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营造促进交往的社区邻里空间

营造促进交往的社区邻里空间

营造促进交往的社区邻里空间
营造促进交往的社区邻里空间

营造促进交往的社区邻里空间

——慈溪界牌区块B区综合改造项目景观设计

[ 来源 ] 《绿色东方》2011年9月[ 作者 ] 上海济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李婷云

摘要:在我国城市住宅建设迅猛发展的时代,城市居住区中存在社区活力缺乏、家园感丧失、居民缺乏安全感等诸多问题。结合慈溪界牌区块综合改造项目景观设计,对我国城市居住区设计中邻里交往空间进行分析,指出邻里空间缺失对居民交往造成的影响,倡导营造不同层次的邻里交往空间。在景观设计中重新构筑邻里间沟通与交流的共享空间,营造睦邻友好的环境氛围,成为该项目设计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交往空间;邻里交往;共享空间

1 设计背景分析及总体介绍

1.1全国城市化及大拆时代的社区交往危机

我国城市化仍将保持高速发展,大拆迁时代仍将继续。在城市化进程的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中,人均居住面积,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居民普遍感觉到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诸如邻里关系的淡漠,居民感到孤独,缺少人情味,社区缺少活力和生机,人们没有安全感等等。

住区邻里交往的危机使居民间缺乏信任关爱与支持互助,居民对住区缺乏归属感,这对儿童成长和老人养老极为不利。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居住区规划时,忽视了居民对居住区社会交往环境的需求,所以应该在居住区中创造和谐的邻里空间,作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关键。

如果住区的邻里关系融洽,邻里交往密切,那么居民们就有可能相互帮助与支持,容易聚集起来解决共同关注的问题,住区就能具有归属感。这就需要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多有益的户外交往活动的场所,以促进住区居民的身心健康。

1.2项目总体介绍

位于古塘街道的界牌区块综合改造项目,总用地面积1378亩,总投资26.6亿元,拆迁总建筑面积为22.4万平方米,涉及859户拆迁户。拟新建拆迁安置房总建筑面积40.5万平方米(2134套),其中安置区总用地面积249.3亩,总投资13.8亿元。根据安置地块周边

条件和产品类型的不同特点,在强调整体对称、轴线序列和空间进深的前提下,界牌区块综合改造项目划分为A、B、C三个片区布置,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为A#、B#两个地块,B#地块总用地面积108.3亩,总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602套)。

由绿城集团参与建设的界牌区块改造项目为新一轮中心城区改造更新的重点区块项目,它将成为安置房建设的精品工程、效益工程和示范工程。根据规划,该项目以东西向的一条社区商业街道为骨架,形成富有特色的社区街道网络,住宅布局强调多重围合、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营造出景观化、生态化的花园式社区环境。整个界牌综合改造区块建成后,将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景观亮丽的大型生态居住区,大幅改观城区北部的面貌,全面提升城市建设品位。

2 设计的目标与理念

2.1 设计目标

深入研究邻里间居民的心理特性,尝试对整体搬迁的项目,建邻里融洽的关系,对居住区户外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为住区的户外空间创造适宜的条件,为住区居民的闲暇时间消费提供更有益的空间场所,促进良好交往活动的发生,邻里关系重新融合塑造,真正实现居住和整个住区的和谐。

2.2 设计理念

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邻里住区的和谐,设施配套和居民便利使用的和谐,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并通过景观设计来造多样性的社区共享交流空间以增加居民活动的机会和场所,引导居民的交流与联系,形成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充满人情味的新邻里社区。保持这些动迁户平时的生活方式,以使他们在动迁后仍保持与邻里的有益的交流,更快地适应新的城市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循环。

3 设计构思

图(1)B区块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3.1空间结构

该方案以东西南北两条景观轴线,东西两条共享景观街道,四个邻里花园的结构为基本框架。

3.2空间营造特点

中心轴线相对规整,主要表现景观变化的序列感;两条共享景观街道在规则中体现自由,展现变化丰富的多功能空间;四个邻里花园通过不同的景观元素,呈现功能相同而体验感不同的空间;宅间花园的设计着重强调空间的自然流动性,在自由流动的路径中,寻求丰富的空间层次变换和趣味性。主环路与入户道路按不同层级设计,增加空间层次进深感和空间的归属感,营造入户花园的体验。

3.3绿化种植特色

营造适合交往的绿色空间。以乡土植物为主,种植人们熟知的花草,特开辟社区公共种植区,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在种植劳作中寻找以往融洽的邻里氛围,增加交往机会。

4 具体设计

4.1入口区景观:入口林荫道—聚会小广场—水景小广场

图(2)北入口、东入口设计平面图

4.1.1入口空间是重要的交通流线转换和形象展示区域,并且作为中轴线景观的起点,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侧重入口景观性及形象展示性的营造设计。入口空间基本分为三个序列:引入,过渡和分流转换。

4.1.2根据功能的主次,采用聚会小广场、小型观赏草坪、入口林荫大道、特色跌水小广场等场景,营造不同的入口区空间体验,实现景观功能的最大化。采用特色铺装设计、行列乔木、植栽球、特色景观灯柱、花钵等不同景观视觉元素来限定入口空间特征,营造仪式感强烈、标志明显、有气势、引导性强的入口空间。

4.1.3入口空间建议选用树形高大,树荫浓密适宜行列式栽植的乔木品种,结合观赏性强的下层花灌木,长势良好的植栽球和修剪规则的绿篱及地被植物,营造简洁大气、色彩明快的入口植物景致。

