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评怎么写

影评怎么写

影评怎么写
影评怎么写

影评其实和情书一样,把很简单的三个字用极为复杂的方式表达出来。情书的核心就是三个字:我爱你。至于说你多么美,有多么吸引我,我没了你怎么吃不下饭,那全然是修饰,用来证明我确实爱你。影评的核心也是三个字:好看吗?好看,为什么好看。不好看,片子的缺点在哪里?

所以,影评是最好写的。“赞!”,这是影评。“烂!”,这也是影评。影评的最基本功用就是表达观众的好恶,然后可能的话,再补充一些理由上去,证明你并非是简单好恶。有没有这种分析过程并不重要,态度表达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你的影评是要写出来给人看的,那么别人最迫切需要知道的是这部影片好看不好看?你的经验,可以做为他的参考。

很多网友说“哎呀,影评很难写啊!”这主要是指电影的分析部份。一般的观众看完了电影以后,很难说出导演是什么风格,曾经执导过什么片子,片子的主题来源于哪里,其中有什么人文精神。但是作为观众,有必要一定要去谈这些东西么?那些东西只是作为一个注脚,去论证为什么好,或者为什么孬。要是觉得必须写上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影评”,那就是把盘子里的萝卜雕花当主菜对待了。

事实上,电影杂志上也好,报纸专栏也好,很多影评云里雾里大侃一通,让人心惊肉跳不已,面对作者的电影知识感觉毛孔痉挛。但是读完几千字以后,可能心头却是非常茫然:说那么多,这片子究竟好看不好看啊?大家看电影,是因为好看而去看,不是为了电影知识去看,不是为了去受电影教育,不是为了去“引起深深的思索”。

影评按照文体分两路走,一路是说明文---讲讲导演是谁,片子花了多少,用了什么CGI,在哪里取的景,内容精彩不精彩,出彩的地方在哪里,不足地方是什么。这种影评的好处是能迅速让读者对电影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透过资料判断是否值得一看。

另一路是抒情散文---其实应该叫做影感,就是你看了片子有什么感受。这种经验对别人非常重要,因为这种体验是可以供别人分享和回应的。每个人看完电影以后的感觉各不相同,而别人的感受是可以透过影评来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大家也会因此而相互交流,交换这种体验。如此,人生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看电影》、《新电影》、《环球银幕》上的影评都是不足作为借鉴的,因为他们收费。媒体上的影评可信度非常低下,往往为投资商所左右。在正式媒体的影评和普通网友的影评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后者,因为他不收钱,他是诚实的,不会为票房而去造势。在一篇5000字的专业影评和网友一个字的评语之间,我更看重后者,因为它直接而不加矫饰,不会把我最需要的信息掩藏在一堆修辞里艰于寻找。

言为心声,修辞只是不得以而采取的修饰,引用文献只是因为作者对自己不自信,所以要拉外援来助威。而对于我个人来说,趣味是影评的第一要务。看电影本来是为了放松娱乐,看了影评以后居然把喜剧都给看沉重了,那样的人生是失败中的失败。

影评是世界上最好写的文章,因为一个字也得,一万个字也得。但是最关键的是你得拿起笔来写。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新加坡全才导演梁智强的作品年表里,有三部是可以拿出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的,分别是2002年的《小孩不笨》、2003年的《跑吧,孩子》,和2006年的《小孩不笨2》。把这三部作品放在一起,不止是因为三部都是儿童题材,都由相同的主要演员饰演,都在剧情和叙事手法上匠心独运又颇为相似,还是因为,这三部作品都在通过孩子相对单纯而明晰的世界传达着现实世界中一些最质朴而又最深刻的道理,而其中不管是明示还是暗喻,导演一直关心也一直试图在强调的,似乎离不开两个字:沟通。不管是家长、老师与孩子间的教育脱节,学校、社会与学生间的权力失衡,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吵吵闹闹,大人与大人之间的勾心斗角,都关乎沟通,关乎交流,关乎打开心门的那把钥匙,关乎架在人与人之间的那道桥梁。

一:不一样的声音

其实,在三部影片中,你除了能不断重复看到熟悉的面孔外,并不见剧情有任何关联,三部影片也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有自己标志性的叙事主题。

而这个主题,要么在影片开始来点提示,要么在影片结尾给点深思。

《小孩不笨》:“你们怎么那么听话啊?!”

相对于对家长蛮横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对学校某些老师不明视听的管理方式的批评揭露,对孩子在这种无可避免的教育环境中的自我认知和救赎的启示占了更重的分量。片中的“话事人”(在影片中以之为主线来展开叙事并伴有其大量独白的主人公之一)是个一切都遵从老妈教导的孩子,这导致他性格懦弱而没有主见,不但会在自己家里被别人欺负,而且不能维护公正以赢得友谊;也导致他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端个盘子会全洒掉,面对劫匪的威吓都激发不出自己泡咖啡涂面包的能力。而在影片的最后,这个孩子明显的已经获得了这种“不

听话”,有自己想法的能力。

《跑吧,孩子》:没有鞋子的时候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现在有鞋子了,我们知道问题在哪里了吗?

根据伊朗著名电影《小鞋子》而制作,《小鞋子》我还没有看过,但是这部电影在描写两个懂事的孩子为了鞋子而艰辛的努力与追寻的同时也很细致的刻画了阻挠鞋子的获得的每个阻隔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朋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至于片尾导演打出来的那行字幕,看似无关乎整个叙事的脉络,但是这个疑问又似乎恰到好处,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接着会冒出来,简单的追寻永远比彷徨的挣扎来得快乐。

《小孩不笨2》: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很久了,对吗?

在这部电影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问题被最明确的摆在了面前,而散布在电影中,是探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怎样从一个“烂苹果”中发现有价值的部分,怎样给犯错的孩子一个机会,怎样让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亮到最大处,相较于《小孩不笨》第一部,家长占据了主动的位置。赞美多一点,责骂少一点,才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那把钥匙。

二:一样的问题

这三部影片里都没有恶人,那看似粗暴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老师,欺负他人的同学,其实本质上都是一些可以沟通和获得理解的对象。但是我们还是看到善良的心灵仍然不断得受到伤害,向上的信念依然不断的受到打击,挣扎的愿望依然面临重重人为的阻隔,为什么?有时候矛盾产生、麻烦发生,也许根本不是人心的问题,而只是,方式的问题。

《小孩不笨》里小胖子的爸爸和国彬的爸爸之间不断的意外遭遇并发生碰撞和摩擦,火爆脾气的小胖爸爸总是不听国彬爸爸的解释;《跑吧,孩子》里的明顺和周杰坤之间争执和伤害,争强好胜养尊处优的明顺根本不理解一双鞋对杰坤来说意味着什么;《小孩不笨2》里家长和孩子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家长一方总是粗暴而蛮横的强制干预着孩子的世界,缺乏沟通的状态使得一家人形同陌路。在这些影片的情绪张力中,我们似乎能听到那一声声一遍遍无奈的疑问:

为什么不听我解释,为什么不让我说话?

为什么我的好做的差,得到的都是责骂,我该怎样做才能让你满意?

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就把我的行为定义为坏行为,不问子寅卯丑就把我定义为坏孩子,为什么我在你们这里总是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你对自己总是宽容的,而对别人总是百般挑剔?

为什么我们明明相爱,却注定还是要深深伤害……

所有这些故事,似乎都不仅仅是在讲小孩子和大人之间的事。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封闭状态,只要在多于一个人的空间里,都是会存在的。人做为个体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节奏,了解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但是要想被别人理解和聆听,就有很多东西不在控制,观念、脾性、方式的差异往往让我们在交流中碰壁,也往往导致原本简单的表达,乃至完全善意的沟通变成自说自话,然后满腹怨气,不求其次而甘做自己,不在控制的失落慢慢将心灵打入封闭的

巢穴里。

而最可悲的是在相亲相爱的人之间,彻底失去了沟通的桥梁,然后有心而无力,眼睁睁的看着关系恶化却不知道手该伸向何处。就像在《小孩不笨2》里成才和他的爸爸。成才的爸爸不希望成才学会打架走自己的老路,但是自己大老粗的脾性又使得他对成才的教育方式非打即骂。在他的朋友的开导下他也尝试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态度,主动买书包哄儿子开心,而且颇为肉麻的冒出一句:儿子,I love you.但是早已叛逆成性的成才却丝毫不接受他的好意,沟通不成反而再起争端,气恼的父亲采取的解决方式还是家庭暴力。

