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及习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及习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及习题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案及习题

【高二政治学案】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主备人:张永虎 审核人:刘学峰 时间: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中华文化的特征及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并自觉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 古代辉煌的历程

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具体内容如下表:

知识点二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中华文明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究的魅力。 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1)汉字:文字是 的基本载体,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 。

(2)史书典籍: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知识点三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 的日渐没落和西方 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只有在 的领导和 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弘扬中华文化

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 ,又体现 。

第六课第一框定时练

(A)1、2013年2月7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从2013年春季开学开始,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1课时用于毛笔字学习,普通高中可开设书法选修课。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这是因为()

①汉字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在繁荣,文化消费支出比例在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说明()

A、中华文化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B、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C、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

D、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华文化辉煌的根本原因

(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而形成了许多方言区,但从古至今,使用汉语的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关于汉字的看法正确的是()

A、汉字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记载工具

B、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D、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4、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中华民族流行千

载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其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漫长的

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有

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华人圈里广为流行。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中华文化已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

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A)5、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B)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强弱是动态的、可以浮动的,但是民族的文化却是自己国家永远的一张王牌,尤其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这段话的合理内涵有()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文化有顽强的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不因时而变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7、3 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椰壳等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海南地理环境决定的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8、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

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

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C)9、阅读下面两幅图画和材料:

材料:《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战国时期,私人撰述史书有了较大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是《战国策》。汉代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史——《史记》,被列为正史之首。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史料收集广泛、考订精细。清代是修志成就最大的时期,所修方志体例严谨、种类齐全、数量甚多,全国各省、府、州、县都开馆修志。

以上图片和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什么特点?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高二政治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主备人:张永虎审核人:刘学峰时间: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3、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知识点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千差万别,程度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

知识点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中华文化的形成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民族。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中华文化的作用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特有的,即和。

5、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和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第六课第二框定时练

(A)1、中医学以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优势,对解决诸多疑难病症提供了治疗思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③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特点

④中医学能够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A)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点所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A、博大精深

B、求同存异

C、兼收并蓄

D、源远流长

(A)3、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

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4、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这是因为()

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

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5、“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诗至今仍为很多人动容。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具有特点。()

①辉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独特的风格④与时俱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⑧④

(A)6、2012年1 2月19日,由两岸媒体、民间团体联合主办的“201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在台北揭晓,“平”字以36万余票当选2012年两岸年度汉字。票选结果揭晓现场,台湾知名书法家张炳煌、严建忠等,与厦门市书法家刘堆来、张承锦等共同挥毫书写当选汉字,为评选活动划下圆满句点。材料说明()

①传统思想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

③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7、(2012·天津高考)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

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B、中华文化底蕴厚重

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8、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之盛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C)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所谓包客性增长,就是要在兼容各种文明的基础上的健康增长,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从全球视野看,文化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允许多种文明共同繁荣进步,不能企图用一种文明铲除、取代另一种文明,也就是不能搞“文明的冲突”。

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在全球化条件下怎样才能使中华文化在包容中发展?

第六课第一框定时练答案

1、选B ①表述错误,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③

④都是对汉字的正确认识,故选B。

2、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坚持党的领导是分不开的,B可选;A说法不准确,近代中华文化走向了衰微;C不符合题意;D不正确,历史上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没关系。所以选B。

3、选C 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D两项表述错误;应选C项。

4、选A 中国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充分说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故①②④正确。③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5、选B此题适用排除法。②中提到优秀文化典籍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观点是错误的。

①③④均是对文化典籍的地位、作用的正确表述,故选B。

6、选A 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且拥有顽强的生命力,①②符合题意。③表述错误。④与题意无关,材料突出的是文化的作用,没有涉及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答案为A项。

7、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海南地理环境是形成黎族文化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决定因素,③错误。经济力是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8、选C 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有利于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故C入选。中餐菜名的英文名称并不能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与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减少也无必然联系,故A、D不选。材料中的做法会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但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没有必然联系,故B不选。

9、解析:本题要求依据材料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涵,然后据此审读材料可以发现图片和材料分别讲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两大有力见证:文字、史书典籍。至此,根据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1)图片和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很有说服力。

(2)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第六课第二框定时练答案

1、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等特点。中医学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特点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

③③④均符合题意。

2、选A 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故选A。

3、选C ②的说法错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到了近代中华文化日渐衰微,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不符合实际。

4、选B ①②④揭示了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而③是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是否认同的认识,决定了中华文化是否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而与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无关。

5、选A 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说明中华文化中文学艺术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①②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④材料体现不出,应舍去。

