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专业实验(现代测试技术,自动机设计)

机械专业实验(现代测试技术,自动机设计)

机械专业实验(现代测试技术,自动机设计)
机械专业实验(现代测试技术,自动机设计)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实验

实验1 金属箔式应变片单臂、半桥、全桥比较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单臂电桥、半桥、全桥的性能。

2、了解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单臂电桥、半桥、全桥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

1、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通过测得的数据,了解单臂电桥的性能。

2、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半桥,通过测得的数据,了解半桥的性能。

3、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全桥,通过测得的数据,了解全桥的性能。

4、比较单臂电桥、半桥、全桥的性能。

三、实验步骤

1、检查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上各旋扭的初始位置

电源主开关弹起,副开关置“关”(左侧),直流稳压电源置“2V”,F/V 表置“2V”。

2、差动放大器调零

(1)用导线将差动放大器的“+”、“—”、“⊥”短接。

(2)用导线将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F/V表的输入端相连。

(3)用导线将差动放大器的接地端与F/V表的接地端相连。

(4)开启主电源和副电源。

(5)调节差动放大器的增益旋扭,使增益为最大。

(6)调节差动放大器的调零旋扭,使F/V表的示值为“0.000”。

3、关闭副电源和主电源。

4、拆下所有导线。

5、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单臂电桥电路

(1)用任何一片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和固定电阻组成单臂电桥电路。见图2—1。

(2)单臂电桥的输入端与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端相连。

(3)单臂电桥的输出端与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

(4)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F/V表的输入端相连。

(5)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桥。

(6)直流稳压电源置“4V”。

(7)F/V表置“20V”。

(8)开启主电源和副电源,调节电位器W1,使电桥平衡网络平衡,即F/V表的示值为“0.00”。

(9)将测微头安装到双平行梁上,并与梁自由端的磁钢吸合在一起,通过目测使双平行梁基本处于水平位置。

(10)调节测微头副尺上的“0”刻度与主尺上的基准线对齐。

(11)调节电位器W1,使F/V表的示值为“0.00”。

(12)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向下移动,每移动0.5mm记录一次F/V 表的示值,将测得的数据记入实验报告的表1─1中。

(13)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复位。

(14)关闭副电源和主电源。

6、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半桥电路

(1)用两片受力方向不同的电阻应变片和固定电阻组成半桥电路。

(2)半桥电路的输入端与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端相连。

(3)半桥电路的输出端与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

(4)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F/V表的输入端相连。

(5)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桥。

(6)直流稳压电源置“4V”。

(7)F/V表置“20V”。

(8)开启主电源和副电源,调节电位器W1,使电桥平衡网络平衡,即F/V表的示值为“0.00”。

(9)将测微头安装到双平行梁上,并与梁自由端的磁钢吸合在一起,通过目测使双平行梁基本处于水平位置。

(10)调节测微头副尺上的“0”刻度与主尺上的基准线对齐。

(11)调节电位器W1,使F/V表的示值为“0.00”。

(12)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向下移动,每移动0.5mm记录一次F/V 表的示值,将测得的数据记入实验报告的表1─2中。

(13)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复位。

(14)关闭副电源和主电源。

7、用电阻应变片组成全桥电路

(1)用全部电阻应变片组成全桥电路

(2)全桥电路的输入端与直流稳压电源相连。

(3)全桥电路的输出端与差动放大器的输入端相连。

(4)差动放大器的输出端与F/V表端相连。

(5)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桥。

(6)直流稳压电源置“4V”。

(7)F/V表置“20V”。

(8)开启主电源和副电源,调节电位器W1,使电桥平衡网络平衡,即F/V表的示值为“0.00”。

(9)将测微头安装到双平行梁上,并与梁自由端的磁钢吸合在一起,通过目测使双平行梁基本处于水平位置。

(10)调节测微头副尺上的“0”刻度与主尺上的基准线对齐。

(11)调节电位器W1,使F/V表的示值为“0.00”。

(12)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向下移动,每移动0.5mm记录一次F/V 表的示值,将测得的数据记入实验报告的表1─3中。

(13)调节测微头,使双平行梁复位。

(14)关闭副电源和主电源。

(15)取下测微头。

图2—1 电阻应变片接桥示意图及电桥平衡网络图

四、实验报告

1、数据记录

将测得的数据记入下列各表中。

表1—1 单臂电桥的性能原始数据记录表

表1—2 半桥的性能原始数据记录表

2、数据处理

以位移为纵坐标,电压为横坐标,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单臂电桥、半桥、全桥的

X—V特性曲线。

3、数据分析

根据三种电桥的X—V特性曲线,比较三种电桥的灵敏性和准确度,并说明原因。

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预习日期:

班级:

姓名:

同组学生:

一、实验仪器、设备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步骤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班级:

姓名:

实验2 动态应变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动态应变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掌握动态应变的测量技术。

3、掌握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

—10B先导式溢流阀动态参数的测量。

Y

1

三、实验原理

在液压系统中,除有液压泵供油外,还必须有各种控制元件对液流参数进行调控。溢流阀就是液压控制阀中的一种,它在不断溢流的过程中调节或稳定液压系统的压力,防止系统过载,保证系统安全。

溢流阀是液压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件,其性能对系统的压力稳定和动态工作品质都有较大的影响。

溢流阀的动态性能是指当通过溢流阀的溢流量发生阶跃变化时,溢流

并稳定所需的时间。

(3)卸荷时间Δt1:被试阀从调定压力P2开始,卸荷至初始压力P1并稳定所需的时间。

用二位二通和二位三通电磁阀分别给被试阀的主油路瞬时输入流量阶跃信号,被试阀的动态压力响应信号采用压力传感器输出,经动态应变仪和光线示波器取得记录曲线,然后进行数据处理,得出上述三项指标的数值。

溢流阀动态性能调试的工作框图如下:

溢流阀动态性能测试系统原理图如下:

图 2-2 溢流阀的性能实验的液压系统原理图

四、实验仪器

Y6D─3型动态电阻应变仪(附DY─3型电源供给箱),SC─16型光线示波器,

BPR─2/100型电阻丝式压力传感器,液压教学试验台。

五、实验步骤

1、检查各仪器、设备上的开关、旋扭的初始位置

(1)电源供给器:电源开关置“关”,高/低压选择开关置“低压”,高压开关置“关”。

(2)动态电阻应变仪:输出选择开关置“平衡”,粗/细选择开关置“细”,标定选择开关置“0”,衰减选择开关置“0”,标/测选择开关置“测”。(3)光线示波器:前面板各键弹起,后面板的电源开关置“关”,输入/输出选择开关置“输出”电压选择开关置“220V”。

(4)液压实验台:各溢流阀打开,各节流阀关闭,各压力表开关和电磁阀开关均置“0”。

2、接桥

将液压实验台上的压力传感器中的半桥电路接在电阻应变仪的电桥盒上。

3、调节

(1)电源供给器

A 电源开关置“电源”,红色指示灯亮;

B 高/低压选择开关置“高压”;

C 高压开关置“高压”。

(2)动态电阻应变仪

A 输出选择开关置“12”;

B 粗/细选择开关置“细”;

C 标定选择开关置“0”;

D 标/测选择开关置“测”。

E 将衰减选择开关的各档调平衡,即电表的两个指针均指“0”,若指

针不指“0”,

可调节“电阻平衡”电位器和“电容平衡”电位器,最后该开关置“10”。

(3)光线示波器

A 后面板的电源开关置“开”;

B 按下并锁定走纸电机开关;

C 按下并锁定起辉开关;

D 将“光点”和“分格线”调至最大(左端);

E 选择合适的振子;

F 装入紫外线感光纸。

(4)液压实验台

A 启动液压泵8;

B 调节溢流阀9,使系统压力P6为6.5MPa;

C 电磁阀11通电。

4、标定

(1)在光线示波器上选择合适的走纸速度,一般选择“时间频率”为“1”中的“5”或“10”。

(2)按下拍摄开关,记录零压基线。

(3)调节溢流阀14,使压力P8以1MPa的间隔升压,每升一级压力,按一次拍摄开关,记录下该压力的位置,直至额定压力6.3MPa。

(4)电磁阀15通电,记录下此时的零压基线。

5、测量

(1)选择合适的走纸速度,一般选择“时间频率”为“0.1”中的“50”或“100”。

(2)按下拍摄开关的同时,电磁阀15断电,约2秒钟后电磁阀15通电,并松开拍摄开关。

(3)取下记录纸,在阳光下进行二次曝光。

6、复位

(1)调节溢流阀9、14,使压力降至最低。

(2)各压力表开关和电磁阀开关均置“0”。

(3)关闭液压泵8。

(4)光线示波器前面板的各键弹起。

(5)电源供给器的高压开关置“关”,高/低压选择开关置“低压”,电源开关置“关”。

(6)经一定时间散热后,光线示波器的电源开关置“关”。

六、实验报告

1、根据记录纸上的动态特性曲线,计算出被试阀的各动态参数。

2、根据被试阀的动态参数,分析该阀的动态性能。

注:参考数据如下

ΔP≤(10%—20%)P

2;Δt

2

≤(0.15—0.2)s;Δt

1

≤(0.07—0.1)

s

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预习日期:

班级:

姓名:

同组学生:

一、实验仪器、设备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内容

四、实验原理

五、实验步骤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班级:

姓名:

第二部分自动机械设计实验实验1 自动机械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果包装机的包装工艺过程和各执行机构的工作原理。

2、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糖果包装机的工作循环图。

二、实验内容

1、送糖前冲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由初始位置向糖夹方向推进;

(2)在糖夹工位停留;

(3)由糖夹工位返回初始位置;

(4)返回途中停留;

(5)返回到初始位置;

(6)在初始位置停留。

2、下折纸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由初始位置向糖夹方向前进并折纸;

(2)返回到初始位置。

3、转盘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转盘转位;

(2)转位后停留。

4、扭结机械手轴向进退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向糖夹工位前进;

(2)在糖夹工位停留;

(3)旋转扭结并向糖夹工位前进;

(4)返回初始位置;

(5)在初始位置停留。

5、扭结机械手手指开合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手指由开启状态向闭合状态运动;

(2)闭合后停留;

(3)由闭合状态恢复到开启状态;

(4)在开启状态停留。

6、打糖机构工作循环时间的测定

(1)由初始位置向糖夹工位前进并打糖;

(2)由糖夹工位返回初始位置;

(3)在初始位置停留。

三、实验步骤

1、选择各机构的初始位置。

2、确定初始位置的测量基准。

3、逆时针缓慢旋转手轮,根据各执行机构的运动状态,测量各执行机构拐点处的转角,将测得的数据记入实验报告的表1—1中。

四、实验报告

1、数据记录

将测得的数据记入表1—1中

2、数据处理

根据测得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出糖果包装机各执行机构的工作循环图。

3、数据分析

根据所做的工作循环图,分析各执行机构的工作循环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可提出改进措施,并绘出改进后的机构工作循环图。

表1-1 各执行机构工作循环图的原始数据记录表

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预习日期:

班级:

姓名:

同组学生:

一、实验仪器、设备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内容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对无缝钢管超声测厚仪的探讨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完成日期:

目录 1 绪论 2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2.1 题目 2.2 Matlab处理分析 2.3讨论 2.4结论 3 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 3.1题目 3.2 Matlab处理分析 3.3讨论 3.4结论 4 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4.1题目 4.2第一份数据分析 4.2.1 Matlab处理 4.2.2结论 4.3第二份数据分析 4.3.1 Matlab处理 4.3.2结论 5 总结 参考文献

