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与“同构性”问题(1)

一首先,关于“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的所指问题。笔谈作者在“中国文论的异质性”这一命题之下,所使用的“中国文论”、“中国传统文论”范畴,所指仅限于中国古代文论,而未包括中国现当代文论在内。就是说在他们的观念里,“中国文论”等于“中国传统文论”等于“中国古代文论”。这从一般逻辑关系上看,显然是以偏概全。但在这里实质上又并不完全是逻辑层面上的问题,就是说论者不是由于逻辑上的不明了或者疏忽,而是出于某种“故意”,其中隐含着更深层次的学术观念问题。从一些论者一贯的学术观念看,他们本来就不承认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论,因为在他们看来,20世纪中国文论已经“失语”了,而这种“失语”了的文论,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文论,或者至少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的范畴。在他们的中国文论视野里,除了中国古代文论传统别无其他。这种观念在当今文论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赞同朱立元先生的看法: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并不完全等同于其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传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一个是19世纪前的古代文化、文论传统,一个是百年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现当代文化、文论新传统。(注:朱立元《走自己的路》,《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我们姑且承认中国现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之间存在着某种断裂与质变(这当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异质性”),其中较多吸纳了外国文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文论)资源,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否认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改变了中国文论的性质,更不能笼统地说这是“失语”而否认它是中国文论传统的一部分。总之,“中国文论”之所指,理应包含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现当代文论,中国文论传统应当包括古代与现代两个传统,至于对后者该如何认识评价,完全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显然不宜从整体上对它视而不见或完全否定排斥,完全逐出“中国文论”的视野和论域。讨论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这是首先需要确认的理论前提。在上述前提下,讨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看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一是站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立场,以外国文论为参照比较对象,探讨作为外国文论“镜像”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异质性;二是站在中国现当代文论的立场,一方面以外国文论为参照比较对象,另一方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参照比较对象,作为这两种参照物的“镜像”,则中国现当代文论就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异质性,即中外文论比较视野中的异质性和中国文论本身的古今异质性。我以为,关于中国文论异质性问题的研究,各种立场、各种视野的研究都是需要的,但若是强调从当今中国文论话语重建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那么后一种立场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很显然,曹先生等人是站在前一种理论立场,特别重视和强调在中外文论比较视野中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异质性,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实际上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并不少,如季羡林、杨周翰、叶维廉、乐黛云等先生,都在中外文论比较的意义上探讨过中国古代文论的异质性问题,只不过对这种“异质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比较,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曹文中“以知识谱系的构成为例”谈到三点:第一,在知识形态上,“传统诗学知识的集结是以文体、文类或具体的门类艺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论在谱系构型上没有作为严整学科分类之逻辑根据的分类座架”,它“不是依据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划分”,“因而演绎逻辑和分析性推导不能成为传统诗学知识谱系的结构原则。”第二,在求知意向上,中国传统文论不刻意去追究“真理”。中国诗学的关切重心是如何作诗(艺术),如何品诗,如何进行诗化活动,但不思考如何“研究”诗。第三,在求知路向上,是从“品”中求知识,而不是从经验分析和逻辑实证中求知识,许多著名的理论不是从“研究”(分析)当中产生,而是从“品”当中“拈出”或“悟出”(如滋味说、妙悟论、神韵论、性灵说、境界说,等等),形成极为发达的艺术感受论。总的来说,他认为传统文论没有理论视点的充分分化和整体理论系统的有意识逻辑化、分析化。这作为一种比较宏观的认识把握,也不无道理。不过,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重要的也许还不在于描述,而在于进一步研究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异质性”?以上述曹氏的概述为例,我以为可以追溯到:第一,从哲学文化背景看,中国自古以来,在思维方式上是偏重于“悟性”思维,而非象西方那样偏重于“知性”思维;在价值