4.2核心景观区:中心景观泳池—阳光大草坪—宅间主题花园

图(3)核心景观区设计平面图

4.2.1中心区泳池区作为全区景观的核心,是景观形象塑造的重点。除在夏季发挥其泳池运动功能,大部分时间是作为视觉焦点存在。作为南北东西景观轴线的交汇节点,同时需要开放性和私密性。考虑空间变化的丰富性及私密性的要求,泳池作下沉式处理。区域周边的巧妙的竖向设计,空间起承转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以景观亭、休闲廊架、户外休闲木平台、露天咖啡吧、喷水景墙及旱喷广场等景观元素,区隔各种空间,营造突出的视觉焦点,是重要的社区共享空间。

4.2.2作为中心泳池的相对围合的私密空间的转换,在其南侧设计了一个开放的下沉式阳光大草坪。并在高层区架空层之间的邻里空间,设置四个主题宅间小花园:下沉小广场、休闲小座、开敞的小草坪、特色花钵、雕塑等,或观赏或休憩,做到空间变化丰富,功能多样化,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不同的休闲需要。

4.2.3核心区延伸中心轴线规则式种植的特色,为丰富不同季节及非使用期的泳池景观效果,精选外形较好,观赏价值更高的常绿、落叶植物品种,根据树形的不同,高低远近,

多层次种植。通过常绿与落叶植物的搭配、绿篱与植栽球的组合,各色地被的高低布置,形成建筑与植物的倒影相应成趣的泳池空间。

4.3共享景观街道:生活街道—特色林荫大道—室外茶座

图(4)生活街道设计平面图

4.3.1在高层与多层之间的宅间环路上,设计了两条各具特色的生活街道。在保证通行顺畅的基础上,稍作曲折和错落,结合造型各异,材质不同的铺地、特色树阵、,阳光草地、休闲亭廊等,形成或开敞或郁蔽的景观共享生活街道。

4.3.2景观树阵,聚会廊架、特色跌水景墙、林荫休闲茶座、树阵台地等数个多功能景观空间,沿着景观长廊序列展开。或浓荫郁闭或开敞阳光。你可以匆匆而过,也可以驻足观赏,更可以停留久坐。多种特色场所的塑造,空间转换连接,尺度控制,节点变化,虚实的对比,步移景异。

4.3.3生活街道的植物设计采取段落式的营造方法:林荫大道、特色树阵、阳光草坪、韵律感极强的绿篱、特色大乔木组等,以简约、稳重、大气为主要特色的植物造景的手法,营造不同的空间变化。

4.4宅间与邻里:特色邻里花园—儿童乐园—特色宅间花园

图(5)西南宅间设计平面图

4.4.1在每个住宅组团的中心,均营造一个尺度小巧但高贵精致的邻里花园。道路分级分段处理,既满足通过性的交通要求,又兼顾私密性。以尺度变化、室外家具、绿化围合等方式营造相对积极互动的邻里关系,创造交流、路遇的邻里生活情境。在主要路径和延伸转换空间处,形成尺度亲切的宅间休闲小广场,局部设计廊亭小憩空间,使玩耍、休憩和邻里交往功能紧密结合。场地与路径共同构建出相对积极互动又兼顾私密性的亲切宜人的邻里活动空间,成为儿童和老人重要的就近活动场所。以景观营造,来改变户外生活方式。

4.4.2休闲小广场,结合开放小草坪,周围布满灌木群组,营造迷你多功能休闲场地。每个宅间花园都有一株到数株特色树景,结合主题花卉及四季植栽,以充足的绿量来塑造静谧宜人的宅间庭园。

5 结语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只有社区日趋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坚实基础。而邻里空间是社区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城市的居住社区中如何创造和谐邻里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交往、娱乐和休闲的空间环境,是该项目景观设计的重点。

总之,尽力恢复拆迁前的社区邻里氛围,创造和谐的邻里空间,对提高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增强社区的活力和吸引力以及对整个和谐社会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

[2] 周萱.促进交往的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邢同和等.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浦江镇定向安置基地规划设计.中国香港.第五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论文集.2005

[4] 张程.和谐的邻里空间.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 杨田.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与邻里关系的思考.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0

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_楼海文

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AGRICULTURAL  SCIENCE)Vol.31No.3  J un.2013文章编号:1671-9964(2013)03-0051-07 DOI:10.3969/J.ISSN.1671- 9964.2013.03.009收稿日期:2012-11- 04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第4期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IAP4205 )作者简介:楼海文(1987-),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E-mail:heaven.lou@1 63.com;徐 浩(1973-)为本文通讯作者,男,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E-mail:xuooah@sj tu.edu.cn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及特征 楼海文,徐 浩,张秀乾,朱雯丹,陈 灏,边玉清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基于社区交往空间理论解读,分析传统城市社区设施与功能一一对应的规划模式的不足,提出交往空间的一种特殊类型:弹性交往空间,并与社区道路的多功能特征进行结合,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概念进行界定。在案例调查基础上,对社区道路交往空间的两种基本特性:行为特性和空间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社区交往空间研究和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关键词:道路;交往空间;特性;社区规划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LOU Hai-wen,XU Hao,ZHANG Xiu-qian,ZHU Wen-dan,CHEN Hao,BIAN Yu-qing (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concept,the weakness of"structure-function"corresponding mode in traditional city community was anlyzed,and a special type of communication space:elasticcommunication space was come up with.Combining with multi-functional features of community  road,we definedcommunication space on community road.Due to the cases investigation,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roadcommunication space,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vide newideas and new methods to the researches o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Key  words:road;communication space;characteristic;community planning 长久以来, “秩序”特征在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占有主导地位,成为规划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基本法则,大至居住社区的结构分层(如居住区、小区、组团的划分),小至社区内部空间和要素的安排,均与社区基本功能需求如居住、交通、景观等一一对应。其结果是各个社区虽在规模、形态、具体设计手法上千差万别,但对社区基本结构归纳和构成要素的分解后,却发现相差甚微。另一方面,随着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和城市土地资源约束,城市社区越来越多采用多高层密集公寓式住宅,社区住宅房型、面积、建筑间距、朝向、容积率等物质性内容成为开发者和 最终使用者共同追求的目标。社区邻里交往等精神生活处在了一个相对弱的地位,社区交往空间用地趋向形式化,居民间的交往类型和时间的不足造成了邻里关系淡漠。这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居民对精神生活、邻里交往的需求日渐强烈形成尖锐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社区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创造出满足邻里交往、满足居民活动的社区交往空间,成为社区规划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其中,对规划理念进行创新,消解单纯追求理性和秩序的规划方法,从已有的空间要素中发掘交往活动可能性、创建新型的社区交往空间可望成为重要突破点。

