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

湘潭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

姓名:王洪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法律·民商法

指导教师:肖伟志

20071001

摘 要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以人为本、重在安全、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目标,此法第76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规定了三大损害赔偿制度:第一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全额赔偿的强制保险制度;第二是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第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方承担无过错责任,同时规定了免责条件。本文对这三大损害赔偿制度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践中的利弊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四大缺陷:第一是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中,这种全额理赔的方式不科学,既不利于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安全,也不利于保障受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损害赔偿;第二是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没有把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归纳在内,不利于保障乘车人、驾驶人的人身权利;第三是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单一的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不利于保障摩托车驾驶人的损害赔偿;第四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方承担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件,不利于受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损害赔偿。再通过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践的实际需要进行研究,从我国现有的国情出发,发现应该建立以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制度比较合理:第一是由保险公司和机动车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按比例承担赔偿责任;第二是对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归责,但是摩托车与其它强势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应该由强势机动车一方承担无过错责任,同时,规定合理的免责条件;第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以确保伤者医疗费为前提,因交通事故致使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残疾的,由机动车方应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没有造成残疾的,医疗费用由机动车方承担,其它费用按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承担。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交通事故;损害赔偿;

ABSTRACT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followed the law-making principles of "human first, safety centered, protection the Weak Colon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rinciples, the Article76 set three systems of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Firstly, the compulsory insurance system which demands the insurance company compensate in sum in the scope of the third party of the mobile vehicles liability of the compulsory insurance; Secondly, 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for the accidents among the mobile vehicles; Thirdly, the mobile vehicles party undertakes faultless liability when the accident occurs between the mobile vehicles and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the foot passengers, and there is exemption terms in the meantime. This text analysi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the three systems of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in practices in practices, and fond the following defects: Firstly, in the compulsory insurance system of traffic accidents, the way of full compensation is unscientific, because it neither helps to 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and the foot passengers, nor it benefits in the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and the foot passengers; Secondly, the third party of the mobile vehicles liability of the compulsory insurance does not include the drivers of mobile vehicles and the passengers, it has disadvantages in the guarantee of the drivers’ and passengers’ rights of the person; Thirdly, the sole fault liability principle which applied in the accidents among the mobile vehicles has disadvantages in the guarantee of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motorcycle drivers; Fourthly, exemption terms for the mobile vehicles party in the circumstances of accident occurring between the mobile vehicles and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the foot passengers, have disadvantages in the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the foot passengers. Seeing 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practices of damages compensation for the traffic accid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we should rebuild the systems as follows: Firstly, it should be prescribed that the insurance company and the mobile vehicles party undertakes the compensate liability pro rata in the scope of compulsory insurance limitation; Secondly, it should be prescribed that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for the accidents among the mobile vehicles, but the pre-eminent mobile vehicles party should undertakes the faultless liability when the accident occurs

between the motorcycles and other pre-eminent mobile vehicles, in the meantime, prescribing reasonable terms for exemption; Thirdly, when traffic accident occurs between the mobile vehicles and the drivers of non-mobile vehicles, the foot passengers, taking insuring the medical treatment fees for the injured as a premise, if it did not lead to deformity, the treatment fees should be undertaken by the mobile vehicles party, and the other fees should be undertaken under the principle of fault liability.

Key words:the Article76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Law; traffic accident; damages compensatio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前 言

2004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以人为本、重在安全、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目标,此法第76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规定了三大损害赔偿制度。第一是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规定了保险公司的无过错责任;第二是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第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规定了免责条件。这三大损害赔偿制度与以往的单一过错责任归责原则相比较,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该法条过于理论化、形式化,与实践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相协调,从而造成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践的困惑,背离了“以人为本、重在安全、保护弱势群体”的目标。本文试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实践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在实践中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以发现适合我国国情和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法,从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所规定的这三大损害赔偿制度,使得我国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践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重在安全、保护弱势群体”的立法目标。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立法现状

1.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立法规定、含义、目标及地位 1.1.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之规定及含义

