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美国高盛

解读美国高盛

解读美国高盛
解读美国高盛

解读美国高盛(Goldman Sachs)战略

胡志越

引言

我叫胡志越,由刘永佶老师与杨思远老师安排,现将尘封已久的《中国石油战略研究》部分推出,在北京经济学博士论坛与大家共同解剖美国高盛战略并愿为有关未来中国社会的微观经济领域的整顿,提供充分必要的佐证。

第一部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高盛“整顿”中国石油工业

一、时间巧合?还是历史宿命?

众所周知,1999年5月8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中国政府对此“最强烈抗议”,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承担责任。北京、上海和西安等地的热血青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美国的行径。或是时间巧合?或是历史宿命?美国高盛集团“整顿中国石油工业”恰好锁定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间坐标上:1999年5月8日。

美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当天,高盛集团赴中国的首席谈判代表、高盛集团欧洲重量级人物、高盛集团股本市场部董事总经理保罗·申培立(PAUL SCHAPLRA)在意大利机场经过多方核实,在获得“中国方面认为谈判只能成功,没有退路”的承诺下,开始了美国针对中国的历史行动——目的明确:拆分具有中国社会经济基础之美誉的石油石化工业。保罗·申培立回忆说:“正好在决定聘任细节当口,北约轰炸了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我持意大利护照,当日正要飞往北京。而北约的轰炸机是由意大利起飞的;所以,一开始便不大妙。即使是客户方面对这事也多少有些敏感”。“客户方面”当然是指中国方面。他表示:“这是我在中国参与的第一笔交易。既然情况已差到不可再差的地步,往后情况只会改善。”

美国高盛集团高级谈判代表为何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际,如此自信的飞往中国?其背景究竟是什么?其结果又是什么?

二、可悲又可叹的历史镜象及其结果

1998年,石油工业被上层建筑领域强制拆分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此方案依然出自美国之手);

1999年4月6日,《朱镕基总理与克林顿总统会谈》中说:中美两国元首互访期间在能源和环境问题上达成的共识正得到落实,双方将在环保和能源领域签署一系列合作协议并愿意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中美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的互利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果——简言之,就是允诺美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与工业垄断资本集团对中国石油石化工业进行“整顿”;于是,换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的联合声明:美政府“坚定支持中国于1999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以,历史呈现出高盛高级人物在美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际,风尘仆仆从意大利起飞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瓜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可悲又可叹的历史镜像。

谈判过程中,高盛方案“整顿了”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将包括著名的大庆油田、新疆油田等20多个油田中的10多个油田一并作价帐面总资产4000亿人民币且计划海外上市;另外,将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剥离,划归中国

石化另行海外上市(说明: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是中国石油工业二十一世纪重点勘探且必将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重要地区)。

瓜熟蒂落:1999年11月5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从事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管道运输、销售等业务,所属成员企业50多家。旋即,19 99年11月15日,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双边协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代价竟以石油石化产业的美国公司之整顿而一锤定音。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中国终于成为不具备市场经济地位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距高盛整顿中国石油工业获得全胜仅1 0天,中国社会发生了沧桑巨变——以此为标志,中国社会全面跨越社生产资料公有制底线。

“将黑发人谈成白发人”的入关谈判中,美国实现了通过国际垄断资本集团控制中国最优良产业链的历史目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法律文本中依然采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这个老企业名称,CNPC就是现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油股份的母公司。美国高盛集团“整顿”中国石油石化工业是美国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内涵。对此,既得利益官僚群体保持高度的历史静默,向中国社会隐瞒了这个惊天的秘密。后来的事态发展:中国政府出面,各大油田必须交出权力,构建新的企业架构;附属公司全部取消,改为企业分支部门管理,3000 个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采用一个总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由北京统一管理。所有资本开支均由总公司统一做出决定。1999年夏季300个分支机构经理应邀前往北京得到允诺,其负责人可获得认股权证作报酬及管理层反购并交出经营权,(300多位高层领导将以期权方式得到75%的报酬)。此方案将中国各大油田沦落为中国石油的油气生产基层小队,失去了所享有的高度经营自主权,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早期社会主义所建立的石油工业制度体系随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而被全面废黜。

2000年4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次日,在中国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为高盛集团炒高世界油价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

三、美国长期与短期的世界石油战略究竟是什么?

美国长期与短期的世界石油战略选择在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用以全面私有化中国、短期快速全面地炒高世界石油价格、面向未来则快速打压世界石油价格。换言之,高盛石油战略必须完整体现美国国家核心利益,短期获利不得危机美国国家安全。

2002年12月,美国总统布什任命高盛董事长斯蒂芬·弗里德曼为白宫经济顾问,亨利·保尔森(Henry Paulson)接任董事长。2004年1月,美国华尔街金融界最新权力榜——高盛董事长亨利·保尔森居榜首——高盛的显赫足以影响世界。其举动代表了美国政府短期或者长期的战略走向,深入解读高盛方案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为重要。

亨利·保尔森曾说:高盛一直参与中国经济转型并发挥了一定作用,1997年,牵头经办中国移动通信首次公开招股活动,是中国第一个民营化案例,是当时亚洲地区除日本外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尽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该次上市招股却受到了国际投资者的热烈认购。高盛在中国石油的首次公开招股交易中担任主承销商,该项交易是中国国有能源企业进行的首次民营化交易,中国石油目前成为世界级的一体化能源公司。此外,高盛在中国金融机构首次向国际投资者发售股票的中国银行(香港)的民营化交易中担任了主承销商。就是说:高盛的历史任务——代表美国政府长期从事私有化中国的工作。

高盛狂捧中国扩大在世界石油市场的资本性投入——是否在唱衰中国经济?

高盛究竟要对中国石油工业何为?是短期投机性炒高世界油价获得最大资本收益还是长期战略性炒高世界油价而违背美国国家总体战略?可以肯定:这个华尔街金融投资公司,短期投机和长期投资都是它既定不变的战略。短期投机获利而长期要符合美国国家利益是它时刻都要恪守的基本原则与为国家服务的行业道德操守。

2003年,高盛经济学家米尼克·威尔逊撰写《与BRICs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报告,预测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英文简称BRICs)作为经济实体,将在2050年前超过西方发达六国(简称G6,即美、日、德、法、意、英)。2004年2月,威尔逊表示:“中国经济总量未来4年可能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2039年超过美国。中国经济发展不会受制于目前石油、煤炭和电力等能源缺乏的困境。资源自给自足并不是核心问题;资源问题可以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他说:未来发展中,巴西和俄罗斯的前景令人担心。他认为俄罗斯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更多地依赖资源(譬如石油)等因素,而使更快的发展受到阻碍。

由是,我们得到来自高盛的三个暗示:

其一、高盛暗示中国通过资本扩张完全可以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其二、高盛暗示低油价依然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时代特征;

其三、高盛暗示美国最终会选择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

第一个暗示是一个阴谋的暗示,企图长期套牢中国经济;第二个暗示是一个阳谋的暗示,短期炒高油价是诱使俄罗斯持续对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然后将世界石油价格打压下去,低油价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并实现长期打压俄罗斯的战略企图;第三个暗示是一个智慧的暗示,美国最终会选择中庸平和、战略内守的中华文明作为自己的长期战略盟友。所以,美国高盛石油战略最终目的不是以中国作为最终的战略敌人,但美国有自己的利益。解读高盛战略是中国石油战略研究的重要环节。

美国通过高盛集团的经济学家建议中国应当通过石油资本的扩张来完成有关能源供应的可靠保障。为说服中国,威尔逊举例说:“韩国和日本都不是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资源自给自足并不是核心问题,且拥有自己的资源也并非是强势”。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与石油战略专家群体忽视了这个讲话所隐含的战略意图——结果,在全球油价短期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几大石油公司持续进行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本性投入,最终落入高盛的历史埋伏之中。

深入分析:若高盛炒高世界石油价格是长期行为,则高盛不会暗示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进行资本性的投入,而应反其道提醒中国不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石油资本性的投入,要注意本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尤其要提醒中国不要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行油气资源的合作——高油价时代里,这三国的石油力量的整合将导致全球再次出现新冷战,美国石油公司因此将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美国国家利益将受到根本性的损害。

若在真正的高油价时代到来之前,高盛集团能提醒中国进行全球性石油资本的扩张,中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其经济将因此获得跨越式发展——则高盛集团就不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而是真正热爱中国的资本集团,犹如当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带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道义与物质上的支持一般——难道高盛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是帮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难道高盛要无私打造中国版的埃克森·美孚公司?难道高盛渴望中国

的经济强大来与美国经济分庭抗礼?这从理想到现实、从情感到理智、从商业利益到国家观念都是说不通的事情。既然高盛方案要对中国经济进行短期打击——则需要重拳出击,快速炒高世界石油价格,获得最大资本收益,这是实现短期打击中国经济之目的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的战术性举措;这远远不够:高盛的战略企图是将战术上的胜利扩大成为战略全局的胜利。为何要在油价攀升的过程中暗示和肯定中国大举进军世界石油资本性市场?目的就是“套牢”中国经济。如此庞大的战略能够成功吗?高盛的自信来自何方?高盛的自信于美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①短期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②中期将中国视为战略盟友;③长期和平演变中国。

短期看,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对手,高盛因此将获得炒高世界油价的权力,并诱使中国各大石油公司海外资本扩张;中期看,美国将最终联手因石油战略失误而呈现经济虚弱的中国,战略打压俄罗斯,在低油价时代里遏制大俄罗斯的复兴;长期看,美国将持续和平演变中国,采取深度介入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改革策略,最终促中国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巨变。

故此,高盛方案希望短期获利期尽量的延长;中期则希望最大限度套牢中国经济,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中美战略结盟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长期高盛战略锁定在持续扩大针对中国最优良产业链的控制权,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所以,短期油价的快速攀升用以刺激中国石油公司大举进军世界石油资本市场,而后,快速打压世界石油价格,在历史长久的低油价时代里套牢中国经济——这便是美国欲通过高盛方案要实现的庞大战略图谋。这个过程中,美国打压油价的时机的选择——那就是等待利用低油价武器实现对中国与俄罗斯的同步打击(效果如何?要看事态的发展)。

高盛战略之组合及其目的

高盛战略之组合

1、整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并海外上市——彻底废黜社会主义公有制;

2、打造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公司——长期垄断中国石油供应之命脉;

3、利用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快速炒高世界油价——短期获得最大资本收益。

4、监管中油股份操纵中国国民经济走向

前两个战略的成功实施,为第三个战略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社会制度保障与工业制度保障,是第三个战略展开的政治经济的前提条件。其中,废黜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是“几乎像圣经一样伟大的变革”(乔治·布什语),而同时打造两个中国社会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石油公司——在微观经济领域里依然显得光辉灿烂。

美国政府认为:废黜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首要问题;方案来自美国私有化前苏联的方案——美国驻苏联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1989年向美国政府建议:“如果能说服苏联政府在能源生产领域改善外国投资环境,那么它就能够吸引国外大量资金,不是作为外援,而是作为投资资本。这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苏联会赢来高效的能源生产和不断增加的外汇收入,西方投资可获得丰厚利润,世界会保持更加稳定的能源价格,使所有消费者受益。然而,只要苏联政府继续对石油天然气实行中央控制,上述一切就不会发生。所以,应该劝说苏联政府使其石油天然气从加工到分配由富于竞争力的企业来管理。一开始,他们的性质可能还是国营的,但如果将其改组为合资股份公司,将来就会很

