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对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中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崔光华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持久动力。结合安康实际,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从去年5月份开始在各县区陆续展开,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整体工作起步良好,成效初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攻克突破。

一、试点基本情况

(1)安排部署。全市经济社会已开始进入农业生产要素集约配置,新型工业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布局调整互动并进的“黄金期”,去年初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作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决策,2月份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把城乡统筹、促农增收作为“三农”工作主题,3月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意见》,将农民进城定居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8月份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再次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按照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安康突破发展,紧接着又在石泉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进行阶段部署。各县区积极抓好贯彻落实,分别召开会议进行安排,全面拉开了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序幕。

(2)成立机构。为确保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健康起步推进,去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全市城乡统筹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发改、公安、政研、财政、城建、国土、人劳、农业、林业和卫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担任,县区也相应成立了试点机构。主要贯彻执行中省政策,安排部署试点工作,审定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具体工作指导。建立部门联动、考核督查和财政、项目资金支持机制,加大了市县两级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和推进力度。

(3)考察学习。针对安康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去年7、8月份,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两次带领县区和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成员单位主要领导,赴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先行试验区成都、重庆两省市进行考察,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自发组织多批次前往成渝各地学习,认真借鉴同类地区试点经验及推进办法,结合实际,撰写了一系列考察报告和心得体会文章,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统筹城乡发展重大意义和基本内涵的认识,形成了“全域规划引领、实施三个集中、促进三化联动、创新政策体制、建立落实机制、抓好试点示范”的总体思路。

(4)启动试点。根据市委先行试点的要求,市上和各县区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集中度较高、土地流转力度较大的地方,率先启动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全市共确定试点12个。市上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把石泉县杨柳新区确定为市级试点,汉滨区审报恒口镇作为省级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示范区进行全面规划建设,旬阳县确定麻坪镇、岚皋县确定花里镇及城关镇、紫阳县确定蒿坪镇、宁

陕县确定皇冠镇、镇坪县确定城关镇文彩新区、白河县确定苍上镇天宝村、平利县确定长安镇、汉阴县确定涧池镇试点,目前正在按照各自的工作方案积极进行推进。另外,汉滨区还初步确定在东坝片区进行试点,有的县还安排在其它地方进行尝试探索。

二、初步成效及问题

(1)人口布局趋于形成。全市300万人口,将按照中心城市100万、县城集镇100万、新农村100万“三个一百万”来布局,据此正在抓紧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用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各县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整体谋划区域人口布局、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并纷纷制定统筹城乡发展或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实施意见,开始编制“纵向对接、横向兼顾”的具体规划。石泉县在统一超前认识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编制县域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及杨柳新区试点规划,并通过评审进行实施。旬阳县按照“打造生态太极城,推进三镇一体化,建设安康副中心,实现旬阳县改市”的要求,着力构建一城、10镇和300个农村新社区。

(2)“三个集中”路径清晰。以土地流转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涌现月河川道试点县区规模发展畜牧养殖、设施果蔬、花卉苗木等一批现代农业典型。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发展土地流转龙头企业41个、专业大户215户及合作经济组织38个,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6万亩,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汉滨区阳晨公司拟流转土地3000亩,建设综合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典型。以发展工业为主动力,鼓励企业向安康高新区和县区工业园区集中,加大招商引资、企业落地工作力度,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2户,累计聚集各类工业企业632户,工业集中度提高到58%。汉阴、旬阳、平利、紫阳等工业园区发展蓬勃、势头强劲。以城镇化建设为总载体,鼓励农民向城镇集中,去年全市农民进城入镇23566人,今年建设城镇新社区126个,已初步落实聚集农民49047人。白河县启动建设农村生态社区23个,计划安置1740户690 0人,加速了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3)“三个结合”联动有效。把统筹城乡发展与灾后重建、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民生工程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配套服务,正在朝着城乡设施“硬件无差别”、“服务均等化”方向迈进。“7.18”灾后重建全市共集中布局安置点305个,今年5月底已全面完成既定目标任务,新建住房30923户,危房加固55238户,实现了灾民永久性安置的历史性突破,走出了一条化灾为机、科学重建、统筹城乡、好中求快的新路。汉滨区大竹园镇七堰村按照“统筹布局、集中安置、基础配套、统规联建、产业扶持”模式重建灾后新型社区,一期工程已经落成,75户三无户和倒房户已喜迁新居;去年启动建设整村移民示范村36个,搬迁人口1.1万人,今年新启动建设45个连片开发扶贫村、40

个整村移民示范村,完成搬迁8万人,将从根本上改变山地危居和贫困状态;去年完成第二轮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62个,今年新启动建设第三轮新农村示范村4 12个,一批标准新农村陆续建成,显示出城乡统筹的蓬勃生机。平利县龙头村

