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面对面】2017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万元先生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中考面对面】2017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万元先生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中考面对面】2017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万元先生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中考面对面】2017年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3 万元先生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15怀化改编)小说阅读。(9分)

万元先生

陈洁

周民的个子在身材上是1.66米,在气质上绝对是1.88米。所以身处于数学系的芸芸众生之中,他懒洋洋地翘着鼻子,一点儿也不显得矮。恰恰相反,众人在他眼睛里,倒反而是矮了一截。作为年轻的微积分专业助教,周民觉得自己才华横溢、前途无量并不是没有一点根据的。所以数学系的学生们就把“感觉最良好先生”的桂冠赐给了他。

周民走进一年级三班的教室的时候,总是一派眼睛朝天、漫不经心的学者风采。他把教科书和讲义像堆破烂似地往讲台上一扔,然后就再也不朝它们望上一眼。似乎望了它们一眼,就有辱他的学问和才华似的。他在教室的前方迈着两条短腿踱来踱去,暗自陶醉在自己的讲课中。兴之所至,就在黑板上一阵激烈地乱涂乱抹,指甲擦着黑板的“吱吱”尖叫让人不堪忍受。有时候他会突然在某个正做鬼脸的学生前停下步子,和蔼可亲地问一声“听明白了么?”

听周民的课有一个特点,本来不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还是不明白,本来明白的学生听了课以后也变得不明白了。所以学生们就把周民的课称为“糊涂加工场”,不管你原来明白不明白,听完课出来全都成了糊涂蛋。

系主任不是糊涂蛋。所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他对周民说,这样的基础课,你下个学期就不要再上了吧(意思是上基础课太委屈他了)。系主任说,编教材怎么样?我们多么缺乏一本高质量的教材啊!周民当时懒洋洋地叹了口气说,看样子也只有我来编了。

周民一编书,他的夫人就激动得简直不知道该为他做些什么好了。打从谈朋友的时候起,她就对他满心的崇拜和敬佩。“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敲开邻居家的门,压低嗓音说,“请把录音机的音量开小一点好么?”“我们周先生在写书,”她在吵吵嚷嚷的菜场上对售货员理直气壮地喊,“这一块猪肝你一定要卖给我!”售货员对她笑笑说:“你们先生写书管我妈的屁事!”

很多日子过去了,但见周民捧着一堆堆的书在图书馆的走廊上和教学楼的大厅里匆匆而过。碰到朋友了,就停下来,苦笑着说太忙了,实在是太忙了。“系主任缠着我要我编教材,不编不行啊。组里其他的老师,你是知道的,肚里就那么点东西。”朋友就说:“能者多劳,能者多劳嘛。”周民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随便便地、仿佛漫不经心地说:“可我手上正在写部专著。真是要命,一点儿时间也没有,而出版社又没完没了地催。”朋友就假装大吃一惊

地问:“真的么?真是要出专著了么?”周民就灰心丧气地叹息一声道:“据说这本书的出版将引起整个数学界的大地震。”“但是我已经阻止了这一说法。”周民谦虚诚恳地又说。

寒假结束的时候,周民交给系主任洋洋十万言的一叠手稿。系主任看完以后,一言不发地塞到了书柜的最下面一层。数学界的大地震自然连影子也没有。倒是周民本人一天天地被夫人调养得脑满肠肥,发福起来。

这时候系里来了一个援外名额,是援助非洲一个名叫冈比拉的国家。系领导排来排去排不出人来,而周民又恰恰闲散着,就把名额给了他。想来冈比拉教育水平低下,周民去教教函数、方程总不成问题。

周民人还没出洋,派头却早早地出了洋。蓄着一把大胡子,穿上了胡里花哨的格子西装。跟人讲起话来,常常恰到好处地嵌上几个法语单词。令人迷惑的是,他句子里的法语单词中国腔十足,而汉语单词又法国腔十足。弄到后来法国人和中国人都有点不知所云了。倒是他的那种满腹经纶却又百无聊赖的风度,的确是修炼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认识他的人猛一见他,还以为是见到了冈比拉总统本人呢。

周民回来时一下子阔了起来。他成了数学系惟一的一位万元先生。

这几天他正在埋头书写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的申请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再也不能容忍不学无术之辈占据教授、副教授的职位了!

