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展望及复习应考建议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展望及复习应考建议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展望及复习应考建议

赵藏会

一、2001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一)稳中求变,难度适中。

1、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来说,符合学生的实际,题目不偏不怪,正确地引导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有利于高校的选拔。比如文言文,基本上都是复习过的,未离开大纲范围。

2、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上,纯粹考记忆的只占9分,其余均为能力测试。

3、更注重考生的思维和创新。最突出的是第三大题的阅读题,题材由科技文改为社科文,使试卷的“语文特性”更加鲜明,体现了高考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全面要求,对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具有参考价值。文学作品为哲理性较强的外国散文,避免了猜题押题。

4、密切联系现实,有思想性。如中美撞机事件,日本教科书事件等都得到体现。作文方面,体现了作文考题“开放性中要有限制”的思想,今年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只让学生在“诚信”范围内构思,在限制的前题下,让学生的思维开放,既能使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又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过去押题宿构现象。体现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下,体现了江总书记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德。“诚信”这个美德重新在高考中提出,是为了给社会和青少年一个正确的导向,可以引起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

(二)外国散文的语言不够规范,作文抄袭仍比较严重。

二、2002试卷展望:

一、1、语音

2、错别字

以上要反复练习,加强记忆。

3、实词(典型虚词也要适当复习)

4、成语

以上记忆理解要并重。

5、病句

6、连贯

以上重在总结规律。

二、文言文阅读:5题(没有翻译题,要加强实词、虚词知识的积累。)

三、科技文阅读:应侧重复习社科文。

(以上第一卷,45分)

四、现代文阅读:

散文阅读(已连考两年,注意可能的变化)

五、1、古诗阅读(注意回答问题的方法)

2、古文翻译(估计考查方式为一小段古文,翻译其中句子,注意翻译的要求。)

3、压缩语段

4、扩展语句

以上要重点突破

5、名句名篇(考查方式可能为填上句或下句,给开头句填后半部分,填诗文中的几

个空等;注意复习课本上的,不要看成很大负担。)

6、改病句、句式变换等

六、作文

三、对2002年语文复习应考的建议:

《考试说明》,三年内的高考题,要认真研究,不要放过。

(一)全面复习,夯实基础能力。高考以能力立意作为命题的原则,对我们的总复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科学、更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和鉴赏能力,加强记忆和规律总结,而不能摆花架子或寻求一蹴而就的捷径。

(二)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练之有“法”,除了有训练量的保证外,更重要的是加强题型研究,给学生提供规律性的解题钥匙。(答题方法,比如有1/4的答案来自原文;文章表现手法等)

(三)重视“语用”训练。语言情景题(改病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句式的变换、仿写、选择,语句扩展,语段压缩等等)要有专题突破的措施,总结规律,强化技巧,落实操作性训练的“序”和“量”。

(四)作文训练要到位。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多种形式和内容要顾及到。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即使是如近年的开放式作文,审题不当也很难写出内容深透的好文章;

②关注生活,关注优秀文化传统,关心社会,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其认识能力;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④加强思想修养,进行思想感情训练;⑤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五)对高考写作的一点看法:

1、审题立意放宽,但还要注意审题要准,否则难以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2、写诗歌不好,学生水平不够。

3、高考要发挥特长,写寓言、戏剧等应该是平时比较拿手的,否则不要轻易去冒险。

4、注意拟好题目。

5、注意积累。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要注意引用。比如《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丰富文章内容。

6、记叙文要体现哲理,或以情感人,才符合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这个要求。

7、禁止抄袭。

2002年高考与数学复习

李胜云

一、高考试题回顾

2001年高考数学试卷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贯彻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卷平和清新,达到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在试卷设计上增加了应用性、能力型试题;适当减少了题量,降低了难度,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有利于能力考查;试题切入容易,深入难,让多数人能够人手,但得高分不易,有利于选拔;统一与个性相结合,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适当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主观性试题(即解答题)重在引导考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淡化特殊技巧,减少计算量,增长思维时间,重在理解和应用,突出考查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原则,尺度掌握合适;在试卷结构上,避免模式化的试题排列方式,整卷体现出“新题不难,难题不怪”的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2001年高考数学试题大多数源于课本,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事实上,数学概念和定义极其性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的,课本中重要的例题和习题,或者提供某个重要的结论,或者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或者是更高层次数学命题的具体形式,它的延伸、转化和扩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教材丰富的内涵是编拟高考数学试题的源泉。比如,第1、6、15题,直接考查数学概念;第11题,透过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揭示斜面在水平面上的射影的本质特征。试题改造了外在的设问形式,并未改变原来的思想意图,减少了运算量,着重考查思维能力,体现了试卷的整体设计思想。

