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创新浅谈

课堂教学创新浅谈

课堂教学创新浅谈
课堂教学创新浅谈

课堂教学创新浅谈——转

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上要坚持“五主”

以创新为主题——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以课堂为主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创新,能够带动其余各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学生为主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设计教学,课堂活动要围绕学生来展开,只有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谈得上创新。

以问题为主线——教师如果能设计好问题,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展现、分析、解决来引导或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课堂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会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以教师为主导——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教师真正立足于“导”,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贯彻课改精神变革传统模式实现教学创新

当前,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领域正在着力推进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方法模式到考试评价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创新。由于教学模式是一种概括化了的理论(或理念)构架和教学行为模式,是沟通理论(或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突出的中介性、操作性、导向性等基本特性。因而,随着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受上述几方面制约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其它几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到改革的整体效益。为此,根据课改精神,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着力创建符合课改精神的新的教学模式,为实现教学创新开辟新的途径,找到新的突破口。

一、为什么要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

(一)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以全面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而教学创新,特别是人才模式的创新又是整个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颖、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

此可见,新一轮课改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是很具体、很高的。

(二)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世界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为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以及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等特征的出现,都对现行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现代教学要担负起新的使命,确立起新的理念,加快培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变革传统落后而又普遍盛行的“注入型”教学模式,把知识技能的传承过程同时变成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按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三)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根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新途径

《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这就是说,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教育则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击与窒息。为什么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呢?这是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全体之时可能忽视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压抑自由……双重力量常常相伴而生。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就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教育的正面力量,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

如果我们冷静地审视中小学教学现实,进行“双重”力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创新”被严重忽视,教学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大量存在,整个教学模式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教师主宰,大量注入;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只信强制不信自觉,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存在着“重负低效、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教学要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

能的最大发挥,必须着力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以根除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切实推动教学的整体创新。

二、怎样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

(一)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做到“六增六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当前中小学(特别是初中)“加时之风”、“题海之术”盛行,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喊累、教学成本(代价)高效率低,走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恶性循环怪圈。解决这一顽症的有效药方是:优化教学过程,做到“六增六减”,切实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

优化教学实施过程,就是要着力改革传统落后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低耗高效”为原则,重新建立起让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能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基本标准,以切实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新标准”是:(1)要给学生安排充足的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一般每节课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应少于1/3;课堂学习的空间在结构上要努力体现多样化、灵活化,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如安排功能性小组、对组、4人小组、圆桌式上课方式等。(2)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的兴趣、爱好、风格、学习基础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教师首先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上存在的差异性,区别对待课堂教学中常常表现出的优势、中间、劣势三类学习群体,在实施整体教学的同时,尽量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学习需求,尤其要关注处于劣势类的学习群体,因为高效教学需要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有机结合;尤其不能搞“填平补齐”,不进行“分数排队”,要淡化学生人际间的比较,以免损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3)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创新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有赖于长期的综合性陶养与熏染,而民主、和谐、宽松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德国教育家海纳特说过:“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变传统的“操纵——依附式”师生关系为“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姿态,由教学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与指导者,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充分地舒展天性,真正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二是要淡化书本权威和教师权威,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着力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批判争论的习惯;同时要摒弃强制性的统一思维、统一答案,允许多元思维并存,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真

正实现思想学问的民主化。三是要坚持“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空间、解放学生的时间),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4)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上,切实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结论教学”就是将结论性知识直接硬灌给学生,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要改变“结论教学”、“一统天下”的现状,就必须实施“过程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感悟知识形成的过程。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问难、合作学习、讨论问题、概括结论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切实感悟知识形成过程的一种学习形式。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更能直接促进他们的主体精神、创新精神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斯宾曾说过:“教学时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去讨论、去总结,真正变成一个学习者、研究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单们时间的教学效率,要在制定并努力落实上述“课堂教学新标准”的同时,还要遵循学习心理学原理,做到“六增六减”,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搭配。“六增六减”是指:一要减不必要的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的负担,增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的时空;二是减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增自主弹性作业量;三要减“灌输”性学习负担,增“合作、探究”性学习机会;四要减苦学负担(尤其要禁止惩罚性学习负担),增乐学情感;五要减(甚至消除)无效教学和负效教学时间,增有效教学时间;六要减学生的心理负担(简单灌输式教学,尤其是惩罚性作业,使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学习负担沉重,甚至厌恶学习),增学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心理素质培养。做到了上述“六增六减”,就能使我们的教学实施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而效率倍增。