浅谈岭南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

浅谈岭南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 发表时间:2019-05-08T10:52:52.08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作者:徐柏曦[导读] 本文以增城市石滩中学工程项目为例,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来彰显学校的文化气息,探究校园交往空间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构成形态及展现属性,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实例的价值。徐柏曦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本文以增城市石滩中学工程项目为例,采取以人为本的设计手法来彰显学校的文化气息,探究校园交往空间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构成形态及展现属性,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实例的价值。 关键词:教育建筑;交流空间;传播媒体;工程概况及项目思考 增城市石滩中学工程项目位于增城市石滩镇“退二进三”园区,基岗村以西,横岭村以南,东临增滩路,西临增莞深高速。基地内有自然山体,谷地及水塘,环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结合用地现状山体及水体,贯彻生态、文化与高效原则,力求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高效节源、求真务实的校园空间。 坚持建筑布局与设计具有时代感与东方地域性,并充分体现面向21世纪的生态特点、科技内涵、现代景观和传统文化的融合。本项目贯彻三大设计原则:以绿色生态为本的设计原则、以院落空间为本的设计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力求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校园人文景观空间。 现代教育建筑不应是仅有教学功能的单一场所,而是融合教学、交流、生活、成长的复合型场所。教学交流的场所也不应限制在教室,而是散布在整个校园。交往空间作为承载教育交流的空间载体,如何将交往空间融入整个校园规划空间肌理将是本项目设计研究的重点。 规划设计 1.设计构思: ●基地设计构思:依山就势,因地制宜。 本项目充分尊重现状自然地貌,保留西、北两座山丘及西面水塘。以此为景观节点将绿轴渗透至校园内部,一方面利于降低规划路的噪声干扰,另一方面利于营造丰富的交往空间。为保障校园内外生态脉络的完整性与连续性,本项目将原地貌散布的绿植集中布置在新校园庭院,降低原始生态网络的折损率,同时通过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疏密有致布局校园建筑,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结合中水回收、可再生源利用,智能化系统,太阳能利用等绿建措施打造二星绿色建筑,呼应以绿色生态为本的设计原则。 ●空间设计构思:“轴”“心”相间,环环相扣。 本项目遵循“一心两轴四片区”的规划思路。以图书馆为核心,布置南北、东西两条校园主轴,将场地划分为教育区、生活区及两个活动区四大片区。南北向轴线沿线布置入口广场、教学长廊及观礼广场,形成层层递进的空间序列,塑造石滩中学庄严务实的校园形象。南北主轴将教学区划分为东西两区,同时串联东西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庭院,将庭院绿轴往东西向渗透,形成张弛有度的教学交往空间。东西向轴线将教学区及生活区清晰划分,生活区结合原有地貌山体错落布置院落空间。各单体首层均架空,实现院落空间的互通。呼应以院落空间为本的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构思:分区明确,人杰地灵。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李常青

