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_钟甫宁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_钟甫宁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_钟甫宁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_钟甫宁

继2007~2008年期间国际粮价大起大落之后,2010年国际粮价再次大幅度上升,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重新凸现出来。尽管我国在2007~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保持了粮食净出口地位,但2009~2010年期间已经转变为净进口国,而且今后粮食需求的增长还可能加速,食用油和油料的国际依存度更令人担忧。如果要确保国内供应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有必要制定区别性耕地保护政

策,同时着重提高低产地区的粮食单产。一、当前粮食供求形势

主要谷物的国际市场价格自2004~2005销售年度开始缓慢上升,2007年中期突然加速,到2008年中期,玉米、小麦和大米价格一年内分别上涨了1~3倍,然后又迅速下降,2010年又有较大幅度上升。排除短期投机因素,世界主要谷物的供求与以前相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短缺。2007~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期间我国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并没有明显上升,主要谷物仍然保持净出口地位。但是,2009年我国已经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国,2010年粮食进口数量继续增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上。比较严重的是油料和食用油的大量进口。从热量摄入角度看,进口的食用油可以充分替代国产谷物,而饼粕本身就是优质饲料,计算粮食平衡应当考虑油料和食用油的进口量。根据中国粮油信息中心数据,2010年度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5000万吨,相当于全年粮食消费总量的10%,已经突破了粮食长期安全白皮书规定的目标。如果更全面考察油料进口对粮食安全的涵义,不仅应当加上油菜籽和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的净进口量(扣除出口量),而且应当根据各种油料作物的单产计算进口油料和食用油实际替代的粮食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

和政策建议

钟甫宁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研究所,南京150600)

作者简介:钟甫宁(1951-),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产品市场与贸易、农村发展。

摘要:继2007~2008年期间国际粮价大起大落之后,2010年国际粮价再次大幅度上

升。从当前粮食供求角度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短期内我国粮食安全没有重大问

题。但从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减缓,人均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

反弹,耕地的保护、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提高等方面考虑,我国长期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要保障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应对耕地实行动态保护,对发达地区土地整理和宅基地开发

利用,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动态保护;土地整理;中低产田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1)

01-0005-04

播种面积。如果把食用油和饼粕简单按照重量计算为相应的油料作物,再按各种油料作物单产折算(棕榈油的单产按大豆和油菜籽单产的平均数计算),现在每年净进口的油料大约替代了国内3000万公顷的播种面积,相当于当年粮食播种总面积的30%左右。如果再加上糖料的进口,我国食品消费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值得高度警惕。

二、未来粮食供求前景

(一)需求变化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增长速度接近10%,人均实际收入的年增长率也在6%以上。无论是根据经济理论所做的预测还是参考国际经验,人均收入的增长应当推动人均食品消费较大幅度增长。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均食品消费的增长速度逐步减慢,9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而并非经济规律失灵。

从1985~2007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从4.9%上升到9.4%,而15~29岁年龄组的青壮年人口比重从29%下降到21%。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使每一年龄组的人均食品消费量都有所增加,全部人口的加权平均消费量仍可能有所减少。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从

62.6%下降到40.8%,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则分别从20.8%和16.8%上升到26.8%和32.4%。由于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各行各业劳动强度的下降,人均热量摄入量的需求也相应下降,从而导致食品需求增速减缓甚至短期内绝对量减少。

无论是人口结构变化还是就业结构变化的速度都在趋缓并逐渐接近稳定,降低食品消费需求的作用将逐步消失,今后人口增长和收入增加对食品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将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今后人均食品消费的增长速度有可能反弹,消费总需求的增长有可能加速。尽管拐点何时出现还难以确定,但食品消费需求增长的前景值得注意。

(二)供应变化趋势

1.耕地

我国一直把保护耕地作为粮食安全的主要屏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下降速度仍然很快。根据国土部数据,1996年全国耕地总面积1.3亿公顷,2008年下降到1.217亿公顷,减少83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近70万公顷。如果耕地继续按照过去12年的平均速度减少下去,2~3年后将触及18亿亩红线,形势非常严峻。

