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实践

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

生态补偿实践

倪喜云1,尚榆民2

(1.云南省大理州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大理671005;2.云南省大理州人大常委会,云南大理671000)

摘要: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及流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补偿工作,总结、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生态补偿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种养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养殖生态鱼等方面实施了大量的以项目形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同时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政策、措施,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初步实现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本文通过总结大理州近年来以项目形式实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的经验,旨在为保护高原湖泊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洱海流域;面源污染;生态补偿;实践

文章编号:1005-4944(2011)04-0082-06

Non-Point Source Agricultur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Eco-compensation Practice in

Erhai Catchment,Yunnan Province

NI Xi-yun1,SHANG Yu-min2

(1.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of Dali state,Dali671005,Yunnan;

2.the Dali Standing Committee,Dali671000,Yunnan)

Abstract:Erhai is the“Mother Lake”for local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Dali Prefecture of Yunnan Province. Protection of Erhai Lake is premise and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whole state.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successful ecological compemstaion experieces and methods,especially introduce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ractices on aspects of optimizing of farm&breeding stucture,coverd soil testing and fourmulated fertiliztion,resource utilaztion of animal husbandry manures,agricultural product safety,fish cultivation in rice field.Some ecological compenstion theories,policies and measures, compensation objectives&modes and subsidies are also probed.

Key words:Erhai Lake;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ecological compensation;practice

1洱海流域基本情况

大理州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的结合部位,地跨东经98°52′~101°03′,北纬24°41′~26°42′之间。洱海流域包括大理市和洱源县,位于澜沧江、金沙江和沅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入湖河流主要有凤羽河、梅茨河、弥苴河、苍山十八溪等大小河溪共117条,流域面积2565km2,耕地面积2.97万hm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2266万hm2。湖面海防高程1974m,湖岸线长128km,南北长42.5km,东西宽约8.4km,平均宽度为6.3km,岛屿面积0.748km2,最大水深21.3m,平均水深10.6m,总容量约27.43亿m3,正常蓄水位1974m,最低运行水位1971m,防洪水位1974m。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为8.25亿m3,最大年入湖水量为

82

18.8亿m3,最小为1.84亿m3,多年平均出湖水量为8.63亿m3,最大年出湖水量为18.2亿m3,最小为4.15亿m3,湖水停留时间2.75年。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大理市的主要饮用水源地,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具有调节气候、工农业生产用水、水生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流域乃至大理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堪称大理人民的“母亲湖”。

2洱海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选择

洱海流域是云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2009年流域地区生产总值181.14亿元,近3年平均递增11%以上,人均生产总值1.7万元,大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00元。2006年大理市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府城市中位居第一,经济实力名列第一。2003年省人民政府确定大理为滇西中心城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m2,城镇化率达到54.5%。按照“保护海西、保护洱海,开发海东、开发凤仪”的新规划建设思路,城镇建成区面积每年新增10km2。当地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方之间利益关系,实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利益再分配。洱海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维护流域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建设滇西中心城市的基础和前提。

2.2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保护治理步伐

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是使外部性内部化,在洱海流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很大程度上能实现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内部化,以此逐步改变各行为主体片面追求自身效益而引发的生态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投入资金在短期内难以产生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更多地体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使保护治理成本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得到合理分担,弥补政府单一投入不足,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

2.3区域协调发展,民族和谐进步

一个生态文明的流域,必然是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洱源县2008年定为大理州生态文明试点县,正在争取将洱海生态文明流域建设列入国家和省的试点项目。流域内为多民族地区,任何一个民族的居民都享有平等的水资源权利,上游及湖周边地区为水资源保护区,承担着下游大理市城镇及农村的供水,保证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的生态保育任务。通过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合理的方式,对上游和湖周边水资源保护区居民水资源使用权和产业发展权的损失给予补偿,使其公平地享有水资源效益,是十分必要的。流域内不同区域确保出境水量水质达到不同的考核目标,并根据出入境水量水质状况来确定横向补偿标准,搭建有助于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的政府管理平台。农户在取得合法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自主选择种养殖品种,但由于洱海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治理的要求,自主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牺牲一部分发展权,应当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围绕洱海保护提出“洱海清、大理兴”,上游洱源提出“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下游大理市提出“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亲”,充分体现了构建流域和谐社会的生态补偿理念。

3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实践

3.1控氮减磷示范

洱海流域土壤环境质量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土壤酸化,土壤养分比例失衡,肥料利用率低;二是土壤氮、磷富集,钾不足;三是有效硼、锰、钼等微量元素缺乏。为此,2003—2009年累计推广“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隔年隔季施肥”20.78万hm2,其中2009年大理州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洱海水费、贷款投入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经费2000万元,以实物的形式在作物栽种前,采取农户和财政补贴的办法,直接补偿到项目区农户,每667m2补贴“控氮、减磷增施有机肥”100元,全部用于购置肥料,发放到农户。通过生态补偿项

83

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

目的实施,项目区较未实施项目前,每667m2平均减少施用纯N2.49kg、P

2

O52.23kg,增施K2O2.14kg。总

计减少施用纯N199.2t、P

2

O5178.4t,增施K2O171.2t。折合减少施用尿素433.04t、普钙1115t,增钾342.4 t,粮食平均每667m2增产4.5%,减少化肥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63万元。

3.2“一池三改”三位一体沼气池建设

将改厕、改厨、改厩和沼气池进行配套建设的工程简称为“一池三改”或“三位一体”沼气池建设,洱海流域累计建成“一池三改”“三位一体”沼气池8984口。1个8m3户用沼气池,国家补偿1500元,农户投工、投劳自筹2500元,年产沼气385m3,沼液和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生产优质、安全、无污染的农产品,“三位一体”沼气池建设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能量的高效转化和物质的高效循环,既减少了畜禽粪便对洱海水体的污染,又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供优质肥料。3.3稻田人工锄草及生态鱼养殖

