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探讨在教学中如何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和“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驱动问题驱动兴趣驱动自主性学习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的问题

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是:

第一,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一部分常用计算机上网和玩游戏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觉得没必要学习专业课程或者学习不够投入;而—部分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却感觉这门课深奥难懂,他们甚至连开机、关机都不会!此外,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他们刚从中学升人大学,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

第二,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相矛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且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如果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系统讲授,势必需要大量的课时,但实际上该课程的学时较以前已被大大压缩。

为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首先对教学体系进行拓展,增开设了实用性、专业性更强,具有较宽应用领域的第二层次课程,包括“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简单数据库及AcceSS 2000”、“网页制作与FrontPage2000”和“数学建模和MATLAB应用”4门子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专业方向或就业意向自主选修课程,目的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而不采用配套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将很难适应该课程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学时少的特点,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是选用经典教材,对课程中各部分内容逐一详细讲解,甚至每个功能及操作都逐条命令地讲解。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基础差的学生或习惯中学教学方法的学生,能使他们学会单一软件的使用,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太罗

嗦、吃不饱,甚至因此丧失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让绝大多数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将本课程的计算机导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都是本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汁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我们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

我们始终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没有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

2.1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当讲授新的知识时,大多采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出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案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

Word 2000是一个最常用、也似乎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目录的制作、样式和模板的制作及使用等操作,“分页符”和“分节符”的使用等。甚至“回车符”也有很多人不能正确使用,而导致操作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用一篇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例,如图1所示。

在此论文中,为了能使“摘要”后的“目录”另起一页,学生使用了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间题,我们强调“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

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另页的。此问题若与“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中的ASCII码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大家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若再由“样式”又讲

到“模板”,进一步扩展后,还可联系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的概念。

此论文中的“目录”不是一个会随论文内容的修改而改变的“目录域”,而是很费时费力制作出的“常量”目录,教学中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用插入目录命令插入“目录域”,并讲到“域”的概念,还可联系到程序设计中的“程序”及“函数”的概念……

(2)“电子表格及Excel”教学

同样,我们用一个学生易懂的案例“学生成绩表”(见图2)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

把Excel 2000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0中的“表格”进行比较,强调“单元格”与程序设计语言中“变量”的相似点,并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

通过“结论”列的填写“=IF(G2<60,”不及格”,IF(G2>85,”优秀”,”及格”))”,让学生了解函数及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条件分支结构及嵌套概念。

通过“名次”列的填写,引出“排序”概念,并指出“排序”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引出了Excel 2000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还可进一步简单介绍“关系即二维表”及关系型数据库的概念,并说明Excel 2000虽不是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但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再进一步引出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Access 2000。同一个“名次”列,又可用函数的方法填充“=RANK(G2,$G$2:$G$5)”,从而自然地引出学生不易理解的单元格地址引用中的“绝对引用”、“相对引用”及“混合引用”的概念。

总之,通过“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2 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

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加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 2000”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如:

“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

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机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呢?”,“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

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

对第二层次课程的考核,我们采取大作业的方式取代了统一考试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通过大作业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知识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因此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接受的状况。那些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感到这门课程讲授了许多他们过去不了解或没有正确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因为案例教学的优势,较快、较好地掌握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对第二层次课程采取“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学生所交的大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充分体现出学生自己独特的创意,通过创新实践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例如,“网页制作与FrontPage2000”的大作业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综合了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在Intertnet中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上传/下载文件等知识。许多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所设计和制作的网站别具一格,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

4 结束语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和完善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了“案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和“兴趣驱动”的考核方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较好地兼顾了不同起点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了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实践表明,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本课程的计算机导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研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将一如既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推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 0 0 4.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 0 0 3

3 龚沛曾等.案例教学法在“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计算机教育,2004,(5):62—63

4 杨振山,龚沛曾.计算机丈化基础——Windows 2000+Office 200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 0 0 1

