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收稿日期]2013-10-16

[作者简介]刘岩(1982—),女,甘肃定西人,中共天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总第84期)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刘岩

(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天水741018)

[摘要]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曲《江城子》是悼亡词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而清代纳兰性

德则是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二者写的都是悼亡词,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本文旨在

从二者的人生际遇上分析他们创作特色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苏轼;纳兰性德;人生际遇;悼亡词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3)06-0097-04

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庭焯评价词说“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与我国初,

大畅厥旨于乾嘉以还也”。苏轼和纳兰性德正是他所说的将词推向兴盛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他们词作众多,而悼亡词又是他们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一类。他们的悼亡词能让人在慨叹其感情

的真挚美好之余,却又更觉凄苦,在凄苦中体味幸福。

一、苏轼与纳兰性德的生平概况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为苏洵的次子,字子瞻,又字仲和。和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都是大文豪,而苏轼成就尤高。十九岁时,苏轼与同郡

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每当苏轼

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

相对疏忽,也全赖王弗提醒。更难得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

加。在王弗离世后,苏轼思念亡妻创作了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冈。

纳兰性德,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母爱新觉罗氏,父明珠

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

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

身。康熙爱其才,所以被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

巡。纳兰性德20岁时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浮生萦云,婚后三年卢

氏难产不幸亡故。纳兰性德思念亡妻,创作了大量悼亡词,其代表作为《金缕曲·亡妇忌日有

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

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

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二、艺术特色比较

(一)苏轼、纳兰性德的悼亡词都由现实出发,描写现实中的思念之苦

苏轼的妻子去世十年之际,他在密州太守任上梦见王弗,从而写下了悼念亡妻的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而纳兰性德则是在妻子卢氏弃世三年作《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二者均是由于幽明永隔,人鬼殊途,而只能寄希望于梦境相会,可见两位词人用情至深。他们的作品虽然都是以情入词,但通篇均未见一个情字。苏轼词中只有“小轩窗,正梳妆”这样的一个生活剪影,而纳兰性德词中更是连生活场景都未涉及,只余一个“钗钿约,竟抛弃”的联想意境。

(二)苏轼与纳兰性德的这两首词虽然都是悼亡之作,但风格各异

这和两位词人的创作风格有很大关系。苏轼一生所作之词,大都可归纳为豪放之作。但他也有不少婉约之作,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不仅语言率直、质朴,而且描写的也是夫妻生活中的普通的生活场景,没有丝毫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深思念之情,实在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读罢之余,让人不胜扼腕叹息。纳兰性德的词风虽承婉约,却也剔除了传统的浮艳颓靡,显得纯真自然,超凡脱俗。在纳兰性德的词作之中,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流露出对妻子刻骨铭心的思念,尤其是妻子亡故之后,词人悼亡之作不止,哀吟之唱不绝,以其纤美柔善之品质而使其词表现出异常的“幽怨哀断”。纳兰性德出身高门,仕途顺利,但在精神上却追求自由,想摆脱身在名利场的枷锁又不得,而婚后爱妻的去世,更使得他的苦闷无处倾诉,厌世之味更重,在他的悼亡词中无不流露出一种幻灭的悲哀。

三、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风格差异的成因

(一)人生际遇的不同

苏轼自十九岁中进士之后入仕,历经坎坷。他虽然属于旧党,但也主张变革,既看不惯新旧两党的结党攻击,因私害公,又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自身“一肚皮不入时宜”,因此老是处在新旧两党的夹缝之中,政治上屡屡受挫。正如他

在《自题金山画像》所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总是在流放之中。更有甚者,在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在御史台受审期间,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苏轼被御史强加“四大罪状”,数次请求宋神宗将其处死,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能得以释放。

苏轼的感情生活也颇多变故,年仅二十七岁的妻子王弗去世之后第三年,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6年,历经乌台诗案,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宦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他还有个侍妾叫王朝云,不幸的是,王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他贵为皇亲,又多次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纳兰性德在卢氏死后又续娶图赖之孙女官氏,还有颜氏为侧。又纳沈宛于京城,在德胜门内置房安顿。

虽然从仕途上看,纳兰性德要明显比苏轼幸运的多,然而在感情生活上,相对于纳兰性德来说,苏轼无疑是幸运的,他的两任妻子都是良配。王弗自不必说,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苏轼的红颜知己。

而反观纳兰性德,虽然原配卢氏“妇素未工诗”,然“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甚笃。可惜好景不长,卢氏在婚后三年后因难产亡故,而卢氏之后无论是续娶的官氏,还是侍妾颜氏,或许也能相敬如宾,但均

