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akhtin,.Mikhail.-.Rabelais.and.his.world.Introduction

Bakhtin,.Mikhail.-.Rabelais.and.his.world.Introduction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狂欢化理论是巴赫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术界把巴赫金的学术活动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早期的文学研究和晚年的文化研究,并把狂欢化理论视为一种文化研究,但是,这个理论最初是他在研究长篇小说话语时提出来的,而且又由于文学和文化的不可割裂的关系。狂欢化理论对于文学创作与批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狂欢”这一术语出发,去阐释一下狂欢的新内涵。 对于“狂欢”这一术语,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阐释。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洪晓先生的《狂欢正解——狂欢理解综议》一文中,总结和评价了目前的六种主要理解:娱乐说、非理性的激动情绪状态的理解、宣泄说、后现代说、颠覆说、自由说,并认为狂欢的内核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自由。洪先生认为,狂欢最核心的特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由,它通过顺应人的本能欲望来突破外界束缚,激发起人的生命潜能和生命欲求来超越现实的必然有限性,让生命得以自由驰骋,给予生命绚丽多姿的演绎。面对理性的过度发达,伦理理性、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等对人的丰富性、复杂性、能动性等的扼杀,它大声疾呼着感性的解放和满足,力图恢复人的完整性,用具体的、温馨的世俗情感对抗着冷冰冰、机械的理性机器;它敢于颠覆和打破权威的光环,让个体得到独立和自由,极大地激活了人的生命和个体意识;它不让生命受到任何的压抑,人们在其怀抱中可以尽情宣泄;也不让生命有任何的苦难阴影笼罩,倡导快乐原则,让人感受到 人的本质力量的张扬;面对异化的、残酷的现实,营造了一个“人化”的乌托邦世界,让人的各种愿望得到满足,让人的真性情得到尽情挥洒,让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因为其对现实的批判和弥补,所以颠覆性和抗争就成了其最显著的特点。但其最终指向是个体的生命自由,饱含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狂欢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理性与非理性、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平衡,以促进人性的和谐全面发展为己任,价值指向是真善美。 但我认为,所谓的狂欢,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独白。文明的进步可能给人带来新的自由,也可能带来新的束缚。在人类各种文明高度发达,政治秩序及经济秩序格外完善,现代大机器生产的今天,人被强烈地异化和疏离,彼此的交流异变和隔离,是每个人成为“孤独者”。然而,人是感情的动物,没有交流是不可想象。面对社会,我们的自主意识被剥夺,我们都是小人物,没有言说的权力(即使有,也是鹦鹉学舌式的言说);面对他人,相互信任的基础已被世俗和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73373143.html,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 作者:李颜伟李笑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4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用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析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失败的爱情故事。认为作品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双方对话意识的缺失;双方在“所见之外”方面的障碍以及女主人公“独特自我感”的不足乃是导致恋爱失败的两大对话性因素。 【关键词】对话意识;缺少;所见之外;独特自我感;恋爱失败 美国女作家埃伦·格拉斯哥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史上的一位先驱,出版于1906年的长篇小说《生命之轮》便是她所创作的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 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从俄国文化符号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看,劳拉与坎佩尔之所以未能最终走到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结于他们之间对话意识的缺失和对话情境的无法建立。 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作为俄国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对话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也是文学艺术的普遍现象。” [1] 巴赫金理论的对话性既包括外在言语行为又包括内在心理意识。