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省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贵州省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贵州省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贵州省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绪言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位于云贵高原之东部,隆起于四川盆地、广西丘陵盆地和湘西丘陵之间的山区省份,面积176167平方千米。由于地质结构特殊,其自然条件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是我国山地环境地质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地势全省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全省最高峰时赫章县南部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在黎平县东部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晚新生代以来强烈的面型隆升,致使长期河流切割,侵蚀和溶蚀,全省除西部威宁及其附近的赫章、钟山区局部为保存较完整的高原面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已被切合成深山峡谷,山体破碎,地表崎岖的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其中,高原和山地起伏大,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89%,丘陵及河谷盆地规模小,约占11%。全省主要山脉有:

乌蒙山脉:从云南伸入本省威宁黑石头,分为三支:东北一支过草海、经赫章恒底,跨云南大黑山2689米,向东南横穿毕节乌箐梁子2217米,大方大营上2092米,抵金沙白泥窝大山1884米。东南一支经赫章妈姑、兴发、纳雍、织金新寨大山2165米,抵乌江三岔河北岸。南支从韭菜坪经六盘水市的钟山、水城、盘县的轿子顶2628米,至兴义白龙山2207米和兴仁、贞丰、安龙交界的龙头大山1967米。

大娄山脉:北东向贯穿黔北,是我省北部屏障,西起金沙石场,主脉介于仁怀与遵义、遵义与桐梓之间。著名关隘娄山关位于主脉脊梁上,分为三支:西北经习水双龙、良村、东皇抵赤水官渡山区;东北支经宽阔、取笋坎。沿芙蓉江与红渡河分水岭直抵贵州与四川边界;东南支从绥阳经梯子岩,抵乌江北岸。

苗岭山脉:横亘贵州中部、面积广大,为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从西到东的山系:息烽的南极顶1749米,经修文、贵阳西北、清镇、平坝、安顺、长顺抵紫云的马鬃岭1681米为一系。开阳羊场经龙里洗马河、亮山1713米,云雾山1583米,惠水摆金抵平塘、罗甸北为一系。瓮安盖头山1455米,经福泉、麻江、都匀与贵定交界的斗篷山1961米抵独山与三都的更顶山1665米为第三系。雷公山为第四系,它占据黔东南的绝大部分。南从广西九万大山进入贵州荔波、从江、榕江的月亮山1490米,经三都与榕江交界的小脑坡1562米,沿雷山县中部的山脉最高峰雷公山2179米,次峰雷公坪1980米,经剑河剑鼻岭1626米,直抵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构成所谓九万大山区。

武陵山脉:位于我省东部,北东向进入湘西,是长江南岸支流乌江和沅江分水岭。它的最高峰时凤凰山2572米和梵净山2494米,向西南伸展抵石阡与施秉交界佛顶山1870米。

丘陵盆地相间,丘陵分布较散。一般在海拔800米以下,相对比高100~200米为多,大都是谷宽坡小,地面起伏不大。盆地分布局限,大多为相对比高小于50米的喀斯特盆地与河谷山间盆地。山丘之间分布着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河谷深落差大。贵州河流分属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以苗岭和乌蒙山局部为分水岭。主要河流发源于西部,少数与中部,全省河长大于10千米或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984条。

气候贵州位于北纬25~29○之间,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适中,雨热同季,气候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详见第一篇第二章第七节二、(二))。

河流水系我省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115747km2,包括乌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栏江和横江水系、赤水河和綦江水系。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洪州河等。珠江流域面积60420 km2,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帮河、蒙江、打狗河等。全省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全省水资源总量为1216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贵州土地资源贫乏,全省土地总面积为264228699.2亩。其基本特点是:①地块破碎,小而分散;②人多地少,占有量低;③土力弱,耕地质量差。截至2004年底,耕地面积为67715819.2亩,总体情况是“三多、二快、一差”:即陡坡地多、薄土层地多和露岩地多;石漠化进程快,水土流失快;总体质量差。

森林资源贵州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植被类型较多,林木生产力较高,素有“宜林山国”之称。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85%,灌木林覆盖率为5.16%,四旁树覆盖率为1.07%,总覆盖率为30.08%,我省森林资源基本特点是:低于全国分布不均、森林类型单一、年龄结构偏小、以用材林为主。森林资源多集中分布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北的赤水市、习水县一带。黔东南州、遵义市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6.4%。我省的森林类型以针叶林为主,针叶林面积3141.6万亩,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60.84%,阔叶林和混交林的面积分别为1902.15万亩和120万亩,分别占全省森林面积的36.84%和2.32%。在全省的森林资源的组成中,幼、中龄林面积占绝对优势。其中,幼龄林占60.09%,中龄林占29.77%,近熟林占6.98%,成熟林占2.70%,过熟林占0.46%。全省林分总蓄积为17795.72万立方米。

贵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蕴藏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调查,全省有脊椎动物900多种,维管束植物6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8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71种,有的甚至还是我国或是贵州特有的濒危物种。

交通贵州是四川、重庆南下出海的必经之地,也是西南通往华中、华南地区的门户,是大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铁路、公路为骨架,水运、民航相结合的省内外综合的运输网络。

公路现已建成了贵阳至遵义公路、大方至纳溪公路、贵阳东出口公路、贵阳东北绕城公路、贵阳至新寨公路、贵阳至毕节公路、凯里至麻江公路、凯里至铜仁公路、镇宁至水城公路、关岭至兴仁公路、清镇至镇宁公路、崇溪河至遵义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特别是厦蓉高速公路水口至贵阳段的兴建,必将大大改善贵州与珠江三角洲的连联。此外,通过实施公路保畅工程和大规模的路网改造,国、省道干线及重要经济线路和旅游线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

我省将按照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尽快打通南下北上、东进西联的两条通道,即重庆至湛江国道主干线和上海至瑞丽国道主干线的贵州段,以尽快摆脱我省交通落后的局面。尽快构建全省畅通安全、便捷的高等级公路主要骨架网。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铁路干线,我省有川黔、贵昆、黔桂、湘黔、四条铁路干线和渝怀铁路、南昆线贵州段以及水柏、内昆、开阳、水大、湖林五条铁路支线,线路总延展里程2743.33千米。其中,正线延展里程1946.316千米(含株六复线478.631千米),营业里程1401.8千米。即将兴建的贵阳至广州的高速铁路,将更快捷地与珠江经济区和香港相连,交通会更加方便。

水运我省内河航道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到2005年底,全省内河通航统计里程3322千米。其中,长江水系里程2142千米,占总里程的62%;珠江水系里程1306千米,占总里程的28%。

环境地质学(enviro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是地球科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应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质环境(gical environment)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规律,以及人类工程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科学。”因此,环境地质工作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事。愈来愈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重,给环境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世界各国,包括环境地质在内的地质工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驱动机制的变化,地质工作的驱动机制由传统的供给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生活质的新需求为基点、以国家需求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动力、以满足不同用户、特别是社会公众需求为目的而开展工作;二是工作领域的拓宽,以往地质工作主要以为寻找发现和勘查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矿产资源型,向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综合型(或社会-环境型)转变,更加突显环境地质工作的重要性。环境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着力于研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基础和先行作用。

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地壳浅表的岩石(含矿石)、土体、地下水和土壤等。不同的环境对象,决定了环境地质不同的内涵。

一般说,“岩石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岩石地质环境,主要研究岩土的稳定性,承载力对人类生存、生活及产业活动的影响;土壤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土壤地质环境,将为主要研究土壤中各种地球化学元素对生物生长以及人类生活生存所带来的影响;地下水环境地质工作的对象是地下水环境,研究地下水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地下水开发利用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场所带来的影响”(蒋承菘,2007)。

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的推进,与人类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将为人们所更加关注。完全可以预料,作为人们认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修复地质环境的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环境地质学,今后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近30年,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完成了全国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和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评价;完成一系列国家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电力等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估;完成了全国性重要大城市及大江大河流域的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开展了全省市(地)级以上城市地质环境监测;开展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勘查与治理。上述工作为国家综合决策、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支撑和科学依据。此外,在环境地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其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引领我国环境地质工作迈向新的台阶。“十一五”及今后1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对环境地质工作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和旺盛。完全可以预料,今后我国环境地质工作将更快发展,迎来新的高潮。

贵州专门的、正规的环境地质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零星的环境地质工作几乎都是伴随其他地质调查工作顺带进行的,其成果多分散或不系统。1987年以来,贵州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等先后完成了《1:50万贵州省环境地质图》的编制、《六盘水市国土开发区环境地质综合地质调查报告》(1:20万)并公开出版其研究成果;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和都匀市等省内主要城市开展以地下水环境为主要对象的1:5万环境地质调查并提交了相应的成果;贵州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大队《贵州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及其说明书。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省环境地质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得以较快发展,以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及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等单位为主进行的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环境地质工作领域的拓宽,涵盖的内容广泛、技术方法全面、成果质量提高。其中,主要完成一批以地质灾害为重点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如《贵州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50万),58个县级行政辖区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01915平方千米)部分典型石漠化山区的1/5万地质环境调查和整治试点,贵阳等6个中心城市以地下水环境为主监测工作及其网络建设、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勘察与治理工作等。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师范大学,以及省内有关地质勘查单位及有关专家,都在我省进行过环境地质方面的工作。其中,突出者是地球化学研究所对煤矿、汞矿、铊矿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贵州大学对土壤地质环境的研究,岩溶地质研究所对岩溶地下水的研究,贵州省山地资源所和贵州师范大学对喀斯特地貌环境的研究等等,都从不同的学科和角度,提高了我省环境地质研究的程度和水平,并在一些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为更好地保护贵州地质环境、更有效地防治地质灾害、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立环境友好型贵州提供环境地质学的支撑与决策依据,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决定开展《贵州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并将其任务下达给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贵州省环境地质研究所。据此,承担单位组成了以杨胜元高级工程师为首的研究集体,并请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第一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省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有关专家参加,共同开展研究工作。提到本项目研究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实践第一、开拓创新的原则,努力学习应用当代环境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新的理论,并以其为指导,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想路线,坚持野外与室内、宏观与微观、调查与防治相结合,并采用多学科相互渗透与综合集成,以及多种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力争客观地反映贵州环境地质特色