人们在起争端的时候,总是喜欢把矛盾归结到心的问题,孩子可以冲家长喊:你根本不爱我;家长也可以对孩子训:想不到你变成这样一个坏孩子。而难道,人与人之间的大部分问题,真的是心的问题?人心不古、人心不行,这样的想法用到亲人身上往往是那么的幼稚,难道只有到生离死别的重要关头,才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小孩不哭》里,妈妈总是以为国彬是不勤奋不肯用心,为此劳累而心痛不已,等到后来得了白血病躺在病床上再也挥不起鞭子的时候,才知道国彬不是不肯用心,而是真的不适合学习;《跑吧,孩子》里,明顺一直争强好胜对杰坤百般刁难,自己出国将要离开的时候才知道友情的可贵、明白朋友的苦衷;《小孩不哭2》里,成才与爸爸之间的交流只有责骂和摔打,直到爸爸为了挡住挨着自己身上的拳头被人推到危在旦夕的时候,才慢慢明白他对自己那大海般深厚的爱。导演不断的讲述着这些令人感动又叹惋的故事,是不是在暗示我们这些大道理明白一堆却从来不会从细节处深入生活的人应该在恰当的时候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呢?哪怕仅仅是对家人、对朋友,对你真正爱护又在意着的这些人。

放大到更广阔的领域,常听人慨叹社会炎凉、世道冷漠,而其实,也许在某种意义上,冷漠的并不是人情,并不是人心,而仅仅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那道桥梁,还没有架好,心与心之间,打开的那把钥匙,锈蚀了。

梁智强导演的这三部电影,结尾处总是释怀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都在不断的努力和爱心的召唤下,被化解掉了。《小孩不哭》里最后三个孩子凑在一起说“其实每个妈妈都是好妈妈”;《跑吧,孩子》中,杰坤兄妹得到了明顺送来的鞋子;《小孩不哭2》里更是孩子家长校长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似乎绕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点,那就是只要有真爱在,一定可以找到沟通的方式,你愿意相信这一点吗?

无论怎样,也许会一直记得,简单生活简单爱从来都没有那样简单,心脏要鲜活而健康的有力跳动,一定有长了翅膀的心灵在空中相拥。

人的感情有很多种,父母与孩子间的爱虽然没有爱情那样的轰轰烈烈,但却有着如蓝天大海般的博大与永恒。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每个人从来到世间的那天起就带着这份来自上天的宝物启程。一路成长,这件护身符一定会保佑你逢凶化吉,遇难逞祥,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被再多的人所唾弃,爸爸妈妈也不会放弃你。

但是蓝天大海也会有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就是大人和小孩沟通不良的时候。自己小时也有恨父母的时候,现在想想多半都是自己不对,小孩的自尊心有时比大人还强,容不得半点

批评。大人们也有自己的问题,他们在拼命工作养活孩子之余其实也很享受那种当大人的感觉,那种高高在上,不容违抗的感觉。父母对子女的好是不容置疑的,但那不代表孩子可以挑战他们的地位,可以没大没小。所以大人们偏偏最爱把小孩当菜鸟看待,那种轻蔑的眼神不知让多少孩子坚信他们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

影片讲述了三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老师的故事。成才在一个贫困暴力的单亲家庭里长大。成才的爸爸因为自己从小不读书才导致打架坐牢腿被打断的人生悲剧,他希望成才不要像他那样不成才,但教育不得法,每每用暴力解决问题。结果成才也变成一个不读书爱反抗大人的孩子。在一次和老师的打架事件中他被学校开除了。当被主流社会抛弃后,成才只能在街头黑帮兄弟那里才能找到自己价值的认同。最后还是他的爸爸用生命把他从罪恶的沉沦中拯救出来,他又回到学校,后来成了武术冠军。

学谦是成才的同学加死党,一个在生活优越的中产家庭中成长的少年,但他的父母因为忙于赚钱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所有从来不关心他的想法,总是挫伤他的自尊心和成就感,让他感觉那是个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的家,只是个睡觉的地方。也是在那次和老师的打架事件后,他被学校处以在众多同学面前被鞭打的惩罚(新加坡有鞭刑,连小孩都不放过,真是搞笑)。内心受到严重创伤的学谦也混迹于黑帮中,结果被黑帮利用,导致在光天化日抢劫街头老婆婆。最后是他爸爸在人群中跪下来求老婆婆开恩,才饶了他儿子不用去坐牢。学谦终于和父母化解了矛盾。

才上小学的杰利是学谦的弟弟,小小的年纪用他那睿智的眼神冷眼看着这世间的风云变幻。虽然很多事情他都看得明白,但没有人会理睬八岁小孩的意见,所以他也只能冷冷看着。当然毕竟他还只是个小孩,对大人如何怀孕生子的事情一知半解,才会在主题沉重的本片中搞出最搞笑的少女怀孕乌龙事件来。对杰利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小演唱会了,但爸爸妈妈都很忙,于是他省吃俭用要赚钱来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来看他的小演唱会,真是谁知天下孩子心哪!但他也是最讲义气的,当知道哥哥有难时,他把钱都给了哥哥。杰利还发明了Familay (家庭)的含义,就是Fa-Mi-I-Love-You(爸爸,妈妈,我爱你)。

——观看《小孩不笨2》影片后感

你是否还记得,你被人称赞和赏识过?同时你是否称赞和赏识过别人?你最后一次被别人称赞和赏识又是几时?你最后一次称赞和赏识别人是几时?在儿童文学课上,刘老师不仅给我们上的课精彩,同时他给我们观看的每部电影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小孩不笨2》是一部富有哲理而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故事讲述得是两个在新加坡的中国家庭和三个孩子。透过两个家庭和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这唤醒天下父母都必须深深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

现在我来谈谈《小孩不笨2》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征

其一、具有造型性。

电影是视觉艺术,极富造型表现力。剧本中所描述的一切,应该是可见的、运动的,可以通过电影表现手段展现于银幕,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小孩不笨2》中这一特点体现得极为突出。影片中设计者设计了家长对其孩子管教和唠叨时,孩子所听到的话不是左耳进右耳出,就是右耳进左耳出的一系列可见的直观动画,很好地体现了电影是视觉艺术,极富造型表现力这一效果。这让我们在视觉上满足之后,同时当今社会的教育及代沟问题也使我们不由深思。

其二、具有逼真性。

这一特征要求剧本的描写应该是自然的、真切的、合乎逻辑的。无论是情节结构的安排、任务关系的设置等都要求真实可信。居于这点,最普遍的是来源与生活了。《小孩不笨2》通过日常小事来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片中三个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见之事,他们的生活情景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对话都是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的。片中15岁的学谦和8岁的杰瑞是兄弟俩,他们的家庭是新加坡的中产阶级,父母都忙着赚钱,很少与孩子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称赞。学谦的同学成才和他的父亲之间也存在同样的沟通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低,做过牢,为了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他非常苛刻地管教成才,父子俩整日拳脚相向,最后两个家庭的教育都适得其反。影片中的一幕幕,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本来样子找到生活现象的本身,都好象是我们经历的重温。逼真的影象给了观众找到了生活的真实。

三、具有经典对白。

(1)“这个家什么都有,其实什么都没有,它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道出了孩子企盼得到父母关注和疼爱的心声。

(2)在父母面前他们只会“恩”“啊”“喔”。父母作为榜样的结果。

(3)杂货店的胖阿姨告诉成才:“你知道你爸爸有多爱你吗?为了找到一所学校收留你,只会写ABC的他,把我替他写的英文求救信抄写了163份,并且用残疾的腿跑遍了新加坡一百多所中学……他太爱你了,他实在不知道该怎样爱你……”。

(4)成才的爸爸攒足最后的力气说出自己刚刚学来的“I love you”跟儿子作最后的告别…… (5)“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6)一位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粒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粒苹果还是一粒好苹果。”

经典的对白起到煽情作用,令观众深深感动。

四、具有深刻教育性。

1、父母要懂得欣赏孩子。

赏识教育认为,赏识产生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小孩不笨2》学谦和杰瑞都是好孩子,

但是不管他们多努力,父母总是不满意,每天都从不例外地厉词教导,强迫学习。成材的爸爸也极其渴望成材的学习成绩好,严厉呵斥他学工夫。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教导他们不要满足于当前的小小成就,是应该的。可是,采取的方法是否适当了呢?所以,我们提倡要懂得欣赏孩子,多给予鼓励和赞赏,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康德也曾经说过:“学习,应该是像诗人一样迷人的字眼。”若形成这样的一种氛围,即使没有父母的督促,孩子也会主动、努力和喜爱学习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闪光的地方。就如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父母教导孩子,要以身作则。

汤姆和杰瑞的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做他们希望的事,不允许做他们认为不好的事。可是他们又偏偏“以身去犯”。例如,他们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不能拿手机聊天,最后却双双拿起手机离开饭桌边走边聊,剩下两个孩子在饭桌前无言以对。成材爸爸想教导和爱孩子,可是却不懂得怎么教和怎么爱,总是动不动就暴力打和骂……你说,父母都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榜样,不以身作则,怎么能教导好孩子呢?