取向上主要是偏向于“尚用”的取向,而非象西方那样偏向于“求真”的取向。所以中国历来本体论哲学不甚发达,往往不问“是什么”,而只关心“怎么样”、“如何做”。这在哲学上是如此,表现在文论上也是如此,也就是如上面所说的,不刻意去追究“真理”,而只注重如何作诗、品诗、感悟诗。第二,从文学本身的根源来看,中国文学的发展有几个特点:一是各类文体是渐次发展成型的,而不象西方文学一些主要文体在源头上即差不多同时发展成熟并取得突出成就;二是在中国文学中,文体显得特别重要,文体不只是一个形式要素,它甚至决定文学的内容及性质,因为一种文体往往与特定的表现内容、价值功用密不可分。三是中国长期以来是杂文学形态和杂文学观念,“文学”的内涵甚为模糊。这样,就使得中国文论不可能、也不注重从整体上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因此不能从一个文学学科的整体上建立一个逻辑支点,据此作从整体到部分的逻辑划分,相反倒是特别重视对文体的特点、功用的研究,因而在知识形态上,其知识的集结是以文体、文类或具体的门类艺术为核心的。第三,从中国古代的文化格局和士人心态来看,长期以来,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强力控制经典文化形态,差不多是独霸了“真理言说”的空间,在文与质、艺与道等根本问题上早有基本的价值定位,其中并未留下多少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无所作为或难有作为的文人们,在创作上只能是吟咏性情(独吟或诗友唱和交流),在“吟”中讨人生;在理论上也只能关心如何做诗,如何品诗,在“品”中求知识,同时也是品味人生。由于上述一些原因,也就形成了中国文论独有的特点即异质性。关于中国古代文论这种异质性的意义何在,是不是非要转换成为当代话语形态才算有价值(至于能否实现这种所谓“现代转换”则另当别论),否则就没有意义?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中国古代文论作为在过去历史条件下以及在古典文学形态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理论系统,不管它能不能实现“现代转换”,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当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形态时,往往离不开古代文论的理论观照,尽管当代人的古代文学研究难免会带有现代观念,但在运用具体理论范畴和话语进行批评阐释时,可能还是古文论中的一套东西来得切实,因为它毕竟是从这种文学形态中生长出来的,自有其特别的适用性。另一方面,就这个理论系统本身而言,中国古代文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由既定的观念、范式、话语构成的系统,已然是一种凝固成型了的、也相对完整封闭的理论形态和历史积淀物,这种历史存在本身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是要研究,研究它的命题、思路、范畴乃至结构系统——如果说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没有形式上的体系而有实质上的系统,那么就需要通过宏观而深入的研究,把它的潜在体系逐渐揭示出来,全面阐发它的理论价值,包括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形态乃至现代某些文学形态的意义价值。二是要利用,这种利用不一定就是理论话语的直接转换,不是改头换面地恢复旧传统,而是表现为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吸收融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注:参见拙作《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问题》,《江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所以,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我也赞成以古释古,而不要强行以西释古。但这是否就要完全拒绝借用西方的理论范畴进行观照阐释,完全排斥以西释中呢?我以为,完全以西方的理论范畴来研究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固不可取,容易造成“失语”;但完全排斥似乎也无益,特别是在比较诗学研究中,如果只一味强调中西诗学的“异质性”,认为彼此不能对话,不可兼容与通约,那就失去了比较研究的意义。二我以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尤其需要提倡和强调站在中国现当代文论的立场,从当今中国文论面向未来创新建构的需求出发来讨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这里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是不是承认有一个中国现当代文论传统,以及如何评价这个传统?显然理论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不承认中国近百年来有成熟的文论,即使有也是“西化”了即“失语”了的文论,因此不能归入中国文论传统;另一种(如钱中文、朱立元等先生)则是充分肯定近百年来中国文论变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认为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中国现当代文论的新传统(至于对这一新传统应当如何认识总结,正是当今理论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对于当代中国文论的