突出思想方法的考查,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

数学解题过程是个体的思维能力作用于数学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考生解题的切入点不同,运用的思想方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2001年的试题注意研究题目信息的配置,考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创设多条解题途径,是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区分出考生不同的数学能力。例如理科第18题“求|Z1-Z2|的最大值”,可以用复数的三角形式,由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获得;可以用复数的代数形式,由平均值不等式获得;可以比较复数的实部、虚部,由判别式获得;还可选用有关复数的几何意义,比较两圆的位置关系获得:可以通过解斜三角形获得;还可选用有关复数的模的基本不等式等方法。理科第17题,文科第18题“求面SCD与面SBA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可以作出二面角的棱来探求它的平面角(有正向作法与反向作法);可以平移平面SCD或平移平面SBA;还可以把棱锥补形为正方体。理科第19题,文科第20题“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常规思路是用代数方法证明OA与OC的斜率相等,这个过程有多条路径,有曲有

直,或繁或简;此外,可以推证OC与BF的交点为A,或|AO|+|OC|=|AC|;也可用平面几何推理,推证相关线段相等,或相关角相等,或相关图形面积相等;如果注意到直线AC原点,AC的方程必为y=kx的形式,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把多样的数学思想方法,置于平凡、简洁的数学问题之中,解题方法的选择表现出考生的思维水平,而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敏捷的考生解题过程简便、快捷,减少错漏,展现其较高的数学素养。

3.加强数学应用,体现数学与传统的、现代的文化交融

对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表现在解答数学应用问题之中。2001的试题对应用问题的考查,注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力求真实、自然,又有时代气息。第11题“民房屋顶”反映传统的民风习俗,第12题“网络信息的传递量”显示数学步入时代的前沿,这两题为各类型数学的试卷共用。此外理科第21题,以开发西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体现了我国经济持续方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文科第21题设计宣传画节约纸张的问题,以街头巷尾的宣传广告为背景,是考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反映出数学来源于社会现实,又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本事实。这些应用题的设计和考查,提高了考生学好应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测。

4.注意理论教学,检测考生后继学习的潜能

注重考查数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特别是具有较高思维价值、在相关学科广泛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对于检测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具有重要的作用。2001年理科第20题,以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基本公式为载体,证明不等式,推理过程可以运用分析与综合、比差、不等式传递,或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方法,考查了数学抽象推理的通性通法,突出了对潜能的检测。第22题,在一个抽象函数的背景中,将函数的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以及数列、极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3个设问,分层推进,以抽象的代数推理为核心,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对中学教学的启示

1.教材研究要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和效应

教材首先是学生获得知识结论的“教本”,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积累组成知识整体,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积累增多,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中的纵向联系和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密切,不失时机地构筑知识网络,并在各个阶段逐步扩充和完善,是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一课,其中教材的导言和小结中有很多有益的启示。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展,数学能力在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这是教材的又一个重要效应,许多重要的例题和习题反映相关数学理论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数学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思想精髓,对这类数学问题,通过类比、延伸、迁移、拓广,提高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能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发挥教材的扩展效应。

2.解题研究要重在解题方向和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的过程与解题密切相关,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解题要重在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要善于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或求证)的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提取相关的知识,推动题目信息的延伸,归结到某个确定的数学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解题的行动序列,这就是解题的方向。题目信息与不同数学知识的结合,可能会形成多个解题的方向,选取其中的简捷

的路径,就得到题目的最优解法。解题过程中不断进行这样的思考和操作,将使数学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3.应用研究要关注数学应用的社会价值

解答数学应用问题,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表现。数学应用的研究,要关注生活环境、社会现实、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各个方面,从中提炼出有社会价值的应用背景,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深化、提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参加考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4.推进研究要着眼抽象思维水平的提高

数学活动过程大量的推理过程,人们在发展数学推理逻辑和推理方法的过程也发展了自身的抽象思维。要把握住“数学活动是一项思维活动”的特征,通过多种推理方法的合理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和灵活性;通过对推理过程的合理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和流畅性。

2002年高考生物试题的命题取向及复习策略

穆闯

综合近几年的广东、上海、山西、吉林等省市的多种形式的高考生物试题的命题取向,2002年高考生物试题除兼顾各种能力发展特点外,将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侧重:

1.试题难度将适当降低。教育测量理论认为,对试题难度水平的确定

取决于考试的目的。如果考试的目的是用于选拔和录用人材,就应该努力使试卷的难度值接近录取率。近几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数量年年递增,录取率不断提高,这就必然要求适当降低试题的难度。1999年广东试题的难度值之所以创有生物学科高考以来的新高,一方面是由于出题形式、设问角度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要求理解图形来回答的问题较多,而有关材料分析的试题又是第一次出现,一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另一方面由于生物学科停考多年,中学生物教学受到较大冲击,一些生物学科教师从“心理”到“知识”均准备不足,许多教学中的问题亟待解决,因而造成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物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使试题的实际难度增大,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广大生物教师和教研员的业务水平会不断提高,把握生物教学和复习考试方向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加之学生对新题型的适应,必然会使一些题目的难度值相对降低,这一点在近两年的广东高考中已经体现出来。综合能力测试在我国仍是一种新生事物,正处在试点和推广阶段。从支持和鼓励高考改革的角度出发,试题也不宜过难,应定位在中等水平左右。但由于在高考命题改革的过程中,新的题型、新的角度、新的背景会不断出现,这又对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特别是知识迁移能力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因而在复习中必须重视知识结构,着意各知识间的关联点,在知识网络的联结处多提出问题,抓住现象与本质的内在联系,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2.实验设计含量将增大,开放性题目将日益受到重视如