5 李秀等.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4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2 0 0 3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与效果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与效果 (1)实践教学的主要做法: 第一,课程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和网络课程、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货币银行学》学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第二,实验教学。金融系建立了银行仿真实验室、金融证券仿真实验室,进行专业课程实验和银行业务仿真、证券投资业务仿真、国际结算业务仿真等课程的综合实验,这种模拟体验式教学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专业实践活动。依靠专业教师、团总支、学生会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譬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商业银行操作技能大赛、模拟投资银行对抗赛、个人理财大赛、金融专业英语大赛、创业设计、广交会和名酒展实习等教学实践活动,以及学院、系和其它各部门组织的学术探讨和科学研究活动。其中优秀者可获创新能力学分。创新能力学分可冲抵通选课中同类型的学分,最高为8学分。 第四,通过聘请广州有关银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黄金交易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来校讲座,鼓励学生报考金融业各种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或者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实地参观学习和实习,进一步加强学院与金融机构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为金融学专业学生联系实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有利条件。 (2)实践教学的效果: 第一,近年来,由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学生自行实习的时间越来越早,甚至第七学期的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障,学生由于被实习单位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难以真正学到东西,这 已成为各高校的普遍问题。我院金融系利用银行、证券业务仿真实验室,在第七学期全面开设银行、证券业务仿真实验课,并请相关金融机构业务人员来院授课,组织全部学生参加,严格考勤,学生反映良好,效果显著,同时,也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第二,12年金融学专业学生获批省大学生创新项目9项,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 金融学专业学生2012年广东省大创项目立项情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 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 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文档的排版 和数据的处理能力。 3.为今后的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本课程任务 1.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掌握 Windows7 的使用方法, 具有操作微机系统的初步能力。 2.了解计算机文字和表格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法。 3. 掌握 Word 2003 文字编辑软件、 Excel 2003 表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Word 和 Excel 综合应用。 (四)课程适用专业、年级、开课时间 1.本课程适:中级技工学校各专业一年级 2.开课时间:第一学年(两学期) (五)课程总学时学分要求 本课程总共105 学时(理论44 学习,实践61 学时)见附表--学时分配表

附:学时分配表 学时分配 章次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第一单元Windows 系统操作1055第二单元文字录入与编辑1046第三单元Word 格式设置与编排1046第四单元表格的制作与设置844第五单元Word 文档的版式1046第六单元Excel 工作簿操作1055第七单元Excel 数据管理1257第八单元Word 与 Excel 综合应用1055其他期中、期末、等级考试复习25817 合计1054461

EDA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EDA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周莉莉周淑阁 (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信息工程系,泰州,225300) 摘要:EDA技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在被广泛应用到电子技术各领域中,本文论述了《EDA 技术》课程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析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利弊,列举出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的改革方法与措施,强化教学中的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 关键词: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改革,Multisim 一、引言 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即电子设计自动化,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智能化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各种EDA设计工具就是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设计软件系统。 EDA设计工具与早期的CAD软件相比操作界面友善,自动化程度更高,功能更加完善,运行速度更快,而且有良好的数据开放性和互换性。目前EDA设计工具很多,比较常用的电子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有:SPICE/PSPICE、EWB、MULTISIM 、MATLAB、MAXPLUS_Ⅱ和 MMICAD 等。现在电子线路的设计人员能通过计算机直接完成电路的功能设计、逻辑设计、性能分析、时序测试、印制电路板的自动化设计,实现了电子设计、仿真、测试一体化的功能。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EDA技术在涉及国防、航天、通信、医学、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电子系统设计工作中,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广泛应用。电子类的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也依赖于EDA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在普通的电子产品的开发中,EDA技术的运用常常使一些技术瓶颈得以突破,从而产品的开发周期大为缩短、工程开发成本降低、性能价格比大幅提高。EDA技术迅速成为电子设计领域中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适应电子技术行业的发展,新一代的电子系统设计者应该掌握先进的EDA技术,高等院校的有关电子专业都开设了EDA技术的相关课程,EDA技术教学正在与传统的实验教学以及新型的计算机仿真教学相结合,成为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为培养电子技术设计人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EDA技术教学实践 EDA技术包括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印刷电路板设计自动化、可编程器件设计自动化、仿真与测试故障诊断自动化、半导体工艺设计自动化等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教学环境需要根据各自不同需要,使用相应的软件教学环境和硬件教学环境。因此我校针对本三层次的电子专业,调整了EDA课程的教学大纲,将其分为EDA(一)和FPGA系统设计两门课程,加强了EDA技术的教学和实践,并且探索了一套适合EDA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建设及教学环节中大胆的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了EDA教学实验环境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电子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与突破,而高等学校中电子专业很多实验内容仍然以传统电子硬件技术为主,学生在实验室中能接触到的只有有限的电子器材与较为陈旧的电子技术,这与电子产业中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的现状是不相适应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课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 节,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决定从2011级学生开始,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即从《思想道 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各抽出16学时,利用两个暑假和寒假时间,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分别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为了贯彻上述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经过 认真研讨,制订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服务社会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目的 社会实践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