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对话除了直接引语,也包括自语、眼神、肢体动作、心理活动等同样需要或预设外界给予一定应答的“潜对话”形式。[2]就交际模式研究而言,语境、发话人、话语、受话人等基本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可见,对小说的对话研究不能仅限于解读引号之内的人物交谈,文本中的对话情景以及对话人的性格特征、对话意识与对话内容等也都值得关注。 对话意识的存在是建立积极的对话情境,保障对话成功实现的重要环节。巴赫金认为对话意识包括“所见之外”和“独特自我感”。[3]换言之,对话人应该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话语并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变,并且要对自我的独立性和与众不同性充满自信。 二、《生命之轮》的失败爱情 《生命之轮》主要讲述了青年女诗人劳拉对生活的追求及其与出版商男友坎佩尔之间失败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于19、20世纪之交走在美国工商业发展最前沿的大都市纽约。新工业革命使“美国社会从底层到上层,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文化到社会习俗,甚至连美国人自身的生存方式都发了根本性的变化。” [4]其男女主角之间巨大的背景差异似乎注定了这场恋爱的有始无终。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常用翻译十二式 英语翻译十二式(一) 同义反译法 例子: 1. Only three customers remained in the bar. 酒吧间只有三个顾客还没有走。(不译:「还留着」或「还呆在那里」) 2. I'll be here for good this time. 这一次我再也不走了。(不译:「永远在此呆下去」) 3. Please keep the fire burning when I'm out. 我不在家的时候,请别让炉子灭了。(不译:「我外出时,请让炉子继续烧着」) 4. "Wait, he is serious." 「等等,他不是说着玩儿的。」(不译:「等等,他是认真的。」) 5. "Now, Clara, be firm with the boy!" 「听我说,克拉拉,对这孩子可不能心软。」(不译:「……对这孩子要坚定」) (二) 删减解释词 例子: The traveller in the south must often have remarked that peculiar air of refinement, that softness of voice and manner, which seems in many cases to be a particular gift to the quotation and mulatto women. 到南方去的人看见那些黑白混血的女郎,准定会注意到她们十之八九都赋有那种独特的优雅风度、那种柔和的声调和文静的举止。 (三) 短句拆译 例子: " ...on one sunshiny morning in June , ..." 「在六月里的一天早上,天气晴朗,……」 (四) 译词推陈出新 例子: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浅析翻译的创造性 人们常把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丝毫谈不上有什么创意,甚至有人认为翻译就是“模仿”或“拷贝”的同义词。不仅如此,在传统观念中,作者和译者是全然不同的两种角色,作者是自由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处置自己的作品,而译者在这方面没有任何权利,他只能跟在作者的脚步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他只能如实地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志,更没有发挥创造性的自由。 近些年来,认为翻译缺乏创造性的看法在理论界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这对于广大的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 译者的创造性体现在翻译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列举了翻译中对译者创造性要求最高的七种情况,包括文化词语、特殊的句法结构、具有文化内涵的暗喻、习语、谚语、双关语和新造词、特殊的语音联觉效果等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对原文中遇到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所做的出色而灵活的处理。请看例子: 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第22章,有这样一段近乎文字游戏的表达,幽默而不失词趣,可是,多年来成为了一个翻译难题,各路高手屡试不爽。 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David Copperfield,XXII) 这段文字其实是英语中的一种嵌字顺口溜,也是一种文字游戏,说的人一般要讲六句话,每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头一个字母都要一样(如上述文字都是以字母E打头的单词),如果作不上来便要受罚。此类文字游戏的翻译通常对译者都是一种挑战,因为这种文字上的特点在汉语里似乎是不可能再造的。且看以下两种译文: 译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 (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转引自《英美名著翻译比较》,第271页) 翻译家董秋斯是以上译文的译者。 在这段译文中,英语和汉语夹杂。对于不懂英语的读者来说,那就构成了遗

