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_省略_贝拉米_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_陈学明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_省略_贝拉米_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_陈学明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_省略_贝拉米_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_陈学明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__省略_贝拉米_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_陈学明

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陈学明

[摘 要] 福斯特作为一个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他提出了以下两个判断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第一,在当今世界上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决生态

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直接导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

自然观,如果否定或者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那么也就会无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实质与意

义。第一个判断与当今世界上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包括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价

值的人相对抗;第二个判断与当今世界上一切千方百计消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实质、用各种方式将马克思

主义拉向唯心主义的人相抗衡。本文比较详细地剖析了他是如何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

观,以及如何论证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引出其生态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 唯物主义自然观 伊壁鸠鲁 费尔巴哈 生态世界观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强调:“彻底的生态学分析同时需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种观点。”(J.B.F o s t e r,M a r x's E c o l o g y:M a t e r i a l i s ma n d N a t u r e, M o n t h l y R e v i e wP r e s s,2000,p.15;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福斯特的这一著作已有中译本,刘仁胜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本文在翻译福斯特的相关原文时,参阅了这一中译本。)他的意思是,只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才能提供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思想武器。人类能否最终走出生态困境完全取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历史命运,也就是说,如果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成为人类的主要思想方法,那么生态问题的解决将是早晚的事,将会变得一帆风顺,但倘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被人类唾弃,人类远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那么解决生态问题将永远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人类在生态困境面前永远显得心余力绌,勉为其难。基于这一基本认识,他又强调,人类在生态学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人类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成就是同步的。生态学思想的发展往往主要体现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理论的进步。他这样说道:“事实上,整个19世纪生态学思想发展的最大成果就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崛起,而这又与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伴随。”(p.13)正因为在福斯特那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生态学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他对马克思的生态观点的揭示与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理论的披露也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也就是说,在福斯特看来,只要说清楚马克思的哲学观念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占支配地位的,也就等于把马克思理论所蕴含的生态观点揭示出来了。在一定意义上,他把对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转化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揭示。又鉴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辩证法可能并没有多少异议,但对马克思是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中也大有争议,从而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研究马克思的哲学观究竟是不是唯物主义这一问题上。他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个方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是如何说明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以及如何说明马克思怎样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引出他的生态观的。

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即马克思作为“左翼黑格尔派”时期,就开始思考思辨哲学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冲突,力图超越“左翼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因此,实际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早在马克思的青年时期就已开始形成。研究马克思

104

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应当首先研究他青年时期的唯物主义观点。具体地说,应当首先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异》。

在古希腊这么多的哲学家中,为什么马克思对伊壁鸠鲁情有独钟,把伊壁鸠鲁称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福斯特认为,原因就在于伊壁鸠鲁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马克思看中的也正是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理论。所以,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刚登上哲学舞台就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指向。他坚决反对有人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看作是“一种用黑格尔的术语来描述伊壁鸠鲁的自我意识”,而抹杀“伊壁鸠鲁主义与启蒙时代英法唯物主义之间的关联”。他强调,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仅是他在黑格尔的影响时期留下的奇异之作”,而且实际上已超越了黑格尔的观点而与“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达成一致”。不仅如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极大地从伊壁鸠鲁那里吸取灵感”,“以间接的努力”“去理解英法启蒙的唯物主义传统向黑格尔哲学提出的问题”。(p p.32-33)福斯特以下述两点作为主要依据,来说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所表述的是唯物主义自然观显然是富有说服力的:

其一,马克思高度肯定伊壁鸠鲁对目的论的批判与否定。

福斯特批评一些人研究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忽视甚至无视马克思在这里对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的赞赏,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历程正是从赞赏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开始的。了解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哲学观点就得从剖析马克思赞赏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入手。他认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受到了伊壁鸠鲁的影响,第一次提出了对宗教的批判,“呼吁把一切超自然的、目的论的原则从自然中赶走”。马克思甚至把与宗教目的论的对立视为伊壁鸠鲁哲学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根据伊壁鸠鲁的观点指出,正是在“恐惧中,特别是在无法消除的内心的恐惧中”,“人像动物那样受动”,“人的自我决定完全被剥夺”,而这种恐惧则是宗教所带来的,使人像动物那样受动是宗教的最大的罪过。正因为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伊壁鸠鲁的哲学是与宗教相对立的,“伊壁鸠鲁使上帝从世界上消失了”(p.58),所以基督教的一切支持者都如此地痛恨伊壁鸠鲁,直至把他咒骂为“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这一点:“卢克莱修歌颂伊壁鸠鲁是最先打倒众神和脚踹宗教的英雄;因此从普卢塔克直到路德,所有的圣师都把伊壁鸠鲁称为头号无神论哲学家,称为猪。也正因为这一点,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才说,当保罗激烈反对哲学时,他所指的只是伊壁鸠鲁的哲学。”①

福斯特要想说明的是,马克思在赞赏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在这里“把伊壁鸠鲁唯物主义的本质看作他关于人类宇宙都有死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是马克思“研究伊壁鸠鲁的钥匙”。伊壁鸠鲁把神赶出自然界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马克思,成为马克思的自然观的基石。他认为马克思的下述话语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只要哲学还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颗要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里跳动着,它就将永远用伊壁鸠鲁的话向它的反对者宣称:`渎神的并不是那抛弃众人所崇拜的众神的人,而是同意众人关于众神的意见的人。'”②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看重的正是伊壁鸠鲁在反对宗教目的论的过程中给人类所带来的唯物主义的光明和启示,他这样说道:“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象征着带来了光明或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说`不',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也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形式。伊壁鸠鲁哲学重视感觉和经验世界,也看到了理性在解释这一世界中有其作用,从而在用理性在对世界做出解释时无需在世界之间的夹缝中生存着的诸神。”(p.59)