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李常青 发表时间:2017-11-06T11:16:56.2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李常青 [导读]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 深圳市万卉园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518042 摘要:景观边界是边缘物种的栖息地,由于其具有高环境异质性、生物多样性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其位置的变化可以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者。为了丰富园林设计理论,本文借鉴景观边界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园林边界的概念,本文主要探讨的就是关于园林空间景观边界的营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园林空间;景观边界;营造方法 引言: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起了城市的外部形象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之下,园林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对空间进行有效的搭配,在不同的空间搭配不同的植物,既能够使园林景观在空间上更具层次感和自然美,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一个城市的外部形象。 1.关于园林边界的概述 园林边界是指园林实体与外部环境或园林实体内园林各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在这里园林边界或者是园林实体本身与周围环境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而使园林实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用围墙与外界隔离;或者是园林实体内各造景要素,例如道路、水体、假山、植物以及小品建筑等所形成的边界;或者是在这些园林要素的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生态因子的变化,从而形成对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区域.园林边界所围合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形状,有时候界线是清晰的,有时则是模糊的;有时是实的,有时则是虚的;有时是物质空间,有时则是精神空间.园林边界的形成一般不像景观边界那样复杂,那样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园林空间往往尺度较小,而且园林环境的形成人为的因素占有较大的比例.园林边界可以是一条线,也可以是一条带,还可以是一个实体.在对边界这样认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园林景观设计优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会更加具有美感。 2.园林边界的营造形式 园林中,根据柔性化的原则,在边界处主要借助植物、水系等景观构成要素来完成过渡地带的设计。 2.1以水系为边界 在空间环境中,不同形态的水系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边缘,水系本身可以作为分隔空间的要素。由干水可流动、可塑物质,给人以柔性的存在感,因此,从水系边界入手,明确水体边缘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合理地设计出优美的水体景观和岸线景观,提升边界的营造技艺。 比较典型的是苏州4大园林之一的沧浪亭,该园临水而建,水系将园内与园外分隔开,四周清泉环绕,没有围墙将其隔断。即以柔性化的水系取代了园林围墙,将园内外自然地联系起来。 2.2以植物柔化边界 在边界用各种造景植物进行搭配,可以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满足人们对景观环境的需求。另外,通过植物进行柔化边界时,可以结合微地形和地形高差等场地环境,合理地选择植物的种植方式,以达到预期的种植效果。植物种植方式包括自然式与规则式。自然式的种植方式可以结合微地形设计,如水体驳岸具有高差,根据地形进行植物的选取和种植,缓和水体边界。 道路边界属于硬质景观,而植物属于软质景观,道路边界与植物的交接既可以是面与面的也可以是线与线的方式。无论是以何种方式都应保证道路边界的挺直,界线的清晰,交界线的面或线都可以通过植物进行软化及修饰,不仅要满足美观的需要,还应满足功能的需求。 道路边界掩映在植物群中,植物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这种方式柔化道路边界的效果比较突出,一般选择植物叶子茂盛的或姿态柔美的进行自然式丛植。但缺点是如果没有管理好,有时对视线会有一定的阻挡。 植物是顺着道路的方向连续栽植,但植物与边界有一定的距离。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正好相反,它对道路边界的柔化作用相对较弱,因为边界都呈现在视线范围里。一般选择修剪了的灌木。 2.3廊的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廊在造景的同时,创造了似透非透的空间关联。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园林建筑廊与园林围墙形成的复合空间,称为廊墙复合空间。在边界的线性空间中,廊墙空间属干三维空间,其内外可双向交流,既产生柔性的过渡,同时又增添界面的渗透和层次。廊墙空间的类型分为单面廊、复廊和双层廊等,廊在平面上又可分为直廊、曲廊和回廊。以复廊为例分析其与墙组合空间的边界柔性化方法。复廊和围墙所营造的边界空间极其丰富,其空间的构成要素包括带漏窗的围墙、多变的廊道。位于苏州的古典园林留园,全园曲廊回环,园中有蜿蜒高低的长廊在670 m以上,联系全园的景观并自成景观。廊的内壁上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多处,墙上开各种形态的漏窗共200多个,园林内部的景观之间,虽通过围墙相隔,却通过廊道相互连接贯通,漏窗和洞门使两边景色形成了相互渗透的效果,似隔非隔,虚实相生。留园中的爬山廊随山势起伏,在廊墙交界处用山石花木进行点缀,将小空间作为柔性边界连接。游览于园中长廊,步移景异,虽沿墙行进,却也无生硬之感,就是边界柔化的效果。这样的营造手法,实体的墙通过空廊、山石、花木掩映,廊墙结合创造边界空间,并创造了空灵之感,使边界地带富有生气,吸引游人。通过围墙的划分与廊的曲折变化,可延长景观线,增加空间层次,增加游人观赏的兴趣。此手法即借助漏窗和植物、山石等元素,形成廊两面空间的柔和连接和过渡。 通道或廊道作用:景观边界是生态系统或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流动的通道;过滤或障碍作用:在景观单元之间的生态流的流动中,景观边界犹如细胞膜,起着过滤作用,它使一些组分顺利通过,而另一些组分则受到阻碍,这可能与植被的结构、动物种群的密度等有关;源的作用: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具有显著差异,导致生态流自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净流动,起到源的作用,这种作用受景观边界的宽度、垂直结构和形状等的影响;汇的作用:景观边界的汇效应是指景观边界吸收和聚集生态流的功能;生境的作用:景观边界有自己特有的生物和环境特征. 2.4水体基质边界营造方法 古典园林中有不同的景观要素,元素基质也不相同。从水体到陆地区域的过渡,从陆地到假山叠石的区域过渡,过渡区域即边界的存

邻里节活动方案

邻里节活动方案 篇一:邻居节活动方案 新狮街道师大社区邻居节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 “温馨你我他,和谐千万家”师大社区邻居节 活动背景: 城市现代化发展日新月异,钢筋水泥围起一片片优雅小区。推开窗来能感受到鸟语花香,但走下楼来却感觉环境陌生。曾几何时,生活中的我们已不知道对门姓甚名谁,也已忘记可以向邻居借半块生姜救急。楼道中大家匆匆擦身而过,漠然的表情中少了一份友好和亲切。深居简出似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邻里之间很难见到像以前那样“远亲不如近邻”,相互扶持和关爱的场景。我们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机会,让友爱重塑,让温暖常驻。 活动目的: 团结互助的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推崇博爱与人文主义的现代中国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价值观。“邻居节”有利于为大家架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缩短邻里间的距离,消除邻里间的陌生。让我们学会今后不仅在节日中敞开心扉,更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善待自己、关心他人,与阳光同行。 活动流程:

开幕表演:邻居节开幕式邀请社区老年舞蹈队,以及社区有文艺特长的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参加演出。同时与浙师大音乐艺体等学院和社团合作,带来一场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开幕表演。开幕式上主任以及领导讲话。 具体活动: 之一:邻里百家宴 动员一个单元、一栋楼、一个住宅小区的居民走出家门,动手制作拿手菜肴,集中在一起共同品尝、相互切磋厨艺,拉近邻里之间的距离,弘扬地方饮食文化特色。此活动主要面向家庭合作。 之二:邻里卡拉oK大家唱 和志愿者总队文艺部合作,将“社区大众KTV”搬进师大社区,选取一个晴朗的夜晚,在社区搭建舞台,做好宣传工作,动员社区居民出来参加,每个人都 可以上台唱歌,即点即唱,并设置一定的奖项吸引社区居民,并使之更具有趣味性。 之三:趣味运动会 “二人三脚”:将二人相邻的脚绑在一起,分成几组来回接力,评选出冠亚季军。可分为亲子档(爸爸或妈妈和自己的一个孩子),夫妻档,祖孙档进行比赛,并评选最佳亲子档,夫妻档,祖孙档等。 螃蟹赛跑:分几组进行比赛,听到预备信号时,同组两人背对背用躯干夹抵住一篮球。听到开始信号后,两人像螃蟹状横着向终点线跑去,先完成的三队获奖,中途球落地,必须从落地处夹起才能继续进行。