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

1、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不少于500字) 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的专业素质: 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翻译与语言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畅达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原语和译语功底,便无法透彻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础上完成高质量的译文。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第二,译者要在广阔的知识面。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结构越广越好。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应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心理、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以及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差异;二是翻译工作所涉及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人文社科文章,必须懂得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每个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与自己的专门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著作,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翻译医学著作,至少要懂得一点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等。 第三,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一个翻译者可以不去过问翻译理论,但他决不会没能自己的翻译策略。无论是哪个译者,他若是不去自觉地探讨翻译原理,其经历、学识、性格、审美观等也会无形中帮他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第四,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这项目工作倾注极大的热情,要耐得住寂寞,做好长期伏案工作的准备,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 2、请结合自己的实践,论述不同文体的笔译技巧(如应用性、政论性、文学性文体等,不少于1000字) 翻译技巧与一定的文体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和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和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 1、应用性文体翻译技巧 应用性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应用文体翻译没有文学翻译的要求严格,它要翻译中主要任务是传达内容,达到最“实际”的交际目的,而对语言本身美感的传达居于次要地位。在长期的使用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专业词汇、特色语法、甚至有规律的格式,因此在翻译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且更多地需要借助专业词典。如科技文体的翻译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务必弄通文体所涉及专业内容和有关的科学原理。不具备起码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是不可能进行科学翻译的。对新兴学科和学术动向也应心中有数才能译好。(2)准确把握词的指称意义并注意固定词组的翻译。首先在区分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然后再确定其专业范围。要注意旧词新义和新词的创造以及外来语的使用,在正确选用和查阅专业用语词典和综合性科技词典的基础上,尽量沿用现成的译法,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进行更改。(3)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灵活运用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word格式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借鉴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兵体分析喜别电影的生成过程,观众的观彩心态,提出真正优秀的喜别屯影应该超越狂欢化理论规范。 喜剧影片是一种颇难界定的电影类型,在电影评论界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最近,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就像刚刚发掘出来的古董,被理论家所珍爱与赏析。使用狂欢化理论来分析喜剧影片,也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喜剧电影脱胎于戏剧中的喜剧,而古希腊的喜剧起源到祭祀酒神的即兴 word格式 表演,发展略晚于悲剧,可分为旧喜剧、中期喜剧和新喜剧三个时期。公元前487一前404年是旧喜剧时期,多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讽刺的对象是社会名人,特别是当权人物。公元前404一前338年是中期喜剧时期,以讨论神学、哲学、文学和社会间题为主。公元前338一前120年是新喜剧时期,大都是世态喜剧,主要描写日常生活、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 到了中世纪,为了表现对官方宗教的令人苦恼的严肃性的反抗,人们通过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使得郁积的情感得以宣泄。喜剧便是狂欢节上的一种主要的表演形式。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不需要虔诚和严肃的调子,也不需要命令和允许,它只需要发出一个开始玩乐和戏耍的简单的信号。狂欢节使意识摆脱了官方世界观的支配,使人们可以用新的方式观世界;它没有恐俱,没有虔诚,它是以彻底批判的但又不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展示世界的,这种态度是积极的,因为它展示了世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展示了生成和更替,展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制服和无往不胜,展示了人民大众的永生。狂欢不仅是一种深层的生命体验,而且还是一种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方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谈古诗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摘要]古诗翻译要求译者根据需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对诗歌进行形式和意义的变通,最大限度地把原诗的情、韵、意完好地再现出来,从而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意境、文化背景和情感上的和谐统一。 标签:古诗翻译;创造性;译者 [一、概论 在古诗翻译中,关于译者能不能进行创造性翻译的问题,许渊冲提出了另一种创造性的翻译理论,那就是译诗与原诗的创优似竞赛论。他认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许渊冲,2003)他主张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创作精神,译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诗,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同时又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作品中留有许多空白与不定点等待着读者去补充,而读者的思想中又存在不同的先行结构与前理解,所以读者不同,补充的图景也各异。译者不仅是原作的读者,还是译作的创作者。他们以理解的主动性、阐释的能动性以及重构的创造性把一个全新的译作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但同时译者不能完全脱离原文文本随意发挥,因为原作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客体具有相对固定的审美意蕴,寄寓了原作者的某种情感。译者的责任应该是把它们尽量完美地再现出来,在译语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忠实的译语文本。 二、译者的创造性发挥达到与意境的和谐 译文是原文的代替物,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地改变原文的意思、风格,按照自己的意图重新创造出译文。诗歌有它比较固定的模式或内涵,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把诗歌原文中的意境传达出来,充分发掘出蕴涵于其中的美的因素。明朝的朱承爵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陈伟,1997)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在考虑到源语的语言特征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特点,进行创造性的语言转化,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特征。根据语境的需要还需进行必要的增减词,进行整体的变通。如: 刘方平的《月野》中有: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Winter Bynner的译文为: When the moon has colored half the house, With the North Star at its height and the South starsertting,

翻译工作者的必备素养

1.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不少于500字)。 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翻译与语言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源语文字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畅达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源语与译语功底,便无法透彻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础上完成高质量的译文。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第二,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结构越广越好。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应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指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心理、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以及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差异;二是翻译工作所涉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人文社科文章,必须懂得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每个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与自己的专门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著作,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翻译医学著作,至少要懂得一点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等。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好的翻译应该是一个杂家。 第三,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有人说,翻译者只管翻译就行了,用不着去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那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这种认识有点偏颇。其实,一个翻译者可以不去过问翻译理论,但他决不会没有自己的翻译策略。无论是哪个译者,他若是不去自觉地探讨翻译原理,其经历、学识、性格、审美观等也会无形中帮他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比如说,在进行英译汉翻译时,一个英语基础好,汉语表达较弱或性格比较拘谨的人,就可能比较喜欢字对字的直译,而汉语基础较好,生性比较自由的人,则可能比较喜欢“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译法。我们认为,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第四,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风。翻译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仔细的工作,需要译者付出艰巨的劳动。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这项工作倾注极大的热情,要耐得住寂寞,做好长期伏案工作的准备,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 2.请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论述不同文体的笔译技巧(如应用性、政论性、文学性文体等,不少于1000字)。 翻译技巧与一定的问题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和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和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 (1)文学翻译技巧 文学的文本特征十分明显,覆盖的范围虽然丰富却容易辨认。它包含了任务传记和古今小说,游记札记和艺术散文,电影电视及各种戏剧脚本,以及古典与现代诗歌,此外,还有各种类型的歌词作品。 文学翻译要真实地再现原作中的生活映像或心理映像,在翻译是就必须揭示出原作

