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英文名】coxsackie virus infections

【别名】

【ICD号】A08.3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属于肠道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分A、B两组。柯萨奇病毒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在国内外引起多次流行和散发,目前研究认为该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柯萨奇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肌痛、多发性肌炎、1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过去由于血清免疫学检测未普遍开展,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受到局限。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经粪-口、呼吸道、虫媒传播感染人类,进一步形成病毒血症,主要靶器官是脑膜、心脏、皮肤、肌肉等,但体内任何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受体学:柯萨奇病毒可侵入机体呼吸道、胃肠道组织黏膜下或淋巴结,进行第一次复制,继之游离病毒颗粒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并继发感染二级靶器官,最终造成脑膜炎、视网膜炎、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基于这种生长特性,病毒可从患者血清、白细胞、PBMC、心肌细胞等分离出,病毒抗原可在心、脑、脾、胸腺、胰、肝等多器官检出。病毒感染的初始步骤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吸附、粘附、构象变化、内化诸过程,并启动胞内信号级联;因而受体的分布及表达一定程度上决定病毒的组织嗜亲性与致病性。从CVB残的感染动力学可得知,CVB感染的容纳性细胞可以是间质细胞如一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造血细胞系如白细胞、PBMC,实质细胞如心肌细胞、肝细胞等,甚至免疫细胞如B、T细胞,其感染性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取决于这些细胞表面CVB受体与病毒的相互作用;而非容纳性细胞是诸如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粒细胞等。在持续研究CVB吸附细胞受体的30多年中,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这些细胞的差异,陆续发现CAR、D A F等受体。

①CVB受体:

A.CAR结构、分布与生理功能:CAR是柯萨奇病毒与腺病毒的共用受体,于1997年被识别并获得其c D NA克隆,分子量46k D a,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胞外含2个Ig域(D1,D2),跨膜螺旋及C端胞内域。其N端Dl区是腺病毒C 族结合位点,但柯萨奇病毒B族结合位点仍未定位。最近,以CAR Dl晶体构象衍射成像。两个Dl通过表面GF CC'C”形成同型二聚体与病毒作用,结构与

C D21-C D58 D1异型二聚体相似。值得指出的是Dl同型二聚体在液相中的解离常数与其他细胞粘附分子复合物近似。

CAR的分布呈组织、种属特异性。在鼠中,分布于脑、肝、心、肺、肾等。新生小鼠中,心、脑组织CAR高度表达,随后逐渐降低,在成年期轻微或不能检测出。时间上与CVB感染在婴幼儿的优势分布相符合。

CAR确切的生理意义至今还未明了,但据其结构特点及实验数据推测,CAR 与I CAM-1、N-CAM相似。I CAM-1、N-CAM的表达与正常的心脑发育、神经分布或病原刺激后相关。Masa h iro等在自身免疫性心肌炎鼠模型中,证实新生鼠心肌中CAR过度表达、在成年期轻微表达的形态学发生现象。体外分离心肌细胞培养时,CAR表达减少,随着心肌细胞增殖成簇并起搏后,CAR的表达逐渐恢复,说明CAR参与细胞间的粘附作用。

在CVB感染的漫长研究过程中,人们早已发现两个关键工具R m cA、R m cB

单克隆抗体能阻断CVB感染H e L a细胞。随后1995年,Ber g e l son的实验指出,R m cB的靶位点正是位于CAR D1/D2功能域内特定序列而阻断CVB吸附。

B.D A F结构、分布与功能:衰变加速因子(D A F)是糖磷脂-磷脂酰肌醇锚着糖蛋白,分子量约70k D a,分可溶性及膜结合两种D A F。N端含有4个短保守重复序列(S CR1、S CR2、S CR3、S CR4),l个S er/T h r富集域,内含O-糖基化位点及1个膜锚着单位。

D A F的分布极其广泛图,接触血清、体液的细胞表面均含有D A F。D A F最初是于1985年从白细胞、血小板表面发现,具有调控补体功能,因而含量丰富。

D A F通过阻滞C3a、C5a拼接片段形成,抑制经典或旁路途径C3a、C5a转换酶并阻止补体级联反应介导的细胞溶解。纯化的可溶性D A F在体内外均可抑制补体活化,而使固定于膜上的D A F功能进一步强化,由此提示D A F的膜锚着单位是功能构象转化的必需位点。

随后的研究又发现,D A F是一些肠道病毒结合受体、C D97、L P S等的配体。

D A F与其共表达的I CAM-l有空间构象联系,如CVA结合D A F但须I CAM-1才能入胞。抗体位点分析发现,D A F的S CR是病毒结合位点,如CVB结合S CR2和

S CR3。直接针对S CR3的抗体,如IF7,才能抑制D A F功能;去除S CR1则无影响;去除S CR2、S CR3或S CR4可减弱D A F功能。

②CVB氏与CAR、D A F的作用机制:

A.不同细胞的以R、D A F表型:在常见的体外试验用细胞中,运用CAR、

D A F抗体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AR、D A F的表达量发现,非容纳性细胞,C HO两者均未表达;MCR-5细胞D A F高表达,CAR阴性;横纹肌肉瘤细胞(R D)持续丰量表达D A F,cAR表达变异。容纳性细胞如H e p-2、H e L a细胞中高水平D A F及相对较低的CAR表达。Vuorinen等在单核细胞系U-937及从临床患者血清中分离的PBMC均有不同程度D A F表达,而B细胞系Ra j i、T细胞系Mo l t-4中D A F阴性。这些资料提示,CVB的感染谱由CAR、D A F受体所决定。

B.不同病毒株的结合表型:所有的CVB株均能结合CAR,将CAR-c D NA转染

C HO细胞可使之对CVB易感,因而认为CAR是CVB感染的主要条件;而一些高结合

D A F的CVB氏株,单独结合D A F不能介导细胞溶解。CVB在MRC-5、R D细胞中复制轻微或不复制,CVB Nanc y/Ne w株即使高感染剂量也不能裂解R D细胞。但1984年Rea g an等将CVB Nanc y株在R D细胞中盲传,产生一株能溶解R D细胞及凝集红细胞的病毒株(CVB R D Variant)。CVB R D Variant凝集红细胞是由于结合红细胞表面高丰量的D A F所致。将CVB R D Variant与父系株氨基酸序列比对,CVB R D Variant株VP2中108位Va l→As p,151位

S er→T h r。将父系株P l区5'NTR替换成相应的CVB R D Variant序列,即获得R D溶解表型。Sh afren等将与D A F高结合活性的CVB Nanc y/Ne w株与无

D A F结合活性的CVB Nanc y株比对,显示病毒壳粒蛋白中VP2的108Va l、

151S er:是传递D A F结合活性及R D表型的关键位点。不过,对R D表型阴性的CVB Nanc y/VR-30测序发现,VP2 151位仍是S er,可能VP3的137L eu,

155Va l是潜在的协同位点。CVB Nanc y/P株在H u F i H(一种人成纤维细胞)中呈慢性感染,无细胞病变效应(CP E),但其突变株CVB Nanc y/P D诱导CP E,比对认为VP1 K78、A80、A91、I92决定H u F i H细胞溶解感染。结合实验表明,CVB Nanc y/P株结合CAR,CVB Nanc y/P D株则结合CAR弱,结合D A F强。这方面的点突变研究仍在进行中。