2009年大理市采用公司化运作,由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土地流转承包形式从大理市银桥镇银桥村委会86户农户手中以每667m2800元的地租租用13.33hm2土地,租期5年,大理市财政每667m2投入200元沟渠与田埂硬化建设经费,不足部分由公司承担。根据大理州市渔业、农业专家组对0.85hm2稻田养鱼现场验收结果,稻田养鱼按有效种植面积计算平均每667m2产水稻619.1kg,较未实施稻田养鱼的农田每667m2增产10.4kg,增产1.71%;经过103d的稻田养鱼,鱼成活率80%,平均每667m2产鱼65kg,平均增重2.6倍。按稻米2.2元·kg-1,鱼10元·kg-1计,稻鱼合计每667m2产值为2012元,扣除有机肥、人工、鱼苗、饵料等生产成本费平均944元,每667m2纯收入1068元,累计新增纯收入240元。昆明好宝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部分“稻花鱼”运到昆明销售为30元·kg-1,大理当地库塘饲料鱼10元·kg-1,差价20元·kg-1,每667m2纯收益1300元;稻田养鱼整个生产过程中,未使用农药化肥的稻米在昆明价格为10元·kg-1,稻米按出米率75%,大理当地米价2.2元·kg-1计,差价7.8元·kg-1,纯收益3621.7

元,昆明稻鱼产值为4921.7元,扣除成本,累计每667 m2纯收入2909.7元;稻田养鱼与未实施稻田养鱼的农田比,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6次,每667m2少使用除草剂100g,尿素18kg,普钙40kg,节约成本,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

3.4洱海流域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

开展以控制农业投入品、标准化生产为依托的清洁农业生产模式,实施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重点,以绿色食品认证为先导,以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为补充的“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监管工作。目前洱海流域“三品”认证总面积达到0.8万hm2,产品10个。大理独头大蒜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大理州人民政府财政对获得认证的产品每个给予补助1.0万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整体推进,省财政投入30万元。通过认证监管,平均每个农产品年增加收益达10万元以上,年总收益达120万元。

3.5畜禽养殖生态补偿实践

2009年大理州人民政府采取财政、贷款投入洱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牧专项资金1000万元,不足部分由项目区农户自筹。补偿内容主要是对养猪发酵床补助200元·m-2、猪舍改造补助100元·m-2;堆粪发酵池成本250元·m-3,政府补助150元·m-3,牛粪种植双孢菇补助50元·m-2。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不需要用水冲洗猪舍,不需要每日清除猪粪,采用自动给食、自动饮水技术达到了省工节水的目的,仅减少猪圈清理1项,可以节约劳动力50%以上;堆肥发酵池建设,有效减少了粪尿随水流失;双孢菇种植提高了牛粪的利用率,在大理金泰、欧亚等奶牛场建设牛粪-秸秆混合种植双孢菇技术,示范菇床1304m2,可利用消耗牛粪950t,年产鲜菇100t,产值80万元。洱海流域建成堆粪发酵池3.72万m3,年可收集发酵畜禽粪便58720 t,减少粪便流失15000t。

4洱海流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洱海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刚起步,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从中央实施保护长江上游天然林工程开始,大理州先后实践了退耕还林、退房还湖、退塘还湿地的“三退三还”的湿地保护措施。推广应用农业控氮减磷

84

为目标的测土配方和耕地地力调查的农田施肥技术;“一池三改”的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一取消、三提倡”的稻田养鱼人工褥除技术。积极开展无公害蔬菜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建设畜牧业堆粪发酵池、生物床发酵养猪、畜禽粪便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实施农村垃圾收集、乡村垃圾焚烧炉,土壤净化槽和庭院式农户治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2008年开始起步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建立了初步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

4.1理论上不完善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中国生态补偿实践探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各地先后开展了试点,至今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生态补偿主体、受偿主体、补偿方式,补偿途径和补偿标准尚不统一,生态补偿工作还缺乏法律支撑。

4.2国家尚无完整的生态补偿政策

尽管中央各部委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单项工作的政策试点,出台了部分规定和办法,中央财政进行了专项的财政转移支付,但行业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综合协调机制。近年来洱海流域以不同渠道得到中央和省的资金补偿,但分散于各行业主管部门,难以统一规划,整合资金,发挥生态补偿的整体效益。4.3生态环境产权不明晰,生态价值难以货币化计量

洱海流域限于社会发展水平,加上经济、技术的因素,难以明晰生态环境产权,环境贡献者与环境受益者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存在“非对称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完整的计量方式和依据,难以用货币来定量。在具体补偿中,多数是依据国家现行政策和市场价格规定,根据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来确定,还没有规范的科学测算和评估,更多的是以国家干预为主的生态补偿操作。

4.4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单一,难以满足补偿机制的需求

洱海流域目前生态补偿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国家各部委行业单项补偿资金,二是州、县市视财力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三是征收洱海水费、风景名胜资金费等。据测算,洱海流域每年需要的生态补偿总额约在300亿元,需求差距较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还停留在政策层面。流域内居民认为生态补偿是政府的事,接受补偿

是理所当然的;而大量环保设施建成后需要资金来维

持运行(如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由受益农户

来付费,难度较大。流域内的所有居民既是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的受害者,更是洱海环境问题的污染者,因

而也应是生态补偿的主体。

5完善和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措施洱海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复合型的

生态系统,必须统筹处理好上下游的关系,才能促进

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洱海、防治农业农村面源污

染,建设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趋于合

理、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的有利保证;才能尽快在

该流域形成以现代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及其配

套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的社会。

5.1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

洱海流域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仍然是洱海的主要

污染源,分别占流域总氮、总磷污染排放负荷的82%

和87%,占入湖总量的72%和68%。由于污染点多面

广,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治理工作起步晚,投入

不足,生态补偿机制还未健全。大部分农民仍然从事

传统农业生产,大量农药化肥残留进入洱海,农村畜

禽粪便、污水、垃圾造成的污染仍很严重,主要入湖

河流水质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做好以下几方面

工作,一是要提高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紧迫性

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将其列入洱海流域“十二五”

保护治理规划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

事日程;二是完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尽快制定和修

改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科学划定

农业面源防治流域内三级防护区,制定相应的管理

办法、农业清洁生产补偿标准,引导和鼓励农民走规

模化经营、保育农田;三是充实和调整现有的大理州

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办公室,加强对大理市、

洱源县的指导,负责日常工作。加强生态补偿项目的

管理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提出每年农业农村生态面

源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资金计划,报州洱海保护治

理领导组审核,经批准后列入自治州经济和社会发

展总盘子。

85

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

5.2完善生态环境评估体系,把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范围

根据生态环境的要素确定评估体系:一是水质指标主要包括洱海水质达标率、入湖河流总氮削减率、入湖河流总磷削减率、流域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二是流域指标主要包括城镇及旅游饭店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污水废气处理率和固体废弃处置利用率、城乡绿化率;三是化肥施用数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四是无公害、有机农产品比例;五是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防治率。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分设监测点(站)。在县—市、镇—镇行政区划交界处,河流上、中、下、入湖口设自动监测段面,一级、二级、三级农田面源污染防护区设区位监测点,包括背景值点、工程效果点、科研点60个,按技术规范获取监测数据,科学评价防治效果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继续实施环境目标责任制。以党委和行政2条线,分别由州对县市、县市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农户层层签订责任制,并将现行五年一届考核修改为一年一小考,一届一大考,增强各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3制定产业发展生态补偿优惠政策,加强服务网点与展示基地建设