3、父母和孩子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双方相互理解,达成共识,进行双向交流的一种方式。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才有所谓的共识。在《小孩不笨2》中他们所谓的“沟通”就是和孩子说一些他们所想的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硬塞到孩子的脑子里就行了。“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的话就是沟通。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一边进,另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这其实就是孩子的心里话了。你说,这样是沟通吗?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困惑,造成心理烦恼和不知所措是难免的。作为父母,应该很快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放下手中的工作,听听孩子的苦恼,引导孩子如何走出困境。在矛盾重重的困扰中的孩子,是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励、帮助和指导的!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在什么时候?

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在什么时候?

很久,对吗?”

这是《小孩不笨2》开场对白。这是新加坡影视才子梁智强自导自编自演的另一部电影。我喜欢梁智强的作品,因为他的电影没有港片般无理,或西片般飞檐走壁。他的电影恰恰反映新加坡(我认为也可以反映我国的现况)的社会、教育和家庭问题,为我们带来深思。

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讯息是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三个小孩之中,学谦及其弟杰利的家庭背景是相当富裕的,父母亲都是忙碌的上班一族。他们的父母亲以为给与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就是等于为孩子好。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家长根本都不了解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说个不停或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欲加解释,却被告以“顶嘴”的罪名。结果,往往孩子与家长的对话只剩下“哦、嗯、啊”。

手机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是,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吗?戏中学谦及杰利的父母亲都一直以为有花时间陪伴孩子,可是每每忙碌的他们的手机响起,却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可能,家长都是疼爱孩子的,只是用错方式了。

在学校,这三位小孩都不是精英班,而被认为是不会读书的寄生虫。在学校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是一粒粒的“烂苹果”。老师对他们失望,家长对他们失望,在一片的失望中,他们一度放弃自己了。

其中一位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粒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粒苹果还是一粒好苹果。多称赞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你爸爸实在太爱你了,只是他不会爱你。这是戏里的其中一些经典对白。

小孩的要求有时候只是很简单,他可能只想要父母亲出席观看他的学校演出;他可能只是想要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他可能只想要父母亲抽出一个不受打扰的一个小时。

难道,抽出一个小时真的那么难吗?JERRY为了买爸爸的一小时,不惜卖掉心爱的卡,每天省吃俭用,就为了存钱,购买别人以五百元请爸爸讲座的时间...TOM的同学成才,也一样和父亲有着沟通问题,因为成才的父亲出生卑微,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让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孩子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可是成才的成绩却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才父是个没学识的粗人,因而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的抗拒。才父并不懂得爱他孩子,里边最让我感动的便是才父对成才说:I LOVE U的时候...可惜他再也无法看见他孩子上学了...

整套戏让我又哭又笑...

希望每一个人都在鼓励中,赞美中成长...

这是一部叙述孩子们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谅解而步入歧途。片中一位名为学谦的主角的父母都忙于工作以为只要骂他们打他们讲他们就是管教他,可是他们就是因此而忽略了儿子的感受。以为为他们的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是为了他们好,可是他们往往没想过用物质换来的不叫作爱。他们只会把他们送去补习班、上课就是不曾关心过他们在学校的情形。也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总是觉得他们做得不够好。看到这里是我真得快哭出来了,因为这部片子可说是反映了我对家的想法。因为我一直都和妈妈处得不好,她总是对我要求多多也不曾体谅我的感受。就好比刚过的母亲节。母亲节的前几天是卫塞节身为佛学会的一分子当然得去佛教会帮忙啦!就我被分派到卖东西的摊位站岗,看到有卖一些水晶手链就想说母亲节就送这给妈妈吧!加上最近妈妈生体状况明显比以前差了就想说买条水晶连给妈妈希望会对她的健康有帮助(虽然这是治标不治本的说)。就这样用了十元买下了它,回到家后就把它送了给妈妈。很可悲的妈妈只是冷冷的说了一句那么重的东西我带不惯拒绝了我的心意,当时我的心真的是碎掉了。水晶链当然是有点重量的啦!不然那叫水晶链呢!算了我就硬硬的把水晶链套在妈妈的手上就走开了。让我伤心的是她之后就脱了下来不戴了。这也算了到了第二天她还在另据的面前说我买些有的没的给她,她还说他什么都不要只要我乖乖听话。这是在浴室洗澡的我听了更是伤心。不喜欢我送你的东西就算了干嘛还要糟蹋我的一番心意呢!在片中的一幕就叙说学谦爸爸的手提电脑坏掉了,学谦利用了上课前的一些时间把它修好并送去公司给爸爸换来的却是一句一定是你用我的电脑是弄坏了现在帮我修好的都说了你几次不要乱碰我的电脑的。汗~~怎么可以这样糟塌孩子的一番心意呢!他还不是担心你没电脑用会很懊恼的说,然你却没有感谢他还伤害了他幼小的心灵。总之就说这部戏可说是带出了许多孩子对

父母、对家的想法。希望各位父母亲看了这部戏会对自己的孩子的教导方式有所改变,也会多关心他们的想法。

剧情简介: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TOM(15岁)和JERRY(8岁)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TOM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

欣赏与批评:

1. 儿童的独立人格

儿童应是具有与成人平等人格的独立个人,应具有的独立人格,也就是说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应具有相等的待遇,应被看作是独立、完整的一个群体,具有独立的性格、认知、心理等特殊要求,并被人们尊重这些要求。但在《小孩不笨2》中,却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忽略尊重儿童独立人格的例子。学谦喜欢写博客,并且获得很好的成绩,但妈妈不感到欣慰的同时还严厉地批评这是无聊的事情,责怪他不好好学习;学谦的色情光碟在学校被符老师当场捡获,并与成才一起殴打符老师,最终落得个公开鞭打的下场(电影中这一决定不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评论,也不仅让我们在场的所有同学深思:这是学生应受到的尊重吗?这是我们教育者应该采取的有效措施吗?我们怎能因为学生一时的错误就觉得是一团黑,不可救药,给予这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途径呢?);成才没有达到父亲预期的期望,遭到父亲拳打脚踢的“教育”……这一切一切都让我们惋惜,让我们呼喊着:“要好好尊重我们的孩子啊!他们是独立的啊!”

2. 儿童的特殊性

儿童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的阶段,有着其特殊性,如逆反心理,好奇新强,奇思妙想,好问等都是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8岁的JERRY想让爸爸妈妈去学校他的演出,但他们因为忙着工作没有时间,于是他就努力地凑500元打算买下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因为无意中知道爸爸给别人开讲座是每小时500元);JERRY送给爸爸的生日礼物是一幅漆黑的背影画像,因为他看到爸爸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可笑?还是感动呢?大家都无言了,一直在思考着。听见路边的阿姨说吃黄梨会让肚子里的孩子保不住,于是JERRY就买来许多黄梨给“怀孕”的晓晰吃,结果却害得晓晰以为吃了太多的黄梨导致肚子痛。学谦班上的几名女同学华文成绩很差,老师越“教育”(其实大多是采用骂的方式,而没有很好地鼓励)他们就越不想学,明显的逆反心理。

3. 美学特征如何体现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是儿童文学的徽章,同时也是儿童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在电影中我们可以多处体会到儿童情趣这一美学特征。就拿JERRY和晓晰这两个小孩子之间的小插曲来说吧,对于家长来说,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在家庭教育中比较敏感和尴尬的问题,家长所采取的态度大多只是回避,有的甚至骂孩子。JERRY在小朋友的捣蛋下(他们顽皮捣蛋,鬼主意多),与晓晰拉手-亲嘴-睡觉后,就以为晓晰怀孕了,其实他也不清楚。本来想通过请教老师、家人知道“婴儿是怎样来的?”但他们还是一一回避了,答案是“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了”“在垃圾桶里捡的”或是一些很模糊的回答,最终他只能靠自己“幼稚”的想法坚定地相信了晓晰的怀孕,原因是“因为不对的内容是不可以在电视上播出的,可以播出的,一定是对的!”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笑了,但在笑的背后又无法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儿童的情趣与童真,一颗稚嫩无知的心一次又一次地被大人置与门外,我们没有尊重孩子的求知欲望。再如JERRY向爸爸妈妈说出“FAMIL Y”这个单词时,解释为“father and monther I love you!”那一刻,让我们再一次地感叹孩子的可爱、童真、单纯与清澈!

4.儿童与社会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力

儿童与成人的本质区别在于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社会的教化,其对社会的反作用较少。在电影中,学谦和成才是很要好的朋友,很讲义气,每当学谦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成才都会尽自己的力量保护学谦,在两人都受到学校和家庭的误解后,正如电影中奶奶所说的“好孩子都被你们骂成流氓了!”两人结交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并误入歧途,开始盗窃、打枪,幸亏最后觉醒了。社会是复杂的,存在着真善美,但假丑恶也共存着,儿童或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因素所影响,因此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我们必须用社会上的真善美,用

我们的爱去感染我们的孩子!

