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

为深入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实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加快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步伐,特制定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转型发展纲要。本纲要是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技术监督和技术服务能力,完善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一、环境监测发展历程与新形势

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保大会以来的三十多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环境监测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最初的“三废”监测,发展到环境空气、酸沉降、沙

尘暴、地表水、饮用水源地、近岸海域、土壤、生态/生物、噪声、污染源等多领域多环境要素的综合性监测,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

(二)环境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从最初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发展到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乃至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监测。

(三)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从最初的手工采样监测,发展到自动在线连续监测和遥感监测,监测仪器设备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初步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监测技术和标准方法体系。

(四)环境监测事业蓬勃发展

环境监测队伍不断壮大,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已由几十个监测站发展到2300多个,监测人员近5万名。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于1979年底由国家批准建设,1980年正式组建。在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总站始终坚持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宗旨,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1、以“六五”和“七五”期间建设的64个重点监测站为骨架,组建并不断完善了全国环境监测网络。

逐步建成了全国环境空气、地表水、近岸海域、噪声、生态遥感、酸沉降、沙尘暴、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网络。

2、以编写环境质量报告为抓手,不断提高综合分析水平。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每年编写一份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发展到现在每年编写30多种1500多份各类环境质量报告,环境监测成果的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3、以建立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为主体,逐步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以《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为代表,研究制定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路线及大部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规定、标准和方法。

4、以环境空气和地表水监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自动监测技术发展,提升环境监测自动化水平。

国家投资建设了126台套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和

380多台套空气自动监测站,建成了覆盖我国主要水体的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和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自

动监测网络,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了空气质量日报或预报。

5、以“3S”技术为手段,构建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系统。

新建了总站环境监测业务大楼,建设了大屏幕演示及自动监测信息联网系统、生态遥感解析与GIS实验室,提高了环境质量表征能力和信息化水平。

6、以加强仪器装备和技术储备为重点,提高环境应急监测响应能力。

研究编著了《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臵技术》,购臵了多套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应急监测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应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技术协调和指导作用。

7、以质量控制考核和质量监督为主线,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从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拓展到空气、污染源、近岸海域等领域的质控考核和质量监督,从实验室质量控制发展到

初步开展全程序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8、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目标,强化监测科研工作,提高监测系统的整体技术水平。

三十多年来,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30余项,以《我国酸雨污染来源、影响及控制对策研究》、《全国工业污染源调查评价与研究》、《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等为代表的环境监测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9、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建设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初步建立了以院士为龙头,研究员为主干,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人才梯队。

2009年2月,周生贤部长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指出环境监测工作要在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中发挥先锋作用,努力推进“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盘棋、监测队伍一条龙、监测技术天地一体化”(“三个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环保部的要求,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

新道路统领环境监测事业发展,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为根本任务,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

二、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008年,环保部组建了环境监测司,为强化国家层面的环境监测行政管理和实现环境监测的政事分开提供

了重要的组织机构保证,长期制约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问题开始得到解决。同时,环保部党组和部领导要求总站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要求,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将工作重心从环境监测管理转到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上来。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的要求,积极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机制、转变能力、转变作风(以下简称“五个转变”),形成“聚精会神抓业务,一心一意钻技术”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总站历史性转型,既是总站深化改革、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总站提升技术支撑能力,落实周生贤部长环境监测“三个一”战略思想的客观需要,更是总站当好全国环境监测技术“龙头”,引领全国各级环

境监测站向“技术立站、科学监测”方向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深刻认识总站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总站转型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要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兼顾长远目标与现实要求,在稳定中发展,在稳妥中转型,在稳步中推进。

(二)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家环境监测业务不适应环境管理新需求。

一是水、空气等环境要素的监测项目不全,达不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和新形势的要求,与全面、准确地说清环境质量变化情况存在差距。

二是部分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和监测点位(断面)不能满足全面说清环境质量和实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等要求,亟待调整和完善。

三是生态/生物、土壤、农村环境监测工作刚刚起步,亟待加强。

四是国家地表水、空气、近岸海域、生态等监测网络的自动监测站建设和运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和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时性和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尚不健全。

五是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监控和污染物排放量统计等工作尚不完善。

六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专题研究不够,环境监测报告的深度、广度和代表性、针对性、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距环境管理和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些现实问题,导致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的业务领域、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和监测数据还不足以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全国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不适应环境管理新需求。

2、环境监测技术不适应环境科技新发展。

过去一段时期,总站在工作上偏重于协助做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除承担一些专项监测和应急监测工作外,没有将分析测试技术作为工作重点,现场监测能力、人员的动手能力、实验室分析测试水平、仪器装备配臵都没有及时跟上形势要求和科技发展前沿。环境监测科研工作滞后,近年来未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对环境监测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跟踪掌握相对不足。分析测试技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某些先进的地方环境监测站存在“倒挂”现象,在某些技术领域难以对地方环境监测站进行有效的技术指

导。环保部领导要求总站有一支精锐、高效的应急监测与技术指导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去、测得准确、指导有力,总站的应急能力距此还有较大差距。

3、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不适应技术监督新要求。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体系尚不完善,质量控制指标不全面,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规划,缺少国家级监测质量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不足,与环境监测技术之间没有实现有机结合,制约了全程序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有效落实及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成效的评估和监督检查。目前全国性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工作刚刚起步,而且发展极不均衡。总站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运行,现代实验室管理与质控理念和经验缺乏。

