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修改)

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修改)

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修改)
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修改)

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段显明1,黄小丽2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37)

摘要

本文通过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了1990-2009年这20年间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展的Kaya公式,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简称LMDI)法,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进行结构分解。结果表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是降低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家庭规模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波动性。家庭规模在4人以上的,其规模大小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较大,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少,其对碳排放的累计贡献率也在不断减少。本文得出结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趋势是呈“U”型的,其拐点出现在1996年。在过去的20年中,家庭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家庭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关键词: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LMDI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家庭消费及其影响是仍旧是可持续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第一篇英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能呈刚性增长趋势。居民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将成为气候变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不同的国家间家庭直接生活能源的需求占总生活能源需求的34%-64%(第3篇英文文献)。因而家庭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也是碳减排的一个巨大挑战。

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居民生活能源碳排放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研究:Annelllarie(2009)对荷兰、英国、瑞典和挪威的生活能源碳排放做了对比,发现生活用能方式和用能结构的差异,致使各国用能过程中碳排放量出现不同[10];Dietz Tomas(2009)通过行为观察法观察记录了5大家庭活动行为减少美国碳排放的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家庭行为对减排政策的意义;Eleni(2010)评估了

1990-2006年希腊居民生活中化石燃料使用及相关的CO2排放量[3]。岳瑞锋等根据1990-2007年我国各省际的能源碳排放强度和人均排放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各省际的类型迁移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6]。也有些研究者按照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对我国省际二氧化碳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7-9]。(2)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因素较多,例如:收入、家庭规模、居住面积、能源成本、终端设备利用效率等,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定量分析的研究文献。Druckman A(2008)通过地理和社会经济分解模型对英国家庭能源使用和相关的碳排放进行研究,发现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不仅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也与居住类型、住宅面积、家庭组成、所处区域等因素相关;(8)查建平等(2010)建立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对1996-2007年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做了分析,发现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呈“U”型趋势[11]。秦静(2010)分析1998-2007甘肃省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用灰色关联度分别计算了甘肃省城镇、农村收入及人均煤炭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油品消费、人均生物质能与人均生活能源的关联度进行分析[5]。魏一鸣等(2011)通过生命周期法分析了中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农村和城镇家庭能源消费碳排放的

作者简介:1段显明(1964),男,江西都昌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2黄小丽(1988),女,浙江衢州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

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不同生活方式下能源消费、消费支出、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牛叔文等(2012)通过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的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没有将家庭规模因素考虑进去,因而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在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中引入家庭规模因素,并采用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对1990-2009年间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因素研究。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1)碳排放估算方法

本文采用公式法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估算:

(1)

其中,TD为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总量,e i为i类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即二氧化碳排放系数,s i为i类直接生活能源占总生活能源的比重。

(2)数据来源及整理

本研究模型采用的是1990~2009年的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包括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家庭规模等指标数据。其中,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与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两项指标由各类型直接生活能源的碳排放量和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总量折算而来,直接生活能源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和家庭规模等指标数据由各类型直接生活能源消费量、直接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全国人口数和家庭户数等指标折算而来,各类型直接生本文的各类直接生活能源消费量资料来源于1990-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通过碳排放公式估算出各类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资料来源于1990-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比重+农村家庭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以1990年的不变价格为基准。直接生活能源折标煤及碳排放参考系数来源于《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文件。

表1直接生活能源折标准煤及碳排放参考系数

注:1、低(位)发热量等于29 307千焦(kT)的燃料,称为1千克标准煤(1 kgce)2、上表前两列来源于《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 2589-2008)3、上表后两列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4、“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方法:以“原煤”为例1.9003=平均低位发热量*0.000000001*单位热值含碳量*碳氧化率*1000*44/12

电力在消费过程中不产生碳排放,只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因此,计算居民电力消费碳

排放首先要计算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并结合电力生产量来计算电力生产的碳排放系数。本文中电力碳排放系数取全国电网碳排放系数的均值为0.967kg/KW.h(全国电网碳排放系数来源于《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发改办气候[2011]1041号))。通过计算整理得到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析的基础数据如下:

表2 1990-2009年各类直接生活能源人均消费CO2排放量

总量(千克)

煤炭

(千克)

电力

(千克)

煤油

(千克)

液化石油

气(千克)

天然气

(千克)

煤气

(千克)

1990 334.6417 279.553 40.95664 2.71611 4.330185 3.267659 3.818121 1991 333.1388 271.6776 45.67869 2.41432 5.454588 3.136727 4.776871 1992 313.0754 241.1013 53.12411 2.11253 6.367812 3.680563 6.689127 1993 314.0932 234.0592 60.48468 1.81074 7.867992 2.926025 6.944582 1994 303.1181 208.0256 70.34438 1.81074 10.01921 3.329871 9.58831 1995 319.6748 213.397 80.70807 1.50895 13.74389 3.211127 7.105688 1996 275.1873 157.6565 84.82565 1.50895 18.17351 3.393856 9.628913 1997 279.7603 146.7359 95.36947 1.50895 19.21655 3.440363 13.48907 1998 281.5731 138.9495 100.7928 1.81074 21.45628 3.873191 14.69056 1999 278.8536 132.8583 105.0401 1.81074 21.00443 4.094513 14.04554 2000 281.5928 127.2785 111.198 1.81074 21.08249 5.104822 15.11821 2001 291.4284 125.6595 122.3513 1.81074 20.87382 6.602978 14.13011 2002 305.0438 124.8558 133.7834 0.90537 23.47169 7.189698 14.8378 2003 338.3667 132.8132 154.4648 0.90537 26.78446 8.031995 15.36691 2004 380.4782 143.2209 177.9064 0.60358 32.31485 10.34329 16.08922 2005 421.4354 146.3279 213.9732 0.60358 31.6082 12.1504 16.77215 2006 462.4325 145.475 247.2105 0.526116 34.44655 15.60973 19.16462 2007 520.7919 140.7414 298.1019 0.446097 38.54413 21.69803 21.26038 2008 533.1315 131.2282 320.9159 0.30179 34.11078 25.61233 20.96248 2009 564.6296 130.199 353.8718 0.422506 34.73456 26.52419 18.8775 各类直接生活能源消费量资料来源于1990-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通过碳排放公式估算出各类直接生活能源消费量。

