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A)[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试卷(A)[1]

2009/2010学年第1学期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考试试题(A)卷

类别函授夜大拟题人宗殿瑞

适用专业机电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60分)


1、控制论的中心思想是
()
A系统是由元素与子系统组成;
B机械系统与生命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通过
信息传递、加工处理、并利用反馈进行控制;
C有些系统可控有些系统不可控;
D控制系统有两大类即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2、闭环控制系统中的
()反馈作用
A依输入信号大小而存在;
B不一定存在;
C必然存在
D一定不存在。
3、控制系统以不同尺度可分为不同类型,以下()的分类是正确的?


A线性系统和离散系统
B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
C自动控制系统和人工
控制系统;
D数字系统和模拟系统。
4、关于反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馈实之上就是信号的并联;
B正反馈就是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加;
C反馈是一种输入信号;
D反馈是输出以不同方式对系统作用。


5、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信号取决于()。
A系统的实际输出;
B系统的实际输出与理想输出之差;
C输入与输出之差;
D输入信号。


6、机械工程控制论研究的对象是()。
A机床主传动系统的控制论问题;
B高精度加工机床的控制论问题;
C自动控制机床的控制论问题;
D机械工程领域中的控制论问题


7、对于控制系统,反馈一定存在于()中?
A开环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
C闭环系统;
D线性时变系统
8、以下关于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确定性越小的事件信息量越大;
B不确定性越大的事件信息量越大;
C信号越大的事件信息量越大;
D信号越小的事件信息量越大
9、关于系统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一个系统只能有一种数学模型;
B系统动态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简化
为静态模型;
C动态模型比静态模型好;
D动态模型不比静态模型好。

本卷共
9页第1页(另附答题纸
2张)



10机械工程论所研究的系统()
A仅限于物理系统;
B仅限于机械系统;
C仅限于抽象系统;
D物理系统和
抽象系统。
11、对控制系统的首要要求
()
A系统的经济性;
B系统的准确性;
C系统的稳定性;
D系统的快速性;
12、闭环控制的过程是
()


A测量系统输出的过程;
B检测系统偏差的过程;
C检测系统偏差并消除偏
差的过程;
D使系统输出不变的过程
13、学习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的目的之一是学会以
()的观点对待机械工程问题。


A动力学;


B静力学;
C经济学;
D生物学


14、某系统的微分方程为:x.0(t).
x0(t)+
x03(t)
=
xi
(t),则其为()系统。


A线性系统;
B线性定常系统;
C非线性系统;
D非线性时变系统


15、传递函数为G(
S)
=
S
1
的环节是
()


A惯性环节;
B积分环节;
C微分环节;
D比例环节。


16、系统单位脉冲函数w(t)
=
0.1t
,则系统传递函数为()


A0.21
;B0.1
;C12

D1


s
sss


17、关于叠加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对于作用于系统同一点的几个作用才能用叠加原理求系统的总输出
B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C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
D叠加原理适用于所有系统;


18、关于线性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A都可以用传递函数表示;
B只能用传递函数表示;
C可以不用模型表示
D都是稳定的。


19、设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s
1
+1
e.τs
则该系统可看成由()串连而成


A惯性环节与延时环节;
B比例环节、惯性环节与延时环节;
C惯性环节与
导前环节;
D比例环节、惯性环节与导前环节。
20、系统的传递函数()。


A与外界条件无关;
B反映了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C完全反
应了系统的动态特性;
D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有关。


21、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x0"
(t)+2x0'
(t)+
3x0(t)
=
4xi
(t)
则该系统的极点为


()。

本卷共
9页第2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Ass1
=.1+
j
2;s2
=.1.
j
2

B
s1
=
2
+
j;s2
=
2
.
j;
Cs1
=
2
+
j;s2
=
2
.
j;s3
=
0;
D以上都是
22、一下几个系统属于线性定常系统的是()
Ax02
+
2x0
+
2=
2xi
;B.x.0
+
2x.0
+
2t
=
2xi
;C
.x.0
+
2x.0
+
2x0
=
2xi