想象的偏误及其合法性_社会学_参照下的巴赫金狂欢理论

·文学研究· 想象的偏误及其合法性 ———“社会学”参照下的巴赫金狂欢理论 陈舒劼1,滕翠钦 2 (1.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和实证色彩浓重的社会学分析相比较,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阐述的确有许多出入,但这 并不能说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是虚假的。不能用“真假”判断巴赫金的理论,巴赫金的创新就在于 开创了狂欢节的隐喻纬度,使理论因为想象而具备超越现实的可能,从而显示自身的革命性 。“想象和语言的述行”是巴赫金狂欢理论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作用。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节;想象;社会学;有用性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0)02-0132-05一 巴赫金想象的“狂欢节” 与“现实”或者其他的理论范式中的“狂欢节”存在巨大差异。巴赫金对狂欢节的时间、空间和人这三者的阐述都缺乏社会 具体性, 这决不是社会学的分析方式,但问题在于,巴赫金本人在反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时明确提出理论 的社会语境分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形式主义的弊端是使现实不断迎合自己的理论,而不顾理论中 的诸多论述是否失真 ,“历史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间为了论证他们理论的臆测的材料充栋的仓库。…… 他们未能反映并领会历史真实性的理论,历史的真实性被歪曲并被赝造去迎合标新立异的理论。……它是靠放弃自己的日常生活意义而获得文学结构意 义的,日常生活的意义被取消了”[1]315 。但以社会学为参照,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涉及的恰恰不是日常意义上的狂欢节。巴赫金针对的不是现实中某一具体事件,他的狂欢节没有公元纪年,狂欢节中的人没有具体的阶级区分,而是被想象成有机的整体。可以肯定巴赫金拥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理论形式,从这种意义上说,狂欢理论成为巴赫金自己首先要批判的对象。 人们必须追问:“想象”在巴赫金的理论中是否 占据了构成性的因素?“想象催生的”就是虚假的吗?怎样看待巴赫金解读文本的结构主义方式和他 本人提出永恒辩证的狂欢理论以及他所拥护的社会 学分析方式三者之间的矛盾?狂欢节毕竟是现实的、而非虚构的社会仪式。巴赫金对现实显而易见的忽略使得上面的追问显得十分必要。巴赫金的阐释是否犯了理论先行的错误?或者即使存在着这方 面的缺陷, 但这些缺陷却衍生出可贵的意义可能性?对于“理论和现实”的关系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本体 论研究,这是社会学式的实证分析;一是方法论的研究。前者认为可以找到事物的客观真实,后者则更注重由方法差异带来的意义差异,方法是更有效的范畴。我们无法确定一个理论家无法拥有多种相互冲突的理论范式,我们的疑虑是能否因为巴赫金理论内部的范式相互冲突就断然否定他的理论的合法性?是否可以因为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带有对现实的过度阐释的嫌疑进而就轻易怀疑整个狂欢理论的有 效性?对此, 我们有必要更加谨慎地关注各种理论是在哪种范畴之内被论述的?而且也必须承认一个 事实:充满误读的非社会学的解读方法成就了具有革命气息的永恒辩证的狂欢理论。 实证是对神话世界的祛魅,人对自我的认知力产生信任的同时,也建立起理性主义的主体。实证主义的特色在于,经验是检验真实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对狂欢节进行现实主义式的观照时,很多理论家更喜欢描绘现实态的狂欢节,他们习惯于记录自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陈舒劼(1980-),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滕翠钦(1979-),女,福建福州人,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文论及中国当代文论。 · 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30卷第2期2010年3月(Philos.&Soc.Sci.Edit.)Vol.30No.2Mar.2010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因为通常被定义为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一般人总容易将翻译看成是一种语言上的机械对应活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看法开始受到系统而有力的挑战。这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因为这犹如打开了一扇长期关闭着的窗户,使翻译者一下子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野,由此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性质的认识产生了一种新的飞跃。当代翻译研究已经证明,翻译不仅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而且还是一个充满巨大创造性的职业。 在由Ann Beylard-Ozerfoff等大主编的题为《翻译者的策略与创造性》一书中,就有专门文章来讨论翻译与创造性的问题。在谈论翻译的创造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清楚地界定什么是创造性。该书中有关文章对创造性行为的认定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指一个人产生新的或原创思想、艺术创造的能力O。一个创造性的构想一般定义为这样一种构想,它是"有新意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其所出现于其中的情景有用或合适"。 2.创造性还可以有另外一种定义,它指把原先存在的一些构想以新奇的方式加以组合。 3.一种学科的规则与约束,不仅不与创造性对立,而且还使创造性成为可能。每一件音乐作品的创作都不能超出音符系统的范畴。一个文学作品,即使它是标新立异之作,也总是要符合它所成文语言的语法规则。但须在掌握了某一学科规则之后,方有可能来打破这种规则,这又是一种体现,创意的方式。 4.创造性行为还可以界定为一种解决问题能力的形式。 5.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转变成为目的语的过程。这一转换过程导致一个新的文本的产生,这个新文本在内容上虽与原作相同,但却是一个崭新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这就是一件创造性的作品。它是在词、句、语义三个层面上重构信息的结果。语言结构重组的程度越高,这个转换过程的创意便越大。

