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CNP日记

CCNP日记

思科CCNP培训日记全接触
==Day 1===

今天讲的是高级IP编址:

发现IPv6的地址确实有好多啊!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有几百万亿亿个……足够用的~

2002开头的IPv6地址是为了转换v4用的,紧接着就是十六进制表示的v4地址;

对anycast有了一个比较感性的了解,意思是需要先将数据发往RP,然后再让目的主机到RP上来取;

详细讲了VLSM;并举案例来讲解如何合理为每个网段分配IP,先捡最大主机数的分,最后分/30的地址,并且这些/30的地址要从最后一组可用地址里面分出来比较好(不是最后剩下的那个大的网段哦,而是小的)(不会表达的说……)

会手动将路由进行汇总:ip summary 命令

默认好多路由协议都是auto-summary的,所以要想配Classless的必须先no掉这句;

RIPv1可以接受v1和v2信息,但是v2的不接受v1的,所以v1的路由不会分布到v2所在的路由器的;

然后就是各种路由协议的管理距离必须背会;

可以让静态路由来做备份路由,只需设置一个较大(比正在用的路由协议的AD大)的AD即可;

classful可以造成地址的浪费,万一一台路由器下的网段掩码不一致会导致汇总猜测时出错,还有不会逐个匹配(longest match)路由表中的路由,这样就导致本来发往自己直连的网段的路由被丢弃

还有一个,25系列不支持IPv

即将淘汰,因为即使刷了IOS也不支持IPSec

在网吧,没拿书和笔记,能想起来的就这些~呵呵~明天继续~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Day 2===

今天讲的是EIGRP:

D.V.类型协议的最大缺点:产生环路;

EIGRP维护三张表,邻居表、拓扑表(是邻居表的一个子集)、路由表;

A.D.是邻居告给你它到目的地的距离,而F.D.是A.D.再加上你自己到邻居的距离;

Banwidth是路径出口到目的网段的最小带宽,注意:出口、最小(在一条路上取带宽最小的那条链路的带宽);

IGRP的metric乘256就成为了EIGRP的metric;

Banwidth=10的7次方除以带宽;

若想分析某个协议,则从此协议的包入手~;

hello包中的AS号和K的不相同时不能形成邻居关系;

建立邻接关系时使用的是接口的主地址;

show ip eigrp neighbors中的SRTT值是向邻居发个包多长时间能回来(收到ACK),RTO值是用来重新传输数据的间隔时间(当数据包没到时);

Update/Query/Reply是可靠性传输(需要ACK),而Hello和ACK不是;

重新传输数据是单播用滑动窗口(stop-and-wait)机制来重传的;

DUAL:扩散性的更新,Query可以一直往下传直到收到Reply为止;

 

 当A.D.比successor路径的F.D.小时,才可以选为feasible successor;

水平分割等是使路由信息不向回发,而不能使包不向回发;

路由协议总是使用最优的路由,当主路径断掉是使用备份路径,一旦主路径恢复就要使用主路径,这点和OSPF的DR和BDR的选举有所不同;

当主路径断掉且没有可用的备份路径时,路由器成为ACTIVE状态然后发送Query,长时间没有得到Reply时就会处于SIA状态;

为断口配IP的意义有两点:一,给其一个地址;二,指定一个与其相连的网段;

使边界路由器自动公告网关信息给下面的路由器:ip default-network X.X.X.X(是主机地址,而不是网段地址);

边界路由其对自己的网段自动汇聚,并生成一项指向NULL0的静态路由;

不等路径负载均衡的条件有二:一、用来做负载均衡的链路下一跳路由必须是备份路由;二、可由variance调整乘数;

Query若不加限制,跨AS都有可能;

限制Query的两个方法:一、加一个汇聚的路由;二、使用stub命令;

只有一个出口的网络为stub(末端)网络;

===Day 3===

今天讲的是OSPF

SPT和SPF目的都是找到最短路径,只不过SPT是像行者背个包盖邮戳一样,是挑出来的(谁盖的戳最少),而SPF是算出来的;

