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认识区域 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认识区域 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认识区域 教案
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认识区域 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4、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深圳等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一国两制”政策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学难点:

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教学重点:

1、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等基本地理概况。

2、了解香港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地位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出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让学生辨认,并解释其构思和寓意,从而让学生了解香港这一省区的特殊性:香港特区的区旗、区徽

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因此祖国的国力增强,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香港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东南沿海。

讲述“香港的基本地理情况”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演示香港地图

1.老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香港岛、大屿山岛、九龙半岛和新界,然后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及附近小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包括大屿山岛)三部分组成。

2.指导学生查看地形图,总结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原狭窄,最高峰--大帽山海拔957米。从教材P.56“香港城区”图可见香港高楼多依山而建,说明香港寸土寸金,为弥补建筑用地的不足,香港人民用大量的沙石、泥土在浅海湾地区大规模地“填海造陆”。

目前香港总面积 1092平方千米,总人口 678万(2000年 11月)。结合世界地理知识,老师可提问: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已填海造陆400多年,被称为“低洼之国”?

3.香港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可通过分析教材P.56“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得出,老师可设计一组分析思考题:

(1)香港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2)香港最低气温出现在几月?大致气温为多少?

(3)香港的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年平均降水量大致为多少?

(4)分析香港气候特征并判断香港的气候类型。

为避免学生从阅读材料中直接看到答案,老师应将“香港气温降水逐月分配”图做成投影板图。最后,通过分组讨论完成教材P.56阅读材料中的3道思考题。

讲述“香港经济特征”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讨论:香港在近百年的时间里由一个香料集散地,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你认为香港具备有哪些方面的优势条件?(香港地理位置极其优越。背靠祖国内地,南通东南亚地区,是东西方和东亚、东南亚的地区海、空交通运输枢纽,是中国南方的门户。香港资金充足,劳动力素质高,国际声誉好,知名度高,香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合理、有效的经济政策和良好的配套管理措施。)

2.老师可用投影片展示一组香港的资料:香港经济_百度文库

香港--全球贸易中心之一,进出口总额世界第八。

香港--全球航运中心之一,维多利亚港与旧金山、里约热内卢同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葵涌货柜码头是世界上最繁忙、设备最完善、效率最高、最大的集装箱码头。

香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法兰克福齐名,全世界100家最大银行,有85家在香港开业。

香港--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与伦敦、苏黎士齐名。

香港--全球证券交易中心之一,有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世界第六大外汇市场。

可见香港经济以对外贸易为主导,有着以加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支柱的多元化结构,竞争实力雄厚,经济水平高。

提示:从外部和香港内部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香港面临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香港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都是香港的竞争对手,但直接竞争者当属邻近地区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其他三个地区和国家。

日本: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韩国:力争确保自己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台湾:实施亚太营运中心计划。

新加坡:实施亚太地区八大中心计划。

可见,各国、各地区都在强化自己,削弱对方,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香港内部存在着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地狭人稠,缺少发展空间,人口压力大;航运量大,港口已趋于饱和;地价高,工资水平高。

3.讨论:香港怎样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争取发展的空间?可引导学生从香港的地理位

置、与祖国内地的贸易联系等方面拓展思维,得出结论:同内地联合,共同繁荣。如将自身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强大的资金投人到离香港最近的经济特区--深圳,同时与珠江三角洲实行分工,共同发展经济。

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的讲述可从“香港主城区”图进人,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维多利亚港的位置、主城区内的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京九铁路。然后阅读教材P.59 思考题:从你的家乡出发到香港旅游最便捷、最经济的路线是怎样的?