人们说,是啊是啊

....。

【文章解构】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二)精练

专题八记叙文阅读(二) (一)那本韭菜换来的书 (2016年遵义市第55中学模拟) 居著培 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很多“文革”中被打为“毒草”的书籍被解禁,姐姐她们一群同学可以放开手脚传阅很多名著。一本书从别人手里借来总还保留着其他人翻阅时留下的温度。每次姐姐借书回来,我俩总是一刻不停,有时一个昼夜就能读完整本五六百页的书。不忙不行啊,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人在排着队呢! ②那次,姐姐拿回一本《三家巷》,不久,在盼望中,姐姐又借回了《苦斗》。从内容提要中我们知道这两本书是著名作家欧阳山的《一代风流》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我们还知道第三卷是《柳暗花明》。但姐姐的那些神通广大的同学也没有这本书。于是,大家都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③无可奈何中,姐姐和我商议,我俩去邮购一本吧。通过研究,我俩发现前两卷书都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我俩先写了一封信给出版社,言明想买书,问清出版社是否有存货,还有价格。对方很快回信,回答有存货,欢迎邮购。 ④但另一个烦恼不期而至,到哪儿搞到这笔钱呢?那时候全家靠父亲做教师的微薄工资生活,是不可能有这个余钱给我们买书的。正好,天无绝人之路。邻居小荷姐姐当时已经工作,是在镇上烧饼店工作,她给我俩出了一个主意,我们可以把家里的韭菜割下来,卖给烧饼店做烧饼。这个好主意让我们欣喜若狂。 ⑤一箩韭菜卖了九毛钱。姐姐捏着钱拉着我的手走过门口烧饼炉,一炉烧饼正好出炉,黄灿灿,散发着诱人的韭菜香气。旁边小黑板写着:烧饼每个六分钱。我不由得使劲咽了咽口水。姐姐像觉察到什么,看着我说,不想买书了?想!我坚决地回答。姐妹俩于是很满足地回家了。 ⑥我们耐心 .......。从开始筹款到寄出这笔钱历时大约一个季度。这期间,爱吃韭菜炒鸡蛋的我俩..地等待韭菜长大 硬是没舍得吃一根韭菜。 ⑦不久后的一天傍晚,放学回家看到邮递员绿色的自行车停在家门口,我的心很快跳到了嗓子眼。我接过邮递员送到手中的用牛皮纸包着的书,迫不及待地撕开包装,那本崭新的散发着纸张清香和油墨气味的书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选自2015年4月24日《扬子晚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我和姐姐读了作家欧阳山的《一代风流》的第一卷和第二卷,没有办法借到第三卷,我们省吃俭用,通过卖韭菜,筹集买书的钱,终于买到了心仪的书。__ 2.第⑥段画线句中“耐心”怎样理解? __“耐心”是“不急躁、不厌烦”的意思。表达了“我们”为了买书,对韭菜长大的期待,从而表现了“我们”对读书的渴求。__ 3.在筹钱的过程中,我们抵制了哪些诱惑? __①不买烧饼吃;②爱吃韭菜炒鸡蛋的我们没舍得吃一根韭菜。__ 4.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__示例:为了追求某事物,必须要舍弃诱惑,才能获得成功。__ (二)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2016年遵义市航天中学模拟) 朱成玉 ①摸着黑回家的母亲,与黑暗融为一体,像一片不被人知的最单薄的影子,贴着地面,缓缓蠕动。 ②她把钥匙丢失,打不开自己的家门,就像人间的祈祷,打不开耶和华的门。 ③母亲老了,总是遗忘。晾晒的衣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

2017年中考语文辅导:《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辅导:《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本文是关于2017年中考语文辅导:《访兰》阅读理解及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闯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但它确

实叶更嫩,花是繁大了呀。”“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选文有改动)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昧”,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小说阅读 潘德高老师整理提供 1.(2017·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0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走.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甩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士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蒌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甩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家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看,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采烤烤,剐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浙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卦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旱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姜。背姜里是满满的一背蒌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末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抽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哔哔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十大答题模板 一、三种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我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3)使情景显得更为真切; (4)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 (5)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 (6)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3.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 (2)直抒胸臆 (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版: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12年台州

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二、鉴赏人物形象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版: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

2017年中考语文 记叙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7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记叙文阅读 【2017·北京卷】 (二)阅读《沙枣》完成18-20题(共11分) 沙枣 梁衡 记得我刚从北京来到河套时就对沙枣这种树感到奇怪。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头一年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新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天气很热,大家就在门前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我一下就想起在香山脚下夹道的丁香,清香醉人。但我知道这里是没有丁香树的。到晚上,月照窗纸,更是香浸草屋满地霜。当时很不解其因。 第二天傍晚我又去担水,照旧注意别让枣刺刮着胳膊,这才发现,原来香味是从这里发出的。真想不到这么不起眼的树丛能发出这么醉人的香味。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学习直到6月9