与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牢牢抓住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紧紧围绕关乎贵州民众生存发展的环境地质重大问题、地质环境的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等,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从而取得了若干新的进展和重要认识,提高了成果科学水平和应用价值。

本成果除绪言和结语外,共分为4篇章。主要内容如后。

绪言简要叙述贵州地理概况;介绍环境地质学的涵义及其研究对象,评述了世界环境地质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回顾了我国及贵州环境地质工作和研究的历史及其成就,分析了今后的发展方向;说明了本研究项目的由来和研究过程、提出了研究的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扼要介绍各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编写分工等。第一篇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以活动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简要论述贵州原生地质环境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其地质基础;第二篇环境地质特征与规律,在分别介绍贵州喀斯特、非喀斯特环境岩石、土体、地下水和土壤等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我省环境地质要素的形成、演变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第三篇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其成因,分别按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土壤地质环境,以及城市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等,介绍存在问题并探讨其成因;第四篇地质环境评价:采用环境评价的有关标准、参数,在分别对我省不同类型的地质环境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全省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和分区,并简要叙述各区的基础特征;第五篇对策与建议:从法律法规、政策、经济、科技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对我省环境地质工作和地质环境保护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提出政策措施建议;结语总结了本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特别是创新性成果,指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展望了我省环境地质工作的前景。

本研究报告是在统一拟定报告提纲的基础上分工进行编写的,各篇章编写的分工是:绪言杨胜元;第一篇王砚耕、李忠发;第二篇杨秀忠、李忠发;第三篇裴永炜、张建江;第四篇赵国宣、裴永炜、张建江;第五篇王顺祥、杨胜元;结语王林、杨胜元。环境地质图由王顺祥和杨森林编制;尹努寻、佘朝雯和张伟参与了资料整理、图表编制等工作。全文经杨胜元统纂定稿。

本项目得到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的资助、在研究过程中,局始终给予关心和局有关处室的支持;贵州第一地质工程勘察院和贵州第二地质工程勘察院的通力协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我们更由衷地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环境地质学家王思敬教授给予研究工作的指导,抽暇为本成果作序。这不仅是对作者极大的鼓励与鞭策,更是先生对贵州地质科学事业倾注的关爱和殷望。

第一篇环境地质背景与基础

环境地质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现象与问题。自然因素形成者称为原生地质环境,对其的研究,应用地球科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探讨它的基本特征、功能和自身的演变规律等。环境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演化不仅与其所处地质背景密切相关,而且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地层、岩石、土体、地下水、土壤、气候和构造等等,均是环境地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研究对象。本篇章将简要论述其地质背景与基础。

第一章地壳发展与演化

环境地质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地球浅表层的岩石、水体和土壤。其原生环境地质现象及其特征,与地壳的发展演化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而地壳在其演进中的各种地质作用,不仅推动地球的发展演化,而且是原生环境地质形成不可缺少的背景条件。

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壳类型

一、大地构造

贵州位于大陆板块——华南板块上,由于地处特殊构造部位和各地质历史时期板块活动的差异,使之具有自身的大地构造特征。兹分述如后:

(一)构造单元的划分

贵州处于扬子板块西南部,其构造单元的划分,属板块内部的再分。按照李春昱(1982、1987)和王砚耕(1992、1996)的意见,其划分的原则,主要依据显生宙以来板块运动的机制,将贵州的次级大地构造单元分“一块两带”。即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图1-1)。

(二)各单元基本特征

1、上扬子陆块

贵州位于该陆块之西南部,占据我省的大部分地域。它可能是一个由早前寒武纪(新太古—早太古代)结晶岩系组成的刚性基底,其上中元古代至显生代地层则为比较复杂构造变形的地质单元,盖层的基本特点是,晚震旦世至晚三叠世早期主要为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地层;燕山造山进程影响至深,侏罗山式褶皱发育且典型;喜山期造山及其后的面型隆升较为强烈且至今仍在继续之中。

2、江南造山带

贵州位于该带西南段,主要涉及黔东南大部和黔南东部。它的主体为早古生代造山带。结晶基底未出露;其上主要为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岩层组成地质单元,其基本特点是,地质组分以硅质陆源碎屑地层为主,厚度大,浅变质;地壳最上部晚古生代地层不发育。构造变形较为复杂,为断裂型造山带。

3、右江造山带

贵州西南部属此带北段,主要包括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流域黔西南州南部及黔南州罗甸县等。它的主体是印支—燕山期造山型褶皱。未出露结晶基底及前泥盆纪地层,该带主要是受特提斯与滨太平两大动力系统联合作用形成的较特殊的地质单元。其基本特点是,三叠系硅质陆源碎屑沉积岩(复理石)发育、厚度大;断裂发育,多期(次)褶皱叠加明显。

二、地壳类型及其结构

(一)地壳类型

根据区域地球物理资料及其相关的解释成果,贵州地壳属于大陆地壳类型(以下简称《陆壳》)。该《陆壳》系整个华南大陆地壳的组成部分,具有主要由长英质岩层组成的厚大陆壳。虽然,以乌蒙山地球物理梯级度带为界,其地壳厚度有所差异,但从其总体上来说,地壳与地幔之间的莫霍面深度自西向往东的变化不大,贵州大陆地壳的厚度为45—39千米。

由于组成地壳物质成份的差异,贵州《陆壳》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详见下节)和纵向上的不均一性。特别是浅层地壳上部岩层——显生宙区域地层发育和组成的不同,造就了贵州地壳浅表层次地质背景条件的差别,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原生环境地质特征。

(二)地壳结构及其组成

贵州这块大陆地壳,是指位于莫霍面之上、由长英质岩石构成的厚大的“地质体”。一般称为“三层式”结构,各层的组成如下:

上地壳:厚14—15千米。由中新古元界至显生宇沉積岩、变质沉積岩及少量火成岩组成。

中地壳:未出露,估计厚8—12千米。可能有早元古界至新太古界中—深变质的角砾岩岩层构成,为真正的刚性结晶基底。

下地壳:未出露,推测厚10—12千米。可能以壳内相变层为界与中地壳区分,主要深变质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并普遍发育了典型的韧性构造变形。

第二节地史时期的地质事件

一、主要地质事件

地质事件是地壳发展演化的动力,也是原生环境地质的重要背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贵州经历了多种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复杂的地质事件。现将主要地质事件列于表1-1。

二、地质事件产物

贵州地质历史时期发生的多种地质事件,形成相应的地质体,包括地层、岩石、矿物和构造变形等地质遗迹。其主要产物如表1-1所列。它们都是环境地质的重要物质基础。

如发生在浅表层的气候(含缺氧)、重力流事件等形成的沉积岩,特别是碳酸盐岩(或蒸发岩),是喀斯特发育的物质基础;而构造事件,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地壳隆升,则是贵州高原景观形成的

内在条件;晚二叠世火山喷发形成的大陆溢流玄武岩浆所产生的大量火山物质及其二氧化炭,改变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与层圈环境,使大量植物繁茂,为该时期煤炭资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8

三、地壳发展阶段及其演化

根据壳幔作用、板块活动和地壳类型的特征等,有地质历史记录的中元古代以来贵州地壳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表1-2),并将其演化简述如后。

贵州地壳类型演化表1-2

I、Rodinia超大陆演化及陆陆碰撞阶段(中晚元古代至早古生代中晚期)

本阶段贵州可追溯至距今约1300—1400Ma的中元古代中晚期Rodinia超大陆的早期阶段,可能为大陆活动边缘环境,经历了短暂弧—弧碰撞后,于ca.900Ma左右的格林威尔期(四堡期)陆陆碰撞及A型俯冲,使之成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自新元古代开始,进入超大陆裂解阶段,直至早古生代的奥陶纪末期,经历了裂前隆起—拉张裂陷复杂的演化过程。产生镁铁质和长英质类“双峰式”岩浆活动,并形成巨大的硅质陆源碎屑和火山碎屑沉积。志留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后经加里东造山作用,使扬子与南华大陆发生碰撞,拼合成统一陆块。

II、海西陆内裂陷—走滑及地幔柱作用(泥盆纪至早三叠世)

加里东造山作用形成的陆块,自泥盆纪开始进入陆内裂陷-走滑发展阶段,直至中三叠世,形成台盆(沟)格局及走滑拉分盆地。晚二叠世的峨嵋地幔柱作用使之降升,并形成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系,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沉積格局,而且还使地壳表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晚二叠世聚煤盆地形成丰富的煤炭资源;至早二叠世,则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

III、印支—燕山造山阶段(中三叠世至晚白垩世)

中三叠世开始,由于冈瓦纳大陆向欧亚大陆的聚会作用,进入了特提斯碰撞造山阶段(印支阶段),使南盘江周缘前陆盆地关闭,褶皱成山或成陆。晚三叠世中期至侏罗纪则为磨拉斯堆積。

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由于西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斜向俯冲,燕山造山作用席卷贵州,发生褶皱断裂,从而奠定我省的构造雏形。

IV、喜山造山-隆升阶段(新生代)

新生代以来的特提斯碰撞造山作用对我省有所影响,特别是发生在古近纪与新近纪之间的新构造活动,使地壳局部发生轻微的构造变形。之后,由于受青藏高原超碰撞作用的影响,面型降升强烈,形成当今贵州高原环境地质的基本特征与地貌景观,且目前仍在继续演进中。

综上可知,贵州地壳10多亿年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由于壳幔作用,多次板块活动和地壳的开合,使贵州由活动陆缘→被动陆缘→陆块内部转化;由准大洋型(红海型)→过渡型地壳→大陆型地壳转化;地壳由活动→稳定转化;地壳厚度向薄→厚转化,从而成为青藏高原东侧第二台阶特殊的高原地质地貌单元。它不仅深刻影响并制约着贵州原生环境地质的特征,而且是原生环境地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二章环境地质基础

