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支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通过多种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农村金融现存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金融在整体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就金融发展的地域结构而言,城乡金融发展很不协调且呈加剧之势,农村金融被严重边缘化,农村金融抑制现象严重,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

一是金融体系萎缩。虽然目前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进而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纷纷转向大城市。特别是县级金融机构大撤离,并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以致出现“空洞化”现象。当前农村的金融供给实际上由农村信用社在唱“独角戏”,而农村信用社一方面从体制到机制都还未理顺,服务“三农”明显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单打独斗”又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日趋狭窄,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

二是金融服务缺失。近年来,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

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由于机构缩减,缺乏竞争,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贷款业务,缺少丰富多彩的现代银行业务;而且贷款手续繁杂,贷款利率一浮到顶,加重了农民负担。在贷款方式上,除对少数已评级农户以信用方式发放小额贷款外,其余贷款一般都要提供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且抵押的品种仅有机具、房屋等有限的品种。

三是农村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国有商业银行县支行的贷款权被上收,其已演变成单纯的存款机构,且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上存流向城市,极少回流农村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由于体制原因在农村只存不贷,每年倒流城市的资金也有几千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农村信用社虽然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因其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管理水平上不去,对“三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调查报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县域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为及时了解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分析在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境,进而寻求改进对策。笔者以河北省XX市为调查对象,对辖内金融机构、有代表性的30户涉农企业及50户农户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显示,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逐步加大,效果日益显现,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一、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XX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华北平原腹地,全市辖8镇3乡1个街道办事处160个行政村,面积5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76.1%。XX市的基础产业是农业,属于农业大县,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4171万元,同比增长 5.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3367万元,同比增长5.7%;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381643 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同比增长14.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255元,同比增长12.9%。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乂对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更高要

求。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县域金融服务还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多 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面临较 多困境。 (一)支农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较为复杂,需要部门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支持合力。但是从县域实际情况看,政府的职能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尚未建立运转规范的金融支农和财政支农对接平台,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金融机构不能及时了解财政支农的资金投向和投虽,更谈不上做好配套资金的发放工作,金融支农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据调查, 县域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普遍行动迟滞、进度缓慢,在年度工作规划中既没有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支持三农的具体行动,呈现政府倡导、人民银行呐喊、金融机构无动于衷的格局,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导向存在很大反差。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难以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近年来,在精简网点、减员增效的原则指导下,县级金融机构大虽撤并达不到规模的营业场所,使留在农村的营业网点寥寥无几。虽然银监会出台了不少政策,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但是,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网点还较少。据

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讲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本章重点: 1、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特点 2、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成效和问题 3、什么是公共财政?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公共财政是社会主义市场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一、传统金融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的银行制度。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逐步消失,只剩下银行业,而银行业也只剩下中国人民银行,所有从事金融业的部门和机构基本上都是人民银行的下属机构,人民银行同时承担宏观调控和日常金融业务的双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服务于计划经济,是全国的信贷中心、结算中心、货币发行的中心。 2、银行的运作服从于上级指令。银行运行实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体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即省市设分行,区县设支行,区县以下设分理处。这种与行政管理的职能和层次结构高度一致的组织结构,决定了金融决策是集中经济计划决策的一部分,国家的计划决策对金融活动起支配和导向作用,成为金融决策的依据。 3、简单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所谓货币供给的传导机制是指货币供给的变化对经济运行影响的途径。在以服从指令为运作方式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下,货币供给的变动直接传统导至实体经济活动,没有任何中间变量。这种直接的货币传导机制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力度极其有限。 4、直接被动的金融调控方式。在计划经济的三大管理体制,即计划体制、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中,金融体制从属于计划体制和财政体制,计划体制实际处于核心位置,起支配作用。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计划来进行,信贷计划只是计划指令执行和操作的工具,完全不具备自主运作和调节经济的独立性,也无需独立承担宏观调控经济的重任。 传统金融体制的以上特点决定了要在满足计划经济运作要求的同时,扭曲了我国银行的基本运作方法和货币基本职能,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倒逼,不利于宏观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当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作者:张卫平更新时间:2012-2-20 如何用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操作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值得当前广大金融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 一、用新的银行理念与制度,设计、打造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 农村金融服务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很大。农户贷款提供者十分集中,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农户数占全国获得贷款农户的比例高达 98.7%。同时人均贷款水平差距也很大,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 77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为 3.5万元,仅为城市人均的 22%。目前,仍然有 8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无金融机构乡镇有 2868个。基于此,当前应抓紧以下方面: 1、新农村建设呼唤金融机构的强力助推。农业产业的弱质性与金融资产的趋利性,又是必须正视的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金融部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其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 从而成为金融机构不愿涉足的高风险区域。如此看来,探索一种在资本回报率不高的农村地区尽量谋得最大效益的经营模式,将是涉农金融机构亟待创新的历史性课题。 2、在“ 以工补农、以城带乡” 的新阶段,金融支农应多管齐下。除了采取政策引导、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外,还应更多地考虑利用市场手段、价值杠杆、利益调节等经济手段去矫正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上的偏差, 利用利益机制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向农村回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农业信贷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实现金融机构商业经营上的可持续性。 3、金融支农应逐步从政策性支持向商业性支持角色转变。有鉴于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商业运作已是大势所趋, 商业银行所担当的角色会从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与中介, 渐变成宏观调控的对象, 其商业性功能在增强,而公益性、救助性的色彩不断淡化。所以,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 看不见的手” 在资源配置中

