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课件 第6章

自考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课件 第6章

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主讲老师:陈刚

第六章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一般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依照成员方之间贸易壁垒的取消程度和经济政策协调程度,可以将区域经济一体化划分为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与货币联盟、政治联盟。

(一)优惠贸易安排

优惠贸易安排又称特惠关税区,是指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方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相互给予削减关税的优惠待遇,而对区外各国仍然维持原有的关税水平,实行独立的关税政策。

优惠贸易安排是层次最低、最松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成员方经济还看不出整合为一体的迹象,但成员方已经开始以降低关税为手段整合区域性商品市场。

(二)自由贸易区

自由贸易区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在成员方间对相互的商品流动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国之间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移动,但同时保留各自对非成员方的贸易政策。

同优惠贸易安排相比,自由贸易区扩大了区域内自由流通的商品的种类和数目,基本消除了商品自由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区域内货物贸易的发展。

(三)关税同盟

关税同盟是指成员方通过缔结协定或条约结成同盟,相互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同时建立并实施对非成员方的统一关税政策。

关税同盟在一体化程度上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商品交换领域整合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外统一的关税政策和部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施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监督与协调组织内外的贸易关系,使得超国家机构变得必要。

(四)共同市场

共同市场是指成员方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也就是说,除了商品自由流动之外,资本、服务、人员均可以不受阻碍地在成员方之间自由流动。

建立共同市场要求成员方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方面高度协调与合作,这充分表明成员方之间的一体化已经上升到经济政策的协调,甚至到达一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高度。

(五)经济与货币联盟

经济与货币联盟是指在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统一各成员方货币或实现成员方间不可逆转的固定汇率,并且通过共同的权力机构对包括货币金融、财政在内的各种经济政策进行协调和统一。经济与货币联盟使成员方经济一体化的范围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货币统一和经济政策一体化要求共同的决策机构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超国家权力与经济一体化的运行相适应,必然涉及国家主权的让渡,成为真正的超国家权力,以各成员方共同操纵的方式存在。

欧盟初步实现了经济与货币联盟,但各国仍实施独立的税收政策。

(六)政治联盟

在政治联盟一体化形式中,成员方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方面实行统一化,完全废除在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自由流动上的人为障碍,建立起拥有更多权力的超国家机构,在各经济领域推行完全一致的经济政策,使各成员方变为一体化区域内的各个地区,从而在经济上达到一体化的最高程度。同时,经济一体化高度发展也要求成员方在政治上的联合,以确保经济联合的持久性,并且,历史发展也证明,共同的经济利益必将演化为共同的政治利益。因而要求超国家机构进一步全面协调成员方的社会及对外政策。

表6.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及其主要特征

三、当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点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但一体化进程缓慢

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加强谈判地位,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保护本国的利益,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趋势也在加强。

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多为各国国内面临的众多各不相同的经济、政治问题困扰,成员之间的政策难以协调,多数一体化停留在自由贸易区层次,甚至更低层次,终极目标无法按照计划实现。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开始出现

(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突破了国土相邻的限制,出现跨洲、跨洋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体,多数采取自由贸易区的形式

(四)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成为了不同形式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员,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交叉,身份重叠

(五)区域性经济—体化组织迅猛发展与多边贸易体制职能强化并存

第二节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联盟

欧盟是世界上历史最久、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一体化进程

1.欧洲共同体成立

欧洲共同体是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三个共同体的统称。

1951年4月18日,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六国在法国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集团条约》,在六国间建立起取消关税、数量限制和其他技术性歧视措施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统一计划和协调各国的煤钢生产。

1957年3月,《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署,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协调各成员国的核工业发展。

1958年,《罗马条约》签署,.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以加强各成员国在经济上的联合,制定和实施共同的经济政策,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实现商品、人员、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各国的经济增长。

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建立单一的部长理事会和执行委员会。

1973年,英国和丹麦脱离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协会,加入欧共体。同年,爱尔兰成为欧共体新成员,l981年希腊加入,l986年葡萄牙、西班牙加入,欧共体成员达12国。

欧洲共同体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关税同盟。

其次,实施共同农业政策。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2.《单一欧洲法案》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欧共体没有完全实现其消除贸易壁垒的目标,内部保护主义倾向加剧。为了防止这一趋势的继续恶化,1987年欧共体发布《单一欧洲法案》,法案在取消贸易壁垒,规范技术标准、政府采购、资格认证、银行管理、资本流动和汇率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要求在1992年12月31日前消除所有阻碍欧洲单一大市场建立的障碍。