浅谈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打造

浅谈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打造 摘要:混合型住区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城市各个阶层居民有效融合的住区模式。混住型住区丰富的社区功能,多样的组合形式,互动的共享空间,能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需求。其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交往、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提高住区整体环境质量以及促进混住型住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公共交往空间打造的角度对混合型住区进行一定探索,并基于现今混合型社区发展状况提出一些公共空间打造的思考及建议。 关键词:混合型;多样化;参与性;共享;互动

1.混合型住区模式 1.1混住型住区发展现状 城市住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类型,承载着城市人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居民在出行、消费、休闲、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放生了重大的变化,因而对住区形态及住区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从建筑单体中功能的混合到混合型住区的建设,“功能混合”型住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北京市先后出现了SOHO、现代城、当代MOMA等,成都也出现了中海国际社区、南湖国际社区等混住型社区。 1.2发展混合型住区的必要性 我国社区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住区功能结构单一、人口结构单一、住区过于封闭、住区规模尺度不当等问题。多功能混合将居住、办公、商业这三个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功能要素有机结合,给居民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局部交通的压力,节约了城市资源,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住区模式。 2.混合型住区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特征分析 一个相对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住区本身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应当同时具有居住、商业、文化娱乐、教育和(无污染)轻工业等职能空间[1]。 混合型住区主要是一种功能混合和不同社会阶层人群混合的具有活力的住区模式,有开放式布局、功能多样性、重视街道作用、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等特点。相对于纯化型住区,混合型住区内部除了有足够的居住领域外,还具有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 2.1必要性 混合型住区模式具有多样化的功能,因此带来了多样化的建筑、多样化的住宅和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以及多样化的景观等等[2]。 公共空间作为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居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适宜、优质的公共空间能提升住区环境、增进邻里交往、丰富住区文化、完善住区功能等。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及协调性能起到“功能互补,利益互惠”的作用。 2.2特殊性 混合型住区公共空间具有功能多样性、互补性、复杂性(社会性)、安全性等特殊性。混合型住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公共空间的打造也应该具有多样性与丰富

多元化交往空间在大学校园建筑中的营造

多元化交往空间在大学校园建筑中的营造——以辽宁科技大学新建教学楼及图使馆交往空间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及改造为例 摘要:以辽宁科技大学的主体教学楼(1号楼和2号楼)及图书馆的多元化交往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了解使用者主体(大学生)对这些建筑的交往空间的使用频率、心理感受、使用行为习惯等情况,分析其功能使用的情况,从使用者的角度阐述交往空间的形成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建筑学专业的设计手法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出对校园多元化交往空间的改造想法。 关键词:辽宁科技大学,教学楼,交往空间,改造,健康,学习交流 在教学建筑内部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了,但在大多数现有的教学建筑中,建筑师往往只是单一地加大走廊空间的宽度,来完成所谓的休憩空间设计。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空间形象缺乏特色且实际使用效率不佳。 我们以辽宁科技大学的主体教学楼(1号楼和2号楼)及图书馆为例,在全面地分析了建筑使用的人流特性之后,以在高密度的高校教学空间中创造高质量、人性化的建筑外部及内部空间交往空间做为本项目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将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作为改造设计的重点,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空间组织方式,充分发挥各个交流空间的潜在魅力,探讨新型的、人性化的大学校园建筑交往空间组合体系,创造更为多元化的交往空间,以达到以下几点:(1)更大化使用现有建筑空间,完善建筑使用环境,塑造多元化空间场所。 (2)改善部分校园空间大而空、缺乏人气的现象,在交往空间中增设休息、交流场所,便于师生、生生停驻、交谈。 一.项目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革新和迅速发展,大学校园开放性、公共性日益增强,交往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交往的类型及需求各不相同,呈多元化的趋势。以往那种单一、封闭的环境模式被打破,高校更加注重信息与知识的更新互补,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交往空间对现代教育空间环境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师生、生生交往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二、现状分析: 交往空间是指那些为使用者设计,供使用者停驻、交流、或者学习等使用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观察,在学校的主体教学楼(1号楼和2号楼)内可以发现一些典型的现象: 1、一号教学楼内,除了在A区与C区的走廊一侧两个小型阶梯教室中间都一块较大的交往空间外,并没有专门提供交流的空间,学生只能在走廊里交谈,停驻,堵塞在主要的交通流线上,造成了拥堵的现象,同时引起喧哗和吵闹,使得班级内的课堂或自习收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同时,那块较大的交往空间由于作相邻两个教室的疏散集散场地和走廊的采光空间略显偏大, 学校在此处添置了咖啡机供师生饮用,然而空间利用仍不完全,加之两个阶梯教室平时只开位于主要交通流线一侧的门,同学们课间仍然拥堵 走廊等候空旷空间饮水区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 长久以来,植物配置存在着两个误区:其一是把植物仅仅当作“建筑材料”,不看重其生物学特性;其二是把植物配置当作单纯的艺术创作,仅仅关注于细节之美。但若想塑造出完整而连贯的植物空间,则任何造园要素都不能被单独考虑,应从空间与结构入手塑造丰富的植物空间环境。 1 植物景观空间概述 1. 1 植物景观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的统一 尤纳?佛莱德曼( Yona Friedman) 在1956 年现代建筑大会提出“可变”概念:“城市存在的真实原因是满足人们日益频繁的休闲活动,建筑师必须允许一定的自我建造,并使这种建造尽可能的…可变?[1]。”正如纽约中央公园一样,Olmsted 将植物空间简单地分为两类:“友好的”和“群体的”,而这种“可变”的植物空间能在任何时期适用于人们的多种用途。“可意象”是指“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的描述”。分析显示,秩序规整的平面,其几何形式虽清晰可辨,但可理解度可能较低,如果没有地图指引,人们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而某些古镇的迷宫式变形网格平面却具有较高的可理解度,其中集成度高的地方往往与更多的街巷相连,即使陌生人也只需稍加走动,便能来到集成度较高、人们活动较集中的少数空间中,因而不会迷路。因此空间中“可变”与“可意象”相统一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设计之初建立一个完备的结构体系。 1. 2 植物空间的三个组成部分 1. 2. 1 水平层面 水平层面界定区域的边界,包括不同种类、高度、色彩和质地的地被植物和低矮灌木,它们暗示着空间的地平面边界。 1. 2. 2 垂直层面 垂直层面分为“结构构件”和“可变构件”两类。“结构构件”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它们支撑着整个空间,为空间氛围定性,使得空间“可意象”,提高其“可理解度”。“可变构件”相当于室内的家具或围隔结构,为空间提供更为适宜的功能,需结合园林中其他造园要素,单就植物而言,可以采用耐修剪的绿篱、垂直绿化等。隔离树丛的树种,常选用分枝点低的常绿乔木,或枝叶发达、浓密,枝条开展度小的灌木类。 1. 2. 3 顶层面 植物同样能限制、改变一个空间的顶平面。植物的枝叶犹如室外空间的天花板,并影响着垂直面上的尺度,当树木树冠相互覆盖、遮蔽阳光时,其顶平面的封闭感最为强烈。 2 植物景观空间营造实例 2. 1 宏观层面:植物景观空间的结构 2. 1. 1 米勒庄园 丹?凯利(Dan Kiley) 将米勒庄园分为花园、草地和树林三部分,它们之间的衔接一气呵成,关系清晰而准确———翠绿的常春藤搭在挑檐之上,迷离的花影打碎了建筑的边界;花园西边界的皂荚树林荫道不但挡住了西晒,将斑驳的树影撒进房间,而且成为了花园和草地之间一道透明的屏障。顺着花园南侧的小台阶走到草地旁边的树丛中,虽然草地呈现出被树林围合的长方形,但因为一直走在树影中,所以会觉得草地和树林是连为一体的,并不像凡尔赛大草坪那样由整形的树丛加以勾边从而突出“控制”的力度。站在树林回望住宅,会发现住宅恰似轻放在绿丝绒上的白色宝石,略显人工气息的绿篱、道路因透视而消失。在这里,植物所塑造的空间平静而宁和,在这种“隐藏的均衡”之中我们得以全身心放松,投入诗意的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 达到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设计的手法。 1.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 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 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吐吸纳人流,形成空间的集聚点。这种空间往往和重要公共建筑的人口广场相结合。此外,街道转折时的对景以及门式景观创造等都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斟酌。合理的安排视线通廊是丰富街道景观层次,提高节点处理想景物的视觉频率的重要手段。 3.要素的协调性 为了强化街道景观的整体性,在街道景观构成要素的协调性方面得处理,包含三个层面的处理:第一层面在对作为景观载体的街道与城市的关系协调,也就是街道的功能定位合理;第二层面是街道景观