建设“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徽派特色旅游新村,实施一村一品、集约经营,打造茶饮产业和乡村旅游品牌,为推进城乡统筹、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4)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成熟,工商企业进入农村领域呈扩张之势,显现了城乡资源开始优化配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目前已有69户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计划投资28.5亿元,参与投资开发现代农业、三产旅游和农村基础建设。宁陕县皇冠镇以旅游资源招商,引进西安三家实力雄厚企业,计划投资17亿元打造旅游名镇,目前已完成投资7亿元,服务接纳能力和人口聚集逐步扩张,上半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万。白河县外出回乡老板、县建筑企业兴达公司总经理刘和兴,在苍上镇计划投资5000万元,山上流转天宝村山地6000亩发展高效林业产业,山下建设新型社区,一期已集中安置迁移群众75户303人,生态家园已初具规模。紫阳县返乡创业能人黄寿远,投入1.5亿元,在双安镇闹热村及周边几个村流转上万亩土地发展油茶,近百户农民将搬出老屋迁到新建的农民社区居住,大部分农民将就地变成产业工人,这种民营资本参与统筹城乡发展无疑是贫困山区的一条捷径。

(5)改革创新步步深入。在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农民进城定居的意见》基本政策框架的引导下,各县区相应制定了更加具体优惠的政策,并注重在试点中加以创新。石泉在户籍管理方面,率先制定《居住证》办理及管理办法,去年在杨柳新区办理农民城镇居住证355户1236人;下发《杨柳试点区房屋确权登记实施方案》,首批110户农民领到房产证,为下步农村产权改革、市场融资提供了基础条件。努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全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6家,其中汉滨得众、旬阳汇金、高新金桥3家已相继运营,汉滨宝业、汉阴合信、白河兴达已通过审批。石泉、平利积极试点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抵押范围,以林权、房产、大型农机具等产权作抵押进行贷款,开始破解农村发展融资难题。

一年多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特点还不鲜明,经验尚未形成体系,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试点进展不够平衡、土地利用不够集约、资金投入难落实、政策创新缺突破等难题。深层分析,安康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目前市场主体还不活跃、投资供给还不旺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支撑能力不强,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农民收入增速不快;工业规模小、链条短、品牌少,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带农、哺农的能力较弱;城镇发展缓慢,功能不够配套,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部分县城集镇发展空间有限,承载能力不强;城乡差别依然较大,破除“二元”分割的制度创新还不够配套;在推动农民进城定居的工作中,部分干部还存在求稳怕乱、怕担风险的问题,一些农民群众也还存在“固守田园”、“顾盼犹豫”、“不愿不敢”的问题。

三、下步推进意见

(1)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促使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统筹城乡发展是安康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总方法、总抓手,是破

解全市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的治本之策,务必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向,按照“三化同步”的要求,以思想转化为先导,扭住“三个集中”路径,紧扣“三化联动”重点,找准工作定位,自觉服务统筹,工作行动到位,积极投身试点实践。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应倾注更多的精力谋划部署,分管领导聚精会神推动落实,统筹试点办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各成员单位尽职尽责、形成合力、高效运行,充分调动基层干群的积极性,最终以试点成果检验思想行为是否真正转移到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中来。

(2)继续抓好各个试点。一是在试点确定上,一县(区)一点,集中人、财、物,聚力实施、形成示范。二是以县区党委、政府名义确定试点,进展缓慢的,加快完善工作方案,落实项目,建立机制,抓紧推进。三是加快完成编制规划工作。要进一步扭转农村发展无系统规划、与城镇建设不衔接的局面,把城乡一体发展的规划作为统筹城乡的头等大事,按照“全域安康、城乡一体”的要求,切实抓好各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了试点总体规划的,继续做好各项详规的完善编制工作,没有编制规划的,抓紧完善规划。建立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定位准确、推进有序,不走弯路、好中求快”。

(3)突出重点加以推进。县区应结合各自试点实际,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工作重点,攻难克坚解决现实问题,各有侧重地实施深层突破。一是在大力推进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入镇的同时,按照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和管理社区化的要求,以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程为契机,集中建成一批农村新社区,鼓励基础设施薄弱、人口持续减少区域的居民,通过退宅还田、异地置换,向农村新社区移居,努力把农村新社区打造成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之地,实现山美、水美、社区美,使“农村让城市更向往”。二是按照年度工作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建项目抓进度,新上项目抓开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在激活市场主体和引导民间投资上下功夫,积极开展银企发展项目对接活动,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建设。三是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户承包地、房产、林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尽快落实到村到户;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科学引导农村宅基地、房产有序退出;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土地规范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整理步伐,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高效盘活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农村社区管理新模式,努力促使试点示范探路深层推进。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公司转型大发展的思考

