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幻电影资料整理

科幻电影资料整理

副题:象征和诗意的幻想世界—科幻电影漫游

发展了百年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至今仍然是好莱坞票房卖座的最有力保证,有无数的人们为之狂热和迷恋。本次副题以时间为脉络介绍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科幻电影,并对各类科幻电影进行思索,揭示其常见的主题,帮助我们在享受科幻电影的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它所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1科幻电影简介

2科幻小说(剧本来源)

3科幻电影的时间发展脉络

4将科幻电影进行主题分类

第3张:“科幻电影”则被美国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HUBERT W FRANK)定义为“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故事”。

(扩展:弗兰克·赫伯特(1920~1986),美国科幻小说家,作家。生于华盛顿州的塔克玛,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其中最成功的便是沙丘系列小说。其中头三部“《沙丘》、《沙丘救世主》和《沙丘之子》”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曾被翻拍成电影并引起巨大轰动。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巨匠之一,赫伯特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如同托尔金在奇幻文学中的地位一样,无人可以动摇。在他的代表作《沙丘》之前,没有一部科幻小说能营造出如此细致入微的想象世界。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沙丘》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就像罗伯特海因莱因的《异星异客》一样,赫伯特的《沙丘》将更多的文学元素注入了科幻小说之中。在《沙丘》之前,科幻小说想要成功,就必须具备精彩的技术构思,人物和情节往往都被忽视了。《沙丘》是所谓“软科幻”的杰出代表。在赫伯特的“沙丘宇宙”中,他故意抑制了技术描写,以便能着重探讨人性,并思索人类和人类制度的变迁方式。《沙丘》是第一部“生态学科幻小说”。赫伯特是科学观念的伟大普及者,他的很多读者都认为是赫伯特引导他们了解了哲学和心理学。通过《沙丘》,赫伯特使得“生态学”这个科学名词为大众所熟识。)

第4张:分四个部分讲述,第一部分科幻电影简介(科幻电影的基本了解);第二部分科幻电影起源——科幻小说(据科幻小说改编成剧本,拍成科幻电影,最早的科幻电影来源于此);第三部分科幻电影发展的时间脉络(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漫游科幻电影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科幻电影常见的主题,科幻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在这部分主要对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思考。)

第5张:科幻片(SCIENCE FICTION)包含着某种幻想因素的电影:这些因素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而假想出来的;在今天的世界中,它们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还没有发生的。

科幻片与科学技术,幻想力和想象力直接相关,它会涉及到超级英雄、遥远的星球、不可能完成的探寻、不大可能出现的场景、幻想之地、恶毒残暴的坏人、未来技术、未知与不可知的力量,以及由疯狂的科学家或者核子浩劫创造出来的非凡怪物(来自空间的事物或生物体)。科幻电影常常具备一种预言式的特性,时间也往往设定在未来,并通过壮丽的场景和先进的技术装置,科学化的发展或幻想式的特技效果将其视觉化。

第6张: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类在享受物质和科技带来的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对社会造成越来越深远的影响,而这样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因此人类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无法排遣的焦虑和不安)

科幻片一般表达的是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焦虑和不安,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社会变迁的惶恐和反弹。有人称科幻片被当做是用类型化的手法来对社会关系进行诗意的描述。

科幻片与魔幻片、灵异片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被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哪怕这个科学依据看起来很疯狂。

与其他电影(如纪录片、文艺片)相比,科幻片似乎最难被严肃的艺术家、研究家所正视,科幻电影也很少登上各大影片评奖的领奖台,即使在最重视电影商业价值的奥斯卡奖颁奖记录中,人们也很难看到科幻电影在最佳影片、最佳男女演员、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重要奖项中获取荣誉。但是票房数据让我们相信仍有无数的人们为之狂热和迷恋。和其它类型片一样,它大量生产的有很多是平庸之作,但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在美学、思想和历史上有价值的经典作品。

第7、8张

第9张:

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1968《2001太空漫游》)

乔治·卢卡斯(美)(星球大战系列)《夺宝奇兵》系列编剧

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乔治·卢卡斯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乔治·卢卡斯是,卢卡斯影片公司、卢卡斯艺术娱乐公司、卢卡斯数字公司、

卢卡斯授权公司和卢卡斯学习公司的董事长。同时他也是超级富豪,2006年以35亿美元排名《福布斯》194位。2008年以39亿美元排名277位。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ILMA(工业灯光与魔术..INDUSTRIALLIGHTQMAGIC)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美)(人工智能、第三类接触、E.T外星人、侏罗纪公园、世界之战、夺宝奇兵)

95年美国电影学会的终身成就奖1998,《拯救大兵瑞恩》(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摄影、最佳

音响效果、最佳声效剪辑奖,另有8项提名;金球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摄奖。)1993,《辛德勒的名单》(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七项大奖,共有13项提名)

1993,《侏罗纪公园》(奥斯卡最佳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声效剪辑奖、最佳视觉效果)

1982,《E.T.》(《外星人》1982,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奖)1981,《夺宝奇兵》(奥斯

卡最佳美术、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奖)

1975,《大白鲨》(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奖)

2009,荣获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雷德利·斯科特(英)(异形1、银翼杀手)

詹姆斯·卡梅隆(加拿大)(异形2、终结者1-2、深渊、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阿凡达)

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泰坦尼克号》(1997)和《阿凡达》(2009)都是他执导的作品。

其中《阿凡达》堪称世界电影之最,全球票房超过25亿美金,目前是全世界票房收入最高、也是历史之上

最成功的电影之一。

沃卓斯基兄弟(美)(黑客帝国系列)

《V字仇杀队》编剧

第10、11张:科幻电影起源——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主要描写想象的科学或技术对社会或个人的影响的虚构性文学作品。在内核上,科幻小说与科幻电影并无二质,科幻作品中的一切虽然都是假想,但是我们不能保证它是否有一天会变成现实,这就是科幻最吸引人的地方。

玛丽·雪莱在1818年所著的《弗兰肯斯坦》(又称之为《科学怪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

【英国著名小说家,因其1818年创作里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或译《科学怪人》),

而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她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其他著作《最后一个人》(1826)。

长篇科幻小说《永生者》。(作者没有标注写作具体年代)】

在玛丽·雪莱之后的儒勒·凡尔纳(法)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英)两人,他们被后世称为现代科幻小说的奠基人,他们二位的作品不少都是举世闻名,并且到现在都是科幻电影的主力备选题材,每隔几年都会有改编自凡尔纳或是威尔斯的科幻电影上映,这就是所谓的经久不衰。实际上,第一部科幻电影也是因为这两位作家而诞生的。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曾

写过《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神秘岛》、《环游地球80天》等著名科幻小说。

从某种程度上说,凡尔纳预言了二十世纪宇航科技的诸多成就,只不过他的这些预言是以科幻小说来

表达的。凡尔纳在自己的小说中大胆并科学地预测了许多后来完全实现了的东西,比如直升机、潜水艇、

人类进入太空、中国的崛起、电子广告、霓虹灯、电子计算机等等。《从地球到月球》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数据,包括发射地点(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飞行时间、登月人数都与后来的美国阿波罗计划完全一样。

凡尔纳的一本最有预见性、但读过的人最少的小说是《一个美国记者在公元2890年的日记》。书

中的纽约名叫环球城,公路两边都是一千英尺高的摩天大楼,气候由人工控制,庄稼可在北极生长,广告

放映在云端上;书中主人公编的《地球先驱报》,拥有八千万读者;记者将新闻从木星、火星、金星上转播

回来,人们坐在自己家中就可看到各地发生的大事。这些与今天的现实简直一模一样。然而,这是凡尔纳

在一百年前所描绘的情景。正如法国著名的利奥台元帅所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

的过程而已。”】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又译作赫伯特?乔治?韦尔斯,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

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韦尔斯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科学、文学、历史、社会、政治

等各个领域,是现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第12张:章节目录,时间脉络四个时期

第13张:起源于欧洲,发达在美国(1902~1930)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是1895年的《机器屠夫》

这部片长仅一分钟的短片的漫画式场面,向人们展示的是活生生的猪从机器的一端进去,数秒之内,在另一端就出来了火腿、香肠、排骨等猪肉食品。该影片预示了未来的自动化工厂。这种讽刺大规模、标准化的机器生产的题材,后来成了科幻电影的一个永恒主题,欧美的电影制片商效仿者甚众,使这个主题显得异彩纷呈。

【1897年问世了一部预见20世纪末叶人体器官移植医学的科幻片《一位20世纪的外科医生》。在这部仅2分钟的短片中,一位失掉双腿的乞丐进入一家外科诊所,很快就植上了一双活生生的腿,自然