(二)落实教学实施主体,突出“四点四性”,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要根除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所导致的“教学主体失落、学生知能脱节”学弊端,就必须以人为本,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所谓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以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知识为载体,师生主动参与、主体性共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观或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强调教师作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作

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使二者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多维互动教学,是学创结合的教学,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教学。因而,有效实施主体性教学,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哲学家黄济曾说过:“相对于依赖性、被动性、模仿性、简单适应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育教学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实施主体性教学的现实意义是十分突出的。

实施主体性教学,其基础是师生互为主体,其关键是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多维互动”,从教师方面讲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互动与学生小组互动、与全班互动;从学生方面讲包括生与师、生与生互动。“多维互动”中师生双向互动是主要形式,其基本特性:一是双向主动,教师的主动在于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的正向主动;相反,学生的主动在于与教师协调配合,积极思考,充分吸纳的反向主动。二是双向能动,指师生双方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内容尽可能深化,并有所创新。三是双向促动,教师的提问、启发对学生是一种促动,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化理解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反向和质疑亦对教师构成促动和挑战,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反思教学得失,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实施主体性教学,运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基础的差异,采取不同的“主导”方法。在具体操作上要突出抓好以下“四点”:一是抓好教学前提——选准切入点。选准切入点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直接引领着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吸引力。正如常言所说的“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切入方式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一堂课究竟是以问题切入还是故事切入、是以平铺直述切入还是悬念切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氛围来选择设计。二是抓好依托主线——理清知识点。教师理解知识点的过程既是传承知识、改造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这一教学主体在教学互动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理清知识点对教师有多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所受知识有较深、较宽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力基础有较全面、明确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使教与学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为逐步内化为素质、转化为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抓好教学关键——激发兴奋点。将学生的兴奋点、

热点激发起来,使他们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的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激发兴奋点的主要策略是:注重启发与诱导;运用发现法、情境法、暗示法、讨论法、点拨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通过先进的教学媒体或人体的无声语言激发兴奋点。四是抓好创新种子——培植发散点。创新就是运用已有知识去产生新的知识,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加以深化、加以发散。因此,培植发散点,既是生成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种子,也是成功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培植发散点的主要策略:注意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知识延伸到能力,并将现在的知识与过去的知识、纵向知识与横向知识、此门知识与彼门知识加以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素质得以提升,为创造力的延伸埋下种子;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都要不断地培植智力生成的导火线,以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促发智力能量的爆发,以使学生善于在课堂之外、在生活中感受发散点所具有的魅力,不断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创新做准备”。

实施主体性教学,运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在注重抓好“四点”以发挥自身主体(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突出“四性”,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一是立足主体性。主体性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前提。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不仅依靠教师的民主与宽容,而且依靠学生本人在教学中积极的发挥与展现,依靠学生充分、独立的自我活动,依靠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运用。二是发挥能动性。能动性是主体性发展的基础。因为学生能动性的增强,能使他们走出强迫性学习的困境,求知的欲望在能动性的发挥中能得以绽放与满足,学习的过程将会出现最积极最有意义的变化,即学习的责任将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肩上。学生能力性的培养与发挥,教师的作用只能是旁敲侧引,关键是学生要充分唤醒与挖掘自身的潜能,主动地去追求进步与发展。三是富于批判性。批判性是主体性发展的核心,是能动性的升华,它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培养批判性的过程就是增强质疑能力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批判性要求学生善于在求同中存异,在吸收中批判,在学习中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焕发出自主意识和努力探索的人生态度;批判性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字当头,做到敢于破除权威,敢于质疑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四是展现创造性。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态,是能动性与批判性高度结合的结果。展现创造性就是要求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习为创造”。