OSPF使用Hello包找邻居,用LSA(LSU)来建立拓扑结构;

LSA分成不同的类型是因为网络的结构不同,用来简化LSA传递的信息的;

推荐OSPF的邻居不能超过50个,每条链路算一个邻居,冗余链路算两个邻居;

路由的两种方式:逐跳路由,按源路由(事先已经选好路径,实时性强);

RTP的功能和TCP差不多;

OSPF传各种包也在四层,用IP来封装(ISIS在2层,用frame来封装);

在LSU中包括了每条LSA,并没有LSA包;

LSR相当于EIGRP中的Query,LSU相当于Reply和Update;

当网络发生改变时使用组播,224.0.0.6,DR再分发使用224.0.0.5;

每条LSA都有序列号和寿命来保持是最新的,序列号范围:0x80000001--0x7FFFFFFF,之所以是从大到小是因为第一位是符号位;

寿命时1个小时,每30分钟更新一次;

当序列号达到最大时更新用寿命一个小时的先更新一下,使路由器把此条抛弃,然后再发80000001的;

给OSPF的网络分成BMA,NBMA,P2M,P2P等实质上是要确定是否自动选邻居,是否选择DR/BDR;

各种网络类型是自己配置的,只是OSPF的各种工作方式而已;

路由器的Priority的值范围是1--255;

ABR(与Area 0相连的)既维护费0区域的数据库又维护area 0的数据库;

LSA类型:T1是把好几个以太网连

接总结成一条,T2是把好几个路由器连接总结成一条,T3是传播外area路由的,T4是传播ASBR地址的,T5是传播外AS路由的,T7是NSSA中的T5变种;

===Day 4===

IS-IS

NSAP就是NET那一大串,格式:区域号(部分可自定).系统号(可以用MAC也可以自定).SEL(服务号,一般为00,代表主机,也可以用一些数字来代表不同的服务);

CLNS也是一种Routed的协议,和IP,IPX一个类型;

L1的路由器看不到L2层的LSP,反之可以,L1相当于OSPF里面的Totally Stub;

L1/L2的路由器上面运行两套SPF;

寻址时先找Area ID,然后是System ID;

Area ID不同时送往最近的L1/L2;

LSP中包括:PDU类型、长度、LSP的ID、序列号、寿命;

TLV是LSP的一个字段,包括:IS邻居,ES邻居,认证信息等;

ISIS中的broadcast和P2P的Hello包格式不同;

L1和L2层是独立的;

普通的router组播的LSP,当DIS收到后汇总再组播发下去,都是组播;

DIS下发用CSNP发送简要信息,下面的路由器收到经对比发现缺少的条目,通过PSNP请求DIS发送某连接的详细信息,然后DIS再以PSNP回应;

PSNP还可以作为ACK回应LSP;

Circuit ID用于识别每个端口,一个字节;

LAN ID是System ID.Circuit ID,用以指定L1/L2路有器相连的一个网段;

Metric默认为10;

使用default information original发送缺省网关。

===Day 5===

BGP

BGP选路基于策略,所以不一定能选为最优路径,所以在同一个AS内别用BGP,用IGP最好;

通过IGP学来的路由在表中存在,必须和路由表中的掩码一致,可用NEtwork命令使其发布;

在同一个AS内的Neighbor是IBGP的,不同AS的是EBGP的;

IBGP的Neighbor不一定是直连的,EBGP的默认一定要直连,不过可以用Mulitihop改;

BGP使用TCP来建立连接,所以BGP工作在第五层,OSPF/RIP/EIGRP/IGRP工作在第四层,IS-IS在第三层,直接把数据封装到frame里面去;

若一条路由是从BGP学来的直接转发;

BGP中的Network和IGP中的概念可是完全不一样的,IGP中是指定参与协议的端口,BGP中是指定要发布的路由(不管是直连的还是非直连的);

netowrk不是基于接口的,而是只要是邻居都发;