福斯特当然也注意到,马克思在肯定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之时还是个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而表述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反对宗教目的论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还只是一部“过渡时期的著作”。但在他看来,这并不表明马克思当时的观点与唯物主义无缘。全部的关键在于,马克思和其他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一样,都把黑格尔主义视为是一种革命的哲学,并都强调黑格尔主义哲学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其“反宗教实质”,体现在其“将观念状态的理性融入激进的启蒙思想”。正因为如此,作为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马克思才有可能会钟情于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反对,从而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他指出,正是由于黑格尔学说的超越性把在这之前的所有哲学体系都当作自身发展的一部分,从而“马克思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伊壁鸠鲁的革命性的自我意识和英法唯物主义视为一致”。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采取了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哲学的形式,同时也热情地吸收伊壁鸠鲁等人的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十分肯定地说道:“事实上,

105

唯物主义和思辨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解决的,马克思已果断地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他是如此地坚守不移,以至于尽管他的思想就外在形式而言是思辨的(或者说唯心的),但在本质上却越来越与唯物主义相一致。”(p.60)

其二,马克思辩证地分析伊壁鸠鲁对机械论的超越。

福斯特认为,对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肯定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逐步形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点,可能不会引起多大异议。事实非常清楚,马克思确实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分析伊壁鸠鲁对宗教目的论的批判的。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的主题是分析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差异,是论述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如何超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倾向的。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代表了古代社会的唯物主义,或者说是古代社会唯物主义的典型。那么,伊壁鸠鲁超越这种唯物主义,是不是就意味着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伊壁鸠鲁离开了唯物主义?与此相应,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的这种超越是不是也就意味着像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所持的立场也并不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这正是福斯特所要着重说明的。他强调的是,实际上马克思是辩证地分析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超越的,马克思指出了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超越是对其机械论和决定论倾向的超越,而并不是对其整个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超越。从而马克思通过分析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差异,通过论述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超越,所形成的哲学观也并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的。他强调,马克思追随伊壁鸠鲁对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超越,逐渐向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发展,可以把这种辩证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但须知由于马克思追随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是建立在正确地理解伊壁鸠鲁的这种超越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并没有把这种超越视为是对唯物主义的立场的倒退,所以马克思通过这一分析所形成的自己的唯物主义尽管已不是机械的唯物主义,但这种唯物主义仍然是以“实在论本体论”即“自然的唯物主义观”(p.64)为根基的。

福斯特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是借助于英国研究伊壁鸠鲁的著名学者塞利尔·贝利(C y r i l B a i l e y)的研究成果。塞利尔·贝利曾经指出,考察马克思的著作,人们会震惊地发现,马克思作为伊壁鸠鲁研究的开拓者居然能够“拒绝自古以来的如下传统看法,即认为伊壁鸠鲁完全照搬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并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并使其显得更糟”,马克思也许是第一个认识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体系之间真实区别的人”(p p.52-

53)。二是借助于本杰明·法明顿(B e n j a m i n F a r m-

i n g t o n)的研究成果。本杰明·法明顿也曾强调,在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之间“马克思转换了他们之间的角色”,使伊壁鸠鲁同德谟克利特相比“成为两者中更深刻的一个”,马克思努力使伊壁鸠鲁的思想体系“既为生命体也为非生命体,既为自然也为非社会,既为物质世界也为道德意识的需求提供空间”,马克思表明“当柏拉图发起同科学的唯物主义斗争的时候”,“伊壁鸠鲁却把他的哲学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所拒绝的仅仅是机械决定论”。(p.52)确实,诚如福斯特所指出的那样原先对伊壁鸠鲁占统治地位的解释是认为他只是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者。马克思的贡献是揭示了两者的区别,从而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马克思是如何揭示两者的区别上也是情有可原的。具体地说,他是这样论述的:“对伊壁鸠鲁占统治地位的解释就是德国浪漫主义内部的那种解释,即认为他只不过是德谟克利特可怜的模仿者,他只不过是在德谟克利特的理论中增添了`任意的怪想'而已。马克思与此相反,他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体系通过把经验世界视为原子世界的`客观现象',而不仅仅是德谟克利特的`主观的假设',从而与更具怀疑论的德谟克利特有哲学体系分道扬镳了。”(p.54)

福斯特指出,马克思的贡献不仅仅在于揭示了伊壁鸠鲁哲学体系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区别,更在于提出了这种区别就在于伊壁鸠鲁超越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机械论和决定论倾向。他这样说道:“伊壁鸠鲁哲学中包含着这样的看法,即认为原子(这种原子是感觉所不能察觉的)世界和感觉实在的知识都由人类理性的内在需求所唤起,而这种理性体现在抽象的个性和自由(即自我决定)之中。马克思的观点是,在伊壁鸠鲁那里,德谟克利特的单向决定论被超越了。对德谟克利特来说,必然性就是一切,而伊壁鸠鲁则认识到了偶然性、意外性和自由的可能性。”(p.54)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论述从“原子偏斜说”开始,就表明他已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主要区别之所在。马克思认定伊壁鸠鲁强调“原子偏斜”已使他“创造了一个偶然的王国和逃离决定论的可能性”。马克思确实

