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民法总论复习资料

第一编民法导论

第一章民法概述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

一、民法的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注:土地承包合同不是。

《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平等主体是指:双方可自由协商、无强制性的主体关系。发行国债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为成文法;英美法系或英国统治过的国家的民法为民法典判例法典。

例题:下列选项中哪些必须经过登记注册才能取得民事主体资格?

A.城镇个体工商户

B.农村承包经营户

C.公司法人

D.社会团体

AC。本题考民事主体的登记。

《民法通则》第26条规定:“公民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经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可以起字号。”A当选。第27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承包合同规定从事商品经营的,为农村承包经营户。”B不选。第41条规定:“(第1款)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第2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公司法》第8条第1款规定:“设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必须符合本法规定的条件。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不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不得登记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C当选。《民法通则》第50条第2款规定:“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D不选。

二、民法的分类

1.根据民事法律规范的具体形式分:实质民法和形式民法;

实质民法:各种调整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成文民法典、判例法、习惯法等;

形式民法:单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以“民法”、“民法典”或“民法通则”命名的法律。

实质民法产生在先,形式民法出现在后。

2.根据民法调整民事社会生活关系法律体制分:广义民法和狭义民法;

广义民法:实行民商一体制的国家,民法典规定了各种民事社会生活关系的法律;

狭义民法:实行民商分离制的国家,对部分关系作出规定,另有法律,如商法等形式的法律。3.根据民法规范表现形式分:普通民法和特别民法;

普通民法:适用于一般的民事社会生活关系;

特别民法:对人、地域等有某种限制,各种民事单行法。

司法实践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调整的对象:指由民法所调整的特定的社会生活关系,可总称为民事关系。

我国调整的民事关系根据其所体现的利益的不同分为:民事财产关系和民事人身关系。

(一)民事关系

民事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因民事形成的具有平等性的社会生活关系。

民事关系所具有的特征:1.是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关系;

2.是因参与民事活动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活关系;

3.是主体之间具有平等性的社会关系。

(二)民事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以财产为内容发生的社会关系。

1. 财产支配关系(静态财产关系)【物权法】

财产关系:指财产在特定主体的支配下形成的支配者与社会一般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发生于社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

主体要求: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当事人支配财产意志独立自由。

财产支配关系包括:物质财产占有关系和智慧财产专有关系。

关系范围:财产支配、财产流转、智力成果支配、遗产继承。

2 财产流转关系(动态财产关系)

财产流转关系可因私人、或国家公共事务而发生。

支配关系和流转关系的联系:财产支配关系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财产关系的结果;财产流转关系则是财产支配关系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取得和实现财产支配的重要方式。

(三)民事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人身非财产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因人格和身份形成的、没有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利益的财产关系。是与特定人身密切相关且无财产内容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1. 人格关系

人格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形成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姓名、肖像、名誉、自由、隐私等。

2.身份关系

身份关系是主体之间基于彼此的社会身份而形成的以主体的身份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民法的性质

民法的性质是指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重要标志。

一、民法的私法性

(一)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标准

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法律可划分为公法与私法。

对法的划分存在的学说:1.利益说:乌尔比安根据法律保护的不同利益划分。规定国家事务的为公法,规定私人事务的为私法。为大陆法系国家沿用。

2.意思说:德国拉邦德规定权力者与服从者的意思的为公法,规定对等者的意思的为私法。

3.主体说:规范法律关系的一方或多方为国家授予公权者为公法,规范法律关系主体的双方是具有平等关系的私人的为私法。

4.特别法规说:对国家或机关以公权力主体地位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适用的法律为公法,对任何人均适用的法律为私法。(较全面)

我国关于民法性质的变化趋势:公法私法化、私法公法化。

我国的民法性质:私法性质。

二、民法的本位

民法的本位及民法指基本观念,或称民法的基本任务或民法的基本作用。

民法的本位演变: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再到社会本位。

1. 义务本位:罗马时代至中世纪;多为禁止性规定或为义务性规定,且民、刑责任不分;

2. 权利本位:中世纪以后;保护个人权利。

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契约自由原则、所有权绝对原则、过失责任原则。

社会本位:19世纪中期后;解决社会问题。

集中表现:限制契约自由、限制所有权、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我国民法的本位:1.《民法通则》以权力本位为主,有所体现社会本位的思想。

第三节民法的发展历史与民法典的制定

《德国民法典》总设5篇:第一篇为总则,第二篇为债的关系法,第三篇为物权,第四篇为亲属法,第五篇为继承法。

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1999年《合同法》颁布,2000年《物权法》颁布,2008年《侵权责任法》颁布。

第四节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法与商法的区别:1. 民法的主体为一般的人,商法的主体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

2. 民法调整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商法是调整纯粹的财产关系;

3. 民法具有地域性,商法具有国际性。

现呈现民商分离趋势。

二、民法与经济法

经济法是指国家权力作用于经济生活,由国家权力对国民经济实行组织、管理、监督和调节的法律的总称。

两者区别:民法采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基本原则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横向的财产和人身关系;经济法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调整纵向的经济关系。

第五节民法的渊源

1、制定法(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性文件):宪法、民事基本法、民事法规、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中的民事法律规范。

2、习惯法(公序良俗)

3、判例

4、法理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1、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的基本准则;可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具有抽象性和稳定性。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

3、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法院解释法律、补充法律漏洞的基本依据。

4、民法的基本原则是解释、研究民法的出发点。

5、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行为、司法具有约束力。

二、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1、指导功能

2、约束功能

3、补充功能

三、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抽象概括性、效力贯彻始终性、功能强行性、功能补充性。

第二节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法及其经济基础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概括、最具一般性质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标准。

基本原则:平等原则、私法自治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注: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书中没有提到的原则:情势变更原则、合同优先原则、等价有偿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的含义: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2.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在合同关系中权利和义务是由当事人的,这些权利与义务对民事主体都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平等承担不利后果。

二、私法自治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又称意思自治原则,是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可以自由地基于其意志去进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私法自治原则的核心就是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自由。

私法自治原则的含义:1.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决策权,2.民事法律在规范民事主体行为方面,体现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可自由协商、变更、终止)。立法体现:《民法通则》第四条。

三、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的概念:民事主体应依据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活动,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含义: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于责任承担,公平原则,当事人利益民事活动权,公平原则确定各方具体的权利义务,显示公平制度。

四、诚实信用原则

又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意图诚实善意,做到谨慎维护对方的利益,行使权利不侵害对方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及法律规定,平衡当事人之间与社会之间的利益。

五、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总称。

公序良俗远原则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者是不违背强制性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的风俗习惯处理纠纷。

六、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构成权利滥用的三个条件:1.当事人有权力存在;2.权利人有行使权力的行为;3.当事人的行为有滥用权力的违法性。

七、等价有偿原则

等价有偿原则是公平原则在财产性质的民事活动中的体现,是指民事主体在实施转移财产等的民事活动中要实行等价交换,取得一项权利应当向对方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得无偿占有、剥夺他方的财产,不得非法侵害他方的利益;在造成他方损害的时候,应当等价有偿。

我国在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和公序良俗原则。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是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特征: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产生基于特定的民事法律事实,以民事权利和义务为内容。

德国私法之父萨维尼最早提出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平等性

2.任意性

3.自主性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具有特定的范围,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物权和债券关系);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设立大多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思。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

民事权利分类:人格权、身份权、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民事法律关系:人格权关系、身份权关系、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继承权关系(一)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根据民法调整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财产法律关系和人身法律关系。

财产法律关系是指因财产的所有和流转所形成的、满足民事主体财产利益需要的民事法律关系,如财产所有权关系、借贷关系、租赁关系、买卖关系;

人身法律关系是指与民事主体的人身不可分离、满足民事主体的人身利益需要所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

两者的区别:1、权利转让:财产权可以转让,人身权不可转让;2、保护方法:财产关系可财产补偿,人身权利则是以恢复被侵害的权利的方式进行保护。

(二)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根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的范围不同,可分为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绝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权利人以外的一切不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人格权、物权、知识产权;

相对法律关系是指与权利人相对应的义务人是特定人的民事法律关系,身份权、债权、继承权。

(三)单一法律关系和复合法律关系

根据法律关系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单一:仅有一组对应的权利义务关系;复合:有两组或以上。

(四)权利性民事法律关系和义务性民事法律关系

(五)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划分

物权关系:权利人可直接支配物,属于绝对的民事法律关系;

债权关系:权利人必须经义务人的一定行为配合,属于相对法律关系。

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在主体、客体、内容三个要素中,主体为权利义务之所属,客体为权利义务之附属,内容是权利义务的具体化。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含义:简称民事主体,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人。

自然人(无国籍要求)、法人、国家、非法人组织、合伙及其他组织均为民事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特征:1.主体地位的平等; 2.主体意思自治; 3.主体范围广泛;4主体享有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含义:民事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

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特征:1.客观性; 2.需求性; 3.法律性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内容: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负担的义务,亦即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其重要性体现:1.联系民事主体与民事客体; 2.体现了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及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的区别; 3.民事法律关系体现了民法的调控功能。

民事权利:1.直接享有某种权利或一定的行为自由;2.权利人可请求义务人为或不为某行为;3.权利被侵害时,有权请求国家予以保护。

民事义务:1.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需求; 2.承担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3.不履行义务,将会承担法律责任。

第三节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产生、变更和消灭。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1. 主体变更:主体权利、义务的转移;

2. 客体变更:法律关系依存的对象发生变化;

3. 内容变更:权利或义务的性质、范围发生变化。

民事法律关系的消灭:绝对灭失: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复存在;

相对灭失: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的变更。

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旧法律关系的相对消灭,新法律关系的相对产生。

二、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指符合民法规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

(1) 事件;与人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如:出生、死亡;

又称自然现象,分为自然事件(绝对事件出生、死亡)和人为事件(相对事件罢工、战争)。(2) 行为:人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取得所有权需要登记,事件则事后登记就可。

行为的划分:根据当事人自由的意思表示划分: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1. 表意行为(意思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旨在产生、变更、或者消灭法律关系的行为;如遗嘱、合同等。

表意行为包括: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

A.法律行为指因意思表示产生法律关系变化的行为。

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产生效果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B.准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不能直接引起法律关系变化,产生的效果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的行为。