未能解纳兰性德对卢氏的相思之苦。后经好友介绍结识了有共同爱好的江南才女沈宛,可以相互唱和,聊解相思。然而认识了沈宛并与之结合却是纳兰性德的又一大不幸。在那样的等级森严的年代里,满汉不通婚,早在顺治年间就曾经颁令禁止满汉通婚,康熙年间更是严厉推行,违者治罪,而作为显贵的纳兰家族,更是不可能容许他和沈宛的结合,所以他们也只能过着情人式的生活。纳兰性德也只能在那“亡妇忌日”独自伤怀。从此以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最后也只能郁郁而终。

(二)自身性格的差异

苏轼生性诙谐,性格豪放旷达,能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融于一体。而且他还兴趣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不仅能为文为诗,还精通书法,绘画也独具一格;此外,还是一个实干的政治家,勤政爱民,更是一个伟大的美食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对他评价最贴切的莫过于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正是因为苏轼性格上先天的豪放旷达,所以他才能一次次地从人生的低谷中走出来。可又正是因为他为人实在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故此,当哲宗即位后,旧党上台执政时,他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一派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换汤不换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甚至申请自我流放。为人颇有屈原之古风,明知世事艰难,却偏要“吾将上下而求索”,乃至“虽九死其犹未悔”。

纳兰性德生性多愁善感,具有非常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不得或者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

正是由于苏轼与纳兰性德两人在性格上存在的明显差异,所以苏轼即使是宦海几度受挫,配偶数次早丧,也能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同样是梦见亡妻而作悼亡词,苏轼能从忆梦伤情入笔,却能从悲伤中超脱。而纳兰性德却正是因为他那敏感的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他的一生也因此而失意多于得意,悲伤多于欢乐。他始终以悲眼观物,生活在与所处环境产生的尖锐矛盾的夹缝之中,造成了他人生不可挽回的悲剧。他的悼亡词就是这一悲剧的最好写照。

(三)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

苏轼与纳兰性德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大不相同,这也是造成他们悼亡词各具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轼出生于北宋中叶,而有宋一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繁荣的时代。从北宋的创建者宋太祖赵匡胤开始,虽然立国之本仍然是农业,但却并不禁止商业,反而鼓励商业发展。因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最富裕的朝代。更为难得的是宋太祖甚至提出了“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治国理念,而宋朝的统治者也一直坚持这个原则。士大夫只要不牵涉到谋反事件,是绝没有性命之忧的,出仕后的官员待遇也颇为丰厚,参加在青楼举行的诗会,对官员们来说也是绝对有面子且完全合法的。作为知识分子的一员,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苏轼无疑是幸福的,他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可以悠然会友,相互唱和,即使是政见不同,也难掩他们相互敬重。也正因此,在他因“乌台诗案”面临处斩的时候,新旧两派正直之士,均出面营救。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自五代十国时流传下来的清丽委婉的词风,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文人士大夫们日益高涨的精神追求,而苏轼适时开创的豪放旷达的新词风,显然迎合了他们的这种精神上的新需求。

因此,苏轼的悼亡词自然就不局限于哀怨的悼亡中了。他除了悼念亡妻之外,颇有自悼之意,也借机将自己的失意的人生向亡妻倾诉,但他的人生却并没有在哀悼中沉沦,而是从悼亡的痛楚

A Compared Study on the Memorial Poetry of Sushi and Nalanxingde

LIU Yan

(Party School of Tianshui Municipal Committee,Tianshui 741018china )

Abstract :Sushi,a famous ci writer,is the first man to write memorial poem.Nalanxingde ,a Chinese poet in Qing Dynasty.Although both of them wrote down a great deal of memorial poems,writing style is totally different.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reason of the different creation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Key words :Sushi;Nalanxingde ;personal experience ;memorial poetry

中汲取力量,在慨叹逝者已矣的伤怀中继续前行。所以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也是从伤情起笔,但是却获得了明显的超脱,这也吻合了他“似淡而实”的一贯风格。反观纳兰性德,虽然他出生在康乾盛世的太平年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到处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他的仕宦道路也可以用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来形容,短短几年间就升为了皇帝的一等侍卫。然而,优越的侍卫生涯不仅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反而加重了他的悲剧,成为了他浓重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兵入关以后,激起了汉族特别是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汉族读书人的激烈反抗,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各地的反清复明运动此起彼伏。为了巩固和维护统治地位,清王朝一方面血腥镇压,同时也对汉族地主阶层和知识分子采取了拉拢控制的政策。康熙即位后,采用了传统的儒家重农抑商的政策治理国家,也恢复了科举考试,同时大兴文字狱,试图通过整肃思想和文化,从思想和文化上解决民族矛盾,解决汉民族的“华夷之辩”,确立清王朝的合法、正统地位,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汉族的文人都充满悲观的情绪。纳兰性德作为一个提倡满汉文化融合的先行者,染上当时文坛的感伤风气也就绝非偶然。他平生所结交的朋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而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也就难

怪他常有“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的理想抱负、雄心壮志也都淹没在看似风光的痛苦侍卫生涯之中。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实际上也是他的一种自悼,由恨入笔,直至“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通篇之中满是哀怨,何等凄切,直教人黯然销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苏轼的悼亡词是在婉约中融入了豪放,表面上是柔弱,但骨子里流露出的却是坚强。而纳兰性德却是彻头彻尾、由内而外的哀婉凄切。同样的丧妻之痛,苏轼在悲痛之后,能淡然处之,从中获得超脱。纳兰性德却在丧妻之痛中沉沦,痛到无法自拔,最终郁郁而终。而正是由于苏轼和纳兰性德两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各自又具有不同的性格,又有不同的人生际遇,这所有的一切正是造成他们的悼亡词风格各异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词史[M ].南京:江苏古藉出版社,2001.

