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1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1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1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1

苏州十中2009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高考古诗鉴赏方法与步骤2009.9

一、鉴赏形象

★考点分析

诗歌形象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事物形象(常指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

意象,指(情)意和(物)象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特定的意义,读诗观意象,便可初步明确诗歌的抒情指向。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交融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它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离不开意象。

诗歌意境常用术语:幽静、宁谧、幽美、朦胧、淳朴、空灵、深远、幽远、莽苍、辽阔、苍凉、繁华、热烈、高昂、荒芜、孤寂、清冷、凄清、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宛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等。

意象和意境是构成诗歌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历年高考中,多有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分析意境也是高考不可或缺的基本类型,是每年诗歌鉴赏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 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 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第二、概括氛围特点;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 本诗中的( )意象,具有( )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感情或起到( )作用。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

情,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4全国卷Ⅳ)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2分)

【解析】本题直接从意象设题,“杜鹃啼”是一个含有寓意的常见意象。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杜鹃的啼叫声”,先要明白全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揣摩作者为什么要用“杜鹃”来表现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也就明白了杜鹃这个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和激发的情思。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叫声像“不如归去”,历代诗词作家由其叫声引起的吟咏很多。晏几道这首词,则是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之言。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啼叫声含义1分)。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结合全诗具体分析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分)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描绘画面1分)。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概括意境特点1分),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剖析作者思想情感1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08广东卷)

木芙蓉吕本中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4广东卷)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1分);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1分),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1分)。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1分),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1分)。

2、“片云”“孤月”意境凄凉(1分),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1分);“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1分),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1分)。

3、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树荫里,聒噪的鸦鹊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1分)。这是一幅寂静、凄凉的画面(1分),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抒发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1分)。

4、“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二、鉴赏语言

语文《考纲》明确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分析文学语言对于表达文章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好处,分析语言表达运用的得失,分析语言运用的特点及语言风格等等。

诗歌鉴赏中语言鉴赏是一种综合性强、能力层级高的鉴赏活动,在历年高考中,一直是考查重点,而且该考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从命题形式上看,或单独考查语言赏析,或以理解关键词语、重点诗句为主,或综合考查等。但考生在这一命题点上失分严重,主要原因是:考生往往只凭语感,或者抓住修辞方法作浅层次的分析,结果由于把握不到位,分析不具体,要点不全,表达不规范而失分。

(一)炼字、诗眼

★考点分析

古人作诗填词很讲究炼字(推敲用字,使言辞准确恰当),炼字要求切题、切情、切境。诗人反复锤炼推敲的某一字,是最能表达诗人思想情感,体现诗人独具匠心的字。炼字是为了提高诗词的表达效果,因此,一首诗词往往会因一字,而意境全出。通常,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古人还有炼句、炼意之说,炼字的目的就在于炼句、炼意。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即道出其写诗时炼字、炼句的要求和情形。炼字炼句的过程,就是对诗歌意境进行反复锤炼的过程。近年来,诗词炼字型的考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 ”(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李清照《醉花阴》中最令人称道的几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瘦”字便是全篇的词眼。它形象地概括了全篇的词意,画龙点睛,使人物形象与环境显得十分协调。

“诗眼”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抓住诗眼,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深入剖析,便可弄清诗歌情感脉络,领会诗歌的意境和主旨,整句诗、整首诗也就豁然开朗了。所以,考查诗眼,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着眼点。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品味作品中某字,进行赏析。

提问变体:①对诗词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字不同,你认为哪个字更为恰当?为什么?

③某联中或某句中最生动最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①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某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②某词(句)为全诗的“诗眼”,有人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你认为哪种看法更合理?请说

明理由。

(3)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词(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1)第一、明确其字在诗句中的意义,作出合理解释;

第二、结合全诗,展开联想,分析其字在诗中所描写的景象;

第三、点出这个字烘染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一、定“诗眼”。若未明确给出,可重点抓句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来找关键词,定“诗眼”;

第二、阐发理由。①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

②挖掘其深层次含义(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或展开联想把该字

放入原句描述景象,回归原诗分析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联系上下诗句、整首诗整体感知分析效果。

(分析既要着眼于细节又要联系整体,做到点面结合。)

(3)第一、明确词句在诗句中的意义;

第二、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第三、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范式:(1)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诗眼”是( ),意思是( ),形象到描写了(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3)某词(句)在诗中的意思是( ),在结构上起到了( )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到( )作用。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年浙江卷有改动)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解析】此题是对诗人炼字精妙的理解分析,其实就考查了对古诗词表达技巧的鉴赏。题目要求“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很显然,是要结合全词所表达的内容来进行作答。这首词表达的是思归这一主题,即思归乡