容易走上私有化的道路。关键是戈尔巴乔夫是否愿意取消中央集权对经济的控制”这个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有关苏联石油天然气私有化进而全面实现苏联社会的私有化方案可谓理性非凡、意蕴深长。

高盛战略清楚地表明:只有对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进行私有化,中国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彻底取消政府管制的私有化的社会。

高盛方案的相关内容

①高盛方案将中国石油工业钻井作业队伍踢出核心企业

高盛指出:英国石油公司(BPAMOCO)及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E)均不负责石油钻探业务,因此钻井工作被划为“非核心”的业务。后高盛高级官员证实:中国石油工业的精神象征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钻井队伍——铁人式的石油工业是中国最大的产业链,一些铁人式的官员不赞成拆分中国石油。故高盛方案一脚踢出为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钻井队伍,让“大庆经验”与“大庆红旗”彻底退出当代中国核心产业的历史舞台,为殖民化中国石油工业清除历史障碍。

②高盛方案收缴各大油田经营自主权,推行企业集权制度

按照新的企业架构,成立的附属公司全部取消,改为企业的分支部门管理。所有为数达三千个的银行账户全部取消,改为只采用一个总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由北京统一管理。所有资本开支均由总公司统一作出决定。于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各大油田失去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享有的高度经营自主权,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③管理层激励机制

第一次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公开提出并实行激励机制——后来的事态发展:中国政府出面,各大油田必须交出权力,其负责人可获得认股权证作报酬及其管理层反购(300多位高层领导将以期权方式得到75%的报酬)。例如:新的管理层激励计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按照这个计划,国企经理首次获得认股权证。国务院批准有关计划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公司法并没有就如何配发认股权证做出规定。此方案的实施,使得中石油高层为了个人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国家的经济利益,为了局部利益而放弃了国民经济的全局利益。200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为官员举办企业管理层收购(MBO)与多层级股权激励操作实务培训班。所谓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是由企业的管理者在金融机构的支持下通过大量举债或者进行股权交易的方式拥有本企业股权的行为。

④裁员方案

高盛指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资产,包括雇用的150万个工人,不可能像PTTel kom或香港地铁可以轻易上市。整个重组工作需近一百万个工时才可完成,时间可能长达两年,期间需不断提供正式与非正式的专业意见,其中包括审查每一项资产,重组整个会计及管理制度,对大量物业进行重新估值。油田储量需要由有较高国际声誉的机构来进行评估,工人数目也必须由150万减至48万。

⑤拆分中国石油最基本稳定细胞

高盛的方案显示:重组过程中,某一家庭的其中一个成员可能划为“核心”员工,获中国石油聘用,但另一成员则被划为“非核心”员工,留在重组后的中油集团。此计划深远意义在于:各大油田核心产业部分的工人家庭大多是双职工

家庭,热爱石油工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将这种超稳定的社会基本细胞砸烂,是高盛方案的重要考虑方向(此计划后因石油石化工潮而被迫搁浅)。

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中国石油经大规模重组为新型公司,内部机制运作、与母公司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及独立董事的地位,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高盛着眼于中国中央政府放弃行政管制权,更着眼于中央政府放弃财政监管权。

高盛方案的战略成果

成果一:高盛方案打乱石油石化工业工业格局,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受制于人

公有制条件下,有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制和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划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陆地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海上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原油的炼制与化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独家垄断石油进出口贸易。

分业经营、防止垄断是这种划分的重要原则,上游业务、下游业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业务不发生利益冲突——是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手段;无论力量来自何方都无法同时控制中国若干条最为优良的产业链条。成品油的炼制与销售是多元化的,除中国石化总公司外,地方政府也投资兴建了相当数量的炼油厂——这种机制没有导致油荒。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石油石化工业从地质勘探、油田建设开发、油气生产运行、石油产品分配、石油产品价格以及进出口贸易等的国家控制。1960年代以来,各大油田及其石油化工企业在石油部、化工部和后来的能源部的领导下,创造了微观经济领域的辉煌,承担巨大的原油差价而成为当代中国工业化的经济发动机——“我为祖国献石油”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的石油、石化工业的道德风貌的真实写照,国营大型企业的政治道德价值体系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的机构设置与业务划分,实现了中国社会能源供应的计划性,使得中国社会在多次的世界石油危机时刻能够保持中华文明应有的从容,表现为中国社会健康持续的理性发展。我们应当感谢早期社会主义构建的这种独立自主的超稳定经济结构为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体系在中石油、中石化海外上市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分崩离析——两个庞大的经济怪兽以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高度垄断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伴之以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利,开始了当代中国私有化的“油荒时代”。2005年,中国发生油荒,中石化下属国际贸易公司于7月份在国际市场上抛售数百万吨原油。8月份,广州、深圳油荒加剧七成油站断供,中石化为为深圳提供2万吨成品油。广东海关的统计显示:2005年1至7月,经广东各口岸出口成品油共计117.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9.2%;进口成品油974.3万吨,下降19.1%。在广东口岸出口的成品油中,汽油出口41.3万吨,占35.2%;航空煤油出口36.9万吨,占31.4%。

石油工业在早期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不断壮大,1965年底,我国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4大类产品产量达617万吨,自给率100%。1970年代末,我国原油产量跨过了一亿吨大关。在历次世界石油危机和海湾战争中,中国能够从容自若,积极主动,在国际上保持独立的政治、经济地位,国民经

济未受世界石油动荡的影响,决不是简单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五大产油国,也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具有1亿多吨石油年产量的问题。恰恰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理性设计,为中国石油的健康发展奠提供了保障。

打造走出去的特大型垄断石油公司本来是解决中国石油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的,实际生活中却是放弃社会主义公有制而私营化的政府不管的内涵——就国内经济生活而言,当然产生了高油价和油荒。表现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和通货膨胀的推动。油价上涨影响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的良性发展。2000年受油价上涨因素影响,我国公交系统、货物运输企业、出租行业、民航、铁路、内河及海洋运输,均呈现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的局面,中国民航首次出现亏损。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一年增长2.8%,2000年全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也比上一年增长了5.1%。无视国民经济现实困难的垄断中国大江南北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控制着全国成品油的炼制与销售;当国际油价上涨——其所属的炼油厂家愿把成品油销往售价更高的市场。国际油价上涨——国内石油公司向海外抛售成品油获利——国内成品油短缺——国内石油公司花费更高的价格购买原油或成品油——进而,推高世界油价。

当代中国的悲哀之处在于:打造了两个经济怪兽,却没有降伏两条怪兽的猎手;中央政府无法对之进行约束,加之政府机构中没有工业部委对之进行经济管制,使得两大石油公司政治、经济实力空前庞大。本质上讲,两大集团无需对全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势负责——中央政府作茧自缚。

成果二:持续私有化造成引发矿难

1990年代以来,中国为满足持续私有化的需要,废黜了工业部委,因此缺少工业部委的专业化垂直管理体系来实现中央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监管,为中国早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立下汗马功劳的石油部、煤炭部、化工部、纺织部、机械部等消失在全球化的视野中,闻名于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湮没在私有化的大潮之中,关停并转使得急需发展完善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工业基础变得十分脆弱。

中央政府放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垂直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

1、将国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交由地方政府然后私有化;如煤炭、钢铁行业。

2、成立行业性国家垄断公司,发改委、国资委代行监管;如石油、石化。

前者,发生“矿难”或者企业破产,后者造成“矿难”和“油荒”。高盛方案彻底废黜了石油工业垂直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造成石油工业安全管理链条致命的“断环”。以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特大井喷事故、吉林石化爆炸案作为当代中国工业因私有化导致工业垂直管理体系分崩离析进而导致工业事故频发作为重要标志。

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2003年“12·23”开县特大井喷事故造成巨大伤亡,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142人住院治疗、65000人紧急疏散——马富才引咎辞职。

2005年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 5 个小时内,共发生爆炸15起,其中较大爆炸6起。造成5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2人重伤、70多人受伤、紧急疏散1.2万名大学生和3万名居民;主要污染物苯、苯胺和硝基苯等排入松花,水质最高超标一百零八倍,污染带长达八十公里。哈尔滨以下江段汇入呼兰河、汤旺河、牡丹江等较大支流,约400万人口的哈尔滨市饮用水源被迫中断供水。恐慌情绪蔓延到俄远东城市。2005年11

月14日,中石油发布《关于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11.13事故情况》声明:“2005年1 1月13日下午13时45分左右,中国石油所属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着火爆炸事故,事故未影响吉林石化分公司主要业务生产。据环境监测,事故现场周围大气质量合格。事故原因和损失情况正在调查之中。”吉林化工董事会表示:“发生爆炸事件的资产不属于上市公司,爆炸事件与上市公司没有关系。目前中石油私有化工作正在照常进行,不会对收购造成影响”。媒体因此质疑:中石油属高危行业,吉林石化爆炸时,中油股份忙于资本市场对吉林化工、辽河油田、锦州石化进行要约收购——中国石油热衷资本扩张并购,面对重大安全事故,推诿塞责。

中油集团、中油股份是母子公司,主要领导是一套人马。由于放弃“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业安全责任制,造成“石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持续弱化,故,埋下重大事故隐患。深层次原因:2002年以来,吉林石化大力推行员工分流下岗等减负的所谓改革——双苯厂原有职工5000多,分流至1300人,40岁以上的职工大都被迫买断下岗——科层体制的冷酷,造成了群众的冷眼旁观。2005年12月22日,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新闻发布会上谬称:松花江事件中,吉林石化是独立法人实体,是承担责任的主体,集团总公司承担的是领导责任。言论目的有三:其一、扭曲责任主体——掩盖吉林石化是中油股份企业的基本事实;其二、掩饰持续私有化带来的矿难(当时中油股份正积极进行私有化吉林石化的相关事宜)。;其三、无视矿难的严重后果为既得利益官僚体开脱。如此隐瞒重大事故真相——中国石油操纵相关部委的能力达到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11月24日,法《世界报》指出:中国“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是预料之中的事,触及中国最急功近利竞争激烈的能源和石油产业。它最终触及中国的水资源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因此发表文告对中国化工厂剧毒物质泄露可能对整个地区造成的生态危害表示严重关注,基金会主席克洛德马丁在接受瑞士媒体采访时说:“这是一次极其严重的生态污染事件,中国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此类事件,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无论怎样,中石油坚决执行美国高盛的继定方案,高盛的短期目标已实现:大型国有企业所有制变更;长期目标:中国国有最大型企业持续私有化。最终目的:完全彻底地私有化当代中国最优良工业产业链条。中央政府放弃对石油石化工业等优良国有骨干企业的管制,将计划经济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经营布局、统一资源配置、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模态砸烂的作法——是上层建筑领域盲目轻信高盛方案的刻意所为,导致国家对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的失控和工业全局性的失衡。

成果三:划界长江,利润外流

美国高盛方案将中国具有国家部委职能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打造成了

一个纯粹市场化的赢利机器——1998年中国整合中油集团、中国石化上下游业务,中石油的母公司中油集团获得注入中石化部分炼油厂资产,中石化得以注入部分油田资产。目的是整合两家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表面上促成两家公司在国内竞争、防止一家的垄断,业务划分以“长江划界”;中国石油控制长江以北资产,中石化控制长江以南资产,由是,专业性的划分蜕变为地理上的划分。高盛声言:长江划界并无客观的理论依据。