欣喜若狂。外科医生是个科学怪人,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切掉乞丐那颗丑陋的头,代之以一颗具有古典

美的头,甚至连他的躯体都更换了。于是,乞丐摇身一变,成了风度翩翩的绅士,兴高采烈地离开了诊所。】第14张:1902年,法国电影导演乔治·梅里埃自编自导自演了影史上公认的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影片剧情取材于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威尔斯的《第一个到达月球上的人》两部作品。

【梅里爱采取神话剧的传统风格,表现了一群天文学家乘坐炮弹到月球探险的情景。包括“科学大会”、“制

造炮弹”、“月球登陆”、“探险者之梦”、“与月球人搏斗”、“海底遇险”和“凯旋而归”等段落。影片成功

地创造了一些彼此非常协调并充满幻想色彩的服装和布景,并利用蒙太奇技术和特技手段成功地表现了炮

弹飞向月球以及在月球表面降落等场面、月球表面和内部景像也表现得蔚为壮观。

故事来自凡尔纳小说,开场时由梅里爱亲自扮演的教授试图说服同事参加一个登月计划。他的提案得到认同,于是科学家们乘坐太空船向月球进发。这艘火箭式的飞船最终停靠在月球的“左眼”,而月球本身也相当拟人化。科学家被月球上的“坏人”逮捕,带到他们的“国王”那儿,但地球人发现这些月球坏蛋经不起雨伞的一碰就消失在一团烟雾中。最后他们返回地球,但掉进海洋,顺便探访了海底世界,最终被救回,科学家们也得到嘉奖。

这部大名鼎鼎的早期作品乃名副其实的电影史里程碑。本片不仅开创了科幻片的先河,它使得电影上升为施展幻想的平台和提供娱乐的工具。编导兼监制梅里爱系舞台演员,同时又是魔术师,他在影片中大胆尝试了叠影、淡入淡出等当时全新的手段。片中融合了大量舞台特效,现在电影的很多手法均可在本片认祖归宗。】

第15张:1926年,德国电影大师弗里茨·朗推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巨片《大都会》。影片耗资达7百万马克,拍摄时间长达16个月,动员演员多达三万余人,最后完成的影片长达四个小时。所有这些纪录不仅在当时,也保持了几十年内。

【《大都会》代表了电影界内部在科幻艺术领域的原创能力,也把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高了一大步。这部电影情节完整,主题深刻。画面、音乐极富美感,一扫科幻电影仅仅涉及魔法而与艺术无缘的历史。2006年一张1927年的《大都会》国际版电影海报在美国拍出了69万美元的天价,打破了1997年一张1932年版《木乃伊》创下的45.35万美元的世界记录。

这个新记录是在伦敦胶片盘海报画廊组织的一次拍卖会上诞生的。《大都会》国际版电影海报世界上仅存四张,除了被拍卖的一份,有两份分别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和柏林电影博物馆,另一份则由私人收藏。

《大都会》故事线索依版本而不同,但大致情节如下。

剧情1:

在一个超级未来城市,六千万居民被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城市地下黑暗深处终日奴隶般劳作的工人,一类是呆在高楼云端过着天堂般生活的管理者和他们的后代。

一天,美丽的玛丽亚带领一群劳工子弟访问天堂,被城市主宰者的儿子弗雷德爱上,尾追到地底下,却目睹了一场大机器吃人的事故,惊恐之下,去求父亲改变现状。父亲却找到科学怪人路特旺,要他复制出玛丽亚的替身,以控制工人造反并打消儿子对玛丽亚的念头。不料路特旺另有居心,让复制人玛丽娅一面在上层俱乐部大跳艳舞迷惑男人,一面在下层工人的布道会上煽动仇恨。终于工人暴动,盲目捣毁机器,导致地下城市大水泛滥。愤怒的工人们醒悟过来,假玛丽亚被当作女巫烧死,在火刑柱上露出机器原型。

最后,真玛丽亚启示弗雷德作为“心”的代表协调父亲(“脑”)和工人们(“手”)的矛盾。“手”“脑”终于重新结合在一起。

剧情2:

影片虚构了一个未来时代的城市,等级分明,上层阶级居住在半空中的豪华住宅,工人们则住在深深的地底,终年不见天日,操纵维持整个城市正常运转的机器。

统治者的儿子则天真单纯,整天无忧无虑地在顶楼的花园中玩耍。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少年遇到了工人的女儿马利娅并爱上了她。这带他进入了工人的世界,看到了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劳动,心中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统治者发现工人在秘密集会,而马利娅正是集会的召集者,她号召工人忍耐、等待。尽管如此,统治者仍然感到危险,她让发明家制造了一个和马利娅一模一样的机器人,代替后者在工人中散播仇恨。假马利娅煽动工人们毁坏了中央控制机,导致大水淹没工人住宅区。危急时刻,真马利娅逃出囚笼,和赶来的统治者的儿子一起,拯救了濒临灭顶之灾的工人们的孩子。

最后,认清真相的工人们将假马利娅像女巫一样架上火刑台烧死,而统治者和工头的手也握在一起,象征和解的终于来临。

本片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大师的无声电影巨作,默片时代的科幻经典。

影片隐含了“人性和高科技的冲突”、“集权势力和唯科技主义下的政治阴霾”等深刻主题,还具备了当时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诸多特点,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和影响力。这部片子的视觉风格相当强烈,你可以看到各种惊人壮丽的都市景观,甚至连字幕都格外用心:诉说阶级对立的文字被排列成金字塔状,呼应着这样的阶级象征。制造机器的工人们,彷佛也是机器一般,做着全然机械化的劳力工作;爆炸后的机器幻化成炼狱,无止尽地把人拉扯进去……

它是弗里茨·朗在乌发电影制片厂内拍摄的最昂贵的一部影片:类似纽约的摩天大楼,未来世界的机器人……都是在摄影棚内搭出来的布景。

弗里茨·朗编导的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经典之作,艺术价值非常之高。犀利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遗憾的是《大都会》原版已经永远丧失,流传于世的版本不计其数,各自声称“最新”“最完整”,西方重构《大都会》原作的努力和对它的研究,已有了中国“红学”的味道,光书目已达八十多页。事实上《大都会》公映半年后,导演就宣称它已不复存在了,因为三个小时的原版被发行商、放映师各色人等自作主张地一剪再剪,可以说除了当年柏林首映式的有福之人外,没人见过《大都会》原貌。】

第16张1910年,好莱坞率先将雪莱的《科学怪人》搬上银幕,之后好莱坞不断将欧洲著名的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较为著名的还有《化身博士》(1913)、《海底行程两万里》(1916)和《神秘岛》(1929)等片。

【《海底行程两万里》不仅片长达105分钟(在当时的拍摄条件下),并且实现了影史上第一次水下拍摄,也由此开创了一种新的摄影技术,多个方面可以表明,虽然此时好莱坞的科幻片仍然要靠欧洲的科幻小说汲取素材,但是在制作水平上已经赶超了欧洲。好莱坞问商业,欧洲重文艺】

第17张:平淡发展和走向繁荣(1930~1969)1933年梅里安·C·库伯的科幻冒险电影《金刚》,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出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

【这里的金刚不是05年的,33年的黑白电影

大时代的动荡环境也对电影产生很强的影响,30~49的20年中,经历了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所以这段时期的好莱坞科幻片不是一个吃香的类型,恐怖的色彩、悲观的情绪、粗制滥造的赶工模式,直接导致了3、40年代的好莱坞科幻不再是卖座类型片。但糟粕积压中也会有不少精华出世,《金刚》就是那个时代的极品。

诞生于193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金刚》,在电影史上是一部不朽的杰作。这部电影将真人、模型、动画三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开创了特效电影的又一先河,梅里安?C?库伯以68万美元的成本拍出了这部震惊美国的作品,凶猛且巨大无比的金刚肆虐纽约,最终还爬上了标志性建筑物帝国大厦,和天空中嗡嗡乱叫的战斗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壮怀激烈的金刚最终粉身碎骨而死。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部横空出世的《金刚》让观众见识到了科幻电影的无限魅力,《金刚》最直接的贡献就是让美国影市再度繁荣,电影售票窗口前排起了长龙,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的美国经济。

金刚是一只巨大的非洲猿猴,被拍电影的卡尔逮住并带到纽约。在那里,它成了供人观赏的怪物,但它却爱上了一个美女。为了追她,它逃脱主人的牢笼,横穿纽约街道,最终爬上当时刚建成的帝国大厦之尖顶,葬身于飞机的枪林弹雨。人们不禁问道:究竟是飞机杀了野兽,还是美女杀了野兽?