或思归人的情感,然而思归没有结果,这样就平添忧愁、孤寂、惆怅、凄苦等愁绪。词中“空?字准确地表达了这些愁绪,所以“空”字用得好。

【答案】“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明确为何成“空”的原因1分),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分析在词中表情达意的作用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03年全国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宇。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这道题如果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或者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对“诗眼?进行赏析,都是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得分。/从“活用”角度谈:“咽”“冷”二字是使动用法,突出了山中巨石、青松等景物的特点及它们对营造气氛所起的作用,为作品蒙上一层凄冷的色调,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从句式角度谈:“咽”“冷”二字将”“泉声”“日色”臵于句首,构成了倒装句式,强调了“泉声”的悲凉和“日色”的冷淡,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从修辞角度谈:“咽”意为呜咽,是拟人用法,将泉水描写得如泣如诉;“冷”本指触觉:用它来表现“日色”,是通感。这两个字赋予客观景物人的感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从心理角度谈:“泉声”“日色”本是客观的,“咽”与“冷”表面上写景,实际上言情,既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又将诗人幽静、孤寂的心境表现得非常精练传神。

【答案】“诗眼”是“咽”“冷”,分别有“呜咽”、“阴冷”之意(找出诗眼解释字意2分)。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展开联想描述景象2分)。两句中的“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外山中的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分析效果2分) 。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2年全国卷)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6分)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明确该词在诗中的意义2分),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理解诗歌主旨2分)。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而引发的(点明“折柳”对表达主旨的作用2分)。因此它是全诗的关键。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直”和“圆”用得很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上海卷)

壬辰寒食①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诗眼”,指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你认为这首诗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语言风格

★考点分析

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总的特色,主要指的是语言风格。

诗歌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决定,是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从诗风渊源角度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代表诗人有屈原、李白和杜甫、辛弃疾等。

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反映客观现实,抒发对理想抱负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提倡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客观性较强。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细节描写对于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历年高考诗歌鉴赏几乎都是现实主义诗歌作品。

从诗人个性角度看:不同诗人语言风格不同,主要有平淡、工丽、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淡雅、沉郁等。例如: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迈飘逸,陶渊明朴素自然,李商隐朦胧隐晦,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陆游悲壮爱国,李清照缠绵悱恻。诗人的语言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为了特定的表达需要,诗风会陡然一转。如苏轼曾写过凄切哀婉的悼亡诗词《江城子》,李清照曾写过铮铮铁骨的《夏日绝句》。

从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看:生活变迁、审美变化导致风格变化。如李清照南渡前词风清新温婉秀丽,后则寂寞伤心悲凉。

从体裁看:“诗庄词媚曲谐”。因为诗多用于应制,非庄不可;词,多写男女情感,适于媚;曲,更接近民歌,宜于用诙谐的手法来表现。但诗、词、曲皆各有多种功能,风格自然并非仅为一种。在诗词的风格上,即使同样的题材,在诗词中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如怀古题材的诗多沉郁苍凉,而词却往往在历史沧桑中插入艳情。词的语言相比于诗显得更精美典雅、轻灵纤柔。

从题材看:语言风格是诗歌的外在形式,为了内容表达的需要而使用不同特色的语言,不同的风格就产生了。在诗词的题材内容上,一般而言,表达政治主题,写国家兴亡、民生疾苦、咏史怀古、胸怀抱负、宦海沉浮的,多用朴素、含蓄、深沉之语。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多用婉约、俏皮之语。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体: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语言特色)。

解答分析:该题型不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第一、一般用两三个双音节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效果);

第三、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 )(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本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 )(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07年浙江卷)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暮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语言特色。(6分)

【解析】本题直接考查语言风格,按步骤作答就不易失分。赏析题要注意到对同一相关题材的处理,作者不同,体裁不同,所表达的侧重点亦不同。解答本题还要注意两方面:一要清楚诗词曲不同体裁的语言风格迥异;二要具体到某一首诗词曲本身独特的语言特色,要从题材角度解释其风格特点。先答出直观的语言风格得1分,再答出这两点就又得1分(只概括特点没有分析得1分),最后答出抒发的情感,让答案臻于完美(最后一点也常会成为得分点)。

【答案】①刘诗含蓄深沉(点明特色1分)。诗文通过对野草野花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桥畔,斜阳残照映衬在败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具体分析1分)。抒发作者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表达情感)。

②吴词温婉悲凉(点明特色1分)。词中通过引用三个典故:“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具体分析1分)。抒发了作者亡国隐痛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不胜俯仰悲惨之苦(表达情感)。

③赵曲明快直露(点明特色1分)。词中通过用“燕子”年年寒暑来去搬家的特点和新旧王朝走马灯似替换的描写,使文字具有浓郁的散曲风味(具体分析1分)。抒发作者对各朝各代不断兴衰更替的感怀(表达情感)。

(注:本试题参考答案虽没有要求写出情感,但诗歌是言情志的,答出情感是大多数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点。) ★课堂演练

5、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王维的作品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结合本诗,就此特点对颔联的语言特色进行简要赏析。(4分)

6、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8重庆卷)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直”和“圆”分别写出烽烟、落日的形状(1分),把烟、日臵于一个广阔的边塞空间里,写尽了大漠傍晚的景象(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当时边塞沙漠的风光(1分),而且表现了诗人深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的融化在广袤的自然景象之中(1分)。