4、体制机制不适应历史性转变新形势。

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地方环境监测网络之间的运行机制与资源共享,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运行和技术保障机制,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点位(断面)优化调整机制,环境监测质量技术监管机制和体制,总站自身建设与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障碍,对总站自身发展和充分发挥全国环境监测网络中心作用造成不利影响。

5、队伍建设不适应履职尽责新使命。

当前,总站承担的环境监测业务与技术工作量急剧上升,虽然在环保部的大力支持下增编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人才的引进、培养进而形成工作能力需要一个过程,加之近几年调出不少技术骨干,导致人员数量与环境监测业务工作量的矛盾,缺乏技术骨干与转型需求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干部职工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深造没有保证,人员总体技术水平难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三、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和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根本,认真贯彻周生贤部长关于环境监测“三个一”的战略思想,坚定技术立站、科学监测、人才兴站的发展方向,坚持监测科研为先导、监测业务为主导、监测技术为支撑的方针,以“三个说清”为中心任务,大力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技术与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说得清”和“测得准”能力,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将总站建设成为全国的

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全面、及时、准确、有效的环境监测报告、信息和技术支撑、技术监督、技术服务。

(二)基本原则

1、全面推进,重点突破。

立足于现实存在的“五个不适应”问题,以推进“五个转变”为总站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区分轻重缓急和难易主次,确立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以重点解决严重制约转型发展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统筹兼顾,分步实施。

通盘考虑实现转型发展目标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技术水平、人员状况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阶段性优先任务,按照“三步走”的阶段性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夯实基础,确保总站转型工作积极稳妥,扎实推进。

3、填平补齐,系统完善。

站在引领全国环境监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在监测领域、监测要素、监测技术、标准方法、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尽快补足短板、破除瓶颈,

系统提升核心业务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4、与时俱进,切实可行。

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以科学的态度和务实的举措,向环境监测业务和技术进军,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全力推进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建设。同时,充分考虑总站转型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科学核算成本,客观评估效益,确保转型发展的可行性。

(三)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期,把总站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环境监测站,为探索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提供全面、准确、及时、有效的环境监测报告、信息和技术支撑、技术监督、技术服务。

2、阶段目标

总站转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到“十一五”末期(2009~2010)。总站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三个说清”夯实业务、技术基础。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做好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支持,制定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点位优化调整技术规定和实施方案,增强环境监测数据的时空代表性;加强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环境监测报告综合分析水平,为全面、准确地说清全国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奠定基础;继续大力推动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启动建设环保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重点实验室和环境监测质控重点实验室;开展国家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达到能准确测定部分现行环境标准规定的所有监测项目的

技术水平。基本解决环境监测技术“倒挂”问题和环境监测信息不够科学、规范问题;开展“国家水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以下简称“水专项”)研究。

第二阶段:到“十二五”中期(2011~2012)。总站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建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业务、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基本具备“说得清”、“测得准”能力。

建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监测业务体系:完成空气、地表

水、近岸海域、噪声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调整工作,并实施全面、有效的技术管理;启动国家生态/生物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城乡统筹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设重点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联动监测与预警系统,重点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联动监测与预警系统。

大幅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建成环保部环境监测质控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完成“水专项”研究;提高有机物分析水平;紧跟国际环境监测技术前沿,形成能领衔解决国内环境监测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到“十二五”末期(2013~2015)。具备“三个说清”能力,即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说清污染源排放情况;实现“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水平、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装备”;成为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网络中心、数据中心、质控中心和培训中心,实现总站转型发展总体目标。

四、转型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强环境监测核心业务体系建设

1、加强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技术指导。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现已运行和管理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指导,保证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稳定运行,稳步推进国家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到“十一五”末期,在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和部分地方环境监测网络监测数据共享交换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管理部门和环境监测系统内部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公开,进一步扩展国家监测数据的应用范围。

二是做好优化调整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技术支持,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制订全国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技术规定,推动反映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的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动态档案;制订国家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设臵技术规定,按流域建立水质监测断面动态档案,适当调整和完善国家地表水监测网络,逐步完善覆盖国界、省界和其它重要考核断面的国家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完善国家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点设臵技术规定,适时调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强化近岸海域特别是重要海湾的环境监督性监测;进一步完善国家酸沉降、沙尘暴监测网络和国家噪声监测网络。

三是开展国家环境质量监督性监测,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对全国部分国控水质监测断面、国界断面、省界断面、重要城市饮用水源地、国家水质自动监测站、空气自动监测站、近岸海域监测点位、生态和生物监测点位、重点城市噪声监测点位等实施监督性监测和对比监测,保证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数据质量稳定可靠。

2、拓展环境监测领域,加强对国家环境监测网络能力建设的技术支持。

继续开展地表水有机物自动监测和空气中臭氧、

PM2.5细颗粒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VOC)、温室气体等研究性监测,逐步在全国开展空气中臭氧和PM2.5细颗粒物监测和按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饮用水源地水质全

分析;拓展海洋沉积物、海洋生物和陆源入海监督性监测;逐步开展振动、电离辐射、电磁辐射、光污染和热污染等监测工作;加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和典型地区7~9个有条件的环境监测站加挂总

站生态环境监测分站,开展遥感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以湖库为重点开展生物监测,选择有条件的地方站

加挂总站生物监测分中心,到“十二五”末期提升国家环境生物监测整体能力;逐步提高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到2010年实现按照排放标准规定项目实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3、加强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综合分析工作,提高环境监测报告水平。

一是按照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要求。制(修)订各类环境监测报告技术规定,形成由基本环境质量报告和污染源报告以及专项监测报告组成的环境报告体系,为环境管理、政府决策和公众知情提供全面的服务。

二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优先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研究。