若一个路由器连入了公网,则上面运行的BGP的AS号需要申请;

若在一个transmit AS中有跨区流量,则必须把流量所经过的路由器全配上IBGP;

BGP的neighbor不是自动发现的,必须手工指定;

BGP属于path-vector的协议,路径靠AS号定;

BGP的信息类型:open keepalive update notification;

“水平分割”:每两台IBGP的路由

器均是p2p的关系,传递信息是只有一跳,不会给别的不是p2p的路由器,但EBGP可以;

EBGP通告路由时会把自己的端口地址作为下一跳地址发送出去,并在传进IBGP后不做任何改变;

汇聚时要手工配NULL0;

BGP不是比较metric的,而是比较属性的;

路由通过IGP学来的标识为i,EGP的为e,重分布的标示为?;

选路时选local preference高的,MED低的;

路有重分布时定义一个seed metric;

双向重分布时容易产生环路,次优路径;

当重分布IGP路由到BGP时使用路由过滤来保证安全性;

两个loopback的连接不视为直连,需要mulitihop才可以(neighbor ebgp-mulitihop);

BCMSN

===Day 6===

讲了园区网设计、VTP、VLAN、Spanning-Tree

设计网络要牢记的:性能、可扩展性、可用性;

网络设计的框架:AVVID(有效的集成语音视频和数据);

AVVID可分为三部分:1、基础架构:所有的硬件资源;2、智能服务:网络管理,高可用性;3、各种服务:IP电话等;

现今企业网模型是依据AVVID架构的:企业园区、企业边界、服务商边界;

在上述三个区域内实现三层分级模型;

电子商务:你的企业和商务伙伴的连接;

VPN:用于在公网上传私网信息;

企业边缘的组件:电子商务、连接Internet、远程接入—VPN、WAN;

三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相比:低端的交换机不可以做NAT,不支持广域网接口,常用于Ethernet中,但是三层交换机的转发速率(pps)比路由器快得多;

从3500系列开始对Voice均有很好的支持;

STP收敛时间为50s;

一个VLAN=一个广播域=一个子网;

不同VLAN之间通信需要做路由;

本地VLAN:没有交叉,不需要Trunk;

建立VLAN的两种方式:Vlan database和Conf t/vlan XX;

VLAN database做完设置后一定要输入exit才能存进去;

VLAN排错:物理连接-->交换机配置-->VLAN的配置;

物理连接包括CDP,双工等;

Trunk是两个交换机之间的链路;

802.1p:802.1qTAG字段上的优先级;

Tunnel需要添加两个标签:企业内打一个标,运营商打一个标。可以通过运营商传VLAN,CDP/VTP/STP等信息;

native VLAN是802.1q独有的,为vlan 1,用来管理vlan;

ISL也会输出一些native vlan的信息,但是无任何意义;

VTP是CISCO专有的协议,用来管理VLAN的配置(相当于DRBDR);

VTP工作在trunk端口有VTP后可以在某台交换机(Server)上做出统一配置后下发到其他的交换机;

VTP不可以穿越路由器;

VTP的域名是区分大小写的;

 

 VTP排错:是Trunk吗?-->域名相同吗?-->设置成透明了吗?-->同一域内交换机口令相同吗?

STP可以从逻辑上阻断环路,计算是否有环;
STP使用BID来选根(相当于路由器里面的router ID);

STP选择的过程:最低根的BID,去根的最低路径cost,最低发送者BID,最低端口ID;

Designed Port是Root Port的上级;

当拓扑发生变化时,RP会向上级DP发送一个TCN的BPDU,到了根后,根再下发BPDU,其他的受到后清空自己的MAC表,重新计算Spanning-Tree;

同网段谁的BID低谁成为DP,另一个为Block;

路由器除了广域网接口外,以太网接口均有一个MAC,三层交换机与其类似,二层交换机只有一个MAC。

===Day 7===

今天讲的是高级Spanning-Tree、CAM、TCAM、一些交换原理、VLAN间路由

默认情况下STP不用配为打开状态;