[2]王国维.人间词话[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3]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刘岩.未选择的路———略论纳兰性德之真情[J ].天水行政学院学

报,2011,(6).

[5]林语堂.苏东坡传[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6]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 ].文学遗产,1989,(5).

苏轼与纳兰性德悼亡词比较

作者:刘岩, LIU Yan

作者单位:中共天水市委党校,甘肃 天水,741018

刊名: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shui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年,卷(期):2013(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a06418547.html,/Periodical_tsxzxyxb201306023.aspx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6418547.html, 从《饮水词》中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作者:冉云鹏 来源:《参花·下半月》2015年第05期 一、纳兰性德与《饮水词》 纳兰性德性格放纵不羁,才华出众,出身豪门,平步宦海,但是他的发妻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在与他结婚后三年就死了,继娶官氏,后纳江南沈宛,但是后续难圆旧时梦。人生中所遇之人的聚散,使得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自己身处职位的厌倦,对富贵的轻视,对仕途的不屑,使得他对于这些东西无心一顾,但是他对于求之不得的爱情却非常向往,他渴望着长久的爱情。虽然他只有短短三十年的生命,但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饮水词》序里这样写到:“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独多也。”纳兰性德人生情感坎坷,造就了他的多情,因为妻子的早亡,怀念妻子的感情占了他人生情感中的很大一部分。纳兰性德向往温馨自在、吟咏风雅的生活。但是天不遂人愿,使他憔悴忧伤、哀苦无端,于是,便把无尽凄苦倾诉于笔端,凝聚为哀感顽艳的词章。王国维对他的词有很高的评价:“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他写词不喜刻意雕琢,反对以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的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以自然之眼观物,自然之舌言情,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其中最让人潸然泪下的当然是《饮水词》中的悼亡之作了,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之感。 二、浅析《饮水词》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开篇的一句,未经润泽,直抒胸臆,道不尽的绻缱情怀,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因为初见的一刹那,惊心动魄,神魂颠倒,即而刻骨铭心,无法自止。然而,沉浸爱河中的人儿从未曾想到那最初美好之后最终的结局,往往会不尽人意,让人平添几多悲凉,几多惆怅。之后用典故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若是能一直像初见爱恋正浓的时候,该多么美好啊,那样就不会出现秋风至而绢扇被弃之一旁的情景了。这表明了纳兰性德对如果爱情能长久的向往。这首词是纳兰性德送给朋友的,劝解他的朋友不要继续沉浸在因恋人的离去而遭受的打击中,失魂落魄,一蹶不振。容若惜友,即而作词,以一失恋女子绝决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姓名:彭景 班级:社会工作(本科)A1002班学号:0141100229 摘要: 一1: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2: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菩萨蛮》 3: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 4: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哭《蝶恋花》 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 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画堂春》 7: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8: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 9: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 10: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 11: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浣溪沙》 12: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 二关键词:忧郁多情高洁正直 他是北宋以来的第一人。他的生命短暂,却让无数人渴望穿越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亲自站在他的面前品读他的心。他的词,疲惫而不狼狈,清逸而不空洞;他的人,淡雅而不做作,位高而不自恃。正是

他的出尘,使我读他千遍也不厌倦。他,就是纳兰性德。 这是一个绝对传奇的人物。相国公子,御前侍卫,是他最基础的身份。他不屑,他孤高,他发出“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人人歆羡他的位高权重,他却只在那出世中做着入世的梦。他也正如陶潜一般,是一只误落尘网的白天鹅吗?向往自然,摒弃身份,隐居田园,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遂也只能郁郁寡欢,落疾而终。他的生命短暂,却成了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美。 月下轻叹,登高怀人,是他最喜爱的事情。他总是一个人伫立在高楼墙角的阴影之下独自想念,望尽天涯路,却望不到心中渴求已久的容颜。他多情而不滥情,他伤情而不绝情。他只是很孤独,亦很偏执,一直默默守候,即使知道心中的人永远回不到自己身边,也不愿舍弃两人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只在那昏黄的月光下把自己宝贵的回忆拿出来品尝,回味此中的辛酸与甘甜。 广交朋友,为人奔走,是他最博大的情怀。他身为满人,却融入汉族,与汉人成为亲密的朋友。顾贞观,陈维崧,都是他一生的知己。饮酒作诗,畅谈情怀,他更深地了解了汉族文化,著《饮水词》,成就千古词章。朋友遇难,他竭力效劳,放下身段,终于让朋友获得晴天,也成就了自己的知交满天下。 纳兰词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纳兰词写得极好,更是因为这出自于一个满人之手。他的父亲权倾朝野,他从小一生富贵,这种天生的富贵造就了纳兰性德一副贵公子的气质与风骨,正如普希金论诗的时候所说的:"诗歌要有贵族气",所以,纳兰性德的诗