层去,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学习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吸收、内化,进一步确立唯物辨证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增强 广大学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 1.社会实践动员活动 学时:2学时 内容:社会实践动员大会,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计划安排、要求等事项。 2.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时:10学时 内容: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指定的选题,也可以自主设计社会实践题目,具体实施参观、学习、考察等活动,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收集、 获取社会实践资料。 3.社会实践报告写作活动 学时:4学时 内容:运用理论对收集、获取资料进行阐释论述,形成一份观点 鲜明,论据充分,分析透彻,具有较强说服力的社会实践报告,并得 出正确结论。 四、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掌握并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及相关的理论内容,做好社会实

2013《马原》实践教学方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2——2013第二学期实践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实践教学,把理论与现实更具体的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素质和能力。 时间安排:2013年3月——4月 课时安排:本课程总课时为52,理论教学课时40,实践教学12课时 实施原则: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交替进行;由于学生人数多、经费、时间、安全等问题,坚持就近就便、经济实惠、切实可行的原则;学生发挥个性与团队共同努力的原则。 实践内容:《原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采取1+X的形式。其中: 1为必选实践形式。主题为“寻找生活中的哲学”,即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等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解说,以严密的逻辑和透彻的说理,展示“原理”的魅力。在书面报告的基础上,以课前一语的形式给予学生课堂5分钟的口头汇报。 X为任选形式。包括: 一是读经典悟经典。任课教师指定学生课外必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字数2500左右。 二是调查参观。教师根据“原理”课程内容提供若干主题模块,(学生也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题,但须任课老师同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选题和开展实践活动,写调研报告,字数2500左右。 三是哲学典故微电影制作评比活动。学生根据兴趣选择某一哲学典故制作视频进行评比。 四是辩论活动。学生选择课程内容中的某一主题、论点等,进行正反观点论战。 团队组合:6-10人一组,不能跨班组合。每位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文章书写者、课件制作和演讲者、素材收集者、影像拍摄者等等。 组织形式: 1、社会调查;(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 2、主题活动——课堂讨论、辩论; 3、微电影播映; 作业形式: 1、调查报告; 2、课堂讨论或辩论; 3、制作课件; 4、微电影制作; 5、发表观后感;等等。 成绩评定: 本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实践教学考核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45%、期末成绩占40%、实践教学占15%。实践教学成绩根据学生各个实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48(讲课32,上机实习16) 学分:2.5 授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 教材(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王保旗,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指导迟丽华,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8 主要参考资料: 大学计算机基础冯博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大学计算机基础李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程刘春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8 计算机应用技术教程基础范慧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本课程是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不包括工学电类)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必修课。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技术概述(包括日常办公处理、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础性、概念性知识及典型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信息安全和社会道德问题等。课程定位为计算机知识非零起点的大学新生,目的是从应用计算机的角度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层次上认识和应用计算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技术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按照本大纲开课的各专业同一教材、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考试。 2.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应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进行讲解,并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典型软件工具的使用来加深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

(1)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发展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软硬件基本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方法。 (3)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基本功能;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压缩软件、系统维护等实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其他常用微机操作系统的特点。 (4)了解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关键技术;熟练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方法;基本掌握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 (5)理解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术语;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体系结构;了解Internet 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WWW浏览、收发E-mail、利用FTP下载文件等访问Internet资源的基本方法;掌握Windows网络功能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基本的网页设计方法和步骤。 (6)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相关概念和术语;了解动画的概念及动画制作过程。 (7)理解数据库的相关概念和术语;掌握利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的基本使用方法。 (8)了解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防火墙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4.本课程无需先修课程 三.教学内容 1.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信息与数据 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特征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计算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数据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领域 了解信息与数据的关系和含义,了解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技术、数据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与应用领域。 2.计算机组成及工作原理 冯式计算机结构 计算机指令与程序 计算机硬件概念及主要硬件

