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0%粉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

30%粉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

30%粉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
30%粉唑醇·多菌灵悬浮剂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锈病之一。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分布广、传播快,危害面积大的重要病害。其中以小麦条锈病发生最为普遍且严重。主要发生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甘肃、四川、湖北、云南、青海、新疆等地。 症状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 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 有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 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 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 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 像缝纫机轧过的针脚一样,呈虚线状, 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锈被色粉状物;小 麦近成熟时,叶鞘上出现圆形至卵圆形 黑褐色夏孢子堆,散出鲜黄色粉末,即 夏孢子。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冬孢子堆。 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 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别于小 麦秆锈病。 田间苗期发病严重的条锈病与叶锈病症状易混淆,不好鉴别。小麦叶锈夏孢子堆近圆形,较大,不规则散生,主要发生在叶面,成熟时表皮开裂一圈,别于条锈病。必要时可把条锈菌和叶锈菌的夏孢子分别放在两个载玻片上,往孢子上滴一滴浓盐酸后镜检,条锈菌原生质收缩成数个小团,而叶锈菌原生质在孢子中央收缩成一个大团。 病原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 sp. tritici Eriks et Henn.称条形柄

锈菌(小麦专化型),属担子菌亚门真菌。菌丝丝状,有分隔,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中,用吸器吸取小麦细胞内养料,在病部产生孢子堆。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大小32—40×22—29(μm),有发芽孔6—12个。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大小36—68×12—20(μm),柄短。该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29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29号,条锈菌生理小种很易产生变异,1950年以后已出现过5次优势小种的改变。 要以夏孢子在小麦上完成周年的侵染循 环。目前尚未发现病菌的转主寄主。其 侵染循环可分为越夏、侵染秋苗、越冬 及春季流行四个环节。小麦条锈菌在我 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 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月份旬均温在20℃ 以下的地区越冬。秋季越夏的菌源随气 流传到我国冬麦区后,遇有适宜的温湿 度条件即可侵染冬麦秋苗,秋苗的发病 开始多在冬小麦播后1个月左右。秋苗 发病变早及多少,与菌源距离和播期早 晚有关,距越夏菌源近、播种早则发病 重。当平均气温降至1—2℃时,条锈菌 开始进入越冬阶段,一月份平均气温低 于-6—7℃的德州、石家庄、介休一线以 北,病菌不能越立,而这一线以南地区, 冬季最冷月均温不低于上述温度的四 川、云南、湖北、河南信阳、陕西关中、 安康等地则可以菌丝状态在病叶里越冬,成为当地及邻近麦区春季流行的重要菌 源基地。翌年小麦返青后,越冬病叶中的菌丝体复苏扩展,当旬均温上升至5℃ 时显症产孢,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引致春季流行,成为该病主

关于如何使用吡唑醚菌酯最全问题解答都在这里

关于如何使用吡唑醚菌酯最全问题解答都在这里 吡唑醚菌酯作为甲氧基丙烯酸类的常用杀菌剂来说,一直广受关注,这是由于它具有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特点,根本上说还是在于它优秀的应用表现。但是再好的药,如果不会用,那就是浪费!今天,给小编就跟大家说说关于吡唑醚菌酯的使用问题。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点? 1、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星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2、防治结合。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3、混配性较好能与多种药剂复配,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4、植物保健,抗逆增产。提高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 5、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吡唑醚菌酯都治啥病? 吡唑醚菌酯可用于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 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立枯病等多种病害。

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防治效果。 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总体来说,各有各的不同。 (1)粉剂 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2)乳油 原来是用的甲苯、二甲苯,但是国家现在不提倡登记乳油,就开始用微乳剂、水乳剂,或者是用植物油代替,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剂型,但是,有些产品必须得做成乳油。 (3)悬浮剂 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加工的成本也很高,但是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