106

着迷于伊壁鸠鲁所说的“原子偏离”,着迷于伊壁鸠鲁哲学“偏离”了存在的所有受限制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自由和自我决定的世界。伊壁鸠鲁认为“原子规律”就是“排斥”,是原子间的碰撞,它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固定不变”。这一思想深深地吸引了马克思,他断言伊壁鸠鲁“最先把握了排斥的本质”,伊壁鸠鲁的“偏斜”“打破了命运的束缚”。(p.55)福斯特认为,由于伊壁鸠鲁超越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机械论倾向,从而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一个严重缺陷,这是马克思的一个重大发现。古代唯物主义总是把思想归结为“被动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本身又像德谟克利特所说的那样“仅仅是一种无从把握的力量的产物”。正是由于古代唯物主义有这样一种缺陷,“唯心主义获得了这样的荣誉:它为`辩证的感觉'提供了`能动'的方面”,“而正是马克思清楚地看到了这种能动性早在伊壁鸠鲁唯物主义中就已经出现了,是同与变化和`逝去'相联系的感觉的概念一同出现的”。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伊壁鸠鲁整个哲学的基础在于把知觉看作为一个暂时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伊壁鸠鲁那里,现象才被理解为现象,即被理解为本质的异化,这种异化本身是在它的现实性中作为这种异化的表现出来的”(p.55)。马克思认识到,在伊壁鸠鲁那里,“已经有了对异化的自我意识的存在之理解,有了对知识既牵涉到感觉也牵涉到理智的抽象的理解”,甚至还可以发现这样的观点:“我们对世界的觉知是随着支配生存的环境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曾经把伊壁鸠鲁这一方面的理论称为“感觉确信的辩证法”,福斯特对这一说法高度赞赏。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肯定,说到底是对自由的肯定。“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就是他所强调的没有最终限制的自由。”(p.56)他引用塞涅卡(S e n e c a)在其《书信集》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马克思观点:“`在强制下生活是错误的;但是没有人是被生活在强制下。'当然没有。在各个方面有许多简短的途径通向自由;让我们感谢上帝没有人能在活着时被强制。我们可以唾弃阻碍我们的强制性。你可以回答:`伊壁鸠鲁这样说过。'”(p.56)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是以伊壁鸠鲁的哲学为依据来论证人类自由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马克思把自由视为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是正确的。事实确实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伊壁鸠鲁曾经说过“献身于哲学”就是“寻找真正的自由”。近年所发现的伊壁鸠鲁的伟大著作《物性论》的部分内容更是给马克思的这一见解“提供了有力和直接的证明”。伊壁鸠鲁在这一著作中坚持认为,人类所做的事情是人类自由的产物。

福斯特确实花了大量篇幅用以说明马克思是如何肯定伊壁鸠鲁哲学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机械论和决定论倾向超越的,但这并不是福斯特论述的主要宗旨之所在。他要着重说明的是,马克思的伟大与高明之处是在对伊壁鸠鲁的这一点做出肯定的同时,强调伊壁鸠鲁的这一超越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的超越。在他看来,对后一方面的说明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一点也不亚于对前一方面的说明,因为从当下实际情况来看,最危险的并不是认识不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肯定,而是认识不到马克思对伊壁鸠鲁进行这种超越时坚守唯物主义立场的肯定。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与决定论可以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通过这种超越走向唯心主义,二是坚持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超越。马克思所要说明的是伊壁鸠鲁的超越从总的来说是属于后一种超越。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三个主要根据:第一,伊壁鸠鲁反对机械论和决定论,当然强调了偶然性。但是伊壁鸠鲁在强调偶然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必然性。伊壁鸠鲁把人类所做的事情视为是人类自由的产物,但强调这种自由不仅仅是偶然事件,而且也是必然事件。伊壁鸠鲁反对一切僵硬的决定论,因为如果坚持决定论的观点,生命本身将变得毫无意义,但伊壁鸠鲁与此同时也“捍卫唯物主义”。“伊壁鸠鲁从来没有力图完全否定必然性,而只是强调自由的可能性,打破这种必然性的束缚”,“这意味着如同他所说的:一切可能均是有起因的”。(p.56)第二,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的偏斜”,强调“原子的偏斜”就是赋予原子自由。如果从原子的自由进一步引出原子是有灵魂的,也就是给原子“加入一定程度的精神因素”,那么这样一添加就走向了“非唯物主义的原则”。显然伊壁鸠鲁尽管强调了原子的偏斜与自由,但并没有进而提出原子是有灵魂的,原子是精神性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那些强调原子的偏斜“没有原因可说明”的人,才会认为持有决定论观点的人是“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原子本身就是没有原因的”,而伊壁鸠鲁并不是这样的人。(p.54)第三,伊壁鸠鲁在反对机械论和决定论的同时,又反对宗教目的论。必须结合他批判宗教目的论的总的理论立场来认识他对机械论和决定论的超越。“马克思强调,伊壁鸠

107

鲁哲学的显著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一方面表现为与德谟克利特物理学的决定论的对立,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与宗教目的论的对立。”(p.56)只要把这两种对立联系起来探讨,就可知道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并不是要走向宗教目的论和唯心主义,而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超越。

福斯特着重说明的是,马克思之所以如此地强调伊壁鸠鲁是在坚守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超越机械论与决定论的,就是为了说明伊壁鸠鲁是个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在肯定伊壁鸠鲁是个唯物主义者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内化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已把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内化到他自己的思考之中”,这正好像他“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内化到他自己的思考之中”一样。(p.61)福斯特认为,到马克思完成他的博士论文时,他已经具有了唯物主义应该具有的立场,而且这种立场与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立场不尽相同,它带有非机械论和非决定论同时又反目的论的特征。显然这得益于对伊壁鸠鲁哲学的研究,特别是得益于对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与决定论所做出的辩证分析。福斯特这样说道:“他(指马克思———引者注)同伊壁鸠鲁主义和英法唯物主义者们的相遇,使他和恩格斯后来所说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了面对面的关系。”(p.63)

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来源于伊壁鸠鲁的哲学,但即使在当时,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也要比伊壁鸠鲁的来得彻底。这主要表现在马克思批评伊壁鸠鲁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时在有些场合走过了头,从而给人们造成了离开了唯物主义立场的印象。如前所述,伊壁鸠鲁从总的来说是在坚守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超越机械论和决定论的,但有时候伊壁鸠鲁出现了稍许动摇和模糊。福斯特认为,正因为马克思在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方面是毫不含糊的,从而他对伊壁鸠鲁在这方面的稍许动摇与模糊也绝不容忍,绝不放过。他所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曾批评过伊壁鸠鲁反对“真实的可能性”。马克思说,伊壁鸠鲁是个唯物主义者,如果说他有什么过错的话,那主要表现在把可能性抽象化,这种抽象的可能性夸大了偶然与自由意志,从而反对了“真实的可能性”,而“真实的可能性”是承认必然性的。这样一来,伊壁鸠鲁有时就轻视实证科学并嘲笑经验主义,而这显然与其唯物主义的立场产生冲突。在福斯特看来,我们完全可以从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这一批评中领悟马克思当时坚守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经何等坚定!