一是依靠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全流域组织无公害、有机绿色农副产品认证,创立品牌。大力扶持高效低污染农业替代产品,重点扶持蓝莓种植1334 hm2(每667m2补贴200元),稻田养鱼由200hm2扩大到667hm2(每667m2补贴250~500元),生物发酵床养猪5万头(每户补贴1万~2万元),有机肥厂10万t(每厂补贴200万元)。深入研究水稻-蚕豆种植生态效益及补偿机制,鼓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化经营,通过集体土地流转,土地整理联片规模种植高效低污染农产品。推广大理市银顺蔬菜专业合作社大棚营养液育苗和大田移栽意大利生菜、西洋菜等优质蔬菜模式,支持范围由现有的16.67hm2基础上扩大至133.33hm2以上,并发挥龙头企业产、供、销优势,带动周围农户订单种植,并研究出台生态补偿扶持政策;二是畜牧业提质增效,严格控制流域奶牛养殖数量,依靠科技、改良品种,改变粗放养殖方式,提高单产,增加奶量,增加奶农收入。结合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巍山、宾川、祥云等流域外工业园区和养殖基地建设,用生态补偿方式逐渐外移奶牛养殖,扩大乳制品企业,增加乳业生产企业服务网点,提升乳制品业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低碳特色的规模农业发展路子;三是进一步研究农村垃圾污染防治,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集镇统一由城管环卫清运和处置,积极探索全流域推行源头垃圾分类,中间减量,集中定时清运模式。继续推行乡村垃圾焚烧,进一步研究农户分散焚烧减量技术和示范;四是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垃圾清运和分散农户污水处理的投入,推行财政投入与村民缴费相结合的补偿机制。

5.4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方式

生态补偿资金来自多种渠道,补偿的方式更是多样性,要结合洱海流域的实际,制定规范的生态补偿方式。一是政策补偿,继续执行好中央、省对自治州,对流域的权力和机会补偿,认真组织好天然林工程,退耕还林(草)新一轮补偿政策措施及各项扶持“三农”措施,争取得到更多的优先和优惠,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是资金补偿,通过各种专项补偿金、赠款、减免税收、退税、信用担保的贷款、补贴、各级财政转移支付、贴息、加速折旧等,筹集生态补偿资金。充分发挥区域自治和村民自治优势,继续征收好洱海水费、风景名胜资源费、渔业资源增殖费、苍山风景名胜资源费。在桃源、大营等村试点(20元·户-1·a-1)的基础上,全流域收取农村垃圾费,由村民委员会自行管理使用;三是实物补偿,运用物质、劳力和土地等进行补偿,如采用土地租用建湿地、农民投工付费的方式,解决受补偿者部分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改善受补偿者的生活状况。解决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增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补偿、良种推广补贴,新型缓/控释肥及器械、农机补偿、公益性岗位设置(河道员、滩地协管员、村庄垃圾收集员)、生态建设土地补偿(湿地建设每667m2每年补助800~1000元,一定20年)、杀虫灯(配给)、农村旱厕(政府1000元,农户500元)、农户庭院式污水处理(每户2000元);四是智力补偿,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无偿技术咨询和指导,针对不同地块发放和调整配方卡。筛选化学农药替代

86

性防治方法,推广低毒、高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精确高效施用农药,减少农药化肥残留的污染。开办各类培训班和农村环保学校,帮助流域内的群众学习洱海保护治理知识、现代农业知识,掌握生物床发酵养猪、灯光诱杀、超声波干扰、防虫网隔等技术,分送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手册。鼓励农民从我做起,采用新技术发展农业;五是项目补偿,通过项目建设,争取中央、省和各级部门的支持。把握好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期,积极做好工业园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居住新区项目的规划论证设计等前期工作,做好对口申报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各级政府的规划和计划盘子。继续争取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争取保持每年安排30个村以上,每个村约100万的中央财政投资。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好流域集中式污染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项目贷款贴息及“三农”扶持项目,包括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以气代燃、水利血防河道治理等。

5.5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

通过多年的努力,洱海流域已建成一大批保护治理设施。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能力6.4万t及482km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日处理330t垃圾处理厂3座及10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约1万个农村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15个乡村垃圾焚烧炉,2万座农村家庭旱厕、115个农村公共厕所、1000多个农村垃圾收集池,配备三轮车650辆、清运车71辆,建成沼气池2万多口、43座乡村土壤净化槽、一体化小型污水处理设施、58km的洱海湖滨带和140hm2的多个生态湿地及10座太阳能中温沼气池。环保设施陆续竣工投入运行,正在发挥和即将发挥其保护治理的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需要投入,运行维护需要资金,管理则更为重要。一是有规模的环保设施要有专门机构运营;二是农村环保设施交村属地管理,每年补贴一定的数额的运行费,经考核按运行情况给予奖罚;三是探索市场运作,以乡镇行政区划或设施分类向社会招聘运营管理机构,实行政府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方式,由中标公司负责运营,达到中标条件付费。积极推行环保项目B0T、BT 等方式,加快保护治理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效益。开展取用水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的市场交易试点,在生态环境资源所有者与生产企业间建立起商品货币化关系,实现生态资源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促进生态环境资源经营权合理转让,利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建立起生态环境集约化开发与利用体系。动员和鼓励民间组织、金融机构、企业集团、环保社团、流域外的政府机构等对流域生态建设的资助和援助,筹集社会资金和社会力量投入到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5.6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补偿资金绩效

生态补偿资金渠道较多,要统一由财政监督,一是设立洱海流域生态补偿金财政专户,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拨付;二是部门按标准落实到补偿受益者;三是财政年底对部门使用生态补偿资金进行绩效考核评估,提出奖惩意见;四是建立补偿费的征收和使用监督审计制度;五是由政府公布,兑现奖惩。

参考文献:

[1]任勇,冯东方,俞海,等.中国生态补偿理论与政策框架设计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

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中国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曾广权,等.建立云南省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

版社,2006.

