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第34卷第5期2013年5月

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Vol.34,No.5May ,2013

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张红振1,2,曹东1,於方1,王金南1,齐霁1,贾倩1,张天柱2,骆永明

3

(1.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环境风险与损害鉴定评估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2.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084; 3.中

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烟台264003)摘要:随着全社会对资源环境稀缺性和环境价值认同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从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健全了环境损害评估制度.环境损害评估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研究层面对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应用层面不断推动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方法、工作机制、程序导则的形成和完善.在比较分析美国、欧盟、日本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环境损害评估相关概念、内涵与范畴,系统梳理了各国相关法律法规、工作机制、技术导则、评估方法、资金来源以及沟通协调等制度内容.当前我国环境损害评估理论和实践都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了我国环境损害评估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度;美国;日本;欧盟;自然资源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2013)05-1653-14

收稿日期:2012-08-18;修订日期:2012-09-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572)作者简介:张红振(1980 ),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环

境风险与损害评估,

E-mail :hongzhenzhang@126.com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and Revelation to China

ZHANG Hong-zhen 1,2

,CAO Dong 1,YU Fang 1,WANG Jin-nan 1,QI Ji 1,JIA Qian 1,ZHANG Tian-zhu 2,LUO

Yong-ming 3

(1.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Risk Assessment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Beijing 100012,China ;2.School of Environ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3.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Yantai 264003,China )

Abstract :As the whole society gradually realizes the scarcity of natur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value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evolved and improved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On one hand ,in the research prospective ,the practices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environmental law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tc.On the other hand ,they constantly promoted and develope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echniques ,working mechanism ,and guidelines on procedure in practice.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from US ,EU ,and Japan ,etc.,this article identified relevant concepts ,content ,and scop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and presented its scientific positioning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At present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in China are in their infancy period.Considering current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hina ,learning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and raising the ori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have great meaning in exploring the suitable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system.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amage assessment regulations ;US ;Japan ;EU ;natural resources

当前,环境污染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2010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2012年广西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以及近年来国内频繁发生的铅污染事件,给人类生命财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

境造成巨大损害

[1,2]

.由于环境污染损害危及海洋、陆地、河流、地下水、环境空气等各类环境介质,损

害范围包括健康、财产、文化、资源、环境等各个

方面,造成环境污染损害评估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环境法学、环境经济、环境伦理、环境管理、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及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环境风险、环境健康、污染

生态等自然学科和工程领域

[3]

.因此,准确量化环

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和环境保护带来的收益一直是环

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等环境学分支学科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

[4]

.构建完备的环境损害评估

制度体系并不断改进评估技术方法,已成为各国环

境保护实践的重要前沿方向,同时也是推动环境管

理方式转变的一项基础工作.

DOI:10.13227/j.hjkx.2013.05.011

环境科学34卷

发达国家在自身环境保护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将环境损害相关立法及管理模式、损害评估方法与技术导则、资源环境价值理念和自然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演进出健全的资源环境保护和环境权益保障体系[5].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开展了丰富的环境损害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对环境损害评估的定义、目标、对象、内容都做出了明确界定,成功地形成了类型各异的基于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环境损害责任制度[6].相比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当前仍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时期,频繁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环境私益损害赔偿还远不到位,环境公益损害的评估与赔偿仍无人问津[7].因此,充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环境损害评估的实践经验,基于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对于抑制恶性环境事件发生,确保环境污染损害的公私权益得到足额赔偿,维护环境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环境损害评估定义

清晰定义环境损害,并对环境损害的主要内容、涉及范围和重点关注对象做出说明,是顺利开展环境损害评估和实现污染防范、责任追究和损失求偿目标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环境损害包括环境私益损害和环境公益损害两部分,西方国家称之为传统损害(traditional damage)和资源环境损害(environmental damage as such)[8].日本学者将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分为舒适性问题和公害问题两大类,并给出了金字塔型的层级关系[9].然而,当环境损害评估的实际评估目的、对象不同时,所关注的环境损害对象、程度和范围往往有较大差别.因此,笔者尝试基于实际面临问题及需求对环境损害进行概念区分.从最宽泛的角度看,环境损害可以概括为任何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体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的一部分可能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能够被感知和量化,另一部分损害虽然实际上发生了,但由于没有对社会经济、人群健康或生态环境造成可察觉的损伤还不能被人类清晰认识.从广义上讲,环境损害(广义)可定义为任何自然环境系统扰动所造成的社会可感知和量化的损害,包括可以明确量化健康、财产、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损害,也包括对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隐性损伤,也可以称之为全社会损害.环境损害(中义)可定义为由于环境污染物质排放或其他人类活动导致环境参数变化所造成的现行相关法律所主张的,可量化的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损害,包括公益损害和私益损害两部分.环境损害(狭义)可定义为由于人类不当活动导致的对资源环境本身的损害,不考虑对人身健康、财产等部分内容.广义的环境损害一般在统计环境污染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中使用,如绿色GDP核算、重大环境事件损失分析.中义的环境损害一般用于对污染者的责任追究、损失求偿.狭义的环境损害往往只是针对污染行为对资源环境本身损失的量化,在环境公益诉讼中使用.基于实际开展的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实践活动,可以将环境损害分为人身健康、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损害3大类(图1),其中人身健康损害又可以划分为显性健康损害、隐性健康损害、未来预期健康损害和精神损害等;社会经济损害可划分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损失等;生态环境损害为资源环境价值损失,从基于恢复的角度可分为污染清理和修复费用、生态环境恢复和资源环境服务损失等部分.环境损害评估是指针对指定环境污染行为,采用严谨的措施或法定的方法和程序对环境损害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估的过程.与环境损害的概念类似,环境损害评估的概念与范畴跟评估对象、法律依据、主张领域等密切相关,根据污染源、损害受体、评估方式等不同可分为各种类型.但要形成完整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则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依据、完善的评估技术方法标准和全社会较强的环境意识,3个方面缺一不可,法律法规方面可清晰界定各方权责关系、明确评估工作机制和损害赔偿的途径和方式等,是环境损害评估的基础依据;技术标准方面对评估的方法、程序、流程等进行详细规定,是环境损害量化和评估结果可信的关键环节;环境意识提高确保了评估过程中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关切,是顺利开展环境损害评估的重要保障(图2).

2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国际经验

由于各国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各不相同,环境损害评估在世界各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差异性最明显体现在各国针对环境损害的范畴界定和应对措施的区别上.环境损害评估在美国称之为自然资源损害评估(natural

4561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

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图1

环境损害/损失的类型和构成

Fig.1

Types and constitutions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图2

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Fig.2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system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 ,NRDA )[10],欧盟和加拿大称之为环境损害评估(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EDA )

[11]

,日本把环境污染损害称之为

“公害”.下面分别介绍美国、欧盟、日本和中国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和实践进展情况.2.1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完备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制度的国家,但早期的环境损害,包括传统损害和资源环境损害,都是主要依靠普通法来解决问题.但随着一系列恶性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社会各界对环境破坏的密切关注和公众的强烈不满,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有专门的环境立法主要

针对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严格责任追究,并在随后的20a 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的相关立法、工作机制和技术体系,并随着环境形势的变化

和结合环境损害应对实践经验不断改进

[12,13]

.由于美国最具特色的经验是创造性地构建了一套完整的

自然资源环境损害评估制度,这里主要介绍美国NRDA 相关内容.

美国NRDA 主要针对石油类物质泄露、危险固

体废物不当处置和有毒有害物质排放这3种主要类型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在美

国联邦层面

,《清洁水法》(CWA ,1977年)、《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

(超级基金法,CERCLA ,1980年)和《石油污染法案》(OPA ,1990年)为3部最主要的环境损害响应和责任追究法律.其中CWA 主要针对石油和有害物质排放污染水体造成环境损害的评估与赔偿,

CERCLA 主要针对危险固废和有害物质的不当处置造成的场地污染和资源环

境损害进行应急响应、责任追究和治理恢复,OPA 主要针对油类物质泄露进行处置和求偿(图3).3

部法律中,

CWA 和CERCLA 主要针对资源环境损害,而OPA 则对损害评估和求偿的范围作了较大的

扩展,不仅涉及环境公益损害,还涉及较为宽泛的环境私益损害评估与赔偿.