1.老师可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的照片给学生欣赏。(1)太平山 (香港)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太平山位于香港岛西部,自古以来是香港的标志,站在山顶可俯瞰香港全貌,是欣赏香港夜景的最佳处。

(2)天坛大佛_百度百科天坛大佛是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释迹牟尼佛像,1993年12月29日举行开光大典,大佛高达26.4米,连基座共高33.9米,其佛面有42平方米,佛头上的发卷有 325个,耳朵就有 4米长,佛手的手心上可站 19个人,佛像重250千克,由200多块青铜板组成。大佛坐落在大屿山的木鱼峰之巅,已成为香港最诱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和香港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中国东有无锡灵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坛大佛,西有四川乐山大佛,北有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有河南洛阳龙门大佛。中华大地,五佛拱照,中华五方五佛格局完美形成。

2.说明因香港实行大部分商品免征进口税,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商品竞销的市场,被誉为“世界商品橱窗”、“购物天堂”、“万国市场”,每年吸引数百万游人来港购物、观光。

3.阐述今日的香港,是分秒必争的商业城市。香港信息网络联通世界各地,拥有世界第一套完全数码化的电话系统和最全面的光纤网络等先进设备,使香港成为世界重要的信息中心。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性会议和展览中心。香港的教育比较发达。著名大学有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课后作业: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澳门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范围、组成、面积和居民等地理概况。能在图中迅速填出: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珠江口、珠海等地。

2、了解澳门人多地狭的基本特点。懂得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澳门图文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澳门的文化特色,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澳门文化的探讨,启发学生结合澳门的文化特色,对澳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设想,并能论证自己提出的设想。从而进行地理思维训练及现代发展观的教育。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澳门特色文化的深层理解,使学生逐步树立城市的发展要发挥本地特色,坚持走独特的道路,才能增强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力。

三、教学重点:澳门的文化特色

四、教学难点:

理解澳门未来经济发展必须向文化之城、艺术之城、会展之城的方向发展。

五、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澳门文化的资料,从澳门的人种、宗教、民俗、盛事、美食、建筑等方面思考澳门的文化有何独特性以及未来澳门经济应当如何突出本地特色,才能有所突破,才能使其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

2、教师编好本节课的拓展教材发给学生。

3、教师制作好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

4、教师对导游表演加以辅导。

六、教具:多媒体电脑

七、教学方法:启发、竞赛、表演、课内外结合型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

导入新课

1、进行简短的本课说明。介绍本节

课为拓展课。

2、让学生猜想手中的盒子里装的是

什么东西,设下悬念。猜中的小组给予

加分。

3、实物投影盒子中的葡式蛋挞引入

新课。

认真猜想,踊跃

回答。激发

兴趣

1、显示《香港和澳门地图》,让学

生描述澳门的地理位置,并对比香港和

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学生描述澳门的

地理位置,注意把澳

门与香港的位置和范

围进行对比。

突出

地理学科

特色。

2、显示《香港和澳门空白图》,让

学生上台指图填注珠江口、香港、澳门、

深圳、珠海。

学生上台指图完

成老师给出的地名填

注。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3、显示《澳门全图》,说明澳门是

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的。

提问学生有关澳门的组成、面积、人口

等基本概况。

[板书]:一、澳门的概况

1、位置: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江

口西侧,毗邻珠海市。

2、组成: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

3、面积:25.4平方千米

4、人口:43.8万人

人口密度:17244人/平方千米

1、学生积极参与

回答问题。

2、学生计算澳门

的人口密度,并与香

港、新加坡作比较。

通过

数据,加深

理解。

提问:通过计算澳门的人口密度,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板书]:二、人多

地狭

学生回答:人多

地狭

[过渡]:澳门面积的狭小影响澳门

人的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显示

四幅图片:

①《拥挤的楼房》②《住宅环抱的

坟场》③《寺庙与学校共处》④《屋顶

上的活动场》

让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坟场与住宅相邻,是

因为土地有限,小学校与寺庙合二为一,

也是因为土地资源太缺乏的缘故,这些

特殊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怎样的?