(完整版)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模式 1、BOT及其变种 BOT是“建设—经营—转让”的英文缩写,指的是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合同约定并授权另一投资企业来融资、投资、建设、经营、维护该项目,该投资企业在协议规定的时期内通过经营来获取收益,并承担风险。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在此期间保留对该项目的监督调控权。协议期满根据协议由授权的投资企业将该项目转交给政府或政府授权项目业主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对现在不能盈利而未来却有较好或一定的盈利潜力的项目,其运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BOT模式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BOOT、BOO等相近似的模式,这些一般被看作是BOT 的变种,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私人拥有项目产权的完整性程度不同:BOOT、BOO与BOT的比较

2、BT融资模式 BT(建设—转让)是BOT的一种演化模式,其特点是协议授权的投资者只负责该项目的投融资和建设,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即由政府或授权项目业主按合同规定赎回。适用于建设资金来源计划比较明确,而短期资金短缺经营收益小或完全没有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1)适用范围 根据政府面临的任务目标和项目特点,涉及的适用范围总体上讲是前期工作成熟到位、急需投资建设,建设资金回收有保障,但回收时间较长(一般10年以上),资金筹措中长期较好可行,银行融资当前较困难。使用范围内容包括:土地储备整治及开发(BT);城镇供水项目(BT或BOT);污水处理项目(BT或BOT);水电,特别是小水电开发(BT或BOT);河堤整治开发建设(BT);部分水源建设项目(BT)。(2)采用BOT、BT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采用BOT、BT有助于缓解水利建设项目业主一段时间特别是当前资金困难。但具体操作中存在项目确定、招标选代理业主、与中标者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重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重点 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延续,中国经济仍然面临巨大考验。2009年12月初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0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即“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显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2010年我国“三农”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金融继续大力支持“三农”的重点。 北京工商大学金融系副教授张正平认为:“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龙头,推动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农田水利、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工程的建设,在推进‘三农’发展的同时,兼顾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目标,这是‘一举两得’的发展思路。” 金融合力见成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先行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