准法律行为:意思通知、观念通知(事实通知)、情感通知。

2. 非表意行为:权利主体主观上没有改变法律关系的意思,而是依照法律引起法律关系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属于非表意行为。P43

第四节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的本质

含义: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利益范围或者实施某行为、不实施某行为的可能性。

意思说:权利的本质为意思自由,权利是个人意思自由活动或支配的范围,意思是权利的基础;

利益说:权利的本质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凡依法律属于个人的利益即为权利;

法力说:法律赋予的支配标的物和他人的力量为法律之力。法力说为通说。

民事权利具有的性质:1. 是由民法确认的法定权利;2. 由民事主体所享受的利益;3. 体现为主体在一定范围内的行为自由;4. 在性质上是一种法律上之力;5. 民事权利是类型化的利益。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根据权利的内容和性质:财产权和非财产权;

财产权:指以财产利益为直接内容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准物权、无体产权。(物权、债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1. 物权(绝对权)具有的效力:排他效力、优先效力、追及效力。

物权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

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所有权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具体权利。

2. 债权(相对权)类别:合同之债、侵权行为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

物权具有优先性,物权优先于债权,所有权优先于他物权。所有权是最基本的物权,其他权有派生性。

3. 准物权

4. 无体财产权:基于智力创作成果所取得的权利。知识产权、著作权等

非财产权:即人身权,指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与权利主体的人格、身份不可分离的民事权利。

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1. 人格权:物质要素人格权(生命、健康、身体权)和精神要素人格权(姓名、自由、名誉权等)。

2. 身份权:又称亲属权,包括:配偶权、亲权等,须一定的行为与资格才能给产生。

(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1. 支配权: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并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物权、准物权、知识产权、人身权为支配权。

支配权具有的特点: A.支配权的客体是特定的财产和人身利益; B.支配权的权利主体特定而义务主体不特定;C.支配权义务主体的义务是消极的不作为而不是积极的作为;D.支配权因支配而产生排他性的效力。具有排他性、优先性、追及性。

支配权因其支配利益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类型:对物的支配表现为物权;对人身权益的支配表现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对无形财产的支配表现为知识产权等。

2. 请求权:请求他人为或不为行为的权利。

请求权的特点:相对性、非公示性、既可作为独立权利也可作为实体权利的内容。

请求权分类:债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人格权和身份权请求权。

3. 抗辩权:权利人用以对抗对方请求的权利。其行使必定是以请求权的存在为前提。

抗辩权的特点: A.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 B.作用在于阻止请求权的效力; C.法律规定的权利。

永久性抗辩和延期性抗辩(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先诉抗辩权:担保法等)。

4. 形成权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单方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

包括:追认权、撤销权、抵销权、解除权、终止权。

特点:依权利人单方意思即可变动法律关系;不需要相对人的介入;依附于一定的法律关系;一定的存续期间,被称为:除斥期间。过期导致形成权的消灭。

形成权适用除斥期间的规定,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注意,催告本身并不发生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

形成权的分类:根据是否借助国家强制力的标准划分:普通形成权和形成诉权;

根据形成权是产生还是消灭法律关系的标准划分:积极形成权和消极形成权;

根据形成权产生的关系划分:财产上的形成权和身份上的形成权。

注:形成权的行使不得附条件和附期限,形成权行使后不得撤回。

(三)绝对权和相对权

绝对权:无须义务人配合,自己就可以实施一定的行为以实现权利,同时对抗一切人的权利;

绝对权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因而有称为对世权且具有排他性。

相对权: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的行为才能实现,只能对抗特定的人的权利。对人权。

(四)主权利和从权利:根据权利的依附关系划分;

(五)专属权和非专属权:民事权利与民事主体的结合程度;

专属权:专属于某特定的民事主体,不得转让和继承的权利;

非专属权:不专属于特定的民事主体,可以转让和的权利。

(六)既得权和期待权

既得权:权利人已经具备法律上规定要件,已经取得并且可以实现的权利;

期待权:法律上规定的成立要件尚未完全实现,将来有实现可能的权利。

(七)原权和救济权

救济权:因权利的侵害而产生的原状恢复请求及损害填补的请求权。(多为请求权)

例题:在行为人行使的权利中,下列哪些属于形成权?

A.对越权代理的追认权

B.债权人对债务人行使的催告权

C.受遗赠人于知道受赠的期限内作出接受遗赠表示的权利

D.承租人擅自转租,出租人行使的解除权

E.监护人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益的合同进行追认

ACD。本题考形成权。

形成权是指只需要单方意思表示即可使得法律关系得丧变更的权利。追认权的行使令越权代理行为有效;接受遗赠的意思表示令受遗赠人能够获得遗赠物;解除权的行使令租赁关系解除。ACD当选。催告权的行使仅仅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意思通知,不足以导致法律关系得丧变更,更接近于请求权。B,E不选

三、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一)民事权利的行使

民事权利行使的方法:事实方式、法律方式

(二)民事权利的保护

A.国家保护(公力救济);

B.自我保护(私力救济、自力救济),私力救济只能针对侵权行为。

1. 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又称私力救济,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保护其民事权利不受他人的侵犯。

自我保护: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

自卫行为:当事人或者他人的权利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或者紧急危险的情况下,所采取的防卫或避险行为。

(1)正当防卫(救济权):指当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

构成要件:1. 必须有实际的不法侵害的存在,是其成立的前提条件;2. 不发侵害必须正在进行;

3. 目的是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人身、财产或者其他利益免受不法侵害;

4. 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

5. 防卫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2)紧急避险: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免遭正在发生的、实际存在的紧急危险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加害于公共财产或他人人身或财产的行为。

构成要件:危险必须具有紧迫性;避险措施必须具有必要性;避险行为不得超过必要限度;

(3)自助行为:民事主体在自己的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时,由于事情紧急,来不及求救而对加害人的人身和财产进行扣押或损毁的行为。

构成要件:目的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情况紧急,无法获得公力救济;采取手段并无过分;事后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请处理。

自卫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如属于正当防卫的有:家中狼狗咬死小偷(),果园电网电死人(国家禁止私设电网),将小偷耳朵咬掉一块(超过必要限度),将小偷开的车的车胎扎破(√)。自助行为:扣押吃霸王餐的人的手机。

2. 国家保护

(1)确认之诉:请求人民法院确认权利是否存在的诉讼;

(2)给付之诉:请求人民法院责令对方履行某种行为;

(3)形成之诉: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判决变更现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第五节民事义务

一、民事义务:指民事义务人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为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为一定的行为的必要性。

内容:1. 义务人须按法律规定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2. 义务人须按合同约定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3. 义务人不承担义务时,将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义务的特性:1. 民事义务来源于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及其他原因;2. 民事义务的内容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3. 民事义务具有利他性;4. 民事义务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民事义务的分类: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专属义务和非专属义务;本体义务和变生义务(救济义务);主体义务和附从义务。

第六节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指民事法律关系中的义务主体因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或合约约定的民事义务,侵害民事权利主体的权利,从而应承担的一种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的特征:1. 民事责任以义务主体违反义务为前提;2. 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3. 民事责任可由双方当事人约定;民事责任体现了国家的强制性。

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法律性质、产生条件、法律约束力;

联系:民事责任是履行民事义务的法律保障;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给付形式相同。

民事责任的分类: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按份责任,连带责任、补充责任(担保法));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

民事责任方式:1. 停止侵害;2. 排除妨碍;3. 消除危险;4. 返还财产;5. 恢复原状;6. 修理、重作、更换;7. 赔偿损失;8. 支付违约金;9. 消除影响,回复名誉;10. 赔礼道歉。

第四章物与财产

第一节民法上物的概念

物的定义:存于人身之外,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以有体物为限

例如:日、月、星辰、镶在嘴里的金牙、专利均非,扯断假发则为侵害人身权,取走摘下的假发则为侵犯财产权。民法上的物:指存在于人身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支配的物质客体。

物的特征: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占有一定空间并具有一定的形体;能够为人力所实际控制的;能够满足人们的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求;物必须具有稀缺性。

第二节物的分类

(一)根据物是否能移动并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为标准划分:动产与不动产。

不动产:空间上占有固定位置,移动会影响其经济价值;动产:在空间上移动且不损害其价值。

A.动产,注:准不动产(汽车等);

B.不动产:土地(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定着物(房屋、建筑物),定着物成为不动产须具备。

准不动产:可移动,但因其价值较高、交易慎重,享有不动产的性质。

两个条件:继续附着于土地,移动会损害价值或功能;具有独立的经济目的,不被认为是土地的一部分。

C.区分的意义:

物权变动的法定要件不同,不动产一般以向国家行政主管机关登记为要件,否则不受法律保护;动产一般以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甚至合同成立为要件;留置权以动产为限,不动产纠纷依物所在地解决。

财产权的转移:

a.按照合同或者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的,财产所有权从财产交付时起转移,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b.财产已经交付,但当事人约定财产所有权转移附条件的,在所附条件成就时,财产所有权方为转移。

c.有附属物的财产,附属物随财产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但当事人另有约定又不违法的,按约定处理。

d.财产所有权合法转移后,一方翻悔的,不予支持。财产所有权尚未按原协议转移,一方翻悔并无正当理由,协议又能够履行的,应当继续履行;如果协议不能履行,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当负赔偿责任。

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权、地役权以不动产为限,动产质权、留置权以动产为限;

不动产管辖以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专属管辖。

(二)根据物的流通性划分:流通物(允许民事主体之间自由流转的物)与限制流通物。

限制流通物:1.专属国家所有的财产(矿藏、水流);2.非专属国家所有的财产,如自然资源(土地、森林、山岭、草源、荒地、滩涂、水面),全民所有制单位经营管理的固定资产,军用武器、弹药、毒品、麻醉品,黄金,文物,迷信物品、黄色淫秽物品。

(三)根据物是否具有独立的特征或是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划分:特定物与种类物。

特定物:指自身具有的独立的特征,或者被权利人指定而特定化,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

种类物:指具有共同的特征,能以品种、规格、质量或者度量衡加以确定的物。

(四)根据物能否分割划分: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不可分:自然性质上的不可分;依权利人的意思不可分。