学生对四幅图片

的含义分别进行解

释。

学生回答:人多

地狭造成的。

通过

图片分析,

加深对“人

多地狭”的

理解。

[过渡]:显示《澳门大街上的土生

葡人》图片,提问:在澳门大街上,你

看到这样的人,你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在澳门仅25.4平方公

里的土地上,聚居了从内地省份迁来的

移民,出国打工回来定居的归侨,常住

的外国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

土生葡人。虽然民族构成并不复杂,但

学生回答:很像

外国人。

中国传统文化和葡萄牙文化的交融让这个微型社会充满了奇特的魅力。下面,我们就一起参加阳光旅游团去进行文化之旅。

角色扮演

[板书]:三、奇特的文化

1、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派

出1—2名学生进行导游比赛,要求学生

在导游过程中能抓住澳门华洋共处、中

西合璧的文化特点进行介绍。

2、教师负责显示旅游团沿途观光的

景点图片。

3、请听课的老师当评委。

学生分成四个

组,每组派出1—2名

学生参加导游比赛。

第一组介绍澳门的美

景。游览大三巴牌坊

和妈阁庙,要细心浏

览壁上精致的浮雕及

其意义。并能归纳出

澳门的宗教文化特点

是:和平共处,相互

交融。

第二组介绍澳门的民

俗。通过对结婚礼仪

的表演,说明东西方

民俗礼仪的共存共

处。

第三组介绍澳门

的美食。通过对澳门

特色菜的介绍,归纳

出澳门饮食文化的中

西融合性。

第四组介绍澳门

的盛事。通过对澳门

格兰披治大赛车和澳

门国际烟花汇演的介

绍,得出澳门文化的

中西交融性。

通过

导游表演

开启学生

的形象思

维向逻辑

思维引申,

从而概括

出澳门的

文化特色。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文化之旅,

我们了解了澳门的宗教、民俗、美食和

学生归纳:中西

结合的特点。

培养

学生对图

讲授新课盛事上都具有什么特点?

[过渡]:通过搜集资料,你们还知

道澳门的哪些文化现象具有中西交融的

特色呢?

显示图片:①《中西合璧式的时装

表演》②《中西节日》③《娱乐的中西

玩法》④《赛狗、赛马》逐步引导学生

逐个归纳澳门的文化特色。

学生在教师的引

导下进行图文分析。

最后得出澳门的文化

具有华洋共处、中西

合璧的特点。

文信息的

获取、处理

能力和综

合分析能

力。

[板书]三、奇特的文化:华洋共处,

中西合璧

[过渡]:结合澳门文化的独特性,

你们认为澳门未来经济的发展应当朝什

么方向发展?

[教师小结]:澳门未来经济发展应

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寻找自己文化发

展的比较优势,包括地域文化特色、民

俗风情特色、旅游文化特色、历史文化

特色、体育竞技特色等。只有突出特色,

才能有所突破,在全球竞争中,研究东

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消

费走势,研究在文化产品中如何潜移默

化地渗透民族文化精神,研发新的文化

产品,不断把澳门演进成不单是一个赌

城,而且还是一个文化之城、艺术之城、

会展之城,把澳门经济逐渐从博彩旅游

为支柱向以文化会展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过渡。

学生讨论回答

进行

地理思维

训练及现

代发展观

的教育。

新课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这一节课讲了些什

么内容,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

了澳门华洋共处,中西合璧的奇特文化。

纵观当今世界上许多国际化城市,都将

文化发展作为其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之

一,这更符合未来澳门经济的战略发展

学生总结,教师

给予点评。

归纳

条理

方向。澳门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城市,必须具备文化视野,以拓展澳门的城市发展和远景规划,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巩固

教师出抢答题由学生抢答决出本节

课的比赛结果。

抢答题:

1、描述澳门的地理位置。

2、为什么澳门人多地狭?

3、澳门文化有何特色?

4、结合澳门的文化特色,谈谈澳门

未来经济发展的设想。

5、看图片回答问题:显示四幅澳门

图片,提出四个问题。

学生踊跃抢答。

培养

竞争意识

和协作精

神。

宣布本课竞赛结果,由计分员宣布

各组获得的名次,然后颁奖。

学生上台领奖

品。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阅读地图指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地形、和范围。

2 能够通过三角洲的位置认识位置的优越性。

3 通过阅读相关图表,能够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主要产业部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珠江三角洲的外向型经济,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全国著名侨乡”材料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2外向型经济

三、教学方法

读图引导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①新疆位置在哪?地形有何特征?

②新疆气候有何特征?为什么?

③新疆农业、城市、主要分布在哪?

