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重训练的研究进展

减重训练的研究进展

减重训练的研究进展
减重训练的研究进展

减重步行训练技术

减重步行训练技术 减重(body weight support ,BWS)步行训练是在患者下肢尚无充分负重能力时即可直接开始步行练习。通过悬吊和保护装置负担患者部分甚至全部体重,帮助下肢不能负担全部体重的患者处于直立状态,并且易于在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步行周期全套动作的练习,提高步行能力。 基于以下几种学说:①“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 generator ,CPG)学说 CPG 是由脊髓中一群神经元相互联结组成的网络,能发放出节律性的冲动,其中也包括节律性的肌肉运动。腰骶段脊髓的运动池中存在CPG,当特定感觉传入后即可发出冲动产生迈步动作。②“神经系统可塑论与功能重组”理论:是指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完成因病损而丧失的功能,其机制包括远端功能抑制消退、发芽、替代、潜在突触的活化等。成年人脑损伤后,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又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承担失去的功能。即完成功能重组,而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定向诱导才能逐渐实现。步行训练正式一种有效的诱导方式,即将步行周期作为一个整体反复练习以期恢复良好的步行模式。③关于运动控制的“动力系统”学说:是对运动的控制产生于有目的的行为。因此对运动中枢受损的患者所进行的康复治疗应着重于有实用意义的各项任务,其中包括下肢的主要任务—步行。通过步行训练可使大脑运动中枢重新学习对下肢运动的控制。 BWSTT不仅适用于脊髓损伤和脑卒中患者,还可用于脑外伤、脑瘫,多发硬化、帕金森氏病、马尾神经损伤、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各种上神经元或下神经元性病变以及下肢骨折、关节成形术后、截肢后安装假肢的患者的步行训练。 对于卒中患者,BWS对步行时患侧肌电活动的影响包括:1、使抗重力肌的运动电位降低; 2、降低跖屈肌的前期收缩,防止足的跖屈痉挛,同时减少胫前肌和腓肠肌的同时收缩(这是偏瘫和脑瘫患者较易见的现象),使小腿肌肉收缩节律接近生理状态; 3、使竖脊肌动作电位接近生理状态。减重步行训练还可以使偏瘫恢复期患者步行速度提高,步幅加大,步行耐力增强,平衡功能改善。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BWSTT时,如使髋关节伸展幅度加大并控制好重心转移的节奏,则能使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完全迈步动作,而治疗师只需帮助摆放脚的位置即可。动态肌电图纪录则显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在进行人工辅助BWSTT时,下肢主要肌肉产生相似的肌电活动,且肌电变化与步行周期的时相同步,波幅和波宽随步行速度和下肢负重的改变而改变,站立期末的伸髋常引起不自主的屈髋动作,从而自动进入该侧下肢的摆动期;当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试图自主迈步时,某些肌肉的肌电活动与被动迈步时相似,只是波幅和波宽加大。近年来,一些将BWSTT用于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此项技术有利于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提高、步行中步幅的加大、站立相的延长、步行耗氧量的降低(即步行效能的提高),以及步行速度和耐力的提高。