(三)引导学生亲历知识,体现“五重五先五让”,切实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师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倾向,真正把他们看作具有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并想方设法落实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之中来,切实让他们去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创新知识,这是落实新课程、教好新教材的前提。

现代教学要做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主要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工作的中心应由教师转移到学生;另一方面,教学实施的过程应反映出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时空去感知知识形成过程。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坚持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就是要切实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现代教学、实施新课程都要求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因为“学会学习是通往知识经济时代的个人护照”;自学能力的强弱是能否成才的重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埃德加·富尔曾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科书上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他还说过:“自学的本领是用之不竭的能,储能就要储这样的能。”著名科学家曾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而良好的工作方法又是以良好的学习方法作基础的”。

如何引导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呢?关键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五重五先五让”。“五重”是指在教学实施中要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做到重体验、重过程、重应用、重参与、重合作,逐步实现由以外部灌输性学习为主向自主体验性学习为主转变;“五先”是指在教学顺序上要实现由“教后学”向“学后教”或“学中教”转变,从根本上克服长期以来“教师将结论性知识硬灌给学生,使其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的弊端,通过引导学生“五先”(即先看一看、先想一想、先议一议、先问一问、先试一试),从而自主发现问题,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五让”是指书本让学生自己读、见解让学生自己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自己议、规律让学生自己找、总结让学生自己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实现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目标。

(四)着力实施“三维目标”,做到“四个结合”,努力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各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中,都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双基”的继承和发展,是为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而提出来的新的育人价值观,其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础

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它们完整地统一在人的素质结构之中。确立教学“三维目标”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多重功能,克服学科“应试教学”倾向,使各门学科的教学能真正做到“时时处处着眼于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每位学生的潜能开发,着眼于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增强,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和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坚持体现“四个结合”:

1、坚持智商教学与情商教学相结合。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智商、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的高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戈尔曼认为,在对一个人的成功起主要作用的诸多要素中,智商和情商是最主要的,而智商只占20%,情商要占80%。所谓智商,指的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所谓情商,指的是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有些属于德育的范畴,包括人的动机、情感、兴趣、意志和性格等,这些因素能起到启发、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是成就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志力是成才的柱石。高尔基说过:“哪怕对自己的一点点小小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强有力”。这是因为人脑不同于电脑,人的智力活动受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支配。所谓“志不强者智不达”、“勤能补拙”,其含义就是此理。所以,在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把智商教学与情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特别要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通过引导兴趣、激发动机、培养情感、增强自信、培育意志力、塑造良好性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努力避免出现“高智商、低情商”、“有才无德”等智商与情商相背离的现象。

2、坚持左脑开发与右脑开发相整合。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相互独立,在认知方面具有单侧性特征——左脑擅长于语言信息加工和抽象逻辑思维,具有有序性、延续性、分析性特征;右脑擅长于表象信息加工和形象发散思维,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综合性特征。抽象逻辑思维是正确思维的基础,形象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的各科教学中由于受单纯“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大多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机械训练等教学方式,这实际上就是单纯“左脑型教育”,其结果是学生只会被动或主动地接受他人或前人的知识,而较少有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立建树的知识。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要求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科学性、时代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还要求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鼓励学生质疑