根据美国联邦CERCLA 和OPA 等法律,美国内政部(DOI )、商务部(DOC )、农业部(USDA )、国防部(DOD )、能源部(DOE )、州政府、印第安部落组织以及外国政府可以作为自然资源受托人开展

5

561

6561

环境科学34卷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NRDA (图4).在美国州层面也有相关立法规定,如加利福尼亚州指定亚渔猎部(DFG )负责开展NRDA ,佛罗里达州和新泽西州指定州环保局(EDP )负责开展NRDA ,华盛顿州指定州生态部

(DOE )负责开展NRDA ,明尼苏达州成立了指定州

污染控制署(MPCA )负责开展NRDA.美国EPA 在NRDA 过程中主要负责提供环境监测数据、前期污染清理及环境修复信息等

图4美国联邦和州层面开展NRDA 的自然资源受托机构Fig.4

National and state-level NRDA trustees in

US

图5

美国NRDA 相关技术导则、模型与手册颁布进展

Fig.5

Issue progresses of technical guidelines ,models and handbooks in US

在美国早期的NRDA 中,无论从基本理念还是

实际工作上都存在认识不足和缺陷,

但随着对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经过几千个NRDA 评估实际案

例,美国从立法修订、技术方法和组织实施方面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美国NRDA 经验已经相当成熟并广范为世界其他地区所借鉴.美国

NRDA 主要包括4个阶段:预评估期、评估计划期、评估期、后评估期.预评估的工作是确定自然资源或者服务是否受到了损害,这一阶段的工作还包括响应机构或其他人将事件通知受托人、启动必要的应急行动、进行必要的取样试验、对处于危险的自然资源或资源的服务进行初步确认和评估.如果预

7

561

环境科学34卷

评估阶段的结论显示应进行损害评估,则评估者应制定评估计划,受托人在制定评估计划时,应选择采用的评估类型.评估计划制定后,

受托人应针对计划中所选择的不同的评估类型采取不同的执行方

式,

由此进入评估期.在此阶段要进行损害因果关系判定、自然资源损害的判定与量化,在损害确定后,通过确定“基线”服务,量化受损害资源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相对于基线状态的减少程度.评估结束后,受托人应编写由预评估筛选确定、评估计划和有关信息组成的评估报告,

且应向潜在责任方提交交纳损害赔偿金和评估费用的书面要求,将评估报告作为其附件.资源对等法、服务对等法、等值分析法等替代等值分析法,是NRDA 常用方法,已经在美国的具体环境损害案例中得到成功应用,目前欧盟也在其成员国国家中推广使用.2.2

欧盟

欧盟的环境损害评估进程明显滞后于美国的实践并在后期完善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了美国经验.在早期(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环境损害评估中,

主要侧重于人身健康和财产的损害评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成员国开始关注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与美国不同,欧盟针对资源环境损害评估

的立法仅涉及生态环境损害方面,

而并不涉及传统损害的评估与赔偿,仍放在各国传统法中进行解决.2004年,欧盟颁布了第一部具有严格环境责任和强制执行并基于环境污染损害预防和受损生态环境恢

复为理念的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要求其成员国在3a 内完成本国相关法律的转

[6,14]

.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同时将资源环境损害的范围严格限定在野生鸟类保护指令(79/409/EEC )和自然生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指令(92/43/EEC )涉及的受保护物种及其栖息地、欧盟水框架指令(2000/60/EC )中涉及的水生态环境和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的污染土地三大类并做了

不同的责任层级规定[15]

.欧盟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对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进行

修订,

2006年修订的环境责任指令(2006/21/EC )针对矿物采选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环境责任进行了补充规定,

2009年修订的环境责任指令(2009/31/EC )增加了对存储场地运营工业活动的严格环境责

任补充规定(图6).2011年欧盟针对近海岸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开发和冶炼活动安全规定提出了调整建议,也涉及对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部分章节的修订

图6

欧盟和意大利环境责任指令及相关法规、文件颁布历程

Fig.6

Development progresses of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instructions and relative regulations ,and files in EU and Italy

在2008 2010年,欧盟持续3a 开展了ELD 执

行效果分析和资金安全问题研究,向企业界以及其他ELD 参与方广泛征求意见,并于2010年就ELD 进展情况和面临的问题向欧洲议会提交了咨询报告.截至2010年,欧盟各成员国才全部基于环境责

任指令(ELD ,

2004/35/CE )制订了本国环境责任法律,其中执行较快的成员国有意大利、波兰等国家.这里以意大利为例进行简要介绍欧盟成员国进展情

况,

意大利在欧洲相对较早的提出环境损害评估,在1986年意大利环境部成立当年即发布349号法令

8

561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严格限定环境责任,要求责任方需要承担恢复费用并没收非法所得,并于1997年颁布了更为细化的法规(No.22/1997)要求责任方承担土壤、地下水等

固体废物的处置和清理费用,

1999年颁布的152号法规(No.152/1999)开始考虑污染土壤、地下水和

其他自然资源的修复和恢复.2004年欧盟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出台后,意大利在2006年

即较早转化为本国法律(No.152/2006),并依据最新的评估原则与技术方法进行了评估实践.

欧盟环境责任指令(ELD ,2004/35/CE )推荐在评估环境损害和选择适合修复项目时采用资源等值

法(REM ),该方法又称REMEDE 工具包,包括初始评估、确定和损害量化、确定和量化增益、确定补充和补偿性修复措施的规模、监测和报告五步.2.3

日本

20世纪前期,日本将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作为

总方针路线,

以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中心,急剧扩张经济增长,

20世纪50年代日本出现了世界闻名的四大公害,

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才开始正式重视环境保护.1970年日本出现环境立法

高潮,将保护人体生命健康和生态环境作为环境立法的首要宗旨,

并于1971年设置环境厅.基于日本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特定国情和背景,日本的环境法规及实践主要围绕人为活动对人体健

康及生活环境的相关损害(即“公害”)展开,同时日本企业界、政府及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权责规定

与欧美有较大差异,比如更加重视健康损害,政府负有更多对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的责任,参与或主导恢复环境.为了应付高经济成长带来的严重公害,日本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直到80年代初,才形成了及时应对公害事件,迅速、简易处理公害赔偿纠纷,避免诉讼的一套制度体系,并从最初的“医疗救济制度”向“健康被害补偿制度”转变.经过近10a 的持续赔付以后,日本开始将公害应对工作重点开始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才开始进入及时应对新公害病,并采取相关救济措施的相关制度完善阶段(图7)

图7

日本公害相关法规发展历程

Fig.7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nuisance relative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Japan

日本的公害应对主要针对大规模的人群健康损

害,

从产业型公害、生活型公害、潜在或隐性/累积性公害赔偿向公害预警与预防发展,要求涉及相当范围的区域性环境污染并使人数众多的人群健康和财产损害的事件才由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对此采取

紧急对策.日本

《环境基本法》根据环境介质不同将公害分为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震动污染、地面下沉及恶臭共7类典型公害,同时根据公害产生的原因分为产业公害、都市公害、设施公害、农业公害、旅游公害和开发公害这6类

[16]

.但公害事实一旦被确定,环境污染造成损害

受害者诉求范围非常宽泛,

包括赔偿实际损失、停9

561

环境科学34卷

止侵害行为、赔偿预期可能的损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建立了健全成熟快捷的环境权益维护制度,

同时,形成了生态环境保育理念、先进的环境管理制度和全民环境维权意识,

除强大的司法救济途径(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外,还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害行政救济途径.