Dx02
+
2x0
+
2t
=
2xi

23、对于一个线性系统,()
A不能在频域内判别其稳定性;
B不能在时域内判别其稳定性;


C对于多个输入,则输出是多个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
D每个输入所引起的输出不可单独计算。
24、传递函数G(s)
=
K1
+
K2
S
1
+
K3S
则它是有()组成的。


A比例+积分环节;
B比例+微分环节;
C比例+惯性环节;
D比例+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25、传递函数G(s)
=
(2s
+1)
(s2
+
3s
+
2)
的零点,极点和比例系数分别是()。
A零点为z
=
0.5
,极点为p1
=.1,
p2
=.2
比例系数为
1;
B零点为z
=
0.5
,极点为p1
=.1,
p2
=.2
比例系数为
2;
C零点为z
=.0.5
,极点为p1
=.1,
p2
=.2
比例系数为
1;
D零点为z
=.0.5
,极点为p1
=.1,
p2
=.2
比例系数为
0

.5;


26、系统传递函数G(s)
=
2(s2
+
3s
+1),则其放大系数为()。
A
0.5;B1;C2;D无法确定。
27、一下传递函数为震荡环节的是()
A
G(s)
=
(2s
+1)
(s2
+
3s
+
2);
B
G(s)
=
1(s2
+
3s
+
2)
;


C
G(s)
=
1(s2
+
s
+1);
D
G(s)
=
(2s
+1)
(s2
+
s
+1)
28、已知闭环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如下,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本卷共
9页第3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A
G(s);
B
G(s)H(s);
C
G
1()(s
±
G(s)H(s));
D
G(s)
(1.G(s)H(s))


29、系统如图,其传递函数
不正确的是()


C(s)
G
(s)G
(s)

A
GCR
(s)
==


R(s)1+
G1(s)(1) G2((2) s)H(s)


B(s)
G1(s)G2(s)H(s)

B
GBR
(s)
==


R(s)1+
G1(s)G2(s)H(s)
Y(s)
G
(s)G
(s)H(s)

C
GYN
(s)
==
12
N(s)1+
G1(s)G2(s)H(s)


B(s)
G
(s)H(s)

D
GBN
(s)
==


N(s)1+
G1(s)(2) G2(s)H(s)
30、关于线性系统时间相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时间相应就是系统输出的稳态值;
B由单位阶跃相应和单位脉冲相应组成;
C有强迫响应和自由响应组成;
D与系统初始状态有关。


31、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如果允许的误差为
2%,则其调整时间为()


A
8;
B2;
C7;
D3.5
32、已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


(4
s2
+
s
+
4)
则系统的阻尼比为()


A0.25;
B0.5;
C
1;D2



本卷共
9页第4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33、若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无阻尼固有频率ωωn
,则其有阻尼固有频率ωm
()


Aωm
=ωn

Bωm
>ωn
;Cωm
<ωn
;D与ωn
无关


34、二阶欠阻尼系统性能指标只于其阻尼比有关的是()
A上升时间;
B峰值时间;
C调整时间;
D最大超调量


35、对于系统偏差正确的说法是()。
A稳态偏差只取决于系统结构和参数;
B稳态偏差只取决于系统的输入和干扰;
C稳态偏差与系统结构和参数,输入和干扰等有关;
D系统稳态误差始终为零。


36、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500
s(s
+1)(s
.
5))
则在单位斜坡输
入下的稳态误差为()
A
500;
B
1/500;C
100;D0.01
37、一下系统中存在主导极点的是()


[(4
s2
+
s
+
4)(s
+1)]

A
G(s)
=
(4[(4[(4s2
+
s
+
4);
BG(s)
=


C
G(s)
=
s2
+
s
+
4)(2s
+1)(
s
+1)];