2、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让学生欣赏,提问歌词中唱到的“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老人是谁?这个圈在哪?(邓小平、珠江三角洲)。然后用多媒体展示与本地区有关的图片(体现经济高度发达的建筑和交通等)提问本地区为什么如此发达它靠的是什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3、讲授新课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形。

1 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位置图,让学生读图独立思考,用抢答的方式说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范围,教师总结并指出最早回答的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2 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认识本地区的“地形特征”。

3 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根据位置、地形认识本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教师总结归纳,并对总结的好的小组给予掌声鼓励。

4 通过教师的启发“关于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置经济特区阅读材料”及其几个问题的回答:“刚才通过对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分析我们知道本区大部分在那个带?(亚热带)地形以什么为主?(平原)这样的地形气候有什么好处?(有利于种植农作物)。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节重点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最后总结归纳。

(二)、外向型经济

1多媒体展示图片“外向型经济一例”让学生理解认识外向型经济。

2 多媒体展示“珠江三角洲外资的来源地区”让学生通过此图了解本地区外向型经济最有利的条件是:临近港、澳地区,所以才能优先获得港、澳的资金来源。

3 通过“涌动的民工潮”,一是让学生了解本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二是让学生了解本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4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了解本地区主要的工业部门及其产品的出口地。

5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外向型经济对本地区的影响,有什么有利和不利因素,最后由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生活中不过分依赖别人)。

(三)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经济有利条件,和外向型经济。

(四)作业:根据听课情况布置。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

(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2)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播放上海2011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博览会相关视频,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难点

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整个长江三角洲龙头在哪里?你知道“船出长江口”谜底吗?学生···好,现在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

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9页,结合图7-32、7-33,分析: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和国际地位?

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①工业高度发达②对外依赖性高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浦东的开发对上海的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发达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同学们看图7-39,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则长江三角洲的两翼则为什么?学生回答···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

二、指导学生读课文,结合图7-39及相关图片思考分析填表:

区域名称中心城市主要城市区域经济现状与上海的关系

长江三角洲

区域的北翼

长江三角洲

的区域北翼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

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

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叙述是()

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

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

3、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河流

乙是,丙湖泊是

(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

分,容易出现灾害

(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

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发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

(4)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

(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让学生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引导学生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确定不同发展方向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图7-40、7-41设问导入课题。

二、指导学生读图7-40、7-41

(问)长株潭位于哪个省级行政区?具体指哪三个城市?

学生读图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

长沙、株洲、湘潭、韶山、洞庭湖、湘江

(问)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位置和交通关系特点

学生读图分析-小组交流-代表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三、指导学生读图7-42,结合文字,指导学生分析:

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发展有哪些差异?

分析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确定发展不同方向的原因?

学生读图文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作业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虽然长株潭三市存在着发展差异,但三市的发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长株潭三市的发展联系。

指导学生读图7-43,分析:

将长株潭三市打造成一体化建设,你认为合理吗?

将长株潭三市打造成一体化建设,会给三个城市带来哪些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指导学生阅读“两型社会”,指导学生思考分析:

什么叫两型社会?

是么叫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目前长株洲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师生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课堂作业

长沙株洲湘潭地理位置

人口

城市定位

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

发展方向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认识三角形教案 (附教学反思)小班数学活动认识三角形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设计背景,活动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认识三角形教案吧。 活动设计背景 不同形状的三角形,使得幼儿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将3根一样长或不一样长的小棍,拼做三角形,使幼儿进一步认识到了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就是三角形 活动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开有三条边,三个角,复习手口一致点数到了,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三角形,并知道三角形有许多形状 2、区分三角形与正方形 活动准备 教具:三角形的彩纸或吹塑纸,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1张。够每个幼儿做1-2个三角形的小棍(长短不同),正方形彩纸一张

活动过程 1、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出示一个等腰三角形,告诉幼儿这是一个三角形,。请幼儿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凡是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我们都把它叫做三角形。 2、复习对三角形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请幼儿想一想这是什么形状?为什么? 3、和正方形比一比,看有什么不同。教师一个正文形请幼儿说出名称,并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正方形有四条边,三角形有三条边,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三角形的三条边不一样长;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的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教师边说边演示)4、它们都是三角形吗?教师出示各种三角形,请幼儿说说它们是不是三角形,为什么?(幼儿只要答出“是三角形,因为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就可以了。 教师小结: ①、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②、三角形有许多兄弟,它们虽然长得不一样,可是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③、三角形的三条边可以不一样长,三个角可以不一样大④、只要一个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就是三角形5、让幼儿寻找常见实物中有什么东西像三角形 6、幼儿操作。将许多长短不同的小棍放在幼儿数3根小棍做三角形(可以找一样长的小棍也可以找不一样长的;做得快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 教学反思