部分减重步态训练文档

部分减重步态训练 (Treadmill Training with 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华东 一、概述 部分减重步态训练的临床应用可以追溯到1958年,Margaret H和Margaret HSR 出版了专著“康复治疗中的悬吊疗法”。但是由于方法的局限和认识不足,没有得到发展。1973年Grillner证明出生后1周的小猫在下胸段水平破坏脊髓,2 d后将其后肢放于活动平板( treadmill, TM)上可行走。其后,有学者证明了相同的结论,并提出将这一原理应用于人类。20世纪80年代末,Visintin等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患者身上采用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 BWSTT )取得了较好疗效,部分轮椅依赖患者可不依赖轮椅了。90年代以后,此装置被陆续应用在截瘫、偏瘫、脑瘫和下肢骨关节病患者的步行训练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功。自1992年引入减重踏车训练(partial 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PBWSTT)方法进行偏瘫患者的下肢康复治疗以来,国内外对此疗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近年来踏车仪虽开始普及,但将其用于偏瘫患者的步态恢复还较少,有关报道更是极少。因此,对此疗法我们尚需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部分减重步态步行训练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康复治疗方法之一,它主要是用减重吊带将患者身体部分悬吊,使患者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减少,步行能提高,如果配合运动平板(Treadmill)进行训练,效果更好。这种新治疗技术的应用引起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悬挂减重训练机有多种,主要类型有悬吊绳升降控制,即悬吊杆不动,而悬吊绳可上下移动,和悬吊杆升降控制,即悬吊杆可上下移动,而悬吊绳和固定带不动。该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减重装置和电动活动平板,减重装置主要包括固定支撑架、减重控制台、电动升降绳或杆、身体固定带(即减重吊带)几个部分。上述两种模式都可以采用电动和手动的方式,悬吊臂有单臂和双臂两类。两种减重训练仪都可以配置测力装置,并显示各个状态时身体减重量。训练时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采用地面行走或活动平板行走。悬吊带的着力点一般在腰部和会阴部,不宜在腋下或大腿。 二、部分减重步态训练的基础理论 1.步行中枢 步行是一种“简单”活动。一般情况下步行不需要大脑皮质参与。一些动物在去大脑后仍然可以爬行,提示脊髓存在爬行或“步行”中枢。但是人类步行又与大脑皮质的功能有密切联系,在复杂情况和特殊任务时,大脑皮质直接参与步行姿态控制。Fukuyama等采用PET研究发现步行时大脑皮质能量代谢活动增加,提示大脑皮质参与了步行活动。而在大脑功能障碍时,皮质下和脊髓中枢的作用就释放或强化,导致异常的代偿性活动。大脑皮质、脑干、小脑和脊髓功能直接受损或传导通

智能天轨步态训练平台儿童技术参数

智能天轨步态训练平台(儿童)技术参数 一、适应症和使用范围 为步态及平衡训练提供完全的保护,同时将患儿部分体重分散负荷于胸部、腰部、髋部,有助于患儿维持直立姿势,重心分布对称,并通过稳定躯干来保持平衡,使得早期步态训练更加安全有效。可进行站立位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减重步态训练,更好的帮助患儿完成从坐位—〉站位—〉行走的整个康复过程。 适用于小儿脑瘫、高危儿早期干预、先天性运动发育异常与迟缓、脊柱侧弯术后步态训练、脊髓炎等后遗症的康复训练、各种下肢运动功能损伤的训练。 二、主要参数及功能 1、最大可承重:300 kg 2、平均重量:10 kg,由2块12V5Ah直流电可充电电池驱动 3、水平方向马达:24 VDC(24伏直流电),65W 垂直方向马达:24 VDC(24伏直流电),112 W 4、电池一次充电可提升约85kg病人大于50次 5、在第一块充电电池电量过低时,自动启用第二块电池,有效延长电池的寿命 6、交流220V、50HZ电池充电器,带有电源指示灯和充电指示 7、主机带有低电量报警指示灯 8、配备电子控制马达,启动和停止柔和 9、智能电量管理、低电量时只允许下降、不允许上升,避免陷入操作的窘境,即将病人悬挂后而无法下 行的操作 10、主机可在轨进行充电 11、超负载限流保护装置 12、手持控制器控制上升/下降,当主机内部过热时安全装置可自动停止马达的提升工作 13、垂直提升速度:负重300kg时不大于3cm/s 14、使用寿命测试不小于12,000周期 15、符合国家电击防护标准 *16、配大小不同尺寸的步行马甲(大、小号各一个),以适应不同高度及体型的儿童 *17、配儿童专用俯爬训练马甲1个及配套的四张软垫 *18、配套使用的智能助行系统:小号一个(6岁以下),中号一个(6-12岁)。都带步态矫正、支持四种模式步态训练(自由、定向、阻力、无阻力) 19、智能化操作,确保患儿在步行过程中不会摔倒或失去平衡 20、可结合双杠、训练阶梯做减重步态训练,使患儿处于真实的步行状态,更利于患儿的康复