五步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五步教学法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教科室《五步教学法探究与实践》课题组,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究与实践,圆满组完成了课题任务,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简介 1、课题产生的背景和课题名称 随着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我校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深入,2012年8月,教导处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高一年级试行“五步教学法”(预习——讨论——讲解——练习——总结)的改革措施。这表明我校课程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开始了新的历程。同时感觉到“五步教学法”真正成为一个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需要弄清很多问题,需要探索与实践。为了配合教导处积极推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全面有效地实施“五步教学法”,教科室决定组建课题组,重点探索和实践使用“五步教学法”的途径和方法,为我校的课程改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们把课题命名为《五步教学法探究与实践》。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三个转变,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重点。我们在课题论证时发现,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五步教学法”能够达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对改进“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探索了“五步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用途径、方法和课堂教学评价,其中重点研究和实践了使用途径、方法。我们采取了“行动研究”研究的方法,努力做到实践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题组探究过的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8种: (1)怎样命名“五步教学法”及其五个环节? (2)“五步教学法”的含义(包括理论依据)是什么? (3)“五步教学法”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怎样的? (4)“五步教学法”的使用方法(技巧)是怎样的? (5)怎样评价“五步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6)怎样了解学生? (7)怎样编写和使用“导学案”? (8)怎样进行班级小组建设? 我们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实践创建了“五步教学法”模式,达到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创建我校课堂教学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的课题目的。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笔记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程(硬件篇) 1、计算机的cpu: (1)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3—5个月更新一次) (2)Intel和AMD公司为主流CPU (3)Intel的赛扬与奔腾已过时,目前为酷睿i系列为主流;AMD 略 (4)Cpu的核心类型:即芯片中的电路设计方案 (5)生产工艺:纳米技术,精细到何种程度,越小说明月先进,产品越精密 (6)核心数量:cpu小红处理核心的数量(牵涉到超线程技术) (7)缓存:集成在cpu中的高速储存器,临时存储,提高cpu的处理速度。一般分为三 级缓存,L2或L3的缓存越大性能越好 (8)品牌与系列确定后,相同系列的区别参数:主频率,cpu内核工作的时钟频率,GHz, 越高处理速度越快 (9)Cpu接口:cpu与主板连接的插口(不同时期的cpu接口不同),intel主流LGA 1155 (1155个金属针脚)接口。Intel与AMD的接口不同。 (10)是否集成了显示处理芯片(注意集成显卡类型) (11)T DP技术、功率、超线程技术等。 (12)C pu配有散热器,温度很高,很容易烧坏cpu:类型有风冷式(主流)、水冷式等。 (风冷式原理:通过散热片传递热量,然后利用风扇将热量吹散到空气中)。注意 风扇风量以及噪音。散热器与不同的cpu相对应。 2、计算机的主板: (1)连接各部件的物理通道、数据传输的逻辑通道,微机系统中最大的电路板。知名品牌:华硕(元器件质量较为稳定),根据cpu所制定 (2)适用类型:台式、笔记本 (3)(芯片厂商是指南北桥芯片)南北桥芯片:主板上的核心部件,影响着整个主板的性能。近期趋向于简化南桥芯片,保留北桥芯片(有散热器)。插槽较多所 包围的芯片,为北桥芯片。 (4)支持的cpu类型(一般会有注明) (5)主板的构架:主板各元器件的大小、形状以及排列次序,所使用的电源规格等制定的通用标准。A TX是目前最主流的构架(扩展插槽较多,PCI插槽有4—6 个)。Micro A TX又称Mini ATX是A TX的简化版(扩展槽较少,PCI插槽在3 个以及3个以下)。PCI:PCI插槽是基于PCI局部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ion,周边元件扩展接口)的扩展插槽,是主板的主要扩展插槽,通 过插接不同的扩展卡可以获得电脑能实现的几乎所有功能,是名副其实的“万用” 扩展插槽(内存插槽除外)。 (6)PCI是通用总线接口,已经逐步淘汰,目前用于各类慢速窄带宽的设备,如声卡,网卡,TV卡等............PCI显卡是99年以前普遍使用的显卡,目前已很少使用。 PCI-E是增强型通用总线接口,是04年以后发展起来的替代AGP和PCI的新式 总线接口,目前已经开始普及。PCI-EX16显卡是取代AGP显卡的新显卡。 (7)AGP(Accelerate Graphical Port),加速图形接口。随着显示芯片的发展,PCI 总线日益无法满足其需求。英特尔于1996年7月正式推出了AGP接口,它是 一种显示AGP显卡图片卡专用的局部总线。严格的说,AGP不能称为总线, 它与PCI总线不同,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包含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四门课程。对于大一新生,全校各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进入大一下学期,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别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而使计算机公共课程与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机衔接。形成了有序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学时数改革:见机房课表和教学任务书 三、课程教学管理改革 ●2008年成立公共课部,对全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进行统筹管理; ●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推进课程组建设,成立了四个课程组; ●在学生意见反馈上,利用教学管理QQ群和院系联系人制度保障 信息的沟通和教学中问题的处理; 四、教学师资力量: ●要求全院教师、特别是副高以上的教师带一个班的计算机基础

