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主要途径即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一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景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会有体验、有发展。这些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体验学习”。所谓“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从中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领悟知识。也就是说要变原来的“听数学”、“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获得不断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需、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还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我们在学习“口算加减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王老师家的新房刚装修完毕,要买部分家具。她到商场了解如下家具的价格:“双人床860元、书架300元、电脑桌420元、沙发1200元。”教师问;“谁能根据这些条件来提出数学计的问题并列式计算,大家讨论一下?”在这里,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能列出更多的计算试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再如我们现在学习的统计,我让学生调查班上同学长大后的理想。从

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调查、搜集和整理的过程,从中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这样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在学生的讨论探究中获得解决,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生动的感知、深刻的体验和牢固的掌握,更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特别是概念教学。例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我特意准备1千克苹果和1分硬币,让学生轮流掂一掂,在掂一掂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之分,从而加深对“克、千克”重要单位的认识和理解。又如: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 时,我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大数目,提供一万人,几万人的情景,让学生亲自数一数一千粒米粒子有多少。一个同学一千粒,10个20个是多少粒,从活动中体验一万和几万,同时大家也一起体验到了数的组成。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创造活动机会。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验”,要通过活动去深化新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从而使学生在知、意、意、能等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例如:学习《锐角和钝角》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对“电风扇三个叶片之间是什么角?”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

知识来验证这个角一定是锐角,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体验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中学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学在实际应用中我既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联系生活,灵活地运用、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不但能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与数学“零距离”,体验数学的可亲、可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志。更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对“体验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2、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去体验、探究,那么数学课堂将变得轻松而富有活力。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即生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所以,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关注生活,感受发现数学问题;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实践探究,提高发展数学能力;应用创造,发挥数学应用价值,展示数学神奇魅力。 一、创设数学情境,感受发现数学问题 “让学生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创设数学学习的情境,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感受发现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小朋友上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识我们的校园》,带着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学校有几个大花坛,几块草坪,几棵树,几幢教学楼……在观察中,学生通过数一数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有序思考,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初步感知10以内的数。这样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数学的存在,学生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

自然产生亲切感,不但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而且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领会,同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二、体验生活,感悟理解数学知识 感悟数学,说的是教学活动中不能把数学知识简单地呈现传授,而应通过创设情境、挖掘梳理已有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它既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也依靠平时积累。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的形成。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让学生自悟自得,感受数学的形成过程。如:一位教师是这样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的:先让学生用铅笔在尺子上指出1毫米,这个1毫米就是尺子上的一小格,可以在尺子的任何地方的一小格,初步建立这样的一小格就是1毫米。接着教师用尺子量出1分硬币厚是1毫米,让学生用手指捏住1分硬币感知它的厚度,再抽出硬币,告知这俩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然后反复多次捏住硬币—-抽出硬币让学生体验1毫米的长度,再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学生有的说很细,有的说很薄,有的说很浅。最后找一找生活中1毫米的物体,有的找出电话磁卡厚1毫米,有的说光盘厚1毫米,有的说3张扑克牌厚是1毫米。这样通过指一指、捏一捏、说一说、找一找使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概念。既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来;又能感悟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

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 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 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 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