日才结束。这段时间正是沙枣发芽抽叶、开花吐香的时期,我仔细地观察了全过程。 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当时曾写了一首小词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干枝有刺, 叶小花开迟。 沙埋根,风打枝, 却将暗香袭人急。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又一次见识了沙枣的壮观。 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倒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十三)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古诗文默写。(10分) (1)念天地之悠悠,。 (2)乱花渐欲迷人眼,。 (3)问君何能尔,。 (4),身世浮沉雨打萍。 (5)而或长烟一空,,,此乐何极!(6)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憔.(qiáo)悴驾驭.(yù)中流抵.(dǐ)柱浑身解.(xiè)数B.绮.(qǐ)丽殷.(yān)红众目睽睽.(kuí)盛气凌.(lín)人 C.闲瑕.(xiá)漂.(piāo)白恪.(kè)尽职守贪赃.(zāng)枉法 D.归咎.(jiù)沮.(jǔ)丧响彻云霄.(xiāo)抑扬顿挫.(cuò) 3.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6分) 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乐趣。 乐趣是一颗颗生命力很强的种子,在不知不觉间发芽、生长,而且总要开花,总会结果。如果把乐趣比作种子,那么,你从自己所热衷的乐趣中得来的欢娱,便是它的花朵了;你从自己为之()的欢娱中,得来善的或恶的、美的或丑的、好的或坏的结果,便是它的果实了。例如,读书是一种乐趣,知识是它的果实;;劳动是一种乐趣,产品是它的果实。……不同的乐趣,结不同的

果实。 人人都需要有生活的乐趣,和从中得到欢娱。我们需要和寻求的是高尚的、有积极意义的乐趣。因为这种乐趣有利于成长、有利于进步、有利于健康。千万不要被()的欢娱之花所迷。当你为各种各样的乐趣而心花怒放的时候,得多想一想花朵的种子,并且预见到将要结成的是什么样的果实才好。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陶醉沉浸俗艳鲜艳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3)根据语境,为文中横线处写一句话。(2分)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句话出自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贝多芬对残酷命运发出的强烈呐喊。 B.《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 D.“未尝识书具”中的“书具”指的是文房四宝:纸、墨、笔、砚;“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经”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易》《诗》《书》《礼》《春秋》;“君与家君期日中”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2017年黑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7年黑龙江省各市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解析】汇集 2017年牡丹江市中考题 (二)阅读《张溥与“七录斋”》,回答13-17题。(共13分) 张溥与“七录斋①”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日“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项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注释:①斋:书房。②钞:同“抄”,抄写。③一过:一遍。④管:笔管。⑤索:讨取,要。 13.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2分) (1) 日沃汤数次:(2) 俄顷立就: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15.请用“/”给下面语句划出两处停顿。(2分) 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16.张溥给自己书房起名为“七录”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17.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案: (二)阅读《张溥与“七录斋”,回答13-17题。(共13分) 13.(1)热水(2)一会儿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正确1分。 14.示例:他小的时候就很喜爱学习,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写下来。 评分标准:(4分)其:他(张溥)嗜:喜爱,爱好。手: 用手。每词1分,语句通顺1分 15.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 评分标准:(2分)划对一处得1分。 16.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评分标准:(2分)文中语句,准确完整2分。 17.示例:张溥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写诗作文才思敏捷,名高一时的人。 评分标准:(3分)答出一点1分,答出两点3分。 齐齐哈尔市2017年中考题 (―)阅读文言文,回答12—15题。(共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2017年北京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 学校姓名准考证号 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 欧阳询的字点画工妙,骨硬肉丰。古人评价其字的笔画“(斜钩)”具有“险而劲”的特点。请你欣赏下面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选帖,完成(1)—(2)题。(共5分) (1)欧阳询的这幅字帖属于体(字体),其中“武” 字第笔的“(斜钩)”体现了“劲而险”的特 点。(2分) (2)下面是古人评价书法的四句话。根据这幅字帖的特点, 判断其中属于评价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书法作品的一项 是(3分) A. 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B.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 第一。 C. 如深山至人,硬瘦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 非他刻可方驾也。 D.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 2. 名人故居是北京的历史文化名片。参观这些故居,是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4)题。(共10分) (1)下面是名人故居分布图。请你根据提示语,判断途中【甲】处是哪一位名人的故居。(1分)

