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辽宁省数据整理摘要

2013年辽宁省数据整理摘要

1、在有向图G中,如果r到G中的每个结点都有路径可达,则称结点r为G的根结点。编写一个算法完成下列功能:

(1).建立有向图G的邻接表存储结构;

(2).判断有向图G是否有根,若有,则打印出所有根结点的值。

2、题目中要求矩阵两行元素的平均值按递增顺序排序,由于每行元素个数相等,按平均值排列与按每行元素之和排列是一个意思。所以应先求出各行元素之和,放入一维数组中,然后选择一种排序方法,对该数组进行排序,注意在排序时若有元素移动,则与之相应的行中各元素也必须做相应变动。

void Translation(float *matrix,int n)

//本算法对n×n的矩阵matrix,通过行变换,使其各行元素的平均值按递增排列。

{int i,j,k,l;

float sum,min; //sum暂存各行元素之和

float *p, *pi, *pk;

for(i=0; i

{sum=0.0; pk=matrix+i*n; //pk指向矩阵各行第1个元素.

for (j=0; j

*(p+i)=sum; //将一行元素之和存入一维数组.

}//for i

for(i=0; i

{min=*(p+i); k=i; //初始设第i行元素之和最小.

for(j=i+1;j

if(i!=k) //若最小行不是当前行,要进行交换(行元素及行元素之和)

{pk=matrix+n*k; //pk指向第k行第1个元素.

pi=matrix+n*i; //pi指向第i行第1个元素.

for(j=0;j

{sum=*(pk+j); *(pk+j)=*(pi+j); *(pi+j)=sum;}

sum=p[i]; p[i]=p[k]; p[k]=sum; //交换一维数组中元素之和.

}//if

}//for i

free(p); //释放p数组.

}// Translation

[算法分析] 算法中使用选择法排序,比较次数较多,但数据交换(移动)较少.若用其它排序方法,虽可减少比较次数,但数据移动会增多.算法时间复杂度为O(n2).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

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与调整摘要:辽宁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面对重振老工业基地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与深化产业升级,是辽宁省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后20余年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总结得出辽宁省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辽宁省 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作为地区经济系统内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的发展速度。辽宁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研究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把握辽宁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走向,进而找出推进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对于振兴辽宁乃至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实现辽宁经济的新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辽宁省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1.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及其变动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看,1980年至2002年,辽宁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过程,又可以分为80年代与90年代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不断加快。1980年至199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而从1990年到2002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这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与全国的第一产业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断趋缓。1980~1990年的1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主要是因为1978年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缩小了,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的下降;而1990年以后,呈波动变化的趋势,总体变化不大,2002年仅比1995年下降了2.2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全国的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现先下降而后又大幅回升的趋势,由1980年的48.5%下降到1990年的41.6%,2002年又回升至51.8%。而且,辽宁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已与全国平均水平十分接近,第二产业集中化系数已由1980年的1.41降至2002年的0.92,说明辽宁省工业比重过高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发展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第三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到2002年,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进入2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增长趋势明显减缓,但比重仍然不断提高。 2.就业结构 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劳动力结构的变动与产出结构(产值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通常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主要动因是各产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劳动收入存在差异。因而,产值结构的明显变化必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尽管就业结构的变动更加缓慢,但总体趋势应保持一致。 在辽宁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较快,从1980年的41.4%降到2002年的344%,下降了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的整个10年中,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保持稳定并略有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02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已下降28.7%,比1990年降低了1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上升,1980~1990年,上升了5.6个百分点;1990~2002年,则上升了11.9个百分点。 辽宁作为全国最早建立起来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资产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研分析报告 沈阳建筑大学 管理学院 拟稿人:梦之羽团队 指导教师:孙红

目录 前言··1;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1; 二、各城市产业结构调研报告分析··2; (一)沈阳市··2; (二)大连··4; (三)鞍山··6; (四)抚顺··7; (五)本溪··9; (六)丹东··10; (七)锦州··12; (八)营口··13; (九)阜新··14; (十)辽阳··16; (十一)盘锦··17; (十二)铁岭··19; (十三)朝阳··20; (十四)葫芦岛··21; 三、辽宁省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认识与建议··21;参考文献··22; 调查问卷··23;