《2001太空漫游》是一曲人类历史发展的太空预言,库布里克从远古讲到了遥远的未来,他力图找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轨迹,这部电影的伟大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般晦涩难懂,电影设计了华丽且奇特的未来场景,宇宙飞船的外型也是美轮美奂,该片在摄影、剪辑和场景设计上都是堪称一绝,该片的推出直接推动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让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即使在今天来看,《2001太空漫游》的视觉效果也是出类拔萃的,这部电影才是真正不世出的天才杰作,任何人都不可能

复制。斯坦利?库布里克以这部无与伦比的杰作为60年代的科幻片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即使在整个50~60年代来看,《2001太空漫游》仍旧是谁与争锋的科幻电影。

斯坦利?库布里克将美国科幻电影的制作水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2001太空漫游》也成为之后的同行们摄制科幻片的范本和标杆,但《2001太空漫游》还不是一次科幻片票房的最高潮,之后有两位年轻人将科幻片推向了影史票房的王座地位。】

第18张:30到40年代——多为翻拍和制作续集

《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金刚之子》、《科学怪人之子》、《隐身人》、《化身博士》系列等等,

50到60年代——经济复苏带来科幻电影的继续繁荣,题材逐步转向外星人和宇宙的时代《地球停转之日》、《奇爱博士》

【《金刚》是3、40年代难得一见的经典杰作,同时代的科幻电影大多以翻拍和制作续集赶工,《科学怪人》、《科学怪人的新娘》、《科学怪人之子》、《隐身人》、《化身博士》系列等等,甚至连《金刚》的出品方也在1934年拍出了《金刚之子》来争取票房,但观众岂是随便忽悠的对象,杰作当然要捧,烂片就是无情的鄙视。所以在那个时代科幻片的成就相对较低,无法和战争片、爱情片、古装史诗片分食市场。

进入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逐步开始复苏,科幻电影抓住了经济复苏的契机,开始对外星人和宇宙下手了。科技的进步是科幻电影发展的必要因素,科幻电影是最能体现电影先进技术的一个片种,科技发达了,给科幻电影的创作者提供了物质基础,也让许多科幻作者有了异想天开的根基。在5、60年代的好莱坞,外星人成为好莱坞科幻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卖座电影已经被岁月冲刷掉了,顶多也就是在影史上留下一个姓名,今天的观众很难提起兴趣在看看那些50多年前的科幻电影,因为技术实在是过于落后。但有一些经典科幻片可以例外,因为这些科幻片深刻的寓意和主题思想让它们超越了时代。

1951年的《地球停转之日》(1951年罗伯特·怀斯导演电影不是2008年斯科特·德雷克森导演电影)可以被视为50年代科幻片的经典作品,这部电影在当时就提出了核危机的理论,影片中讲述了外星人克拉图自己带着一个名为戈特的机器人来到地球,他来到地球是为了传递和平的信息,他希望人类停止发展核武器,因为这无休止的核竞赛会最终毁灭地球,影片传递的是一种期待世界和平的信息,也表示出对核武器竞赛的忧患,并且这种担忧在今天仍未褪散,可以想见当时的人们对于这部作品会产生怎样的共鸣。从成就来看,51年版的《地球停转之日》是一部罕见的经典,但是当另一位更加凶猛的大师出现之后,这部罗伯特?怀斯执导的《地球停转之日》也就不再那么崇高了。

60年代的科技已经发展到日新月异的地步,电影技术也在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已经成为国际一流大导演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开始进入科幻片领域,他将带给好莱坞以及世界科幻片几枚重磅炸弹。库布里克首先问路市场的科幻作品是《奇爱博士》,这是一部描写核危机的电影,美国无端端地去攻击苏联,苏联政府不顾一切地按下了“世界末日装置”,地球表面地生物毁于一旦,人类最终面对着一个真正地世界末日。影片主要是想阐述核武器可能带来的巨大威胁,真正用到的科幻场景并不多,所以这部电影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但是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祭出的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将改变一个时代。】

第19张:

《星球大战》1977年1.挖掘科幻电影商业价值:票房冠军2.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

【乔治·卢卡斯1977~1983星球大战三部曲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导演:乔治·卢卡斯1999年首映全球票房:9.43亿美元

《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导演:乔治·卢卡斯2002年首映全球票房:6.5亿美元

《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导演:乔治·卢卡斯2005年首映全球票房:8.5亿美元

《星球大战4:新希望》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年首映全球票房:7.754亿美元1975年夏天,乔治·卢卡斯获得了八百万美元的投资拍摄《星球大战》第一部。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当时的电影制作行业还没有电脑特效这样的技术,他们为了完成拍摄《星球大战》,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从此,电影行业的传奇,“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正式拉开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的序幕,并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制作观念。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导演:伊文·克什纳1980年首映全球票房:5.4亿美元《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导演:理查德·马昆德1983年首映全球票房:4.75亿美元

生于1944年的乔治·卢卡斯是一个对电影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他对科幻电影是情有独钟,学生时代就受到《2001太空漫游》的深刻影响,大学毕业之后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科幻剧情长片《五百年后》(1971),这是乔治·卢卡斯的电影开端。之后他拍摄了一部卖座的剧情片《美国风情画》(1973),这部电影让他获得了拍摄电影的话语权,他的导演地位得到巩固,从那时起,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史诗般的科幻故事,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剧本打磨,一个包含了科幻、历史、军事、探宝、历险等等诸多元素的神奇故事就此诞生,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从1976开机,到1977年3月初步完成,乔治·卢卡斯经历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当他把这部电影首先放给马丁·西科塞斯、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等一帮好友看时,许多人都是不置可否,似乎他拍了一部莫名其妙的胡闹电影,只有斯皮尔伯格一个人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并信誓旦旦地说这部电影票房肯定过亿,在70年代,票房过亿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最终的结果人尽皆知,《星球大战》公映后不久即成为美国影史上最为卖座的电影,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任何电影纪录在《星球大战》面前都是不堪一击,《星球大战》作为一种娱乐文化被融入到美国人的生活当中。

《2001太空漫游》更像是一部哲学书籍,它深奥且富有哲理,在思想性和技术上将科幻片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星球大战》将科幻片的商业价值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是从那时起,科幻片在电影票房上开始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乔治·卢卡斯还仅仅只是现代科幻片风潮的一个开端,他好友兼校友,就是那位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认为《星球大战》上卖座巨片的斯皮尔伯格,也开始对科幻片痴迷起来。比较而言,斯皮尔伯格对科幻片的贡献比乔治·卢卡斯还大,因为乔治·卢卡斯除了《星球大战》系列就没有更好的科幻作品,但斯皮尔伯格在每一段时期都有自己的科幻经典面世。】

第20张:1982年《E.T》,当年就创下了14周票房冠军的惊天纪录,一度打败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

该片目前的全球累计票房为7.9亿美元,但《E.T》的投资却只有1000万美元而已。

【讲述了一个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外星人与小男孩艾里奥特建立起纯真友谊的故事。1982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E.T》上映,这部电影在当年就创下了14周票房冠军的惊天纪录,一度打败了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其后《E.T》还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重映,该片目前的全球累计票房为7.9亿美元,但《E.T》的投资却只有1000万美元而已。之后乔治·卢卡斯又不断炮制《帝国反击战》、《绝地归来》等《星球大战》的续集作品,和斯皮尔伯格在影史票房第一的位置上杀得难解难分,不过,他们私底下可是很要好的朋友。特技制作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美国)

剧情简介

艾里奥特,一个充满着幻想的小男孩,有个老想作弄他的哥哥麦克和一个还不太会讲话的小妹妹葛蒂,兄妹三个和不久前离异的母亲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忙碌加上心情糟糕,母亲时常会忽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沟通。

E.T.E.T.,一个被同伴不小心留在地球上的小外星人,却幸运地被善良的小艾里奥特发现,他瞒着妈妈偷偷收留下了孤独无助的E.T.,给它吃巧克力,还把它介绍给自己的狗狗哈维、哥哥和妹妹,虽然语言上E.T.和艾里奥特还无法沟通,但是他们的感情却跨越了一切外在的障碍而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们的外型有如此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一颗善良敏感、渴望着爱和呵护的童心。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奇妙的心灵感应,E.T.难过的时候,艾里奥特也会感觉忧郁,E.T.病了,艾里奥特也会跟着不舒服。孤独的E.T.和孤独的艾里奥特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于是他们都不再孤独。

直到有一天,E.T.不可避免地被大人们发现了。于是人们如临大敌,警察、军队、FBI蜂拥而至,大人们不顾孩子们的苦苦哀求,无情地抓走了E.T.,根本无视此时的它是那么的无辜、脆弱和绝望,他们只想把这个外星人当成千载难逢的珍贵试验品进行研究。