原生环境地质特征不仅受控于前章所述的地学背景,而且更与其地质基础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环境地质现象的形成都是在特定的物质基础上,通过地质作用、以时空过程演变而成的。因此,作为其地质基础的地层、岩石、矿产、构造和气候等因素,就是探讨原生环境地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第一节区域地层

贵州地层发育,厚约30000米,地层的组分及其分布,是我省原生环境地质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

一、地层层序与岩性

我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前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自老而新简述如下:

(一)中元古界

出露于黔东北的梵净山区和黔桂边界的九万大山北麓,分别为称梵净山群/四堡群,为变质海相火山-沉積岩系,中部发育有枕部玄武岩厚数千米。

(二)新元古界

主要出露在贵州东南部,次为中东部。

青白口系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以变质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兼有变质火山碎屑岩,最大厚度8000米。

南华系为浅变质陆源碎屑岩,变杂砾岩占很大比重,厚数千米。

震旦系上统为海相白云岩或硅质岩,下统细屑岩、白云岩和磷块岩。厚几十米至250米。

(三)下古生界

主要出露在贵州东部、东北部和中部。

寒武系和奥陶系除下部为陆源碎屑岩外,其上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厚1200-2300米。

志留系下统较为发育,以硅质陆源碎屑岩为主,兼夹生物灰岩;中统全为陆源碎屑岩,厚数百米。

(四)上古生界

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西部及西南部。

泥盆系下统以陆源碎屑为主,其上海相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厚1100-2200米。

石炭系除下统夹有陆源碎屑岩外,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450-2500米。

二叠系中下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砂页岩。厚150-1000米。上统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及龙潭组含煤地层;东部则为海相石灰岩地层。厚130-1400米。

(五)中生界

主要分布在黔东南以外的全省各地。

三叠系扬子区下统至上统下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右江区则为陆源碎屑浊積岩占优势。上统中上部则为陆源硅质碎屑岩。最大厚度4500米。

侏罗系白垩系下统主要为紫红色硅质陆源碎屑岩,厚350-2200米。

上白垩系紫红色粗碎屑沉積为主,厚50-450米。

(六)新生界

发育较差,零星分散,组分复杂,类型较多,厚度不大。

古近系紫红色砂砾岩。

新近系含砾泥岩及粘土岩。

第四系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二、地层特征

贵州是全国地层发育齐全的省份之一,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称。具以下基本特征:1)地层发育齐全、连续,古生物化石丰富。是地层古生物研究,特别是厘定一些断代界线层理想的地区。

2)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特别是三叠系特提斯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意义重大,是珍稀地质遗迹资源。

3)海相碳酸盐地层发育、厚度大,成为喀斯特地质环境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

4)华夏植物群死亡、埋藏形成的晚二叠世陆源碎屑煤系地层,在我省东经108○以西地区分布广泛、煤及煤层气丰富。是“江南煤海”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基础。

5)地层时代的区域分布,由东向西变新的趋势。其地层组分,也由中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下部→中生界中上部→新生界,由海相硅质陆源碎屑地层→海相碳酸盐地层→陆相硅质碎屑地层的演变。为我省喀斯特如非喀斯特两大地质生态空间格局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沉積岩

沉積岩是贵州发育最好、分布最广的岩类,享有“沉積岩王国”之美誉。沉積岩不仅是组成我省上地壳浅部最主要的岩石,而且是新近纪以来表生带地质作用主要对象,是储水空间、隔水的屏障和土壤的母岩,以及工程地质的载体。因此,是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沉積岩分类

参照有关沉積岩分类方案,结合贵州实际,主要考虑物源和成因,将我省主要沉積岩分为三大类(表1-3)。

贵州主要沉積岩分类表1-3

表1-3的岩类以内源(盆内)沉積的非蒸发相可溶碳酸盐岩最为重要,硅质陆源硅质碎屑岩居第二位。

二、碳酸盐岩

贵州的碳酸盐岩分布广泛(占全省面积的61.9%)、连片出露、岩类齐全、成因多样、厚度很大(累计厚近10000米),是贵州环境地质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据李阳兵等的统计资料(2006),连续性灰岩和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在全省碳酸盐岩类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8.04%和23.06%;白云岩类中也以连续性白云岩在碳酸盐岩中的比例最高,为21.01%;灰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的17.68%,白云岩类中分布比例占第二位的是白云岩夹碎屑岩,占碳酸盐岩总面积的6.59%;其他所占比例不大(图1-2)。

碳酸盐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白云岩两类,次为它们的过渡类型。现将前两类分述如后:(一)石灰岩

1、主要岩类及其地质分布

石灰岩是贵州碳酸盐岩中最主要的岩类,以古生界和中生界下部发育最佳、分布广泛(表1-4)。按结构-成因分类,岩类繁多。在众多种类的石灰岩中,以生物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石灰岩、藻灰岩和颗粒灰岩等5类最为重要。

上述5类石灰岩,主要分布在贵州扬子陆块海相浅水沉積地层中。次为我省东南地区和右江地层区的深水沉積地层内。

贵州石灰岩地质分布表1-4

赋存年代地层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

下三叠统至上三叠统下部

中泥盆统至二叠统下部

中泥盆统至上泥盆统下部

下奥陶统中部和中奥陶统上部下寒武统上部大冶组、坡段组、垄头组、洁郎组、夜郎组、嘉陵江组黄龙组、马平组、栖霞组、茅口组

融县组/龙洞水组至望城坡组

桐梓组上部至红花园组、宝塔组

清虚洞组下部

2、岩石学特征

石灰岩一般为灰-灰白色,层状(薄层-厚层、块状),具叠层构造、鸟眼构造和纹层状构造等;结构多样,因岩类而异,常见者为内碎屑结构、生物(屑)结构等。

石灰岩的孔隙发育,包括粒间孔隙、晶间孔隙、层间隙等,以及节理缝合线和微裂隙等。

石灰岩的矿物成份简单,以方解石为主,一般在50%以上。随岩性不同方解石含量不一。纯灰岩方解石含量>75%;白云质灰岩方解石含量>50%,白云石25-49%。其他矿物含量一般都少或微量。特别应指出的是,一些断代特殊沉積岩相帶的石灰岩,如垄头组滩相生物灰岩及其暴露标志(构造)等,为某些特色喀斯特地貌(如石林)的形成,提供了岩性基础。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我省各时代石灰岩的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如表1-5。CaO含量较高,平均为48.93%,一些层位的纯灰岩CaO含量高达55%,接近理论值,如黄龙组、茅口组第三段和大冶组大洼段等的石灰岩,极有利于喀斯特作用的进行,故CaO含量高的石灰岩一般喀斯特发育较好,这也是贵州喀斯特地质环境的又一特色。

贵州碳酸盐岩主量元素平均含量(Wt%)表1-5

氧化物SiO

2TiO

2

Al

2

O

3

Fe

2

O

3

FeO MnO MgO CaO Na

2

O K

2

O P

2

O

5

CO

2

烧失量

1. 8.68 0.48

2.03 0.31 0.14 0.86

3.08 48.93 0.21 0.34 0.21 33.66 0.83

2. 5.26 0.55 2.29 0.43 0.09 0.55 19.81 30.61 0.12 0.82 0.32 32.84 2.14

1.石灰岩(据肖加飞资料21件平均值);

2.白云岩,除CaO、MgO和SiO2为9件平均值外,余为4件平均值。

(二)白云岩

1、主要岩类及其地质分布

白云岩是贵州碳酸盐岩又一重要岩类,按成因一般可分为原生-准同白云岩与成岩白云岩两大亚类,再依其结构还可进一步细分,岩类较多。显生宇下部和下中三叠统的海相白云

岩发育良好,分布较广。在众多岩石种类中,以颗粒白云岩、藻(隐藻)白云岩和晶粒白云

岩等最为常见。

上述3类白云岩,主要分布在贵州扬子陆块的海相浅水沉積地层中。其赋存层位如表

1-6:

贵州白云岩地质分布表1-6

赋存年代地层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

下三叠统上部及中三叠统中上部中泥盆统上部至上泥盆统下部下寒武统上部至下奥陶统下部上震旦统安顺组、杨柳井组

高坡场组、尧梭组下部清虚洞组上部至娄山关群灯影组

2、岩石学特征

白云岩一般呈浅灰、灰白色,层状(厚层、中厚层、薄层状)构造、纹层状构造、鸟眼构造和叠层构造;结构多样,常为藻颗粒结构,晶粒结构或晶粒镶嵌结构和疑块结构等。

白云岩的孔隙发育,包括粒间孔隙、晶间孔隙和层孔隙;另有节理(隐节理)、空洞、微裂隙和缝合线等。

白云岩的矿物成分较为简单,主要矿物为白云岩,其含量在50%以上,最者达85%(纯白云岩);次为方解石,占15—45%不等。随二者含量变化出现白云岩与石灰岩的过渡类型岩石。其他矿物含量一般都少。

值得提出的是,在我省一些断代特殊沉積环境或岩相带内形成的白云岩,如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中上寒武统至早奥陶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中上泥盆统高坡场组白云岩和下三叠

统安顺组白云岩等,它们的主体都属潮上坪环境、具有典型暴露构造(标志)并都发育有晶粒(或颗粒)结构等。上述特殊岩性不仅是形成某些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物质基础,而且为地下水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层状空间。

3、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贵州各时代白云岩的主量元素平均含量如表1-5。MgO平均含量较高,为19.31%,一些层位的纯白云岩(如灯影组、娄山关群中上部、安顺组第一段和杨柳组中部等白云岩)MgO含量高达23%,且孔隙及晶粒结构发育,很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成为贵州主要的含水岩层。