日本的环境损害健康赔偿体系分为特异性疾病患者健康赔偿救济体系、非特异性疾病患者健康赔偿救济体系以及石棉致疾病患者赔偿救济体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疾病的判定过程为:首先由受害人提出申请,通过医学检查、医学专家复审、政府作出最终裁决等方式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后根据“与污染相关的健康损害的赔偿和防治法”进行损害赔偿.对于非特异性疾病而言,赔偿费用包括实际发生的医疗救治费用和生活补偿费、公害保健福利费

以及事务费,对于特异性疾病而言,《公健法》只负责认定,

具体补偿办法由责任企业与受害团体协商或签订协议.2.4

中国

中国当前的环境损害相关立法和实践还主要关注环境私益损害的评估与赔偿,正处于逐渐往环境公益损害的主张和求偿过渡的初期阶段.在中国近20a 颁布的各项法规中,如《民法通则》(1987年)、《环境保护法》(1989年)、1997年《刑法》修订、

2008年《水污染防治法》以及2010年颁布的《侵权

责任法》,都仅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进行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

主要关注环境污染造成的私益损害,只有2004年《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排污造成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进行了明确规定(图8).从2000年

起,中国的农业、渔业、海洋等管理部门开始针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评估发布相关技术文件,如针对渔

业污染事故分别于2000年和2008年颁布了《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管理办法》

(农渔发[2000]7号)和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 /T 21678-2008),对水域污染渔业养殖和天然鱼类损害的评估技术做了明确规定.农业部针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于2007年颁布了

《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损失评价技术准则》(NY /T 1263-2007),对农业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评估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评估范围、评估主体和工作程序还缺乏配套规定.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颁布了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HY /T 095-2007)和《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

(DB37/T 1448-2009),对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量化评估方法

进行了规定.环境保护部2011年发布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

(环发[2011]60号)和《环境污染损害数额计算推荐方法》(第Ⅰ版),尝试启动环境损害评估工作

图8

中国环境损害评估实践进展

Fig.8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practice progress in China

总体上来看,中国构建环境损害评估制度体系

在法律法规、技术导则和工作机制方面都面临不足.中国还没有针对生态环境污染责任的系统立法,虽然对环境损害具有比较明确的上位法规定,但

661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相关法律条文还主要关注环境污染造成的显性的人身财产损失,并且环境污染私益损害的相关机制还不健全,大多数立法仅做了原则性规定,对人身财产损害评估与赔偿的工作机制、资金来源和环境污染的救济途径没有具体要求.环境公益损害的权责散落在环保、农业、海洋等不同部门,目前仅有海洋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在法律基础和技术导则方面有所涉及,但仍然存在缺少明确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可操作性不强,损害赔偿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17].

3环境损害评估制度演进趋势

3.1法律法规

从发达国家的环境损害评估立法进程看,经历了从依靠传统法律往环境损害立法转变,立法理念从最初的被动的环境污染损失赔偿向环境污染预防和受损生态环境恢复转变,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责任逐渐严格、评估范围逐渐扩大、评估技术逐渐合理、制度体系逐渐健全.在环境损害评估立法的早期阶段,主要以传统民法(侵权法)为基础,尝试在环境法中以市场价值的减少为基础原则来评估和赔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财产属性部分,随后发展为采用基于替代或修复自然资源的费用来评估和赔偿自然资源,并认可在生态环境资源恢复期间不能提供生态服务的期间损失的求偿.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环境损害评估相关法律仅对具有使用功能的自然资源损害的市场价值实行严格责任制度,但仍缺乏对损害具体范围的界定和明确的评估技术方法.随后在1977年的CWA和1980年的CERCLA中,美国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将生态环境恢复费用、期间损失以及损害评估费用都纳入评估范围.在1990年OPA中,对油类污染物泄露造成环境损害规定了更加宽泛的赔偿主体,并对环境污染造成影响损失规定了更加宽广的评估范围.至此,美国针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的立法实现了在私益方面评估和赔偿范围全面完整,在生态环境损害等公益损害方面也形成了健全的制度体系[18].欧盟在2004年通过的环境责任指令(ELD2004/35/CE)基本上吸收了美国的生态环境损害相关立法经验,但将生态环境损害的范围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仅关注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这3个方面的自然资源对象,规定污染水体、受保护的珍稀物种及其生境的损害要恢复至基线水平,而确保修复受污染土地健康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即可.

同样,日本的公害应对相关法规体系也经历了从传统法向专项法、从有限健康损害赔偿向严格环境健康责任、从被动健康损害救济向污染预防转变的历程.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公害健康损害救济范围仅包括受害人医疗费用等损失的赔偿.在随后的70 80年代,日本逐渐构建并健全了公害司法诉讼、行政调解等多种健康损害救济途径,救济范围也从显性损害往隐性损害、新型公害以及未来预期健康损害等更广的范围拓展.

无论是美国的CWA、CERCLA和OPA,还是欧盟的ELD指令,在立法中对各方权责关系、评估模式、资金来源等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并充分体现了全过程环境风险与损害防控管理的理念.从环境污染物质泄露发生前环境风险/损害隐患的预警和预防、及时上报信息和妥善应急处置、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与恢复方面对潜在污染责任方的权责进行界定.责任方有无过失或主观故意性、是否及时报告事件并采取恰当应对措施是环境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和是否进行处罚的重要依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相关立法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损害立法薄弱阶段转变为90年代的环境损害足额赔偿阶段,至20世纪末已经构建起基于污染预防和资源环境恢复为立法原则的现代环境立法阶段转变.

3.2工作机制

从当前欧美日等国的环境损害评估实践经验来看,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启动环境损害评估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实体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很强的立法率先形成了健全的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机制;欧盟则通过2004年的ELD指令开始强化环境污染损害责任后,于2010年刚刚完成了立法体系建设,实际工作机制,包括评估主体、评估机构、技术导则和资金来源等还处于探索阶段;而日本则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通过近20a的经验积累,形成了健全的公害应对与预防机制.当前中国的环境损害评估还处于法规体系还不健全,针对环境私益损害的评估工作机制尚未理顺,针对生态环境损害的评估工作机制尚未形成的初期阶段.各国环境损害评估的实施与诉求主体在前文已经介绍,本节主要介绍环境损害评估的专业机构、评估程序和资金来源这3个方面的内容.

美国NRDA采取自律管理为主,政府管理为辅的方式,具有一定技术力量和资质的环境咨询公司

1661

环境科学34卷

或科研机构都可以接受自然资源托管方或潜在责任人的委托开展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当前,美国开展NRDA 的机构处于商业化运营中,一些熟悉NRDA 相关法规、程序、技术和实际案例经验的公司已经充分介入到美国的NRDA 实践中,包括探索和改进NRDA 过程中的合作机制、修改和改进NRDA 评估模型,甚至参与到欧盟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损害评估制度体系构建,开展实际案例评估技术援助.另外,虽然美国相关法律没有规定EPA 是开展NRDA 的主体机构,但在NRDA 的实践中,

EPA 充分发挥自身在环境污染事件处置前期应急响应、污染修复过程中的工作基础,与作为自然资源受托人的内阁级别的联邦政府部门和州政府进行协调配合,在NRDA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美国EPA 在NRDA 中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其环境保护综合协调与监督管理的职能.欧盟ELD 指令将开展环境损害评估的实施主体、评估机构设置以及运行机制交给各成员国自行设定.意大利根据第152/2006号法令,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为环境损害评估的主管部门,意大利环境保护与研究院(ISPRA )是意大利唯一的环境损害评估专业机构;波兰根据2007年第75号环境损害预防和修复法令,指定波兰环境部为该国环境损害评估的主管部门;英国指定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为该国环境损害评估的主管部门.