_认识中国地地理区域目标检测题

第九章认识中国的地理区域 第一节北方地区 一、选择题 (A ) 1.关于北方地区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北 B.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 C.太行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 D.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 B) 2.下列省区中濒临渤海与黄海的是 A.河北省 B.山东省 C.河南省 D.江苏省 ( B) 3.我国东北地区与华北地区相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A.河流含沙量大 B.1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 C.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 D.都属于湿润地区 (B ) 4.关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地形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B. 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 C. 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D. 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 ( A )5.北方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为 A.温带季风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 A ) 6. 水土流失、旱涝盐碱、水资源短缺、风沙危害等严重环境问题的地区是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青藏地区D.西北地区( C ) 7.北方地区中,拥有大片肥沃黑土的是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 A )8. 下列产于我国北方的温带水果是 A.苹果B.香蕉C.椰子D.柑橘 ( C ) 9.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农作物主要产在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东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 B ) 10华北地区主要的农作物有 A.水稻和玉米 B.小麦和棉花 C.水稻和甘蔗 D.玉米和大豆 ( B ) 11.北方地区特产丰富,著名的东北“三宝”是 A、东北虎、金钱豹、人参 B、鹿茸、貂皮、人参 C、东北虎、松鼠、人参 D、东北虎、紫貂、人参 ( C ) 12.煤炭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位的省区是 A.山东省 B.河南省 C.山西省 D.陕西省 ( B ) 13.我国矿产能源工业主要集中的地区是 A.西北和东南 B.华北和东北 C.西南和东南 D.华北和西南 ( B ) 14.位于华北平原上的大油田主要有 A.胜利油田和大庆油田 B.华北油田和中原油田 C.大庆油田和大港油田 D.华北油田和辽河油田 ( A ) 15.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B.修建各种水利工程

地理11《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

第一节认识区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知识结构 二:基础知识点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2、功能区 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重点解释: 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 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4、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 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5、为什么说区域既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反映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提示:区域内的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整体。其地形、气候、土壤、生物等具有相似性,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各区域所处位置不同,水热条件、土壤类型、生物种类等也存在着地域差异。 6、认识区域特征有什么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例题解析: 【例1】城市功能区是指( C ) A.提供城市职能的地区B.城市内有交通线路分隔的地区 C.相同功能活动集中的地区D.城市人口统计区 【例2】有关自然区域内部差异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B ) ①东北地区因降水少.故只能发展一年一熟的农业 ②华北暖温带区因≥100C积温超过了3 2000C,全区均可发展一年两熟的农业 ③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华中区和华南区因夏季雨热同期,降水较多,可发展水田农业 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因距海较近,降水相对较多.故可适当发展旱作农业 ⑤青藏高寒区只能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高山带则因气候恶劣不可发展任何形式的农业 A.①④B.③④C.②⑤D.①③ 【例3】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1、1认识区域