划江而治——耐人寻味;当时中国的谈判代表忽略了此方案的巨大危害:其一、打乱石油石化的业务划分,形成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经济集团;其二、业务整合,美国可轻易控制其中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核心产业;若不这样划分,美国最多只能控制当代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上下游业务中的某一部分,而不能控制涵盖整个上下游一体化的核心产业链条;若同时控制中国民族工业两个特大型企业,美国深恐自身力量不足,单纯控制上游的油气生产的核心产业——将得不到下游产业的丰厚利润;单纯控制下游产业——则受制于上游油气核心产业的原油出厂价格与中国国家成品油定价,难以实现对中国石油工业的控制。

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公司的出现,使得美国公司控制其中一个产业链条便可实现美国政治、经济的利益最大化,为美国联合其它西方石油战略伙伴共赢中国能源市场、共同瓜分当代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巨额政治经济利益成为可能。否则,依然的中石油负责上游业务、中石化负责下游业务的划分——其他西方石油公司无论赢利与否——都会把美国石油公司当作商业上的对手,进而导致美国与西方石油战略盟友之间的利益冲突,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私有化大型中国国有工业的战略意图。

为此,1999年高盛集团的代表在中国会见了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BP Amo co)总裁邓克斯,达成美英在中国的石油利益共享的战略盟友之默契,英国石油公司以十亿美元认购中国石油的股份,后高盛谈判代表说英国公司的加盟为高盛方案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使中国石油相信:“中国石油添加了一个有实力的战略性伙伴”——殊不知“划江而治”已经实现了英美石油公司历史长久的战略同盟之构建。

划界长江——是美国人的渴望,也是美国面对中国国民经济最为庞大的两个经济实体的信心不足的具体表现与所必须采取的防范措施。打乱中国国民经济有关石油石化产业的利益划分与业务划分格局,形成中国国内经济割据局面。

中石油方面:BP以战略伙伴身份斥资6.2亿美元购买约35亿股,占当时中石油流通股的近20%。中国石化方面:BP以28.62亿港元购买了中石化18亿股,与埃克森·美孚、壳牌一起成为中国石化的战略投资者,三家购买中石化全球发售股票的一半。作为回报:BP获准分别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广东省和浙江省合资各建立500座加油站,埃克森·美孚和壳牌获得了分别与中国石化在广东省和江苏省各合资建500座加油站。此后,BP与中国石油签订了在福建设立80 0座合资加油站的协议,而中国石化也与埃克森·美孚签订了在福建设立600座加油站的协议。国际垄断资本集团各得所愿:壳牌、BP集团和埃克森·美孚三巨头在长江划界的战略中,进入了中国成品油销售市场。2004年11月18日,英国BP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合资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中油碧辟石油有限公司在广州宣布成立。建立广东省500个加油站的零售网络,双方股权比例为中国石油占51%,BP占4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也和BP在北京宣布成立中石化碧辟(浙江)石油有限公司;争相向国际工业垄断资本集团奉献中国的石油利润。海外上市,美国高

盛战略风光无限。划江而治,中石油、中石化争相献媚。现在,国际工业垄断资本纷纷抛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股票,原因在于金融市场的短期赢利和成品油市场的长久利益的获得。

所以说:信赖高盛没有错误,错误在于盲目轻信。别人的战略不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就会产生盲动甚至战略全局的错误。这一点中国石油应当很好学习中共在处理中苏两党及其与共产国际关系问题上的历史经验,立足服务中国国家利益、保持独立自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才不至于落入别人的圈套,才能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深刻把握自己的命运。

成果四:美国战略——监管中油股份操纵中国国民经济走向

在美国高盛财团完成了中国石油海外上市的历史使命后,美国国会隆重登场,借口治理国内企业,2002年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法案的404

条款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31日以前,达到该法案的要求。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通过美国国内的证券监管插手中国石油的工业制度体系与内部控制。

对于该法案欧亚各国明确反对,以德国为首的欧盟明确反对,英国贸工部表示,英国会计公司的监管权归属英国而不属于美国。欧洲监管机构称该法案超越了美国司法管辖权。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奥山章雄也指责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将美国法律凌驾于《日本证券交易法》和《注册会计师法》(CPA law)之上,明显违背国际规定,并侵犯日本主权。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则全面接受,声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海外上市的大型跨国公司,有义务接受上市地的证券监管制度的约束,必须遵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2 004年3月正式启动满足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中油股份内控体系”。力求在公司各个层次、管理的各个方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满足美国法律对中国石油的各项要求。共分六个阶段:1、启动阶段,对项目作好准备阶段;2、流程绘制和确认阶段;3、风险评估标准的确立阶段;4、差异分析,确立控制手段;

5、测试阶段;

6、维护更新阶段。

中国企业接受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必须经过中国人大立法,擅自接受是非法行为。中国石油海外上市,本意是筹资、吸纳国际游资,现在却要遵守连欧盟各国及其与美国关系极其密切的英国、日本都难以接受的美国国内法律,即:毫无条件接受美国的监管控制,中国石油及其命脉将完全操纵在美国金融垄断资本集团与石油垄断资本集团之手。

拆分后的石油工业内部要求两大石油公司再度合并的呼声甚高(即要求中油集团与中油股份合并),是美国急切出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便达到控制中油股份的真实原因。中国石油无条件接受,是中油股份企图借美国人之手抗衡中央政府的手段。

由是,《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彰现高盛战略方案三个战略层次

1、砸烂庞大的石油工业产业链条——分餐食之;

2、核心产业海外上市、膨胀异化——美国优先控制;

3、非核心产业萎缩性发展——日后产权瓜分。

战略成果五:政治经济的严重后果

就中国石油海外上市所发生的一系列的问题来看,高盛方案实现了如下政治目的:

①石油工业生产资料以股权形式海外上市,废黜按劳分配原则;

②行政手段导致石油工人失去生产资料进而失去主人翁地位,强制工人买断下岗,造成震惊中外的石油石化工潮;

③实际废黜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基层党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会沦落成厂长个人集权的附庸,企业民主制度受到空前的损毁;

④废黜干部来自基层的任用制度,废黜社会主义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四个不一样”的贵族化理论代替“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主体思想;

⑤废黜石油工业现代制度体系——岗位责任制,石油工业垂直管理体系随之解体。

以此为标志,中国社会总体跨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底线,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面私有化,社会矛盾急变为工人阶级与既得利益官僚体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企图重新殖民化中国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官僚体与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相勾结,造成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中断,新民主主义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脉相承的“道德基础”已不复存在、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持续丧失。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体系的分崩离析,表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蜕变、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向官僚私有制的倒退、表现为国家发展战略的独立自主能力的虚弱并呈现出重新被殖民化的倾向。

强调说明:中国各大油田与国际上单纯从事油气生产的油田是不同的——因油田开发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条与新兴工业城市生命共同体;以油气生产为主线、跨地区、跨行业、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条造就了国民经济以石油、石化、机械行业为中心的跨越式发展——150万名员工分布在巨大的石油产业链条上与城市群落之中;高盛方案砸烂了当代中国最辉煌的产业链条,核心产业异化膨胀海外资本扩张,相关产业被一脚踢出石油行业,萎缩性发展,成为社会新贵攫取的目标,150万人减持到约40万人,36万人的买断下岗——中央政府一次性买断了与石油石化工人的血肉联系。

如上,是美国政府依靠高盛战略所取得的长期战略成果,造成有关中国社会较为严重的政治后果。

四、高盛方案拆分了当代中国最优良产业,巨额石油利润外流

当代中国为什么要拆分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总资产约占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的1/20,利润约占整个国企利润的1/4,在中国民族工业中举足轻重,被誉为“国企航母”。石油工业作为当代中国最优良国有资产被拆分并海外上市,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经济悬案: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所建立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究竟是什么动因与力量将其拆分?中国石油原总经理、中油股份原董事长马富才列出一组数据作为拆分石油工业及其海外上市的理由——根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排名,中油集团在世界5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居第11位,总资产占埃克森公司66%,其销售收入仅为埃克森的32%,净利润为1.7%,职工人均利润为0.21%。

这组数据是微观经济层面的数据,反映的是规模与效益的问题——不能为变更基本社会经济制度提供本质的说明。按马富才的逻辑:微观经济层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变更所有制来解决——美国也存在微观经济问题,如何美国没有变更自己的基本社会制度? 18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261亿美元,占世界1/3,比整个欧洲还多400多亿美元——可欧美各国并没有学习晚清大地主阶级所构建的封建等级的基本社会制度。晚清王朝固守大地主阶级所有制,不仅没有通过洋务运动而实现工业化,相反,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剧面,在全民的道德反叛中,晚清王朝覆亡了。今天,中国社会完成了所有制的变更,可中国依然没有美国的经济规模大,是否需要再次变更所有制形式进而有利于实现经济规模的“超美”?并实现重要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就中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模而言,其国民生产总值约是美国的1/9——中国是否需要埃克森·美孚一样规模的石油公司?世界上10家油气公司控制着全球油气储量的70.5%和产量的58.4%,拥有全球近一半的油气下游产品。全球其他矿场资源的消费主体依然是老牌工业化国家,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消费全球62%的石油和50%以上的金属铝、粗钢和精炼铜。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仅消费全球33%的石油和不足40%的金属铝、精炼铜和粗钢——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石油近2000万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近1/4。石油在美国总体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2001年达39%,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美国年人均石油消费量3.17吨,是世界人均消费水平的5.4倍。20世纪美国共消费350亿吨石油,日本从1945年至2000年55年间,消费了85亿吨石油——这与经济规模有关,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和其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经济规模及其社会总体的能源消耗结构、能源消耗量是紧密相关的,不是无节制的。西方经济学有三个著名的基本规律:1、市场有限性;2、收入递减规律;3、成本递增规律。经济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任何产业的利润在攀升到一个峰值后,要伴随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下降,美国经济也不能违反客观规律。

效益递减规律示意图

收益与生产投入并不能永远保持同比例增长,在任何一个经济领域,当投入扩大到某一点时,增益将逐渐停止增长,甚至发生衰减,就是说投资效益不随投资规模的

盲目扩大而递增,而是达某一临界点后,收益递减;相对成本递增规律随着生产规模

扩大,单位收益中成本将递增,投资达一定规模后,成本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润的增

长速度,使投资者无利可图。

迄今,中国累计消费石油40多亿吨,石油累计消费不足美国1/8——这个比例与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及其产值是相吻合的。与一亿多人口的日本相比,中国石油累计消耗量不及其一半。表征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①工业制度体系的理性设计水平与建设质量;②社会能源结构的战略前瞻与合理匹配程度;③资源、资金和社会产品公平均衡的再分配效果。1 949年至2002年底,中国的石油工业累计生产原油40亿吨,原油生产与消费基本平衡——

中国的石油消费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说明建国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是合理的;表现了中国政府在快速拉动中国社会工业化的同时,对社会资源、资金和社会产品的公平均衡的再分配之驾驭能力。转制前,中国石油在世界50家大型石油公司中居第11位,说明中国石油的总体运行状况是健康的,说明石油工业的规模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基本相匹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自身的能耗及其石油工业的利润水平。所以,盲目地与美国石油垄断集团进行规模对比,是错误的。