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和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贯彻中央“扩内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政策措施,具有深远的意义。 建国近60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形成了当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根本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细致的规划,着重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会议提出: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且繁重的工作,资金缺口的问题始终存在,因此需要大量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才得以顺利进行。 据张正平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主要由中央提供财政支持,与此同时不断创新投资方式,试图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不仅要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还要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价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做好金融业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现代金融体系是一个涵盖金融调控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等的全面系统,具有市场化、法治化、普惠化、绿色化、国际化和数字化等特征。金融业标准作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应以支持金融业改革发展为目标,高标准、高质量助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在“十三五”时期金融体系建设中的实践 金融业标准化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十三五”时期,在《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导下,我国金融业加强标准供给,强化标准实施,助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一是适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要的新型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标准保底线、行业标准设门槛、团标企标促发展”的格局基本成型,金融标准实现从政府单一供给向“政府+市场”双向供给转变。金融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发展路径更加清晰,现金机具、银行卡受理终端等金融强制性标准正在制定,金融推荐性标准供给基本满足政府管理和社会公益需要。截至2020年2月,现行有效的金融国家标准65项、金融行业标准257项,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金融团体标准22项。金融企业标准发展迅速,2019年人民银行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围绕银行营业网点服务、网上银行服务、销售点终端(POS)、自助终端(ATM)、条码支付受理终端、清分机六个领域,协调组织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全国1233家金融机构和金融机具企业踊跃参与,主动公开企业标准2293项,形成“领跑者”107家,企业标准标杆作用得到广泛认可和重视。 二是金融标准化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项目,建立从金融产品(服务)、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安全风险三个维度研究风险控制的标准方法,为金融风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同时,按照“标准先行、制度保障”原则,以标准化手段支持提升金融科技守正创新能力和综合治理水平,如人民银行发布实施的支付标记化、支付信息保护、受理终端注册管理、移动终端可信执

金融市场第二章第1节练习题

金融市场第二章第1节练习题 【单选】 1. 下列对现代金融市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①“大一统”的单一银行体系 ②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和基础设施 ③多层次性 ④多元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2.我国政策性银行不包括()。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3.进一步明确了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的是()。 A.1993年,全面整顿金融秩序 B.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管委员会成立 C.1998年颁布《证券法》 D.“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的确立 4.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包括()。 ①货币市场 ②债券市场 ③商品市场 ④金融衍生品市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我国债券市场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其中市场参与者限定为机构的是()。 A.银行间市场 B.银行间柜台市场 C.场内市场 D.场外债券零售市场 6.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不同市场的债券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托管和结算,关于债券的托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银行间市场对应中央国债登记公司 B.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应中央国债登记公司 C.深圳交易所对应中央国债登记公司 D.银行间市场对应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总公司 7.我国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包括利率债和信用债,下面关于利率债和信用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利率债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或以政府提供偿债支持为基础而发行 ②利率债风险小于信用债 ③铁路总公司发行的债券为信用债 ④信用债是以企业的商业信用为基础而发行的债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2017年,我国债券市场运行特点包括()。 ①债券市场产品创新丰富 ②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与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③受中美贸易战影响,债券市场开放减缓 ④信用风险事件有所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分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其中,场内市场包括()。 ①沪深主板市场 ②创业板市场 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因素来自诸多方面,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等七个方面,其中,关于经济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①经济因素是影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的最重要因素 ②除宏观经济因素外,其他经济因素仅能改变金融市场中期和短期走势 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相比,收入政策具有更高一层次的调节功能 ④经济增长和财政金融行为属于纯粹的经济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浅析财政金融政策助力供给侧改革 1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各国都不能独善其身.我国之前通过拉动投资、消费以及出口的方式进行稳定经济增长发展,而这也带来了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但是长期发展会导致出现很多的经济遗留问题。而在最近的几年中,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国家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改善和措施,但这种宏观调控的手段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经济的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周期变化的问题,而是在经济结构上出现了供应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所以必须要对结构采取变革措施,进行相应经济政策调整,保证经济能够稳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主体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而这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在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面时,为了跟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脚步,就必须在创新和制度改革方面做出变革。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就是我国在解决经济困局中的关键性改革,能使我国的金融业向综合性服务性目标转型。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领域来说,要让优质供给加强,无效和低端供给要减少,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要扩大,使结构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生产潜能得以提高,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方面,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的改革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对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的矫正、整合、优化配置经济结构,以提高供给能力来满足需求侧的变化需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用