提示语:《骆驼祥子》描写社会各色人物,展现北平生活画卷。 答: (2)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想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然我沉醉其中。 B. 长妈妈给童年的鲁迅讲故事,还为他买《山海 经》……这些小事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鲁迅的记忆里,也 让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的淳朴与善良。 C. 藤野先生的无私帮助和真诚关怀,对于遭遇困境的 鲁迅来说,犹如冬日的暖阳,这样的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D. 《朝花夕拾》在平静的叙述中富有深长的韵味,如 同一首热烈而激昂的乐曲,令我回味无穷。 (3)下面是参观郭沫若故居后,一位同学写的参观记录和他未完成的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他的参观记录,在对联处写出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2分) 【参观记录】 时间:2017年4月13日地点: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四川乐山人

2017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 杭州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 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 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 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 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 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 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被父母抛弃,转了好几家.现在主人家让我回去,您是南方人,能带着我一起回去吗?”潘生答应了他们,于是每天拿着瓢在路上乞讨.渡过淮水,女子上堂见父母,都痛哭流涕,抱在一起.引潘生互相见面,备好酒饭欢乐.酒饮到一半,拿着酒杯跪在地上说:“我的女儿幸运的完好回来,见到自己的父母乡亲,免遭受霜露盗贼,是您的功劳.吾家还有一些园

2020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概括型考点小结

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概括型考点总结[考点内涵解说] 阅读中的概括,就是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阅读材料中某种内容的大意。概括题是一种"大众化"的阅读题,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卷不在。从操作的角度来讲,概括题又是一种读写结合的题型,可以说是读写结合的最常用的形式。中考阅读中的概括题出题角度丰富多姿,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题,如要求概括文段的中心或文章的主旨,概括文段、文章、事件的内容,概括幼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层次及层意,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等等,均是常见的题目。另外也有一些题是从侧面入手对概括能力进行考查,如要求写出材料的内容提要,要求简要叙述文章的故事情节,要求把材料改写成一句话新闻,要求将材料进行归类等。它们好像不考查"概括",但必须经过"概括"这一环节才能答题,实质上也是概括题的出题角度。另外,一些"根据文章内容简答"、"根据文章内容简述"之类的题,实际上也包含有概括答题的意味。 [应对技法点拨] 概括题考查的,是看考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的提炼,其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提取法。即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将其摘取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忡方法既适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答题的题目,又适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的题目。

2、组合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的词语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视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者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 3、自写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给文章加上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答题时应进行要点综合式的概括,进行分步分层的概括,进行突出重点、突出主体的概括。 以上是答题的基本方法,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是提炼法,提炼法主要用于发现规律,或构段的规律,或写句的规律等等,其思维方式是求其共同点,答题时要运用自写法。 【基本层级练习】 (-)随着资源性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型产业,不断祭起"反倾销"、"反补贴"、"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法宝,将资源性产品的国际贸易战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例如,最近美国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工业,制定了20**年钢铁保障措施方案,不惜与全球钢铁工业开战。近年来,全球每年均发生近千件"反倾销"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资源性产品的。20**年欧盟、美国针对中国有色金属产品的"反倾销"案件就有钼铁、铝箔、镁粉镁粒、氧化锌等4起,涉案金额达5记美元。 1.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个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1)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人生的标点符号 我的一生是一句话,母亲最希望我把它推敲得美丽些、生动些。我用我的脚印落成文字,将它书写在时间的稿笺上。后人为我堆起的那座坟墓,想来就是句末的标点了。 那么,我将表达出怎样的意思呢? 我将脚印首先落成“善”字——我觉得它是最不可缺少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但我渴慕一个表示完整的句子。于是我又将脚印落成“信”字——我觉得它是最靠得住的。母亲发现后,点了点头,却又说:“这还不够,后人只能在句末给你点成逗号。” 于是我将脚印落成“顽强”,落成“进取”,落成“创造”——我觉得它们都是闪闪发光的。母亲睁着昏花的老眼见了,点了点头,却依然说:“这还不够……” 我茫然了。 “任何人都不会得到句号的,”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了一声,补充说,“可贵的,孩子,是你一直在争取句号。这样你将会赢得一个能够竖立起来的感叹号。” 回答问题 1.联系全文看,文中的“我”一直认为“句末的标点”应该是什么标点?从哪句话中可以看出? 答:。 2.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 答:。 3.白发苍苍的母亲叹息一声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答:。 4.本文中运用得最成功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请从文中摘出两个例句。 答:。 5.用“人生——文字——坟墓——标点”的顺序和要点,写出概括本文主要内容。不超过40字。 答:。 6.写出“推敲”这个典故由来的两句诗。 答:。 2·父亲的节日(金鑫)