艾里奥特在哥哥和伙伴们的帮助下终于从研究中心救出了九死一生的E.T.,不料大人们根本没有放过他们,沿路设下重重关卡意图拦截这支“营救小队”,就在大人的眼皮底下,E.T.展现了它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带着大家摆脱了“包围圈”。

在当初发现E.T.的树林里,来接E.T.回去的外星飞船赶回来了,一直念念不忘要回家的E.T.终于要走了,艾里奥特恋恋不舍地和他的外星朋友告别,望着远去的飞船划破天际艳丽的夕阳,艾里奥特知道,他将会永远永远记住这段短暂却美丽的友谊。

一句话评论:这是一部充满童真和奇妙幻想的经典电影。】

第21张:雷德利·斯科特

1979年《异形》

科幻惊悚片

开启了恐怖电影的新模式,成功的将科幻与恐怖结合在一起。

1982年《银翼杀手》

探讨人和复制人之间奇妙关系的深邃电影。

【在美国科幻电影史上的这段时期是群星荟萃,除了乔治·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双星闪耀之外,还有3位重量级人物一定要提及,首先要说的是时运不济的雷德利·斯科特,这位大导演实力很强,但有时也运气不好,1979年他导演《异形》虽然获得了成功,可是作为一部科幻惊悚片来说,《异形》的受众面还是美国《星战》和《E.T》广泛。1982年,雷德利·斯科特开拍了由香港邵氏公司投资的科幻片《银翼杀手》,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一部科幻动作片,但其实是一部探讨人和复制人之间奇妙关系的深邃电影,这部影片理所当然获得了票房失败,虽然《银翼杀手》几年后被推高到影史一流经典科幻片的地位,但票房的打击对于雷德利·斯科特来说,还是很沉重的,所以他之后就很少拍摄科幻电影了。

《银翼杀手》(英文Blade Runner),是经典黑色科幻电影,在香港地区又被译作《刀锋战

剧照之二(19张)士》、《公元2020》。拍摄于1982年,主角迪卡德(Deckard)由著名好莱坞影星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扮演。导演是莱得利·斯考特。

故事梗概:2019年,洛杉机变成乌烟障气的九反之地。人类创造出了高科技的结晶——复制人。它们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智慧和感觉,甚至在体魄上更胜于人类。它们被用于开拓外太空,干最累最危险的活。人造人虽然生性残暴,但它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憎恶,对自己只拥有的四年的生命充满着渴望和留恋。人类不允许这些复制品拥有做正常人的权利,所以必须毁灭这些被定罪为“妄图成为人类”的生命。一场暴动后,它们被宣判从地球上消失,如果再被发现,格杀勿论!一群复制人冒险回到地球,他们想找到他们的制造者,从中寻求生存的方法,因为它们的机械能量即将耗尽,随时会死去。洛杉矶银翼杀手小组派出了精英迪克(哈里森·福特饰)去追杀它们,而它们的罪名却是想成为人类,复制人不能留在地球?!但是在行动当中,迪克与美丽的复制人丽歌发生感情,他开始左右为难,他到底应该怎样做呢?如果他们结婚,那么结果会怎样呢……

相关背景:这部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原著脚本,但借用了菲利普·迪克的小说《机器人梦到电动羊了吗?》中的一些想法。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美国科幻大片。电影特技效果虽不及《星球大战》那

样有气魄,但在细节上的刻画非常的有水平,飞旋车(Spinner)飞过洛杉矶上空时那细致入微的效果难以让人找到任何瑕疵。另外,这部电影的背景音乐水平也是得到公认的,作曲家范格里斯使用电子合成器演奏的富有未来末日感的合成乐,渗透到情节中的效果显得非常的含蓄和贴切。

《银翼杀手》是一部被众多影迷,科幻迷认为最被忽略的老片。

《银翼杀手》在1982年上演时掌声寥寥,观众很难接受这部气氛压抑,阴郁的影片——几乎没有一个光明的镜头,几乎没有动人心魄的刺激点,角色总是在阴暗的角落里喃喃低语……刚刚经历了几部娱乐巨作强烈的视听冲击的观众,很难对这样一部灰色,晦涩的影片产生兴趣,甚至哈里森·福特自己也承认片中没有任何发挥的空间……如今,这部影片的魅力终于得到了认同,欧美影迷的评选中,该片总是排名前列。

这部充满阴郁、压抑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对人和人的价值的思辨。一方面人类试图消灭由自己亲手制造出的在各方面都强于自己的复制人,而另一方面复制人为了生存的权利与人斗争的矛盾,迫使观者不得不透过复制人的命运来反思自己:什么是生命?以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忽略的问题。

片中阴暗的天空、潮湿的街道与大屏幕中日本歌伎单调的吟唱映衬出潜伏于人们心中的躁动与不安,“银翼杀手”迪克的阴郁和不苟言笑,人们的冷漠麻木与主人公对追杀对象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人们心中隐藏于的对于未来的恐惧,对造物者的质疑以及对于自己身份认知的不确定感。

哈里森·福特在片中扮演一名银翼杀手,为消灭反叛的复制人而存在。由于影片整体风格的低调,Ford的表演也并不抢眼,但并不等于聊胜于无,时而游离时而坚毅的眼神,足以把一个时常处于矛盾之中,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的银翼探员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影片末尾的悬念,也成为影迷们讨论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银翼杀手开创了一种在人的双眼上做特写镜头的拍摄技巧;在电影《21世纪的前一天》(Strange Days)、《关键报告》(Minority Report)以及2004年的电视系列剧《迷失》(LOST)都可见类似的拍摄手法。

银翼杀手这种黯淡的“赛博朋克”(cyberpunk)式影像风格与未来式的科幻设计,已经成为现今科幻片的标准,影响其后为数不少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包括《蝙蝠侠》(Batman),《机器战警》(RoboCop),《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末世黑天使》(Dark Angel),《萤火虫》,以及《黑客任务》([[The Matrix]])。除了这些美国好莱屋影片外,银翼杀手也大大影响了日本动画,像是大友克洋《阿基拉》(Akira),《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阿米蒂琪III》(Armitage III),《魔法阵都市》(Silent Möbius),《星际牛仔》(Cowboy Bebop)和《泡泡糖危机东京2040》(Bubblegum Crisis)。《蝙蝠侠之开战时刻》(Batman Begins)的导演克里斯多福·诺蓝(Christopher Nolan),在电影准备开拍之前,就对著电影的工作人员放映银翼杀手,并且告诉他们:“这就是蝙蝠侠最好的参考指标”。甚至连《星际大战》特效制作群,也都对于银翼杀手片里高水平的电影特效,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外在1986年“创世纪合唱团”所唱的《Tonight, Tonight, Tonight》的MV里面有一个非常相似电影里面科林斯(Collins)穿过白普理(Bradbury)的场景。】

第22张:罗伯特·泽米基斯《回到未来》三部曲

第一部:1985年

第二部:1989年

第三部:1990年

电影将爱因斯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植入其中,并且幻想当一辆汽车可以穿越过去和未来。

【第二位要说的就是斯皮尔伯格的门徒——罗伯特·泽米基斯,这位先生的科幻片最高成就是《回到未来》三部曲,第一部于1985年上映,这部电影将爱因斯坦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植入其中,并且幻想当一辆汽车可以穿越过去和未来。这套系列电影的娱乐观赏价值很高,并且故事结构紧凑,且又时间跨度很大,是一套经典的科幻冒险电影。罗伯特·泽米基斯对于技术的狂热远远超过了对科幻片的喜爱,他之后的每部电影都蕴涵了对电影技术上的不懈探索,即使是一部剧情片(比如《阿甘正传》),他也会使用上大量的

电脑特效,所以罗伯特·泽米基斯并不是一位专注做科幻片的导演,但《回到未来》这套经典系列依然让他在科幻影史上留有一席之地。

它告诉人们未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每部电影充满喜剧性的同时也有很深的寓意,发人深省。该片第一集赋予时间旅行新的想象力,剧情惊险刺激,对白幽默风趣,令人回味无穷。1989年的第二集延续了第一集的故事线,并引进平行宇宙的概念;1990年的第三集把故事带到19世纪的西部牛仔世界。】

第23张:终结者詹姆斯·卡梅隆1991年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终结者2》电脑特效

【终结者

《终结者1》1984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2》1991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3》2003年导演:乔纳森?默斯托

最后一位超级牛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在年纪上,这位生于1954年的导演要比乔治·卢卡斯小上整整10岁,进入电影界也比较晚,1977年卡车司机詹姆斯·卡梅隆看了《星球大战》之后,才门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当他在1984年拍出了闻名世界的《终结者》(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之后,一个新的科幻电影巨头也从此诞生了。詹姆斯·卡梅隆在80年代后期接连抛出两记重磅炸弹,1986年的《异形2》让他声威大震,这部作品被公认是整套系列中娱乐性最强的一部。1989年他由炮制了以科幻悬疑为主打元素的《深渊》,制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洋奇景,这两部作品都世人对他刮目相看,而詹姆斯·卡梅隆真正的辉煌还是在90年代。