前所述,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是要考查的生物学能力之一,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有较好的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生物学思维方式,有较强的动手实验能力和亲身体验的经历,因而多年来备受实验性学科的推崇,尤其在奥赛中几乎每年都有。而在过去的高考中,由于受阅卷的限制,这类题目几乎绝迹。在1999~2000年广东试卷中也只在选择题中偶有体现,并且其答案唯一,已基本失去了开放性题目的特点。在2000年山西理科综合试卷中出现设计实验步骤题目,在吉林理科综合试卷中出现不确定答案(答案不唯一)题目。在2001年的广东试卷中,出现实验设计题一道(8分),实验设计方案改错题一道(8分)。在2001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出现补充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的试题一道(8分)。相信在今后的生物高考题中,此类题目或变型题目的比重仍将增大。

3.信息题将以生物学发展热点问题为中心,考查学生自学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生命科学在近几年飞速发展,并且越来越与人们的社会生活

密切相关,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发展,关注生物生存状态和人类的居住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课题。近几年的广东试题都紧紧抓住了这些热点问题,如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污水处理、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等。同时,以课本知识为背景,在给出的材料中求证不符合实验结论的东西,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题将围绕热点问题展开,不仅在其意义与过程上展开讨论,同时也能通过对其科学局限性和可能形成的负面影响的探讨,考查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对问题本质的认识。

4.单纯的生物学知识性考查将让位于多学科、多角度的综合性、能力型题目生物学科本身既是实验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解决生物学问题,

往往要涉及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甚至人文学科等诸多内容,从历史上看,生物学科的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学科的共同进步,因此,随着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综合科目中生物学的比重将会日益增大,以物理、化学、数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把生物学做为背景性、情境性的基础内容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可以预料,在今后高考的诸多科目中,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有关生物学的问题,生物学的发展将为人类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认识宇宙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如何搞好“3十理科综合”高考的生物学复习,本人依据“3+理科综合”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我校高中生物学教学及学生实际,对“3+理科综合”高考生物学复习应抓好的关键问题,谈

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1。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教学大

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双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根据近年来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学习与分析,以及对广州、上海、山西和天津等省市生物学高考试题的研讨,我们把握了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是“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双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水平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具体体现的层次水平。总之,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以知识为载体,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单元课题的复习过程中,我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于知识,找出基本知识点和考点,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合理分散难点,强化知识重点,重视联系实际,关注知识热点。对单元知识的处理要力求做到: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应用点和考查点心中有数。在系列练习过程中力求做到:不猜题、不压题、出活题、无怪题和求实效。当前的高考正处于变革之中,每年都要修订《考试说明》,以便反映当年高考的新动向和具体要求。因此,从《考试说明》的修订内容中可以获得许多重要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复习备考的重点和方向。

2。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卷认真分析近年来的生物学高考试

卷可知,生物学高考的测试目标保持着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考试的内容、题型、题量和整体难度基本上不变,考试热点的重现率较高,同类试题或相近试题年年出现,系列练习中的传统试题也不回避。因此,认真分析近年的生物学高考试卷既有助于把握复习备考的方向,又有利于收集高考训练的基本素材。与此同时,也要看到2001年理科综合试卷发生的一些变化,如进一步加大能力考查力度,增加了STS知识量,增大实验设计、图表分析试题的比例,尤其是命题的素材突出新情境、新材料和新问题。揭示生物学高考命题的新走势有助于我们发现教学和复习过程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地调整复习计划和策略。

3.广泛搜集高考信息近年来,有关高考改革和复习备考的小道消息不断,

各类型学科复习资料泛滥。为了增大高考命题的透明度和抵制复习备考活动中存在的不良之风,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出版发行《考试说明》和一系列有关高考试题分析等专著。此外,《光明日报》、《生物学通报》和《考试》等报刊杂志都及时报道高考信息和提供质量水平较高的复习资料。因此,要重视从各类正规渠道获得准确可信的高考信息,广泛搜集高考研究的信息或复习资料,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同行问的交流与研讨,从而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

4.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1991年版高中《生物》课本中概念性和命

题性知识多,学科间渗透性知识、学科内新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少,教学中需要教师扩展和引申的知识面宽,需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大。因此,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是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在一些单元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透彻,学生听得很清晰,但由于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缺乏有机的结合,学生仍存在着听得懂、忘得快,或者记得住、用不上