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但现在有些教师在数学情境下进行教学,总是让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或太偏重情境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下面我就结合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案例描述】 《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片段一: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像1 4 、 3 4 、 3 8 、 5 8 ……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 4 4 、 5 4 、 6 4 、 7 4 ……这样的分数 叫作假分数,像11 4 、1 2 4 、1 3 4 ……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 师: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都和1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后全班交流,一致认为:真分数都比1小,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带分数大于1。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探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教师有些用新教材走老路,牵着学生走,课下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一点都不高,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只知道老师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样学、就这样用。 教学片段二: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吗?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2015年成都市中学数学论文评选 论文题目: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单位:大邑县金星学校 姓名:张文祥 电话: 时间:2015年3月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摘要:数学是对生活中的数与形的规律进行一系列的发展、思考、描述、解释和理解。数学的魅力缘于它是由人类的思想构成的,它服务于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紧密相连,教好数学、学好数学是教育的一门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字:生活;思维;规律;实践 一、重新认识数学 数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数字”和“题海”,似乎题海战术就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出路。然而在结合了新课标与教材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以及数学对于生活的贡献。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或者是“图形”,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认识,刻画和定义,归纳出现象背后的规律,再将所知的结论运用于生活与实践中,这样自由探索,拓展思维的能力显示出的正是一种科学的美。 1.源自生活的数学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土壤,没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数学。换句话说,人类生活同样离不开数学,数学让科技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数学就谈不上人类的现代文明。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体验数学,我们尝试了一个实践活动,约定在周末一天的时间里避开任何与数学、图形有关的内容,看看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在试验后,师生集体交流体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能坚持下来。因为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与图形,有的学生说:打电话、遥控电视、玩电脑都要用到数字,到商场购物结账时要用到计算,还有出门坐车要选择准确的路线和知道大概的路程......这样亲身体验让学生切切实实感知到数学的存在,数学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学好数学就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理解,善于运用,将对数学的感悟写到学习日记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 2.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数字和线条是数学文化的源泉,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是数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数学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逐渐已经衍生成为一门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反映着客观的规律,它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得力工具。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数学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做题”的层面,真正的数学学习需要用心去体会数学的社会价值,从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数学的思想。数学不仅是客观规律的解释和概括,它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通过教学活动理应引导、辅助学生发掘数学中包含的宝贵思想。作为教师,我们都知晓,无论是教学哪一种科目都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虑,而数学学科尤为关注数学设计中要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职责不止是为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郝辉

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郝辉 发表时间:2012-04-26T15:37:58.2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33期供稿作者:郝辉[导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湖南省郴州市苏园中学郝辉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是“生活化”的,因为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只有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事物,才能真正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悟性的养成与提高主要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一)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感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悟主要借助感知,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 (三)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关于活动课国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 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达到要求的。有许多图片、图象需要多媒体展示,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等现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活化这些现象,而且特别直观、形象,从中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河龙中心学校张红英 本学年,我上了一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善用“情境”,把情境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平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凌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式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活动体验,进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积极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件吧,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8日18时23分,返回舱在茫茫大草原安全着陆,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情境中,引出课题,“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这样典型的事例,感情充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新课充满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而生刻地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老师介绍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探究活动环节:1、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班长和组长的位置;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由“座位”这个学生赶兴趣而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数对”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节课以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 发表时间:2010-03-09T15:11:52.890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胡昌松 [导读]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胡昌松(贵州省盘县平关镇龙吉小学553541)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已公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体现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力图使“数学更加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增加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等。”新大纲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让数学走进生活,是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注重实践第一,对于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1发现数学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迈不出第一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数学作用真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发现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教学“连续进位加”时完全可以不按课本例题教学,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农贸市场真热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物品的价格,同桌商量你们俩要买哪些商品,并计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把枯燥的数学给它以“生命” ,学生做题兴趣盎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培养学生自觉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观察和认识实际生活。 2探究数学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建立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的着、听的道的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的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激励学生创新。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怎样认识圆,从哪里入手认识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课前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去观察,去回忆各种各样的车轮子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其它形状?车轮不是圆形能行吗? 再如学习“循环小数”时,教师先安排“拍打节奏”的场面,要求学生在教师指挥下一起拍打“×”的节奏,整齐动听。或请学生讲古老的故事:从前有座山……永远讲不完。也可看日历数星期等等,联系生活画面学习“循环小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种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同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 3感悟数学思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善于设计情景,使学生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现象,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数学中转化、代换、对应、分类等思想方法在生活中都有体现。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式,为了让学生体会到a-b-c=a-(b+c)的规律,可举例:星期天小光带乐25元钱到商店买学习用品,先花8元买了一本小辞典,又花7元买了一个钉书记,小光应从12代里拿出()元钱,营业员要找回小光()元钱,这时小光还剩()元钱。算完后用算式表示,结果学生列出了:25-8-7 25-(8+7) 10-8+10-7+5 20-8-7+5 20-(8+7)+5 2+3+5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个算式结果相同,自然体会出多减少要价。 除此之外,学生还学到了课本上没有提到的方法,可以把被减数一分为二去减,这个方法更贴近学生生活,你带钱外出买东西是不是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 4构建数学模型,开放教学 物理学家玻尔曼说:“模型,无论是物理的,还是数学的,无论是几何的,还是统计的,已经成为科学。以思维能力理解客体和用语言描述客体的工具,它意味着科学不再是在直接谈论客观实在。这一观点目前不仅遍布于自然科学界,并且已使科学哲学为之改观。”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做细心观察,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许多数学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要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模型化解决问题。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一节后,教师随时注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春节快到了,学校总务出的王老师到商店买了6盒“西洋参”,准备送给6位退休教师。这种“西洋参”包装盒从外面量长48厘米,宽36厘米高8厘米,王老师付过钱后,请售货员用包装纸包装一下,再用尼龙绳扎好拎回学校。请你帮着设计一下,扎好呢?至于用哪种包扎方法,这就要看售货员的想法和王老师的要求了。这样不但联系了生活实际,也使学生自然的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联系生活学习数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学生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等良好品质的到了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数学因其日益公理化、形式化而忽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因数学应用的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割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不仅会极大地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与动力,而且会造成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错误理解,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必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使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提供一种简捷、有效地手段,数学的思想、方法、技术是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使学生“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作用呢?我们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数学教学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广泛的现实背景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感受、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从现实生活中产生数学问题,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让学生自主建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感受、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3、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体验数学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片断】 片断一:《最小公倍数》教学片断 情境创设:陈飞的爸爸是一名火车司机,每工作3天后休息1天。妈妈是一名飞机乘务员,每工作2天后休息1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如果陈飞的爸爸、妈妈在9月1日同时开始工作,那么在这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师:可以用什么办法找出陈飞的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 生:可以在九月份的日历上去找。 师:怎样找? 生:先在日历上找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再找出他妈妈的休息日,最后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的休息日。 师:请你们拿出九月份的日历,用△标出陈飞爸爸的休息日,用○标出陈飞妈妈的休息日,再看看哪些天是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找共同休息日”的活动中,找到答案的同学,脸上流露着成功的喜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妈妈的休息日:3、6、9、12、15、18、21、24、27、30 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共同休息日:12 ……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何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如何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 对数学的重新认识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你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力量所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由于实际的需要,数学在古代就产生了,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系统。数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并成为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老师不仅要做经师,更重的是要做人师,教书的同时一定要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

