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_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1)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_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1)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_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1)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_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1)

5国际政治研究6(季刊)2010年第1期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世界政治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30年来世界政治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美国、欧洲、苏联/俄罗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变化,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博源基金会资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唐士其主持的/世界政治发展30年0研究课题采用实证方法,借鉴当代政治思想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分别对世界各个地区和重要国家30年来的政治变迁进行了纵向考察,并对其基本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本期主题讨论刊载其中部分研究报告,以飨读者。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同一性与多样性并存

王缉思唐士其

内容提要过去30年世界政治的变迁,从新自由主义及其政策取向在主要发达国家独领风骚、社会主义国家反思自身发展模式开始,经过全

球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震荡,到各国重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

的发展道路并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告一个段落,世界

政治走完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随着冷战结构的彻底破除、新自由主

义一统天下局面的结束,全球性联系在向各国社会纵深发展,在促进世界

政治向真正意义上的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推动着世界政治同一性的增

强。民主化潮流仍在前进,同一性与多样化并存,是当今世界政治的一个

基本特征。

关键词世界政治新自由主义政治民主化公共社会*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100871);唐士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邮编: 100871)。

1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979年以来的30年间,整个世界经历了巨大而深刻的政治变化。由于过去的30年是全球化空前迅猛发展的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与外部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时期,研究这30年世界政治的变化,对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展望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

中国政治是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层面的、日益增加的复杂互动关系。30年前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进程,意味着它对自身在世界政治和地缘战略格局中实际及预期地位的调整,意味着它对西方精神、价值观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再评价,也意味着它在观念和制度领域的重新选择。一方面,作为人口占世界1/5的大国,中国国内的变化本身就改变着世界政治,同时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回顾30年来的世界政治,特别是美国、欧洲、苏联/俄罗斯、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变化,都以各种方式牵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依历史顺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化和保守主义的兴起,东亚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崛起和政治民主化,苏联和东欧的政治剧变,苏联、南斯拉夫及其他一些地区的民族分离和国家解体,所谓的/三股恶势力0(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在中亚等地区的猖獗,高加索和东欧中亚等国家的/颜色革命0,以及古巴、朝鲜等国对本国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执著坚持,对中国政治既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又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政治进程同世界政治的互动关系将进一步增强。

本文所指的/世界政治0,主要涉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内部政治而非/国际政治0。国际政治的概念,更多涉及的是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机制,如冷战及其结局、海湾战争、核不扩散机制等。国际政治事件与国际格局变化与世界政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关联,但国际关系本身不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过去30年的世界政治发展轨迹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半期,政治自由化和经济市场化是世界政治变化的基本趋势,以至于美国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 m a)宣称历史已经/终结0;而在后半期,自由化和市场化受到新的考验和质疑。那些已经采纳了自由民主制的国家不得不通过艰难地探索民主的/本地化0以巩固和完善其基本制度,/市场原教旨主义0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和批判,曾经作为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市场化意识形态基础的新自由主义不断遭到质疑。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公共社会1(c i v il society)迅速发展,非传统安全问题(环境、能源、粮食、公共卫生等等)凸显,宗教与民族问题政治化,以及各种极

1civil societ y在国内多译为/公民社会0或/市民社会0。笔者认为,考虑到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社会不是由公民组成的,所以/公民社会0有令人迷惑之处;而/市民社会0给人以城市居民的社会的印象。其实civil soci et y这个概念,强调的恰恰是公共性和非政治性,所以本文将此译为/公共社会0。

2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端主义的兴起,都对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重新定义着世界政治的内涵。3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0,但在这个时间段内,世界历史似乎已经实现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完成了某种形式的/轮回0,虽然绝非降落在原点上。它不仅体现了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向,也体现了各国政治结构与政治过程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甚至可以说,世界政治真正的多样化过程才刚刚开始。总之,与冷战时期相比,世界政治变得更为多姿多彩、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变得更为不确定。

30年世界政治的变化,表现在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政治制度、结构和过程领域、社会经济政策领域,以及民族和宗教领域等等。虽然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治制度差异很大,但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在这段时间内,各国和各地区的政治变迁又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甚至趋同性。通过对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在这30年中政治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总结世界政治发展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可以帮助澄清一些以往可能产生的错觉,对政治生活的内在规律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更有把握地预测世界政治未向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当的应对之策。

一、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在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西方国家过去30年的一个基本趋势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这一趋势与西方社会的进一步自由化同步,表现为各种亚文化群体大量出现,社会宽容度扩大、少数民族和族裔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受到尊重,等等。美国政治学家罗纳德#英格尔哈特(Ronald I ng lehart)认为,在主要的西方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体系中,对生态环境、人权,以及战争与和平这类所谓的后物质主义价值的关注正在替代原来对与阶级问题相关的物质主义价值的关注,他因此相应地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时代称为/后物质主义0时代。1与之相适应,建立在阶级分野基础上的、以左右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政治格局也开始向多元化、碎片化的方向转变。

当前,文化多元主义(cu ltural p l u ra lis m)或者说多元文化主义(m ult-i cult u ra-l is m)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文化政策的指导原则,西方社会正变成一种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方面/多元异质0的社会。这一指导思想的出现,与西方社会种族、语言、宗教、文化的多样化相适应。几十年来,为数众多的新移民从拉美和亚洲涌入美国

1 C.f,Ronal d Inglehart,The S il en tRevol u tion:Chang i ng Values and P olitic a lS t y l es Am ong W e stern P ublics, Pri nceton:P ri nceton Un i versit y Press,1977,and Cu lture Sh i f t in Ad v an c ed Industri a lS oc i e t y,Pri nceton:Pri n cet on Un i versity Press,1989.

3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亚裔人口快速增加,来自北非、中东(特别是土耳其)、东南欧的大批移民进入西欧。此外,新移民与少数族裔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北美、西欧的白人。这种社会变迁不但改变了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也将同西方传统不同的宗教、文化、价值观带入发达社会。如果西方国家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宽容以至吸纳来自异质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西方社会就会出现更大的分裂以至动乱,西方政治思想也将丧失其生命力和主导地位。

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7年表示:/如果能够证明我们可以在欧洲文化不占支配地位的状况下生活,那么这就将成为美国的第三次伟大革命0。非洲裔的巴拉克#奥巴马在2008年当选美国总统,而且是以带有自由思想色彩的民主党人的面貌登上历史舞台,这可以被视为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文化价值观念向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可以观察到一种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在客观上推动了思想和价值自由的追求,虽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追求只能体现为受到批判和压制的/持不同政见者0运动。1975年7)8月苏联和东欧7国签署5赫尔辛基最后决议6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此后,基本上只能存在于地下状态的/持不同政见者0运动首先在一些东欧国家公开化,比如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继而出现了越来越强烈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呼声。

1985年以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改革0和/公开性0的口号,全面放弃党和国家对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此举极大地推动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多元化进程。虽然改革者的初衷是让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在与其他思想的自由竞争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思想自由和多元化的进程在苏联东欧国家一旦开始,便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进一步加速了这些国家的政治自由化,最终汇集成导致苏东剧变的巨大力量。

在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当前前苏联与东欧地区已经基本上认同于西方国家。西方一些主要的亚文化与反文化现象,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对应物。自由主义在这一地区大有/一统天下0之势。俄罗斯的自由主义思潮在1990年代占了上风。虽然到21世纪初,要求恢复俄罗斯国家传统和民族心理的/本土主义0抬头,强国意识复苏,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思想更加多元化,但是,维护民主和人权,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新闻自由的意识,已经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扎根。

值得注意的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段时间内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另一种类型的/多样化0。曾经被冷战结构所分裂的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其思想和文化意识形态逐渐开始摆脱机械、僵化地皈依某种教条的状态。无论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教条,还是西方式的自由主义教条,都不同程度4

地受到扬弃,而各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某些要素重新在国家公共生活中得到承认乃至推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趋势与西方国家内部出现的/文化多元主义0具有其一致性,甚至也可以说得到了后者的促进与推动。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复兴与西方的自由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又表现出某种张力。换言之,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文化多元现象并不必然与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念相一致,甚至可能与后者相冲突。这一点在伊斯兰国家有明显的体现。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标志着传统的伊斯兰文化对西方世俗主义、物质主义文化的反叛。以此为起点,众多的伊斯兰国家进入了一次/再伊斯兰化0的过程。这意味着另一种意义上的/自由化0,即非西方国家在思想和文化领域摆脱西方主导的/自由化0,但这种/自由化0所指的方向,恰恰挑战着西方版本的自由主义与自由秩序。