多菌灵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多菌灵理化性质与质量指标 1.1 多菌灵的基本概况 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 中文商品名称:苯并米唑44号、贝芬替[台]、枯萎立克、棉萎灵; 中文化学名称:N-(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苯并咪唑-2-氨基甲酸甲酯、2-苯并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英文商品名称:Carbendazime、Carbendazol、MBC、BMC、BAS346F、Bavistin[巴斯夫]、Delsene[杜邦]、Derosal[艾格福]、Hoe1; 英文通用名称:Carbendazim; 英文化学名称:methyl 1H-benzimidazol-2-ylcarbamate; 分子式:C9H9N3O2; 分子量:191.2; 结构式: 图1.1 多菌灵的结构图 CAS RN:10605-21-7;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它在植物和土壤中分解为对环境无不良影响的物质,该产品环境相容性好,对环境污染轻微。 多菌灵原是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开发杀菌剂苯菌灵的中间体,1969年美国G.P.克莱蒙斯、C.A.彼德森和J.J.西姆斯等分别报道了多菌灵的杀菌性质。1973年

英国的H.汉佩尔和F.劳契尔发表了多菌灵杀菌活性的报道,随后由联邦德国和美国等国家开始生产推广。 1970年中国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等也独立发现了多菌灵的杀菌性质。在70年代中期,中国和联邦德国已先后实现工业生产。到80年代,多菌灵在中国已发展成产量最大的内吸杀菌剂品种。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吸收并经传导转移到其他部位,干扰病菌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其生长。多菌灵杀菌谱较广,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子囊菌亚门、半知菌亚门病原真菌有效,对鞭毛菌亚门真菌和细菌无抑制活性。广泛用于种子处理或叶面喷洒,用于防治粮、棉、油、果、蔬菜、花奔的多种真菌病害,还可用于水果的保鲜。此外,它可在纺织、纸张、皮革、制鞋、涂料工业中作防霉剂。 多菌灵通常加工成粉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制剂主要有25%、40%、50%、80%可湿性粉剂,50%超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增效悬浮剂、40%悬浮剂、15%烟剂等等。 1.2 多菌灵的理化性质 多菌灵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粉末,原药(工业品)为浅棕色粉末。215~217℃时开始升华,熔点307~312℃(分解) (工业品290℃分解),蒸气压1.3.33μPa(20℃),相对密度1.45±0.05g/cm3(20℃),难溶于水和一般有机溶剂,微溶于丙酮、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可溶于硫酸、盐酸和醋酸等有机酸,并生成相应的盐。对热较稳定,对酸碱不稳定。原药在阴惊、干燥处贮存2~3年,有效成份不变。 多菌灵对人畜低毒,对鱼类毒性也低。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特别是与核苷的生成受阻有关。在病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多菌灵还可同纺锤丝的微管蛋白质相结合而干扰有丝分裂。但纺锤丝微管蛋白质的轻微改变,可使多菌灵同微管蛋白质的结合力降低,因而容易引起抗药性。甲基托布津、苯菌灵等在生物体内外降解或代谢也可转化为多菌灵而起杀菌作用。 表1.1 多菌灵的理化性质 基本性质和常数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主要介绍了小麦条锈病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我国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但病害一直是限制着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全世界已经记载的小麦病害有200多种,其中有20多种在我国发生较重。小麦锈病为主要病害,大流行年份,造成严重损失。如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产量损失60亿kg,随后十几年间,小麦叶锈病在华北,小麦秆锈病在东北、华南都曾有过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近几十年内锈病虽没有大面积流行,但小麦条锈病在西北和华北局部地区的某些年份仍发生严重。 小麦条锈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在我国,主要在陕西、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省发生,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较轻。流行年份产量降低20 %~30 %,严重田块颗粒无收。 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及穗部也可受害。叶片受害,初期表面出现褪绿斑,随后产生长椭圆形黄色夏孢子堆,较小,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短线状,扁平,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不开裂。 2 病原 病原为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夏孢子堆长椭圆形,夏孢子单胞球形,鲜黄色,表面有细刺。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略缢缩,柄短。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所要求温度较低。菌丝生长和夏孢子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0 ℃~15 ℃;夏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2 ℃~3 ℃,最高温度20 ℃~26 ℃,最适宜温度7 ℃~10 ℃;侵入适宜温度9 ℃~12 ℃。病菌致病性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我国已发现31个生理小种,分别为条中1~31号。 3 发病规律 条锈菌不耐高温,越夏是病害循环的关键环节。据测定,夏季最热一旬均温超过22 ℃~23 ℃,条锈菌便不能安全越夏。条锈菌在夏季冷凉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晚熟小麦、自生麦苗和其他寄主上越夏。越夏后的病菌,秋季随气流从越夏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吡唑醚菌酯是目前备受农资行业关注的一款优质杀菌剂,但是再好的药,如果不会用,那就是浪费!那么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如何区别?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剂型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剂型有:乳油、悬乳剂和水分散粒剂等。吡唑醚菌酯还可以制成液剂、油悬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和膏剂等剂型。 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总体来说,各有各的不同。(1)粉剂 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2)乳油 原来是用的甲苯、二甲苯,但是国家现在不提倡登记乳油,就开始用微乳剂、水乳剂,或者是用植物油代替,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剂型,但是,有些产品必须得做成乳油。 (3)悬浮剂 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加工的成本也很高,但是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有啥关系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它们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