(五)根据使用后的形态变化性划分:消耗物与非消耗物。

(六)根据物的构成的性质划分:单一物(独立成个体存在)、合成物(数个物结合而成的独立物)和集合物(多个单一物或结合物合成工厂、书店、羊群)。

主物与从物的分类,可以从两个标准判断:(1)物理上互相独立;(2)两物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例题:根据民法中物的分类标准,下列物中哪些属于主物和从物的关系?( AC )

A.锁与钥匙B.上衣与裤子C.电视机与遥控器D.房屋与窗户

参考:双方当事人有约定从其约定;法律没有相反规定或当事人没相反约定时,主物所有人处分主物时,效力及于从物,如转移主物所有权,则从物所有权亦承之移转;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因标的物的主物不合约定解除合同的,解除合同的效力及于从物,但不能与之相反;若对主物所有权为一定限制,则限制亦及于从物,如设定质押,则质押之效力及于从物。

第三节特殊意义的物

一、货币

货币的特征:1.货币属动产;2.货币是种类物,具有高度替代性;3.是可消耗物;4.占有权与所有权合二为一。

二、孳息

孳息:是民法中的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由原物产生的额外的收益。

天然孳息(依物的自然性质而产生,如动植物产出,鸡蛋、羊毛、鹿茸,果树的果子、羊毛是孳息,宰牛的牛肉、电力不是孳息)与法定孳息(依法律关系产生,如租金、承包金、利息、及迟延支付的利息)。天然孳息归物权人,法定孳息归债权人。

三、有价证券:

有价证券的持有人享有的权利:1.对有价证券本身的所有权;2.有价证券上所记载的权利。

有价证券的分类:

1.不记名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上没有指明证券的权利享有人。提出者,享有权利。

2.指定人有价证券:指明一定的第一个取得人的名字或根据其指示进行交付的方法的有价证券。

背书:第一个取得指定人有价证券的人在把该证券转让给他人时,未按照民法上普通转让债权的方式,而在该有价证券背面签注的办法办理。

背书可指明接受证券的人,并由背书人签名盖章,未签名盖章,属空白背书(成为不记名的有价证券)。

3.记名有价证券:在有价证券中记载该证券权利人的。

注:有约定,从其约定,无约定,归证券持有人。

有价证券包括:

1.票据

2.股票:(1)记名和不记名股票;(2)普通股票和特别股票;(3)A、B、H种股票

3.公司债券

4.国库券

5.提单

6.仓单

第三节财产

一、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产生的成果所有权,著作者、发明者和成果拥有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利。

知识产权的分类:版权;工业产权。

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1.知识产权的地域性;2.知识产权的独占性;3.知识产权的时间性。

第二编民事主体制度

第五章自然人

第一节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自然人:即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基于出生而取得民事主体资格的人。自然人既包括本国自然人,也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我国民法通则的自然人的概念与合同法自然人的概念相同。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从而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分类:

1.一般权利能力:自然人由出生开始即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民事主体资格;

2.特殊权利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

1.民事权利能力是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一种资格,是自然人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

2.民事权利能力包括享有民事权利的能力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可称为权利能力或义务能力;

3.民事权利能力是由国家通过法律直接赋予的,不由个人决定,其内容由统治阶级意志确定;

4.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5.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人身具有不可分割性。

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特征:

1.平等性与普遍性;

2.广泛性;

3.不可剥夺性;

4.不可转让性。

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和终止

1、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我国采用独立呼吸说,即出生。

出生的时间:以户籍证明为准,没有户籍证明的,以医院出具的出生证明为准。没有医院证明的,参照其他有关证明认定。

2.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1)生理死亡:自然人生命的自然终结;采用脑死亡、心跳停止说。

(2)宣告死亡:以法院判决确定的失踪人死亡日期为准,若被宣告人仍活着,则其能力仍存在。

推定死亡:推定没有继承人的先死亡;死亡人各有继承人的,如果几个人辈分不同,则推定长辈先死亡;如果几个人辈分相同,则推定为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关系,由其各自继承人分别继承。

胎儿的法律地位:胎儿不享有继承权,但对胎儿利益给予特殊保护:遗产分割时,应当保留胎儿的继承份额,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保留的份额按照法定继承办理。

死者人格权益保护:自然人死亡后,原则上不具有权利能力,但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著作权。死者不再享有名誉、隐私、肖像权,但是,生前享有的这些权利可以延续。近亲属有权主张死者人格

权益保护。

第二节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一、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独立参与民事法律关系,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行为能力的前提。

广义民事行为能力:民事主体实合法行为的能力和因实施违法行为而承担义务的能力;

狭义民事行为能力:仅指民事主体实施合法行为的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分:

1.民事权利能力每一个自然人都具备资格;民事行为能力并非每个自然人都具备;(主体)

2.民事权利能力起于出生,终于死亡;民事行为能力以意思能力的存在为前提,有意思即有行为能力;(时间效力)

3.民事权利能力解决主体问题,民事行为能力解决谁可以以自己的意思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问题。

二、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以自己独立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纯粹获益行为不须行为能力)

《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一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且无精神性疾病的自然人。

2.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无精神性疾病,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注:不等同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本质上仍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遗嘱能力和处分不动产的权利必须年满18岁。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如享有以自己的行为取得荣誉权、发明权、著作权等民事权利);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认定:民事活动是否与其相适应,可以从行为与本人生活相关联的程度、本人的智力(精神状态)能否理解其行为,并预见相应的行为后果,以及行为标的数额等方面认定。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就算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也不得单独实施。

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就算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也不得单独实施。

相关规定: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2.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3.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病,法院应当根据司法精神病学鉴定或者参照医院的诊断、鉴定确认。在不具备诊断、鉴定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照群众公认的当事人的精神状态认定。但应以利害关系人没有异议为限。

4.在诉讼中,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提出一方当事人患有精神病(包括痴呆症)。法院认为确有必要

认定的,应当按照民诉特别程序,先作出当事人有无民事能力的判决。确认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也应当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三、禁治产制度

禁治产制度:是指自然人因被宣告而成为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律制度。禁治产:是指禁止处理自己的财产。

准禁治产制度:针对精神耗弱的人,类似于限制行为能力人。

禁治产制度:针对心神丧失的人。

禁治产人:1. 心神丧失的人;2. 精神耗弱的人;3. 浪费的人。

四、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指因自然人的行为违法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它是自然人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终止于自然人的生理死亡。

民事责任能力包括侵权责任能力、违约责任能力和其他责任能力。

例题:杨某15周岁,智力超常,大学三年级学生。杨某因有某项发明,而与刘某达成转让该发明的协议。问:该转让协议的效力如何?(B )

A.该转让协议有效B.该转让协议效力未定C.该转让协议无效D.该转让协议可撤销[参考答案] 杨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根据《合同法》第47条,协议在性质上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应注意的问题](1)行为能力的认定有法律规定,与智力超常无关,非个案认定(关于成年人的精神病鉴定除外)。(2)注意区别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行为与从事其他民事行为的性质的认定。第一,限制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状况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有效;第二,根据《合同法》第47条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的订立合同的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第三节监护

一、监护的概念和意义

监护:监护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

监护的意义:主要是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一是对被监护人的行为能力予以补充,使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二是对被监护人进行监督和约束,。

二、监护的性质

监护的性质:职责而非权利。

在监护关系中,监护人享有一定的权利,如监护人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可以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等,但其行为首先是满足被监护人的权益。

三、监护人的设定

三种设立方式:法定监护、指定监护、遗嘱监护。

法定监护: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

指定监护: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虽有监护人,但对监护人有异议的,由特定机构依法指定监护人;

遗嘱监护:以遗嘱的形式为自然人指定监护人。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监护:法定监护和遗嘱监护。

A. 法定监护

(一)未成年人(包括患精神病的未成年人)的监护:

法定监护:一般监护人

(按顺序)首先是父母,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1)祖父母、外祖父母;

(2)兄、姐;

(3)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二)精神病人的监护

A. 法定监护(顺位)

(1)配偶;

(2)父母;

(3)成年子女;

(4)其他近亲属;

(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

单位监护人:没有上述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单位监护人不分顺序,按有利原则。

精神病人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申请和撤销,都要通过法院,未成年人则不用。

B.指定监护

a.单位指定:

(一)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精神病人的所在单位或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

(二)上述有关组织指定监护人,以书面或者口头通知了被指定人的,应当认定指定成立。被指定人不服的,应当在接到通知的次日起30日内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b.法院指定:

(一)对有关组织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法院裁决。

(二)法院指定监护人时,可将未成年人监护人中的(1)(2)(3)项或精神病人监护人中的(1)(2)(3)(4)(5)项规定视为指定监护人的顺序。前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无监护能力或者对被监护人明显不利的,法院可以根据对被监护人有利的原则从后一顺序有监护资格的人中择优确定。监护人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同一顺序中的数人。被监护人有识别能力的,应视情况征求被监护人的意见。(三)被指定人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根据前款中的规定,作出维持或者撤销指定监护人的判决。如果判决是撤销原指定的,可以同时另行指定监护人。此类案件,比照民诉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四)在法院作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指定监护人顺序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

c.单位指定是法院指定的前置条件。

d.监护人被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擅自变更的,由原被指定的监护人和变更后的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

四、监护人的职责与责任

A. 监护人的职责:《民法通则》规定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

1. 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

2. 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3. 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

B.监护人的责任:

1.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2.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责任;给被监护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监护人的资格。

3.如果因监护人管教不严,被监护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职责的,可以适当减轻其民事责任。如果这种责任是赔偿经济损失,应首先从被监护人的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承担,但单位除外。

4.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了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或者单位向法院起诉要求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普通程序审理;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按照特别程序审理;既要

求承担民事责任,又要求变更监护关系的,分别审理。

五、监护的终止

自然终止:随时间到来,如未成年人成年,监护人或被监护人一方死亡或称成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人民法院撤销终止:人民法院做出撤销监护的裁决。

六、监护人的相关规定:

1.认定监护能力:应当根据监护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以及与被监护人在生活上的联系状况等因素确定。

2.协议监护:有监护资格的人之间协议确定监护人的,应当由协议确定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父母不能通过协议排除监护权。

