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

中国有6千多万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5%。现代研究表明,由于特殊的生理条件,残疾人可能比正常人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受到心理压力和伤害,因此,从心理上也更加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目前,随着中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心理调节工作已经成为各级残疾人组织、各医疗机构的工作重点。在政府、残疾人组织和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心理调节工作正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逐步展开,一些大中城市的残疾人组织先后开办了残疾人心理咨询机构,为当地的残疾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残疾人而言,好的心理非常重要,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残疾人心理调节的有关知识。

1。什么是心理调节?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理调节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调节对于帮助残疾人自己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它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残疾人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

第三,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

2。残疾人的心理调节的重要性?

人和动物不同,除了维持生命的生理活动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伤残造成生理活动障碍,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其心理活动,严重者还会影响到社会功能。不论什么原因造成何种残疾,即使终生不可恢复其致残的生理功能,只要努力矫正其心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社会功能就可代偿部分受损的生理功能,使残疾人残而不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而不是成为累赘。因此,残疾人的心理调节问题,是残疾人和其亲属以及全社会都应关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3、残疾人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心理调节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残疾人实施心理调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心理调节的系统

①建立个体心理调节的机制

心理调节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对残疾人的心理调节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调节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③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心理调节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

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

④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医务人员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2)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下面仅从简单的角度去说一些实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①解除神秘感: 几乎所有的残疾人都认为"自己的问题非同小可", 所以自己得病只有"高不可侧的医生"才能治疗好,一般来说, 这想法本身就是"阻抗或自恋的表现". 对于这样的残疾人, 首先要做的并不是什么治疗, 而是打破神秘感. 其实打破神秘感的最好办法, 就是真实地与残疾人交流.

②健康的行为带来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心理再有什么"邪门歪道", 只要他做的事情创造了价值, 那么他就有成就感. 一个人自己觉得自己如何高尚, 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只要行窃, 那么他就是坏人, 他就会心惶惶. 这段意思是, 作为残疾人要明白, 不要谴责自己, 谴责社会抛弃了自己,应学会融入这个社会. 尽可能的去做一些事,只要这些事创造了价值,那么残疾人就会有成就感"

残疾人的心理调节,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这次讲座仅仅阐述了一些最基础的问题,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谢谢大家

(整理后)残疾人心理调适

调整心理状态,积极面对人生,走向自立自强 心理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心理的影响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例如:看病、会诊;中药名称,地龙… 一、残疾人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残疾人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差异),自有人类以来就有残疾人,残疾的原因的必然性,人类的多元性(古今中外)。 2014年我国残疾人8500万。如果加残疾人问题的严重性上心理疾病更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听力残疾人2800多万;智力残疾人1320 多万;肢体残疾人1000多万;视力残疾人1000多万;精神残疾人300多万;多重残疾人近1000万。 现在,人们压力很大,出心理问题的人很多…(举例介绍)。残疾人由于自身残障、生存的压力、社会的歧视,心理往往有以下特点,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 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 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

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受到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敏感多疑,自尊心强。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 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他们对外界的情绪反应强烈,较少与非残疾人交流,除了“话不投机”的原因外,还与交流不方便有关。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 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而残疾人对残疾人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不是同类的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6、不同类型残疾人的性格特征。残疾人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环境与普通人不同,于是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的性格特征。但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修订稿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 通技巧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复习课程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展部:肖金利 背景: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的社会中,残疾人面临的现实越来越越严峻,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漠视残疾人的问题,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怜悯,却没有关注过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往往被人忽视。加之自己不能够正确和乐观的看待自己身体残疾,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自己否定,不能够接纳自己,孤独感,过于敏感,悲观,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不一样的,所以在提供心理辅导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关爱。坚持“他人需要什么才什么的原则”。