的现象。总之,教学中存在着“知识学习不到位”和“能力训练不到位”的问题。

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是: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和活中求快。高考试题特点是:全、小、精和活;考知识、考技能和考综合运用能力。可见,教学实际与高考要求极不适应,这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复习备考活动中要狠抓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特别是在能力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解答问题时达到:常见的试题不出错,不常见的试题努力做,认真反思,减少失分。

5.制定周密的复习备考计划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中,我们将整个复习

过程划分为:分章复习、专题复习、学科间综合与模拟测试、查漏补缺等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5.1分章复习阶段分章复习阶段的时间安排在9月初至12月底,该阶段的复习任务是理清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事实表明,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是不能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为了夯实基础,在高二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上,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课题进行逐章逐节的系统复习。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然后,对于主于知识强调纵向引申和横向扩展,所谓的纵向引申是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均达到“领会”和“应用”的层次水平,所谓的横向扩展是指关注学科问的相互渗透。此外,在此阶段的复习中,要重视检测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奠定基础,要关注学生是否突破知识难点,尽力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扫清障碍。这个阶段的复习应以学生为主,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份单元知识明细表,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领会和应用上,以及本单元内相关知识之间的结点上。

5.2专题复习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加强学科内综合,使知识系统化和形成命题网络(即知识块)。这个阶段的复习实际上是在分章复习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从新的维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在该阶段复习过程中,我们依据高中生物学的主干知识提出: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细胞分裂与生殖、生命活动的调节、环境与生物、污染与健康、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实验、遗传学中的概率统计、图表和曲线图及STS等10个专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测试和讲评,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使学生构建起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命题网络,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专题复习阶段,除完成上述的知识专题复习外,还穿插了高考试卷的各类题型特点、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的专题讲座,并通过边讲边练的形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能,使其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得到显著的提高。此外,在分章复习阶段要求学生课本随身带,读好课本,用好课本,练习时遇到问题和发现漏洞随时拿出课本进行对照和补充。但是,在专题复习阶段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参考资料。选择复习资料必须是质量好、品位高、立意新并备有参考答案的出版物。

5.3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学科间综合和模拟测试阶段,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角度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适应高考试卷中考查综合应用能力的试题。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中学的各门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科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是必然的。在教

学活动中,善于把握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交叉点,做到知识上互相迁移和方法上互相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是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高考中的理科综合主要是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3科知识的综合,因此复习时教师有必要提示学生注意生物学与物理学和化学之间存在的知识交叉点。一般说来,生物学与化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细胞的元素组成、植物体内可循环元素和不可循环元素、自由水和结合水、无机离子和化合物、糖类和脂类、蛋白质、酶、活性肽、抗原和抗体、核酸、ATP与ADP、半透膜、渗析与渗透、化学因素与基因突变、化学因素与染色体变异、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糖代谢和蛋白质代谢、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生命的起源、米勒实验及化学污染与防治等。

生物学与物理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有:显微镜结构及成像原理、物质的扩散与渗透原理、叶绿体色素的吸收光谱、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原理、光能转换化学能的过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理因素与人工诱变、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和X射线衍射、失重或超重条件对植物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噪声和超声波与环境污染及能量守恒和物质不灭定律等。

在这个阶段还要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的题量不宜过多,以覆盖主干知识要点和练活学生思维为宜。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但教师可以不进行全面审阅,由学生自查后提出质疑性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评。通过这种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过程,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到提高,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5.4查漏补缺阶段查漏补缺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和适应高考环境。在这个阶段,我们在认真分析近年来高考试题的重点、特点、热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多数学生尚存在的薄弱环节,自编两套高考冲刺练习题,试卷格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均与高考试题相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通过查漏补缺学生不仅发现良己存在的不足,而且体验和感受到摸拟环境对自己产生的“压力”。在此基础上,同学问通过交流彼此的感受取得经验或教训,从而为学生迎接“3+理科综合”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高三化学复习的几点看法

于建超

今年河北省将实行3+X高考方案,面对新的形势,总感觉无从下手,通过这次学习,对今后的复习有如下的一些看法。

首先应该弄清理科综合的特点通过其它省市几年实行改革的结果来看其特

点有①学科在命题上突出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察。②在命题立意上,不是以知识利益为主,而是以时事热点问题,社会问题,以及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为利益出题,有利于大学学习,利用化学,生物,物理的结合去解决尖端科学。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生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当务之急,即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和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得意识。

其次应该弄清理科综合考试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考试的形式。理科综合考试命题以知

识利益变为能力利益,以问题为出发点,以背景资料(社会,环境保护,高科技等)出题。另一方面知识难度会降低,思维容量会增大,思维跨度大,思维转换频率高,各科考查的知识点变少。因此在以后的复习中应该搞清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如,化学和物理相关知识点有,压强,电,光等。化学和生物相关知识点有蛋白质,糖类等。