问难、独立思考、讨论争论、标新立异,实现单纯“左脑型教育”向“全脑型教育”的转变,促进学生左、右脑协调发展,使创新有脑生理学的基础。

三是坚持双手实践与大脑开发相配合。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成为主宰自然界的物种靠的是劳动。劳动使南猿前肢变成双手而演变成人类,双手的劳动使人脑越来越发达。生物学有一条基本定律,即个体发育是种系发生的重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发育过程在某些阶段与人类进化的过程相似。因此,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训练有助于其大脑的健康发育。根据大脑左、右半球对左、右手交叉控制的原理,可多训练左手来刺激右脑的发育,并希望多出现一些“左撇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可见知识的获取对实践的依赖性。因此,我们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各科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应抓好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程中要特别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必修课的教学,以切实全面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是坚持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融合。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融合、渗透、移植中产生,大其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至关重要。据统计,世界各国各个领域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70%至80%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爱因斯坦曾说过,物理给了他知识,艺术给了他想象力;许多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原来并不是学医的,而是学物理的、化学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因此,我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课程设置的综合性,淡化文理分科;一方面要加强学科教学中的文理渗透,努力为中小学生打下一个较为宽厚的文化知识基础,积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发表时间:2010-08-02T13:30:32.81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4月第1期作者:邰国富[导读]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江苏省姜堰市克强学校,江苏姜堰 225502)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205-01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作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创造活动,无“文”则不能“作”。这“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认识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作文的教学也就成了一项开掘人的情感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要在这个工程中让学生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创造出新的成果,写出内容有新意的作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呢? 首先,用生活丰富学生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老舍以他的生活成就了《家》《春》《秋》。高尔基以他的生活,诞生了自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三部曲。由此可见,生活材料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激情,发现新的题材,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到自然保护区、工厂等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视野,为他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的、真切感受的写作材料。 其次,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生活材料包括直接生活材料和间接生活材料两种。间接生活材料是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时尚流行音乐、民族古典乐曲等各类材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根本不读书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何以能写出“物”“序”分明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阅读课文。教师要“少讲、精炼、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而且要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质颖,互相评点。 再次,灵活的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辩论会,知识抢答赛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剪报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 最后,用激励的赏识评讲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往往容易塑造较为自信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相反则容易自卑。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习作必须以激励调动他们的写作信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写好每篇作文。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评讲包括两个过程,即评改与讲评。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每个学生为基准,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对那些优秀的要充分赏识,除了肯定他们的长处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差一点的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肯定他们,哪怕是细小的长处,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的见解和意见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生活是宽广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创新的角度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更动感人。④①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师生互动,打破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局面,为此,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现代化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社会的民展是以创新为特征,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谁在知识创新中领先,谁就在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知识创新中领先,其实质就是在创新人才上的领先。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我略谈几点看法。 一、回归人文科学,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影视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思维被紧紧的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和关怀人生的终极目的。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 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没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就没有自主性;没有自主性就不会有创新性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平等对话,特别是对于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更要大加赞赏、鼓励并加以引导培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听了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我很感激你们。”“你真聪明,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氛围,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浅谈作文创新应遵循几个原则

浅谈作文创新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南宋文学家陆游曾经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因为作文不仅是思维的成果,更是创新性思维的展示。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但怎样让学生作文摆脱传统陈规而推陈出新呢?我认为作文创新应遵循的以下几个原则。 一、紧扣内容拟妙题。 文章最忌人云亦云。以话题作文为例,话题作文一般都要求学生自拟标题,而且往往所给话题具有很大的宽泛性、抽象性。考生可以根据个人阅历、平时积累和对生活的感悟,运用恰当的修辞格,拟定一个新颖而别致的题目。许多学生辨不清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差异,自拟的题目有相当多的是照搬“考题”,这样,可以说从一开始作文就走向平庸。那么,该怎样拟好话题作文的题目呢?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拟题角度要小,题目要新。如一道关于“考题”的话题作文可拟题为:《1+1=?》《ABC,爱你又恨你》《从零分起步》《直面人生新考题》《考题,别再与学生为敌》《题海无涯苦作舟》《一道耐人寻味的考题》《未破解开的考题》,等等。总之,要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想象一定要丰富,思维一定要活跃,拟题一定要新颖。 二、独辟蹊径立新意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正像心理学家由贝弗里奇所说:“在思考同一问题时,我们的思想往往重复同样的途径,这是因为各个观念已经合成为一个固定的思维锁链。习惯性思维程序的造成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这样往往不能使人摆脱无益的思想途径。”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了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从而使学生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写出有创见性的文章。 比如,以“说冰”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一般学生可能就冰说冰,说冰清玉洁,说冰凉冰冷。此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动因。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是实施这一活动的主导者。本文将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习惯被动接受而缺乏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师也需依此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主动参与。 1.用新眼光看待学生 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多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学法指引方向,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的习惯转变过来。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纸上得来终觉浅,要得真知须躬行。”叶圣陶先生也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让学生找到学习动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联想,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源源不断。 二、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