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5篇

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5篇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纳兰容若最经典诗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五字诗中目乍成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五字诗中目乍成。尽教残福折书生。手挼裙带那时情。 别后心期和梦杳,年来憔悴与愁并。夕阳依旧小窗明。 这首词写别后相思。上片写追忆往日的恋情。下片写今日的相思。上片用了两个细节描绘,便刻画出当日相恋的幸福情景,其结句尤为鲜活动人。下片侧重此时的心理刻画,结句用一景语,余有不尽之意。上下片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其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更为突出了。 浣溪沙·无恙年年汴水流 词牌名:浣溪沙|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 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 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是为纳兰扈驾巡幸江南抵达扬州之时所作。王士祯在其《浣溪沙》词序中云:“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词共二首,其一

系纳兰和作之本,词云:“北郭青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词中亦有怀古之意,唯词题未予标出。纳兰此篇则明示之“怀古”,“怀古”之作是诗人咏怀的一种手法,无非是借用古人古事以抒情达意而已,可以说举凡诗词中的怀古之作都是诗人的咏怀之作。本篇亦是如此,作者借咏隋炀帝穷奢极欲,腐败昏聩之故实,抒写了自己的不胜今昔之慨。词以情景俱到之法出之。上片写红桥一带之景物和感受,其今昔之感已见篇中。下片点出炀帝旧事,怀古之意显明鲜活。结处尤为深刻,“玉钩斜”、“迷楼”于一句中形成对比,意含深曲,令人回味深思了。 诉衷情·冷落绣衾谁与伴 词牌名:诉衷情|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冷落绣衾谁与伴,倚香篝。春睡起,斜日照梳头。欲写两眉愁,休休。远山残翠收,莫登楼。 翻译/译文 远处的山也收起了那抹残翠,暮色四合,切莫登楼,那只是徒增伤感。 休休意为不要,接上一句:欲写两眉愁,是说因思念而惆怅不愿梳妆。 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 词牌名:如梦令|朝代:清朝|作者:纳兰容若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原文出处】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原刊期号】199504 【原刊页号】13-19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作者】李嘉瑜 【复印期号】199602 【标题】【正文】 一 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文学题材。《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悼,伤也。秦谓之悼。《广雅释诂》:“悼,哀也。”依以上字书的解释,悼亡二字应是对亡者哀痛之意,但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发抒对亡妻的忆恋与伤逝,悼亡之作乃专指“亡妻”这一特定的主题。 以悼亡为主题的作品,其实最早可追溯到诗经《邶风·绿衣》,此诗以绿衣起兴,重复强调睹物思人之悲,全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内外、上下、颜色各方面的描写,琐细地写出作者对衣服的熟稔与珍惜,也益见其形损神伤的悲痛。此诗对后代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就曾提到六、七岁时读此诗,曾感动得“怅然欲泣”。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是最早将悼亡二字合用,并著称于世的诗歌。在六朝以生命迁逝为主的伤感思潮中,其无疑是时代氛围下的产物。这三首诗以时间的推移为经,对亡者的记忆为纬,交织出死生茫茫的悲情。潘岳之后,沈约、薛德亦有名之悼亡的诗作,江淹则有与潘岳写法相同的悼室人十首。 唐宋以后,悼亡之作益多。元稹“情真意切”的遣悲怀三首,从“俸钱过十万”的今日,追忆“野菜充饥”;“落叶添薪”的贫贱生活,反复抒发死别之恨,怅然绝望之余,“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实是此类作品的绝唱。此外李商隐、赵嘏、梅尧臣、陆游亦有悼亡之作名世。其俨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独特的文学题材。就其性质而言,或可视为爱情诗的另一形态。 爱情这一题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惯以言志与载道为诗文批评标准的士大夫眼中,是耻于以房帏之情为念,即使咏及男女之情,也必以香草美人写君臣大义为最高境界。而悼亡诗却得以借着伤逝的特殊题材,表达丈夫对亡妻真切而深挚的情感,这在中国诗歌中是不多见的,因为中国的士大夫即使眷情弥笃者,亦绝少形诸文字。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的当是李煜的《谢新恩》,词这一文学体裁,原只是“绮筵公子”为“绣幌佳人”〔1〕所写的香艳歌辞,其内容以叙写美女与伤春怨别的男女爱情为主。换句话说,词在初起时,即带有近乎纯粹抒情的特色,以抒情为其当行本色。此外,词由于字句的参差错落与词调的丰富性,因而比体制整齐的诗体更能发挥抒情的特长,所以用词体来抒写悼亡之作,在体式上,往往比古诗律绝等诗体,更见回肠荡气。 以苏轼的《江城子》为例,其词三、四、五、七言交错,通过形式上的长短变化,把游移于梦境和现实间的迷离与对亡妻深切的怀念,做了不露痕迹的结合,其和贺铸的《半死桐》是词史上无论艺术表现和思想性都相当突出的悼亡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词虽有利于悼亡题材的创作,但自唐末五代到北宋,悼亡词的创作却明显不如诗体,这一点或可由词体本身的特质言之,从词史上来看,唐末五代到北宋是词体由形成到成熟的时期,也是词体由歌辞之词逐渐诗化的时期。词这一文学体式在初起时原只是配合当时流行乐曲所演唱的歌辞,即使后来文人投入写作,仍受到歌辞之词的背景影响,内容多是叙写歌女的容貌、才艺或词人与歌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收稿日期:2001-08-20  作者简介:季祝平(1963-),女,江苏南通人,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讲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 N o.6,2001JOURNA L OF S OUTH CHI NA NORM A L UNI VERSITY (S OCI A L SCIE NCE E DITI ON )2001年12月Dec.,2001 试论纳兰性德的边塞词 季祝平 (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江苏南京211800) 摘 要: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是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他笔下的边塞景物处处蕴含着兴亡之感和羁旅愁怀,景凄情真,既有凄婉迷离之美,又有沉郁豪放之气,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 关键词:纳兰性德;边塞词;吊古兴亡;伤离恨别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1)06-0046-05 我国古代的词始兴于隋,经唐、五代,至宋达于鼎盛。到元、明时,小说、戏曲成为文学代表,词道衰微,词作庸靡平淡。直至清代,据胡薇元所言:“依声之学,国朝为盛,竹土宅、其年、容若鼎 足词坛。”①词作方出现短暂的中兴气象。其中,纳兰性德贡献最大,成就最高,一扫元明以来浮艳颓靡之风,为沉落多年的词坛,注入了一股生机活力。他的词在清初,“都下竞相传写”,②国中 “家家争唱”,③况周颐称他为“国初第一词手”,④王国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⑤一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他的爱情词。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中数量最多(三分之一),最具特色、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词人呕其心血,掬其泪水,和墨铸成的珍品。 陈维崧说:“《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⑥顾梁汾说:“容若词,一种凄惋处,令人不能 卒读。”⑦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纳兰的边塞词。这种词的数量也不算少,约占其词数的12%左右。更重要的是,它同样颇具特色,不乏艺术精品。纳兰在这些词中,以边塞为题材,抚今追昔,纵横驰骋,意境阔大,意气横逸,有雄浑沉郁之风,成为继苏、辛之后把词的创作题材从狭窄的闺阁庭院中解放出来的又一人,填补了词史的一大空白。 