①那一天,参加一个集体宴会。一个长得很帅气的小男孩,转到我面前,扬着手中的一束花花草草,很兴奋的样子。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在一排花篮上抽抽取取,制作了一束鲜花。我逗他,给我吧。他立刻紧张起来,将花别到身后,一口回绝,不行,这是给我爸爸的。为什么要给爸爸呢,我问。他扬起小脸,明天是父亲节呀。 ②哦,是父亲节。我当着众人的面夸奖他,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不料,他又扬起了小脸,很认真地问我,你给你爸爸准备礼物了吗?这一问。竟让我无法回答。因为,我还不曾想到过给我的父亲准备礼物。 ③孩子看出我的窘相,抽出一枝康乃馨,放在我的手里,喏,你把这花带给你的爸爸吧,他一定会高兴的。我接过花,看着他那张天真的笑脸,觉得这孩子是个有心人。 ④第二天早晨,是星期天,父亲来看我们了。父亲来,事先没有告诉我。他敲门的时候,我们还在梦乡中。看到父亲,我突然想起昨晚小男孩给我的花儿。那一枝花儿,我压根没有考虑带回来,顺手放在了饭桌上。我猜想,父亲知道今天是父亲节吗? ⑤敲门声也唤醒了女儿,她揉揉眼睛,跳下床,来到我的跟前,爸爸,把眼睛闭上。我以为她要跟我撒娇,或者做捉迷藏的游戏,便佯装闭眼。她从枕头旁边拿出一个手工做的桃子,放到我的手上。待我睁开眼,她在房间里欢呼雀跃,父亲节快乐,请爸爸吃桃子! ⑥父亲看着女儿,女儿看着我,我看着父亲,场面有些尴尬。父亲嘀咕了一句,父亲节?随即像明白了什么似的,一个劲地夸着女儿,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将她引到了阳台上玩。父亲的举动,很明显是帮我解围。这一天,毕竟是父亲节,可我连一件礼物都没有准备。想到这,我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⑦过了一会儿,父亲又跑过来,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摸出一个鼓鼓的信封来,摆在桌上。听你母亲说,你们买房子缺钱,我们想办法凑了点,你收好了。我坚持不要,父亲显得有点不高兴,咱们父子之间谁跟谁呀。等你们日子过好后,再孝敬我们也是一样的嘛。见我接下钱,父亲又开了口,老家的杉木已成材,还有一些槐树楝树,都伐倒了,放在河里浸泡,等秋凉时,就能动手打几件家具了,我们帮不上大忙,能帮多少算多少。 ⑧没说几句话,父亲就要走了。留他吃饭,他说,家里正忙着插秧,你母亲叫我早去早回。母亲前几天刚从我这儿返乡,一定是她与父亲商量好了的。父亲说走就要走,临行前,他到我的书房里,试探着问,能不能把你写的书送几本给我,带回去给庄上的人翻翻。 ⑨拿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书橱上有两张票,便递到父亲手里。父亲很开心,是戏票吗?等秧插完了,陪你母亲来,她喜欢看戏哩。 ⑩父亲拿着书,又带着戏票,欢欢喜喜地走了。我的手里,捏着父亲送来的厚厚一叠钱,沉默了好一阵子。 8.本文围绕“父亲的节日”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至少写3 伟(3 分) 答: 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 分 答: 10.⑨段划线句“父亲很开心”中“父亲”开心的原因是什么?(3分)

2017年中考语文辅导《雨是最寻常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辅导《雨是最寻常的》阅读理解及答 案 导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雨是最寻常的(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高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