另外综合试卷的类型主要是拼盘性质的,可分为:三科知识放在同一张卷中,三科

知识放在同一道题中,用一科知识去解决另一学科的问题,这样三个层次。从难度上讲,容易题占20%,中等难度题占70%,难题占10%。

所以,在指导今后高三的复习中应该做到“三不变”“三加强”

“三不变”

1.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变

基础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研究过程,知识本有系统性,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寻找这些规律,同时复习面应该更宽些,不能存侥幸心理.如果有一点知识漏洞就有可能出问题,例如2000年理综考查了纤维素制硝化纤维,核糖等,2001年考查了糖类制酒精的方程式的书写,2002年春季高考又涉及了有关工业生产(炼铁)的知识,因此在今后的复习中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2.抓纲不变

高考命题依据大纲但又不拘泥于大纲,现行高考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基础知识就来源于课本,但实际问题又不拘泥于课本,因此要学生能更好的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把知识点挖掘的多么深的问题,而是知识面覆盖是否全的问题和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问题,例如,2000年试题涉及的熔融盐燃料电池,就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的问题。

3.抓学科内综合不变

现行3+X考试模式主要还是学科内知识综合,因此在复习阶段应该搞好高中阶段所学的几大块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学科间综合放在后面综合训练中解决就可以了。

“三加强”

1.加强各学科间横向联系

①现任教师应该有大学科思想,抓住各学科的思想和方法,从研究科学的角度分析,

强调学科间渗透,交叉,融合。教学过程中应先让学生把基础知识抓死,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驾驭知识并能用一科知识解决另一科的问题。另外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

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引导学生适应思维跨度大引起的思维障碍。

②各学科老师应相互沟通

a.知识上的沟通找出化学生物和物理的交叉点。

b.教学过程中各学科教学进度上涉及到相关内容时尽量保持一致。

c.在学生情况上的沟通,最好成立理科备课组便于讨论问题分析进度。

2.强对社会实际问题的关注

基础学科主要应用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理论和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因为现阶段高考命题往往以现实社会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真实地模拟现实,体现人文精神。例如2000年化学题就有自然现象,能源,环境,生态平衡等。

3.加强3+适应性训练

3+适应性训练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跳跃性大,难以适应的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和思维方法上去适应当前考试的需要。

以上看法有不同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关于文科综合考试(历史)的几点认识

崔银锁

一、关于考试说明

今年的考试说明(历史)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题型示例略有调整,常规选择题和系列选择题都要有,今年的考试说明还重提了材料解析题、历史地图题、“洋务运动”类型(开放型)的问答题。在近期的历史复习过程中、应注意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系列选择题基本类型

恢复高考以来,历史高考已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改革,即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综合能力立意,突出表现就是以问题为中心。

1、基本概念类型为中心问题。

如:科举制、罗斯福新政、门户开放政策、片面最惠国待遇等。要重点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重要结论类型为中心问题。

此类型在试卷中占的比重最大,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性质、作用、影响和教训等都属于历史结论,应当认真掌握。象近两年高考试题中的“教育题”、“改革题”、“农业题”等都属此类型。故应加强专题史的复习和训练,但要有重点,不能胡子眉毛一齐抓。

3、材料图形类型为中心问题。

包括文字(古文、现代文)材料、表格、数据、简图、历史地图等。

4、重大历史事件类型为中心问题。

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若干个历史史实构成。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就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又包括制度和市场两个内容。

5、重要规律类型为中心问题。

特别要重视代表进步方向的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科学的规律。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式题型

1、单科综合中心问题式常规选择题。

2、跨科综合中心问题式常规选择题。

3、单科综合中心问题式系列选择题。

4、跨科综合中心问题式系列选择题。

5、中心问题式非选择题。包括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混合题型(史地政两科或三科综合)。

四、以问题为中心的基本考向

1、不求知识覆盖面,否定知识立意。

2、在时空跨度中综合。

3、在专题中综合。

4、在现实情景中综合。

5、在理性认识中综合。

6、层次不深,注重三基。三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理论观点。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结论、特征、概念、线索和过程。

五、学生应具备的理论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转化,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现象和本质,事物相互联系的原理,前进性与曲折性,必然性与偶然性,规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两点论和重点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和政治,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及阶级分析的方法,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

3、其它。

社会的重大变革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观点,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来制定党的政策和路线,利国利民和强国富民,民族团结自立自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改革和探索创新,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相互吸收,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继承与发展,古为今用,三个代表思想,和平与发展,与时俱进等。

关注社会热点抓基础重能力

——关于地理学科2002年高考复习几点认识

耿百川

一、认真学习与研究考试说明

1、《考试说明》让高考更透明,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高考改革稳步发展,稳中有变,不会有大起大落的感觉。

2、考试范围(见考试说明):不回避重点、焦点、热点,不出偏题、难题,文综考试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

3、命题指导思想: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新观点,如更注重人文地理的考查,再如“地理系”改名为“环境系”“资源与环境系”等。

