辅导与产业化发展良性互动,以创业辅导推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带动全民创业,促进全民致富,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批创业基地应运而起,一批创业户相继诞生,原有的产业链条在不断延伸,一批新的产业链又在不断形成。浓厚的全民创业氛围,有力地加快了小康社会进程,带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其主要做法:一是提高认识,确立思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他们认为,永济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大多数农民群众想创业致富,但苦于没有项目和资金扶持,更不愿冒风险直接投资办企业,而本市财力相对不足,没有雄厚的资金来为创业者盖厂房、建车间,无力去直接扶持创业者创办企业。据此,形成了一个“以创业辅导推进产业化,以产业化发展带动全民创业,最终达到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工作思路。二是优化服务,创造环境。他们主要从项目、培训、基地、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给创业者以大力扶持。创业者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他们就提供项目服务,克服了创业投资的盲目性;创业者想创业无场地,他们就创办创业基地,减少了创业者的投资成本;创业者不知道怎么去办理开业的有关手续,他们就全程代办,使创业者能够集中精力开拓业务;创业者没有资金,他们就协调银行提供贷款,解决了创业者最为头痛的难题;创业者不懂经营、不会技术,他们就培训引导,使创业者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科学管理;创业者担忧产品销路,他们协调龙头企业对其产品进行回收,解决了创业者产品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市中小企业局还设立了创业者接待站,开通服务热线,建立了学员档案和跟踪卡,开辟了创业辅导网站,成立了信息、金融、技术、法律四个服务小组,制作了创业辅导流程图,服务承诺上墙公示。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有志创业者的创业激情,增添了他们的创业动力。三是培训技术,培育人才。他们从全市聘请了八名创业致富典型组成创业辅导巡回演讲团,采取现身说教的方式,深入到全市10个镇(街道)、重点农村、古集古会上,全面开展培训和宣讲活动。去年至今,共举办了30场次创业培训班,累计受训达1万余人次。在此基础上,他们又针对部分计划投身创业或刚开始创业者,实施针对性培训,先后聘请了专家技术人员,举办了8场大型专题培训班,培训

人员2000余人,使其进一步掌握技能知识和管理方法,真正投身创业。他们还邀请了太原和无锡市党校校长为市、镇、村三级干部进行了解放思想、全民创业的专题报告。为了进一步学习成功经验,今年又先后5次组织有关镇(街道)、村组干部和创业户代表赴河北、河南、山东、广东及周边县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取经,开阔视野,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增强创业者的发展意识。四是创建基地,壮大产业。依托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他们采取社会化运作的模式,在全市建立了八大产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发展平台,实现集中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2、园区创业典型案例。
近年来,各地以各类园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创办企业,使园区成为创业的摇篮。
(1)榆次工业园:该园区主导产业为纺机、液压、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材料及制品等。目前共引进近100家企业,从业人员8000多人,总投资达到30多亿元,销售收入14.8亿元,税收8000多万元。
(2)交城夏家营生态工业园:该园区主导产业为煤焦、化工、冶炼、机械铸造和建材。目前入园企业80个,从业人员12000人,销售收入23亿元,上交税金2.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吕梁汾阳市和运城平陆县正在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创业用地难题。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山西省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的一个具体措施,也是今后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题的一个方向。
3、产业创业典型案例。
各地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周边群众创办企业,逐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产业优势和集群优势。比较著名的如定襄县的法兰盘锻造业和祁县的玻璃器皿业。
(1)定襄法兰盘锻造业:多年来,定襄县县委、政府始终把做强做大锻造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头戏,从资金、土地、电力、人才、信息诸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和倾斜,以法兰为主导产品的锻压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连续十五年,该县锻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均在1亿元以上,特别是近几年来,用于锻造业改扩建和新建项目方面的投资均在1.5亿元以上,为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而使锻造业一跃成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截至2006年底,全县锻压业已发展到700户;拥有总资产14.1亿元,固定资产9.42亿元,从业人员3万余人,年加工锻件能力达到35万吨。主要产品有法兰盘、轴类锻件、齿轮毛坯、支撑环件等四大类,法兰为90%以上,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法兰占到全国出口法兰总量的70%以上。去年全县锻造企业共完成产量18.5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8.5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销售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23.9%;实现增加值8亿元,同比增长22.31%;上缴税金5082万元,同比增长21.1%。出口法兰盘9.2万吨,完成出口交货值6亿元,创汇7046万美元。
(2)祁县玻璃器皿产业:近年来,祁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站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高度寻优势、找亮点,认准自身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针对玻璃器皿产业出口创汇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优势,把玻璃器皿确定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创特色,围绕特色产品创品牌,倾全县之力做大做优做强。针对当时多部门管理存在的弊端,打破所有制界限,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委员会;从产业规划入手,聘请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上海东华大学硅酸盐研究所、天津科技大学、清华美院玻璃艺术系等部门的业内顶尖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顾问;组织有关专家、管理部门和企业家共同参与,编制完成了《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蓝皮书,从产业现状、产业规模、产业布局、核心企业、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制度创新、人才战略、产业配套、政策服务等十个方面对玻璃器皿产业进行了系统规划,给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该县玻璃器皿产业已经形成160户企业,3.5万名从业人员、年产值12亿元,上缴税金7000万元的经营规模,产品全部出口,畅销以欧美市场为主的全球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发展运输、包装、坩锅、模具、原材料供应等配套企业100多户,每年直接为全县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2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该县玻璃器皿出口额占到全国玻璃器皿出口总额的25%,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4、企业创业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创办企业经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大量农村能人抓住机会成功创业,安泰集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安泰集团的前身义安焦化厂创建于1984年,是晋中大地上最早崛起的民营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过艰苦奋斗,建立起了煤、焦、铁、水泥、发电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安泰环保产业链”生态产业模式,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焦炭出口企业,去年该集团营业收入达到了56.8亿元,上交税金3亿元。该企业也是我省第一批乡镇企业中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企业。
第二次创业高潮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大办企业的热潮。我