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绿色油都”之称的资源型工业城市,大庆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不言而喻的,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远不如石油工业发展快速。金融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长效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更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对大庆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与解决对策,以期对大庆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庆市;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大庆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乡发展之间却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仅靠财政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当代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致使大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民劳动率低下、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农村金融应更好地发挥在农村领域中的作用,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与市场的繁荣。 一、大庆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金融问题 1.农村金融意识薄弱,风险防范机制欠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多数农村经济人固守思想认识不到更多的国家财政金融的惠农、支农政策。例如农民投资意识浅,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投资活动中的货币增值作用,以及对整个农村经济市场的推动作用。认为农村金融工作可能仅仅为贷款,而多数人还固守思想认为面临到期无法还款、利息多等诸多问题。一定意义上讲,就造成大庆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连串损失行为,也严重阻碍了金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毫无疑问这些问题与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村金融意识的宣传力度、农村金融工作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脱离不了关系。 2.农村市场竞争不强,发展经济力度欠缺。大庆市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粮食产业基地;有机、无公害为特色的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以养殖奶牛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建立科技园,以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可供观光农业基地;集农业生产、农事体验、观光娱乐、科普教育、出口创汇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首先,大庆市已初步行成农业产业现代化的格局。但现代化步伐较慢导致大庆市农产品生产质量低、深加工程度不够的结果,加上农业品种不够丰富,亦然发挥不出大庆区域特色的优势。大庆周边关于农业发展的企业数量少、规模也普遍较小,从而缺乏市场竞争,不

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e5333447.html, 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经验研究 作者:陈涛刘鑫李长银 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首先讨论了各国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架构和市场架构发展趋势中表现出的共性与优点,其次讨论了未来发展可能存在的挑战,并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挑战,并结合国际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架构;市场架构 一、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义 广义金融基础设施是指为金融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的硬件设施和相关制度安排。狭义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指金融市场交易后端(Post-trade)的基础设施,即金融市场参与机构(包括系统的运行机构)之间,用于支付、清算、结算或记录金融产品交易的多边系统和运作规则。狭义金融基础设施包括但并不限于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中央托管系统、中央对手方和交易数据库,各国监管机构可根据本国金融基础设施发展现状界定其范围。由于我国暂未明确相关概念,本文主要讨论狭义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及发展安排。 二、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架构 2012年,国际清算银行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与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联合发布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原则》作为金融基础设施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对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框架建设、风险防控机制、准入与连接安排等建设提出原则性要求。同时,要求由中央银行、市场监管机构或其他监管机构对金融基础设施实施适当、有效的监管,加强国内和国际合作,及时共享信息。 从各国监管架构看,由于金融基础设施的业务范围往往涉及多个市场、多个领域,金融基础设施一般由多个监管机构共同实施监管,国际金融基础设施同时接受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监管。如欧元区金融基础设施除接受本国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外,同时接受欧洲银行监管局(EBA)、欧洲保险监管局(EIOPA)和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ESMA)的共同监管。 目前,各国形成了法律、部门规章和自律管理相结合的法规框架,按所涉业务领域接受多部门监管。在法律方面,部分国家拥有统筹性的监管法规,部分国家或地区在存管、清算、结算、支付领域分别出台法律法规,构成了各自的顶层框架,如欧盟《欧洲市场基础设施监管规则》(EMIR)、《中央托管规则》(CSDR)和《欧洲金融工具指令》(MiFID II)等;在部门规章方面,各国监管机构针对各自监管领域制定监管规定。同时,各国监管部门一般会在重叠监管领域签署合作备忘录,以明确各方的职责,如英国监管部门间的合作备忘录;在自律管理方面,各类行业规范保障了金融基础设施相关规则、协议的强制力和完备性。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经济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一、国外财政对农村金融扶植政策的借鉴 (一)各国把合作金融作为农业金融制度的基础 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合作经济是组织个体农民、个体工商户及中小发展经济、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组织形式。合作金融的参加者多是社会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阶层,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者。美国、日本、德国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明确信用社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税收。 信贷决策以基层信用社为主,资金清算以上层信用社为主。最基层的信用社是信贷决策的主体,上一层次的合作银行或联合社不进行干预,中央合作银行或中间层次的合作银行则发挥“信用社的信用社”作用,为基层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和融资服务,主要是解决“小”信用社普遍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单个信用社法人主体没有像大商业银行一样庞大的分支机构,缺乏自己的结算络,业务受到限制;二是单个信用社规模小,如果备付金过多,影响信用社的盈利水平;备付金过少,容易发生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这样,基层信用社和上一层次的信用社就形成了有效的业务合作关系。 (二)财政扶植农村金融进而间接补偿农业成为重要通道 各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扶持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和措施。由于财政的力量是有限的,各国政府制定农业金融法规,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对公营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并通过他们贯彻农村金融政策。同时,为了保障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除了政府的银行,也有私人银行、农村信贷协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非正式金融组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担雹基金、信贷政策和利率等手段进行调控,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信贷的资金总量,支持农业开发项目和农业现代化。 各国政府通过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其目的是以农村金融为渠道,把财政的补偿输导给农村经济。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提供担保等等。例如,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调研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成为当前及将来一段时间农村工作的主旋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聚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当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难点 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需求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和生态型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缺乏周密和强制的金融制度安排,造成农村金融服务战线大幅收缩,支农金融机构主体出现缺位,使得农村出现资金外流、服务退化和经济“贫血”的状态,进而导致农业资金投入上呈现财政无力投入,政策性金融无权投入、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合作性金融力不从心、民间借贷一片混乱的尴尬局面,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严重,广泛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金融运行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制肘、双相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一)需求型金融抑制。需求型金融抑制是指农村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金融抑制现象。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中。 1、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固有的双重风险导致农村领域自然需求与投资需求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受到自然条件与经营风险固有的双重风险的制约,减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 2、长期存在的农村土地制度缺陷与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一是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不为农户发放贷款。二是商业性银行--农业银行名不副实。三是支农主力军--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贷款比例缺乏刚性约束。四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挤出效应。 3、弱势的农户群体与有限的归还能力难以有效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80%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村,“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困苦”是当前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形成了收入差距巨大、层次十分明显的社会结构,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则是我国农村居民中为温饱所困扰的弱势群体。 (二)供给型金融抑制。供给型金融抑制是农村金融贫困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当前农村金融贫困的现象十分普遍和突出,供给体系残缺不全、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供给产品传统单一。