进入90年代,电脑已经开始铺天盖地般的普及,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等前辈们早就嗅到电脑科技的美味,开始在作品大量运用电脑特效,詹姆斯?卡梅隆既然钟爱拍摄科幻片,对于电脑特效当然也是热烈欢迎。1991年,詹姆斯?卡梅隆与乔治?卢卡斯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合作,打造风靡全球的《终结者2》。这部电影中特效的最突出成就是液态机器人T-1000,这个随意变化外形的机器人给予了观众惊艳的感受,银光闪闪的躯体和超酷的打斗,都使得《终结者2》留下了太多记得记住的经典片段,虽然《终结者2》最大的获益者是主演阿诺德?施瓦辛格,但就电脑技术而言,它已经让观众们完全相信一场科技革命的来临。】

第24张:1993年《侏罗纪公园》斯皮尔伯格

【时隔两年之后,斯皮尔伯格在1993年的暑期拿出了科幻片《侏罗纪公园》,这一下可引发了全球影市的强烈震荡,人们几乎不敢相信电影可以将恐龙制造的这样逼真!栩栩如生的恐龙在电影上飞翔奔跑,一种绝迹的生活就此在银幕上复活,斯皮尔伯格凭此片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电影史上作为科幻巨擘的地位,虽然他拍的是娱乐性的科幻商业片,但是能拍到他这般登峰造极,影坛上也没有几个。但90年代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同样是人才济济,就连斯皮尔伯格一步走慢,就有可能被后来人迎头赶上,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成为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片巅峰,他之后的科幻作品也未能达到这般的精彩程度。】

第25张:1996年《独立日》罗兰·艾默里奇,这部科幻影片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讴歌了美国人民在总统的带领下抗击外星侵略者的故事

【电脑特效被广泛运用之后,科幻片在好莱坞已经是层出不穷了,大、中、小制作成本的科幻已经是汗牛充栋的地步,这些作品看官们已是耳熟能详了,经典的作品已不知被爆炒了多少次,但90年代后期还是有两部作品值得一说,首先是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独立日》,这部科幻影片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电影,讴歌了美国人民在总统的带领下抗击外星侵略者的故事,影片的特效场面气势宏大,许多场面都可以被铭记为影史经典,影片的特效与故事配合的天衣无缝,是一部能看剧情也能欣赏特效的绝好电影。】

第26张:《黑客帝国》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1 1999年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年5月导演: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2003年11月导演: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开创了科幻电影的全新时代,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数码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

【另一部必须提到的科幻片则更是气宇轩昂了,这部作品让科幻电影完美地过渡了到21世纪,因为电影超前的思想意识和绚烂无比的特效镜头,一切都只为打碎过去的科幻电影观,《黑客帝国》在20世纪末横空出世不是没有理由的,这部电影依然带给人们一个恐怖未来预言,当人们过分依赖电脑科技之时,电脑在未来会完全控制人类的思维。《黑客帝国》不仅有深刻的寓意,还有超酷的动作和枪战场面,这是一部包含丰富的科幻电影,观众会对电影传递的信息而感到迎接不暇,《黑客帝国》开创了科幻电影的全新时代,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数码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21世纪到来之后,科幻电影以及其它各种类型的电影中,电脑特效将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电影技术。

走入21世纪,电脑特效已经运用到泛滥的地步,魔幻、奇幻、古装、爱情、剧情、悬疑、惊悚、动作等等类型电影都将电脑特效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使用,本世纪虽然过去了8年,但真正能做到像《黑客帝国》这般具有开拓意义的电影少之又少。《星战前传》系列、《黑衣人》系列、《X战警》系列等作品只是娱乐大众的影片,思想内涵基本谈不上,忽视了影片的精神内核,只会让科幻电影越来越看似游戏之作。

但21世纪这几年仍然有一些电影要说一说,斯皮尔伯格有着众所周知的科幻情结,2001年,他将已故的斯坦利?库布里克遗留下来的剧本《人工智能》搬上银幕,他继承了大师的遗志,但是却没有继承大师的风范,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原来构想之中,《人工智能》应该是一部揭露人类未来思想阴暗面的电影,并且还要控诉人类对机器人生活的漠视和摧残,这部电影又将是一部惊醒时代的作品,但库布里克先走了一步。斯皮尔伯格完成的《人工智能》只算是一部儿童科幻,通过一个机器小孩找妈妈的故事,引发一些人性的浅度思考,总之和库布里克的构想差远了。之后斯皮尔伯格又在2002年与汤姆?克鲁斯联手,打造了科幻片《少数派报告》,只是电影的情节过于生涩,仍旧没有再创造斯皮尔伯格以往的辉煌了。】

第27张:阿凡达

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阿凡达》(Avatar)是一部科幻电影,由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该片有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供观众选择。影片的预算超过5亿美元,成为电影史上预算金额最高的电影。

全球电影票房历史排名第一

全球第一部票房突破19亿并一路到达27亿美元的影片

全球影史票房最快过十亿美元记录:17天.

第28张:变形金刚

【1. 没有理由不看3D IMAX 版。 2. 前半部分基本上可以看做是Lenovo 的广告片。 2.5 片中的有钱公司人手一台Lenovo Ideacentre,非常喜感。 3. 伊利舒化奶进了台词。不只是画面,是台词。 3.5 这款牛奶有在发展国际市场吗?为什么要下这么大血本? 4. 机器人打斗场面并不太多,但是芝加哥炸了不少。 5. Michael Bay 不去拍毛片真是可惜了。 5.5 我以为前两部里的Megan 已经很夸张了,结果?? 6. 对Rosie 来说,最深刻的矛盾存在于动作戏和高跟鞋之间。 6.5 所以在被劫持-逃跑-战斗的过程里,她虽然没工夫洗脸,但是换了好几双鞋。 7. 前两部我最喜欢的那个旋律6616616111311313 不见了,我很伤心。 8. 片尾字幕结束后没有惊喜。9. 可以考虑再看一遍。】

补充

在拍摄前制片方曾要求拍摄3D 版本但被诺兰强行拒绝,因为诺兰怕3D版本会让观众导向画面而非故事情节,所以奠基只有IMAX数字高清,没有3D版本。

《盗梦空间》又名《奠基》。是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继《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后再次给我们带来的惊喜,本片将带观众游走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被定义为''发生在意识结构内的当代动作科幻片”。由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主演。7月16日在北美正式上映的《盗梦空间》连续三周蝉联北美票房冠军,不少激动难平的影迷都涌入IMDB打分,令分数高达9.3,其中高达四分之三的投票都给出满分,《盗梦空间》的IMDB排名眼下已经冲到第三,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新千年开始,荧幕被以《魔戒》以及《哈利波特》等魔幻影片搅得天翻地覆,科幻影片开始没落了。

而如今,科幻电影在《阿凡达》的引领下,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席卷荧幕,这部影片必将带给已经疲软的科幻电影以新活力。

《阿凡达》的影响必将像《星球大战》当初带给电影的影响一样,也必然会引领电影走向下一个以3DIMAX影像为标志的顶点。】

第29张科幻电影常见主题

一、星际文明

二、时空旅行

三、机器人

四、生物工程

五、专制社会

六、生存环境

七、超自然能力

第30张星际文明——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对外部世界的想象

【幻想影片的价值,主要在娱乐和思想两方面。从对人类文化的长远贡献来说,当然是影片的思想价值更重要。也就是说,看作品能不能促使读者思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在日常语境中很少会去思考、或不便展开思考的,而幻想电影能够让某些假想的故事成立,这些故事框架就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思考空间(这方面小说有时能做得更好些)。

按照上述标准,则七大主题中的“星际文明”,总的来说恰恰是最缺乏思想价值的。因为这类影片,说到底,只是将人类历史上的征服、扩张等王朝兴衰故事,换到未来(或遥远的过去)的星际背景中搬演一遍而已。当然影片中会有眩人耳目的奇怪生物、航天器、新式武器,可以有种种奇情异想的发明和设备,也会有宏大的战争场面,等等。在美国最负盛名的两大幻想电影系列,《星球大战》(Star Wars)和《星际迷航》(Star Trek),就是这种主题的代表。

《星球大战》从1977年开始第一部,大获成功,此后继续拍摄。按照故事的完整结构应该是如下顺序:

Ⅰ:《幽灵的威胁》(The Phantom Menace,1999)