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备且严谨的NRDA 的评估程序,在CERCLA 法案下,针对有害物质泄露开展场地风险管理与受损自然资源评估及恢复的过

程相互交叉又有各自独立的执行程序(图9)[19]

.虽然CERCLA 法案在污染场地清理和修复方面给予

美国EPA 强大的执行权,比如严格的追溯责任制度和先执行修复措施后向潜在责任方索赔的权力;但在NRDA 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受托人向责任方问责在程序上与污染场地修复有明显区别,比如要受托机构证实污染与自然资源损害之间有直接联系,要求先进行评估量化自然资源损害,向责任方提起诉讼后才可以进行自然资源恢复行动.在OPA 法案下,也规定了NRDA 严格的司法程序以确保受损自然资源得以精确量化和完全恢复(图10).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的“公害”健康损害评估构建了完整

和快捷的行政救济程序.针对特异性疾病(水俣病等)、非特异性疾病(SO 2污染区)以及石棉致疾病健康损害的鉴定评估和赔偿,经过多年的实践后日本逐渐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救济机制.

环境损害评估和恢复的资金来源保障是确保相

图9CERLCA 法案下启动NRDA 的工作程序Fig.9

NRDA working procedure under CERLCA

关法规能够切实得到实施的重要保障.美国在环境

责任险、基金等其他环境风险社会化分担方面的实践经验是环境污染污染损害得到切实赔偿和自然资源损害得到完全恢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当前欧盟推动ELD2004责任指令的重点关注内容.一般可以将自然资源损害应对资金保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开展环境损害评估工作的资金;二是进行环境损害赔偿或自然资源环境恢复的资金.虽然两部分资金在理想状态下都可以向潜在责任方追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要有充足的运作资金来源.在美国CERCLA 法案下,一旦污染场地列入国家优先修复名录(NPL ),则EPA 开展污染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方案设计等费用来自于超级基金或者直接向责任方追偿,但在NRDA 的案例中,有些场地虽然由于健康或生态风险不高没有列入NPL ,但有可能存在可量化的自然资源损害,需要开展NRDA ,有些情况下是将场地修复与自然资源恢复合为一体开展,或者在EPA 开展一些降低风险及修复行动后其他受托机构在此基础上进行NRDA ,因此,并不是所有的NRDA 过程的损害评估资金来源于超级基金,如美国内政部每年有专门的基金(DOI 恢复基金)开展NRDA 工作.同样,在OPA 法案下,联邦层面NOAA 等受托机构在开展NRDA 时进行损害评估的资金来源一部分来自溢油责任信托基金(OSLTF ).在CERCLA 和OPA 法案下,自然资源环境恢复的资金

2

661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

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图10OPA 法案下开展NRDA 的工作程序Fig.10

NRDA working procedure under OPA

主要来自于向责任方的追偿,部分来自相关的基金.

截止2012年,

NOAA 共计针对500多个污染场地和50多次溢油事件开展了NRDA 工作,恢复了47英

里的河流和15000hm 2

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共花费资金6.1亿美元;DOI 仅2010年就通过NRDA 恢复自然资源68834英亩,恢复河流生境377英里,NRDA 的实际费用为0.63亿美元.相对美国严格的环境责任制度,日本的“公害”赔偿资金来源更加灵活的运用了“责任者负担”原则,在特异性疾病和非特异性疾病的不同地区的综合采用税

收、补偿金、公积金等方式,

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肇事企业、高污染行业以及公众募捐等确保受

害民众的足额赔偿.3.3

技术导则

美国内政部依据CERCLA 和CWA 制订了NRDA 相关的技术导则和评估工作手册,并开发了相关评估模型;美国NOAA 依据OPA 也制定了NRDA 相关的技术导则和评估软件.1986 1987年

美国内政部根据CWA 和CERCLA 最先颁布了分别针对大型和小型环境污染事件的Type B 和Type A NRDA 技术规范,提出了“较少原则”和以市场价值评估为主的评估技术方法,并同时提出了针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损害评估的模型(NRDAM /CME )和软件.1996年美国内政部结合司法实践,尤其是1994年的俄亥俄州以评估技术方法不够科学全面为由诉美国内政部案,

对NRDA 规范非使用价值评估技术方法部分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针对美国五大湖区域的环境损害评估模型(NRDAM /GLE ),同时根据新的技术规范对NRDAM /CME 模型进行了修订.随后,美国内政部土地管理局和国家公园管理局于2003年和2008年分别提出了指导开展

NRDA 的工作手册[20,21]

.从1990年开始,美国商务部下属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 )在OPA 框架下

分别针对NRDA 预评估、损害评估、主要恢复行动、恢复计划各个阶段开展了技术规范编制工作,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另外,加利福尼亚州、佛罗

3

661

环境科学34卷

里达州、华盛顿州和新泽西州还分别根据各自实际经验提出了简易的NRDA程序和技术导则.

由于欧盟各成员国缺少环境损害评估的实践基础,比如政府部门没有制定相关技术导则和规章,相关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不够以及保险等相关行业缺乏经验,导致欧盟的环境责任指令执行不够.为弥补欧盟国家在环境损害技术和资金来源机制上的不足,欧盟于2006 2008年开展了在欧盟ELD指令框架下资源等值分析技术在环境损害评估中的应用(REMEDE)研究计划,并于2008年推出了等值分析工具包(Toolkit).

3.4评估方法

环境经济学中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仍然是环境损害评估的核心,但由于资源环境的服务价值一直不能在市场中完全体现,欧美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方法演进也在从基于货币化表征向基于恢复成本的等值分析方法转变[22],成为无论在美国成熟的NRDA实践中还是欧盟“REMEDE”计划都力推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基于服务对等的等值分析方法得到广泛认可(表1).在美国DOI和NOAA颁布的NRDA技术导则中,环境损害评估的全过程涉及到污染物运移扩散模拟、敏感受体暴露途径和毒性分析、污染修复与生态恢复方案效果评价、资源环境损害经济分析等各个方面,涉及现场勘察、数据整理、计算机模拟和损害量化等具体环节,但都是将自然资源提供的服务损失作为评估结果,并将资源环境恢复至基线状态作为首选方案和最终目标[23,24].美国NRDA相关法律在因果关系认定和损害量化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托管机构在提起诉讼时必须证明污染物质的泄露与自然资源损害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并且必须量化由于污染导致的自然资源损害,后继资源环境恢复过程分为“主要恢复”、“补充性恢复”和“补偿性恢复”三部分[25,26].相比较而言,日本的“公害”健康损害评估方法在因果关系确认和损害定量化方面的要求比美国NRDA 要薄弱一些,通过设定指定地区、主要症状、暴露期限等指标和条件,转而追求相对快捷的半定量处理模式.

表1资源环境损害评估常用方法概述

Table1Summary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assessment methods 类型方法适用条件评估内容

等值分析货币度量服务-服务资源对等法

生境对等法

价值-价值法

价值-成本法

揭示偏好市场价值法

旅行费用法

享乐定价法

陈述偏好条件价值评估法

选择模型法

能够基于某一衡量单位来定义和估算污染造成

的“损害”和恢复获得的“收益”;

恢复方案切实可行,并能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务

“服务-服务”法条件不满足;

恢复方案的费用、时间跨度和评价标准可量化

“服务-服务”法条件不满足;

污染造成的“损害”可以量化,但恢复方案获得的

“收益”难以量化

可以获得市场数据

必须具有支撑评估的调查数据或前期研究发表

数据

一定数量的基础调查数据

一定数量经济学文献数据

评估受损自然资源的所有服务价值,包括

期间损失

评估受损自然资源有限的服务类型,如娱

乐服务价值

主要用于私益损害评估或第三方损失求偿

娱乐服务价值,如钓鱼、野生动物观赏等

环境舒适性服务价值,钓鱼、游泳、划船等

评估非市场服务价值

3.5沟通协作

从OPA和CERCLA法案下的工作机制来看,规定受托机构在向潜在责任方提出NRDA要求60d 后才能提起诉讼,也是希望各方能够在谅解的前提下达成共识.美国已经开展了数千例NRDA,仅有极少数是最终通过法院判罚执行,其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协商途径解决.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性NRDA已经成为主要趋势,美国DOI及一些开展NRDA工作的大型评估机构都提出了受托机构和潜在责任方之间开展非诉讼型NRDA的相关协议规定和工作程序指南.另外,美国开展NRDA的过程中还非常重视受托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如EPA与DOI、NOAA之间配合基础监测资料共享,野生渔业、林业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等资源受损联邦层面、州政府以及其他托管机构和利益关系方的协调也非常重要,比如在墨西哥湾漏油事件的NRDA 过程中,就提出了有计划的环境影响表述(PEIS).从NRDA的程序上看,受托机构在重视自然资源损害精确量化的同时,越来越重视把自然资源恢复纳入到评估过程中来,把NRDA延伸至NRDAR,如美

4661

5期张红振等:环境损害评估:国际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DOI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与恢复计划(NRDARP)和NOAA的损害评估、修复与恢复计划(DARRP).