D
G(s)
=
s2
+
s
+
4)(s
+10)(
s
+
20)]


38、一阶系统传递函数G(s)
=


(7
s
+
2),则其单位脉冲相应曲线在
t=0时的切线斜


率为()


A-7;
B
-3.5;
C
-14;
D-1/7


39、已知二阶系统的阻尼比为
ξ=
0.5,则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呈现为()



A等幅震荡;
B发散震荡;
C收敛震荡;
D恒值
40、减小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可通过()


Aωn
不变,增大ξ


不变,减小ωn



Cωn
减小,增大ξ


不变,增大ωn



41、减小二阶欠阻尼系统的最大超调量,可通过()

本卷共
9页第5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Aωωn
不变,增大ξ


不变,减小ωn




不变,减小ωn


不变,增大ωn



42、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Gk
(s)
=
7(s(s
+
2)),则系统的增益和型次分别为()
A
7,I;
B
7,II;
C
3.5,I
D3.5,II
43、开环传递函数()的单位反馈系统,在xi
(t)
=
4t2
作用下的稳态误差最小。


A
GK
(S)
=
7/(
S(S
+
5))
;
B
GK
(S)
=
7/(
S2(S
+
2))
;


C
GK
(S)
=
7/(
S2(S
+
5))
;
D
GK
(S)
=
7/(
S(S
+
2)(
S
+
5))
44、以下关于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系统的数学模型;
B都与系统的初始状态无关;
C与单位脉冲响应函数存在一定的数学变换关系;
D与系统的微分方程无关。
45、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
3(S
+
0.2),其频率特性为()。


AG(jω)
=
3(s
+
0.2);
BG(jω)
=
3(ω+
0.2)



C
G(jω)
=
3
ω
2
+
0.04
DG(jω)
=
3(0.2.
jω)(ω
2
+
0.04)。
46、已知某环节的频率特性
Nyquist图如图所示,则该环节为()。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47、已知开环频率特性
Nyquist图如图所示,则该系统的型次

为()。
A0型;
BI型;
C
II型;
D无法确定。


48、已知某环节频率特性图如图所示,则该环节为()。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本卷共
9页第6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49、已知最小相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图如图所示,
则系统不包含()。


A比例环节;
B积分环节;
C二阶微分环节;
D惯性环节。


50、属于最小相位系统的是()


AG(s)
=
1
(1.
0.01s);
BG(s)
=1
(1+
0.01s)



CG(s)
=.1
(1.
0.01s);DG(s)
=
1
s(1.
0.1s)。


51、已知某环节频率特性的
Nyquist图为一单位园,则其幅频特性为()。
A
0.1;B1;C10;D无法确定。


52、二阶震荡环节的传递函数为G(s)
=


(16
s2
+
4s
+16),则其谐振频率为()。
A
4;B


22
;C


32
;D不存在。


53、系统G(S)
=1
(1.
0.01S)的
Nyquist图为()。



54、对数幅频特性图如图,则该环节为()。


A比例环节;
B微分环节;


C积分环节;
D惯性环节。



本卷共
9页第7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55、一个线性系统稳定与否取决于()。
A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B系统输入;
C系统的干扰;
D系统的初始状态。


56、已知单位反馈传递函数G(s)
=
(s
+
2)
[s(s
.
2)(
s
.
7)]
,则该系统()。


A稳定;
B不稳定;
C临界稳定;
D可能稳定。


57、已知系统特征方程为
3s4
+10s3
+
5s2
+
s
+
2=
0,则该系统包含正实部特征根


的个数()。
A0;
B1;
C2;D
3.