Ⅱ:《克隆人的进攻》(Attack of Clones,2001)

Ⅲ:《西斯的复仇》(Revenge of the Sith,2005)

Ⅳ:《新希望》(A New Hope,1977)

Ⅴ:《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1980)

Ⅵ:《武士归来》(Return of Jedi,1983)

《星际迷航》从1979年正式上映第一部,与两年前的《星球大战》第一部相比,无论是故事架构还是视听特效,都实在是平庸之至。然而《星际迷航》已经拍了10集,所拥有的庞大“粉丝”群体却也与《星球大战》不相上下。已经有两代美国人,是看着这两大幻想电影系列长大的。

类似的著名影片还有《沙丘魔堡》(Children of Dune)系列,纯粹就是一个王朝几代人的恩怨故事;《星际传奇》(Pitch Black)系列,一个中世纪骑士故事的科幻版(尤其是第二集),等等。

不过,在“星际文明”的主题下,偶尔也会出现稍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例如《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2000)。影片借一位火星人之口,讲述了一部火星和地球的文明史纲要:火星上的高等智慧生

物曾经发展了极为高级的文明,火星人早已经借助大规模的恒星际航行,迁徙到了一个遥远的星系。这个故事发生于数亿年之前,当火星人离开太阳系时,它们向地球播种了生命——也就是说,现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来自火星。其实,关于火星上曾有高度文明的猜测,已经持续几个世纪,出版了大量有关的书籍,不过这种猜测至今尚未找到确切的证据。

星际文明主题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关于外星人来到地球,与地球人发生接触的种种故事。这一方向至少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沿着这一方向产生了许多很有影响的影片。

1898年威尔斯(H. G. Wells)的小说《星际战争》(The War of the Worlds,中译名有《大战火星人》等)可算最早的版本之一,小说描述火星人入侵地球,锐不可挡,要不是它们最后意外地死于地球上的细菌,地球被征服已经无可避免。小说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但因年代较早(1953),手法老旧,今天看来已经缺乏吸引力(2005年重拍的《世界大战》也非常令人失望)。再往后,假想外星文明攻击人类、入侵地球的幻想电影层出不穷,比如《独立日》(Independence Day,1996,中文名有时译作《天煞》)之类,那就场面浩大,气势恢宏了。

关于UFO,自然也是幻想影片不可能错过的题材。这方面最有代表性、也是最为集大成的,当数斯皮尔伯格“梦工厂”的出品《劫持》(Taken,2002,还有同名小说)。《劫持》10集长达20小时,以史诗般的叙事手法,讲述了美国三个家庭在半个世纪里四代人之间、以及他们与来到地球的某种外星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影片故事中的人物,甚至有人类与外星人的混血儿。斯皮尔伯格关注这一主题已经很有些年头了,比如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1982年著名的《外星人》(E.T.)等等。

还有始于1960年的使用无线电等科技手段搜索外星文明信息的活动,现在通常被称为SETI (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即“地外文明探索”)。现实中的SETI活动虽然至今未能获得科学意义上的结果,但这并妨碍电影编剧和导演们借此编故事。美国天文学家萨根(Carl Sagan)以SETI为主题的科幻小说《接触》(Contact),在签约时就被预定拍成电影,但影片《接触》(中译名又作《超时空接触》)直到1997年才终于上映,不幸的是萨根已经在半年前撒手人寰,他最终未能看到自己编剧的电影上映。

可以归入星际文明这一大类的影片还有《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星门》(Star Gate,1994)、《最终幻想》(Final Fantasy,2001)等等。】

第31张时空旅行——回到过去能不能改变历史?

【尽管时空旅行经常与星际文明联系在一起,但时空旅行的主题明显比后者具有更丰富的思想价值,也有着更强烈的科学色彩。

1895年,威尔斯出版了科幻小说《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想象利用“时间机器”在未来世界(公元802701年)的历险。此时距相对论问世还有10年。而正是相对论,使得“时间机器”从纯粹的幻想变成了有一点理论依据的事情。

相对论表明,一个人如果高速运动着,时间对他来说就会变慢;如果他的运动速度趋近于光速,时间对他来说就会趋近于停滞——以光速运行就可以永生。那么再进一步,如果运动的速度超过光速(尽管相对论假定这是不可能的),推论表明,时间就会倒转,人就能够回到过去——这就有点象Wells的时间机器了。当然这只是从理论上的推论是如此,事实上人类至今所能做到的最快的旅行,其速度也远远小于光速。

如果人能够回到过去,就会对常识构成挑战,在理论上产生一个严重问题。将这个问题展示得最为生动的电影,当数《未来战士》(又译《终结者》)系列(Terminator,1984,1991,2004)。

本来在我们的常识中,因果律是天经地义的——任何事情有因才会有果,原因只能发生在前,结果必然产生于后。但是一旦人可以回到过去,因果律就要受到严峻挑战。比如,在影片《未来战士》中,约翰可以派遣自己的属下回到过去,这位属下还成了他的父亲,这岂不是说,约翰的出生是约翰自己后来安排的?又如,杀手是“天网”在公元2029年派回来的,可是按照影片第二部的故事,“天网”已经在

研发成功的前夕被彻底摧毁,后来又怎么会有“天网”存在?它又怎能派遣杀手呢?这样的问题,在物理学上被称为“佯谬”,物理学家早就讨论过。

“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已经成为科幻电影中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之一。比如《星门》、《12猴子》(12 Monkeys,1995)等等,都有这类情节。至于那种简单利用“时间机器”一会儿跑到未来一会儿回到过去,就比较初级了。而在《12猴子》中,回到过去的主人公最终死于警察的乱枪之下,未能制止人类未来的那场惊天浩劫。这个悲剧的结果虽不能伸张正义,却维护了因果律,避免了《未来战士》中光明结局所带来的佯谬。这里可以特别提到20世纪8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回到未来》系列(Back to the Future,1985,1989,1990),以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反复展现了在时空旅行中如何“改变历史”。

关于改变历史,还可以提到近年的影片《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2004),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伊万,多次返回过去,试图改善他当下的生活,但总是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只能再次导致现实世界中他生活的灾难。于是反反复复,他奔波于日益混乱的过去与现实之间,最终决定回到母亲的子宫里并且自杀,这样他就彻底放弃了生活和自我。

在以时空旅行为思想资源的幻想影片中,《未来战士》系列突出了对因果律的困惑和挑战,而《回到未来》、《蝴蝶效应》等则着重在“改变历史”上做文章。影片《超人》(Superman)中也有类似的情节(让时间回到女友惨死之前)。其实影片《疾走罗拉》(Run, Lola Run,1998)中的三种结局,也是让历史重演三次,直到令人满意为止,这和《超人》中的上述情节是类似的,只是没有采用时空旅行的幻想形式而已。

能够从理论上解决时空旅行的因果律问题的,是所谓“多世界”(“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时空旅行中,有可能产生新的平行世界。埃沃莱特(Everett)1957年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了关于多重宇宙的构想。他认为,在量子力学中,每当一次测量完成,则诸多可能的结果之一呈现为真正的实在,其余可能的结果不能呈现,但是它们并非不存在,而是在另外的宇宙中继续存在。

[3]据此构想,可能的平行的宇宙必有无穷多个。物理学家对此有一种非常明确的表达如下:

也许所有的世界历史都是真实的。……如果“多世界”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早就存在了另外一个平行的宇宙,……因为所有可能的宇宙都是存在的。[4]

也就是说,每次回到过去所做的改变历史的行动,都可能产生出一个新的世界。这种高度抽象的“多世界”理论,居然也被幻想影片引入,并试图给出图解——在《回到未来》中,博士向马蒂解释“多世界”理论时,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竟和霍金《时间简史》中所用的图几乎一模一样![5] 一部分物理性家认为,回到过去的个人行为根本不可能改变历史。至于为什么会如此,目前物理学家并未能给出完善的解释,他们只是坚信“物理学定律会阻止”时空旅行者改变历史。[6]霍金也倾向这种观点,他认为改变历史的概率“小于10-60”。】

第32张机器人——它们和人类的区别,它们会不会统治世界?