[5]杨光军.对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与探索[R].调查研究(内部

刊物),2010.

[6]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倪喜云(1965—),男,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收稿日期:2011-06-15

87

Agro-Environment&Development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

xx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xx人民政府,局属各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优化城乡环境面貌,根据县委、县政府印发的《环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大任务,推动农业健康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环县。 二、整治任务 从5月份开始,11月底结束,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行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加强农用地膜和尾菜的回收处理,实现废旧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强化农产品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大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洁净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三、整治措施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促进新型能源利用。 1、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结合荞麦、豆类、向日葵等特色作物,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处,创建面积20万亩,建成绿色农产品基地8个,种植面积25.6万亩,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登记,做好到期产地、产品的复查换证、续展、年检及转换工作,组织申报“三品”认证6 个。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执法大队、xx

2、深入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对历年建成的“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全面排查维修,指导农户积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变废为宝,减少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 在设施瓜菜种植区域和畜禽养殖区,因地制宜发展“四位一体”(沼气池、厕所、棚圈、日光温室)户用沼气建设,逐步形成“畜—沼—菜”、“畜—沼—农”的良性循环模式。 责任单位:能源办、xx (二)注重农业废弃物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1、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充分发挥庆阳瑞利、环县兴环、环县保利等10户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配合供销社积极组织全县64个回收网点,在农作物收获之后,及时进村入户,上门优惠收购。在春秋两季开展废旧农膜集中清理捡拾活动,对县内交通主干道及通村公路沿线、城乡结合部、田间地头堆放的废旧农膜进行集中清理,消除“视觉污染”。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主动清理残膜,积极联系交售废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78%以上。同时,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农资销售点,严防0.01毫米以下超薄地膜上市销售,从源头上减少废旧膜残留,降低回收难度。 责任单位:供销社、执法大队、xx 2、开展尾菜专项治理行动。在曲子孟家寨、木钵关营高寨等设施瓜菜种植集中区,积极引导农户对田间地头产生的尾菜采取田间堆肥、挖简易坑沤肥及直接还田等方式,开展田间处理利用,将尾菜就地消化,消除对蔬菜产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对长期以来随意弃置于村庄周围、公路沿线、田间地头、沟渠旁边等地的尾菜,开展污染专项治理,切实解决好尾菜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问题,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1%以上。 责任单位:农技中心、xx (三)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污染 1、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完善土壤墒情检测点,定期发布土壤墒情报告,利用已建立的9个土壤墒情监测点,合理适时调整布局,加密监测频度,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施工组织设计77页

本工程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1)、生态湿地清淤施工方法 施工顺序为:从本标段湿地中点里程作为清淤起点,向上游和下游分两个施工段同时开挖。利用现有的临时道路(作为机械设备和渣土运输量的下湿地。 (2)土方工程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施工程序:测量→放样→清基→土方开挖→基面及边坡整修→验收 (3)土方填筑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边坡整修及尾工处理:削坡→整理→竣工整理 (4)混凝土工程、浆砌石工程及生态湿地 本标段的临时工程中的全混凝土工程均采用c20混凝土。选择具有混凝土生产资质、生产质量稳定可靠、信誉良好的混凝土生产单位进行供应,并事先报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 (5)生态湿地措施:拦水坝→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第一章主要施工办法 (3) 第二章拟投入的主要物资计划 (22) 第三章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 (26) 第四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30) 第五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32) 第六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47) 第七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61) 第八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68) 第九章施工总进度表或施工网络计划 (74) 第十章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75)

第一章主要施工办法 (一)、施工准备: 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包括技术准备、材料机具准备、生产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几个方面,要求做到施工场地五通(水通、电通、道路通、电话通、排水通),一平(场地平整),五落实(技术、劳动组织、材料、机具、现场设施落实)。为此部署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技术准备 1.1复核施工图纸 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图纸复核,形成图纸复核记录。根据设计图纸断面要求的河道清淤标高进行现场放样。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河底标高进行开挖。 1.2施工现场准备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勘察。 (2)走访沿线村庄百姓、学校、单位调查其风土人情,沿线可提供水、电能力,制定水、电需求计划,联系水、电安装。 (3)先期清除施工障碍,做好准备,接通施工用水源、电源、架设施工用电线路。 (4)调查沿线有无地下管线,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 (5)根据施工平面布置方案,修建各种临时设施及道路。 (6)施工测量:复核建设单位提供的坐标控制点及水准点。增设必要的辅助坐标控制点及水准点,形成覆盖各个施工现场全线的坐标控制网及水准点控制网。 1.3技术交底 项目技术负责人将工程施工概况、施工方案、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等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进行详细技术交底;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建立现场质量保证体系;制定施工计划和作业细则,保证开工前所有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绪;组织现场施工人员学习施工工艺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10 “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 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近年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广泛关注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现代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性,照搬国外技术与理论无法切实解决我国农业领域所面临的重大环境和科学问题,难以有效地遏制农业环境污染和日趋加剧的发展态势。 为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文件精神,落实《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确定的“保护耕地资源,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农业农村环境”重点任务,聚焦我国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组织实施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研发”重点专项。 —1—

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高发区和重金属污染典型区为重点,以农田面源污染物和重金属溯源、迁移和转化机制、污染负荷及其与区域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关系等理论创新为驱动力,突破氮磷、有毒有害化学生物、重金属、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农田污染物全方位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瓶颈,提升装备和产品的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到2020年,示范区实现氮磷和农药污染负荷降低20%以上、农药残留率降低30%以上,污染农田重金属有效性降低50%以上、农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农业有机废弃物无害化消纳利用率达到95%。 围绕专项总体目标,衔接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全产业链三个层次,在2016年、2017已经启动实施26个项目的基础上,2018年度拟发布9个任务方向,其中共性关键技术研究1个任务方向,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8个任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1.3亿元。 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类 1. 集约化养殖粪污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主要畜禽种类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场规划布局、畜禽厂环保型设施设计、粪污污染控制规程;研发集约化养殖粪污收储运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设备;研发集约化养殖业粪污高效转化利用关键技术及专用设备;研发主要畜种集约化养殖环—2—