省海鑫集团创始人李海仓曾是小学教师,此时抓住机会建起了三铁焦化厂。经过多年的发展,建成了集钢铁、焦化、发电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去年营业收入77.9亿元,纳税4.2亿元,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纳税最多的民营企业。
第三次创业高潮是2002年开始的,伴随着煤炭形势好转的经济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大家都比较熟悉,老百姓投资欲望强烈,创业形式多样,成功者层出不穷,百万、千万、亿万富翁累见不鲜。
5、百姓创业典型案例
(1)山西永济市超人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亚娟主要事迹
任亚娟,现年40岁,1984年毕业于运城师范学校,先后在卿头镇联校、涑北中学任教10余年,期间在运城教育学院进修获得大学本科学历。1998年她自谋职业,开始创建永济市超人奶牛场,2001年10月份成立超人奶业有限责任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至今。
1998年10月份,从事初中教育工作多年的任亚娟决定弃教从商,自谋职业,创办奶牛场。是什么原因使她放弃教师这个具有稳定收入且让人羡慕的职业呢?她的回答同样让人感慨,她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于肉、蛋消费需求的同时,又在追求新的食品,既营养丰富,又经济实惠,那就是牛奶,今后人们对牛奶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这是发展方向,是个朝阳产业。于是她便弃教从商,想干一番大事业,她作为一位女性的与众不同就体现于此,有着超人胆识,经济眼光和坚强毅力。当年,她在本村租赁场地,自己牵头组织,共筹资15万元,伙同6家农户,购买回25头奶牛,安装了一套小型制奶加工设备,组建起永济市第一家超人奶牛场,生产的产品是巴氏消毒鲜奶。万事开头难,奶生产出来了,下步面对的是销售问题,于是她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搞宣传,跑销售,建网点,想法吸引顾客,占领消费市场,但是当时人们对牛奶的认识还不高,真正喝牛奶的人少,奶场产出大量的牛奶卖不出去,时间长了牛奶就会变质,当年冬天奶场倒掉数万斤奶,损失二、三万元。这些对于初入商海的人,真是个沉重的打击,加上家里的亲人和朋友一再劝说不要干了,但是她没有爬下,坚持挺过来了,她和同事们不断学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想法继续发展奶牛场。在两年多时间的合伙经营中,她一边了解市场,抢占市场,尽管因销售不畅、产品单一问题,却使她更加坚定了发展奶业的信心,一边看到合伙经营和管理存在的不足,一边看到企业规模小的问题。到2001年10月份,任亚娟决定自己一人创办奶业公司,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于是她便把奶场的奶牛、场地、设备等资产折价全部购

买,注册成立山西永济市超人奶业有限责任公司,自己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现公司总资产达1120万元,占地160亩,员工100多人,发展奶牛1000多头,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公司发展成为集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生产链,建立了牛奶加工基地、农户养殖示范小区和销售网络体系,正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长子县荟鸥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四清主要事迹
秦四清,男,汉族,现年41岁,长子县大堡头镇义合村人,共产党员,现任长子县荟鸥特种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秦四清1982年参军,1985年退伍还乡。回乡后干什么?这是摆在他眼前一个大问题,是继续发扬我军优良革命传统,为党立功创业,还是回乡种地养家糊口,最后他下决心,走创业道路。经过调查,他发现特禽养殖业在长治地区还是空白,而且价格高,市场走俏,产品国内每年需求量需要5000万只,而实际全国只能供应2000万只,缺口3000万只,了解到这些情况,他和爱人下决心,搞山鸡、山兔特禽养殖。经过艰难的学习和奋斗,克服了资金、技术、销售等难题,逐步发展起来。在他的带动下有八户退伍转业军人、十户农民仅1998年饲养山鸡,户均收入达到近万元。创业见效益之后,他逐步掌握了山鸡从孵化到饲养、产蛋、种鸡选育、饲料配方等一套新技术后,于2001年成立了长子县荟鸥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养殖户由18户发现到130户,市场也由晋城发展到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中城市。2004年,他在长子县联社领导大力支持下,山鸡生产形成了一定生产规模,公司建立了五个生产基地,还建成一座山鸡深加工车间,规模年加工20万只烤山鸡、山兔的生产能力,并向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荟鸥”牌烤山鸡、烤山兔、山鸡蛋等系列产品。目前,公司已成为华北地区饲养山鸡最大基地,公司已成为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生产的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为农民脱贫致富创出一条新路子。
阳城县原有基础比较好,我想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快速壮大县域经济,城乡统筹,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必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在座各位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创业,努力奋斗,一定会把阳城建设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政通人和、和谐稳定、富裕幸福的好地方。
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