课程。引导尽量多的优秀专职教师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 ●在校其他部门,挑选、聘用一批计算机专业的在职员工,作为 兼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师。培养了一批稳定的师资队伍。 ●聘用在读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严格把关。坚持试讲制度, 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聘。 五、考核形式改革:采用无纸化考试 六、学生作业提交方式改革:教师在服务器建立班级账户,学生通 过局域网提交作业,教师随时可以查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课内无法完成作业可以在其他时间补交。见实验档案文件夹。 七、课程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四门课程中,《计算 机基础及应用》课程已经通过校级精品课程验收;《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建设依托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已经成功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正在建设中;《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也已启动。 八、教材建设: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 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2007年),组织有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并紧跟社会需求,每三年对教材进行重新编写;

教学方法的种类

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的理论是教学理论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人类有教学活动开始,随之也就有了教学方法的创造和应用。在千百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人们创造和总结出难以记数的各种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中外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由于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 2、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3)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3、教学方法的内涵[重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教学方法的内在本质特点: (1)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2)教学方法受到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 (3)教学方法要受到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和制约。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把多种多样的各种教学方法,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标准,将它们归属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体系。 (一)国外学者的教学方法分类模式 1、巴班斯基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是对人的活动的认识, 认为教学活动包括了这样的三种成分,即知识信息活动的组织、个人活动的调整、活动过程的随机检查。把教学划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组织和自我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第二大类:“激发学习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 第三大类:“检查和自我检查教学效果的方法”。 2、拉斯卡的教学方法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联结理论。 (教学方法——学习刺激——预期的学习结果) 依据在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中的作用,学习刺激可分为A、B、C、D四种,据此相应地归类为四种基本的或普通的教学方法。 第一种方法:呈现方法。 第二种方法:实践方法。 第三种方法:发现方法。 第四种方法:强化方法。 3、威斯顿和格兰顿的教学方法分类 依据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和手段,把教学方法分为四大类: 教师中心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提问、论证等方法; 相互作用的方法,包括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同伴教学、小组设计等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如程序教学、单元教学、独立设计、计算机教学等; 实践的方法,包括现场和临床教学、实验室学习、角色扮演、模拟和游戏、练习等方法。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2011

浙江外国语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科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实践教学方案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实践教学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旨在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热情和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调查访问、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二、活动任务与要求 任课教师和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学生都要高度重视本课程实践教学,积极投实践调查,必须严格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的要求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必须认真撰写和提交社会调研报告,教师对学生的社会调研报告进行考评,并按照80%的比例记入学生本课程学习的平时成绩,。 1、参加对象: 本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各本科教学班。 2、活动时间: 2011年09月至2012年01月。教学周第七周前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应公布参考选题,指导学生选题,并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的辅导。 第十三周、十四周(2011年11月21日——12月4日)为学生集中调查时间,理论教学停课。第十五周学生须上交一份实践调查报告初稿,初稿字数、格式要求见附件二。 第十八周(2011年12月26日——2012年1月一日)为实践教学总结阶段,任课老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实践调查报告,同时评选优秀调查报告,理论教学停课。 学期结束前,学生须上交调查报告终稿,一式两份。 3、活动内容:本次实践教学主要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案