《道路交通安全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2003年10月28日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与此法同步配套施行的有国务院于2004年4月30日的国务院第405号令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①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具体规定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赔偿责任和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它对过失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规定了三种归责方式。第一规定了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中按照无过失责任的归责原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且是绝对的,没有任何免责条件;第二规定了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损害赔偿责任;第三规定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按照无过失责任原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使机动车一方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过失,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过程中仍然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本条也规定了免责条件,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损害赔偿责任。

1.1.2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立法目标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重要条款,《道路交通

安全法》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同样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立法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重在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无过失责任原则,确认了生命权高于路权,指引和警示机动车驾驶人要注意安全,谨慎驾驶,尊重行人与非机动车驾驶人的生命和健康,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如果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就是机动车方没有过错,也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加重了机动车一方的注意义务,从而更有利于交通安全,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第二是以人为本,保护弱势群体。非机动车驾驶人与行人相对于机动车一方是弱势群体,在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发生交通事故,在损害赔偿中实行无过失责任,尽量照顾弱势者一方,使得伤者有钱治伤,因交通事故致残者的生活有保障。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立法目标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国际立法潮流的。 1.1.3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地位和作用

截至到2005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13039万辆,其中汽车4329万辆、摩托车7556车辆,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1083万辆;机动驾驶人13409万,其中汽车驾驶人8400万人。①我国每年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几百万起,保险公司接到个车理赔报案800多万起②,2005年全国交通事故报表统计,适用一般程度处理的交通事故45万起。根据2005年1月20日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3期《道路交通工作简报》,结果显示,在2004年全国发生交通事故51万多起,10.7万多人死亡,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有55起。以上数字只是上报和统计的数字,在实际生活中发生交通事故的数量大大超过上报的数字,因而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受害人的医疗、健康、生产与生活保障。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但是我国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上却不是最完备的,相反,很多国家都有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专门立法。如日本颁布了《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而我国仅仅只有两条关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实体立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1986年,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烯、易爆、剧毒 、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一条总的规定,因汽车等机动车具有

① 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档案统计数据。

高速运输工具的性能,将其界定为危险作业,根据危险责任理论,这种危险作业所引起的交通事故,在损害赔偿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能够真正使用、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的法律就只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它是公安交警、人民法院、各人民团体、律师、保险公司、交通事故当事人在处理和审判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适用最多的法律条款。全国每年所发生的几百万起交通事故,都是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来规范和处理的,可见《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2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历史意义

1955年国务院公布《城市交通规则》,1988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条例》,这两部有关道路交通管理的法规都没有统一规范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工作,各地区的交通事故都按照当地的有关规定处理。1991年9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89号令颁布《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全面统一规范了全国的交通事故处理工作,《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者应当按照所负交通事故责任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从而确定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它的目标是效率优先,重视路权和通行权,虽然在其上位法《民法通则》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公安交警、交通事故当事人、法院在审判中都是以《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为依据,因为《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规定具体,有直接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特点,在司法实践中,都把《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按照特别法对待,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实践中普遍采用过错责任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过错责任来规范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其弊端越来越大,其公正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2003年10月28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该法第76条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引入了无过失责任原则,只所以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定了一个崭新的归责体系,就是因为其引入了无过失责任原则。而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规定无过失责任原则并不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首创,而是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就有所规定。为什么还要说《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一个崭新的归责任原则体系呢?主要的是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确定无过失责任原则深入人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符合时代的潮流。很多媒体报道,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反映大众的心声,在无过失责任原则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大力推崇机动车负全责,更重要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是活法,与我们

的生活息息相关。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第123条所规定的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规定无过失责任原则因《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35条的出台而夭折,只有《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出台后,使得窒息十多年之久的无过失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复活,成为活生生的法律,成为公安交警、人民法院、各人民团体、交通事故人实在使用的法律,更重要的是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对公正的向往,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无过失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中更加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1.3 从比较法角度观察《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