因此,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自由化既不意味着/同质化0,也不可能无条件地保证各种思想文化因素的和睦共处,更不能说自由化本身就意味着发展与进步。在西方国家,由自由主义所推进的文化多元主义在保护少数民族和各种亚文化群体的权益方面固然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成果,进一步增加了社会的自由度与宽容度,1但由此导致的价值和文化相对主义以及极端的个人主义,也开始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正如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R ichar d Ro rty )所言:美国的自由主义者/为妇女、非洲裔美国人和男女同性恋者做了很多好事,,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不是爱国主义的,,他们否定国家认同,否定民族自豪感。0o另外还有学者认为,文化多元主义实质上具有反民主的倾向,它因对各种少数群体的保护而背离了作为民主政体基本原则的多数主义,进而把国家分裂为一个由各种少数构成的社会。这些群体分别遵循各自的信念与偏好,最终将把国

家推向分裂。

?德国思想家尤尔根#哈贝马斯(J r gen H aber m as)也强调指出:文化多元主义具有自我封闭的特征,它会极大地压缩政治公共空间,同时无助于解决社会中大量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特别是在美国,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受到几乎是无条件的保护和尊重,由此形成林林总总的/政治正确0标准,并且在实际上造成大量公共言论的禁区,政治行动的可能性与政治生活的想象力大受限制。美国政治学家迈克尔#桑德尔(M i c hael Sandel)针对这一现象指出:/民主政治的公共生活不可能长时期内维持一种因在道德问题上不着边际而形成的温文尔雅的假象,,,当政治5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陆续通过司法判决和国会立法,规定对同性恋者的歧视违反宪法;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使同性婚姻合法化。

R ic h ard Rort y ,Achieving Ou r Coun try :L e f tist Thought in Tw en ti e t h-C ent u ry ,C a mb ri dge :H arvard Un iver -s it y Press ,1998,p.15.

A llan

B l oo m,The

C losing of the Americ an M i nd,London:Pengu i n Books ,1987,pp .31-32.

论辩失去道德色彩的时候,一种要求公共生活具有更广泛意义的压力就会以人们意料之外的方式表达出来。道德上的多数与基督教右派会以狭隘的、不宽容的道德主义覆盖荒芜的公共空间,自由主义退出的领域也会被原教旨主义侵占。01

秉承列奥#施特劳斯(Leo S trauss)思想传统的新保守主义者认为,这种思想和文化领域过度自由的倾向导致了人们道德水准与公共精神的严重下降,文化多元主义已经蜕变为文化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西方社会面临着失去其主流的核心价值规范的危险,而自由主义也将丧失其/绝对的基础0;o另有保守主义者不无根据地担心,无限制的自由化与价值观念的相对化,将威胁到一个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政治忠诚。美国已故政治学家亨廷顿(Sa m uel P.H unti n gton )甚至因此提出了

/我们是谁?0的疑问。

?事实上,面对无限制的自由主义可能导致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西方一些即使态度不那么极端的人士也深感忧虑,他们热切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新的思想文化战略,以实现思想文化自由与共享价值观念的结合。这方面代表性的理论,包括交往行动理论(t h eory of co mm un icati v e action)、新共和主义(ne w republicanis m )和共同体主义(co mmunitarianis m )等等。在美国,一方面是价值和文化的多元主义不断取得进展,另一方面却是从里根到两位布什政府,保守主义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取得越来越大的影响。美国政治因这两种倾向的冲突与角力而在某种意义上保持了总体的平衡,但也并非不具有/失衡0的危险性。可以肯定的是,奥巴马的当政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这种角逐,甚至也不能排除这两种

政治原则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发生激烈冲突的可能。?这意味着,当自由主义在西

方甚至世界的大多数地区大获全胜的时候,它的内在缺陷也已经异常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第三条道路0则是在过去十来年中出现的调和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在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nt h ony G iddens)6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

o??M i ch ael Sande,l L ibe ralis m and t he L i m its o f Ju sti ce ,2ed ed ition ,C a m bri dge and N e w York :C a mb ri dge Un i versity Press ,1998,pp .216-217.

Leo S trau ss ,/Rel ativis m,0i n H el m ut Schoeck and Ja m esW i ggi n s eds .,Re l a ti v is m and the S t udy o f M an ,Pri nceton:Van Nostrand,1961,p.140.

参见塞缪尔#P .亨廷顿:5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6,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美国政治学家沃勒斯坦对1999年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就弹劾克林顿总统进行表决的情况进行过如下评论:/赞成弹劾总统的共和党一方,是清一色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徒,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南方,除一人外全部是男性。反对弹劾总统的民主党一方,有天主教徒,犹太人,黑人,妇女,一名同性恋者,一名来自南方的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白人。从这种激情中难道看不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白人男性因感到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角色业已降低而发起的造反吗?0转引自塞缪尔#P .亨廷顿:5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6,第288页。显而易见,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的冲突在美国已经具体化为种族的、地域的、宗教的和党派的冲突。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论0中所谓的/文明的断层线0已经在美国社会内部隐隐约约地浮现出来。

于1998年出版了5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6一书,并且成为布莱尔工党政府的执政纲领。之所以需要探索/第三条道路0,是因为一方面人们已经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后福特生产方式的普遍采用、信息时代的来临、经济全球化等等),西方国家传统的社会经济政策模式已经不可能继续维持,也就是说,/市场经济、福利国家与政治民主在历史上形成的结合,这一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整合了国民国家1并使其合法化的模式已经注定要崩溃了0;o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对基本的社会公正及人的价值的否认也为人们所不取。

/第三条道路0实际上就是希望在新自由主义和传统的福利国家主张的一系列相互对立的价值之间寻找某种折衷的可能性。具体来说,它主张兼顾个人和群体的价值即实现个人自由与社会团结的统一,在个人自主、个人责任与社会公正之间寻求某种新的平衡,同时强调超越单纯的政治党派划分与对立、注重从官僚式的政府集中管理向多层次治理的转变,提倡灵活、高效、民主的政治体制,追求更为公平有效的、多元化的社会福利体系,等等。

/第三条道路0的提法很快就流行于欧美各国,并且得到积极反响。在探索/第三条道路0方面,荷兰与丹麦可以算得上是成功的例子,另外美国的克林顿政

府也被视为这一理论的追随者。?但是,对/第三条道路0的批判也很多,最主要的

就是认为它不过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与民众之间,它明显地倾向于前者,因而最终仍将屈从于资本的压力而不可能真正体现广大民众的利益。有人甚至认为,/第三条道路的领导人确实要求商界和权力机构做出负责任的行动,他们借口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他们从没有像要求劳工、贫困以及弱势阶层那样苛刻地要求商界人士。0其结果是,/在追求贸易优势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消费者利益和劳动力标准都已完全不是布莱尔、克林顿的决策范围。0?

对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不仅仅存在于西方国家。从叶利钦执政后期开始,俄罗斯就逐渐与自由主义拉开距离,其他转型中的东欧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对自由主义进行反思,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本土文化与思想因素的复兴现象也应作如是观。事实上,民主化和自由化本身就促进了非西方国家本土文化的发展。总的来7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中文一般用/民族国家0对应英语的n ati on state ,但这种译法容易让人联想到nati on 这个概念的生物学意义,并且也容易引起对像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误解。实际上,近现代政治学中的nati on 更多地是一个政治概念,是近代西方国家建设(nati on bu il d i ng)的结果,因而是对忠诚于同一个地域国家的个体的总称,因此本文一律采用/国民国家0这样的表述。

U lri ch Beck ,/W hat i s G lobalizati on?0i n Davi d H el d and An t honyM c Gre w eds .,Th e G loba lTran s for ma-tions R ead er :An In troduc ti on to the G loba li zation Deba te ,p .100.