Pasc h等比较两株CVB对H e L a细胞以CAR、D A F的结合活性。CVB-

H A(ATCC VR-688)能凝集红细胞,另一株由经典的K a d o l f的CVB c D NA转染。

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V O PBAs)表明,CVB-H A结合46k D a CAR与70k D a D A F,CVB只结合46k D a CAR。因此,不同的病毒株结合以CAR或D A F的强弱程度不同,还不能认为单一的CAR或D A F受体可以决定病毒的感染类型。

C.CAR与D A F的相互作用:CVB Nanc y/Ne w株高载量仍未溶解R D,提示

D A F结合活性与病毒生产性复制、细胞溶解无关,可能病毒与D A F结合尚不足以引起构象转化以利于内化,而CVB Nanc y/Ne w株对H e L a、H e p-2细胞产生溶解性感染,单用抗D A F S CR3抗体IF7抑制感染效率不如CAR抗体R m cB,但在高病毒载量攻击时,只有联合应用两种抗体才能全面抑制感染。同时,用磷脂酰肌醇特异磷脂酶C(P I-P L C)去除H e p-2表面上的D A F后,35S放射标记病毒的结合率只是对照的10%,R m cB减少病毒结合率60%,R m cB+P I-P L C则100%抑制。Pasc h等在噬斑形成抑制试验中发现,CVB-H A感染H e L a细胞的噬斑直径只有CVB株的30%~50%,两株的生长特性与病毒滴度无差异。当予R m cB处理时,两株病毒感染形成均需10倍以上病毒滴度。IF7单独应用无抑制效应,

R m cB+IF7合用有协同效应,表明CAR与D A F有紧密联系。CVB吸附受体后,粒子构象变化,丢失VP4,释放非感染性A颗粒,在蔗糖梯度中沉降系数为

135S。CVB-H A与CVB感染H e L a此细胞中均出现135S颗粒,表明构象变化主要依赖CAR。

病毒的内化过程受P H、温度等多因子调节。预孵R m cB或IF7时,标记病毒与受体在4℃结合、37℃内化1小时后,135S均显著降低;当病毒与受体37℃结合后再予抗体处理时,R m cB仍显著降低135S颗粒,而有或无IF7,则对135S无影响。这种结果用来解释D A F募集CVB,尚缺乏说服力,因为尽管

CVB-H A、CVB的受体结合特性不同,两者在同一细胞中的生长特性却相似。但在抗体抑制试验中,有理由表明CVB-H A与CAR/D A F受体复合物作用形成溶解感染。在同属病毒中,CVB壳粒无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等突出的峡谷,受体复合物的存在可以增强病毒粘附与内化过程。D A F的作用更可能在于作为CAR 的协同受体。反之,CAR/D A F受体复合物对于病毒株型又产生选择作用,对各病毒株产生相对的嗜组织特性。

③受体表达的调控:与细胞表面D A F数量相比,以CAR约占1/50。作为CVB感染的关键受体,CAR的表达量与CVB感染的启动及预后有关。在与鼠CVB心肌炎近似的自身免疫性心肌炎模型中,病前心肌组织未检测出以CAR,

急性期明显上升,慢性期逐渐下降。体外心肌细胞在经ConA刺激的脾细胞培养液处理后,CAR上调。急性感染期时,IF N-γ、TN F-α、IL-1β、iN OS上调,此后即出现CAR m RNA重新表达,说明炎性细胞因子的活化能促进CAR表达。 在CVB持续感染的个体中,可观察到内皮细胞的受体下调。Carson等以不同细胞密度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 V E C),发现随细胞密度的增高,HU E VC细胞CAR表达增加。CVB/株感染HU E VC后形成生产性感染,但未见明显细胞病变效应,CAR的表达轻度改变,提示CVB/最大化利用CAR受体侵入内皮细胞,产生慢性感染而不溶解细胞,释放病毒,继之进入内皮下的组织层。

值得注意的是,在Sh afren等的研究中,偶然发现R D受染细胞经20代高密度传代后,R D表面D A F未变(流式细胞仪分析),但出现CAR表达,CVB

Nanc y/Ne w株产生溶解性感染,CAR抗体全面抑制感染,D A F抗体则无影响。

④结语:CVB受体的研究发现,CVB结合受体至少受组织细胞表达的CAR、

D A F的特异性及病毒株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感染模式。在急性感染的细胞溶解中,CVB与CAR/D A F受体复合物作用;而在慢性感染中,病毒寄居细胞,CVB似乎只与CAR或D A F相作用。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同属的CAV结合D A F S CR1后,D A F抗体增强病毒的感染性,但不涉及F c受体作用,因而与抗病毒抗体依赖的病毒感染性增强(A D E)作用不同,这是否为CV 针对体液免疫的第二种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同时,在体外试验中,还有常用的胰蛋白酶消化细胞问题。有研究证实胰蛋白酶剪接以CAR C2域二硫键位点,虽水解多肽不影响CAR与CVB结合,但动力学表明只有完整的CAR经16

小时才恢复50%,其中的受体密度、水解后残基位点对CAR的影响尚无法估计。极化状态的上皮细胞以CAR无法与CVB接触,但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又对CVB易感。因此,CVB结合受体时,动态构象中结合位点的定位、胞内信号转导、细胞骨架的变化等均值得深入研究。细胞表面CAR、D A F的比例对于病毒的嗜亲性具选择作用,这对于基因治疗中现研究最透彻的A d-2、A d-5腺病毒载体意义非凡,同样对于CVB特异疫苗的设计也有启示意义。

(2)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①病毒的直接损伤作用:体内外实验证明,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可直接导致细胞死亡或代谢功能丧失。病毒使心肌细胞死亡首先是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在心肌细胞膜上,有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共同受体(coxsackievirus an d

a d enovirus rece p tor,CAR)及补体促衰变因子(d eca y acce l eratin g factor,D A F),当病毒吸附到细胞表面,CAR与D A F联合作用,形成受体复合物,使CVB 进入细胞。由于D A F减少,补体被大量激活,导致补体介导的溶细胞损伤。另一方面,病毒进入心肌细胞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细胞的各项生理功能均受到抑制,并影响细胞电生理特征,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破裂。通过P标记的病毒RNA探针做原位杂交发现,在急性期,由于病毒的大量复制,其RNA正链远远多于负链,病毒蛋白大量合成,从而竞争抑制心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

柯萨奇病毒不仅在心肌炎的急性期起作用,病毒的持续感染也可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运用当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发现了持续存在的柯萨奇病毒在心肌炎和扩张性心肌病致病机理中的作用。An d reo l etti等通过PCR和原位杂交发现,在慢性心肌炎的心肌组织中存在的病毒核酸,其正股RNA多于负股RNA;而在有持续感染而无慢性心肌炎的心肌组织中,正负股RNA几乎等量。提示病毒的持续增殖在慢性心肌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持续存在的病毒能够进行缓慢复制,但病毒滴度低,复制能力下降,复制方式也有所改变。即使这样,病毒复制仍可以形成新的病毒抗原或缺陷型病毒颗粒,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防御机制受到抑制的时候,可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发展。

②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作用:病毒感染机体后,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增强、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活化,体内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和粘附分子表达改变等,这些反应一方面有利于病毒的清除,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心肌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同时,病毒感染可引起宿主免疫功能紊乱和受染细胞抗原性质的改变,从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

单核-巨噬细胞是抗病毒感染的重要细胞。体外和动物实验均证明,CVB感染可以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阻断炎性因子的作用可以使CVB 感染小鼠心肌炎的病损程度明显减轻。沈茜等研究发现在CVB感染的急性期,特别是在病毒血症期,由于病毒的刺激和诱导,造成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使患者血清中TN F-α、IL-6和IL-8含量显著升高。血清TN F-α、IL-6和IL-8水平升高,一方面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N K