(2)关注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如经济调整、科技大会、中国入世、西部大开发等问题。

(3)注重培养学生用所学地理知识去分析、考察、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考能力与考知识的关系

高考已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高考就是要考查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考不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一般来说,知识掌握的越丰富,能力也就越强。

(2)高考是对中学所学知识的抽样,没有知识覆盖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要有技巧,要掌握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如时区、日界线、地形图、等高线等。

(3)高考所考能力是一般高中生所能达到能力水平,如读图判图能力。

(4)所考能力是在笔试条件下所能体现的能力。(象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能力在笔试条件下是不能做到的)

5、地理高考的十项能力要求:

(1)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识记重要的地理数据;了解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

(2)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

(3)掌握我国区域地理特征及差异;掌握本《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

(4)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5)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

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

(6)认识和理解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的国土开发和整治措施。

(7)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运用所学的地理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观点,运用地理事实材料,简明地推导或定性地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

(8)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

(9)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10)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地理计算或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

二、突出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

基础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是地理学的本质特征,研究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地理事象的重大变化以及对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是地理学的时代特征。地理总复习过程中,抓住这三个特征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例如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华北地区淡水供应紧张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和时代特征。

在突出基本特征、本质特征、时代特征的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和灵活运用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密切联系的某些知识点,现行教材和九省一市实验教材公共交点的、最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基本原理,即主干知识:

(1)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区和日界线;(2)等高线和比例尺;(3)大气热状况、大气运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与季风气候的形成;(4)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海洋盐度、洋流的分布规律;(5)季风气候与河流补给、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资源分布之间的联系;(6)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物质循环之间的联系;(7)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主要地形、地震、火山分布之间的联系;(8)气候类型的分布与自然带分布之间的联系;(9)水热分布状况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分布规律之间的联系;(10)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布局之间的联系;(11)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生产布局之间的联系;(12)城市区位因素与城市布局之间的联系等等。(13)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与可耻需发展

三、狠抓地图教学,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各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总复习过程中特别强调熟练解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及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像,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结构,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选择题进行换向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法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通过各种读图、填图、绘图、分析示意图题型训练提高应变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例如将教材中有关时区的划分和区时、日界线变更的计算都反映在一幅新颖的总图上,并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就会达到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若已知北京时间是5月1日上午8时,可计算出伦敦时间是5月1日零时(北京位于东8区时,伦敦位于中时区,减去8小时);东京的区时是5月1日上午9时(东京位于东九区,加上1小时);此时,全球是4月30日和5月1日的日期各占一半(当东8区是5月1日8时,伦敦时间是5月1日零时,东12区是5月1日12时,西12区是4月30日12时,两个日期恰好平分)。

四、密切关注人口、资源、环境三大热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唤起自主人文意识

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约16亿。1999年10月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60亿。我国解放初人口只有5.4亿,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达到12.9亿。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要实现人类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地理总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题知识整体结构,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同时唤起学生自主人文意识。例如: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森林被大量砍伐,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削弱,此外排入大气中的氟氯烃严重破坏臭氧层,所有这些都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产生的严重后果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造成严重的后果,世界各国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保护臭氧层。类似上述专题知识整体结构还可以建立的考点内容有:(1)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的措施;(2)我国人口增长与人均自然资源的变化带来的后果及解决的措施;

(3)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冬季断流形成原因及解决的措施;(4)西部开发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措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5)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保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措施;(6)华北地区沙尘暴盛行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等。

敬告读者

今后往《教育科研通讯》投稿,请用电子稿件,使用“Word”软件编辑,编辑格式如下:纸张:16开纵向页边距:上下各2厘米,左右各1.8厘米题目:黑体小二号加粗副标题:楷体四号作者名:隶书三号正文:宋体5号

文中一级小标题:楷体四号加粗文中二级小标题:宋体 5号加粗

把握“文综”试卷特点,搞好政治课复习

李超峰

一、高考文综试题的变化及对政治课复习的要求:

1、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及要求。

(1)立意:强调“能力立意”和“问题立意”。与3+2考试相比,能力要求有了较大的扩展,这种扩展表现为:阅读理解文字、图表的能力;选择、组织材料,构造习题的能力;从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中获取知识,并联系学科学习的能力;分析社会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过程,并表达自己的体会、认识、见解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政治课的复习当中,注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2)背景材料:一是注重从当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普遍关心的问题中去组织背景材料,创设一个更为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解题情景。二是广泛的时用图、表作为背景材料。同原来的3+2考试相比,背景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大,不仅包括时政热点,而且包括当前人类社会人们所关注的所有重大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关心重大的时政问题,关注当前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3)设问大多遵循“入题容易,深入难”的命题思路。避免学生思维被卡死、吓死在某一问中。同时设问围绕某一背景材料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构成一个问题链(一材多用)。这一变化对政治课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运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注重对知识内在联系的整理、复习。