面源污染文献总结

面源污染 1、论面源污染控制在城市水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上海面源污染现状及思考——洪克险 (1)面源污染的现状: ①汽车停车场:停车场的地表雨水径流直接进入雨水管网,并最终排入天然水体。其污染物见表1 此外,雨水中还可能含有大肠杆菌、石油烃类物质:油脂和油、“BTEX”合成物、联苯胺、甲苯、乙苯和二甲苯,以及多环芳香烃。 ②道路:其潜在污染源是:餐饮摊、马路菜场、路边的小型洗车修车点、宠物的排泄物等;它们通过直接产生污水或者通过雨水冲刷随地表水体径流进入,最终造成接纳水体水质污染。 上述污染源对于受纳水体的TSS(总悬浮固体)、TP、TKN(凯氏氮,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NH3-N、BOD、COD、可致癌菌数、石油烃类、重金属离子、PH值、水温等都有负面影响。 ③城市绿化:包括公共绿化和建筑绿化(含建筑外场区域绿化和屋顶绿化); 由于涉及、管理上的不合理,绿化会造成面源污染。 ④人们不当的行为: a习惯把阳台排水管、屋面雨水管作为生活废水管使用; 污染传输途径及去处:阳台排水管最终进入城市雨水管渠, 危害:造成了生活中使用的大量人工合成化学品(各类洗涤剂、荧光剂、表面活性剂、溶剂、甚至杀虫剂等)进入雨水系统,进而造成受纳水体化学污染; b不文明的行为举止:随地乱扔果皮、垃圾、当街乱倒脏水、随地大小便、直接向景观河道、湖泊中扔杂物、燃放纸质烟花爆竹等; 危害:这些行为将给水体带来磷、氨氮、脂肪、油脂、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使水体的TSS、BOD、COD、TN、NH3-N等指标值下降,或使城市初期地表径流对

水体形成污染负荷冲击,使水体受到污染。 污染传输途径及去处:通常是通过雨水径流或街道冲洗水进入雨水管渠或自然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2)处理措施: ①汽车停车场:在停车场四周是指拦截雨水沟;采用硬质绿化 ②道路:从管理者和使用者两方面入手:分别是加大道路清扫频度,加强管理、取缔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商业经营店;加强环保知识学习,提高使用者环保意识。 ③城市绿化:在其设计中,应充分发掘其控污、减污的特点,使绿化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④人们不当的行为:制定相应法规、加大环保知识普及力度、提高个人环保意识、规范个人行为。 2、《巢湖小流域污染源解析及对策措施研究——以十五里河为例》——匡武,吴蕾,王翔宇[环境保护科学] 2015,41,5. (1)污染来源:分为农村面源、农业面源和城市面源。主要农村生活、农田流失、散养禽畜、水产养殖、城市径流; (2)传输路径:降雨冲刷 (3)污染去处:河流 (4)面源污染的主要问题: ①河流缺乏清洁水源补给,截污不彻底,河道补水主要来自于污水排放;②河道比降大,通过滚水坝保水,河道淤塞,影响水质和行洪;③城市面源污染严重,城市的土地利用、新建道路和小区等设施没有充分考虑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④岸坡植被多样性差,景观杂乱,沿岸乱建情况普遍,生态空间受到挤压;⑤农业面源的控制尚缺乏有效手段。 (5)防治措施: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应对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农药、化肥的废弃物,稻草秸杆,畜禽粪便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河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面源污染的时空范围广、不确定性大,成份、过程复杂,难以控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但面源污染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呈现出逾来逾烈的态势,严重制约生态农业建设和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XXX乡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一)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 农业面源污染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总体水平普遍较高,部份田块每亩使用量甚至达到200多公斤化肥和20公斤农药,折纯氮400公斤,超出全国平均化肥施用水平。究其原因是部份农户贪图省时省力,不按农技部门提供的配方量,超剂量使用农药、化肥,特别是部分杀虫剂,个别农户超剂量达到配方量的2—3倍,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二是人、畜、禽粪便无序排放。由于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居民点建设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造成农村的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农户畜禽圈舍布局不合理,甚至部分规模养殖场都没有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粪便中有害成份直接排入沟渠河道,直接影响公共卫生,也对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影响。农业面源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村民群众关注的焦点。 三是农业废弃物的污染。农业生产产生的稻草秸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不到40%左右,大部份农户采取焚烧的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隐患和火灾隐患。 (二)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大气质量降低,粪便垃圾未能及时清理,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累积于河道水体中的残留化肥、农药,通过饮用水、农副产品等方式进入人体,给人体带来一定的直接或间接危害。 2、对人居环境带来危害。农业废弃物焚烧、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农田化肥、农药等排入河道后,大量的含氮、磷有机物,毒素、碳氢化合物进入自然水体、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根据“市创建第五届省文明城市培训工作会”要求,结合您局相关通知精神,认真梳理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帮助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一)加强扬尘污染治理。 一是安排执法人员对市区35处在(待)建工地不定期巡查,严格督促规范施工,必须做到工完场净;同时对扬尘问题较为突出的工地、区域,一旦发现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二是对市政工程施工点严密管控,督促其做好边界围挡,推动裸土覆盖,必须洒水降尘,及时垃圾清运等;三是对辖区内的清运队进行严格监管,必须按规定路线行驶,必须采取加盖、围蓬等基本措施防止污染;四是与相关部门联勤联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沿街遗撒、污染路面等行为严查重处。五是加大城乡结合部管理力度,设立临时卡点,突击检查过往车辆密闭运输情况。 2018年至2020年5月,2018年至今共妥善处大气污染方面问题3100余次;推动裸土覆盖90余处、50.5万平方米;设卡检查车辆密闭覆盖问题150余次、检查车辆1450余辆台;立案查处抛洒滴漏污染路面行为的案件125件、罚款11.5万余元。