浅谈中学作文创新教学

浅谈中学作文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11-02-21T16:30:52.29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第12期供稿作者:宋崇岭[导读]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宋崇岭(永城市十八里镇中心校河南省永城 476600)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学习科学、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又如对“严是爱,松是害”这句流行语的反思,从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身心的成长,提倡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激励教育的角度看,立论“不严不松又慈爱”更会受到青睐和欢迎。对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见俗语的合理反思能培养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对习语“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谦虚是美德”、“知难而退”等等,都可以创新思维,逆向立论:无风也起浪、人在屋檐下就是不低头、胳膊就要拧大腿、要勇于展示自我、要迎难而上等等。 2.材料创新 学生作文材料经常让人似曾相识:总是下雨妈妈送伞、老师给我补课、帮助孤寡老奶奶等等。这是不注意取材的创新,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架中。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材料的千变万化。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我们引导学生先学干一件不同寻常的家务活,然后写《记一次家务劳动》,材料果然新颖、鲜活多了。 3.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如《事事关心》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论点。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4.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如一篇习作这样写“母亲教育我读书”:“你要好好学知识,我和你爸爸不能跟你一辈子,能照顾你一时,不能照顾你一生。今后,自己的路要自己闯。”这段话就较实在,真实地摄取了生活中普通人教育子女的语言。另外,通过引导学生广泛的阅读,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库、加强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助于语言的创新。经过学习、吸收、消化后,创造出新的符合语法规范的个体,是语言创新的又一境界。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作文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为学生日后成长为开拓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浅谈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探索 作文首先得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叶圣陶先生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而眼下学 生普遍感觉生活单调,那么,怎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生活之源源源不断地流向作文呢?经过学习实践,笔者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创设作文教学情境,让作文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作文开源。作文教学 情境法,依据直观教学原理和情知对称原理,教师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有意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场合、景象,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为学生写作 提供材料来源。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生活是一本活生生的书”,带领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感受,收集资料;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为作文而开展的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写建筑,笔者请家长带学生参观柳州的桥;写游记,笔者带 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箭盘山奇石园参观;写人的记叙文,启发学生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写作的素材,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观察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写事的记叙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 的班级活动,通过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体验生活,获得感悟。 2.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写状物的作文,最适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情境,使学生对物的形、色、味、质地、气质特点等有感性的接触。直观教具可以是教学模具、挂图、实物等。 3.运用语言描绘情境。当然,我们不可能每写一篇作文都要把学生带入生活的实景,这就都需要教师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有声有色的描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生活的表象 和体验,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总之,我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思想感情都是作文的素材,创设作文教学 情境,就能让学生找到作文之源,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 二、“跟着感觉走”——作文训练序列化 懂得“写什么”,许多同学仍然不懂得如何下笔行文,总不可能跟着感觉走吧?然而,许多教师 在作文的训练时也是跟着感觉走,作文的训练存在随意性,缺乏完善、科学、有序的训练体系。而作文教学是一项具有整体性、内在逻辑性、系统性的活动。学生只有获得了写作过程和方 法的指导,他们才会构思、立意、布局、表达。根据作文训练内在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笔者在作文指导上注重作文训练的序列化,使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从 而解决“怎么写”的困难。总的原则是:先口头后书面,先单项后综合,先模仿后创造,先记叙描写 再说明议论,逐步实现作文教学的科学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 1.口头作文。口头作文,可安排在书面写作之前进行,也可以单独安排在平时的训练中。口头作文的题材可以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家庭父母、校园生活、见闻感受、演讲辩论、一次活 动等等。通过口头作文,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2.单项训练。可安排人物的描写单项训练,景物描写单项训练,场景描写单项训练,还有叙事、构思、选材、线索、结构、思维、想象等等训练点。单项训练一定要全面透彻,即使在单 项训练时,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中学三年的训练总安排。七年级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八年级逐步开始进行说明训练,九年级着手议论性的训练,但整个中学阶段仍以记叙描写训练为主。 三、我的作文谁做主——鼓励个性作文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真情,没有创意的表达。他们唯恐 自己的情感不够高尚,思想不够深刻,语言不够成熟,以致得不到高分,于是学生被压制了个性,束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浅议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理念 发表时间:2018-11-15T21:36:45.473Z 来源:《未来教育家》第10期作者:谢学军 [导读] 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第五小学谢学军 330200 【摘要】: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时代已成历史。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新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已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培养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职业技术人才。 一、转换角色,势在必行 语文学习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如从小学到初中,重点是传授知识而不是能力,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而学生的自主意识是相对薄弱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接受,无需有多少见解和思想。而在高中阶段,重点已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因此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意识非常明显,而老师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因此能力的形成主要来自学生自己,老师充其量是引导者。所以,既然中职语文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老师就要把注意力从知识的讲解上转移到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不能再在课堂上搞“一言堂“。如果教师总是从作者介绍、段落分析、概括中心到艺术特色,面面俱到,一一道来,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而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毫无兴趣,这样很难起到积极作用。究其?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颠倒了主次关系。作为主体的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学生哪有不厌之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观念,牢固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 二、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语文教学中,理解关键词句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可以深刻理解内容和中心。有些课文的关键句子在文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比较,去思考,从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从而发展思维。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他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教学这一句时可通过比较,讨论两个幸福的不同含义。作者把幻想和现实作对比,说明小女孩尽管有着美妙幸福的幻想,但结局却是悲惨的。这就告诉我们,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小女孩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要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幸福生活,只有穷人团结起来,推翻吃人的社会制度。