2、“雪”隐喻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3、“诗眼”是“孤”(1分),意为“孤单”(1分);诗人以孤雁自比(1分),寄托孤寂愁苦、焦虑迷茫之情(1分) 。4、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5、本诗清新自然而恬淡优美(1分)。诗歌通过翩翩飞行的白鹭、互相唱和的黄鹂和广袤的水田、茂密的夏木互相映衬(1分),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了积雨天气辋川山野的意境深邃、画意盎然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山水生活的向往、追求和热爱(1分)。

6、逆向的比喻(1分),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1分);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1分)。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1分)。

三、鉴赏表达技巧

(一)表达方式

★考点分析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每种文体都有一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事物: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记叙文常用叙述、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发表作者对某事、对某物的看法、态度等;诗歌散文则以抒情为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凭借某事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因此,诗歌对表达方式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抒情方法上。抒情方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

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其特点是抒情时感情强烈、直露,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撼人心,容易把握。本考点近几年出现频率仅次于间接抒情,要特别注意。

间接抒情往往依托于叙述、描写和议论,在叙事、写景、状物或论理中抒发情感,使情感含而不露,意味深长,含蓄隽永。常见方式包括: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主观感情,感情附着于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既描写景物,又表达情感。我国古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2、即物抒情: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露出来,蕴含深厚,情深意远,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

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象征、寄兴等手法,把自己的理想、人格、观点等寄托在某种细致描摹的事物上,咏物就是咏怀,两者合二为一,这类诗歌常称为咏物诗。咏物诗有两个特征:一是一首诗只咏一至两个对象;二是能逼真地写出所咏之物的特征,并能深入其里,摄出事物的神韵、品格来,即做到“神似”。这种委婉含蓄的言志方式能将不便或不愿直说的情感表达出来,隽永深刻,耐读而有深意。在分析咏物诗时一抓对象,二抓对象的特征(特别是内在的品格等),三抓特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志向、观点等。

4、即事感怀: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

5、寓情于理:将感情融注于议论之中,既是富有情感色彩的议论,也是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抒情,既能以理服人,又能以情感人。

6、怀古伤今:怀念古人或过去的时光,叹惜自己或现实的无奈、不堪,抒发伤感之情。

7、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诗人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不是影射、讽刺现实,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此法既能把不便或不宜传达出来的情感传达出来,又能增强诗歌的可读性,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这种手法强调历史和现实的可比性,能让读者有所联想。理解这类诗歌,读者对历史,对诗人的事迹、处境、人生经历等要有所了解。

8、用典抒情:用典也是一种作者暗暗表达感情的方式,用典觅知音,抒情志,言抱负是古人的含蓄与智慧。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作者可能无法高声说出内心的想法,用典就成了一种寄托,可借典故里的人物抒发自己的志节。用典既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又可丰富作品内涵增加文化底蕴。用典过滥,人们贬之为“掉书袋”,故意卖弄,不可取;用典恰到好处,却足以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

9、以乐景衬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使人物的感伤之情倍感沉郁,更能突出诗人心中难言之哀,难传之痛。

10、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可倍增其乐。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本诗某句抒情方式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体:①诗中表现了……之感,请就……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②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③本诗(某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④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某诗句。

答题步骤:第一、具体答出属哪种抒情方式;

第二、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指出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指出这种方式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1)用于直接抒情:本诗(某句)运用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中( )表达了诗人( )感情,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使诗人( )情感表达了得更强烈、更真切。

(2)用于间接抒情:本诗(某句)运用了( )的方式,诗歌(诗人借助或通过)( )表达了诗人( )感

情,这种( )的抒情方式使诗人( )的情感抒发得更( )。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湖南卷有改动)

示长安君①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①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颈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4分)

【解析】理解这首诗可从注释入手,抓住诗眼“怆情”;从而得出诗人对短暂相逢的哀叹,抒发的是身世之感,传达出的是兄妹之间的真挚情谊,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答案】“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答出抒情方法1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答出具体的感情色彩1分)。“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而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把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撼人心(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表达效果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广东卷,有改动)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本诗中有很多写景的句子,请结合诗句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解析】阅读本诗可从注释和标题入手,这是作者离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诗歌由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本诗用一“望”字引出景物描写: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这些景物也是家乡特有的,这不禁让诗人想起自己的故园,从而借助这些景物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些景物应当是“望”字所引,所以属于触景生情。