3.离婚监护: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无权取消对方对该子女的监护权。但是未与该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对该子女有犯罪行为、虐待行为或者对该子女明显不利的,法院认为可以取消的除外。

4.委托监护: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被委托人未尽力履行监护职责,确有过错的,被委托人负连带责任。但另有约定的除外。

5.收养监护: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将子女送给他人收养,如收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并无不利,又办了合法收养手续的,认定收养关系成立。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不得以收养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

第四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一、宣告失踪

A. 宣告失踪: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的一项法律制度。

条件:1. 下落不明满2年(从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则从战争结束开始计算);

2. 自然人处于持续的下落不明的状态;

3. 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4. 须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

利害关系人:1. 近亲属: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2. 与被宣告失踪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债权人、合伙人等。

公告期:3个月。公告期满,不能确定被宣告人尚生存的,应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

1. 失踪人财产代管人的确立;

2. 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B.宣告失踪的诉讼问题:

a.管辖:宣告失踪的案件,由被宣告失踪人住所地的基层法院管辖。住所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最后居住地基层法院管辖。

b.法院审理:法院审理宣告失踪的案件,比照民诉特别程序进行,应当查清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财产,指定临时的管理人或者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发出寻找失踪人的公告,公告期间为3个月(不要与死亡宣告期(1年或3个月)混淆)。公告期间届满,法院根据被宣告失踪人失踪的事实是否得到确认,作出宣告失踪的判决或者终结审理的裁定。如果判决宣告为失踪人,应当同时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c.撤销:被宣告失踪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的下落,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失踪宣告。

自然人被宣告为失踪人后,只会产生两个法律后果:一是失踪人财产的代管;其第二个法律后果

就是债务的清偿。故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只影响失踪人财产的管理问题,并不影响其婚姻的效力。C.宣告失踪后的财产代管问题:按有利原则,婚姻不改变,财产不继承。

a.财产代管人的确定:

(1)失踪人的财产由他的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者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代管。

(2)代管有争议的、没有以上规定的人或者以上规定的人无能力代管的,法院可以指定公民或者有关组织为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法院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应当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指定。

(3)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失踪的,其监护人即为财产代管人。

b.代为偿还债务:失踪人所欠税款、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和因代管财产所需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

c.财产代管人的诉讼地位:

(1)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向失踪人的债务人要求偿还债务的,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

(2)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拒绝支付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其他费用,债权人提起诉讼的,法院应当将代管人列为被告。

d.财产代管人的变更:

(1)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以无力履行代管职责,申请变更代管人的,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

(2)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同时申请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

注:失踪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的,法院应告知原指定的代管人为被告,并按普通程序审理(195条)。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以无力履行行管职责,申请变更代管人的,人民法院比照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者侵犯失踪人财产权益的,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财产代管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同时申请人民法院变更财产代管人的,变更之诉比照特别程序单独审理。

《民诉意见》195.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经人民法院指定后,代管人申请变更代管的,比照民事诉讼法特别程序的有关规定进行审理。申请有理的,裁定撤销申请人的代管人身份,同时另行指定财产代管人;申请无理的,裁定驳回申请。失踪人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申请变更代管的,人民法院应告知其以原指定的代管人为被告起诉,并按普通程序进行审理。

二、宣告死亡

A.宣告死亡:又称推定死亡;自然人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申请,由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死亡以结束以其生前住所地为中心的法律关系的制度。

条件:1. 下落不明满4年(意外事故时为2年:从下落不明的次日开始计算,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的则从战争结束之日开始计算);

2. 自然人处于持续的下落不明的状态并达到法定期限;

3. 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提出申请;

4. 须由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

利害关系人: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只要有前一个顺序的人,后一个顺序的人就不能主张权利。所以,如果这个时候配偶不同意宣告死亡的话,其父母子女都不能够宣告死亡。

(申请撤销死亡宣告不受上述顺序限制)

公告期:1年,意外事故失踪:3个月;不能确定被宣告人尚生存的,应作出宣告死亡的判决。公告期间不包括在先前下落不明所达期限。

死亡时间:被宣告死亡的人,判决宣告之日为其死亡的日期。

行为效力: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宣告死亡的效力:主体消灭,婚姻解除,财产发生继承。

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 财产关系:债务清理、财产继承;

2. 婚姻关系:原婚姻关系消灭,配偶可另行缔结婚姻关系;

3.子女收养关系:其子女可由他人依法收养。

B.撤销死亡宣告:

(一)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应当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

(二)财产:被撤销死亡宣告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包括原物和孳息,但劳动所得不予返还)。依照继承法取得他的财产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原物不存在的,给予适当补偿。但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若又遗嘱他人,撤销继承后按遗嘱。(注意,此种规定仅仅是为了保障被撤销死亡宣告的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并非是一种民事责任。因为这些人取得被宣告死亡的公民的财产是有法律根据的,因而其所负的返还义务,仅以现存利益为限,对已经不存在的财产并无返还和赔偿责任。)

(三)婚姻: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死亡宣告被法院撤销,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非经法定程序,个人拒绝无效),期间的财产和债务转化为共同财产;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此时没有转化共同财产的问题。

(四)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其子女被他人依法收养,被宣告死亡的人在死亡宣告被撤销后,仅以未经本人同意而主张收养关系无效的,一般不应准许,但收养人和被收养人同意的除外。

注意:

1. 下落不明是指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后没有音讯的状况。对于在台湾或者在国外,无法正常通讯联系的,不得以下落不明宣告死亡。

2. 宣告失踪不是宣告死亡的必须程序。公民下落不明,符合申请宣告死亡的条件,利害关系人可以不经申请宣告失踪而直接申请宣告死亡。但利害关系人只申请宣告失踪的,应当宣告失踪;同一顺序的利害关系人,有的申请宣告死亡,有的不同意宣告死亡,则应宣告死亡。

3. 申请失踪或死亡的利害关系人本身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限人或限制人没有资格申请。

例题1:王某在意外事故中下落不明,依照《民法通则》的规定,计算宣告死亡的期间应当自( )起算

A.意外事故发生之日B.确认王某失踪之日C.向法院申请之日D.意外事故发生之次日[参考答案]:A[解析]:《民法通则》第23条第1款第2项规定,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的,可以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而《民通意见》第28条特别规定了“民法通则第20条第1款、第23条第1款第1项中的下落不明的起算时间,从公民音讯消失之次日起算”。

例题2:甲有二子乙和丙。乙离家出走,经法院依法判决宣告死亡。后甲病故,遗产由丙继承。甲病故3年后,乙返回并要求继承甲的遗产,请判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乙、丙均为甲的继承人,理由是甲与乙、丙之间是父子关系

B.只有丙为继承人,理由是继承开始后,乙被宣告死亡

C.乙无权要求继承甲的遗产,理由是遗产已由丙继承,该继承行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D.乙有权继承甲的遗产,理由是乙为甲的继承人,且提出权利请求未超过诉讼时效

AD。本题考被宣告死亡之人重新出现时的继承权问题。乙虽被宣告死亡,但宣告死亡的法律效果只是结束以被宣告人原住所地为中心的民事法律关系,却不能取消该人的继承权。因此A项正确。至于乙如何取得他本应继承的财产,法律无明确规定,我以为,可类推适用《民通意见》第40条:“被撤

销死亡宣告的人请求返还财产,其原物已被第三人合法取得的,第三人可不予返还。但依继承法取得原物的公民或者组织,应当返还原物或者给予适当补偿。”又根据《继承法》第8条规定:“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2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20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本案,“权利被侵犯之日”应自被宣告死亡之人重新出现之日起算,故未超过诉讼时效。

第五节自然人的住所:

a.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住所不一致的,经常居住地视为住所。

b.公民离开住所地最后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为经常居住地。但住医院治疗的除外。

c.公民由其户籍所在地迁出后至迁入另一地之前,无经常居住的,仍以其原户籍所在地为住所。

第六章法人

第一节法人概述

一、法人的概念和特征

法人:即法律拟制的人,是相对自然人而言的一类民事主体。

法人特征:是法律赋予具备一定条件而能够独立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并独立后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以独立主体地位的民事主体。

法人制度的意义:1.使多数人及一定的财产成为权利义务主体,便于从事法律交易;2.将法律责任限定于法人的财产,避免个人财产受影响。

法人独立性:人格独立性、主体地位的独立性、财产独立性、能力独立性、责任独立性。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

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节法人的分类

一、法人的立法分类

(一)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指通过经营以实现营利目,独立从事产品或服务经营活动的法人。

特征:1. 依法经营;2. 连续经营;3. 以实现出资者的投资回报为目的。

划分:

1.根据财产来源于归属划分:全民所有制企业法人、集体所有制企业法人、私营企业法人、中外合资企业法人、中外合作企业法人、外资企业法人;

2.根据企业行业性质划分:工业企业法人、商业企业法人、金融企业法人等;

3.根据企业组合形式划分:公司企业法人、非公司企业法人;公司企业法人又包括: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法人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法人;

企业法人的根本特征:将其所获利润分配给出资者。

取得资格:

a.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金数额,有组织章程、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经主管机关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中国法人资格。

特别企业法人:

法律法规具备法人资格不具备法人资格

《铁路法》各铁路局、铁路分局火车站

《邮政法》邮电局、邮政局、电信局邮电所

《银行法》人行、各商业银行总行各银行分行、支行

《保险法》总公司分公司

《航空法》航空公司、机场—架飞机相关规定:

a.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

b.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必须办理变更登记,否则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注:法人的设立登记具有生效效力(公示效力),法人的其它登记仅具有对抗效力。

(二)机关法人

机关法人:指因履行国家职权的需要而享有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国家机关。

分类:权利机关法人、行政机关法人、司法机关法人、军事机关法人。

(三)事业单位法人

事业单位法人:指以社会公共事业为目的,从事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等公益事业单位的法人。

特征:1. 以公益为目的;2. 从事公益性社会服务。

(社会团体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由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团体章程依法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条件:宗旨为依法实现会员共同意;由多个会员组成;不以盈利为目的。

(基金会法人)

资金来源:社会捐赠。

二、法人的学理分类

(一)公法人与私法人

公法人是指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法人,如国家机关;

私法人是以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的法人,如公司。

(二)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社团法人是以社员权为基础的集合体,又称人的组合,如公司、合作社、学会等;