1.2模型分解及研究方法

由于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并不参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直接创造,因而有必要Kaya模型进行

修正与拓展。依据恒等式的构造思想,我们构建了如下的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分解模型:

式中,C 表示碳排放总量;C i表示第i种直接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量;Di表示第i种直接

生活能源消费量(折算成标准煤,其中i=1,2,3,4,5,6;分别代表煤炭、电力、煤油、液化石

油气、天然气、煤气);TD表示直接生活能源消费总量;R表示家庭人均收入;P表示人口数;H表示总户数。分别定义,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因素e i=C i/D i,即各类直接生活

能源的碳排放系数;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因素s i=D i/TD,即各类直接生活能源在总直接

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中的份额;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因素f=TD/R,即单位家庭可支配收入

的直接生活能源消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g=R/P,即;家庭规模因素h=P/H,因此碳

排放量可表示为:

.....i i i

C e s f g h H

=∑ (3)

二氧化碳排放的基本公式如(2)式,第j 年相对于基年的CO 2排放量变化可表示成:

(4)

?C j 表示第j 年相对于基年的碳排放变化量; C j ,C 0分别表示第j 年,基年的碳排放量;?C e 、?C s 、?C f 、?C g 、?C h 分别表示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规模引起的碳排放变化量。j=0,1……19,j=19表示2009年。

利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 分解法(LogarithmicMean Weight Divisia )对(4)式进行分解(梁大鹏等,2009;徐国泉,2006),可得:

(5)

?CX 代表各因素变化对碳排放变化的效应值,其中X={e,s,f,g,h},它们是有单位的实值,分别表示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效应、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和家庭规模效应。由于各类直接生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变,所以?Ce=0。

2.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分析

2.1数据分析分析

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中国 1990~2009 年这20年间居民人均直接生活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U ”型,在1990-1996年间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CO 2排放量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在减少,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1997-2009年期间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CO 2排放量持续增加。在六类直接生活能源人均消费的碳排放上,电力消费量增长迅速,从而使得电力消费排放的CO 2量快速增加;随着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变化,煤炭作为居民直接生活能源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人均碳排放量也在不断减少。人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的消费CO 2排放量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是很大。在1990-2009年间,煤油消费量几乎没有变化。

图1 人均直接生活能源消费CO2排放量

2.2因素分析

由于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即为各类直接生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通常取不变常数,因此?C e为0可以不作为考察因素。在分解后的各影响因素中,家庭人均收入效应对碳排放增长表现为正效应,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家庭规模效应和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表现为负效应(见图2)。由表 5可以看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对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变化累积贡献值为 578千克,贡献率为417.04%;能源结构效应累积贡献值为-128.325千克,贡献率为92.52%;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累积贡献值为-220.15千克,贡献率为-158.72%;家庭规模效应累积贡献值为 -91.282,贡献率为 -65.81%。在总体碳排放影响因素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促使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因素,从1991年到1999年人均碳排放累计效应不断减少,到了1999年碳排放累计效应达到了-85.0847千克,这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小于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规模等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2000年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在急剧增加,平均每年增加的人均碳排放贡献值在30千克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示了增加对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研究的必要性。

图2 因素对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累计贡献趋势

表3 1990-2009年各因素对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影响

?C s(kg)?C f(kg)?C g(kg)?C h(kg)?C j(kg) 1991 -4.87813 -12.393 15.76816 -15.7583 -17.2613

28.26% 71.80% -91.35% 91.29% 100% 1992 -15.0895 -47.2002 40.72332 -17.816 -39.3823

38.32% 119.85% -103.41% 45.24% 100% 1993 -22.1067 -60.4029 61.96111 -19.8144 -40.3629

54.80% 149.65% -153.51% 49.09% 100% 1994 -33.5409 -80.8537 82.871 -21.2294 -52.7531

63.58% 153.27% -157.09% 40.24% 100% 1995 -41.797 -75.8485 102.6785 -24.2007 -39.1677 106.71% 193.65% -262.15% 61.79% 100% 1996 -55.5429 -120.214 116.303 -23.5708 -83.0252

66.90% 144.79% -140.08% 28.39% 100% 1997 -62.901 -123.599 131.6182 -27.0659 -81.9473

76.76% 150.83% -160.61% 33.028% 100% 1998 -67.6184 -135.195 149.7444 -27.0914 -80.16

84.35% 168.66% -186.81% 33.80% 100% 1999 -71.8595 -155.919 171.9905 -29.2966 -85.0847

84.46% 183.25% -202.14% 34.432% 100% 2000 -76.1492 -166.079 189.1796 -29.4654 -82.5144