辽宁省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调研分析报告 ——以“十一五”期间为例 佟佳鑫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0805300318 前言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成就显著,不论是农业、林业、工业还是服务业,都清晰的呈现出了“十一五”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的印迹,农业生产越来越现代化,生产能力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强,先进的机器使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推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经济的发展推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五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三次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力较低,第二产业在以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仍在继续巩固,第三产业的发展仍不完善。 在踏进“十二五”的进程里,为了对今后的五年中经济的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我们团队通过本专业省内各地区学生的帮助,对各地区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发放了58份调查问卷,对全省14个市,26个区,12个县进行了调研,收回51份调研报告,占问卷总数的87.93%。本问卷对“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的调整和产业内部关系进行了汇总,深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和今后三次产业结构应如何进一步优化,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分析 1、第一产业 农业牧渔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下降2.8%;林业增加值增长6.3%;牧业增加值增长6.0%;渔业增加值增长8.7%;林业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1%。 虽然种植业产值有所下降,但针对辽宁的地域特征,以种植业为主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关于辽宁省工业发展的思路 摘要:本文从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分析,提出未来辽宁工业的主要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材料基地、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做大做精轻型工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装备制造;信息产业;轻工业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辽宁工业奋起直追,牢牢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配套试验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坚持不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依靠自主创新获得新的增长驱动力,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 一、发展现状 (一)工业门类 辽宁经过长期努力工业已经依靠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体,工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优势。 装备制造业始终是全省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总量不断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体运行逐渐趋稳,下滑势头初步扭转。生产数据虽全年低位震荡,但主要效益指标年底有所反弹,增速有所回升,标志行业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速发展时期。规模以上企业达到5803户,总资产达11602.3亿元,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27.6万人。 石化企业受原油价格倒挂、化工行业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效益指标全年运行呈波浪形走势,波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频率趋于一致。冶金企业受国内产能过剩、需求增长乏力和铁矿石、煤炭等原燃材料价格下跌滞后等因素制约,重点产品产量、效益受到影响,行业利润大幅下滑,呈现出“低产量、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特点,但钢材出口逆势而上,增长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五项工程”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成果。企业规模与实力明显提升,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吸纳就业和惠农作用成效显著,在我省四大支柱产业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全年运行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受宏观经济发展减速影响增幅虽有所放缓,但产销两旺趋势依然存在,形势比较乐观。 电子信息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两大子行业一稳一快。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平稳增长,效益低位运行,软件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工业大数据白皮书2017版

一张图读懂工业大数据 1. 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 工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有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经营相关业务数据。主要来自传统企业信息化范围,被收集存储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此类数据是工业领域传统的数据资产,正在逐步扩大范围。 第二类是设备物联数据。主要指工业生产设备和目标产品在物联网运行模式下,实时产生收集的涵盖操作和运行情况、工况状态、环境参数等体现设备和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此类数据是工业大数据新的、增长最快的来源。 第三类是外部数据。指与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相关的企业外部互联网来源数据。 2. 工业大数据的地位 2.1 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定位 工业大数据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左侧,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2.2与大数据技术的关系 工业领域的数据累积到一定量级,超出了传统技术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方法来提升处理能力和效率,大数据技术为工业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 首先,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分析流程及技术,实现工业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其次,工业制造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对工业数据资产进行有效治理。 2.3与工业软件和工业云的关系 工业软件承载着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任务,是工业数据的重要产生来源,工业软件支撑实现工业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贯通。 工业大数据技术与工业软件结合,加强了工业软件分析与计算能力,提升场景可视化程度,实现对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判断。 工业大数据与工业云结合,可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网络融合的数据采集、传输、协同处理和应用集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领域知识,形成包括个性化推荐、设备健康管理、物品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开发有效环保的加工体系,利用农产品原料制造高品质增值产品[7]。 3.5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 由于小杂粮流通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农村市场 化程度低下,进而制约了农村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实现杂粮服务流通领域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立杂粮专业交易市场,促进杂粮有序、规模流通。把不同的杂粮流通渠道,统一纳入专业的杂粮交易市场,大大提高小杂粮流通的规模和效益,为杂粮生产实现彻底转变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其次,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等有效形式,尽快推进杂粮种植结构的调整,保证农民受益,逐步引导杂粮生 产向优质、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勤.杂粮产业发展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2]林汝法.中国小杂粮[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5. [3]柴岩.2002年我国小杂粮出口回顾[J].中国农业信息,2004(1):7-8. [4]和一花.小杂粮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2(7):41-42. [5]籍俊杰.杂粮的生产加工及现代化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7(1):18-19. [6]马巧丽.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4(1):40-41. [7]谭斌,任宝忠.杂粮资源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现状与趋势[J].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229-234. 树莓为蔷薇科悬钩子属(Rubus.L )多年生小灌木类果树,果实色泽诱人,柔嫩多汁,风味独特,在国际上被誉为“黄金水果”和“水果之王”[1]。树莓果实中除含有糖、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外,富含过氧化物歧化酶、鞣花酸、花青素、类黄酮等保健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保护视力等功能,营养价值和开发前景较高[2-3]。目前全世界有40多个国家种植树莓,面积约300万亩,进出口总量约40万t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 开始进行树莓引种栽培,近年来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和新疆等省区建立了多个树莓产业基地。 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种植基地之一,截止到2008年栽培面积已达到5.9万亩,产量为 2.0万t [2]。辽宁多地土壤、气候条件均适宜树莓生长。 近年来,辽宁省树莓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树莓加工产业和种植业的联动兴起,对满足树莓市场需求,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树莓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 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作者简介:王军(1986-),男,辽宁法库人,硕士,助理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管理工作。 王 军1 王艳华 2 (1.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农村发展局 沈阳110173;2.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详细阐述了辽宁省树莓加工产品的种类及市场情况,同时对树莓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最后对辽宁省树莓加工产业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树莓;加工产业;前景分析 11--