二、硅质陆源碎屑岩

贵州的硅质陆源碎屑岩(以下简称‘碎屑岩’)发育,赋存的层位多,厚度较大,是重要的沉積岩大类之一。据其形成的环境,可分海相碎屑岩、非海相(陆相)碎屑岩和海陆过渡相碎屑岩三类。

(一)海相碎屑岩

该岩类主要赋存于除晚二叠世煤系地层以外的震旦纪至晚三叠世中期地层中,厚度较大、岩石类型亦多。如表3所列,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质岩(粘土岩)等众多种类。其中,特别是砂岩发育好,包括净砂岩和杂砂岩两类,是碎屑岩中最主要的岩类。

1、净砂岩

以石英砂岩为主,次为长石石英砂岩和石英长石砂岩。赋存在我省扬子区海相地层中,主要有下寒武统金顶山组、下奥陶统湄潭组、下泥盆统丹林组、舒家坪组、下石炭统祥摆组、中三叠统梁山组等。石英砂岩具层状构造(薄层-厚层块状)、中细粒砂状结构、再生增长式胶结(主);矿物成份石英碎屑占绝对优势,一般>90%,长石、岩屑等含量1-2%,其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其特征是,SiO2含量高Al2O3低,杂质很少,组份成熟度高。反映其形成于波选作用强的滨岸环境。

贵州硅质陆源碎屑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WT%)表1-7

氧化物SiO

2TiO

2

Al

2

O

3

Fe

2

O

3

FeO MnO MgO CaO Na

2

O K

2

O P

2

O

5

灼减

1石英砂岩87.95 0.70 4.80 0.25 0.11 0.82 0.12 0.84 0.18 1.24 0.28 2.32 2杂砂岩60.57 0.54 10.12 3.25 3.67 0.09 1.61 9.31 1.35 1.24 0 10.03 3粘土岩62.51 0.86 14.43 2.51 1.29 1.66 1.44 1.39 0.90 2.46 0.88 9.27

1、据肖家飞资料,4件平均值;

2、据王砚耕资料,10件平均值;

3、据肖家飞资料,8件

平均值。

2、杂砂岩

包括岩屑石英杂砂(主)和岩屑杂砂岩两种岩种。主要赋存于黔西南的右江地层区二叠纪海相复理石沉積中,以及黔东地区南华纪斜坡重力流沉積内。其主要层位为中三叠统许满

组、边阳组和赖石科组,以及南华系铁丝坳组和桂平组。杂砂岩具层状结构,递变层理,多

具砂状结构,泥质杂基。碎屑占70-85%,矿物成份因岩类而异,以中等石英含量为特色;

杂基占15%以上,主要成份为粘土矿物及粉砂碎屑。岩石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其特征是,

SiO2和CaO含量较高、钾钠低、铁含量中等或偏低为特征,反映其蚀源区为稳定的大陆地

壳。

此外,贵州海相细碎屑岩——粘土岩(页岩)也比较发育,包括水云母粘土岩、高岑石粘土岩和炭质粘土岩(页岩)等。主要赋存在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九门冲

组、杷榔组、下奥陶统同高组/湄潭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中志留统,以及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乐康组等。其化学成份如表1-7。它们与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相间产出,成带状产出的水文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的特殊环境基础。

(二)陆相碎屑岩

陆相碎屑岩主要赋存在我省晚三叠世晚期至新近纪地层中,发育良好、岩类较多、以中粗碎屑岩为主。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四川盆地边缘的赤水、习水和桐梓地区,以及黔中、黔西和黔东北一些向斜核部,现分岩类简述如后。

1、砾岩

主要赋存在晚白垩世及古近纪地层中,以茅台群、嘉定群、三道河群和石脑群中发育良好,多呈层状产出,为“红盆”的主要部分。侏罗纪地层中的砾岩则多为夹层并呈透镜状产出。砾石成份复杂并因地或因层位而异、砾石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内陆孤立小型盆地河流相沉積。它与其他红色砂泥岩一起,成为赤习相地区丹霞地貌发育的岩性基础。

2、砂岩

主要赋存于黔北地区侏罗纪地层中,以复矿杂砂岩类为主,岩性较为复杂。主要有长石砂岩、岩屑砂岩、复杂砂岩和复杂岩屑砂岩等。多呈厚层-块状。接触式-孔隙式胶结为主;碎屑成份复杂,因岩类而异。有的砂岩孔隙度较大,节理较发育。

(三)海陆过渡相碎屑岩

该碎屑岩主要赋存于遵义-贵阳-关岭-贞丰一线以西、赫章-威宁以东省境的晚二叠世龙潭组中,发育良好,厚180-350米。其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与煤层同为海陆交替相潮坪-泻湖聚煤盆,成为江南最大的煤炭资源富集区。

现将最主要的粘土岩简述如后。

粘土岩是我省龙潭煤系地层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细碎屑岩,也是组成该组最主要的岩类。常与砂屑岩→煤组成韵律层,并为其中部端元。以高岭石粘土岩层数多、厚度大,另有水云母粘土岩和岩质粘土岩等,具泥质结构。高岭石粘土岩,浅灰-灰色、层状、层纹状构造、泥质结构,显微鳞片状结构。主要矿物为高岭石,次为多水高岭石及变水高岭石,其他矿物微量。岩石的能干性差、性软、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7。

三、火山碎屑岩

本节所述火山碎屑岩系指赋存于我省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一些海相地层中,与其他沉積岩共生的凝灰岩和沉凝灰岩,由于新元古代的凝灰岩已变质,故列入本章第四节中描述。

(一)产出状况

贵州的凝灰岩类主要产于晚二叠世和早中三叠世,次为早寒武世和晚泥盆世,其中分布最广的是早中三叠世之间“绿豆岩”(凝灰岩),以及晚三叠世峨眉山玄武岩下部和大隆组的凝灰岩。另在南盘江地深水相早三叠世乐康组和晚二叠世领组的凝灰岩。层状产出、单层厚度不一、变化较大、薄者几厘米、厚数米。

值得指出的是,早中三叠世之间的绿豆岩与白云岩及其膏盐岩共生,构成一套可溶性岩层,对水文地质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和构造变形均有较大的影响。

(二)岩石学特征

凝灰岩可按火山碎屑形态和含量不一分为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玻屑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晶屑玻屑凝灰岩(沉凝灰岩)和晶屑凝灰岩(沉凝灰岩)等主要岩类。

岩石具层状构造,晶屑结构、玻晶结构、晶屑玻晶结构及玻屑晶屑结构。

岩石以火山碎屑(晶屑或玻屑)为主,占90%以上,但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主要成份为石英、钠长石、透长石,次为辉石、黑云母等;混入有<5%的陆源物质。

岩石常见硅化和蒙脱石化,使之面貌全非,颇似粘土岩。

(三)岩石化学特征

贵州以凝灰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主量元素含量如表1-8。

贵州凝灰岩常量元素平均含量(WT%)表1-8

氧化物SiO

2TiO

2

Al

2

O

3

Fe

2

O

3

FeO MnO MgO CaO Na

2

O K

2

O P

2

O

5

灼减

1凝灰岩64.00 6.72 10.17 3.97 3.43 0.46 1.25 0.33 0.2 7.07 0 5.32 2凝灰岩49.39 3.26 18.04 13.34 1.74 0.08 1.70 0.59 1.57 2.33 0.28 7.73

1、中/下三叠统2件平均值;

2、上三叠统领薅组,4件平均值。

其特征是,以中偏酸性火山喷发为主,富K、贫Mg、Na,相对高的Al、Mg,反映其

沉積环境为偏酸性水体。

第三节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零星。出露面积亦不大(约占全省的2%),但岩浆活动的方式较多、

时间较长,岩类也较全。

一、岩浆岩分类

参照现代岩浆岩岩石学有关理论和分类方案,结合贵州实际,主要按岩浆来源、形成方

式等,全省岩浆岩分类如表1-9。

贵州岩浆岩分类表1-9

二、火山岩

贵州的火山岩较为发育,以幔源镁铁质岩浆喷发作用为主,主要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和

晚二叠世,次为新元古代。

(一)中元古代玄武岩

中元古代是贵州火山作用最活跃时期,以枕状玄武岩著称于世。出露在梵净山区和黔桂

毗邻的九万大山北麓的从江县南隅,赋存于梵净山群/四堡群中,是一套以枕状玄武岩为主,

兼有块状玄武岩的海底镁铁质(基性)熔岩,与海相暗色细色碎屑岩兼互成层,构成众多喷

发韵律。单层熔岩厚几米至两三百米不等,走向延伸数百米至数十千米。呈层状产出,岩石

微密坚硬,能干性强。X节理发育,是陡峻火山岩地貌的岩性基础。具典型的枕状构造、块

状构造等,结构多样。尚可据其构造,组分成若干岩种。主要矿物成份为辉石和斜长石。多

已绿岩化(帘石化和钠长化)。岩石地球化学以富或相富钠;铝和铁、贫钛、钾、具中等含

量的镁钙为特征,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二)新元古代火山岩

新元古代早期是贵州火山活动的又一时期,以海相基性火山岩为主。出露在梵净山和从江南隅,赋存于板溪群/丹洲群甲路组中,呈透镜状和层状产出,绿岩化和片理化均强烈。一般厚数米至数十米,延伸数十米至数千米。岩石呈灰绿色,蚀变强烈,片理化发育,能干性较差,因绿岩化作用多已变成闪石、帘石、绿泥石等。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相对高铝、铁钛、贫镁、钾,以及中等含量钙和钠,属拉斑玄武岩系列。

(三)晚二叠世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

该期玄武岩主要出露在贵州西部,面积约3200平方千米。位于峨眉大火成岩省东缘,是一套以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为主的镁铁质岩浆喷发组合。西厚东薄,最厚者-1249米。岩石类型较多,构成若干喷发韵律。玄武岩的柱状节理发育,常见块状构造,杏仁状构造,拉斑玄武结构。主要矿物为斜长石和单斜辉石,易发生变化,为次生矿物所替代,岩石化学成份的其特点是,高Ti、Fe,低Mg,中等含量Ca和K、Na的高钛玄武岩。