92.29% 201.27% -229.23% 35.1% 100% 2001 -82.7979 -175.595 215.1793 -38.5516 -81.7649 101.26% 214.76% -263.17% 47.15% 100% 2002 -87.8604 -193.863 252.1256 -41.7231 -71.321 123.19% 271.827% -353.51% 58.50% 100% 2003 -93.9908 -193.661 291.3766 -44.5949 -40.8699 229.98% 473.85% -712.93% 109.11% 100% 2004 -99.391 -190.076 335.3039 -48.9593 -3.1228 3182.76% 6086.74% -10737.3% 1567.80% 100% 2005 -108.749 -187.16 382.7019 -75.2955 11.4982 -945.79% -1627.73% 3328.36% -654.85% 100% 2006 -114.62 -190.033 432.4442 -85.24 42.55075 -269.37% -446.60% 1016.30% -200.33% 100% 2007 -121.196 -188.498 495.8448 -88.9799 97.17025 -124.73% -193.99% 510.28% -91.57% 100% 2008 -124.645 -205.255 528.3905 -90.3054 108.1843 -115.22% -189.73% 488.42% -83.47% 100% 2009 -128.325 -220.15 578.463 -91.282 138.7059 -92.52% -158.72% 417.04% -65.81% 100% 注:各效应的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表示累计贡献值和累计贡献率

1.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效应。从1991年开始,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的能源消费结构效应全部表现为负效应,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值在不断增加,平均贡献值在 11 千克左右。居民生活中作为直接能源消费的煤炭量从1990年的7

2.6%下降到2009年的13%,能源结构效应对减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上贡献力较大,1990年到 2009 年的平均贡献率在-50%左右。

2.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极大减少了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因此,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提高是减缓碳排放增长速度最重要的因素。从1990~20014年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的累积贡献值为-190.076千克。但是从2004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使得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力逐渐降低,到 2009 年为止,累积贡献率总共下降到-158.72%。

3.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是促进碳排放增长最重要的因素。在研究时序内,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因素的历年累积效应都比较高,其中1990~2004年每一年对增加碳排放的累积效应在不断地增长。可见,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带来了大量碳排放。从2005年开始,虽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碳排放增长的累积贡献值仍然在逐年增加,但是贡献率却开始降低,到2009年为止,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效应累积贡献率降低到417.04%。

4.家庭规模效应。统计数据显示,最近二十年来,我国“家庭户人口”进一步减少,每户家庭人口数已经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期1990年的4.12人降至2009年的3.22人。一家三口的家庭格局仍为主流,大多数小家庭在建立后通常选择自立门户。从累计贡献度来看,家庭规模在4人以上的,其规模大小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较大,随着家庭规

模的减少,其对碳排放的累计贡献率也在不断减少。从2004年家庭规模为3.55人下降2005年的3.31人,家庭规模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值也从48.95千克上升到75.29千克,2005年之后,随着家庭规模减少,其对减少碳排放的累计贡献值虽有所增加,但累计贡献率在不断减少。

3.结论

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到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强度、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规模的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近20年来,我国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总体趋势是呈“U”型的,其拐点出现在1996年。

2.在过去的20年中,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主要来自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及家庭规模,尤其是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

3.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消费量在高速增长,而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消费量则在不断下降。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少采用煤油作为照明能源,因而在1990-2009年间,煤油消费量几乎没有变化,煤油作为直接生活能源的一个指标也越来越不适合,在后续研究中可以省略这一项。

4.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对减少我国生活能源碳排放的作用分成两个阶段。1990~2004 年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的累积逐渐增强,在2004年其抑制作用的累计贡献达到顶峰,随后从2005年开始,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力逐渐降低。在2004年之前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规模对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抵消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所带来的碳排放,而2005年-2009年期间由于技术进步等瓶颈因素的制约,能源消费结构、直接生活能源消费强度、家庭规模对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抑制效果远远小于了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所拉动的碳排放量的增长。

5.家庭规模对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波动性,这主要是由于家庭规模在4人以上,家庭规模越大,居民直接生活能源消费人均碳排放量就越少,在家庭规模大于3.5小于等于4情况下,家庭规模对抑制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量的贡献率较稳定,当家庭规模小于3.3情况下,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规模对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少,即当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家庭的一些耗能设施仍需正常运行,从而导致人均碳排放量的增加。

参考文献

[1] Zahn R.Beyond the CO2 connection[J].Nature,2009,460(16):335-336

[2] Soon W.Implications of the secondary role of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forcing in climate change :Past,present,and future[J].Physical Geography,2007,28(2):97-125.

[3]赵婷.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N].天津日报,2009-11-27.

[4]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中国直接生活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与实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9):9-15

[5]Eleni Papathanasopoulou.Household Consumption ,Associated Fossil Fuel Demend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The Case of Greece between 1990-2006 [J].Energy Policy, 2010,33:175-182

[6]秦静,牛叔文,孙红杰.甘肃省生活能源消费与经济增氏的灰色关联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9):33-36

[7]Annemarie C . Kerkhof ,Rene M.T. Benders .Henri C. Moll,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 in Household CO2 Emissions between and within Countries [J] .Energy Policy, 2009,37:1509-1517

[8] 刘文,赵小萍,王春清,郝黎明,尹军,韦新东.吉林省生活用能源消费的预测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3(1):9-11

[9]岳瑞锋,朱永杰.1990—2007年中国能源碳排放的省际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10,29(3):40-45.

[10]王效华,胡晓燕.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3):294-297

[11]朱勤,彭希哲,陆志明,吴开亚.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2):2072-2079.

[12]李艳梅,张雷.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原因分析与节能途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83-87.

[13]李国璋,王双.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分解分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J].财经研究,2008,34(8):52-62.

[14] Obas J E,Anthony J I.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tensity between oil-producing and non-oil-producing sub- Saharan African countries[J],Energy Policy,2006,34(18):3599-3611.

[15]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158-161.

[16]Yi-Ming Wei. Lan-Cui Liu. Ying Fan,GangWu.The impact of lifestyle on energy use and CO2 emiss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residents [J].Energy Policy, 2007,35:247-257

[17] 孙建卫,赵荣钦,黄贤金,等.1995-2005年中国碳排放核算及其因素分解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8):1284-1295.