2019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

2019中国工业大数据发展及投资价值研究

1概念界定及发展演进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智能制造模式,以数据采集集成、分析处理、服务应用为主的各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的总称,包括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制造、采购、供 应、库存、售后服务、运维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产生的数据。生产经营相关业务 联网数据 工业大数据以 数据资产全生命周 期管理为核心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 “大数据”一词在《第三次浪潮》书中出现苹果推出网络商店iTunes Store ,具有数字音乐搜索、数据共享与评价、消费记录等大数据功能 工信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把信息处理技术作为4项关键技术创新工程之一被提出来,其中包括了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图像视频智能分析,这些是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首次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指出要全力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新旧发展动能和生产体系转换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范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 2018年工信部发布《推动企业上云实施指南(2018-2020年)》,推动企业运用云计算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工信部发布《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技术先进、应用繁荣、保障有力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赛迪顾问,2019年8月 随着大数据应用时代的到来,工业大数据这一大数据细分领域也逐渐被重视。为推动工业大数据的发展,我国正在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探索建立工业大数据实验中心,建设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国家政策在工业大数据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均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加快了信息化技术和工业的深度融合,创新实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 1760年1850年1950年 1980年2003年 201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一)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总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家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

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

辽宁省产业集群

关于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问题的思考佘燕妮国际经济与贸易(二)班2220113526 【摘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对辽宁省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环境进行SWOT分析,并从政府、企业两方面提出建议,加快辽宁省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沿海经济带创新合作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由于延伸而涉及到的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等,政府及其他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开发、标准制定等的机构,以及同业公会和其他相关的民间团体。 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辽宁省沿海产业集群现状 辽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集群发展模式主要以资源驱动型及传统优势型产业(重工业)集群为主,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为了进一步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沿海经济带战略应运而生。经过五年多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已初显成效,产业集群发展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在一些产业上也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聚集特征。然而,由于受到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的影响,产业集群仍发展缓慢。截止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尚未形成区域性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方式也有待提升和转型,在核心产业选择"关联产业集聚"完整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不足。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摘要:辽宁老工业基地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目前正处于实施“沿海经济带”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等战略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从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入手,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主导;产业结构优化;企业集聚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特点 第一,从优势产业看,多集中在资源的开采、加工以及机械设备制造业。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辽宁在有色金属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石油开采加工、船舶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二,从产业群发展阶段看,虽然辽宁某些产业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比如辽宁中部中心城市沈阳的汽车产业,大连的软件外包业等都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总体上辽宁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可以说辽宁的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完成了产业集中,即宏观层面的或者广义的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更加地域化的、专业化的产业集群还在发展过程中。 第三,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致使产业集群发展不均衡。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率先开放的大连,经济发展凭借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总量保持在全省领先水平。而辽西部分地区经济仍处于低速运行状态,部分地区甚至仍未摆脱贫困,这充分体现了区域政策的巨大效应。 第四,与地方优势禀赋相吻合。辽宁工业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3个领域。在重点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包括航空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船舶产业、电子信息产品等)最多,达到18个,占产业集群总量的36.7%。其他产业的集群数量分别为:石化行业5个,冶金行业4个,建材行业4个,农产品加工业3个,纺织行业6个,海洋产业5个,能源产业4个。这些产业集群大都秉承比较优势原则,主要围绕地区主导优势产业的孕育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二、辽宁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工业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未来发展