东平明湖中学高二地理学案班级姓名座号 课题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编号:1 课型新授课主备:梁静审核:张传华使用时间:2012-9教师寄语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 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实例、与相似概念的比较等方法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说明区域的整体性,举例说明区域的差异性和开放性。 重难点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从多种划分角度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课前预习 [纲要预览] 课堂生成 [学习资源]课本、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我国内外流区分布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等。 [探究活动1] (1)了解区域实例。读课本“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两图,讨论下列问题: 甘肃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我国地理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①从图中读出甘肃省所跨的干湿区,回忆划分各干湿区的依据;②你知道甘肃省所跨的温度带吗?温度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③甘肃省兼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依据是什么?④另外甘肃省还跨三大自然区,我国三大自然区又是怎样划分的? (2)归纳区域含义。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尝试区域划分。补全下列区域分类体系中的分类指标。思考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什么? (4)跨出理解误区。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区域划分只能按照一项自然因素或一项人文因素来进行吗? ②任何区域都有明确的边界吗? 认 识 区区域的类型 区域的特征 性 性 性 概念: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与其他区域相区别。 区域的含义 划分划分标准类别体系 划分区域的目的:了解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发利用。按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特性上相关性的不同分区和 -----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青藏高寒区 按划分 按划 分我国地势三级 阶梯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按划分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按划分 东亚文化区 中东和北非文化 区 欧美文化区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认识 江西宁都黄陂中心小学:张珊英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学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师(出示教材第80页的情境图):同学们,我们的家乡每天都有新的变化。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大楼。你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发现了什么? 生:在建筑框架和吊车上有很多三角形。 (板书:三角形。课件突出显示情境图中的几个三角形,让学生在课本的情境图上用彩笔任意描出几个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 生1:红领巾是三角形的。 生2:有的小旗也是三角形的。 生3:阳台的栏杆上有三角形。 生4:地砖上有三角形。 生5:电视转播塔上也有三角形。

师:这是老师收集到的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上的三角形。(课件播放:高压线铁塔上的三角形、铁桥上的三角形、交通标志牌上的三角形、晾衣架上的三角形……)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它究竟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通过生动的、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此,学生有了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一)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试一试。 (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用了3根小棒摆成三角形的。 生2:我是用了3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的。 师:请你给大家示范一下吧。(生2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摆成三角形的小棒表示的线是线段、直线还是射线? 生:是线段,因为小棒的长度是有限的。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生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三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第五节 黄土高原中图版知识点练习第七十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我国的区域第五节黄土高原 中图版知识点练习第七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A、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和采矿筑路 B、有黄河、渭河和汾河等河流经过,冲走大量泥沙 C、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 D、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沙大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整治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是( ) A、制止滥垦、滥伐、滥牧 B、实行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C、开辟梯田,发展农业生产 D、在沟口打坝淤地,不让水土出沟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导致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A、黄土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B、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C、地表裸露,缺少植被保护 D、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黄土高原地区丰富的能源包括( ) ①煤炭资源②石油资源和天然气③水能④煤层气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黄土高原地区特殊的居民形式是( )

A、厚墙加小窗 B、窑洞 C、竹楼 D、帐篷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关于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冲积物组成 B、位于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过渡、从种植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 C、位于中温带,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西,多为内流河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最大的高原 B、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黄土层深厚,植被覆盖好

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8章 认识亚洲 第1节 位置和范围教案 晋教版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置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

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 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 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