5. 儿童文学的功能

儿童文学具有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智力功能和娱乐功能。其中在《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它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电影以新加坡竞争激烈的教育文化为背景,真实反映青少年在学校及家庭里所面对的压力,并深入探讨父母与子女之间因彼此缺乏沟通而产生的代沟、反映家长管教子女时所面对的困难的主题。透过三个孩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 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让父母反思“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句话。此外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符老师是一个尽职的华问老师,不惜牺牲自己的私人时间帮学生补习,甚至自己掏钱买字典给学生,但他所采取的方法不恰当,没有把握好打开学生心窗的钥匙,让学生对学习更为抗拒。成才这个所谓的“烂苹果”,在切掉烂的一小部分后,依然是一个很好的苹果,最后甚至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苹果(经过训练在国际拳击比赛中获得荣誉,为国家争光)。JERRY以为晓晰怀孕了,在课堂上夸张的胡思乱想;JERRY在请教老师关于怀孕的解释;孩子在父母吵架时表现出的习以为惯并与佣人打赌的态度等等,这些幽默的情节无不让人抱腹大笑,充分体现了娱乐功能

个人感悟:

《小孩不笨2》留给我的印象是一部让人笑着哭哭着笑,也让人有很深感触的教育电影。看完后,心里很难一下子平服,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想法,也许这是作为一个准教师的敏感吧,也是将来作为一名家长的条件反射吧!

经典对白:

“你的爸爸太爱你了,可是他太不会爱你了”

“好孩子都被你们骂成流氓了!”

“father and monther I love you!”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原来赏识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真的有这么难吗?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别人的称赞!可是为什么在我们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

今天又是周末了,我好开心啊!

做完作业,我打开电脑,看了一部新的电影《小孩不笨2》。

这是一部新加坡的新电影,讲述了:汤姆和杰瑞的父母只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孩子的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亲,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差强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

《小孩不笨2》透过杰瑞和汤姆成长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赏识和肯定。

电影通过日常小事来反映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这一新的说法。片中三个孩子的遭遇都是日常所见之事,让我看电影如同在镜子里看自己,对种种故事情节深有感触,感觉“很真实”。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学习好,考100分,对他们要求严格,稍有差错不是打就是骂,没有想过小孩子内心的感受,而我们也不想每天都挨爷爷妈妈的打和骂,所以父母多引导我们。“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和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在责备中长大的孩子只会觉得自己很缈小,在赞美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做别人赞美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多多去了解自己的儿女。每个小孩都知道自己父母很爱自己,更希望父母能更多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赞美中健康成长。

记不得有多长时间没有更新我的博客了,这一次真是有好长时间了。有人说写文章就像大便和喷啼,不吐不快。而我却有另外的见解要说,那就是更多的情况下也像生小孩:肚里没货,不要勉强;肚里有货,也很难表达。我最近就是遇到了这样的难产话题,很想写一篇关于《小孩不笨2》的电影观后感,可是却一再的推迟。

一、总体印象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得到深思,很有一种“流泪的微笑”的感觉,尤其是作为一名教师,它结我的启示就更加的深刻。电影反映新加坡(我认为也可以反映我国的现况)的社会、教育和家庭问题,为我们带来深思。片中很多的场景、画面、台词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难忘的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讯息是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

二、经典回放

1、赏识,教育永远的钥匙!!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在什么时候?

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在什么时候?

很久,对吗?”

这是《小孩不笨2》开场对白。

在学校,这三位小孩都不是精英班,而被认为是不会读书的寄生虫。在学校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是一粒粒的“烂苹果”。老师对他们失望,家长对他们失望,在一片的失望中,他们一度放弃自己了。

其中一位老师则说,我们需要一把钥匙,而这把钥匙就是“多看学生的优点,少看学生的缺点”。如果把一粒烂苹果丢掉,那么什么都没了;但是,如果只是把烂的部分切掉,这粒苹果还是一粒好苹果。多称赞别人,多看别人的优点。你爸爸实在太爱你了,只是他不会爱你。这是戏里的其中一些经典对白。

小孩的要求有时候只是很简单,他可能只想要父母亲出席观看他的学校演出;他可能只是想要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他可能只想要父母亲抽出一个不受打扰的一个小时。而为了这一个小时,为了这五百块钱一小时,孩子甚至不惜去偷去抢。

2、家,不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

“这个家看起来什么都有,其实什么也没有!”这是影片中最让人痛心的一句台词。观看<<小孩不笨2>>这部片时,我脑海中不断的涌现出儿时发生的那段段故事。我切身感悟到,教育方法是每个父亲、母亲、老师、教育工作者必须懂得的,因为那关系到我们每一代人的人生路。

在片中,父母还没知道子女是怎样看这世界的时候,总是以自己成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将一切自己认为合理的东西强加于子女身上,盲目地以为已满足了自己的儿女,而不去理会子女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孩子们用汗水来追赶老师、家长的目标时,每次的结果却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对自己问,我如此努力地追赶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每次都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我有必要再追赶吗?从此孩子们就这样堕落。

“家只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在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的孩子心灵中,家就只是睡觉的地方。为人父母的人们,孩子是你的子女,而不是你的奴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欲望而活着的,你的期待是孩子的动力,你的认同是他生存的意义。失去的认同,那他也无法感受的到父母的爱。精神的支持是生命的动力,是物质无法满足的渴求。

正确的引导孩子,必须要懂得如何教育。大人们不能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问题了,

我们必须站在与自身不同的合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客观的去评价了。---家,仅仅是个睡觉的地方吗??

3、歌词和演讲词

①片中歌词

泪水已流干前途也很渺茫,迷失的灵魂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也会流泪,我们也会为自己的将来着想。

儿时的我们对未来的憧憬远比你们所想的大的多,可你们对我们的失望远也比我们对你们的失望大的多。

每个人都有个梦想,有了梦想才有希望;每个人都要有梦想,因为梦想就是力量。

梦想就像心中的太阳,让世界都绽放光芒。梦想就是生命的方向,引导我们探索前方。

②片尾小男孩的演讲:

我们一出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梦想。他们已经找到了郝老师所说的那把钥匙。其实这把钥匙一直都在大家的身上,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时常在鼓励和帮助下跌倒了再爬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称赞和鼓励我们的话,在我们慢慢长大后,也慢慢变了。门,也慢慢关了。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么难吗?

可是为什么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总是那么吝啬呢?在每一个小孩里面,都有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只要唤醒他们的好孩子,他们就会把最好的拿出来。有句话说的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校长和班主任赏识成才的功夫后,所发生的奇迹,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赏识一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现在的成才再也不是一个懒苹果了,他是一个冠军,正如他父亲所说的那样,要打架就要打到世界去!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你简单的几句话,几个字或者是你的一个动作或表情……已经改变了很多事情,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而我与主角内心共同渴望的东西,就是鼓励与赏识了。

这个片子,没有愧对它教育大片的名字。这种以真实情景为例,不是那种几个什么专家讲座所说的话能代替的了的。各位家长,各位同学,各位朋友。你身边的每个人都是奇迹,而启动这个奇迹的开关,也许就在你的手中……

和第一集一样的特别...

感觉他很用心想藉由影片的故事影响与改善观众们的亲子沟通...

父母为了让子女生活富足舒适而拼命工作...

拼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希望子女不用再像自己那般的辛苦过活...

但... 到底什麼对子女而言才是重要的? 什麼才是面对未来挑战所必备的?

我想炎黄子孙的华人父母大多偏移了重点...

仍旧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的观念...

(殊不知M型社会的来临... 高学历高经历不再是保障)

从朌望-->要求-->痛责-->失望--> 悔悟...

人真的是很有趣的生物...

剧中次子的小弟弟在旁白说著: 小时候我们都是在鼓励与称赞之下不断跌倒而成长... 长大后却变成要求与怒斥...

彷佛子女们必须够聪明有自觉地自行如父母所冀望的样子成长...

美雅曾说要学著看对方的优点而不要看对方的缺点...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人都是需要被肯定与称赞的... 没有人愿意被批评与怒斥...

(my great Little White Dad had said the same words to me before....)

其实在社会或职场似乎也是不断地苛责他人...

所以卡内基与经理人课程才会有卖点呗I guess :P

句中辞世的父亲说著: 没有教不会的子女,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

很贴切的话... 但扪心自问... 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自信能做得比自己父母还好...