【答案】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指出表现手法1分),诗人无聊而望,却见到如家乡般的景色,平川、野渡无人、孤舟横斜、荒村中的断霭、古寺中的流莺,引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感情色彩2分),使诗人的感情抒发得更含蓄隽永,富有诗意(答出表达效果1分)。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同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本词从整体来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从题目“有怀”入手,结合“千古兴亡多少事”和“天下英雄谁敌手”句,可看出词人在赞美孙权,又因是“有怀”,再结合词人所处时代,可知诗人在借古讽今。作者怀的是“古”,喻的是“今”,作者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歌颂孙权,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际就是隐讽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意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显得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特色。【答案】本词运用了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1分),词人赞美孙权,写孙权的英武,这是怀古,但诗人真正的目的是讽今——隐讽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点明思想感情2分),词人把丰富的情感寄托在对英雄人物的赞美当中,意在言外,含蓄委婉,耐人寻味(表达效果1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6福建卷,有改动)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福建卷)

武夷山(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湖南卷,有改动)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赏析“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两句。(4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宁夏卷,有改动)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6分)

【参考答案】

1、第三、四句艺术手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1分)。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2分),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1分) 2、这句诗借景抒情(1分),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1分),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1分)。

3、前两句一情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尖山似利剑割着诗人愁苦的心肠,秋天的荒凉,又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情观景、情借景出(2分),二者融合,含蓄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愁苦(1分)。4、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1分)。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1分);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2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2分)。

(二)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象征、用典、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相生)、工笔描摹、白描(简笔勾勒)、对比(古今、今昔、正反、前后)、衬托(又分正衬、反衬,正衬又称渲染,反衬包括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多角度(如细节、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赋、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答出是什么表现手法;第二、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指出所起作用或所达效果。

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 )手法,通过(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表现(描写)了( ),体现(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有着( )的作用。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7年浙江卷.有改动)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解析】理解本词可从注释入手,联系词中的“伤心事”“飞向谁家”“同是天涯”等词,就能找到本词的主旨——抒亡国隐痛。本词引用了三个典故:其一是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发今人伤怀之感;其二是化用刘禹锡《乌衣巷》的诗意,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其三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借意抒怀——自己和眼前的歌姬不正如同白居易之与琵琶女的境况相似吗?全篇化用唐人诗句,使全词意境深远。

【答案】此词多用典(答出表现手法1分),一是化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发今人伤怀之感;二是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一句“飞向谁家”使人感慨世事的变迁,王朝的更替;三是借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琵琶女遭遇借意抒怀(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全篇化用唐人诗句,使全词意境深远,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指出所作用或效果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福建卷,有改动)

武夷山中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近十年。

最后一句“梅花”在此何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解析】理解本诗可从注释入手,此诗作于南宋亡后,谢枋得隐居在武夷山中,但始终不能忘记国破家亡的哀痛,眼见祖国河山沦入敌手,反抗的呼声早已沉寂,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整首诗在表达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用严寒、抗冰雪的梅花来激励自己,表示永远要坚持民族气节,决不向敌人屈膝。

【答案】本诗梅花指的是冰雪中傲放的梅花,象征着诗人高洁不屈的品格和坚贞自励的情怀(结合诗句分析并指出表现手法2分),“几生”一句很好地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品格的不懈追求和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表达效果1分)。

例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全国卷Ⅱ,有改动)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结合诗歌的后两句,谈谈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4分)

【解析】理解本诗可以从注释入手,联系题目“邯郸冬至夜思家”(这里面点明了时间、地点、事件),再结合“想”词,能找到诗的主旨——游子思家之情和浓浓的乡愁。

【答案】此诗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写思家(答出表现手法1分),想象家人在思念自己的一幅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分)。这种想象不仅把作者的思家之情表现的得更深切,还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表达效果1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5全国Ⅲ)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08山东卷)

画堂春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7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过华清宫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07山东卷)

出关①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1分)。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1分)。诗中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1分),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1分)。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1分)。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1分)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若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这一感情变化亦可)(2分)。

3、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2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2分)。4、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2分)。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2分)。

(三)修辞手法

★考点分析

修辞手法是根据表达需要,运用有效的语言手段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表达具有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的语言运用方式。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夸张、借代、排比、反复、双关、引用、互文、通感、反语、设问、反问、顶真等。诗歌鉴赏常用修辞及作用:

1、比喻:常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二者的词语)组成,可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通感五种。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比喻的作用:一是用于描绘或渲染事物物征进行,可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是用于说理时,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象,既能帮助人深入理解,又能使语言形象生动。

2、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拟人”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拟物”是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的作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更易于抒发诗人的感情。比拟在多数情况下都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夸张的作用:一是深刻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二是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4、对偶(对仗):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讲究平仄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对偶的作用有:一、从形式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二、从内容看,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5、双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指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一句话里包含两层意思,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双关的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6、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反问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实意思。反问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强化感情,加深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友情提示:目前对于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划分仍不太统一,题干若是未就某一具体的方式或手法设问,而是就以上这三个概念之一(或艺术表现手法)设问,则可在我们所列举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个类别中,选择能与诗歌相对应的某一或某几个具体的方式或手法作答。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体:①本诗在表达情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②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③对本诗某句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第一、答出修辞手法;第二、结合诗歌具体分析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指出所起作用或所达的效果。

答题范式:本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通过(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表现(描写、突出)了( ),更好地体现(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具有( )的作用(效果)。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6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4分)