学生在比较过程中,理解了文章的中心,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三、练习造句,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因此,在造句训练时,必须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造句中的发散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句子成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对小学生讲述句子万分,但要引导学生把词语放到不同的位置上,造出不同意思的句子,实际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充当了不同成份。例如用“顽强不屈”造句。作主语:顽强不屈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作谓语:方志敏在敌人面前顽强不屈。作定语:先烈们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二是句子内容。例如教学《养花》一文,让学生用“关切”造句,可以用感情上的关怀这一意思来造句,如:党和政府无时无刻不在关切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也可以用态度上的亲切这一意思来造句,如:老师关切地问我:你的身体好些吗?三是句子形式。句子形式从语气方面考虑,可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从感性色彩方面考虑可以分为褒义和贬义。例如;用“骄傲”造句就可造出不同感性色彩,不同结构的句子。 四、开展语文活动,互惠双赢 把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由“封闭型”转变成“开放型”,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 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单项和综合之分,可以分散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在形式上可以走出去,请进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进行。学生可参与的社会语文活动很多,比如:节日征文、普通话比赛、文艺汇演、参观读书屋、游览书市??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接触了社会,体验了生活,丰富了语文知识,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也检验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在活动中,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也可以检测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也便于制定下次活动的计划,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还可以通过竞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加成就感,使之受到锻炼。这样,语文课活跃起来了,学生喜欢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就有保证了。 无数的实践表明,把语文课当作活动课,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积极而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学生是喜闻乐见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也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应付考试也是不成问题的。 以上就是我仅就“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而阐述的四点管窥之见。我认为不管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出一大批更具时代特色的新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发表时间:2011-05-11T11:46:22.47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3期供稿作者:贺翠红[导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抓好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把以培养创新性人材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贺翠红(固安英才中学河北固安065500)【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高度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挑战和时代大需 求。【关键词】创新;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抓好课堂教学的创新,才能把以培养创新性人材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更好地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学目标创新语文教学存在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状况尚未能得到根本改变,不少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却不会读,不会说,不会写,既不能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实用文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师重“双基”,重认知方面的教育目标,忽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的情感与意志的培养等突出问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肢解分析,轻语言感悟;重课内机械重复,轻课外语言积累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教师问题设置简单,又不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对学生态度冷淡、不尊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仍是“满堂灌”的老一套。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导致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当前,语文教学必须在新课表“交际工具”的指导下,更新、强化以能力体系培养为中心的目标意识,使学生真正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教材的整合处理要创新传统的语文教材虽几经修订,但基本上是以“知识立意”的,着眼的是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对课文的条分楼析,细嚼慢咽,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忽视对学生语感、感悟与审美情趣的培养。而新教材就不大相同了,它是以“素质立意”的,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整体感知课文”,“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并且明确规定了课外自读的字数(篇目)要求。这就是说,在阅读方面要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阅读各种文章和文言文的能力。在写作方面虽然规定了具体的写作次数、字数,但强调的是发展学生个性,不作过死的要求,而且设置了“自由写作实践”单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新教材还专门编写了“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因此,运用这套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指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主动接受和积累语文知识,注意文化熏陶,以提高其整体素质;二是要面向全体,听说读写与思情意行实现和谐统一,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着力培养学生语言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的手段与方法要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方法是讲授式、灌输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课堂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CAI软件,可引导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一般,由近到远,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高级认识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发现的精神,以及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使学生在实物与图形的立体交互中进行学习和接受,CAI软件的运用实践,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方法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使我尝到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甜头。教师合理调控教学程序,配合软件内容适时、精心地设问,根据软件的动画变化,光标的转移,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观察点和思维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质疑问难的探索欲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育的理念与策略要创新陈至立部长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态的实践模式,教师如果没有超前意识,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自我更新,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运用好新教材,最关键的是要摒充陈旧的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一是要树立整体观念。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搞应试教育那样,只盯着少数几个突出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叶老语),遵循其相辅相成的规律,注重四种能力的全面训练,使之相互促进,全面发展。应自觉营造整体参与的教学氛围,使教学环境融洽,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二是要更新课本观念,叶老早就精辟地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要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但绝不能再持有“以本为本”的老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科勒斯涅克语)我们要变“封闭式”课堂为“开放式”课堂,使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听说训练、甚至测试评估都“活”起来,借鉴成功经验,贴近生活实际,强化亲受历练,适应时代要求,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出一代新人。 课堂教学策略的创新,工作中我做了如下尝试:a、坚持“互动”原则,强化“主体”地位。教学中使教与学成为一个双向的互动的有机系统,重点是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B、营进宽松环境,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谈出见解,坚持不泼冷水,注重个性发展的策咯。C、突出学生的自主活动,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分门类有层次地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等。D、注重读说训练实践,提高学生言语运用水平的策略,坚持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在吟诵中感悟,在说写的直接实践中提高运用水平。 新的教学策略变革了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思维习惯,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了知识的灵活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