4对中国环境损害评估的启示

开展环境损害评估是欧美发达国家认识到仅仅依靠罚款或者其他惩罚性措施无法确保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受损资源环境的足额赔偿和完全恢复后提出的创新性环境管理强化手段,虽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但无疑对于受损人身健康和财产损害的赔偿以及资源环境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7,28].应对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害是一项包括“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处置”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应对机制,往往事发后应对不够科学合理,事后恢复不到位,主要依靠开展环境突击检查、风险隐患排查等行政手段,缺少科学应对的长效机制[29,30].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面临“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顽疾,还处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益损害赔偿极不到位,环境公益损害基本没有得到关注的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的环境管理在环境损害评估与赔偿方面已经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在相关立法方面,我国还处于私益损害评估与赔偿主张尚不到位的早期阶段;在制度构建方面,我国还处于评估机构和专业人员匮乏的机制尚不健全的阶段;在评估技术方面,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导致健康和财产损害评估技术体系和鉴定流程;在资金保障方面,我国无论是鉴定评估费用还是损害赔偿和资源环境恢复资金来源都尚未形成通畅的资金保障渠道和社会化分担机制.在我国开展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时,评估过程应具有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支撑,保证评估结果不能轻易被否定或被提出异议;与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损害问题紧密联系,切实服务于我国环境保护管理实际需求;围绕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估开展工作,致力于推动该项工作在我国起步并逐渐完善.避免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环境损害评估的缺点和不足,探索适合我国环境保护道路的环境损害评估实践与学科发展途径.具体建议如下.(1)健全环境损害预防(环境风险防控)、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恢复与赔偿相关法律规章,清晰界定政府、企业和公众各方权责范围.逐步过渡到环境保护优先,环境权益不容侵犯的立法理念,推动环境侵权责任、环境损害赔偿的可操作性强的专门实体性立法.进一步理清环保、农业、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在资源环境损害评估中的责任和协作机制,形成完备的环境损害评估机构、人员和监管体系;推动环境污染事件处置的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确保环境损害发生及时披露,建立金融担保、环境责任险等环境损害赔偿社会保障体系.

(2)构建环境损害界定与量化的技术标准体系.提出兼具科学性同时切实可操作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体系.结合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事件应急阶段、污染修复阶段和生态恢复阶段发生损害的不同特征,建立适宜于实际评估工作开展的损害分类和量化方法体系.建议以爆发频次高,危害大,涉及环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围绕矿区典型陆地生态系统损害、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污染场地环境损害和铅污染事件环境损害等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损害类型,分类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根据我国环境管理的阶段性特征,建立分批次的环境损害评估范围,构建当前阶段和未来全面完整的环境损害评估范围,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环境损害问题解决途径,构建并逐渐完善我国环境损害评估制度.

(3)逐步完善环境损害评估资金保障机制.在环境损害评估费用保障方面,建立各级政府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为主要来源的评估经费资金保障途径,逐步过渡到独立基金保障评估工作顺利开展上来.在私益损害赔偿资金保障方面,针对典型的具有重大健康危害或造成财产损失的环境污染事件,构建政府主导的环境损害赔偿机制,逐步形成以标准化的行政救济为主,司法救济和纠纷调解为辅的损失赔偿制度.在环境公益损害赔偿资金保障方面,结合自然保护区、主体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分区等环境管理机制,构建不同类型的受损生态环境恢复专项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恢复独立基金保障.最终形成包括专项独立运作基金、高环境风险企业互助金、环境责任保险等途径的综合资金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侯瑜,郑鹏凯,张天柱.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损失的系统分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2):12-15.

[2]李静,吕永龙,贺桂珍,等.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格局及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08,29(9):2684-2688.[3]Turner R K,Morse-Jones S,Fisher B.Ecosystem valuation:a sequen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quality assessment issues

[J].Ecological Economics Reviews,2010,1185:79-101.[4]Burger 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integrating ecological evaluation,remediation,restoration,natural resource damage

5661

环境科学34卷

assessment and long-term stewardship on contaminated land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08,400(1-3):6-19.[5]Barbier E B.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valuing coastal and marine ecosystem services[J].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2,6(1):1-19.

[6]Oikonomou V,Dimitrakopoulos P G,Troumbis A Y.Incorporating ecosystem function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by means of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the case-study of Kalloni,Lesbos,Greece[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47(1):77-92.

[7]杨朝飞.环境污染损害鉴定与评估是根治“违法成本低和守法成本高”顽疾的重要举措[J].环境保护,2012,(5):18-

24.

[8]Ando A W,Khanna M,Wildermuth A,et al.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methods and cases[R].WMRC Reports,

2004.2-5.

[9]宫本宪一(朴玉译).环境经济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20-25.

[10]Lee V A,Bridgen P J.The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 deskbook:a legal and technical analysis[M].Washington DC:

Environmental Law Institute,2002.22-27.

[11]Steinway D M,Seitz J B.Natural resource damages in the European Union[J].Environmental Claims Journal,2008,20

(4):317-321.

[12]USEPA.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EB/OL].http:// www.darrp.noaa.gov/about/nrda.html.2010-07-19.[13]General Counsel for Natural Resources.Damage assessment remediation&restoration program[EB/OL].http://www.

darrp.noaa.gov/index.html.2008-08-28.

[14]European Commission(DG ENV).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of the environmental liability directive(ELD)and

related financial security issues contract reference[R].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2009.3-11.

[15]Maes F.Marine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liability and compensation for environmental damage[M].The Netherlands:

Springer,2005.

[16]冷罗生.日本公害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7]周生贤.领导干部环境保护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环境

科学出版社,2009.

[18]汪劲.环境正义:丧钟为谁而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Bardos R D,Nathanail C P,Weenk A.Assessing the wider environmental value of remediating land contamination:a review

[R].Environment Agency,R&D Technical Report P238,

2000.

[20]Barnthouse L W,Stahl R G Jr.Quantifying natural resource injuries and ecological service reduction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30(1):

1-12.

[21]Costanza R,Arge R,de Groot 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Nature,1997,387

(6630):253-260.

[22]Freeman A MⅢ.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theory and methods[M].Washington: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Press,1993.

[23]Gouguet R G,Charters D W,Champagne L F,et al.Effectiv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

and natural resource damage assessments:a new synthesis[J].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09,5

(4):523-534.

[24]Munns W R,Helm R C,Adams W J,et al.Translating ecological risk to ecosystem service loss[J].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2009,5(4):500-

514.

[25]Roach B,Wade W W.Policy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 injuries using habitat equivalency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6,58(2):421-433.

[26]张蓬,冯俊乔,葛林科,等.基于等价分析法评估溢油事故的自然资源损害[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6):633-643.[27]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8]骆永明.中国污染场地修复的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1,23(3):1-6.

