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解析

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解析

○文学语言学研究○文学语言学研究
2011年第
30期


周刊


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中式英语现象解析


武丹丹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由于受到汉语语言文化习惯以及文化思维因素
的影响,在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中式
英语的现象,这种
“中式英语
”译文可表现在单词、词组、语法
及句子等各个层面上。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中式英语在
汉译英译文中的种种表现及成因。

关键词:汉译英中式英语表现成因


1.引言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
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
规范的英语和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对英语国
家的人来说往往是不可理解和不可接受的。近年来,不少学者
对汉译英过程出现的中式英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式英语
是指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把汉语的语言规则应用于英
语的语言规则之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干
扰,而说出或写出不合乎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语言。本文仅限
于讨论后者,即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


2.翻译过程中中式英语的表现
2.1词汇层面上的中式英语
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词汇层面上的中式英语主要表现
在汉英转换过程中,仅停留在英语词汇表层意义,忽略词的内
涵意义。有些词虽然表面上意义相等,但由于其在不同语言中
的文化内涵不一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并不能表达对等的意
思。例如:

(1)如果你不会抽烟,最好不要学了。
If
you
can
not
smoke,
you’d
better
not
to
learn.
“学抽烟
”不是学某种技巧,“会不会抽烟
”实际上指的是
有没有抽烟的习惯,所以可以把译文改为
“If
you
do
not
smoke,
you’d
better
not
do
it.”因此,凭感觉把汉语的词语生搬硬译成
看上去似乎同义的英语词语,容易造成译文晦涩难懂,即产生
中式英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词的褒贬色彩、感情色彩、文
化内涵都不相同,词的联想意义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翻译的过
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不会在汉译英过程中进行词对词
的翻译了。实际上,英汉词义的走向也不相同,其内涵和外延
在多数情况下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英语一词多义,词义灵
活抽象,汉语词义则比较单一、固定、具体。所以在翻译时应考
虑到这些因素,避免出现中式英语。


2.2词语搭配层面上的中式英语
搭配是某一语言中习惯上连在一起使用的一组词。每个
词都

有其搭配范围,这些搭配限制词的意思、
用法。英汉两种
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使用角度不同,词语的搭配都各有自
己的特点和习惯。因此在把汉语转换成英语时不能简单地把
汉语进行字面上的翻译,而要考虑到英语的词语搭配习惯。在
翻译过程中,即使词语选择对了,但由于没有考虑到词语搭配
上的问题,导致译文晦涩难懂,令人难以接受,其原因就是没
有掌握词语的搭配意义。例如把
“交通拥挤
”译成
“crowded
traffic”;“身体健康
”译成
“body
health”;“同情穷人
”译为
“sympathize
the
poor”;“学习知识
”译为
“learn
knowledge”。这些译文
归根到底都只不过是汉语词语搭配的
“英文版”。汉语中可以
说交通拥挤,但英语单词
“crowded”却是指
“挤满人群的”,它
可以和
cities,buses,trains等搭配,修饰
“交通
”却要用
“heavy”。
“身体健康
”的英语中用
“physical
health”来表示,以便与
“mental
health”相对应。英语中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0


在汉语中可以说同情某人,但是在英语中,“
sympathize”是不
及物动词,在表示同情某人的时候应加上相应的介词,所以同
情穷人应译为
“sympathize
with
the
poor”。另外,很多人在汉译
英的过程中凭借印象去寻找对等的英语单词,没有考虑到英语
词语的习惯搭配问题,致使译文具有中式英语的特点。例如:

(2)我会给他捎口信或带口信。
有的学生一看见“捎”和“带”字,马上就译成
“I
will
send
him
the
message.”或“I
will
bring
him
the
message.”。在英语中
“捎口信”、“带口信
”只能用
“give
the
message
to
sb.”或“give
sb
the
message”,而不能用
“send”或“bring”等。所以此句应该改译

