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

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

第30卷第1期清 华 大 学 教 育 研 究 Vol130,No.1 2009年2月TSIN GHUA J OU RNAL OF EDUCA TION Feb.2009

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

胡莉芳

(中国人民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室,北京 100872)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它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儒家教育传统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知类通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通识教育;儒家教育传统;君子不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9)01-0034-04

中国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成就,所形成的教育智慧,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传统,其中既有中国人所特有的东西,也有普遍层面的东西。通识教育这个概念虽然是一个舶来品,但是通识教育精神、通识教育内容却属于中国教育传统中所具有的普遍层面的东西。孔子本人就是一位伟大的通识教育家,他非常清楚地描述了通识教育的价值。①孔子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②我们应该研究和继承儒家的通识教育思想,从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中找到自己的根,开发其当代价值,为中国大学开展通识教育提供民族的、文化的根基。

通识教育产生于20世纪,是回应工业社会挑战的产物,美国是通识教育的大本营,他们对通识教育理念、课程和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学者们争论较大,罗索夫斯基甚至宣称:“广泛地被接受的理论并不存在……没有唯一的真理”③。虽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识教育还是具有核心内容的。从社会而言,通识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奠基工程,通过核心课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形成社会凝聚力;从教育本身而言,通识教育目的是实现知识的通达、平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拟从学习的广度和人文精神,以及全人的发展这些通识教育基本要素出发来探讨儒家的通识教育思想。

一、君子不器———儒家的培养目标是君子,不是工匠

孔子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君子,其中重要一条是“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不器”,④指君子的知识结构应该宽广,不能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并以“修德学道”为最重要。“成

收稿日期:2008-09-17

作者简介:胡莉芳,江西上饶人,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编辑,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大学发展战略等.

①丹尼尔?法伦.大学理念的持续与变迁[A].黄俊杰.大学校长遴选———理念与实务[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4.

②林安梧.孔子的六艺之教就是通识教育[EB/OL].http://ww https://www.doczj.com/doc/a13106875.html,/newsdw/1-5/kzly.ht ml,2008-05-10.

③转引自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4.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儒家思想中这种“君子不器”,求综合之精神,与通识教育反对知识的零碎化,平衡学科的专门化、职业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也谈到了儒家“君子不器”的思想,他指出,“‘君子不器’这个根本的原理告诉我们,君子是目的本

身,而不只是作为某一特殊有用目的的手段”①。韦伯直接指出儒家“君子不器”的思想就是要培养具有

通才的“绅士”,这与通识教育或自由教育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君子是学“道”和行“道”之人,志在治国平天下。君子不是工匠,应该脱离生产劳动和具体事务经济,要研究和掌握治国之道。而那些技艺或生活本领不是没有用,只是有小用,所以,君子不应该学这些。《论语?子路篇》曾记录了“樊迟请学稼”的事情,在孔子时,政治不好,礼乐行不通,樊迟请学稼圃,意思是在讽劝孔子教民稼穑,这样对民生也有益处。但孔子不以为然,“焉用稼”,是孔子勉励弟子们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学问,要致力于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业,不要分心去种谷种菜。另一个例子来自《论语?子罕篇》,太宰问孔子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回答说由于小时候穷苦,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真正的君子是不会有这样多的技巧的。这段话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孔子反对君子去学一些具体的技艺,君子应该去学“道”和行“道”。

子夏曾经解释了君子和百工的分家:“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工人们居住于制造场所,只是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学习是要获得那个道。君子之学的要点在学道,在于德性和品质的提高。这样的学当然不注重专门的技能(如稼圃),称之为“君子不器”。

推崇“通士”,提倡做学问做人上的通权达变。自孔子以后,儒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君子不器”的思想,提倡“通士”或全人教育。《荀子?不苟》说“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在这里,通士的“通”具有应变、变通的意味。东汉思想家王充对“通人”进行了更全面深入的论述:“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死记硬背儒家经书的“儒生”只是“鹦鹉能言之类也”②。王充认为通人与不通的对

比,有如学养上的富人与贫人,“通人”具有胸怀百家,能治能言的素质,而又“通明博见”,“知古今之

学”。③其实,孔子对自己人生进程的自述也反映了一种博览古今、随心所欲的教育理想,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到了七十岁,便可以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了。

“通人”通情达理,知行合一,博闻强识于古今中外。这种人生,既要在做人做事上求通,又要在做学问上求通。通识教育正是对现代大学教育过度专业化、知识被严重割裂的一种反制,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生的基本素质。可见,“通人”的境界与通识教育的涵义是相通的,既要做到人生的练达,又要在学问上求通。

二、“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儒家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促进了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形成

在距今约2500年前,古希腊的先哲们就很重视道德的培养和追求“善”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真正的人的生活特征是美德,而美德就包括智力和道德两个方面,自由教育应该从智力和道德两个方

面使人具有美德。④因此,古希腊时期,公民道德就是自由教育的核心之一。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功利主

义、拜金主义盛行,信仰、理想和传统价值的精义已经很少有人理会。于是,20世纪初通识教育在美国诞生,正是要重振西方文明,对抗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沦丧,恢复伦理与道德原则,以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哈佛大学的两次课程改革体现了通识教育对道德和传统价值的重视,1945年的《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

?

53?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①②③④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 ].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186-187.

王充.论衡?超奇[M ].

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 ].北京:三联书店,1993.47.

钱冬生.Liberal Education 与General Education 的联系与区别[EB/OL ].http ://w w https://www.doczj.com/doc/a13106875.html,/newsdw/1-4/lgqb.ht ml ,2008-04-06.