河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

附件1 中译英获奖人员名单 一等奖(15人): 004张玉红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007贾敏敏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011贾和平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012杨新立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 028刘立胜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 045冯蕾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46陈国良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53韩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 054杨晓林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8级英翻2班 063鞠瑞艳河南大学外语学院08级研究生 091侯健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095张鸽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100 许薇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110杨元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4班 140李香玲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二等奖(33人): 005张欢欢中原工学院南区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008高源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 015陈帅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016王静河南大学外语学院08级研究生 017李晓娜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018辛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8级英翻4班 019袁帅亚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024高楠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 034栗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3班 041高云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 044米亚岚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47高瑜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49张阳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4班 051张昆莉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60别永信河南省卫生学校

061白志如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064侯志利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075张家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076解伦帝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088 杨元媛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089艾虎黄河科技学院公外部 092范瓅河南农业大学 097张香宇河南城建学院 098刘玉娟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101雷娜黄河科技学院公外部 109李晓丽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111秦秀玉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4班141张晓平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142房蒙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192史春开河南信阳市旅游局 194李瑞超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195王慧安阳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199李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 三等奖(36人): 009孙莹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4班010刘辉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020赵元元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外语系 021陈杰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022韩树玲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026赵倩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030王鑫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032朱林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033魏雷中原工学院 038陈秀娟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1班042周禧楠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07级英翻2班048王敏郑州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052柴纹纹郑州师范学院外事处 055朱春雁新密市政府办公室 065李红黄河科技学院 066孟丽丽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067王爱梅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068宋雅鹏黄河科技学院外语学院