工业大数据的概念特征及未来发展 随着美国工业互联网和德国工业4.0等制造智能化转型战略的相继实施,工业大数据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挖掘价值、推动变革的主要抓手。 1、工业大数据概念与特征 工业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中所产生的数据。工业大数据是基于工业数据,运用先进大数据技术,贯穿于工业的设计、工艺、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使工业系统具备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控制等智能化功能的模式和结果。工业数据从来源上主要分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机器设备数据和外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数据是指传统工业自动化控制与信息化系统中产生的数据,如ERP、MES等。机器设备数据是来源于工业生产线设备、机器、产品等方面的数据,多由传感器、设备仪器仪表进行采集产生。外部数据是指来源于工厂外部的数据,主要包括来自互联网的市场、环境、客户、政府、供应链等外部环境的信息和数据。 工业大数据具有五大特征。一是数据体量大,主要表现在随着设备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涌入,工业数据的存储量将达到EB级别。二是数据分布广泛,分布于机器设备、工业产品、管理系统、互联网等。三是结构复杂,有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等不同类型。四是数据速度需求多样化,有要求实时、半实时和离线三种,生产层级要求实时性,需要达到毫秒级别;管理层级实时性要求不高。五是数据价值不均匀,20%的数据具有80%的价值密度(如产品图纸、试验分析、

加工工艺);80%的数据密度只有20%,需要分析挖掘(如工况情况、图片数据)。 与互联网大数据相比,工业大数据具有自身特点:一是多源性获取,数据分散,非结构化数据比例大;二是数据蕴含信息复杂,关联性强;三是持续采集,具有鲜明的动态时空特性;四是采集、存贮、处理实时性要求高;五是与具体工业领域密切相关。 先进制造企业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应用,把产品、机器、资源和人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制造业向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基础上的智能化转型。工业大数据能够促进形成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主动反馈机制,为完善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建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可行路径,将大大提升产品服务价值,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途径。 2、工业大数据发展态势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企业生产信息数字化,积累大量数据。工业网络、数据采集、集成、计算和分析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使工业数据发挥巨大价值。工业大数据越来越受到工业企业的关注。目前工业大数据发展态势有三个,一是已从理念转向实践,二是工业大数据成为云计算的价值体现,三是工业大数据孕育丰富的工业应用生态。 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和大数据采集、集成、计算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很多工业企业已经进入工业大数据实践阶段。大型工业企业在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如唐山钢铁集团,通过引入国际最先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业的多元化经营走到今天,前后累计花了二十多年时间,真正进入发展时期,就在近十来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而2003、2004年则是大见成效之年,从多种经营到集团化,再到跨媒体经营,构成传媒产业近期发展脉络。而此后,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的传媒经营势必更成潮流。 多种经营阶段:集体呛水 1978年,《人民日报》等多家首都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希望通过适度自主经营而获得一些经济收入,媒介市场化再次提出。财政部批准了他们的报告。根据当时的政策,报社属于事业单位的限制不变,但可以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经营所得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职工收入和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可以用于改善报社的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 恢复报纸广告经营活动,是这次市场化进程一个重要标志。1979年1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率先刊登了“文革”后中国大陆第一则广告。广告重回报纸版面,报业获得了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利器。 80年代后,市场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80年代初期,出现了报业的第一次办报高潮和广播电视业的建台热。1985年,首次提出报刊的自办发行。如果将发行视为报纸这种特殊商业的流通过程,自办发行可以看作是报社对报纸这种商品的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进行的变革。这是媒介向产业经营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而自此后越来越多的报纸对自办发行的积极尝试则是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景观。1988年,中华全国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成立。1987年,国家科委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中国信息商业化产业”中,从而使报业产业特性得以初步建立。1988年3月,《关于报纸、期刊、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出台,有力推动了报业改革的进程。同时,1991年的报业扩版热持续到1993年。 1990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公示具有法人资格的报社“可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活动”。多种经营从立法的角度用法规的形式肯定下来,正式取代了“副业”的概念。进入90年代,多种经营从起步进入发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报社纷纷开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业广泛的多种经营活动,是中国报业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多元化经营的尝试,有人比之为“早春激情”下的“集体试水”,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热情高,干劲大”,收效甚微。大部分报社的经营活动都没有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那个年代的“集体试水”,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 集团化:海市蜃楼的表象