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 摘要:测试技术的项目设计——动态测试信号采集仿真与实例分析,围绕课程 讲授的动态信号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同时运用Matlab 等工具,进行数学处理,做出信号的频谱,并能够分析信号的频谱。项目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基于计算机的声信号采集与分析,机械运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通过项目设计,能熟练运用傅里叶变换处理和分析信号,对信号的频谱能够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matlab;信号采样;频谱分析;fft

1.1 信号仿真、采集与分析处理 信号采集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参数:信号频率、采样频率、采样长度等,不同参数的数值设定对于信号采集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掌握信号采集过程中这些参数对采集过程及其效果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Matlab 或C 语言对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具体要求如下: 利用Matlab 或C 语言产生信号x (t ), )()2sin()2sin()2sin()(333222111t n t f a t f a t f a t x ++++++=?π?π?π 其中:f 1=50Hz 、 f 2=200Hz 、f 3=1000Hz ; n (t ) 为白噪声,均值为零,方差为0,7; 幅值、相位任意设定; 对信号x (t )进行DFFT 处理下: 取1a =4,2a =,5, 3a =6, 1?=2?=3?=0;噪声方差0.7 Fs=3000HZ:N=1024 程序: Fs=3000; %采样频率 L=1024; %信号长度 NFFT= 1024; %采样点数 T=1/Fs; t=(1:L)*T; n=(rand(1,L)-0.5)*sqrt(12*0.7); %均值为零,方差为0.7的白噪声 x=4*sin(2*pi*50*t)+5*sin(2*pi*200*t)+6*sin(2*pi*1000*t)+n; %信号 subplot(2,1,1); plot(Fs*t(1:1000),x(1:1000)); %信号的时域图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论文

西安科技大学研究生考试试卷 学号______ ________ 研究生姓名______ ________ 班级______ ________ 考试科目______ ________ 考试日期________ ______ 课程学时_______ _______ 开(闭)卷________ ______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煤热解催化剂制备中 的应用 摘要: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在化工生产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讨论X射线荧光分析(XRF)、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在制备煤热解催化剂中的应用。 关键词:XRF、XRD、SEM、煤热解催化剂、应用 Abstract: the modern analysis determination technique in the study of chemical production occupie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X-ray fluorescence analysis (XRF),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al pyrolysis catalyst. Key words:XRF, XRD, SEM, the coal pyrolysis catalyst, application 1、引言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是化学、物理等多种学科交叉发展、前沿性应用以及合而为一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手段,主要研究物质组成、状态和结构,也是其它学科获取相关化学信息的科学研究手段与途径,因此想要获得准确有效的实验数据就必须能够正确的运用各种分析测试 手段,对化工类学生更是如此。本次论文主要对煤热解催化剂制备过程中用到的分析测试技术手段进行论述。在煤热解催化剂制备中用到的分析测试手段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

第二章电子线路基础实验与思考题_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

第二章 电子线路基础实验与思考题 2.1.1 用万用表判别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变容二极管、晶体三极管(PNP 与NPN )的极性。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量普通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及主要性能参数I R 、r 。要求在坐标纸上绘制特性曲线并标注I R 、r 的值。 2.1.2 用稳压电源或干电池测収光二极管的极性。与収光二极管相串联的电阻应如何选取? 2.1.3 在晶体管图示仪上测量晶体三极管3DG6、3AX31的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性能参数β、β、I CEO 、V (BR)CEO 。要求在坐标纸上绘出所测的特性曲线并标出主要性能参数的值。 2.1.4 在晶体管图示仪上测量场效应管3DJ6的转移特性曲线,输出特性曲线及主要性能参数I DSS 、V P 及g m 。要求在坐标纸上绘出所测的特性曲线并标出主要性能参数的值。 2.1.5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选择普通晶体二极管?试结合图2.1.1进行说明。 2.1.6 収光二极管的限流电阻有何作用?若将1只红色与1只绿色的収光二极管并联后使用,并用一乳白色罩盖上会呈什么颜色?请实验观察。 2.1.7 在图2.1.3(c)所示电路中,若比较器的输出端不接两只背靠背的稳压二极管,输出电压的幅度为多少?若只接1只(或正向或反向接法),输出电压的幅度又为多少? 2.1.8 根据图2.1.5所示的几种晶体管功能电路,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电路进行安装与实验。调整后的实验参数与图中参数有可能不同,为什么? 2.1.9 在图2.1.5所示的几种电路中,用到了哪些晶体管,这些晶体管各有什么特点,在电路中的作用为何? 2.1.10 与晶体三极管相比,场效应管有何优越性?根据图2.1.6所举的几种电路加以说明。 2.2.1 测试运放μA741的性能参数V IO 、I IO 、A VO 、A V ?BW 、S R 及K CMR ,并与表2.1.1所示的典型值相比较。 2.2.2 为什么测量运放的开环电压增益A VO 时,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应尽量选低? 2.2.3 用万用表粗测μA741、μA747器件,如何判断其是否损坏? 2.2.4 对μA741运放如何实现调零?调零结果如何?为什么交流电压放大器不需要调零? 2.2.5 对于图2.2.15(b)所示电路参数,若三角波的幅度V m =1V ,t 1=t 2=5ms (三角波的频率f =100Hz ),试计算方波的幅度、所限制的高频电压增益A VF 及频率f o ,并用实验证明计算结果。 2.2.6 按照图2.2.18(b)所示电路,设计振荡频率f o =1kHz 的双T 型正弦波振荡器,并进行实验,说明影响电路起振、波形失真及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若将此电路作为电子门铃电路,哪些参数应进行调整?并制作一电子门铃。 2.2.7 设计一宽度可调的矩形波収生器(提示:在图2.2.19(a)电路中,接入两只二极管),画出设计的电路图,并进行实验。 2.2.8 设计一解下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运算电路: ???-=+=x y x y 224 2 已知直流电压V i1= –0.2V ,V i2 = –0.4V (提示:采用运放构成的加、减运算电路,式中常数项为已知电压V i1 或V i2与反馈支路的电阻运算的结果)。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实验(注意调零),测出x 、y 的电压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2.2.9 设计一方波-三角波収生器,要求方波的频率f 0=1kHz ,幅度+ V m1=+V SA T (运放的正向饱和电压), 三角波的幅度V m2=m 1 32 V 。并说明三角波的输出幅度与哪些参数有关?为什么? 2.2.10 图2.2.20所示的阶梯波収生器电路中,单结晶体管T 的作用为何?可否由晶体三极管来完成? 2.2.11 根据晶体管特性图示仪测晶体管特性曲线的原理(见第三篇),设计一可在示波器上显示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的电路(提示:该电路由矩形波发生器,锯齿波发生器,阶梯波发生器等电路组成)。 2.2.12 题2.2.12图所示为一“精密”全波整流电路,它可以克服只有当二极管的正向压降大于0.3V (锗管)或者0.7V (硅管)时才开始导通的缺点。试分析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按照图中给出的参数进行实验,观测输入输出电压的波形。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综合应用已修课程所学知识,完成被测信号的提取、转换、处理的一次综合性设计实践。它的作用如下: 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科技文献资料能力。 (2)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3)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展所学知识面。 (4)使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 二、课程设计时间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为1周。 三、课程设计的任务 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出。 任务书的主要内容有: (1)给予的对象; (2)设计题目; (3)设计要求; (4)撰写的设计报告要求; (5)时间安排。 设计报告内容包括:目录,设计题目,前言,设计方案与设计工艺流程,各部分设计原理,设计计算及说明,器件、仪器设备的选择,设计图纸,参考文献,附录。设计图用专用计算机软件绘制,打印。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一般格式 课程设计报告包括封面、目录、绪论、主体部分、结尾部分。 1、绪论 主要说明设计的目的、设计的任务和要求等。 2、主体部分 (1)总体设计方案的设计