公司转型升级的思考 作者:部门:行政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近几年,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环保问题矛盾的凸显期。从大气十条到水十条的提出,从“向污染宣战”到《穹顶之下》这一敏感纪录片的播出,无一不体现出民众急切的环保诉求。这对我们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与此同时,单纯污水处理行业已逐渐进入低迷阶段,大气治理、水体修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已成为新一轮环保市场的利润增长点。值得庆幸的是,集团在整个市场变化的关键时刻,确定了“转型、创新、突破、发展、安全”战略方针,积极推进集团“四个新突破”。阜阳公司围绕这一主旋律,同步确立了公司的三大业务板块,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针对现阶段公司转型大发展,结合目前水务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作以下思考:一是业务扩张方面,紧抓PPP模式带来的机遇,坚定不移地走相关多元化路子;二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让文化引领发展;三是走品牌战略路线,增强“阜阳创业”的影响力。 一、相关多元化战略路线 不可否认,我国水务业生态远未成熟,尤其是未来一段时间,水生态环境市场空间还有很大。但随着传统的污水处理业务的逐渐透明,市场利润空间呈现出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边是社会对环保的需求,一边又是企业逐利的本质,这对于带有公益性质的水务企业来说,陷入了一个尴尬局面。 对于众多环保企业来说,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2万亿的水十条环保市场。PPP模式的提出,很大程度上为这2万亿的市场划定了一个方式。 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水务企业,接下来走产业链相关多元化的路子已经是一

个必然的选择。一方面是基础业务——污水处理业务的坚守和适度拓展。另一方面,是要借助PPP模式的东风和集团公司品牌、资金优势,趁势而为、立足风口,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让阜阳创业水务实现第二次飞跃。 二、强化品牌建设 可能会有很多人认为,我们作为一个水务环保企业,是个准入门槛高、直接面对政府客户的行业,对品牌的依赖性很弱,主要是靠市场公关来拓展市场占有率,无须采用高品牌战略。但我要说的是,随着环保市场的逐渐放开和水十条、大气十条、PPP模式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国家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水务市场已基本告别了寡头垄断的时代。那些诸如中国水务、江南水务这些新兴的水务公司正在吞食着这个水务市场。而品牌化竞争将是未来水务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工具。 下一步,要在地域品牌营造强竞争力,通过现有项目的高品质运行、规范管理、加强公关、提升参与度等方式,整合出强势的地域品牌。二是建立优质的管理品牌。通过优化内部管理,在我们长期运行的项目或窗口项目建设规范、高效、专业的管理模式,从管理入手,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三是借助线上信息渠道,做好公司的品牌推广或优化。四是要建设阜阳创业水务的品牌核心。我们要明确定位自己的品牌核心,不能想专业化,又想核心技术,还想着低价位,再想着优质管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地树立好自己的一个核心,至于其他的,不是不要,而是都要围绕这个核心服务。 三、企业文化建设 随着公司第一个规划目标的实现,公司业务格局规模已逐步完成布局,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后劲。但是,公司逐步壮大,尤其以公司《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紧紧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在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社会发展、维护稳定等方面,坚持城乡统筹,有力地推进了我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到XX年底,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增长15.3%,人均达到19999元;财政总收入10628万元,增长21.2%,人均为662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1亿元,增长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6元,增长2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6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7平方米。 我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最近,结合区上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采取实际调研和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现就调研情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以来,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规划,区政府把发展现代农业确定为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启动了以“五个万”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先后分四次组织干部群众800多人赴山东寿光等地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先进经验,制定实施了《杨陵区促进标准化生产园设施农业发展(试行)办法》《杨陵无公害农产品实施方案》,推动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和无公害产品认证。 抽调21名单位领导,处级领导任工作组组长,组成设施农业和小麦良种、20万头生猪基地、万头奶肉牛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建设等五个包抓组,督促和推进“五个万”建设工程。截止目前,设施农业大棚完成2274座墙体建设,中棚246亩。苗木花卉基地引进企业3家,高酸苹果项目完成投资150万元,栽植树苗12万株,中华红叶杨项目栽植树苗1.3万株,育苗10万株。20万头生猪基地已完成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正在进行一期200亩猪舍建设。万头奶肉牛养殖基地完成了围墙圈砌和道路、高压线路等规划。 今年设施农业2550座大棚的建设,单就此项给农民转移性投入达到5000多万元。随着设施农业、生猪、奶肉牛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建成,涉农企业的介入带动,使我区农民收入将在今后一段时期有稳定、可持续增长的保证。初步测算,农业园区的全面建成,使农民从事此项生产人均收入达到XX元左右。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八滩镇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八滩镇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们八滩镇自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盐城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镇、村主要设施配置参考标准》的要求,着力打造“一城六区”,坚持把“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作为总抓手,新老兼顾,协调并进,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纵观1-7月份的整体工作,全镇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各项社会事业迈出了新的步伐,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今年1—7月份,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63万元,占全年任务数的56.4%。工业化方面:民营创业园今年已经开发200亩,建成标准厂房面积2万平米,新引进入园企业4家,今年以来累计实现税收万元。城镇化方面:启动了县二院、中心车站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了文化中心、派出所、金八滩新城二期、万豪小区、瑞荣商贸城二期等项目的主体建设工程,今年,新老镇区开发建筑面积达12万平米。完成了老镇政府地块的招标工作,目前正在拆迁之中;投资4500万元,新建集镇道路4800米,完善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方面:铺设了13公里农村小康路;完成了31.8公里县乡河道疏浚,累计完成土方27.58万方;培训农民63场次,累计发放资料6000余份;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200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4个:分别是千亩台湾75毛豆种植、生态白鹅养殖带、火鸡繁养基地、千亩小龙虾养殖。下面我就今年全镇开展的重点工程、集中居住点规划以及今后的工作打算作一个汇报,不到之处,敬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工作 一是完成了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编制工作。今年,我镇聘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政策思考 摘要:我国进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阶段后,各级政府围绕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瞩目的成果,但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有很多公共政策亟待完善。本文阐明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研究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加快统筹城乡发展需完善的政策体系,以求建立起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政策;现状;建议 纵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显然是最突出和影响最重大的问题。因此,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化解发展矛盾的根本途径,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实际发展现状,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理念,制定完善配套的公共政策体系,推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 1. 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 统筹城乡发展,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指城市和乡村统一安排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根据城乡之