福斯特在论证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消化与吸收伊壁鸠鲁的相关理论所形成的哲学观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之后,马上又指出,毕竟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的一部过渡性的著作,从而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推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尽管是那么坚定,与伊壁鸠鲁的相关观点相比较又是那么彻底,但总不能说是一种成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认为,马克思的成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马克思密切关注德国、法国和英国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后,特别是在系统地接触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哲学以后才形成的。这样,福斯特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揭示与研究又转变为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即研究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吸收与消化费尔巴哈的人文主义的唯物主义,“坚决地转向唯物主义,而且催生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更加深刻的总结”(p.65)。

与众不同的是,福斯特对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相互关系的研究,并不把注意力集中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与超越上,而是集中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消化与吸收上。我们知道,在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受费尔巴哈的影响是个重要环节,但一般的研究者,总强调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似乎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超越。福斯特并不这样看,在他看来,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吸收继承。正因为人们忽视甚至抹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吸收继承,而是片面地突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化。福斯特强调,要真正认识唯物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必须正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吸收继承。如果要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向唯心主义,那么就把文章做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上;如果正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即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那么就把文章做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上。

通常认为,费尔巴哈于1841年出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是他的主要著作。费尔巴哈在这一著作中论证了“上帝只是现实的、真正的人类感觉的倒

108

置,是人类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了上帝”。通常又认为,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一著作实现的。福斯特并不这样看。在他看来,第一,这一曾经使费尔巴哈声名大作的著作其实并不是他的主要著作;第二,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也不是通过这一著作实现的。他强调:“对马克思来说,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的论证除了给人带来震惊之外并没有任何其他新的内容,因为在青年黑格尔派中早有人提出过相同的观点。”(p.68)他还指出,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吸取伊壁鸠鲁有关宗教目的论的论述,对宗教的本质也提出过在深刻性和尖锐性上不亚于费尔巴哈的批评。

福斯特认为,费尔巴哈于1842年出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才是他的主要著作,而对马克思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其牢固确立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也正是费尔巴哈的这一著作。那么,费尔巴哈在这一著作中究竟向人类贡献出了怎样的哲学观点呢?福斯特认为就是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或者说对自然的唯物主义的理解。

福斯特认为费尔巴哈在这一著作中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脆弱的部分,即自然哲学体系部分,实现了与黑格尔的决裂。在黑格尔哲学中,自然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其自我决定的方法,也就是说,自然本身不能进行其任何有意义的活动。自然只是一种精神存在,而在完全成为一种精神存在之前,自然只是思想被迫经历的从抽象到一般形式的隔离。黑格尔认为自然是从精神中分离出来并退化为“粗劣的唯物主义”。福斯特引述了黑格尔在其《自然哲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黑格尔究竟是如何看待自然的:“自然界的宗旨就是自己毁灭自己,并打破自己的直接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的外壳,像芬尼克斯那样焚毁自己,以便作为精神从这种得以更新的外在性中涌现出来。”(p.75)福斯特认为黑格尔的这种自然观在把自然视为非客观的精神存在的同时,把人类本身也看作为非客观的精神存在。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指出,在黑格尔体系中,自然已“被剥夺了其现实性,以符合人类的意愿”,而精神则“可以赋予自然以意义”(p.75)。

福斯特指出,费尔巴哈就是要坚决地同黑格尔的这种自然观决裂。费尔巴哈“坚持认为物质世界本身是现实存在的,包括其中的人类及其对世界的感觉”(p.69)。费尔巴哈用其对自然的唯物主义的理解彻底击毁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对黑格尔来说,来自费尔巴哈的批评确实是毁灭性的,因为它打中要害。福斯特这样说道:“正在是这里,费尔巴哈的批判最具毁灭性,因为它就是冲着这个离奇的自然哲学而来的,即就是为了脱掉这个皇帝的外衣。正是缘于黑格尔无法提出真正的自然主义,以及他一意孤行地将外在自然(被视为是机械的)置于绝对理念之外,所以他的思辨哲学———他的辩证法———惊人地毁灭了。”福斯特进而认为,费尔巴哈同黑格尔决裂,实际上与此同时也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青年黑格尔派强调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内在本质是反神学的,而费尔巴哈则认为思辨哲学非但没有构成对神学的批判,事实上反而却变成了神学的“最后的理论支柱”。

在福斯特看来,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所吸取的正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感知特征以及对自然主义的强调”,费尔巴哈的这一思想“对马克思来说至关重要”(p p.70-71)。费尔巴哈在反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的过程中为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一个框架”。费尔巴哈在物质本身中找到了自然的基础。他宣布:“物质乃是理性的一个主要对象。如果没有物质,那么理性就不能刺激思维,不能给思维以材料,就没有内容。”(p.71)费尔巴哈认识到,真正的世界是有限的,有限的世界不能融入绝对精神,也就是有限不可能变成无限。福斯特指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这种“发源于感觉论认识论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反应热烈”(p.71)。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强调感觉的真实性,马克思对此已充分地加以吸取,而费尔巴哈同样也强调感觉论,而且不带有机械性,马克思当然也会加以吸取。马克思认识到,“虽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主要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唯物主义,但他对人类感觉的强调并没有否定自然”(p.71),于是他在《神圣家族》等著作中把伊壁鸠鲁、洛克、费尔巴哈等人的相关理论融合在一起,提出了自己的“产生于感觉经验的唯物主义”。