亲恩难报~

所以在要求对方(父母/子女)时,试著站在对方的立场or以客观的立场,包容与体谅对方吧。不要让单纯的爱意变了质。

小孩不笨2,看完了,很感动。虽然拍摄手法很老套,但是情节还是很让我感动,看到TOM 的爸爸在大街上跪下来求阿嬷,别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警察,我还是忍不住哭了,也不知道看过的人有没有同样的感受,特别是男生,因为电影情节也是主要围绕中学时期男生叛逆的心理展开。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想电影里的那些不被大人理解的坏小孩,即使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之前,现在即便已经不是属于那个年龄层,还是能记得,永远的记得,那时候的不被理解,所以就发誓,要是我以后的孩子做事情,犯错误,请不要说,“你借个厷艮!”,难道打击孩子就会让他变好吧,觉得不相信,因为在爸妈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所以不管是什么时候,请不要一味去打击一味去责骂。

“天底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这是电影里的原话,不是说完全有道理,但是一个孩子会变坏,绝对不是ta一个人的错的。

JERRY说:Family= far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

但是,家就是没有家的感觉,家就是不像家了,在家比不在家还要压抑,但是你们会问那为什么还要回家?

家里不关心我但我想关心的人,我们很难沟通,可能说说话都会矛盾,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没有好的谈话方式,于是我总是在寻找,总是在努力改变,总是找不到,总是一次次的失望,也许我失望的是大家没有希望去改变点什么的态度。

这样活着好累,但是我也没办法和他们去倾谈,我觉得我老了。

我想我还是要少回家,因为见不到想到的也许都是他们的好。

后又把《小孩不笨》继续补上,但是没有2中的深刻,比较轻描淡写。风格也是以搞笑的成分居多。

今天刚看完了小孩不笨2

边看的时候,就觉得似乎同样的事情也曾经在自己周遭发生过

尤其当看到其中的几段对话,真的觉得很有道理

你需要一把钥匙,少看他们的缺点,多看他们的优点

就是这把钥匙了,有了这把钥匙,就容易沟通了

一开始还以为是喜剧,越看到后面,越有种令人鼻酸的感觉

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误会以及所谓的"我是为你好"

造成沟通上的困难,或者说是根本就失去了沟通的意义

剧中只要小孩子一有事情,就是被骂,不论好事坏事

想要反驳,就会被骂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

不说话,又会骂你哑巴啊,大人说话不会回答啊

整个就是无奈的感觉

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经常都在鼓励和称赞下,

跌倒了又站起来,当时有多幸福,自己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什麼时候,称赞和鼓励我们的话

在我们长大后,也慢慢变了,门也慢慢关了

多鼓励人家,多称赞人家,多看人家的优点,真的那麼难吗?

其实,大人和小孩都需要获得人家的称赞

可是为什麼我们在称赞别人的时候

总是那麼吝啬呢?

让我们自己回想一下,自己上一次称赞人是什麼时候呢

称赞人并不会造成自己的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这部片虽然是在说新加坡的教育体制问题

但是,许多部分都可以套用到台湾的现况上

与之前华视的连续剧-危险心灵

有著类似的感觉,会让人看完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我只是个小孩,你们也许认为我没什麼资格可以评价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我们才是最有资格评价的人。在影片中出现过的事,是我们小孩最深的痛,没有人关心我们,我们只是一颗烂苹果,可是是谁让我们烂的,是你们啊,是你们啊,大人。连我们小孩也懂的事你们也不懂,很失望啊,对你们很失望呀!

如果用影片中的人物来代表我们,那我们就是tom。大人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忽略了我们,就是对我们造成的最大伤害,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心已经碎了,碎成一片、一片的呐。

每次,我被爸爸妈妈骂的时候,我好像就那样去死,最好不要活在这世上,这是我那时的想法。但是渐渐的,我麻木了,我和爸爸妈妈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就在那时,我再也不会那样想了,因为我绝望了。。。已经绝望了!!!彻彻底底的绝望了,我再也不会奢求他们再看我一眼,赞我一句,这就是大人给我的伤害。

我写这篇影评是因为我希望大人可以重视我们的感受,让我们有…家终於有家的感觉了…的感觉。让我们可以在朋友面前说:“呐,你看我,我是最幸福的。”这一句话,我已经没办法讲了。我同学说我是看《小孩不笨2》最有感触的人,我却不以为然。跟你们讲一下,我2009年才满13周岁。还是一幼齿小鬼。

大人们,多有得罪,请勿计较哦!小鬼我就谢您僚!^_^

纪录片影评写作

一.评论角度 1.主题的揭示利用背景(时代、家庭、社会)利用情节以及整体架构(开头矛盾点高潮结局人物关系线索)利用片名 2.人物(角色)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利用矛盾(人物心理矛盾人物的关系矛盾)利用人物性格以及性格差异主要人物内心的矛盾变化分析(根据缺陷包括性格转变根源导演的塑造意图导演的塑造方式) 3 . 塑造方式(论据)细节动作神态动作物体细节环境细节空间设计符号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人物符号意向动作语言符号声音符号等) 4. 镜头形式与镜头剪辑色彩光鲜语言声音电视纪录片概念:关注人、着重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认得生存状态,人的性格与命运。注重揭示深层次的主题,有较为完整的过程和情感的积累,注重情感的共时性和体验性,几乎没有艺术塑造的部分,讲究真实性。并且重在传达一种情感或者引发某种社会思考,客观、普遍,不追求画面的美感。纪录片的主题:人纪录片的本质使命:真实纪录片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有人的特征行为思想的动物。(由小及大由局部到整体有个体到群体)二、纪录片的类型解说型:以丰富的解说词配合画面来表现主题,可适当穿插对主要人物的采访:如《最后的山神》《西藏的诱惑》视听型:完全以镜头和同期声配合简短字幕来完成对真实事件的记录和表达,也可以适当穿插对主体人物的采访。如《英与白》《幼儿园》三、纪录片分析(一)要做的记录 1.片子的开头、高潮以及结尾的内容。 2.片中关键性镜头以及重点表现段落的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3.片中的人物特点文化形态特点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等 4.音乐在重点段落的起落以及音乐的风格特点等(声画对立) 5.重要的光线影调特点, 6.重要的字幕内容。 7.片子的标题、编导名称等。 8.片中的重要细节 9.镜头的总体风格以及总体特点。 10.对于重要人物采访的重点说话内容以及非重要人物的说话内容 11.重要的解说词语言。 12.片中空镜头的使用以及镜头内容。(没有人) 13.片中使用的特殊电视处理手法。(二)记录的原则 1.涵盖以上所有内容、尽量详尽。 2.经过过滤,寻找重点记录(与主题塑造人物相关的) 3.以片子播放的时间顺序逐条记录五种低分影评复述故事型观后感型(泛滥抒情)主次不分型(面面俱到)主题不明型专业词汇型纪录片分析的元素一.揭示主题要求:简洁深刻(对片子深刻理解的高度浓缩)二、选题特点和结构特点: 1.纪录片的选题特点

地球脉动纪录片观后感优秀作文

地球脉动纪录片观后感优秀作文 生存的法则是什么?是迷惑敌人,还是隐蔽自己?NO!《地球脉动》这部纪录片告诉我:生存的法则是速度和耐力。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球脉动纪录片观后感! 地球脉动纪录片的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观看了科技电影《地球脉动》,主要写了北极熊、猎狗、黑斑羚、企鹅和食人鲨等动物。它们互相残杀,并且环境也很恶劣,地球遭到了破坏。我们一定要保护地球,保护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 那些小草都因为环境的恶劣有的变黄、有的都枯萎了。《地球脉动》上面讲了许多的动物怎么捕猎,可是地球受到了破坏,许多的小动物们都没有了自己的家园。因此捕猎当然更困难。有一次,几只猎狗在捕杀黑斑羚。有一只小黑斑羚跟队伍走散了,猎狗的目标于是转向了它,那只猎狗把它追到了河里面,因为猎狗不会游泳,所以它们只好在河的四周等待。过了一会儿,从森林的另一头传来一声叫声,这叫声表示已经抓到了猎物,猎狗们一听到就赶快跑回森林里,共同享受美餐。而这只黑斑羚安全了。鬣狗虽然很凶狠、很残酷,但它们的团体精神令我感动。它们这样做是因为地球的环境很恶劣,猎狗们实在忍不下去了,就去捕杀猎物。 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保护地球,让地球没有互相残杀,多种植花草树木,多保护那些可爱的小动物们!

