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_贺灵童

(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_贺灵童

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

贺灵童陈艳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上海200092)

【摘要】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低碳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建筑企业的转型方向,文章分析了建筑工业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建筑工程质量;发展;产品

【中图分类号】TU-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702(2013)02-0001-08

1为“建筑工业化”正名

1.1建筑工业化的定义

以工业化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这样的概念名词有不少,比较流行的有建筑工业化、建筑工厂化、建筑产业化、住宅工业化、住宅产业化等,这些概念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有必要厘清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思路。

追溯历史渊源,建筑工业化是随西方工业革命出现的概念,工业革命让造船、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升,随着欧洲兴起的新建筑运动,实行工厂预制、现场机械装配,逐步形成了建筑工业化最初的理论雏形。二战后,西方国家在亟需解决大量的住房而劳动力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为推行建筑工业化提供了实践的基础,因其工作效率高而在欧美风靡一时。1974年,联合国出版的《政府逐步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政策和措施指引》中定义了“建筑工业化”: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包括设计的标准化、构配件的工厂化以及建造施工的装配化;而建筑工厂化主要指第二个环节,即建筑产品的主要构件和部品在工厂里实现规模化生产;建筑产业化则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筑行业在产业链条内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见图1)。如果说建筑工业化更强调技

作者简介:贺灵童,女,分析员,研究方向:建筑行业形势、建筑企业竞争力。

第31卷2013年第2期

T本刊关注

his Journal Attention

Present and Future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HE Ling-tong CHEN Yan

(Shanghai Luba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nsultant Co.,Ltd.,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can improve construction effect,enhance the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and is low carbon energy,accord with the dema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s effective approach of changing development mode,and also is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The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in our country,and discussed the existent issues and how to adv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

Keywords:building industrialization;building engineering quality;development;product

术的主导作用,建筑产业化则增加了技术与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随着我国商品市场的繁荣,国家促进住宅产业化的文件与基础的建设,“住宅产业化”的名字渐入耳帘,并快速发展。最早“住宅产业化”的提法源于日本,被定义为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住宅产业,以实现工业化的建造体系为基础,以建造体系和部品体系的标准化等,以住宅设计、生产、销售和售后为一个完整产业链的产业系统,以节能、环保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住宅的质量与品质,最终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其实住宅只是建筑产品的一种类型,由于相对于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产品,住宅的差异性较小、住宅的建设需求巨大,因此更易标准化,更易规模化。而住宅产业化依然强调住宅产品的全产业链,是住宅工业化的更高层次的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1.2建筑工业化的特点

传统建筑生产方式,是将设计与建造环节分开,设计环节仅从目标建筑体及结构的设计角度出发,而后将所需建材运送至目的地,进行露天施工,完工交底验收的方式;而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是设计施工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标准化的设计,至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再进行现场装配的过程。

根据图2的对比,可以发现传统方式中设计与建造分离,设计阶段完成蓝图、扩

初至施工图交底即目标完成,实

际建造过程中的施工规范、施工

技术等均不在设计方案之列。建

筑工业化颠覆传统建筑生产方

式,最大特点是体现全生命周期

的理念,将设计施工环节一体化,

设计环节成为关键,该环节不仅

是设计蓝图至施工图的过程,还

需要将构配件标准、建造阶段的

配套技术、建造规范等都纳入设

计方案中,从而设计方案作为构

配件生产标准及施工装配的指

导文件。与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相

比,建筑工业化具有不可比拟

的优势。

1.2.1提升工程建设效率

建筑工业化采取设计施工一体化生产方式,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开始,建筑物的设计就遵循一定的标准,如建筑物及其构配件的标准化与材料的定型化等,为大规模重复制造与施工,打下基础。遵循设计标准,构配件可以实现工厂化的批量生产,及后续短暂的现场装配过程,建造过程大部分时间是在工厂采用机械化手段、一定技术工人操作完成。

与传统的现场混凝土浇筑、缺乏培训的低素质劳务工人手工作业对比,建筑工业化将极大提升工程的建设效率。据资料显示,发达经济体预制装配建造方式与现场手工方式相比节约工期可达30%以上。而大地集团介绍,一般预制构造柱长14m,若竖立起来可有三、四层楼高,从底层开始逐渐搭接快捷方便,而现场浇筑每层养护期在5天以上。