德国现行《道路交通法》制定于1952年,1987年修改后,该法第7条规定:“车辆在驾驶过程中致人死亡、受伤或损害人的健康和财物时,由车辆所有人就所生损害向受害人负赔偿责任。如果事故是由于不可避免的事件所引起的,而这种不可避免的事件既不是因车辆故障,也不是因操作失灵而起,则不负赔偿责任。”该条明确规定无过失责任,不以驾驶人或所有人有过错为条件,只要发生交通致人死亡、受伤,或者损害人的健康和财物时,车辆所有人就所生损害向受害人负责赔偿。日本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方面立法是最全面的。1955年7月29日颁布《机动车损害赔偿保障法》专门就机动车人身事故的损害赔偿作出了详尽、全面的规定,该法第三条规定,为自己而将汽车供运行之用者,因其运行侵害他人生命或身体时,对所生损害负赔偿责任。但能证明自己或驾驶者就机动车之运行未怠于注意,受害人或驾驶人者以外第三者有故意或过失以及不存在机动车结构之缺陷或机动车之障碍时,不在此限。该条也规定了无过失责任。《法国民法》第1384条第一款规定“任何人不仅对因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而且对应由其负责之人的行为或其照管物造成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并通过判例认为汽车本身属于因有危险的物体,要求操作者对使用该物体给第三人造成的危险予以特别注意。”从而确实了无过失责任。新西兰开创人类文化上史无前例的损害赔偿法律制度,在包括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在内的所有损害赔偿中抛弃了传统的侵权行为法,规定了其独特的社会保障制度,1972年颁布《意外事故补偿法》,包括交通事故在内的所有意外事故的受害人都可依一定程序向意外事故补偿委员会请求支付一定金额。英国、美国属于普通法系国家,一直适用普通法侵权责任原则,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实行过错责任原则,但由于美国与英国保险业相当发达,其交通事故受害人所得到的赔偿比德国、日本、法国等国还高,在实践中,尽管受害人自己对损害也有很大过错,但其仍然能得到较高的赔偿。我国台湾地区的台湾现行民法采取过失推定主义,第191条第2款规定,汽车、机动车或其他非依轨道行驶动力车辆,在使用中加害于他人者,驾驶人应赔偿因此所生之损

害,但于防止损害之发生,已尽相当注意者,不在此限。其特殊性在于推定防止损害发生的过失及其因果关系”。从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的几个主要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可以看出,为了保护受害人利益已成为世界立法的趋势和潮流,在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确立了无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为了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利益,是符合国际立法的潮流和趋势的。

二、强制保险制度在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

2.1强制保险制度在实践中的困惑

2.1.1强制保险制度不利于保障受害的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损害赔偿

2006年8月27日13时许,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驾驶员潘某驾驶一台面的小车,由广西柳州驶往湖南娄底市,途经邵阳市时,由于疲劳驾驶,将公路边三位推着自行车的行人撞出十多米远,致使刘、艾、邓三位行人受伤,面的车受损,其中刘某头部严重受伤,在医院治疗三个多月,用去医疗费8万9千元,治疗终结后,被评定为九级伤残,艾某骨折用去医疗费1万2千元,邓某骨折用去医疗费8千元。此次交通事故由于是面的小车驾驶人潘某疲劳驾驶造成的,交通事故认定为潘某负此次交通事故全部责任。艾、邓两行人与刘某是同学,因刘某考上重点大学,艾、邓两位同学到刘某家去庆贺,刘某到公路边来迎接他们,三人相遇后,推着自行车在公路边行走,被同方向从后面驶来的面的小车撞伤,没有与此次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交通违法行为,不负此次交通事故的责任。此台面的车受损后经物价部门作价为1万2千元,此面的车投保1100元,参与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此次交通事故发生后,刘、艾、邓亲属二三十余人,因追讨医疗费为由,将潘某非法拘禁,潘某向公安机关报警求助,公安交警查证潘某的行为没有构成交通肇事罪,不能对潘某刑事拘留,同时潘某的违法行为没有构成行政拘留的处罚种类,也不能对潘某实行行政拘留,受害者亲属更不能对潘某非法拘禁,最后在公安机关的说服教育下,受伤者家属放走了潘某。潘某走后,既没有为三位伤者送来医疗费,也没有回来处理此案。最后此案被起诉到人民法院,法院缺席判决后,强制执行,由于潘某家里没有可被执行的财产,法院与受害者只能看中保险公司和处理变卖肇事车辆。按照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理赔规定,人员受伤需住院治疗的,医疗费最高赔偿额8千元,因交通事故致残或死亡的,最高赔偿额5万元,因交通事故财产受到损失的,最高赔偿额为2千元,最后保险公司核定赔偿刘某医疗费6千元,九级伤残的残疾赔偿费5千7百元,赔偿艾某医疗费1千1百元,赔偿邓某医疗费9百元。法院变卖肇事面的车作价1万2千元,刘某得9千元,艾某得1千6百元,邓某得1千4百元。刘、艾、邓所应得到的其它赔偿费用,都没有实际得到赔偿①。