间的客观联系与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并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效联结起来,打破城乡界线,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平衡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 农村的生活、生产、文化等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此,统筹城乡要消除的是城乡之间的不平等,而不是形态上的城乡差别。具体而言,统筹城乡并不是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而是通过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村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从而使住在农村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 2.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调整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成为当务之急。虽然过去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不协调状况开始转变,但城乡不协调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2.1 对农村重视不够,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发展战略仍未根本改变。长期形成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和“以农补工”、“以乡养城”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使农业的积累不断向工业流入,工农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成为相对贫困的社会阶层。由于旧体制和政策壁垒的极大惯性,偏向工业和城市的经济社会政策目前还没有得到及时和完全的矫正,这种战略导向问题在各级政府都存在。

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的思考

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的思考 中国企业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的思考 一、寻找企业进化的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如何认识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寻找企业进化的机遇,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什么是企业生存?生存不是企业生命的自然延续,生存是在历史淘汰过程中,靠不断的作为和进步,累积起来的进化要素之和。 什么是企业进化?进化不是那种坐等潮流眷顾,而是用持续的奋斗和进取,与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从而获得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什么是企业进化机遇?在生物进化历史中,每一次气候的巨大变迁都会为物种的进化带来飞跃———不能进化的物种会灭绝,适应环境的物种将进入大规模繁衍的新生,谁能加快转变企业发展方式,与国家共同进步,谁就能迎来新机遇,而不能适应者将会被淘汰。 在“十二五”开局时强调提出企业进化的机遇期问题,是因为国家新的经济发展纲领提出来了,今后五年的大政方针出来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发展大环境的适应能力,将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导力量。当下中国约1000万个企业自身发展历程,每一个企业兴败都是进化或是退化的反映,前五年的实践便是对新形势下企业进化的实证诠释。金融危机给中国的中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抽样调查分析:40%的中小企业在倒闭,另有40%的企业在生死线上挣扎。实践告诉我们,每一个企业被淘汰都是血淋淋的惨痛过程。 达尔文在牛津辩论战胜利后备受推崇的《物种起源》,以丛林法则、劣汰优胜、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等等与之相符的理由,登上了哲理殿堂。“能够长期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这是达尔文《物种起源》中

2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镇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域规划的实施、宝鸡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加快,城中村改造已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如何解决城中村改造中的突出问题,则是我们在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中的“重头戏”。陈仓镇作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乡镇,在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的突出问题。为了加强领导,精心实施,攻难克坚,确保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如期高效完成,现根据全区整体部署,结合实际,提出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我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务真,争先创优,与时俱进,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城中村改造工作为突破口,坚持“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综合开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按照“管理城市化、居住社区化,资产股份化,职业非农化”的工作思路,完成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村委会转变为居委会、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农民变为居民的“四个转变”,分期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发展。