“I
will
give
the
message
to
him.”或
“I
will
give
him
the
message.”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容易犯的另一类搭配上的错误是介词
与其他词的搭配,介词是英文中重要的一类功能词,可以用来
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组成英语句子的重要纽带之
一。英语介词组合能力很强,可与名词、形容词、副词、动词及
分词组合而表达十分丰富的词汇意思。而汉语的介词是由动
词演变而来,数量及使用远不及英语。因此,在汉译英时,一般
要根据上下文和英语介词短语的固定搭配极其习惯用法进行
翻译。如“坐在阳光下
”不是
“sitting
under
the
sun”而是
“sittingin
the
sun”。


2.3句子层面上的中式英语
在句子结构方面,英

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实质上就是
汉语是隐形语言,讲究精炼,句子意思主要
依靠句子内部的逻
辑关系来确定,重意合不重形合,即我们常说的
“形散而神不
散”。而英语属显性语言,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完整,并且有
丰富的连接词来表达句际关系。具体来说,在英语句子中,用大
量的关系词来表达句子之间的关系,而中文少用关系词。了解
了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在翻译时就英语的句法特点重新进
行排列组合,遵循其规律,必要时还要突破原文的形式,改变
句子结构。这样在翻译的时候才能避免出现中式英语。例如:

(3)宗教不得干预政治。
Religious
must
not
interfere
with
politics.
汉语中无主句较多,还经常使用拟人格,但英语注重形式
逻辑,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在翻译句子时应考虑到句子结构的
调整。可以增加
it作形式主语,或用被动语态。所以例(5)改为
下面的句子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It
is
impermissible
to
interfere
with
politics
in
the
name
of
religion.

3.汉译英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的原因解析
3.1中式英语的出现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中式英语或者说中介语是一个语言
习得者必经的一个阶段。在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是从中
学时期才开始接触英语,这就是说他们在学英语之前已完全
掌握了汉语并且对中国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大多数学习者
对接触到的英语项目按照他们已有的汉语规则去理解,这就
使得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受到汉语的影响,所学的英语
带有中国腔。这种英语也就是“中式英语”。在汉译英过程中,
这种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影响就更加明显,从而导致汉译英的
时候出现中式英语的译文。例如:

(4)来宾请出示入场券。
Visitors,please
show
your
tickets.
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大量存在,像这样的译文就是把汉
语句式用英语硬套出来,也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如果把这个句
子翻译成英语中常用的被动句,就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了。



周刊2011年第
30期

○文学语言学研究
表达型文本中的英语被动语态汉译研究
—以《富兰克林自传》为例
韩晓红陈少康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本文主要对《富兰克林自传》中所收集的
400句
英语被动句翻译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统计不同翻译方法的使
用频率,查看其分布态势。最后对从文本功能及读者反应两个
方面对表达型文本中英语被动语态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进行分析。

关键词:《富

兰克林自传》表达型文本英语被动语态
汉译

一、引言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凯瑟琳娜
·莱斯根据德国心

学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卡尔
·布勒有关语言功能的观点,
将“语言功能
‘工具论
’模式”(
Nord,2001:37)移植于翻译,把
文本类型、功能和翻译方法联系起来,提出了三大功能文本类
型,即“信息型”、“表达型
”和“诱导型”。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
纽马克在其基础之上,重新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
本”、“信息型文本”、“呼唤型文本
”三大类,并明确指出,语言
的主要功能表现为表达型、描述或信息型及呼唤、指示或诱劝
型三大类型。

语言功能决定了文本类型的不同,文本类型不同,其目的

即,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3.2汉英民族思维上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不仅有着彼此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且有着各
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这就是我们说的思
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千万
年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因此,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种
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思维是语言转换的基础,也是理解的重
要前提,这就决定了语言的具体转换必然受思维的制约。思维
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而汉译英涉及汉语
和英语,汉语为源语,英语为译语;原文用汉语将中国文化信
息反映给讲汉语的读者,他们绝大多数长期生活在中国文化
环境中,具备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文化观念;译文则需要
用英语讲中国文化信息反映给讲英语的读者,他们绝大多数
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具备西方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文
化观念。当我们进行汉英翻译时,由于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
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常常会导致
“中式英
语”的产生。