财团法人是以一定的财产作为成立基础,如基金会、寺院、慈善组织等。

(三)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公益法人是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如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

营利法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如公司。

(四)本国法人与外国法人

第三节法人的设立和成立

一、法人设立的概况

(一)法人设立与法人成立

1.法人设立的概念(过程):是指为创设法人组织,使其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而进行的一系列准备行为与确认行为。又称法人创设和法人筹办。

2.法人成立的概念(目的):指法人开始取得法人资格,开始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二)法人设立的实质要件

1. 依法成立;

2. 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3.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4. 能独立承担责任。

二、法人设立的程序

(一)法人设立的程序原则

1. 自由设立主义(放任主义):国家不干预法人设立。

2. 特许设立主义(立法设立主义):经国家特别立法或元首特批成立。大部分事业单位。

3. 行政许可主义(核准主义):行政机关审批许可。部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法人。

4. 准则设立主义(登记主义):法律事先规定法人设立条件。有限责任、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5. 强制主义:国家对特殊产业、团体的设立。

(二)法人成立的程序

1. 根据国家法律成立。

2. 根据行政命令成立。

3. 经行政审核成立。

4. 经准则登记成立。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特殊企业法人设立,采取特许设立主义。

法人资格起始:a.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b.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企业法人均须办理法人登记,自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民法上的“有限责任”指:( )

A.法人对其债务承担的责任

B.法人的出资者对法人债务承担的责任

C.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对法人的债务承担的责任

D.法人的职工对法人债务承担的责任

[参考答案]:B[解析]:主要应当掌握“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的区别。所谓“无限责任”,是指责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当然债务人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中的“全部财产”仍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因此与“无限责任”相区别,所谓“有限责任”,是指责任人以其所有财产中的一部分财产承担责任。当然广义的有限责任还包括限额赔偿的内容。根据这种区别,只有法人的股东对法人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而法人自己对外承担责任时,仍是以全部法人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因此,在性质上不属于有限责任。

第四节法人机关

一、法人的机关的概念与特征

法人的机关的概念:根据法律、法规与法人章程的规定产生或设立,对内管理法人事务,对外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行使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个体或自然人集体。

法人的机关的特征:1.根据法律、法规与法人章程的规定产生或设立;2.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与实现法人自主意志的体现;3.法人的机关由自然人个体或自然人集体组成;4.代表法人进行活动的代表机关;5.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活动具有效力连续性;6.法人的机关不等于法人的组织机构。

其他参考资料:法人机关: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具有法定性),具有如下特点:

(一)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设立。

(二)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法人机关的行为即为法人行为。

(四)法人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

(五)由单个个人或集体组成,单个个人形成的法人机关称为独任机关,如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厂长,由集体组成的法人机关称为合议制机关,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

二、法人机关的分类:

1.意思机关:意思形成机关,权力机关或决策机关。

2.执行机关:意思执行机关。

3.代表机关:对外代表机关,法人的意思表示机关。

4.监察机关:监督意思实现的机关。

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选题(每题1分) 1、下列现象中,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D A.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民(13周岁)不能结婚 B.甲公民(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纪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地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 C.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使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某市国家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优先的订立合同的权利 2、中学生刘小东在暑假时到其邻居家开的饭店里帮忙,其邻居答应等假期结束时将给其1000元报酬。假期结束时,邻居以刘小东才13岁,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不能决定报酬的金额为由拒绝给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刘小东无权要求该项报酬,因为他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民事行为能力 B.刘小东无权要求该项报酬,只有经过其父母的同意才可以 C、刘小东有权要求该项报酬,因为接受报酬不以民事行为能力为限 D.刘小东有权要求该项报酬,但具体金额应由其和其邻居共同协商 3、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A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4、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伤概不负责”、“一经结婚即须辞职”的条款无效,是采用了下列何种民法解释的方法?D A.当然解释 B.目的解释 C.体系解释 D.合宪性解释 5、依我国法律,当事人对下列哪一合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A A.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B.包含因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免责条款的合同 C.因欺诈而订立且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D.无权代理订立的合同 6、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改嫁于丙,其后丙死亡。1年后乙确知甲仍然在世,遂向法院申请撤销对甲的死亡宣告。依我国法律,该死亡宣告撤销后,甲与乙原有的婚姻关系如何? B A.自行恢复 B.不得自行恢复 C.经乙同意后恢复 D.经甲同意后恢复 7、甲将其电脑借给乙使用,乙却将该电脑卖给丙。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关于乙丙之间买卖电脑的合同效力的表述哪一是正确的? C A.无效 B.有效 C. 效力待定 D.可变更或可撤销 8、一住店客人未付房钱即早离开旅馆去车站,旅馆服务员见状揪住他不让走,并打报警电话。客人说“你不让我走还限制我自由,我要告你们旅馆,耽误了乘火车要你们赔偿”。旅馆这样做的性质应如何认定? D A.属于侵权,系侵害人身自由权 B.属于侵权,系积极侵害债权

民法总论期末复习题教学提纲

民法总论期末复习题

《民法总论》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合计 20分) 1、民事法律关系 2、代理 3、肖像权 4、民事责任 5、合伙 三、判断:(每题1分,合计5分) 1、“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万民法。() 2、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能够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因而也是法律事实。( ) 3、公民的民事权利是可以放弃、转让的,因此,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也是可以放弃的、转让的。() 4、企业法人分立和合并,它的权利和义务由变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担。() 5、依照双方的约定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民事行为,本人未亲自实施的,应当认定该行为无效。() 四、单项选择(每题2分,合计18分) 1、下列事实中,不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是() A、李某就出卖自己的旧汽车与张某达成协议 B、王某将李某打伤 C、小张每天坚持踢一个小时的足球 D、80岁的老张因病去世 2、撤销权的性质是()。 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3.张家为其孙子张明的出生日期犯愁。由于是超生,张明出生时没敢报户口。其母记得是8月27日,邻居家李婆婆说记得清清楚楚是8月28日那天下午,当时一声雷响,乡医疗所传来孩子响亮的哭声,而乡医疗所的接生记录簿上却

记载着孩子出生于8月29日,乡医疗所的出生证上记载的是8月30日。依法张明的出生日期应为()。 A8月27日 B8月28日 C8月29日 D8月30日 4、 8岁的小刚的父母离异,协议小刚随父亲生活,后其父母各自再婚,小刚在奶奶家居住,由奶奶照看,此时小刚的法定监护人是() A其生父 B其生母 C其奶奶 D其生父生母 5.甲因为意外事故于1996年5月9日下落不明,则其利害关系人最早可于()起申请其为宣告死亡人。 A1998年5月9日 B1998年5月10日 C2000年5月9日 D2000年5月10日6.甲委托乙代签合同,乙因病征得甲同意后又委托了丁代签合同,则甲、丁是() A共同代理 B单独代理 C再代理 D法定代理 7.李某单位今年盖了一批房,他估计自己可分到一套三居室,于是就按房间的面积事先购置了地毯,但最后分房时他未分到。李某购买地毯的行为是: () A无效行为 B可撤销行为 C效力未定行为 D有效行为 8.甲厂业务员邓某带该厂空白委托书与乙厂订立了一份购销合同。货到后甲厂发现质量不符合要求,甲厂业务员邓某的行为属于() A无权代理,合同有效 B无权代理,合同无效 C有权代理,合同有效 D有权代理,合同无效 9.甲租用乙的房屋,半年后甲拒付租金,乙请求甲支付租金的诉讼时效为()

民法总论框架图

民法概念: ①财产关系:财产归属、财产流转 民法调整对象调整的含义 ②人身关系:人格关系、身份关系 ①市民社会的法——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②私法——公私法划分标准、意义、私法的特点 民法的性质③权利法——权利法的特点 ④市场经济的法——体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一般条件 ⑤实体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 ①为市场经济提供规范,促进其发展 ②保障人权 民法的任务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④促进社会民主政治 ⑤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 ①私权神圣——私权本位、平等保护、人格权与所有权神圣是核心 民法的理念 ②私法自治——核心是意思自治——形成权利义务的预期、有利争议解决、 节约交易成本 法律的三种本位——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 民法的本位权利本位内容:整个法律体系中、具体权利义务关系中、权利与权力关系中我国民法以权利为本位的意义 概念: 特征:整体性;统帅性;非规范性;强制性与补充性 总论地位:立法、行为、私法的准则;贯穿整体规范的准则;是民法调 整社会关系与民法理念的综合反映 功能:指导功能;约束功能;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 内容:权利能力平等;权利义务对等;平等保 主体地位平等原则意义:体现民法调整方法的特点;反映市场 经济本质要求;体现现代法治精神 内容:自我决定;约定优先;自己责任 分论奠定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地位; 地位反映市场经济本质需要 意思自治原则体现民事立法的认识论基础 体现:所有权所以和行使自由;合同自由 限制: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

内容:以忠实、宽容、体谅的心态进行民事活动,务求权利 义务对等、平衡;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禁止权利 滥用;以诚信解释意思表示及法律规范 本质体现:市场经济道德准则;道德法律化;授予自由裁量 诚实信用 确立基础:经济基础——培育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 社会基础——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功能:指导功能;补充功能;解释功能(合同内容、法律) 法律行为内容及目的不得违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风俗 变化:概念扩张;保护消费者;保护劳动者;区分绝对无 无效与相对无效;处理对象包括市场交易 民法基本公序良俗 原则分论功能:调控习惯法;限制私法自治;是公民基本权利进入 民法的媒介 判断标准:以客观行为为准;以行为时为准; 定型化的体现:如危害国家公序、暴力行为等10类 一切民事权利之行使,不得超过其界限 权利滥用的构成:正当权利的存在;有损害事实;主观故意禁止权利滥用 功能:作为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明确权利范围;缩小民事 权利;强制调停权利人与他人的冲突 效果:承认权利存在,只是否认其行使 概念:三层含义 特点:是民法调整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任意性(立法、司法、适用) 平等性;以民事权利为核心 意义:是法律控制社会生活的工具;是实现私法自治的工具;是打开民 法殿堂的钥匙;是处理民事案件的思维方法 主体: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有时包括国家 民事法律关系要素客体:物;行为;权利;智力成果 内容:民事权利、义务(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 民事法律事实: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