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1.下面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嚓”,写得准确,精彩。【答案】:A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即可)【答案】:密密地斜织着。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待着点什么;柳枝横着飞;尘土四下里走。举一例即可。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绿、青、黄;箭头、瀑布。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能否换成“撕”,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能。用“撕”略嫌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或勇“掀”生动有力,形象传神。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甲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衬托祥子拉车的痛苦。6.请写出甲、乙两段文字的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2017年中考语文试卷考点分项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杭州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 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 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 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 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A.自度.无所得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即以母属.两弟神情与苏、黄不属. C.即具.酒炙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生则毅然谢.曰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A.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4)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考点】DB: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潘生者是富阳人,幼年丧父,只与两个弟弟奉母居住.大 德间,江南大饥.道上饿死的人都出都是. 自己估计没办法得到食物,说:“我没有给母亲的东西,那么母子都会饿死.与 其等死,何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性命呢?”就把母亲托付给两个弟弟,自卖给回鹘人当佣人,于是告诉母亲说:“儿子到钱塘当佣人几个月,得 钱米让家人活下去,母亲不用担心.” 不久,回鹘人把潘生转卖到辽东.不几年,让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潘生路遇一 个女子,还有一个像丫鬟那样的人随行.问他们,说:“是淮人,以前因为饥饿,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模拟练习:又是一年

2017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模拟练习:又是一年 王华《又是一年》初中散文阅读及答案 ①看看又到了年根岁尾,很多人却觉得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但对我来说却不是这样。想起有一年我在新加坡过年,除夕晚上坐在圣淘沙的海滩上吃比萨,也有灯红酒绿,也有烟花满天,也有咚咚锵的音乐,却怎么也没有那股熟悉的年味儿。 ②每个中国人心底都保留着自己小时候过年的许多记忆。我印象最深的过年记忆,是家乡每年的龙狮狂欢,每个单位都派出自己的舞龙、舞狮队,那是秘密演练数月的精干队伍,以少壮帅哥为主,也混杂几个不让须眉的姑娘,浩浩荡荡沿、十字长街一路耍来,一挂鞭炮的长度,决定他们在此处表演时间的长短。最棒的队伍往往能够赢得最响最长的炮竹声。白热化的决战在小城广场拉开,各方人马八仙过海,使出看家本领,那种沸腾的场面不亚于任何以西红柿、奔牛为主题的狂欢西洋景。 ③不知道这一代孩子对于“年”能够记住些什么。所以我们每逢过年总是尽力去恢复一些仪式:腊月初八要煮一锅腊八粥,二十三要“祭灶糖”来吃,年三十要把红对联贴起来,不放花炮的话,吹起一屋子的气球来噼里啪啦乱踩;年夜饭一定用五颜六色的蔬菜汁和面做出各色饺子,谁能吃出钢镚是的悬念…… ④无论如何,希望“年”是个深情话题,和血缘亲情、思乡念旧息息相关。时隔多年,有朋友还会讲祖母年关的祭灶仪式,有的说其

家乡的除夕旺火,有的则津津乐道于家里饭桌上的年夜美食:花馍馍、枣糕、三蒸九扣、四大件……年三十晚上,远在海外的姐姐妹妹,总会打来电话,讨论刚刚春晚里的一个搞笑小品,交流碗里饺子的馅料。虽然她们的彼时,正是青天白日大中午,但那股熟悉的年味儿,早已顺着无线电潺潺流淌,把异乡的天空染得红火又温暖。 ⑤想起最近某知名家居卖场围绕一款餐桌写的广告词:若没有一次次的欢聚,它就是一件家具。年,原本不过是一个时间量词,但因为有了团圆、感恩以及新春的希望,它才成为让人牵肠挂肚的仪式,无论是提着铺盖的民工还是拉着拉杆箱的游子,都不顾春运壅塞、雪飘冰封,要千里万里去奔赴的一个日子。 ⑥快要过年了,盘点一下过去一年的收成,或者不算丰登,甚至还有亏空和折损,有雾霾和遗憾,但这个岁末,只要有亲人在侧,暖暖一碗饺子在手,它就是你的大有之年。 1.本文抚今思昔,表达对“年”的缅怀与祝贺:开篇“”是“抚今”,接下来引出与“年”有关的叙述,是“思昔”,第⑥段“__”再一次“抚今”,呼应开头。 2.文章第段写了许多与过年有关的民俗,把“___”(填写文章中的一个短语)具体化了,体现出的是承载于“年”上的以及文化现象。 3.下面对“很多人觉得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的原因分析,从本文作者的感情看,不恰当的一项是:() A.压岁钱水涨船高,变成了负担,失去了原来祈福去灾的本意。 B.庙会办到商场里边,实际就是商品促销。

湖北武汉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湖北武汉2017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