辅导理论指导:(1)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子,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特殊的自信关系为核心的咨询框架,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信任的接触和相遇是一种根本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关系就可以取得互相的信任,减少咨询中阻抗。所以在第一次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对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它们尊重,关爱和理解,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普通一样的人,就像我们平常交往一下和他们交往,消除他们心中顾虑。(2)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可以选择的理论指导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具体方案: 第一次辅导策划书 目的:在我们成员和我们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温暖的团体氛围,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接触。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之一 残疾人的共同心理特点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 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这些人均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着问题。 一、认知方面: 不同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如盲人由于视 力障碍,尤其先天视力残疾,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而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盲人语言能力强的特点,许多盲人给人们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聋哑人因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 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困难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聋哑人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者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 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容易离开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二、情感方面 1、孤独感:孤独感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

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人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残疾人的活动现场太少,且在许多场合常常受到歧视,使他们不得不经常吊在家里,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孤独感。 2、自卑情绪: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 远比普通人更多,且难以得到足够的理解和帮助,甚至常常受到厌弃与歧视,极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 3、敏感和自尊心强:敏感和自尊心强,易导致他们对歧视的 情绪反应强烈,有的残疾人以爆发式情感表现,有的则以深刻而持久的内心痛苦隐藏在心,表现为无助与自我否定。 4、富有同情心: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疾患,往往对残疾同伴还 有深厚的同情,这种同病相怜的情感使同类残疾人容易结为有限的社会支持网络,甚至相互依恋。 三、性格方面: 孤僻和自卑是残疾人性格的普遍特点,每一种不同的残疾又 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如盲人一般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体验深刻而含蓄,很少爆发式地外露情感,善思考探索。聋哑人则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比较强烈,豪爽耿直,看问题容易注意表面现象。肢体残疾人主要表现为倔强和自我克制,他们具有极大的耐心和忍辱精神。智力残疾人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低下,难以形成较完整的性格特征。 残疾人心理特点之二 默认分类 2009-06-25 16:49 阅读7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肢体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一)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 作者:美合日古丽 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治疗遵从性和生活质量,帮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 1.一般性的心理支持 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支持、解释、疏导、鼓励等方法,帮助残疾人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树立生活和治疗的信心,科学地安排生活、饮食和体力活动,有效地去适应面对的困难。医生在支持鼓励残疾人时,应注意如下几点:一是医生在帮助、鼓励残疾人时,一方面应耐心倾听残疾人内心的疾苦,给残疾人心理减压,另一一方面可以其他残疾人成功的经验,分析、说明处境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坏,以安慰鼓励残疾人。是凡是鼓励病人的事,一定要实在、肯定,不能信口开河,随便夸奖残疾人,否则会遭到残疾人的排斥。 2.情绪的调适 应告知残疾人从内心看事情的角度不同可以引发出积极、正面的或消极、负面的情绪。在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负向情绪时,若无妥善的处理、应对,很容易掉人四种最常见、却最应避免用来处理负向情绪的方式:责备、委曲求全、逃避及遗忘。首先,一味地责备自己常导致严厉的自我批评,而忽略了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责备他人则把不愉快的原因归咎于人,往往引起更大的愤怒。其次,放弃自己立场的委曲求全,或许暂时处理了负向情绪,但长久下来,容易造成对自我的不肯定而导致沮丧。再次,逃避的方式是根本拒绝去面对处理情绪,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害怕或过去不愉快的经验。而不做任何处理、只期待负性情绪会自动改善的遗忘方式,只会使得创伤深埋。这些方式和态度都不能有效处理情绪,甚至于使情绪累积成为人生中情绪的负债和未完成事件,限制了潜能的发挥。所以辅导残疾人管理好自己的情