阐述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就是这四种能力之一;70年代,罗索夫斯基制定核心课程,提出了五项“合理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要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伦理的问题”。①因此,“道德思考”成为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六大领域之一。儒家教育

主张“德育为先”,德行是孔子通识教育的核心。②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的人”是分层级的,学养最高的

是圣人,居中的是君子,君子之下是士人。圣人的标准太高,于是君子成为“道德的人”的标准。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遵循礼节行事,为了保持仁德而不会迷恋于衣食俸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通过对君子和小人言行的比较,突出了君子的仁德,体现了孔子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会盲目地去附和别人,而是在理性地尊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团结他人,小人才盲从附和,结党营私。孔子感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对于他的弟子,孔子辅导他们好好地做人,养成道德的人。从孔子对“子路问成人”的答复,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道德教育思想,“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只要不见利忘义,不见危而逃命,贫困久了也不会忘记平时的承诺,就可以“成人”,成为“道德的人”。

儒家非常重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在以培养君子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中,道德教育居先,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处于服从地位。《论语?述而》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中看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道和德居于前列,学的首要任务是“志于道”,最后才是“游于艺”。《学而》篇中的记载也反映了孔子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年纪小的人,在父母跟前要孝敬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要敬爱兄长;寡言少语则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也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以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再去学习文献。可见,在孔子那里,孝悌、诚信、博爱、仁德等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是排在文化知识学习前面的。

孔子最重视通过诗、礼、乐等科目来实现道德教育。这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张哲学与修辞学学科有责任去促进公民道德相一致,这些基本的教育观念与后来的通识教育理念是相通的。

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儒家崇尚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经典教育

儒家崇尚人文精神,重视人文经典教育是“君子不器”思想的逻辑演绎,与君子的培养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就像金耀基在《从传统到现代》中写道的:“儒家思想的基本性格是人文精神……君子是人文精神的实际代表。而人文精神则是一全幅的展现,而不能落于一技一艺的,故君子必然是一通儒(一物之不

知,儒者之耻),而不是一专才,因一为专才,便无足观了”③。君子、儒者必须广学而博识,中国传统知识

分子都以“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为自己求学为人的座右铭。因此,儒家传统是崇尚人文精神的,人文精神就是对天文、地理和人事的全幅反映,它不局限于某一种技能。现代社会,人们希望通过通识教育传承人文知识,弘扬人文价值,培养人格和知识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和“有教养的人”。儒家重视人自身的存在价值和文化价值,重视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弘扬文化,强调学生素质和广博知识,培养“完整的人”、“有教养的人”思想是一致的。

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教学内容宽广。长期以来,儒家教育内容包罗万象,没有分科,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是礼、乐、射、御、书、数,基于培养知识宽广的君子的目标,他更重视诗、礼、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最终一以贯之归于“仁”。孟子主张教育内容是“由之以孝悌之义”,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荀子强调诗、书、

?6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①②③罗索夫斯基.罗索夫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A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55.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00.

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3-14.

礼、乐、春秋等儒家经书的学习,并且,他非常重视乐教,认为音乐是表达人的快乐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①。因此,从教学内容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孔子向弟子传授《诗》、《书》、《礼》、《易》、《春秋》,还是明清时期的《四书》、《五经》,都是以培养贤能之士的人文素养为目标,包括德行、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直到19世纪末期才逐渐加入了政法、农经、工商等学科,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忽视自然知识和生产技能成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被批判的焦点。

重视人文经典教育。人文经典凝练了无数古圣先贤千百年来的理性、意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从先秦到明清,儒家对人文经典的重视一以贯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也是从明初到清末五百多年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五经”是儒家作为研究基础的古代五本经典书籍的合称,孔子亲自对它们进行了编辑或修改,最早有六经,它们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和《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六经之教完全是一种经典教育,是通过对经典的研习来传承道统和学统以及实现对全人之培养。与六艺相比较,孔子更重视经典的教育,把以经典为核心的人文教养与文化传承视为教育的

基本内容。②后来《乐经》失传,其他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尔雅》、《孟子》,总共十三经,“十三经”是儒家经典,也是儒家教育基本的教学内容。

“四书”的整理始于南宋大儒朱熹,他认为“理”存在于儒家经典之中,“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要求学生熟读儒家经典,读经典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而主要在于领会经典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朱熹对儒家经典进行修订和整理,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传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儒家教育其实就是一个人文经典教育,几千年来,经典教育涵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居功至伟。

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主体部分的儒学,重新诠释和挖掘其价值,关乎中国教育的前途和未来命运。只有我们具备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对儒家传统进行现代诠释,承续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国教育思想的生命之树才会长青。当前,高等教育的商品化、功利化和“麦当劳”化正在侵蚀大学的肌体,金钱、效益、速度、消费和享受等概念渗透到大学办学过程中,使教育限于浮躁和浅薄,学生缺失历史感和社会责任,通识教育面临一系列挑战。为了回应这些挑战,我们不仅要向西方取经,更应该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换言之,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The Conf ucian Idea of G eneral Education :

Evolution of its T raditions and its Modern Interpretation

HU Li 2fang

(I nstit 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Conf ucianism lies at t he core of Chinese educatio nal t raditions.Conf ucianism contains rich ideas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encap sulates it in t he goal “jun zi bu qi ”,which means t hat a man of honor should be versatile.This goal also means "zhi lei tong da ”,which means to achieve academic ex 2cellence as well as personal integrity.Toget her ,t he two p hrases emp hases an education in t he humanis 2tic classcis and also in et hics.This st udy argues t hat contemporary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 2sity should take roo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 nal ideas ,and also absorb western educational ideas creatively.

K ey w ords :general education ;Conf ucian educational t raditions ;a man of honor should be versatile ?

73?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①②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56.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2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