启动STP:spanning-tree vlan XX(由于思科使用PVST,所以STP树每个VLAN坑里种一棵~);

为VLAN调整STP的优先级:Spanning-tree vlan 200 priority XXXX(此处XXXX最好是4096的倍数);

默认每个VLAN的优先级=32768+VLAN号(e.g.VLAN11的默认优先级=32768+11=32779);

调整VLAN优先级的目的是调整root交换机所在的位置;

设端口的cost:在access口上:spanning-tree cost 18; 在Trunk口上:spanning-tree vlan 200 cost 17;

看STP:show spanning-tree vlan 200/show spanning-tree bridge;

CISCO交换机的几个特性:

一、BPDU Guard:在Postfast的端口上用,当交换机配了后,portfast端口上一旦受到别的交换机的BPDU,立刻Shutdown(防止接口连入交换机),必须手工恢复;

二、BPDU Filitering:和上面那东西的功能一样,但是不会shutdown,只是暂时关闭一段时间,一旦连入的交换机撤去,就恢复了;

三、BPDU Skewing:没在规定时间内收到BPDU时,会报错,这样会占用大量资源,使用Skewing可以控制不产生或少产生这些报错;

四、ROOT Guard:在DP端口上做,该端口就不会改变了,只会是DP了,这样可以防止新加入的交换机成为root,该端口就变成了永久的DP了,(show spann inconsistentport),若新加入的交换机想成为root,则它的端口不能工作,直到这个新交换机委曲求全做RP为止;

五、Unidirectional Link Detection:检验线路是否能进行双向通信,用于通信不能正常进行时,会把端口中断直到链路恢复正常了为止;

六、Loop Guard:防止一个阻断的端口由于链路不正常(不能双向通信等)接不到BPDU后变成转发,配了此项后,即使接不到BPDU也是阻断的(启用loop guard时自动关闭loop guard);

思科规定两个交换机之间用的STP跳数最

大为7,称为STP直径;

Gateway就是交换机上VLAN端口的IP;

CAM表:把源的信息(MAC+VLAN)放入Hash散列器中算,*算*出目标的位置,查找一张已经算好的表,然后发出数据,这个与MAC地址表是两张不同的表,这个是高端交换机上用的;

TCAM表:基于ACL,三层交换专用的表,主要是实现安全的;

这两个表在高端交换机中同时存在,先看TCAM表,若允许的话,再看(算)CAM表,然后发数据;

TCAM的几个部分:

V(patterns):模式 <范例> 内容;

M(掩码):确定检查哪些内容;

R(结果):permit or deny

中央交换是以前的技术,现在是分布转发(可达百兆PPS)、流交换(netflow),缓存2、3、4层信息,可提供记帐功能;

进程交换:每个包都处理,几千PPS;

ASIC交换:转发速率有极大提升,只处理第一个帧;

基于拓扑的交换CEGF:这个是软件的交换方式,工作在ASIC上;

交换机上多层交换不用手动配,都是配好的;

ARP Throttling:CEF交换中在ARP应答前会丢弃一些包,指向一个假的MAC,时间特别短;

一旦起路由就工作在CEF方式了;

多层交换机:三层:SVI端口:虚拟的、逻辑的、带配了IP的VLAN的接口、可为用户做网关;

Routed端口:可为其分配IP,可起路由协议,不属于任何一个VLAN,功能和SVI基本差不多;

配置Routed端口:ip routing-->no switport-->ip add-->路由协议;

VLAN间通信一般用三层交换机,比路由器转发速度快;

EtherChannel是把相同特性的一些端口捆起来,可以做负载均衡,(通常捆trunk);

===DAY 8-9===

这两天讲的是冗余HSRP、QOS、多播:

冗余:设备级的冗余:Router====router====router---------网络级的冗余:所有设备Full Mesh

超级引擎是交换机的核心所在;

65000的第一代引擎用RPR(路由处理器冗余),有独立的握手机制,两个引擎之间可以互相切换,现在用RPR+;