浅谈作文创新教学论文 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专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主干课 程,与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典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以 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浅谈作文 创新教学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 要: 作文创新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封闭的教学形式, 实施开放型教学, 把课堂与社 会生活接轨;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创新 作文铺路、培养和发现创新,注意求新务实。 关键词: 作文教学;创新;个性写作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命题,学生照作;教师批改、讲评。整个教学 过程老师是主角,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于发挥,因此作 文教学效率低下。创新性作文教学则是立足“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激发兴趣、 激活思维入手,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潜能。学生喜欢写作文,他就会自觉地去 看、去闻、去思。 一、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形式,实施开放型教学,把课堂与社会生活接轨 创新性作文教学是开放型的教学观念, 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把 作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认识 社会、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布置学生清除身边不文明的事,要求学 生进行调查取样,再进行“清除”活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以《文明的新风》 为题,为人们设计一下未来文明的生活,这样一来,学生兴趣高了,通过实地调 查,他们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突破思维定式,为创新作文打基础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展空间, 教师一定要先转变观念, 重视教学中的学 生主体性的发挥, 从让学生“学写”转向让学生“会写”,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 的主人。比如,写苹果,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以及所感受的不同,会写出不同的 文章来,这时教师不能以自己对苹果的观察经验 、感受去评判学生作文的好坏,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肯定学生的作文,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问题 当前,中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如体裁的混淆、语言衔接不流畅、内容枯燥无 新意,作文的内容与生活脱节,作文的情感的渗透和表达淡薄等问题,学生对身边的一切视 而不见,很少关注生活中的“闪光瞬间”,因而在作文中很难表达出新意。 作文是最富情感性的创造活动,无“文”则不能“作”。这“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 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认识是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的真实体现。作为作文的教学也就成了一 项开掘人的情感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要在这个工程中让学生不断挖掘新的内容,创 造出新的成果,写出内容有新意的作文。 那么,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呢? 首先,用生活丰富学生写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就是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 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是一切文学作品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老舍以他的生活成就了《家》《春》《秋》。高尔基以他的生活,诞生了自 传体三部曲《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三部曲。由此可见,生活材料是写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欣赏、感受,以激发他们对 大自然、对祖国的激情,发现新的题材,同时还可以采用参观、访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到自然 保护区、工厂等地去观察、体验生活,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视野,为他 们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的、真切感受的写作材料。 其次,广泛阅读是创新作文的基础。生活材料包括直接生活材料和间接生活材料两种。 间接生活材料是指报刊书籍、影视作品、时尚流行音乐、民族古典乐曲等各类材料,熟读唐 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言而喻,广泛阅读与创新作文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根本不读 书看报、毫无阅读能力的人何以能写出“物”“序”分明的文章来。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文的基础。阅读可以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阅读课文。教 师要“少讲、精炼、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 读中学会归纳,加深理解,自由应用,善于借鉴,真正实现“读书千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二是阅读报刊。许多报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学生创新作文的材料宝库。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学生阅读报刊,而且要创办班级图书角,让学生互相 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质颖,互相评点。 再次,灵活的教学是创新作文的主渠道。作文教学要改变过去那种“闭门造车”的做法,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辩论会,知识抢答赛活动,提高学 生的语文技巧,应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摘报 剪报等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与审美情趣。 最后,用激励的赏识评讲调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上认为“自我认定”对于一个人的 成长极为重大。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肯定往往容易塑造较为自信和稳定的心理素质,相反 则容易自卑。所以对于学生的作文习作必须以激励调动他们的写作信心和情感,激发他们的 创新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写好每篇作文。通常情况下,作文的评讲包括两个过程,即评改 与讲评。批改作文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作文的心理,习作优劣有别是正常的,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每个学生为基准,评价的标准因人而异;对那些优秀的要充分赏识,除了肯定他们的长处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出努力的方向;对差一点的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肯定他们,哪怕是细小的长处,让他们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充 分发扬民主,开展讨论,让学生有更多的讲话机会,各抒己见,质疑问难,这是一种深层次 的赏识,是激发学生创新作文最宝贵最难得的机会,教师要善于诱导,允许各种不同的见解 和意见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生活是宽广的,生活是充满激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只有让学生多关注生活,从创新的角度反映我们的生活,这样写出 来的文章才会更动感人。④①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