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破坏和吞噬受染的心肌细胞,清除感染的病毒;另一方面,可显著增加白细胞、心肌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粘附分子的表达,促进和维持大量淋巴细胞向心肌浸润,造成进一步的免疫损伤。

N K细胞具有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G o d en等用抗asis l o G M1抗血清去除CVB3感染小鼠的N K细胞,可使心肌组织中病毒滴度显著升高,认为在病毒感染早期,N K细胞被激活,通过N 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细胞,限制病毒复制而清除病毒。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早期,N K细胞或N K样大颗粒淋巴细胞释放穿孔素而加剧心肌损害,S eko等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VB引起的实验性小鼠心肌炎早期浸润细胞主要为N K或N K样细胞,它们可将穿孔素释放在心肌细胞膜上从而在心肌细胞膜上形成孔样损坏。Y oun g等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内膜活检标本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结果。进一步说明,N K细胞在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认为,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自身免疫损伤阶段,造成正常心肌细胞免疫损伤的效应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W oo d ruff认为T细胞缺乏的小鼠感染CVB 后很少产生炎性损伤,重新加入T细胞可使小鼠易感性增加。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细胞浸润的CT L包括C D4和C D8T细胞。小鼠感染CVB约5~14d时,外周血、脾脏总T细胞(T hy1)抑制或毒性T细胞(C D8)和辅助T细胞(C D4)比率降低,而心肌组织中这三种T细胞均增高,尤以C D4明显,在心肌炎患者也有相似的发现。H enke等通过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发现,C D4T细胞缺乏的小鼠(C D4K O)能抵抗CVB的感染,但后期心肌炎症加重;C D8T细胞缺乏的小鼠(βM K O)受CVB感染后心肌炎发病率降低,生存率提高,但心肌内病毒却显著增多。提示C D4T细胞和C D8T细胞在心肌炎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CVB感染后体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已有较多研究。S eko等用半定量PCR 法分别在体内和体外检测CVB感染的心肌细胞中各种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发现,在病毒感染的早期IL-1α、IL-1β、IL-6、TN F-α、TN F-β几乎在心肌中均有表达;IL-2、IL-3、IL-4、IL-10、IF N-γ、G M-C SF、IL-2R主要由浸润细胞表达,TN F-α、TN F-β、IL-1β也有一部分由浸润细胞表达。T h1细胞相关因子(IL-2、IF N-γ、TN F-β)表达强于T h2细胞相关因子(IL-4、IL-10),提示在病毒感染的早期,心脏中浸润并介导免疫反应的主要是T h1细胞。Gl uck等研究发现,在CVB感染NMR I鼠98d仍可以检测到TN F-α、IL-1α、IF N-γ、

IL-10、IL-18,M I P-1α、T GF-β、iN OS等m RNA持续存在,提示细胞因子的持续存在也与心肌炎慢性阶段心肌的病理学改变有关。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几乎不表达I CAM-Ⅰ等粘附分子,而在CVB心肌炎小鼠的心肌细胞中表达增强,在心肌炎患者的心肌组织中也发现I CAM-Ⅰ表达明显增强,并明显促进活化淋巴细胞与心肌细胞的粘附。进一步发现抗I CAM-Ⅰ和抗LF A-1单克隆抗体对粘附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示CVB感染诱导心肌细胞与活化淋巴细胞粘附效应的增强与病毒感染诱导心肌细胞膜I CAM-Ⅰ表达增多有关。

穿孔素(p erforin p orfor m in g,P F P)是存在于CT L和N K细胞等杀伤性效应细胞胞浆中的噬酸性颗粒中的一种蛋白。S eko等发现CVB心肌炎小鼠的N K和CT L等细胞均可以表达P F P,P F P释放使心肌细胞膜形成跨膜孔道,提示P F P是致心肌损伤的效应分子。Y oun g等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内膜活检标本中,也发现有能表达P F P的CT L,认为P F P能介导心肌损伤。G e b h ar d等用穿孔素基因敲除小鼠来观察P F P在CVB感染中所起的作用发现:P K O小鼠对CVB感染的耐受性强于P F P(+)小鼠,且心肌炎恢复快,后遗的组织改变少,但两种小鼠感染后CVB的滴度及其生长动力学均无显著差别。表明P F P在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其引发的免疫损伤中起重要作用,但对病毒清除并无作用,这也提示CT L的免疫损伤和抗病毒作用可通过消除穿孔素而分开,从而为心肌炎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一氧化氮(nitric oxi d e,N O)在CVB心肌炎的致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Bevan等分别用毒性和减毒的CVB感染小鼠,结果发现,有毒株病毒感染鼠心肌中,iN OS表达明显高于减毒病毒感染的小鼠,且主要分布于单核巨噬细胞和病灶周围的心肌细胞;但也有研究发现,敲除在免疫细胞中高表达的N OS2基因,可提高CVB3感染鼠中病毒滴度,并导致心肌炎的发生。提示在CVB性心肌炎中,N O可能具有双重作用,它作为自我防御机制中的免疫调节因子,在杀伤感染的病原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在鼠自身免疫性心肌炎中它对心肌组织又有损坏作用。

③CVB感染与自身免疫反应: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和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目前认为,在病毒性心肌炎时,CVB大量复制,造成心肌细胞坏死和破裂,使内容物释放。某些细胞内的蛋白质有免

疫原性,诱导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而这些抗体除了抗该蛋白外,还可以与正常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由此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对心肌造成进一步的损伤。目前已知,CVB衣壳蛋白中的VP1与心肌肌球蛋白、链球菌M蛋白存在着相同的表位,其中有40%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在体内的相应抗体既可以中和病毒,又与正常的心肌细胞结合,产生免疫反应。同时心内膜心肌活检证实,在有活动性心肌炎患者体内可检测到抗肌动蛋白、抗肌凝蛋白、抗肌膜蛋白、抗

A D P/ATP载体抗体的存在。因此CVB诱导的免疫损伤可能是心肌进行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④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指在活组织中,单个细胞受其内在基因的编程控制,通过主动的生化过程而自杀的死亡现象。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作为分化末端的细胞,不发生细胞凋亡。K a w ano等首次报道心肌炎患者存在心肌细胞凋亡现象,此后陆续有学者通过对心肌炎患者的心肌活检和动物实验证实。细胞凋亡参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发展,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另一重要的致病机制。凋亡过程受来自细胞内、外多种因素的调控,病毒是较重要的调控因素,当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一方面机体运用细胞凋亡的手段,通过牺牲个别细胞来清除异物,起宿主防御作用;另一方面病毒可通过自身基因的表达,或激活宿主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凋亡,保证自身的存活和繁殖,引起宿主细胞病理改变。目前研究表明,F as/F as L不仅介导T细胞和N K细胞的杀伤活性,也可通过向细胞传导死亡信号,诱导细胞凋亡。To y o z aki等的研究表明,外周血血清可溶性F as L升高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凋亡的心肌细胞显著增加,S eko等也发现在CVB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中,心肌细胞在体内和体外F as表达明显增强,提示F as/F as L诱导的细胞凋亡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同时CVB致心肌细胞凋亡的能力,还受衣壳蛋白VP2与宿主的前凋亡蛋白S iva 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和发展是病毒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中各个环节的确切机制,特别是分子水平的调控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的探讨,必将有助于为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柯萨奇病毒与Ⅰ型糖尿病发病关系的研究:

①柯萨奇病毒B组(CVB)感染与免疫介导型糖尿病:免疫介导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占5%~10%,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这一类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与HL A的相关性现在已经比较明确。研究表明,在白种人中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HL A-D R3-D Q2和HL A-D R4-D Q8与Ⅰ型糖尿病(T1D M)的发生呈正相关,该等位基因被称为高危HL A。G ra h a m等研究报道89%的T1D M患者携带高危HL A。另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相关基因A(M H C c l ass Ⅰ

c h ain-re l ate

d g eneA,M I CA)是另一个与T1D M发生有关的基因,也位于6号染色体上。该等位基因根据三核苷酸的重复序列(G CT)重复次数的不同命名为

A4、A5、A6、A9(分别重复4,5,6,9次)和A51(重复5次并有一额外插入序列GG CT)。G a m b e l un gh e等研究发现,等位基因M I CA-A5在T1D M患者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认为携带M I CA-A5是T1D M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CVB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破坏胰岛β细胞。流行病学研究证实,T1D M患者比对照组更多见CVB感染,这一结果支持CVB感染可能是T1D M发生的一个环境因素的假说。CVB感染与T1D M发生的关系虽然研究较多,但是其机制仍不明确。

A.分子模拟学说:分子模拟学说认为病毒蛋白成分与胰岛细胞抗原的相似性,使CVB感染能够引起针对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CVB的非结构蛋白p2C 在机体抗病毒反应中是T细胞反应的靶蛋白,谷氨酸脱羧酶(G A D)是T1D M的一种主要自身抗原。C h ou等发现p2C蛋白和G A D有一段共同的氨基酸序列(脯氨酸-谷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赖氨酸),在比较了从不同T1D M和非T1D M 患者分离到的CVB的p2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后,发现p2C基因与G A D基因具有同源性的核苷酸序列,有很高的保守性。酪氨酸磷酸酶(I A2,I AR)是T1D M的另一自身抗原,其羧基端是体液和细胞免疫的主要靶部位,该部位的一个5氨基酸序列与肠道病毒蛋白VP1的一个保守基序相似。研究表明CVB4免疫非肥胖型糖尿病(N OD)鼠的抗血清与I A2/I AR存在交叉反应。

T1D M患者体内除了能检测到G A D抗体或酪氨酸磷酸酶抗体外,还可能出现针对胰岛细胞的抗体或者胰岛素抗体,所以分子模拟学说也只能部分解释T1D M 的发病机制。

B.旁路激活学说:H or w it z等认为,CVB感染引起胰岛及其周围胰腺外分泌部炎症,组织破坏,胰岛隐匿抗原释放,诱发休眠状态下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重新激活,引发局部及系统免疫反应,导致糖尿病。他们用CVB4感染不同品系的小鼠,发现携带糖尿病易感M H C等位基因的小鼠,病毒的感染并没有加速其糖尿病的发生;而表达针对胰岛自身抗原的T细胞受体的转基因鼠,病毒的感染却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因而针对β细胞的感染和针对β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同样重要;CVB感染的作用似乎是引起抗原呈递细胞对胰岛自身抗原的提呈,从而激活已经存在的针对β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

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VB感染时机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CVB感染不仅没有加速N OD小鼠糖尿病的发生反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与病毒感染时N OD小鼠是否已经出现胰岛炎有关。S erre z e等的研究表明,CVB感染加速糖尿病的发生需要胰岛内存在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临界物质(白细胞介素-4和γ干扰素等炎性介质)。他们认为CVB感染引起炎性介质的分泌,后者引发了T1D M的自身免疫反应,这一过程需以胰腺中针对β细胞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浸润为前提。

②CVB感染与1B特发型糖尿病:这一类型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患者对胰岛素的依赖具有波动性,目前,对该型发病原因的研究还比较少。U raka m i等研究发现,该型多为青少年发病,而且发病前往往有病毒感染。Im a g a w a等曾报道,日本发生的暴发性糖尿病起病急骤,没有胰岛炎以及和糖尿病相关的自身抗体出现,但患者血中胰酶浓度增高,他们认为此类糖尿病应属于1B特发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后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暴发性糖尿病患者血中针对肠道病毒(CVA、CVB、埃可病毒)的Ig A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免疫介导型糖尿病患者和对照组,提示暴发性糖尿病患者有近期二次感染。

近来,Y a p等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认为CVB感染破坏胰腺外分泌部,使胰腺丧失了再生β细胞的能力,最终可能导致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该理论的证据一方面来自检测不到自身抗体的特发型糖尿病患者,另一方面,一些动物实验显示,CVB感染小鼠主要引起胰腺外分泌部破坏。最近,A g ui l era等比较了两类患者,发现1B特发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开始的12个月内,β细胞仍然有较好的功能,这与Y a p等在动物实验中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如果CVB感染确实与1B特发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那么Y a p等的新理论似乎可以解释该类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③争议:病毒感染与T1D M发病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最近G reen等运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对1969~1995年的26项有关CVB与T1D M发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分析,得出“这些病例尚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以证实CVB感染与T1D M的发生有关”的结论。在这些病例中许多研究的样本量非常小,而且在研究的设计方面,特别是对照的选择上没有严格的标准;在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的可比性方面也缺乏依据;另一方面,检测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在T1D M确诊之前,糖尿病的症状或者自身抗体已经出现几个月或者几年,所以在确诊时检测到的CVB感染,很难确定其与糖尿病发生的哪一阶段相关。

综上所述,CVB感染在T1D M中的作用尚无定论,而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研究方法、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病毒感染的时间对糖尿病发生的意义。目前,有研究认为,早期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在儿童T1D M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类似的有关胎儿期感染与T1D M发病关系的研究却没有得到相同的结论;其次,T1D M的发生毕竟不可能是单一的致病因素,因而最终阐明其发生机制,可能需要多方面的研究。

【诊断研究进展】

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

(1)实验室检查进展:研究表明,机体感染柯萨奇病毒B组(CVB)后,最早1~3d内血液中即出现Ig M抗体,病程1个月时达高峰,2~3个月后消失。所以CV-Ig M阳性是近期感染所致,测定CV-Ig M具有早期病原学诊断意义,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价值。CV致心肌炎检测CV-Ig M对明确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有重要意义,可判断其病情发展状况及指导其治疗。如CV-Ig M反复出现阳性,可能由于急性期病毒持续存在或反复感染对心肌造成不断损伤所致,这种患者易转为慢性或发展为扩张型心脏病。

(2)特殊检查进展:

2.临床诊断进展

【治疗与预防方法研究的进展】

柯萨奇病毒对抗生素和化学治疗药物不敏感,西医治疗尚无特效方法,而中草药在抗柯萨奇病毒方面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何宽其