数学小论文[作文6篇]-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小论文(作文6篇):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小论文(作文6篇):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那么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陪妈妈去逛街买衣服。在一家商场,妈妈看中了一件大衣,营业员阿姨说:“我们正在进行促销活动,所有衣服在原价基础上打七折,现在买最划算了。”妈妈说:“我很喜欢这件衣服,可是折扣少了点,能不能再打点折?”没等营业员阿姨回答,我就抢着说:“就是。阿姨,你给我妈妈打个高一点的折扣吧,我看就九折吧!”我刚说完,营业员阿姨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啊,我很愿意。就是不知道你妈妈同不同意啊?”我很得意地看着妈妈,心想:还是我厉害,一下就打到了最高的折扣。谁知道妈妈也笑了,她摸着我的脑袋说:“傻孩子,折扣不是这么算的。把一件东西原来的价钱平均分成十份,每份叫作一折。十元钱的一折就是一元。那么六折和九折哪个更划算呢?”我仔细想了想,哦,折扣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十元钱的六折就是六元,九折是九元。原来折扣是越低越划算。“阿姨,我弄错了。你给我妈妈打个五折吧。”阿姨笑着说:“嗯,看来你还是个很灵活的孩子嘛,好吧,看在你的面子上,就给你妈妈打五折吧。”我刚想向妈妈炫耀一下,妈妈说:“那我再考考你,这件衣服的原价是965,你帮妈妈省了多少钱呢?”这可难不倒我,我张嘴就来:“原来阿姨给你打的是六折,我帮你争取到了五折,也就是省了一折的钱,就是96.5元。”“嗯,不错,算的还挺快,还知道用最简单的方法!” 得到妈妈的夸奖,又学到了新知识,我可不想这么快回家。“妈妈,我们再逛逛吧。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更便宜的东西呢!” 我们正逛着,就到了一家专柜,他们的促销方式跟别人家还真不一样。妈妈看到了一件羊毛衫。这件衣服单价317元,活动期间满170减60,不做活动打8折。服务员问我们是以活动价买还是以原价买。我说:“当然是以活动价买了!”妈妈说:“不,你算一下,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还是以原价买便宜?”我想:肯定是以活动价买便宜,这还用算吗?不过妈妈要算那就算一下吧。317÷10=31.7 ,31.7×8=253.6元。 317中有一个170,能减60元。 317-60=257元。 257﹥253.6,这样算下来,打八折比活动价还要便宜。哎,我又想不通了:既然原来的方法更便宜,那为什么还要搞促销活动呢,那不是骗人嘛!妈妈告诉我,那可不一定。原价不一样,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打折方式。如果这件衣服原件是340元,那么打八折就是272元,但是按照活动价,就可以减掉120元,只要220元就可以了。噢,原来是这样!买一件衣服,如果不好好地想一想,算一算,也是要吃亏的。 经过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个道理。其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 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 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笔 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教学理念生活化 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只有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脑海里,才有可能 使教学行为加以改变,才有可能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践行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如此,作 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定会垂直作用于学 生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身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 材内容,并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产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把 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使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地、 恰到好处地相互融合。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 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 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 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 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能使学生感受到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要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 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新课教学生活化。 在进行新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采取科学的生活化方法,例题的选择与编写要尽可能贴近学 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可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学校运动会拔河比赛中,规 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 赛中得到40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比赛的全 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3.练习生活化。 “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 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如在讲述函数内容时,可编写以下练习:我校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_数学 论文 新出台的课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2盾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地豆》的故事,通