一 纳兰在《原诗》里说:“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纳兰认为作诗填词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自己的个性,才能写出独具特色的作品。纳兰之所以能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出大量精美的边塞词,是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文学素养有密切关系的。 纳兰性德(1655—1685),“纳喇氏,初名成德,以避皇子允礻乃嫌名改,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6 4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 J OURNAL OF QI NGHA I JUN I OR TEACHERS .COLLEGE (E duca ti on Scien ce) 2005年第3期 N o3.2005 收稿日期:2004-11-23 作者简介:郑 重(1975-),女,江苏淮安人, 文章编号:1007-0117(2005)03-0043-03 浅析纳兰性德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郑 重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2) 摘 要:纳兰性德(1654)1685)是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词坛上具有婉约派风格的少数民族词人。他生于钟鸣鼎盛之家,十七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曾官至一等侍卫。在世人的心目中,他真是春风得意。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写下的词却与这些辉煌大相径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本文试从纳兰性德生活中的/情0与/仕0这两方面入手,探讨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清朝;词风;风格;形成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B 我国词坛在唐、宋的鼎盛之后,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直到清初才出现了中兴的气象。在顺治、康熙朝近80年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了陈维崧为首 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学派,以及在这一时期颇具影响力和独树一帜的,著名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满洲正黄旗人,太傅明珠之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0,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0。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0。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5渌水亭杂识6,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在世人的心目中,纳兰性德可谓是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按理说,他的词作应当散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但恰恰相反,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哀郁凄婉的情调。关于纳兰性德在中国词坛的地位、词的学术价值、欣赏价值,本文不作评价与探讨。笔者主 要想从纳兰性德的生活中为/情0所困,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活,而产生/临履之忧0的恐惧感这两方面入手,浅析一下他哀郁凄婉词风的形成原因。 一、为/情0所困是其哀郁凄婉词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爱情生活的失意 纳兰性德现有存词348首,有人曾作过统计,在这348首词作中,用/愁0字的有90次,含/泪0字的有65次,带/恨0字的有39次,至于/断肠0、/伤心0、/惆怅0、/凄凉0、/憔悴0等词语在词作中随处可见。爱情的失意,友情的悲伤,对官场腐败的失望,志向难酬的苦闷,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最终酿成了纳兰性德词作哀郁凄婉的基本情调,并把这种情调全部贯穿于自己的词作中。 词人的心境一如自己所写的5临江仙#孤雁6中的孤雁,/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0,又像5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目 录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引 言.................................................1 正 文.................................................3 1.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3 1.1 悼亡诗词溯源......................................3 1.2 纳兰性德创作的悼亡词..............................5 2.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氛围............................6 2.1 至真至深的情感世界................................7 2.2 超越世俗的精神家园................................11 2.3 虚实相生的意象天地................................13 2.4 传世经典的故事情境................................17 3.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动因............................18 3.1 多愁善感的纯真性情................................18 3.2与卢氏刻骨铭心的爱情...............................19 3.3壮志难酬的悲慨一生.................................20 结 论.................................................22 参考文献.................................................25 致 谢 (27)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论纳兰性德情词的艺术特色 李翠翠 摘要纳兰性德作为满族第一词人,最能代表其个性的作品是他的情词(包含悼亡词)。其情词在其艺术特色上别具一格。其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其二,凄婉的意境美;其三,巧妙的结构安排——时空转换;其四,朴实流利且富于情韵的语言特征。对纳兰情词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能够深化对纳兰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关键词纳兰性德情词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康熙时大学士、宰相明 珠之子,清朝满族成就卓异的词人。陈廷焯言,“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1]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上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王国维誉其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况周颐认为“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3]纳兰性德有词集《饮水词》,作词主情致,现存三百多首词中多凄婉之作,被陈维崧评为“哀感顽艳”。而其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无疑是他的情词。纳兰性德情词“不光占有纳兰词三分之一多的篇幅,而且是其全部词作的精华,是诗人呕心沥血,拘其眼泪,和墨铸成的珍品”。 [4]被黄天骥称为“玫瑰色和灰色的和谐的”[5]情词,其艺术特色上自有其独到之处。 一、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描绘 读者读罢纳兰性德的情词,一个个真实可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就会深深烙刻在读者的脑海中。在其情词中有怀春的少女,有闺中的思妇,有亡妻的音容笑貌,有孤寂的征人游子,亦有感伤的宫中女子。这一系列的主人公形象都以