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

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 日期:2020年03月06日 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和防控金融风险能力,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日前联合印发了《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为各类金融活动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的系统及制度安排,在金融市场运行中居于枢纽地位,是金融市场稳健高效运行的基础性保障,是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和强化风险防控的重要抓手。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监管组织出台了相关准则,要求各国遵照执行。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逐步形成了为货币、证券、基金、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交易活动提供支持的基础设施体系,功能比较齐全、运行整体稳健。随着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效率也面临一定挑战,在法制建设、管理统筹、规划建设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为推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效发挥金融市场定价与资源配置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的统筹监管与建设规划。 我国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范围包括金融资产登记托管系统、清算结算系统(包括开展集中清算业务的中央对手方)、交易设施、交易报告库、重要支付系统、基础征信系统等六类设施及其运营机构。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与各部门、地方密切配合,扎实推进《方案》各项改革工作,统一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优化设施布局,健全治理结构,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本资料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融资租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融资租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融资租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大有可为 成都,融资租赁公司罗晓春 通常融资租赁更多运用于独立、耐用、可移动设备的融资和销售。据介绍20世纪70年代,美国、欧洲计算机用户的90%,美国、英国建筑机具用户的50%,英国拖拉机用户的30%都曾用融资租赁方式(来实现其购买),此时融资租赁极其类似于设备的分期付款购买,或简称以租代购(参见罗晓春《融资租赁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但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此,同时还必须认识到,目前全球1/3—1/4的投资也是通过融资租赁来完成的。 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传统的融资租赁更多地支持工商企业添置生产经营设备,那么融资租赁在当代能否更多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在新的领域作出新的贡献呢?我们研究探索的答案是完全肯定的,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中不仅可以有所作为,而且是大可有为。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特性 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既有硬件设施,也有软件条件。即它既包括社会基本需求的房产(经济型住房和办公商用房产);飞机、机场、铁路、公路、水运及道路、隧道、港口等交通运输;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能源;水库、水坝、给排水、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水利;邮电通讯(电信、邮电、信息网络)等公共设施(即更多表现为有形物质的,也是人们通常称的基础建设),而且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和安全等社会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亦即通常说的软条件)。 我们也可将基础设施综合概括为八大系统:(经济型)房产系统、能源系统、供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讯系统、环保系统、科教文体系统和防卫防灾安全系统。 由此可见,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国有(中央和地方)企业(及部分大中型民营企业)成为大型基础设施的业主及融资租赁的债务人,它们体量大、资产多、现金流量好、信用佳,既愿意也有能力按时付租,进行融资租赁的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小。

