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被雨困住的城市

被雨困住的城市

被雨困住的城市

—城市防洪防灾能力调查报告

2007年7月18日六点半左右四个将要去挑选婚纱的年轻人乘坐在 一辆面包车里行驶到趵突泉南路中段附近时,车已经抓不住地了,水流 将面包车猛地推向山水沟前一个巨大的集装箱式垃圾箱,后窗玻璃应声 而碎,一个女孩被男友推出来获救,其他三人全部罹难……

两个人的婚礼, 一个人的嫁衣, 怕只怕,

遥远的国度里, 少了新娘的偎依。

两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等待, 愿只愿, 7.18的惨案后,

不再有泰坦尼克惨案的重现 ……

2007年7月18日场景再现

摘要

第一章绪论 (02)

1. 调研背景及意义 (02)

1.1调研背景 (02)

1.2概念界定 (02)

1.3调研目的 (03)

2.调研方法与思路 (03)

2.1调研区域的确定 (03)

2.2调研的技术路线 (04)

第二章调查与分析 (05)

1.调研地段现状分析 (05)

2.道路设计分析 (06)

3.趵突泉南路周围建筑分析 (09)

4.汇水分析 (09)

5.泄洪分析 (13)

6.调查结论 (15)

第三章相关建议 (16)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7.18受灾严重地段调查问卷——趵突泉南路当地居民卷

7.18受灾严重地段调查问卷——趵突泉南路过路行人卷

[摘要]: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惨重。本报告以济南7.18大水趵突泉南路交通事故为锲机,基于多种调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和大量一手资料,以点及面反思了造成7.18的各种原因,并以此升华,剖析了城市在非常态下应对灾害的能力及措施,同时也试图探索人与洪水,人与各种自然灾害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

济南市 7.18大水山水沟防洪措施城市应急和谐社会

SUMMARY: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 we have been attacked by a lot of natural calamities, which have brought us great losses. This report takes The 7.18

Flood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lot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ays and a large quantity of ready-made data, and sums up reasons that led to The 7.18 Flood, then we sublimated these, analyzed the abilities and measures when cities are facing with emergencies ,at the same time ,we tried to explor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flood, human beings and various kinds of natural calamities.

KEY WORDS:

the city of Jinan

the 7.18 Flood

channel of landscape

measures to prevent flood

第一章 绪论

1. 调研背景及意义

1.1 调研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扩展,灾害对城市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各种灾害的人数近5000万,近20年来 ,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损失越来越大。

2007年7月18日,济南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袭击,突如其来的暴雨造成了济南市区低洼地区严重积水,部分地区受灾,大部分路段交通瘫痪,30多人死亡,170多人受伤,约33万群众受灾,倒塌房屋约1800间,市区内受损车辆约800辆,损坏市区道路约1.4万平方米,冲失井盖500余套,20多条线路停电,140多家企业进水受淹,市内交通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全市直接经济损失约13.2亿元。

1.2 概念界定

在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第三条规定,本法所指的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自然灾害有地震﹑地陷﹑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台风﹑滑坡﹑海啸﹑流行病等。

其中洪水是各种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危害最大的。 时 间 重 灾 区 受 灾 伤 亡 1992年8月 闽 江 雨 灾 损失惨重 1998年下 长江沿岸 水 灾 损失逾千亿 2006.1.3 北 京 雨 灾 财产损失 2007.7.18 济 南

雨 灾

34人死亡 2008年5月

南方地区 雨 灾

55人死亡

图1 城市突发事件组照

工作日非高峰

工作日高峰 节假日 山水沟 1396 pcu/小时 2048 pcu/小时 1276 pcu/小时 泺文路 1438 pcu/小时 2343 pcu/小时 1407 pcu/小时 朝山街