二、工作重点 1、科学合理整合现有土地资源。 陈仓镇城中村现存的集体资产,现仅只有农民现居住的宅基地1219亩、人均不到两分的坡塬土地1536亩和少量的集体房屋资产。要保护好农民的现有资产,配置好现有资源,按照现行的土地管理政策及宝鸡市的规划、执法、城市管理等规定,只有对农村的集体用地进行转制变为国有土地,才能作为建设用地。但要把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土地,手续非常复杂,报批用地的时间也相当长,且要有建设用地指标。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管理审批办法进行改革,首先对拟建设开发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评审,在此基础上拿出一块小地用于安置拆迁后的农民和农民的三产用地,解决群众就业和生活来源,替政府分忧。这些用地没有必要变成国有土地,现行土地法是允许的,只是我们对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要进行修订,就能很快见效。其余的集体土地,可以通过按招、拍、挂的办法,转为国有土地来开发建设。其次对非城市建设规划区以外的坡塬区地,在切实保护农民自身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和农民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土地流转,集体经营,发挥城郊的优势,发展大棚菜、杂果园等优质高效农业项目。 2、积极稳妥推进现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对城中村来说就是集体经济变股份制经济。现行的农村集体管理模式对于城中村的经济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00-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汇报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汇报 中共X市XX委X市XX人民政府 根据考核要求,简要汇报两个方面: 一、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我X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安排部署,坚持抓建设、增投入、强管理、惠民生,紧紧围绕“十大项目、六大突破”,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具体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注重规划编制,城镇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紧紧围绕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类规划X项,全面完成XX旅游示范镇产业发展规划、给排水专项规划和X镇、X乡、X乡、X乡4个乡镇总体规划,XX西沟、寨子街、X沟等3个村庄美丽乡村规划已批复,棚户X改造规划完成最终成果,XX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X核心X控制性详细规划、泾河以北X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在编制规划评审稿,X乡观音殿村美丽乡村规划正在筹备评审。 (二)注重基础建设,城镇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力开展 - 1 -

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年活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性住房建设,组织实施中心城市“十大项目、六大突破”项目50项,当年计划完成投资53.76亿元,截至2015年底,开工X 项,开工率X%,完成投资XX亿元,占年度计划的X%;前三季度,全X联网直报的建筑企业共X户,建筑业增加值完成XX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速X%。 一是“十大项目”快速推进。X街东片、X街西片等X个续建片X完成房屋征收XX户,建成安置楼XX套XX万平方米;2015年启动实施的X巷南片、X路东片、X北路西片、砖厂新X、XX路南片X、XX北路片X6个新建片X应征XX户,目前完成征收XX户(新生巷南片XX户、城西路东片X户、新民北路西片XX户、砖厂新X222户、保丰路南片X17户、宝塔北路片X109户);火车站节点改造北大路道路工程完成土方挖运X 万方,回填路基X万立方,铺设雨水管网XX米,污水管网XX 米;盘旋路节点改造2幢商住楼主体已封顶,正在进行室内外装饰及安装工程;X路南延及X山庄道路维护项目完成道路铺油760米;平沿路西段道路建设项目埋设污水、给水管道1200米,开挖路基3.2万方;X路、X路正在进行路基及地下管网安装工程;X路正在进行路基施工;XX旅游专业镇商旅一条街项目开建41户,建成主体37户;X公园北门民俗文化街项目正在实施城墙加固及维修工程;X学校建成投入使用。 二是“六大突破”进展良好。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计划新建公- 2 -