建设发展来说,这是更值得重视、也更具有直接意义价值的文论传统。对于这后一种看法,笔者是完全赞同的。问题又还在于,对于中国现当代文论传统的性质该如何判断?是“中国式”的,还是“西化”的,还是“不中不西”的?我想这里问题的关节点恰恰在于,既需要看到中国现当代文论对中国古代文论传统的继承和对外国文论(包括西方文论,俄苏文论和马克思主义文论等)传统的借鉴,同时又要看到在这个继承和借鉴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变,作为中外两种文论传统的“镜像”,它与其继承和借鉴的对象之间既有异质性,也有同构性。既然是站在中国文论建构的立场上来讨论问题,那么,仅仅看到和强调“异质性”的一面是不够的,还需要重视和探讨“同构性”的一面,从异质性和同构性的辩证认识中获得自觉意识,从找到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基础和理论资源。为论述的方便,我们先从中国文论的古今异质性与同构性说起。按有的学者的看法,中国古代文论从20世纪初开始即发生了大断裂、大失落或者叫做“失语”。不管是不是用这样激烈的话语表述,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质变,这恐怕是文论界都公认的一个基本事实。这就是说,中国文论事实上是存在着古今异质性的,这种异质性我以为就表现在:一种是“古典性”的质,一种是“现代性”的质。那么问题在于,发生这种质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外部的、表层的原因看,显然有外国文论(包括西方、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介入与影响;但从内部的、深层的原因分析,应当说是根源于中国社会及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变革。由于这种变革,古典性质的文论难以适应这种变革的现实要求,而现代性的文论则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如果不是固守着某种理论观念不放,那么就应当承认,文论的变革发展,总是一方面根源于文学变革的现实与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根源于与文学和文论密切关联着的社会现实的变革与发展要求。理论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基本走向是寻求现代转型;时代主题是启蒙与救亡、民主革命、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主导意识形态是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是民主与科学。在这种社会转型与时代召唤之下,必然促使文学与文论的现代转型。从这种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学和文论的古典性与现代性的“异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形态主要是抒情写意性的诗文,其中尤其以言志抒情的诗长期占主导地位,这或许可称之为古典表现主义的文学形态。即使后来的戏剧、小说也仍然不过是抒情写意的一种新形式,并未超出古典表现主义的大圈子。在此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文论,就其性质来说也显然主要是一种古典表现主义文论(其主干是诗文理论,尤其是诗论成就最大)。而20世纪以来,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条件下,具有现代意识和觉悟的现代知识分子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介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现代转型,因此文学不再限于抒情言志,而是主要反映社会现实,传达时代要求,抒写民众心声;文学形态转变为以叙事文学为主,尤其是现代小说、报告文学、话剧等,适应人们认识批判现实的需要更得到长足发展;即便仍属表现型的诗文,也已大不同于古典形态的“吟咏性情”,而是走向诅咒现实、讴歌理想和追求个性解放,是一种全新的现代表现主义。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形态这种划时代变化,文学理论批评也不再限于“品评”,而是走向张扬文学的时代精神,放大文学的社会意义,指向社会变革实践中的价值实现。从梁启超、王国维发端,经由陈独秀、鲁迅、茅盾、成仿吾、朱光潜,直至胡风、毛泽东等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文论一方面呼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从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文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中获取理论资源,创造出诸多现代性的理论范畴和话语,从而对新的文学现实给予切实的批评阐释,由此表现出它的现代性特质。而建立在古代文学形态基础上的古典表现主义文论对这种新的社会和文学现实则显然难以应对,在它的理论系统中很难找到,也难以“转换”出一套适用于新时代文学形态的理论批评话语,因之它在新世纪被疏离甚而断裂就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这样看来,所谓断裂主要不是外国文论挤压的原因,而是时代社会变革的原因,既然如此,就应当属于历史的必然要求。如果不顾时代条件,仍站在纯文学的立场上,以吟、品为艺术之上乘或至境,以此指斥文学和文论的时