三是全面启动总站国家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及应用平台系统。使各类环境监测信息产品更加准确、及时、针对性强。

4、加强污染源监测、环境统计及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

深化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根据排放标准的要

求扩展污染源监督性监测项目;开展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控抽测与检查,进一步加强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的技术支持;加强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按照环境管理要求扩充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指标;开展运用监测数据核算污染源排放总量研究;做好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技术支持;开展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关联分析研究;继续加强环境统计工作,深化环境统计数据审核办法研究,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统计数据与总量减排核查数据的相关关系;开展环境统计报表制度研究;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技术导则,加强验收监测技术指导与管理,依法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提高其规范化水平。

5、实施国家环境监测预测预警工程,做好环境质量监测预测预警。

一是研究建立各类环境要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环境风险级别分级方式与划分方法。

二是建立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联动监测机制,尽快启动

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联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工作,逐步开展辽宁中部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空气环境监测预测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工作。

三是建立流域上下游联动监测机制,启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和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联动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建立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发布与预警系统。

四是开展沙尘暴对空气质量影响预测模型和重点湖泊蓝藻水华预测模型的研究应用;全面启动空气、地表水环境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测预警模型研究,建立并运行可视化的预测预警业务化系统。

6、实施国家环境应急监测响应工程,提升环境应急监测的技术支撑能力。

一是建立并完善国家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和应急监测工作程序。按计划完成《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研究应急监测点位布设、方法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和仪器选用原则。

二是更新和完善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

响应系统。完善环境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和专家库,研究建立各类环境污染物扩散模型,建设重点流域应急监测信息系统。

三是填平补齐环境应急监测仪器,优先补充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和流动监测车等应急监测装备。

四是优选部分有实力的地方环境监测站建立区域环境应急监测分中心,与总站形成全国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到“十一五”末期,完善《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程序》和《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案编写导则》,购臵快速、定性或半定量便携式监测仪器设备和采样制样设备。到“十二五”中期,现场应急监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得到重点加强。到“十二五”末期,建成较为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和应急响应系统。

(二)加强和完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1、大力提升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一是以完成国家环境监测任务为依托,全面恢复总站监测技术能力。开展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项目全分析监督性监测、国界河流水质监督性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自动监测站抽测及比对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省湘潭市,411201) 1 引言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科学技术活动,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管理工作服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研究现状,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原因,不断地创新探索。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对策 2正文 2.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国已经建立2223个环境监测站,大概36万人在岗工作,占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高级技术人员有2350人,中级技术人员8400人,再者,其他行业中还有大概1万人参加环境监测事业,其中,环境监测机构约有2634个,在岗人员约为21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拥有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噪声、海洋、酸雨、地下水、生态以及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各个监测要素的监测站数量也初具规模了,多的已经达到了近1100个监测站,最少的也有30多个,从以上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已经初步形成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 已经具备较强的环境自动监测能力。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约有70个城市具配备了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建立了50多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在部分省市开展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试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再者,在全国31个省和1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了全国环保系统环境监测信息卫星通信系统。 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目前已经有400多项,其中大部分的污染因子,已经有了控制标准和监测方法标准。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对于环境监测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各类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就目前而言,全国已经形成了国家、省、市、县4级环境监测网络。全国共有专业和行业监测站4800多个,其中环保系统监测站约2200个,行业监测站约2600 个。共有103个空气质量监测站,113个酸雨监测站,135个水质监测站被国家控制。再者,国家还建立了噪声监测网络,辐射监测网络和区域监测网络等等。 二、国环境监测所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监测方法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对照环境监测部门现有的实验室分析检测能力以及国内外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发展水平,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

2020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20环境监测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环境保护最基本的话语权来自于监测。监测数据的科学、准确、及时、可靠关系到整个环境监测甚至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环境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对环境信息进行监控,并对环境质量进行把握、评估以及预测等。环境监测是提高环境质量,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我国加大对于环境问题重视度,国家环境监测机制逐渐完善。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环境监测时间相对较短,尽管近些年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面对不断升级的环境问题,我国必须合理认识自身环境监测方面的发展现状,全面剖析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更好地完成环境管理与规划工作。综上,随着政府和企业将越来越重视环保监测和检测领域,未来环境监测行业比重将保持上升趋势。环境监测行业市场饱和度较低。 环境监测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硬件、软件、检测试剂,中游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下游仪器维护、设备运营。上游产业基本由外资企业占领,中端市场主要由上市企业如雪迪龙、先河环保、中环装备、聚光科技、天瑞仪器等占据,下游主要为第三方环境服务企业。但从2018年的企业发展、并购等情况来看,行业内的领军企业都在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致力于成为涵盖软件、硬件、集成、运营维护的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服务商。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可以分为水质监测、烟气监测、噪声监测、生物监测、辐射监测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是2020年之前我国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战略详图。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是评价考核各级政府改善环境质量、治理环境污染成效的重要依据。2018年,监测设备的发展,在价格更低、易于维护、运行稳定、适应恶劣环境等基础上,已经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环境监测网络,从省级到地级,逐步到县级覆盖;监测领域,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同时由较窄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监测指标不断增加;监测空间不断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由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向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省湘潭市,411201)1引言 摘要:环境监测是一项系统而繁复的科学技术活动,其直接目的就是获取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可比性和统统性的环境信息,为科学的环境管理工作服务。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危机,面对日益危机的环境问题,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目前环境监测研究现状,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其中的原因,不断地创新探索。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对策2正文 2.1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 一、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我国已经建立2223个环境监测站,大概36万人在岗工作,占整个环保系统总人数的4%,高级技术人员有2350人,中级技术人员8400人,再者,其他2634个,在岗人员约行业中还有大概1万人参加环境监测事业,其中,环境监测机构约有为21万。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拥有一定的环境监测能力。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可以对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噪声、海洋、酸雨、地下水、生态以及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各个监测要素的监测站数量也初具规1、监测参数已基本齐全,但仍然存在一定缺口。随着对污染因子的监测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现有的监测技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要求。有些标准中的检测参数仍不能涵盖其中,或是参数的检出限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要进行一些新项目、品发生脱节现象,需要及时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荷、危害及影响情况了解不很清晰,新方法的开发。污染源监测仍然以常规因子为主,基本不涉及特征因子。实验室所检测的目标化合物与市场使用的产