观地球脉动纪录片的感想 看完《地球脉动》这部电影,中间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段中有一个刚出身不久的小鹿,它那种顽强的意志,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下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有一群鹿在河边喝水。突然,有一只狼打破了这安详的画面。鹿群开始分散。有一家三口成为了狼的捕猎对象。一开始,一家人手拉着手,丝毫没有向恶狼投降!就在这时,鹿一家好像发生了争执,鹿分两路,一队是鹿妈妈和鹿爸爸,一队便是刚出生不久的小鹿。恶狼急中生智,朝着小鹿追去。小鹿不甘示弱,使出了吃奶的劲。它那四条又细又短,毫无力气的小腿像离了弓的箭似的,飞快地向前奔跑。双方各有各自的优点,鹿和狼的距离忽远忽近,同学们的心里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经过几分钟的你追我赶,小鹿快跑不动了,但是它依然在前进。这是小鹿不是在与狼挑战,它更是在和自己的生命作斗争。狼乘胜追击,把小鹿捕获了。最后,小鹿成了狼的美餐……虽说弱肉强食是动物世界里的自然规则。但是看到这只小鹿奋勇地为生命奔跑,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了。想到我们人类正在一步步地破坏生态环境,河流正在枯竭,森林正在减少,冰山在慢慢融化,到时该有多少无辜的生命被葬送?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富有人的情感。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保护动物呢? 电影中小鹿,虽然它最后被狼吃了。但是,它那对待生命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看看小鹿,像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鹿在十万

电视剧剧评范文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

电视剧剧评范文如何写好电影电视剧影评写影视评论,应该把握好这样几点: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或电视剧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住影视剧中最能动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具体来说: (一)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视评论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视剧的内容,结合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视剧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二)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倘若论文,最好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视剧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

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样,我们在写影视评论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电影《花季,雨季》时,在一片叫好声中,有同学冷静地认为编导将银幕中的学生形象给拔高了,就很有思考。 (三)要重视影视剧的艺术分析。电影电视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视评论要重视对影视剧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影视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电视剧来解决。每年的电影电视剧大奖评选,世界各国的影展等都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虽不能亲临其境,但通过多种媒体一样能了解动态,捕捉到世界电影发展的最新信息。 (四)影视评论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视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影视现象。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视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剧中的学生、教师、军人

如何写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

纪录片圆明园观后感(一) 看了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圆明园的建筑的确是威严,壮观的。如此宏大,优美的建筑群令我想到了法国的凡尔赛宫以及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东宫。百年前的帝王们的宫殿都是如此的华丽,如此的奢侈,如此的令人感叹。 然而凡尔赛,东宫都还在,供各国慕名前来的游人赏玩。而今天的圆明园呢?一片废墟而已。空空的杂草地上将近一米高的野草随着微风晃动的,后面的白玉砖基无力地诉说着一世的辉煌。 我陷入了深思。帝王们修建了庞大的宫殿,目的是炫耀他们或文才或武略的不可一世。大清王朝一统中华,巩固藩属国建立了东亚不可一世的霸权,也起了圆明园。当年起楼玩乐的人们很快地不再了,而这些建筑倒是目睹了“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的一切。我不禁愕然:历史到底是在叹息,还是在偷笑王朝统治者们的妄自尊大? 我经常想象,如果我是当年劫掠圆明园的军人,我会怎么想?一个几乎不可理解的国度的最高宫殿……也罢!可能我们不应该苛求那些军人去理解这古老而优美文化的意义——他们只是些英国和法国的普通士兵罢了。他们当然没有吟诗作画的闲情逸致,更没有中国文化对帝王权威的顶礼膜拜。他们看到的,只是之前被清政府背信弃义残忍杀害的本国外交官和士兵,只是圆明园中数不尽的可能意味着自己几年工资的无数珍宝。英帝国的士兵或许希望能拿到些好东西回去卖个好价钱,来弥补生计…… 这是多么巨大的误会,这是多么巨大的玩笑。 中国人的一个宏伟建筑被外国的“洋鬼子”们一把火烧掉了。 多少中国人真心热爱的国家的象征?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又是在以什么样的心态在爱着这个国家?外国人所拍的古老黑白照片里,北京的豪华宫殿总是可怜兮兮地被街头的穷人抢占的风头,这是为什么?这个国家有它如此不可思议的伟大之处,而为什么大家看到的和想看的,却仅是这几千亩好地却连一颗庄稼也没有种的,由破坏性消费所建成的地方? 这就是圆明园,万园之园,它的被外国人所毁无疑是一出可怜的悲剧。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二) 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幼儿园》的片头出现这样一句话: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正是我们自己。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情感基调。随后的时间里,就讲述了这群孩子从刚入园吵闹着要回家,到慢慢习惯了幼儿园的生活,最后毕业离开幼儿园的成长过程。镜头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那样鲜活的面孔,那样清澈见底尚未被尘世污浊的眼睛,每一个动作都是最真实的反应,每一句话都在表达最纯真的内心。这样的他们怎么能不让人心灵感到震撼? 《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来看的确让人感动,而作为一部获奖的影片,它的拍摄手段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这部片子里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解说词,仅仅凭借几段音乐去过度连接大量散乱的画面,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拍摄者对观众感情的干扰和误导,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

影评应该怎么写

影评应该怎么写 影评应该怎么写 怎样的电影才能激发影评人对电影的热情? 怎样的影评才是好的影评? 而好的影评又应该进行怎样的写作方式? 我们总是羡慕着那些有着精彩文笔的作者或者写手,他可以流畅的写出自己想要的文字,写出吸引人百转千回的内容,写出一篇耐人寻味的文章。面对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电影,我们却无法写出这些想要的,行文得体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念。 不能否认“观点信息判断好文采”的组合是最理想化的状况,我们可以从这一组合方式来写各种文艺评论写作。 这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告诉你如何去写一篇好的影评,他是从更多的方面的来表述和评论电影产业,并对这一产业有着深刻的艺术评论和观察,观微知著,因小见大,透视整个电影产业更深层的文化。 因为最近对电影影评很感兴趣,对于本书中的影评写作方面更是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去学习去体会。一本书,让我们学习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就是好书。更不能否认通过作者其他的博文,我们也对整个电影产业的构造,电影的历史与未来,对于电影所要表达的电影艺术和评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就我个人而言,最开始对于电影影评的印象就是根据自己观看电影的品位,对于某部电影进行评估,比方说对影片中最具有独创性的

内容而言,或者对电影给自己带来的情感感染诸如此类的观点来形成论点,抒发自己的情绪。 现在互联网的高度使用,让很多人有了充裕的表达空间,我们都热爱电影,都会评判自己看过的电影,所以那些出色的写手,在网络上留下了他们大量足迹。豆腐块的大小,150字左右,谈品位、喜好和态度的俏皮话评论。而这些评论,都缺少信息和观点,仅仅就是一篇很不错的情感观后感。 说起来这种评论性的影评以中等篇幅大小最为合适,整篇影评必须让自己的观点有分量,评论写作也更具有思想深度。如果觉得一部电影有趣或者重要,就证明给大家看。坚持自己的观点,下功夫论证,拓展其深度,全面地展示设想和论证,对电影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波德维尔和汤普森做为一个专业的影评人,深度的解读了如何进行影评写作。有深度的思考正是他们在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也是我们这些想写影评却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文思枯竭的救命稻草。 在书中波德维尔观后感怎么写和汤普森也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怎样子成为一个影评人。就是要忘记自己想要成为影评人的目的,试着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广泛的阅读历史、政治和科学的书籍。学习艺术史、音乐史、戏剧和文学。只有对这些丰厚的世界文化传统有所了解,你才可能在电影文化的研究上,形成一些真知灼见。在专注于电影研究的同时,将其重要性放到更宽泛的艺术史以及当下社会生活的背景中进行考量。 而这些就是我现在所需要的,除了更多的了解电影的历史和内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 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 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 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义,如评《炮兵少校》的《一团寂寞的火》改变了单纯着眼于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而更多地溶进了新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学评论(样式、风格、审美特性等) 1.艺术样式评论。如《不庄不谐笑从何来》结合喜剧样式对影片《甲方乙方》展开评论;《屏幕涌动纪实潮》从纪录片美学特色分析纪了优秀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红河谷:动人心魄的视觉交响乐》就该片所具有的交响诗式的结构样式进行评论。 2.艺术风格评论。如《充满诗情的战场写意》通过影片《大转折》中几个主要战斗场面的不同诗意内涵的分析,对该片以泼墨的方式抒发的浓郁的诗情,给人以震颤心弦的视听感受。对于引起较大争议的《红色恋人》,《诗电影的意象美》从电影风格和创新的角度给予肯定。 3.审美特性评论。《对亲情与人伦的呼唤》从当代悲剧审美特性入手,指出当代悲剧重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唤起人们对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枣亲情与人伦的珍视。评《小鬼当家》的文章《"小鬼"为什么逗人喜爱》结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分析。 (四)电影特性的评论。 这类评论写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如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修辞、悬念、音响、色彩、音乐、摄影、特技、表演、导演等方面的评论。试举例如下: 1. 电影语言评论。《红高梁――中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一带一路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日前制作完成,9月5日起将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陆续播出。 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全片共分《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筑梦丝路》六集。 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纪录片《一带一路》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以宽广的视野、多维度的视角对“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进行了拍摄,涉及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港、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肯尼亚蒙内铁路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反映了中国与沿线国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经贸金融产业合作、增进人文交流生态合作等方面的重要进展。 笔者认为,纪录片《一带一路》用丝路故事增进跨国合作,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的宏大主题。 9月7日晚,CCTV-1播出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的第三集——光明纽带,准时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的小伙伴们,看到自己亲手建设的凯乐塔水电站、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力发电项目,卢纯董事长也出现在纪录片里,大家一定激动不已吧。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是“一带一路”倡议所要达成的愿景和使命之一。中国在沿线国家相继合作建造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电站,通过电力开发,推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三峡集团是如何做好这条“光明纽带”的呢? 电力不仅带来生活上的改变,更带给一个国家对于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2021年5月28日,几内亚最大的水电工程——凯乐塔水电站的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电流通过三峡集团搭设的225千伏输变电线路,送往150多公里外的首都科纳克里,并补充周边11个省区的电力缺口。该电站由建造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工程的三峡集团承建。