(南京中医药大学)报道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实验研究进展,如下:抗柯萨奇病毒的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有:黄芪皂苷、苦参总碱、高山红景天多糖和酪醇、牛磺酸、苦瓜素和苦瓜蛋白、人参皂苷、虎杖蒽醌、大黄素、水飞蓟宾、木犀草素等。丁氏等以CVB建立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用黄芪皂苷腹腔注射,结果黄芪皂苷治疗组比病毒感染组存活率明显增高,心肌匀浆病毒滴度降低,血浆LDH和GO T明显降低。陈氏等的研究证实,苦参总碱在体外实验中能抑制CVB的增殖,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理为进入细胞内发挥抗病毒作用,影响了CVB侵入细胞后某环节,特别是病毒的生物合成。有研究提示高山红景天多糖可有效地阻止CVB病毒在宿主细胞的吸附作用;对CVB感染小鼠的心肌功能改善和免疫功能提高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小鼠抗CVB感染的能力;并对SD大鼠心肌细胞内增殖的CVB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抗柯萨奇病毒的单味中药有:黄芪、大黄、苦参、柴胡、虎杖、空心莲子草、桂枝、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等,尤以黄芪研究较多。彭氏等应用RNA-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黄芪对CVB感染小鼠心肌中CVB-RNA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芪对CVB-RNA复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与β-干扰素无关申氏等发现空心莲子草可阻止CVB生物合成或/和以后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但不能直接杀灭CVB,也不能阻止CVB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储氏等以CVB诱导多发性肌炎豚鼠模型,然后分别以柴胡和桂枝治疗。结果柴胡和桂枝治疗组的症状、肌酶谱和病理改变明显好转,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柴胡和桂枝对CVB诱导的豚鼠多发性肌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抗柯萨奇病毒的中药复方有:经典名方如小柴胡汤、玉屏风散、生脉散、甘露消毒丹等;更多的是自拟方,如康尔心Ⅰ号、心复康、双黄连粉针剂、清心饮、黄龙口服液、参冬心宝口服液等。王氏等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分解剂A液(小柴胡汤提取液)和B液(只保留君臣药的小柴胡汤提取液)在体内、体外均具有抗CVB及保护心肌的作用。阎氏等研究证实康尔心Ⅰ号(金银花、黄芪、麦门冬、虎杖)能体外直接灭活CVB,并有效地保护培养小鼠心肌细胞免受CVB

攻击,可促进病毒性心肌炎模型小鼠体内干扰素的诱生,提高自然杀伤细胞(N K 细胞)活性。贺氏等对甘露消毒丹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全方、残方和加味水煎剂均能抑制CVB、CVB、CVB在培养细胞内的复制。

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机理探讨抗病毒治疗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病

毒复制周期的干预;二是对病毒感染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病毒复制周期包括

病毒的吸附与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它们都是药物作用

的靶点。吕氏等对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柯萨奇病毒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0.75mg/mL在W is h和Vero两种细胞培养上,能直接杀伤病毒和

阻止病毒吸附细胞,而且能对细胞内低浓度柯萨奇病毒的复制起抑制作用。

前已述及,黄芪对CVB-RNA复制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而刘氏等的研究提示,纯化苦参碱抗CVB的作用机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和穿入,但它能进入细胞

内影响病毒的生物合成,主要表现为影响病毒蛋白质的合成。申氏等发现大黄

提取液通过阻止CVB核酸复制或/和以后环节发挥抗病毒作用,但不能直接杀

灭CVB,也不能阻止CVB吸附、穿入易感细胞。对病毒感染宿主免疫功能的调节也是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重要机理。李氏等探讨了抗柯注射液(苦参提取物)对CVB感染小鼠N K细胞活性的影响,发现在CVB感染后第3日,20、30mg/k g 的抗柯注射液使增高的N K细胞活性降低,以减轻过高的N K细胞活性对心肌细

胞的损伤作用;第12日时可使降低的N K细胞活性恢复至正常水平,以利于清

除病毒,预防病毒的持续感染。因此,它对N K细胞的活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万氏等发现参冬心宝口服液能增强CVB m感染急性期不同阶段小鼠的N K细胞活性,并能促进感染小鼠体内诱生干扰素。王氏等发现小柴胡汤和分解剂Ⅱ号在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均能明显提高N K细胞活性,有调节T细胞亚群功能,与病毒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目前存在问题和研究热点】

1.应提高对柯萨奇病毒感染的认识 柯萨奇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除多种较经典临床综合征表现外,研究结果提示柯萨奇病毒已成为引起我国小

儿肺炎的重要病原,亦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原体。血清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资料显示,25%~50%急性心包炎患者、36%~65%急性心肌炎患者有近期或复发

的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侵犯新生儿时,易暴发流行,造成多脏器

多系统损伤,预后凶险。但大龄患儿亦可出现多脏器多系统损伤,心脏及中枢

神经系统受累,皮疹,腹泻,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外周血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肝肾功能损害等,常造成临床误诊。必须与E BV、CMV、MP感染及败血症相鉴别。临床凡遇到不明原因发热,多脏器多系统损伤,除考虑E BV、CMV、MP感

染及败血症外,必须想到柯萨奇病毒感染,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测,尤其在夏秋季节。

2.临床应重视柯萨奇病毒的检测 近年来对某些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显示柯萨奇病毒感染是某些自身免疫反应的扳机。有研究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与川崎病,HS P,I TP,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有关,其均有发热、咳嗽等前驱病史,血清CBV-Ig M阳性,提示有柯萨奇病毒感染。故今后在该类疾病病因探讨中,不应忽视对柯萨奇病毒的检测。CVB呼吸道感染后尚易继发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 TP)等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需大样本观察其CV-Ig M阳性率。

3.重视防治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研究 柯萨奇病毒分成A、B 2组,A组24型,B组6型,目前尚无有效疫苗生产。所以如何增强体质、切断感染途径非常重要。Beck等研究表明,在人体缺乏硒及维生素E的情况下,柯萨奇病毒易产生点突变引起表型改变,使致病性增强。因此,注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补充,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有益于防治柯萨奇病毒感染。研究结果显示,柯萨奇病毒感染以夏季(6~8月份)多见,与其他季节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鉴于柯萨奇病毒等肠道病毒夏季高发,且易引起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暴发流行,故应提高警惕,加强卫生宣教,提倡注意饮食卫生,医院需注意消毒隔离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避免肠道病毒感染的暴发流行。

4.加强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实验研究较为活跃,筛选出了许多有效方药,并对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机制和对病毒感染免疫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今后的研究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继续筛选抗柯萨奇病毒的有效方药。

(2)目前报道的有效方药很多,应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比,保留有确实疗效而副作用较小者。

(3)应用分子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深入阐明中草药抗柯萨奇病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及对病毒感染免疫的影响。

【近期期刊发表的部分论文】

含融内体多肽的新型B3型柯萨奇病毒D NA疫苗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预防作用

柯萨奇B病毒对不同人胰岛β细胞表达C D56的影响 柯萨奇B组病毒性肝炎56例

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细胞外基质基因表达变化 柯萨奇病毒性脑炎70例临床分析

病毒性感冒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病毒性感冒即上呼吸道感染,又简称上感,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引起上感的病原菌主要是病毒,占90%以上,细菌的原发性感染只占少数。引起上感的常见病毒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冠状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病毒性上感后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可继发细菌感染。从感冒的病原体可见,病毒性感冒是占绝大多数。 病毒性感冒主要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干、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症状。全身表现有头痛、浑身酸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或不发热,或低热,或高热、畏寒等症状。病程一般为3天~7天。感冒发热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减少活动。住处要经常通风,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多饮开水,吃清淡和稀软的食物。发热较高时可用冷水擦身或温水擦身,水温以32℃~34℃为宜,或30%~50%酒精擦拭颈部、胸部、腋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头枕冰袋。 病毒性感冒病因检查项目 1、血象 白细胞计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合并细菌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免疫荧光或免疫酶染法检测抗原 取患者鼻洗液中黏膜上皮细胞的涂片标本,用荧光或酶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染色检出抗原。有助于早期诊断。 3、多聚酶链反应(PCR)测定流感病毒RNA 此法可直接从患者分泌物中检测RNA。目前改进应用PCR-酶联直接检测流感病毒RNA,比病毒细胞培养敏感。 4、病毒分离 将急性期患者的含漱液接种于鸡胚羊膜囊或尿囊液中进行病毒分离。 5、血清学检查 采集患者急性期(病后5日之内)和恢复期(病后3~4周)的血清,用当前行血凝抑制试验。 引起病毒性感冒的诱因有受寒、淋雨、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等。患者的鼻涕、唾液、痰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分析