克林顿曾经表示:/我们的政策既不是随便的,也不是保守的;既不是共和党的,也不是民主党的。我们的政策是新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是介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福利国家之间的第三条道路。0参见傅殷才、颜鹏飞:5自由经营还是国家干预:西方两大经济思潮概论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3页。

参见欧阳景根:5背叛的政治:第三条道路理论研究6,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82页。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说可以认为,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又导致了全球性的地方化(g l o calization)1以及不同文化因素的直接接触与冲撞,以至于亨廷顿在一些人欢呼/意识形态的终结0时警告人们要正视/文明0冲突的可能性。当然,亨廷顿的错误在于,他过于简单地把以宗教界定的/文明0视为一种同质而封闭的整体。事实上,在每一种文明内部都可以发现相互冲突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反过来,每一种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都可以在所有的/文明0中找到它们的支持者。

简言之,在过去30年的思想文化领域,全球范围的意识形态冲突远未终结。但是,这种冲突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俄国十月革命到冷战结束的70多年里,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列宁主义同自由主义的对立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主线,并且分别由苏联和美国所代表。随着苏联的衰落与最终解体,随着全球化迅猛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个人自由、个人权利、思想多元、文化多元的观念深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全球意义上,自由化与多元化的对立面不再是以国家为名的赤裸裸的思想专制,而是以软性的社会凝聚力、社会认同、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宗教认同等等为核心价值的思想。实现个人价值与维护社会稳定、共识和团结之间的紧张,也就是自由和秩序的矛盾,在每一个国家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这一意识形态矛盾的性质,决定了对立双方都无法建立有类似冷战时期两大阵营那样具有代表性的、强有力的跨国组织。同时,国家作为意识形态或宗教符号的现象,也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二、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自由化及其界限

1979年和1980年,撒切尔夫人和里根分别开始主政英国和美国。他们的上台,标志着西方国家战后建立在凯恩斯经济学基础上的国家干预资本主义时代的结束,以及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作为社会经济政策指导原则的时代的开始。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在国家全面管理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社会对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的回归,它既是一种经济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干预是造成西方国家经济停滞、社会丧失活力及政治官僚化等弊端的根源,主张国家应该尽可能地约束自己的职能范围,让自由市场充分发挥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协调作用,并且刺激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是非国有化、减少国家的经济干预(由财政政策转为货币政策)、减少税收、削减社会福利等。其中,私

1Jan Ned erveen Piet erse,/G l ob ali zation asH ybri d iz ati on,0i n Frank J.Lec hn er and John B oli eds.,The G loba li zation R ead er,M al den and Oxford:B l ackw ellPub lis hers Ltd.,2000,p.102.

8

有化和减税两个方面的/成果0尤为明显。在英国,有45家大型国有企业被私有化,从业人数占英国国有企业从业人数的2/3,而在税收方面,基础税率和最高税率分别从33%和83%下调到25%和40%;1在美国,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最高税率分别从50%和46%被消减到28%和34%,同时政府的财政支出也逐年

下降。o放松金融监管,也是从撒切尔和里根时代开始的。其他西方国家紧随英美之后。同时,为了推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西方国家普遍对有组织的劳工运动采取了高压措施。

基于对本国体制弊端的反思,随着对外部世界的逐步开放,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几乎与西方国家同步,也先后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根本原因,自然是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活力尽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但是,绝大多数的原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如中国那么成功。它们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果,基本失败的经济改革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又迫使这些国家走上更为激进的政治和经济变革道路,并且最终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巨变。苏东解体之后,这些国家成为新自由主义(或曰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试验场。它们普遍采用被称为/休克疗法0的经济转轨方式,即以最快的速度放开价格、推行私有化、开放资本和金融市场,以及实行贸易自由化等。客观上说,针对原苏联东欧积重难返、各种复杂关系十分难以理顺的经济形势,/休克疗法0并非毫无作用,至少是迅速稳定了各国的经济形势,特别是遏止了恶性通货膨胀,而且使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一步到位地转变为自由市场经济。但是,这一成就的巨大代价是原苏联和东欧国家无一幸免地陷入了一场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的经济衰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分化与贫困化。

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受到新自由主义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以拉丁美洲尤为突出。拉美各国先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经济开放,特别是资本自由化,因而很快陷入了巨额的债务危机。为克服危机,美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美洲开发银行和其他一些机构共同提出了被称为/华盛顿共识0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以指导拉美经济改革。/华盛顿共识0要求拉美国家进一步取消政府对企业的管制、推动金融和贸易自由化、削减公共福利开支、实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等,并以此作为向它们提供金融和货币方面支持的条件。不幸的是,/华盛顿共识0在拉丁美洲国家的实践结果基本上是灾难性的。由于各相关政策严重削弱了拉美各国政府的经济和社会控制能力,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形势迅速9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参见王皖强:5国家与市场:撒切尔主义研究6,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6)202页。转引自陈志瑞:5英国30年的政治变迁6(内部稿)。

斯坦利#恩格尔曼与罗伯特#高尔曼主编,5剑桥美国经济史第三卷:20世纪6,蔡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63)765页。宋凤轩、江月,5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减税改革及借鉴6,5税务研究62004年第5期,第21页。

失控,经济停滞与大众的贫困化之间形成了一种危险的恶性循环:经济停滞导致贫困的普遍化、贫困化致使国内市场萎缩、市场萎缩推动经济结构畸形发展、畸形的经济结构又进一步加剧贫困化。

非洲的经历与拉美有相似之处。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一些非洲国家也陆续展开了私有化进程,并且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基于/华盛顿共识0的/结构调整政策0(SAPs)。虽然对这一政策调整的成果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它的实施基本上是失败的。一方面,上述政策导致了非洲接受的直接投资减少,从而使其经济发展失去了最重要的资金支持。仅在1994)1995年间投往非洲的直接投资就下降了27%,实际投资总额仅为21

亿美元,即世界投资总数的3%。1另一方面,该项政策把非洲国家现有的资源导

向生产用以偿还债务的出口产品,特别是原料与经济作物,其结果是迅速恶化了非洲的自然和资源环境,导致非洲经济畸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出口额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远高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19%,但

这些国家并没有因此而走向富足。o因此,也有人把这一/结构调整政策0称为/反

人民的、甚至是灭绝性的0政策。?一个基本事实是,非洲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困化

最集中的地区。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5年的5人类发展报告6统计,世界上

最贫困的50个国家全部集中在非洲。

?从总体上看,在新自由主义推动下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和经济自由化,是延续至今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反过来说,经济全球化的制度体现就是全球范

围内的新自由主义化。?一方面,随着冷战的终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东西

方对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分割被打破;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或主动、或被动地向资本和市场不同程度地让出了诸多原先由政府控制的领域,各种关税和贸易壁垒被打破,国与国之间商品与货币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自由度和各国贸易依存度不断增10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o???Ber n ard C ass en,/To Save Soci ety ,0in Frank J .Lechner and J ohn Boli eds .,The G loba liza ti on R ead er ,M alden and Oxf ord :B lackw ellPub li shers Ltd .,2000,p .14.

UNDP ,/H um an D evelopm entR eport 1999:G l obali zation w it h aHum an Face ,0h tt p://hd r https://www.doczj.com/doc/a84207897.html, /re -ports /global/1999/en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第三世界的蹂躏0,转引自1美2迈克尔#坦泽尔:5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影响6,参见李其庆主编:5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6,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页。

UNDP H um an Devel opm ent Report 2005,Interna ti ona lC oopera tion a ta Crossroads:Aid,T rade and Securi -t y in an Unequa lW orl d,h ttp ://hd r .undp .org/report s /global/2005/pd f/HDR05_comp lete .pd.f 虽然从1995年开始,非洲国家的经济出现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来自于/结构调整政策0,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这一时期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非洲国家的政治趋于稳定,以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开始向非洲大量投资。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从1991年到1997年间,总共有151个国家对其国内经济体系进行了调整,其中136个国家调整的方向就是自由化,只有16个与之相反。C.f ,R ichard Langhorne ,The Com i ng of G l obaliza tion:Its E volu ti on and C onte mporary Con sequence ,New York :Palgrave ,2001,p .16.

加。作为其结果,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整个世界经济开始融为一体。因此,虽然不能否认交通与通讯技术在过去几十年的飞跃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但仍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方面,新自由主义/功不可没0。

尽管在过去3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新自由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表现出凌厉的进攻态势,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时至今日,完全可以说这种政策已经走过了它的黄金时期,政治与经济关系中的固有逻辑再次顽强地表现出来。首先,西方国家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发源地,曾经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输出这种社会经济政策,但就在这些国家,新自由主义的逻辑也从来没有不带折扣地完全贯彻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社会政策方面,虽然西方各国一再宣称

要削减福利,但实际上很多国家的相关支出基本上还是稳中有升。1另外,面对激

烈的国际经济竞争,西方各国也没有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撒手不管。在美国,所谓/战略贸易学派0的学者就为政府的经济干预职能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理由,即塑造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克林顿政府时期,这一学派的学者大量进入联邦政府,使他们的政策主张成为政治实践。1993年,克林顿政府公开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0发展计划,并且在此后通过了旨在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5电信法6。在此期间,美国政府为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共投入了760亿美元发展制造技术、高速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原材料和加工技术,以及生物工程和基础科学六大项目。政府在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开发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奠定了美国在这些领域的绝对优势。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正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这种/军事凯恩斯主义0政策,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形势才再度

得以改善,而国家的财政能力也才能在90年代中期得到进一步加强。o美国的此

类做法很快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效仿,这表明,/在不断扩展的国际化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各种形式的干预,在许多关键的产业和经济发展领域都是一种广泛而持11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比如,欧盟国家社会福利支出占GDP 的百分比1980年时平均为24.3%,到1990年上升到25.4%,1997年又进一步上升到了28.2%,参见李军鹏:5政府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研究6,5中国行政管理62004年第12期,第11页。另外,西方主要国家政府税收水平的变化也表明政府职能仍然有增无减。据统计,2001年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的税收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十年前相比是上升了而非下降了。世界上对资本最开放的两个国家丹麦和瑞典,其税收水平也是最高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参见Roger K i ng and Gavi n K endal,l Th e S t a te ,De m ocracy and G loba li zation ,H a m psh i re and N e w Y ork:Pa l graveM ac m illan ,2004,pp .154-155。有研究甚至证明,福利国家的社会开支还在继续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参见Jens A l ber ,/Soci alDum pi ng ,C atch-up ,or C onvergence ?E urope i n a C o m parati veG lobalC on t ext ,0Jou rnal o f Euro p e -an S oci a lP olic y ,Vo.l 10,N o .2,2000,London :SAGE pub lications ,p .107.