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拔,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室成为导演”。将教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高坪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魅力。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一、走进“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学生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减轻学生学习的恐惧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时,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学生在头脑中还没有一定的立体观念,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让学生伸出自己的指头,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指头大小,然后拿出一个1立方分米模型盒让学生看一看它的大小,再在里面装上水倒在杯子里,看看有几杯。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的到呢?上课时,我准备3根米尺,利用墙角围成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学生是明白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为了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自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这么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的时候

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有这么大,能挤进去这么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既兴奋又惊讶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学习数学 教材中的有些事例往往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熟悉使得学与生活脱离。因此,教学时就对教材中的例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整合,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利用同学们每天中午吃饭时,有剩菜浪费现象这一生活素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很自然地主动参与进来,并提出问题,分析浪费原因:可能是菜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可能是烧的菜学生不喜欢吃等。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一引:“这样看来,如果你是食堂管理人员,要想办好食堂,我们首先得去了解些什么?”学生被这一身边的新颖问题所吸引,有的学生便得意地说:这得去了解我们同学们平时都爱吃什么菜。这样学生就自觉形成了统计的需要,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键是教材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再现“生活情景”学习数学 应用题是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接受。原因之一在于它是比较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而小学生则以具体的现象思维为主,又缺乏生活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发表时间:2013-06-19T14:50:55.37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42期供稿作者:陈志荣 [导读] 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干长,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崇仁县第二中学陈志荣 “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非亲自感受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不行。 一、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人们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1、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生存的,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离开了数学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发现、应用和理解。 2、数学是一种文化 数学是思维与线条的文化。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我们说,无论是哪一种学科,都要考虑到人的全面发展,数学学科尤其重要,应结合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优良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要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二、感受数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让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参与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1、联系生活实际,把应用意识贯穿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现在的应用题不仅题干长,而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要求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思维模式:了解生活常识,在读懂了试题内容后,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把答案放到生活中来。这表明当数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情景越接近,学习自觉感知程度就越高,所以我们要善于挖掘数学中的生活情景。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影子。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里 ,都在运用着数学的概念、法则和结论。很多看似和数学无关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数学工具加以解决。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很多学生学习数学多年 ,并不知道数学有什么用途 ,他们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中考与高考。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 3、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筋去探密数学,既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又激发学生原始的自我展示欲,提高学生对探究新知的兴趣,而且经过一系列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逐步发展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结合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挥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应怎么做? 1、把微笑带进课堂,让学生在“做”和“玩”中学习数学“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游戏是人的天性,是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在数学活动中恰当地利用游戏的特点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即将数学内容融入适宜的游戏,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中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觉有效地运用数学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中的一些习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有的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提高数学学习劲头,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数学教学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才能给我们的所有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双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这句话:“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地吸引,学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而深深地打动。”要想使每一位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长久地对它保持浓厚的学习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