3.3汉英民族文化上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文化的负迁移会带来“中式英语”。所谓
“文化负迁移”,指的是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来民族
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借
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
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图式及尺度对
新东西加以修正,这必然会造成语言使用上的错误或跨文化
交际中的隔阂,对外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因此,在汉译英时,
就要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忽略了这种
差异,在译文中就会出现“中式英语”。例如英汉两种语言在地
理方位上的表

达方式就不一样。汉语有
“东北、西北、东南、西
南”的说法,而英语则是
northeast(北东),
northwest(北西),
southeast(南东),
southwest(南西)。


3.4汉英句式结构上的差异
英语是形态语言,词语和句子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

也不相同。要使同一文本在不同语言中引起读者相同的感受,
达到相同的目的,必须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而文本是由一个
个的词汇、句子构成的,文本的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就是对
词汇、句子的翻译。作为英语中一种广泛使用的表达方式,英
语被动语态在其汉译过程中也应考虑其所在文本的功能和目
的,从而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由于受篇幅限制,本文只选取
属于表达型文本之一的自传中的英语被动语态汉译进行研究
分析。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将文本中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
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对文本中被动语态所采用的不同翻译
方法进行频率统计,查看文本中翻译方法的分布态势;(
3)主
要从语言功能的角度、结合读者同等反应论,对文本中采用各
种翻译策略的原因进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

经筛选,我决定选取表达型文本中的名人传记——

—《富兰
克林自传》作为语源,从中找出
be(get)+过去分词为结构形式
的英语被动句及其翻译作为语料进行分析;英语被动句搜集
完之后,对各个被动句的汉译表达进行对应分析,将翻译方法

言形式手段来表示结构关系、表达思想的。而汉语在表达思想
时采取的是思维直接向语言外化的方式,不采取间接方式,因
此是非形态语言。所以汉英两种语言虽然都有
SVO基本句型
特点,但是,与英语相比,汉语主语意识相对淡化一些,表现为
汉语无主语现象较为普遍,而英语中除祈使句外,几乎所有完
整,独立的句子都有相应的主语主体。如在汉语中可以说“芝
加哥发生了一场大火。”如果直接翻译为
“Chicago
happened
a
big
fire.”就是明显的汉式表达了,必须改为
“There
was
a
big
fire
in
Chicago.”芝加哥是一个地名,在英语中做的是地点状语。
“去年盖了三栋新楼。”在汉语中也是完全合乎语法的句子,但
是英语学习者若将其翻译成
“Last
year
built
three
new
buildings.”
这样的译句在英语中是不能被接受的,在划分句子成分
时,“
Last
year”这个时间状语作了句子的主语,违背了语法规
则,所以在转换成英语时必须添加主语或转换成被动语态形
式:Three
new
buildings
were
built
last
year.

4.结语
由于受到汉

语语言文化习惯及文化思维因素的影响,在
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
象,这种
“中式英语
”译文可表现在单词、词组、语法及句子等
各个层面上。具有中式英语
特征的译文晦涩难懂,不符合英语
表达习惯,不但给译文读者的阅读带来困难,而且给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中
式英语
”式的译文,这就需要译者加强英汉两种语言的驾驭能
力。然而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译文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际的交
流,还需要英语学者的不懈努力,这也是翻译人才及相关人员
积极研究的一个话题。

参考文献:

[1]李雪红
.翻译视角中的中式英语[J].阜阳师范学院学
报,2005,(
4).
[2]马庆林,季建芬
.“中式英语
”成因之认知分析[J].西北
大学学报,2003,(
11).
3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