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 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区别: (1)嘧菌酯 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2)醚菌酯 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 (3)吡唑醚菌酯

一种多菌灵悬浮剂的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多菌灵悬浮剂合成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多菌灵悬浮剂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多菌灵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也是苯菌灵的代谢产物,又名棉萎灵、苯并咪唑44号。它不溶于水,微溶于丙酮、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 它常用于为谷物或水果杀菌,但在部分地区这种除菌剂只可用于球场或康乐设施,而不能用于农产品。多菌灵常用于为谷物、柑橘属、蕉、草莓、凤梨等水果杀真菌,多菌灵的4.7%氢氯化物水溶液可用于治疗荷兰榆树病。 多菌灵悬浮剂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可以有效防治有真菌引起的多种作物病害,故被广泛使用; 但是现有的多菌灵悬浮剂在水中扩散性差,不可直接制成喷雾液使用;比重小,包装的体积较大;分散性和展着性都比较差,悬浮率低,粘附在植物体表面的能力比较弱等缺陷;而且大多是由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易造成易燃和药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菌灵悬浮剂的生产工艺,本发明所提供的悬浮剂是新颖剂型,由于无粉尘危害、对操作者和环境安全,比重大,包装体积小并能节约大量的包装费用和运输费用,进行多菌灵悬浮剂悬浮率提高的研发,实验通过调节砂磨时间调节细度,提高悬浮,提高药效。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 但是现有的多菌灵悬浮剂在水中扩散性差,不可直接制成喷雾液使用;比重小,包装的体积较大;分散性和展着性都比较差,悬浮率低,粘附在植物体表面的能力比较弱等缺陷;而且大多是由有机溶剂作为分散介质,易造成易燃和药害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菌灵悬浮剂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s1、称取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胶粉40-50份、助剂5-8份、消泡剂10-14份、黄原胶30-40份、防腐剂13-17份和水80-100份; s2、打开反应釜的进水阀,加入水后关闭进水阀,依次加入胶粉、助剂和消泡剂,开始搅拌;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 【标准文件】 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病虫害防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 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 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 /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 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 吡唑醚菌酯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等这类杀菌剂的功能都能得到验证,并且得到大多数用户的认可,目前已广泛用于100多种作物的多种病害的预防和防治。那么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吡唑醚菌酯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吡唑醚菌酯有哪些优势1、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2、防治结合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3、混配性较好 能与多种药剂复配,与苯醚甲环唑、代森联、烯酰吗林等复配效果好,同时还具有增效作用。 4、植物保健,抗逆增产 吡唑醚菌酯除了对病原菌的直接作用外,还能诱导许多作物尤其是谷物的生理变化,如它能增强硝酸盐(硝化)还原酶的活性,从而提高作物快速生长阶段对氮的吸收。