保护耕地的根本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因而不能仅仅考虑土地的面积,必须同时考虑土地生产率,包括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即使耕地减少的总量相同,如果地点不同,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可能有很大差别。如果以2006~2008年期间全国平均复种指数和粮食单产为依据计算标准耕地指数,各省市自治区的差别很大:湖南最高,超过1.94;甘肃最低,不足0.42。这就是说,从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来说,湖南的1亩耕地超过甘肃的4.6亩。如果不考虑粮食生产率的巨大差别,按照统一标准控制耕地数量变化,很难真正实现保护耕地的根本目标。

如果简单考察耕地数量的变化,过去12年里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耕地分别减少5.9%、5.6%、5.8%和4.1%,低于6.4%的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如果意识到这四省的标准耕地指数在1.55到1.94之间,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就相当于耕地减少了8%~9%,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浙江、福建、广东和四川(受数据限制,重庆包括在内)耕地数量分别减少9.6%、7.3%、13.5%和10.8%,不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数,折合标准耕地后更扩大为12.6%、10.6%、17.7%和13.0%。因此,如果要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就应当按照各地耕地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制订区别对待的监

控标准。

2.单产

受耕地面积制约,我国粮食乃至整个种植业的生产增长一直依赖提高单产。但是,近年来粮食单产提高的速度也呈下降趋势。

单产下降的原因之一是品种结构优化。随着收入提高,粮食消费需求逐渐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而优质品种替代高产品种的结果之一就是统计上单产可能下降。尽管高产和优质品种的单产都在增长,由于优质品种的比重增大,加权平均单产也会下降,至少增速减慢。单产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种植地区结构的变化,南粮北运已经转变为北粮南运。由于北方的单位面积产量通常低于南方,地区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统计上的单产下降。这些数据上的下降并非单产真正下降或增速减缓,更不等于科技进步的贡献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情况导致的单产增速减缓,即科技进步的努力可能过于关注创高产记录而忽视了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如果以2006~2008年三年平均单产与1996~1998年比较(用三年平均数避免偶然波动影响),全国粮食单产增长近8%,产粮大省中吉林的单产略有减少,而黑龙江和广东的单产则下降了6%左右;安徽增长了不到1%,四川(包括重庆)仅仅增长了2.4%。这些省份的生产条件都不是很好,至少省内差异很大,产量低而不稳。不难看出,过去全国平均单产的提高主要在条件相对优越的高产地区,而不是低产地区。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投资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科技投资也不例外。因此,正常情况下应当看到落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较高,不同地区粮食单产的增长差异也应当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实践中我国恰恰相反,粮食单产较高的地区增长速度也较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进步的激励机制可能偏重于奖励创造高产纪录,提高低产田单位面积产量缺乏足够的科技创新支撑。

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很大,如果增加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设施投资,同时改变考核科技成果的标准,鼓励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部门的人力和物力更多投向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应当能够对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形势判断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一)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口粮供应的安全没有重大问题,但是,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速度减缓,人均粮食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能反弹。更值得注意的是,将油料作物和食用植物油的进口计算在内并且按照相应的单位面积产量换算,我国的粮油进口依存度已经接近甚至超过30%,长期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需要保护耕地,更需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护耕地不仅仅要关注耕地数量,更要关注耕地质量。高产地区应当在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两者之间保持适度平衡;提高单产的重点应当是改造低产田、培育适应低产地区现实条件的高产品种并开发适应低产地区现实条件的高产栽培技术。

基于以上结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关于耕地动态保护

保护耕地的根本目标是粮食安全而不是耕地的数量本身。应当全面考虑不同地区的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面积、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按照单位耕地全年粮食产量计算各地的标准耕地指数,参照标准耕地指数制定不同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目标。

(二)关于发达地区土地整理和宅基地的开发利用

因为土地收益的巨大反差,发达地区开发利用农村边角零散土地和农民宅基地的动机十分强烈。单纯禁止、限制不一定能真正奏效,并且已经出现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冲突;与此同时,单纯禁止和限制也可能造成这些土地的闲置或变相闲置,不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了在土地生产率最高的地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议鼓励这些地区大力开展土地整理的宅基地的合理归并,节约出来的土地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农业生产和开发。