在超级引擎上安装着一块MSFC的路由卡(模块);

RPR的备份引擎是启动的,但MSFC和PFC不启动;

RPR+的备份引擎和MSFC和PFC都已经启动了;

RPR+的同步不支持VLAN DATABASE和SNMP所作的修改;

思科设备死之前会留下一个core dump的记录;

RPR+切换时FIB表清空,路由表有一个短时间的恢复(60s左右没有动态路由),但静态路由一直存在;

配RPR+:redudancy--->mode-rpr-plus--->show redundancy status;

IRDP就是用来主机和路由器之间相互发通告;

HSRP可以在Trunk上工作;

HSRP的状态:initial-->learn-->listen--->speak--->standby--

->Active;

在Speak时选ACTIVE,通告优先级;

HSRP接口跟踪:可监视出口链路的状态,一旦断掉,就调整HSRP的优先级

例:standby 47 priority 120

standby 47 track s0 50

此时s0一断,优先级自动变为120-50=70

然后s0正常了,优先级自动变回120

只适用于单出口的链路;

只有配置了抢ACTIVE时才会改变ACTIVE(standby 47 preempt);

HSRP可以解决使用proxy ARP和IRDP时延问题;

当ACTIVE连续三次没发hello(3s一次)时STANDBY就变成ACTIVE了

一个组内只允许一个ACTIVE和一个STANDBY;

思科的是HSRP,标准的是VRRP;

VRRP所有路由器都使用MASTER的IP地址,当MASTER断,其他路由器把自己的地址设为MASTER的,当恢复时MASTER又抢夺回原来的地址;

SRM可解决配置的复杂性,是冗余技术,无负载分担,勇于65内的两个模块的切换,而上述VRRP等都是用于多个路由器之间的;

配置SRM:redunancy--->high-ava--->single-router-m---->show redu;

多播:尽最大努力传输,无连接,适用于数字电视付费频道;

多播源可以是组的成员,也可以不是;

多播地址没有网络号之类的概念;

源树:每个源到目的都有一棵树,像PVST,系统开销大,路径是最优的;

共享树:多个源把数据发给RP,系统开销小,路径不一定优;

多播避免环路:RPF反向检查:包的源和接收到包的接口在路有表中一样时才组播出去;

PIM是一种多播路由协议;

PIM DM是源树的,SM是共享树的;

IGMP工作在多播路由器和主机间,用以交换组成员信息;

思科的Auto-RP可以让想成为RP的路由器将信息发给映射代理,然后再下发;

若在Cisco设备上,PIMv1和v2都有时,v2自动降为v1;

BSR不支持PIMv2;

看多播路由:show ip mroute;

RPF邻居就是上一跳;

(*.G)表示共享树,(S.G)表示源树;

看PIM:show ip pim int;

不压缩的语音数据为64Kbps;

IP电话可以用一个辅助VLAN,语音使用一个VLAN,数据使用一个VLAN,辅助VLAN的优先级高;

QoS的两个模型:集成服务&差分服务;

做QoS时先基于流量的特征进行分类,在网络边缘打上不同的等级标示;

NBAR:一个高级的分类手段,可用高层应用程序信息分类;

2层QoS:802.1p&CoS(TAG字段);

3层QoS:Ip precedence,DSCP(ToS字段);

排队技术是在拥塞的前提下的;

RTP协议是最高级别的,优先转发,作为EF,UDP范围16384--16384+16383;

WRR:加权循环队列,有4个,可手工分配某优先级去某队列,并在

出栈时可以确定一个分配带宽的比例;

使用伪丢弃(tail drops)可以造成大抖动;

使用WRED可以抓几个优先级低的包先丢,避免TCP同步;

队列只要不达到最满就不会出现TCP同步;

拥塞控制技术:流量整形:使流量稳定;

流量策略:把一些包打标,优先扔;

数据包分片:把包切成等长的碎片,传输间隔就稳定了;