工业大数据

专题·融媒瞭望哨 14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以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为主 题表示: 中国是网络大国,习总书记提出的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 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实施网络信息 领域核心技术设备攻坚战略等举措中,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 技术体系是我国网信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大核心技术研 发力度和市场化引导具有重大意义。倪光南表示实现网络强 国,就要打好基础,构建好技术体系。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 秘书长徐晓兰指出: 人工智能技术最重要 的基础是大数据,在未来 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大数 据的创新发展,一是要需 求导向,牢牢把握发展变 革的机遇,高度重视工业 大数据的价值,持续提升 对数据的科学认知,通过 深度的审视不断优化数据 源,提升实施生产数据的 采集,包括数量、质量、类型、精度、频率的技术能力来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二是创新驱动,潜心打造产业的整体优势。三是加强人才引领,着力构建科学的人才机构。四是应用示范、 深度挖掘数据潜在的价值。在数字经济的大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已经成为驱动社会经济进步的新引擎。工业大数据,是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全球工业转型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编者按: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人工智能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应用与融合。10月1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联盟秘书处、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秘书处、智汇工业承办的“2017中国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技术驱动力,写稿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从各个角度推动媒体融合创新与发展。未来大数据的应用与发展走向如何,又将如何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发挥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本次大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处长商超、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海洋智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邱伯华等专家、学者就论坛主题“融合创新 共享赋能”发表主题演讲。 工业大数据 本刊编辑部 倪光南徐晓兰

辽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

辽宁省十大畜禽产业发展 指导意见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 2017年11月

目录 1.生猪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 2.肉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9) 3.蛋鸡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35) 4.肉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53) 5.奶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69) 6.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84) 7.绒山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02) 8.肉羊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18) 9.鹅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36) 10.鸭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46) 11.蜜蜂产业发展指导意见 (155)

辽牧发…2017?282号 辽宁省畜牧兽医局关于生猪产业发展的 指导意见 各市畜牧兽医局(农村经济委员会),省局直属有关单位:养猪业是辽宁畜牧业的第一大产业,辽宁也是国家确定的生猪潜力增长区。近年来,伴随着全国生猪产业转移,辽宁成为大企业大项目落户的主要承载地区。为促进辽宁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保障猪肉产品有效供给、质量安全和环境友好,根据《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宁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畜牧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辽政办发…2016?106号)和《关于推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的实施意见》(辽牧发…2016?222号),结合当前我省生猪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省生猪生产整体保持平稳,生猪存出栏及猪肉产量保持稳定。2016年,我省猪肉总产量219.2万吨,位居全国第12位。猪肉占肉类产量比重为50.9%,人均猪肉占有量51.8千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居全国第8位。我省是生猪调出大省,共有31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2016年我省生猪及其产品外销至全国27个省份,销售猪(含产品)622.9万头。 我省饲养的商品猪绝大部分为三元杂交猪,即杜洛克、长白、大白三个品种杂交生产的三元猪。此外,还有少量的斯格和PIC 等。全省持证种猪场267家,存栏纯种猪9.4万头,除了保障我省生猪市场的种源需求外,每年向外省调出种猪超过1万头。从2011年起,省资源中心组织有关种猪场开展了种猪测定工作。截至目前,共测定种猪651头,拍卖种猪496头,对保障全省种猪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和选育工作成效显著。经过多年抢救,荷包猪解除了濒危状态,在建昌县、凌源市有3个保种场,共有种公猪53头,能繁母猪300头,9个家系。建昌县荷包猪保种场在荷包猪开发方面做了长时间探索,近几年约开发荷包猪5000头。现有辽宁黑猪保种场3个,分别是丹东市种畜场、昌图县黑猪原种场和开原市种畜

(完整版)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大数据产业指以数据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相关经济活动,包括数据资源建设、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的开发、销售和租赁活动,以及相关信息技术服务。 “十二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迅速壮大,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经济日益繁荣,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技术创新取得了明显突破,