(三)关于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

我国的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单位面积产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于大量中低产田拖后腿。高产地区继续大幅度增产的努力不仅面临越来越强的限制,而且需要付出越来越高的代价,包括环境成本。因此,今后应当更加重视提高中低产田的粮食产量。

改造中低产田需要国家增加自然条件相对恶劣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的公共投资,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更需要国家在新品种的培育和新技术的开发上增加公共投资。对培育适应低产地区的高产新品种并开发相应新技术来说,不仅需要增加公共投资,还需要改变科研和推广系统的考核标准和资源配置依据。从发展农业生产、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看,提高中低产田单位面积产量的意义远远超过创造单位面积产量的世界纪录。

Food Security Situation Judgement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ZHONG Funing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Abstract:After the raising and lowering of international food price from2007to2008,the international food price was raising greatly again.The paper analyzed China food secur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an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ould be no severe food security problem in China in the short term.However,thinking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show change speed of the raising speed of percapital food cunsumer demand might rebound,and the demand of farmland protection and yield perunit would be increased.China long-rang food security trend might be very severe.In order to make sure China long-rang food security,dynamic protection of farmland should be adopted.Meanwhile,arrage and develop the farmland in developed area, and then incerase the food production in low and medium-yield.

Key words:food security;cultivated land dynamic protection;land arrangement;low-and medium-yield

最新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 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 ?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业环境政策

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 1、实证研究的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结构分析方法 4、模型分析方法 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 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 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

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 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第三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 ?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冲突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独立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无关。 4、量化特征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特点有哪些?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及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体系: ?提高并稳定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具有满意公平的生活水平;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 2.市场失灵 答案: 1.是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 和行动准则。 2.所谓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 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答案: 1.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 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 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 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

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1.政策目标 2.政策手段 3.政策对象 答案: 1.政策目标是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2.是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3.政策对象是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2.简述政策的基本要素。 答案: 1.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 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2.政策的结构性要素包括:政策对象,政策目标以及目标实现手段三方面。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目标

农业政策学在线作业_B

农业政策学-在线作业_B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的外部性是指 (5.0 分) B和C -农业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是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自然环境对农业所产生的影响 外部经济环境对农业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点: 用户解答:农业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或是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2.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5.0 分) 就是要使市场价格保持在目标价格的水平上 *必须有一些列的前提条件和配套措施 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事 应该尽快实施 知识点: 用户解答:必须有一些列的前提条件和配套措施 3. 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 () (5.0 分) 错误正确知识点: 用户解答:正确

4. 农业政策执行是指根据特定的标准,运用合适的方法,对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 (5.0 分) -错误 正确 知识点: 用户解答:错误 5. 农业政策的法制化是指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都应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与其相抵触。()(5.0 分) *正确 知识点:用户解答:正确 ■■■■■■■■"■■■■■■■■■■■■■■■■■■■■■■■■■■■■■■■■■■■■■■■■■■■■■■■■■■■■■■■■■■■■■■■■?■■■■■■■■■■■■■■■■■■■■■■■■■■■■■■■■■■■ 6.稳定价格政策是指 (5.0 分) 要熨平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解决农产品的季节波动 *解决农产品的随机波动 防止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知识点: 用户解答:解决农产品的随机波动 7. (5.0 分) WT《农业协议》将国内农业支持政策分为蓝箱政策和绿箱政策。() *错误正确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第一章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 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2.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 ?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业环境政策 第二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 1、实证研究的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结构分析方法

4、模型分析方法 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 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 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 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 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第三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 ?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农业政策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政策及其要素逻辑关系 政策是政府行为,是政府凭借其权力,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对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或环节采取得一系列措施和行动。 政策三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2.农业政策的概念、内容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得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产品市场与价格政策:国内价格政策、外贸政策、市场结构政策 ?农业结构政策:区域结构政策、部门结构政策和农场结构政策?农村社会政策:农村人口政策、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农业环境政策