作者: IT傻博士 发布日期: 2006-6-18

===DAY 10===

今天是BCMSN的最后一天,讲了QoS的命令、城域网以太、WRED、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

MQC是模块化的QoS;

使用MQC实施QoS:class-map-->policy-map-->service-policy;

在多层交换机上启用QoS:mls qos;

配信任的边界:mls qos trust (cos|dscp|ip predencel)信任入栈流量自身携带的优先级信息;

几个观察的命令:;

配置基于类的标签:(修改TOS字段)policy-map-->class-->set ip precedence;

NBAR:在应用层提供QoS:担保带宽,流量整形等;

配NBAR:class-map-->match protocol-->policy-map-->class-->service-policy;

路由器也可以处理三层以上数据,但速度很慢;

PBR是流量分类的手段,可用以作流量分标识;

默认情况下队列使用接口带宽不超过75%,可以改;

CBWFQ是MQC的一个子集;

以下是一堆乱78糟缩写的关系:

--------------------------------

WFQ---AF;

PQ------EF;

CBWFQ中可以包含LLQ;

LLQ----EF;

FIFO----默认,没有队列机制;

CQ----EF;

WRED-----可以用于CBWFQ;

--------------------------------

WRED千兆以上接口才支持;

交换机可以设WRED的两个最低门限,min1,min2,最高门限自动设;

路由器可以设一个最低门限和一个最高门限;

网络管理:

在正常是收集一个日志-->网络变化时要做测试-->意外现象记录--->分析网管系统所带来的负载-->监视网络性能(50%左右,不可长期超过80%)--->做一个升级计划;

SPAN交换机端口分析技术,需连接端口分析器;

SPAN可以监视会话、端口、VLAN、入栈(RX)、出栈(TX)、双向;

RSPAN:可以在一台交换机上监测别的交换机;

NAM是插在65上面的一个用来分析的模块;

SSH是用来替代Telnet的,Telnet建立连接是明文,SSH不是;

802.1X是基于端口的认证,WinXP上就有;

ACL在二层叫VACL,基于frame和VLAN的访问控制,在三层叫RACL;

城域以太:

private VLAN是Cisco私有的技术,运营上用以在同一个VLAN中互相隔离主机,管理复杂,扩展性不好;

PVLAN可分为主

VLAN和辅助VLAN,辅助VLAN可分为隔离VLAN和可交流VLAN;

PVLAN的端口:公共端口、隔离端口、可交流端口。隔离端口只能和公共端口通(只能有一个),可交流端口内部可通,和公共端口也通(可做多个);

城域传输技术:DWDM、SONET、CWDM;

SONET和SDH是一样的,叫的方法不同而已;

7600支持光传输和MPLS;

ISP之间可用DWDM;

在WAN上使用以太技术的好处:灵活的拓扑(p2p,p2m)、透明传输(ethernet本来就是用来船IP的)、服务质量级别、费用低、扩展性强、互操作性强;

两种城域以太:透明LAN服务(TLS):安全性极差(用户和ISP的VLAN相同),交换机互连,扩展性差(最多4096个VLAN);

直接VLAN服务(DVS):中间通过桥互连,用户和ISP的VLAN不相同;

SONET的带宽为51.84M的整数倍;

152系列是能提供DWDM的光交换机;

CWDM可复用出8个通道,传输距离太短。价格比DWDM低;

CWDM、DWDM在物理层实现冗余切换,小于50ms;

企业连入ISP时多个VLAN可使用802.1QinQ Tunnel技术连入ISP的一个VLAN,传到目的地时还原;

有QinQ会隔离不同企业的VLAN,但若ISP内部互连还会有环,所以还要考虑STP;

QinQ不传递STP,要想跨ISP建SPT要用LRPT;

QinQ不可路由,Cisco专有;

EoMPLS只支持p2p;

MPLS是基于标签交换,类似于二层交换,介于2-3层中间;

EoMPLS的关键设备是76,使用VC去识别不同的VLAN(超过了4096的限制);

MPLS中的Exp/Cos可以用来部署QoS,支持流量工程;