同时,它能降低乙烯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作物衰老。当作物受到病毒袭击时,它能加速抵抗蛋白的形成,与作物自身水杨酸合成物对抗逆蛋白的合成作用相同。 即使是在植物不发病的情况下,吡唑醚菌酯也可以通过控制继发病和减轻来自非生物因子的压力来提高作物产量。 吡唑醚菌酯使用注意事项1、注意使用时机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机理,在于抑制病原真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最终“饿死”病原真菌。正因如此,病菌死得很慢,药效当然也相对迟缓。 所以,这一类杀菌剂的使用时机一定要提前,要以保护剂的身份预防病害,或是在播种前、出苗后或定植的时候等病害发生初期用药更能发挥出药剂的优势。 2、注意配合使用 吡唑醚菌酯是以防效和持效见长,速效和其他针对性的杀菌剂相比还是稍显不足,最好是配合其他杀菌剂使用或者用复配剂。 3、注意使用次数 吡唑醚菌酯的作用位点比较单一,所以抗性起的比较快。在使用时一定要控制使用次数,以免加速抗性的产生。 4、注意发生药害 强大的渗透性让吡唑醚菌酯能很好地与叶片表面亲和,大大提升防止效果和持效期,但要注意药害的产生。尤其在作物幼苗苗圃期,作物

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 Wheat Stripe Rust 条锈病是世界范围的小麦病害,在西欧和北美太平洋沿岸麦区广泛发生。在我国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病害,主要发生于西北、西南、黄淮海等冬麦区和西北春麦区,流行年份可造成巨大损失。1950、1964和1990年发生的三次大流行,分别使我国小麦减产60亿、36亿和25亿kg。小麦条锈病在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田块甚至绝收。 症状 小麦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麦条锈病冬孢子堆 条锈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鞘、茎秆及穗部。小麦受害后,叶片表面出现褪绿斑,以后产生黄色疱状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的疱状冬孢子堆。条锈病夏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在成株上沿叶脉排列成行,呈虚线状,幼苗期则不排列成行。 小麦上三种锈病的症状有时容易混淆。田间诊断时,可根据“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加以区分。在幼苗叶片上夏孢子堆密集时,叶锈病与条锈病有时亦难以区分,但因条锈病有系统侵染,其孢子堆有多重轮生现象。 病原 学名:条形柄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 f.sp. tritici Eriks.,属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病原形态:夏孢子堆长椭圆形,0.3~0.5mm×0.5~1mm,裸露后呈粉状,橙黄色。夏孢 子单胞、球形,表面有细刺,鲜黄色,32~40μm×22~29μm,孢子壁无色,壁厚1~2μm,内含物黄色,具6~16个发芽孔,排列不规则。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长期埋生于寄主表皮下,灰黑色。冬孢子双胞,棍棒形,顶部扁平或斜切;分隔处稍缢缩,36~68μm×12~20μm,顶端壁厚3~5μm,褐色,上浓下淡,柄短,有色。小麦条锈菌迄今尚未发现有性态,故锈孢子和性孢子不详。

多菌灵

carbendazim 多菌灵简介 一、名称: 多菌灵又名棉萎灵、苯井咪唑44号。 英文通用名称carbendazim 1.化学名:N-(2-苯骈咪唑基)-氨基甲酸甲酯 2.分子式:C9H9N3O2 3.结构式:见图 4.分子量:191.2 二、特性: 本品为无味的粉末,在215-217℃时开始升华,大于290℃时熔融,306℃时分解, 不溶于水,微溶于丙酮、氯仿和其他有机溶剂。可溶于无机酸及醋酸,并形成相应 的盐,化学性质稳定。 wp纯白多菌灵 三、作用特点 多菌灵为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原药为棕色粉末。化学性质稳定,原药在阴惊、干燥处贮存2-3年,有效成份不变。对人畜低毒,对鱼类毒性也低。 四、药剂特性 多菌灵为高效低毒内吸性杀菌剂,有内吸治疗和保护作用。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原药为棕色粉末。化学性质稳定,原药在阴凉、干燥处贮存2-3年,有效成份不变。对人畜低毒,对鱼类毒性也低。 主要剂型 25%、50%可湿性粉剂,40%悬浮剂。