他们各具特色的外貌、动作、心理感染着无数的读者,三百多年来缓缓地诉说着他们各自的衷肠与情怀。 (一)怀春少女形象 灵动的少女在豆蔻年华之际、在鸟语花香的春日,容易生发出百无聊赖之感、怀春孤寂之思。纳兰性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少女的这一微妙心理揣摩刻画地惟妙惟肖。如《南乡子》这首词: 飞絮晚悠飏,斜日波纹映画梁。刺绣女儿楼上立,柔肠。爱看晴丝百尺长。风定却闻香。吹落残红在绣床。休堕玉钗惊比翼,双双。共喒 苹花绿满塘。 这首词以轻灵的笔调描绘了少女怀春的形象,上片先摹绘时景,夕阳下柳絮在和风中漫天飞舞,落日的余晖斜射在池塘上,波影映照着画梁。而后将女主人公“刺绣女儿”推出,“刺绣女儿楼上立”,此时少女心中满怀无限的柔情,独立高楼颙望晴空之中飘荡着的长长的游丝。通过这一情态的刻画,透漏了她春日迟迟、春怀寂寂的形貌。下片又以景起,进一步描绘她的孤寂。晚风停止了吹拂,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败落的花瓣被风吹到了绣床边,池塘中的水鸟、鱼儿正吞食吮吸着满塘绿色的浮萍。而后又用小心“休堕玉钗”的细节和怕“惊比翼”的心理,反衬出她的怀春之情。前后两片都是前景后情的结构,但各有侧重。将少女怀春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将少女怀春的情感翻进入深,使一个鲜活灵动、美妙传神的怀春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纳兰还有诸多词作描写怀春的少女,如《菩萨蛮》(隔花才歇廉纤雨),少女在春雨停歇之后无心于自己的妆容打扮,凝视楼阁、走出闺阁、看“梁燕自双归,长条脉脉垂”,不禁生出怀春伤春的意绪。而“独自立瑶阶”一“独”字将怀春少女的孤寂之情点染而出,而“透寒金缕鞋”一“透”字则使一个心绪凝重、久思而难以释怀的怀春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而《生查子》(东风不解愁)中则塑造了一个月夜怀春的少女形象。词中通过少女一系列的行动来展示她怀春伤春的意绪。词中先写少女在伤怀之时偏偏春风吹来,轻拂她的罗裙,她不禁怨起东风的不解人意,而后又在灯前顾影自怜自伤,最后立于樱树之下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容若《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纳兰容若《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赏析 少年游·算来好景只如斯 纳兰性德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译文】 只求你知道,只要懂得,因为有你,才是好景,才能称意,哪怕十年音尘绝,回想起来也只有彼时是美好的,否则就算一样月钩精巧、柳絮轻盈,也只是憔悴人看憔悴景,一发凄清。 【注释】 这首词的词牌名得名于宋晏殊《珠玉词》中的长似少年时一句,别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该词牌有多种体格,但都是双调。本首为其中一首,上下阕各五句,共十五句。上阕的一、二、五句和下阕的二、五句押平声韵。 斯:代词,意为这,表示语境中所指的事物。 寻常:普通,一般。风月:本指清风明月,后代指男女情爱。 称意:合乎心意。相宜:合适,符合。 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又,汉班固《汉武故事》云: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傍。 后遂以青鸟为信使的代称。 残照:指月亮的余晖。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词人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两人情感甚笃,婚后三年卢氏难产不幸亡故,词人因思念其妻故写下了这首词。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失败后的痛苦。 上阕以议论和叙述为主,描写热恋时的甜蜜幸福。起首两句写只要有情,便无处不是好景。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过于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爱的人眼中,纵然是平常的风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谈笑语,都会使人感到称心如意,美妙无比,这就是所谓的称意即相宜。 论及相宜,陆游曾吟《梨花》,开向春残不恨迟,绿杨率地最相宜。无论是在人生的春秋还是晴雨,遇到她,孤单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参考,而是确定,是唯一。她随风而过,不似斯佳丽那般疯狂固执的爱却如一杯陈年女儿红,令人沉溺于往事中久久不愿醒。 而下阕笔锋陡然一,从热恋的甜蜜为离别的苦楚。好景不长,这是千百年流传的古训。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会发生。越渴望,越难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难求。十年青鸟音尘断,此处十年虽非实指,但也足以说明词人与所爱之人已经分离多年,且送信的青鸟不见,杳无音讯。那些陈年往事日日温习,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烦恼。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之时,本应与爱人尽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辉在人间划出一道铜墙铁壁,一边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另一边只剩一钩残照,半帘飞