教学过程及容 一、导入 计算机是一种能快速、准确、自动地对各种数字化信息进行存储和处理的电子设备,通常也称为电子计算机。是一种替代或补充人的智力活动和脑力劳动的工具,是一种人类用来认识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的高效、高精度、高可靠的工具。 二、教学容 (一)认识计算机 1、熟悉常见的几类计算机 图1-1 台式电脑图1-2 笔记本电脑 图1-3 一体电脑 图1-4 平板电脑

图1-5 掌上电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 1946年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系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式计算机ENIAC。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至今,按各个年代生产的计算机所使用电子元器件的不同,其发展大致可以划分四代: 第一代:1946~1957年的真空管(电子管)时代。 第二代:1958~1964年的晶体管时代。 第三代:1965~1969年的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第四代:1970年以后的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 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作、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其应用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6)计算机网络通信 4、特点: 运算速度快: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的银河Ⅲ型,130亿次/秒。

计算机精度高:一般计算机均能达到15位有效数字的精度。 存储容量大:一个人的大脑记忆量约为14GB,而计算机的硬盘容量现 已超过40GB; 具有逻辑判断能力:1997年举世闻名的“人机大战”,是指国际象棋 大师、世界冠军与计算机进行比赛,但最终不敌IBM公司的“深蓝” 计算机,败下阵来。 自动化程度高。 通用性强。 (二)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1、硬件系统 计算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个基本部分组成,也称计算机的五大部件。人们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合称为计算机主机。而把运算器、控制器做在一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块上称为中央处理器,又称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 存储容量基本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1B=8bit 1个英文字符=1B 1个汉字=2B 2、软件系统 软件是计算机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微型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类。系统软件一般包括操作系统、语言编译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是指计算机用户为某一特定应用而开发的软件。例如文字处理软件、表格处理软件、绘图软件、财务软件、过程控制软件等。

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方案 电子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践环节是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本专业根据能力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培养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一、专业培养目标 广泛开展专业调研,坚持以服务这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面向电子设备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为从事电子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工作和采购销售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电子行业、技能型人才。 通过培养,要求学生达到基本素质高、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强、社会评价好,学生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8%,就业率在96%以上,对口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8%以上,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省、市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第一线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将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从“学科本位”知识论转向以“素质结构+能力本位”的课程论,体现“模块式教学”,“项目教学”,“一课一得”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我校的专业课程的制定方法是: ①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出发点,找准专业的核心能力。 ②根据课程承担培养某个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的定位、任务和目标。 ③依据课程的定位、任务和目标确定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将已确定的知识点、能力点和技能点按照科学合理的分类及顺序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 本专业多年来一直在探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发展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活动课程为主体,以电子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在课程的设置、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方法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教学学时:32(理论)+32(实践) 课程学分:3 先行课程: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类专业 参考教材: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主编:张洪明、陈环、刘玉菊、布瑞琴、朱有才) 2. 《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8月(主编:周艳萍、施洋) 3.《大学计算机基础》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主编:张洪明) 4.《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年8月(主编:郭晔) 一、课程性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密切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向学生系统介绍以操作系统、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包括计算机系统构成、操作系统、办公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与安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等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全面提升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层次,体现文化和信息意识,突出计算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全面和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和网络的基本概念,具备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和信息处理原理。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般知识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和操作。 4.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简单的Html网页设计语言的使用,掌握 Dreamweaver 网页制作基本技术。 5.了解多媒体图像、音频、视频等基本原理,掌握Flash等软件的一般使用。 6.了解和掌握信息检索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 (二)职业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工具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信息获取三种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和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意识和职业道德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信息化处理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 获得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一级C类考证)