代变革与进步,就未免显得过于迂执了。其次,任何一种文论话语,应当说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道释三者互补构成的。儒家站在社会本位立场,确立了一种以“礼”为核心的社会理想,设计了一整套社会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以此去建构理想的社会形态,并把文学也纳入这种建构之中,要求文学也站在社会本位立场去向民众施行政治伦理教化,使人去服从这种社会规范,从而维护现存社会秩序。道家以个体生命存在为本位,不满于现实社会对人的自然生命本性的桎梏,寻求远避社会归于自然,以保全个体生命的率真本性;他们在文学活动中更为注重个体生命的审美体验,追求自我情感寄托和怡情悦性,把文学作为表现寄托个体生命体验和保全自我的最好方式。中国化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在人生观念和审美理想上比较接近道家,但更追求空灵境界和审美解脱。庄禅之路,通常是中国封建社会那些处于“穷”境而不甘认同现实的文人所乐于选择和追求的。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差不多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中,由这样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心态的文人们所建构,并代代积淀传承,成为具有极大普泛性的文学规范和批评尺度。到了20世纪反封建和追求人的解放的时代,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发生了极大变化:儒道释的思想观念被置于批判地位,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主流。在这种现实语境中,人们的文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与儒家政教中心论站在封建社会立场去教化民众以维护现存社会秩序相反,新时代的文学则是着眼于唤醒民众觉悟和认识批判社会,以促进社会变革;即使从个体本位立场出发,也与庄禅退避式的人生态度和文学策略截然不同,即不再满足于消极地借文学以寄情和自慰,而是借文学以张扬个性,表现思想,抒发激情,呼唤人性解放。古典性的整个文论系统,显然与这种现实意识形态语境格格不入。而现代文论则正这种现代文化及意识形态语境的产物,显示出它的现代性特质。

中国中国古代文论答案1

《中国古代文论》思考题 第一编思考题 1.试申述“诗言志”。 “诗言志”被视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文论的基本主张。对“志”的解释主要有两条路线:其一,将“志”理解为观念、观点,特别是与“礼”相结合的道德观念。这种“志”具有规范人的自然情感的作用。故刘勰《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情性”;孔子“思无邪”和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汉《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等均由此“开山”开出。其二,将“志”理解为怀抱、情感,与“情”、“意”相等同。《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请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司马迁的“发愤抒情”说是其延伸,《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对“志”的两种解释,一个突出诗歌的“应然”之用,一个则关注诗歌的“本然”之性,实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使是前者,也并不否认诗歌的抒情本质。(补充:来源课件—1、“言”的内涵:最初的宗教情感→世俗情感:在儒家诗学里,表现为“仁”的思想;其后进一步引申为涵括佛道在内人生体验或个人志向情感。2、作为接受理论如“赋诗言志”提出来的。3、影响:理论方面,“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等均为其发展,被朱自清《诗言志辨》赞为中国诗学“开山纲领”;创作方面,古代文人作品均以发抒个人理想为中心,把国家、个人、社会负责融汇于个人人生经验之中。) 2.简要分析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主要是指文学的审美功能。观:文学的认识功能。“群”指文学的社会交际功能。人们借 助诗歌交流思想感情,彼此互相团结、亲近,实现团结合群。怨:主要指文学的社会批判功 能。 3.如何理解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孟子认为,“以意逆志”是正确解读原文本的方法。此外还有以下四种,一为:“以说诗者意 逆作诗人之志。”二为: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三为:“意”为作品之意,“志” 乃“作者”思想。四为:“以诗艺本体特点为意”去逆“诗之志”。 知人论世意义:1、提出了“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观点。2、“知人论世”可与“以意逆志”这种文学阐释法相联系。3、“知人论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传记”式批评方法。 4.简要评述荀子的文艺功能观和情志论。 ⑴对人生修养方面的作用: ①礼乐(诗)是人生修养的必须项目。儒家注重礼乐修养,其目的是达于“仁”,只有具有这样的人格境界,才能称之为君子人格。 ②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表明:在人生境界修养中,具有由幼儿到成人、由外部的行为世界到内部的精神世界的这样一个渐进原则。 ⑵外交方面的作用: “赋《诗》以言志”,断章取义的特征。 ⑶认识方面的作用: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⑷社会政治伦理方面的作用: ①兴、观、群、怨。

可行性方案说明

可行性分析 1.产品和品牌的定位 2.消费对象和群体 3.国安社区正式发布了“老年之家”、“社区合伙人”、“国安海外购”、“环境专家”、“社区驿站”、“家务事”六大产品。这也标志着全国首个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模式迈向成熟。 4.社区服务是我国民生领域的一项短板。从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到构建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服务一直都呈现力不能及的疲软状态。居民对于社区服务的需求高涨,却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时,如何提高社区服务供给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切实解决社区服务发展过程中短板问题,并在"源头"上更好地改善服务质量,是推进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 加大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供需两侧都需直面机遇与挑战 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是立足于以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质量、满足百姓需求为出发点,以调整供给结构、扩大有效供给等为基本手段。因此,社会各界参与推进社区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优化社区服务供给结构,提高社区服务发展质量,促进社区服务事业发展。 。“老年之家”专注于社区老年服务;“社区合伙人”为社区人群提供个人创业优质平台;“国安海外购”致力于为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海外购物环境;“环境专家”通过定制化服务为社区居民解决家居环境问题;“社区驿站”将通过对公共空间、公益项目等内容进行整合,并