Carbon Emissions on Direct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Duan xianming Huang xiaol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 Hangzhoudianzi University ,Zhejiang Hangzhou 300037)

Abstact: Though the data of 1990-2009,this paper estimates CO2emission of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 and then using extended Kaya formula and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immediate (LMDI)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carbon emissions of direct 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 factor in increasing carbon is the per capita disposable income growth; however the main inhibition factors in CO2 emissions is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efficiency。It come a conclusion that by leading a proper way to consuming and increasing resident’s awareness ,we can reduce CO2 emission.

Key word s: direct life energy; CO2 emission; LMDI

我国能源状况浅析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崛起的动力。能源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刚性约束问题,如何正视我国能源消费现状,科学制定节能规划目标,构建起能支撑我国经济适度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以实现能源、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必须加强对能源危机的认识和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大得多。一次能源的储量和生产量可以满足需要,但由于能源的生产分布并不均衡,能源价格正日益成为改变世界财富分配的重要因素,资源控制导致的能源危机是主要的表现形式。我国能源资源可利用总量比较丰富,结构以煤炭为主,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了长足发展,基本满足和支持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拥有不同的物质生产方式,使用的主导能源也不相同。主导能源从化学(矿物)能源向物理能源转换,是当前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从全球时代背景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我国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由初级战略——传统能源发展战略和高级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组成的复合型的能源发展战略。

近年来,资源的日益枯竭导致国际之间的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能源甚至成为发动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而20世纪的两次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寻求和发展可以替代化石能源的其它能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长期使用煤炭等污染的能源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困扰,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能源短缺、油价飙升,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靠能源技术的改进,更要靠正确的能源理论来支撑。就是说,树立科学的能源观,努力把握能源演进的历史及其规律,是深入认识能源问题的实质、切实把握能源问题的发展趋势、探寻能源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而全球性的能源短缺乃至危机,恰好发生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严重的瓶颈。 一、我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从能源总量来看,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靠国内供应,能源自给率为94% 。其中煤炭的消费已经占76% ,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石油和天然气所占能源的消费比例也开始慢慢上升,出现了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虽然我国的水利资源丰富,但水电也只占到6%,炭、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能源枯竭,势必影响我国的国民经济的运行。 二、我国能源结构出现的问题 我国供需出现很大的缺口,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增,油价一直攀升,这即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我国的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煤炭是主导能源,但据预测,如果按现在的开采速度,我国的煤炭的供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第一篇 1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需求量预测 海南省“十二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取 11.5%的年均GDP增长速度作为海南省经济增长的高速增长情景,10% 为中速增长情景,8.5%为低速增长情景。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为 1.2451%(这是海南省1993—2012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工业比重约 为23%是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2%。把不同情景下2015—2020年海南省国民生 产总值GDP,人口总数P,工业比重i代入协整方程,得到能源消费需 求量的预测值,见表5。 2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研究 海南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为主要地位,煤 炭消费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28.9%上升到2012年的36.51%,天然气 消费的比例从2002年的18.2%先上升到2004年的33.92%,后下降到2012年的22.74%,总的来说,各个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天然 气和电力清洁能源消费量,与海南省是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相 符合。本文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预测2015—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 费结构。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预测的基准年;第二计算转移概率矩阵;第三利用模型预测下一个状态的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对预测结构利用有 规划约束条件调整转移概率矩阵。因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新 能源替代常规能源达到250万t,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2.5%以上,对 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重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所以对能源消费结构 发展规划实行必要的修正。本文假设石油的发展趋势没改变,天然气 和电力能源的增加由煤炭减少补充。经过修正后,能源消费结构的概 率转移矩阵中,变化的仅仅是煤炭→电力,煤炭→天然气的转移概率,其他的保留概率不变。以2012年作为基准年,利用Mathlab软件计算 得到约束条件下平均转移概率矩阵为。利用表1的数据和平均转移概