1086 pcu/小时

1866 pcu/小时

1003 pcu/小时

1.3 调研目的

a.通过对趵突泉南路和文化西路排水及泄洪能力的分析,了解本路段人车伤亡的具体原因。

b. 通过多种调研方法及科学总结分析,展示趵突泉南路和文化西路的空间、环境、交通等现状问题,分析城市排水泄洪的能力。

c. 从专业角度对城市应对紧急突发状况的能力作出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建议。

2 调研方法与思路

2.1 调研区域的确定

在所有遭受7.18大水的区域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专门选择了趵突泉南路和文化西路作为调查的区域。

选择的原因在于:

a. 地位特殊——趵突泉南路是由泄洪河道山水沟改成的道路,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b.交通繁忙—— 趵突泉南路位于泺文路和青年西路之间,是南北向的交通要道,地段和功能突出。交通流量如表2所示。

c. 危害严重——与文化西路相交的趵突泉南路的水排入护城河广场段造成地下超市进水,是7.18受灾最严重地段,最能反应城市泄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

题。

图2 地段区位图

2.2 调研的技术路线

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访谈及观察的方法来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并辅以文献查阅以获取可靠详尽的现状及整改资料。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来看,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分别为49%和51%。 从调查对象的年龄来看,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6岁,标准差为13.2岁。

自然灾害频繁

造成7.18的原因

第一轮调查

问卷设计

问卷发放

资料整理发现问题

第二轮调查

实地观察 实地测绘 城市应急能力

整改建议提升

管 理

规 划 问卷统计 人员访谈 建立模型

走访部门 文献收集 实地观察

人员访谈 走访部门

问卷调查 河道改建 河道棚盖 河道淤积

分项调查

发现问题

分项调查

问卷调查

设 施

图3 技术路线结构图

第二章调查与分析

通过以上区域概况及调研技术路线分析,我们在实际调研中将着重从道

路设计、趵突泉南路周围建筑、汇水情况和泄洪方向等方面入手,对发生城

市洪灾的根源及解决措施进行系统论述。

1 调研地段现状分析

1.1 历史沿革

趵突泉南路原名山水沟,位于今济南城市中心区泉城广场东南方向,于泺源大街与文化西路之间,是联通两大东西向主干道的城市支路之一。

图4 趵突泉南路区位环境分析图

山水沟在1932年是济南南圩城内山水沟集市,是南圩城至内城南城墙间南北向的排洪沟。

每年夏秋雨季,南部山区洪水暴发时,经南圩城护城河分洪后,又从南圩城水关由山水沟导入老城护城河。

枯水期间沟内滩地则成为济南南关集市所在,因地接南部贫困山区,故集市所买卖的均为价廉的生活必需品及杂物,昔日又称此为山水沟破烂市。

1958年将下游河道改为道路,即趵突泉南路。改造后的趵突泉南路,路面坡度很大,两侧人行道标高较高,基本上仍然维持了河道的原貌。

趵突泉南路虽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城市交通,但是也为以后的洪灾隐患

1.2 地势坡度

济南地势南高北低,因地形地势所致,绝大部分排洪沟是导水穿过城墙,进入城关,然后排入护城河或直接北去,这是作为济南城市防洪的一种形式。

南北方向,从文化西路到泺源大街路面落差在10米,作为衔接的山水沟路段,坡降主要集中在图5示方位。

图5 趵突泉南路排水坡度分析图 图6 道路断面A 图7 道路断面B

2.道路设计分析

趵突泉南路既是一条城市支路,也用于雨天的排水之用。马路行洪是这一地段采用的主要的排除雨水的方式。

具体来说,趵突泉南路南端及北端坡度较陡,可以迅速收水及排出,进入护城河;中段坡度较缓,形成地表径流通过雨篦及地面下渗流入地下。

2.2 汇水面积分析 2.2.1暴雨计算:

行人在路上的安全程度

23.30%

70%

6.70%

A

B C

路人对道路存在问题的看法

22.00%

19.50%

31.70%

24.40%

2.40%

A

B C D E

2.1 正常状况下的路段调查

a.实地踏勘时发现,趵突泉南路是泺文路与青年西路之间的连通泺源大街与文化西路的城市支路,且这条路又是通往齐鲁医院综合楼的便捷之径,为人们的工作、购物、娱乐、就医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38.5%的居民认为趵突泉南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马路两边高达90公分的马路崖子,把马路变成了排水河道,洪水与

行人、车辆争道成为必然现象。

b. 踏勘趵突泉南路时还发现,这条由河道改成的用于行洪的马路保留了弯曲的形态、较大的坡度、高高的河堤。

针对这方面问题,我们设计了路人卷第一题:

趵突泉南路是7.18大水受灾最严重地段,

您平时走在这条道路上是否觉得安全舒适?

如果不舒适,您认为问题存在于哪些方面

结果如图9示,70%的路人感觉安全舒适性很差。其中,在图10中56.1%认为:道路狭窄、标高高差太大,是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些路人还提出:“两侧人行道的脏东西,一有风就

往路中间飘,脏不说吧还遮挡视线。”

c. 在趵突泉南路与文化西路交接的丁字路口,交通很混乱。 经调查,40.0%的行路人表示希望这里有交通灯。而且,从图11中可以看出,在该丁字路口拐弯处,高高的河堤阻挡了右转司机的视线,会造成该路段事故多发性。 图9

图10

因此,我们设计了路人卷第2题及当地居民卷第3题,如图12及13所示,46.7%路人及56.4%当地居民认为此路段逢雨必堵,严重影响了交通的畅通。

雨季对路人交通的影响

46.70%

33.30%

20.00%

A B C D

雨季对居民交通的影响

56.40%

33.30%

7.70% 2.60%

A B C D

2.2洪水状况下的路段调查

a.趵突泉南路在雨天起到的重大作用,就是把来自文化西路的雨水(汛期主要是来自南部山区的洪水)排往护城河。

我们曾带着“为什么把河道改为道路却不改得彻底一些”的问题走访了济南市规划局,得到的答案是“趵突泉南路虽改成了马路,但它仍作为城市应对突发状况的一项措施用来应对突发的洪水”。也就是说,马路行洪是政府采取的应对洪水的一项措施。

实地踏勘那天刚刚下过雨,我们发现趵突泉南路上面车辆行驶速度

很慢,而且据被访问者反映,就算下小到中雨道路两侧仍会有较高的积水。

b.据当地居民描述,下雨时,该路段因为没有雨篦,地面不渗水,两侧积水很严重,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又窄了许多,由于路滑坡度大,汽车在行驶过弯道时,常常会有“漂移”现象发生。

7.18洪水的当天下午,正是下班高峰,在这条路上大量车辆通行,

有的车辆自重不够大,被洪水冲走。路面上一些市政公用设施被冲走后堵塞下游河道

(7.18大水堵塞桥洞的两个大垃圾箱也是造成过多人员伤图12

图13

4 汇水分析

趵突泉南路于1958年修建完工,虽历经数次道路改造,但是修造之初较低的排水标准,在雨水收水口、排水管道的瓶颈已成为其硬伤。

雨季居民对道路的满意度

46.7

20A B C D

3.1正常状态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部山区逐步出现了大量新建建筑。

b.泄洪沟东西两侧分洪沟上建了大量沿街店铺,在主泄洪沟分洪口省中

医建了一个大型停车场(如图15、16)。

正常状态下,由于降水较少,需要泄洪量较少,以上建筑并没有对城市泄洪产生太大影响。 1960年——1980年 山水沟旁建起正觉寺小区,文化西路一线的泄洪沟几乎全部被棚盖,1988年城市暴雨使山水沟受到较大