作用机理 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 防治对象 多菌灵 多菌灵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真菌(如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防治效果。可用于叶面喷雾、种子处理和土壤处理等。 (1)防治瓜类白粉病、疾病,西红柿早疫病,豆类炭疽病、疫病,油菜菌核病,亩用50%可湿性粉剂100-200克,兑水喷雾,于发病初期喷洒,共喷2次,间隔5-7天。 多菌灵 (2)防治大葱、韭菜灰霉病,用50%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防治茄子、黄瓜菌核病,瓜类、菜豆炭疽病、豌豆白粉病,用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十字花科蔬菜、西红柿、莴苣、菜豆菌核病,西红柿、黄瓜、菜豆灰霉病,用5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白斑病、豇豆煤霉病、芹菜早疫病(斑点病),用50%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喷雾。以上喷雾均在发病初期第一次用药,间隔7-10天喷1 次,连续喷药2-3次。 (3)防治西红柿枯萎病,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防治菜豆枯萎病,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或用60-120倍药液浸种12-24小时。 (4)防治蔬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用50%可湿性粉剂1份,均匀混入半干细土1000-1500份。播种时将药土撒入播种沟后覆土,每平方米用药土10-15公斤。 (5)防治黄瓜、西红柿枯萎病,茄子黄萎病,用50%可湿性粉剂500倍波灌根,每株灌药0.3-0.5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a4370213.html,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作者:张青军张利伟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12期 一、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性特点 小麦是我国三大谷物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种植,年产量较高。条锈病是小麦种植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轻则会导致小麦减产5-15%左右,严重时会减产50%以上。故此,应当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症状及流行特点加以了解,从而为条锈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1、发病症状 条锈病在小麦生长过程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发生,小麦的大多数部位都会受到条锈病的危害,当条锈病发生在小麦苗期时,能够在叶片上看到非常明显的斑点,若是在成株期时感染条锈病,小麦叶片的正面会出现一些颜色鲜黄的夏孢子堆,随着条锈病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后期时,小麦叶片的表皮会呈现出破裂的现象,并产生出与锈色近似的粉状物,最终叶片会随之枯萎死亡。 2、流性特点 条锈病归属于真菌类病害的范畴,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该病的发生会受到环境温湿度及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以突发为主,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孢子病毒在湿度较大的土壤中繁殖速度相对较快,增大了条锈病的发生几率,一旦在麦田中心发病,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周围扩散,病菌会通过气流远距离传播,并伴随着降雨侵扰小麦,由此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当出现条锈成行的现象时,会使小麦的麦粒变得瘦小,品质大幅度下降。 二、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 条锈病虽然对小麦的危害较大,但此类病害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因此,了解并掌握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措施,并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进行合理运用显得尤为必要。 1、根源防治 所谓的根源防治就是从小麦选种和拌种阶段,对条锈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优选抗病良种。为了有效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在选种阶段,应当以优质的抗病良种作为首选,这是降低条锈病发生最为简单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在选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吡唑醚菌酯使用手册大全(随时更新)

做为重要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一,吡唑醚菌酯自从投放市场以来,杀菌谱广、靶标病菌多、免疫性强、提升作物抗逆性、促进作物生长、抗衰老等等这类杀菌剂的功能都能得到验证,并且得到大多数农户的认可。 1 吡唑醚菌酯,乳油、悬浮剂、粉剂哪个好? (1)粉剂 在加工和使用的时候会飘散,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粉剂最大的问题。 (2)乳油 原来是用的甲苯、二甲苯,但是国家现在不提倡登记乳油,就开始用微乳剂、水乳剂,或者是用植物油代替,是一个相对比较落后的剂型,但是,有些产品必须得做成乳油。 (3)悬浮剂 悬浮剂就比较先进了,悬浮剂工艺比较严格,加工的成本也很高,但是状态不太稳定,长时间放置可能会出现分层。

2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醚菌酯有啥关系?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称为杀菌剂中的三兄弟,它们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的一类新型杀菌剂。 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1)独特的作用机理。 它们都是病原真菌的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的菌株有效。 (2)杀菌广谱。 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的活性,如麦类的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的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的活性,对疫病的防治更显重要。 (3)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的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4)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区别: (1)嘧菌酯 杀菌谱很广,对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有效。 (2)醚菌酯 杀菌谱不如嘧菌酯广,但对白粉病等特效。 (3)吡唑醚菌酯 相对抑菌活性最强,具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子囊菌类、担子菌类、半知菌类及卵菌类等植物病原菌有显著的抗菌活性,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可用于防治多种作物真菌性病害。吡唑醚菌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可改善作物生理机能,增强作物抗逆性。 这三个化合物都具有保护、治疗、铲除的作用。最大的区别在于醚菌酯较其