第二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有哪些方法?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现状、形成这种现状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各个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方法 1、实证研究的方法 2、历史分析方法 3、结构分析方法 4、模型分析方法 2.农业政策背景分析的程序是什么? 选题;收集资料;分析研究;形成研究报告 3.对某一农产品市场分析应主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消费需求分析:人均消费量分析,消费支出结构分析,需求弹性分析,消费量地区差异分析,供求平衡表分析 生产供给分析:产量变化过程及原因分析,人均占有量分析,产量地区差异分析,成本及地区差异分析 对外贸易状况分析:某一农产品在外贸中的地位分析,进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进出口结构分析,进口来源与出口去向分析

价格分析:价格种类,各种价格变化情况及原因分析,价格比较分析,价格波动分析 营销状况分析:营销渠道分析,营销组织分析,营销设施分析 政府现行政策分析: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描述,政府现行政策措施效果评价 第三章 1.什么是农业政策目标?有什么基本特征? 农业政策目标是政府通过农业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结果,它是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本特征:1、层次性 2、时序变化性 3、相关性 ?相互促进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冲突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有碍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相互独立关系:即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另一项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无关。 4、量化特征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特点有哪些? 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目标体系及特点

【精品】农业政策学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2014~2015 学年第 2 学期 课程名称:农业政策学 开课院部:经济管理学院 主讲教师:李燕娥 授课班级: 12级农经一、二班 授课学时: 32学时 凯里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农业政策学课程编号440104008 授课专业农林经济管理班级经管2012农经一、二班 课程类型必修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公共基础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32 学分数 2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28 实践课学时数 实验学时数课堂讨论学时数 4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农业政策学》孔祥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农业政策学》 《政策学》 钟甫宁 李兰英 201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说明:本页用于一门课程实施方案的整体设计。表中()选项请打“√”。

章节名称导论 授课方式讲授授课时数 1 授课方法和手段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并同时组织相应习题。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政策的概念、特点,以及政策科学的内容;掌握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全书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1政策与政策科学 1.2 政策与农业发展 1.3 本书的框架结构和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什么是政策,政策科学的内容。了解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1、用案例分析引入新课; 2、讲授新课; 3、重点让学生理解农业政策的基本内容,以及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课堂小结; 5、布置思考题。 作业讨论辅导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的作用 参考资料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课后小结

农业政策学

《农业政策学》钟甫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导论(2学时) 了解政策、政策科学、农业政策的概念,掌握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的关系。 1.政策与政策科学:政策;政策科学。 2.农业政策的本质与内涵:农业的概念、地位及作用;农业政策及其重要性。 3.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政府政策干预的目标及缺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政策。 第二章农业政策分析的经济原理与方法(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掌握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和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 1. 农业政策分析中的经济福利: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简介;农业政策与经济福利的关系;经济福利的概念及其内涵;帕累托最优及其实现条件;福利变化的测度。 2. 农业政策分析模型:理性决策模型;渐进决策模型;系统模型;过程模型;精英模型。 3.农业政策分析的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农业政策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农业政策分析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4学时)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掌握农业政策目标及农业政策手段的相关内容。重点掌握农业政策目标的含义与中国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 1. 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 2. 农业政策目标: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 3. 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农业政策方案的设计。 4. 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比较论证;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农业政策方案的修正与完善;农业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政策: 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②正误性。③时效性。④表述性政策的三要 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 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 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 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 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 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 公共选择理论2.委托一代理 理论3. 组织行为理论 xx 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 五、精英模型 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xx 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xx 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 3、增进社会福利、 4、农村发展 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 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

农业政策学试题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 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2.农业政策问 题 所谓农业政策问题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3.农业政 策执行 农业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农业政策所规定的内容变成现实的过程。4.支持价 格政策 支持价格政策又称为保证价格政策,其政策原理是:政府对实行这种措施的农产品规定一个政策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这个政策价格,则政府对市场活动不进行干预:如果市场价格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则政府就出面以最终消费者的身份按保证价格实行敞开收购,从而使得市场价格不会降低到这个价格水平之下。这个价格 就称为保证价格或支持价格。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分,每小题1分,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后边的括号内) 1(政策是由三大要素组成的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即(C) A政策理论、政策科学、政策分析 B政策目标、政策科学、政策手段 C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2(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过程中提出的“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是在确定了总目标的情况下,走小步,不停步,注意探索,稳步前进,在原有政策基础上不断修改与补充。这种政策可以用哪个模型解释,(B) A理性决策模型 B渐进决策模型 C过程模型 3(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A) 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 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 C农业政策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 4(农业政策调整,是指依据农业政策评估的结论,对实施中的现行农业政策作某些必要的(B)的动态过程。 A补充、修正 B补充、修正或终止 C终止 5(我国目前农业地流转专指农户承包地(B)流转。 A所有权 B使用权 C产权 6.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是(C)。 A帕累托最优 B增加社会福利 C市场失灵 7.国内价格政策手段的具体实施有(A)