【机器人是幻想影片中很老的主题,最初只是展示机器人如何为人类服务,直到《星球大战》中那两个著名的机器人,就还是在这样的初级境界中。而在这一主题上的进一步思考,则至少有如下三个重要方面:1、机器人是否应该或怎样才能得到人权?2、机器人和人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3、机器人最终会不会控制世界、统治人类?在同一部影片中,这些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

影片《机械公敌》(I, Robert,2004)可以算一部有科学和文化内涵的电影。影片的故事最初来自杰夫?温塔(Jaff Vintar)的剧本,但是片名却取自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同名科幻小说。《我,机器人》是阿西莫夫科幻小说中一个重要系列,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也是在这里提出的。影片开头,特意在浩瀚星空的背景下,展示了这三条定律的文本(也许是暗示这三条定律对整个宇宙都有意义?)。

影片涉及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所谓“人”的资格,究竟是靠什么获得的?答案只能有两个:一、靠物种的划分获得——生下来是人就是人,那怕是白痴也有基本人权,也比任何别的动物高贵;二、靠文化的程度获得——掌握了人类的文化,就可以跻身人类之例。

第一种答案,深究下去就会有问题。幻想影片《X战警》(X Men,2000)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有一种物种,具有和人类一样的智能和体能,甚至超过人类,但是它们长得和人类不一样(比如,长

着尾巴,或者有收放自如的钢铁利爪,等等),人类愿不愿意和它们分享这个世界(这里的意思是指象对待同类那样对待它们)?影片中的故事和常识都告诉我们,这是很难的。

但是,如果追问下去,就会面临理论上的困难:人类为什么不愿意和它们分享世界?难道就因为它们长得和人类不一样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条古训的依据究竟在哪里呢?如果只因为长得不一样,那说到底,什么物种的身体不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吗?在这个层次上大家不都是同一个“族类”?不都是同一个“物种”?有什么分别?

第二种答案,听上去有点匪伊所思,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旦机器人也掌握了人类的文化,那它们为什么不能获得人权?比如影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I.,2001)中的那个小男孩,他(它)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难道不能获得人权吗?

《变人》(Bicentennial Man)是1999年一部不太引人注目的幻想影片,但是其中的思想资源,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却应该算是非常丰富的了。影片中最深刻的问题是——生命和非生命,现在到底还有没有界限?原初版本的机器人安德鲁,确实只是一件家用电器,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升级,现在它已经完全是一个“人”了!在影片《变人》的幻想中,只要技术进步到足够的高度,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传统界限,确实是可以打破的。这使人联想起影片《人工智能》中,未来世界已经没有人类,只有人工智能,在他们(它们)的知识中,“真的人类”是一个遥远的奇迹。那么“真的人类”到底是什么?我们今天的人类,有没有可能已经是另一种人工智能了?所以我们现在对“生命”和“人”的定义都是有局限的。

机器人最终会不会控制世界、统治人类?这也是幻想电影乐意探讨的问题。著名的影片《2001太空奥德赛》(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和《黑客帝国》(Matrix ,1999,2001,2003)系列,都可以视为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特别是《黑客帝国》,因为有一定的哲学思考,常为视为“好看而难懂”。

《黑客帝国》的故事背景,设为公元22世纪,那时地球已经由机器人统治,而人类则以自己的肉体为机器人提供能量;人类生活在一个由机器人安排好的巨大的虚拟世界Matrix之中,人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特殊的机缘,认识到了事情的真相,决心反抗。初看似乎该片的主题,就是“人类反抗机器人统治”,然而在影片第二部的结尾处,安排了尼奥和Matrix的设计者之间一长段玄奥的对话,设计者告诉尼奥,事实上就连锡安基地乃至尼奥本身,都是设计好的程序,目的是帮助Matrix完善自身!这样一来,看第一部得到的认识就被彻底推翻了。现在,真实世界究竟还有没有?它在哪里(如果锡安也只是程序,那么真实世界在这三部电影中就从来也没有出现过)?人是什么——是由机器孵化出来的那些作为程序载体的肉身,还是那些程序本身?什么叫真实,什么叫虚拟?……所有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了。】

第33张生物工程——人类不能狂妄自大

生物学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学问,比物理学危险得多。自从基因改造、克隆人等等概念出现以后,许多电影从中获取思想资源,而对滥用生物技术的忧虑,则成为大部分影片的主基调。其中四部《异形》(Alien,1979,1986,1992,1997),已经成为科幻电影的一个经典系列;还有非常著名的影片《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系列,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思想倾向,都与《异形》异曲同工。

在《异形》系列中,公司代表了人类对于科学技术的盲目自信。在公司看来,科学研究当然是没有禁区的,他们相信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足以搞定一切事情,所以总想将异形弄回来研究。然而事实上每次局面都失控了,最后只能依靠女英雄芮普莉舍身救世人。

而女英雄芮普莉,恰恰是主张科学研究应该有禁区,主张人类应该敬畏大自然的。她每次都劝阻公司或她的同伴,不要去招惹神秘的外星生物,不要去“研究”异形——异形既然比人类更强大,智慧更高,“研究”一词听上去也就只是狂妄自大而已。但是她身边的男性们没有一个听得进她的逆耳忠言。事实上,在现实世界中,男性更容易有类似的“技术万能”的思维方式,结果技术上的成功往往只是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失败。

除了《异形》、《侏罗纪公园》等,还有不少幻想影片以生物方面的问题为思想资源,比如《异

种》(Species,1995)系列(人类与外星人的混血儿)、《变种》(Relic,1997,激素滥用使人变成动物)、《第六日》(The Sixth Day,2002,非法克隆人)等等。较为独特的有《千钧一发》(Gattaca,1997),专讲未来世界的基因歧视,思想比较超前。而《暗天使》(Dark Angel,2000)、《生化危机之启示录》(Resident Evil: Apocalypse,2002)和《宇宙战士》(Universal Soldier,1992,1999)系列,都以人体改造展开故事,则可以上溯到被视为“科幻文学之祖”的小说《佛兰肯斯坦》(Frankenstein),据此拍摄幻想电影也一再尝试,比如1994年的《玛丽?雪莱的佛兰肯斯坦》(Mary Shelley's Frankenstein),2004年的《佛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等等。但在这个方向上,一般很难有多少思想深度。较好的是最近的《逃出克隆岛》(The Island,2005),对克隆人的权利问题有所思考。

第34张专制社会——西方思想中持久的恐惧

在近几十年大量幻想未来世界的西方电影里,未来世界几乎没有光明,总是暗淡悲惨的。不是资源耗竭,就是惊天浩劫,要不就是未来社会的高度专制。描述专制社会的幻想影片,较有代表性的是《一九八四》(1984)。

奥威尔(G. Orwell)的小说《一九八四》作于1948年,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行(中译本也已出版多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出品于1984年,是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电影。故事中的1984年虽在今天已成过去,但是在奥威尔创作小说时还是一个遥远的未来。影片中1984年的社会“大洋国”,是一个物质上贫困残破、精神上高度专制的世界。篡改历史是国家机构的日常任务,统治实际上是依靠谎言和暴力来维持的。次年问世的影片《巴西》(Brazil,1985)与此异曲同工。

而在影片《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2002)中,未来社会的臣民被要求不能有感情,也不准对任何艺术品产生兴趣,为此需要每天服用一种特殊的药物。如果有谁胆敢一天不服用上述药物,家人必会向政府告密,而不服用药物者必会遭到严惩。影片《罗根的逃亡》(Logan's Run,1976)则描绘了一个怪诞而专制的未来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物质生活已经高度丰富,但人人到了一个固定的年龄(还在青年时代!)就必须死去。罗根和他的女友千辛万苦逃出了这个封闭的城市,才知道原来人可以活到老年。

自从莫尔著《乌托邦》(Utopia)以来,类似的著作颇多,如培根的《新大西岛》,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维拉斯的《塞瓦兰人的历史》、哈林顿的《大洋国》等等。大多是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描绘,即“空想社会主义”。但是在20世纪西方的文学中,又出现了被称为的“反乌托邦”作品。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扎米亚京的《我们》,被称为“反乌托邦”的三部曲。上面提到的这些幻想影片,也都可以归入“反乌托邦”的范畴。这个传统一直持续到2006年的影片《V字仇杀队》(V for Vendetta)。

第35张生存环境——对未来的忧郁

对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忧虑,也经常和对未来专制社会的忧虑纠缠在一起——他们的思考逻辑是:环境一旦恶化,资源极度短缺,必然导致专制社会的出现。但是还有一些可以算作“灾难片”的电影,实际上也是专门讨论环境恶化问题的,而且其中的科幻还相当“硬”,有相当的科学依据。近年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

电影不是科学讲座,进行艺术想象是编剧和导演的权力,科学家不能干涉。对于《后天》,科学家实际上并没有多大反感。当然他们指出,影片中让灾变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几天功夫)发生,是夸张了。或者说,《后天》将某种关于地球气候灾变的理论描述,在时间轴上急剧压缩,这样就对观众的心灵形成巨大震撼。事实上,如果那些灾变是在几千年、几百年,那怕几十年的时段内发生,很可能就不是什么灾变了——因为那样的话人类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应对和准备,并且也能够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了。

《后天》上映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先它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哪怕就是批评,也是重视。另一方面,环保运动人士当然从这部影片的热映中大受鼓舞,他们欣喜地看到,这部影片已经促使环保观念大大深入人心。

可以归入这一大类的重要影片还有《未来水世界》(Water World,1995)、《深度撞击》(Deep

Impact,1997)、《绝世天劫》(Armageddon,1998)等。其中《深度撞击》不仅有如何炸毁撞向地球的彗星这种较“硬”的科幻成分,还涉及了理性与伦理之间的两难问题:浩劫来临之前,已知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得到避难机会,那么这些机会给哪些人呢?这就使得影片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

第36张超自然能力——我们准备好了吗?