法案要求作出以下改变:

(1)消除欧共体国家间的全部边境控制措施,取消货物入境、人员入境的限制性规定。各国人民可以自由往来、居住,享受当地居民的一切福利待遇;实行公开职业招聘和公平竞争,自由选择工作。

(2)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减少银行零售和保险行业方面的竞争壁垒,降低金融服务成本。1992年年底前,消除成员国间外汇交易的所有限制,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协调各国财政和货币政策,建立一个真正的一体化金融市场。

(3)实现服务的自由流通,取消阻碍服务自由流通的各种限制措施,制定了服务行业的统一标准,各成员国实施统一监管。

(4)消除技术障碍,实行产品标准的“相互认同原则”,只要某成员国所建立的产品标准符合健康和安全的基本要求,这个标准就应该被其他国家接受。

(5)向欧共体内的成员开放政府采购,允许低价供应商直接进入市场,鼓励国内供应商参与竞争,减少成本支出.

1993年1月1 日,欧洲12国实现了《单一欧洲法案》提出的目标,欧洲统一大市场如期建立。

3.欧洲联盟的建立

1991年12月9日~l0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荷兰马斯赫里克特举行会议,提出了欧洲统一新目标,通过了《马斯赫里克特条约》(简称“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

条约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也正式改名为欧洲联盟。

《马斯赫里克特条约》的签署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的经济联合走向经济政治联盟。

(1)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

“马约”为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建立规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步骤,要求成员国分阶段进行经济调整,最晚于1999年1月1日实现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建立单一货币、单一货币兑换率和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银行执行委员和各国央行行长组成的委员会决定欧元区的利率和货币政策,并要求各国央行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流通。

(2)欧洲政治联盟

按照“马约”的要求,在欧盟内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建立共同的外交政策、安全政策,考虑建立共同的武装力量,建立共同的社会政策,统一欧盟公民身份。

4.欧盟东扩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给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在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东欧国家纷纷表达了希望加入欧盟的意愿,希望借助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欧盟国家的经济力量,深化国内改革,发展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欧盟也意识到东欧地区的动荡不安会直接威胁到西欧的安全与稳定,影响欧盟自身发展,将处于经济过渡期的中东欧国家纳入欧盟体系,通过“移植”欧盟的法律、体制与政策,深化各国共同利益,将更进一步促进其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其经济发展,保证欧盟地区的政治经济稳定,进一步扩大区域内部市场,提高欧盟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欧盟东扩给欧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是在决策统一方面的挑战,更多的国家参与将使欧盟的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对外政策上的协调难度加大,整体行动能力受限。其次是贫富差距问题。新成员国都是低收入国家,将有更多的资金从老成员国转移到新成员国家中,支持其经济发展。再次是移民问题。如果东欧技术工人大量向西欧输出,或者大量就业机会和资金向中东欧转移,都可能造成一些老成员国的失业率上升,对西欧国家的福利体系造成过大压力。

(二)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与职能

欧洲一体化进程由其所设立的超国家机构负责运作,这些机构主要包括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其中,欧洲理事会和部长理事会代表成员国利益,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欧洲法院是欧盟的超国家机构,代表欧盟的整体利益。

1.欧洲议会

欧洲议会是欧盟的立法机构。它享有三方面的权力:

(1)立法权。

(2)对财政预算的审议权。

(3)管理权。

2.欧盟理事会

欧盟理事会由各成员国首脑和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是欧盟的决策机构。

3.欧盟委员会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的中枢,欧盟的绝大多数立法都是经由委员会提案,议会与(或)理事会审议通过方能生效。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立法作提案;二是作为欧盟条约的监护者,监督条约的执行;三是作为欧盟政策的执行者和管理者、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者,使欧盟正常地运转。

4.部长理事会

欧盟委员会提交的提案只有得到部长理事会的同意才能成为欧盟法律。部长理事会拥有欧盟内部的最终控制权.