农业政策学教学大纲

《农业政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40104008 学时:32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2分 适用对象:本门课程教学对象是农林经济管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成绩评定:总成绩=平时成绩*2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农业政策学》孔祥智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主要参考书: 1. 钟甫宁主编:《农业政策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 李兰英主编:《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3.《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4.《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5.《中国农村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 6.《农业技术经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主办。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农业政策学》课程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骨干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关于农业方面的基本、重要的农业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毕业论文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解农业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理解并掌握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执行过程,了解农业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 3.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内容。 4.掌握《农业法》、《土地承包法》主要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课程内容学时 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 2 农业政策分析框架 1 3 农业政策制定 1 4 农业政策执行 1 5 农业政策评估 2 6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 7 农业法律体系 1 8 农业土地政策 1 9 农业金融政策 2 10 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 2 11 农业价格政策 4 12 农业税收与补贴政策 2 13 农产品流通政策 1 14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1 15 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政策 1 16 农民合作社政策 1 17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 1 18 农业科技政策 1 19 农业基础设施政策 2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

农业经济学 (钟甫宁主编教材) 教案 导论 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以及了解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内容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业的部门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前,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即大农业是指农(种植)、林、牧、渔业。 在现代,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生产的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部门);而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产中、产后(包括流通、加工、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不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农村的非农产业。 二、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也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才有可能。可见,农业具有这种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社会上唯一的生产活动;在近代和现代,即使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和不能取代的。 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源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2、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农业知识综合四》考试大纲(农村与区域发展方向) 《农业综合知识四》涵盖《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和《发展经济学》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农业经济学》 考试参考书:《农业经济学》,张忠根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复习内容: 导论 一、国内外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农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三、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一、掌握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二、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明确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四、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 五、了解农业分额下降规律 第二章农业组织制度 一、掌握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了解制度的类型 三、掌握经济制度的功能 四、制度变迁概念、理解制度变迁源泉与方式 五、产权制度概念及内容 六、土地制度的概念与特点 七、中国土地所有制度 八、中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及“三权分置”制度 九、中国农业组织制度演变 第三章农业家庭经营 一、农业家庭经营及其必要性 二、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产生

三、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的特点 四、中国农业家庭经营体制存在问题与完善发展路径 五、农业规模经营概念、实现形式、意义 六、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与实现途径 第四章农业合作经济 一、合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二、农业合作社的概念、原则与特点 三、农业合作社的作用 四、国内外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五、中国农业合作的类型 六、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发展 第五章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含义及特点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动因及其作用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机制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历程、趋势及发展对策 第六章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及现代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二、农业现代化的概念与目标 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点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模式与战略措施 第七章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与影响因素 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的变化趋势和合理化的标准 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因素 五、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必要性、调整原则、战略方向与措施 六、农业生产布局相关理论与原则 七、我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优化

农业经济学A 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学A 课程编码:3063009148 课程名称:农业经济学A 总学分: 3 总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conomics A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适用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经济学A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程,是学习本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农业经济学属于部门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学习和分析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及规律,研究农产品供求规律、价格形成机制及流通、分配问题,农业宏观管理、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开发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提高其从事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课外阅读报刊、经典读物,撰写读书笔记;关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动态,深入农村参与社会实践。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了解和理解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内在本质要求和规律。 2.理解和掌握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土地、水、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资源和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及规律。 3.掌握农产品供求规律、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流通、分配规律。 4.了解和理解农业的宏观管理、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开发。 5.掌握相关农业经济学问题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农业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策: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②正误性。③时效性。④表述性 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 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 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 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委托一代理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 五、精英模型 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美国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 3、增进社会福利、 4、农村发展 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 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 法制手段 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手段 农业政策执行模型:1.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浴盆模型 3.互动模型 4.循环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四大因素。 浴盆模型: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其失效可分为三阶段: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互动模型: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循环模型:执行过程包括三个不同阶段:1、纲领发展阶段2、资源分配阶段3、监督阶段三个阶段是相互循环的,而非直线单向的过程;同时,循环过程亦必受到环境条件的冲击与影响。 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1.农业政策方案评估2.农业政策执行评估 3.农业政策效果评估(1)农业政策影响评估(2)农业政策效率评估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农业经济学重点