三、侵入岩

该岩类贵州不太发育,但壳源和幔源侵入岩均可见及,其形成时代主要是中新元古代、晚二叠世,次为早古生代和中生代。

(一)中元古代侵入岩

本期侵入岩仅见于九万大山北麓从江县的刚边、令里等地。它可能是中元古代末期与陆-陆碰撞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产物。岩体主要呈岩墙状、岩株状岩脉状侵入于四堡群中,岩性较复杂,其矿物成份以石英、长石为主,但其含量不均,大小不一。有的“斑晶”颇为发育,“基质”也为长英质,局部见暗色矿物。具块状构造,坚硬、节理发育。

(二)新元古代侵入岩

本期岩浆侵入活动强烈,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和长英质(花岗质)两个岩石系列,均分布在梵净山和九万大山北麓,它们属同一构造体制的“类双峰式”岩浆岩组合。兹简述如后。

1、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

岩体呈岩墙状、岩床状和脉状产出,主要侵入于梵净山群/四堡群中,部分侵位在板溪群/丹洲群下部。单个岩体大小不一,厚几米至一二百米,延长几十米至几千米。岩类较多,几乎包括了辉绿岩(主)、辉长-辉绿岩-辉长岩、辉石岩、橄榄辉石岩、辉石橄榄岩(或橄榄岩)在内完整的岩石系列,特别是超镁铁质堆晶岩在岩体中心发育尚好。岩石坚硬、有的呈岩石的自变质现象普遍,以透闪石化最为强烈。据新近同位地质年龄资料,形成与ca.825Ma左右。是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作用有关的幔源镁铁质岩浆结晶裂变作用产物。

2、花岗质侵入岩

岩体呈岩株状、岩脉、岩基状产出,侵入于中元古代及新元古代下部岩群众,岩体大小不一,岩基较大可达数万平方千米(摩天岭岩体)。大岩体的岩相分异明显,岩石种类也多,但主要是中粒度的黑云母花岗岩,以及白云母花岗岩(浅部)。岩石坚硬、面理及节理均较发育。结构繁多,矿物成份复杂,以石英、长石为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属超酸性过铝花岗岩。系新元古代早期ca.825Ma左右Rodinia超大陆裂解阶段的壳源型(S型)花岗岩。

(三)早古生代侵入岩——偏碱超铁镁质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出露在黔东南的镇远、施秉、剑河、台江和麻江等地,呈脉状、岩墙状产出,侵入于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地层中(以寒武系娄山关群最多)。为偏碱性超铁镁质侵入岩,岩类较多,包括金伯利岩、橄辉云煌岩和云母橄榄岩等。常具斑状构造;岩石的矿物成份非常复杂,主要为金云母、橄榄石、辉石、镁铝榴石等。岩石蚀变厉害,风化强烈。岩

石中含有众多微量元素和稀有元素,综合有关资料认为,该岩类为早古生代晚期(ca.410-450Ma)幔源岩浆活动产物,属偏碱性超铁镁岩浆系列。

(四)晚二叠世侵入岩——辉绿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出露在黔西北地区和黔西南的望谟和黔南的罗甸等地。以辉绿岩为主,多呈岩床状侵入石炭、二叠纪地层中。岩体大小不一,长几十米至数十千米,厚数米至数十米。岩相分带不太明显,岩性也相对单一。黔西北与黔西南两地岩性有所差异,前者主要为钙碱性,并富含钛和铁;后者则碱性度稍高、铁钛含量较低。它们同属于与峨眉山地幔柱活动有关浅层基性侵入岩——辉绿岩。

(五)中生代侵入岩——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本期侵入岩主要分布在黔西南贞丰、望谟与镇宁三县的交界地带,多呈岩脉和岩墙状产出,个别为岩筒,主要侵位于三叠纪地层中,构成若干岩体群(带)。单个岩体规模都小,长数十米至一千余米,厚数十厘米至十余米。可分为辉石岩和黑云母岩两类,岩石的蚀变强烈、风化厉害。矿物成份复杂,且含量变化大,主要矿物为辉石、铁黑云母和橄榄石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铁和碱质较高,镁较低的幔源偏超铁镁质侵入岩。形成高峰期为晚白垩世。

第四节变质岩

贵州的变质岩连片出露在黔东南、黔南东部,并分散于黔东北和黔中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17%,是构成中新元古代地层的主体,也是上述地区原生地质环境的物质基础。

一、变质岩分类

按变质作用的不同,将我省变质岩分为区域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错动(碎裂)变质岩三大类。其中,以区域变质岩分布广、发育好、最为重要,下节将单独介绍。

接触变质岩,由于岩浆侵入活动不强烈,故此类岩石不发育。仅见于一些较大花岗岩、铁镁质、超铁镁质侵入岩的内外接触带,宽度不大,变质不强,不再赘述。

错动(碎屑)变质岩,发育在一些区域性大断裂带或剪切变形带,或某些大型的滑脱变形带,以黔东南中新元古宇变质岩区较为发育。分为碎裂岩和糜岩两类,以及二者的过渡类型岩石。其空间分布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多呈线状分布,常形成一些软弱带,地貌和水文地质标志较明显;对地壳浅表地质环境的影响较大。

二、区域变质岩

贵州区域变质岩类较多,按原岩岩性的不同主要可分为5类(表1-10)。其中,以变质泥质岩和变质碎屑岩厚度大、分布广,次为变质火山碎屑岩(凝灰岩)。

我省的区域变质岩,以浅变质绿片岩相为主。是中新元古界梵净山群/四堡群、板溪群/下江群/丹洲群和南华系的主要岩石。

贵州区域变质层状岩石分类表1-10

岩类主要岩石

变质泥质岩

变质碎屑岩

变质碳酸盐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变质基性火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

变余砂岩(类)、石英岩、变质砾岩

大理岩

变余凝灰岩(沉凝灰岩)、变火山角砾岩变玄武岩、变辉绿岩

表1-10所列的区域变质岩,基本保存了原岩特点,特别是变硅质陆源碎屑岩和变火山碎屑岩原岩的结构构造多数可以见及,只是千枚岩和片岩具有一些特殊的构造特征,它们往往一些变质岩地貌景观等形成的基础。

第五节造山作用及其构造变形

贵州这幅构造图象,是地质历史时期多次板块活动与造山作用的结果。地壳浅层的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样式,决定了地层、岩石等的空间分布格架,直接或间接影响或制约着原生环境地质特征。本节将介绍贵州的主要造山作用和构造变形概况。

一、主要造山作用

根据地质纪录,贵州中元古代至今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动,确认的造山作用有5次(表1-11)。

各次造山发生的地质时代、涉及范围和主要表现形式一并列于表1-11。其中,对贵州浅层地壳变形和当今构造样式起决定作用的是燕山、喜山两次造山进程,铸就了全省的构造格架并使之真正定型。

二、构造变形及其组合样式

贵州地质概况word版

贵州地质概况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跨上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和右江造山带3个次级大地构造单元。由于漫长地质历史岁月壳幔作用和板块运动,发生了多种地质事件,铸就了贵州复杂纷繁的地质图像,并以“沉积岩王国”、“古生物宝库”著称于世。具有地层发育齐全、碳酸盐岩广布、沉积类型多样、古生物化石丰富、岩浆活动微弱、变质作用单一、薄皮构造典型、地壳相对稳定等特点。 (1)地层 本省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厚约30000m。地层的生物地理区系多样,寒武系至中三叠统以古地中海区生物群为主,次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区生物群;上二叠统则为华夏植物群;三叠系(海相)属特提斯-扬子动物群。地层的组份较为复杂,中元古界为海相火山-沉积岩系,中部发育有枕状玄武岩。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南华系以陆源硅质碎屑岩为主兼有火山碎屑岩及少量火山岩;震旦系则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及陆源细屑岩。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志留系下统主要为硅质陆源碎屑岩兼夹生物碳酸盐岩。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下中二叠统均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硅质陆源碎屑岩;上二叠统贵州西部为峨眉山玄武岩及陆源碎屑含煤岩系,东部和南部则为海相碳酸盐岩。中生界扬子区三叠系下统至上统下部为海相碳酸盐岩,右江区以陆源碎屑浊积岩为主;上统中上部则为陆相硅质碎屑岩;侏罗系至白垩系下统为紫红色碎屑岩;上白垩统则以紫红色粗屑沉积为主。新生界古近系为紫红色砂砾岩;新近系则为含砾泥岩及粘土岩;第四系为多种成因类型的砂、泥、砾及钙华等堆积物。 (2)岩浆岩 贵州的岩浆岩分布较零星且面积不大,但岩类复杂、期次较多。中元古代在梵净山区以海相枕状玄武岩为主,并有同源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岩床,以及末期花岗岩。新元古代早期九万大山区海相玄武岩、同源的镁铁质岩岩墙,以及过铝花岗岩。早古生代中晚期在黔东有偏碱性超镁铁质岩。晚二叠世贵州西部为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同源辉绿岩床。中生代中晚期在黔西南为偏碱性超铁镁质岩。 (3)变质岩

第四节 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2.根据资料,分析贵州省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 3.根据资料,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4.根据资料,了解贵州省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自然地理概况”、“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所对应的课标内容主要是“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中对人类生命安全或财产构成危害的极端事件或条件。自然灾害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还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利用地球资源的过程与自然界的天然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灾害对任何人类社会都是负资源。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环境问题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严峻的。环境问题源于自然因素(如自然灾害等)及人类行为(如气候变暖、荒漠化、污染等)。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差异,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也不相同。掌握区域自然灾害和环