高盛集团成功整顿中国石油工业之后,高盛集团驻北京首席代表说:“最令我感到自豪的是能够参与改革整个石油工业。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放任中国继续维护一家拥有1 50万名员工的石油公司,目睹这家公司在10年后可能陷入极度的窘境,要么,中国把这个公司重组为一个漂亮的巩俐,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石油公司”。然而,此庞大的石油公司的前途并不像这位首席代表所表述的那样令人担忧:1949年,中国原油产量12万吨/年。195 5年,中央政府成立石油工业部,全面负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工作。1955年,发现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发现青海油田。1959年,发现世大庆油田。1961年,发现胜利油田。1964年,发现大港油田。1969年,开发建设江汉油田,发现辽河油田。1970年,全面开发吉林油田,开建中国第一条长输管道:大庆-秦皇岛、大庆-大连输油管线,即著名的“八·三”工程。1971年,发现长庆油田,发现河南油田。1975年,发现华北油田、中原油田;秦皇岛——北京输油管道建成,大庆油田原油直输北京。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被世界石油界推崇为优质高效油田;举世闻名的当代中国微观经济领域的民主制度体系——石油工业岗位责任制诞生于大庆油田。1978年,中国原油年产量超过1亿吨。

中国石油石化工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最为辉煌的产业链,进而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发动机”。石油工业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油气生产为主线、跨地区、跨行业、相互依存的产业链条;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模式造就了中国国民经济以石油、石化、机械行业为中心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了巨大的城市群落。石油、石化行业对其所属相关产业链来说,犹如兄长,大家庭的关爱造就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电、通讯、石油机械、医疗卫生和教育系统、房地产业开发系统、农工商系统、多种经营系统、商业系统等跨越式发展,造就了一个辉煌的工业时代。此工业时代自1960年石油大会战开始一直延续到1999年的石油石化工业的所谓战略结构性调整而结束——拆分了中国石油工业也就拆分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最有生命力的产业链。

强调说明: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是石油工业二十一世纪重点勘探且必将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地区。以大庆油田为例:已探明地质储量140多亿吨,动用地质储量4 8亿吨,开采46年,采收率约50%。1960年代以来,大庆共发现油田25个、气田10个,生产原油18亿多吨。截止2003年,连续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28年高产稳产;累计生产原油17.74亿吨,天然气796.42亿立方米;出口原油3.65亿吨,创汇509亿美元;上缴各种资金5364亿元,同时承担原油差价4190亿元。45年当中,大庆油田共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差价超过1万亿元,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被世界石

油界评价为优质高效油田;大庆油田勘探开发成果与“两弹一星”等重大项目共同载入了中国科技发展史册——如此优良的产业为何出卖于海外?

中国石油海外上市,则将未来中国的巨大石油利润一并出卖了。人们要问:1、到底为何拆分中国石油?2、拆分中国石油要达到什么目的? 3、拆分中国石油的道德界限在哪里?

4、石油工业出现了经济危机或是政治危机?转制是为了转嫁危机?

5、中国石油的股份制改造是否带有经济上的目的或者政治上的某种企图?如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思考。

2000年,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来中国警告:“中国不要急于把自己的垄断大企业到国外去上市,它们的利润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己企业能力的体现,而是国家定价的结果。这些企业到海外上市,很有可能是把其它中国企业的利润流到了国外。”然而,一切已为时过晚,随着中国石油海外上市的不断发展、变化,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与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故事,这故事不过是人类的一种悲悯——历史则是铁一般的无情:世纪之交,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都已在华投资建厂设点,在华业务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雪佛龙·德士古、大陆菲利普斯等世界石油巨头,大多在开放之初就开始在华拓展业务,投入了巨额资金。BP是目前在我国油气领域投资最大的跨国公司,累计投资总额已达45亿美元,在华有36家加油站及多家天然气合资公司。壳牌在我国石油勘探方面投资超过了6亿美元,在华总投资达17亿美元,拥有20家企业和40家加油站。同时,世界前100家化工公司几乎也都已在华投资,包括巴斯夫、拜耳、杜邦、道化学、阿克苏-诺贝尔、DSM、恩格哈德等欧美著名跨国公司。巴斯夫已成为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外国石化公司,拜耳和杜邦已分别在华投资31亿美元和5亿美元,各拥有12家和19家独资合资企业。2003年,《财富》杂志将中国石油评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世界著名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中国石油列入“中国50家大公司”金榜,称中国石油是盈利最高的企业,《机构投资者研究机构》发表的“2003年亚洲证券投资报告”中,中国石油被评为最佳投资者关系公司,《亚洲货币》授予中国石油能源行业类最佳公司治理的荣誉。2003年,巴菲特持续大笔吸纳中石油股票,累计买进23. 84亿股,占H股总额13.35%,以当时均价计算,每股成本约为1.68港元,相对中石油200 4年底的股价4.925港元,账面劲赚76亿港元,如计入股息,获利更丰,中石油2004年全年派息0.2485港元/股,巴菲特一年的股息收入是5.8亿港元。

2005年1月,巴菲特给中石油的信中提到:“我的基金持有10多亿美元市值的中石油股票。很高兴中石油兑现了上市时的承诺。”中石油则继续高红利政策,将每股盈利的45%用作派发股息。中石油表示:中石油的主要业务及盈利均来自内地,无意改变派息政策。上游利润外流直接支持了沃伦·巴菲特做空美元、做多世界石油价格的行为——巴菲特表示:“看空美元乃是长期投资,不会因美元的反弹而改变对美元的看法”……

2005年,中国发生自196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油荒,三大石油公司全面实现赢利。中石油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该公司净赚616.24亿元,同比增长36.1%。实现销售收入25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5%。实现经营利润855亿元,同比增长33.1%。中石化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180亿元,同比增长20%。中海油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118.3亿元,同比增长6 8.6%。如此巨大的利润——有中国石油大力支持沃伦·巴菲特做多油价、做空美元的“历史功勋”。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石油巨人引起轰动》的文章称“股神”巴菲特买进13.31%

的中国石油股票成为中国石油的大股东。年轻的中国石油凭什么吸引了巴菲特的眼球?“股神”缘于中国石油辉煌的成长性。 2004年,中国石油获得净利润1029.27亿元人民币,创中国石油上市以来最高水平,取代盈利922亿港元的汇丰控股,成为香港最赚钱的上市公司——这些数据再次印证约翰·奈斯比特2000年来中国时所发出警告。而“中国石油凭什么吸引巴菲特的眼球”?道理非常浅显:中国石油是自石油大会战以来,被中国政府当作国家与政府信誉来经营的巨型国营企业航母,购买中石油股票则享受当代中国巨大政治、经济利润——是财产转移的有效手段。至于说中国石油年轻?——中国各大油田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原本就是各自独立的联合公司——是康采恩(周恩来语),何来新世纪所谓的“年轻的中国石油”?

如上,是有关高盛集团“整顿”中国石油工业的尘封往事,旧事重提,是要请大家看看我们所走的路是不是中华民族的出路?是不是人类向上的路?

第二部分:美国高盛战略

一、美国长期与短期的世界石油战略究竟是什么?

本文的《美国高盛战略》由两部分组成:①高盛公司整顿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方案;

②高盛公司《关于美国未来能源石油分析报告》。为满足本文逻辑的需要,现交叉解读美国高盛战略。

2005年,高盛公司出笼《关于美国未来能源石油分析报告》认为:超高油价时期已来临,但投资石油行业仍具吸引力。它将早前预测并公布的WTI超高油价范围从50~80美元/桶调升至50~105美元/桶。同时强调,中美两国经济在历时一年的每桶40~50美元WTI 油价中仍表现强劲,使高盛公司感到吃惊。2005年8月,我们发表如下观点:“在2008年~2010年之间,有一轮打击世界油价的过程,最终油价将落脚于每桶35美元左右”。提出:若低油价时代来临——中国经济能否安然无恙?

新世纪以来,美国长期与短期的石油战略企图选择在高盛公司——利用高盛公司全面私有化中国石油工业的成果,短期快速炒高世界石油价格、面向未来则快速打压世界石油价格。以达一石二鸟之目的:其一、短期打击中国经济并引诱中国盲目进行海外石油资本扩张;而后快速打压世界石油价格——以套牢中国经济。其二、引诱资源大国俄罗斯进行石油领域的巨额基础设施投入;在低油价时代里,实现长期打击俄罗斯经济之目的。我们认为:美若利用低油价武器实现对中俄两国的同步打击,则方案的效果最佳——启动时间不能迟于2008年。

二、高盛公司狂捧中国进军世界石油市场的资本性投入——目的何在?

2003年,高盛经济学家多米尼克·威尔逊撰写《与BRICs一起梦想:展望2050年》的报告,预测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英文简称BRICs)作为经济实体,将在2050年前超过西方发达六国(简称G6,即美、日、德、法、意、英)。2004年2月,威尔逊表示:“中国经济总量未来4年可能超过德国,2015年超过日本,2039年超过美国。中国经济不会受制于目前石油、煤炭和电力等能源缺乏的困境。资源自给自足不是核心问题;资源问题可

以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发展得到解决”。他还说:未来发展中,巴西和俄罗斯的前景令人担心。俄罗斯经济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更多地依赖资源(譬如石油)等因素,而使更快的发展受到阻碍。美国通过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建议中国通过石油资本的扩张来完成有关能源供应的可靠保障。由是,我们得到来自高盛公司的三个暗示:

其一、高盛暗示中国通过资本扩张完全可以解决能源供应问题;

其二、高盛暗示低油价依然是未来全球经济的时代特征;

其三、高盛暗示美国最终会选择中国作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

第一个暗示是阴谋的暗示,企图长期套牢中国经济;第二个暗示是阳谋的暗示,短期炒高油价是诱使俄罗斯持续对石油基础设施进行投入然后将世界石油价格打压下去,低油价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并实现长期打压俄罗斯的战略企图;第三个暗示是智慧的暗示,美国最终会选择中庸平和、战略内守的中国作为长期战略盟友。所以,美国高盛石油战略不是以中国作为最终的战略敌人,但美国有自己的利益。为说服中国,威尔逊说:“韩国和日本都不是资源自给自足的国家,但他们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资源自给自足并不是核心问题,且拥有自己的资源也并非是强势”。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与石油战略专家群体忽视了这个讲话的战略意图——在全球油价短期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几大石油公司持续进行世界范围内石油资本性投入,最终落入高盛公司的历史埋伏之中。

截至2006年6月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分布

截至2006年底,仅中油集团海外油气投资业务已遍及全球26个国家,运营69个项目,初步形成了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2004年10月,中国与伊朗签约,中国石化将拥有亚达瓦兰油田51%开发权,石油储量超过30亿桶,有日产30万至40万桶的潜能。

未来25年,中国将购买伊朗1000万吨/年的液化天然气。中国的石油海外资本性扩张一般采用高额控股——极端案例:2005年,加拿大地方法院批准中油集团100%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

若高油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就完成大规模海外资本的扩张,则经济无忧。但高盛《关于美国未来能源石油分析报告》结尾令人警觉:高油价将带给石油投资者丰厚回报,“唯一风险因素的可能性是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的经济因周期性原因出现增速急剧下降。尽管中国近期经济数据要点看起来似乎很好,但高盛还是很有礼貌的表示,对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较其他更加发达地区更难以判断”。2004年,《纽约时报》评论:西方公司建立了世界能源供求体系,中国签署昂贵的合约,高昂代价取得资源,投标价格被抬高。中国经济压倒性投资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不平衡的。用巅峰价来买资源,一旦某方面失败,将会看到真正的价格剧跌。此表述暗含美国对中国已经采取的行动。