农业经济学 名词解释5*3 填空21*1 判断10*1 简答6*5 论述3*8 第一部分钟甫宁版教材 农产品特点:①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产生的短期一次性收获与周年均衡消费的矛盾 ②农产品通常可以经过不同程度的加工,并且在不同阶段都可以进入最终消费 ③农产品特别是食品类农产品,不仅事关国计民生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 且直接影响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状况。 农业生产要素的分类:1.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2.劳动力3.资本;4.科学技术土地的特点: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的区位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粗放经营:指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实行粗耕粗做,广种薄收,主要依靠扩大土地面积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进行精耕细作,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作物总产量的经营 方式。 集约经营中的土地报酬变化趋势:第一阶段是总收益和单位投资的平均同时递增;第二阶 段是总收益继续递增而平均收益递减;第三阶段是投入 到一定限度后总收益也出现递减。 农业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农业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使单位农产品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一种 投入产出关系。 农业土地规模效益:指由于土地规模不同而产生的农业经营效益的差别。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指在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条件下,能够取得最佳土地规模效 益的农业土地经营规模。 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特点:1,.地区性特点2.动态性特点3.层次性特点4.适应性特点。 土地使用价值的特点:①土地具有不可替代性②同其他自然物(光、热、水、气等)相比, 土地具有可占有性和可垄断性③土地具有稀缺性。 土地的价格:土地的价格包括土地资本(资产)价格和土地资源价格。土地资本(资产)价 格是土地资本(资产)的货币表现形式;土地资源 价格是由土地资源价值决定的。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钟甫宁

农业经济学(钟甫宁主编教材) 教案

导论 教学目的了解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以及了解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内容农业的概念、地位与特点,农业的部门特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农业经济学的使命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教学时数 2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业的部门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力,把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即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前,狭义的农业即小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农业即大农业是指农(种植)、林、牧、渔业。 在现代,狭义的农业,专指动植物生产的产中部门(动植物生产部门);而广义农业概念,则包括动植物生产的产前(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产中、产后(包括流通、加工、销售等部门)在内的农业产业系统。不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即农村的非农产业。 二、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和生存之本,也是人类社会其他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的基础。也只有当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才有可能。可见,农业具有这种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首要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地位和特殊的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说明了农业的特殊重要性。在古代,农业可以说是社会上唯一的生产活动;在近代和现代,即使在实现工业化之后的资本主义发达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和不能取代的。 在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仅源于农业是一切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的基础产业,而且源于农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性:1、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而且9亿多在农村,农业人口比重大。2、我国人口众多,必须以自力更生为主解决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安全)问题。3、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 三、农业的特点 1、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有机交织,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 2、土地的特殊重要性。 3、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以及与自然条件的高度相关性。

农业政策学离线作业答案

《农业政策学》课程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 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市场失灵 是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要素。 (1)政策背景是起点,是政策作用的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 (2)政策目标是终点,是政策作用于对象后希望其改变成的理想状况; (3)政策手段是起点到终点的桥梁,是政府所采取的如何把其认为不合理的现状改变成理想状况的一系列措施。 2.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 (1)市场机制本身不能解决社会目标问题。 (2)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社会运行所需的公共产品。 (3)自然垄断的存在。 (4)信息不对称。 (5)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问题 是指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 2.农业政策目标 是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 (1)农业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赖性; (2)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客观性; (3)农业政策问题具有人为性; (4)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动态性; (5)农业政策问题具有历史性。 2.简述农业政策目标的特点。 (1)农业政策目标的具体性;