1.2.2提升工程建设品质,保障施工安全

工厂化预制生产的构配件,设备精良、工艺完善、技术工人操作熟练,质量容易控制,构配件生产有质量保障。如,对工业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表明,外墙的装饰瓷砖若采用现场粘贴,粘贴强度受外界温度因素影响,耐久性难以保证,若采用预制挂板方式,瓷砖通过预制混凝土粘贴,粘贴强度比现场操作高出9倍。

工程建设的品质保障也可通过建筑的抗震性得以图1建筑工业化相关概念间的关系

T本刊关注

his Journal Attention

体现。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比现场浇筑的抗震性要高出很多。据日本《JIA 阪神地震报告书》中显示,参照日本1981年耐震系数设计的建筑物,在阪神地震(1995年1月17日)过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而传统建筑生产方式采取大量劳务工长时间的施工现场手工作业,极易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据统计,每年建筑工程事故中,因高空坠物、坍塌、触电等工程事故占据很大比例,则构配件工厂化率程度越高,对于施工安全隐患的规避程度越好。1.2.3低碳低能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据第二届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数据,我国民用建筑在生产、

建造使用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49.5%,而同等室内热舒适度的情况下,使用能耗我国比同等气候发达国家水平高出2~3倍,预计2020年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终端总能耗比例将超过1/3。建筑工业化将助推建筑业走向低碳低能耗,可持续发展道路。据万科工业化实验楼建设过程的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

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1.2.4提升经济效益。

1)节约建造成本。首先,通过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将在劳务用工、材料节约、能耗减少等多角度降低建造成本。据南京大地介绍,从他们的实践来看,与传统现浇技术相比,采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工程造价可节约10%以上,工期可缩短30%以上,周转材料可节约80%;2)节约时间成本。构配件生产的规模化与机械化,将极大节约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的时间,为开发商、建筑商均带来丰厚的时间价值;3)节约运维成本。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升了建造标准,改善了建筑质量,使得建筑物具备较好的改造性与耐久性,将一定程度降低业主的运维成本。总之,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将以低成本建造高品质建筑,全面提升建筑物的性价比。

2建筑工业化在中国2.1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

1956年5月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的决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的文件,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

有步骤地实现机械化、工业化施工,必须完成对建筑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地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到“一五”结束时,建工系统在各地建立了70多家混凝土预制构件加工厂,除了基础和砌墙外,柱、梁、屋架、屋面板、檩条、楼板、楼梯、门窗等基本上采用预制装配的办法。

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业化重点发展标准设计,国务院指定国家建委组织各部一两年内编出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和配件的标准设计;建筑工程部在1956年内编出工业建筑通用的主要结构和配件的标准设计;各工业部和铁道、交通、水利、邮电、森林工业各部在1957年底前编出本部门专业建筑的主要结构、

配件的标准设计;城市建设部在1956年内编出民用建筑的主要结构、配件的标准设计。由国家建委负责组织有关部,尽快地编出照明、采暖、防空、供水排水等技术规范,在短期内编出目前缺少的各种预算定额,并提出简化预算的办法。各有关部负责编制该部所属设计机构必需的各种专业技术规范。

这些标准设计和规范陆续出台,为建筑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6年,江苏建科院和广西建筑科学研究所等建筑科研机构开始研究和推广装配化程度较高的混凝土空心大板住宅工艺,并获得成功,为全国建筑工业化从工业项目继而转向民用项目的延伸打下基础。

1978年,我国原国家建委在新乡召开了建筑工业化规划会议,会议要求到1985年,全国大中城市要基本实现建筑工业化,到2000年,全面实现建筑工业的现代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建筑工业化的试点工作主要围绕以大板建筑为重点的墙体改革,在管理体制、设计标准化、构件装配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为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以至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建筑技术都没

表1阪神地震各类型建筑损害比重

全倒

无损害

钢结构建筑30%35%现浇混凝土结构建筑5%70%预制混凝土结构建筑

0%

100%

有实质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995年,建设部发布了《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根据现行规范标准,工业化建筑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生产过程,即把房屋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根据工业化生产原则,包括设计、生产、施工和组织管理等在内的建造房屋全过程配套的一种方式。工业化建筑体系分为专用体系和通用体系两种。工业化建筑的结构类型主要为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施工工艺的类型主要为预制装配式、工具模板式以及现浇与预制相结合式等。