最新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习题讲课教案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一、填空题 1、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和。 2、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和、来描述。 3、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半球和半球。亚洲占据了的大部分,北东南三面分别环绕、、。 4、亚洲北部约达北纬,南部达南纬,经度位置约在东经至西经之间,范围很大。 5、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和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5、亚洲包括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6、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因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东西距离 的大洲。 7、读课本P4页图6.5亚洲地理分区,完成: ⑴、亚洲共分为、、、、、六个地区。是根据划分的。 ⑵、中国位于这五个区域中的地区,这一地区中还有、、、- 四个国家。 8、亚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顺序是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9、印度位于,阿富汗位于,哈萨克斯坦位于, 10、亚欧分界:山,河、海,山, 海,海峡。 11、亚非分界:运河。亚洲和北美洲分界:海峡。 12、中国位于区,这一地区还有国家。 二、选择题 1、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既跨东西半球,又跨南北半球。②跨纬度最广的大洲。③跨经度最广的大洲。④地跨寒、温、热三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下列海峡和运河,不是亚洲和其他大洲的分界线的是() A.白令海峡 B. 土耳其海峡 C. 苏伊士运河 D. 马六甲海峡 3、下列国家不与我国接壤的是() A. 越南 B. 老挝 C. 缅甸 D. 泰国 4、亚洲东部的大洋是() A. 印度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大西洋 5、关于亚洲位置的正确说法是() A.全部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B. 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C.全部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D. 小部分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 6、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是()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南美洲 7、按照亚洲的地理分区,日本和中国都属于() A.东南亚地区 B. 东亚地区 C.中亚地区 D. 南亚地区 8、亚库特人身着皮毛服装,住冰屋,以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 A.宗教传统 B. 寒冷的气候 C. 高温的气候 D.追逐时尚 9、位于东南亚的国家是() ①泰国②日本③伊朗④印度⑤越南 A.①② B.③④ C. ①⑤ D. ④⑤ 10、下列事物中不是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分界线是() A. 乌拉尔山 B. 里海 C. 尼罗河 D. 土耳其海峡 11、北美洲东西濒临的两个大洋分别是() A.大西洋、太平洋B.印度洋、北冰洋C.印度洋、太平洋D. 大西洋、北冰洋 12、下列关于亚洲和北美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南北半球看,大部分位于北冰洋 B、从东西半球来看,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C、亚洲的陆地面积要大于北美洲的陆地面积 D、都濒临太平洋和北冰洋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杨兴义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5页例1和“试一试”,76页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1,2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所以教学例1时教材选择从生活中的场景入手,通过让学生画三角形、说三角形特点,逐步总结出三角形概念及基本特征。教学例2,也是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测量人字梁高度,感知三角形的底和高,并由此抽象出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从实例到抽象概念,使学生获得正确而清晰的表象。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内)。 2.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的一般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学生在低年级时已经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初步的感知,这种感知往往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学时例题的选择要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要让学生感知得到或见过的事物,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抽象。画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和已有知识进行练习,在比较中区分,从而正确的对知识体系进行重组和建构。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理解三角形的定义。 2.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课件、直角三角尺、钉子板、方格纸等 六、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活动一:猜谜语,引入所学内容 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和谐氛围,拉近师生间距离;出示学生身边的图形,学生带着谜面观察图形,猜谜语,引入所学内容。(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杆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

第六章认识区域知识点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东北地区 1.地理位置与范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 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而成。 长白山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河流的发源地。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 3.气候特征: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暂。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与寒温带,冬季南北气温差异明显。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地表积雪时间长,是中国降雪较多的地区。 4.人口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可多,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可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山区人口较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5.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线沿线地区(铁路运输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沿线地区。 (2)哈尔滨:职能: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的铁路枢纽。工业部门:机械、医药、食品、石油化学、亚麻纺织、甜菜制糖等工业部门地位突出。 (3)长春:职能: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是中国着名的汽车制造基地。工业部门:汽车制造、铁路车辆制造。 (4)沈阳:职能: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沈阳故宫。工业部门:以机电、重型机械、有色冶金着称。 (5)大连:职能: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着名的避暑旅游胜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基地。工业部门:造船、机车制造、石油化学、服装等工业发达。 6.农产品生产基地 (1)农业发展条件: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 (2)主要农作物:①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其中玉米以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相对集中。小麦在 东北平原广泛分布。②经济作物:甜菜、花生、亚麻。甜菜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农业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7.重工业基地 (1)发展条件:丰富的煤、铁、石油资源(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大庆油田。辽宁省—抚顺煤矿,鞍山、本溪铁矿,辽河油田。) (2)工业特征和工业部门:重工业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东北地区重点发展钢铁、机械、汽车等工业部门。 (3)工业布局:哈尔滨是中国重要的动力机械基地。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中心,形成了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了运输机械制造基地。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油田是我 国最大的油田。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 执教者临平三中周莉敏[课程标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民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图文资料,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围,掌握南非及其他区域的位置和范围的描述方法。 2、通过地图、图表、照片和文字等资料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角度认识南非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初步了解、掌握一个地区自然特征的工具和方法。 4、能熟练地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区域的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利用地图、图表等的能力。 5、树立区域位置与范围决定该区域基本特征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认识南非的位置和范围、自然条件等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南非案例的具体分析,归纳要说明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所用的工具和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回顾第三单元的已学知识,提问: 1、在我们之前学习的这些区域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地方?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2、在我们介绍一个区域的时候,通常首先介绍的是哪个方面? 二、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活动探究一:请对南非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并完成书本上的探究题。想一想: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述?用到了哪些资料?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地方的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来确定。 三、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南非的地理位置特点,是否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产生影响?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活动探究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四个内容中的一个,合作完成相关题目。 1、地形特征 引导学生在探究的时候,注意观察《南非地形图》,利用分层设色法判断南非的地表起伏和地势特点。 2、气候特征 在对气候类型和特点分析后,指导学生观察各类型中的气温和降水的共同点,进一步归纳南非的气候特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 3、主要河流 在图中找出南非的主要河流,并说出其流向,引导学生认识地势与河流流向之间的关系。 4、自然资源 由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联系到南非自然资源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归纳认识区域的方法 经纬度位置 位置和范围(地图、地球仪等) 相对位置 地形 气候 自然条件河流(地图、图表、照片、文字等) 自然资源 五、区域位置大挑战 在课本附录《世界政区图》中,选择一个国家,挑选一位班上的同学,请他(她)说说这个国家的位置和范围。