统筹城乡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一) 摘要:推进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可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要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城市发展,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要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要鼓励全民创业,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 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追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更迫使我们认识到,原有二元体制架构下建立的城乡关系,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阶段。另外,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村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等问题,都进一步证明单纯靠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靠分散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经济多年内需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讲,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一方面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工农、城乡互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另一方面就在于实施和完善推进城镇化,从而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由此也大大地促进和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也就是说一方面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但另一方面只有扩大城市,才能发展城市。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城市化发展现状 以吉林省为例,改革开放前期,吉林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却相对缓慢,2008年全省农村人口145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4%,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20万。也就是说还有一半多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二元结构分割现象较严重。其城市化的发展速度不仅低于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唐等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判断吉林省还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重工业占较大比重,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城市难以大量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阻碍了城市化的步伐。二是小城镇发展较为缓慢。吉林省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数量少、规模小,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三是吸引外资能力不强。 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 就全国而言,在未来的10多年中,全国将有3.5亿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定居,使城市人口从今天不足6亿增加到10亿,使我国成为有2/3城市人口的国家。新迁入城市的人口将主要分布在8个人口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和15个人口数量处于500—1000万的大城市中。另外,到2025年,全国至少会出现221个人口数量超过百万的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化进程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到2025年城市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25%上升到33%。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是城市化推动了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未来20年也将是继续这样。满足城市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全国需要新建170个交通枢纽,需要新建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亿平方米的500万栋楼房,其中5万栋楼房的楼层超过30层。吉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全面振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制定政策、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从束缚他们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像吉林省这样一个拥有2700多万人口的省份,又有着像长春、吉林这样的特大型城市,要让更多的农民经过培训,从黑土地当中走出来,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因此,有必要使城市化水平至少提高到70%以上。目前,长春市城镇人口(不含所辖县、区)358.1万,驻长高校学生约50万,合计408.1万人。3年内应该达到500万,7年内达到700万,到2020年实现900万,这样,将会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长春。每个市(州)再发展到50—100万,这就有500~900万,再加上40多个县,农村人口就基本上转移到城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几点思考 [作者:郑梦熊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作者授权) 点击数:106 时间:2011-7-6 录入:蔡琳]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同志、朋友看到我《关于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后又提出不少问题交流探讨,促使我就此问题进行再思考。 1.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分清政府与市场的责任,拆除城乡市场之间的人为“篱笆”,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主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比政府作用还重要的是市场,不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就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政府的作用,一是主导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改革,这个作用谁也不能替代,必须由政府当导演。二是搞规划、出政策,用规划和政策把部门利益与整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起来。三是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有利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民和农民工利益增长的利益分配格局;四是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主体的责任,使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民的份额尽快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基本相称。 1.2政府主导,实际上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限的。中央政府的决心和魄力决定着“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和成效。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完全实施城乡统筹,地方政府,即使省级政府也只能“有限统筹”。这是这因为城乡统筹主要是全国性利益集团的博弈,而不是地方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新,这在目标思路不明、路径方法不清的情况下不失为分散改革风险、避免全局失误的一种明智选择。但在目标思路已明、路径方法清楚的情况下,就应该由中央统一决策。在这方面要汲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的教训。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农产品绿色通道,但由于实际实施当中由各省分散决策,其结果是直到去年12月1日,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才真正建立,整整推迟了近7年;如果当时由中央统一决策,不仅农民,还有市民由此政策得到的实惠要快得多、大得多。当前各地围绕农民进城出台的政策虽然态度积极,但都有本地户籍的限制,而实际上农民工大部分是跨地区流动的。沿海地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内地农民工的贡献,如果这些地区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仅局限于本地户籍的农民,政策的实效就要大打折扣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统筹城乡发展应该把到自下而上的探索与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加强宏观指导,特别是在事关公民基本权利、国家基本制度方面的重大改革,应由中央政府做出决断,并以超常魄力推动实施。比如,有的地方提出的“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政策,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到底对不对?在这类“国是”问题上中央应该尽快有个统一的说法。否则,全国可能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城乡一体化”。哪时再来纠正,就为之晚矣! 1.3政府做不到的事情,市场却有这种“魔力”。政府把以上四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好,就很了不起了,但也就主要限于这几个方面。因为国家的实力和财力虽然与过去相比确实大大增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应靠市场,而不是政府。市场的“魔力”要比政府大得多,而目前市场的“魔力”却被关在了城乡之间人为的“篱笆”之中。只要拆除了这个“篱笆”,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尽显风流,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毫无障碍的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中好多靠政府解决不了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实现这一突破,关键是要打破目前城乡分割的市场格局,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系。其中要害在于

企业转型文化思考

企业转型文化思考 当前,企业转型已经进入实质阶段,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 商的企业战略转型,是中国电信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 重要举措。在战略决策之后的执行过程中,企业文化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笔者 认为,企业文化的转型和重塑将对企业战略转型的精确实施,起到全面的推动作用,中国 电信的各级企业都要建设与转型战略相匹配的转型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适变创新,为实 现企业战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思想动力,以文化转型助推战略转型。 一、什么是转型文化 关于转型文化的概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各个企业所在的行业、发展阶段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对转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 从狭义上讲,转型文化可以理解为,是指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由企业倡导 和全体员工积极认同并付诸实践所形成的企业最高目标、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企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转型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亚文化,具有企业文化个异性、共识性、非强制性、变革性等特征。 二、为什么要建设转型文化 充分理解建设转型文化的深层次动因,是我们建设转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 (一)建设转型文化是保证转型成功的内在需求。转型过程中,企业必然会遇到来自 业务与服务、网络与技术、运营机制与商业模式、组织与人力资源等方面转型的种种挑战 和困难,在所有挑战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莫过于企业文化的变革。之所以说它最 重要,是因为转型过程中的所有变革,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没有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将 导致企业改革无法顺利进行,最终使企业转型难以实现。转型文化的建设就是要改变广大 员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和企业转型发展的固有的观念和 行为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与时俱进、与企业转型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二)建设转型文化是企业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文化被称作是对企业经营 业绩有重要影响的第三种力。一般认为,凡是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经营 业绩的文化就是我们需要坚持和倡导的文化;凡是不利于甚至阻碍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经营业绩的文化就是我们需要摒弃的文化。由此可见,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不是 一层不变的固化模式,具有发展性。“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企业文化只有根据企业内 外经济条件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得到调整、完善和升华,才能在不断适应新的环 境和目标中得以进步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建设转型文化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支撑。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显形态, 它既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作为企业的无形财富,企业形象 已经越来越被证实是企业之间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有效竞争手段。公众心目中的企业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两篇篇一: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 2月18日-2月21日,通过参加全市城乡统筹工作培训班,使我对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健康和谐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如何利用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城镇建设有了更深的理解。现就农村土地整合与统筹城乡发展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农村土地整合对统筹城乡发展意义重大、成效显著 农村土地整治攸关18亿亩耕地“红线”,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度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发挥闲置土地的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滁州市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村庄规划整治为突破口,向新农村建设要土地。坚持以村镇规划为抓手,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对农民旧房改造、新居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一起规划、一起建设,一起更新。按照分类指导、试点先行、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每个示范村根据统一部署都编制了村庄整治建设规划,乡镇编制了村庄布点规划。通过开展村庄规划整治,引导分散居住需要建房的农户就近到中心村建新房,从源头上节约了土地。