为社区服务者提供驿站服务;“家务事”则着力于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的保洁、洗衣、家修、快递等家务需求。国安社区的六大服务板块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功能互补,对多样化的社区生活服务需求进行了有效覆盖。 目录 1 总论 1.1 项目提要 1.2 可行性要就报告编制依据 1.3 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自考过关必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 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 _发愤著书__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__缘情_ 而绮靡”,“赋__体物_ 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 _诗经_ 》和《_楚辞_ 》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_气盛言宜_ ”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 _不平则鸣”论。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 __白居易_ 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 __别是一家_”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 _清空_ ”和“ 意趣_ ”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 、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_ ,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 _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 、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 _一字,尽得 _风流”。 12 、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10 分)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初步设计方案可行性分析 一、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1、填土、淤泥、淤泥质土、松散砂层属软弱土,且松散砂层为液化土,场地北、东侧距排洪渠较近,平面分布上局部岩性、状态不均匀,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2、场地局部存在液化土层,砂土液化时可引起喷水冒砂、地基凹陷。 3、场地内粉、细砂层易发生潜蚀、流砂作用,同时承压水水头压力易引起基坑底隆起和突涌。在地下水位下开挖基坑和基础,应采取降水或隔水措施,降水时应采取防止土颗粒的流失的有效措施,同时应考虑在地下水位下降影响范围内可能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当地下水位回填升时,可能引起的地面回弹和附加浮托力对工程的影响。 二、设计方案的选定 根据以上地质条件,我司采取以下初步设计方案: 1、本工程必须在双排深层搅拌桩止水帏幕做好的情况下才能施工钢管桩。 2、A-A剖面支护段,支护长度约170m,采用垂直开挖,深层搅拌止水,结合垂直压密注浆钢管桩、土钉墙、预应力锚索的综合支护方

案。 3、B-B剖面支护段,支护长度约185m,采用垂直开挖,深层搅拌止水,结合垂直压密注浆钢管桩、土钉墙、预应力锚索的综合支护方案。 4、C-C剖面支护段,支护长度约196m,采用坡度开挖,深层搅拌止水,土钉墙的综合支护方案。 三、选定深层搅拌止水的原因 1、深层搅拌桩应用范围: 深层搅拌法适用于加固软弱地基,它所形成的固结体可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还可用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它作为地下防渗墙,阻止地下水渗透,有效地起到止水效果。 2、深层搅拌桩主要优势: (1)基本不存在挤土效应,对周围地基的扰动小; (2)可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工程设计的要求,合理选择固化剂及配方,应用较灵活; (3)施工无振动,无噪声,污染小,可在密集地带施工; (4)土体经加固后,重度基本不变,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较大附加沉降;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资料