[29]徐嵩龄.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0]徐祥民,高振会,杨建强,等.海上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法律与技术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6661

从《哥本哈根协议》到中国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从《哥本哈根协议》到中国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前言:我并不是一个理性的法律人。国际环境法的课堂中,我更多地思考总是停留在批判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境政策上,未能以法律的角度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这次作论文的契机,让我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索“中国环境到底怎么了”,浅薄见识,略表一二。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第五次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大会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笔者在当时连续追踪了几十篇的新闻报道,无一例外的,媒体们都在用悲观和愤慨宣泄着情绪。这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地位颇显尴尬的文件,该怎么承担起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重任,不容乐观。 不去赘述《哥本哈根协议》达成过程中的艰辛与波折,单就该协议所表达的理念来看:《哥本哈根协议》仍旧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虽然在谈判过程中,一度被披露存在发达国家间的“西方密约”,但会议终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抗议而走回正轨。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博弈,两方之间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协调,一边是拥有雄厚经济基础且对环境问题有所实践的发达国家,一边是重视发展国民经济而在利益衡量面前轻视环境问题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是唯一的原因却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对于解决问题起步较晚且无相对经验,更因为需要努力发展国民经济而无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减排,这些国家确实需要“实实在在”的财政援助,这就在面对全球环境问题上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全人类共同的利益是联系两方的纽带,妥协的结果便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哥本哈根协议》在一定意义上是个妥协的产物,使得其在强化了“共同责任”的同时弱化了“区别责任”,一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究竟能走多远?中国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速发展的同时该如何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确实发人深思。 一、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简要分析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指的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导致全球环境退化的各种不同因素,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负有共同的但是又有区别的责任。

国际环境法概述1

第四编国际环境法基础 一、国际环境法发展史简介 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人类环境意识、资源意识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纵观国际环境法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 1.从本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国际环境法的萌芽期。这25年中,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登记,签订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仅有3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1921年日内瓦签订的关于油漆中使用无铅的公约。 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前是国际环境法的初步成长期。在这25年里国际环境法得到初步的发展,环境资源的国际公约共56件。 3.从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2年内罗毕会议是国际环境法的蓬勃发展期。1972年6月5日到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以前,人们往往把环境问题看成孤立的局部的问题,通过这次会议,树立了全球一体、保护生物圈的整体观念。《人类环境宣言》与《世界环境行动计划》一起,被113个与会国一致通过,并得到1972年联合国大会的确认。会后的十年,签订国际公约共40件。可以说,人类环境会议标志着原则性的全球环境法的诞生,是国际环境法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4.内罗毕会议后到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环境法的成熟期,为了纪念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2年5月10日至18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特别会议,参加者有105个国家和49个国际组织的代表3000多人,会议总结了人类环境会议以来的工作,规划了以后十年的工作,会后发表了内罗毕宣言。这次会议对国际环境法的进展起到了加油站的作用。在这十年中,签订了40多件国际公约、协定,与我们关系比较大的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5),《关于消耗臭氧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87),《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1986),《核成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6),《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1989)等等,更重要的是,出现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高潮。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又名地球首脑会议(The Earth Summit),于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6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1.5万人参加了大会。12日至13日举行了首脑会议,118个国家的领导人参加了大会。这是有史来空前的盛会。大会在国际环境法方面取得的进展,突出的是:(1)通过和签署了5个文件,其中4个文件,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另一件是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件。(2)《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已经生效,是强行法,具有现行国际法最强的法律约束力。 二、概述 国际环境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的有约束力的规范的总称。其渊源主要是国际环境保护条约和国际习惯。各国所普遍承认的一般法律原则,也是国际环境法的渊源之一。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通过的一些决议、宣言、宪章、行动计划等,虽然对各国不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但对各国合作保护全球环境起着"软法"的作用。 国际环境法由大量的多边、双边和区域性国际环境保护公约、条约、议定书、协议等组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试题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2分×10=20分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括号内) 1、我国在()首次提出排污收费。 A、1978年《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 C、1982年《排污收费暂行办法》 D、2003年《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2、依据组成环境的物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可以分为() A、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C、天然环境(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人工环境) D、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 3、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机关是() A、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B、省级人民政府 C、地方各级环保机构 D、省级环保机构 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送审批之前征求公众意见的期限不能少于() A、5日 B、10日 C、15日 D、20日 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形式是() A、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B、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登记表 C、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D、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说明 6、《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由低到高分别是() A、蓝色、黄色、橙色、黑色 B、黑色、红色、黄色、蓝色 C、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D、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7、环境行政执法机关进行执法检查或采取制裁措施的依据是() A、环境行政处理 B、环境行政处罚 C、环境行政许可 D、环境行政强制执行 8、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多长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9、在控制固体废物转移入境的有关法律规定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家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B、国家限制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C、国家禁止进口可以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D、国家并不禁止进口未列入可以用作原料进口的固体废物的目录的固体废物 10、下列关于我国国内环境法与国际环境法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B、我国缔结或参加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律有不同规定的,如属于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仍适用我国国内法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 C、国内环境法的效力优于国际环境条约; D、国际环境条约在我国境内直接适用,不需要国内立法机关将它转换为国内法 二、多项选择题(4分×5=20分备选项中有2—4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全部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清洁生产的“清洁”主要表现在() A、清洁的技术标准 B、清洁的能源 C、清洁的生产过程 D、清洁的产品 2、关于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论述正确的是() A、全国环境监测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置 B、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三级监测站,即国家级、省级、市级监测站 C、各级环境监测站受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领导,并在业务上接受其指导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疆域辽阔,东临太平洋,西接亚洲腹地,四周分别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相邻。我国周边各地域的政治格局表现出横向的差异性及纵向的变动性。从东、南、西、北各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也呈现出不同态势,大致可归纳为“北稳、南和、东紧、西动”。从海陆地缘方向看,周边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大体可概括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处理好周边关系才能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周边关系冲突矛盾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消除危及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我国周边关系发展可具体分析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朝鲜半岛 进入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冷战遗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半岛南北双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国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二、日本 2010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周年。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且目前正处于转型过程,其走向将直接牵涉到我国的东部安全。日本政府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硬态度,严重影响地区的稳定,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也引起众多亚洲国家的不满,钓鱼岛问题也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虽然我国政府从大局出发,采取了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国 在我国的周边政治格局中,美国是最具影响力的大国因素,也是对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培训课件

中国交建KKH二期赫韦利扬-塔科特第4施工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中国交建KKH二期赫韦利扬-塔科特第4施工部 2016年9月1日

中国交建KKH二期赫韦利扬-塔科特第4施工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国交建KKH二期赫韦利扬-塔科特第4施工部 2016年9月1日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总则 (1)为加强KKH二期四标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交股份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及当地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2)环境保护遵循“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原则。 (3)总经理部通过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源、控制和逐步消除污染,对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噪音、粉尘、震动等进行防治,保障员工健康,促进生产、环境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4)本项目全体员工有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义务,对造成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都有检举和举报的权利,被检举、举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2、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及人员 (1)项目主管领导、安保部门及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本项目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研究、统筹、协调、指导本项目环境保护工作,并组织本项目环保活动,决定对环保工作的奖罚。 (2)本项目环境保护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由综合办、工程、物资、试验室等共同负责办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交办的各项工作,协助项目主要负责人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的具体管理。 (3)各作业队(班组),由专(兼)职安全员负责组织环境保护的日常工作。 3、管理办法 (4)本项目建立环境保护专用资金。将泥浆澄淀池的人工费、转运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用等列入环保基金,进入工程成本。 (5)工程部门,在编制项目计划时,必须把防治污染设施与主体工程一并纳入计划,并把需要资金专项列出,不得空缺。 (6)项目上现有机动车辆定期维修、保养,确保车辆正常运转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_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_冯维江