民法总论期末练习题(试题附答案)

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的是( C) A 指导功能 B 补充功能 C 惩罚功能 D 约束功能 2、下列现象违反民法平等原则的是:( D) A 甲公民(年满25周岁)可以结婚,而乙公民(13周岁)不能结婚 B 甲公司(经登记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可以从事证券经济业务,而乙公司(登记为房产公司)则不能从事证券经济业务 C 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在税收征收法律关系中适用强制手段,无视纳税人的意志而依法进行税收征收 D 某市合同管理干部认为,在本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市委领导的亲戚具有有限的订立合同的权利 3、何某有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别墅,当他得知一栋大楼即将建设,此别墅不能再眺望海景时,就将别墅卖给一心想得到一栋可以眺望海景的房屋的张某。何某的行为违反了民法的( D) A 自愿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4、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不包括(B ) A 家庭暴力 B 在愚人节时与某人开玩笑 C 某企业与职工签订工伤概不负责的协议 D 串通投标的行为 5、下列各项中,违反民法自愿原则的有(A ) A 赵某在服装市场上询问一件衣服的价格之后,摊主强要其购买的行为 B 钱某与孙某自愿达成的移转抵押物占有的抵押合同不能产生抵押权设定的法律效果 C 李某申请安装电话被要求在一份已经拟好的格式合同上签字 D 周某(老烟民熟知烟的价格)花10元钱从小贩吴某的手中购得红塔山香烟一条,经查,该烟为假烟 6、下列行为中,不违反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的有(B )

A 甲将自己废弃不用的汽车置于马路中央的行为 B 乙拒绝接受丁遗赠给其一台电脑的行为 C 丙于下午在自己的房间里唱卡拉OK直到凌晨影响邻居休息的行为 D 丁在自己承包的耕地上建坟的行为 7、孙某在本市闹市区有一处商业门面房,李某多次与其商谈转让事宜。当孙某得知即将兴建的平安大道将从自己的房屋位置通过,就将该房转让给李某。孙某的行为违反了下列民法的哪一基本原则?( A) A 诚实信用原则 B 等价有偿原则 C 公序良俗原则 D 自愿原则 8、甲知其新房屋南面临地将建一高层楼房,佯装不知,将房屋售与乙。半年后,南面高楼建成,乙德尔房屋受不到阳光照射。此例中,甲违反了民法的哪一项原则( D) A 平等原则 B 自愿原则 C 公平原则 D 诚实信用原则 二、多选题 1、在民法中,平等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当事人( AC) A 地位平等 B 意思自由 C 平等协商 D 等价有偿 2、具体体现诚实信用原则的民法制度有(ABCD ) A 先契约义务 B 后契约义务 C 缔约过失责任 D 合同履行 3、属于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有( ABCD) A 欺诈行为 B 赌博 C 以债务人的人身作为抵押的合同 D 以继续通奸作为房屋赠与的附条件合同 三、判断题1、对 2、错 3、对 1、先契约义务体现了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 2、射幸行为都属于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3、平等原则是民事法律关系区别于其他法律关系的主要标志。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一、选择题

民法总论完整版简答题

民法总论完整版简答题

————————————————————————————————作者:————————————————————————————————日期: ?

民法总论完整版简答题 1. 什么是民法?[1] 民法是大陆法系特有的术语,是人类对法律体系,尤其是部门法学科认识的产物。是规范市民社会的法,民法规范平等主体(即“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据此,可将民法定义为:调整自然人或法人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 2.民法有哪些特质?[2] 民法的特质,即民法的特点或性质。民法是私法,是规范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是人法,意为民法的出发点是人,特别是自然人;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对人的关心、尊重和关怀的实现是通过设计各种权利制度及相应的救济制度予以实现的。 3.民法与商法、经济法的关系如何?[3] 与商法的关系:在广义上民法即私法,是规范整个市民社会全部生活的法,包括狭义的民法以及商法,因此也可称为民商法。 与经济法的关系:民法作为规范市民社会的法属于私法,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的法是经济行政法。 4. 民法的渊源有哪些?[4] 民法的渊源指民法规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结合法理及我国情况,民法的渊源包括:(1)制定法 ①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民事法律 ②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③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经济特区法规 ④法律解释及司法解释 ⑤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2)法律认可的习惯及国际惯例 5.我国的民法原则有哪些?[5] 我国的民法基本原则有:身份平等、民事权利神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公平及公序良俗七个基本原则。 6. 何为民事权利神圣原则?[6] 民事权利神圣,亦即民事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不受任何个人、团体或公权力机关的不法侵害,如受侵害,则受害人有权依法自力保护或请求国家公权力救济,从而使受损害的权利得以恢复。 7.各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民法中有哪些具体制度的体现?[7] 身份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10条规定,“公

民法总论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民法总论期末考模拟试题(体验版) 一、单项选择题 1.合伙合同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要求入伙,关于法律是否允许的问题下列表述哪项是正确的?答案:C A.依合伙合同的约定决定是否允许 B.不允许。因为合伙合同是基于合伙人间的信任关系而存在 C.合伙合同有约定的,依合同处理,无约定的,须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同有约定的依约定处理,无约定的,须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同意 2.下列行为中,哪项属于默示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 A.租期届满后,承租人继续交付租金,出租人继续收取租金 B.代理期限届满后,委托人没有继续委托,而代理人仍然进行代理行为 C.甲向乙提出书面要约,双方在此之前未有联系。甲在要约中明确提出,若局不在1个月内提出反对意见,视为同意,1个月后,乙沉默 D.甲向其妻子乙提出离婚,乙沉默,后甲以乙的此行为要求法院判决离婚 解析:不作为的默示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双方有约定的情况下,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3.下列情形中,哪一项的诉讼时效为1年?答案:A A.某甲买了1台电热水器,使用中因电热水器漏电而受伤 B.某甲与某乙签订了一承包经营合同,后某乙违约 C.某甲借给革乙1万元,某乙到期不还欠款 D.某甲在某乙处定作一套西服,到期后某甲未及时领取西服,30天后某乙将西服卖掉 解析: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适合A的情况。

二、多项选择题 1.对宣告死亡与宣告失踪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哪些?答案:AD A.宣告死亡的效果在于终止下落不明人以其原住所地为中心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宣告失踪仅在于为完全行为能力失踪人设立财产代管人 B.宣告死亡的法定下落不明期间一般为2年,特殊情况下为1年;宣告失踪的法定失踪期间一律为2年 C.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2年,而宣告失踪的公告期间为3个月 D.宣告死亡被撤销,发生返还财产,恢复婚姻关系等效果;宣告失踪撤销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宣告死亡须下落不明满4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满2年,宣告死亡的公告期间为1年,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公告期为3个月。 2.下列哪些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答案:ABD A.甲乙两公司在租赁合同中约定,如果3个月后甲公司有空闲的建筑施工设备,则租给乙公司两台,租期4个月 B.甲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在2年之内犯罪,则将自己的遗产遗赠给朋友乙C.丙立下遗嘱:如果自己的儿子不故意杀害自己,就将遗产留给他 D. A矿场与B公司的约定如果矿山开采不发生重大事故,则矿石买卖合同生效 解析:法律中明确规定对某种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予以限制的属于法定条件,不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法律规定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被剥夺继承,否则应按法定继承进行继承。 3.期待权包括下列哪些权利?答案:BCD A.已具备全部要件,从而被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 B.以附停止条件和附始期法律行为所设定的权利 C.由既存债权产生的将来债权 D.继承开始前的继承权 解析:已具备了权利能力和法律行为的全部要件,但当事人尚未实际享有权利,当事人实际享有权利有待于某种条件的成就或期限的到来。

民法总论完整版简答题

1. 什么是民法?[1] 民法是大陆法系特有的术语,是人类对法律体系,尤其是部门法学科认识的产物。是规范市民社会的法,民法规范平等主体(即“人”)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据此,可将民法定义为:调整自然人或法人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的总称。 2. 民法有哪些特质?[2] 民法的特质,即民法的特点或性质。民法是私法,是规范市民社会的法;民法是人法,意为民法的出发点是人,特别是自然人;民法是权利法,民法对人的关心、尊重和关怀的实现是通过设计各种权利制度及相应的救济制度予以实现的。 3. 民法与商法、经济法的关系如何?[3] 与商法的关系:在广义上民法即私法,是规范整个市民社会全部生活的法,包括狭义的民法以及商法,因此也可称为民商法。 与经济法的关系:民法作为规范市民社会的法属于私法,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市场的法是经济行政法。 4. 民法的渊源有哪些?[4] 民法的渊源指民法规范的表现形式或存在形式,结合法理及我国情况,民法的渊源包括: (1)制定法 ①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民事法律 ②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③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及经济特区法规 ④ 法律解释及司法解释 ⑤ 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 (2)法律认可的习惯及国际惯例 5. 我国的民法原则有哪些?[5] 我国的民法基本原则有:身份平等、民事权利神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公平及公序良俗七个基本原则。 6. 何为民事权利神圣原则?[6] 民事权利神圣,亦即民事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不受任何个人、团体或公权力机关的不法侵害,如受侵害,则受害人有权依法自力保护或请求国家公权力救济,从而使受损害的权利得以恢复。 7. 各民法基本原则在我国民法中有哪些具体制度的体现?[7] 身份平等原则:《民法通则》第3条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第10条规定,“公民的

朱庆育民法总论笔记

第一章民法基础 第一节民法的概念 一、民法的起源 自然法适用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万民法是人类一体适用的法律,市民法则是专属罗马市民的法律。 有学者主张,翻译为市民法,以此传达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野的观念,同时表达对于私权神圣的尊崇。但可能会将原意中的身份立法含义带入啊,这是不应该的。 二、调整对象的学说 苏联民法认为民法是调整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法律,两个一定理论。 佟柔认为是调整社会主义商品关系。 三、公法与私法 利益说隶属说主体说 利益说:乌尔比安提出公法事关罗马国家秩序,私法则涉及个人利益,但是社会保障法等公法实际上是关于个人利益的。而一些亲属法则关乎伦理,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另外以利益为判断标准,可能会导致一切法律皆公法。比如说德国纳粹的法律理论宣称,所有法律均是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工具,因此私法亦是关乎公共利益之法,与公法别无二致。 隶属说:认为公法法法律关系中,主体地位具有隶属性,但是它有不足,因为像一些看似平等的,其实它是公法,比如说国际法,像一些看似部平等的,它却是私法,比如说父母与未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的隶属关系,它并不平等,但却属于私法主体。