第七章 发酵染菌及防治

第七章发酵染菌及防治 工业发酵生产过程大多为纯种培养过程,需要在无杂菌、无污染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生产的环节比较多,既要连续搅拌和供给无菌空气,又要排放多余的空气、多次添加消沫剂、补充培养基、定时取样分析及不断改变空气量等。所有这些操作都会给防止发酵染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所谓发酵染菌是指在发酵过程中,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 从国内外的发酵工业的报道看,在生产中要做到完全不染菌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够做到的是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尽可能防止发酵染菌的发生,而且一旦发生染菌,要能尽快找出其中污染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把发酵染菌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第一节发酵染菌的分析 第二节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第三节杂菌染菌的挽救与处理 第四节杂菌染菌的途径和防治 第一节发酵染菌的分析 一、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 发酵过程中的种子培养和发酵的异常现象是指某些物理参数、化学参数或生物参数发生与原有规律不同的改变,这些改变必然会影响发酵水平,使生产蒙受损失。 异常现象为: 1、种子培养异常 2、发酵异常 1、种子培养异常 ①、培养的种子不合格 ②、菌体生长缓慢 ③、菌丝结团 ④、菌体老化 ⑤、代谢不正常 2、发酵异常 ①、菌体生长差 ②、pH值过高或过低 ③、泡沫过多

④、菌体浓度过高或过低 二、染菌的检查、判断 发酵过程是否染菌应以无菌试验的结果为依据进行判断。在发酵过程中,如何及早发现杂菌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是避免染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 生产上要求能用确切、迅速的方法检查出杂菌的污染。常用的检查方法有: 1、显微镜检查法(镜检法) 2、肉汤培养法 3、平板划线培养或斜面培养检查法 4、发酵过程的异常现象观察法 5、其他一些异常现象如:菌体生长不良、耗糖慢、pH值的异常变化、发酵过程中泡沫的异常增多、发酵液的颜色异常变化、代谢产物含量的异常下降、发酵周期的异常的拖长、发酵液的粘度异常增加等来判断。 三、发酵染菌原因 1、发酵染菌的规模分析 2、不同污染时间分析 3、染菌的杂菌种类分析 四、发酵染菌的分析 第二节染菌对发酵的影响 一、染菌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由于各种发酵过程所用的微生物菌种、培养基以及发酵的条件、产物的性质不同,染菌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一旦发生染菌,都会由于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被消耗或代谢产物被分解,严重影响到发酵产物的生成,使发酵产品的产量大为降低 例如: ①、青霉素的发酵过程中,由于染菌许多杂菌都能产生青霉素酶,因此不管染菌是发生在发酵的前期、中期或后期,都会使青霉素迅速分解破坏,使发酵过程得不到目的产物,其危害十分严重。 ②、核苷或核苷酸的发酵过程,由于所用的生产菌种是多种营养缺陷型微生物,其生长能力差,所需要的培养基营养丰富,因此极易受到杂菌的污染,且污染后,培养基中的营养成分迅速被消耗,严重抑制了生产菌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③、柠檬酸等有机酸发酵过程中,一般在产酸后,发酵液的pH值比较低,杂菌生长十分困难,在发酵的中、后期不太会发生染菌,因此主要是要防止发酵的前期染菌。

【农业】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紧急通知:小麦条锈病大爆发,怎么防治?来看专家解答!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发布了《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全国发生趋势预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在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分析会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小麦条锈病对小麦生产构成安全风险,尤其要重点防范。

小麦条锈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策略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三种锈病中发生面积最广,对小麦生产最具毁灭性的气传叶部病害之一,引起植株叶片早衰,灌浆不良,籽粒秕瘦,严重影响小

麦的产量和品质。这种病害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为害严重。条锈病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主要在西北、西南、黄淮等地的冬麦区流行危害,以及西北春麦区发生严重,一般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小麦绝收,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 1 为害症状 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鞘、茎杆、穗部、颖壳及芒上也可发生。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着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期染病,叶片初期形成褪绿条斑,后逐渐形成隆起的疱疹斑(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近椭圆形,鲜黄色,在叶片上沿叶脉纵向排列成整齐的虚线条状。后期表皮轻微破裂,散出鲜黄色粉末(夏孢子)。发病严重时,叶片表面布满夏孢子堆,病叶向叶背纵向卷曲,病叶的背面也能产生条状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背面形成短线条状较扁平的黑褐色冬孢子堆,常数个融合,埋伏在表皮内,成熟时表皮不破裂。叶背受害症状比叶面显著。