损害。

1980年——1990年 山水沟旁建起正觉寺小区,文化西路一线的泄洪沟几乎全部被棚盖,1988年城市暴雨使山水沟受到较大

损害。

1990年——2000年 1991年正觉寺街拓宽修成泺源大街,佛山苑等山水沟附近大量小区兴建起来,齐鲁医院扩大规模。 2000年至今 山水沟上游修建停车场,顺河等高架桥修建,河道被

大量棚盖。 表3 趵突泉南路历史发展分析表

3.2 暴雨状态

a.南部山区的大量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排水沟系,又没有设臵完善的截洪设施,导致山水顺20—30°倾斜的地势急速流下汇入排洪沟,于是山水池附近洪水水势湍急。而地形的东高西低导致西向分洪沟排洪压力大,洪水极易溢出。

b. 排洪沟上本应限制建设工程,东西两侧分洪沟上建了大量沿街店铺,降低了河道高度,主泄洪沟分洪口的大型停车场,起到支撑作用的几个大立柱严重阻碍了水的流淌,使得排洪能力降低。 洪水来临时,平时防洪泄洪方面的缺漏一一被曝光。

3 趵突泉南路周围建筑分析

图15 上游停车场

图16 河道棚盖

4.2 汇水面积

4.2.1暴雨计算:

4.1水流分析 4.1.1上游水流分析

广场东沟起源于泰山北麓、千佛山南部之间,沿途收受千佛山西麓,经十路段洪水,收水面积达3.2平方公里,基数较大,导致其收水量随年份、季节等因素有较大的浮动范围。(图19)

4.1.2趵突泉南路段水流分析

雨季对居民交通的影响

56.40%

33.30%

7.70% 2.60%

A

B C D

趵突泉南路上行,到丁字路口,终点是山水池坝,其将北行的洪水强行斩断,又因东西向河道被棚盖,大大降低了河道的排泄能力,东西向水流不能及时的排泄,最终导致急流冲进趵突泉南路,形成马路行洪。(图20)

如图17、18,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关于“趵突泉南路在下雨时的路面积水情况对道路交通的影响”问题显示,有46.7%

的居民和

56.4%

的行人对路面积水情况不满意.

图18 路面积水对交通影响(路人)

图19 上游收水分析

图20 趵突泉南路南端丁字路口

山水池

4.2.2趵突泉南路南部广场东沟汇水分析:

暴雨时,收水量Q=F*降雨量q*地面径流系数ф=28.8万m3。 2

4.2.3 地面汇流

趵突泉南路周边属于旧城区,约建成于50-70年代,规划排水标准已不能满足如今排水需求,街坊内的雨水收水口分布稀少,不能有效的收集雨水,导致周边雨水自然漫流,又因道路基准面与街坊内地面高差较大,使得街坊内的雨水大量的流向道路,加剧了马路行洪的格局。 趵突泉南路道路汇水面积对A 、B 两断面计算如下(如图21所示,街坊内收水系数由其内雨水口数量及地面坡度等因素确定)

Fa=∑面积*汇水系数=15.28万m2 Fb=Fa+∑面积*汇水系数=26.22万m2

图21 趵突泉南路周边汇水面积分析

4.2.4 地表产流及马路行洪

Qa=Fa*降雨量q*地面径流系数ф=2.20万m3(ф取0.8)3 7.18暴雨 Qb=Fb*降雨量q*地面径流系数ф=3.78万m3 Vb=Qb/S*t*地面粗糙程度ч=0.6m/s

Qa=Fa*降雨量q*地面径流系数ф=0.23万m3 (ф取0.5) 常态下 Qb=Fb*降雨量q*地面径流系数ф=0.39万m3 Vb=Qb/S*t*地面粗糙程度ч=0.062m/s

4.2.5 综合以上数据以及结合目击者描述建立路面雨水深度及流速曲线模型

由模型分析可以得出:

趵突泉南路在应对暴雨和常规中度降雨的状态和逢雨即堵的格局。

a 私家车的底盘高度是130mm ,由模型可见,

在常规中度降雨条件下,私家车已不能正常行

驶,更不用说暴雨状态。

b 暴雨时广场东沟洪水冲破山水坝阻拦,南泻进入趵突泉南路的洪水以及趵突泉南路的地面坡度加剧了马路行洪。

由人体行为及动力常识可知在深度没过膝盖、流速3m/s 的水中行走已非常困难。所以,暴雨状态下,最高速度3m/s 的地面径流是造

成人员伤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q 取180mm )

0.20.40.60.811.21.417

:0

17

:3

18

:0

18

:3

19

:0

19

:3

20

:0

20

:3

21

:0

21

:3

022

:00

断面A暴雨时断面B暴雨时断面B常态下

0.511.522.533.517

:0

17

:3

18

:0

18

:3

19

:0

19

:3

20

:0

20

:3

21

:0

21

:3

022

:0

断面A暴雨时断面B暴雨时断面B常态下

(q 取30mm ) 图22 7.18暴雨时 趵突泉南路路面积水深度

图23 7.18暴雨时 趵突泉南路道路径流速度

针对7.18洪水的原因,当地居民35%-50%认为是由河道棚盖和河道淤积造成的;过路人群中,有26%-45%的人同样认可这方面原因。

35.90%48.70%

15.40%

7.70%17.90%10.00%20.00%30.00%40.00%50.00%

比例

26.30%42.10%

15.80%

15.80%

10.00%15.00%20.00%25.00%30.00%35.00%

40.00%45.00%

比例

5 泄洪分析

5.1 总体概况

中心城主要排洪河道有67条,根据其所在位臵,分属八个地区:西部城区、腊山地区、白马山地区、城关地区、花园庄地区、黄台地区、王舍人地区、东部城区(如图24)。

图24 城市排洪河道分区图

5.2 河道泄洪分析

其中趵突泉南路山水沟属于城关地区。

城关地区:上游有四里山沟、广场东沟、广场西沟,向北排入西南围子壕、

山水沟街、南护城河、东护城河,向北经东、西洛河入小清河。

来自于南部山区的雨水,一部分汇入广场东沟,雨水在趵突泉南路与文化西路交接的山水池分流,分三个方向,向西分流入西南围子壕,向东流入东护城河,再向北经东、西洛河汇入小清河,向南流经山水沟街(即趵突泉南路)流入南护城河。现如今,南向泄洪采取的就是马路行洪。

河道是城市防洪的重要工程措施。以单一防洪为目标的传统河流治理工程,是导致洪水损失上升的主要原因。

a. 传统河道修筑的笔直、顺畅,以及硬化的过水界面,使得河道滞水能力降低,洪水顺畅、迅速的排下,而枯水期时,河道枯干(如图26)。

b. 部分河道,雨污合流,河水被污染,散发出逼人的气味,水生生物减少,河水净化能力下降,最终变为死水。没有发挥非洪水期时河水的生态价值。

c. 高高的水泥石砌堤岸阻断了人与水的交流。没有充分利用非洪水期时水的景观价值(如图27)。

d. 棚盖现象不仅引起了河道变浅,建筑垃圾、淤泥、植物受到阻碍慢慢下沉形成淤泥,河道也因此越来越浅,过水断面越来越小,排水越来越不通畅,洪水来临时,就容易造成河水漫溢,洪水顺势灌入地势低的道路,造成趵突泉南路马路行洪(如图28)。

图26 硬化的河道界面

6.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区域概况及调研技术路线分析,我们发现地段现状本身、道路设计、趵突泉南路周围建筑、汇水情况和泄洪方向等方面存在着联系,是造成城市洪灾的根本原因,这将是我们将要进行系统分析的重点。

山水沟在1958年由河道改为道路,在当时以及之后的几十年里解决了城市的交通功能,完善了城市的道路网结构,交通也很顺畅,只是最近几年频频发生事故,尤其是7.18大水时的损失严重,济南的其他道路也陆续的出现暴露出类似的问题,雨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马路行洪,道路及周边雨水收水口的匮乏,排水管网的老化、设计标准落后,河道、排洪沟的棚盖、硬化……