【解析】要抓住关键句“聚散匆匆”及本诗“送别”的特征,“匆匆”表示时间短暂,友情难以畅叙,“云边”“水上”二句运用比喻具体写“散”,别后如深以失侣为苦的云边孤雁,又如漂泊不定的水上浮萍。后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他的心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深深地把作

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富有艺术感染力。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指出手法1分),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把二人的深情以及别后的相思很好地传达了出来(表达效果1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5湖北卷,有改动)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本诗“肯为君王卷土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解析】可从“哀”“难”“虽”“肯”等词入手,分析作者本诗的真正含义是在反驳杜牧在《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中“卷土重来也有可能成功”的观点。诗人认为项羽已失去民心,他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那些江东子弟还健在,他们也不可能再在项羽的带领下卷土重来了,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答案】本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指出手法2分),以强烈的反问更好地强调了失去民心的项羽“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鲜明地表达出诗人的观点,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答出具体内容和表达效果2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5分)

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湖北卷,有改动)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成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试结合曲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3分)。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2分);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1分)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2分)。

3、这首曲词的对偶主要体现在“他”与“我”的各种不同境遇相对,她“伤心辞汉主”与我“携手上河梁”相对,她“入穷荒”与我“返咸阳” (2分),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节奏感和音乐美,并且把汉元帝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2分)。

四、鉴赏思想感情及观点品评

★考点分析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类型及其思想感情大致可分如下几类:

一、送(赠)别诗表达激励劝勉或依依不舍之情。

二、思乡怀人诗表达对家乡(人)的思念或对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

三、怀古(咏史)诗或借古讽今抨击现实、委婉劝诫,或抒发今非昔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盛衰无常之感,或借怀古人感慨个人境遇,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四、边塞诗征战描写军旅生活、边塞风光,表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和誓死卫国的报国之志;或抒发征人愁怨、思乡思亲之情,表达反对征战、渴望和平的愿望;或抒发壮志未(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五、山水田园诗表达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闲适恬淡的心境或对归隐田园、隐逸山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六、羁旅(行役)诗表达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之情

七、咏物抒怀诗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好恶之情、志向节操、人生态度(理想)等。

八、讽喻诗表现作者对政治的看法或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此外,从题材分还有即景感怀诗、题画诗、闺怨诗、哲理诗、爱情诗等;常用来表述情感的词有:闲适、恬淡、喜爱、向往、渴望、仰慕、乐观、淡泊、慷慨、豪迈、悲壮、孤寂、惆怅、凄凉、苦闷、悲凉、哀怨、感伤、悲怆、激愤、憎恶、离愁别绪、怀古伤今、忧国忧民、坚守节操、淡定从容、豪放旷达、雄壮悲慨等。

观点品评,是指针对前人对诗歌的理解或评论进行的品评。古典诗词是历经千百年而留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它语言凝炼、含蓄,跳跃性强,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充实它留下的艺术空白。各人的经历不同,境遇不同,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不同,理解也会有差别,因此,对诗歌的评价也见仁见智,有的评述也许是恰当的,有的可能偏颇。我们如果结合原诗去认真分析前人的诗评,会从中得到启发,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去感悟、鉴赏诗歌。

近年高考试卷出现了对诗评观点品评的题目,这种题型开放性强,解答的要求高,难度大。其实考生如果能熟悉这种题型的特点,把握其解题方法和技巧,作答并不困难。

观点品评题一般有两问,解答时第一答要亮明自己的观点,第二答要说明理由,理由要对照题干的要求结合原诗的相关内容具体作答,两答还要兼顾,既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也不能直入分析回答第二问。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本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是否同意某人的( )观点或对这首诗的( )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理由。

答题步骤:(1)第一、回答这首诗或词写了什么内容;第二、回答通过这个内容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第一、根据题目的要求,弄清要求品评的角度(是内容还是形式,是整首诗还是局部,是表达技

巧还是语言风格);

第二、阅读诗作和对其的评论,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三、亮明自己的观点;

第四、结合原诗具体分析,阐述理由。

答题范式:(1)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2) 同意(或不同意)( )的看法。因为( ),所以,( )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①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一去紫台④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⑤,环佩⑥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⑦,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年元年,是咏汉昭君出塞之作。②荆门:山名。③明妃:王昭君。④紫台:紫宫.宫廷。⑤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⑥环佩:妇女戴的装饰物。⑦千载

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

本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这是借怀古人古事表现作者感慨的怀古诗。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杜甫的遭遇和昭君的遭遇有很多相似处,一是绝代佳人,入宫见妒;一是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一是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一是不分忠佞,无辜遭贬;一是身死异国,环佩空归;一是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样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写昭君之怨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慨。答题时得先从诗的内容入手答出写了什么,然后再答出写这个内容的目的,即作者通过写这个内容要表现的感情。

【答案】本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所写内容1分),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同情(表层含义1分),同时也曲折表达诗人漂泊他乡,失遇无路,才华不得用的感慨(真正主旨2分)。