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八龙潭小学2017年第一季度 能源资源消耗分析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要点,客观反映我校公共机构能耗情况,及时提供真实的节能数据,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正常化、规范化,特作如下公共机构能源消分析报告。 一、基本信息情况 根据2017年第一季度统计,我校总用能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用能人数为50人,能源资源消耗主要是办公学习及日常用电、日常用水等。 二、能源资源消耗情况 2017年第一季度用电消耗880千瓦时;用水消耗350立方米;原煤消耗1160千克;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为1.42度/ 平方米,人均用电量为17.6千瓦时/季度,人均用水为7吨/季度。 二、能源资源消耗变动情况 经统计,2017年能源资源消耗呈现下降的态势。其中,单位建筑面积用电量同比下降0.21%,人均用电量同比下降0.15%,人均用水量同比下降0.39%。 2017年度能源消耗总量同比总体下降,实现学校用电、用水、用原煤指标有所节约,但下降幅度还应进一步提高。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2017年第一季度我校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与上级要求仍有差距。下一步我校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提高公共机构节能的成效。 (一)加大节能改造力度。加快淘汰高耗能的办公设备,完成节能灯管的更换,积极推进办公室资源循环利用。 (二)加强节能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的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深化学校节能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节能制度,强化办公节电、日常节水、办公耗材及其它节能事务管理措施。 (四)完善节能考核评价。不断完善节能降耗工作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切实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二○一七年五月十日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我国工业分行业碳排放与增加值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30T16:40:07.89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导读] 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王璇珍(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本文选取2004-2007年我国工业分行业的碳排放量与工业增加值,建立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食品烟草加工业及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是碳排放量较多的部门,而过去一直被认为碳排放大户的采掘业和化学加工业的碳排放量相比却不高。因此,加快食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变能源消费结构是减少工业碳排放量的必要措施。关键词:碳排放增加值工业能源面板数据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碳排放问题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根据IEA(2009)的统计数据,2007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据统计,中国使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各种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80%。我国2006年底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我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何优化我国工业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的减少以减缓和控制气候变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纵观国内外学者在碳排放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对数法和结构分解法。其中指数分解法包括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和拉氏指数法。迪氏指数法的宗旨是把分解出的都是时间t的连续函数,对时间进行微分,然后分解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被分解变量的影响,随着迪氏指数法的不断发展,更加完善的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被提出,在计算中LMDI可将余项完全分解,不会出现不可解释的余项。国外方面, Ang et al [1]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对中国工业部门消费能源而排放的CO2进行了研究。Liu et al(2007)[2]同样运用此法把对中国工业部门CO2排放的研究扩大到36个行业集中研究了中国1998-2005年期间工业部门的CO2排放。国内方面,王锋等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2],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得出结论,在1997-1999年间,中国CO2排放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结构分解法(Structural Develoment Analysis,SDA)基本思想是把经济变量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和数学规则,将分解的因素再细化,进而拓宽分析的功能,使经济分析更加透彻、方便和系统。梁进灶、郑蔚等(2007)利用结合法研究技术效应、中间需求效应、最终产品结构与中国能源消费的关系[3]。刘启运、夏明等(2006)利用结合法分析了中国能耗阶段性变动的短期和长期原因[4]。本文拟用面板数据将我国工业分行业的增加值与碳排放量进行回归找出各部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二、模型设计及估计 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选取2004-2007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增加值及9种能源实际消费量作为原始数据,经处理计算得到各行业的碳排放量。(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局网站)(1)由于目前无中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具体观测数据,本文将进行估算。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口径,将最终能源消费种类划分为9类(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采用9类能源消费总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然后加总即可。目前有部分文献对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借鉴IPCC研究结果来进行估算。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原始数据中各种能源的消费均为实物统计量,测算碳排放时都折算为标准统计量。各种碳排放系数分别如表1所示:表1:各种能源的折标准煤系数和碳排放系数 (2)根据我国工业各部门的行业划分,本文按照部门性质,各部门以及相应行业将我国工业分为5个部门,25个行业。其中,采掘业部门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食品烟草部门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部门是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医学制造业。机器设备部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部门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供应部门。 2、模型设计与估计 自2004年以来,全国工业各部门进行了调整,并进行了工业普查,因此无法使用较长时期的数据建立模型,面板数据可将样本量扩大十几倍,既可以分析工业一个行业各部门碳排放之间的差异,又可以描述各行业之间碳排放的变化特征,有效解决因观察期较少造成的样本数据偏少的问题。因为要研究分行业的碳排放因素变化,因此建立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为: gdp指各行业工业增加值,co2指碳排放量,由于各行业增加值与碳排放量的数量级差距甚远,为了消除回归值系数相差太大的影响,将数据全部取对数处理。lngdp是工业增加值对数化的表示,lnco2是碳排放量对数化后的变量名称,是常系数,是随机变量然后,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经Eviews6.0处理可得到2004-2007年4个年份的工业各行业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的回归结果如下:表2:碳排放总量与增加值回归报告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最新)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工作部署,全面完成全市“十三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推动我市能源发展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利用水平的地区差异,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衔接,建立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机制,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保障合理用能,拓展清洁用能,激励节约用能,限制过度用能,淘汰落后用能,确保民生用能,提高用能效益和全社会用能管理水平,实现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我市能源发展转型升级。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强化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有效机制。 保障供给和合理控制相结合。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用能需求,尤其要重点保障关乎民生的重点领域、基础产业和公共服

务单位等方面的能源供应;同时,要引导和控制能源消费,多渠道多层面限制各领域不合理用能,综合提升用能水平。 合理配置和兼顾效益相结合。统筹兼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和能源利用效益水平,合理配置能源资源,优化布局全市能源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大力增加清洁低碳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整体效益。 (三)工作目标。 “十三五”期末,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28%。到X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约1339万吨标准煤以内,较X年增加142.6万吨标准煤。 按照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综合考虑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能源消费水平、能源利用技术和区域发展定位,将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各县(市、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见表1。 二、主要任务 1.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优化发展布局、鼓励资本运作、加大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推动传统制造业加快向附加值高的产业链环节延伸,推动低能耗产业加快发展。制定适应不同主体功能区的重点产业节能准入机制,实施差别化产业政策,科学引导全市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 2.淘汰落后产能。依据国家相关产业和环保政策要求,以电力、石化、钢铁、水泥、陶瓷、玻璃、造纸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引导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办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加强日常用能精细化管理,提高用能效率,根据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办能源资源消费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职责分工 我办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工作在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领导下,由单位综合办公室组织实施,并确立统计员。主要负责制定统计实施方案,安装统计软件,填写上报统计报表,编制统计工作报告并报送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工作。 二、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层表 基层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状况》、《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能源消费状况》和《公共机构采暖能源资源消费状况》,应及时汇总,上报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分级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公共机构数据中心机房能源消费统计汇总情况》和《公共机构采暖能源资源

消费统计汇总情况》。 三、统计数据采集方法 (一)公共机构基本情况 公共机构基本信息采集应全面统计整理我办相关信息,据实填写建筑面积、用能人数、公车数量等其他信息。坚决杜绝少报、漏报公共机构数量的现象。 (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1.电消费数据: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消费的总电量及费用数据。采集方式有两种: 一是从电力供应部门获取数据; ? 二是逐户调查各用户和统计公用电耗,然后累加获得总消费数据。 2.水消费数据: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实际用水量及费用数据。 3.原煤消费数据: 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原煤实际消费量及费用数据。 4.天然气消费数据: 填写本单位办公区统计周期内的天然气实际消费量及费用数据。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 一是集中供应和使用的,由燃气公司提供能耗数据; 二是分户购买、使用的,逐户调查和累加各用户消费量和费用。