参见卡尔#格奥尔格#齐恩:5全球化的获利者与失败者:20世纪最后25年的经济发展6,1德2乌尔利希#贝克等:5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6,张世鹏等编译,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第179页。

久的现象0。

1在日本,1982年中曾根康弘担任首相,也举起了与/撒切尔主义0、/里根主义0类似的旗帜,即中曾根所称的/新保守主义0。在经济上,中曾根时期把变革政府功能、提高效率和应变性、减少财政支出作为改革方向,以/小政府、大社会0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和民间活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曾根执政期间已开始着手缓和各种行政规制,扩大民间机构的活动范围,推进市场自由化和国营企事业的民营化。民营化改造的成功,是中曾根改革取得的一大重要成果。但是,中曾根的新保守主义并不主张完全放任自流的自由竞争,而是强调借助国家权力和法律的力量建立有序的市场。而且从根本上说,日本式的福利模式是以使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实现现代化为目标,以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方式来体现的,中曾根及其后续者以/小政府0为目标的改革是否能够真正颠覆这种模式,还在未定之数。

至于前苏联和东欧等转型国家,在经历/休克疗法0的阵痛之后,人们纷纷开始对/市场原教旨主义0进行批判和反思。俄罗斯在普京时代重新恢复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有效控制,政府特别是在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公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东欧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也开始意识到,国家大规模地放弃其必须履行的职能,是导致东欧经济普遍衰落的根本原因,因此凯恩斯主义在这一地区又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与此同时,拉丁美洲的学者们在总结20世纪末金融危机和经济衰落带来的教训时也认识到:/这些年的经验表明,发展是国家行动与市场、保护与自由贸易相结合的结果,而这种结合是以灵活的方式解决的。0/拉丁美洲的前一个阶段表明,国家不能也不应当取代市场。近些年的经济改革进程告诉我们,市场不是万能的。,,只有当市场经济释放出的增长推动力受到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活动支持和矫正,而国家又自觉地去造就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平衡及环境或地区间的平衡时,发展才是可能的。0o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化带来的经济危机之后,拉丁美洲国家通过深刻的反思,提出了一种所谓的/新结构主义0经济理论。/新结构主义0的要点是:第一,必须有选择地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但前提是通过设计出色的产业政策创造竞争优势,内容包括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提高经济的知识基础和国家的技术能力等;第二,承认市场的力量、私人企业和外国直接投资的作用,但必须由政府去管理市场;第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必须对社会公正和减少贫困问题予以更大的关注并且采取具体行动;第四,转向世界市场应该立足于/内部发展0的战略;12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

oR .J .B arry Jones ,Th e W orl d Turned Up si d e D o wn?G lobaliza tion and the F u t ure of t he S tate ,M anch ester and New York:M an c h esterU n i vers it y Press ,2000,pp.66-67.

豪尔赫#涅托#蒙特西诺斯:5治理全球化:谋求民主治理的世界政策6,弗朗西斯科#洛佩斯#塞格雷拉主编:5全球化与世界体系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文版,第200、203页。

第五,通过有选择的自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出口导向的产业和增长政策等手

段在世界市场某些关键性生产领域取得竞争性优势,等等。

1综上所述,在对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问题的认识上,世界各国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0的过程。自由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已经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得到普遍承认,但同时相信/市场万能0的/市场原教旨主义0也已经被人们所抛弃,新自由主义理论已经盛极而衰。美国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斯蒂格里兹曾经针对该组织在非洲推行的/结构调整政策0总结道:该政策之所以归于失败,原因就在于它/错误地假设(在放松管制之后)市场会迅速满足各种需要,但问题在于,政府的许多行为恰恰来自于市场并不能提供一些基本服务这个起码的事实。0o

至于在社会政策领域,新自由主义最受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它导致了整个世界范围内及每一个国家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而这一点既与各国内部社会政治矛盾的激化及国际范围内各种极端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也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从世界范围的贫富分化来看,如果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把全世界所有国家分为5等份,那么最富有的一组与最贫困的一组之间的差距,1987年是57倍,1997年已经扩大为92倍。如果从贫富两个极端的情况来看,则1960年世界5%最富有人口所在国的年收入总额是世界5%最贫困人口所在国年收入

总额的30倍,到1997年,这一比率迅速攀升到74倍。?另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2000年5人类发展报告6,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与最穷的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在1820年是3比1,1950年是35比1,1973年是44比1,到1992年就上升到72

比1。

?许多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同样引人注目。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贫富分化最严重的恰恰是倡导新自由主义最积极的美国。据统计,这个国家5%最富裕人口和5%最贫困人口的家庭收入差距,在1947)1973年之间已经有所减少,但是在

1973)1996年之间却又增加了50%以上。?根据1991年的统计,美国人口中最富13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参见罗伯特#格涅、克里斯托瓦尔#凯:5拉美新自由主义的后果和前景6,见李其庆主编:5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6,第303页。

Jos eph E .Sti glitz ,G loba li za ti on and Its D iscon te n ts ,Ne w York and London :W.W.Nort on &Co m pany ,I n c .,2002,p .55.

UNDP H um an Devel op m en t R eport 1999,G loba li zation w ith a H uman Fa ce ,h ttp ://hd r https://www.doczj.com/doc/a84207897.html, /re -ports /global/1999/en /.

UNDP ,H um an Devel opm en t Report 2000,H u m an R i gh ts and H uman Devel op m en t ,htt p ://hdr .undp .org /reports /g l oba l/2000/en /.

Barry P .Bos wort h and Gary Bu rtl ess ed s .,Ag i ng S oc i e ties :Th e G loba l D i m ensions .W as h i ngton,DC:Brook i ngs Insti tuti on Press ,1998,p .3.

裕的10%已经拥有全国总资产的83.2%。1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大约有38%

的财富掌握在最富有的1%的家庭手中,而底层的80%的家庭则只拥有财富的

17%。o英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从1975年到1985年,英国完全失业的家庭比例从6.5%上升到16.4%,到1994年又进一步上升到19.1%,随之而来的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明显恶化,经济不平等大大增加。从1977年至今,英国实际收入低于平均水平1/2的阶层的人数已经增加了3倍;而在1984)1985年间,最富有的

1/5的人口的税后收入达到了国民总收入的43%,是战后的最高水平。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更为严重。巴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西人口中最富裕的5%和最贫困的

5%的收入的差距已经达到26倍。?至于在那些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自由

化同样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在俄罗斯,从1990年到1997年,人口中最富有的5%的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从32.7%上升到46.7%,而同期人口中最贫

困的5%的收入比例则从9.8%下降到6.2%。?这种趋势在绝大多数东欧国家及

前苏联各共和国也有明显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在哪一类国家,贫富分化的加剧不仅仅意味着贫困者收入的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及社会处境的全面下降。可以想见的是,这又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严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从而最终破坏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已经有人提出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贫富分

化才是此次遍及世界的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这一看法值得认真考虑。至于当

今世界上日益严重的极端主义乃至恐怖主义与贫富分化之间的相关性,也已经得到众多研究的证明。

20世纪末的东亚金融危机,使人们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不受国家监管的市场经

济巨大的破坏力量。?随后,比一切理论争辩都更具说服力的是,2008年波及全世

界的金融危机到来之际,从西方国家开始,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政府当作唯一可以14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

o?????W illi a m,I .R ob i nson ,/Globali sati on :N i ne Theses ofOu rE poch,0R ace and C lass ,Vo.l 38,No .2,O c -t ob er -D ece m ber 1996,p .21.