(2)软硬件电路的设计 (3)设计结果(实验数据等) (4)参考文献 2、结束语 阐述本次设计的收获与体会,课题进一步完善的建议与意见。致谢等。如有附录可放在结尾处。

设计题目一电机自动监控系统设计 一、电机控制系统描述 电机作为一种拖动动力设备,在机床加工、运输、电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保证电机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通过检测控制装置对它进行监控。重点监控的参数是电机 A、B、C三相线圈的温度、电机轴的径向振动振幅、电机轴的转速。 二、控制要求 上图为电机供电主电路。三相电经过空气开关KQ、交流接触器Z、热继电器PT,加到电机上,当接触器常开触点接通时,电机得电,运转。可以通过控制接触器线圈的方式控制接触器主常开触点的通断。正常接触器线圈得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接通,异常接触器线圈断电,接触器主常开触点断开。 常规电机控制电路如图。 START STOP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复习题参考答案培训讲学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复习题参考答案

《电子线路设计与测试》复习题参考题及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 认真复习,严格考试,禁止携带任何夹带 1.什么是电子线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线路包括哪些? 电子线路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能完成某一功能的电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线路包括模拟型电子线路、数字型电子线路、模数混合型电子线路等 2.电子线路设计方法一般有哪些? 在电子线路设计与制作中,我们一般称作为自顶向下设计方法,也称作为层次式的设计方法:一般根据要实现的功能,先设计出整体系统或整体框图,再设计出各子系统或各单元模块,分别设计各子系统或单元模块构成的电路,最后将各个子系统或各单元模块构成电路根据整体框图组成一个完整的电路。 3.抢答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可以用方框图说明也可以) 见群共享里面的抢答器课件的方框图 4.什么是编码器与译码器? 编码器:将电路某种特定的状态(高电平或低电平)转换为二进制代码。反之译码器是将电路二进制代码转换为二进制代码某种特定的状态(高电平或低电平)》 5.利用74LS148构成16—4线优先编码器。 将两块8—3线优先编码器74LS148通过使能端连接,并辅以必要的门电路,即可完成16—4线优先编码功能,见下图。

6.锁存器的核心元器件是什么?74ls273是怎样的触发器,是上升沿还是下 降沿触发? 锁存器的核心元器件是触发器,74ls273是带有清除端的8D触发器,只有在清除端保持高电平时,才具有锁存功能,锁存控制端为11脚CLK,采用上升沿锁存。 7.如何将D触发器、或者JK触发器构成T′触发器? (1)令JK触发器的J= K =1,就可以构成T′触发器。 (a)电路(b)工作波形 (2)令D=Q n,D触发器就可以构成T′触发器。

《现代测试技术》实验教案

一、实验地点 K1-305测控技术实验室 二、实验时间 三、实验项目 1. 常用信号观察 2. 信号无失真传输 3. 金属箔式电阻应变片性能实验 4. 电容式传感器性能实验 5. 电涡流式传感器测转速实验 注:以上为可选项目,本学期实验以实际安排项目为准 四、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实验教学课程的核心是《现代测试技术》课程中的信息测试与处理,是测试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是一门面向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基础训练课程,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测试技术应用能力,达到熟练掌握常用信号的特性、掌握常用信号的测试技术与处理方法、初步掌握实验现象的相关理论分析方法的目的。 实验教学在机电工程学院(K1)测控技术实验室展开。采用教师讲授、辅导和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其中,每次实验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3(15分钟)课时,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CSY2001(CSY2001B型)型传感器综合实验台、(虚拟)示波器等仪器设备的使用,了解测试技术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达到熟练使用测试设备的目的,为以后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五、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1. 充分进行实验准备,并进行现场实验指导,检查实验结果,认真批改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充分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教学内容,按分组独立完成每个实验,每完成一个实验,必须写一份实验报告,要求报告完整、数据详实、结论合理。 2. 介绍实验仪器设备的结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按学号自然分组,可根据学习成绩由学生自己适当调整,但必须报指导教师备案。各班一般共分10组。

4. 指导教师严格考勤。 六、实验项目、学时分配、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可根据教学实际要求适当增加实验项目,但不计课时,以学生自愿为主。 七、主要仪器设备介绍 1. THBCC-1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平台 本实验台能满足“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验教学,通过USB数据采集卡,利用上位PC机提供的信号发生器,虚拟示波器,脚本编程完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温 度 测 量 班级:机自111 学号:201100314115 姓名:孟凡 日期:2013.12.1