多菌灵

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都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园林植物保护中最常用的三种杀菌剂。虽然它们的名称和成分不同,但杀菌机理是一样。现就使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一、多菌灵 中文通用名称:多菌灵英文通用名:Carbendazim商品名称:苯并咪唑44号、MBC 等。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子囊菌的许多病原菌和半知菌类的大多数病原菌都有效,而对卵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无效。 在酸性条件下(pH值为2.5至3.0)防治效果好,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作用机理是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一般持效期为10至15天,在多雨条件下,持效期7天左右;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对人、畜毒性低,对植物安全。 常用剂型:25%、50%可湿性粉剂,40%悬浮剂。 防治对象:防治多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如炭疽病、霜霉病、锈病、疮痂病、褐斑病等,同时也能防治花卉的茎腐病、根腐病等。 使用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至8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黑斑病及其他真菌性叶斑病。 二、苯菌灵 中文通用名称:苯菌灵英文通用名:Bennomyl商品名称:苯菌特、苯来特、苯雷特等。 苯菌灵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并兼具有保护、铲除及杀螨卵的作用,最初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开发出来的。它在植物体内代谢为多菌灵及具有挥发性的异氰酸丁酯,其杀菌作用方式与多菌灵相同,能抑制病菌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但产生的异氰丁酯易与叶、果表皮的角质层、蜡质层结合,所以药效常比多菌灵效果好。 常用剂型:30%、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同多菌灵。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区别 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都是都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物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以天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开发地一类新型杀菌剂,到目前为止已有个品种商品化,还有至少个化合物正在开发中.它们地化学结构上都含有甲氧基丙烯酸酯基团或是由甲氧基丙烯酸酯衍变而得.在农业应用上表现有许多共同特点. ()独特地作用机理.它们都是病原真菌地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和.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地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使细胞死亡,从而发挥杀菌作用.作用于线粒体呼吸地杀菌剂较多,但苯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地部位(细胞色素)与以往所有杀菌剂均不同,因而对于已对甾醇抑制剂(如三唑类)、苯基酰胺类、二羧酰胺类、苯并咪唑类产生抗性地菌株有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杀菌广谱.对几乎所有真菌类(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卵菌纲和半知菌类)病害都显示出很好地活性,如麦类地白粉病、叶枯病、赤斑病、网斑病、黑腥病,水稻地稻瘟病、纹枯病,以及霜霉病、疫病等具有很好地活性,对疫病地防治更显重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并有良好地渗透和内吸作用,可以茎叶喷雾、水面施药、处理种子等方式使用. ()具有高度选择性,对作物、人、畜及有益生物安全,对环境基本无污染. ()本类化合物除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某些昆虫和植物也具有电子传递抑制作用.因此有可能从苯氧基丙烯酸酯类中开发出杀虫剂和除草剂,并已有这方面地专利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类化合物是天然抗生素为先导化合物地仿生杀菌剂,具有植物健康作用,使用后叶片增绿,增加作物光合作用,延缓衰老,延长作物采收期,从而达到增产效果.文档来自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5-1995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Rules for investigatlon and forecast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Puccinia striiformis Wesi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 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 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 (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 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多菌灵的使用方法