绪,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引导他们接受现实,深化对机体固有的补偿功能的认识,对于他们克服自卑,建立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努力成才,不断的超越自我至关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善处世态度: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仔细研究其反应理由,常归结于我们所抱有的基本人生态度与观念。例如,丈夫抱怨妻子没把家里打扫干净,厨房、厕所没整理好,没把三顿饭烧好,究其不满原因,不外乎来自于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家里的事都应由女人来做,服侍男人是女人的职责。假如男人认为作丈夫的对家务也有责任,或许自己也就会动手帮忙,而不会只怪妻子没把家弄好了,自然愤懑不满的情绪也不会长期占据心中。还有不少人,虽然明明知道有些事情对自己没有益处,只有害处,却丝毫无意去放弃它,或更改它。比如以抽烟一事来说,医学上明明已证明对身体有害;会增加得肺癌的机会,却不知有多少人毫无顾忌地一天一大包、一小包地抽,一直到有一天,忽然听到自己亲友得了肺癌去世,才忽然有所醒悟,完全停止抽烟。 (2)适度宣泄: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人们对压抑自我情绪似乎给予更多的肯定,而对宣泄自我情绪则给予更多的否定。古人云:“忍泣者易衰,忍忧者易伤”,可见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而选择合理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苦痛则是心理自救的一种很好方式。残疾人由于自身及社会的原因,时常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因此,指导残疾人对负性情绪进行建设性的宣泄,避免负性情绪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可以向家人、朋友、信得过的同事等倾诉自己的苦闷,从他们那儿获取情感支持;二是一旦有激起情绪的事件发生,应马上转移情境,待情绪平复后再处理;三是可以通过记日记、写书法或绘画的形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感,调整情绪。 3.建立残疾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系统不仅具有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缓冲压力、解决压力这些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来说,还有利于减少心理疾病导致的犯罪,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朋友多了路好走”借用到此,也就是为了说明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具有维护健康和预防疾病两大基本功能。有一种关于社会

浅谈残疾人心理特点

编号:48 浅谈残疾人心理特点 因为我在志愿者社团工作,现在经常会接触到残疾人孩子,觉得残疾孩子在心理上总和我们有一些“不同”,所以选择了心理学的课程,通过老师讲授了几节课的基础知识,确实有一些和原来不一样的想法,在此要谢谢老师。 ————写在小论文前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购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 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中国现在有大概8千万残疾人,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和保护残疾人措施的不完善等种种客观原因,使残疾人的心理与正常人迥异,给生活、交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残疾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比普通人简单一些,这样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 比如孤僻和自卑是许多种类的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一种残疾者又有其特殊的性格特点,比如说盲人一般性格都比较内向,温文尔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外露情感;他们喜欢思考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比较深刻。 聋哑人则与盲人相反,他们的性格比较外向,情感反应方式比较强烈,频度高但持续时间短。聋哑人性格豪爽、耿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很少拐弯抹角。聋哑人往往只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太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有的聋哑人关心眼前世界,考虑长远利益者很少。肢体残疾人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是倔强和自我克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把一切不平和怨恨忍受下来,只是到了他们难于忍受的时候,才会脾气爆发。至于智残患者,他们整个心理水平都是低下的,因而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性格。特别是严重智残者,只能更多地由生物本能来支配其行为。 残疾人不同的缺陷会影响到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比如说,严重视力残疾人(盲人)由于视觉器官功能丧失,尤其是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就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不过盲人在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同时由于他们的语言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比较丰富,也形成了他们语言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至于聋哑人,则有点相反,他们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的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先天致聋。因生理上的缺陷的限制,其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所受的影响更为明显。聋哑人的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仅其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就是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也往往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而且思想方法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还会表现出偏执倾向,严重时就成为思维的偏执狂。 残疾人的情感持点·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语言受到障碍,肢体残疾人和盲人行动都有很大障碍。智力残疾人的智慧能力有明显的障碍;行为或人格偏离者由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行为很容易受到挫折。在社会上残

残疾人心理疏导搞定(1)

为奥运加油!——火车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残疾人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残疾人的生活 状况在得到不断改善的同时,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进一步普及心 理健康知识,让更多的残疾人认识到保持心理健康的重 要性,8月21日,火车站街道社区残疾人协会在社区会 议室举办了一场残疾人“为奥运加油健!”心理健康知 识讲座。社区残协副主席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健康知识课。首先从残疾人的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婚姻家庭的实际状况着手,以生动的事例、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心理健康的概念、如何测定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怎样树立自信心、怎样制怒、怎样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烦恼、忧虑等不健康心理情绪的自我疏导与调节方法。作为残疾人更应当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面对各种挫折与痛苦,用舒心取代烦心,用潇洒化解焦虑。积极勉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引导大家做一个快乐的残疾人。