2016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2016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市场规模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全国环境监测产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大气污染监测系统。细分领域上,2014年销售数量处于前2的产品类型是水质和烟尘烟气监测设备。环境监测企业研发费用总量、研发费用/营业收入比重均保持增长。未来发展趋势:1、空气质量监测将向更广泛的区域监测发展;污染源监测将向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监测发展;VOC治理与监测已被纳入十三五规划,政策推动下潜在需求即将爆发。2、水十条将推动水质监测细分领域发展。3、在国家大力推动第三方运营维护服务的背景下,环境监测设备厂商正在由单纯的设备提供者向环境监测系统及运营维护转型。4、智慧环保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提高原始数据资源使用效率,为差异化收费提供数据基础,强化环境应急与预警监测等;智慧环保的商业模式日渐清晰,有望得到全面发展。 环境质量监测包括大气、水等;污染源监测涵盖大气、水同时,还包括固废等环境因素;其他监测包括土壤、噪声、辐射、应急等。其中,环境质量监测运营主体由各级环境监测站构成,污染源监测运营主营由主要排污企业监测部门构成(如电力、水泥、钢铁、玻璃、化工等)。 图表环境质量监测运营主体 资料来源:产研智库 环境监测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硬件、软件、检测试剂,中游监测仪器、监测系统,下游仪器维护、设备运营。上游方面,硬件、软件及试剂的发展较为成熟,且这些产品一般从外部引进、非自行生产,产品投资价值相对较小;中游方面,监测仪器企业一般会引进关键零部件进行系统集成,对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利润水平较高、投资价值相对较大;下游方面,国家目前正在力推环境第三方运营维护(或称环境服务业),对运营维护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及融资实力提出更高要求,环境监测运营维护的PPP项目的初始资金投资一般很大,但是一旦进入项目稳定运营阶段,由于成本仅为人工、车辆等少数管理成本,利润水平之高仍然使得下游环境监测运营维护成为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在环境监测产业规模结构中,监测仪器占比最大、达到62%,运营维护目前刚刚起步,

环境监测总站 探究PM2.5监测全过程

环境监测总站探究PM2.5监测全过程 PM2.5是如何测量的?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监测结果究竟准不准?相关媒体近日走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PM2.5的监测全过程一探究竟。走访后发现,目前我国各空气监测站点主要采用连续自动监测方法监测PM2.5,手工重量法主要用于连续自动监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走进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探究PM2.5监测全过程 当雾霾来临,PM2.5充斥在每个角落时,我们每个人身处其中,呼吸着、感受着,可以说,对它的存在谁都不会陌生。但PM2.5是如何测量的?数据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监测结果究竟准不准? 带着这些疑问,相关媒体近日走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对PM2.5的监测全过程一探究竟。 手工监测天平精度可达1微克 要确保PM2.5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测量方法很重要。 说到测量,手工重量法不得不提,它可是PM2.5监测的基准方法。 因此,想要清楚认知PM2.5的测量过程,首先必须明白手工重量法的工作原理。仪器质检室的工程师张杨说:“在监测点位用采样器以恒定采样流量抽取空气,使空气中的PM2.5被截留在提前称重好的空白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变化和累积采样体积,计算出PM2.5的浓度。” 接下来的问题是,采样滤膜又是如何称重的呢? 首先,对称重环境要求极高。用于采样的滤膜受温度、湿度、震动等人为因素的干扰较大,从现场采样后的滤膜需要进行24小时平衡再进行称重,平衡条件则需要温度保持在20℃±1℃左右,湿度保持在50% RH±5%RH左右。 “只有在同一个温湿度环境下进行称重,得出的数据才能够保持一致性。”除了对外部环境有要求,张杨还介绍了称重设施包括滤膜和天平在内的具体情况:“一片滤膜的重量很轻,只有145~150毫克,这只是滤膜的重量,相比颗粒物的增量就更少了,在0.1~11.5毫克之间,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4~500微克/立方米。所需天平的条件需要达到百万分之一,精度称量分辨率为1微克。” 想看称重先过急速风吹关 为了从各个因素控制称量误差,一个具备高要求的实验室是必需的。

中国环境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

中国环境检测行业现状及发展 伴随世界经济与工业的快速发展,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保、节能减排已经逐年成为世界各国家和人民关注的热点。作为污染物控制的重要检查和监测手段,环境检测行业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环境监测可对当前环境质量、污染源进行监测;可对固定对象进行监测;也可作为应急手段对突发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环境监测自70 年代末以来,经过30 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国家、省、市、县4 级环境监测网络,共有专业、行业监测站5000 多个。而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屈指可数。中国环境监测行业企业普遍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模仿程度较高;技术含量低、使用寿命短、市场占有率低等特点。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驱动力来带动环境检测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及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不断提高,第三方检测机构也顺势而起。目前环境检测行业均由政府机构扮演主要角色环境检测行业一是国家对环境质量监测的要求不断提高,监测范围,项目和频次在不断扩大和增加。例如,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新增饮用水源特定监测项目80 项,市级环境监测站新增农村环境监测,各种枯水期,洪水期加密监测等,环境监测机构疲于应付。二是污染源的监测需求量也在大幅上升。随着排污申报制度的不断完善,环保审批和验收制度的落实,污染源监督监测的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任务不