58、已知系统的相位裕度为
45°,则()。
A系统稳定;
B系统不稳定;
C当幅值裕度大于
0分贝时,系统稳定;
D当幅值裕度

0分贝时,系统稳定。


59、劳斯判据用()来判定系统稳定性。
A系统特征方程;
B开环传递函数;
C系统频率特性的
Nyquist图;
D系统开环频率特性的
Nyquist图。
60、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为()


A幅值裕度大于
0分贝;
B相位裕度大于
0;
C幅值裕度大于
0分贝,且相位裕度大于
0;
D幅值裕度大于
0分贝,或相位裕度大于
0。

二、计算分析题(共
40分)
1、列写出如图
2-1所示的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8分)



2-1机械系统

本卷共
9页第8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2、如图
2-2所示为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原理图,设ua
为电枢两端的控制电压,
ω
为电动机旋转角速度,ML为折合到电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当激磁不变时,用电枢
控制的条件下,ua
为给定输入,ML
为干扰输入,ω
为输出。系统中ed为电机的反


电动势;ia为电枢电流;M为电机的电磁力矩。试建立该系统的方框图并写出其传
递函数。
(22分)



2-2直流电动机
3、已知系统的传递函数G(s)
=
s(Ts
K
+1)
,试绘制其
Nyquist图。(10分)


本卷共
9页第9
页(另附答题纸
2张)



学年学期课程考试答题纸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
分数




(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
60分)


1.[A]
[B]
[C]
[D]
2.[A]
[B]
[C]
[D]
3.[A]
[B]
[C]
[D]
4.[A]
[B]
[C]
[D]
5.[A]
[B]
[C]
[D]


6.
[A]
[B]
[C]
[D]
7.[A]
[B]
[C]
[D]
8.[A]
[B]
[C]
[D]
9.[A]
[B]
[C]
[D]
10.[A]
[B]
[C]
[D]
11.
[A]
[B]
[C]
[D]
12.[A]
[B]
[C]
[D]
13.[A]
[B]
[C]
[D]
14.[A]
[B]
[C]
[D]
15.[A]
[B]
[C]
[D]
16.
[A]
[B]
[C]
[D]
17.[A]
[B]
[C]
[D]
18.[A]
[B]
[C]
[D]
19.
[A]
[B]
[C]
[D]
20.[A]
[B]
[C][D]
21.[A]
[B]
[C]
[D]
22.
[A]
[B]
[C]
[D]
23.
[A]
[B]
[C]
[D]
24.
[A]
[B]


[C]
[D]
25.
[A]
[B]
[C]
[D]


26.
[A]
[B]
[C]
[D]
27.
[A]
[B]
[C]
[D]
28.
[A]
[B]
[C]
[D]
29.
[A]
[B]
[C]
[D]
30.
[A]
[B]
[C]
[D]
31.
[A]
[B]
[C]
[D]
32.
[A]
[B]
[C]
[D]
33.
[A]
[B]
[C]
[D]
34.
[A]
[B]
[C]
[D]
35.
[A]
[B]
[C]
[D]
36.
[A]
[B]
[C]
[D]
37.
[A]
[B]
[C]
[D]
38.
[A]
[B]
[C]
[D]
39.
[A]
[B]
[C]
[D]
40.
[A]
[B]
[C]
[D]
41.
[A]
[B]
[C]
[D]42.
[A]
[B]
[C]
[D]
43.
[A]
[B]
[C]
[D]
44.
[A]
[B]
[C]
[D]
45.
[A]
[B]
[C]
[D]
46.
[A]
[B]
[C]
[D]
47.
[A]
[B]
[C]
[D]48.
[A]
[B]
[C]
[D]
49.
[A]
[B]
[C]
[D]
50.
[A]
[B]
[C]
[D]
51.
[A]
[B]
[C]
[D]
52.
[A]
[B]
[C]
[D]
53.
[A]
[B]
[C]
[D]54.
[A]
[B]
[C]
[D]
55.
[A]
[B]
[C]
[D]
56.
[A]
[B]
[C]
[D]
57.
[A]
[B]
[C]
[D]
58.
[A]
[B]
[C]
[D]
59.
[A]
[B]
[C]
[D]
60.
[A]
[B]
[C]
[D]
二计算分析题(共
3题共
4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