心理疏导内容 心理压力消除法 1、换位思考。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个角度,就会看到另一番情景,心理压力可能迎刃而解。 2、一吐为快。向知心朋友倾诉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忧虑”的时间,随后再去解决。 3、接受帮助。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你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你最好能请别人帮忙,与其花几个小时的无谓劳动,不如找朋友聊聊,寻求事情解决的办法。 4、降低生活标准。对生活的过份完美追求,会使一个人的心理负担加重,这些人应学会放松。 5、不要同时做几件事。与其同时做几件事,不如做好一件事。 6、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如何学会正确评价自我 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这样才不会出现自负和自卑的心理。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标,以达到成功的彼岸。一个人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从而出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因此,我们应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 '以人为镜',从比较中认识自己 就像用分数来比较知识能力一样,青少年可以通过处世方法、感情方式等方面与同伴的比较,找出自己的位置。这种比较虽然常带有主观色彩,但却是认识自己的常用方法。不过,在比较时,要寻找环境和心理条件相近的人比较,这样才较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的认知特点 残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也不同。 盲人由于视觉丧失,尤其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景认识。由于人的外界信息90%是来自视觉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维很不发达。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D 盲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由于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较丰富,也促成他们言语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D 聋人的特点 聋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 二、残障人士的情感特点 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曰益増强 自卑感:这是每个残障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肋,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敏感、猜疑: 由于他们身上的缺陷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比较好的用词是“残障人士”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这种特点在许多残障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 爆发性情感较少。