纪录片影评

至亲至爱的伟大亲情 _____评纪录片《俺爹俺娘》摄影师焦波用朴实无华的镜头,拍摄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片子主要记录的是几十年来,摄影机下俺爹俺娘容貌、境遇、生活的变迁。正如焦波自己所说:“这可以表现责任制以来农村生活的变化。然而,我想焦波没有说出来的是,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不管儿女流落何方,父母永远牵挂,在家盼望着游子的归来。 一开始,传入耳朵中就是回荡在山村中的声声鸟鸣和鸡叫,平和安宁的氛围和浓浓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一点点看下来,不得不说影片把最普遍不过的父母与儿女之情以及老夫妻相濡以沫的感情像抽丝剥茧般呈现在观众眼前,触碰到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唯有泪千行。 本片的线索很明显。表面上看是以给父母亲拍摄的照片为线索,每一张照片都引出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实际上,影片是以时间向前推进的,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时间一点点推移,爹娘一点点变老了,儿子越来越大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这条时间轴把三十多年里爹娘的生活点滴串了起来,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着眼点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大变化。虽然凌乱但不松散。 影片中父亲背诗的场景反复出现了几次,一次是《登鹳雀楼》,一次是过年时的《元日》,还有一次是跟小孙女一起背的《静夜思》,这既刻画了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渴求知识的父亲形象,与父亲对儿子求学寄予厚望想呼应,同时也透过诗篇的内容展现出老父亲经历种种磨难,最终能感受时代新生活,安享天伦之乐。 影片在镜头处理上非常灵动,照片的选取和镜头的渲染搭配得非常得当。印象非常深刻的其中有一张母亲站在田地里的照片,母亲年纪大了总还是要上田干活,母亲觉得活着不干活就失去了意义。母亲小小的身躯站在大片空旷的田地里,那种强烈的对比冲击着每一个孩子的神经,让人感觉到就是这样渺小而又伟大的母亲养育儿女一生,就是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了新生活。还有当焦波去大姐家看望母亲时,在临走时母亲渺小的身躯又站在了窗户前,对他挥手告别,身躯变得越来越小,母亲的那种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也在这镜头中被延伸到每个人心里。纪录片中也大量出现了空镜头,没有具体的人物,只有运用的照片和一些乡村的景,这种镜头的渲染反而给人一种淡淡的美感体验。 声音的处理也是不得不提的,应该说基本全程都是同期声录制,大量运用自然音响,这就把乡村生活的原貌给展现了出来,更加贴近生活,更为真实亲切,也使人物形象更易走入人的心中。影片中的旁白解说也给影片增色不少。一般性的话语却在情节发展和感情抒发

纪录片《俺爹俺娘》影评范文

爹娘,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 ——评纪录片《俺爹俺娘》有一种感动是发自内心,有一种感动是质朴无华,有一种感动叫亲情。“平平凡凡的爹娘您是儿子心中至高无尚的生命雕像。”纪录片《俺爹俺娘》让每一位观众感动落泪,焦波让每一位观众深深敬仰。纪录片《俺爹俺娘》记录了一个鲁中山区平凡而伟大,平凡而高尚的一对老人相濡以沫、磕磕碰碰的生活点滴,以摄影师焦波为第一人称记叙讲述,以别出心裁的照片为线索,以编导精湛的创作手法、独特的艺术视角展现了一个人性最美好的情感,亲情、爱情的真实故事。 无论生活如何改变,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依存于我们心底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一旦被触碰必将让我们心灵震颤。亲情,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必将伴随我们走完人生,爱情人性最美的童话,不分国度、不分贫富。一旦爱情升华为亲情那便是一辈子的相依相守。纪录片《俺爹俺娘》,就是这样一部以真实故事反映真实情感,以真情流露反映人性本质。编导以真实生活的艺术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以特殊化的艺术视角给人以内心的震颤。纪录片的主题看似简单却极为深刻,该片取材于真真切切的生活片段,是创作者对生活选择并深入挖掘并予以重大展现。对生活的艺术再度创作,以饱含哲理、发人深省进行铺叙讲述。 纪录片以其无比感人的主题动人,这种感人的主题离不开编导耐人寻味、值得深思的艺术手段。纪录片以摄影师焦波手持摄像机对准家乡鲁中山区的镜头开始讲述,客观的视角将观众带入片中。通过景别的交替使用将故事展开。 纪录片《俺爹俺娘》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编导以全景交代了故事地点,这种景别的选择足以交代了影片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景的叙事性,交代事件的场景或全貌,介绍环境并表现当时气氛,在纪录片的结尾同样以全景收尾,这种收尾呼应的连贯性改变观众的视点并适应和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要求。特写镜头是影视艺术中视觉审美的重要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俺爹俺娘》中,编导讲“俺娘”的小脚展现给观众,这种汇聚观众注意的注意力让观众体会到母亲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俺娘比俺爹年长,在那个年代这种爱情是难得的,是令人倾慕的。特写交代事物本质,并可以透过特写洞察出人物的情感和心里,在画展中,编导将深受感动的观众面部特写展现给观众,一些人留下了热泪,特写刻画出人物内心思念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创造出亲情温暖的情绪氛围。 景别的使用是编导独到的手法,镜头的变换同样是精彩的手段。影评多处使用推镜头来介绍环境、突出重点。开片将远景推至近景,改变观众视点,展示巨大的空间,产生唯美的纵深感,交代了父母生活一辈子的山区景象。儿行千里母担忧,在焦波离开家去北京工作时,娘的不舍只能通过挥手表达、只能通过嘱咐表达。娘在大姐家向焦波挥手,编导用拉镜头予以很好的展示,将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动,拉镜头交代了环境的同时最主要的是刻画了俺娘的高大形象。 纪录片的专场过渡自然和谐,片中多处使用空镜头的景物转场,故事讲述了两个地点北京和鲁中山区,在地点变化时使用了空镜头转换。这样的过渡符合逻辑、并起到了很好的连接效果。影片构图也很有讲究,家乡的自然风光迷真切迷人,画面构图上简洁优美,把导演的情感清晰的传递给观众。 视觉元素的运用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和感染效果,听觉元素的使用对主题的体现更是功不可没。音乐是表达主题思想,抒情状物,刻画人物思想感情,渲染气氛,深化视觉效果加强戏剧性的重要作用。在抒情的时候通常配合画面感染观众,在母亲手持手电筒送我的时候背景音乐配合焦波的自述让观众感动,渲染了当时的气氛。片中同期声也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家乡人民革命歌曲的同期声将观众带入影片,并自然声音的同期声我们走进了鲁中山区爹娘的生活。纪录片的解说更是不容忽视,以客观叙事者的角度,直接用语言来交代说明并予以评论,以其节省不必要的画面语言,并丰富、引申画面的表现力的重要手段起