MPLS的标签可以堆栈,各表示不同的功能;

EoMPLS是P2P的,中间不能拐弯;

===DAY 11===

今天开始BCRAN~

大致讲了AAA和猫,对于猫考试不做要求:

A(验证)----你是什么---->A(授权)---你能干什么----->A(记账)---你干了什么;

Dialer是逻辑接口,独占的物理口;

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是要单独维护一条电路,成本高;包交换(VC),一条物理连路可以供多个VC用,允许数据突发;

同步:你发多快我就能收多快;

异步:每个字节要拿出1/8来用以同步;

128K以上定为宽带;

同轴电缆介质决定了它的共抢性;

双绞线绞起来避免信号串扰,线序是避免电磁干扰;

光线不能弯大角度(90度);

单模光纤:只传一种色光;

DS0就是64K的信道,按时隙分,叫时分复用(TDM);

中国的ISDN走E1标准;

PPP最大的好处是压缩、验证;

CDP是2层偏上的协议,底层需要支持SNAP;

line protocol down:验证不通过,压

缩不行,二层封装协议不一样;

PPPoE验证协商是在二层的,三层不通二层也能成功;

实施网络第一考虑:可行性(可用性);

WDM在单模、多莫中都可以走,是上层的技术(DL层);

交互的流量(interactive):专访Router的流量(如telnet router等);

传输的流量:通过路尤器在两个节点间传数据;

AA默认都认证,不认证需手工指定,验证完需授权;

本地验证:PAP,CHAP;

通过ACS服务器验证:RIDIUS,TACACS+;

从内网路由器访问modem叫反向telnet,从外网访问猫叫正向tennet;

where命令=show session命令;

可以在路由器上和猫连的口上虚拟一个口,int async X;


===DAY 12-13===

这两天讲了PPP、ISDN、FR:

PPP为二层协议,解决了点到点通信;

CDP在二层偏上,能被NCP支持;

HDLC的基本功能和PPP差不多,但缺少很多东西(如认证等);

一般在串口上封装PPP,在以太口上封装需要启用逻辑接口(PPPoE等);

Cisco默认封装格式为HDLC,华为的是PPP;

PPP会话:传输。(dedicated);

Exec会话:交互。(interactive);

PPP LCP:认证、callback(安全性)、压缩、multilink(负载均衡);

没起AAA时PPP不认证;

PAP不要求两端密码一致,而CHAP反之;

ppp authencation pap chap意思是PAP若超期未响应就起CHAP;

VPN的三性:可验证性、完整性、保密性;

加了密,压缩过的数据别再加密、压缩;

ISDN:

参考点就是一根线,功能组就是一个设备;

ISDN能够支持HDLC,但HDLC不能验证、压缩等;

美版对每条B信道均有SPID号,用以衡量线路;

Call ID:基于对端二层电话号码;

Call Party:相当于呼叫转移,若answer1忙,自动转接到answer2;

---------isdn answer1 XXXX

---------isdn answer2 XXXX

P2M时若对端不相同要用dialer profile;

backup interface当主链路断,副链路会启用;

FR:

FR的二层地址为DLCI,ISDN为电话号;

映射可手工也可LMI;

LMI:维护链路状态&进行IARP;

IOS12前LMI的类型需要手工指定;

LMI类型:ANSI、ITU-T、CISCO;

keepalive是LMI发的;

IARP是IP到DLCI的映射;

DLCI号为电信确定;

在hub&spoke模式中spoke点要互通需先到hub点;

全F的广播地址是本地的;

FR的DCE是二层的,Clock rate的DCE是1层的,两者无必然关系;

P2P子接口:浪费IP&中心点配置麻烦(每添加一个spoke都要进行配置);

P2M接口防环在hub端关水平分割,

在spoke上开;

流量整形:不传输大于对端带宽的多余数据;

BECN可以把速率降低,进行流量整形;

队列深度:还有多少数据在排队;

backup写在主端口上,指明副端口;