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1、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 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 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2、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播性,病毒一旦侵入鸡群,其感染率甚至可达100%?。 3、很多看似正常的种鸡是可以传播感染的带毒鸡,感染可能终生持续下去。 4、感染鸡群的不断排毒以及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是造成感染易流行的主要原因。 5、下面我将主要从背景、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这6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背景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禽大国,禽蛋和禽肉产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2、诚然如此,但是畜牧养殖行业也是脆弱的。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主要危害蛋种鸡的疾病对蛋种鸡养殖行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OIE将其列为B类。伴随着集约化发展和鸡群密度的增加出现病毒野毒株的毒力增强,对养禽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 3、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的国家都有发生,在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疫苗之前,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我国于70年代初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病流行。受害鸡群的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25%或30%不等,间或可高达60%。 5、有些地区经多年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鸡马立克氏病基本得到了控制。 6、从一些HVT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分离到毒力特别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可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免疫失败现象。 7、由于本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受害鸡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的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8、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率差异很大。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的损失较大。 9、接种疫苗,产蛋鸡群可把损失减小到5%以下,肉鸡群可把死亡控制在0.5%以下,把废弃率控制在0.2%以下。 二病原学 1、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的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疹病毒2型。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病毒引起的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1.非典 2003年春天,我国各省市都爆发了一种名为“非典型肺炎”的传染病,据科学家研究,此次引发非典蔓延的病毒(SARS病毒)属于一种新的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细胞 繁殖。利用人细胞的原料进行复制RNA和合成相关的蛋白质,并装配成新病毒排到细胞外,再侵蚀其他细胞。当RNA病毒在活细胞内迅速增殖时,它们可以在短期内较容易地在不同组织中改变其遗传结构,变异性极强。非典型肺炎还没有特定的疗法,世界各地的医务人员一直在用抗病毒药物和类固醇药物治疗。有人尝试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血清,用来治疗病情严重的病人,结果取得良好的效果,他们的血清成了许多重症患者的救命良药。 [例16]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冠状病毒的化学元素一定有______,其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2)非典病毒与人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冠状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后,便很快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生物只能适应_________的环境。 (3)非典病毒的变异性极强,其变异类型应属于() A.基因重组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D.不遗传的变异 (4)非典病毒变异的频率比人体细胞高上百万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冠状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是(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回答): ①DNA的复制②转录③逆转录④RNA的复制⑤翻译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④⑤ D.①②⑤ (6)这种冠状病毒,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的是。 (7)研制、生产抗病毒药物可能涉及到的生物技术有。 (8)据专家分析得过“非典”的病人将获得抵抗力,此种免疫属于免疫。 (9)从已康复的非典型肺炎病人体内取得的血清可以成为许多病重者的救命良药,这是因为康复者血清中有。 (10)如用小鼠细胞与康复者的某一种细胞融合,所得的融合细胞能大量增殖,产生康复者血清中含有的物质,可以快速使易感者获得抗病能力和治疗病人,该融合过程需在的诱导下完成。在人体内,抗体的产生及分泌过程中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何证明某种病毒是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12)2003年春季,在非典爆发时,人们为了预防非典和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大量购买各种抗病毒和增强抵抗力的药物,请你发表一下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3)为了预防非典的发生,今年春季广东省采取了捕杀非典的元凶――果子狸的做法,请阐述一下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 (14)根据你的理解,预防传染病应做到哪几点? 2.禽流感 禽流感通俗地说,就是禽类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从呼吸系统到严重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传染病,禽类感染后死亡率很高。其传染源主要是鸡、鸭,人类在直接接触受病毒感染的家禽及其粪便或直接接触病毒都会受到感染。此外,通过飞沫及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也是传播途径。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1、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的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 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 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2、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播性,病毒一旦侵入鸡群,其感染率甚至可达100%。 3、很多看似正常的种鸡是可以传播感染的带毒鸡,感染可能终生持续下去。 4、感染鸡群的不断排毒以及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是造成感染易流行的主要原因。 5、下面我将主要从背景、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和治疗这6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背景 1、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投资环境的优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养禽大国,禽蛋和禽肉产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和第二位。

2、诚然如此,但是畜牧养殖行业也是脆弱的。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主要危害蛋种鸡的疾病对蛋种鸡养殖行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OIE将其列为B类。伴随着集约化发展和鸡群密度的增加出现病毒野毒株的毒力增强,对养禽业的危害日益严重。目前,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 3、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的国家都有发生,在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疫苗之前,造成的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我国于70年代初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病流行。受害鸡群的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25%或30%不等,间或可高达60%。 5、有些地区经多年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鸡马立克氏病基本得到了控制。 6、从一些HVT疫苗免疫失败的鸡群分离到毒力特别强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可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免疫失败现象。 7、由于本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受害鸡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的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的预防效果。 8、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率差异很大。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说死亡率和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的损失较大。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 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腮腺炎、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等。这些传染病大多数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预防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到医院就诊最好戴口罩,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日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马立克氏病

注:本版本在2010年5月被OIE世界代表大会采用 马立克氏病 概要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家禽的一种淋巴瘤性和神经性疾病,可通过临床症状和宏观或微观的病变进行诊断。鸡可以被MDV持续感染而不出现临床症状。MDV的感染可通过病毒分离及抗原或抗体演示方法检测。 MD可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防治,包括各种类型的单价或多价活病毒疫苗。疫苗在卵期或在孵化时注射。 在鸡群中,MD发生在3~4周或更大日龄的鸡中,并且通常大多发生在12~30周龄。观察到的临床症状主要是腿和翅膀的瘫痪,伴随外周神经的肿大,但有时看不见涉及神经的病变,特别是在成年鸡中。高致病性的MDV毒株也许可引起1~2周雏鸡死亡率增加,特别是雏鸡缺乏母源抗体时。根据MDV株系不同,淋巴瘤可发生在不同部位,特别是在卵巢、肝脏、脾脏、肾脏、肺、心脏、前胃以及皮肤。与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肿瘤由统一的细胞群组成不同,MDV导致的神经侵润和淋巴瘤由各种不同类型的淋巴细胞组成。禽反转录病毒也可以引起与MDV类似的肿瘤,例如禽白血病病毒(ALV)、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但MD与这些肿瘤的差异显著。 传播媒介的鉴定:自然条件下,大多数鸡在生命的第一周可被MDV感染,并且终身带毒,但通常不出现临床症状。MDV感染经常通过接种上皮活细胞(live buffy coat cells)到单层培养的鸡肾细胞或鸭胚成纤维细胞上进行检测,两天内可见特异性的病毒噬斑形成。MDV 有两种血清型分别被定义为是1型和2型,火鸡疱疹相关病毒(HVT)代表第三种血清型。血清型2包含自然无毒力的病毒株,其中一些可用来研制疫苗。在受病毒感染鸡的羽毛末梢利用PCR和放射性免疫沉淀反应实验可分别检测到MDV的基因组DNA以及病毒抗原(见下文)。 血清学实验:感染1~2周内可出现针对MDV的特异性抗体,通常可以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实验、间接荧光抗体实验,有时也可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其他免疫血清学方法进行检测。 疫苗要求:MD的预防可通过对鸡胚或1日龄的鸡进行免疫。免疫时使用活毒苗。HVT (3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疫苗,即可以非细胞形式存在又可以细胞形式(湿法)存在。2型也可以被利用,特别是与HVT一起组成二价苗。血清型1和血清型2疫苗仅有细胞形式可利用。由1型和3型组成二价苗或由1型、2型和3型组成的三价苗均可应用。二价苗和三价苗已经被抵抗不容易被单价苗控制的MDV强毒株。 接种疫苗大大减少了临床疾病,但不能阻止MDV持续性的病毒感染。家禽可终生带有疫苗毒并持续排毒,那将造成MDV随处存在。 A.介绍 马立克氏病(MD)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家禽(鸡)的疾病。鸡通过吸入来自鸡舍的感染性粉尘而被感染,接下来有一个复杂的感染周期,病毒从受感染鸡的羽囊中排出。MD发生在3~4周龄或更大的鸡中,最常见发生在12~30周龄。MD与几种不同的病理综合症相关,其中淋巴增殖综合症最普遍并且是最具有实际意义。在MD的典型病例中,以涉及神经的疾病为主要特征,死亡率很少超过10~15%,潜伏期为数星期或几个月。急性型中经常在内脏有淋巴瘤形成,这种类型不普遍,在鸡群中发病率为10~30%,爆发时可高达70%以上。死亡率可在数周内急剧上升,然后停止,或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维持一个稳定的、缓慢的降速。目前,伴随广泛的内脏淋巴瘤的急性型MD最普遍。在其传统形式中,MD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翅膀和腿的局部或全部瘫痪。急性型中,病鸡通常极度萎靡,一些可能在不出现临床症状的情况下死亡。以血管源性水肿为特征涉及头部病症的非肿瘤性疾病在由更致病的毒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 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检测鸡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水平。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用纯化的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可与样品中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与CUTOFF 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存在与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 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液氮迅速冷冻保存备用。标本融化后仍然保持2-8℃的温度。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ab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doc