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巴赫金文化诗学的哲学层面

关键字:文化诗学狂欢世界感受巴赫金在阐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拉伯雷的怪诞现实主义同民间狂欢化文化深刻的内在联系时,特别强调民众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对这两位作家创作的影响,并且把这种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把它提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什么是狂欢式的世界感受?这种世界感受主要的哲学蕴含是什么?这种世界感受对于所谓高级的思想精神领域有什么冲击?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巴赫金文化诗学哲学层面所涉及的主要问题。一.作为世界观的狂欢式世界感受 1.两种生活和两种世界感受。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巴赫金在研究狂欢化文化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生活中,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日常的生活,一种是狂欢式的生活,而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也就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他把狂欢节中所产生的民众的世界感受明确当作一种民众的世界观来看待,并拿它同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相对立。巴赫金在谈到中世纪的狂欢节和狂欢化文化时,指出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如罗马、拿波里、威尼斯、巴黎、里昂、纽伦堡、科隆等),每年合计起来有大约三个月(有时更多些)的时间,过着全面的狂欢节的生活。他说:“不妨说(当然是在一定前提下这么说),中世纪的人似乎过着两种生活:一种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对一切神圣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但相互间有严格的时间界限。”他特别强调,“如果不考虑这两种生活和思维体系(常规的体系和狂欢的体系)的相互更替和相互排斥,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世纪人们文化意识的特点,也不可能弄清中世纪文学的许多现象。”[1] 首先,巴赫金提出了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一种是所谓日常的生活、正规的生活、常规的生活。这种生活的特点一是服从于官方和教会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服从于权力和权威;二是充满教条、崇敬、虔诚和恐惧,是十分严肃的;三是相对稳定和长久的。另一种生活是所谓狂欢式的生活,即狂欢节的生活。巴赫金把这种生活称之为第二种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活’。”[2] 在狂欢节中,人人都生活在狂欢式的生活当中,按照狂欢节的规律生活。这种狂欢式生活的特点一是取消日常生活的等级、权力和禁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随便和亲昵的,不管你是国王还是平民,是长辈还是晚辈,彼此不分高低贵贱;二是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虔诚、严肃和恐惧,过着自由、欢乐的生活,处处充满狂欢节的笑声,人人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放;三是相对多变和比较短暂,狂欢节虽好,但总不能天天狂欢,人们过后还得回到日常生活中去。日常的生活和狂欢式的生活贯穿于人类历史长河之中,特别是阶级社会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两种生活都得到认可,它构成人类生活的两个方面。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它们之间的界限的严格程度是不同的。这两种生活在中世纪是有严格界限的,而在古希腊罗马,特别是在希腊,则没有中世纪那种严格的界限。文艺复兴时期是狂欢生活的顶峰,自17世纪起民间狂欢生活便趋于没落。其次,巴赫金指出由于两种生活所产生的两种世界感受和两种世界观是相互排斥和相互对抗的。常规生活严格的等级和秩序所造成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是官方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它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不平等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不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凝固的、不变的,把官方的权威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是不可动摇的。狂欢式的生活所造成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则完全相反,它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的关系,把人看成是自由的,把现实世界和现存秩序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它对一切僵化的教条提出挑战。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对官方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和很强的摧毁力量。巴赫金指出,“狂欢节的世界感受,是有强大的蓬勃的改造力量,是有无法摧毁的生命力。”[3] 在中世纪,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和世界观对官方和教会的世界观提出挑战,对官方和教会的权威充满不敬。在文艺复兴时期,“狂欢节的潮流可以说是打破了许多壁垒而闯入了常规生活常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诗学问题(写作提纲) 2005-10-30 09:28:45 大中小研究背景 在近三十年的欧美文学批评界,从来没有一个批评家像巴赫金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热烈讨论和深入研究。各种各样关于巴赫金的论文,专著,期刊,研讨会,甚至研究所,都如雨后春笋一样出现。巴赫金这种经久不衰的魅力正是来源于他理论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未完成性,兼容性和开放性。当然,更重要的是,巴赫金以其特有的睿智把思维的触角从文学批评发轫,揭示了人类文明中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并且将小说理论发展到正统的诗学的高度。而社会学者,政治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艺术家等都从他的思想中找到灵感,并在这个高度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诗学和历史诗学。一位学者称巴赫金为“诗人”,因为他和诗人一样,“充分的言说出了所有人心里都感觉到的但是却无法表达的东西。” 巴赫金的生前和生后际遇都是现代文学史上富于戏剧性的故事。这位出生于1895年苏联西部城市奥廖尔的天才思想家在他23岁的时候取得了圣彼得堡的古典文学学士学位。在二十年代,巴赫金终日浪迹于苏联的几个小城市,和他文学圈子里面的几个朋友们讨论各种各样的哲学,宗教,政治话题。早年的巴赫金受康德,克尔凯郭尔,克亨的影响颇深,自觉的把继承了欧洲的古老的哲学传统。俄罗斯内战后,巴赫金来到了列宁格勒,并开始在1929年写作他那本改变了以后文学理论面貌的专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但是几乎在同时,斯大林的白色恐怖也开始伸向了苏联的知识分子。巴赫金被逮捕了,并遭到了流放。他本人连同他的著作一样在人们的视野中销声匿迹,很多西方偶尔对他感兴趣的学者甚至都以为他死掉了,而巴赫金提出的“创作问题”也被淹没了近三十年。直到1963年,当苏联的政治空气吹进几缕自由的暖风的时候,巴赫金才重新回来,并修订了当年的那本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为题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从此,欧美的文学研究者开始惊呼“发现巴赫金”,并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研究队伍,而俄罗斯也后来居上,凭借语言和文化优势,对巴赫金理论做了很多有意义的阐述和发展。在这一领域上,中国的学者一落伍就是二十年。一直到1998年,我们才由河北出版社推出了国内著名巴赫金学者白春仁先生主译的《巴赫金全集》(六卷)。目前,和国外的巴赫金热正日益降温相比,国内学者对于巴赫金的研究正越来越热,“复调”“对话”“狂欢化”等词频繁的出现于各种学术论文的标题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时髦。