境问题的发生和分布规律,才能提出应对自然灾害和整治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本条“标准”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当地有哪些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还要学会根据资料分析某一类或几类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根据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同区域会制定不同的环境保护措施,获得不同的成功经验。一个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本条“标准”的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根据资料了解当地环境保护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要求学生综合分析当地所有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例如,贵州省从生态环境的恢复入手,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区保护与恢复、森林抚育、林业绿色产业、绿色通道等十大工程,促进生态建设,减缓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灾害的危害,学生对上述十大工程没有必要作全盘了解,侧重了解其中一种即可。 一个区域的资源有很多类型,不同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本条“标准”要求学生根据某一类或几类资源利用的资料,了解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例如,贵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水能资源和旅游资源,但水资源利用较为困难。在长期的区域发展实践中,贵州积累了许多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成功经验,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良性发展。 按照“标准”的设计思路,在“自然地理概况”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贵州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势、气候、资源特征。为配合正文内容,安排了“贵州在中国的位置”、“贵州地形分布”2幅地图。教材P.93~94安排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贵州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贵州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在“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贵州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重点讲述了石漠化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扼要说明了影响贵州的主要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石漠化现象,分析石漠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教材P.94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 在“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介绍了贵州正在实施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工程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措施。为引导学生了解贵州石漠化地区应如何促进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材安排了“贵州的石漠化治理”的“阅读”材料;为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移民对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教材P.96安排了一组相关“活动”。上述“阅读”和“活动”内容都是紧扣课标要求安排的,有助于学生了解贵州省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在“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正文从水资源、煤炭资源、水能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了贵州省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为配合正文内容,引导学生走近贵州著名的旅游景观,教材安排了“黄果树瀑布与织金洞”的“阅读”材料。教材P.98安排了一组,“活动”1引导学生分析贵州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了解贵州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成功经验,这个“活动”也是对“自然地理概况”中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暗河众多,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困难”和“资源利用的成功经验”中的“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贵州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这两个内容的呼应;“活动”2引导学生了解贵州探索立体农业开发模式的成功经验,立体农业的“五子登科”既很好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动”3引导学生了解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合理利用旅游的成功经验,巧妙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革命传统教育。 三、教学提纲

贵州的风俗

贵州的年风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的意义是辞旧迎新,可是传统年俗才有浓浓的年味。城市生活新的东西越年味却慢慢淡了。过年,就是要过传统,我上网查了查,以及咨询了家里的爷爷奶奶他们老一辈的贵州过年的习俗大概有以下几个:

扫灰尘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 子”。每到过年时,从腊月廿四、 廿五就要开始大扫除:清洗各种 器具,拆洗被褥 窗帘,掸拂尘垢 蛛网,把旧的、 不要的东西都清 理出家门。贵阳 话叫“扫扬 尘”,“尘”、“陈”谐音,寓意扫除一切晦气,以求新年新气象。 杀年猪 贵州农村有杀 年猪的传统。年底杀 猪是一件重大的节日 活动,一般进入腊月 中旬,家家户户就开 始杀年猪。杀猪人家 要请全寨子的人帮 忙,猪内脏如猪心、 腰子、猪肝、血旺、 大肠、肚子等分开炒 成菜再下到锅里,凑 成一锅大杂烩煮成火 锅宴请客人,谓之 “刨汤”,新鲜五花 肉直接片来下在锅 里,鲜美异常。 剩下的肉一般腌制香肠腊肉,用松枝熏好后挂在灶头要吃到第二年的腊月,贵阳人谓之“老腊肉”,比一般腊肉好吃很多。多年前还只是在农村流传,后因其热闹红火的场面,城市里的人也开始到乡村吃“刨汤”。贵阳周边出现了许多可以吃刨汤杀年猪的地方。客人可以事先电话预定好生猪及杀猪时间,到时候吃完年猪把预定的猪肉带走。

打糍粑 打糍粑的活动是和杀年猪一起进行的,打糍粑的准备要从前一两天开始,家中的女人开始挑选、清洗糯米,并用清水浸泡一到两天,男人则开始准备打糍粑的用的粑锤,准备好了粑锤,还要准备粑槽,一般粑槽是用石头做的,讲究的家庭还会在上面雕刻各种图案花纹。 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由男人们来完成,先要把糯米用粑锤揉烂,才开始轮番上阵反复捶打,直到糯米变成黏黏的糍粑为止。打好的糍粑团成一个个的小圆糍粑,圆圆扁扁、白白嫩嫩、口感爽滑细腻,并伴着一股别样的米香,令人惬意舒坦。 请年神 年货置办妥当,也到了农历的腊月三十,辞旧迎新的好戏也就开始上场了。在农村有些人家还要挑时辰,可以提前一至两天进行。在其他县市,有的山村则选择在除夕下午2时左右进行。 请年神时,在八仙桌上摆上熟品,包括公鸡、鱼、猪头(或者猪肉)、豆腐和年糕,五个供品中必须含“三牲”(鸡、鱼、猪),而且这些供品上要覆上一张红纸。然后点上一对红烛,在装有米的三只碗里各插上香火,桌上还要摆三只酒盅。 准备妥当后,请年神的人先斟上头遍酒,跪拜三叩头,祈祷来年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幸福长寿和子孙满 堂。然后,又加上二次酒,稍 后燃放鞭炮,请年神方告结束。

贵州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简称构造):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多次造山作用的地应力场在变化多端的地应力条件下,形成了挤压型、直扭型和旋扭型三类构造型式,交织成一幅复杂多变的应变图象。其特点是:(1)贵州的地质构造属板内构造,构造的主体为薄皮构造。(2)变形不十分强烈,在贵州发育最完整、最广泛的构造样式是侏罗山式褶皱带。都匀运动:原地矿部第八普查大队(1980)命名,系指发生在贵州中部及南部,奥陶纪末到志留纪初之间的一次地壳运动。该运动的表现是:在毕节-遵义-湄潭-铜仁连线与贵阳-施秉联线之间的贵州中部地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中上部,下志留统中上部与下伏奥陶系不同层位呈假整合,在不少地区如贵阳乌当附近可见到志留系底部的砾岩层或含砾粘土岩嵌覆于呈数米起伏的间断面上。在黔南地区下志留统中部超覆于奥陶系的不同层位之上,其间缺失地层达数百米,志留系底部常见底砾岩,部分地区见风化壳。这是一次大面积的抬升运动。独山抬升:王约1994年命名,系指独山地区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与下伏宋家桥段之间的抬升运动。在该区独山组鸡窝寨段之底有风化残积的褐铁矿层,其上为底砾岩。另外,根据遗迹化石组合在区域上的对比,可以确认独山组宋家桥段上部受到不同程度风化剥蚀。鸡窝寨段底部直覆在凸凹不平的基底上。所有这些都表明在独山组宋家桥段沉积之后,地壳有一次极为广泛而明显的上升运动。黔桂运动:赵金科等(1959)年命名,原指广西栖霞组与马坪组之间的假整合。在贵州除部分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马坪组与其上覆的梁山组、栖霞组为假整合,故沿用此名。根据我国最新公布的地质年表,这次运动发生在中、下二叠统之间。碧痕运动:林树基(1994)命名。命名地点在晴隆碧痕营。在那里早更新世早期地层(如坪地组)发生了明显的褶曲和断层,地层倾角局部达50°~70°,但上覆的早更新世中晚期沉积没有变形。林树基将使早更新世中晚期及其以前的晚新生代沉积发生变形的构造运动称为碧痕运动。从已有资料分析,它大致发生在距今约150~120万年前。是贵州地区晚新生代时期发生最激烈的构造运动,大致与云南的"元谋运动"对比。这场运动开始了贵州地壳大幅度整体性自西向东掀斜隆升的新时期。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侏罗山式褶皱带的特点是背斜和向斜的变形强度不同,较紧闭的褶皱和较开阔的褶皱相间并列,代表性的构造是隔挡式与隔槽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带占据了贵州扬子陆块的大部份,卷入褶皱带的地层从中元古界至中生界。虽褶皱样式多样,但以隔槽式褶皱最为发育和典型。它是由一系列的紧密向斜和平缓背斜相间平行排列而成,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呈雁形排列。在广大范围内,普遍发育有与褶皱轴(主要是背斜轴)平行的冲断层,与上述褶皱一起构成褶皱-推覆构造。冲断面产状一般较为平缓,有时出现飞来峰或构造窗;有的则形成双重构造或叠瓦状冲断岩片。另外,区内另一类重要断层是与上述褶皱和冲断层斜交的走滑(平移)断层,它与前述的冲断层构成复杂的断裂网络。此外,在贵州侏罗山式褶皱带的一些大断裂傍侧,还发育了小型拉伸构造-箕状断裂,常表现为半地堑盆地,其中堆积的晚白垩世磨拉石已发生轻微变形,这显然是喜山运动的表现。四川盆地边缘平缓开阔褶皱带:属四川盆地南部边缘,涉及范围仅限于我省赤水和习水两市(县)。区内构造变形较微弱,地层产状一般平缓,有的甚至水平,褶皱作用极其缓慢,主要由晚三叠世晚期至晚白垩世陆相碎屑地层组成的褶皱一般开阔,其型式以横弯顶薄者为主,仅有一些规模不大的舒缓的背斜和向斜,主要呈近东西向分布。断裂构造亦不发育,仅有一些小型的正断层。据四川深部地球物理资料,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贵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做到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五条环境保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区域控制,综合治理;实行谁决策谁负责,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 第六条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推广无污染或少污染、低消耗、综合利用率高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重视发展环境保护产业。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及科技交流。 第七条省和各自治州、市、县、自治县、特区、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环境保护资金,按有关规定列支。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条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自治州、市、县、自治县、特区、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 (一)监督检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执行,协调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监察; (二)拟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区域开发规划中有关环境保护部分的制定工作; (三)统一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环境污染及其它公害的防治工作; (四)统一监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工作; (五)组织开展环境监测、环境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供有关的技术咨询服务;