碳排放计算方法

碳排放计算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 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0.0165 NOX(氮氧化合物)0.0156 烟尘0.0096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0.67(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0.68(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0.69(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8.03 NOX(氮氧化合物)6.90 烟尘 3.35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

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 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 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 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3.67 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 44/12=3.67)。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 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 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3.67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精品—市委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通知

精品—市委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通知 市委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经济开发区、萌山风景旅游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区各大企业: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新增能源消费源头控制,根据全市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告预警制度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区新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通知如下:一、实行区域新增能源消费总量预警制度(一)镇(街道)、经济开发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预警:1、半年新增能耗总量超过能耗总量控制指标60%的;2、预计新增能耗超过年度能耗总量控制指标的;3、其它需要预警的情况。(二)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预警:1、季度单位产品能耗(单位产值能耗)比上季度不降反升的;2、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的;3、能耗增长速度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之比大于0.7的;4、其它需要预警的情况。(三)预警条件成立时,由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统计局通知有关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及企业,实施以下预警响应:1、被预警单位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并在5个工作日内将整改计划分别报送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统计局; 2、整改计划实施后,每月报送整改落实情况; 3、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统计局对预警单位整改情况及时向区政府汇报。(四)被预警单位整改措施落实后,可向区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提出解除预警申请,经核实后符合条件的解除预警。 二、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用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年全区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共有58家,其能耗约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能耗的49.6%。各有关企业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及省市节能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标准,按照合理用能的原则,加强节能管理,推进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健全能源计量、监测管理制度,全面提高能耗指标数据质量,确保能耗数据客观、真实、准确。从6月份开始,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实行月报制度,于每月初6号前将上月能源消费情况经企业法人签字后报区统计局,企业用电情况由供电部负责提供,并按时报区统计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区统计局、供电部要加强对企业每月(季、年)能耗数据的分析,确保能耗总量增幅与经济指标增幅相协调。三、加强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是加强区域新增能源消费源头控制工作的重要抓手,投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核管理,切实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组织领导,严把新建、改建、扩建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能评关,严禁“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上马。对年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项目实行严格的节能审查,从今年6月份开始,未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准建设。对违规在建项目,有关部门要责令停止建设,金融机构一律不得发放贷款。四、切实强化保障措施(一)按照《区节能降耗工作预警调控方案》的要求,充分发挥区节能降耗预警调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区发改、经济和信息化、统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做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及预警调控工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要会同区统计局、供电部定期组织召开预警调控联席会议,向相关部门通报情况,研究处理意见,确保落实各项调控措施。(二)将镇(街道)、经济开发区、区有关部门及企业执行区域新增能源消费预告、预警制度情况纳入年度节能目标考核,对受到预警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企业,在年度节能目标考核中每预警一次扣1分,对部门违规审批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主要包括能源储存结构现状和消费结构现状。首先,中国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煤,其次以石油为辅,天然气,水电,风力,核电只占很少的比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出口量畏惧世界第一。而其中标准煤占据十万亿吨,可供利用的为10,,1996年,其产量为13,8吨,同样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山西称为煤海之都也不住为奇了。 作为工业的水黄金,石油是中国的第二大能源,而且其比重在不断加大,1950年其原产石油占世界第27位,至1986年,达到了1.3亿吨,位居世界第5位。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稳地因数。 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燃气体,天然气自然在今后的社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蕴藏在地层内,无需加工,易于管道运输。所以我国就给局这一特点而实施了“西气东输”这一重大工程,它的储存量是二十四万亿吨,仅次于前苏联居世界第二,到1996年以开发了210亿立方米。 而正在开发的新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还不具有规模性,投入使用量很少,所以我国的能源储存结构可以归结为“富煤,贫油,少气” 而能源的储存也决定了其消费结构现状。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5,,而另一份资料也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中,煤站67.7,,石油站22.7,,天然气站2.6,,而新能源只占7,,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究其根本,煤的存量大,已然形成了已关的产业链,。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它对社会的发展乃至运作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火力发电,炼钢,炼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他有密切联系,所以消费就大,而其他能源如石

碳排放计算方法

二氧化碳排放的计算可以通过实际能源使用情况,比如燃料账单/水电费上的说明,来乘以一个相应的“碳强度系数”,从而得出您或您家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数字。典型的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CO2(二氧化碳)排放系数(t/tce)(吨/吨标煤) 推荐值:(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参考值:(日本能源经济研究所) (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火力发电大气污染物排放系数(g/kWh)(克/度) SO2(二氧化硫) NOX(氮氧化合物) 烟尘 如何计算减排量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世界最关心的环保问题,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而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二氧化碳(CO2),而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现代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归根到底是大量使用各种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造成的,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各国纷纷制定了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

通过节约化石能源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两个关键。在节能工作中,经常需要统计分析二氧化碳减排量的问题,现将网络收集的相关统计方法做一个简单整理,仅供参考。 1、二氧化碳和碳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CO2)包含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分子量为44(C-12、O-16)。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含有约1%二氧化碳。液碳和固碳是生物体(动物植物的组成物质)和矿物燃料(天然气,石油和煤)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吨碳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大约吨二氧化碳(C的分子量为12,CO2的分子量为44,44/12=)。 我们在查看减排二氧化碳的相关计算资料时,有些提到的是“减排二氧化碳量”(即CO2),有些提到的是“碳排放减少量”(以碳计,即C),因此,减排CO2与减排C,其结果是相差很大的。因此要分清楚作者对减排量的具体含义,它们之间是可以转换的,即减排1吨碳(液碳或固碳)就相当于减排吨二氧化碳。 2、节约1度电或1公斤煤到底减排了多少“二氧化碳”或“碳”? 发电厂按使用能源划分有几种类型:一是火力发电厂,利用燃烧燃料(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所得到的热能发电;二是水力发电厂,是将高处的河水通过导流引到下游形成落差推动水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三是核能发电