福斯特认为,自费尔巴哈以后,真正高举唯物主义自然观大旗的就是马克思。“马克思继黑格尔之后强调,至关重要的是把客观世界以及人类的存在作为客观存在,也就是,真正的实在论和自然主义。”(p.77)他认为再也没有比下述一段话,更能清楚地表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彻底性了:“感性(见费尔巴哈)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p.77)与费尔巴哈相比,马克思不同之处在于他更自觉地展示

109

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一致性。他一方面强调“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具有“自然力”,另一方面又提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人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当然尽管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欲望的对象是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然而又指出人类欲望的对象是在人类历史中以不同于人类的方式实现的。关键在于,马克思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他对人类欲望的对象的客观存在产生了怀疑,因为马克思甚至把人类历史也视为人类“真正的自然史”。千万不能忘记马克思是竭力主张“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福斯特认为,对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关键是要把握好以下两点:其一,“他对人类和世界(即它的本体论基础)的客观性认识”;其二,“他对相互关系的自然历史和人类历史的认识”。(p.77)具体地说就是,首先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人类社会的“本体论基础”的自然界也是客观存在的;其次马克思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福斯特总结说:“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使自己完全彻底地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p.Ⅷ)他还具体总结说,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之所以值得称道,是由于他在以下三个方面同黑格尔体系发生决裂,这三个方面既是费尔巴哈同黑格尔体系的决裂,同时也是马克思同黑格尔体系的决裂:其一,论证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并没有取代唯灵论(用哲学语言说是“神学”),到头来只是恢复了唯灵论而已;其二,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了理论的基本原则”;其三,反对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原理,这个原理通过黑格尔本人所说的“启示”,即所谓“自然万物只是思维的存在”,而描述了“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的。福斯特强调,马克思正是借助于费尔巴哈与黑格尔体系的决裂才实现与黑格尔体系的彻底决裂的。无论如何不能低估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即使马克思以后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进一步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我们还能看到,“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唯物主义仍然回响在马克思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之中”(p.80)。福斯特承认,即使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实现了彻底的决裂,但也不能说马克思一点不受黑格尔影响,一点不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什么。更直接地说,他承认:“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法中的积极因素,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但与此同时他强调,即便如此,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这种唯物主义从来没有同他思想中固有的那种深刻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分离”(p.15)。这就是说,福斯特把马克思通过改造和吸收伊壁鸠鲁、费尔巴哈等人的相关理论所形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视为马克思一生所坚持的“固有的思想”。即使后来他把唯物主义发展成实践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其基础还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我们在本文的开头业已指出,由于福斯特坚持认为只有唯物主义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资源,所以在他看来,说清楚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首先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那么也就等于交代了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理论。揭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揭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是一致的。他再三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生态观直接导源于他的唯物主义”。(p.Ⅷ)下面我们说具体地看一下,他是如何论述马克思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引出生态观点的。

一种生态理论首先要回答的是究竟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即如何看待外部自然界。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生态观点正是立足于对生态环境、外部自然界的正确认识,而这种正确认识直接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即强调自然界是不随人的主观愿望转移的。马克思要人类面对自然界时,坚持真正的实在论和自然主义观点,要牢记:“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人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p.77)他这样说道:“在这个方面,马克思持有的是当下被当作`实在论'的本体论的观点,即强调外在的物理世界相对于思维的独立存在。”(p.6)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是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点。福斯特还指出,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把尊重自然的客观存在性与尊重自然的有限性联系在一起,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有限的。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源于伊壁鸠鲁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110

义。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就是强调自然界的有限性,强调一切生命和存在的暂时性,认为自然界的基本原则就是不可能从“无”中产生出“有”来。自然界的死亡是必然的,这种“死亡”才是“自然界不死的实体”,“自然界不死的生命会被不死的死亡夺去”。费尔巴哈更是认为“真正的世界是有限的”,“有限不可能变成无限”。正因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突出的是自然界的有限性,所以马克思要求人类在面对自然界时必须时时处处想到它的有限性和暂时性,强调这要成为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一种生态理论其次要回答的是究竟如何看待人自身,因为只有把人自身是什么这一点搞明白了,才能知道怎样正确地面对外部自然界。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对人的看法,这些看法构成了他的生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视为一种客观存在,他所说的自然既包括外部自然界,也包括内部自然,即包括人自身。人的一切,包括形体、肉、血和头脑等统统都是属于自然界,或者说统统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把人理解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仅“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这是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中关于人的观点的核心。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人具有一般自然存在物的共同特性。具体地说,人这种自然存在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福斯特认为,忘记人自身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也像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人们在与自然界打交道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而这正是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所强调的一个重点。福斯特也注意到,马克思在把人视为客观存在的自然存在物之时,并没有把人这种自然存在物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完全相提并论。马克思突出了人这种自然存在物的“生命力”,强调人这种自然存在物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尽管也是自然界大家庭中一个成员,但他不是为了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而存在的,而是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存在的。福斯特在指出这一点以后强调,当我们注意到马克思突出了人这种自然存在物的特殊性时,不能歪曲马克思的观点,即不能离开自然存在物的普遍性片面地理解这种特殊性,他的意思是,马克思是在强调人这种自然存在物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来论述其特殊性的,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论述了人是一种有感觉的存在物、人具有能动性,就以为马克思像许多唯心主义那样也否定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而否定人的客观实在性。福斯特指出,马克思像费尔巴哈一样强调“人类的感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人的客观实在性”(p.71)。一般的自然存在物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有限性的特征。人这种自然存在物也不例外,亦是“有限的”。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引出的关于“人是有限的”结论,在当今人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启发意义。所谓“人是有限的”,不仅说人也像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其生命是暂时的,走向死亡是必然的,而且还指人的活动“始终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这些物质条件作为人类活动的前提而存在,处处限制着人的活动,从而人的活动不可能完全自由,人的自由是相对的。(p.15)当我们指出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物之时,实际上也就等于承认人会受客观的必然性所制约。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存在物的客观实在性和有限性,就是要人们充分认识人是受外在的客观必然性所支配的,人的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是有限度的。人类倘若无视甚至违背这种客观必然性和有限性,将会碰得头破血流。