残疾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残疾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 1、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有行动障碍),活动的场所太少,交流的对象有限,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孤独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2、自卑感:这是每个残疾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受到歧视,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与健全人相比,他们在婚恋、家庭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3、过于敏感:残疾的状态容易造成当事人过多的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有人做出有损于他们自尊心的事情,他们往往难以忍受,会当即流露出愤怒情绪或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 4、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这种特点在许多残疾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5、富有同情心:残疾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与不是同类的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这主要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由此可见,残疾人心理健康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需要我们的体谅和关心。作为一个健全人,我们应该做到平等真诚地与他们相处和沟通,不歧视残疾人,也不要把他们视为另类。同时,要多给他们一些学习和就业机会,让他们能够生活得更好。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残疾人心理特点 残疾朋友一直是我们社会倍加关注的对象之一,目前我国有大约6千万的残疾朋友,占人口比例的5%左右。由于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残疾朋友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认知方面: 不同的缺陷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 如盲人由于视力障碍,就缺乏甚至没有视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像;由于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听觉能力发达,记忆力比好,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所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比较发达,语言生动、说理充分。(一般人认为盲人朋友算命是比较准的,就是因为他们说得头头是道,让人不信也得信。) 聋哑人因缺乏或丧失听力,他们和别人交往不是靠听觉器官和有声语言,而是靠手势。他们的形象思维非常发达,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受到影响,特别是先天失聪者。聋哑人视觉十分敏锐,对事物形象方面的想象力极为丰富。 行为和人格偏离的患者,由于情绪不稳定,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差,其认知特点主要是现实性较差,容易离开现实去考虑问题,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表现出明显的片面性。 (二)、情感方面 在情感方面残疾朋友的共同心理有下面几点: 1、孤独感:孤独感是残疾朋友普遍存在的情感体验,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残疾朋友的行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为容易受到挫折。在许多场合又经常受歧视,久而久之回避社会行为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越来越少,孤独感也就越来越强烈。 2、自卑情绪:在这社会上本身残疾朋友心理上就已被贴了标签,普通人认为残疾朋友不如正常人,所以看不起他们。残疾朋友因此真的认为自己不行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设限。 3、敏感和自尊心强:在我们中国,从小接受教育时,家长及老师的注意力都在孩子的缺点上,表扬不多,批评倒不少,所以敏感、自尊心强是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特点。残疾朋友因自身的残疾,加上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总是担心别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缺点,他们能不敏感吗?人一敏感自尊心自然就强,我们心理学把这叫自我防御。 4、焦虑和抑郁:后天致残的朋友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突如其来的灾难使人的心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如果条件允许,当灾难来的时候,马上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就会减少他后期的焦虑和抑郁。 5、深刻的抱怨心理。残疾朋友在生活中很难找到自我角色,我们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心理需求,也有需要与被需要的心理需求。现实生活中的残疾朋友是很难得到这些需求的,因为每个人都认为他是弱者,都只有给予他的没有他付出的,他很难找到被人需要的感觉,所以就会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有我没我都一样,继而抱怨父母、抱怨社会、抱怨命运。 6、悲观失落。残疾朋友的自卑感很强,自卑心理主要以消极情绪为主,自卑感很强的人压力也比一般人大。人体内部有两大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就像是油门,让人处于积极状态,而副交感神经就像刹车,让人处于消极状态。在生活中,如果处于积极心理,就像驾驶汽车时踩着油门,才有可能快速到达幸福的目的地,容易找到幸福感,如是是消极心理,就如二步三步一刹车,还有什么愉快和幸福感呢?所以自卑、压力、挫折感就象孪生兄弟一样的亲密,残疾朋友有悲观失落的心理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7、强烈的挫折感。尤其是后天的事故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残疾,受挫感特别强烈,有的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和性格。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残疾人的心理辅导方案 拓展部:肖金利背景:残疾人是我们社会中一个弱势团体,同时也是我们社会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今竞争日益的社会中,残疾人面临的现实越来越越严峻,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不够,很多人还存在着歧视,漠视残疾人的问题,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在生活和工作中均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产生自卑心理。很多人只知道同情和怜悯,却没有关注过残疾人的自尊与特点,他们的个体差异与奋斗往往被人忽视。加之自己不能够正确和乐观的看待自己身体残疾,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对自己否定,不能够接纳自己,孤独感,过于敏感,悲观,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等等。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不一样的,所以在提供心理辅导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与关爱。坚持“他人需要什么才什么的原则”。 辅导理论指导:(1)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取得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子,人本主义学派强调咨询关系的重要性,主张建立特殊的自信关系为核心的咨询框架,认为人与人之间可信任的接触和相遇是一种根本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自信关系就可以取得互相的信任,减少咨询中阻抗。所以在第一次的活动过程中主要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残疾人为中心,对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对它们尊重,关爱和理解,把他们看成是和我们普通一样的人,就像我们平常交往一下和他们交往,消除他们心中顾虑。(2)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之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可以选择的理论指导师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 具体方案: 第一次辅导策划书 目的:在我们成员和我们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一个信任,温暖的团体氛围,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接触。 对象:20个 地点:室内空地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残障人士心理特点 一、残障人士的认知特点 残障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与一般人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外,还有着其独特的心理表现和认知特点。由于残疾的类别不同,残疾的程度不同,以及致残发生的时间(先天致残或后天致残)不同,其认知特点也不同。 盲人由于视觉丧失,尤其先天性视力残疾人或幼年致残的人,缺乏甚至根本没有空间概念,没有视觉形象,没有周围事物的完整图景认识。由于人的外界信息90%是来自视觉通道,因此,盲人的形象思维很不发达。 他们的听觉和触觉非常灵敏。 盲人没有视觉信息的干扰,形成了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相应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

维就比较发达。由于他们的言语听觉能力较发达,而且记忆力比较好,所记住的词汇较丰富,也促成他们言语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许多盲人都给人一种健谈、说话有条理、词汇丰富、语言生动、说理充分的印象。 聋人的特点 聋人丧失了听力,靠手势语言和别人进行交往,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地差些。 二、残障人士的情感特点 孤独感:这是残疾人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体验。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活动的场所太少,不得不经常呆在家里,久而久之,孤独感就会产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的体验会日益增强 自卑感:这是每个残障人都有的一种情感体验。由于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普通人多得多,如果从他人甚至亲属那里又得不到足够的帮助,甚至遭到厌弃或歧视,就会产生自卑情绪。他们在婚恋、家庭和就业等问题上比普通人困难得多,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加重自卑的情感体验。 敏感、猜疑: 由于他们身上的缺陷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都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如称他们为“残废人”,会引起普遍的反感。(比较好的用词是“残障人士” 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 这种特点在许多残障人身上都相当突出。如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则多隐藏于内,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富有同情心: 残障人对自己的同类有特别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类的残障人却很少交流,如盲人很少与聋哑人交流,更少通婚,不是因为其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残疾类型不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 三、残障人士的性格特点 残障人不仅因身上的残疾而特殊,而且生活环境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交往的圈子比较小,周围社会环境与普通人不同,就形成了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孤僻和自卑是各类残疾人共同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每一类残疾人又有其独具的性格特点。 盲人性格比较内向,在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情感体验比较深沉而含蓄,很少爆发式的对外表达;他们喜欢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比较深刻。