Law ren ceM i she,l J .B erstei n and J .S c hm itt ,Th e S tate o f W orking Am eric a 2000-2001,转引自刘洁5社会保障政策演进分析6,5当代财经62005年第2期,第62页。

C.f ,John Gray ,F alse Daw n )The Delusions of G loba lC ap it a lis m ,pp .29-32.

/The S t ate ofH um an Developm ent ,0U NDP REPORT 1991,see h tt p://hd r https://www.doczj.com/doc/a84207897.html, /en /m ed i a /hd r_1991_en_chap2.pd.f

/C hangi ng Today p s C onsu m p ti on Patterns forT o morro w p s Hum an Devel opm en t ,0U NDP REPORT 1998,see h tt p://hdr https://www.doczj.com/doc/a84207897.html, /en /m ed i a /hdr_1998_en_overvie w.pd.f

崔宇:5贫富分化才是经济危机的根源6,5华尔街日报6(中文版)2009年9月15日,h ttp ://ch i nese .w s.j co m /GB /20090915/CW S180758.asp 。

C.f ,Pau lH irst and Graha m eThomp s on,G lobaliza tion i n Questi on:t he Interna ti ona lE cono my and t h e P os -sibilit y of Governance ,London :Polit y Press ,1999.

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依靠的力量,而各国政府也都毫不犹豫地为/救市0迅速行动起来。在这方面,作为新自由主义大本营的美国做得毫不逊色。面对全球性的危机形势,以及政府在缓解和克服这种局势中势必承担的责任,新自由主义的反对者重新找回了他们的自信。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危机来临之际就高调评价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认为人们应该从危机中吸取教训,甚至应该把德国模式奉为全世界的榜样。这一观点虽然不乏夸张,但仍然可以被视为一个确切无疑的信号,它表明在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问题上、进而在更宏观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人们的理解将再度发生方向性的变化。

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近十几年来新自由主义在实践上遭遇的巨大挫折和在理论上受到的严厉抨击,并不意味着市场资本主义和私有制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从此失灵,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将重新占据主导地位,更不意味着世界范围的/国进民退0将成为一股主要潮流。美国奥巴马政府正试图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为突破口,促使美国经济结构实现深刻转型,使其自由市场制度向管理更为严格、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方向转变。2009年9月14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周年之际,奥巴马发表演讲时称,/我永远是自由市场力量的坚定信仰者。我相信商业和企业创造就业,而不是政府。我相信政府的角色不是贬低财富,而是扩大它的范围;不是窒息市场,而是提供有助于市场活力的基本规则和杠杆。01

概括起来,在过去的30年,新自由主义否定了国家过度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和缺乏活力的苏联模式,而后新自由主义盛极而衰,又遭到了世界经济实践的否定。但是,传统模式的简单回归是没有希望及可能的,而哪种理论和制度将取代新自由主义,尚无定见。可以预期的是,世界各个主要经济体将/自谋出路0,根据自身传统和条件,在市场动力和政府干预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各国也将努力游移于/开放市场0和/保护市场0之间,完全的保护主义与无节制的自由化同样没有出路。

三、政治民主化与制度多样化

过去的30年,整个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民主化浪潮,这不仅指一大批原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纷纷采纳了西方式的多党制议会民主政体,而且就是西方国家本身,也经历了一场/再民主化0的洗礼。

西方的/再民主化0或者如吉登斯所说的/民主的民主化0,体现为对其既有民主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充实,具体内容包括选举制的改革、议会制的完善、权力下放、

1转引自宋伟:5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削弱美国的国际地位6,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编:5国际战略研究简报62009年第39期,2009年12月5日发表。

15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机构精简等等。另外,传统民主制的一些缺陷和弊端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因而出现了若干主张对竞争型代议民主制加以改进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运动包括共识民主(consensus de m ocracy)论和慎议民主(delibera-ti v e de m ocracy)1论等等。

政治制度改革方面,英国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在威尔士和英格兰设立了地方议会,使其在广泛的领域内独立处理地方性事务,以实现权力下放。这一举措不仅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有效地克服了国家行政管理中的官僚化,而且也为解决北爱尔兰冲突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使北爱和平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与此同时,布莱尔政府对英国的世袭君主制和上议院也进行了若干改革,废除了英国王位的男性优先继承权和上议院的贵族继承制,特别是后一方面,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在实现公民政治平等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

日本是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再民主化0的西方国家。在过去30年,日本告别了战后形成的/五五体制0,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并且明确提出了/政治改革0的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推行一系列旨在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扩大地方权力的/结构改革0,其内容包括中央政府各部门的精简和重组、实行/独立行政法人制0,以及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限、强化地方自治等等。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在克服官僚主导型的决策机制、政党内部的派阀政治,以及自民党一党独大等这个国家特有的政治问题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与制度改革相伴随的是制度创新。在西方,过去30年间有越来越多的理论家与政治活动家意识到,传统的竞争性多数决民主制具有其内在的不足。在这种体制之下,胜者全胜,负者全负,产生了两方面的重大缺陷。第一,复杂的政治决策问题往往被简化为相关政策支持者与反对者的人数对比,即政治力量对比,结果导致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缺乏理性与共识。第二,少数群体的利益,尤其是一些恒定的少数群体的利益往往被忽略、被牺牲,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乃至冲突,因为一旦那些恒定的少数群体意识到他们在多数决民主体制下注定只能成为牺牲品,他们就往往会做出退出相关政治过程或者政治共同体的选择,政治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也就不可避免。正是为了克服传统民主制中存在的上述缺陷,共识民主论和慎议民主论应运而生。

1中文通常翻译为/协商民主0,但有其不妥之处,一是容易与中国的/民主协商0制度混淆,二是没有体现出这一民主理论与实践所强调的通过相关各方深入细密的讨论以达成共识、形成决策的含义。

16

共识民主又称协和式民主(consociati o nal de m ocracy),1是针对奉行简单多数决的所谓/多元主义0民主模式而提出的,强调政治决策必须建立在利益相关者的共识基础之上。共识民主论总结并提炼了欧洲一些国家,比如荷兰成功的经验,标志着欧洲传统的统合主义(coperatis m )模式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与多数决民主相比,共识民主突出的优点就是其灵活性与包容性,因为这种民主形式更注重对不同利益与要求的协调而不是单纯地根据数量上的多少进行政治博弈。共识民主在增进社会团结、降低政治成本方面的积极作用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大多数证据表明,共识体系中的输家比多数主义体系中的输家更认同政治体系及程序。民主越具有共识,失败者越有可能对民主的功能作用感到满意。0o

慎议民主则是一种近年来在西方尤其是美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实践的民主理论,它强调政治决策更多地应该体现政治利益与政治观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简单的力量对比。慎议民主在西方国家的实验具有两个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它使政治决策更具开放性、也更加理性化;其次,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普通民众在传统民主制之下因感觉到自己对决策无能为力而出现的政治冷漠,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层面上的/民主赤字0的问题。在美国,1981年由17个非政府组织发起成立了/国内政策协会0,1989年进一步发展为/国是论坛0(N ational Issue Fo -rum s ,简称I N F)。20年来,该组织举办了大量的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公共政策讨论,内容涉及家庭与子女教育、健康与社会福利、人权、移民、外交与对外政策、经济、教育、能源与环境、政府与政治等方面,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虽然该论坛并不以提出具体政策为宗旨,但它的活动在推动相关政策问题上理性的、开放的讨论,以及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的来说,共识民主与慎议民主都强调政治决策的开放性、参与性和达成共识的重要性;区别则在于,共识民主更注重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协商合作,而慎议民主更注重普通民众的参与,以及不同政治观念与立场的沟通与交流。当然,从实践上看,无论是共识民主还是慎议民主都还处在实验和探索阶段。前者仍然主要局限于原本就具有统合主义传统的北欧国家,如何在不具备这种传统的其他国家推行还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后者关注的焦点当前主要是对公共舆论的建构,虽然其最终结果会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但仍然难以抵消利益集团对国家政治过程的强17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 C.f ,Arend L ij phart ,The P olitics of A cco mm oda ti on:P lura lis m and D e m ocrac y in t h eN e t herl and s ,B er k e -l ey :U n i vers it y ofC alif orn i a Press ,1968.李普哈特在1984年发表的5论民主:21国的多数政府与共识政府6(Arend L ij phart ,De m ocrac i e s :P attern s of M ajorit ari an and C onse n sus G overnm e n t i n Tw e n t y-One Coun t ries .N e w H aven :Y al e Un ivers i ty Press ,1984)一书中又进一步对共识政治与所谓的多数政治进行了区分,并且认为,共识政治制度包括五项要素:庞大的内阁、行政与立法的平衡、多党体制、多维的问题向度和比例代表制。后来他又补充了统合主义(coperati s m )这一要素。