5.欧洲法院

欧洲法院是欧盟的执法、仲裁机构,它负责解释《马斯赫里克特条约》和欧盟的各项法律、法规,对执行《马斯赫里克特条约》和欧盟各项法律、法规过程中发生的纠纷进行审理和裁决。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建立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

1988年美国和加拿大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双方约定在10年内完全取消两国间的贸易壁垒。《美加自由贸易区协定》生效一年后,美国决定将该自由贸易区扩大到墨西哥。1991年开始正式谈判。1992年12月17日,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并于1994年1月正式生效。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促进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合作、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组织,它成立于l989年,现有21个成员。

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北美自由贸易的发展,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感到了加强地区内经济贸易联系的必要性。亚太地区的国家必须联合起来,促进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增强其在世界上抗衡的能力。

(一)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历程

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决策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各成员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下设秘书处、贸易投资委员会等。

(二)亚太经合组织的运行

每年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双部长会议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各方利益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它创造了一种新的区域合作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

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相比,亚太经合组织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开放的区域性组织,不仅在内部成员间相互开放,对区域外的其他国家与地区也同样开放.第二,

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自愿合作组织,不具有强制性.各经济体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都建立在单边和自愿的基础上。相互之间通过协商达成共识。

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一、关税同盟理论

系统地提出关税同盟理论的学者是美国人瓦伊纳(J.Viner)和利普西(R.G.Lipsey)。按照瓦伊纳的观点,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三个条件:(1)完全取消参加方间的关税;(2)对来自非成员方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3)通过协商的方式在成员方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瓦伊纳和利普西关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成员方及非成员方影响的分析结论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二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扩大效应。

1.贸易创造效果

关税同盟成立以后,成员方之间取消关税壁垒,商品实现自由流动,从而促使成员方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生产,这样,成员方国内企业生产的一些成本较高、价格较高的产品将被其他成员方生产的成本较低、价格较低的产品所替代,来自成员方的低价进口商品取代了昂贵的国内产品,贸易在国家间得以创造。

2.贸易转移效应

假定关税同盟组建之前,A国不生产X产品,而是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关税同盟成立以后,成员方对外实行统一的保护关税,关税同盟国A的该项产品转由从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贸易发生转移,从外部世界转向关税同盟成员方。

3.贸易扩大效果

一般来说,成立关税同盟后的A国消费者购买x产品的价格一般会比关税同盟成立前要低。因此,如果A国对X产品存在价格需求弹性,则A国对X产品的需求就会增加,A 国对X产品的进口就会增加,这就是贸易扩大效果。

组建关税同盟对成员还可以产生其他方面的积极影响,具体包括:

(1)减少行政支出

关税同盟成立后,彼此之间废除关税,故可以减少征收关税的行政支出。

(2)减少走私

关税同盟建立后,商品可以在关税同盟间自由流动,消除了产生走私的根源。它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准。

(3)增加同盟对外谈判力量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整体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可以统一对外进行关税减让谈判,这有利于关税同盟成员贸易地位的提高和贸易条件的改善。

(二)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主要表现为:

1.提高专业化分工程度,强化竞争,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关税同盟建立后,商品实现自由流动,由此可以提高成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并且通过刺激竞争,消除垄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成员的经济福利。

2.实现规模经济

关税同盟成立以后,成员方市场成为一体,市场范围的扩大使企业可以获取专业化与规模经济的利益。

3.刺激投资与技术创新

4.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程度,合理配置区内生产要素

关税同盟成立后,市场趋于统一,生产要素可在各成员间自由移动,因此提高要素的流动性,促进要素的合理配置,降低要素闲置的可能性。

二、共同市场理论

共同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J.F.Deniau)。

大市场理论的核心是:(1)通过扩大市场才有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实现技术利益;

(2)依靠因市场扩大化而竞争激化的经济条件,实现上述目的。两者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三、协议分工理论

协议分工理论的提出者是日本学者小岛清。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研究的只是在成本递增条件下通过比较优势形成国际分工,而没有论及成本递减或成本不变的情况。但事实证明,成本递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这实际上也就是成本长期递减的问题。

重要的问题是,国家之间要通过协议相互让与市场,实现专业化生产,但是国家之间达成协议分工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两个(或多个)国家资本劳动禀赋比例差异不大,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等,协议性分工的产品在哪个国家都能生产。

第二,作为协议分工对象的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的商品。

第三,不论对哪个国家生产X商品或生产Y商品的利益都应该没有很大差别,否则就不容易达成协议。

上述条件表明,经济一体化或共同市场更容易在同等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建立。同时也表明,在发达工业国家之间,可以进行协议性分工的商品范畴较广,因而利益也较大。另外,

生活水平和文化等互相类似、接近的地区,容易达成协议,并且容易保证相互需求的均等增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