【文献综述】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研究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研究 词兴于唐,流行于五代,而大盛于两宋。元明之际,词学中衰,词家寥寥,词风扭捏。至清初,词风大振,词家辈出,流派迭起,风格竞繁,成就突出于元明,被誉为词的复兴。出现了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及稍后的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派。纳兰性德则异军突起,卓然自立,如晨星朗照,熠熠生辉,尤为人所瞩目。这位康熙时期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清末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曾说:“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可惜他英年早逝,三十一岁就离开了尘世。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词。这些作品,具有一种哀婉的美,凄苦的美,在其间蕴含着浓厚的佛学思想。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特点、生平及其作品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便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弥补研究之空白。 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他生平事迹、词的创作、作品赏析等方面,各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1655—1685),清初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渌水亭杂识》,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从此以后一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一直任康熙帝的宫廷侍卫,身处要职。 从张钧著的《纳兰性德全传》中我们可以知道:纳兰性德15岁时与表妹舒穆禄雪梅相识,他们一起读书、情满博山,两小无猜,月鉴深盟,无奈天公不作美,舒穆禄雪梅被性德之母送入宫中,后为守身吞金自尽;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紫薇为妻,二人心心相印,伉俪情深,但同样不幸的是,结婚五载卢氏染病仙逝,“恋人与爱妻早亡,如电笞一般给了自己切肤彻骨的刺激”—这曾经的美好与现世的痛楚在真诚善感颇具诗人气质的作者笔下化作一首首相思词。 二、对词的创作的研究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 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 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独树一帜的开创 了纳兰氏悼亡词。.纳兰悼亡词打破了传统悼亡模式 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说文》中说:“悼,俱也。陈楚谓惧 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有云:“悼,伤也。秦谓之悼。 广雅释洁》上说:“悼,哀也。”从以上三部书的解释来看,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 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 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以悼亡谓题 材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的描写流露出 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此诗对后世影响颇深,从而也揭开了悼 亡诗的创作的序幕。其后潘岳的悼亡诗是最早用悼亡作 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抒发了 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此后,沈约等人也有悼亡之作流传于 世。自唐宋以后,悼亡主题日益增多,其中最着名的是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