另外,随着商品房的大量推出,房地产市场的形成,我国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产品工厂化生产发展呈现了向大规模住宅工业化生产集团的整合方向发展、住宅开发向工业化生产的集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住宅产业化”代替了“建筑工业化”成为住建部大力发展的方向。

1994年,国家“九五”科技计划“国家2000年城乡小康型住宅科技产业示范工程”中系统化地制定了中国住宅产业化科技工作的框架;1996年,建设部发布了《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大纲》,提出了利用20年的时间,分3个阶段推进住宅产业化的实施规划;1998年,建设部组建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具体负责推进中国住宅的技术进步和住宅产业现代化工作;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建设部等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2001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建立的“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开始试行;2006年,建设部下发《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行办法》文件,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开始正式实施,力图通过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带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截止目前,我国共有31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除了3家综合城市试点和2家政府引导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国家示范基地,还有26家企业,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结构体系研发企业到构配件生产企业。

“十二五”期间,住建部提出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目标,这使保障房成为建筑工业化的最佳试验田,推进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这阶段,一些领先的住宅产业化企业在各地进行工业化住宅的保障房项目,如深圳万科龙华保障房、合肥宝业天门湖公租房、南京大地汇杰新城保障房、上海城建浦江鲁汇基地保障房,尤其是上海城建的浦江鲁汇基地房,其中一幢保障房的PC化率达到70%以上,代表了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最高水平。

2.2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虽然建筑工业化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即使在大城市,工业化生产率也不高。目前,我国建筑业依然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的部件标准化、通用化程度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达到大规模工业化的要求。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成果仍然有不少亮点,如远大可建发布了838米的“空中城市”的规划,只有5个月的生产期+2个月的安装期,而且建筑实现了93%的工厂制造、9级抗震、20倍净化,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有几类企业:房地产开发类企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钢结构生产企业、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五大类。

2.2.1房地产开发类企业

此类企业如:万科、北京金隅、南京栖霞、江苏新城地产等。

万科是我国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房地产企业的典型代表。早在1999年12月,万科集团建筑研究中心成立后,“万科客户体验中心”、“万科住宅产业化企业联盟”等机构也相继问世,万科一步步在集团和各地一线公司建立了庞大的机构网络,并从设计的标准化、生产过程的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产业链整合四大方面进行研发和推广实践。2007年,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落成,并获批成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万科开始了技术成果向实践转化的住宅产业化推广应用阶段,一批试点在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实施。万科董事长王石确立的目标是到2014年万科的住宅工业化率要达到100%。目前万科住宅工业化的建筑总面积的已经超过1300万平米了,达到绿色三星标准的建筑达到了100多万平方米。

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是做住宅的产业化,而选择住宅产业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建筑质量,同时通过工业化生产缩短建筑建造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率。房地产企业具有资金的优势,但前期研发需要进行标准化体系设计、预制构件的试验,这并不是房地产企业所擅长的内容。房地产企业应在上游供应环节进行部

T本刊关注

his Journal Attention

品、材料研发,并应用于自身住宅开发,寻找构配件、部品工业化生产企业,建立畅通有效的供应链体系,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将成为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

2.2.2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

此类企业如:上海城建、宝业、黑龙江建设、远大可建等。

宝业集团是我国最早推行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之一。1992年,

宝业集团创建全国首家地市级商品混凝土公司,同时成立构件公司,专业生产各种预制构配件。自此,开始住宅产业化摸索之路。2002年,宝业投资8.7亿筹建占地一平方公里的

“宝业住宅产业化浙江制造基地”,形成了商品混凝土、管桩、木制品、各类幕墙、玻璃深加工、钢结构、防火材料等多个住宅部品件流水线,打造设计、制造、施工、销售一体化,此外,还建成了住宅产业化安徽、湖北两个制造基地。2006年,宝业与日本住宅产业化先驱企业大和房屋工业株式会社签约合作,共同研究开发面向中国的工业化住宅。同年,投资1.65亿元成立“建设产业研究院”,对工业化建筑物进行全方位质量、性能指标检测的实验室,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2009年,建设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合作,经科技部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国家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工程与住宅产业化研究院”