断攀升,各级监测站,特别是市、县两级基本都难以满足需求。三是专项课题调查研究接二连三。近几年,国家先后开展了饮用水源调查,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课题,环境监测机构承担了这些课题的最主要工作,耗费了环境监测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本来任务就繁重的环境监测机构只能以加班的形式来完成这些任务。 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及其发展作为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目前业务的业务还是来源于广大的工业企业(生产型),而其主要涉及领域有:空气和废气、水和废水、室内空气、噪声等检测。我们不难想到在国内拥有工厂、企业最多的地方——珠三角地区。但中国整体环境检测市场发展也极不平衡。沿海地区的商业检测机构相当活跃,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监测市场已逐渐形成,民间的潜力得到挖掘,以环保部门的监测机构为主、商业检测机构为辅的格局初步显现。但中西部地区因财政的紧张,基本未放开监测市场,政策性的业务垄断仍普遍存在。但从长远来看,监测市场的开放是必然的。我国第三方机构发展的市场机遇也是显而易见,我国检测市场将保持较快增长未来几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中国检测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根据CCID 预测,中国检测市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15%以上的增长,全国检测市场规模于2010 年将超过700 亿元。其中民营检测机构增长速度最快,超过30%;外资检测机构次之,增长速度在20%以上;国有检测机构增长速度较慢,维持在10%左右。

风雨兼程30年 回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展历程

生意社11月24日讯自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环保工作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监测工作也随之起步。30多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成就辉煌。 在这期间,作为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全国环境监测系统的“领头雁”,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建站初期艰苦创业,到今天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从最初只能开展简单的分析测试项目,到今天拥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全面的分析测试能力;从建站之初每年编写一本环境质量报告书,到现在每年编制30多种,1500多份环境质量报告;从最初几十人,发展到现在集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约170人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个组(综合、分析、管理),发展到现在的15个处室……30年间,总站已初步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基础,遥感监测为辅助的天地一体式国家环境监测体系,监测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综合与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效能不断增强。 艰难起步,平房中成就大事业

1979年11月12日,原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计划任务书的复函》(计基〔1979〕644号),批准建设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国家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催生了总站。”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始启动。当时,虽然在一些重点城市相继建立了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污染调查和区域环境质量评价,但是这些监测站远远不能适应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亟须有统一的监测技术、方法和规范,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所以从国家层面而言,亟须成立一个能引领全国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单位。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总站1979年获国家批准,于1980年成立并全面建设。 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是总站人员的工作状态却丝毫不受干扰,大家一不等二不靠,边学习、边建设、边工作,充满斗志和干劲。 1985年以前,很多人办公、住宿都只能在板房里。板房中没有暖气,到了冬天,屋里特别冷,想做实验都非常困难。而到了夏天,屋里又特别热,加之蚊虫叮咬,比冬天还要难熬。 5年艰苦的板房生活造就了一支能打硬仗的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饮用水源地监测调查作业指导书

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监测调查作业指导书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二零零五年五月

目录 一、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交接 (1) 二、样品前处理 (8) 三、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11) 四、半挥发性有机物分析 (31) 五、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分析 (56) 六、调查报告书编制 (79)

第一部分: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交接 1. 目的 统一、规范此次全国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有机物样品的采集、保存、运输和交接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 采样准备 2.1所需采样器皿、试剂及数量 本次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有机物样品采集所需的采样器皿材质、规格、溶剂的纯度和数量等要求见表2-1。 表2-1 采样所需的器皿、试剂 ①:每个城市所需的SVOC采样瓶的最小数量=实际采集的样品+全程序空白+N个基体加标回收(N为当地水源种类,每类至少1个基体加标样)+平行样+ 1个替代品的加标回收+ 1个空瓶全程序空白。 ②:每个城市所需VOC的采样瓶的最小数量=3倍实际采集的样品+全程序空白+ N个基体加标回收(N为当地水源种类,每类至少1个基体加标样)+平行样+ 1个替代品的加标回收+1个空瓶全程序空白。 实际采集的样品数量:本城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调查方案选取的拟调查的水源地数目。例如,选5个水厂,则至少有5个实际采集的样品。 全程序空白的数量:对于每一个城市,如果采样分几次完成,或即使是一次完成,但是分不同的采样小组,由不同的采样人员完成各采样点位样品的采集,则每一次或每一个采样小组均应采集全程序空白。