【引用】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自考专业资料2011-05-09 21:22:22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本文引用自自考通关王《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历年试题答案及轻松过关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 历年考题(汇编) 最新模拟考题(汇编) 课本重点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珍贵复习资料A、作者之意B、作品之意C、读者之意D、古人之意 20、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D) A、圣人 B、今人 C、读者 D、作者 21、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A) A、“仁政”理论 B、人性无善恶理论 C、人性恶理论 D、人性善理论 22、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B)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的精神状态 B、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23、《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C) A、“仁政”和人性论 B、“虚静”和“物化” C、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D、“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2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D、文学作品意思与语言并重,不能偏废 25、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庄子》较深的影响 C、孔子关于“诗可兴”、“可以怨”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历年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现代修辞学》《中国近现代史纲》《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现代教育技术与当代科学》等自考资料,自考试题以及答案哪里找?最近在一网站发现资料,如获至宝,自考的朋友若正在寻求《教师能力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马列文论》《民间文学》等自考资料,可以与大家分享一处——可参阅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 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一、二》、《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西方文论》《教师能力学》、《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湖南自考《比较文学研究》《论文写作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赵炎秋、;论文写作概论、(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古代文论名篇选读》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冯特君主编;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罗明东、高翔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历年试题答案、霍松林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试题答案汇编\胡经之主编、政治学原理、杨光斌、主编。加入QQ群号85783362 ,或联系上面的电话或15087电话004348。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 自考通关星更新资料如下: 中国古代文论(包括张少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皮朝纲、蒲友俊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韩湖初、陈良运,中国书籍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解》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伟;<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王文生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论读本李壮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铎。) 教师能力学(李洪珍版)、《现代教学设计与组织》2000年版罗明东、高翔主编云南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包含胡经之版本北大出版社版本、华东师大出版社版本、西北大学出版社版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 比较文学原理教程试题及答案、(比较文学研究)、赵炎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写作概论试题及答案、(论文写作研究)陈果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汉语构件语法语篇学试题及答案(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研究)吴启主、岳麓书社、2002年版 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古代汉语、文艺心理学等资料。自考通关星的博客:进入网站务必在“谷歌”栏目输入:“自考通关星新浪博客”找到资料试题答案汇编。《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修辞学》《文艺心理学》《中国近现代史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单位法人:何平 4、建设地点及时间 项目建设地点为巴林左旗林东镇西部组团行政办公区,契丹大街西段路北。 建设工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 5、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总建筑面积3190平方米。 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796万元,均为建设投资。 7、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96万元,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 8.项目效益情况 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综合办公楼项目的实施,对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项目的实施也必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综上所述,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项目的建设是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社会影响是积极的。 第二节项目可研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一、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实行管理办法》 (2)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4)《巴林左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二、编制的范围 1、根据国家房地产事业的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通过投资规模、建筑设计方案、建设内容及配套设施的研究,确定项目的建设方案。 3、通过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分析,研究项目的合理性。 4、根据技术、劳动安全要求,提出建设和管理方案。 三、编制的原则 (1)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保证明显建设的经济性、适用性和预见性,以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促进本地区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3)符合适用、安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节约能源的设计原则。 第三节研究结论及主要技术指标本项目符合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精神,建设规模适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庄子 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 B.“发愤著书”的精神 C.“实录”精神 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 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 A.曹丕 B.钟嵘 C.刘勰 D.陆机 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 A.“兴寄”和“风骨”说 B.“美刺”、“讽谏”说 C.“为时”、“为事而作”论 D.“意境深远”说 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 A.困厄的人生境遇 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 C.写不出诗的困境 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 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 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 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 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 A.王夫之 B.袁枚 C.叶燮 D.沈德潜 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 A.金圣叹 B.袁宏道 C.李贽 D.李渔 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 (A ) A.有共性和典型性 B.分散而不够集中 C.有鲜明的个性 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 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A ) A.梁启超 B.李渔 C.金圣叹 D.刘熙载 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A ) A.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B.《毛诗大序》 C.刘安《离骚传》 D.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教材认为:曹丕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中的“气”是指(A ) A.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B.作家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而加强自己的修养所培养形成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之美。 C.一个作家在文章中所特有的阳刚之气 D.一个作家的作品所特有的气象。 13、教材认为:《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是如何(A ) A.进行艺术构思 B.确立中心思想 C.铸造文章语言 D.驰骋艺术想象 1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B )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论考研复习题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绪论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1.为什么说先秦两汉的文论尚未成为独立和专门的学科? (1)这一时期文论与其它学术尚处于浑沌未分的状态。 (2)这一时期的文论与其它艺术论相互杂糅,难分彼此。 (3)文论的未能独立与此时文学观念的尚未净化互为因果。 2.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1)强调文艺源于情感,并对文艺的情感特征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倡“中和”之美。 (2)认为大道由圣人表述于经典,因此圣人经典是文艺的最高典范,一切文艺应以儒家之道为指归。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3.名词解释:“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