设计要求: 1、传感器:设计或选用,设计要有设计过程及计算结果。选用要列出所选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2、信号处理电路,尽量设计出详细的电路图,也可以对局部电路图用方框表示。 3、设计所显示信号的显示部分,要求同1。 4、对所设计的题目写出设计报告。设计报告需打印,其中设计图部分可手绘。 5、不得完全相同,如有两个完全相同者,特别是电路部分及报告部分均做零分处理。 6、要求12月6日,以班为单位交到实验室405号。 7、具体设计项目:0——1300摄氏度,温度测量测试系统。 设计原理: 本设计采用的温度传感器是LM35温度传感器, LM35温度传感器是利用两种不同材料的导体或半导体A和B焊接起来,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导体A和B之间存在温差时,两者之间便产生电动势,因而在回路中形成一个大小的电流。测试电路是通过电压比较放大电路来实现温度都的检测,控制电路是通过两个电压比较电路来实现对两个继电器的控制。报警电路有555时基电路和光敏电阻以及扬声器组成。 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温度传感器把系统的温度通过A\D转换电

路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与之连接的译码电路中显示出来。同时电压信号通过电压比较器与输入电压比较决定输出是高电平或是低电平,进而控制下一个电路单元的工作状态。报警电路中,当电路出现故障使温度失控时,使被控系统温度达到允许最高温度Vmax,此时发光二极管通电发光照在光敏电阻RL上,RL受光激发,电阻值迅速下降,分压点电位升高,电路立即产生振荡,发出声响报警。调温控制电路中,通过电压比较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决定温度的调节。当温度低于下限温度时,电路经过一系列变化接通加热器电源对其进行加热。当温度升到上限温度时,加热器电源,停止加热。 设计方案综述:: 1、对温度进行测量、控制并显示:首先必须将温度的度数(非电量)转换成电量,然后采用电子电路实现题目要求。可采用温度传感器,将温度变化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并通过放大、滤波后送A/D 转换器变成数字信号,然后进行译码显示。 2、恒温控制:将要控制的温度所对应的电压值作为基准电压V REF,用实际测量值 v与V REF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输出状态)自动地控制、 I 调节系统温度。 3、报警部分:设定被控温度对应的最大允许值V max,当系统实际温度达到此对应值V max时,发生报警信号。 4、温度显示部分:采用转换开关控制,可分别显示系统温度、控制温度对应值VREF,报警温度对应值Vmax。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一.设计题目 《压力测量仪的设计》 二.设计目的 (1)使同学们掌握金属箔应变片组成的称重传感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压力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子天平中的应用。 (2)通过设计、安装、调试电路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任务 (1)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与测试。 (2)在完成设计后书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时间安排2005年12月5日至2005年12月30日 五.设计内容 压力测量仪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传感器、传感器专用电源、信号放大系统、模数转换系统及 显示器等组成。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压力测量仪组成框图 (1) 传感器测量电路 称重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通常使用电桥测量电路,它将应变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这就是可用的输出信号。 电桥电路由四个电阻组成,如图2所示:桥臂电阻R 1,R 2 ,R 3 和R 4 ,其中两对角点AC接电源电 压U SL =E(+10V),另两个对角点BD为桥路的输出U SC ,桥臂电阻为应变电阻。 R 1R 4 =R 2 R 3 时,电桥平衡,则测量对角线上的输出U SC 为零。当传感器受到外界物体重量影响时, 电桥的桥臂阻值发生变化,电桥失去平衡,则测量对角线上有输出,U SC ≠0。

图2 传感器电桥测量电路 (2) 放大系统 压力测量仪的放大系统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的信号应能满足模数转换的要求。该系统使用的模数转换是3位半A/D转换,所以放大器的输出应为0V ~ 1.999V。 为了准确测量,放大系统设计时应保证输入级是高阻,输出级是低阻,系统应具有很高的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 (3) 模数转换及显示系统 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放大后,通过模数转换器把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该数字量由显示器显示。显示器可以选用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 (4) 传感器供电电源 有恒压源与恒流源 对于恒压源供电:参考图2,设四个桥臂的初始电阻相等且均为R,当有重力作用时,两个桥臂电阻增加△R,而另外两个桥臂的电阻减少,减小量也为△R。由于温度变化影响使每个桥臂电阻均变化△R T 。这里假设△R远小于R,并且电桥负载电阻为无穷大,则电桥的输出为: U SC = E*( R+△R+△R T )/( R-△R+△R T +R+△R+△R T )- E*( R-△R+△R T )/( R+△R+△R T +R-△R+△ R T )= E*△R/(R+△R T ) 即 U SC = E*△R/(R+△R T )式(1) 说明电桥的输出与电桥的电源电压E的大小和精度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如果△R T =0,则电桥的电源电压E恒定时,电桥的输出与△R/R成正比。 当△R T ≠0时,即使电桥的电源电压E恒定,电桥的输出与△R/R也不成正比。这说明 恒压源供电不能消除温度影响。 对于恒流源供电:供电电流为I,设四个桥臂的电阻相等,则 I ABC =I ADC =0.5I 有重力作用时,仍有 I ABC =I ADC = 0.5I 则电桥的输出为: U SC = 0.5I*(R+△R+△R T )- 0.5I*(R-△R+△R T )=I*△R 即 U SC = I*△R 式(2) 因此,采用恒流源供电,电桥的输出与温度无关。因此,一般采用恒流源供电为好。 由于工艺过程不能使每个桥臂电阻完全相等,因此,在零压力时,仍有电压输出,用恒流源供电仍有一定的温度误差。 四、设计提示 (1) 放大电路设计 首先,由于传感器测量范围是0 ~ 2Kg,灵敏度为1mV/V,其输出信号只有0 ~10mV左右;而A/D转换的输入应为0V ~ 1.999V,对应显示0 ~ 1.999Kg,当量为1mV/g,因此要求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约为200倍,一般采用二级放大器组成。 其次,在电路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电路抗干扰环节、稳定性。选择低失调电压,低漂移,高稳定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X射线荧光分析 X-Ray Fluorescence X射线的产生和特点 特征X射线 L壳层由L1、L2、L3三个子能级构成;M壳层由五个子能级构成;电子跃迁必须服从选择定则N壳层由七个子能级构成; X射线的特点: ?波粒二象性 ?直线传播,折射率约为1 ?具有杀伤力 ?具有光电效应 ?散射现象