(激励与沟通)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第五章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刘艳虹、柏丞刚、钱志亮 2008年9月6日至17日,第13届残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和数千名媒体记者、教练员、技术官员来京参加盛会。国内的残疾人也将怀着欣喜的心情,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

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 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 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 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 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 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因此,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残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 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育人是一项十分漫长而艰巨的智能工程,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要教育好残障儿童(指盲、聋、自闭症、肢残和智残学生,由于生理上有缺陷,造成生活学习和交往等方面特别困难,而需要给予特别帮助和照顾的学生),不知要比常人多洒下多少心血和汗水,下面笔者拟就如何对残障儿童进行“育人”谈点粗浅的体会,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 1.以“爱心”抚之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和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是教师的特定工作对象,教师的一切工作内涵都应浓缩于—个“爱”字。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特别是残障儿童是一个生理上有残疾,心理上有创伤、求医无望的不幸学子,由于社会上的种种偏见,人们对他们的了解认识不够,关心和尊重不够,有些学生在家庭里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于是,他们迫切希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在社会上和家庭里得不到的东西——关爱、信任、尊重、鼓励、和蔼、温馨,尤其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关心和爱护。为此,一个称职的特校教师必须懂得“爱”的艺术,把“爱”体现在“关怀、理解、支持”这六个字上,在学习和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用无私的爱去感化、温暖他们那已经冷却的心,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带领他们走出迷茫,使他们感受到校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他们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提供保障。在工作中,我常常蹲下身子与残障学生平视交流,与其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还用自己的钱带感冒生病的学生到医院治疗,回来后坚持守护在床边端水喂药和护理;学生的衣扣掉了帮其补上;学生的牙膏、香皂等日用品用完了及时帮其买回来。让残疾学生在爱的暖流中增强信心,重塑自我。实践证明,爱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转变残疾学生永不衰竭的原动力。 2.以“耐心”导之 残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会产生许多心理障碍,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无论是在学习认知、人际适应、行为问题、情绪问题、性格缺陷、自我概念等各个方面以及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显著劣于正常儿童,如自控能力差、意识薄弱、容

残疾人的沟通技巧资料讲解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我国残疾人是个宠大的群体,一个残疾人又对应着一个家庭.助残志愿者要服务好如此规模庞大的残疾人群体,需要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沟通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服务工作。 第一节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者的心理特点 人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由于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差别,形成了群体之间不同的心理特征,个体之间不同的性格和气质。重大的生活经历,特别是早年的生活事件,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由于接受外界信息的途径不同,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一)视力残疾者的感知觉特征 1.部分或全部地丧失视觉,使得视力残疾者只能感知部分或不能感知视觉信息,容易形成不完整、不正确的感知觉。如“盲人摸象”的故事就说明了这种问题。同时,听知觉的选择性会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比如,盲人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他们有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动作导致犯规。 2.听觉和触觉功能得到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他们更加注意听,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也更为细致,达到较高的听觉选择能力;听觉表象更为丰富,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像盲人运动员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通过声音辨别来球,进行门球比赛,就说明他们灵敏的听觉能力。盲人利用回声,在路上独立行走不会撞到树上,也不会撞到墙上,利用回声衰减度可以估计房间大小,辨别房间内堆放东西的多少,这正是盲人充分利用听觉的结果。是对丧失视力的代偿和适应,也是视力残疾者自身生理条件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专业上称之为“障碍觉”。 盲人的触觉感受性也优于一般健全人群。他们依靠触知觉中分辨物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大小、形状、结构、温度、光滑度、硬度、重量、比例、距离、方向等)。 3.空间知觉的形成对盲人特别重要。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立体知觉、方位知觉等。空间知觉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视力残疾者的形状知觉、大小知觉主要靠触觉和运动觉;他们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可以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的位置,形成空间知觉并指导自己的定向运动。例如,盲人跳远运动员凭借步幅移动的运动觉形成距离感,从而能够在自己最佳的距离内助跑和起跳。