计量经济学能源消费总量

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结果分析 一、研究意义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的分析, 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未能实现下降20%的目标,能源总量也没有得到控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目标都明显高于中央7%的目标,这势必加大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压力。分析能源结构,表明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所面临的形势都比较严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目标的建议。本案例通过对我国历年来煤炭、石油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进行了检验。关键词: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结构计量分析 二、计量模型分析 能源消费需求总量主要由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构成。为此,我收集了中国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煤炭、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1990——2012年的统计数据。 数据如下: 年份Y X1 X2 1991 10378376.117.1 1992 10917075.717.5 1993 11599374.718.2 1994 12273775.017.4

1995 13117674.617.5 1996 13519273.518.7 1997 13590971.420.4 1998 13618470.920.8 1999 14056970.621.5 2000 14553169.222.2 2001 15040668.321.8 2002 15943168.022.3 2003 18379269.821.2 2004 21345669.521.3 2005 23599770.819.8 2006 25867671.119.3 2007 28050871.118.8 2008 29144870.318.3 2009 30664770.417.9 2010 32493968.019.0 2011 34800268.418.6 2012 36173266.618.8 (一)数据描述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我国能源消费现状 石油占美国能源供应的2/5,是最大的能源。国家运输燃料几乎全靠石油。对国家安全来说,石油至关重要。美能源部长在2001年全国高级别能源会上说:今后20年美国将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如果我们不对付这一挑战。美国经济将受到威胁,特别是汽车、航空、建筑、货运和农业、石油是国家关键部门。目前美国能源部有1。3万人,而我们生管能源小组只有24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效率低,污染严重。可以说,经济高速增长是资源巨大消耗换取的。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消耗都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如电力、钢铁、建材等8个主要耗能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如中国汽车每百公里平均油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0%以上。汽车用油接近全国石油消耗总量年四成。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60%以上。 ●五金行业是典型资源消耗产业,2004年工具五金建筑五金、日用五金三大类出口总额达173亿美元,超过德国。美国传统五金出口强国占世界第一位。但这一“桂冠”是建立在消耗我国大量生产资源,大量能耗以及污染前提下实现的。由于我国能源价格便宜,所以五金出口单价只及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几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要创造出欧美相同价值的产品,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十几倍原材料和能耗。靠这样低价竞争来的。因为中国成品油价格扭曲的,是价格倒挂。很明显,如果我国放开成品油价格,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小了,竞争优势没有了,行业过剩又会引起危机。这种倒挂何时休。 ●企业之所以对正确节约用油不重视,随意,节约何时落到实处。再如钢铁,2004年我国钢产量超过2。7亿吨,今年预计3。4亿吨,比欧盟、日本家加起来还多。钢铁过快增长,尤其抵挡普通钢大量增加,原料煤电油不断上涨,使钢铁成本持续上升。55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只有4户吨材实现利润1000.元/吨以上,17户实现利润100元/吨以上。原来依仗燃料便宜的低成本时代已经过去。7月召开的中钢协二届五次(扩大)会上,谢企华会长要求从扩张规模转到调整结构,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上,由质量常量竞争转到能源和成本上。过量的消耗造成资源供求矛盾,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有22省拉闸限电。西南、东南沿海成品油告急,出现了“油荒”、“电荒”、“煤荒”。而这样的粗放,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已到了我国难已忍受的地步。 ●解决短缺的出路,无疑开源节流,据国国际能源机构预测,我国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原油缺口将分别为1。5亿吨、1。8亿吨和2亿吨。2010年哦石油将有一半依靠进口。而2020年该比例达到60%。而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局面,石油年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理论上应控制30%以内。 ●世界油价正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世界油价每桶变动一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百分点。今年我国仅进口原由一项就多支出100亿美元。源是要开的,但也需有度,那么节流呢?应当是出路。节油总比多找油,多采油,多买油简便,划算。 ●2003年我国消耗世界石油的4。4%、煤30%、钢铁27%、水泥40%。2004年中国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10%电力、19%铝和20%铜、31%煤炭。然而中国对世界GDP的供献仅为4%。 ●中国正走一条高能耗经济之路。而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铁能耗高出40%。电煤耗高出国际30%,我国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盲目扩张,其生产能力超出国内要求1倍以上。而这些正是发达国家出于环保、能源的考虑限制发展向境外转移的企业。高能耗我们赚了钱,

22.各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一、新增设施配额核定方法 根据《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配额核定方法(试行)》,本市新增设施二氧化碳排放配额按所属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先进值进行核定,即单位新增设施配额数量等于新增设施的活动水平与单位所属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乘积。活动水平数据根据行业不同,分别为产品产量、产值或面积。 二、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原则 排放强度先 1.相关性原则。先进值能够反映该行业CO 2 排放进水平,并与本市、国家或国际上制定的相关行业CO 2 强度标准相比具有先进性。 2.完整性原则。先进值是该行业企业/单位生产经营范 排放源产生的排放(直接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围内CO 2 和间接排放)强度先进值。 排放边界的 3.一致性原则。先进值开发中涉及企业CO 2 设定、排放源的确定、排放数据的收集、排放量核算等采用方法和遵守的原则与《企业(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一致。 4.透明性原则。具有明确的数据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并对数据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先进值制定所用的活动水平数据和历年CO 排放数据是基于企业报送并经过核查机 2 构核查后的数据。 5.可操作性原则。该先进值适用于北京市参加碳交易企业新增设施排放配额分配。 三、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制定方法 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参照国内外同一行业、同类产品