趵突泉南路存在的问题在城市其它地段也都存在普遍性,2007年7月18日济南的其他路段如全福立交、泺源大街损失惨重,仅因直接溺水而亡的就达5人,触电等次生灾害又造成3人死亡。暴雨对济南的交通以至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也暴露了诸如趵突泉南路的很多问题。究其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城市中的交通流量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的发生都是致使这条道路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原因。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针对于河道环境问题向过路人随

机调查:

4.您是否希望文化西路沿街店面拆迁,改成比较生态化、环境优美的河道?

A.□ 是

B.□ 否

C.□ 无所谓 5.您希望的拆迁后改建成什么样子的河道?

A.□ 环境优美,枯水期时可以作为休息、交流空间

B.□ 只起排水作用,平时什么样不关注

C.□ 无所谓

过路人群对文化西路整改看法

90.00%

10.00%A

B C

过路人群希望中的河道

83.30%

10%

6.70%

A B C

图29

图30

第三章相关建议

结合新一轮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对济南的城市防洪规划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a. 合理利用土地,河道两侧要流出防护绿地,不得侵占,城市建

设不与洪水争地;

b.进行道路改造,适当调整道路排水坡度与车行的最大坡度之间的

矛盾。固定道路上的市政公用设施,避免其被雨水冲走造成不必要的堵塞。

c. 强调雨洪资源化利用,将雨洪灾害转变为资源;可以在汇水处

增加地面的渗透性或专用管道,使其成为可被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并可促进雨水的尽快排出;

d. 变堵为疏,重视滞蓄洪区的规划,给洪水以出路。可在滞洪区

设臵河道支流,不仅疏导了洪水,还能润泽更广阔的地区;

e. 河道治理采用生态型河道,体现由以往的改造自然转变为回归

自然、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

f. 广泛利用防洪非工程措施。

在城市整体防灾方面,从城市的体系构成、设施布局、结构方式、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城市系统的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通过对城市合理规划布局,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和规划,使之具有较高的防灾能力。加强城市职能部门的有效合作,制定全面的城市应急预案,参考和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如利用手机短信快速发布灾害信息、建立健全先进的灾害预测系统、快速联动的抢救抢险工作等等。

后记:

7.18暴雨带给我们的损失给我们很多的警示,城市遇到的灾害不

仅仅是洪水还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空袭等

引发的人为灾害。解决城市安全问题,必须科学进行公共风险分析,

统一整合全市的各项防灾减灾资源,全面履行政府的综合协调﹑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完善各项灾种防抗救的基础之上,建立现代

化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援能力,确

保城市安全。

我们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除了注

重城市结构的设计,更有责任提高在城市综合减灾方面的素养,依据

社会的需求,创建永续的城市。

参考文献:

1. 谷兆琪.加强城市防洪工作[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0 .

2. 李云玲.构建完善的城市防洪体系[J ] .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1.

3. 徐循初,汤宇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城市生命系统及其安全保障[EB/OL].中国城市规划网.2002.

5.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Z].深府2004(53)号.2004-04.

6. 焦双健,魏巍.城市防灾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 金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研究[N].中国建设

报.2006-06-30(7).

8. 张志华,孟庆斌.滞洪区在济南城市防洪重的作用和问题.城市道桥与防. 2001-09

9. 陈天凌等.城市排洪河道整治的新思路.中国市政工程.2003-06

10.江军.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山西建筑.2007-07

11.谷溢.城市设计的防灾化发展方向.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陈翠英等.对济南市城市防洪的认识和思考.防汛抗旱.

13.于卫红,崔毅城市防洪规划的理念转变——从改造道适应.城市道桥与防

洪.2006.03

14.https://www.doczj.com/doc/aa5931776.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