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 Ab)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南京森贝伽现货供应,质量保证,价格优惠,试剂盒首选森贝伽。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鸡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 Ab)的表达。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 Ab)。用纯化的抗原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原,可与样品中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 Ab)相结合,经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和其他成分后再与HRP标记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原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与CUTOFF值相比较,从而判定标本中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抗体(MDV Ab)的存在与否。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

由病毒引起的十种癌症

由病毒引起的十种癌症 1.人类疱疹病毒4型与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 美国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霍林斯癌症研究中心肿瘤家梅拉女尼托马斯博士表示,目前认为本病与感染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密切相关,器官移植手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容易导致这种淋巴瘤。建议: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人类疱疹病毒4型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也称霍奇金病)是淋巴结肿瘤,EB病毒会扰乱和阻止淋巴细胞凋亡。罗德里格兹博士表示,研究发现,EB病毒导致的霍奇金淋巴瘤病例约占该病的百分之五十。建议:人体免疫力低下时,容易感染这类病毒。避免接触各种射线及一些放射性物质,生活规律有助提高免疫力。 3.人类疱疹病毒与鼻咽癌 罗德里格兹博士表示,亚裔人群患鼻咽癌发病危险较大,患者可通过血检检测是否感染EB病毒。建议:尽量少食腌制或不新鲜的食物,如咸鱼、腌菜等食物,保持鼻腔清洁。 4.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咽喉癌 咽喉癌发病位置较深,在声带附近。口腔与性器官接触容易传播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大病因。建议:性爱时使用安全套是最基本的保护措施。另外最新研究发现,注射HPV16/18疫苗可有效降低咽喉癌的风险。 5.人类乳头瘤病毒与肛门癌 肛门癌不同于直肠癌,侵袭的是肛门附近皮肤,罗德里格兹博士表示,肛门与性器官距离近,容易感染该病毒。建议:HIV感染者和拥有多个性伴侣的高危人群应该接受肛门抹片检查。 6.人类乳头瘤病毒与阴道癌及外阴癌。HPV还可能会导致阴道癌及宫颈癌。建议:定期做妇科检查,外阴溃疡及时治疗。 7.人类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大约70%的宫颈癌病例与HPV-16和HPV-18这两种病毒有关。携带这两种病毒的女性罹患宫颈癌的风险会增大,但是并非所有感染者一定会得宫颈癌。建议:HPV通常会通过性接触传染,因此一定要限制性伙伴,防止滥交。定期去医院接受HPV病毒检查是防治宫颈癌的第一步。其次,有条件的人最好接种HPV疫苗加以预防。 8.艾滋病病毒与卡波西肉瘤。卡波西肉瘤(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与艾滋病病毒(HIV)关系密切,该病会导致皮下组织在别的部位或器官内异常生长。与卡波西肉瘤关系最大的病毒是人疱疹病毒HHV-8(HIV类病毒之一)。建议:多项研究发现HIV和HHV-8病毒传播与肛交有关,因此,应该禁止不洁性交。 9.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与白血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型(HTLV-1)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可影响血液或骨髓,俗称“血癌”)。HTLV-1通常会通过静脉注射传播,不会直接导致白血病,但与白血病有关联。建议:目前尚无针对HTLV-1病毒的疫苗或治疗措施。患者应避免共用注射针头。曾经与他人共用过针头的人群应该接受检查。 10. 丙肝病毒与肝癌。丙肝病毒(HCV)是与肝癌关系最大的一种病毒,会导致肝脏炎症反复发作刺激,造成肝脏损伤。输血和共用注射针头是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建议:发现异常应做丙肝病毒筛查。HCV携带者应该禁酒。

柯萨奇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症状,柯萨奇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docx

柯萨奇病毒感染 , 柯萨奇病毒感染的症状 , 柯萨奇病毒感染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柯萨奇病毒感染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染性疾病。柯萨奇病毒(Coxsachie virus)是一种肠病毒 (enteroviruses)分为A和B两类,妊娠期感染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致胎 儿宫内感染和致畸。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胸肌痛、 疱疹性咽峡炎等,有的病情类似脊髓灰质炎。 疾病病因 一、病原体柯萨奇病毒据其生物学特点分为两类: A 类和 B类。分属肠病毒类的埃克病毒(Echovirus) 和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myelitis virus)。现称“微细病毒(picoviruses)”。 二、流行病学 Dalldorf及Sickles(1948)首先于纽约柯萨奇(Coxsachie)分离出病毒而得名。Melnick(1949) 应用该病毒接种动物 ( 小鼠 ) 则引起运动失调、肢体软瘫。人类则引起疱疹性咽峡炎 和非麻痹性类脊髓灰质炎改变。 三、致病机制 (1) 病毒进入人体后繁殖复制 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脱壳,直接复制成分子量为200kD 的多聚蛋白,同时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被关闭, 17220,使起动复合物Eit24F灭活。CV关闭宿主蛋白合成的机制认为是病毒蛋白酶2A裂解细胞蛋 白 胁la等研究发现,CVB3在心肌细胞中大量增殖,感染的病毒量与心肌坏死的程度密切相关。CVB3在感染的心肌细胞里产生的早期病毒编码蛋白质,常常阻断心肌 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在感染周期的晚期积聚大量病毒分子,特别是某些衣壳蛋白质VPl 等壳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变性,使细胞膜通透性随之发生改变,胞体发生显著肿胀,最后细胞本身溶酶体的逸出而发生自溶性细胞消化。 (2)病毒影响心肌代谢 病毒感染心肌细胞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代谢能丧失,甚至引起心肌细胞死亡。细胞内游离Ca2+超负荷是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的途径之一,细胞内ca“超载抑制细胞舒缩功能,激活细胞内钙离子依