的先进碳排放水平,结合本市相关行业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1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上限,以行业内平均碳排放强度前20%数据作为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的下限,经本市最新各行业地方能耗限额先进值,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校验后,最终确定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 四、第一批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活动水平 本市第一批共对23个行业的先进值进行研究,其中16个工业行业,7个服务业。 行业名称活动水平 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值 非金属矿物制品产值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产值 金属制品制造产值 农副食品加工产值 汽车、铁路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产值 食品制造产值 西药制造产值 中成药生产产值 饮料制造产值 纸制品制造产值 火力发电产量 热力生产和供应产量 整车制造业产量 水泥制造业产量 啤酒制造业产量 物业管理类面积 高校和工程技术研发类面积 银行业面积 大型医院类面积 信息传输业业务总量或面积其他服务业面积 批发零售业面积各行业碳排放强度先进值将在2013年碳排放报告报送及核查工作完成后另行公布。

如何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如何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最近,国家能源局提出,“十二五”我国能源战略已经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这对于我国传统的能源思维模式是一次革命,也是一个挑战。 我国的能源发展无法超越阶段性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特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速度高、经济结构粗放,而经济粗放说明节能的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要求能源成本不能大幅度增加,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了政府调高电价的难度。相比之下,节能比较便宜可行。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战略转型路径应当是节能为主,发展清洁能源为辅。 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把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除了将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还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具体说,政府认为“十二五”期间要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以内,才能实现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样,“十二五”规划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工作的重大战略,其中重点工作是控制煤炭消费量的过快增长,压缩不合理的消费需求,淘汰落后产能。在“十二五”末,争取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1.4%。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将影响GDP 增长速度、能源结构、能源价格、GDP产业结构,乃至耗能产业迁移。比如说,对某个省份的能源消费总量限定可能迫使这个省份的钢铁厂迁移到其他省份。所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影响将是广泛和长期的。具体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内容,最终将是主要体现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除了目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份额比较大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国低碳转型的总体战略,减少碳排放意味着煤炭消费总量需要得到有效控制。 虽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如果要使控制达到较好的效果,还需要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如何确定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能源是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同时经济增长需要以一定数量的能源来支持。要维持现阶段比较高的经济增长,能源供应的总量将随之增长,需要研究阶段性能源增长与GDP之间的关系。制定一个既能保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又能较好实现能源总量控制的目标,十分重要。 第二,研究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问题。能源总量控制要求各个省份控制甚至减少能源消费数量,这相当于给地方经济增长加了一个紧箍咒。地方政府出于对经济发展的担忧,可能在能源总量控制目标的分配上斤斤计较。需要根据各地情况,在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寻找平衡,合理制定能源总量控制目标。 第三,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能源总量控制的意义。与“十一五”不同,“十二五”的节能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各地政府以节

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解决方法

我国的能源现状及解决方法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是我们国家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耗也在急剧增长,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能源资源有以下特点: 1.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006年,煤炭保有资源量10345亿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约占世界的13%,列世界第三位。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相对不足,油页岩、煤层气等非常规化石能源储量潜力较大。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折合年发电量为6.19万亿千瓦时,经济可开发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列世界首位。 2.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3.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 4.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长,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面临着重大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源约束突出,能源效率偏低。中国优质能源资源相对不足,制约了供应能力的提高;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也增加了持续稳定供应的难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需矛盾。单纯依靠增加能源供应,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消费需求。 2.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环境压力加大。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相对落后的煤炭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压力。煤炭消费是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已经变成煤烟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3.市场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有待加强。中国能源市场体系有待完善,能源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 随着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中国于2009年12月向世界宣布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成为减排工作的重点。至此,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与碳排放量的双重约束。如何在该约束下实现中国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一致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十年巨大的挑战。然而,中国目前并没根本上摆脱粗放式的发展道路,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仍将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如何在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吸取“十一五”节能减排经验,充分挖掘重点行业的节能潜力,制定相宜的节能政策等对实现中国工业化与现代化建设目标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本文将以2020年碳排放减排目标为约束, 通过技术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方式,设计相应的政策情景,并以钢铁行业和电力 行业为对象,分析在技术情景与产业结构情景中,该行业所设计的约束条件实现 潜力,并通过比较分析,给出钢铁行业的优化情景。本文的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选用情景分析法为分析工具,构建立2020年情景模型,利用CGE模型外推生成基准情景;(2)以40%-45%为减排目标,从产业结构与技术提升两个角度设 计实现2020年目标的政策情景;(3)分析各政策情景中,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的情景约束条件是否可行;(4)分别设计钢铁行业、电力行业的Bottom‐up模型,利用MCP思想,将其同Top‐down模型桥接成混合互补模型(MCP模型),模拟“十一五”期间的“上大压小”政策,并分析政策的节能贡献度。通过设计“十二五”的减排方案,预估“十二五”目标实现潜力。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2020年碳强度目标的关键方式。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单以技术提升的方式是无法完成2020年碳强度目标,“十一五”期间的行业能源强度急速下降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少。(2)经MCP模拟,“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的“上大压小”淘汰小炼钢产能对钢铁行业技术节能贡献为28.69%,而淘汰小火电对电力行业技术节能贡献度为24.20%,节能效果明显。(3)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将可对“十二五”减排目标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在政策情景中设计“十二五”的淘汰政策,模拟结果显示,钢铁行业可实现技术情景的目标52.25%及产业结构情景中的82.92%,电力行业则对应可实现25.72%和63.16%。(4)“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完成对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