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此后的李商隐,梅尧臣,陆游等也都有悼亡之作。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应见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 词作的题材多是抒发女怨男痴之情的作品,到了李煜这里他 将悼亡带入词中,悼亡之作一直以诗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主 将其扩大,对悼亡题材的发展极为有利。但有些悼亡之作似 乎表达的不是完全的“情”而是有一种“理”在其中。所谓“理”是 指理性、伦理。伦理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夫妻之间的伦 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 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着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 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 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所遵循的规则。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 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我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夫妻之间、父子 之间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种理 而少了一份情。我国的悼亡之作中就有所体现,无论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还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 回遑忡惊惕”有一些夫妻之理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夫 妻之间存在太多的理性就会显得疏远缺少夫妻间起码的感情。苏轼的父 亲苏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教务处制 目录 引言 (2) 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 (一)纳兰性德生平 (2) (二)李煜生平 (3) 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 (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 (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 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 (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 (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 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

结论 (9) 主要参考文献 (1)

摘要 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 - 1 -

纳兰容若词赏析

纳兰容若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清词流派众多,名家辈出,陈子龙(人中)、陈维崧(其年)、王夫之(而农)、朱彝尊(竹诧)、顾贞观(华峰)、张惠言、龚自珍、黄景仁、蒋春霖、朱祖谋、况周颐等皆为清代词坛之巨擎。清代众词人中,极爱者有三:纳兰性德、陈维崧、顾贞观。陈维崧为阳羡词宗,其《湖海楼词》哭故国之痛,述民生之哀,“儿女情深,风云气在”,其豪气纵横,虽不及稼秆却足可与竹山、后村、改之比肩;顾贞观《弹指词》“极情之至”,其《金缕曲》二首“寄吴汉槎宁古塔”,实为千秋不朽之绝调;纳兰容若《饮水词》如挚友心声,情出肺腑,至纯至真,实为天籁之音。常有粗读容若词者,往往言道与后主、屯田、小山诸人为一类。于我观来,容若词实为独树一帜。容若词“哀感顽艳”(陈维崧语);“一种凄凉处,令人不能卒读”(顾贞观语);绝非仅得后主、屯田、小山之遗韵,妙韵天成,风姿独树,俨然大家之风。 一、情恨离别 王静安《人间词话》言纳兰容若“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虽大家之言,亦不可盲目轻信,所言虚实,读罢便知: (1)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忆江南] 此为《饮水词》开篇之作。[忆江南]为初学填词者必习词牌,方家一观便知功力深浅。此一篇写冬季黄昏飞雪,一人于堂前凭风独立。“昏鸦尽”一句语简意明,渲染全篇气氛。古人写飞鸟,多是杜宇、金衣,乌鸦。国人谓鸦为不详之鸟,但以鸦入境者颇多佳句,点睛之笔,如“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枯藤老树昏鸦”等。成容若气势陡出,开篇即以“鸦”入境。昏鸦已逝,词人临风而

立,是等候?是沉思?无言以对。天寒飞雪,如柳絮飞舞台阁旁。“梅”者报春之花,梅花开,自距春天不远,意寓心中生起一丝希望。“胆瓶”二字与下面“心字”皆暗指,心字成灰并非指心字檀香成灰,而指内心世界的黯黯神伤。容若此类小令,不经雕饰,全无绮丽言语,韵味凄苦悲凉,久读伤人心深矣!类似意境者如《饮水词》第二首: (2)心灰尽,有发末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灯。情在不能胜。[忆江南] 此首较之第一首逊色,并无多少可称道之处。只“有发末全僧”尚属好句,然可从此二首词中便可初窥容若词风。容若三百四十余首词中用“愁”字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可谓满卷凄凉语,诗成血泪书。若容所做[忆江南]小令中,做隽秀清爽之语者少,偶一有之。如: (3)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忆江南] 此词为容若扈从皇帝至江南,情绪较好时所做。江南秀色,维扬佳丽,南朝风物,愉悦人心。金陵城阙尚是“山围故国周遭在”,而“铜驼”“石马”典故暗含朝代兴亡,指出江山易主,旧日王城已是“潮打空城寂寞回”。全篇暗中凭吊兴衰,稍具刘梦得之余味。 (4)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强把心情付浊醪。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忆王孙] 此篇悲凉顽艳,无一句不惹人愁。萧萧一夜西风,芭蕉虽未凋尽,却也满目疮痍。“倦眼”点明已是深夜,秋夜里词人说自己仍抵得住孤独。言虽如此,也只由浊酒将心情打发,“强”字道破此中真意。难道就如此沉沦下去?悲愤之时读屈子《离骚》,以酒浇胸中之块垒,以诗抒心中之抱负。写至此,此首抒发悲愤之意已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以感情细腻丰富而著称,在他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中,悼亡词是他最深切最多情的感情表达形式,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以才情名满天下,其词中以“悼亡”为名的有七首,未标明“悼亡”但悼亡之音以出的有三十一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深意浓为世间少有。 悼亡作品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以下三首: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悼亡情之源 纳兰悼亡情之深足可催人泪下,那么,这份情该追溯到哪里呢?这要从他的亡妻卢氏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伉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操抚闺中,则志存流水。”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自卢氏亡后,无论是妻子的生日,还是忌日,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都满怀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他的悼亡词哀婉伤怀,缠绵悱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