马库斯#克里帕茨:5全球经济与地方政府:李普哈特的共识民主和包容政治6,薛晓源、陈家刚主编:5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大影响(特别是在美国)。

如果说西方国家的/再民主化0是对传统民主制的发展和完善的话,那么一大批非西方国家则刚刚开始其民主的制度建设过程,其中既包括前苏联东欧的转型国家,也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原来的一些军人政权或者专制和独裁国家。大致来说,随着冷战的结束及西方国家的大力推动,众多的非西方国家在建立以多党议会制为核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有许多国家甚至是在/一夜之间0被民主化了,这被亨廷顿称为民主的/第三波0。1但是,由于任何政治体制的生长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这些国家又普遍缺乏西方式民主的传统、甚至缺乏民主所必需的基本文化条件,所以它们在巩固民主制度及使民主本土化方面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历史上曾经尝试过西式民主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民主制可以说已经基本上再度站稳脚跟,但其具体的制度体现仍然有待探索和完善。转型期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和矛盾使这些国家普遍意识到,保证一种独立于社会利益纠葛的强势行政权的存在至关重要。因此,它们在制度上一般来说没有可能考虑立法、行政、司法权力相互牵制的美国式总统制政府形式,也没有可能考虑政府与议会中的多数同进退的英国式议会内阁制,而是选择了一种介于议会内阁制与半总统制之间的制度,使总统既能够获得议会中多数党的支持,又能够作为不同政党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协调者与仲裁者。原苏联和东欧国家具体的政治过程往往也富于戏剧性,比如俄罗斯前任总统和现任总理普京所扮演的政治角色就是如此。

至于原苏联的五个中亚共和国,虽然在独立之后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多党制民主政体,但随后出现的政治动荡甚至武装冲突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在制度上进行调整,而一个基本的方向就是强化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机构独立于立法和司法机构的地位,从而转变为一种强势的总统制。更有甚者,有两个国家(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总统被赋予了/无限期行使总统职权0的终身总统地位。由此可见,虽然代议民主政体的根本原则乃是对国家权力的分散与制衡,但在这些转型国家,一种相反趋势的存在似乎仍然具有其必然性;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强人往往发挥了超越制度之上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些国家最终可能采用的具体的政治制度形式,目前还难以进行确切的判断。

在伊斯兰世界,20多年的民主化进程已经使民主制在当地大多数人的眼中成为最好的政治体制。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土耳其是人口最多的四个伊斯兰国家,其多党选举制都日臻成熟,其中印尼在摆脱苏哈托统治后的总统直选尤为成功。不过,政治民主化在伊斯兰国家中发展很不平衡。例如,中东国家民主化相对缓慢滞后,而伊朗尽管实现了总统直选,仍然是一个神权国家。

1亨廷顿:5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6,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

伊斯兰国家存在的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它们往往在认可民主化的同时反对西方化。其根本原因,在于伊斯兰教与西方的世俗主义与物质主义世界观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事实上,伊斯兰国家在使民族和宗教传统与自由民主制相结合方面已经做出一些独特的探索,但其具体做法往往让西方人充满疑虑,而且也的确还不能说已经取得了成功。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以后的制度建设与政治过程。在伊斯兰世界,一个看似无法走出的困境在于:任何政府如果意欲强行世俗化即对伊斯兰主义采取压制政策,那么它就不仅在理念上与其自由取向相矛盾,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不走向威权化的道路,从而与民主原则渐行渐远;而如果它试图与伊斯兰主义结盟,那么从西方通行的意义上说它就根本不可能是一个真正/自由的0、世俗的政府。换言之,一个民主的、世俗化的政府与伊斯兰宗教传统能否并行不悖,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但也有观点认为,许多西方研究者断言伊斯兰教同现代民主不相容,现已被事实证明是一种错误

的结论。1看起来,在伊斯兰世界政治发展的问题上,无论是伊斯兰国家,还是外部世界,都需要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宽容与更多的创造性,也许更需要某种崭新的政治思维和政治智慧。

除了古巴以外,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已在形式上实现了多党民主制。在亚洲和非洲,民主化同样获得了重大进展。在东亚和东南亚,继韩国的民主化之后,原来的威权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和泰国相继建立了多党制民主政体,长期一党执政的新加坡也出现了多党选举。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大部分走上了民主化之路,南部非洲国家则都已经成为宪法意义上的民主国家。但另一方面,在这些地区,民主的实际运作仍然问题重重。在亚洲,/第三波0中出现的民主国家基本上还没有完全摆脱政治动荡的困扰,一种法律至上、相互宽容的民主政治文化尚未形成;而在非洲,由于家庭、村落和族群仍然是人们生活的重心、忠诚的对象及基本的政治单元,国民国家的建设仍未彻底完成,因而民主或者往往成为削弱了政府

行动能力的政治斗争的工具,或者干脆蜕变为一种选举游戏。o另外,类似中亚转

型国家的强人政治现象,同样也出现在众多的非洲国家。

总的来说,与西方成熟的民主国家相比,非西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远未完成。19三十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

1

o沙特阿拉伯5阿拉伯新闻62009年4月13日发表社论说:/当代流行在西方国家的所谓-伊斯兰恐惧症.(Is l a m ophob ia)﹐最突出的表现是断言,伊斯兰是保守﹑落后﹑反动的宗教,与现代民主不能兼容,但是事实证明是无稽之谈,别有用心的谎言。人们注意到,在整个穆斯林世界,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多党制和民主选举蔚然成风,波澜壮阔,形成了光彩夺目的亮丽风景线。0参见/伊斯兰之光0网站,h tt p://www.nori s -l a m.co m /ht m l/53/n-5553.h t m l 。

这一方面反映在/反对党抵制大选和大选结果不被失败候选人接受并造成社会动荡加剧、在任领导人经选举发生的更迭减少以及选民投票率呈下降趋势等方面0,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当权者利用权力修改选举法,制定不利于竞争对手的条款或规定,使政治竞争处于非公平状态0等。参见贺文萍:5论非洲民主化6,5西亚非洲62002年第6期,第26页。

但这里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第一,不能以西式民主制作为衡量非西方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标准,一种/普遍同质的国家01并不值得追求,也不可能获得实现,因为实际上就是西方各国之间,民主的制度表现也各有不同,而且其民主制的完善过程至今也尚未终结。第二,非西方国家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固然妨碍了这些国家向西式民主制靠拢的过程,但另一方面,这些本土因素也有可能成为新制度的生长点,这种可能性尤其需要得到各相关国家的政治家与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比如李普哈特就认为,与西方各民族相比,亚洲与非洲的人民天生就具有慎思熟虑、追求共识的倾向。在非洲国家,各部落的决策往往都要经过集体讨论,并且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因此可以说共识民主制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基础。换言之,非西方世界追求共识的政治文化既可被视为反对多数决民主制的

保守势力,但同时又意味着这些国家能够提供一块培育共识民主制的沃土。o因

此,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寻找一种能够超越西方中心论的对政治民主的理解,这将是非西方国家成功实现民主本土化的基本前提。这个探索必将是一个痛苦的、但同时又令人充满期冀的过程。

四、新社会运动和公共社会的兴起

新社会运动的兴起,亦是过去30年世界政治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所谓新社会运动,指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于西方国家的环境保护主义、和平主义、女性主义、人权运动,以及旨在争取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同性恋者权利的运动等等。新社会运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首先,它超越了阶级界限和传统上左与右的划分;其次,它追求的主要是非物质性的利益,因此它的兴起也被视为西方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0的一个标志。新社会运动对传统的政治结构和政治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某些新社会运动,如主张环境保护主义的绿党已经融入原有的政治格局,并主动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成立于1980年的德国绿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在1998)2002年与社会民主党一同组成了联合政府。至于新社会运动的一些基本追求,比如环境保护、女性主义和人权运动等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已经成为各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从政治上说,虽然新社会运动的活动方式类似于压力集团,但又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们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国民国家的框架,往往成为国际性的现象,并且成为全球化进程中非常令20

5国际政治研究62010年第1期

1

o/普遍同质国家0(un i vers al ho m ogenous state)是法国黑格尔研究者科耶夫(A lexander Koj ev)提出的概念。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5历史的终结6一书中运用这个概念,指历史的终结之处出现的、与人类基本需求相一致的国家。