2004年5月1日前,没有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

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机动车一般都投有第三者责任商业险。2004年度第三者责任商业险费率规定,面的车第三者责任商业险保费为1080元,最高赔偿范围为5万元,如果按照第三者责任商业险规定计算理赔,受伤者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5万×90% = 4.5万元的赔偿费,而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规定,刘、艾、邓三位受害人只获得8千元 + 5千7百元 = 1万3千7百元的赔偿费。刘、艾、邓三人的医疗费绝大部分都没有得到赔偿。在这起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中,造成如此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法律的原因。现实的原因是潘某家里经济条件差,没有钱可赔,也没有可供法院执行的财产,再加之肇事车变卖作价不高,这些现实的原因是要靠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来解决。造成此种困境的法律因素主要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不科学,它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合理的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来解决。

2.1.2 强制保险制度不利于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安全

案例一,2006年9月20日12时许,驾驶人吕某驾驶湘E91799中型客车将突然横穿公路的行人肖某撞倒,造成行人肖某小脑血肿、头皮血肿、肋骨骨折、多处软组织挫伤。肖某1934年5月9日出生,年龄较大,康复较慢,在医院住院治疗四个月,用去医疗费7万2千元。治疗终结后,经法医鉴定为九级伤残,湘E91799中型客车参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理赔,人员受伤需住院治疗的,医疗费最高赔偿额为8千元,因交通事故致残或死亡的,最高赔偿额为5万元,受伤的行人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理赔,从保险公司获得医疗费8千元、九级伤残残疾赔偿金2千3百元,超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范围的医疗费6万4千元,护理费、交通费5千元,共计6万9千元。此次交通事故认定行人肖某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负此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湘E91799客车驾驶人吕某没有确保安全,遇行人横路时避让不当,负此次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对此次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双方当事人没有达成协议,起诉到人民法院。法院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之规定,判决湘E91799车驾驶人吕某承担行人肖某6万5千元损失,行人肖某自己承担4千元损失①。

案例二,2006年9月29日0时许,湖南省东安县驾驶人陈某驾驶湘M93597小车将公路上行人颜某当场撞死。此次交通事故认定驾驶人陈某由于车速过快,遇行人颜某横过道路时,避让不当,应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同等责任,行人颜某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公路,应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同等责任。在此次交通事故损

害赔偿中,死者颜某的安葬费7千元、颜某1941年7月2日出生,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9条的规定,可获得4万2千元死亡赔偿金。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规定,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规定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残疾或死亡的最高赔偿限额为5万元。在此次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中,保险公司赔偿死者颜某家属4万9千元损失,肇事驾驶人陈某没有承担一分钱赔偿费①。

通过对以上两个案例的比较,陈某驾车肇事致行人死亡负交通事故的同案责任,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关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规定不需要承担一分钱赔偿,吕某驾驶车辆肇事致行人受伤,负交通事故次要责任,需要承担6万5千元赔偿费。陈某没有谨慎驾驶,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比吕某严重,造成颜某死亡,其损害后果比吕某造成的损害后果严重,却不需要承担一分钱的损害赔偿费,吕某需要承担6万5千元的赔偿费,这样的损害赔偿结果,会给机动车驾驶人一种误导,在肇事过程中,致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伤残,不如致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死亡。个案的特殊性是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不科学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