例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辽宁卷)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解析】题干说得非常明白,俞陛云的诗评是针对词的上阕作的整体评价;作答要求也非常清楚,是从内容角度作评述。苏轼性格洒脱豪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杰出代表,而此词描写的是暮春之景,情感似乎有点清婉低沉,与他的性格和词风似不相吻合。上阕是景语,如果从?燕子飞”“绿水绕~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充满生气和给人激奋的句子看,此词似显旷达之意;如果从?花褪~残红??青杏小~柳绵吹又少?这些给人以悲愁之感的句子看,此词又似含伤春之情,怎样理解恰当,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去把握。这个题目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答。

【答案】(1)同意。因为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旬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2)不同意。因为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苦涩,为整首词设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足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

非旷达之语。(答案只求言之成理即可,但要解答完整。每种答案,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得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得不到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4全国卷)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山东卷)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5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全国卷1)

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

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1分)。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2分)。

2、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1分)。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1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1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1分)。

3、我认为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1分);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1分)。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1分)。(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4、在作者心目中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1分)。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1分);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与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2分)。(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作者对石与竹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

五、比较鉴赏

★考点分析

比较鉴赏是指诗歌之间的比较阅读分析,品评诗歌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鉴别诗歌的优劣。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这类题型比较的角度主要在四个方面:

(1)意象情节意象情节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情节不同,意境就不同,意境不同,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也就不同。

(2)思想感情“诗言志”,“志”就是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即使是同一题材同一形象,各人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

(3)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表达技巧不同,对表达诗歌感情的作用也会不尽相同。

(4)炼字用词诗歌是语言的结晶,诗歌的语言是经过了作者的千锤百炼,选用的字词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会有变化。

比较鉴赏题阅读量大,思维含量高,便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受到命题者的偏爱,从这几年的高考试卷看,这种题型已成高考诗歌鉴赏的热点,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这两首诗都写到……意象(或形象、情景),各有什么寓意?

(2)这两首诗寄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两首诗都(或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请简要分析。

(4)你认为诗中用哪个词最好?请简析。

答题步骤:(1) 第一、找准具体的意象(或情景),结合意象的通常义分析具体语境中意象的特殊义;

第二、比较分析提炼出各“意象”之“意”;

第三、对比分析辨别其寓意异同。

(2) 第一、结合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

第二、从诗作中找出感情的具体载体(意象情节)及其关键词语;

第三、分层分句对比分析,挖掘蕴含的情感,辨析其情感的异同。

(3) 第一、把握题干中要考查的表现方法的角度;

第二、结合诗句找出具体表现方法的表现点,确定所采用的具体表现方法;

第三、比较分析各自表现方法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4) 第一、弄清要求对比的字词的字面义;

第二、把对比的字词分别放入句中展开想象描述景象,提炼出语境义;

第三、分析字词在表情达意以及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从而品评出优劣。

答题范式:(1)两诗中描写了( )意象(形象或景象),寄寓着( )含义,表现了诗人( )情感。

(2) 两首诗通过(或分别通过)( )的形象(或情景)的描写,寄托了(或分别寄托了)( )的思想感情。

(3) 两首诗都(或分别)采用了( )的方法,描写了( )形象(情景),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达到

了( )效果。

(4)诗中用(某词)更好。(某词)表达了诗人( )心情,又具有( )作用,而(某词)没有( )效果。

★现场示例

例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6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绿暗红稀出风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解析】先明确作为送别诗,二者充满离愁别绪的悲凉之情,后从“水”这一意象的一般特点入手,结合全诗的体会诗歌意境,理解意象的寓意。古诗词中的“水”,常用来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愁,表达离别的伤感,这两首送别诗,都借“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情感却不同。严诗前两句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别而“愁”,后两句又将抽象的离愁借眼前日晚之景,特别是悠悠流淌的江水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韩诗以“古今情”为轴,前二句以暗淡的色彩映衬失意出京远行,以暮云中的楼阁映衬帝京的繁华,从而勾起诗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后两句又借用“宫前水”流逝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

【答案】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点明寓意1分),借此抒发友人离别之愁(揭示情感1分);韩诗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暗指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唐王朝国运的衰落(点明寓意1分),将友人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交织在了“宫前水”中,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揭示情感1分)。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华清宫①杜牧题华清宫杜常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注】①华清宫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的北麓,以温泉汤池著称,是唐的离宫。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后历代建汤池,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天宝六年(747年)改名华清宫。

这两诗所咏对象相同,但表达情感不同,试作分析。(4分)

【解析】当年唐玄宗不顾朝政与杨贵妃在此寻欢作乐,有时为讨贵妃欢心竟做出千里骑马送荔枝的荒唐事。安史之乱后皇帝很少游幸,至唐末废圮。了解这一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显而易见。杜牧透过千里之外的“荔枝来”而“妃子笑”的荒唐事看到了安史之乱的必然,借华清宫事抨击唐玄宗并诫唐统治者;杜常是宋人,他透过汉的“长杨”宫上的“雨声?、唐“朝元阁”的“西风”,探寻着历朝盛衰兴亡的历史,浮想联翩,感慨万分。