A rend L ij phart ,P attern s of D e m oc rac y:G overnm ent F orm s and P erfor m an ce in Thirt y-S i x Coun tri e s ,N e w H aven :Y al e Un ivers i ty Press ,1999.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库

一、单选题 1、当代世界经济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2、在战后初期,美国对不发达国家推行“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即通过技术、经济援助等形式,来实现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渗透与控制。这一计划又称:(“第四点计划”)杜鲁门《国会咨文》第四点 3、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4、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 5、第三世界被称作“失去的十年”是指20世纪(80年代) 6、按照APEC的目标规定,中国与APEC其他成员间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应该在:(2020年) 7、在APEC发展过程中,确定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的重要会议是:(茂物会议(1994 印尼)) 8、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9、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正式运行)) 10、1983年,为与苏联争霸,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一项计划,拉开了新一轮世界科技战的序幕。这一计划是:(“星球大战”计划) 11、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趋势,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 12、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中最为突出的是调

整:(产业结构) 13、“三个世界”开始形成是在:( A ) A、 B、20世纪 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14、当今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是:(20世纪60年代) 15、当今世界最大的贸易国是:(美国) 16、当今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是:(中国) 17、当今世界最大的债务国是:(美国) 18、下列关于美国总统的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直接对 选民负责) 19、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执政是代表:(共和党) 奥巴马 是共和党人 20、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是代表:(自民党)菅直人 是民主党人,并且是民主党创始人 21、《日本国宪法》规定,日本天皇:(是日本国的象征) 是两大竞选集团 22、下列关于美国两党政治制度的说法中唯一正确的是:(是两大竞选集团) 23、在西欧国家中,实行总统制最为典型的国家是:(法国)法国现任总统为萨科齐 24、在西欧国家中,实行委员制的国家是:(瑞士) 25、在英国政坛长期轮流执政的两个党是:(保守党和工党) 26、当今英国首相执政是代表:(保守党) 卡梅伦 27、1986年,欧共体第三次扩大,成员达到12国。这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辨析题 1.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 解答:正确。 国际经济协调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没有国际经济协调,世界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行,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国际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国际经济协调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本质要求,它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同时本身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各地区经济联成一个整体。然而,经济全球化进程却受到民族国家壁垒的限制。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关系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疆界,都有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追求的经济目标也有所不同,需要在世界经济中运用国家权力来保护和扩展各自的利益,因此,彼此间的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某种形式的协调来消除经济全球化客观趋势和民族国家壁垒之间的矛盾,它既可以由全球性、地区性或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机构出面进行,也可以由各国政府直接派代表协商进行,如两国或数国之间不定期的贸易谈判、两国或数国之间定期的会晤协商制度等。通过这些渠道和方式,各国政府调整各自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关税政策和外贸政策,达到合作和协调的目的。 (2)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虽然导致国际经济协调产生的必然性,但没有保证协调结果的平等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经济协调在世界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协调机制趋于完善,形式趋于多样化。而国际经济协调越发达、越有效,就越能促进各国相互依存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国际经济协调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涉及国家间根本利益的对立,任何国家都不会做出妥协或让步,还有可能引发冲突。现存的各个经济集团之间多少具有一些排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带来困难。而且,国际经济协调仍然是在不同的主权国家之间进行的,其基础仍然是国家实力,主权国家仍然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来参与协调的,最终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一些国际经济组织,长期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支配地位,它们的活动和规则往往更多反映西方大国意志,中小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长期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从短期或局部看,还有可能受到损害,引起南北矛盾激化,更加突出国际经济协调的局限性。 2.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立、发展和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挑战。 解答:正确。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科技革命改变着国家主权行使的范围和空间。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无力控制跨国信息流动的内容和方式,限制了其行使主权的范围和空间,难以捍卫其“信息边疆”。更为严重的是,在科技方面处于遥遥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治宣传、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那些它们不“满意”的发展中国家发动心理战,挑起这些国家的反政府情绪,影响该国政府的决策和促使政府倒台。 经济全球化改变了过去那种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享有的至高无上的主权的观念,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制约着国家的经济自主权。对发展中国家来讲,特别是那些处在对发达国家单方面依附状态中的发展中国家,国家主权受到牵制和制约的程度更甚。在区域集团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后两极格局演变的主线是( D )。 A、中美苏“大三角”战略 B、东西方阵营全面对抗 C、德国的统一 D、美苏争霸 2、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金融领域的中心地位的是( B )。 A、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B、"布雷顿森林协定"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3、从建国到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主要外交政策是( A )。 A、"一边倒" B、反对"帝修反" C、"联美反苏" D、"一条线、一大片" 4、中苏关系于( C )完全破裂。 A、1964年法国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时 B、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武装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 C、1969年苏联严重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时 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 5、美国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C )。 A、尼克松总统时期 B、肯尼迪总统时期 C、卡特总统时期 D、里根总统时期 6、标志着第三世界形成的是( C )。 A、东亚与北非等国独立 B、1960年非洲17国独立 C、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 D、1968年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瓦解 7、和平与发展是中国( B )。 A、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B、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C、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D、一项基本国策 8、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B )。 A、蒙古 B、苏联 C、阿尔巴尼亚 D、朝鲜 9、第三世界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D )。 A、同美苏超级大国对抗 B、同西欧、日本结盟 C、同中国结盟 D、不结盟 10、中国何时加入WTO( D ) A、1999年11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2月 11、9.11事件以后,美国继打击阿富汗后,将矛头直指哪个国家( B ) A、伊朗 B、伊拉克 C、朝鲜 D、叙利亚 12、战后发达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A )。 A、发达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握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13、冷战时期,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是( B )。 A、新东方政策 B、遏制政策 C、“两个半战争”战略 D、缓和战略 14、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 D ) A、"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B、"全面伙伴关系" C、"面向21世纪的长期友好、全面合作关系" D、"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D ) A.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 B.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 C,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D.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2、国际新形势下邓小平提出的灵活务实的外交战略方针有( ABD )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复习提纲 一、知识梳理: A: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出现了和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主要权力掌握在。 俄国十月革命:时间,地点在彼得格勒,领导人。起义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主席是列宁。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了,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奥议和,退出一战。1918年3月,苏俄迁都到莫斯科。 新政权的巩固:进行了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完成。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内容(新在什么地方): 。意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而言的。年苏联成立,年,苏联解体。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20世纪20到30年代苏联所取得的建设成就:完成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苏联由变成了。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的形成,其特点是。 这段内容比较重要的材料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请回答:我国较早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杂志和文章有哪些?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这反映了十月革命的什么意义?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所说的“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什么政策?为了改正这一错误,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具体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于什么政策而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里是说的“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形成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凡尔赛体系:会议:,去操纵作用的是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的,美国的。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内容包括:领土:。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的独立。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考试比较容易考的是:殖民地、政治。以此为主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统治的新秩序。 国联成立于年,被控制。 华盛顿体系:会议,起主要作用的是三国,调整的是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最尖锐的是矛盾。1922年签署了,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有利于。因为 。所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可能维持下去。 C:经济大危机:1929年经济危机,在爆发。特点是。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复习提纲 备注:记得看时事报告P52,P78 页,做后面的单选及多选题 1. 格局:就是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 2.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领导人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战时的第二次首脑会议。 宗旨:划分势力范围,商讨战后大国合作和维护世界秩序的问题。 主要内容:苏美英占德原则 各国联合对日方针 组建联合国 波兰边界划分 结果:形成雅尔塔体系。 3. 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1943年德黑兰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4.1946年3月5日,铁幕演说P3 5. 马歇尔计划 6. 1949年4月4日,12国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同年8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 7. 1949年1月,杜鲁门在其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出美国外交方面的四点行动计划。其中第四点内容是,利用技术和输出资本对不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和政治渗透。 8. 1947年7-8月,苏,保,捷,匈,波,罗5国签订贸易协定,称作“莫洛托夫”计划。与西方的马歇尔计划相对抗。 9. 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10. 1955年5月14日,苏,波,捷,匈,保,罗,阿和民主德国签订《华沙条约》 11. 美苏争霸的态势:P7 70年到80年代中期,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霸权,攻守的态势互有转换: ①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 ②80年代,美国采取了攻势,苏联则处于守势。 12. 尼克松主义主张:P8 13. 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9年出兵阿富汗。 14. 战后形成的世界两极格局的特点: ①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 ②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 ③两种类型的经济并行发展 ④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 ⑤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15.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P14 16.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P16 17. 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冷战思维是冷战时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以美苏争霸世界为中心,以两大阵营,两大集团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全面对抗为基础的一种战略思维模式。 两大要素: ①以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为出发点和归宿;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考核作业3答案 你的得分:100 完成日期:2016年05月20日10点09分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 分,共5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由亚非发起独立召开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卢萨卡会议 2.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B.石油输出国组织 C.南方首脑会议 D.七十七国集团 E.西非经济共同体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A.宗教问题 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 D.巴勒斯坦问题 E.民族问题 4.首次提出第三世界概念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卡翁达 D.阿尔弗雷德-索维 5.当今世界发展问题的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达国家的发展 C.北方国家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6.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与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不断扩大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7.第一次亚非会议又名()。 A.开罗会议 B.万隆会议 C.新德里会议 D.吉隆坡会议 8.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的著名原则是()。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不干涉内政 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9.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是在()。 A.1959年 B.1960年 C.1961年 D.1962年 10.77国集团的活动方式是()。 A.在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B.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C.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D.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举行部长级会议研究对策,协调行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题 1.简述二战后两极格局的特点 第一、政治上两大力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势不两立第二、军事上两大集团(北约与华约)强烈对抗 第三、两种类型的经济(市场与计划)并行发展,交往较少。第四、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第五、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2.简述推动多极化的有利因素 第一,世界经济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之势推动多极化进程第二,世界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改组有利于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第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对单极化倾向产生制衡作用。第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要求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3.简述二战后国际贸易大发展的基本特征(1)发展速度快,交易规模大 (2)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3)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制成品中又以技术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为快。第二,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在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也逐年扩大。 (4)贸易地区分布出现重大变化