–相干散射:散射线能量不变,与入射线相互干涉。 –不相干散射:入射线部分能量传递给原子,散射线波长变长,与入射线不相互干涉。 ?吸收现象 X射线的吸收现象 ?X射线在穿过被照射物体时,因散射、光电效应、热损耗的影响,出现强度衰减的现象,称为X射线的吸收。与物质的厚度、密度、入射线强度有关。 突变点λ(波长)称为吸收 限 原因:X射线将对应能级的 电子轰出,使光子大量吸收。?X射线吸收现象的应用 ?阳极靶镀层,获得单色X射线 ?X荧光的特点 荧光X射线的最大特点是只发射特征X射线而不产生连续X射线。试样激发态释放能量时还可以被原子内部吸收继而逐出较外层的另一个次级光电子,此种现象称为俄歇效应。被逐出的电子称为俄歇电子。俄歇电子的能量也是特征的,但不同于次级X射线。 ?波长色散型X荧光光谱仪 ?分析原理 当荧光X射线以入射角θ射到已知晶面间距离d的晶体(如LiF)的晶面上时,发生衍射现象。根据晶体衍射的布拉格公式λ∝dsinθ可知,产生衍射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与入射角θ有特定的对应关系。逐渐旋转晶面用以调整荧光X射线的入射角从0°至90°,在2 θ角度的方向上,可依次检测到不同λ的荧光X射线相应的强度,即得到试样中的系列荧光X射线强度与2 θ关系的X射线荧光光谱图 X射线衍射分析 X 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的理论基础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1) 二、设计任务 (1) 三、设计内容 (1) 3.1 仪器简介 (1) 3.2设计原理、设计步骤及数据分析 (3) 利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频率 (3) 振动测试 (9) 四、简支梁振动系统综合性能测试 (13) 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测试的方法 (13) 隔振 (17) 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8) 复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9) 五、设计心得 (22) 六、参考文献 (23) 七、指导老师评语 (24)

简支梁动态特性综合测试方法 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1. 学习测试系统的搭建以及相应仪器的使用 2. 学习振动系统的频率阻尼计算、测试的各种方法 3. 学习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及之间关系 4. 学习振动系统特性的测试方法及频谱的分析方法 5. 学习振动系统吸振、隔振的方法及分析其频率 二、设计任务 1.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 2.掌握多种简谐振动的频率方法,特别是使用“利萨如图形法” 3.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掌握频谱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条件,理解频谱图的含义 5.掌握吸振、减振的方法,并会计算隔振频率 三、设计内容 3.1 仪器简介 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的组成: 如图1所示,实验系统由“振动与控制实验台”、激振测振系统与动态分析仪组成。 1、底座) 2、支座) 3、二(三)自由度系统) 4、薄壁圆板) 5、非接触式激振器) 6、接触式激振器) 7、力传感器) 8、偏心电机) 9、磁电式速度传感器)10、被动隔振系统)11、简支梁)12、主动隔振空气阻尼器)13、单/复式动力吸振器)14、压电式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高度计的设计 时间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6月17日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石化、轻工、技术监督与测试等技术领域,而且也正逐步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电子秤和各种新型机构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 本次课程设计的是压力传感器中的高度计。微型硅压阻式传感器、单片机、A/D转换、精密参考电压、显示驱动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几部分组成了它的硬件结构。高度计的软件结构由初始化子程序,采样数据处理,A/D转换子程序,压力补偿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高度计算子程序,通信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 2 / 12 高度计根据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因为所测压力大小P与传感器输出电压U有函数关系,可以由电压U计算出压力P。由于传感器的零位和灵敏度会随温度漂移,所以还需要修正,根据一定温度修正后压力P与电压U的关系式,可以由所测电压U计算出实际压力P。

目录 1、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4 2、课程设计任务----------------------------------------------------------5 3、系统的设计------------------------------------------------------------6 3.1、气压高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6 3.2、高度计的硬件设计-----------------------------------------------------6 3.2.1 、单片机 ---------------------------------------------------------7 3.2.2、压阻式传感器-----------------------------------------------------7 3.2.3、 ADC芯片---------------------------------------------------------7 3.2.4、显示通信电路----------------------------------------------------7 3.2.5、电源与抗干扰设计------------------------------------------------7 3.3、高度计的软件设计----------------------------------------------------8 4、误差分析---------------------------------------------------------------10 5 、体会------------------------------------------------------------------11 参考资料-----------------------------------------------------------------12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题目名称图书系统软件测试专业班级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褚伟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目录 1.测试需求分析 (3) 1.1系统概述 (4) 1.2测试需求 (4) 2. 测试概要 (5) 3.测试计划 (5) 3.1测试方案的选择 (5) 3.2测试方案: (7) 3.3测试项目 (7) 3.4测试准备 (7) 3.5 测试覆盖率要求 (7) 4.测试项目说明 (8) 4.1测试项目名称及测试内容 (8) 4.2测试用例 (9) 5.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24) 5.1功能1(系统登录) (24) 5.2功能2(图书管理测试) (24) 5.3功能3(图书查询测试) (24) 5.4功能4(系统管理测试) (24) 5.5功能5(借书测试) (24) 5.6功能6(还书测试) (25) 6.测试评价与结论 (25) 6.1能力 (25) 6.2缺陷和限制 (25) 6.3建议 (25) 7.总结 (26) 8.参考资料 (27)