人才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_欧阳卫民

83 观察思考 GUANCHA SIKAO 2016年第5期主持人:马 杰 年大业,人才为本。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人才是金融发展的 核心要素。近年来,广州市大力实施金融人才建设工程,出台了《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评选出首届共218名高层次金融人才,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将继续加大金融人才工作力度,努力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广州市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人才支撑,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深刻认识做好金融人才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美国总统罗斯福问其科技局长:战争结束后我们做些什么?科技局长的回答是,发动一场人才战争。于是,当苏联忙着运回德国的机器时,美国则忙着运回德国的专家,这些做法为美国的科技腾飞和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与传统产业相 百 比,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金融人才对推动行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显得更为直接、突出。金融高层次人才包括了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其中,领军人才决定了机构的地位,管理人才决定了机构的去留,专业人才决定了机构的活力。伦敦市政厅每年公布的《伦敦在全球金融中心中的竞争地位》研究报告,就将优秀人才列为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首要因素。 2015年广州市首次实施了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社会上有些同志不太理解,认为金融业本身收入已经很高了, 为什么还要给他们奖钱,这不公平。举一个例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不惜花血本雇用了大量的专家。当时,国务大臣的月薪是800日元,而一位英国专家的月薪高达2000日元。金融人才虽然收入比较高,但这是他们劳动的成果,金融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GDP和税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倍以上。同时,国家对个人所得税采取的是超额累进税率,最高为45%,而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就没有这么高的税率,香港最高才17%,所以深圳前海、珠海横琴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使香港的金融人才在前海、横琴只需负担最高17%的税率,即所谓的“港人港税”,很快就吸引了大量的境外人才前来工作,为两地的金融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越是精英的人才越容易流动,因为他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所以他们在不断寻找最适合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为了吸引和留住这些精英人才,为城市发展所用,必须采取特殊的政策,比如,“补砖头不如补 人头”,广州市出台实施《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正是这一工作要求的具体体现。事实也证明,我们实施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市财政每年拿出了几千万的资金,对全市现有的和新引进的高层次金融人才进行奖励,在金融业界形成了积极的影响,极大提升了广州金融的美誉度和对人才的吸引力。当然,这些奖励与金融人才对省、市的GDP以及地方税收的贡献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正在修订政策,拟提高奖励的力度,降低任职的年限要求,使更多的金融人才受惠。同时,我们也鼓励金融人才更多地尽社会责任,多做捐赠,回报社会。 认真解决广州市金融人才的短板问题 近五年来,按照“另辟蹊径,格外努力”的工作要求,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不断提速,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广州市金融业增加值翻了一番(从2011年的855亿元增至2015年的1629亿元),税收收入翻了一番(从2011年的195亿元增至2015年的347亿元),新增金融就业人员达3万人。金融交易平台从无到有,形成了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广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五大平台,建成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国际金融城、南沙现代金融服务区、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广州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五大金融功能区,全国首条民间金融街、全国首家小额再贷款公司、资金互助合作社、社区金融服务站等一批金融创新成 人才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 欧阳卫民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 论文题目: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学生姓名:彭文静 学号:201260130103 班级:英语1201班 专业:英语 指导教师:胡建国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研究