2.1.3 强制保险制度没有保障乘车人、驾驶人的人身权利

2005年11月9月23时,湖南省邵阳市驾驶人杨某驾驶一台桑塔纳小车从广东回家探亲,同行的有其妻子刘某,还有其好友张某一家三人,车辆行驶至邵阳市地段时,由于天雨路滑,撞在公路边的一棵大树上,造成张某两岁的儿子当场死亡,其他四人严重受伤,车辆报废。杨某住院治疗三个月,花去医疗费7万多元,张某在医院治疗两个多月,花去医疗费5万余元,其他两人都是骨折,分别用去医疗费1万2千元和1万5千元②。此车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参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由于杨某与其妻子都严重受伤,自己需要大量医疗费,车辆严重受损报废,没有多大价值,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规定,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范围不包括车辆驾驶人及车上乘车人,车上所有受伤人员都没有能够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和救济,造成了张某与其妻子、驾驶人杨某与其妻刘某的医疗费没有着落,张某儿子的死亡赔偿金也没有获得赔偿,而公路边因树木和土地庄稼受到损害的颜某,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

①此案例摘抄于中国中部地区某县交通事故报表。

制保险制度从保险公司获得8百元赔偿费。此次交通事故在损害赔偿中,造成此种困境的原因很多。既有现实的原因,就是负此次交通事故全部责任的驾驶人杨某与其妻子严重受伤,急需大量医疗费,没有能力为不负交通事故责任的乘车人支付医疗费,肇事车严重损坏报废,不能作价变卖,乘车人张某一家一死两伤,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也有立法的原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制度设计上,没有把乘车人与驾驶人纳入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范围内。

2.2强制保险制度不科学是造成实践困惑的主要原因

2.2.1强制保险制度理赔方式不科学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并没有什么不正确,相反,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宗旨和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和核心。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是高速运动的工具,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只有通过强制保险制度,才能把这种个别的危险转嫁给整个行业,形成社会风险,使整个运输行业成为一个整体,提高抗御交通事故风险的能力。英美国家就是因为其保险业比较发达,因此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对受害人保护得特别好,而且英美国家的机动车所有人已经形成了很好的投保习惯。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保险业不发达,机动车所有人没有养成自觉投保的习惯,因此对于机动车采取强制保险制度,要求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都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才能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目标和宗旨。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机动车强制保险的制度,该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该条规定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采取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只要发生交通事故,不管是哪一方的交通违法行为造成的,是谁的过错,谁的过错大小,首先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无条件的给予赔偿,并且是保险公司单独的、不划分比例、不打折扣的全额赔偿。这种方式的理赔,在实践中既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宗旨,违背了安全原则。2005年交通事故统计中,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案件45万起,其中机动车驾驶人肇事42.4万起,占94.3%,非机动车驾驶人肇事1.4万起,占3.1%,步行肇事0.9万起,占1.9%,绝大部分是机动车驾驶人违法引起的,因此通过行政措施制裁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和刑事打击制裁交通肇事罪是控制和减小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违法行为的一种方式,同时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也应该设计科学的、符合安全原则的损害赔偿制度,对机动车驾驶人进行民事制裁,以减少交通违法行为。按照《道路交通安