6、选B 两岸书法名家共书汉字,体现了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②③观点正确。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①观点错误;传统文化中先进健康的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④观点错误。

7、选C 台湾和大陆居民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因自然、经济、历史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反映的是文化的区域性,故C正确。A、B、D都不符合题意。

8、[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此题所赋分值分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最后结合材料与教材原理分析论述。

[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9、解析:此题应分两小问进行解答:第一小问答包容性的意义;第二小问答怎样在包容中发展。包容性的意义可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第二,各民族文化交流;第三,认同自身文化;第四,理解外域文化。怎样在包容中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答起:第一,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第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第三,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答案:(1)①在全球化条件下,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叉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要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③必须莲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及答案韩百芹

高二政治4.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学案 编制: 审核: 【学习目标 】 1. 识记并理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了解文化发展的过程,明确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把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1) 理解文化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 识记并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 理解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预习导学】 (一) 、传统文化面面观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2. 传统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 (1) _______________ 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 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的继承。中国 __________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 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 —具有深刻影响。 (二) 、传统文化在今天 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 1、 ( 着 的 (2)传统文化具有 o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它 O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 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材 42页标注)) 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面对传统文化,要 ________ 化中 __________ : _________ 的东西,必须 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探究一: 材料一: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调 查数据显示,民国初年,我国有 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现在只有27万人。有数据表明,75%勺在校大学生不知道作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的奠基经典《黄帝内经》 。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曾调 查估计,全国中医院中,中医药的收入与西医药的收入之比 为3: 7。很多中医院走上了“中西医 结合”的道路。 材料二: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在 ___________ ,分辨其中的 的内容,应该 ,自觉地加以 ____________ ___ o [来源: ___ 。对于传统文 o 对于传统文化中 其博客上撰文称,中国应该取消

高中政治《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是文字和史学典籍 (2)文字的作用、意义 (3)史学典籍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5)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6)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7)不同区域的文化 (8)各民族文化 ◇理解: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5)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6)不同的区域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7)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分析 (1)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一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说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原因 (3)联系我国各地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能力目标

(1)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 (2)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培养同学们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二、【课程标准】: 3.9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突出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四、【相关知识】: (1)回顾以前历史课中所学的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部分内容。 (2)回顾地理课本中我国不同民族和区域的特点。 五、【方法点津】:

201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考纲细化考题预测】——考纲解读细化面向高考 【每课知识网络】

【融汇贯通】 一对关系: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与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个维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明确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含义、意义与措施。 四个结合:明确文化、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五个意义:立足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环境净化、先进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五个方面考查民族精神的意义。 该讲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直击真题剖析高考】——真题感受体会命题方向 2017年高考试题 1.(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 103 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部编版2019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案15】

知识点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 (1)代表性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点遗址有数百处。 ②代表性的有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 (2)生产生活现状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②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思考点](教材P2)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我们可以看到图中,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因为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 [微点拨]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学习聚焦] 从猿到人的演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的里程碑。 2.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奠基 (1)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①我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 ②距今约7000~5000年,黄河中上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基本特

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③黄河下游分布着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2)新石器时代晚期 ①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 ②在北方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知识拓展] 距今约1万年,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主要的物质基础。 3.原始人群到氏族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人群 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使用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 (2)母系氏族社会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的萌芽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