就中美利益关系而言,有如下规律值得关注:中国储备黄金,则美元升值;中国储备美元,则黄金升值;那么,中国高价狂购油气资源又意味着什么?深入分析:若高盛炒高世界石油价格是长期行为,则高盛不会暗示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进行资本性的投入,而应反其道提醒中国不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石油资本性的投入,要注意本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尤其要提醒中国不要与俄罗斯、伊朗、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进行油气资源的合作——高油价时代,这种力量的整合将导致美国石油公司蒙受重大经济损失、美国国家利益将受到根本性的损害。若高油价时代到来之前,高盛公司能提醒中国进行全球性的石油资本扩张,中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则高盛公司就不是纯粹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集团,犹如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带给中国人民以抗战的道义与物质上的支持一般——难道高盛公司渴望中国的经济强大来与美国经济分庭抗礼?这从理想到现实、从情感到理智、从商业利益到国家观念都是说不通的事情。既然高盛战略要对中国进行短期打击,则需重拳出击,快速炒高世界石油价格,获最大资本收益,实现战术性成果——然高盛战略企望将战术上的胜利扩大成为战略全局的胜利:在油价攀升的过程中诱导中国大举进军世界石油资本性市场——在低油价时代里“套牢”中国经济。

短期看,美国将中国作为战略对手,高盛公司获得炒高世界油价的权力,并诱使中国的石油公司海外资本扩张;中期看,美国将最终联手因石油战略失误而呈现经济虚弱的中国来战略打压俄罗斯,在低油价时代里遏制俄罗斯的复兴;长期看,美国采取深度介入中国政经领域的改革策略,最终促中国上层建筑领域的巨变。故此,高盛方案希望短期获利期尽量的延长;中期则希望最大限度套牢中国经济,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中美战略结盟中占据有利的地位;长期高盛战略锁定在持续扩大针对中国最优良产业链的控制权,并取得丰硕成果。

三、高盛石油战略在中国取得的战略成果

高盛战略之组合

1、整顿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并海外上市——彻底废黜社会主义公有制;

2、打造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公司——长期垄断中国石油供应之命脉;

3、利用国际金融资本集团快速炒高世界油价——短期获得最大资本收益。

4、监管中油股份——操纵中国国民经济走向。

前两个战略的成功实施,为后两个战略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社会制度保障与工业制度保障,是后两个战略展开的政治经济条件。其中,废黜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几乎像圣经一样伟大的变革”(乔治·布什语),而打造两个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的、上下游一体化的垄断石油公司——在微观经济领域里依然显得光辉灿烂。

美国认为:废黜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首要问题;方案来自美国私有化前苏联的方案——1989年,美驻苏大使小杰克·F·马特洛克建议:如能说服苏联在能源生产领域改善外国投资环境,它就能够吸引国外大量资金作为投资资本。苏联会赢来高效的能源生产和不断增加的外汇收入,西方投资可获丰厚利润,世界会保持更稳定的能源价格,使消费者受益。然苏联继续对石油天然气实行中央控制,上述一切就不会发生。应劝说苏联使其石油天然气从加工到分配由富于竞争力的企业来管理。一开始,其性质可能还是国营的,如将其改组为合资股份公司,则很容易走上私有化的道路。关键戈尔巴乔夫是否愿意取消中央集权对经济的控制——这个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有关苏联石油天然气私有化进而实现苏联社会的私有化方案可谓理性非凡——高盛公司整顿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的方案出于此。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有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炼制和进出口贸易等业务划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陆地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负责海上原油的勘探与生产;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负责原油的炼制与化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独家垄断石油进出口贸易。分业经营、防止垄断是这种划分的重要原则,上游业务、下游业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等业务不发生利益冲突——是有效防范市场风险的手段;无论力量来自何方都无法同时控制若干条最优良产业链。成品油的炼制与销售是多元的,除中国石化总公司外,地方政府也投资兴建相当数量的炼油厂。实现了石油石化工业从地质勘探、油田建设开发、油气生产运行、石油产品生产、分配、产品价格以及进出口贸易等的国家控制。1960年以来,各大油田及石油化工企业在石油部、石化部和后来的能源部的领导下,创造了微观经济领域的辉煌而成为中国经济的发动机——“我为祖国献石油”是社会主义石油石化工业的道德风貌的写照。1960年~2003年,大庆油田生产原油18亿多吨。连续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28年高产稳产;累计生产原油17.74亿吨,天然气796. 42亿立方米;出口原油3.65亿吨,创汇509亿美元;上缴各种资金5364亿元,承担原油差价4190亿元。45年当中,大庆油田为国家上缴各种资金并承担原油差价超过1万亿元。

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体系的机构设置与业务划分,实现了能源供应的计划性,使得中国在多次世界石油危机时刻能够保持中华文明应有的从容,表现为社会的理性发展。我们应感谢早期社会主义构建的独立自主的超稳定经济结构为现代化所提供的制度保障。然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石油、中石化海外上市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分崩离析,两个庞大的经济怪兽以资本主义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高度垄断的上下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并伴之以外贸进出口经营权,开始了当代中国私有化的“油荒时代”,为高盛公司炒高世界油价打击中国经济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

高盛方案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高盛方案将包括著名的大庆油田等10多个油田一并作价以帐面总资产4000亿人民币海外缩水上市;另将胜利油田、河南油田、江苏油田、江汉油田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剥离,划归中国石化另行海外上市。高盛方案制造如下

后果:①石油工业生产资料以股权形式海外上市,废黜按劳分配原则;②行政手段导致石油工人失去生产资料进而失去主人翁地位,③强制工人买断下岗,造成石油石化工潮;④实际废黜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党书记兼工会主席,党委会沦落为厂长个人集权的附庸,企业民主制度受到损毁;⑤废黜干部来自基层的任用制度;⑥废黜社会主义的薪酬福利制度;

⑦“四个不一样”贵族化理论替代“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主体思想;⑧废黜石油工业现代制度体系:岗位责任制——垂直管理体系随之解体。

以此为标志,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面私有化,社会矛盾急变为工人阶级与既得利益官僚体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与企图殖民化中国的国际垄断资本集团之间的矛盾;既得利益官僚体与国际垄断资本集团相勾结,企图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断,新民主主义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脉相承的“道德基础”不复存在,国家发展战略的独立自主能力的虚化。

注释:1、当代中国文化体系:是以工业文化为主流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碰撞而产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新文化体系,其核心是以鞍钢宪法与石油工业岗位制等为有效载体的工具理性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标志的,并奠定了早期社会主义的工业文化基础。2、新道德体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道德体系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形成的工业化的道德价值体系;其基础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思想相碰撞所产生的经济基础范畴。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新道德的基石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共一大党纲的历史承诺。3、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个一样: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白天和黑夜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一个样,有人检查和没人检查一个样。四个不一样:素质高低使用不一样,管理好坏待遇不一样,技能强弱岗位不一样,贡献大小薪酬不一样。

说明:中国的油田与国际上单纯从事油气生产的油田是不同的——因油田开发形成了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与新兴工业城市生命共同体;以油气生产为主线、跨地区、跨行业、相互依存的产业链造就了国民经济以石油、石化、机械行业为中心的跨越式发展——150万名员工分布在巨大的石油产业链条与城市群落之中;高盛方案砸烂了当代中国最辉煌的产业链,核心产业异化膨胀海外资本扩张,相关产业被踢出石油行业,萎缩性发展,成为社会新贵欲攫取的目标,150万人减持到约40万人,36万人买断下岗——中央政府一次性买断了与石油石化工人的血肉联系——少数人奢望将特权合法化的主张蔓延成全党的统一历史行动,而将执政党悲剧形式地推向民众道德背离的境地。

1990年代,中国为私有化而废黜工业部委,因此缺少工业部委的专业化垂直管理体系来实现中央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监管。中央政府放弃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垂直管理体制的基本形式是:

1、将国有国有大中型企业交由地方政府然后私有化;如煤炭、钢铁行业。

2、成立行业性国家垄断公司,发改委、国资委代行监管;如石油、石化。

前者,发生“矿难”或者企业破产(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宝明说:2003年全球产煤约50亿吨,死亡人数8000人左右,中国煤炭产量16.6亿吨,占33.2%,死亡人数6434人,占80. 4%。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100倍,俄罗斯的10倍,印度的12倍。2004年,中国矿难死亡人数是6027

人,平均每生产100万吨煤炭就有3.1个矿工付出生命)。后者造成矿难和油荒。高盛方案废黜了石油工业垂直管理体系——岗位责任制,另起炉灶ISO标准体系,造成工业安全管理链条的致命“断环”。后者以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特大井喷事故、吉林石化爆炸案作为因私有化造成工业垂直管理体系持续弱化进而导致工业事故频发的重要标志。

中国石油川东钻探公司2003年“12·23”特大井喷事故造成巨大伤亡,243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2142人住院治疗、65000人紧急疏散、马富才引咎辞职。2005年11月13日

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爆炸,5人死亡、70多人受伤、紧急疏散1.2万名大学生和3万名居民;主要污染物排入松花江,水质最高超标108倍,400万人口的哈尔滨被迫中断供水,恐慌情绪蔓延到俄远东城市。法《世界报》指出:中国“化学切尔诺贝利”事件触及中国最急功近利竞争激烈的石油产业,最终触及水资源危机。中国石油声明:“中国石油所属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苯胺装置发生着火爆炸事故,未影响吉林石化分公司主要业务生产,事故现场周围大气质量合格。”吉林化工表示:发生爆炸的资产与上市公司没关系,私有化工作照常。国资委称:松花江事件,吉林石化是承担责任的主体,集团总公司承担领导责任。言论目的有三:其一、扭曲责任主体,掩盖吉林石化分公司双苯厂是中油股份的企业;其二、掩饰持续私有化带来的矿难;其三、为利益官僚开脱。如此隐瞒重大事故真相——中石油操纵相关部委的能力达到新阶段。媒体质疑:吉林石化爆炸时,中国石油忙于对吉林化工、辽河油田、锦州石化进行要约收购,对重大事故推诿塞责。严格说:中油集团、中油股份是母子公司主要领导一套人马。由于无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业安全责任制,造成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持续弱化,埋下隐患。深层原因:2002年以来,吉林石化推行员工分流下岗减负的所谓改革——双苯厂原有职工5000多,分流至1300人,4 0岁以上的职工大都被迫买断下岗!科层体制的冷酷,造成群众的冷眼旁观。

中央政府放弃对石油石化工业等优良国有骨干企业的管制,将计划经济统一生产布局、统一经营布局、统一资源配置、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模态砸烂的作法——是盲目轻信高盛方案的结果,导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的失控和工业全局性的失衡。目前,高盛短期针目标已实现:大型国企的所有制变更;长期目标:大型国企的持续私有化。

划界长江,利润外流——受制于高盛方案的历史阴谋所面临的被动局面

1998年,中国整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下游业务,中石油的母公司中油集团获得注入中石化部分炼油厂资产,中石化得以注入部分油田资产——目的是整合两家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促成两家公司在国内竞争、防止垄断,业务以“长江划界”;中国石油控制长江以北资产,中石化控制长江以南资产。由是,专业的划分蜕变为地理上的划分。高盛声言:长江划界并无客观的理论依据。划江而治——耐人寻味;中国方面忽略了此方案的巨大危害:其一、打乱石油石化的业务划分,形成两个“上下游一体化”经济集团;其二、通过业务整合,美国可轻易控制其中一个上下游一体化的核心产业;