全法》第76条规定的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理赔方式,在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中,如果损失总额没有超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全额由保险公司承担,交通违法的机动车驾驶人及车主等责任主体不需要承担任何经济损失。在这里,法律规范的教育功能、制裁功能、预防功能全部丧失,不利于减小和控制交通事故发生。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规定交通事故致人受伤的,医疗费最高不超过8千元,致人残疾死亡的,最高赔偿额不超过5万元。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龄人,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一般需要较高的医疗费用,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范围规定最高赔偿额不超过8千元,机动车方要承担较高额的赔偿费,如果在交通事故中死亡,由于年龄较高,死亡赔偿金较低,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范围规定最高赔偿额为5万元,机动车方不需要承担多少赔偿费用,因此由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了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全额赔偿,导致机动车致人死亡比致人受伤承担的赔偿费用要少,从而误导了机动车驾驶人在交通事故中选择将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撞死,而不选择将其撞伤,不利于保护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安全。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单独全额赔偿的理赔方式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受害人索赔,背离了《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保护弱势群体”的目标,同时也降低了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保障功能。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最大目标就是确保受害人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赔偿。《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由保险公司全额赔偿,保险业属第三产业,保险公司是服务型企业,它提供的产品是服务,它在社会竞争中是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获得生存。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业务中,保险公司是不亏损的,所以不管保险公司负怎样的责任,这些赔偿费用最终还是来自全社会的所有机动车所负担的保险费用,全社会机动车筹集的保险费越多,保险公司的保障功能越强,筹集的保险费减小,其保障功能减弱,而机动车所能负担的保险费额并不能由立法者随心所欲的加以规定,也不能完全根据确保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赔偿的需要而提高①。机动车所能够负担得起的保险费用是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机动车能够负担得起的保险费额就越高,保险系统的保障功能就越强,反之亦然。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很发达,机动车所能够负担得起的保险费额相对其它发达国家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因此整个保障系统的保险能力还是比较落后的。再加之我国的交通环境和交通设施比较落后,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

①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是国家制定法律、法规,规定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必须参与的法定义务,并由公安交警等行政力量强制执行。同时,中国保监委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中按统一的标准收费和理赔,

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又是最多的,在现阶段,我国的各类矛盾都比较突出,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最大限度的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获得依法赔偿的需要,便是《道路交通安全法》保护弱势群体的主要目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把本应由机动车承担的赔偿责任全额由保险公司单独理赔,不是由保险公司与机动车方共同按一定比例理赔,这种理赔方式消耗了大量的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保费,因而大大降低了保险系统的保险功能。机动车方完全有能力承担得起自己按比例应该承担的赔偿费用。一般来说,从事机动车运输行业的人员其收入相对其它行业要高,家里还有一定的财产,社会经济条件比较好,至少还是有一辆机动车,多的能值几万元,少的也能值几千元,作价变卖机动车也完全能够保障受害人得到交通事故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的赔偿。

2.2.2强制保险的保险范围不合理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在设计上没有把乘车人与驾驶人归入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范围。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政府强制力为后盾,强制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必须参与,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保险公司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无条件的赔偿受害人的损失,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只对机动车外的第三人的生命和财产进行保障,这种制度的设计是不合理的,机动车外的第三人财产损失能得到强制保险体系的救济,而机动车上的乘车人与驾驶人的生命健康却不能得到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体系的保障,没有体现生命权高于财产权的理念,相反,这里反映的是财产权高于生命权,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宗旨和目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命权、财产权都应平等的受法律保护,机动车外的第三人的生命受到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保障,机动车上的乘车人、驾驶人的生命权、健康权也应该 受到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体系的保障。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很发达,保险业不发达,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费还不很高,仍然还有很多车辆交不起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费,逃避投保,社会强制保险系统的保障能力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在制定强制保险制度时,应该首先考虑对人身伤亡进行救济,只有在对人身伤亡救济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救济财产损失。《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把财产损失纳入了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由于财产损害赔偿占用了大量的保险费用,因而降低了对受害人的人身伤亡的保障和救济,甚至把机动车上的乘车人与驾驶人排除在强制保险救济体系之外,不利于实现《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目标,是不科学的。