(二)严密管控餐厨垃圾投放。 一是严格要求餐厨垃圾产生者应当与取得特许经营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企业签订书面协议并在规定的收集时间内交运,生活垃圾必须到指定位置分类投放;二是配合特许经营企业将餐厨垃圾运送到指定收集点,不得交由特许经营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输、处置,及时建立运收台帐。生活垃圾清运企业必须按照规定线路收集且必须事先申报;三是针对垃圾乱倒行为召开动员会议、宣传会议,研讨如何有效防止城市垃圾向周边农村倾倒行为,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建议。 2018年至2020年5月,共发放《餐厨垃圾告知书》680余份;排查餐厨垃圾运收、处置情况950余处;立案查处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处置不当案件11起、罚款3500元。 (三)严格管控建筑和装修类垃圾倾倒。一是加大行业运输公司(渣运公司)的监管力度,督促其认真落实责任,不得乱倾乱倒建筑和装修类垃圾;二是联合城乡结合部区域涉及的镇(街道)做好日常巡查监管,发现乱倾乱倒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三是督促各镇(街道)加强夜间巡查管理力度,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夜间违规乱倾乱倒建筑和装修类垃圾。 二、帮助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一)开展民生实事村项目建设。通过省级财政2017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建议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目前仍面临四方面问题,亟待关注。 (一)地膜污染防治推进难度大。《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推广双降解生态地膜栽培技术,充分利用双降解地膜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降解完全、定时可控和生态无害的特点,实现地膜栽培的清洁生产,消除“白色污染”。研究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推广使用0.01mm 以上标准地膜。”目前农户用的地膜主要是0.005mm厚度标准的,由于这种地膜厚度过薄,棉花秸秆清理以后,废旧地膜与枯枝落叶混杂,实现回收利用的人工费用高,难度非常大。同时,由地膜回收加工利润小,且政府补贴不多,相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低,目前县内还没有一家地膜回收加工的企业。另外,由于双降解生态地膜和0.01mm以上标准地膜的成本较高,大部分农户不能接受,推广利用的难度很大。 (二)小型畜禽养殖户废弃物处理简单粗放。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了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但小规模的专业户和散养户对畜禽粪便一般仅做简单堆积,有时出现不能正常及时清运的现象,一旦堆积时间长,就会影响周边环境和百姓生活。 (三)农民科学合理施肥用药水平低。近年来,大批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农村务农的多为妇女和老人,文化素

质整体较低,对各种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发生规律不清楚,不能够安全、科学、合理施肥用药,习惯于传统的简单方法防治,或是在病虫草害暴发时,大剂量、重复的使用农药,造成费工费药、污染严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面源污染防治仅靠政府投入,没有广泛的农户参与是无法改善农村环境的,但目前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了解,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产生一定影响。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制定专门性法律,有关农业面源污染方面的法规散落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省级主要是《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可再生能源条例》等法规,且往往是其他法规的附属内容。从内容看多为指导性或原则性的内容,过于宽泛,规定不够详细,难以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不能够充分发挥防治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基层建议:一是建议省级层面加大对标准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的推广力度,对相关企业或农户进行补贴,提高企业生产和农户使用的积极性。二是制定扶持优惠政策,引导畜禽养殖场对粪污清理、输送、贮存、处理等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沼气工程建设、有机肥生产、种养结合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三是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户科学合理施肥用药,降低化

云南省大理市洱海保护治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省大理市委 2008年11月20日16:31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大理市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湖泊实行休养生息”的精神,坚持“生态立市、生态强市”的发展思路,把洱海综合治理保护作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通过各级各部门领导职工和全市60多万各民族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2004年以来,洱海水质总体趋于稳定,全湖水质总体保持Ⅲ类,其中20个月份达到Ⅱ类,2008年1-10月份(除5月为Ⅲ类外)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洱海真正地成为了大理人的“母亲湖”。洱海被国家环保部誉为全国保护得最好的城市近郊湖泊之一,彰显了走可持续发展保护洱海的成功之路。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大理市境内,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流域面积2565平方公里,湖区面积25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128公里,有117条入湖河流,蓄水量28亿立方米。洱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就是滇西的“鱼米之乡”,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生物资源,是云南生物多样性分布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具有供水、发电、农灌、渔业、航运、旅游和调节气候等多项功能,被大理人民誉为“母亲湖”。洱海流域内共有16个乡镇(含洱源县)、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58个村委会、912个自然村,总人口约8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4万人),人口密度为337人/平方公里。流域社会经济以农、牧、渔、旅游和电力为主,GDP占大理州国内生产总值的45%以上。成立于1984年的大理市洱海保护管理局,负责洱海1966.00米(85高程),25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004年为切实加强对洱海的保护治理,大理州将州洱海管理局调整为市属市管,将隶属洱源县的江尾、双廊两镇划归大理市,实现了对洱海的统一管理。 近几年来,大理市委、市人民政府坚持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态建设之路,大力推进“两保护、两开发”,牢固树立“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累计投入15亿元,实施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六大工程”,使洱海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洱海水质富营养化得到初步遏制,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被国家环保部推广为“洱海保护模式”。 领导重视,全民参与,严格奖惩,明晰责任。大理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把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大理市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工作领导组,建立了41名副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挂钩联系各部门、各镇(区)的工作机制,与市级44个部门签订了《大理市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目标责任书》,438名签责单位副科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交纳了洱海综合治理保护风险抵押金;出台了《中共大理市委、大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洱海综合治理保护的实施意见》,统一指挥、综合协调的洱海保护治理工作。广泛开展“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媒体,开辟了洱海保护治理专题、专栏、专访和新闻报道,组织洱海保护倡议万人签名募捐、有奖征文和歌手大奖赛等活动。编撰发放10万册《洱海保护法律法规常识》和中小学保护洱海常识等宣传读本,制作播出《洱海母亲湖》专题片,邀请白族民间艺人将洱海保护编为大本曲在全市范围巡回演出宣传,制作了5分钟的洱海综合治理保护宣传幻灯片,随“2131”电影放映工程在沿湖各镇村放映,“洱海清,大理兴”深入人心。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情况汇报 **街道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以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质量、改善环境为核心,以“建设美丽**”为目标,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为主,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现将具体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 为确保全街道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街道党工委十分重视,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认真分析研究**街道的农村面源污染现状,并对**街道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结合本街道实际,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任务和职责进行明确,实行目标管理,狠抓落实,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三是严格考核,使治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四是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与林业、社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镇规划建设及土地、水利等工作结合起来,注重环境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 二、做好宣传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街道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大环保知识和文明精神的宣传,扩大公众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是利用会议、简报、标语、宣传栏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知识等宣传;二是通过开展“美化南盘江,保护母亲河”、“学习雷锋、爱我家园、净化环境”等活动,以实际行动进行宣传;三是借助“环境保护日”,印发环保宣传资料,开展环保知识咨询活动;四是开展环保宣传进学校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真正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家喻户晓。 三、狠抓工作落实 (一)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街道多次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以城郊结合部、农村为整治重点区域,集中开展大清理、大整治。各社区严格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在各挂钩部门的紧密配合下以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清理、大扫除为主要内容,集中整治农村生活环境,清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垃圾杂物和白色污染,疏通和密闭污水排泄沟渠,清理畜禽圈舍和粪便,消除“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现象;同时组织力量,对公共场所、境内各沟渠及新老盘江两岸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重点治理,对各区域内的垃圾、污物、杂草和白色垃圾及河道内淤积的垃圾污物和河面漂浮物进行了清除。自2016年以来共开展环境整治5次,出动车辆40余台次,人员850余人次,清除垃圾150余吨,其中打捞河面垃圾15吨,死猪