摘要(中英文)

1.测试需求分析 1.1系统概述 本图书管理系统是一款功能非常强大的图书管理软件,本系统在继承了以往系统版本优点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优化;在功能上,本系统不仅包含图书管理的常用功能(如书籍管理、期刊管理、物品管理、读者管理、借、还、预借、续借和统计分析等等功能),而且还增加了条码的生成和打印功能(不仅为使用者省去了购买价格昂贵的条码专用打印机的费用,而且条码产生更方便,与系统结合更紧密)。 考虑到很多单位和学校有现成的身份IC卡(校园卡、会员卡等),为了有效的利用这些已有资源,让使用者使用更方便,我们特在系统中加入了会员卡管理功能,这样,图书管理员不仅可以通过读者编号进行借阅操作,也可以通过已有的身份卡(配合刷卡机或者条码扫描抢使用)来完成操作;在系统的办卡管理中有新办卡、换卡和注销卡等功能,彻底解决丢卡后的安全隐患问题(向制卡公司定制卡时,一般会要求每张卡的ID号都不同,所以一旦换卡了,原来的会员卡就作废了,即使丢失卡被别人捡到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借阅操作)。 本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我们总结了多年使用电脑管理图书馆业务的经验,注意到工作人员在使用电脑时容易发生的人为错误,因而使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和排错功能,而且本系统自带了一些常用的资料库(如中图分类库,出版社库等,系统会自动根据图书的标准ISBN码检索出当前图书的出版社名称和出版地点等,从而实现图书的自动录入的功能),使得用户在录入图书资料时更轻松;系统也自带了通用数据导入功能,可以非常简单地把用户以前的已有资料或者通过采集器采集到的数据资料导入到本系统中,避免了大量的重复劳动。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测试和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保证。 本系统完全可以配合条码扫描枪使用,操作会更流畅,更简单。 技术简介:本系统采用Adaptive Server Anywhere数据库、C/S结构,完全支持多用户操作;可运行于 Windows9x/WindowsNT/2000/Xp/2003平台,有良好的兼容性、先进性与扩充性;可在线升级。 系统特点:操作简单、界面清晰、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快速、系统资源占用少。 1.2测试需求 本次测试针对开发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包括功能测试,界面测试,图书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复习知识点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原子吸收灵敏度:也称特征浓度,在原子吸收法中,将能产生1%吸收率即得到0.0044 的吸光 度的某元素的浓度称为特征浓度。计算公式:S=0.0044 x C/A (ug/mL/1%) S——1%吸收灵敏度C ——标准溶液浓度0.0044 ——为1%吸收的吸光度 A——3 次测得的吸光度读数均值 2. 原子吸收检出限:是指能产生一个确证在试样中存在被测定组分的分析信号所需要的该组分的最 小浓度或最小含量。通常以产生空白溶液信号的标准偏差2?3倍时的测量讯号的浓度表示。 只有待测元素的存在量达到这一最低浓度或更高时,才有可能将有效分析信号和噪声信号可靠地区分开。 计算公式: D = c K S /A m D一一元素的检出限ug/mL c ――试液的浓度 S ――空白溶液吸光度的标准偏差 A m――试液的平均吸光度K――置信度常数,通常取2~3 3.荧光激发光谱:将激发光的光源分光,测定不同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所发射的荧光强度的变化, 以I F—入激发作图,便可得到荧光物质的激发光谱 4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是利用某些物质分子能够吸收200 ~ 800 nm光谱 区的辐射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这种分子吸收光谱源于价电子或分子轨道上电子的电子能级间跃迁,广泛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量测定,辅助定性分析(如配合IR)。 5 ?热重法:热重法(TG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TG基本原 理:许多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常伴随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有助于研究晶体性质的变化,如熔化、蒸发、升华和吸附等物质的物理现象;也有助于研究物质的脱水、解离、氧化、还原等物质的化学现象。热重分析通常可分为两类:动态(升温)和静态(恒温)。检测质量的变化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热天平(图1),测量的原理有两种:变位法和零位法。 6?差热分析;差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 术。差热分析曲线是描述样品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差(△ T)随温度或时间的变化关系。在DAT试验中, 样品温度的变化是由于相转变或反应的吸热或放热效应引起的。如: 相转变,熔化,结晶结构的转变, 沸腾,升华,蒸发,脱氢反应,断裂或分解反应,氧化或还原反应,晶格结构的破坏和其它化学反应。一般说来,相转变、脱氢还原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吸热效应;而结晶、氧化和一些分解反应产生放热效应。 7. 红外光谱:红外光谱又称分子振动转动光谱,属分子吸收光谱。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 照射时,分子吸收其中一些频率的辐射,导致分子振动或转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使振-转能级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相应于这些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经过样品的光透过率T%寸波数或波长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B002D150 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odern Measurement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责任教学单位:电子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学时:8) 学分:2.0 考核形式:考试 课程类别:专业课 修读方式:必修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现代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掌握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的测试技术,了解现代测试技术过程中GPIB、VXI等程控仪器的数字接口,以及PXI等自动检测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开发、应用现代测试系统的能力。 本科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讲授、讨论为主,实践教学为辅。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以电子测量、检测技术、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为基础。讲授过程中需结合控制接口技术、数字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网络测试技术等内容,综合地进行分析,采用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应用智能仪器进行信号检测及分析的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现代测试技术概述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自动测试系统的应用和意义。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体系结构。 了解程控设备互联协议。 掌握现代自动测试系统的分类。 了解网络化测试系统技术。 了解自动测试软件平台技术。 第二部分总线接口技术 教学重点:GPIB总线结构及接口设计。 VXI总线组成及通信协议。 PXI总线规范及系统结构。 教学难点:VXI总线通信协议。 教学要点及要求: 了解GPIB数字接口的发展及基本特性。 掌握GPIB器件模型,掌握数字总线结构,理解接口功能及其赋予器件的能力。 理解GPIB专用LSI接口芯片实现接口功能。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报告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设计报告 1、1 课程设计目的针对“应用技术主导型”普通工科高等教育的特点,从工程创新的理念出发,以工程思维模式为主,旨在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特色的、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在模拟的实战环境中系统锻炼,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都得到综合提高。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 1、2课题介绍本课设题目以多功能动态实验装置为对象,要求综合以前所学知识,完成此实验装置所需参数的检测。设计检测方案,包括检测方法,仪表种类选用以及需要注意事项,并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等等。 1、3 实验背景知识换热设备污垢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能量、质量和动量传递的物理化学过程,污垢的存在给广泛应用于各工业企业的换热设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而污垢问题成为传热学界和工业界分关注而又至今未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1、4 实验原理 1、4、1 检测方法按对沉积物的监测手段分有:热学法和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热学法中又可分为热阻表示法和温差表示法两种;非传热量的污垢监测法又有直接称重法、厚度测量法、压降测量法、放射技术、时间推移电影法、显微照相法、电解法