多菌灵的使用方法 多菌灵使用方法: 1.麦类赤霉病的防治在始花期喷第一次药,5~7天后喷第二次药。每次每公顷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300O克,或用4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875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克,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937. 5克(有效成分75O克),也可以用40%多菌灵悬浮剂商品量937. 5克(有效成分375克),加水750升,搅均匀喷雾。 2.水稻稻瘟病的防治防治叶瘟,当田间发现发病中心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喷第一次药,隔7天再喷药1次。防治稻瘟,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药1次。每次每公顷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3000克,或用4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875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50O克,或用8O%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937.5克(有效成分750克),也可以用40%多菌灵悬浮剂商品量937.5克(有效成分375克),加水1050升,搅均匀喷雾。 3.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幼穗形成期至孕穗期喷药,隔7天后再喷药1次,每次每公顷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3000克,或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875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500克,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937.5克(有效成分750克),也可以用4O%多菌灵悬浮剂商品量937.5克(有效成分375克),加水1050升,搅均匀喷雾,重点喷水稻茎部。 4.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拌种防治棉花立枯病、炭疽病,每100千克棉花种子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2000克,或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25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000克,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625克(有效成分500克)拌种。也可以采用浸种方法,每1O0升水加40%多菌灵悬浮剂商品量750克(有效成分300克),搅均匀浸棉种,药液要超过种子面,浸种时间为24小时。 5.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在油菜盛花期和终花期各喷药1次,每次每公顷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4500~6800克,或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28125~4250克,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2250~3400克,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406.25~2125克(有效成分1125~17OO克),亦可用40%多菌灵悬浮剂商品量2812.5~3750克(有效成分1125~1500克),加水1050升,搅均匀喷雾。 6.花生立枯病、茎腐病、根腐病的防治播种前,每100千克花生种子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1000~20O0克,或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625~1250克,或用50%多菌灵商品量500~1000克,或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商品量312.5~625克(有效成分250~500克)拌种。拌种时可以先将花生种子浸泡24小时或将种子用水湿润,再按上述的药量拌种。 7.梨黑星病的防治在梨树萌芽期喷第一次药,落花后喷第二次药,以后根据病情发展情况决

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

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 吡唑醚菌酯,有着良好的杀菌性能,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市场上受到广大农户们的认可。那么你知道吡唑醚菌酯如何使用吗?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 各种作物使用吡唑醚菌酯的用量用法①葡萄:可用于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等病症的防治,正常情况用量15毫升兑水30斤。 ②柑橘:可用于炭疽病、沙皮、疮痂病等病症,用量15毫升兑水30斤。对柑橘疮痂病,树脂病,黑腐病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如果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还能改善柑橘品质。 ③梨树:一亩地用20~30g,兑水60斤均匀喷雾,预防梨树黑星病,也可复配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 ④苹果:主要防治真菌性病害,如白粉病,早期落叶病,叶斑病等。但是需要注意,对噶拉的一些品种敏感。 ⑤草莓:主要预防为主,主防白粉,霜霉,叶斑等。前期在没有发病的时候用吡唑预防,后期再使用的时候搭配一下,比如霜霉病的,可以搭配烯酰吗啉、多菌灵之类的或者交替使用。有实验证明,在25毫升一壶水以下对花期蜜蜂都安全,但也要注意避免高温和低温时施用,否则有药害,不能与铜制剂等混用。 ⑥葱:吡唑醚菌酯对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预防效果不错。

⑦西瓜:前期就可以用,预防蔓枯,中后期的炭疽病、蔓枯病等,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前期预防的时候可以用一到两遍,后期治疗的时候可以复配一下,治疗霜霉病、疫病等。 ⑧黄瓜:用在黄瓜上效果很好,预防霜霉病,白粉病,炭疽病,斑点类病害,增加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降低植物呼吸作用,提高作物抗逆性。 吡唑醚菌酯能用在哪些作物上谷类作物 吡唑醚菌酯对谷类作物病害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 (1)对谷类叶部和穗粒的病害有突出的防治效果,并且增产效果显著。 用其单剂作治疗试验能有效防治小麦叶枯病,同时也能观测到对小麦颖枯病的兼治作用。 即使在发病较严重时,吡唑醚菌酯仍能有效地防止叶锈病、条锈病对大麦和小麦的危害,同时能兼治大麦的叶枯病和网纹病,吡唑醚菌酯也可有效地防治其他谷类病害:如小麦斑枯病,雪腐病和白斑病及大麦云纹病。 (2)做套餐在小麦上,一亩10g量小不小 如果是复配的话,不小的,单用的话就有点小了。第一次用的话可以用到一亩地10-20克,第二次用的话建议复配点东西。 豆类作物 (1)吡唑醚菌酯对豆类主要病害如菜豆叶斑病、锈病和炭疽病均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