旧主体说认为主体只要一方当事人是公权力人,那就会形成公法关系。 新主体说融合了融合了隶属说和旧主体说,当公权力者以公权力担当人的面目出现时,形成公法关系,否则即为私法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提出了第三法域的主张,即将劳动法经济法婚姻法等一些经济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团法以及一般交易条件法归入第三法域,其共同特点在于当事人对于法律关系的建立受到约束,但自由度较之公法领域为大。 卡尔森则主张公法私法一元论,也就是说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仅仅只在于创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它作为一般规范都是国家意志的产物。因此公法和私法具有一元性。 *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 作者认为民商合一虽然是立法趋势,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土,因为我国的市场准入条件是很苛刻的,所以不应该说商人地位已经不再特殊,把理想当做现实,民商合一会导致将民法人与商法人等量齐观,从而提高民法人的注意义务的结果。一方面成为商人,需要克服层层的法律与行政障碍,另一方面又以商人的行为标准加入民法人,这样的民商合一并不可行,同时也会影响具体规范的设置,比如合同法196条和合同法211条一个规定了借款合同需要付息,另一个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是如果没有明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那就不支付利息。前者其实是一个商事规则,后者则是一个民事规则,其实是将民法规则变成了一种特别法。 第二节民法总则编 *总则公因式的提取 法律规范虽然事关生活关系,但并非意在描述生活关系,而是为生活和关系提供特定的规范评价,它的逻辑结构包括构成要件与法律效果两部分,那么公因式的提取标准或者是法律效力或者是构成构成。如果采用法律效果标准,那么会导致关于法律效力的规定汇集成总则。分则则规定各项具体的构成事实的结果。德国民法典的总则编,则采用了双重标准。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民事法律关系 2.请求权 3.权利能力 4.宣告失踪 5.委托授权行为 6.诉讼时效 二、判断题 1.在我国,判例是作为民法的正式渊源存在的。() 2.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 4.在中国,任何法人的成立都需要经过登记。() 5.自然人甲乙之间签订一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的借款合同,该合同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合同。(?? ) 6.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改嫁于丙,其后丙死亡。一年后,得知甲仍在世间。死亡宣告撤销后,甲和乙的婚姻关系自动恢复。() 7.法人的权利能力因经营、业务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8.人格权属于绝对权,债权属于相对权。() 9.小女孩甲(8岁)与小男孩乙(12岁)放学后结伴回家。一日,甲对乙讲:“听说我们回家途中的王家昨日买了一条狗,我们能否绕道回家?”乙说:“不要怕!被狗咬了我负责。”后甲和乙路经王家同时被狗咬伤住院。则王家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10.实践性法律行为成立不以交付实物为要件,诺成性法律行为成立以交付实物为要件。(?? )三、填空题 1.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以法条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相关条文为依据对法律进行的解释在民法解释学上称为____________。 3.在物的分类中,凡可进行实物分割而不会改变其经济用途和价值的物称为____________。4.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的,视为。5.法人因分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7.法人以其所在地为住所。 四、单项选择 1、我国自然人从(? )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年满18岁起?? B.年满16岁起?????? C.年满10岁起?????? D.出生时起 2、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为(? )。 A.法定代理人?? B.法定代表人??? C.指定代理人???? D.委托代理人 3、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配偶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双方的夫妻关系(? )。 A.自行恢复????????????????????? B.不得认定自行恢复 C.视配偶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D.视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4、自然人在战争中下落不明,其家属要申请宣告死亡,必须在(? )。 A.下落不明满4年后??????????? B.下落不明满2年后 C.从战争结束时起满4年后??? ?? D.从战争结束时起满2年后 5、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须发生在时效期间的(?????? )。 A.任何阶段??? B.最后六个月??? C.最后三个月??? D.前六个月

(完整版)民法总论试题及答案.docx

一、选择题 1、依义务主体是否特定为标准,可将民事权利分为(A)。 A 绝对权与相对权 B 财产权与人身权 C 请求权与形成权 D 主权利与从权利 7、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租赁合同。合同约定,在甲搬入新居后, 将甲现居住的房屋出租给乙。这一民事行为属于( C ) A 附停止条件的民事行为 B 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 C 附始期的民事行为 D 附终期的民事行为 8、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与丙结婚。一年后,丙死亡,同时乙 得知甲仍然在世,经电话联后,乙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对甲的死亡 宣告。甲的死亡宣告被撤销后,甲与乙的婚姻关系(C) A 视为自行恢复 B 经甲同意自行恢复 C 并未自行恢复 D 经乙同意自行恢复 10、甲在某风景区建有别墅,与邻居乙约定不得在别墅前兴建房屋, 以免妨碍眺望。后乙将其房屋出售于内,丙欲在房屋上加盖一层, 甲提出异议,请求停工,对甲的请求应如何认定和处理?(C)A属因相邻关系产生的合法权利 B属私人协议,不具有合同效力 C不予支持 D甲乙约定只具有债权效力,不足以对抗第三人丙 11、以下属于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的是(A)。 A 人的死亡 B 发现他人丢失的东西 C 甲与乙订立合同 D 甲把乙打伤 13、刘某出海打渔,因遇台风下落不明。现其妻王某向法院申谓宣 告刘某失踪。因刘某失踪后,王某与他人姘居,并与姘夫合用家中 财产,在确定刘某的财产代管人时,刘某父母与王某发生争议。本 案中法院应依法指定谁为财产代管人(C)。 A王某,理由是王某提出了宣告失踪的申请 B王某,理由是王某是刘某失踪后的第一顺序的财产代管人 C刘某的父母,理由是若指定王某则不利于保护刘某的财产 D王某和刘某的父母,理由是他 ( 她)们均为法律规定的财产代管人 14、以下行为属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是(C)。 A 甲借乙钱,到期未还 B 甲将乙打伤 C 甲将其生产的赌博机卖给乙 D 甲外出不在,乙自愿 帮甲修好门窗 15 、甲公司经常派业务员乙与丙公司订立合同。乙调离后,又持盖有甲公司公章的合同书与尚不知其已调离的丙公司订立一份合同,并按照通常做法提走货款,后逃匿。对此甲公司并不知情。丙公司要求甲公司履行合同,甲公司认为该合同与己无关,予以拒绝。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A) A甲公司不承担责任 B甲公司应与丙公司分担损失 C甲公司应负主要责任 D甲公司应当承担签约后 果二、名词解释 1、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由法律规范将其和法律后果(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联系起来的具体生活情况。 2 、自助行为 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其护法权益,在情况紧迫而又不 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和自由施加 扣留、拘束及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3、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 关系和人身关系 4、支配权 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 同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5 、隐私权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 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民法总论》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民事法律关系 2.请求权 3.权利能力 4.宣告失踪 5.委托授权行为 6.诉讼时效 二、判断题 1.在我国,判例是作为民法的正式渊源存在的。() 2.未成年人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4.在中国,任何法人的成立都需要经过登记。() 5.自然人甲乙之间签订一份超过法律规定的最高利息的借款合同,该合同属于部分有效、部分无效的合同。()6.甲被宣告死亡后,其妻乙改嫁于丙,其后丙死亡。一年后,得知甲仍在世间。死亡宣告撤销后,甲和乙的婚姻关系自动恢复。() 7.法人的权利能力因经营、业务范围的不同而不同。() 8.人格权属于绝对权,债权属于相对权。() 9.小女孩甲(8岁)与小男孩乙(12岁)放学后结伴回家。一日,甲对乙讲:“听说我们回家途中的王家昨日买了一条狗,我们能否绕道回家?”乙说:“不要怕!被狗咬了我负责。”后甲和乙路经王家同时被狗咬伤住院。则王家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 10.实践性法律行为成立不以交付实物为要件,诺成性法律行为成立以交付实物为要件。() 三、填空题 1.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以法条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相关条文为依据对法律进行的解释在民法解释学上称为____________。3.在物的分类中,凡可进行实物分割而不会改变其经济用途和价值的物称为____________。 4.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的生活来源的,视为。 5.法人因分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6.根据民法通则规定,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7.法人以其所在地为住所。 四、单项选择 1、我国自然人从()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A.年满18岁起 B.年满16岁起 C.年满10岁起 D.出生时起 2、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为()。 A.法定代理人 B.法定代表人 C.指定代理人 D.委托代理人 3、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配偶再婚后配偶死亡的,双方的夫妻关系()。 A.自行恢复 B.不得认定自行恢复 C.视配偶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D.视被撤销死亡宣告者的意见决定是否自行恢复 4、自然人在战争中下落不明,其家属要申请宣告死亡,必须在()。 A.下落不明满4年后 B.下落不明满2年后 C.从战争结束时起满4年后 D.从战争结束时起满2年后 5、引起诉讼时效中止的法定事由须发生在时效期间的()。 A.任何阶段B.最后六个月C.最后三个月D.前六个月 6、甲、乙为亲兄弟,父母双亡,甲在县政府工作,乙为未成年人,暂住姑姑丙家,甲、丙都不愿意担任乙的监护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 )。 A.甲、丙均非乙之法定监护人B.因甲、丙均表示非乙之法定监护人,故皆非乙的法定监护人