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1.肢体残疾人有哪些心理特点? 肢体残疾人一般仅有肢体上的残疾或缺陷而心理上并无明显的特点和缺陷。他们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方面与常人并无明显的区别,只是在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着不同于正常人的突出特点。肢体上的残疾,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有些残疾人对外界刺激敏感,加上经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怜悯,容易产生自卑感,感到处处不如别人,因而会严重地压抑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对此,应当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以克服。对于多数肢体残疾人来说,残疾并没有把他们吓倒,而是给了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残疾进行不屈斗争的条件,因而肢体残疾人常常表现出较为顽强的意志力,在意志品质方面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往往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惊人的毅力。由于许多肢残人有着坚强的意志,所以,在他们的前进道路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们不仅能跟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还可能为社会做出比正常人更大的贡献。 2.肢体残疾人怎样克服自卑感? 肢残人部分或全部失去了正常生活、工作的能力,若不能正确对待,就可能引发严重的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偏低的自我意识,它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贬抑性的情绪色彩,因而又被称为消极的情绪性意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自卑感强烈的人,遇事往往怀疑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华,或者缺乏信心,稍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对那些本来稍事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有自卑感的人精神活动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被压抑。肢体残疾人再加上自卑感的折磨,会使肢体功能的补偿与训练受到严重干扰。因此,进行必要的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感,对残疾的补偿训练具有现实意义。要克服自卑感,必须认识自卑感的起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特选借鉴)

残疾人的心理特点与沟通技巧 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人是具有生物和社会两重属性的。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心理形成受先天遗传素质以及身体生理器官成熟度的影响,同时其生活条件、教育环境、社会地位、实践活动、生活经历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护士、军人等不同职业的群体通常有着共性的心理特征。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通常有着共性的生理缺陷以及类似的生活经历,因而形成各类残疾人的一些共性的心理特点。残奥会的运动员分为视力残疾运动员和肢体残疾(含脑瘫)运动员两大类,本节讨论这两类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一、视力残疾人的心理特点 健全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感知外界的刺激(信息)。其中大约80%的信息通过视觉途径获得。换句话说,视觉途径是健全人感知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视觉与其他感知觉相比,有以下优势:感知范围广;转移灵活;知觉速度快;知觉距离远;感知较全面。视力残疾者或是完全看不见,或是仅能看见模糊的事物形象,共性生理特征是视力缺陷,接受外界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途径,与健全人大相径庭,因而形成了视力残疾个体心理过程发展的特殊性。但同时他们也具有许多与健全人共同的本质特点,如:视力残疾个体的心理发展趋势与普通个体的规律完全相同,都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被动到主动,由零乱到成体系的过程;视力残疾个体的发展也受先天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的制约;环境和教育同样也是视力残疾个体发展的决定性条件。那么,丧失了视觉这条主要感觉途径的视力残疾人士在感知外界途径有哪些共性的特点呢?这些特点又怎样影响到他们的心理特质的? (一)视力残疾对个体感觉的影响 1、听觉功能有所增强。俗话说“盲人的耳朵特别灵”,实际上并不是他们的听力比健全人好,而是视力残疾人士更加注意获取听觉信息,因而形成较高的听觉注意力;对声音信息的分析更为细致,形成较高的听觉感觉选择能力;常年累月的听觉经验积累,形成较高的听觉记忆力。这些说明视力残疾人的听觉某种程度在代偿视觉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促进了听觉功能的提高。 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可以借助领跑员的声音引导进行赛跑。门球比赛时,视力残疾运动员通过球里面小铃铛发车的声音判断球的走向。同时,视力残疾人士的听觉也容易受到环境声音的干扰。因此,视力残疾运动员在比赛时要求观众保持安静,手机静音等。否则,视力残疾运动员可能将观众发出的声音误认为是裁判员的声音而做出犯规动作。 2、触觉感受性高于普通人群。由于视力残疾人士主动积极地利用双手,使得他们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