,致力于提升集成创新能力,争取形成以研究院为龙头,以工厂化生产为核心,以装配化施工为手段,以工业化住宅为最终产品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2010年,宝业集团的住宅产业化项目产值已达35.6亿元,出口5300万美元,产品远销印度、苏丹等国家。在绍兴,

“宝业”也在旗下公司开发的部分楼盘和酒店中应用了这一项目成果。据介绍,建造同样一所300m 2的房子,宝业集团80%的工作在工厂完成,现场安装速度当然快很多,比传统做法缩短三分之二时间。

做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企业多是由施工企业或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发展而来,从最初的施工安装或预制构配件生产为优势,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向上游标准设计、

现场装配安装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方面延伸,实现全产业链的整合。从国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来看,是未来建筑工业化的领军企业。2.2.3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

此类企业如:南京大地建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

司、北京榆构有限公司、合肥西伟德混凝土预制构件公司等。

南京大地建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是大地建设集团全资子公司,主要生产和销售房屋工厂化预制构件、市政工厂化预制构件、装饰类构件及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等系列产品。1998年,大地建设集团通过广泛调查研究,从法国PPB 国际公司引进“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的设计、生产、施工安装成套技术,另外还配套了混凝土搅拌站和蒸汽养护设备,并设立了一个二级试验室。

前期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是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定制,已经形成了一批构件厂。然而大多数混凝土预制构件厂仍然以传统标准化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相对成熟,容易被模仿,导致先进的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缺乏创新的动力。从目前全国预制构件厂产量情况看,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构件类(地铁管片、预制管、桥梁、道路护栏等)、建筑构件类(预制柱、预制梁、屋架、屋面板等)、地基类(管桩等)三大类产品。这些预制构件细分起来种类繁多,但是大多属于标准产品,生产工艺基本成熟,技术含量不高。近几年兴起的预制复合(装饰、保温)挂板、预制清水看台、预制景观构件(护栏、灯杆、座椅等)虽然技术含量较高,但还不是主流。一些新型产品(如复合挂板)的技术含量较高,但对构件厂实施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需要逐步介入。整体而言,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处于建筑工业化的底层,需要进行转型才能摆脱低层次竞争,如宝业集团就是从最初的预制构件生产商成功转型实现以研究院为龙头,以工厂化生产为核心,以装配化施工为手段,以工业化住宅为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企业。2.2.4钢结构生产企业

此类企业如:杭萧钢构、二十二冶、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

杭萧钢构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着力于住宅钢结构体系研发。

2003年,杭萧钢构斥资10亿元在萧山兴建了住宅钢结构构件生产基地,在桐庐兴建了住宅钢结构配套三板体系生产基地,引进全球领先的钢结构构件、内外墙板及楼承板生产设备和工艺,成套生产钢结构住宅产品。针对我国现有钢结构住宅建筑的不足,就结构体系、构件选型、墙体材料等方面系统研发。2009年,由杭萧钢构设计、施工的全国最大的钢结

构住宅示范工程——

—武汉世纪家园竣工,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由11栋22~24层的高层建筑住宅组成,是我国第一个完全国产化的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项目。目前杭萧钢构年生产规模初步达到1000万平方米、产值300亿元,成为引领我国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一批领先的具有先进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的钢结构企业。钢结构易于实现工业化生产,标准化制作,可再生重复利用,是建筑工业化的理想结构材料。建筑工业化成为钢结构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但由于我国依然以混凝土结构为主,钢结构的使用比重相对要小,而且使用钢结构的工业化建筑成本会较高。

2.2.5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

此类企业如:北新建材、青岛海尔、圣象集团等。

早在1997年,海尔集团利用住宅电器的优势,成立住宅设施事业部,开始整体厨房、整体卫浴的生产和销售,并于2001年成立海尔家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并提出装配式集成装修运作模式,进行全国推广。2002年,海尔整体厨房投资1.83亿元,建成亚洲最大最先进的数字化专业整体厨房生产工厂,全套引进意大利SCM、德国HOMAG的世界顶级生产线,全程网络控制、条码扫描、完全按单生产,率先实现真正的工厂化柔性制造,11条流水线,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00套,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03年,海尔家居在装配式集成装修基础上提出施工工厂化管理,有效提高施工质量和速度,并成功获得“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称号。2010年,海尔家居与日本骊住战略合作,提出集成装修标准化整体解决方案。