基体加标样:对于任何城市,都做基体加标(每种类型的水源水至少做1个基体加标)。基体加标指在前处理样品前,向实际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某待测物,前处理过程同实际样品,计算加标回收率,以了解非正常的基体效应存在与否。 平行样:对于任何城市,每一种水源地类型(指地下、江河或湖泊)的取水点,至少采集并分析一个平行样。例如,某市此次计划采集地下、江河和湖泊三种水源地类型的水样,则采集3个平行样,只有江河水,则只有1个平行样。 替代物加标:对于任何城市,都做1个替代物加标。替代品加标指在前处理样品前,将替代品加入到实际样品中,用与实际样品完全相同的方法前处理,计算加标回收率,以了解非正常的基体效应和整个样品处理的情况。 空白加标:指每一个分析试验室完成的质控加标样,不需采集,每一个试验室应分析3个空白加标样,以计算精密度。 空瓶全程序空白:指需送样委托分析的单位,将空白采样瓶带到采样现场,在采样现场开盖,不盛装样品,经历采样、运输的全过程,由分析单位加入空白水分析全程序空白,以进一步帮助了解采样全过程的情况。任何送样委托分析的城市,都做1个空瓶全程序空白。 应注意VOC不能采集混合样,对于每一个水源地,SVOC可以只采集并分析一个样品(多个样品按照取水量等比例混合),但VOC的数量是与该水源地布点数量一致。即某水源地周围布了5个点,SVOC可以只采集并分析一个样品,VOC的数量是5个。 特别提醒:每一个城市采样时均应考虑在运输、试验室分析过程中可能的破损,建议每一个采样点均采集多1倍的样品。 2.2 采样器皿的洗涤 对所有与样品直接接触的器皿,均应采取措施保证其洁净度,避免造成污染或干扰。基本的洁净步骤如下: 2.2.1 用1:3的盐酸浸泡玻璃器皿过夜,对于不锈钢或聚四氟乙烯材质的采样器,用1:3的盐酸荡洗,不需过夜; 2.2.2 热水清洗; 2.2.3 玻璃器皿用热铬酸洗液浸泡1h左右,不锈钢或四氟乙烯材质的采样器省略此步骤; 2.2.4 热水清洗; 2.2.5 蒸馏水洗涤;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需求分析

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需求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9T14:58:41.04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1期作者:王婧 [导读] 本文以环境监测发展工作为中心,对当前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需求目的进行详细分析。 河北省张家口环境监测中心河北张家口 075000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国家必须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本文以环境监测发展工作为中心,对当前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发展需求目的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使环境监测科技发展工作越做越好。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管理;环境监测发展;环境保护 1 环境监测工作概述 1.1 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以广大人民群众周边生产生活环境为监测对象,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相关技术手段,对环境中的粉尘、噪声、放射物质以及废气、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成分分析以及数据定量定性,来寻求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保护工作要以环境监测数据为理论依据,了解掌握人们日常生活环境质量,及时发现环境潜在问题。同时,环境监测工作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能够统筹协调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和环境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环境监测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 2 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在未来 10-15年,我国环保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水,空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为了保障人们呼吸清新空气,饮用干净水,享受放心食物,必须进一步加强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染的防治力度,安全处置危险废物,确保空气、饮用水、地表水、海水、土壤、生物多样性、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的环境安全。 3 环境监测科技的发展现状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监测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现代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由单一的实验室分析转向实验室分析与现场应急快速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由单纯的点式采样分析转向点式分析与线采样分析、面采样分析、空中遥感监测分析相结合,由繁重的手工分析转向手工分析与在线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由单机独立分析转向单机与多种技术连接的联机分析方式相结合,检测限由 ppm 级(10-6 )转向 ppb级(10-9 )、ppt级(10-12 )和 ppq 级(10-15 ) ,即监测分析由常量分析转向常量与痕量、超痕量分析相结合,监测目标由常规污染物(无机物和少量有机物)转向常规污染物与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尤其是与PTS(PersistantToxicSubstances)相结合,现代环境监测分析技术在国际上已取得长足进展,但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还有很大差距,这不仅与当代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不相匹配,而且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学体系的构建。 3.2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薄弱 缺乏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和方法,难以抵御环境污染事故风险和保障国家环境安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它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发生突然,难以控制,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破坏性巨大,对人民群众及生物安全危害极大。如何应对环境污染事件,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监测技术。 3.3 生物监测技术尚未得到普遍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反观环境监测领域,利用生物技术开展环境监测不仅少有进展,从全国来看,该领域的监测工作和监测科研却是反而退步了。如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适合国情的环境现状快速扫描式生物监测技术体系,建立与环境污染相关的生物监测技术,已成为环境监测科研迫在眉睫的科研重点之一。 3.4 缺乏系统完善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 在当前情况下,中国的环保部门、水利部门、卫生部门等都有权力进行环境监测,这样一来,多部门监测必然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局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需要建立起统一完善的管理机制才能够确保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工作进行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和技术规范,也缺乏一定的评价标准,环境监测管理体系不健全,监测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重复监测现象时有发生,这样将会造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浪费,在今后环境监测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 3.5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场管理水平不高 一般来说,环境监测工作的现场情况比较复杂,每一个环境监测现场的情况都不太相同,有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场管理水平不高。此外,由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场实施监督水平不及环境监测的实验室分析质量管理水平,最终影响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整体效果。 4 环境监测科技发展的思路和主要任务 4.1 研究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重点完善空气和废气、地表水和污水、噪声环境监测 QA/QC 手册,加快国际标准方法采用转化的研究工作,分类转化245项 ISO、IEC 国际标准,加强环境监测过程QA/QC的量化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加强新的监测技术领域的 QA/QC 研究,如连续自动监测、应急监测、流动监测等。 4.2 加快先进及实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制步伐 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技术标准、技术政策的研究,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资质认证认可,环境监测技术认证制度的技术储备