以土地整理复垦为重点,向发展现代农业要土地。加大了对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力度,使整理土地达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建成一批高效农业、集约农业、循环农业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农村土地整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农村土地整治是一项深受老百姓欢迎、让广大群众真正受益的大好事、大实事,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效应和作用显而易见。 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生产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不仅新增了耕地,更重要的是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改善 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土地整治优化了用地结构,有利于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我市从高效利用资源的高度,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着力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既保证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又通过土地整治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土地整治增强了市场流通功能,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近几年,我市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情况汇报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2年7月) 各位领导: 按照《关于开展乡镇重点工作督查的通知》(县委办发〔2012〕72号)要求,现就我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主要做法及完成情况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发展新经济、打造新集镇,建设新农村”为主题,以创建“美丽和谐乡村”为抓手,坚持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典型培育、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有效推动,强化支撑、统筹发展;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坚持“一带、两区、三基地”的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通过政策上引导、资金上扶持、措施上加强,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徽文化产业聚集区、住宅小区建设等,并以点带面、示范引导,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为全镇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镇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综合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以上庄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新建清洁化茶厂正式投产,茶叶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与上海糖业烟酒集团签订了关于推进茶叶“共享资源、共建市场、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金山时雨”茶叶品牌进一步打响。2011年新增

有机茶种植250余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二是以徽岭油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辅以上庄、余川两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大量种植油茶,发展油茶基地1000余亩,兴办茶油加工企业,形成了油茶生产加工产业链条,带动农民致富。依托旺川田畈,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目前荷兰豆、白菊花种植、小黄牛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蔬菜、家禽、水产品养殖基地达2000余亩,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乡有品牌,村有特色”的发展格局。初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富民目标,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25元。三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举办蚕桑养植、茶叶种植、木雕雕刻、电脑技能操作等各类新型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6500多人次,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 (二)加强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7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宅上路620米路面硬化,李家至中屯1300余米公路路基工程;余川村至上庄村河滨路硬化改造工程启动实施。截止目前全镇共新修和硬化镇村道路共8条计17余公里。深入实施安全饮用水、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项目,完成3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4个村卫生室建设,旺川、宅坦社区挂牌成立。建成近80幢徽派建筑风格的杨林安置区,引导商业网点在商贸街区集中布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二是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投资40余万元,加强环卫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成垃圾焚烧炉站改建,户集、村运、镇处理垃圾处理模式深入实施,实现镇区垃圾日产日清。以启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极力推进上庄景区沿线徽派立面改造,新建了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停车场、三星级宾馆等旅游配套设施,进一步丰富上庄景区内涵。三是积极创建绿色小城镇。镇区主要街道及景点绿化基本