翻译课12组翻译译文

翻译课12组翻译译文 分类:资料下载2007-09-17 10:45 Group One:Clause 1.商业人士认为,更加难以证实的是他们主持着的生产力革命是否真实存在。 2.审计员完全有理由相信,那些有明确目标而且知道如何实习那目标的科学家没有必要分心走神:一边关注点钞机,一边还要关注显微镜。 3.我发现,放弃“忙碌应对生活”的信念而选择“低调生活”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回报要比经济上的成功和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大;凯尔西长期经受巨大的压力,因而辞去了《她》杂志主编的职务——这一举动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她终将发现这一点。 4.这种着眼于顾客的方法就是人们所知的营销观念,这种营销观念其简单之意就是:制造商和经销商并不是试图出售最容易生产或转售的产品,而是首先尽力发现顾客想购买的商品,然后着手生产这些商品以便顾客购买。 5.一名包装学专家解释说,他可以通过把粗糖装进漂亮的罐中,或是使一个装五盎司的瓶子看上去可以装八盎司的东西,就可以使粗糖的价格涨二点五倍,即从一美元涨到二点五美元时,他实际上是在告诉公众,包装可能是一种非常费钱的奢侈品。 6.还有解释说,正是由于我们本能地对人类十分了解,所以没有科学地研究这些直觉的动力:对于一些明显的事,人们为什么要建立一种理论,再进行系统地观察或是作一些预言呢?7.“苹果是落到地面而不是落向树上”这一事实回答了他过去一直在问自己的问题——有关天空中那些更大的果实(月亮和行星)的问题。 8.由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红色行星上曾经含有大量稳定的液态水,由于人们对细菌化石是火星上的一块陨石带到地球上的这种观念争议不休,因此,有关该行星上是否曾经存在生命以及生命是否持续到今天的争论更加激烈。 9.生产商通过改变包装大小以减少罐头所装产品的数量从而提高产品的单价,这样他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产品装入盒子、袋子和罐头中,这些盒子、袋子和罐头可以装四盎司、八盎司、一磅以及两磅质量的早餐食品、混合好了的蛋糕等。 10.并且用于培训工人的有限投资也只是片面地用于培训做下一项工作所需的特殊技能, 而不是用于培训能够吸收新技术的基本技能。 11.我们将面临这样的情况:这些词典的许多使用者至少会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见解,而且 很可能会有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世界观。 12.但是,我现在所担心的更少的是基本文化教育这个压倒性问题,而更多的是中级读者 阅读能力下降这个更突出的问题,是这类读者不愿意腾出宁静的空间、不愿意浪费家庭生活、时间以及精力,所有这些都充满传统阅读的行为映像。 13.比如,如果美国的工人在学习如何操作新式、灵活的制造设备(正如他们所做的一样)时比德国的工人花的时间长得多,那么,这些新制造设备的利用成本在德国就比在美国要低。14.有多少历史学家就几乎有多少有关对历史学的定义,但是现代史学家的实践最趋向于

论翻译的创造性-最新文档资料

论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的创造性 翻译不是一门简单的技术,而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说它是一门艺 术,和翻译本身具有创造性是密不可分的。 翻译的创造性,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在透彻理解原文 的基础上,通过发扌车其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的创造性阐释和 再现。旨在通过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来再现原作中的精神内涵与 意境风貌。德国思想家本雅明曾写道: “翻译与其说是出自原作 之生命,不如说是出自其生命的延续。”。“译者的任务,就是 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 是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将囚禁在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 翻译具有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翻译并不是对原文进行随 意的更改和延伸。翻译的创造性要始终以原作为依据。因此翻译 中的创造也是一种有局限性的创造。正如英国诗人莱德顿所比喻 的那样,文学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二、翻译的创造性在语言转换中的体现 (一)词义的延伸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有些词语在词典中的意 思放到另一种语言中,原封不动地照搬翻译过来, 放到具体语境中,会出现意思不通的情况。这时候就要求对英语某些词语的语义进行适度的延伸。如以下的情况: 例1:A personnel deficit has existed for years.