(4)标准答案中的主观试题鼓励创新,有些题目的评分标准中明确提出“考生如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其透露出的信息是学生自由思考,发表个性见解的行为正在受到肯定。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复习中不能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应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头脑要灵活。

2、试题类型的变化及要求:

(1)题型的变化。与3+2高考试卷相比,综合能力测试卷的题型更加简约,只有两大题型:即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而且选择题的全部以单选的形式出现;主观题也是以简答题为主的论述题,设问更详尽、更简洁。总体难度有所降低。

(2)分值的变化。选择题由原来的2分,变为现在的4分,使考生的心理压力自然增大,紧张程度增加。尤其是一些优秀学生,往往对一些简单的题加进一些主观因素,考虑过多,反而容易出错。总之,考试的风险性、偶然性和投机性增大。

这些变化,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思维更加严密,判断更加细致。

二、搞好政治课复习的对策:

1、重点抓好主干知识的复习。文科综合试卷不强调知识覆盖面,考察的大多是知识结构中的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即学科主干知识。因此复习中必须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注重复习效率。如果仍和原来一样不分主次,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由于文科综合命题多采用专题合成的方式,所以专题化色彩浓厚。针对这一命题思路,政治课复习必须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结合年度的热点问题整理成专题讲座,理清线索、把握中心;认真设计专题训练试题,在实际应用中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注重把握基础知识。综合能力测试特别强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有的还要求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认识、体会。在复习当中,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发生在身边的众多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强调学生对课本知识一定要加强学习。注重知识的内涵,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知识的应用条件、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是联系实际的前提。

3、强调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从文综试卷来讲,有大量的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试题,因此在复习课重要增强综合意识。首先是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注意对课本知识的迁移,不能死记硬背,使学生知道高考怎样考知识,应怎样去掌握知识才是最有效的。学会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去分析。学科间的综合也是如此。

4、注意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信息。从文综试卷来看,试题采用了大量的文字、图表作为背景材料,并且每一句话都包含有一个甚至多个有效信息。学生只有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合理依据,推测事态发展趋势,才能得出正确答案。“答案就在材料中”。因此,在复习当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阅读材料,学会阅读图表,形成自己答题的依据和条件。可从阅读课本材料入手,然后专门设计一些体例加强训练,使学生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思维中去挖掘信息。

三、加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答卷方法和应试技巧的训练。

在由原来的3+2考试变为现在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后,在答卷方法和应试技巧方面也有一些变化,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1、思维的跳跃。表现为某些题如果放在单科考试当中并不难,但放在综合卷中,学生就感觉有点难了,这就是因为存在着一种思维的跳跃问题。学生平时的学习都是按单科知识、一种思维组思考问题的,往往会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在备考的后期加强这一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形成新的思考方法,由不适应变为很适应。

2、分值和题型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选择题分值地增加使偶然性增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必然增大,为了增强准确性,有时学生会考虑的很多,把很容易的题考虑得很复杂,反而容易出错。这就要在训练中一方面真正使学生做到严谨、细致,另一方面则要是模拟题尽量的贴近高考,使学生了解新高考的特点,不做无畏的失误。

谈高考英语试题的变化趋向及高考复习对策

孙荷芬

2002年是我国高考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的一年。在2001年的基础上,2002年全国又有13个省实行了高考“3+X”科目设置方案,高考英语中增设了听力考查,平稳地实现了高考题型改革的过度。

一、“3+X”考试改革的核心

新一轮“3+X”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更加重视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无论是科目设置的改革,还是命题指导思想的改革,都集中体现了这一点。

那么如何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呢?中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中对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规定,这是学生在中学阶段应掌握的知识内容。能力考察的重点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高考在测试考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同时渗透思想素质的测试内容。目前的做法是通过提供国际,国内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或现象,或近现代中国及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让考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来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是间接测试其思想素质的一种办法。

二、高考英语试题变化趋向

近几年高考英语科命题也与其他学科一样,不断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试题,纯知识性和纯语法性的试题逐渐减少。

(一)卷面配置变化

1、2002年全国又有13个省实行高考“3+X”科目设置方案,高考英语科中增设了听力考察,分值为30分,并计入英语科考试是总成绩。这一调整无疑是会对中学英语听力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卷面减少了单句层次的选择题,取消了语音知识题、补充对话题和单词拼写题。另外,单项选择由原来的20题削减为15题,分值也相应调整为15分;完型填空由原来的25空减少至20空,而分值由原来的25分上升到30分。

(二)命题侧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分析2001年高考英语试题,可以看出其试题更加侧重考察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以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具体题型为例加以说明。

1、单项填空

近几年语境对话在单项填空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目的就是强调语言测试的交际性原则,加大对学生交际能力的考察力度。具体考察方式和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考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运用词汇的能力。

——Write to me when you get home

——_______.