应用势头良好,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信息化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对数据资源的采集、挖掘和应用水平不断深化。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国面向公众的政府网站达8.4万个。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展开,“十二五”期间近300个城市进行了智慧城市试点。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不断深入,正进入向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消费蓬勃发展,网民数量超过7亿,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3亿,均居世界第一。月度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835M。政府部门、互联网企业、大型集团企业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源。我国已成为产生和积累数据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大数据技术创新取得明显突破。在软硬件方面,国内骨干软硬件企业陆续推出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基础平台产品,一批信息服务企业面向特定领域研发数据分析工具,提供创新型数据服务。在平台建设方面,互联网龙头企业服务器单集群规模达到上万台,具备建设和运维超大规模大数据平台的技术实力。在智能分析方面,部分企业积极布局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在语音识别、图像理解、文本挖掘等方面抢占技术制高点。在开源技术方面,我国对国际大数据开源软件社区的贡献不断增大。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辽宁省为例 :冰断(二)东北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基础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一批新的工业基地迅速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但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2002年,东北三省人口为1.2亿,占全国的8.3%,GDP则占全国的11.25%。东北三省的原油产量和木材提供量占全国的1/2,商品粮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其中重型卡车产量占全国的1/2,造船产量占全国的1/3,钢产量占全国的1/8,重型装备制造业,以苏27、苏30为代表的军用飞机、核潜艇等重要的军品生产任务均在东北。辽宁省的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计算机居第4位,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3和1/4。据测算,目前在辽宁投资装备制造业,新增1亿元投资,可以产出4.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5亿元的利税总额。 此外,东北老工业基地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科教优势明显,积累了大工业生产的丰富经验,培养了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辽宁省集中了一批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形成了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科类齐全教育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其中,万人科学工程师数列全国第4位,普通高等学校总数列全国第3位,初等教育普及率紧随京、津、沪之后。再有,辽宁省的城市化水平是全国最高的,达到54%。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在于制造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业竞争力在下降 尽管东北老工业基地有着辉煌的历史,但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市场总体环境的阶段性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都未能相应地进行适应性的调整,技术水平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结果,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原材料与装备工业主导产品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与全国七大行业主要经济效益相比,总资产贡献率为4.36%,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8%;资产利税率为2.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4.03%;产值利税率为4.9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34%;人均利税37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3.1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140.21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8.0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0.86次,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次;资产负债率为67.7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21个百分点。(二)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计划经济意识依然浓厚,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作为最先迈入却最后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国有经济体制下,人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意识。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但东北老工业基地人的市场经济观念仍然淡薄,适应市场能力较差,产业创新能力弱,有了问题还是找市长多而找市场少。 2.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指令过多 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还社会资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18年8月

前言 (3) 一、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基础 (4)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6)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发展原则 (8) (三)发展目标 (9) 四、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11) (一)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 (11) (二)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 (13) (三)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 (15) (四)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 (17) (五)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 (20) (六)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2) 五、保障措施 (24) (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24) (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 (24)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5) (四)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 (25) (五)推动国际化发展 (26)

今日,工信部官网正式发布大数据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随着产业纲领性文件的发布,将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数据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是21世纪的“钻石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全球新一代信息产业处于加速变革期,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处于创新突破期,国内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我国大数据产业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抢抓机遇,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推动我国大数据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入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落实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编制本规划。

辽宁优势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

辽宁优势产业的集聚特征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辽宁作为国家传统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百年发展,借助资源、区位、政策优势,抓住建国初期的发展机遇,曾创造过辉煌业绩。进入新世纪,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欲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探索,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得到高度重视。在地区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产业集群作为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围绕建设两大基地和发展优势产业,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和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功能,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规模竞争力”,本文拟通过对制造业等优势产业的集聚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推进装备制造等12大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一、产业集群是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优势产业系比较而言的产业。在某一经济区域内,在其总体经济构成(即主导或支柱产业)中,资源和生产要素方面具有动态比

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表现为地区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三大要素构成与国内外比较占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可称谓本地区的优势产业。 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有许多的标准或指标,如产品或产业的市场潜力、产业的比较优势度、产业规模、产业关联度,等等。一般认为,比较优势产业是建立优势产业的前提,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产业关联度高的主导产业并不一定是本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优势产业是特色经济,有持久的竞争力,最主要的是依仗资源特色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 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加快改善与创新的发展速度提升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按波特产业群理论,高竞争力产业集群可以刺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并维持集群所必需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拥有的竞争优势,表现在通过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协同效应,在生产成本、产品差异化、区域营销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支撑机构和企业间的相互作用形成区域创新系统,进而提升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 本次评估就是以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为指导,运用区位商法和空间集中度指标,结合数据及统计资料对产业群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确定辽宁省的优势产业,以促进重要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群的发展。通过区位商系数可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空间集中度指标在分析整个工业或整个经济的集群状况时,一般计算前50家、前100家、前200家或前500家最大企业的集中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