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情况汇报 发表时间:2018-07-20T11:39:58.87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梁福生[导读] 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田园清洁等目标,县农业局积极做好以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师宗县农业局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师宗 655700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师宗县清洁田园、治理水污染环境,提高清洁田园、水污染防治管理水平,切实有效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推进田园、水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师宗县农业局关于印发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师农发〔2015〕9号)工作要求,以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田园清洁等目标,县农业局积极做好以下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 关键词:师宗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市场管理一、农资市场管理整治工作 为强化师宗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农民农耕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农业局、工商局出动执法人员10次70人次,开展全县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经营行为,检查经营门市102个,对农用物资进行检查,地膜、化肥、农药没有假冒、伪劣物资情况。以辖区所有农资经营户为整治对象,重点查处无证照经营、超经营范围经营农资行为;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残缺不清、含量不足的不合格农资产品以及国家禁用、限用的农资产品的行为;严格落实农资产品质量责任书,引导经营户合法、守法、诚信经营。通过检查,没有发现地膜、化肥、农药等违法经营行为。农资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进一步好转。 二、化肥污染治理情况 近年来,化肥等过量使用,导致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化肥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氮和磷的污染,人们在施肥过程中,往往施肥过量,使大量的氮和磷的化合物进入土壤和水体中,由于氮素和磷素在土壤和水体中循环和降解缓慢,造成氮素和磷素的富集,产生富营养化,县农业局积极争取农业项目,到目前为止,配方肥调入1.5万吨,施用720吨,测土配方放肥推广面积1.2万亩,绿肥翻压还田面积1万亩,施肥效应监测点5个,化肥施用量1.1万吨,通过秸秆、绿肥还田等措施,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减少化肥的浪费,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三、农药污染治理情况 随着农药长期大量的施用,农药残留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这不仅会破坏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土壤中残留的农药通常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县农业局积极利用项目,完成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2.0万亩,统防统治技术5.0万亩,建立统防统专业合作社1个,植保技防专业队3个,病虫监测点3个,化肥农药施用量50吨,田间农药废旧瓶(袋)做到定点分类回收、并统一销毁,通过项目的实施,全面向农民宣传讲授科学种田、科学施药的使用新知识与技术,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情况 按照“治旧控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高度重视,强力推进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师宗现有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63个,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规模养殖场63个,达标规模养殖场63个,养殖户配套沼气12口,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3个,粪污资源化利用率100%,对病死畜禽实行无害化处理,实现了畜牧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五、下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下步工作中,县农业局将继续以改善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农业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农业面源污染控新与治旧并举,以地膜、化肥、农药、畜禽粪污为综合治理重点,逐步健全治理体系,完善工作措施,全面提升我县“清洁田园”治理水平。 1、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及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农业环境意识和相关部门的环保责任意识。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环保创建活动,倡导科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围绕治理工作焦点、难点问题及违法案件处理,加强舆论监督,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爱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确保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顺利推进 2、在全县继续推广使用厚度为0.01毫米以上的地膜,并大力推广农作物适时揭膜技术,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以减少地膜污染,继续加大残膜回收利用率,减少地膜对农田的污染 3、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推广适用先进的农作物无害化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多施有机肥,将缓控释肥纳入农业主推技术,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和以沼气工程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禽粪污循环综合利用。 4、做到合理使用农药,渐进地限制和杜绝激素类农药对成熟果蔬的使用,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强化技术服务和农药市场监管,严禁销售、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5、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中的职能职责,加强部门间的配合和协作及综合执法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有效遏制农业面源污染。 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认识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涉及面广、随机性大、不易监测、控制难度大,群众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2、残膜治理难度大。残膜、地膜分散且面广,回收难度大,回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农民进行,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尤为重要。 3、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资金得不到保障,工作开展就难。二是技术力量不足,尤其是乡镇一级,本身农技人员队伍不够健全,无法顾及污染治理。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总结 根据全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方案,今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开展80头以上规模猪场排泄物的治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0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84万亩,较前几年亩均减少化肥10%、农药10%以上;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全面推广生态渔业养殖技术,减少超标准的养殖废水外排;全县重点乡镇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13个。现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成情况 (一)开展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 1、切实抓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2007年12月以来,我县共有158家规模畜禽养殖场根据“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低成本”的原则,通过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清污分离”等清洁生产工艺,圆满完成了排泄物治理任务,并通过上级部门组织的验收。特别是2009、2010年在没有省级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任务的情况下,继续深化生猪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场治理和开展生猪存栏80头以上规模场排泄物治理。 2、积极转变养殖模式,推广水禽旱养。对直接放养在水源水面的水禽场大力推进搬迁工作,杜绝源头污染,至2009年底,已全面完成搬迁治理的外塘或与外塘相通水面养殖户15户,搬迁水禽2万多羽。 3、坚持适度规模养殖,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按照“畜禽养

殖规模化,规模养殖适度化”的发展思路,对因存栏过大影响环境而又不符合禁养规划的养殖场坚决予以搬迁。投入800万元对4家规模猪场实施了搬迁,其中两家为万头猪场(常年存栏3万余头),有效缓解了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在坚持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提倡“三改两分再利用”清洁生产技术,“三改”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清出的干粪堆放在储粪屋内、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两分”即固液分离、雨污分流,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农田果园再利用。 4、做好禁养区、限养区划定。2010年9月,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划定??县畜禽养殖区域的通知》(???〔2010〕145号),对我县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进行了界定。 (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一是全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至目前取土样4580个点,完成土样分析4080个,为配方施肥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开展“3414”试验和肥效试验,并与省农科院合作,按照作物生长情况开展不同施肥量试验,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信息系统建设。完成12480个基础数据的整理,建成??耕地地力与配方施肥信息数据库系统,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四是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开展技术培训10期左右,并发放施肥建议卡和技术资料,提升测土配方施肥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告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情况报 告 郊区农业面污染防治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我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工作要求,突出节水、减肥、减药、畜禽粪污、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落实《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方案》(xx发〔2018〕xx号)等件精神,多举措治理农业面污染。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对策做法 一是着力推广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近年,我区着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施药。一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信息公示栏宣传、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形式,加大推广力度,使广大农民树立科学、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采取科学、合理施肥,增加有机肥的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实施防虫网、诱虫器、杀虫灯诱杀等治虫技术,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编印《病虫情报》,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药污染。 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按照推进生态