一种生态理论最后要回答的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为人类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人类早晚得回到这些基本准则那里,把它们用来作为自己摆脱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方针。

福斯特认为,既然在马克思那里,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类对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人类与地球在整个物质进化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既是伊壁鸠鲁、费尔巴哈,更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p.13.)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按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人类不再被假设为占据完全的统治地位,在“存在之巨链”当中不再居于低等有机物和“最高天使”之间固定的中间位置。“自然界是没有等级秩序的,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之间并没有绝然的不可逾越的鸿沟。”③福斯特认

111

为,当前存在着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争论的双方都把人类与外部自然截然对立起来,都不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生态观点。一方面把人视为自然的主人,认为人具有对自然绝对的统治力是错误的,另一方面也必须记住“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类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

福斯特认为,在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之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以下这一点,而这一点正是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不能忘怀的:人必须靠自然界生活,因此人必须“占有”和“再生产”自然,但“占有”和“再生产”自然不等于人可以充当自然的“所有者”。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人不仅来源于自然界,而且也“靠自然界而生活”(p.72)。“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这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界最基本的关系。当马克思把自然界说成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时,实际上就是为了说明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人的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不仅人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自然界,即需要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而且人的精神生活也得靠自然界的恩赐,因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乃是“人的精神的食粮”,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人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但自然界往往并不是现成地赋予人生活资料,而需要人主动地去“索取”、“占有”和“改造”。现实的自然界就成了“经过人改造过的自然界”,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界”,成了“人的劳动的产物”和“历史的产物”。这样很自然地给人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人可以成为自然界的“所有者”。福斯特认为,马克思从其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引出的生态理论就是要破除这种假象。正因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因此,马克思坚持认为自然尽管可以被人“改造”甚至“占有”,但它总是客观存在的,它总是按照自己的客观规律运转,它不可能让人成为其“所有者”而随心所欲地处置它。

在马克思的有关生态理论中,确实有大量如上述那些要人类遵从自然界的客观必然性,顺应自然界的论述。但不可否认,在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中,同样也存在许多鼓励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征服”自然的内容。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生态中心主义者激烈地批评马克思的所谓“反生态”立场。那么如何对待在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中的这些似乎自相矛盾之处呢?总不能为了强调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主要是要人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必然性,顺应自然界而无视甚至抹杀马克思鼓励人类去“征服”自然的论述吧!福斯特并没有这样做,他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说明。

他不否认下面这些也是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就是要人类积极地去“实践”、“行动”,包括面对自然界也要积极地去“实践”、“行动”。特别是当人类与自然界处于对立状态,自然界成了一种“异化的”自然界之时,人类更应当通过积极的“实践”来克服自然的“异化”。福斯特这样说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我们应当通过行动,即通过我们的物质实践来改变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我们自己的独特的人类—自然的关系。”(p.5)马克思决不是一个宿命论者和悲观主义者,他不断地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美好的前途,当然这种努力包括改变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前所述,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有限的,从而也是“受苦的”存在物,他们往往发现客体都外在于自身。但是,马克思要人类不能屈服于现状,“不能只是受自然界的限制”,而是伊壁鸠鲁所说的那样,“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发明来改变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坚持认为,只有在实践的王国中,在人类的历史中,才能找到解决人类异化的方案。人类对其自身的类存在和对自然的自我异化———这构成了大部分的人类历史———同样在相同的人类历史中找到了解决的方案,即通过努力来超越这种自我异化。”(p.78)马克思确实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生活资料的生产而产生了与自然的历史性联系,自然因此而对人类呈现出实践的意义”,“自然作为一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也就是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一种结果”,既然如此,马克思当然会顺理成章地要人类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建立与自然界的历史性联系。

与这种强调行动、实践的观点相一致,马克思同样不否定对自然界“统治”的必要性,确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会找到许多关于“统治”自然的论述。“统治”自然的观念已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的一个不变的主题,马克思的理论也没有游离于这个主题之外。“在伊壁鸠鲁哲学中甚至还可以发现这样的观点:我们对世界的觉知是随着统治生存的物质环境的演化而发展的。”(p.55)这一思想被马克思所完全接受,马克思也再三强调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有通过对其“统治”而实现。由于人类对自然的“统治”又往

112

往借助于“自然科学”来进行,从而马克思同样不否认自然科学的作用。马克思强调的是,“自然科学是运用实践的方式通过改变工业来改变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意义上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的解放做准备的”(p.78)。在伊壁鸠鲁那里,同样也在马克思那里,强调唯物主义即是强调科学,“唯物主义与科学取得了一致”(p.3)。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现代科学起源于唯物主义已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一思想也深深地印在马克思的脑际。