贵州商会简介

吉林省长春市贵州商会简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外打拼创业的贵州人有着相同的追梦情怀;相同的拼搏志向和相同的离。随着在莞贵商的日益壮大,东莞市贵州商会应运而生。 东莞市贵州商会是在东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英文名称:DONGGUAN GUIZHOU COMMERCIAL CLUB,现办公地址为:东莞市南城区宏远路宏远酒店14楼13A18。 东莞市贵州商会是由在莞贵州籍企业家共同发起,经东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批准于2012年9月11日注册,2013年5月18日举行成立庆典,正式挂牌开展工作。是以促进经贸合作为指导思想的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 商会以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促进两地经贸合作为指导思想。以情系黔粤、相互帮扶、厚德务实、以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会员交流、规范会员行为、为会员提供服务、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宣传政策法规、帮助企业排扰解难、监督企业遵纪守法,加强两地经济交流等为主要业务,推动两地经济合作和发展。 商会组建有秘书处、会员部、法律维权事务部、经济战略发展部、慈善公益事务部、财税服务部、党支部、互助会、春晖行动东莞联络处等机构。秘书处为商会常设机构,负责贯彻执行会员大会、理事会、常务委员会和会长办公会等会议决议通过的工作。 商会定期通过走访会员或组织企业互访交流,了解到会员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经营情况。给予了企业关于生产经营及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指导。通过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财税知识等各种培训讲座;互访分享交流会;为会员举办生日聚会等活动,加强了会员的法律法规认知意识,既开拓了视野,也提高了会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了会员间的感情与交流,同时也加强了会员间的信息互通。达成会员间的相互合作。 东莞市贵州商会是在莞贵州人的家,让在莞贵州人有了强烈的家的归属感。商会无比的发挥着与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的在莞异乡人了解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怀;而会员企业也感恩政府的各项政策,努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融入其中。 东莞市贵州商会在管理上可谓大胆、创新、超前,在社会组织类别中第一家使用ERP管理系统来规范、协同管理商会,不同岗位设置不同权限,各负其责;像企业供应链管理一样把会员及相关联单位紧密的连在一起;商会运作完全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来运作,可谓高效规范。同时东莞市贵州商会也是在同类别中第一家使用企业营销QQ平台来宣传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影响

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其中文化作为我国人们的精神食粮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其中地理环境作为影响文化文章的重要因素,其在文化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对于文化发展的研究,简要探析了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地理环境;文化发展;影响 引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这么久远的时间变迁,再加上人类大脑不断的开发和在地球上频繁的活动,形成了一定层级上的文化,也称之为文明。地理环境就是我们在文明发展道理上不可或缺的产物。其中文化发展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史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地理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根本,是整个人类文明得以进步的文职源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文明的进步起到很大的限制作用。特别是在人类整体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地理环境给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现阶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和

人类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家深入研究的话题,这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是非常重要的。 1.地理环境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全面的基础 众所周知,一个文明要想形成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内部的物质条件为根本,同时这个一定的地域内部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给该地域内部的人类文明的产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例如,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分别为:尼罗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河盆地以及两河流域全部处在非常优越的亚热带、热带以及暖温带等适宜的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哺育形成了四个文明古国的优秀灿烂的文明。这些良好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这些文明的传 播和发展。 那么为什么优先在这些地区产生了优秀的文明呢?这 也是由于文明的产生以发展需要充足的剩余时间所造成的。人类只有拥有除了繁重的劳动以外的充裕的时间,才能进行其他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整体生产能力比较低下的古代世界,正是由于这些优越的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力,为古代人民生产力的大发展提供了肥沃的资源,这才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成果的产生。当然,在我们强调自然环境对文明产生的基础作用时,绝不意味着要忽视人的能动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自然条件的有利,

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分析

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分析 摘要:地质环境分析可以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资料。针对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本文首先从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研究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专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一、引言 地质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甄别各种地质、水文地质因素在人类环境质量中占有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地质环境质量变化的规律,为治理和保护环境提供资料。近年来,贵州省地质地质环境研究成就显著,在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全省范围内大力开展地质环境分析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Hoardman Brenda(2013)分析了英国利物浦地区的地质环境,发现该地区内老第三纪至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表现形式大体上可分两期,即早期和挽近期。早期—老第三纪时期,在这一阶段,早期受板块碰撞造山波及,产生东西向挤压,形成南北向褶皱和逆冲断裂。之后,随着沉积盆地的褶皱造山而形成东西向褶皱[1]。 Geller Howar(2014)通过对巴西多圣保罗地区的地质环境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随着造山期后的应力释放和在不均一的抬升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网状断裂[2]。 本文对贵州省望谟县地质环境进行了分析,试图为相关领域专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单位提供参考。 二、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望谟县境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乌蒙山脉东南侧边缘岩溶化山原区。境内沟壑纵横,河流深切,山峦起伏,地势北高南低。东西部岩溶地貌发育较为典型,以石灰岩峰从山地为主,西南为非岩溶地貌,呈离体状展布。全县地貌形态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较少;地形坡度较陡,多在20°~30°之间,地面平均坡度为25°。下面从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地层岩性 望谟县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四系。另局部有岩浆岩出露。以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泛,出露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5%以上,余者分布零星。 石炭系(C):出露于桑郎背斜、麻山背斜一带;泥盆系(D):含泥盆系上统(D3)地层响水洞组至代化组(D3x-dh);泥盆系中统(D2),纳标组至火烘

贵州人的性格

贵州人的性格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略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勧淳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 闭塞,致使贵州人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面的情形另二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又对外来文化不免高度警锡,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 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 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 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又因为封闭,极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贵州瞎斯特山地被高山河谷分割成一块块面积不大的 琐子,坝子周围环绕着大山,贵州各民族就生活在山上或 山间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盆地里。所谓“地无三里平”,正是这 种地理环境的写照。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贵州人,本来就很少迁徙流动,加上交通不便,他们的生存环境就更加孤立、分散、内向、封闭。地缘上的封闭,养成了贵州 人安土重迁的性格,乡土观念十分强烈,具有一种能将就 而不讲究的恰然自得心态。“病死不离家,老死不离乡”,“在

家千般好,出门一日难。安土重迁,知足常乐,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信条。 关于贵州人的性格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为天气的缘故。贵州常年终日少见阳光,气候变化不大,不像湖南那样暴热,所以生活在这儿的人性格脾气也是那样的温和,不像湖南人那样性格火暴。 在云贵川三省中,贵州饮食习惯和语言都更接近四川。贵州人精壮能干敏于新潮,与四川人一样优哉游哉,但缺少四川人那种吃苦精神。山民生活虽然相对贫困,却也悠闲自得。“麻将在手,小吃在口,三天两头,狐朋狗友对本押的辦 斤处境缺乏足够的危机感山豪故嬰恋来死要恋/不怕亲夫在 眼前县的民歌唱出了贵州坐狐、贵阳女孩麵庆女孩有些相似,_而又二坐牢如同州女子的刚烈可以在民歌中反映出来:“吃菜要吃穿着颇为时毛。贵半夜听得钢刀响妹穿绫罗哥穿绸。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 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当前在世界旅游热潮中,民俗旅游的前景广阔,我国的民俗旅游更是大有可为。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地域、民族都有自己禀异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方式。这对追求文化差异的外地人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吸引力;而且中国的儒释道并举的传统文化在东南亚也影响深远,这对追求文化认同及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儒家文化圈内旅游者及海外华人都有较强的吸引力,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民俗旅游基础的民俗文化,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政治、社会、经济、宗教等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发现地理环境,特别是地理环境的区域地理分异,对于民俗事象的区域特征、地域分异等方面更产生重要的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都对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不同区域内主导因素和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因而本文着眼于地理环境,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俗形成、发展、演变和传播过程的影响。 2 民俗的含义 2.1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是最贴近人民大众的那部分文化,也是最生动活泼的那部分文化。正如《中国民俗文化大观》的序言《浩瀚的大海—史之诗篇》中说:“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民俗是伴随着人类历史而产生、传播的,它是千百年来人们相沿成习,精神趋同的文化意识综合表现。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民俗表现在人类行为与信仰上,蕴含着人类世代的生活经验,闪耀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美好愿望”。

贵州典型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贵州典型岩溶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摘要: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本文以贵州花溪党武、遵义虾子和安龙木咱三个地区的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球化学的角度研究其土壤中相关矿物元素的含量、元素在岩—土剖面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其风化成土系数,综合表征出研究区土壤的农业地质环境特征,并对其土壤环境质量做出初步评价,最终揭示出以化学溶解为主的贵州喀斯特碳酸盐岩分布区成土作用缓慢,岩石—土壤中元素含量差异性较大,土壤中矿物营养元分素相对贫瘠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喀斯特;土壤地质环境;营养元素;地球化学;贵州 The Research of the Property of soil geochemistry in Typical Karst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CHEN Wu1,2,REN Mingqiang3,wang Ninnin1,2 (1. Institut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 China;2.Key Laboratory of Karst Environment and Geohazard Prevention, Guizhou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Guiyang 550003 China; 3. Guizhou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Geolog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e,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Soil is the base of crops growth. Gathering the soil samples from Huaxi dangwu, Zunyi xiazi and Anlong muza of Guizhou provice as the researching objec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mineral contents in the soil, mineral’s migr ation enrichment in the rock-soil profile and the coefficient of weathering and pedogensis by geochemistry to synthetically describ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aluating the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Finally, it reveals that the weathering and pedogensis effect in the way of chemical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 in Guizhou provice is slow, the difference of mineral contents between rock and soil samples are biggish and the nutritive element in the soil is relatively poor. Key word:Karst; soil geologic environment; nutritive element; geochemistry; Guizhou 1 前言 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碳酸盐岩地区,在贵州17.6128万km2的土地上,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0.90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从而形成了贵州独特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全省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低下,表现为岩石裸露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农产品产出率低、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有许多专家和学者从地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对形成喀斯特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治理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地球化学方法,努力改善全省喀斯特生态环境,因此,摸清碳酸盐岩地区土壤的特性对于保护和恢复碳酸盐岩地区土地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2]。 2 研究区选择与地质环境概述 根据王明章等人2005年研究,将贵州岩溶区分为弱发育区、中等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和强烈发育区四等,本次所选择的三个采样点花溪党武、安龙木咱和遵义虾子分别位于强烈发育区、较强发育区和中等发育区,此外,其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又分属于中等、较差和良好,故在表征贵州典型岩溶环境有较强的代表性,采样点位置如图1所示。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衣食住行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吃饭穿衣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教材中几乎每一章节都有该方面的地理知识体现在课堂上。 1、衣:七年级上册教材在安排“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时,改变了以前直接给天气下定义的方式,通过生活提示“未来两天内将有寒潮影响本市,气温将下降8~10℃,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预防感冒”来进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天气变化与“衣”的关系,感觉到必须认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有助于自己的生活。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服饰有很大不同,其中不乏独具特色的衣饰,如藏袍。藏袍是藏族服饰的代表,右饪大襟,长袖宽领,飘带扎腰,有何好处?一是可以保暖,必要时全身裹在袍中,夜间可当睡袋。二是可以适应温差的变化,夜间冷,可将双手藏在袖中;晨后气温渐升,右袖脱下,以便劳作;中午气温高,可脱下,围在腰间。为何会有这样的服饰特点?因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由此,学生可联系到自己所在地区的着装特点,思考为何“二八月乱穿衣”?并能分析出本地气温日较差的变化情况。 此外,新教材对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服饰也阐述了很多,如:中东阿拉伯人传统的服装是宽大的白色长袍,日本的民族