(推荐)2019年中国环境监测行业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2月

目录 一、政策延续行业高景气监测运维有望爆发 3 1、新环保法倒逼监管趋严环境税有望征收加速需求 3 2、信息安全&技术进步继续推动国产化率提升 4 3、第三方治理催生运维市场兴起 6 二、大气监测投资继续高增VOCS新市场有望接力7 1、指标扩容+网点扩张大气监测空间大高增确定7 2、VOCS雾霾推手监测治理千亿市场即将启航11 (1)VOCs“十三五”大气治理新重点11 (2)行标出台完善顶层设计排空费有望征收开启投资元年 11 三、水质监测15年将启动年均市场空间40亿15 1、水质在线监测将成为市场主要方向年市场空间40 亿元 16 2、新政策推动地下水&污染水源监测兴起年均容量22 亿18 3、地表水及供水监测市场较成熟管网监测空间大启动晚19 四、智慧物联趋势明显监测有望最受益19

一、政策延续行业高景气监测运维有望爆发 1、新环保法倒逼监管趋严环境税有望征收加速需求 新环保法倒逼监管趋严,有望推动监测市场扩容。新环保法于15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明确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和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重点企业排污需接受社会监督,并首提对违法排放可采取按日连续处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停业关闭、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极大抬升企业环保违法违规成本。另一方面,实施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评制度、对环境事件主要地方官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等处分也将倒逼地方官员环保监管动力。我们认为,司法和政策强约束有望增加环境和污染源监测需求,将有望推动监测行业维持高速增长。 环境税15 年有望征收将推动监测投资提速。环境税有助于调节环境资源负外部性并提高经济效率,征收范围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我国早于08年即开始着手研究环境税开征工作,媒体报道目前时间表已日益明朗方案有望15 年出台,征收方式有望采取从量计征,税率将不低于现行排污费的收费标准。我们认为,这将增加企业排污成本并刺激环保投资,有望带动污染监测需求提速。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完整)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7〕56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需要,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我局组织制定了《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环保建设标准通知 抄送:财政部。

附件: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 为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指导和规范全国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能力建设,特制定本标准。有关辐射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标准另行制定。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执行,原《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试行)》同时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省、市、县三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标准及机构、监测经费、监测用房、基本仪器配置、应急环境监测仪器配置和专项监测仪器配置。本标准为最低配置标准,有能力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标准。 本标准实行分级设置,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标准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的环境监测站、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的各专业环境监测站;二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直辖市所辖区(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三级标准为各地级市(自治州)所辖区、县(自治县)设置的环境监测站执行。 每个级别(按照国务院确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划分方法)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档,处于不同区域的环境监测站执行不同的标准。直辖市及其所辖区(县)环境监测站分别执行东部地区一级、二级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各级环境监测机构人员编制标准、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比例及高级、中级技术人员比例,详见表1。 表1 人员编制及人员结构 监测站 级别适用范围人员编制(人) 环境监测技术 人员比例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 一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20 人 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 数比例不低于25%,中级不低 于45% 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90 人 二级东部地区不少于150 人 不低于85% 高级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 数比例不低于20%,中级不低 于50% 中部地区不少于100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70 人 三级东部地区不少于20 人 不低于75% 中级以上技术人员占技术人 员总数比例不低于50% 中部地区不少于18 人 西部地区不少于10 人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络运维项目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络运维项目 网上竞价采购需求文件 竞价人的竞价文件应满足以下要求,否则将被视为无效报价。 一、竞价文件的要求 (一)竞价文件应就采购人的《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络运维项目需求》(详见附件),如实、客观、详细阐述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采购人一经发现竞价人存有与事实不符的虚假描述等情形的,将取消该竞价人的中标资格;存有虚假行为的中标商将承担所有的经济损失及相应责任。 (二)竞价文件按服务内容分开报价,其它服务出现报价时,竞价人应详细说明提供的服务内容,如只有报价而未列出该报价服务内容的其它服务视为报价是0,若出现报价不相符,以金额最低的报价为准。 (三)竞价文件报价应包含服务期内所有服务内容所产生的费用,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除支付合同规定的费用外不对服务期内的任何服务支付费用。 二、资质要求 (一)投标方必须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以上资质(含二级)及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资质。 (二)投标方需有环保系统网络实施维护经验,了解环境监测业务日常工作流程。

(三)投标方应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具有H3C网络及安全相关认证)。 (四)投标方竞价时必需提供以上资质文件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有效年检)、税务登记证等,并随附件上传。

附件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运行维护需求 1 .网络基础设施现状及需求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络包括:总站Internet公网、总站内部局域网、VPN数据传输网络、ISDN拨号数据传输网、环保部专网、财务专网。总站Internet公网主要是用于日常公网访问;内部局域网主要是用于总站环境监测信息处理及内部办公;VPN及ISDN数据传输网络主要用于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环保部专网用于与环保部和信息中心的信息交互;财务专网用于与环保部传输财务数据报表。 1.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网、外网(互联网)、数据传输网、专网的网络技术性故障处理维护。具体包括:网络线路故障检修,网络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管理维护,网络地址配置管理、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设备等技术性管理维护工作。主要网络设备包括:5台H3C7500系列核心交换机,2台H3C 6600系列核心路由器,2台H3C F1000系列核心防火墙,20余台H3C 3600系列交换机,7台思科交换机,8台深信服VPN设备,4台联想网御网闸。 1.2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内需要维护提供技术保障的服务器共39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机房35台,托管在人民网机房4台),其中LINUX服务器5台、HP磁盘阵列3台。这些服务器及磁盘阵列主要用于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及发布。 1.3 保障中国监测总站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主要包括: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传输系统、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水质自动监测实时数据发布系统、水质月报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中的网络基本环境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正常运行。 1.4 网络设备备件响应服务。 1.5机房设备的日常巡检及保洁。 1.6 协助总站人员完成数据备份工作。 1.7对总站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或指导。 1.8 服务期内总站可能增加的服务器及网络设备的维护。 2. 维保服务要求 2.1 维保服务范围 投标人应了解服务需求,并对遗漏项目予以补充,否则一旦中标将认为投标人认同遗漏部分并免费提供服务。 2.2 维保服务内容 2.2.1 备件服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境监测海洋资源 【发文字号】环办[2002]52号 【发布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 【发布日期】2002.05.16 【实施日期】2002.05.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设立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通知 (环办[2002]52号)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1994年,你站和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个环境监测站组成了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该监测网自组建以来,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总局环境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沿海各地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监测力量相对还比较分散,各海区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与管理区域中心,难以适应我国海洋环境管理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发挥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的作用,提高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各海区分别设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