若不这样划分,美国只能控制当代中国石油石化工业上下游业务中的某一部分,而不能控制涵盖整个上下游一体化的核心产业链条;单纯控制上游的油气生产的核心产业——将得不到下游产业的丰厚利润;单纯控制下游产业——则受制

高盛是怎样炼成的——借鉴与启示篇

金融信息摘报 第57期 交通银行办公室 2016年9月28日 高盛是怎样炼成的——借鉴与启示篇 一、打造密切的客户和业务关系网络 驱动高盛业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强大的客户和业务关系网络,既包括广阔的客户网络,也包括紧密联系的业务网络。高盛的各项业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通过与客户的长期紧密联系和经营管理,使得高盛的各项业务在合规的情况下彼此互通有无,能够快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服务。如,投资银行业务是高盛业务网络的前沿,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高盛通过投行业务,与更多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和声望最高的公司建立业务关系。高盛绝大多数直接投资业务机会都源自高盛的客户网络,客户会选择高盛在上市前担任联合投资者或合伙人,得以在上市时获得 — 1 —

更高的市场认可。而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高盛商业票据和卖方代理业务的拓展和升级,套利和大宗交易也蒸蒸日上。又如高盛重金打造的研究部门成为众多机构投资者研究服务的最重要提供者,该部门在获取强大盈利的同时为今后承销业务的成功打下客户基础。再如,高盛私人客户业务的快速发展又为其带来大量投资银行业务,私人客户服务业务也成为高盛国际扩张战略的关键部分。通过私人客户服务业务,高盛产生两项重要的业务:私人财富管理和机构经纪业务。私人客户业务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高盛其他部门建立联系,让他们在享受高盛私人银行专业服务之余,还得益于高盛在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方面的专长。 二、合伙人机制塑造团队至上的企业文化 在高盛内部,合伙人机制不但是一种制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上市后,高盛合伙人制度与公司制实现完美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架构。在这种管理架构下,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追求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2 —

高盛在中国的里程碑

高盛在中国的里程碑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政府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包括: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政府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 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政府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2008年 ?高盛担任中国旺旺控股有限公司10.47亿美元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的联席账簿管理人和联席保荐人 ?高盛担任远洋地产8790万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独家账簿管理人 ?高盛担任国美电器2.75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独家账簿管理人 ?高盛担任茂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3.43亿美元香港联交所首次公开发行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联席账簿管理人、联席保荐人、联席主承销商和后市稳定代理人 ?高盛担任太平洋航运集团有限公司2.75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独家账簿管理人 ?高盛担任尚德电力5.75亿美元可转换票据发行的独家全球协调人、独家结算代理人和联席账簿管理人 ?高盛担任中石化42亿美元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联席保荐人、联席主承销商和联席账簿管理人

美国运通卡香港申请书

American Express? Corporate Card Cardmember Application Form Limited Liability 美国运通 公司卡 会员申请表格有限责任 Please ensure all the application details are completed in English to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Send form to American Express International, Inc., 18/F Cityplaza 4, 12 Taikoo Wan Road, Taikoo Shing, Hong Kong. 请以英文填妥后交回香港太古城太古湾道12号太古城中心四期18楼美国运通。 Tel 查询热线: (852) 2277 1088 Note: To ensure the application is processed promptly, please enclose your I.D. Card or passport copy. 请注意: 为加速申请程序, 请随表附上申请人之身份证或护照副本。Issuing Bank Company Information 公司资料 Company Name (in English) 公司名称(英文) Company Account Number 公司账户号码 Company Name (in Chinese) 公司名称(中文) Company Address 公司地址 Name of Program Administrator 公司联络人名称Tel No. of Program Administrator 公司联络人电话 Email Address of Program Administrator 公司联络人电邮地址 Fax No. of Program Administrator 公司联络人传真 Applicant Information 申请人数据 Mr. 先生Ms. 女士 Employee ID. 雇员编号 Cost Center Number 部门支出编号 Family Name 姓Given Names 名 Name in Chinese 中文姓名 Date of Birth 出生日期D 日 M 月 Y 年 Nationality 国籍 I.D./Passport No. 身份证/护照号码 Title 职衔Years there 任职年期 Gross Annual Salary 年俸总额US$ / 美金HK$ / 港币 (For USD card application only / 只供美金卡申请人填写) (For HKD card application only / 只供港币卡申请人填写) Office Tel No. 公司电话Fax No. 传真 Home Tel No. 住宅电话 Mobile Tel No. 手提电话 Home Address (in English) 住址(英文) Home Address (in Chinese) 住址(中文) Mortgage 按揭Rent 租赁 Own Property 自置 Company Quarters 公司宿舍 Relative’s 亲属楼宇 P referred Mailing Address月结单地址选择: *Home Address 住宅地址 Company Address 公司地址 * Applicable to individual billing accounts and Hong Kong addresses only. 只适用于个别发单账户及只寄往香港地址。 onthly Statement Language Preference月结单语文选择: M English 英文Chinese中文 If you wish to receive product offers and service updates from us, please provide your email address below. 如欲收取最新产品及服务数据,请填上电邮地址。Email Address 电邮地址 Please show in English how you want your name to appear on The Card (maximum 20 characters) 请以英文正楷填写申请人拟在公司卡上使用之名字 (全名请勿超过20个英文字母) Credit Reference 信用资料 Bank Name and Branch 来住银行及分行名称 Type of Account 户口类别Account No. 账号 List other credit/charge card account(s), if any. 如持有其它信用卡,请填写名称及号码: Card Name (1) 信用卡名称 (1)Account No. 账号 Card Name (2) 信用卡名称 (2)Account No. 账号 American Express Cardmember Experience 持有美国运通卡纪录 None 从未持有 Present 现在持有 Former 从前持有 Card Account No. 账号 By ticking this box, I request that my application be given priority handling. I understand that upon approval of the Corporate Card, a fee of HK$240 for HK$ Card or US$30 for US$ Card will be billed to my Corporate Card Account to cover the additional special handling costs. 在此方格画上 √号,是表示本人要求优先处理是次申请。本人亦明白,若是次公司卡申请获得批准后,一笔为港币240元(港币卡)或30美元(美元卡)之手续费将挂账到本人之公司卡户口。 For Office Use Only Country Code MTR MS REV DEP CB S. BK CODE

高盛集团SWOT分析

高盛集团SWOT分析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69年,总部设在曼哈顿下城地区增设办事处,在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纽约市,在200西街。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在香港设有分部和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高盛集团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公司提供了兼并和收购咨询,承销业务,资产管理,大宗经纪业务,其客户,其中包括企业,政府和个人。该公司还从事自营交易和私人股权交易,是美国国债的安全市场的主要经销商。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公司亦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的机会。 下面是有关高盛的SWOT分析: 优势: 1强大的投资银行业务 2是兼并和收购方面的领导者,其中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3强大的品牌资产 4技术专长,证明了该公司的历史 5率先在研究、并购、企业金融服务

6高盛公司推陈出新,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 劣势: 1 业务组合过分依赖交易运作,导致盈利不稳定 2 资产管理业务的不足,其提供抵挡市场波动缓冲的资产管理业务虽然资产管理增长很快,但却并不象其他对手那样盈利 3 公司内部矛盾公诸于众公开发行的举措加剧并揭露了公司内部的分歧,并将高盛的业务前所未有地公诸于媒体。矛盾之一是公司一般合伙人---是真正的有控制权的所有者---及有限合伙人之间的矛盾 机会: 1 新兴市场的崛起给高盛在并购、咨询方面的业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2 进一步的全球扩张,使得高盛的业务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和机遇 3 次贷危机使华尔街许多投行大额纷纷倒下,高盛跻身世界投行NO.1成为现实 威胁: 1 随着高盛在金融市场的投入和运作的增加,金融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盈利

高盛集团业绩报告

The Goldman Sachs Group, Inc. ? 85 Broad Street ? New York, New York 10004 媒体关系部: Peter Rose 212-902-5400 ? 投资者关系部: John Andrews 212-357-2674 高盛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普通股每股盈利4.93美元 纽约,2007年6月14日—高盛集团有限公司(纽约证交所代码:GS )今天公布截至2007年5月25日的2007年第二季度净收入为101.8亿美元,净利润为23.3亿美元。摊簿后普通股每股盈利4.93美元,而2006年第二季度为4.78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为6.67美元。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度化平均有形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31.2%,而2007上半年为37.8%。2007年第二季度的年度化平均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为26.7%,而2007年第一季度为32.3%。 业务亮点 ? 高盛上半年的摊薄后普通股每股盈利创历史新高,达到11.61美元,较之前的记录高18% ? 投资银行部的净收入创季度历史新高,达到17.2亿美元。并且季度末的业务储备量也达 到了历史新高。 ? 集团继续保持在投资银行业务中的领先优势,今年截至目前,集团在全球已公布的并购 和普通股公开发行业务中排名第一。 ? 股票部净收入达到25亿美元,为历史第二高季度收入,归功于所有主要业务的优秀业 绩。 ? 资产管理部的管理及其它费用收入实现了创记录的10.4亿美元。托管资产规模比去年同 期增长了28%,达到758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本季度的净资产流入达到180亿美元。 ? 证券服务部的净收入达到创记录的7.57亿美元,比上个记录高15%。 ______________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强劲。有利的市场环境与投资者信心继续推动业务增长,发挥我们作为领先顾问、融资人和投资者的优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如是说,“我们对第二季度的业绩感到满意。”

高盛解读人民币大跌

高盛解读人民币大跌 民币今年以来一转原来“升升不息”的态势,持续走软,今年累计跌幅近0.88%,尤其是本周连跌4个交易日创去年12月初以来新低。这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高盛本周五(2月2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或许能大家一些启示,摘录如下: 为何人民币走势呈现季节性重复? 1. 每年2月左右是中国农历新年,中国人每逢此时会花费数十亿美元进行海外旅游和消费。 2. 2月还是不少中国的跨国公司财年结束向母国汇回美元的时候,此时也会加大对美元/人民 币的买盘。 3. 因春节假期因素,生产出现减缓,导致中国当期PMI及其他一些经济指标可能走下滑(利空人民币)。 4. 市场每年都会在1月份左右建立大量做空美元/人民币的头寸,这是中国央行所不愿见到 的。今年,对外汇制度改革的预期(更加开放)达到峰值,央行担心热钱的涌入,所以对人民币升值趋势进行了更加积极的干预。 5. 在经济指标走软及市场价格行为之间的交互影响之下,人民币贬值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中国从来不缺负面消息,但此时这些消息将被人们尤为关注。鬼城、地方债务危机、信托危机等等都是看空中国的完美理由。 人民币即期汇率何时逆转?...会根本逆转吗? 1. 资深的NDF(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及离岸人民币玩家知道这其中是怎么回事... 当市场参与者看平或看多美元时,中国央行反而会允许人民币升值。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期间就是很好的例子。 2. 当(对信托产品违约的)恐惧造成资本流出时,看空情绪会使投资者担心人民币贬值。未 来的几个月,很可能有更多的信托产品违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民币汇率走势很可能发生反转。 3. 如果中国信托产品大面积违约,会导致中国金融系统崩溃吗?如果你用过中国的互联网金 融产品比如“余额宝”等,你就会注意到这些产品是对传统银行业的彻底颠覆。我们看到了这些变化,包括互联网金融产品在内的影子银行系统其实是对中国旧金融系统积极的重组。当然,你在改革进行之时总能听到一些人对此指指点点说些废话。 4. 中国经济在度过了2~3月甚至持续到6月的难关之后,中国的汇率及利率的波动性可能极 大的增加,最近的一幕还只是序曲。