和化学法。这些监测方法中,对换热设备而言,最直接而且与换热设备性能联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热学法。这里选择热学法中的污垢热阻法。 1、4、2 热阻法原理简介表示换热面上污垢沉积量的特征参数有:单位面积上的污垢沉积质量mf,污垢层平均厚度δf和污垢热阻Rf。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由式表示: (1-1)图1-1 清洁和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及热阻通常测量污垢热阻的原理如下:设传热过程是在热流密度q为常数情况下进行的,图1a为换热面两侧处于清洁状态下的温度分布,其总的传热热阻为: (1-2)图1b为两侧有污垢时的温度分布,其总传热热阻为: (1-3)忽略换热面上污垢的积聚对壁面与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影响,则可认为(1-4)于是两式相减得: (1-5)该式表明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清洁状态和受污染状态下总传热系数的测量而间接测量出来。实验研究或实际生产则常常要求测量局部污垢热阻,这可通过测量所要求部位的壁温表示。为明晰起见,假定换热面只有一侧有污垢存在,则有:(1-6)(1-7)若在结垢过程中,q、Tb均得持不变,且同样假定(1-8)则两式相减有: (1-9)这样,换热面有垢一侧的污垢热阻可以通过测量清洁状态和污染状态下的壁温和热流而被间接测量出来。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

现代分析检测技术课程 论文(报告、案例分析) 液态奶黑白膜包装重点卫生性能检测 商品学专业学生王伊萌学号1221251011 一、导语 液态奶黑白膜主要是以PE类树脂、黑白色母料为主要原料,并根据需要加入阻隔性树脂共挤而成的复合膜,其在使用过程中采用油墨表印工艺,因此由制膜过程及印刷过程引入的不溶物等有害成分在酸性、油脂性环境中极易迁移至液态奶中,进而危害消费者健康。所以,需及时采用蒸发残渣等测试设备监测包装接触材料的重点卫生性能。本文介绍了鲜牛奶黑白膜中高锰酸钾消耗量、蒸发残渣、重金属、脱色试验这四项重点卫生性能,并详细介绍了蒸发残渣仪的检测原理、试验步骤及应用,可为行业内包装材料蒸发残渣的测试提供参考。 二、检测标准 ·BB/T 0052-2009 《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 ·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

标准的分析方法》 三、测试意义 液态奶黑白膜是采用LDPE、LLDPE为主要树脂原料,再加入黑、白色母料,采用共挤工艺吹制而成的复合膜,一般为三层或三层以上结构。液态奶黑白膜又分为阻隔类与非阻隔类,非阻隔类即不再添加任何具有较高阻隔性的树脂原料,而阻隔类的黑白膜会另外加入EVOH、PA等阻隔性树脂共挤成膜,高阻隔类的液态奶黑白膜在低温环境下的氧气透过率可达到2.0 cm3/(m2?24h?0.1MPa)。另外,为了获得良好柔韧性及热封口效果,有些种类的液态奶黑白膜会加入mLLDPE树脂。因此,鉴于PE类液态奶黑白膜可具有优异的阻隔性、热封性、 避光性以及柔韧性,是目前液态奶生产行业广为采用的一种包装材料。 液态奶黑白膜多采用表面印刷工艺,即利用专用耐水耐高温的表印油墨印刷在黑白膜包装外表面,因此油墨层是直接暴露在外部。鉴于液态奶黑白膜的制造工艺及印刷工艺,树脂原料及油墨极易出现有害的小分子物质或有机溶剂残留,而这些残留物质采用何种手段进行严格监控,则需要进行相关卫生化学性能指标的检测。BB/T 0052-2009 《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产品标准中规定了PE类液态奶黑白膜中相关卫生性能参考GB 9687-1988《食品包装用聚乙烯 成型品卫生标准》,即严格检测“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脱色试验”这四项重点卫生性能指标。这些指标可准确反映包装材料中有机小分子成分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有效降低在制膜或印刷过程中因工艺参数控制不当或油墨成分使用不当而产生的有害物质,最大程度的减轻因包装材料引起的液态奶污染。 四、检测指标 液态奶黑白膜重点卫生性能指标均按照GB/T 5009.60-2003《食品包装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中规定的相应检测方法,这四项指标在试验前需在特定的温度下在特殊的溶液中浸泡2 h,再按照不同的测试方法进行各指标的检测。 蒸发残渣:将试样分别经由不同溶液浸泡后,将浸泡液分别放置在水浴上蒸干,于100℃左右的环境下干燥2 h后,冷却称重。该指标即表示在不同浸泡液中的溶出量。不同浸泡液可分别模拟接触水、酸、酒、油不同性质食品的情况。 高锰酸钾消耗量:将浸泡后的试样,用高锰酸钾标准滴定溶液进行滴定,通过测定其高锰酸钾消耗量,再计算出可溶出有机物质的含量。该指标是表征包装材料中小分子有机物及制膜过程中高温分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质的总含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