当福斯特做出上述交待以后,即在罗列马克思的生态理论中也存在着与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的生态观点从表面上看不相符合的成分以后,马上加以说明:正如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表述为实践唯物主义之时千万不能忘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仍然是以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为基础的,我们在注意到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要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实践去“统治”自然之时,也应当不能忘记马克思所说的这一些是以遵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有限性为前提的。马克思所说的“实践”,并不是一种离开了对必然性的遵从绝对的自由行动。而马克思所说的“统治”自然当然也并不是意味着自然的任意支配甚至伤害。福斯特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统治自然”的观念,“并不必然是指对自然或者自然规律的极端漠视”。培根本人曾做出论证,“`统治'自然的思想根植于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和遵从”,这何尝也不是马克思的基本立论呢?(p.2)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马克思教导人们要“统治”自然,还应看到马克思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统治”两字的。马克思所说的对自然的“统治”实际上指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正确运用的”,在一定意义上还包括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假如这样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统治”自然,那么“统治”自然的观点与马克思的另外一些生态观点就不相矛盾了,例如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他说:“一当我们认识到,在`统治'自然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根本性的矛盾,那么,对`统治'与`可持续性'这两个概念都源自于同一个培根哲学的传统这一点,也就不会大惊小怪了。”(p.12)他的意思是说,实际上无论是“统治”自然的思想还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是从伊壁鸠鲁、培根、费尔巴哈、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引出来的,都是唯物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两者并不构成根本性的冲突。福斯特指出,所有这一切只要放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大背景下就是不难理解的,只有把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置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之下,才能把握其实质与意义。

福斯特作为一个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由于他提出了以下两个判断而为全世界所注目:第一,在当今世界上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真正成为人类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点直接导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特别是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如果否定或者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那么也就会无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实质与意义。第一个判断与当今世界上一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包括否定马克思主义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价值的人相对抗;第二个判断与当今世界上一切千方百计消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实质,用各种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拉向唯心主义的人相抗衡。上面我们比较详细地剖析了他是如何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如何论证马克思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引出其生态理论。这两个方面的论证都富有说服力,尽管他的一些具体论述我们尚不能全盘接受,但他的观点确实使我们产生震撼,给予我们启发。当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揭示并没有到此为止。他认为,当马克思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特别是当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展开了对资本的系统批判后,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更加深入、更加系统了。对于他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以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等所蕴含的生态理论的揭示,我们将在其他文章中加以评论。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3卷第14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0卷第189页。

③[美]福斯特:《历史视野中的马克思的生态学》,载

《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2期第35页。

(本文是下述研究项目的成果:教育部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项目“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研究”,项目编号:02J A Z J D720006;教育部应急委托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项目编号: 2008J Y J W018;上海市重点学科“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 (作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国家创新基地副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周 凡)

113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福斯特对马克思 生态观的解读 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 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毋 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 杨卫军 (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教授郑州450001) 摘要:福斯特认为,马克思生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 相关;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生态学的核心;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人类异化,自然异化以及自然与社会关系的 异化.福斯特系统地重构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就是要恢复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克思.福斯特重构的”马克思的 生态学”,从生态学角度重新梳理了马克思的思想轨迹,使得马克思生态学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在贯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福斯特对于马克思生态观的解读以及对”马克思的生态学”的重 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态问题的新思路和范式. 关键词: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重构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l4—0730(2011)07—0125—05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约翰?贝 拉米?福斯特,以其建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而着 称.他在2o00年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 物主义与自然》一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 理论基础.福斯特分析了生态学的唯物主义起源 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传统,回击了西方环境保护 主义对马克思缺乏生态学观念的指责.在福斯特 看来,《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 和《资本论》是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主要着 作.马克思的这三部着作集中表述了马克思的生 态世界观,他正是通过对这三部着作的研究,论述 了马克思是如何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是反 生态的.福斯特强调指出,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 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而且这种生态观 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因此,福斯特在该书中 所做的努力就是致力于系统地重建马克思的生态 思想,恢复马克思作为生态学家的本来面目.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哲学研究·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学阐释 李世书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也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 要进行一场生态道德革命,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这种新价值观指导下,人类社 会自觉建立并遵循一种全新的生态道德目标, 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人与自然和谐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2)01-0036-04为解决当前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困境,生态学 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坚持以“人的尺度”来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确立一种“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长远利益,把人类长久生存的价值视为最高价值,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最为理想的人与自然关系。 一、重返不同于资本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反思全球生态危机的进程中,西方社会普遍流行的是主流绿党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理念把自 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 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全面否定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绿色后现代主义的“自然中心论”的同时, 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作为当代研究和解 决生态问题的基本准则,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检讨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他们坚持马克思主 义以“人类尺度”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 人类在解决生态危机、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必须立足于现实,把人放在物之上,把人类的自身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其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尺度”和“物的 尺度”相结合的双重尺度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佩珀提出了“为人类中心主义辩护”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支持启蒙主义思想的大部分观点并反对作为绿色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希望由对自然的“支配”所实现的生产力的增长能够保障所有人的物质福利。但是,马克思主义反对现代工业化通过把自然转变为最广义上的不利于人类的存在物来“统治”它。马克思主义关于先进社会的“控制”自然的思想并不蕴涵着一个专横的主仆关系,事实上是给予人类在追求合法需要过程中明智地改变自然的一种技巧。因而,“对于控制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做的那样继续清楚地阐明,他们的生态立场恰好是资本主义的反题:通过关心而不是贪婪……慷慨而不是占有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计划而实现统治”[1]92 。马克思的“支配”不会引起生态难题,而是解决它们的起点。“自然的支配”不应对生态难题 负责,事实上恰恰相反,生态难题的出现证明了这种“支配”的缺乏。“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其中隐含着一种管理关系而不是破坏关系。对于生态中心主义批评马 克思主义是“人类中心论”,佩珀进行了反驳: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人类中心论的,因为它对‘自然’状态的关心不仅被视为主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还是由 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人文主义关切引起的。因此除了人类的需要外,它不认为有‘自然的需要’,而且,正 收稿日期:2011-11-0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风险问题研究”(11YJA710024)作者简介:李世书(1966-),男,河南息县人,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国外马克思主 义研究。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2卷第1期2012年1月(Philos.&Soc.Sci.Edit.)Vol.32No.1Jan.20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观点与现实意义 [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并非简单地将两者观点糅合在一起,而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体现在他的基本观点中: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判包括三个维度:资本的逻辑本身的批判、生产维度的批判和消费维度的批判;其次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之后。批判资本主义的逻辑截点必然是提出生态社会主义,这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另一个基本观点。研究生态学马克主义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启示之一是环境生态问题不可能是单纯的经济或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问题;启示之二是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人与自然和谐,单纯追求不发展或过快发展都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 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起来之后,其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潮之一,在当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以往对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各种派别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别,并指出各种理论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错误之处。但是为了对各种不同学派形成比较完整有条理的明晰认识,一旦突破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间横向研究的