民法总结重点总结

《中国民法学》李开国、张玉敏主编 第一章民法概论 <一>民法概念: 1,意义(了解). 2,调整对象(个人认为,这部分内容需要记忆和研习,因为这是学习民法的基石之一,虽然一直没出过题,但是有助于民法整体框架的搭建,我复习的时候,是按简答题的形式复习的?广大考友一立要重视,基础的基础啊,里而对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论述,如果自己总结不出来,就要绝对要熟记) 3,调整方法(了解)(分为事前调整和事后调整) 4,民法的槪念和基本观念:<1〉,主体平等;<2>,意思自治;〈3>权利本位.(此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容易出题,尤其是论述题,好象"意思自治"于04年考过了,本人复习的时候是按论述题的答题套路复习的,此内容的复习切记不要局限与教材,要多加注意其他教材的论述以增加个人的理论水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论述题的答法绝非平时考试的答法可比,对考生的专业语言驾驭能力较高,里而要多加注意权利本位和意思自治,主体平等较好论述) <二〉,民法的性质 本节可以说是是"出题者与考友的必争之地",本人复习的时候,注意过其他学校的民法入学试题,有很多学校的论述题对这部分内容青睐有加,西政的历年真题也考过这部分?因为这是民法理论的基本,能考出考生的理论知识! 1,民法是市民法(市民社会的槪念,本人只是简单的书本了解,一直没有领会到其本质的精神是什么所以希望大家领会的比我多一点,如果大家仅仅为了考试,教材的论述应该可以应付答题了,任这,我就不在多说!记得有道题是"论民法的市民法性质",应该是人大的,大家不要忽视对"市民法的理解") 2,民法是私法(本教材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透彻,我结合其他教材,把他完整如下) <1>,法学中关于公私法的划分(这是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教材有所论述) <2>,民法是私法:主体是私人;本质是权利;形式上表现为授权性规范. <3>,强调民法私法性质的意义:确左不同的法律调整机制;确立"私法优先"对社会的意义 3,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以调整已平等为特征的市民社会关系,其立法目的在于,通过对私法的维护调动市民进行民事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决定了民法的权利性质. <1>,民法以私法神圣为重要原则; <2>,民法规范多为授权性规范; <3>,民法以权利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规范体系. <三〉,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区别 这一节的内容个人认为属与一般了解,因为,关于民法与经济法和商法还有婚姻法的关系在几年前属于理论争议的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已经渐渐不在有人提起了,故本人复习的时候仅仅是做一般性了解,但是,出于防范的考虑,建议大家至少要有印象! 〈四〉,民法的渊源(如果你连这个在复习之前都不知道,那你就要在头上扎个绷带好好复习了) <五〉,民法的适用: 1,运用范囤(了解):2,运用原则(重点掌握,虽然考题不会直接出到,但是,作为一轲有志于民法研究的人,不掌握它,就象上街不穿衣服一样难堪);3,民法的解释(了解)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本节要求大家一圧要读懂,吃透,理解,并且能够很好的用自己的方式在试卷上反映出来!! 1,民法原则的概述(了解,对其概念和特征要把握,尤其是特征,非常有可能在论述题中牵扯到) 2,传统民法基本原则的确立和发展(西政早年岀过这方面的题,最近几年一直没岀过,因为本人喜欢法理,所以对法学的历史很喜欢研究,当时复习的时候,仅仅是以增长知识和兴趣爱好来学习的,从出题的考虑来看,应该不会牵扯到,不过,近年来四政在进行改革,不知会不会对岀题风格也进行改革,所以建议大家最好记忆一下)

民法总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法硕《民法总论》练习题参考答案 )。,少答或多答均不给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选项中有一个正确答案 、甲将自己的一条金项链卖给乙,甲怕乙后悔,当即请在公证处工作的朋友丙到场作证。他们 的行为属1 A )。于( B. 多方法律行为A. 双方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 D. C. 要式法律行为 个月之内其弟大学毕业不分回当地工作,就把房租给他。这一法律32、某甲向某乙租房,某乙说:如果A 。)行为是( B.附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A.附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 D.不是附条件或附期限的法律行为C.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C 3、李某,年龄已满16周岁,接受叔叔遗赠10万元,靠此款丰衣足食,李某(。)、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B、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A 、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D C、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现无钱,月底向甲催讨,甲表示:月底归还,但届期甲未还钱。乙74、甲向乙借款3000元,约定当年6月底时,乙就要求甲还钱,甲不允,该民事权利最终的二年诉讼时效起算,乙同意。 但至10保证年底归还”C )日应为(。 日月A.次年的11 1当年的7月日B. 11月1日C. 当年的借款时D. A (5、诉讼时效期间是由:) A法律直接规定的 B当事人约定的 既可以由法律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约定 C D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 B )诉讼时效期间届满消灭的是(6. 实体权和胜诉权D. 起诉权胜诉权 A.实体权利 B. C. (其实目前的观点是抗辩权发生说,并不消灭胜诉权。如果对方不主张诉讼时效抗辩,那么原 告是可能胜诉的。因此,本题消灭的胜诉权应理解为是在对方主张诉讼时效抗辩的前提下) C )、下列关于复代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有(7. A.复代理人由原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选任 B.复代理人代理行为的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C.复代理人以原代理人的名义行使代理权

2012民法总论期末考试试题

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学期民法总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不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是(C) A.宪法 B.地方性法规 C.法院判例 D.国家政策 2.在民法解释时,应当首先考虑运用的方法是(A)。 A.文义解释 B.论理解释 C.社会学解释 D.比较法解释 3.抗辩权的作用在于(B)。 A.支配特定物 B.对抗请求权 C.对抗支配权 D.即是请求权 4.下列属于法定孳息的是(B)。 A.奶牛产的牛奶 B.存款所得的利息 C.羊身上取得的羊毛 D.宰猪而获得的猪肉 5.下列不属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的是(A)。 A.甲误将乙当作丙而与乙订立合同 B.甲擅自以乙的名义与丙签订合同 C.甲将乙托付保管的自行车私自买给丙 D.12岁的甲把父亲送给自己的手机赠与给同学乙 6.下列行为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C)。

A.甲打伤乙的行为 B.甲约乙去看画展 C.甲与乙签订一份买卖服装的合同 D.甲、乙共同盗窃 7.下列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D)。 A.领导和下属的关系 B.个体工商户和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 C.庄某和李某之间的朋友关系 D.甲、乙之间的买卖关系 8.所有权属于(A)。 A.绝对权 B.相对权 C.请求权 D.形成权 9.(A)主要是物权法律关系的客体。 A.物 B.行为 C.智力成果 D.权利 10.(B)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A.民事法律规范 B.民事法律事实 C.民事法律关系 D.民事权利 11.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D)。 A.开始生效 B.开始无效 C.失去效力 D.继续有效 12.买方的经办人和出卖人互相串通,抬高价金,由后者会给前者一定的回扣,这一行为的性质属于(C)。 A.欺诈 B.显失公平

民法总论--简答题

民法总论---简答题 1.民法的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两类社会关系。 财产关系包括:静态财产关系和动态财产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2.民法的形态:形式民法与实质民法,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习惯民法和成文民法,近代民法和现代民法, 3.民法基本原则的特征:是抽象的民法,是内涵最为丰富且极具伸缩性的民法规范,是贯穿民法始终并且具有普遍效力的民法规范。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是民事立法的指导方针,是民事主体进行民法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是法官解释民事法律规范的基本依据。是补充法律漏洞、发展民法学说的基础。 4.民法基本原则包括: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合同自由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 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合同自由原则的体现: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享有自主原则,对违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行为,法律对受害人给予补偿,而对相对人不予保护。 平等原则的体现: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平等;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 5.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说,包括: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和国家 内容包括: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客体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特定的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 民事法律关系的五要素说,包括: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包括:民事权利的取得、变更和消灭。 民事法律事实包括:事件、行为(即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 行为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其中合法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6.民事能力包括: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 民事权利能力分为:一般民事权利能力和特别民事权利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患者),和无民事行为能力(未满10周岁未成年人)。7.民事权利的分类:财产权和人身权;支配权、请求权和变动权;绝对权和相对权;主权利和从权利;专属权和非专属权。 8.民事法律义务的特点:具有利他性、限定性和法律拘束性。 9.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民事义务的履行为社会所鼓励和倡导,民事责任的承担则体现了社会对不履行民事义务的谴责;(2)民事法律义务不具有制裁性,而民事法律责任具有制裁;(3)民事法律义务可由法律规定而产生也可由当事人的合法行为而产生;民事责任仅因违反义务的违法行为而发生。(4)此外,民事义务与民事责任在法律约束力以及承担者的范围方面都不同。 联系:民事义务是民事责任的前提,无义务就无责任,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义务履行的保障;民事责任与民事义务的给付性质不同,但形式相同。 10.物的意义:须有体,须为人力所能支配,为权利客体,须独立成为一体,需满足人民需要,须有一定的界限范围。 11.物的种类:不同分类:有不动产和动产;主物与从物;原物与孳息;融通物与不融通物;

龙卫球-民法总论

序 民法总论是民法中最抽象的理论体系,阐释起来非常困难。我写作本书并无野心创建独特学术体系,过去十年来,我只是一直试图通过研究积累,将所收集到的经典民法学家们有关民法总论的研究资料,做一个诚恳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体系和主要理论成果,应归功于书中所引著述的民法学家们。当然,我希望我的整理也是有益的努力,对当前我国民法学的学术背景起到一定的梳理作用。在某些主要理论问题上,我也在自己研究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结论,以期抛砖引玉。这或许也称得上是一种学术积累和交流。我深信,中国民法学有朝一日,必大放异彩,但其前提是能够承前启后。创造新理论,解决新问题,不应只求维新,而也应求论理。所以,我理解,承前启后者,必以论理为其核心。中国未来民法学,其理之源泉,除了创新的思考,还在于人类既有的经验智识。悉心整理以往之学术成就,是理解和吸收这种既有经验智识的一个途径,是将死的历史转化为活的源流的一个方法。 在本书,我以能偶收集的资料为限,借助材料分析,搭建了我所理解的传统民法总论体系。具体撰写中,在方法上,突出主要学理问题,交代其背景,依一定的学术发展脉络汇编整理各家见解,注重挖掘元穿着的学术思路和异议者的不同思考。我的学术用意也很明显:一切主要的学理问题,都不应以通说为终结,而是应呈现思考的开放性。通过对民法主要学理问题的考察,人们应可以发现这样一个学术规律:在人类设计的民法制度中,那些经过人类智慧充分论理,最后妥协形成的规则,总是能够历经久远不修正或者作极小的修正,留存于现世,并依然是民众心中信服的规则,甚至是社会智识文明的象征。所以,我认为,所谓法治,必是善法之治,而所谓善法,就是指这种包容过充分论理,深具智识的规则体系。本书通过对传统民法学理的揭示,也得出这样一种认识:传统民法的许多制度,通常不是简单的社会势力支配或社会妥协的产物,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