2.3 科学的交通事故强制保险制度之重构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是不科学的。对机动车被告强制保险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宗旨和目标得以实现的核心,机动车强制保险制度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制度的基础。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中确定的被保险人的范围不合理,应该把机动车上的乘车人与驾驶人都包括在被保障的范围内,不能只保障机动车外的第三人;该条的用语不合理,应该使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不应该简单的取名为“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因为,从“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用语可以看出,在强制保险制度中,《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明确规定被保险人仅仅只是机动车外的第三者。“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命名,从其字面上理解,明显可以包含机动车上的乘车人、驾驶人、机动车外的第三人,这样更合理、更科学,而且可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制定扩张解释或缩小解释,以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在理赔的方式上,应该由保险公司与机动车方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限额范围内按比例分别予以赔偿。在我国现阶段不宜采取由保险公司单独、全额赔偿,由保险公司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按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因交通事故而受伤的人员所需要得到的救济,第一是及时得到抢救和治疗,第二就是在抢救治疗康复后,依法能得到合理的、现实的赔偿,不是法院的一纸空文。如果不能完全确保,那么在强制保险制度的设计中,也要最大限度的确保及时抢救伤员。《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医院的责任,并创设了社会救助基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5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有了这两项制度的保障,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医疗机构与社会求助基金垫付医疗费后,如何能够保障追回,以及因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在抢救、治疗、康复后或残疾后,依法能得到合理的赔偿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范围内不是由保险公司全额负责赔偿,由保险公司与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按比例负责赔偿,既有利于减小和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保障受害人所应该得到的赔偿及时到位,在整个保险行业中,在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费不变,机动车强制保险范围不变的情况下,由机动车损害赔偿责任主体按比例承担一部分,而这部分就是保险公司所节省的保费,由于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中,保险公司不亏不盈,保险公司把所节省的费用最后再拿出来赔偿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损失,这样就可以扩大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从而有利于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每一起交通事故保险公司都能够节省一定比例的费用,所有交通事故节省的费用总起来就是一项巨大的赔偿费用,在实践中,只有一小部分交通事

故的损失超过机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用这巨大的节省下来的保费,花在这一小部分超过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的受害人身上,可以把这个现有的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提高一个比较大的限额幅度,从而提高了强制保险系统对受害人的保障能力,更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关交通事故强制保险的规定应该改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与机动车方在交通事故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按比例予以赔偿……”。

三、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在实践中的困惑与出路

3.1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实行过错责任在实践中的困惑

3.1.1 在机动车之间简单的适用过错责任归责原则不利于摩托车驾驶人的损害赔偿

2006年9月月22日10时许,湖南东安县一摩托车驾驶人刘某搭乘胡某与张某驾驶的大货车相碰,造成刘某当场死亡,胡某双腿骨折、肋骨骨折,在医院住院治疗三个月,用去医疗费6万多元,出院后经法医鉴定为九级伤残。此案经交警队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后,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摩托车驾驶人刘某驾驶两轮摩托车在天雨路滑的情况下没有确保安全通行,侵占对方行车路线,应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同等责任,大货车驾驶人张某超载、超速行驶,应负此次交通事故的同等责任。乘车人胡某没有与此次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的交通违法行为,不负此次交通事故的责任,肇事大货车与摩托车都参与机动车交通事故强制保险。此案起诉到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主持调解下,三方当事人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关损害赔偿的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达成如下协议:刘某死亡安葬费6859元、死亡赔偿金3117.74元/年×20年=62354.8元、死者刘某生有一小孩8周岁,应抚养至18周岁,夫妻双方各承担5年被抚养人生活费2756元/年×5年=13780元,以上三项共计总额82993元;伤者胡某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九级残疾补助共计78200元、两轮摩托车损失1000元。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有关保险公司责任的规定,保险公司承担交通事故强制保险59000元,超过强制保险责任限额的部分,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原则,刘某与张某各承担50%,计币51597元。胡某在此次交通事故的损害赔偿中,不负交通事故责任,获得赔偿费78200元,保险公司承担59000元,大货车驾驶人张某根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51597元,摩托车驾驶人扣除自己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过错责任应承担的51597元后,其妻子、家属可获得32396元的赔偿费。刘某与张某都是驾驶人,他们都参与交通事故强制保险,他们的交通违法行为及其在交通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负交通事故的同案责任。然而双方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却相差很大,刘某在此次交通事故中丧失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下的却是一对孤儿寡母,所获得的赔偿费用只有32396元,即要安葬死者,又要抚养小孩,她们以后如何去生活,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