减重步态康复 平台

减重步态康复平台 一.使用说明 1.训练者坐轮椅进入训练器内,有康复师和护理人员帮助训练者佩戴好承重吊带,各部位松紧应调至适度。 2.调节扶手杆高低位置至使用者适宜位置。训练者手扶扶手,护理人员协助训练者进行站立,并将承重吊带插入保险扣内,依据患者身高调节承重吊带高度。 3.打开电源,手持手柄开关,按上升键,使承重吊带逐渐上升,上升到训练者下肢承重逐渐能对身体重量承受时,进行步态训练。 4.随着下肢承重及步行能力增强,可依据减重力量指示,可逐步减少减重力度,直至训练 者下肢能支持自身体重进行步态训练。 5.可直接推动减重训练器进行步态训练。亦可配合跑台,功率车等各种下肢训练器使用。 6.步态训练结束后,由康复师和护理人员按下降开关,使升降立柱下降至最低位置,将承 重吊带从保险扣中脱下,协助训练者步入轮椅,并松开承重吊带。 二.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严重高血压病、重度贫血、动脉硬化症、妇女妊娠及月经期、对药物皮肤过敏者、皮肤破损、肺功能障碍、严重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其他临床禁止减重训练的病症)。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步行能力障碍患者的辅助训练。 四.注意事项 1.使用本产品之前,务必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所述要求进行操作。 2.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产品。 3.儿童、老人、急症患者及无自理能力患者应在医生监护下使用。 4.使用前后注意对承重吊带的检查,是否有开线,破裂.保险扣失灵等现象,如发现应及时更换。 5.训练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下肢承重和训练时间。 6.承重吊带的插口必须完全插入保险扣中。

7.发现承重吊带损坏应及时更换,不得继续使用。 8.减重步态训练应在坚实平整的地面上进行,进行移动训练时注意避免电源线的妨碍及对电源线的保护。 9.注意观察是使用得电瓶电还是220V交流电压。应避免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电瓶电工作。 10.定期打开充电开关对电瓶充电以免电瓶电量亏损,造成应急状态下的不可用。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年7月第4卷第4期 脊髓损伤的康复与预后 许光旭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神经恢复及行走功能预后,同时阐述运动损伤平面与功 能预后的关系及提高远期康复目标的新治疗方法. 【关键词】脊髓损伤;康复;预后;方法 【中图分类号】R651.2;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70(2007)04-0027-03 RehabilitationandprognosisofspinalcordinjuryXUGuang.H 1stAffiliatedHospitalof^ngMedicalUniversity,Nanfing210029,China) 27 【Abstract】Thisarticleputstheemphasisonintroducingtheprognosisofnervousrecoveryandwalkingfu nctionofcom— pleteandincompletespinalcordinjury.Italsoexpoundstherelationshipbetweensportinjury planeandfunctionprognosisand thenewtherapiesforimprovinglong—termgoalsofrehabilitation. 【Keywords】Spinalcordinjury;Rehabilitation;Prognosis;Ways 脊髓损伤(SCI)的早期治疗需要外科和康复科医 生的合作.外科医生重在通过药物,牵引和手术纠正脊 柱及相关结构的不稳以阻止神经损伤发展.康复医生 则将重点放在SCI所累及的各器官的功能评估和维持, 达到功能恢复,替代,再塑的目标,最终使患者回归社 会….本文就SCI的病因,神经恢复,康复治疗方法,并