摘要:城市化进程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但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功能衰退、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效率低下, 投融资已成为制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适用性的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入手,开拓思路,从各个城市的角度考虑,结合项目本身的特性,进行融资模式的设计和选择。文章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整个城市的经营中并结合各种融资手段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尤其是中小城市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研究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的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也从国家开始向外商和民营企业开放,开放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三方共同参与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唯一主体。改革开放后,投融资改革开始了渐进式的民营化、多元化发展。当前,各级政府在增加财政投入、银行贷款投入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海外资本参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领域,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融资渠道多样化的融资模式。然而这种种情况下仍然有一些问题。 1.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主要存在的问题 1.1投融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各地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采取的是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给予补助的办法,主要依靠政府以自身所掌握的财政性资金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其他的投资渠道尚未完全建立。同时,对所建成的基础设施往往也由政府经营,对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采取低价使用或无偿使用的政策。尽管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但在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迅速扩张的形势下,国家预算内投资对基础设施资金的满足率将逐年下降。由于自身资金不够,具体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撑资金缺口。由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而且预期收益不高,再加上价格扭曲原因,使得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加大。因此,基础设施项目对商业性资金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利用外资主要来自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虽然还款期限较长、利息率较低等优惠条件,特别适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但由于总量有限,同时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其稳定性难以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政府融资手段亦显得相对单一,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迄今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而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市政债券可为地方政府的城建融资提供一条稳定的渠道,使政府通过市场的方式,低成本、长期地筹集建设资金。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必然造

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分析

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分析 内容摘要: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瓶颈,特别是在国家关紧信贷和土地两“闸门”之后,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将更加困难。目前刚兴起的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融资方式的创新,具有许多优点,是一条为解决我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境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基础设施融资困境资产证券化 目前台州正处于大转型、大投入、大调整、大发展重要时期,但现在我市所采用的融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来满足我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在国家加强信贷调控和土地调控之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将更加艰难。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融资方式,以解决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困境。 一、我市基础设施现用融资方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主要有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股份合作、发行债券和BOT等。但这些融资方式在为基础设施筹集资金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问题,所提供的资金上升幅度有限。 1、财政拨款。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2005年我市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只有3.21亿元,而同期城市维护建

设资金支出就达16.78亿元,其间巨额资金缺口只能通过预算外资金解决,主要是土地收益。在目前中央关紧土地“闸门”的情况下,土地收益呈现不稳定状态。不仅如此,今后将实行土地出让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土地出让金将首先用于确保失土农民的社会保障。因此,光靠财政投入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 2、银行贷款。2006年8月底全市存贷比达78%,这说明我市银行资金利用已经较为充分,拓展的空间不大。同时商业银行以大量的短期储蓄资金承担基础设施项目的长期贷款,隐藏着严重的流动性风险。2006年6月末,我市政府性项目贷款余额145.56亿元,其中有64亿元贷款将到期,占2005年贷款余额的46%,而前期解链方法能用的基本用尽,在土地收益下降的情况下,金融风险形势严峻。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对贷款的审批越来越谨慎和严格,对于基础设施这类贷款,由于数额大、贷款期限长风险高,商业银行从自身风险角度出发,一般不愿轻易提供,或者要求高利贷利率以补偿其风险。虽然国家开发银行作为基础设施贷款的政策性银行,融资成本较低,我市也已经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到了134亿元贷款授信额度。但是相对我市“十一五”期间“十大百亿”工程约2500亿元的投资额来说,银行贷款还是难以满足我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 3、股份合作。为了克服财力不足的矛盾,1994年市政