框架,纵向比较不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时便会发现,各种流派之间在方法论的框架中呈现出明显的三个维度: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某一种理论结合起来,例如,女权马克思主义是女权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二是用某一种理论去解读或改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例如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用结构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三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读或改造某一种理论。例如解放神学的马克思主义就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某些精神对传统神学进行了解读和改造。以使神学能够从传统神学中解放出来。成为批判资本主义、争取社会正义的武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属于第一种,他是由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不同理论的有机结合绝不是一个机械的过程,它需要打通原有理论边界,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好不同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理论糅合在一起。那这样的理论创新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不是不伦不类,就是很容易走向谬误。由于这一尺度把握起来难度不小,这也最终决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存在的诸多局限。具体笔者将在后文论述。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马克思的生成源于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关注。那么他的主要理论观点也就集中于探索生态问题的根源、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上面。因此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至今,经历了多个不同阶段,也产生了多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福斯特生态学语境下的马克思哲学

75 福斯特生态学语境下的马克思哲学3 ———《马克思的生态学》的旧唯物主义定向 卜祥记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862(2008)05-0057-08 在《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一书中,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把当今的生态学困境本质地归结为哲学基础的危机,并试图通过在哲学本体论的根基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境域,呈现马克思哲学的生态学维度,以此导引陷于困境的生态学运动。该书因之在生态学与马克思哲学诠释学的双重领域,成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生态学》对于生态学困境与马克思哲学的重要性,并非由于其在浩如烟海的马克思文献中挖掘出了一些具有生态学色彩的只言片语,而是因为它的理论切入点完全发生于作为哲学根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马克思的生态学》所带给人们的意义与启迪,也并非由于它在哲学的根基处所取得的理论进展,而是因为它历史地呈现出来的理论界限。当福斯特在哲学的根基处指证着当代生态学的本质困境时,他意识到了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本质境域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但当他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于自然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综合,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诉诸于“通过生产”所发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新陈代谢”[1]的物质变换关系时,在这里出现的乃是福斯特对于把握马克思哲学之存在论基础的无能为力[2]。 一 当代生态学困境的哲学本质 福斯特敏锐地看到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在理论根基处的虚妄性———作为“空洞的抽象概念”之争,它们“仅仅是对诸如人类征服自然和自然崇拜之间的对立这样古老的二元论的重新阐述”[3]。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在作为生态学运动之哲学根基处所发生的切中理论要害的洞见。 在福斯特看来,尽管围绕这类争论已经取得了无数的研究成果,但是,“这里永远存在的二元论观念往往妨碍了知识和有意义的实践的真正发展。实际上,这种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二分法往往使‘人类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长期存在,而在很多方面,这种观念正是上述问题的根源。”[4]因而,只要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诉求依然在根基上滞留于人类与自然的“二分法”,那么,不论是作为“生态中心主义”之新的理论变形的感伤主义的“生态伦理学”,还是作为“人类中心主义”之新的表达形式的“弱人类中心主义”或“谨慎的建构主义”,都不过是“一种在圆圈内无休止地做圆周运动的倾向”,而其必然的理论天命则是“所有的分析又回到了起点,这对于解决真正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5] 在生态伦理学中,当“生态问题首先而且最主要地被简化为一个价值问题”的时候,“理解人类 3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研究”的前期成果,课题编号07&Z D00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念以及运用作用 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地威胁人类生存,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对马克思 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他们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满现存的社会主义制度,希冀寻 找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革命”相结合。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 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同时,他们结合 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张在当代社会是具有一定的价值与实践意义的。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演进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威廉莱斯的理论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被认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他1972年出版《自然的 控制》一书,书中指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意识根源。他的生态危机理论概 括成一句话即:“控制自然和控制人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对自然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对 人的控制。同时在另一本书《满足的极限》里,他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越来越处于 无政府主义状态,科学技术沦为统治和欲望的工具.而要解决生态危机,就要实行稳态经济,发展一种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经济要求缩减资本主义的生产能力,扩大其调节作用,重新评价人的物质要求。面对能源短缺,地球自然界的不断萎缩和生态支持系统的 日益相互依存,或许还需要一种新的禁欲主义。网因此,我们需要建构一种新的自然观来 帮助我们人类改善现今的生产生活方式,摆脱生态困境。 (二)本阿格尔的“异化消费”和“期望破灭的辩证法” 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其中心论点是“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本马克思关于只属于 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嘲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主要是由“异化消费”所引起的。他主张通过“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来克服异化消费及其引起的生态危机。所谓“期望破灭的辩证法”,“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即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本以为可以指望的 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 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人们对可以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的评价。”由此,他 的解决办法是促使社会生产、经济以及政治过程“分散化”和“非官僚化”。然而,可以看出,对权力的过分平均及分化的愿望在当今难以实现。 (三)高兹和其政治生态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20200523185129)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 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 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 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 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 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 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 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 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 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 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 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 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 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 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 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 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 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 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 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 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 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 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 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