China Business Update / September 2010 24 投资环境的声浪逐渐升高。从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未果,到处理力拓商业贿赂事件引起的“非议”,到谷歌中国从内地迁往香港,再到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伊梅尔特(Jeffrey Immelt)抱怨在中国“遇到了25年来最艰难的商业环境”,一系列事件似乎表明外资对中国经营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也被一些人列为“中国投资环境恶化论”的依据。 不仅如此,世界银行近期公布了一项对87个国家4个方面的外资投资环境进行比较的研究。这份报告显示,与东亚、亚太乃至全球各国相比,中国对外资的股权限制更加严格,外资在华建立子公司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报告的主要撰稿人皮埃尔?吉斯兰(Pierre Guislain)更是直言:“跟87个国家相比,在具有限制性的政策法规所占的比例方面,中国的行业限制数量要比世界许多其它国家都多”。 直观的事件与“客观”的调研言之凿凿,似乎坐实了中国外商投资环境堪虞之状况。然而,也有一些人为此提出了针锋相对的反证。例如,代表了1600多家企业和个人会员的华南美国商会刚刚对外发布了《2010年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报告称其九成会员企业对目前中国的经商环境较为满意,会员企业今年在中国的再投资预算增长44%,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亦有 人以客观数字为证,指出自2009年8月以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各月均呈同比增长态势,而2010年6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加39.6%,上半年累计使用外资同比增幅亦达到19.6%。如此大好形势,岂可谓外资环境恶化? 在我们看来,抱怨者的质疑固然有待商榷,辩护者的解释也并非无懈可击。商人以逐利为职,自然希望环境对自己越有利越佳,个别企业在经营中遇不如意事而有所表达实属平常。只是因为其中一些在华企业声名显赫,才特别引人关注且容易为人所利用罢了。以个案而论“环境恶化”殊不足道。伊梅尔特在私人餐会的抱怨被曝光之后,旋即在公开场合声称“中国是通用电气非常重要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并且必将长期发展下去。”至于世界银行的报告虽有其一定的“客观性”与严谨性,但因为调查主要考察的是各国对外国投资的相关法规,而这只是投资环境的一个方面,并且与经济规模大小、投资机会多寡、经济成本高低等相比,仅是相对次要的方面,因此在“全面性”或“代表性”上存在严重的缺陷,以此论证中国投资环境之优劣,其结论亦不可靠。 当然,以企业对中国经营环境的满意度调查来举证也存在问题,不仅样本选取及回答的主观性可能存在,更因为这样的调查缺乏国际比较的视角。至于用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长数字为据虽然颇为有力,但影响外资进出的除了投资环境,更有经济形势。外资增长的数字并不能完全排除是因为全球经济在危机之后的恢复阶段,因 中国外商投资环境仍具优势 ——以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中国当前的投资环境

论国外和国内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论国外和国内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美国著名大法官霍姆斯指出,法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页法的历史相当于一卷法理学书籍。只有掌握环境法的发展过程,才能从总体上掌握并深刻理解环境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环境法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是渐进的历史过程,是与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人们对环境资源问题认识的深化和环境保护活动的强化的历史过程相联系的。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类就无时无刻地与环境资源打交道,环境法就是随着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资源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环境资源状况各异,环境法的发展因此也很不平衡——迄今有的国家已经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的环境法的发展则比较缓慢。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人类的环境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环境法;近代环境法;现代环境法。这里主要谈一谈现代环境法。 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环境法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例如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1989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 另外,各国还有大量的地方性环境法规。 环境立法的健全和完善,为各国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促进和保证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各国围绕持续发展问题都在制定本国的发展战略,与此相适应,各国的环境法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环境立法的系统化和协调化。 二是环境法的法典化。许多法律部门都经历了一个由分散立法到集中性的法典化过程。现代环境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相当多的程度,在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全国2016年4月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 (课程代码00228)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我国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环境”的定义中心增加的环境要素是(B ) A、人文遗迹 B、湿地 C、野生生物 D、乡村 解析:考新法,课本没有。见15年《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复习中要注意新法的内容也会考。近两年的新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 2、我国历史上,对主管官员失职导致资源破坏,土地荒芜以及提防失修,或者侵占田间街道种植作物、随意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毁坏树木庄稼的行为规定了详细的处罚条文的文献是( C ) A、《伐崇令》 B、《秦律十八种》 C、《唐律》 D、《全上古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解析:见课本57页。上述四个文件的主要内容都要掌握。其中A和D项也已经考过。 3、根据2012年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环境污染、损害社会共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包括( A ) A、公民个人 B、有关组织 C、法律规定的机关 D、环境保护团体 4、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是(D ) A、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B、为环境保护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C、为经济发展优先论提供理论依据 D、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见课本103页协调发展原则的内涵。另外,内涵中的第二点系统调发展的实质是2013年10月的单选。 5、2003年,国家发改委规划在怒江干流上建设2库13级的水电站,此举引起了重大争议。一些环保学者认为,怒江水电开发可能给怒江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在把这些重大不利环境影响讨论清楚之前,怒江的开发应当慎之又慎,上述观点体现了环境法的(C ) A、公众参与原则 B、受益者负担原则 C、预防原则 D、可持续发展能源则 解析:本题源于教材的案例题,具体见107页案例3.2,主要体现的是预防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而选项中只有预防原则是符合要求的。 6、下列环境法律制度中,属于我国首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B制度的是() A、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D、排污收费制度 解析:见教材109页第二段。 7、根据《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排污者可以申请减半缴纳或者免缴排污费的情形是( D ) A、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B、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C、因经营不善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D、因不可抗力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解析:见教材133页倒数第五段。 8、为了杜绝地方各级政府在决定严重污染企业治理方面的不作为现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的决定权赋予(A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部门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以上政府环保部门 D、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防治废气、粉尘和恶臭污染的规定的是(B )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中国投资环境分析 投资环境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创造出更强的企业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增长。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预期归为三大类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一是宏观经济、国家外贸外资政策以及政局的稳定;二是国家监管框架的效率,如劳动关系、税收的效率与透明度等;三是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熟练工人流动性不足与技术集约化条件下的技能和技术禀赋。2003年12月16日,世界银行在其网站公布了2003年中国投资环境调研报告,题为《改善中国投资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中国23个城市排名》。这份报告是在2002年对中国5个城市(北京、成都、广州、上海、天津)进行投资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全国23个城市,对投资环境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该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世界银行所调查的25个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投资环境的国际比较 在过去十几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近期世界银行所作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我国在投资环境的许多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在某些方面仍落后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一些邻国,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空间。 第一,在基础设施方面,我国优于印度,但落后于泰国。印度的铺砌道路占56%,我国为88%,泰国为97%;印度每1000人有3部私人电脑,我国每1000人有12部,而泰国为23部;从每1000人拥有的电话数量看,印度为131部,我国为294部,泰国则为371部。 第二,在对174个国家的调查中,我国的政治稳定性高,在政府效率方面表现中等,政府管制造成的成本低于印度和巴基斯