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的科幻小说,许多都拍成了电影。著名的如《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重返中世纪》(Timeline)等,皆有同名电影。克莱顿1987年出版的科幻小说《球》也有同名电影,中文片名译成《深海圆疑》(Sphere,1998),则涉及了一个更为玄远的主题——今天,人类能不能“消受”某些超自然的能力?

太平洋的深海水下,发现了一艘来历不明的外星文明的宇宙飞船,飞船是在约300年前坠落在地球上的。美国军方和有关各方当然对此大感兴趣,“半个太平洋舰队”都集中到了这片海域。考察队进入飞船后,怪事频出:剧毒海蛇的袭击、莫名其妙的火灾、队员的谎言等等,考察队员们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幸存下来三个人,他们终于将怀疑的目光集中到了飞船中一件物体上——神秘的大球。那球没门没缝,没把手,没文字,只有表面上那闪烁不定的金色波纹,似乎暗示着它是有生命的。三位幸存者都曾经有意无意进入过这只神秘的大球,只是无意进入的似乎会忘记,有意进入的似乎想隐瞒。而不管怎么样,只要进入过这只神秘的大球的人,就获得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可以梦想成真!现在他们才知道,原来海蛇、火灾等等,都是他们心中的恐惧或梦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梦想成真”是真实的——火灾真的能烧毁仪器设备,海蛇真的能咬死人!

所谓“超自然的能力”,也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概念。今天的科技奇迹,往往就是昨天幻想中的超自然能力;而今天地球人类心目中的某种超自然能力,可能就是昨天外星智慧生物的科技成就。克莱顿在《深海圆疑》中借神秘金球的故事,表明对某些未来可能的科技成就,今天的人类是无法消受的,因为我们还未准备好。

在这个主题上,还可以提到幻想影片《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2002),这是一个未来世界的“诛心”故事。故事的场景被想象在公元2054年的华盛顿特区,在那里“谋杀”这种事情已经彻底消失——因为犯罪已经可以预知,而罪犯们在实施犯罪之前就会受到惩罚。司法部有专职的“预防犯罪小组”,负责侦破所有犯罪的动机。这一切由拥有超自然能力的“预测者”负责解析,然后构成定罪的证据。在这样的制度下,公众也就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了,因为一切言行都在有关机构的监控之中。

在某人实施犯罪之前,仅仅因为某些拥有超自然能力的人判定他思想上有犯罪动机,就对他进行制止和惩罚,这种做法虽然从理论上说不无道理,实际操作起来却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实施了犯罪,才可以据此认定犯罪事实;而犯罪动机则是思想上的事情,没有事实可以被认定,因此就需要“预测者”之类的人或机器来“解读”,这种解读必然导致歧义、误读、武断……等等问题(有如《水浒》中黄文炳对宋江题在浔阳楼上的“反诗”的解读),据此定罪不可能是公正的。

另一种重要的超自然能力是“预知未来”。这个概念不仅是理论物理学上非常玄虚的一章,而且会导致深刻的哲学问题。预知未来与时空旅行、多世界等理论都有联系。简单地说,如果你能够到未来时空转一圈,那么一旦你回到现在,就自然成为一个知道未来的人,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先知或预言家。这不妨以吴宇森的影片《记忆裂痕》(Paycheck,又译作《致命报酬》,2003)为例。

影片中,电脑天才詹宁斯在工作中看到了未来——包括核灾难。他认为那台能预见未来的机器是邪恶的,他指控说:“预测就象创造了一个人人都逃不掉的瘟疫,不论预测什么事,我们就会让它发生。”例证是,万莱康公司的机器预测会有战争,总统(没有说是哪一国的)就决定发动先发制人的进攻,结果战争就真的来了。所以詹宁斯断言:“如果让人们预见未来,那么他们就没有未来;去除了未知性,就等于拿走了希望。”

虽然好莱坞幻想影片中对超自然能力作正面描述的作品也有不少,比如《超人》之类,但那类作品一般都没有什么思想,而往往是探讨超自然能力带来的问题,才能为影片带来足够的思想深度。这方面影片《飞向太空》(Solaris,2002)还有些意思,想象了人与已故亲人之间进行精神沟通的可能性。

结语:

幻想电影当然不是科学,但是一方面,它们开发了科学的娱乐功能,使科学也能为公众的娱乐生活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它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价值。科幻电影中想象的许多人类社会的前景,无疑对我们有着警示作用。

这些科幻影片的结尾处,当然会伸张正义,惩罚邪恶,但编剧和导演从来不向观众许诺一个光明的未来。这么多的编剧和导演,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文化中成长,却在这个问题上如此的高度一致,这对于崇尚多元化的西方文化来说,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奇怪现象。对技术滥用的深切担忧,对未来世界的悲观预测,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至少可以理解为对科学技术的一种人文关怀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幻想电影和小说无疑是科学文化传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类型。

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虽然不是科学家,通常也不被列入“懂科学的人”之列,但是他们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

科幻电影导演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代表作《E T》

乔治卢卡斯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

彼得杰克逊代表作《魔戒》系列

斯蒂芬索莫斯代表作《木乃伊》、《特种部队》

罗兰艾默里奇代表作《后天》、《2012》

迈克尔贝代表作《变形金刚》系列

克里斯托弗诺兰代表作《盗梦空间》

沃卓斯基兄弟代表作《黑客帝国>系列

斯坦利·库布里克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

詹姆斯卡梅隆代表作《阿凡达》

雷德利·斯科特代表作《异形1》、《银翼杀手》

蒂姆波顿《蝙蝠侠》、《爱丽丝漫游仙境》

纯手写!

都是科幻控。

在同时,能够体现电影界自己的原创能力的科幻片还有《赌徒——马布斯博士》、《西方先生在布尔什维克国奇遇记》、《人魔》、《叛国者》等。其中颇有硬科幻色彩的德国影片《F·T·P不回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影响。

正在科幻电影稳步走向更深的艺术殿堂时,二次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一进程。

乔治·卢卡斯1977~1983星球大战三部曲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导演:乔治·卢卡斯1999年首映全球票房:9.43亿美元《星球大战前传2:克隆人的进攻》导演:乔治·卢卡斯2002年首映全球票房:6.5亿美元

《星球大战前传3:西斯的复仇》导演:乔治·卢卡斯2005年首映全球票房:8.5亿美元

《星球大战4:新希望》导演:乔治·卢卡斯1977年首映全球票房:7.754亿美元1975年夏天,乔治·卢卡斯获得了八百万美元的投资拍摄《星球大战》第一部。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成立了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当时的电影制作行业还没有电脑特效这样的技术,他们为了完成拍摄《星球大战》,自己开创了整个电影特效行业。从此,电影行业的传奇,“工业光魔”电影特效公司正式拉开了整个好莱坞电影特效行业的序幕,并从此改变了整个世界电影的制作观念。

《星球大战5:帝国反击战》导演:伊文·克什纳1980年首映全球票房:5.4亿美元《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导演:理查德·马昆德1983年首映全球票房:4.75亿美元

异形

异形(1979)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异形2 1986年导演:詹姆斯·卡麦隆

异形3 1992年导演:大卫·芬奇

异形:浴火重生(异形4)1997年导演:让-皮埃尔·儒内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004年导演:保罗·安德森

异形大战铁血战士2:适者生存导演:科林·施特劳斯格雷格·施特劳斯

终结者

《终结者1》1984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2》1991年导演:詹姆斯·卡梅隆

《终结者3》2003年导演:乔纳森·默斯托

《终结者:救世主》2009年导演:约瑟夫·麦克金提·尼彻

异次元骇客

1999年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黑客帝国

黑客帝国1 1999年导演:安迪·沃卓斯基(Andy Wachowski)拉里·沃卓斯基(Larry Wachowski)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2003年5月导演: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

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2003年11月导演: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

阿凡达

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

盗梦空间

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非3D,重在情节

变形金刚

变形金刚1 2007年导演:迈克尔·贝

变形金刚2 2009年导演:迈克尔·贝

变形金刚2 2011年导演:迈克尔·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