二战后,国际贸易被欧美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已经被打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家贸易中迅速崛起。先是“四小龙”,后是中国大陆的崛起,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第一大国。 (5)知识产权成为重要内容 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已有一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4. 简述美国基本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共和制:共和制是指由通过国民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民意机构和公职人员监督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联邦制:联邦制是指由若干成员国(或邦、州)联合组成统一国家的制度,它是国家形式“复合制”中的一种。 三权分立:在宪法的约束下,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由法院行使,这三个部门彼此保持一定独立,但又互相制约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拥有修改宪法和制订法律,审批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批准政府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总统对高级官员的任命,调查特殊事件及对总统和副总统的复选、弹劾等权力。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集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于一身,总揽行政权力。宪法授予总统的权力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力、行政权力、立法倡议权和否决权、外交权、军事权。

2018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三次试题答案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3.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是导致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选择一项: A. 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正确 B. 国家力量的变化 C. 外交政策的变化 D. 国家利益的改变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的变化 题目2 不正确 获得6.00分中的0.00分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主权国家构成的要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固定的领土 B.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C. 定居的居民正确 D. 完整的主权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固定的领土, 定居的居民, 有一定形式的政府, 完整的主权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国际社会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家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经常的联系而形成的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4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多选题】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C.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D. 经济危机的结束 反馈 正确答案是: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经济的发展 题目5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判断题】军事实力是国家防御外来侵略和安全自卫的能力,是国家实力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国力强弱的最直接反映。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6 未回答 满分3.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单选题】国家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国家目标 B. 国家影响 C. 国家力量 D. 国家利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国家力量 题目7 未回答 满分6.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17年3月西交《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业考核试题(卷)与答案

西安交通大学17年3月课程考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作业考核试题 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联合国的主要审议机构是:() A. 联合国大会 B. 安理会 C. 国际法院 D. 秘书处 正确答案:A 2. 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A. 法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比利时 正确答案:A 3. 组成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总共有:() A. 10个 B. 15个 C. 20个 D. 25个 正确答案:B 4. 1959年,英国、丹麦、挪威、瑞典、瑞士、奥地利等6国成立的与欧共体相对抗的经济合作组织是:() A. “华沙条约组织” B. “经互会” C.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D. “马格里布经济共同体” 正确答案:C 5. 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执政是代表:() A. 自民党 B. 民主党 C. 社会党 D. 共和党 正确答案:D 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现有成员国:() A. 15个 B. 28个

C. 24个 D. 26个 正确答案:B 7. 在PEC发展过程中,确定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目标的重要会议是:() A. 茂物会议(1994 印尼) B. 大阪会议 C. 马尼拉会议 D. 奥克兰会议 正确答案:A 8. 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 A. 英国 B. 法国 C. 加拿大 D. 日本 正确答案:B 9. 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A.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B. 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 朝鲜战争的爆发 正确答案:C 10. 在20世纪70年代,实行“新东方政策”以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国家关系的西欧国家是:() A. 徳意志民主共和国 B.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C. 法国 D. 意大利 正确答案:B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到200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 A. 第三大贸易国 B. 第四大贸易国 C. 第五大贸易国 D. 第六大贸易国 正确答案:A 12. 在英国政坛长期轮流执政的两个党是:() A. 民主党和共和党 B. 激进党和保守党 C. 保守党和工党 D. 民主党和社会党 正确答案:C 13. 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 A. 中曾根康弘 B. 田中角荣 C. 小渊惠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版)知识点 1、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行为主体 答:主权国家、国际经济组织和企业(跨国公司) 2、世界经济行为体 答: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经济协调 3、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O)、以世界银行(WB)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和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IMO、WB为核心的,WTO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 4、世界市场的概念 答:(1)世界市场是由国际货物、服务和知识产权交易而把各国国内市场联系起来的世界范围的交换领域。国际分工的发展决定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发展又影响国际分工的发展。 (2)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交换产品、服务、科技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各国之间的市场综合组成。 5、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命题 答:(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指是国家、民族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生产要素的跨国界运动的过程,也是实现全球资源跨国界的基础。 (2)经济全球化直接表现为贸易的自由化、金融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4)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6、世界银行(WB)的概念和作用 答:(1)概念: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是一个政府间的金融机构。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 1、确立:通过巴黎和会(1919年1~6月)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建立了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 2、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等。 3、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4、维护工具:国际联盟(英、法操纵)。 5、影响: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 6、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7、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给人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共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经济、军事实力强大,苏联成为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3、正式形成: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4、结束标志: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5、主要内容:处置德、日等战败国;重新确立战后欧、亚政治地图。 6、维护工具:联合国 7、评价:两极格局以美苏实力均势为基础,实质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美苏争霸给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 1、出现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称霸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主要力量中心:“一超”(美国);“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终结,新的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和平的局势并不稳定。 四、重要国际组织 1、国际性政治军事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华约和北约等。 2、经济合作和其他组织:国际联盟、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 五、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 1、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期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 2、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体现了强权政治色彩。在当今条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题型练习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题型练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 A、美苏等大国划分势力范围 B、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C、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D、确立战后世界秩序 2、揭开冷战序幕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B、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C、凯南8000字电报 D、“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3、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 A、基辛格 B、乔治·凯南 C、布热津斯基 D、杜勒斯 4、“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5、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激烈地争霸世界,其争霸的基本态 势是() A、美攻苏守 B、美守苏攻 C、美苏互不干涉 D、美苏互有攻守 二、多项选择题 1、美国实行冷战的主要步骤有() A、提出并实行第四点计划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联合西方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组建北约组织 E、合并英法美占领区,成立西德 2、为了对付美国的遏制政策,苏联采取的反措施包括() A、与中国结成同盟 B、组建华沙条约组织 C、成立民主德国 D、推行第四点计划 E、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 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有() A、两德统一 B、华约解散 C、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 D、苏联解体 E、东欧剧变 三、辨析题 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便由两极演变为美国独霸世界的单极格局。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确立了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领域中心地位的是() 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协定书》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2、1949年,美国杜鲁门政府为了加强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政治渗透,提出了() A、“第四点计划” B、“马歇尔计划” C、“洛美协定” D、“第五点计划” 3、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 A、美英日 B、美欧日 C、韩日美 D、美英法 4、截至2013年底,欧洲联盟共有成员() A、15个 B、28个 C、21个 D、25个 5、1947年美国为了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大量输出本国商品,筹组的多边性国际组织是()A、世界贸易组织B、巴黎统筹委员会 C、关贸总协定 D、马歇尔计划 二、多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巨大的经济优势来夺取世界经济霸权,采取的措施有() A、在国际金融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B、在国际贸易领域,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C、通过经济援助,实现其对西欧、日本在经济上的控制 D、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在经济上控制不发达的受援国 E、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战后初期,美国为实现其世界经济霸权而积极主张建立的世界经济组织有()A、国际贸易机构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E、经济互助委员会 3、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是() A、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B、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 C、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 D、新科技革命产生重要影响 E、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