建筑工业化主要指的是建筑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但整个建筑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建筑材料、建筑部品、建筑设备的配合。随着概念的发展,产业化链条的延伸,很多部品生产企业也加入了建筑产业化的队伍,进行住宅部品、住宅设备的一体化集成化设计、生产与装配,成为建筑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3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瓶颈与思路

3.1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远。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同时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

由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但随着“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

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而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由于设计和施工的割裂,建筑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我国难有大的突破。

以上三点是由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此外,从国外建筑工业化的进展来看,还可以发现阻碍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其他原因。

3.1.1标准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各国政府对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然而在我国,除了各个参与工业化试点的企业自定标准外,虽然国家对建筑的标准化是有参数的,但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按此标准执行。

此外,建筑工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一般是通过对项目中采用工厂加工生产的部品(如门窗、栏杆、空调百叶、雨篷等)、构件(如预制外墙、阳台、楼梯、叠合楼板、叠合梁等)进行标准化设计,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构件上,需要大量产业链环节之间接口集成的问题,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情,需要标准化设计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建材企业、安装施工企业等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必

T本刊关注

his Journal Attention

须是一个产业化联盟的标准体系才有实现价值,这不是一家企业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行业各方企业的力量。3.1.2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

工业化在建筑业的进展缓慢,但整个社会已经步入后工业时代,以工业数字化生产作为支持,人们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来越强调个性与多样化,表现在建筑业即为消费者会仔细比较价格、面积、户型、环境等因素。然而,我国建筑工业化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标准化体系设计方面还处于设计定型、

构件统一、规格少且强调标准化与通用化,以便于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施工。标准化与多样化构成了天然的矛盾,这对工业化建筑的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企业对工业化建筑的市场化前景有所犹豫。

与现行建筑技术规范不兼容。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传统建筑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工业化技术与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

3.1.3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

工业化生产能够大幅提升劳动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建立在大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上。

目前,由于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达不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这使得工业化建筑的成本偏高。此外,为了进行工业化研究,前期需要大量的研究开发、流水线建设等资金投入,即使从长期来看,工业化的投入都是巨大且回报缓慢的。而且,我国建筑工业化产品按照制造业纳税,增值税税率高达17%,

远高于建筑企业按工程造价3%的纳税标准,如此高的税负落差,加大了生产企业的成本,降低了建筑部品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能够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并耐心等待回报的企业不多。国家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大量的成本投入单靠企业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3.1.4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

由于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可能像工业化小零件一样进行远距离的运输,预制化工厂生产的预制化构件只能供应给附近的工业化建筑,而在计划开发建

设工业化建筑时,必须在旁边建立预制化工厂;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只为一家企业或一个楼盘生产构件,无法实现规模效应,面临倒闭危险。

3.2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3.2.1提升经营效率的需求

谈及建筑企业,业内人士的一致看法就是高消耗,低盈利,规模大但效益没体现出来。尤以房建企业效率低下最为突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让房建市场深陷红海。

而建筑工业化或许成为解救建筑企业脱离激烈竞争的方式之一。如前文所说,构配件的工厂化生产,工人熟练的技术,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并保障构配件质量,将在安全、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对传统建造生产方式产生极大的改观。3.2.2缓解劳务紧缺的需求

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企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近年来,“用工荒”“招工难”

等字眼频见报端,在大量项目停建环境的背景下,薪酬涨幅与招工难度依旧难以匹配,可见建筑行业的劳务紧缺程度。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构配件生产的工厂化操作主要采取机械化操作,将很大程度上缓解劳务的紧缺。

3.2.3促进资源节约的需求

随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蔓延,超级耗能大户建筑业成为重点需要变革的对象。纵观海外,美国建筑工业化雏形始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开始注重节能、安全,日本20世纪60年代末大力扶持住宅产业的发展,90年代关注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而公开资料显示,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每年有80%的城市垃圾为建筑业产生。显然,不可持续的传统建造方式将导致大量的浪费,而建筑工业化的重点特点之一就是节水、节材、节能、节地。3.3如何推进建筑工业化3.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而言,当前最为关键的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产业扶持政策。