关于社区中邻里场所的交往空间_初稿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居住的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有更多投入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邻里间的交往是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邻里间的交往不仅仅是住区之中的邻里形式,在社会中还有更多的邻里形式。因此创造出真正为大多数市民满意的邻里交往场所也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目标。 曾经,城市邻里场所是我国城市人群生活与交流的主要场所,是城市初级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而现今,城市中表现出的“冷漠”邻里关系似乎预示着城市中的邻里场所正在对当今城市人群失去强大影响力与约束力!当今城市邻里关系的“冷漠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人们对现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表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大体上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二是无奈。稍加分析与判断,就可看出对现今城市里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漠视的城市居民主要是由城市功能分区细化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疏远,对比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与传统邻里关系,即用传统城市邻里关系的表现来衡量当今城市邻里关系使我们从而产生了对当今城市邻里冷漠的担心,而另外对当今城市邻里关系“冷漠化’’表现出无奈的群体主要是将当今城市邻里的冷漠化归于城市的发展,认为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没有必要对当今城市中冷漠化的邻里关系给予关注与作为。纵观当今城市邻里“冷漠”表现及人们认识上的两种主要的倾向,那么问题的核心就是“当今城市邻里场所是否已经或正在消亡”,“漠视”群体表现出的是相对“悲观”,而“无奈”群体则表现出的是“积极乐观"。因此该如何理性看待当今城市邻里的变化,在此认识基础上又应怎样引导和适应当今城市邻里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利于形成或建构出当今和谐的城市邻里,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从社区展开了相关研究。 交往心里学理论具有广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将其运用于城市设计领域,可以有效地揭示设计的本质,认识设计规律。变感性创作式设计为理性推导式设计。本文力图基于交往心里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区中邻里场所产生的交往意义,并由此建立邻里场所的交往心里学体系,对邻里空间设计进行探索性研究,为邻里空间设计研究寻求新的角度。 关键词:社区, 邻里场所, 交往空间, 交往心理, 设计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与行为的调研报告

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与行为的调研报告 校园空间环境与行为调研报告(图书馆) 小组成员:车梦醒 李光青 学号:2012074148 2012074155 学院:商学院12会计班 分工:车梦醒:问卷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问卷调查.李光青:电子版讲解,报告撰写,访谈. 提要: 境心理学所学知识,对相关问题逐条分析. 一、背景概述 玉溪师范学院图书馆成立于2000年3月,其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3月的原玉溪师专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为16130.54,共6 层,现有文学书库、社科书库、文理科参阅室(基藏书库)、理科书库、外文书库、艺术书库、特藏书库、综合书库、现(过) 刊阅览室、综合研究室、泰语言文化资料中心等16个库室,1 个报告厅、3个自修区及还书总台等.有读者阅览座位1300多个. 还为玉溪师院学子提供了舒适的自习环境.近来,由于临近期末 考试,为了能在图书馆占得一个可以看书写字的位子,众多学子 不惜7点起床,匆匆赶往图书馆排队等候进馆,.笔者选择了校 图书馆作为此次环境心理学调研的场所正是基于其对学子们的