如何写影评

写影评前的准备工作 1,所选择电影要多看几遍。要尊重电影。 2,尽量多的掌握一些电影评论分析的工具,尽量多的了解此部电影相关资料。 3,搜集一下这部影片曾有哪些评论,以免重蹈前人说法。 4,要勇于怀疑。 电影评论的基本构成 影评通常包含的几个部分:电影简介,评论正文,引文出处。 1,电影简介 电影简介可以分为电影的基本简介与服务于评论正文的扩展简介。 基本简介通常包括电影的原名,电影的中文译名(别名),导演,主要演员,类型,片长,上映时间,国家等等。最好也要找到这部电影的海报。这里除了电影名称以外其它都不是必写项目。根据评论的需要,我们还可以加入剧情简介。剧情简介是对电影的再叙述,由于评论者对于电影理解的局限,再叙述时应尽量避免加入有严重主观倾向性的解读。建议剧情简介不要超过200字。 扩展简介通常包括对电影制作人员的更详细的介绍,影片产生背景的介绍,影片所描述的社会背景介绍,影片所获得的奖项等等。扩展简介作为评论的资料性工具要有选择的引述。扩展简介如果没有对评论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果断的舍弃,或者可放置于评论正文之后。 2,评论技巧 我们注意到,观感往往产生于电影中最能让观众理解或是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因此对观感的分析也就成为对这部电影最容易入手分析的切入点。我们只要问一下自己,这部电影哪里最吸引人,然后根据以往的经验或是分析工具解析一下为什么吸引人,评论就产生了。 1,列举部分常见的评论切入点 1通过主题解读评论:例如,你可以通过《不准掉头》来解读“倒霉”,可以通过《躲闪》来解读“少年的爱情”,可以通过《着魔》来解读“疯狂”。观感可以让你对某些电影归结出一个主题词语,然后品味分析一下,电影所提供的哪些感知手段让你对这个主题词有了更好的理解。一个电影是如何变成一个词语的诠释例证的? 2相似主题联想评论:《两支大烟枪》《尼古丁》。 3通过形式对比评论:例如,作为警匪片的《猎豹行动》对以往战争片形式上的借鉴,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拍摄警匪片的新方法。与之对比的对象可选择《黑鹰计划》。 4典型例证:例如,可以通过木偶片《美国战队》的分析找出若干“美国大片”所常犯的“大片通病”。 5同系列讨论:从茂瑙的《吸血僵尸》到《惊情400年》《刀锋战士》《吸血情圣》等这一系列以“吸血鬼”为主题的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有哪些变化。又比如说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橱柜里的男人》《男人心中只有男人》等等。又或者《异形》系列或《黄飞鸿》系列等等。 6伦理讨论:例如可以通过《老男孩》与《发情日记》来比较东西方伦理差别,《关于我们的爱情》来讨论母女关系。 7了解型电影:例如,从《梦想阿根廷》与《官方说法》中可以对“军权政府”有个初步认识。也可以在《戏梦巴黎》中找到些“新浪潮”的气息。 8结合他人的评论对电影的再评论。 9对某些导演或演员的偏爱也可以让我们集中讨论一下他们的特色。例如我比较喜欢的安德烈?佐罗斯基、盖?瑞奇、伊莎贝尔?阿佳妮、夏洛特?甘宝等,他(她)们导演或主演的电影只要留意就可以搜集得到。不过,我们要小心的是通过“作者论”来分析电影,批评电影与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纪录片影评写作方法

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讲讲。首先,什么叫影评具体概念?有人会说,那不就是看完电影对影片的评价吗?错!你说的观后感,观后感与影评最大的区别:前者是人主观上的感受,而后者是客观专业的分析;前者强调他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后者是从专业的角度:比如从结构,画面,色彩,表达方式,剪辑是否流畅,拍摄手法,同期声表现等等更加深层次的分析,凸显现实意义和成功之处! 影评通常评什么类型的片子?如果影评是编导的重点的话,那么纪录片就是影评的重中之重。但总体范围归为三类,记录片,专题片,艺术片。前两者可以归为一类,在国外,前两者统称为纪录片,因为他们具有很多共性,真实时间真实环境发生的真人真事。而国内由于诸多原因把它分开,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由上述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性,纪录片的本性应当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复原。在纪录片的创作中,集中反映不经人为控制的叙事结构,坚持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并不排斥可以拥有其他属性,如艺术性政论性文学性哲理性等,但他们都服从于纪实

性,而且通过纪实性来表现。通俗点说,纪录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环境事件真实真实反映生活的新片种,客观反映极少有编导主观色彩。但是无论这部电影反映的一系列属性,前提必须真实。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 导语:《高三》是由周浩执导,王锦春等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该影片讲述了高三同学们忙碌却又十分充实还收获了友情与师生之间最深厚的情谊的故事。下面是《高三》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高三》纪录片观后感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

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

纪录片专业影评怎么写

那么该怎么评纪录片呐?在这里向大家讲一个固定格式套路:结构——真实性——画面——色彩,如果你按这个套路走的话,即使你语言不够华丽,分数也差不到哪去,不会看着很乱,没有条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纪录片的分析中,把握长镜头是非常重要的,长镜头伴随纪录片至始至终,通过长镜头记录特写画面,用中景全景对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从而阐述现实意义,比较成功之处。 而艺术片因为不是重点(不是重点不代表不会考)在这里不多说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记录片差不多:结构——画面特点——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个真实性。除了上述,艺术片需语言优美,词汇华丽才能体现其艺术性。 1. 评主题。力求有独到见解,深入挖掘。《秋收起义》一片多数文章都认为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义历史,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斗争方向。而我根据列宁关于领袖的论述和中央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界定中认识到,影片反映了毛泽东作为一个杰出的革命领袖在斗争中成长的历程,也揭示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与过程,从这一新的视角展开评论。 2. 评现实意义。也与主题有关,但更侧重于现实作用,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对你说》的评论重在党员干部的廉政爱民方面,评《离开雷锋的日子》的《大写的人》重在新时期学雷锋的积极意义。历史影片的评论也要观照现实。 3.写观后感。要联系现实,融进自我,或是褒扬先进,批语落后,针贬时弊;或是进行自我观照,寻找差距,激励鞭策。中小学生的影评文章多属此类。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写成"故事简介+自我对照",二是要紧扣影片,而不是从影片中抽出一个话题,离开对影片的评论。如评《甲午风云》的《透过甲午的硝烟》不是泛泛而谈"落后挨打",而是扣紧影片中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历史事实,结合世界著名海战,对比联想,针对当前社会不良风气发出呼吁。评《南京大屠杀》的评论《城的断想》围绕"城"字做文章,从"屠城"、"纸城"、"不设防的城"、"钢铁长城"和"国防之城",扣得紧、放得开、收得拢。 (二)人物评论。这是较为普遍的评论样式,可分为单一人物评论、同一类人物评论、不同人物的对比评论。收录在《银海珠光》中的评《背起爸爸上学》的4篇人物评论各有特色。《细节描写与宏伟意象》展开了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对比评论。《在炮火中升腾的雪莲》对《红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个性特点,作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化的评析。在人物评论写作中,最好力求不仅评析人物形象的意义,而且要结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独有的个性,如人物特有的行为、动作、理想、志趣、才干,从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

影评写作教案(1)

影视评论写作教程 第一讲独一无二的自我独一无二的影评 自我介绍 1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展示出个性 2前人的形式前人的说法就是要摒弃的 影视评论 1摒弃头脑中首先想到的评论切入点 2前人的切入点前人的影评就是要摒弃的 3创新的角度,创新的论点是高分的前提 4彰显专业性 第二讲影视评论的概述和要求 影视评论是编导人士必备的素质,专业素质的体现,鉴赏影视优劣和学习的要求。 影视评论:影视评论就是电影或电视剧的观看者,在观看完电影电视剧节目以后的所感所想以文字语言、语录等形式表现出来,发表的一种评论看法见解等。相对于专业影视评论人员来说,电影评论也可以写成复杂详细的电影分析。 可能考的板块: 文艺类电影,纪录片和专题片。 考察倾向和形式:国内为主,国外优秀的影片为辅;影视短片和电影片段。 要求: 1考察学生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能力

2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 3理解力和感悟力 影评的成文原则: 赞美、肯定(+不足、遗憾之处) 影视评论的题型举例和命题方式: 方式一:现场播放,看完写作。如上戏的《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片段《lifeline》 方式二:现场播放,看完按规定范畴写作。如浙传的题目,看完影片《海中女神》,从摄影构图,光线,色彩,节奏,影调等方面写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方式三:默评。试卷给予若干电影,选择后按要求写作。 第三讲影视评论写作种类和内容 影评的种类:一般来说,常见的影视作品分析有以下几种,需要注意的是,写哪一部影评,应取决于写作的目的和特定的读者。 (一)介绍式评论 介绍式评论主要是对一部影片的介绍,同时带有一定的评论性,这类评论对于那些没有看过某部影片或者对影片不是很熟悉,希望得到更多了解的人们尤其需要。他着重向人们提供有关影片的基本情况,比如影片的题材、情节、导演与演员的信息等。这类评论一般表现出明显的商业导向,承担吸引人们前来观看影片的任务。所以在一般的考试中,不适合此种评论。 (二)鉴赏式评论 鉴赏式评论也是常见的电影评论的重要文体,或称之为鉴赏式文章,这类评论主要侧重于对影片某各方面或角度的评述,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影片的一定特色的分析,是观者增强对于影片某各方面的感受与了解。鉴赏式评论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目的是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文章,获得对影片较深刻的领悟。这类评论一般可以不顾及影片的全貌和整体特点,而只对于影片的某个方面,比如某一段落,某一情节某一人物特点加以评述,可以以一个普通欣赏着的角度,集中通过对于一个点的描述分析,甚至不排斥少许富有感情色彩的表现,从而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觉。 (三)理论式评论

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纪录片节目观后感 导读: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

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 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