【答案】《过华清富》诗通过描述唐玄宗派人送荔枝给杨贵妃一事(描写对象1分),讽刺了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情感1分);《题华清宫》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景象1分),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兴废的感慨(情感1分)。

例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5上海卷,有改动)

望庐山瀑布李白庐山瀑布徐凝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两句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4分)

【解析】先找出两句话含有的修辞手法再对照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分析:前句的“飞”写出瀑布的水猛、流快、气势大,“三千尺”写出瀑布落差巨大,这显然是夸张手法;后句“长如白练飞”是比喻,“飞”虽有夸张之意,但此句主要的修辞手法还是比喻。再后将两个句子分别放入原诗中,结合诗的意境分析各自的表达效果。

【答案】“飞流直下三千尺”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法1分),诗人以高山、阔天为背景,写瀑布仿佛从“三千尺”的天上而降,气势宏大,意境开阔,突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结合诗句分析效果1分);“千古长如白练飞”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1分),描绘出瀑布的形态、色彩,给人以美感(结合诗句分析效果1分)。

例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旱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据《唐才子传》记载,此诗“昨夜一枝开”句中“一枝”原为“数枝”,后唐著名诗人郑谷将“数枝”改成了“一枝”。你认为是“一”字好还是“数”字好?说说自己的理由。(4分)

【答案】“一”字改得好。①梅花开于万花之先,“一枝”又于众梅之先开,可见其早,“一校”突出了题目中的“早”意(1分);②“一枝”先于众梅独立在一片皑皑白雪之中,不仅突出其不畏严寒、傲然的个性,也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1分);③含葛表达了诗人不寂寞孤独。希望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自信心理(1分)。“数枝”虽也描绘出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怒梅图,但缺少如此丰富的意趣(1分)。(表达效果及情感3分比较1分)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08湖北卷)

临江仙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05北京卷)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3.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07浙江卷)

乌衣巷(唐)刘禹锡人月圆 (金)吴激①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4辽宁卷)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侯词“夕阳红”象征个人时来运转,大器晚成(2分);《三国演义》开篇词“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2分)。

2、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1分)。不同点:前者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1分);后者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1分)。

3、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2分)。②吴词剪裁、化用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1分)。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1分)。

4、①“绕”字好,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3分)。//②“晓”字好,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3分)。(只答“绕”或“晓”好,不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苏州十中2009届高三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比较鉴赏之课后巩固练习2008.11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禾熟孔平仲病牛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①谷登场。耕犁千亩实千箱②,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注】①窦,河沟。②箱,通“厢”,仓廪。

这两首诗中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7请简析。(4分)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塞上听吹笛高适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受降城,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两首边塞诗都写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生活,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简析。(5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温庭筠再宿武关李涉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两诗写“溪水”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指出两诗通过溪水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4.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有人认为“倚清秋”中“倚”用得好,有人认为“锁清秋”中“锁”用得好,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简析。(4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07江西卷)

金陵晚望高蟾金陵图韦庄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历年真题及答案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15.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与,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 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

古诗鉴赏1:15首题

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 一.诗歌阅读(共40小题) 1.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2.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站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5.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大全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整理

首先看到诗后先看题目和作者,因为题目往往有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看注释,看注释可以看出作者的事迹;最后看诗句翻译,一般的诗歌可以通过注释翻译出来,通过翻译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①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 哪个更好?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①“阔”字更好。②阔是空阔、开阔之意(这一步有时可并入一点来说)。③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④“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此题只答“阔”字好,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卷面回答时,一般可省去序号,这里分点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骤或要点。下同。) (2)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洛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①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③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和观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产生的艺术境界。由于这种艺术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诗作的原意,它既体现了诗“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点,又具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诗词鉴赏中的核心问题。

教师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型答题技巧例说 - 副本

高考古诗词鉴赏基本答题技巧例说 一、形象类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一)设问方式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析思路 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答题步骤 1、总说形象:概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具体分析: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3、形象意义: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练习: 1、人物形象;寻陆鸿渐不遇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问:分析诗中塑造的陆鸿渐形象。 【答案】(步骤一)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二)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三)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事物形象【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案】(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3、景物形象【例题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古诗词鉴赏1

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 (2)"漫漫轻云露月光",一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诗中主人公是什么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 答: 答案 (1)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 (2)①承前启后。(承上句长夜不眠,故而引起望月,为思夫做铺垫。) ②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中年女子")。 ③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闻邻船吹笛 杨基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分:料,料想。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表现了诗人闻笛的多种感受,这些感受是什么? 答: (3)这首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 答: 答案 (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发了诗人共鸣)。(意思对即可) (3)杨诗中 "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 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古诗词鉴赏的步骤与方法