教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中外对教学方法的不同界定 由于时代的不同,由于社会背景、文化氛围的不同,由于研究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面的差异,使得中外不同时期的教学理论研究者对“教学方法”概念的界说自然不尽相同。 2、教学方法不同界定之间的共性 (1)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2)教学方法是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内容的手段。 (3)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行为体系。 3、教学方法的内涵[重点]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教师有效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学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从产生至今,有效教学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所以,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教育科研一直永恒的主题。 当前有效教学大体有四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 为代表)。四是最优化理论(以巴班斯基的理论为代表)。这四个理论就是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新课程以来,基础教育教学领域又一次开始关注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从近几年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中发现,很多新课程教师在有效备课、有效教学、有效评价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给处在迷茫中的新课程教师提供一种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方案和有效指导,探索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方法,通过研究建构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有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力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论课实践方案

2010-2011学年第2期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特制定内江师范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概论课社会实践实施方案。 一、教学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教学环节。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下,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通过走访优秀党员,走访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深刻认识党带领全国人民90年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切身体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永远跟党走,成才做栋梁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同时在调研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参加人员 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三、实践类别及要求。 (一)社会调查 1、内容: 组织所有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生进行以“党在我心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为主题的大型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内容要求学生围绕调研主题:针对建党九十年来中国的发展变化、各行各业取得的新进展,涌现的典型性人物,人们衣、食、住、行及思想观念的转变等情况,自拟题目(如学生不知写什么,可以看一下社会调查参考选题),展开调研。通过查

阅文献资料、采访历经变迁的人物、或座谈等形式展开调查,完成调研报告。 附:社会调查参考选题 ●关于××(地方)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地方)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调查 ●关于××(地方)居民住房条件改善的调查 ●关于××(地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现状的调查 ●关于××(地方)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运行的调查与分析 ●某地(乡、县、市)实施可持续发战略,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情况调查。 ●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某地(村、乡、县、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2、要求: 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 (1)调查原则 ①客观真实。撰写实践报告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行为,实践报告考核为0分。 ②社会实践报告应该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理通顺、行文规范、书写工整,有条件者最好打印。 ③调研报告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论点,有充分的资料,其中一半以上的资料必须来源于自己调查的第一手实证资料,引用他人资料必须注释。 (2)字数要求 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不少于3000字,包括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和核心内容两大部分。其中“社会实践具体情况介绍”部分应包括实践时间、地点、内容;“核心内容”部分应结合调研内容,分析现状,总结存在问题。其中“总结问题”部分,要求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实践日志附后。 (二)写观后感 1、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一

计算机基础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杜雪莲 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年 月 日 学科 计算机基础 年级 专一 课题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具 课时分配 2 课时 教 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和应用 学 2. 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目 的 3. 掌握各个逻辑部件性能指标和作用 教 学 重 1. 冯·诺伊曼存储程序、程序控制原理 点 、2.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难 点 课 新授课 型 教 学 讲授法 方 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计算机系统的启动,退出; (指导学生正确开关机) 机房使用规定; 上课要求; 作业完成; 一 计算机的发展与特点 1. 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引出(历史的了解) 按计算机中使用的逻辑部件划分 (1) 第一代计算机( 1946 年~ 1957 年)――电子管计算机 ( 2) 第二代计算机 (1958 ~ 1964) 年是采用晶体管 ( 3)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年~ 1970 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 4) 第四代计算机( 1971 年~现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 5) 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 按应用划分 (1) 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阶段 (2) 微型计算机阶段 (3) 计算机网络阶段 2. 计算机的发展方向: (1) 巨型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 (2) 微型化(代表一个国家的计算机国民应用水平)

计算机基础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杜雪莲 (3)网络化 (4)智能化 3.计算机的特点 (1)运算速度快 (2)计算精度高 (3)记忆力强 (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 (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4.计算机的应用(实例讲解) (1)数值计算 (2)数据及事务处理 (3)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 (4)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和辅助教育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 Computer Aided Design )和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教学 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测试( Computer Aided Test)。 (5)通讯与网络 二计算机系统组成 1945 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了一个“存储程序”的计算机方案。 (1)采用二进制数的形式表示数据和指令 (2)将指令和数据存放在存储器中 (3) 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和输出设备 5 大部分组成计算机。 其工作原理的核心是“程序存储”和“程序控制” 。“冯·诺依曼”型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系 统两大部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举例讲解 ) 输入 存储器输出 设备 设 备运算器控制器 控制流数据流 (1)运算器 (2)控制器 (3)存储器 (4)输入设备 (5)输出设备输出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