创新作文教学设计 : 1+1=…… 设计理论: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到性。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在作文教学中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点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同时,作文教学强调培养孩子的独到个性,尊崇孩子的独到感受,“我手写我口”,充分展示“童言无忌、畅所欲言”;让孩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做到构建一个开放的、填塞活力的教学体系,将社会知识引入课堂,引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材分析: “1+1=……,”是自我设计的教材,根据四年级单元作文训练中要求学生学习如何描写场景作文的要求,我在想要让学生学习描写场景,首先应该让学生亲临其境,积极参与,只有在参与与体会中,他们才会对这些生动的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会心有所触,笔有所动。同时,通过这样一个貌似简单的算术题,我想打开孩子们的灵感之门,让他们对生活填塞更多的新鲜感,对追求问题的答案在标准之外还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索,使生活在孩子眼中除了严肃性也多了几分感性;我更想通过孩子们替老师解决问题这样的设疑鼓励他们认可自己,挑战“权威”,知道有勇气的孩子,有行动的孩子一定会有收获。 学情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孩子写作仍然处于写段为主,构段成篇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写作要求没有那么严格的字数规定,更侧重于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乐于写,敢于写,把习作看作一件自然的事情,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做的事,大胆发表自己的感触。从孩子年龄特点看,他们这个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