极大吸引力.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是基于人类对 自身和周围环境关系的探索而发展起来的.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本次调研的基础.为了反映同学们对室内环境 的心理和行为,特地制作了这次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某些准确的信息. 二、对调查结果分析 (一)吸引力 调查问卷: 1.您关顾校图书馆的频率是() a.经常25.7% b.偶尔34.3% c.较少40% d.从不0% 2.您通常关顾校图书馆的目的在于() 2.a.借书45.7%b.自习40%d.无聊3%d.觅友11.3% 结果分析: 环境对人是否具有吸引力,主要取决于环境是否能够满足人在某些方面的需求.当环境能够满足人在某方面的需求时,我们便可以认为该环境具备吸引力;反之,该环境不具备吸引力.校图书馆既能够为众多的玉溪师院学子提供囊括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的借阅,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又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看书写字的舒适环境.就我平日所了解的,很多同学与其贪睡点到课室自习,倒不如起早点到图书馆门口排队,原因在于图书馆光线充足,查找资料方便,环境较课室舒适.但是,由于图书馆座位有限,先到先得,后到的同学只能回到他们本不愿回去的课室或宿舍自习,环境差点,但时间一长也就适应了.这涉及

浅析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浅析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合理的功能定位下,如何将街道景观各种构成要素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设置以及空间和功能上整合,达到规划设计者的意图,使街道空间的使用者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愉悦、共鸣。在此原则的前提下,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求街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手法。 1.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连续性 众多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都已指出,好的街道景观应具有连续而明确的界面。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公认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大街之一。对于其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的尺度、立面形式等方面的定制,从1853年豪斯曼对巴黎市中心进行大规模改建时就已形成,一个多世纪以来,这种连续统一的界面、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始终保持完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建筑侵入城市中的传统区域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景如何规划设计呢? 在济南泉城路的改建中。原先尺度宜人的空间被完全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道路红线50米的空旷的街道,一幢幢仿古底层建筑和现状的高层办公大搂交错布置。空旷的街道将高楼大厦孤零零地显现在建筑轮廓中。街道界面不连续了,原先那种致密而富质地、连续而有韵律的城市景观被打断了,呈现出一种混乱而无序的场景,让人有些不

知所措。而高层建筑几乎每幢建筑都有独特的体形,都设置各自的广场,或圆或方、或凹或凸、或在正面或在转角。虽然大多数高层建筑的裙房都用作商场,但人行路经常会被办公人口、停车场所打断。与此相对的是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构想:针对各个不同区段的具体情况,根据此区段内保护建筑的特征,对新建筑分别制定一些指导性纲要。有的要求底层作骑楼规划设计,表面材料为天然石材;有的则要求形式活跃,材料色彩均不限,仅限制其沿南京东路部分高度不超过24m;等等。所有的构想和措施都力求保持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道景观的魅力。连续而明确的界面是使街道乃至整个城市景观具有可识别性和可意象性的最有力的因素。这种连续性和明确性体现在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立面风格、尺度。比例、色彩、表面材料乃至广告、店招的位置样式等方面。不同性质的街道,其界面自然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这种特征沿路不断出现,那么街道景观就将以连续的统一的构成令人难忘。 2.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规划设计——艺术处理 许多历史城市不仅在街景艺术处理,如曲折、进退、对景、框景、节律等方面,而且在街坊与建筑,以及与步行空间的配合上做得很好,值得借鉴。节点的处理中,将街道交叉点或转折点处扩大形成广场,是很常见的处理手法。这不仅可以更好地组织交通,还可以利用广场的雕塑、小品等处理,加强地点性和可识别性;沿连续的衔道空间局部扩大,不仅有利于街道空间的收放,增加空间层次感,同时可以吞

邻里互助活动方案

邻里互助活动方案 邻里互助活动方案篇一 根据xx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关于开展第四届邻里节活动方案 的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善邻里关系、营造团结、互助、文明、祥和的浓厚氛围,结合我社区实际情况,在辖区 内广泛开展邻居节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 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 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不断强化社区居 民“建文明社区、创文明家庭、做文明市民”的意识。使邻里 之间通过邻里节达到相识、相知、相助,做到以和为贵、以德 为邻、与邻为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温馨,让居民更文明”的目标。 二、活动主题与目的 以“邻里和,邻里乐”为主题,通过“邻里节”活动,引 导居民树立“四心”意识,即:对公益事业和社区建设要热心、对邻居交往要有诚心、对邻居的困难要关心、对弱势群体要有 爱心,以此增强本届“邻居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活动时间 20xx年4月20日——20xx年5月20日

四、组织领导 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深入调查研究,征集金点子 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根据邻里之间的意愿和实际情况,从平凡的小事抓起,通过开展居民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活动,贴近群众、注重实效、解决问题。利用社区新闻发布会这一载体,广泛征集金点子,真正把邻里节办成居民自己的节日。 六、邻里节期间主要活动 1、利用“邻里聊吧”,召集居民会议,为群众提供讨论和解决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场所和时间。向居民发出《公开信》。广泛征集金点子。 2、打造“邻里互助”活动品牌,为社区居民开展互帮互助树立样板,使助困和解困等各得其所,搭建邻里之间相识、相知、相助的平台。签订帮扶对子,评选帮扶之星10名。 3、举办两场文艺汇演,社区干部与居民专场、评剧专场。 4、举办《居民文明公约》签字仪式,提高社区居民的团结、友爱和文明意识。 七、活动要求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 研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校园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分析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三)、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四)、以环境行为评论校园设计 (五)、总结 调研人:张露 班级:13级景观设计1 班 学号:201306314009 指导人:葛老师 时间:2014.12.16