坦。 第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高于印度。 第四,总体来看,我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人力资源和技能水平基本相当。但我国的研究和开发力度要低于一些东亚邻国。如在泰国,销售额的5.6%要用于研发,而我国只有2%。 第五,国际上许多学者认为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十分明显。 第六,我国金融部门的运行效率低,绝大部分贷款都贷给国有企业,并且经常得不到偿还,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 二、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比较 世界银行报告将投资环境的要素指标描述为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domestic entry and exit barriers)、生产技能和技术禀赋(skills and technology endowment)、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labor market flexibility)、参与全球化程度(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私人部门参与程度(private sector participation)、非正式支出(informal payment)、税收负担(tax burdens)、法院工作效率(count efficiency)、金融环境(finance)等10个方面。以这10项指标衡量并综合静态数据和动态潜力,世界银行得出我国国内23个城市投资环境的排名(详见附表)。我国投资环境的地区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东部和沿海地区的发展要快于中西部,并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东部的投资环境优于中西部,吸收外资的规模占绝对优势。2003年1-10月份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382亿美元,占全国的88%;中部实际使用外资40亿美元,占全国的9%;西部只有13.5亿美元,占全国的3%。世行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分析 【摘要】贸易,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萌芽,随后慢慢地在我国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际贸易蓬勃发展。但是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出口商品价格低廉、外贸增长额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拉动、与新兴市场贸易加快和贸易出口额主要依靠外资企业拉动等问题和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就是从这些问题点出发,研究制定出一些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市场产业结构进出口额区域合作人才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 (一)古代经济的对外交往 古时候的中国,虽然历代朝廷不太看得起商人,但是并不轻视贸易,很早就开始了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物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及其后最具盛名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我国开启了与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的新纪元。秦汉时期以及宋元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都是比较发达的。而到了明朝统治者过度依赖农业生产,中国就逐渐走向了闭关锁国的道路。 (二)近现代贸易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改变了闭关锁国情况,大力发展生产力,慢慢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自我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的贸易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几个历史新阶段。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历了从初代产品为主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到以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样板和经验,支撑我国度过了经济体制改革最为关键和艰难的时期。 第二阶段:1992—2000年,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劳动密集型环节向外转移的机遇,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政策,大力发展外向型的机电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贸易发展步入历史新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抓住了发达国家信息服务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出口产业。这一阶段是我国30年来外贸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不仅顺利度过了WTO过渡期,而且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为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不仅出口贸易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明显优化。从最初的初级原材料产品占大多数到之后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欧盟和中国投资环境简介与分析

欧盟和中国投资环境简介与分析一、双边贸易投资概况 2010年,欧盟继续保持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也是中国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据中国海关统计,2010年中国和欧盟双边贸易额达4797.2亿美元,同比增长31.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112.4亿美元,同比增长31.8%;自欧盟进口16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1.9%;中国顺差1427.6美元。 中国近年来对欧投资呈现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快。2010年,中国对欧投资流量59.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1%。二是行业分布广。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十几个行业大类。三是覆盖国家多。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涉及欧盟全部27个成员国。四是社会融合度高。中国对欧投资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不断扩大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共同点。 中欧关系目前呈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中欧关系的各个领域中,经贸合作始终是推动双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年度欧盟商会提出的最重要问题包括在市场准入方面遭到限制、政府决策透明度、政府审批效率以及知识产权问题。对此德古赫特表明他认为中欧经贸关系的四个问题:市场准入、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以及对国有企业的补贴。陈德铭说,双方重点讨论了投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问题。双方商定尽快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欢迎双方企业到对方扩大投资。 中国希望欧盟决策者着眼中欧关系发展大局,继续坚持开放、透明、友好的投资政策和体制,不断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吸引更多中国企业来欧投资兴业。也希望看到更多的欧洲企业家与中国同行们精诚合作,帮助中国企业更好融入欧洲市场,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二、欧盟投资环境 欧盟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稳定的经济环境、完备的基础设施、良好的教育体系和强大的研发实力,对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中欧关系的迅速发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日趋频繁,企业已经把对欧盟投资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性发展战略,开拓欧盟市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学院: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班级: 091国贸(2)班 姓名: 李玄 学号: 2009220065

中国国际投资现状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一个国家在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程度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中国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发展,投资总额不断上升,然而同比其他发达国家还有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问题,问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具体国情,提出部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国际投资;发展战略 一、中国国际投资的现状 国际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大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多年保持连续增长,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国内企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经营能力、科学技术、管理理念都在不断提高,国内现有的投资环境已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国一批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通过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1994—2009年这15年的时间里,中国国际投资量在不断增加,以2000年为分水岭,此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呈缓慢增长并有波动的情况;2000年以后,则呈明显的单边上扬趋势,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到407亿元,同比增长53.58%,截至2008年底,中国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1万家,共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约1,500亿美元。境外企业总资产达6,000多亿美元。这种趋势也反映了中国“走出去”政策体系的基本变化。不仅是总量的上升,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的排名也有有所上升。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以下简称流量)746.5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8.5%。截至2011年底,中国13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以下简称境外企业) 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以下简称存量)4247.8亿美元。年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近2万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虽有上升,但是同比其他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改善中国投资状况任重而道远。 而对于间接投资而言,一般说来,偿债能力与吸收国际间接投资的数量成正

第四章 国际环境法的内国法化

第四章国际环境法的内国法化 一、前言 环境保护规范之对象不限于人民,只要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之行为者,无论公权力机关还是私人机构,皆得为规制之对象。因此,环境保护不限于对私人行为的直接控制或间接诱导措施,进一步而言,国家必须透过对环境政策之落实来实践环境保护之作为,这些政策包括中央政府层级及地方政府层面。然而,在台湾宪法体制中上不存在一个广泛而完整之环境宪法的概念。因此,在论及环境基本权之概念时,一方面涉及环境污染者基本权利保障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涉及因环境污染而受侵害者的基本权利保障。 行政院永续会所一定通过之行动计书中要求“配合国际环保公约,推动配套法令制度”也就是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要求。台湾在外交局限的状况下,无法直接参与国际环境相关公约、协定、条约、议定书等的制定,亦无法直接签字、批准、加入这些国际文件,所以在法制层面上唯有借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作为,引进国际社会中主流环境规范。台湾既为一法制地区,且有性质属大陆法系的法律体制(包含行政法的层面),故在进行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之过程中,亦必须照顾到本身的法律体制。 本研究系站在国家作为环境保护主体之地位,来观察研析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的课题。本章将探讨国内环境法律体系内涵的基本要素、国家在法律上之作为、与国家基于给付行政之作用所为的环境保护义务,并由法制明年与环境政策面提出落实环境保护之法制作为建议。 二、国内环境法律体系内涵的基本要素 国际环境法内国法化之目的其实包含两个层面,一为引进国际社会环境法制之主流思维,以强化国内的环境保护。二为减少国家作为一个环境主体所造成对国际环境的侵害,而使国家不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过街老鼠”。换言之,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国家其实有责任与义务加强国内环境的保护与控制,并减少跨越国家管线范围界限的环境破坏,譬如对跨境之空气污染、水或海洋环境污染及越境有毒、物质之传输的减少与控制。 再者,国内环境法律体所规范之对象不仅是一般自然人或私人企、法人体的环境行为,亦 三、国际环境文件内国法化的途径 台湾由于国际情势之现实,无法参与大多数国际环境组织或会议,相对地,也就减低了台湾参与制定、签署、批准或加入国际环境文件(international instruments on environment)的机会。因此,在国际与国内环境规范的互相关系上,便很少有机会透过诸如国会决议的内国法化程序加以探讨和研析,并凸显国际法与国内法间的相互关系。国际法与国内法体系间的关系有一元论与二元论之分。一元论者对“法律”采单一之认知,并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形成同一法律秩序的两个部分;而二元论这则认为,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且相互独立的法律系统或法律秩序。此外,国际法之一般规则是“一个国家不能以其国内法之规则或不足对以国家法为基础的主张加以抗辩”,反映在1969年5月23日制定的“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7条则为“一当事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换言之,国际法是认为,国家不能诉诸于其国内法或程序来作为不遵守国际义务之理由。 国家被要求诚信的履行其国际义务,但他们同时可以自由的决定在其国内法律体系下此种义务的行使方式。同理,作为国家的一般责任(a general duty),国家应使其国内法与其再国际法之下的义务相一致。但是,国家法将达成这一结果的方法留给国家的国内管辖权,这些方法即一般用以描述国际法内国法化的各种用语,譬如,纳入(incorporation)、采认(adopotion)转化(transfermation)或吸纳(reception)。国家有自由决定如何最佳的将其国际义务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