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方案

市场营销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目标管理行业报告商务谈判策划方案可研报告可行分析环评报告毕业论文团队建设百度下载年度计划组织设计商务礼仪工作总结招商方案执行力商业计划营销战略营销培训定价策略客户管理营销技巧营销手册整合营销销售考核终端营销安全培训生产计划生产培训技术规范工艺标准生产管理管理手册质量认证质量成本品质培训质量手册资料下载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岗位职责沟通激励企业培训员工管理招聘面试人事制度战略规划网站策划信息方案技术方案智能化流程管理客户管理市场分析市场调研投资招商施工工节项目研究项目管理商业规划百度下载工程设计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土地评估投资分析开发战略市场调研前期定位产品建议项目建议研究报告实施方案营销方案采购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运作管理危机管理发展战略品牌管理企业诊断企业咨询设备管理渠道管理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建设项目 2、建设性质:新建 3、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单位法人:何平 4、建设地点及时间 项目建设地点为巴林左旗林东镇西部组团行政办公区,契丹大街西段路北。 建设工期: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 5、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新建内蒙古富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总建筑面积3190平方米。

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总投资796万元,均为建设投资。 7、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796万元,资金来源为建设单位自筹。 8.项目效益情况 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综合办公楼项目的实施,对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的业务拓展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项目的实施也必将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综上所述,内蒙古富河房地产有限公司项目的建设是的社会效益是显著的、社会影响是积极的。 第二节项目可研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一、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实行管理办法》 (2)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方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自考必备-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说明:现在给大家提供的参考答案,做好了填空和选择。名词解释虽然做好,但是希望大家不要拘于这里的答案,不要死背,尽量做到理解性的记忆。回答出是什么人在什么书里提出的,内涵是什么,影响有什么等等,如果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就可以不写。至于问答题,我提供的仅仅是提示,真正答题还要靠大家自己去发挥、联系、拓展、深入。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4.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 (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 (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

古代文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着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着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着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着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译文

先秦文论选录译文 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子,我已经听到您的教诲了。《诗》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片土地不是天子的;环绕土地的四周,没有一个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而舜已经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子,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这首诗(按,上引"普天之下"几句见《诗经·小雅·北山》)不是你说的这个意思,是说诗人勤劳于国事不能奉养父母。诗说,'这些事情没有一样不是国事,可是只有我一人辛劳。'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损害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损害原意。要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就是得到诗的正确解释了。假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周朝剩下的百姓,没有一个留余下来的了。'相信这句话,则周朝没有留余一个人了。孝子行孝的极点,没有超过尊奉双亲的;尊奉双亲的极点,没有超过用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作了天子的父亲,可以说是尊贵到了极点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以说是奉养的极点了。《诗经》又说过,'永远地讲求孝道,孝道就成了为人的准则了。'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啊!《书经》说,'舜小心谨慎地去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也就顺允他了。'这难道说是父亲不能把他作为儿子吗?" 提示:提出了"以义逆志"说,理解其内涵,并请说明其影响。 《庄子》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得心应手,口里说不出来,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提示;轮扁斫轮而不能说出斫轮的道理,这不是"言不尽意"吗? 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提示:正面提出"言不尽意"的说法。 魏晋南北朝 曹丕《典论·论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于学问(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之才,以为有能力)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王粲擅长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前为课文篇名,后为作者) 1 《文赋》陆机 2 《诗品序》钟嵘 3 《文心雕龙》刘勰 4 《戏为六绝句》杜甫 5 《与元九书》白居易 6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 7 《论诗诗》(或:《题庐陵箫彦毓秀才诗卷后》)陆游 8 《答洪驹父书》黄庭坚9 《夕堂永日绪论内编》王夫之10 《人境庐诗草自序》黄遵宪 二.名词解释 1.孔子这段语录,本意是在讨论君子的道德修养。后人受到启发,将其引申到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质,即质朴,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即文采,指人的外在文饰。孔子认为,缺乏文饰,就显得粗鄙;缺乏道德修养,则显得浮华。所以,孔子认为,文质彬彬才是真正的君子。从文学理论角度看,文质关系也就是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质彬彬即要求文学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发愤著书说的主要观点为:一是“人皆意有所郁积,不得通其道”。指的是文学作者在遭遇不幸或挫折后,往往转而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二是“述往事,思来者”。文学作者往往目光远大,把希望寄托于将来。三是“欲遂其志之思”。即对自己的理想追求有强烈的自信心,这是他们坚持写作的强大动力。 发愤著书说的意义,一是实质上是提倡文学要具有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性。二是司马迁把文学写作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联系起来,扩大了情感表现的社会意义。三是发愤著书说在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等观点,都可看到司马迁的影响。 3.王国维的境界说包含了两个内容:真景物与真感情。同时,他特别强调真景物与真感情的表现方式(以“红杏枝头春意闹”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为例),