[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案优秀推荐] 中华文化的勃兴北戴河第三中学张春 茹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标准解读:1、怎样认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性?相比之下,观念的遗物比物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还要多的多,单从数量上,就不能忽视观念遗产的重要性;此外,三者又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实上,他们是统一的,互相渗透,无法分开的。任何古代的文化遗产都不可能没有观念的影响和支配。从理论上说,思想文化与当代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留给现代的最丰富,最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觉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 2、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什么只单列孔子一人之名?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在当今的世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系统的许多重要内容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它的潜在价值将不断地被重新发现、认识和评估。诚然,中国古代有着众多的思想家,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只有孔子,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要了解中国思想,必须了解孔子 3、“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指的是什么?“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大概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没有证据表明当时的学派或学术流派有百家之多,所谓“百家争鸣”,表示当时流派的众多和学说的纷争。何谓“主要史实”?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知道,除了儒家外,主要的还有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最好能知道各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如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商鞅、韩非,墨家的墨翟,阴阳家的邹衍,名家的惠施、公孙龙,兵家的孙武、孙膑,如有可能,最好讲述与其中某些人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孙膑赛马之类,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加深对这些思想家的印象。二是初步了解,所谓“百家争鸣”是“各家争鸣”是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难点: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本课内容,阅读相关课外知识评价方式:观察评价法、调查评价法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过渡说明)本课侧重介绍了当时5个主要的思想学派和9位代表人物,我们将这9位代表人物与8个纵向小组分别对应起来。(对应见下)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精品同步练习新 人教版必修3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 1.在我国古代,对统一的民族文化起促进作用,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 A.秦的统一 B.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儒家学说至尊地位的确立 D.隋唐时期对外域文化的吸收 2.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能看法正确的有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②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 2008年5月23日至6月8日,由中国文化部与意大利文化部门合作在罗马举办了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罗马当地时间5月23日21:00,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在罗马音乐中心开幕。由110人规模的上海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排演的中国歌剧《诗人李白》作为文化年开幕演出精彩上演。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有利于 ①加深理解,密切各国联系;②促进和平事业发展;③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④促进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7. 中国希腊文化年于2007年9月开幕,至2008年9月结束,其主旨是在中国展示希腊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化。中国希腊文化年活动将包括戏剧演出、电影展映、舞蹈、考古及现代艺术展、歌剧、民间音乐会、现代及通俗音乐、会议及书展。此次文化年将把既现代又古典的希腊与希腊文化全面呈现给中国观众。开展这一活动是因为 ①希腊的文化要比中国先进得多;②希腊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源头;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够博采众长④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8.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高中人教版文化生活校本教材(导学案)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概述 本单元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力量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一系列问题。从逻辑上看,本单元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第二单元的深化和展开,又是第四单元的基础。 本单元内部的结构关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征一)——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新辉煌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特征二)——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地域差异(区域性:吴越文化、滇黔文化)——文化民族性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3.6.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知道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的辉煌历程和近代的衰微,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见证 是文字和史书典籍 2、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要引导学生以“文

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 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为中华文化、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难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课前预习案】(20分钟) 一、阅读与思考: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62—P66,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 识,初步识记 自主探究 1、古代辉煌的历程 阅读课本P62—63,思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教材上做好标记和勾画。 2.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阅读课本64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 文字、汉字的意义是什么? ②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是什么?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阅读课本第65、66页思考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标记。 ①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华文化为什么在近代思考: 1、归纳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2文字的作用与汉字的作用有何异同? 3、判断: (1) 文字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标志。( ) (2)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荐.doc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

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019-05-09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doc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文字的作用、意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原因是文字和史书典籍;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分析:联系实际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当今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综合思维能力,全面、辩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中华文化独特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联系实际分析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表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中华文化发展历程和特点的了解,感悟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讨论与分析相结合、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视频《奥运吉祥物:五个福娃含义各不同》(请同学们看视频,并思考福娃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的中华文化的关系)福娃是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看完视频介绍,大家能说出福娃们的名字吗?她们所传递的精神跟我们中华文化有什么关系吗?说明:福娃是北京XX年第29届奥运会吉祥物,其色彩与灵感来源于奥林匹克五环、来源于中国辽阔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们喜爱的动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们传递友谊、和平、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福娃是五个可爱的亲密小伙伴,他

们的造型融入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每个娃娃都有一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和“妮妮”,在中国,叠音名字是对孩子表达喜爱的一种传统方式。当把五个娃娃的名字连在一起,你会读出北京对世界的盛情邀请“北京欢迎您”......这些都体现出我们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新课教学(提纲)(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 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发展时期 殷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 汉 隋唐 宋元明 明清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和作用(2) 近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汉字、史书典籍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发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2019年T19单选 2019年T19单选 2019年T34(1)简析 2019年T21单选 2019年T24单选 2019年T21单选,趋势分析:根据近五年高考情况看,主要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备考指南:重点掌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及中华文化的力量。从中华文化的力量角度分析儒家思想在新时代的作用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是汉字和1____________。 ①2_____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的时代。汉字