(2)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 (3)农业政策目标的规范性; (4)农业政策目标的协调性; (5)农业政策目标的层次性。 3.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 (1)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的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 (2)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 (4)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 4.简述中国农业政策的目标。 (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 (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5.简述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 (1)农业政策信息 (2)农业政策主张 (3)立论的理由 (4)立论依据 (5)驳论 (6)可行性 6.农业政策方案论证的理性标准 (1)完整性 (2)一致性 (3)内聚性 (4)简明性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执行 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宣传、解释、实施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2.农业政策对象 是农业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是农业政策的接受者。 二、简答题 1.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特点。 (1)农业政策执行影响的广泛性; (2)农业政策执行目标的具体性; (3)农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4)农业政策执行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2.简述农业政策执行的基本程序。 (1)明确指导思想 (2)制定执行计划

《农业政策学》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农业政策:指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内农业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规定的各种重大措施和行动准则。 市场失灵:指市场经济自发调节存在着一些固有的缺陷或局限性,对某些经济活动领域无法实施有效调节。 二、简答题: 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①保证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实现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是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②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实现农民收入与农业生产的同步增长,是农业政策的根本目标。③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是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④保护农业资源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政策的长期目标。 2、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农业政策干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几种:面向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农业信贷服务政策;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农业教育和科技服务政策;土地资源和环境政策;农产品储备制度和政策;食物分配计划。 三、思考题: 1、试分析政府、市场与农业政策之间的关系? 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是解决现代经济问题的两种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市场机制是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手段。但是,市场机制存在着无法解决社会目标问题,无法提供公共产品,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因此,“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农业政策形成的逻辑起点。 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接入社会经济生活,并不意味着要由政府完全取代市场,政策的应用也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消除市场机制的失灵。 农业自身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政府必须进行干预;但是,政府的干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市场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力的问题,政府要积极主动采取政策措施。 第二章政策及其基本要素 一、名词解释: 政策目标: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 政策手段:指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政策对象:指政策所要调动或约束的力量。 二、简答题: 1、简述政策的基本特征。 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相关性;超前性;时效性;广泛性;主观性;鲜明的政治性;有坚定的原则性和灵活的变通性;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正效应与负效应的统一。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20200628165446)

农业政策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策: 是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政策的特点:①阶级性。②正误性。③时效性。④表述性 政策的三要素: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手段 政策科学:人们对政策运动规律的总结。 政策背景:是政策作用对象及其周围环境的现状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政府对农业实行干预的内容包括:1、为农民提供直接补贴2、提供农业信贷服务3、加强 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4、提供农业教育的科技服务5、对土地资源和环境进行保护 6、建立农产品储备制度 7、实行食物分配计划 制定农业政策相关的经济理论:1. 公共选择理论2.委托一代理理论3. 组织行为理论帕累托最优:指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的经济状况好到这种程度,以致于任何人都不可能再得到好处而同时又不使另一个人受到损失。 农业政策分析的模型:一、理性决策模型二、渐进决策模型三、系统模型四、过程模型 五、精英模型 农业政策的目标:指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 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努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 4、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美国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收人(农产品补贴)、 3、增进社会福利、 4、农村发展 欧盟农业政策目标:1、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农业生产的合理化,农业生产要素最优配置, 特别是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在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 增加农业从业者的收入3、稳定农产品市场4、保证食品安全供应(转基因食品)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农业政策手段体系:经济性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行政管制手段:生产管制、价格管制和信用管制手段等法制手段 主要的农业政策手段:价格和收入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或结构政策手段 农业政策执行模型:1.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2. 浴盆模型3. 互动模型4. 循环模型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史密斯认为,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四大因素。 浴盆模型: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其失效可分为三阶段: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 互动模型: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循环模型:执行过程包括三个不同阶段:1、纲领发展阶段2、资源分配阶段3、监督阶段 三个阶段是相互循环的,而非直线单向的过程;同时,循环过程亦必受到环境条件的冲击与影响。 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1.农业政策方案评估2. 农业政策执行评估 3.农业政策效果评估(1)农业政策影响评估(2)农业政策效率评估农业结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