总体建设方案可行性分析

总体建设方案可行性分析 1 编制依据 1.1《水利部关于大力发展水利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水人教[2006]583号) 1.2《关于启动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与遴选工作的通知》 1.3《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1.4《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 1.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 1.6《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 1.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教高[2006]16号) 1.8《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7年度国家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7]47号) 1.9《湖北省人民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鄂政发[2006]23号) 1.10《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的通知》(鄂教高[2006]34号) 1.11《湖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鄂教高[2007]3号) 1.12《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教学改革质量提高工程的意见》(鄂教高[2007]7号) 1.13《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湖北省示范性高等职

业院校建设申报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08〕1号) 1.14《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5《湖北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1.16《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1.17《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方案》 2 主要研究内容 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方案》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从项目概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项目建设内容可行性评价、项目建设内容及总投资构成评价、项目进度控制及年度资金安排评价、保障措施评价和项目招投标方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另对建设方案中重点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建设、校园建设、校园人文建设与素质教育工程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5个子项目进行了专题的分析和论证。 3 建设项目概述 3.1 项目内容 3.1.1 重点专业及辐射带动的专业群建设 湖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建设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湖北,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建筑业、环保产业、基础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构建交通区位新优势,构建防洪抗旱减灾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加强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围绕上述重点发展专业,从已有的25个专业中选出办学理念先进、改革成绩突出、基础条件好、队伍实力强、特色

初探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初探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初探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 --读胡焕亮(老骥)的《写给一位船家女子》 写给一位船家女子文/安徽胡焕亮 深深的秋意 溢满硖石晴岚 清澈的淮水 低吟着轻抚河岸 一团火红 映衬你淳朴的笑脸惊涛风雨 锻造了你韧性的身姿颠簸的岁月 雕塑了你的勤劳良善挥动的双桨 是你扬起的翼翅 美好的憧憬 承载于前倾的姿态 会心的笑靥 幻化成鲜花烂漫 淮上船家女哦 不施粉黛 比那最耀眼的明星 还要璀璨 我和老骥有亲和感,彼此虽然没什么话说,他不像荒原兄那样和我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和热情,也不像北方那样眼光犀利,但老骥的笑肯定是最朴实。老骥的诗歌和他的为人也应该一致的,厚道,有时候也浪漫一把。

现在我们把格式塔的"同形同构"和"异质同构"的关系,推向一个更高的理解层次去,我们慢慢去说。 "形式心理学"关于力的样式的分析,在哲学基础上其实还是一种"客观的唯物主义"。也就是人的外部事物的运动形状,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力学问题,同人的生理心理类似。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具有的对应关系,其分析的着力点依然在"客观化"上,也就从客观方向去回答主观。 但是客观唯物主义当不能解释外部事物为什么和我们在心理上,存有对应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如果他们只提出一个现象,而不能回答这个现象的原由的时候,"形式心理学"容易进入神秘主义的泥潭。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向纵深发展的时候,就越来越神秘兮兮,什么能量场啦,短路啦,力场啦等等诸如此类。 李泽厚通过马克思关于人化世界的论述(即第二自然),把主客体的同形同构解释在移情和对象化上,这个就基本剔除了神秘主义的可能。 进入文本: 深深的秋意 溢满硖石晴岚 清澈的淮水 低吟着轻抚河岸 深深的秋意,溢满硖石晴岚"和"清澈的淮水,低吟着轻抚河岸"均为同形" 同构。 秋意的"深深"带出"溢满"的叙述动作,淮水清澈的平静带出"低吟"。在更大的格式塔的完形中(意境的整体性),作为外物的"秋意"、"硖石"、"晴岚"、"淮水"与"河岸",既是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在客观的存在。 也就是这些事物是被人去所感知的,人们通过自我的感知去言说这些事物的时候,事物就带上人的属性了,此为人景交融。外在和审美主体内在的精神体验,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