现代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现代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发表时间:2020-02-25T12:45:56.39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张永辉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愈加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而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稳固“底盘”,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被列入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当中,就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基本框架已经成型,硬件设施基本符合标准,但在细节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金融监管、市场运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前提。 山东恒信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14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愈加重视金融经济的发展,而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稳固“底盘”,其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被列入中国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当中,就近几年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基本框架已经成型,硬件设施基本符合标准,但在细节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金融监管、市场运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金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的前提。基于此种情况,本文通过对金融体系建设现状以及不足之处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金融体系建设的建议,促进金融体系建设工作早日落实到位。 关键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金融;着力点 引言:金融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市场运行以及实体经济服务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始终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大环境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次,一方面为市场经济稳定运行予以重要支撑,另一方面为建设“金融强国”奠定了基础。此外,为推动金融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国家要重点解决当前阶段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朝向更好方向发展。 一、中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不足分析 (一)从机构运行视角分析金融建设不足之处 就目前金融发展趋势来看,整体发展趋势较为稳定,但从机构运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不利于金融体系长远发展的问题,例如:非公司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形式与市场化建设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金融监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现代化市场建设快速发展的影响,困难重重,主要是与金融经济体系建设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金融监管过度依赖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市场竞争,其次是机构较为分散甚至出现市场分裂现象,与国家集中统一发展目标不相符。以中国的债券市场为例,中国债券市场被分为交易所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种不同市场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存在较大差异,受不同监管部门监管,遵守不同交易规则,受其影响,市场建设便利性以及公平性均会受到影响。 (二)从金融监管视角分析金融建设不足之处 就当前阶段金融经济总体发展情况而言,金融经济的发展需要监管多部门之间互相配合;就金融监管层面来看,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以功能监管、协同监管为特征的“一委一行两会”的全新监管格局,但金融基础设施监管仍处于旧框架,监管标准以及层次不够分明,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集中管理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因其处于旧框架中,监管职能与行政职责的区分较为模糊,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导致,在上世纪90年代,金融基础设施在证监会的主持下应运而生,而这种职责划分不明确的现象持续至今,并逐渐成为制约监管效果与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 (三)从法律法规视角分析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之处 从法律视角出发对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分析,会发现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与此同时也会发现中国在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较为模糊,针对性不强,其中涉及金融监管的法律条例主要是等级较低的行政规范,执行型不强。法律制度是确保金融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在支撑,缺乏支撑和保障的金融体系在发展上必然会受到影响,补全金融基础设施法律短板势在必行,才能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建设。 二、加快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工作 在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一委一行两会”应将其统领全局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在监管过程要做到职责明确,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统筹工作,并监督监管工作进行情况,协调职能分工,将监管工作落实到位;而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金委会办公室,对部分金融基础设施进行直接监管的同时负责将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到位,并明确监管范围,从不同角度推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以此为前提形成合作统一、分工明确的金融监督管理体系;最后由证监会与银保监会负责金融基础设施微观审慎监管以及行为监管的相关工作。此外,在权责明确的大前提下,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配合金融基础设施监管工作,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全方位的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出谋划策,共同构造稳定安全的金融发展体系。 (二)将金融创新提上工作日程 金融基础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对其进行金融创新,创新是推动其走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换言之,金融创新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互为表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金融创新的基础,金融创新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高级形式,在助力金融机构提升发展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阶段,人民银行将“数字货币”研发工作提上工作日程,并不断开拓与之相关的金融工作,与此同时不断拓展金融领域的工作,推动金融区块链平台业务发展。此外,金融基础建设作为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不仅能够较好的保障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而且能够推动金融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另外,监管部门要格外注重一点,金融体系目前发展较为稳定,作为金融管理人员,要在稳定中追求发展,在金融创新方面加大关注力度,让金融创新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而非风险,合理控制金融风险。 1、完善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是促进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得以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推动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将完善法制建设作为重点工作予以实施,在法制建设方面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规范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法律,对市场运行以及监管的细节予以明确规定,进而使得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其次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具体的金融基础设施制定专门的行为法则,将监管的内容进行细化处理。此外,通过金融信息标准化立法,对信息擦剂的范围以及具体形式等有所了解,并加大地金融信息的保护力度,打击盗用信息以及信息泄露等不法行为;最后一点便是防范金融风险,受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防止外部风险伺机而入,对中国的金融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产生不可预估的后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