四川省射洪县高二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点:区域的含义、中国省级行政区划 【重点与难点】 ◆区域的含义 ◆中国省级行政区轮廓、位置的记忆 【考点梳理与拓展】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2)区域特征: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界线,具有明确的 __________,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2、区域划分:划分指标有______指标或______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指标或______要素指标。区域划分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 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________、 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资源利用要综合考虑,正确处理资源 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差异性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 域内部也有差异 必须遵循________的原则,扬长避短, 促进区域发展。 开放性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 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必须加强区域______,实现________, 协调发展。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1中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A.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经典例题2】 读图2,回答1—2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为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 农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图1

1.1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1.1 认识三角形(1)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 2. 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 3. 了解三角形的按角分类。 4. 理解“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5. 通过操作、观察、归纳和说理等过程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感受数学的美,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过程较为复杂,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流程: 一、 学习准备 1. 观察下列图片,说出你所知道的几何图形。 2. 对于三角形,你已经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 讲解新课 探究一: 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的内容 思考:1.由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相接所组成的图形交三角形。 2.举例说明对概念的理解。 (图1 )(图 (图1线段AB 、BC 、AC 组成的图形不是三角形,图2没有满足首尾相接。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能真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练习: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把说出图中的三角形改为写出图中的三角形)和第6页 作业题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辨认及表示) 归纳:在复杂的图形中数三角形的个数,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探究二: 阅读:课本第4页的三角形分类。 思考: 1.三个分类中有哪一个分类概念是不同的?(通过这个思考,让学生理解锐角三 B C

B A C C a b 角形必须三个角都是锐角) 2.三角形除按内角分类,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1,和第6页作业题第4题 归纳: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 操作并填表 从四根小棒(12厘米、8厘米、6厘米、4厘米、)中任选三根拼接三角形 (1)先选择三根小棒 (2)再将选择的每根小棒的长度从小到大填入表格中 (3)最后拼接,观察能否围成三角形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思考:1.三根小棒的长度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围成三角形?你能否用也学过的知识进行 解释? 2.如图:在△ABC 中,(1)对于“b+c>a ”,可理解为 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 (2)对于“b+ a >c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 的线段最短。 (3)对于“a +c>b ”,可理解为_____________两点之间 的线段最短。(从深层次上去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尝试解答第5页的例1. 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首尾相接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a=2.5cm,b=3cm,c=5cm (2)a=6.3cm,f=6.3cm,g=12.6cm 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学生尝试解答,若学生是三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观察三个不等式,判断其中两个式是多余的,若学生只用一个不等式来判断的,让学生解释原因。从而归纳出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方法。) 4.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讨论,实际操作得出) 练习:第5页的课内练习2、3题和作业题第3题

地理必修3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教材分析 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叙述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高二地理 1.1 认识区域学案 1、1 认识区域学案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学习重、难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3、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学习过程: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指人们在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按指标数量分类举例按指标性质分类举例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2)有明确的(3)内部特征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和。(1)均质区:

指那些具有或的区域。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2)功能区: 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与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2、按空间尺度大小划分的区域类型(1)空间上看,区域有大小之分(2)大尺度的区域可以包含若干个较小尺度的区域(3)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区域空间的尺度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越。 学习札记 (三)区域的特征及实践意义 1、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统一整体。举例: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注意:为什么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都存在差异性?提示: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