高盛调查报告-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

高盛调查报告: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 篇一: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调查报告 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调查报告(最完整版) 前言 本报告旨在为商业银行信贷,有兴趣投资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商及新能源行业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服务,本报告首先对国际新能源领域的发展概况进行了分析,依据我国政府颁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我国的国情及我国新能源的资源状况,分析新能源利用的现状前景及新能源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及信贷方面提出了本报告的建议。报告并没有对新能源行业的有关技术专题展开研究和探讨。本报告观点仅供参考。本报告共有160页,11万余字,其中有表50个,图24个。共有十三章,共分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首先介绍了世界及我国的能源消费现状,对全球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及投资趋势进行分析,对中国新能源利用的现状,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为第三至第十一章,用九章的篇幅,对国际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生物质能、海洋能、风能,垃圾能,氢能、核能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细致分析了各类新能源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产业政策支持情况及投融资情况等。第三部分为第十二和第十三章,重点分析了我

国新能源领域的产业政策及政府态度,介绍了中国政府对新能源领域的做出的发展规划,通过对报告以上篇章的分析,对我国新能源的融资需求,投资机会及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对银行信贷及新能源领域投资方面提出了本报告的建议。 本报告所持有的一些观点有: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最新预测:20XX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达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亿吨油当量,2025年达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欧洲和北美洲两个发达地区能源消费占世界总量的比例将继续呈下降的趋势,而亚洲、中东、中南美洲等地区将保持增长态势。伴随着世界能源储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将日趋激烈,争夺的方式也更加复杂,由能源争夺而引发冲突或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从而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成为各国的焦点。 全球新能源投资趋势:呈迅速增长趋势,06年为709亿美元,07年约为850亿美元。经合组织国家在该领域的投资仍占主导,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极为迅速,投资水平增长最快的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燃料,中国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地位日益显著。全球许多领域的领先企业都在关注新能源的发展,大型设备制造商GE、西门子、日本的夏普、三洋,中国上海电气等三大动力公司,各大石油财团如壳牌、英国石1

高盛集团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思考

高盛集团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思考 搐要:自2007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对华尔街投资银行业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在这场重大的金融风暴中,高盛集团成功地幸免于难,2007年实现了净利润增长22%的良好业绩,并于2008年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均体现了高盛集团惊人的实力。本文从发展概况、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状况等方面对高盛集团进行分析,对高盛集团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判断,总结高盛集团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盛集团;投资银行;财务分析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崩溃,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将近75年的金融神话也在一夜之间崩溃。贝尔斯登、美林证券相继被收购,雷曼兄弟宣布破产,2008年9月21日,高盛宣布将成为美国第四大银行控股公司并接受美联储的监管,同时宣布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还有摩根士丹利。华尔街前五大独立投资银行至此无一幸免于此次金融危机,独立投资银行模式最终覆灭。尽管五大投资银行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均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但损失程度却不尽相同,其中高盛集团无疑是业界翘楚。在各大投资银行危机初现的2007年,高盛集团每股盈利增长25.6%,在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的2008年,高盛集团每股收益连续3季度增长,2008财年前9个月普通股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14.2%。高盛集团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可以独善其身,对我国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值得借鉴。

1高盛集团发展概述 1869年,高盛集团由一位从事企业商业票生意的德国裔犹太移民Marcus Goldman成立,1896年,高盛集团被邀请加入纽约证券交易所时,Samuel Sachs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公司,并将公司的名字组合成为现在的Goldman Sachs。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了130年之后,于1999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总部设在纽约,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和其它主要世界金融中心均设有分支机构,向全球多行业客户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2008年,高盛集团由独立投资银行模式转型为接受美联储监管的银行控股公司,目前仍是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及投资管理公司,面向世界各地向重要、多样化的客户提供全系列的服务,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和高净值个人。高盛集团自创立至今已经上百年,由当初家族式、合伙人制的小企业成为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银行之一,其核心是高盛集团的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原则、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价值观。 1.1高盛集团发展战略分析 高盛集团企业文化中的14款商业原则是贯穿高盛集团整个发展历程的一个长期战略。高盛集团以14款商业原则为根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实施竞争战略。高盛集团注重对客户需要的最大程度的满足,为了实现该目标,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挽留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团队沟通、交流与合作,不仅吸引了大量客户,而且提高了公司的声誉。因而,高盛集团的企业文化紧密联系且良性循环,将其贯穿于业务准则中则使得企业文化能够深入人心,有效实施。高盛集团把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作为其竞争战略的一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分析之高盛

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分析之高盛 本文为宏源证券非银行金融研究组撰写的国际投行组织架构变革分析系列文章。报告撰写人为:黄立军 根据一系列的美国大投行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行业进入结构转型,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发生变化的时候,必然有以下规律:市场环境变化—调整市场定位—整合资源—产生新的经营模式—组织架构变化—提高运营效率—ROE、杠杆率增长—盈利能力提高—收入、利 润率增长。 凡是公司管理层能够做到精准分析和判断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改变公司经营策略与组织架构,并制定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公司,抓住机会的证券公司,将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逐渐在行业中独占鳌头。 本篇文章分析高盛的组织架构变革以及对该投行经营的影响。 (一)公司概况 $高盛(GS)$集团(Goldman Sachs)高盛集团成立于 1869 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 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在香港设有分部,在 23个国家拥有 41 个办事处。 高盛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与美国金融市场变化紧密相连,业务结构随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而不断调整。例如八十年代后期,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逐渐放松管制之际,高盛开始发展新的业务。为了避免与客户竞争,此前 1976 年高盛的资产管理业务被出售;而 1986 年,高盛创立资产管理部,管理共同基金与对冲基金;1986 年,高盛成立了专门从事私募股权投资的高盛资本合伙部,开始直投。1986-2006 年间,共进行了 170 亿美元投资。同时进行的还有过桥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杠杆收购等高风险业务。这一期间,高盛的交易风格逐渐趋向激进,短期利润重要性上升。1993 年在利率交易中获得 6 亿美元收入,固定收益证券获得 10 亿美元收入。1991 年起高盛在债市获利丰厚,在全球开始设立更多代表处。到 1994 年员工数量增长48%,公共费用增长率是之前的两倍。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创新浪潮、并购浪潮等进一步推动高盛的发展及演变。

第五章旅游业 复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旅游业 章首案例答案要点 从世界最大的旅行社——美国运通公司的发展历程来分析, 企业成功之道在于敬业、创新、诚信、优质。只有敬业,企业才能生存图发展;只有创新,企业才有市场可发展;只有诚信,企业才有客源稳发展;只有优质才有引力发展。 复习思考题 1.谈谈你对旅游业概念的理解,并对旅游业的构成提出自己的想法。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服务所形成的行业与产业的统称。应从狭义与广义之分来理解旅游业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是指旅游区是一个产业革命,是所有旅游经营行业的集合体。广义的概念是指旅游事业,包括旅游行政事业单位和旅游经营企业,其定义概括为:旅游区业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据,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区者的旅游区活动旅游区消费基金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情报所需要量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防治性产业。 2.分述旅行社业务经营的产品和业务。 (1)产品:指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具体产品项目,包括有团体包价旅游,单价包价旅游,零客包价旅游,自由包价旅游等产品。 (2)业务:指旅行社向游客提供的具体业务项目,包括外联采购,设计组合,接待协调,销售管理等业务。 3.饭店管理集团具有哪些优势? 饭店管理集团具有的优势,一是品牌形象优势;二是经营管理优势;三是技术资金优势;四是联购分销优势;五是人才战略优势等。

4.简述不同旅游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公路运输:第一,机动灵活,速度快,方便高效,第二,投资少,修建公路的材料和技术易解决,自驾旅游易在全社会广泛发展,这是最大优点,第三,运输能力小;第四,属于“三高“运输。 (2)铁路运输:第一,运行速度快,普通列差时速高达120公里,运输能力大,一般每列客车可载旅客1800人左右,一列货车可装2000到3500吨货物,重载列车可装20000多吨货物;第二,铁路运输过程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连续性强,能保证全年运行;第三,火车客货运输到发时间准确性较高,火车运行比较平稳,安全可靠,运输成本低。 (3)民航运输:第一,运行速度快,第二,机动性好,第三,安全系数高,旅行条件好;第四,乘坐快速,舒适,准时是做大优点;第五,运费贵,耗能大,运输能力小,受气候影响大。 (4)水路运输:运输能力大,运输距离长;第二,运输成本低,轮船设施齐全,有一定吸引力;第三,可选择方式多;第四,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第五,运行速度慢,适宜长距离,时间性不太强的旅行活动。 (5)特种运输服务:第一,便于游客通过一些难行路段,辅助老弱病残完成旅游;第二,某些交通工具有娱乐和观赏性质,招徕顾客;第三,交通工具各具特色,使游客产生回归大自然心理;第四,受地形,环境限制,不宜推广普及。 5.试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旅游总局实施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03)作为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的国家标准为重要依据,将旅游景区划分为五级,从高到低依次为AAAAA、AAAA、AAA、AA、A五级旅游景区。AAAAA为最高级,A级为最低级。AAAAA级旅游景区从AAA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认为AAA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方可申报AAAAA级旅游景区。AAAAA

高盛研究报告哪里

高盛研究报告哪里 篇一:展望XX高盛最顶级系列报告精华 最近国际顶级投行高盛发布了最顶尖的系列报告“热点睿评”(TOP OF MIND)。 一:中国房地产明年将会企稳 高盛发布最新报告对XX年中国的房地产形势进行了回顾,高盛预计XX年按揭利率将会进一步下降,房地产下行的趋势将会得到遏制。房地产销售和房价与XX年大致持平,而且随着房地产投资的降温,地产部门对GDP的贡献将大幅降低。以下为高盛的分析: 中国房地产现状 中国房价持续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发布的70个城市房价数据,虽然跌幅有所收窄,但几乎所有城市11月新房价格都环比下跌。同比来看,平均房价较去年下降了3.6%。 房地产固定投资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单月同比增长 7.6%,创XX年5月以来最低水平。1-11月新开工面积同比降-9%,比1-10月份进一步下滑。而且,1至11月在建面积也从上个月的12.3%降至10.1%。 政府放松按揭贷款利率的努力和意愿正在加强。中国央行和银监会宣布下调放贷利率已有近两个月,虽然幅度有限,