步行功能训练02

1?单腿负重 2?靠墙伸髋-离墙站立 3.患腿上下台阶 4?患腿支撑伸髋站立,健腿跨越障碍 5?靠墙伸髋踏步 6.侧方迈步、原地迈步 减重步行训练--机制 在人的腰骶部脊髓中存在一个类似的中 心型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 ),能控制感觉相关的 运动环路。 减重步行训练--治疗作用 ⑴使患者身体重心的分布趋于对称,减少步行中下肢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 ⑵改善和加大下肢关节的活动范围; ⑶减重状态下可以调节下肢的肌肉张力,输入正常的步行模式; ⑷提高步行安全性,消除患者步行中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减重步行训练--适用范围 ⑴神经系统疾病。 ⑵骨关节疾病和运动创伤恢复期。 ⑶假肢、矫形器穿戴前后的下肢步态训练、年老、体弱、久病卧床患者、体重过重、有严重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腰腿痛患者。 ⑷从功能训练的角度可以用于控制和协调姿势障碍的训练、步行训练、直立位作业训练、平衡训练、转移训练等。 减重步行训练--禁忌证 脊柱不稳疋;下肢骨折未充分愈合或关节损伤处于不稳疋阶段;患者不能主动配合;运动时诱发过分肌肉痉挛;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骨质疏松症;慎用于下肢主动收缩肌力小于2级,没有配置矫形器者,以免发生关节损伤。减重步行训练--组成 减重步行训练系统: 减重悬吊系统 步行系统 减重步行训练--操作程序 常规操作和常用治疗参数 ①减重程度:一般减重不超过体重的30 %?40% ②减重步行速度:因平板的起始速度不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接近正常的步速训练中枢性损伤患者。 ③训练时间:30?60 min/次,或根据患者情况分节进行。 ④训练频率:不低于3?5次/周。 ⑤疗程:8?12周。 减重步行训练--注意事项 ⑴悬吊固定带要适当,不能诱发患者痉挛; ⑵减重程度要适当; ⑶悬吊装置必须可靠; ⑷训练过程中必须有医务人员在场进行指导和保护; ⑸避免活动平板起始速度过快或加速过快,造成危险;

步行功能训练02

教 案课 题 步行功能训练实践授课时数2学 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步行训练方法 、常见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 能力目标:掌握步行训练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独立在临床中应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 步行训练方法难点: 异常步态的矫治训练教学方法演示法、操作法教学用具Pt 床教学内容讲解教学备注1、复习: 步行的周期及步行训练前准备 2、导入:步行能力的评定 3、授新: 步行训练 (1)、常用措施 1.基础训练 2.辅助具使用 3.手术矫治 4.药物 5.理疗 (二)、步行训练方法 基础训练 1.体位适应性训练 2.肌力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4.平衡训练 5.协调训练 6.感觉训练 7.疼痛的处理、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及收费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及效益分析 康复医学科治疗范围 一、骨关节损伤/手术/疾病 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和病变、关节炎与关节病、运动损伤手、外伤截肢后、关节成型后和断指再植后、骨折后、脊柱侧弯颈椎病、腰痛、肩痛 二、神经瘫痪 脑瘫、截瘫/四肢瘫、偏瘫、儿麻、外周神经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聋、老年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与跌倒、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周围神经伤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三、内科疾病 心脏、呼吸、糖尿病、肥胖、下肢周围血管病 四、慢性疼痛 躯体性、神经性、内脏性、幻觉性;慢性疼痛综合 康复治疗套餐 (套餐费用根据设定需要确定) 套餐一:神经康复套餐(收费价格:)

适用范围:中风偏瘫、失语症、吞咽障碍、痉挛、肩手综合征、认知障碍;脑外伤后综合症;外伤或脊髓病变引起的截瘫及排尿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压疮、痉挛、异位骨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外周神经损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小脑萎缩等老年疾病;小儿脑瘫;骨折术后功能障碍。 基础治疗项目: 1、神经康复评定、 2、运动治疗(2次/日)、 3、作业治疗(2次/日)、 4、脑循环治疗仪(1次/日)、 5、电针(1次/日,3-4组) 可选用项目 6、言语、吞咽评定及训练、 7、心理认知评定及治疗、体感音波 8、瘫痪站立评估训练 9、生物反馈(神经网络重建仪)、磁振热 10、脑功能障碍治疗仪

11、脑血管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 12、电动起立床治疗 13、减重步态训练 14、空气压力波、 15、头皮针 套餐二:疼痛康复套餐(收费价格:) 适用范围:颈椎病所致疼痛、头晕、麻木等;肩周炎、网球肘、肩手综合征;椎间盘脱出症、腰肌劳损、急性扭伤;骨质增生所致疼痛、骨质疏松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上网综合症等。 基本治疗项目: 1、按摩 2、中药熏药(或湿热敷装置)、中药热奄包治疗 3、电脑牵引、三维正脊 4、理疗(选用其中1-2项:温热式低频治疗仪、干涉波治疗仪、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 磁振热、超声波治疗仪、多通道激光治疗仪、超激光、冲击波) 可选用项目: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 主讲人:王栋杜海兰 一:定义 指以运动学、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为基础,以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 运动疗法在物理疗法中的位置图1-1 P5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 1、改善运会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 2、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 3、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 4、纠正躯体畸形或功能障碍。 三、运动疗法的目的:

1、改善运会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以及肌肉和全身的运动耐力。 2、改善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纠正躯体畸形或功能障碍。 3、使患者的躯体、心理、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4、预防病损、功能受限、残疾或由于外伤、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和失健。 四、运动疗法的对象 1、残疾者包括慢性病、内脏病、老年退行性病而致得严重功能障碍者。 2、老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包括内脏、肌肉、骨关节和功能障碍。 3、慢性病患者指各种内脏疾病、神经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患者。 4、疾病或损伤急性期及恢复早期的患者。 5、运动伤病患者。 五:运动疗法的分类

1、根据力学和运动学原理分类:肌力训练、耐力训练、呼吸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牵张训练、牵引、关节活动训练、手法治疗、电刺激运动、水中运动、医疗体操、文体训练、步态训练、转移训练等。 2、根据神经发育学原理分类:神经肌肉促进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Brunnstrom技术)神经本体感觉促进技术、运动在学习技术、生物反馈肌肉电刺激、放松治疗、引导式教育。 3、根据代偿和替代原理分类:假肢运动、矫型器运动、辅助具应用、运动和活动的能量节约技术等。 4、根据治疗部位分类:全身运动疗法(以恢复全身的体力为目的,所产生的效果是间接性的,与促进局部损害的恢复)、局部运动疗法(针对关节活动度、肌力等,以改善局部损害为目的的训练) 5、根据治疗程序分类:个别功能训练(指扩大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肢体控制能力等为专一目的而进行的训练)、综合功能训练(指将专一的、局部的功能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为提高综合功能所进行的训练) 运动疗法按治疗程序分类及其他训练或治疗的关系 图1-2P5 六、运动疗法的实施原则

步态训练设备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步态训练设备产品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申请人对步态训练设备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 本指导原则是对步态训练设备的一般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确定其中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具体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 本指导原则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涉及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但应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 一、适用范围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7年第104号)(以下简称《分类目录》)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目录》中分类编码为19(医用康复器械)-02(运动康复训练器械)-01(步态训练设备)中所述的针对下肢步行障碍患者进行步态康复训练的设备。 二、技术审查要点

(一)产品名称要求 产品的命名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采用《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的通用名称。 可直接采用《分类目录》中的命名“下肢步行姿势训练系统”、“步态评估与训练系统”、“减重步态训练器”。 (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 1.产品组成 步态训练设备通常由减重装置、主机、跑台、控制装置、固定装置、上位机软件(如有)等组成。通过训练患者步态促进康复,可附带步态评估功能。 2.描述产品结构组成 2.1应描述设备所有组件及附件,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2.2可以采用文字、示意图等方式对产品的结构和组成进行描述。 2.3组合使用设备 如设备具有需要组合使用的其他设备(如有电气或者通信连接的设备),应提供接口设计说明,以及对应的组合使用设备的详细说明。如可与康复评估系统、独立软件等组合使用。 3.产品示例:

减重步态训练

减重步态训练 薛宝同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是运用电动升降及吊带控制,减轻患者腿部的重量,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步行、平衡、站立等运动能力的训练。中风偏瘫以后,由于患者一侧下肢瘫痪,站立和行走时不能支持自己的体重,患者很难进行站立和步行功能的重新训练。另外,如果患者被几人架起强行进行步行练习,以及借助拐杖、栏杆扶手等进行步行练习又极易形成不正常的步行姿势:如患者重心始终偏向健侧、患侧支撑时间明显缩短、两侧步行不均匀、划圈步等。利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可以均匀的将一部分体重从患者的双腿上移去,从而使患者有能力支持自己余下部分的体重,这样患者就可以进行站立功能的训练了。随着患者患侧腿的功能不断提高,减去的重量也越来越少,最终患者不需要任何帮助就可以安全地站立。在康复专业治疗师的手法指导下应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和康复专用跑步机,偏瘫患者可以进行早期的步行功能训练。尽早进行步行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也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步行训练可以尽早地给患者提供正确的步行感觉,这种步行的感觉可以导致本体感觉运动神经元兴奋,使大脑的感觉运动中枢对瘫痪肌肉产生新的感知,从而有可能帮助患者正确控制肌肉活动。中风早期大脑的可塑性最强,治疗的效果最好,尽早进行步行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功能的重组和激活闲置神经通路的开放,使患者的肢体功能得以最好的恢复。另外,动物实验表明在脊髓还有一个控制步行的初级神经中枢。科学家将大鼠的脊髓完全切断,使大鼠的下肢完全与大脑失去联系,然后对大鼠进行步行功能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鼠又恢复了部分步行功能。说明通过训练,脊髓的初级步行中枢可以发挥控制下肢步行的功能,而不需要大脑的参与。所以,对于大脑已经受损的中风患者来说,通过训练是可以使步行功能得以恢复的。国内外诸多专家已经对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在偏瘫康复方面的疗效作过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可以有效地帮助偏瘫患者恢复步行能力。应用减重步态训练系统以后,患者的步行速度、步态和步行的安全性有明显改善。 减重步态训练系统还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截瘫、关节置换、腰痛、肥胖、关节炎、以及必需减轻关节负担的患者,发挥其特殊的功效。

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 以往认为,肌力至少为3级方可行步行训练,但前不久接受了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不必等到肌力达3级便可行,这样可以改善患者ADL能力,并且适应中国国情。最近手头几个病人发生膝痛,考虑与肌力不够及肌力不协调造成关节肌肉韧带扭伤有关,想大家讨论一下偏瘫患者患肢肌力几级可以步行训练?碰到这种过用病人,各位是怎么处理的? 康复要提早原则,我想病人能站得话就要开始练习步行了 --在减重步态机下可以尽早进行起码要3及啊 开始步态训练不能光看肌力,还要看分离动作怎样,如果没有分离动作,那么开始步态训练肯定会加重痉挛,形成错误的步态,包括膝关节过伸等,这样也容易出现膝痛。 如果单纯从肌力看,至少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80%以后开始。同时特别关注膝关节稳定性,因为如果膝过伸一旦出现,纠正起来就很不容易了。 如果有减重设备,那么可以早期开始步态训练,患肢的运动可以由他人协助,这样能够使患者不“遗忘”如何步行,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成就感。-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临床上,步态训练有如下几点要求: 1.患肢能够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 2.动态平衡3级以上; 减重训练另当别论。 步态训练,本人认为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 同意您的观点,在临床上步态训练除您讲述的二点外,还要具备一点: 3,患肢要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的功能! 不赞成对偏瘫患者做减重训练,原因是负重可刺激下肢抗重力肌的收缩,提高患侧的本体感觉。减重训练对患侧负重和重心转移不利,如果负重不够,可先做负重练习。 肌力3级是没有道理的。首先对偏瘫患者测肌力是测不准的,其次3级指的是那块肌肉?

疾病康复学课程标准

《疾病康复》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疾病康复学》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康复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研究多种疾病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科学。疾病康复学不仅强调要改善患者躯体功能,而且要促进其心理、情绪、精神、社交能力等的全面康复,使之重返家庭与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将护理与康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各种疾病的康复训练要点,为将来从事康复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疾病康复学》是以康复护理工作岗位任职需求为前提,以疾病实际康复护理过程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为主线,进行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习目标,重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疾病康复学》实践性、操作性强,通过“教-学-做-练”一体化教学,为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从事康复医疗的各行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疾病康复》的内容层次划分八个教学模块 本课程主要依据在奠定康复医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将康复护理贯穿于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之中。将内容划分为九个教学模块:康复医学概论、康复治疗技术、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运动系统损伤的康复、心血管疾病的康复、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代谢疾病和营养障碍疾病的康复、恶性肿瘤的康复、烧伤的康复九个模块。这些为学生成为临床及相关行业的康复护理工作人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按疾病康复的分期分解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情景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每个模块学习特点及疾病康复的过程分解成可执行的任务,围绕具体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景,如在偏瘫患者软瘫期的卧位安排、偏瘫痉挛期的抗痉挛训练、偏瘫软瘫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偏瘫恢复期的职业能力等情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熟悉疾病康复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施教之功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