技术标准的制定。当前,因国内技术标准的缺失,部分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已经尝到成长之痛。设计、构配件与施工装配的审批与验收无标准可循,而当前

国内进行住宅部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少,产品类型非常有限,必须发展通用建筑部品,才有可能实现部品的规模化生产,如何发展通用建筑部品,亦需要标准的衡量。无技术标准前提下的建筑工业化,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乱象而已。

据资料显示,在万科集团、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同济大学和其他一些科研院所的推动下,国家和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预制装配混凝土结构规范的编写,包括国家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和上海、深圳等地工业化建筑技术标准。

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国内推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企业还较少,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发展工业化建筑的边际成本偏高。作为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当前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与落地对于建筑工业化的推进尤为关键。美国针对住宅产业化制定了优惠的金融和税收政策,日本的住宅产业化快速成长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政府将住宅产业的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地位,将大量的研发经费补助给企业。

具体的扶持政策和优惠制度,包括研发经费的补贴、税收的优惠及贴息贷款等财政金融政策,建筑面积豁免、容积率等非财政政策的优惠,以及项目审批周期的缩短等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积极性,一定程度缓解因生产方式变革带来的成本增加。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逐步形成规模化效应,产业逐步发展至良性发展阶段。同样,亦可对购买工业化住宅的消费者予以一定的契税、利率等优惠政策,促进销售环节的同步改善。

3.3.2企业层面

对企业来说,发展意识的提升与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键因素。

发展意识的提升。当前,市场普遍对建筑工业化缺乏认识。有开发商有意利用建筑工业化节能环保理念进行炒作,而并未将低碳、可持续理念落实在建造过程中,创新更无从提起;也有部品生产厂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重复设计、重复施工的浪费,阻碍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装配化的进程。又因当前住宅产业化在国内发展尚属“星星之火”,规模化效应远没有形成,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设计阶段需要研发投入较多,工厂化部品生产又与传统施工方式不同,建造阶段的成本一定程度高于传统建造方式,让多数开发商、建筑商因成本意识而望而却步。种种现象,归结为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各方,对建筑工业化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当前国内建筑业粗放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人口红利也将消失殆尽,未来建筑工业化必然成为主流生产方式。随着产业规模的逐步扩大,新型建造方式成本必然呈下降趋势。因此,我国施工企业应该认识到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否则将面临被趋势淘汰的威胁。

发展模式的演进。建筑工业化的作业流程几乎颠覆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大多数建筑企业来不是“改革”,而是“革命”了。由于建筑工业化是对建筑生产方式的再组织,涉及到设计、施工、构配件生产、部品生产等企业,而建筑工业化的第一步就是标准体系的设计,必须需要各方面企业的合作,有必要联合房地产骨干企业、施工企业、部品生产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等组成产业联盟。

具体到施工企业而言,对于大型施工企业来说,具备规模优势、资金优势和人才优势,甚至有部分施工企业拥有自己的设计院,具备建筑结构、构配件的标准设计、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模式可以以设计、生产、装配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日本大成建设成为典型的成功案例,在日本政府大力扶持住宅产业的背景下大成建设进入住宅产业领域,以大型建筑商的优势,重点研究产业化住宅的施工工艺、工程管理、生态环保等,其PC工法在日本住宅产业市场遥遥领先,世纪初公司住宅建设总量已超110万户。

对于中型施工企业来说,受到技术、人员、装配方面的限制,发展模式向大型施工商看齐的做法不太现实,采取设计与施工阶段的战略联盟,优势互补的方式,或根据自身优势,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可能是中型规模施工企业比较好的出路之一。日本的大和房屋,发家于中型建筑企业,成长之初大和房屋将自身定位于以钢结构为主要产品,建立了许多专业化构配件工厂。

对于小型施工企业而言,在规模、技术、资金与人才配置等多方面尚不能与大中型建筑企业PK,与设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及与中型建筑企业形成竞争格局也不占优势。小型建筑企业更大的可能性是集中现有优势和资源,走专业化道路。为大中型建筑企业提供某一环节、某一设备的专门生产或销售,可谓选择之一。

T本刊关注

his Journal Attention

Q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