古代诗词鉴赏的步骤与方法 法一 对古代诗词的鉴赏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感触;鉴赏、评价;总结、表述。 一、感知、感触 感知、感触,就是读诗、读懂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古典诗词知识积淀。 1、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 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变化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

诗(近体诗);按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即事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3、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 即诗歌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4、强化格律意识 古代诗歌,多数讲究格律,所以必须强化格律意识,对诗词的平仄、对仗、韵脚、词牌等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5、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侧面描写、对比、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

2015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专题汇编(含解析) 一、(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1-2题(7分)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3分)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 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4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 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二、(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 残春旅舍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 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嗶里,并简要赏析。(4分) 1. 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首先抒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颔联巧妙之处在于用了“抱“”吹“两个动词。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 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水沫,像是吹着柳絮游玩。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一“抱”鱼儿一 “吹“,就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一扫晚唐衰飒的诗风。所以古人 认为其为”晚唐巧句“。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2.六句“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寂寞。诗人心中烦闷,流落他 乡客居无聊,只好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表达悲愤的情怀。然而,却“禅伏诗魔归净域”,诗未成。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更深。只好用酒来作为奇兵,冲荡这重重愁阵。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更 大的悲伤便使诗人找到自己从前的官服:“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诗人这时清醒地认识 到:他要好好的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最后表达了诗人兢兢业业,力求尽职,无负朝 冠的心情。 三、(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 题。 醉翁操【1】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 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 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 4) 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 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最新《免费版》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万用公式

古诗词鉴赏题型模式及答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

古诗鉴赏练1

古诗鉴赏练习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 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题,更写出环境的气氛。 2、理解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秋夜独坐(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1.从这首诗中找出时间:地点:写一件什么事?2.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2.诗中表现作者惜花的动作的词语是: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雨后池上刘攽(ban)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柳,更作荷心万点声。 1.这首诗中哪句是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暮人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1、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丹阳送韦参军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1、简析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

鉴赏古诗词的五种方法 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呤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宏微这些角度赏析:①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②红杏枝头春意闹;③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④山光悦鸟情,潭影空人心。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请根据“画面欣赏”这种方法赏析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风掣红旗冻不翻。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天净沙?秋思》。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不觉月光寒;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龟虽寿》中的名句激昂千秋,使人慷慨)。请根据这种方法赏析: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技巧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高中诗词鉴赏

2018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Ⅱ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橫飞溅。

15.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全国卷Ⅲ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幕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北京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古诗词鉴赏方法

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感知 1.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2.把握诗歌的主要特征:即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3.古典诗词鉴赏常用名词术语:深化意境、深化主旨、直抒胸臆、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语言简洁、质朴清新、沉郁、豪放、悲凉。4.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双关、互文等。5、读懂诗的方法:(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2)从内容上分类鉴赏诗歌。(3)注意作品中的“典故”运用。 二、鉴赏 1.把握诗歌的意象与意境。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3、鉴赏作品的语言。4.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等。(3)用典:典故的含义及用典的作用。5.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哀怨、憎恶、忧愁、欣喜、欢快、、怀古伤今。 三、表述 “写什么”: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怎样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动静结合;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抒发…的感情;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 古诗源远一脉承多吟、多背、多深思

古诗词鉴赏地方法步骤

古诗词鉴赏的方法步骤 一、考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中不难发现古诗词鉴赏已成为一大亮点。其原因有二:一是和高考相衔接,高考中每年都考。二是体现“新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纵观各地中考试卷,古诗词鉴赏的考查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品味诗词凝练、含意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 2、对名句的分析理解。 3、诗词节奏的划分。 4、把握诗词的基本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 6、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古诗词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所选材料来自名篇名家,由课向课外发展 从阅卷场反馈信息看,学生失分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诗词中的词语,典故等基础知识积累不够。 2、分析问题时冠戴,或者脱离文本,不结合全文或背景来分析, 3、表达时语言空泛,分析问题不具体,不全面。 4、缺少必要的诗词鉴赏术语,造成表达不准确,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应采取以下一些应对措施 (一)、指导学生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炼字”的技巧,尤其体味诗句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以及运用修辞方法的字句。 (二)、学一首诗,一定要学生明白诗歌写了什么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审视题目,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准确把握主旨的有效方法之一,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知道作品的容是写景诗、怀古诗、咏物诗,还是送别诗、咏史诗、叙事诗。从而大致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来体味作者情感,另外也可以结合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感情。一般情况下“景乐则情乐”“景哀则情哀”如,“枯藤老树昏鸦”读出的就是凄凉,“好雨知时节,当春及发生”读出的则是喜悦 (三)、弄清诗歌创作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烘托、渲染、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动静结合、引用典故等。了解这些手法便可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四)、答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答什么 (五)、掌握必要的鉴赏术语: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风格流派:如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等。 1、评价主旨: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深化主旨、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侧面描写等。语言特点:勾勒、浓墨重彩、惟妙惟肖、诗情画意、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淋漓尽致。 语言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形神兼备、简洁、洗练、浅显、明白如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