农业产业化的总体要求,结合全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瓜果、蔬菜、优质稻米和特种水产等主要特色产业,以建设无公害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争创绿色安全农产品品牌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到2018年,全区培育有机农产品认证3个(永兴岛甲鱼、西红柿、小麦);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普济圩稻米、白鱀豚食用油、添秀葡萄、佘家贡姜),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媒鸭)。成功创建了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三是积极推行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通过科学采用粉碎还田、深耕翻耕轮作等方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对秸秆还田机具进行补助。以秸秆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利用为抓手,着力提升秸秆产业化利用水平,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普济圩农场建成一处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年底正式投产使用。2018年全区农作物秸秆总量约6.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总量5.74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88.2%。 四是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2016年7月,区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印发郊区畜禽养殖区划定方案的通知》(xx办〔2016〕xx号),对我区畜禽禁养区进行了划定。2018年区政府制定了《郊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30号)和《郊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xx办〔2018〕xx号)。深入推进全区畜禽养

洱海保护治理措施和工作分析

洱海保护治理措施和工作 洱海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部,大理市境内,是白族人民的“母亲湖”,白族先民称之为“金月亮”,是一个风光秀媚的高原淡水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显著的综合功能,厚重的历史文化,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大理政治、经济、文化的摇篮,也是自治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洱海水位1966米时(85高程)南北长42.0千米,东西宽最大8.8千米,最小3.05千米,最大水深21.5米,平均水深10.8米,湖面面积252.91平方千米,蓄水量27.94亿立方米,湖中岛屿面积0.748平方千米,湖岸线129.14千米,洱海具有供水、农灌、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七大主要功能,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构造断陷湖。 洱海气候属低纬高原北亚热带气候,径流面积内平均降雨量979.7毫米,年太阳总辐射量139.4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2281.5小时,年平均气温15.0℃,湖内平均水温16.4℃,年湖蒸发量1211.3毫米,年平均风速4.1米/秒,大范围空气相对湿度全年平均66%。

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茈碧湖、东湖、西湖,分别经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水源;西有苍山十八溪汇集苍山东坡集水区;南有波罗江、金星河;东岸有凤尾箐、玉龙河等数十条大小集水沟渠,总径流面积2565平方公里,入湖河道沟渠117条,入湖水量年均值8.17亿立方米,西洱河是洱海唯一的自然出水河道,长22公里,洱海水从西洱河流出,流合漾濞江,汇入澜沧江,注入太平洋。洱海水位对洱海湖内生物群落和洱海自然生态起决定性作用,对洱海水位的记录从1951年便已开始,经50余年的反复实践,科学论证,于1966年、1982年、1989年、1998年、2004年五次制定洱海水位控制高程,2004年3月26日,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批准颁布实施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框定了洱海水位运行为:最低运行水位1964.30米,最高运行水位1966.00米。 洱海气候温和湿润,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古人将其概括为“三岛、四洲、五湖、九曲”, 三岛为金梭岛、玉几岛、赤文岛;四洲为青莎鼻洲、大鹳鹏洲、鸳鸯洲、马濂洲;五湖为太湖、莲花湖、星湖、神湖、渚湖;九曲为莲花曲、大鹳曲、潘矶曲、凤翼曲、罗莳曲、牛角曲、波曲、高莒曲、鹤翥曲。空间环境极为优美。洱海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有鱼类34种(土著种17个,引进种17个);有虾类2种;有海菜花、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f2758142.html, 浅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作者:梁勇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技术落后,化肥平均利用率为30%~40%,大量流失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由于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导致营养失调。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所谓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由沉积物、农药、废料、致病菌等分散污染源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因此,我們必须提出有效措施,抑制一切导致面源污染的因素,加重环境污染的源头。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多、随机性强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若不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会对整个农业、特别是对南水北调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削减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加强思想教育,扩大宣传力度 采用多种方式宣传农药管理使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科学用药新技术,借助科技下乡,向农民群众讲解农药科学的施用技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通过宣传培训,让农户对农药污染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扩大了宣传力度。 二、加大市场检查,严控污染源头 为了加强市场控制,严控违法农药和农资,控制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污染,要大力开展高毒及假劣农药整治工作,由执法大队牵头,植保站协同,对辖区内农药经营商、种植专业户经营使用农药情况进行检查,严格查处违禁农药,逐步理顺规范农药经营市场,规范台账记录制度。从投入品源头上控制农药的面源污染。推广科学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在确定合理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施肥技术和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供求诊断技术,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微肥的施用量,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断优化用肥结构。 三、大力推广新技术,控制作物病虫害 减少中高毒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控制农药面源污染的有效举措。开展专业化学防治,按照有组织的统一防治,通过病虫监测科学确定防治对象和防治时间,通过统一配药、统一时间施药,大面积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等以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避免高毒农药的施用,既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又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施用量。 四、实现结构转变,发展高效农业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摘要水质及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生产发展。通过耳闻目睹的一些污染实例,浅述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 危害及防治措施,意在呼吁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 地减轻污染。 关键词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减轻污染 1水质与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及危害 1.1水质污染

1.2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相对于工业和城市生活面源污染而言的,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物资的不合理和过量使用,及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水、固体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的污染。 2防治措施

2.1水污染防治 (1)政府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和企业污水处理项目实施进度,切实改善环境,解决企业超标排污、城镇生活污水超标排污、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建立健全水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对严重超标排污的企业或生产线坚决关闭。 (2)科研部门要加强科研,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强化环保配套服务,开展水域富营养化防治技术等一批科研攻关项目,走生物—生态治污发展道路。 (3)水文部门要做好水质动态监测,对重要水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把有关信息传报给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强化水域的综合治理,从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出发,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大对重要水域的治污和水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4)地方政府要建立有效保护水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出台和制定奖惩政策,广泛宣传环保知识,使环保观念融化到每个公民的

血液中,提高人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地把环保作为一种习惯、责任和义务。 (5)农业部门要大力推广多施用农家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和剧毒农药的施用量,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剧的势头。 2.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农村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指农村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设立自然村垃圾卫生保洁员,负责农户垃圾的集中、分检,把垃圾分成能回收利用的、可堆沤还田的、有毒有害不可利用的等三类分别处理,最大限度地削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