服装是和服,而生活在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则身着毛皮服装等。这样的安排,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通过服饰来了解各地的地理环境效果则不言而喻。 2、食:民以食为天。教材在阐述我国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时,特别指出了北方人和南方人“南米北面”的饮食特点,接着引出形成这种特点的地理因素:北方绝大部分是半湿润的季风气候,耕地多为旱地,因此就适合种植“喜干耐寒”的粮食作物小麦,北方人因而喜食馒头、面条等面食。而南方绝大部分为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河湖密布,热量和水分充足,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所以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广阔的内蒙古温带草原则使这里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因此该地居民喜欢喝奶、吃肉。青藏地区的气候比较适合耐寒的青稞生长,藏族同胞经常食用以青稞面做成的糌粑。 东南亚居民为什么喜食米饭?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很多有关饮食方面的地理知识,可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而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贵州人喜欢吃什么菜

贵州人喜欢吃什么菜 贵州属于我国西南省份,贵州的美食的特点应该说非常的多,和西南其他的省有一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很多贵州人都是无辣不欢,另外他的干锅系列也是非常有名的,比如说干锅鸡是比较有名的贵州的一个菜品,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贵州人喜欢吃什么菜,我们来看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贵州人喜欢吃什么菜 贵州菜,又称黔菜,由川菜系、南下入黔移民和本地少数民族融合组成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大约在明代初期,贵州菜已经趋于成熟,许多贵州菜都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贵州人喜欢吃辣椒,贵州人能吃辣椒是出了名的,有句俗话'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嫌不辣',贵州人无辣不欢! 1、稻草排骨 贵州人喜欢吃腊味,每逢举子赴京赶考,必备腊排骨的数串,排骨皆为小节,寓意“节节高升”。有次有举子投宿客栈,店家阴差阳错,错将稻草与排骨合蒸,不料稻香入骨,滋味独特,举子食之思路打开,一路照此食用。京城殿试,金榜题名,举子欣喜之余将功劳归于这稻草排骨。时至今日,该地学子每逢考学,据说都要吃稻香骨,以期节节高升。 2、干锅鸡 干锅鸡(49元)是我到贵州必吃的一道菜,故事则完全不同。

古黔东有一苗寨,盛行百鸡宴。每逢男婚女嫁、拜天祭神之日,寨民倾巢而出,尽献所猎山鸡,置于大铁锅中,苗王挥刀断枝,以枝代铲,且翻且舞。片刻,鸡香扑鼻,令人垂涎。然而,当时人们不知其香源于残叶落果,便爱屋及乌,视木铲为鸡香之本。苗家干锅鸡,由此世代相传,香飘山寨,传遍黔桂。 3、丝娃娃 丝娃娃的故事有点凄惨。在贵州方言中,丝娃娃音同于私娃娃,意指私生子。相传,一农妇拾回无名女婴,众人称其私娃娃。农妇家贫如洗,生计窘迫,众乡民将家中所余食物送给女孩,农妇将之切丝,衷以面皮,灌以调料,让女孩食之。因其状若襁褓,故称“丝娃娃”。斗转星移,女孩出落得貌美如花。乡民探究缘由,女孩笑称:“皆因常食丝娃娃。”由此,“丝娃娃”广为流传,爱美少女尤其喜爱。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区域地质地史概述 贵州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于云贵高原的一部份。位于西部特提斯构造域和东部濒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地带,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铸就了现今的地质面貌。 贵州区域地质的主要特征是: (1)沉积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出露,海相地层层序连续。中晚元古代以海相碎屑沉积为主,古生代至晚三叠中期则以海相碳酸盐沉积占优势,晚三叠世晚期以后全为陆相碎屑沉积。地层中富含古生物化石,并赋存有丰富的煤、磷、铝、锰等沉积矿产。 (2)沉积岩发育,不仅分布广泛,岩类繁多,且形成环境变异多姿、相带发育齐全,其中碳酸盐岩最为发育,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1.9%,尤以生物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 (3)火成岩出露面积不大,分布零星,但岩类较多,属性较全,从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的岩石中皆可见及,尤以基性岩发育最佳。岩浆活动时间漫长,在中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十余亿年间的地史时间内均有活动,以中元古代和二叠纪两期最为强烈。成因类型复杂,既有幔源岩浆喷溢的基性熔岩和侵位基性岩,超基性岩,又有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其形成的原始构造背景以伸展为主。 (4)变质岩以层状浅变质岩系为主,属绿片岩相,具面型分布,相带宽阔,单相变质的特点,原岩以硅质碎屑岩为主。 (5)在长达10多亿年的地质历史的时期中,构造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和燕山-喜马拉雅等5个阶段,构造运动既有激烈的褶皱运动,又有缓和的升降运动。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西北的扬子陆块融为一体,事后又经受了后期的裂陷作用和俯冲造山作用。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复杂的构造形迹,其中以规模宏大的侏罗山式褶皱分布最广,发育最好。 (6)矿产资源较丰富,矿种较多,但以沉积矿产和低温热液矿产为主。 地层 地层是具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并能以明显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性界面与相邻岩石体相区分的岩石体。贵州地层发育较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且富含化石,层序大多连续。中晚元古界以海相碎屑岩为主,次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且大部份变质为绿色岩系。下古生界至上三叠统中部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次为陆源碎屑岩及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上部及侏罗系为大型内陆盆地的陆相硅质碎屑岩。上白垩统及以上地层为分散小型红色盆地的粗粒碎屑岩,总厚度在55千米以上。 据全国地层区划,贵州属华南地层大区中的扬子地层及东南地层区。纵观贵州地层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要由沉积岩组成,又以碳酸盐岩地层最为发育。 2,沉积类型多样,相变颇为复杂,但以浅海台地相沉积为主。 3,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影响较弱,剖面完整,层序较全。 4,富含化石。地层划分的依据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常使用的是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完整版)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分析 1、对地形的影响-----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⑴、对河流的影响 ①.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a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b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②.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⑵、对湖泊的影响 ①. 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 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⑶、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 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②. 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⑷、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 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 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⑸、对雪线高度的影响----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影响 一是气温(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因此, 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三是地形(坡度、坡向)(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坡陡雪线高。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对土壤的影响: ⑴、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⑵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⑶、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贵州地质情况资料

贵州地质环境概况 贵州省简称贵或黔,地处祖国西南腹地,属云贵高原的一部分,或称贵州高原,从云贵高原向东南往湖南、广西的丘陵平原及向北往四川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面积17.6万km2。 一、贵州地势 基本轮廓由纬向三级阶梯与经向两面斜坡构成,处于我国青藏高原第一梯级到东部第三梯级丘陵平原过渡的第二梯级云贵高原的斜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纬向形成三个阶梯,同时又处于我国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东、南、北低。经向形成两面斜坡,因而又成为高耸于四川盆地与湖南、广西丘陵间的高原山地。 贵州地势可分三个梯级(台面),海拔高程分别是,第一梯级(台面)在2900-2200m,由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的高原组成;第二梯级(台面)海拔降到1500-1000m由贵州中部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三梯级(台面)海拔继续降到800-500m、由江口-镇远以东的低山丘陵组成。

西部第一梯级(台面)地势最高,为云南高原的延续部分,是贵州最典型的高原地貌,高原面大部保存较好,高原的边缘切割强烈,形成高中山。中部第二梯级是典型的山原和丘原分布区,其范围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南、北两大斜坡区则是山区分布区。东部第三梯级(台面)指松桃、铜仁、锦屏等地,是典型的低山丘陵与湖南丘陵区连成一片。 贵州地势起伏较大。最高点威宁韭菜坪海拔2900m,最低点都柳江出省处海拔137m,高差距2763m。但全省地势起伏状况各地有所不同,一般是大梯级和高原的中心部位、地形起伏小,河流切割浅,相对高度小,如处于第一梯级(台面)面的安顺、平坝、贵阳、遵义、湄潭、瓮安、麻江等地,以及处于第三梯级(台面)面的铜仁、玉屏、锦屏等到地,相对高度多在200m以下;但在梯级面的转变地带,高原边缘以及各大河流中、下游地区则地形起伏大,河流切割深,相对高差大,如地处高原北部的习水、桐梓、道真、沿河和高原南部的边缘的安龙、册亨、望谟、罗甸、荔波等地相对高差常达500-700m以上。局部隆起的山地则地势起伏更大,如梵净山雷公山龙头山等强烈隆起的断块山地,其相对高度可达700-1000m以上。 二、贵州地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