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思考

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摘要: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成为兴化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在经营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能规避不少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但是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经营分散,融资困难,多为劳动密集型、微利型企业,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更易受到冲击。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涨,利润空间缩小,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影响,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部分企业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本文运用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对兴化市的小微企业的基本现状、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对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出具体建议措施。 一、前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规模已近5000万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满足社会消费需求等方面的主要力量。有关数据表明,全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60%的GDP和50%的税收。因此,小微企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推手。如果小微企业发展不好,我国经济转型也会受阻;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不改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实现。当前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既面临着挑战,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小微企业想要真正实现转型升级,面临着融资困难、信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短缺等多方面的制约,这些已成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小微企业具有生产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既有优势,但也有天不足,阻碍了其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各级政府要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为小微企业减轻负担,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难题;要调整优化结构,规划小微企业发展时要有明显的产业意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我市小微企业的发展的现状 按照国家四部委下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人数少于300人或年营业收入小于2000元的工业企业全部是小微企业。人数小于20人或营业收入小于300万元的企业是微型企业。 2013年经济普查汇总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底,兴化市共有企业法人单位5722户,在泰州市三市四区中列第四位,低于靖江市(7370户)、泰兴市(6889户)、海陵区(6201户),但高于姜堰区(5601户)、高港区(4111户)和医药高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调研组 从5月8日开始,县委书记带领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这一课题,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彬长煤田腹地,是连接秦陇两省的咽喉要道。全县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其中,农业人口30.8万。耕地面积44.1万亩,果园50万亩。2009年,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06亿元,人均18394元,折合美元2693美元,是2006年18.06亿的3.3倍,连续五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财政总收入10.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4亿元,分别较2006年的2.46亿元、0.79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3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2006年分别增长283.3%和104.7%。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我县从2006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09年的第11位,3年提升了23个位次,较2008年提升了9个位次。今年生产总值可望突破70亿元大关,达到7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可望突破3000美元。当前,我县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我县提出的“全国争一流,省内当排头”新的发展要求,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现状 “十一五”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6

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建设,累计建成新居9.98万间199.7万平方米,涉及1.66万户,建成村级活动场所89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其中通村公路270条783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0 处,铺设农村供水管网730公里,解决了11万人饮水困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较2006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新建改造了16个乡镇的农村低压线路,架设杆线212.42千米,保证了农村用电安全。去年又投资80万元,实施“太阳-太阳”光伏发电工程,为偏远村10余户群众解决了用电问题。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工程,建成村信息服务站247个,发展有线电视8577户、移动电话达到17.25万户。二是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不折不扣地落实惠农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资金1.15亿元。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达38万吨,农民人均果品收入2371元,较2006年净增1295元。建成润杨柿饼加工、通达果汁等龙头企业4户,肉兔、干杂果等农产品加工点81个。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1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个,县级示范村100个。2009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累计达到10.1万人(次),劳务收入10.85亿元。三是小城镇建设积极推进。以“七镇两乡”为重点,硬化乡镇街道48.6万平方米,建设各类市场12个、两层以上商业门店3.9万平方米。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三年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城乡之间通过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达到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动态过程。加快推进大武口区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大武口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营造城乡优美环境,创造良好的创业和人居条件。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大武口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由原大武口区和石炭井区合并而成。人口23.94万,面积1007.5平方公里(含隆湖经济开发区)。辖区内中央、自治区、市属及私营企业近百家,带动和促进了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集煤炭、电力、机械制造、化工、冶金于一体的工业体系,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以世界钽铌铍三大生产基地之一享誉世界,宁夏新材料科技工业园区及隆湖经济开发区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区内化工企业生产的石灰氮、双氰胺产量雄居亚洲之首,城市电力供应充裕,集中供热、供排水网络配套齐全,能源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数字程控、宽带网可提供面向全球的优质通讯服务。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09国道、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银川河东机场距市区80公里;人民广场、市政广场、五环广场、体育广场、东方广场、太西广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满足了市民娱乐健身需求。邮电通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连接广大城乡矿区,网点密布,四通八达的邮电信息网。以程控交换数据通信、移动通信为主的公用电信网络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计算机互联网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市境内供电、供水充裕,特别是随着市委提出大力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以及国电宁夏石嘴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武口污水处理厂、大武口第二水厂、石嘴山煤气工程、道路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我区现有城市道路总长度82公里,农村公路110公里。城市人均占有道路面积13平方米,农村人均占有道路面积40平方米。市区内道路东西11条街,南北14条路,城市规划路除永康路因拆迁未修通外,其它全部修建完成,道路硬化率达99%。。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道路人为损坏严重。一是各类管线挖掘频繁,造成补丁路面。二是区域重型车辆密集,道路损坏严重。(二)重点地区道路管养体制不顺,村级道路严重失养,大大缩短了道路服务年限,不能有效发挥投资效益;公共交通布局不完善,群众出行不便。(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武口区承担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并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克服重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了各项建设项目,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但在建设工程中,由于区级财力有限,建设资金大部分不到位,大部分工程都是由施工单位垫资、拖欠人工工资、机械费、材料款等来完成。经多年积累,旧账未清,新帐堆积,拖欠工程款问题越加严重,政府付款信誉不断降低,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参与政府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积极性。(四)城市防洪能力差,缺乏雨水收集排放系统。污水管道陈旧、老化严重,堵塞频繁。管理职责不明,存在星瀚集团收费而政府维修的现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措施加快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市政大交通的格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树立抓城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把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范畴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带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