病毒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节病毒导学案 主备人:滨海三中李顺华协作:侯照明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病毒的历史,了解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知识。说出病毒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分类等的重要知识点; 能力:培养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的思想。 学习重点:病毒的种类、组成;病毒的生活及繁殖方式;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学习难点:病毒的生活及繁殖方式;人类利用病毒为自身服务的知识。 易混点:1、病毒与细菌、真菌的区别。 易错点:1、病毒离开生物体不能存活,但具有感染性,进入生物体细胞后能够表现出生命特征。 2、病毒表现为生命的本质特征是能够进行自我繁殖。 学习方法:结合自身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危害的认识,通过查阅资料、观看病毒的发现史和相关图片,加深对病毒的的大小、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与人类关系的科学全面的认识。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以及与我们的密切关系,预备课内交流。2.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1)结构组成:由和内部的组成。 (2)生活习性:病毒只能寄生在内。 (3)繁殖:。 3.病毒的种类:、、。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引起、、患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肝炎病毒引起人体肝炎等。 (2)有利: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如人们接种来预防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 【课内探究】 (引入)认识病毒危害,激发探究欲望。组内、组间交流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一、认识病毒的大小形态: 1、观看病毒发现史视频。形成一下知识: (1)病毒的大小。 (2)观看病毒的工具是。 2、比较课本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病毒的图片,总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病毒的常见形态有:、、 二、病毒的结构与生活: 1、比较课本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病毒的图片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 病毒的结构特点:不具有结构。由和组成。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疾病名】柯萨奇病毒感染 【英文名】coxsackie virus infections 【别名】 【ICD号】A08.3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 1.病因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属于肠道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分A、B两组。柯萨奇病毒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在国内外引起多次流行和散发,目前研究认为该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柯萨奇病毒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肌痛、多发性肌炎、1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疾病。过去由于血清免疫学检测未普遍开展,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受到局限。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柯萨奇病毒经粪-口、呼吸道、虫媒传播感染人类,进一步形成病毒血症,主要靶器官是脑膜、心脏、皮肤、肌肉等,但体内任何脏器均可受累,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1)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受体学:柯萨奇病毒可侵入机体呼吸道、胃肠道组织黏膜下或淋巴结,进行第一次复制,继之游离病毒颗粒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并继发感染二级靶器官,最终造成脑膜炎、视网膜炎、心肌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基于这种生长特性,病毒可从患者血清、白细胞、PBMC、心肌细胞等分离出,病毒抗原可在心、脑、脾、胸腺、胰、肝等多器官检出。病毒感染的初始步骤是病毒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的吸附、粘附、构象变化、内化诸过程,并启动胞内信号级联;因而受体的分布及表达一定程度上决定病毒的组织嗜亲性与致病性。从CVB残的感染动力学可得知,CVB感染的容纳性细胞可以是间质细胞如一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造血细胞系如白细胞、PBMC,实质细胞如心肌细胞、肝细胞等,甚至免疫细胞如B、T细胞,其感染性及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取决于这些细胞表面CVB受体与病毒的相互作用;而非容纳性细胞是诸如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粒细胞等。在持续研究CVB吸附细胞受体的30多年中,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这些细胞的差异,陆续发现CAR、D A F等受体。 ①CVB受体: A.CAR结构、分布与生理功能:CAR是柯萨奇病毒与腺病毒的共用受体,于1997年被识别并获得其c D NA克隆,分子量46k D a,属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

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类传染病的防治汇总

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类传染病的防治 微生物即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以及病毒,它个体微小种类繁多、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治病微生物引起的各类传染病严重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针对这类传染病我们要加以预防和治疗。 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1 传染病的定义: 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叫传染病. 2 传染病的种类 (1)按传播途径区分: a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 b 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流感、麻疹、风疹、水痘、腮腺炎、流脑等 c 血源及性源传染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 d 媒虫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疟疾、乙脑等 (2) 按危害、影响、控制难度区分(传染病防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常见几种传染病及防治措施 (一)霍乱: 1、霍乱是有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弧菌产生致病性的是内毒素及外毒素。正常胃酸可杀死弧菌,当胃酸暂时低下时或入侵病菌数量增多时,未被胃酸杀死的弧菌进入小肠,在碱性肠液内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强烈的外毒素。外毒素作用于小肠粘膜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其分泌量很大超过肠管再吸收的能力,致使患者剧烈泻吐,严重脱水、电解质丢失、缺钾缺钠、肌肉痉挛、酸中毒等甚至发生休克及急性肾衰竭。 发病部位是消化系统;常见症状有急性腹泻,洗米水状的粪便,呕吐;就诊科室是感染科。 2、治疗:(本病的处理原则是严格隔离,迅速补充水及电解质,

马立克氏病的研究

鸡马立克氏病得研究 1、鸡马立克氏病病原属于疱疹病毒得B亚群(细胞结合毒),共分三个血清型: 血清1型,对鸡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强毒(Md5等)、强毒(JW、GA等); 血清2型,对鸡无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与301B/1等 血清3型,对鸡无致病性,但可使鸡有良好得抵抗力,就是一株火鸡疱疹病毒株(HVT-FC126株)。 2、本病具有高度接触传播性,病毒一旦侵入鸡群,其感染率甚至可达100%?、 3、很多瞧似正常得种鸡就是可以传播感染得带毒鸡,感染可能终生持续下去。 4、感染鸡群得不断排毒以及病毒对外界得抵抗力很强就是造成感染易流行得主要 原因。 5、下面我将主要从背景、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与治疗这6 个方面为大家介绍 一、背景 1、随着经济社会得发展,投资环境得优化,越来越多得投资者进军畜牧养殖行业,目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得养禽大国,禽蛋与禽肉产量一直居全球第一位与第 二位。 2、诚然如此,但就是畜牧养殖行业也就是脆弱得。鸡马立克氏病作为一种主要 危害蛋种鸡得疾病对蛋种鸡养殖行业得危害就是不言而喻得。OIE将其列为B类。 伴随着集约化发展与鸡群密度得增加出现病毒野毒株得毒力增强,对养禽业得危害 日益严重。目前,马立克氏病已成为危害养禽业发展得三大主要疫病之一、 3、鸡马立克氏病在全世界所有养鸡得国家都有发生,在70年代初研制出有效 疫苗之前,造成得经济损失极为严重。 4、我国于70年代初发现有鸡马立克氏病存在,目前绝大多数养鸡地区都有本 病流行。受害鸡群得发病率从少数几只鸡到25%或30%不等,间或可高达60%。 5、有些地区经多年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鸡马立克氏病基本得到了 控制。 6、从一些HVT疫苗免疫失败得鸡群分离到毒力特别强得马立克氏病病毒,可 以部分地解释上述免疫失败现象。 7、由于本病破坏法氏囊、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引起严重免疫抑制,受害鸡 群对白痢病、球虫病、新城疫等得敏感性增高,并影响各种疫苗得预防效果。 8、鸡马立克氏病发生率差异很大。除少数鸡可从临诊疾病恢复,一般说死亡率 与发病率相等。如不使用疫苗,鸡群得损失较大。 9、接种疫苗,产蛋鸡群可把损失减小到5%以下,肉鸡群可把死亡控制在0、5% 以下,把废弃率控制在0.2%以下。 二病原学 1、马立克氏病病毒属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甲亚科得马立克氏病毒属禽疱 疹病毒2型。 2、病毒在机体组织中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就是没有发育成熟得病毒,称为不 完全病毒,主要存在于肿瘤组织及白细胞中,此种病毒离开活体组织与细胞很容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