A I must

B I should

C I will

D I can

(2001年春季高考第6小题)

该题是一道检测情态动词用法的填空题,通过比较四个选项,C选项will最符合该对话的语境。

②考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例:——Did you remember to give Mary the money you owed her?

——Yes,I gave it to her____I saw her

A while

B the moment

C suddenly

D once

(2001年春季高考第14小题)

根据分析,该题的正确选项为the moment,意为“一……就”,其相当于as soon as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其他选项,while表示一段时间,不合题意;suddenly词义为“突然地”;once 意为“一旦”,这三个选项从词义和用法上均不符合该对话的语境。

③考察在特定语境中准确运用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

——Good morning,Grand Hotel.

——Hello,I’d like to book a room for the night of the 18th and 19th

——_____.

A What can I do for you ?

B Just a minute,please.

C What’s the matter?

D At a service

(2001高考试题)

该题考察请求帮助的交际用语。“What can I do for you?”是提供服务的礼貌用语;“W hat’s the matter?”是“怎么啦?”;“A t one’s service”意为“听某人吩咐”。通过分析,只要C选项符合该对话语境。

2、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题的特色可以用八个字加以概括:精心选材,科学设题。设题中各选项一般均属同一词类,且意文相似,长短相近,单独地填入句中也可能符合语法要求,但只要将其置于上下文中,便可发现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语境。

通过分析2001年春季高考试卷中的完形填空(是一篇夹叙夹议文)和2001年秋季高考完形填空题多从文章内容,行文逻辑、文章结构,词语斟酌角度进行命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

3.阅读理解。

①高质量地完成阅读理解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足够的词汇量和对已学语法知识的灵活运用,而且还需要对西文文化背景、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了解。例如:

NMET2000年秋季高考题中的阅读理解E篇是一篇科普短文。该文主要介绍了有关美国迈阿密市Mark Shantzis建立废品回收利用系统装置的事情,突出了命题者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培养其环保意识的命题意图。还有2001年秋季高考英语阅读理解B篇“爱斯基摩人的圆顶冰屋”是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好选材。因此,多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是非常必要的。

②阅读量继续加大,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2001年阅读理解题总阅读量为2043个单词,阅读参考时间为35分钟,要求考生阅读速度达到58.4wpm。对考生单位时间内处理

信息能力的要求较2000年又有进一步提高,呈持续上升趋势。同时,2001年阅读理解题在不违背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前提下,挖掘题型潜力,认真选材,精心设题。在规定的词汇范围内,通过加大信息量、干扰成分、词汇难度和提高语篇要求来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③NMET2001阅读理解的生词主要体现在大纲不作要求的生词、由构词法产生的生词及有新义的熟词。2001年高考中考纲上未列出的生词多达43个(不包括人名,地名),生词出现率约为2%,低于大纲指标3%。今年阅读理解题中还有32个词是熟词的派生。合成、转化及13个有新义的熟词、对这些词的理解,体现了考生的阅读能力。

4、书面表达。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情景写一篇100词左右的短文。提供情景通常采用图画,图表和提纲等形式。

当前英语教材,教学方法和测试正在全面贯彻英语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即运用英语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1年秋季高考英语试题中的书面表达题的写作内容反映了当前学校实施减负后,学校生活发生的变化。这一命题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该试题内容提示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而不是文字说明,这样可避免学生将中文生硬地译成英文,并为考生提供了思索,识别和想象的空间。

三、高考英语复习对策

1、如何提高听力能力和做好听力测试

①加强“两读”注意积累

“两读”指的是阅读和朗读。同学们常常遇到对单词意义的词境判断差,猜字的技能技巧低,主要内容抓不住,重要细节捕不牢,语法规则不扎实,背景知识太狭窄等问题。外语学习者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阅读训练。因为阅读是外语学习的重要的“输入过程”,也就是积累过程,有了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输出过程”中得心应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分析判断等能力。在阅读时,应有目的选择相关读物,同时尽量能做到分类阅读,即使题材和体裁分样化。分类阅读能够在短时间内把握文体的特点,有利于掌握短文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迅速子解全文大意。这有利于在听力训练中推断能力的提高。

要加强“朗读”即出声的阅读、听读、听说不分家。对学生而言,课本就是很好的材料。一些著名演讲和短小精悍的英文也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朗读和阅读一样,贵在坚持,不可间断。这样便会解决普遍存在的语音辨别能力低,语流的连贯能力弱,不同口音的辨析力差等问题。

②把握特点,捕捉信息。

一般来说,英语听力测试主要考查获取事实性具体信息的能力,这些问题大多以when,who,where,what,why,how等疑问词的形式出现。该部分主要包括某事的细节,数字与计算(时间,价格等)地点与方向,身份与职业,计划与打算等。这些细节的考查往往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即两人“一问一答”的谈话。由于这类对话长度较短,往往只播一遍。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倾听第二个人的答语或问话,以便从中获得回答题所需的信息。

关于短文和独白的测试,要求考生掌握所听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大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