但银行的按揭发放正在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下调利率。而且,一线城市之外的所有地方政府普遍松绑限购也有效地限制了土地市场的进一步下行。那些取消限购的城市,11月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仅下跌5%,较10月的下跌17%大为好转。(那些此前没有限购的城市的土地市场依然低迷)整体来看,这些变化显然有助于提振购房情绪。央行11月21日宣布非对称降息,房地产交易量随之一振,11月环比增16%。不过,由于房地产库存依然很高(我们追踪的11个城市的平均库存为18.3个月),房价复苏依然遥遥无期。 XX年展望 按揭利率将会更低。自明年1月1日其,所有现有的按揭利率都会根据央行11月21日的降息进行下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盛预期按揭利率每向下浮动10%,对于购房者的支付能力而言就相当于房价下降1%。 开发商库存降低,财务压力减轻。高盛预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大多数城市的房价将继续疲软。到了XX年下半年,高盛研究覆盖的200多个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的库存压力将会降低,房价也会随之企稳。高盛预计XX年房地产销售和房价与XX年大致持平。 房地产部门对GDP的贡献降低。虽然政府的扶持政策将会使开发商的现金流压力减小,高盛仍然认为在高库存和“影子信贷”萎缩的情况下,房地产建设活动会降温。广义

中国能源状况(高盛报告)

高盛中国研究报告: 2003年10月31日 “中国能源产业” ------一些经常提及的问题 关于中国这下一个能源消耗大国10个经常提及的问题及回答。随着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自1993年以来,中国就成为石油的净输入国,迄今已成为第二大原油消耗国。 市场改革石油天然气的进口石油天然气的消耗炼油产业的扩大 石油天然气的定价能源短缺石油天然气的生产入世的影响石油的战略储备

目录 问题一:中国现今的石油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 (2) 问题二:中国石油产品消费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3) 问题三: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 (4) 问题四: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前景如何?对油气的进口需求如何? (6) 问题五: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地位是什么? (8) 问题六:在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是如何定价的? (8) 问题七:中国的炼油能力状况如何?将有何改变? (8) 问题八:中国的入世对能源产业已经或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9) 问题九:关于油品的批发和零售,政府的相关政策已经做出如何改变? (10) 问题十:导致最近电力短缺的原因是什么?今后这一问题是不是会经常发生? (10)

中国:下一个耗油大国 随着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巨大需求,中国已经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耗国,相信其对石油的需求将 持续增加。自1993年以来,中国就是个石油净输入国,预计今后将越来越依赖进口。 问题一:中国现今的石油消耗量是多少?其增长会有多快? 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耗油国,每天的需求量为540万桶,占全球消 费量的7.1%(见表一)。1990至2002年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以每年平均7.5%增长, 其增长率超过了其它所有耗油大国;而此期间,世界范围内石油需求的每年平均增长值为 1.1%。 考虑到中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刚起步的高增长阶段,中国对石油的巨大需求 不足为奇。从1990到200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年平均值为9.3%,高盛经济 研究小组预计中国2003年经济成为将为8.4%,2004为9.5%。 根据美国能源咨询局的估计,到2025年,中国石油的需求量将在2002年的基础上翻 一番,到达每天1090万桶,占全球消费量的9.2%(见表一)。 表一: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耗油国,到2025年其消耗量预计将翻一番 2002年和2025年的石油消耗情况按国家先后顺序 2002年每天的需求量(百万桶)占世界的比重(%) 1990-2002平均年增 长率(%) 美国 19.7 26.0 1.2 中国 5.4 7.1 7.5 日本 5.3 7.0 0.1 德国 2.7 3.6 0.0 俄罗斯联邦 2.5 3.3 -5.7 韩国 2.3 3.0 6.8 印度 2.1 2.8 4.7 加拿大 2.0 2.6 1.0 法国 2.0 2.6 0.2 意大利 1.9 2.6 0.0 巴西 1.8 2.4 3.2 墨西哥 1.8 2.4 1.7 英国 1.7 2.2 -0.4 西班牙 1.5 2.0 3.2 沙特阿拉伯 1.4 1.8 1.9 全球总计75.7 1.1

美国运通国际旅游公司的成功之道

美国运通国际旅游公司的成功之道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视宽旅游网点击数:57 更新时间:2007-6-17 令世人惊叹的数字 美国运通公司成立于1850年并至今发展成为: ★《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球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道琼斯工业指数的30家公司之一; ★世界最大的独立发卡机构——全球4300万张卡,消费金额超过2100亿美元; ★世界最大的旅游有关服务公司,在全球130个国家设有1700个旅游办事处; ★在全球175个国家设有2300个办事机构,世界最受尊崇的品牌之一,有数千万家特约商户; ★截止1997年底,全球信用卡拥有量超过10亿张放款余额达600亿美元。 洞察运通品牌营销的成功之道 150年前运通只是一家从事快递服务的小公司,但随后运通发明了旅行支票(一种供旅行者使用的现金替代物,在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赊帐卡和信用卡仍是运通的两项重要服务),现在还提供金融服务和与旅行相关的多项服务。 品牌化运作是成就运通的关键。在美国运通史上,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运通的核心客户都可以被称为是成功的商务旅行者。在那段时间内,这个群体需要的是上乘的服务、被人尊重、承认,全球漫游以及应急安全网,因为他们确实要经常旅行。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运通提供的核心产品是赊帐卡和旅行支票。此外,还有运通的旅行服务办事处,因为这些办事处正是运通核心产品的重要支撑点。这些产品都实现了品牌承诺:上乘的服务、承认和尊重、全球通用和安全可靠。将核心客户、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与运通提供的主要产品结合起来,这就是运通品牌初创时期的成功之道。 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客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运通的目标前景和持卡人对运通品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些变化,运通在产品上又不断扩展,在品牌承诺上也不断更新。 过去的美国运通品牌结构: 核心客户成功的商家和旅行者 需求卓越的服务、尊重和承认、全球通用、安全的网络 主要产品赊帐卡、TC和TSO 品牌承诺上乘的服务(特殊的待遇)、承认和尊重(特殊的人群)、全球通用、安全可靠 现在的美国运通品牌结构:

美国运通国际旅游公司

案例:美国运通国际旅游公司 美国运通国际旅游公司简介 美国运通旅行社是美国最大的旅行社,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旅行社。该旅行社于1850年在美国的纽约州包法罗市建立,起初经营货物、贵重物品和现金的快递业务。1882年,美国运通公司推出自己的汇票,并且立即获得成功。 1891年,美国运通公司推出第一张旅行支票。美国运通公司以其良好的信誉为其所发行的旅行支票作担保,并且保证接受这种支票的人不会蒙受任何损失。假如支票被盗或是支票上的签名被人仿冒,美国运通公司保证承担损失。公司不靠发行旅行支票的手续费营利,而是靠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浮存进行投资。同年,美国运通公司建立欧洲部,并于1895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家分公司,随后又先后在伦敦、利物浦、南开普敦、汉堡、不来梅等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很快,美国运通公司的办事处和分公司遍布整个欧洲。 在旅游市场巨大发展潜力的诱惑下,美国运通公司于1915年设立了旅行部。1916年,旅行部组织了很大旅游团,其中包括分别前往远东地区和阿拉斯加的旅游客轮和前往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加拿大的包价旅游团。1922年,美国运通公司开始经营通过巴拿马运河的环球客轮旅游。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美国运通公司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业务计划,公司创办著名的乘火车前往美国西部地区旅游的“旗帜旅行团”,项目包括交通、住宿、游览观光、和餐饮等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运通公司获得了巨大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行和金融集团。除了旅行部和旅行支票部之外,美国运通公司还设有银行部、投资部、和保险部。另外,美国运通公司发行的信用卡还是国际上使用的主要信用卡之一。 PEST分析: 1、P(Political System):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以及旅游城市政府等都十分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联邦政府就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和扶持旅游业发展。1995年,还专门召开了研究旅游工作的白宫会议。由国会批准的免签政策(VWP),使美国入境旅游者的68%由此获益,美国也从这些免签证的旅游者身上获得了全部国际旅游收入的60%。享有此项优惠政府的国家有27个,来自于这些国家的游客赴美旅游或商务可以在90天内免签证手续。 2、E(Economic):美国的旅游收入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05年达到13000亿美元,相当于每天产生34亿美元、每小时1.48亿美元、每分钟240万美元,每秒钟40万美元。其中国际旅游收入达93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达4940万人次,而每年美国人出国旅游消费也

解读高盛联手鼎晖运作双汇:迷离资本路径图

解读高盛联手鼎晖运作双汇:迷离资本路径图 高盛联手鼎晖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实施了对双汇集团的收购,进而控制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历时五年,又着手运作双汇集团资产整体上市,并获得更大的资产溢价和资本增值…… 按2011年4月份公告,双汇发展总股本60599.49万股,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0.27%)为第一大股东,目前实际控制人仍为高盛和鼎晖,如果证监会审核通过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双汇集团将实现整体上市。 高盛联手鼎晖对双汇集团资本运作,一步步的操作路径,本来展现的应该是一个强大的产业实体,以及精妙的资本运作过程。但是在完美的资本运作模式与策略的实现过程中,有一个产业经营方面的关键环节,即食品品质安全问题,给双汇集团的资本运作带来了不确定因素,但仍有必要让更多人知道其中细节。 链接: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0000多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双汇集团始终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依靠“优质、高效、拼搏、创新、敬业、诚信”的企业精神,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年销售收入不足1000万元,1990年突破1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2005年突破200亿元,2007年突破300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元。 高盛联手鼎晖在程序合法的前提下,实施了对双汇集团的收购,进而控制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历时五年,又着手运作双汇集团资产整体上市,并获得更大的资产溢价和资本增值,全过程已见清晰。

投资风格“漂亮50”

案例编号005 美国“漂亮50”的终结 Vs.中国“蓝筹泡沫”的破裂 “漂亮50”(Nifty Fifty)美国股票投资史上特定阶段出现的大盘股的投资偏差现象,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纽交所交易的50只备受追捧的大盘股,如IBM公司(IBM)、麦当劳(McDonald's)、雅芳 (Avon Products)、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迪士尼(Disney)、柯达公司 (Kodak)、施乐公司(Xerox)、默克公司(Merck)、可口可乐 (Coco Cola)、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宝洁公司 (P&G)、百事可乐公司 (Pepsi Co)、通用电气 (GE)。漂亮50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市值股票、盈利增长稳定,同时也具有较高的P/E比率。由于人们认为这些公司的运作非常稳健,即使在经历较长时期后同样如此,因此这些股票被称为“一次性抉择”股。这些大盘股被视作可以“买入并持有”的优质成长股,盈利空间预期见涨,投资者会认为这种增长会一直持续下去(Dickson and Shenkar,2011)。然而,投资经理全然漠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任何规模较大的大市值公司都不可能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以支持80倍甚至90倍市盈率。经过之后10年的市场自我修正,“漂亮50”从此不再“漂亮”。表11-17就是部分“漂亮50”市盈率从1972年高峰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初错误定价偏差的修正过程。 表1:部分“漂亮50”的市盈率变化单位:倍 资料来源:马尔基尔(2010)。

投资历史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重演。2007年在中国股市高涨时期,大盘蓝筹股的高盈利能力同样受到中国投资者的普遍青睐,“上证50”成为“中国版漂亮50”。大盘股市盈率最高达70倍而演绎成“蓝筹泡沫”。随着2008年中国股市的“蓝筹泡沫”破裂,上证50成分股的估值水平迅速降低,从2007年10月份的70多倍市盈率下降到2012年第1季度的不足10倍P/E水平。而同期中小板指数的市盈率并P/E水平下降幅度则相对有限(见图11-20a)。 从以上案例分析,违背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则容易陷入价值投资的悖论境地。无论是29世纪70年代的美国股市“漂亮50”终结还是2007年中国A股的“蓝筹泡沫”的破裂都说明了这一点。 图1:中国上证50与中小板估值比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