摘要:简述了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公共空间的活动特点。对校园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的空间组织及行为活动进行了一些调查,并运用环境行为学的理论分析调查结果,结合实例讨论了行为参与和空间交往、环境品质与行为活动以及行为的负效应过程等问题。并进一步从满足人的行为角度出发,对提高校园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提出了几点建议。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校园户外空间环境设施布局分明,生活区 域与教学区域安置合理 (如图—校园平面简图) (一)、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类型 1.必要性活动 指必须或不得不参与的活动,如上下课、吃饭、睡觉等日常活动,这类活动大多与步行有关,没有选择的余地,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其发生的场所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宿舍、食堂等。

2.自发性活动 指自愿的,有合适的时间和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的活动,如散步、户外阅读 等,(如左图—小提琴岛) 这类活动与外部环境关系较 大,只有物质条件,场地吸 引力大时才会发生。 3.社会性活动 其发生条件最高,需要他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如游戏、交谈等各类公共活动及社会活动,改善环境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会间接地促进社会性活动。 (二)大学生的校园行为特点 1.规律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活动有赖于各级各类校园设施,如上下课、吃饭时间,活动规律性和阵发性强,人流量大而集中。各类相关设施如 能合理配置相互靠拢,有利于缩短步 行距离,提高效率。 (如图)一部分宿舍与商贸楼靠拢,

校园景观空间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校园景观空间与学生的行为特征分析 大学校园是城市中特殊的社区单元,具有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校园景观环境包括实体要素和空间要素。从文化角度看,校园环境包含了人及社会关系,同样也渗透着文化属性。由此看来,大学校园所要担当的角色不仅是满足学习、实验和生活的功能,更要能为使用者提供新的交流平台和活动空间。现代校园空间形态更为开放、多层次,以便提供流通的、便于公共交往的建筑室内外空间。 从人的行为特征来分析校园景观空间,首先要分析下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对应关系。人在空间的流动有一定的特性,主要分为三大类:1.目的性较强的人流; 2.随意性的流动; 3.静止。从这三大类来看,本文主要研究第三类静止,也就是景观空间设计中的休憩空间。室外休憩空间包括广场、绿地、水体、林荫道以及座椅等休憩设施的休憩空间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电子信息和网络广泛进入学生生活,学生更多地与电脑接触,减少了大量的户外活动。因此良好的室外休憩空间对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为校园注入活力和生机,也为学生身心发展起到良好作用。如今教育应尽可能地发挥出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更要使学生课内外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因此,校园规划就要做到以人为本,为师生生活条件作出努力。由此可见休憩空间对学生生活的重要性。 曾经有研究表明,认为人的空间行为是环境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环境中,使用者要求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要求思想和文化共享交流。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心理感受,设计出能够反映设计完成后使用者潜在的各种行为意识和心理感受的环境空间,并且设计出的物质和空间形式都能满足使用者的行为。以我校为例来探究大学生行为活动与休憩空间的关系。大学生具有 独特的交往需求,校园交往生活也是学生自身发 展的重要条件。休憩空间包含了休息、交往、独 处、晨读和学习等,这些决定了休憩空间的多功 能性和多层次性。良好的休憩空间可以满足大学 生交往的需求,最大程度上吸引、启发学生交往,为休憩空间注入活力和生机,为校园增添人文气息。左边这张表格是对学生休憩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分析和营造

居住区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提出的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区环境归结为由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4 个层次组成的空间体系。从居住心理出发,给居民规划出舒适的合理空间层次。 一个好的居住区室外景观绿地设计必须能为人们提供悠闲舒适的居家生活。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空间以及半私密空间的设计与中国传统“家”的观念吻合,以其独有的私密性为居民提供一块舒适的景观空间,增强景观的院落感和归属感,是家的延伸。私密性及半私密性空间从精神层面继承了传统的院落布局的精髓,并结合、穿插其它空间布局形式,形成合理,舒适的室外环境空间. 1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概念 空间是一种存在,它没有确定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完全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审美的需要而规划限定出来的。人类根据功能使用的要求、精神和审美的要求、物质技术手段的要求这3个因素划分空间,通过围合、分隔,以及多个空间组合的方法,使空间具有了体量、尺度、形状、比例、封闭程度、分隔性、色彩及质感等特性。 私密性环境空间是室外景观绿地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相于开放性环境空间而言的一种空间设计手法,它是一种过渡空间,介于室内空间和开放性环境空间之间,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私密性环境空间的功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民居的庭院,是人们在室外空间中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私密性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覆盖空间、封闭空间和垂直空间都带有一定的私密性,给人感觉较为安静,休闲感强。居住区除了大尺度的公共活动空间外,营造亲切、自然、尺度适宜的私密性景观空间是十分必要的。 2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成为“家”的延伸 居住心理是一种社会发展状况在人们意识中的长期积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完成居住心理的传承和发展。它是居住区景观绿地设计中一种较为稳定的影响因素。居住心理受区域文化的影响,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中国传统居住心理主要表现为人们对私域界定的重视程度和敏感程度较高,因此我们国家的居民对于家的概念十分重视,家作为私人的领域是不容侵犯的,而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就像是家的空间的延伸,虽不能为每一个家庭圈出一块专属的绿地,却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设计一些具有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给住户带来家和庭院的感觉。例如,在住宅楼的入口区域前面设计的私密性质的景观绿地可以使得整个楼的居民拥有一块共同的“庭院”,这类似于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大家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居住者对私域界定的要求。 3 居住区景观绿地中的私密性空间的营造 随着人体工程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诞生和发展,对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设计的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居住区外部景观绿地的环境空间结构设计并不成熟,还普遍存在照搬和抄袭的现象,那些并不适合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也被当作范例一般在我国居住区中比比皆是。如何依据我国居民特点,设计出符合我国居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