尽量不要把物理口设成Backup,要设计在逻辑口上;

backup只能配在一端,不能两端都配;

在OSPF中负载均衡时要把链路的cost之设成一样大;

===DAY 14===

今天讲了WAN口的QoS、Broadband、NAT:

讲的东西概念性的不多,理解性的多,broadband考试不是重点:

FIFO的队列深度在高带宽口上总为0;(10M以上的口)

LLQ综合了PQ和CBWFQ的特点;

10M口(含)以上就应该用FIFO了;

二层frame一般不拥塞,有可能不设CoS位,但Trunk上有;

FIFO看第一个bit在哪,先到先出;

WFQ看最后一个bit到达的顺序,让小包先传;

小数据包有小权值,多个包最后一个bit位置相同时小的先出;

WFQ对延迟敏感性不大;

ISDN multilink是自动为no fair queue;

CBWFQ:人为的WFQ,按自己需求定义class,赋予权和每个可分配带宽的比例,虽然提供了64个class,但至少要留出一个来作为默认class;

IP precedence:第四级是video,第五级是voice,第六级是路由信息,第七级是keepalive等;

CBWFQ可以嵌套WFQ等;

bandwidth不是用来限速的,只是指定传出的数据包多少,也限不了速;

CQ大队列里面包含小子队列;

压缩两面都是passive时第一个包不被压缩,后续的包都被压缩;

看压缩:show compression;

NAT:inside source:由内网发起-----inside local/global address;

NAT:outside source:由外网发起---outside local/global address;

Overlapping发生在公司并购时;

overload(多对单、多对少)是随机端口号,而PAT是指定的;

debug ip nat时带“*”的是走缓存的,其他的是走CPU的;

NAT变动时需先清空缓存,再作修改;

cable在小区内是共抢链路;

VDSL是Cisco专有的;

DSL和Cable均是一层技术;

===DAY 15===

今天讲的内容是VPN和DSL的配置,BCRAN的最后一天:

ATM的PVC标识要在全局唯一,而FR不是;

PPPoE在ATM上面;

普通数据在VPDN中走要加8byte,所以MTU要设为1492;

MTU 1500是IP的,1518是二层frame的;

FR的frame不一样长,而ATM把数据剁成48byte段再加上5byte的头,共53byte,是固定的,可以用硬件来匹配,所以速度可达155M,而FR只能达到1.544M;

PPPoA是modem拿自己当router,而PPPoE是modem拿自己当host;

VPN:低廉的价格、专线的速度和

保密性、高灵活性,而FR不行;

Tunnel技术使VPN灵活性加大,对公网透明;

先加密--->进隧道--->出隧道--->解密 明文只在两端和私网中出现;

远程VPN(移动用户)在需要时拨号;

VPN可以在很多层内出现:应用层(SSH、S/MIME)、传输层(SSL)、网络层(IPSec--企业级加密,任何流量均加密)、DL层:可以加密,但是太繁琐;

防火墙上加VPN速度极慢;

GRE/L2TP/IPSec自己就是隧道;


IPsec只对IP单播加密;

L2TP和GRE先将多播、非IP等全包成单播,然后再交给IPSec;

三层上跑IPSec,二层FR/DSL都无所谓,但是用专线那纯属有病;

密钥交换的方式:人为、公/私钥(Diff-Hellman)、CA服务器产生;

Hash可以用来验证完整性,也可以用来加密,主要用于完整性验证;

两种VPN模式:Tunnel:把IP包头和数据都进行保护,再加一个新的IP包 头;

-----------Transport:只保护数据,原IP包头不变;

preshared key是用来验证ISAKMP通信的,不是用来加密的;

若数据该加密的没被加密则被路由器丢弃;

要先证明链路是通的,再去做VPN;

感兴趣流量传出要加密,非感兴趣的不加密,要求两边均用扩展ACL,定义对等的感兴趣流量;

===Day 16-20===

CIT,网络故障排除。

这个与其他科目比理论东西较少,实际东西较多,这一点从书的本数上也看得出来,就不细说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