人员短缺的情况已经存在多年了。 名词deficit 在词典上意思是“赤字”,“亏损”或“逆差”。但放在上面的句子中,显得很生硬,读起来很拗口。因此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在句中译为“短缺”。 例2:The man was lured to north London house and secretly filmed in a compromising position with the woman. 这位男子被(一女人)引诱到北部伦敦的一所房子里。他与这个女子在一起有卿卿我我之嫌的情景被人偷偷地拍录下来。 英语中单词compromise 常常可以作“妥协”,“损害”讲,也可以表示“放弃”,“改变”,“修正”,“修改”的意思。 但是现代英语中频频出现如compromising position 一类的表达,使译者不得不费一点思量了。将其译成“妥协的地位”,或者“损害人的地位”显然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翻译即便不使人误解,也常语焉不详。其实compromising 在现代英语中做形容词用,常表示人“处于或暴露在某种瓜田李下或不名誉的境况之中。”据此,译者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大胆进行词义引伸。 二)语义的引申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很多的不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冲突,需要译者绞尽脑汁。译文要做到准确流畅, 可读性强,就要译者进行不地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意思上的调整。具体如下:

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

1、翻译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专业素质(不少于500字) 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以下基本的专业素质: 首先,译者应该具有牢固的双语语言基础。翻译与语言学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就是对原语文字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畅达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没有良好的原语与译语功底,便无法透彻理解原文,并在其基础上完成高质量的译文。因此,译者首先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第二,译者要在广阔的知识面。翻译就是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因而译者除应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知识结构越广越好。文化知识从广义上讲应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就是指文化背景知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心理、自然风貌、文学艺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以及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外文化差异;二就是翻译工作所涉及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翻译科技著作,必须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翻译人文社科文章,必须懂得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翻译文学作品,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鉴于各门知识都有彼此交叉、触类旁通的特点,每个译者还要广泛掌握与自己的专门知识有密切联系的相关知识,比如翻译哲学著作,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甚至要懂得一点自然科学;翻译医学著作,至少要懂得一点生物学与化学,甚至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等。第三,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一个翻译者可以不去过问翻译理论,但她决不会没能自己的翻译策略。无论就是哪个译者,她若就是不去自觉地探讨翻译原理,其经历、学识、性格、审美观等也会无形中帮她形成自己的翻译策略。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熟练掌握翻译的规律、方法与技巧。 第四,译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学风。翻译工作作为中外交流的桥梁,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进步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使命。凡有志于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对这项目工作倾注极大的热情,要耐得住寂寞,做好长期伏案工作的准备,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作风。 2、请结合自己的实践,论述不同文体的笔译技巧(如应用性、政论性、文学性文体等,不少于1000字) 翻译技巧与一定的文体相对应,它决定着某一类型的文本应采用的翻译技巧的基本倾向。如翻译产品说明书就不能与电影脚本使用同类技巧,翻译联合国宪章也不能与翻译海明威小说采用同类技巧。 1、应用性文体翻译技巧 应用性文体泛指直接用于交际,体现实用价值的各种文体。应用文体翻译没有文学翻译的要求严格,它要翻译中主要任务就是传达内容,达到最“实际”的交际目的,而对语言本身美感的传达居于次要地位。在长期的使用中,各种应用文体都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专业词汇、特色语法、甚至有规律的格式,因此在翻译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而且更多地需要借助专业词典。如科技文体的翻译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务必弄通文体所涉及专业内容与有关的科学原理。不具备起码的基础知识与专门知识就是不可能进行科学翻译的。对新兴学科与学术动向也应心中有数才能译好。(2)准确把握词的指称意义并注意固定词组的翻译。首先在区分一般用语与专业术语,然后再确定其专业范围。要注意旧词新义与新词的创造以及外来语的使用,在正确选用与查阅专业用语词典与综合性科技词典的基础上,尽量沿用现成的译法,除非有充分的理由进行更改。(3)深入理解句子含义并灵活运用转换技法。不可拘泥字面,而要深入分析句子的命题结构、数量关系与逻辑关系,分清句子的主次与搭配的性质,一般可在句子层面上求得对应。要注意词类、成分与句式转换,可适当套用汉语的有关说法。再如经贸文体的翻译经常涉及机构、商标、合同等名称的翻译,多数已经有固定的用法,需要译者勤查资料,避免为已经约定俗成的名称“另立名目”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文学性文体的翻译技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