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我国的史书典籍记载传承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再创造3__________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独树一帜、4__________。 ①文学艺术对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5__________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中华文华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带有明显的6____________特征,不同区域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7________融合,又保持8________各自的特色。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化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6____________; 2.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7____________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8_____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考点三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导 学案 【学习目标】 1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 3 ?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4、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使用说明】 1.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七课的第二框,在课本上勾划出 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重要性)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重点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过程】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__________ 的结晶,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________ 。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体:中国共产党人的__________________ 。 (2)特征:深厚的______ 性、鲜明的_________________ 。 (3)表现:井冈山精神、______________ 、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及改革时期: (1)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___________ 内容并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2)表现:雷锋精神、__________________ 、大庆精神、抗洪精神 和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1]国庆群众游行中的“奋斗创业”、“众志成城”、“北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案目标: 知识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二)难点: (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设计思想: ①学法: 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引导启发教案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案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案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 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古老中华文化的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 秦朝时期:促进了的发展;汉代: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时代;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的冲击。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和 (1)汉字为书写,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为世界所仅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1)原因:、、 (2)包容性:①含义:即和。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所谓“兼收并蓄”,就 是。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 于,增 强。 4、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内因:外因: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还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 (1)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展示有独特的作用。 (2)风格(特 点): 。 (3)地位:展现了,在 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1)地位:是一个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生动体现,具有和 的特点。 3、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各地千差万别,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 既,又保持着的特色。形成了的特点。 4、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的丰富色彩。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得利于,又有各自的。它们都是的瑰宝,都是 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和,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和强大的。 第六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我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使用竹木简牍作为文字的主要载体。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在敦煌等地挖掘到了大量汉代简牍,轰动了世界。这些简牍地出土成为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汉字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B.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C.我国各民族各方言区都使用汉字 D.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2.汉简以生动、具体的实物形态记载了两千多年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真实面貌,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这表明 A.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B.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C.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地特征 D.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或去参观古代艺术建筑,感叹它的神奇,或去参加革命老区接受红色教育,或去南方感受水乡文化,或去民族地区体验民俗生活。回答3-4题 3.下列选项可以证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①文学艺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②科技成就始终处于世界前列③地方文化各具风采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得区域特征,这是因为①自然条件不同 ②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③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同④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的不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A.实用性与整体性 B.区域性和民族性 C.理论性和实用性 D.尖端性和整体性 二、非选择题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中政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创新班,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3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一、学习目标: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4、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6、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二、知识梳理: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的辉煌历程 2、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文字的作用、地位: (2)汉字的作用、地位: (3)史书典籍的特点: (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 2、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的作用、中国文学艺术的作用: 2、科学技术的地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区域文化的成因: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1、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2)含义: (3)意义: 4、中华文化的力量的作用、表现 (1)作用: (2)表现: 三.易错意混点 1.秦的统一,使古代中华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

2.汉字在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3.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是受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4、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注重理论创新。() 5、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也就不同。() 四.巩固训练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发展的民族,必然要有一种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原因是() ①中华文化没像其他文明一样,被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③维新运动出现④洋务运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句话所体现的中华文化() A、从未衰微 B、盲目自大 C、源远流长 D、博大精深 5、各民族同文是指各民族统一使用汉字。下列关于汉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字出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C、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D、汉字是维系中华民族的唯一纽带 6、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8、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火不容③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9、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为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借鉴。这突出体现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D.中华文化的继承性 10.2014年4月12日,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各界嘉宾万余人喜聚盛典,拜谒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祈福华夏繁荣昌盛。大典主题为“同根同祖同源,和平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语文《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韩家林小学 XXX 教材分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派浩瀚的巨流。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专题、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为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这座宝库的一扇门,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阅读了一个关于宇宙起源的美丽的神话故事,欣赏了我国乃至世界建桥史上的宝贵文化遗产──赵州桥,以及世界艺术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看到那光辉灿烂的历史,我们的孩子无不充满自豪的感慨。。这样,从文本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从口头到书面,让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作用下,在课外学习活动的配合中,学知识、长能力。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拓展知识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团队协作的精神。 一、活动前期准备 2、自由组成小组,开展多种形式了解生活中某一方面的传统文化 ⑴将大家提出的专题进行归类,分别归为:神话传说、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诗词赏析、饮食文化; ⑵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组成专题小组,结合某一专题制定计划。 ⑶各小组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地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并及时地记录活动中所获得的基本资料,在实践调查中发现什么新问题,随时做好记录。 二、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研究,协助他们做好记录,帮助他们做好资料的整理工作。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案

我们的中华文化学案教 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我们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能力目标: 培养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各科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组人民的努力,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重难点: 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包容性,近代衰微的原因,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自主学习: 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文字的作用:

汉字的作用: 3.古代中华文化衰落的原因: 和。 4.只有在下和 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 文学艺术:作用:,风格 地位 科学技术:地位,特点,意义 成因: 2、区域性:原因: 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民族性:中华文化与中国内部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即和。求同存异就 是,兼收并蓄就是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增强 问题探究;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繁荣稳定的原因 2.教材65页探究思考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练习巩固: 1.(2008江苏卷24)“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2.(20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 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