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中心站)的设立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西站(简称渤海环境监测西站),设在天津市,其依托单位为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渤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东站(简称渤海环境监测东站),设在辽宁省大连市,其依托单位为大连市环境监测站。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黄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黄海环境监测分站),设在山东省青岛市,其依托单位为青岛市环境监测站。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简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亦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东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东海环境监测分站),设在浙江省舟山市,其依托单位为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名称不再保留。 5、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台湾海峡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分站(简称海峡环境监测分站),设在福建省厦门市,其依托单位为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6、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东站(简称南海环境监测东站),设在广东省深圳市,其依托单位为深圳市海洋环境监测站。 7、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西站(简称南海环境监测西站),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其依托单位为北海市海洋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

中国环境监测站 摘要:阐述了我国环境监测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介绍了在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指出目前在环境监测站中存在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投入不足/缺乏保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应加强领导,科学规划,拓展融资渠道,加快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步伐。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现状中国 Abstract Describes th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introduces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to take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and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in the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is not in place, measures ineffective, investment deficiency / lack of security, uneven development and other issue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scientific planning, expand financing channels,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s standardized constru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 present situation China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我国环境监测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姓名:#### 学号:09100601## [摘要]:本文主要提出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科学的预测环境 监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问题;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高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再者由于我国的工业化的技术发展技术不是很成熟,加上许多的企业环境意识比较淡薄,过于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个社会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以致使环境污染的蔓延和加剧。而新的污染物质和潜在型持久性污染物的危害也逐步显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环境执法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与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是在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提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指标。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起步比较晚,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开始起步,但是在近些年发展比较快,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断的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为主要监测对象的“三废”监测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监测阶段,以区域、流域为中心的环境质量监测阶段和污染与生态监测并重的监测阶段。 由于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发展的方向。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乏的大国,实现工业化还是存在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现象,存在很多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缺乏有效机制。 在监测环境因子方面,我国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程度也大大加深,工业发达的地区环境监测的环境因子较多,主要包括大气、地表水、噪声、生态、固体

2020-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逆势突围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2020-2025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逆势突围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逆势突围战略概述 (9)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9)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10) 一、研究原则 (10) 二、研究方法 (11) 第三节研究企业逆势突围战略的意义 (12)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9-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3) 第一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概述 (13) 第二节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3) 一、环境监测仪器仪表所处行业分类及依据 (13) 二、行业主管部门与管理体制 (14) 三、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14) 四、行业主要产业政策 (17) 五、主要产业政策对行业的影响 (25) 第三节2019-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26) 一、仪器仪表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26) 二、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概况 (27) 三、行业发展态势及市场规模 (28) (1)空气质量监测市场 (29) (2)污染源监测市场 (30) (3)水质监测市场 (30) (4)环境监测运维市场 (31) 第四节2019-2020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32) 一、行业竞争格局 (32) 二、行业内的主要企业 (32) (1)聚光科技 (32) (2)先河环保 (32) (3)雪迪龙 (33) (4)天瑞仪器 (33) (5)理工环科 (33) 第五节企业案例分析:蓝盾光电 (33) 一、行业市场地位 (33) (1)在环境监测设备市场的市场地位、技术水平及特点 (33) (2)在环境监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市场的市场地位 (35) 二、蓝盾光电的竞争优势 (35) 三、蓝盾光电的竞争劣势 (37) 第六节2020-2025年我国环境监测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38) 一、行业发展前景 (38) (1)政策扶持 (38) (2)需求稳定 (38) (3)技术进步 (39)

《中国环境监测》投稿须知

《中国环境监测》投稿须知 尊敬的投稿作者: 《中国环境监测》期刊采编目前接受邮箱投稿,请投Emai:zghjjcqk@https://www.doczj.com/doc/a64640357.html,方式投递的稿件。 一般情况下,本刊的审稿周期约为1个月,论文发表时间为半年以内。论文出版后,编辑部会将稿费、样刊(2份)等寄达第一作者(有通讯作者的,按惯例寄给通讯作者),请投稿时留下通信联系人的详细通信地址和电话。 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其他国内外重要检索系统使用。作者须与编辑部签订稿件使用合同,其中,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已与本刊稿费一并给付。作者如果不同意将文稿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否则按同意处理。稿件文责由作者负责,本刊对稿件保留必要的修改权。稿件内容应符合本刊办刊方向,体现环境监测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其内容、体例、架构应符合本刊论文出版的格式要求。 1内容要求 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创新性和开拓性。需实验方法、技术路线合理,数据真实、可靠,推理严谨,结论明确;以8000字左右(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为宜。 2格式要求 2.1标题 应恰当、简明地表达文章内容,反映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公式和结构式。题名应包括中文、英文题名,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字,英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 2.2作者 署名作者一般不超过7人,应为直接参与者或具体指导者,中文、英文的作者姓名和单位应分别居中、英文题名下列出。第一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某省某市)、学历、职称、专业领域及电话、传真、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