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数控加工技术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如东县技工学校

2013年12月

一、项目组人员构成

项目名称一体化课程教

学改革

项目负责人马剑

项目组主要成员及分工姓名学历

专业技

术职务

职业资格工作分工

马剑本科高级讲师高级技师

总体方案设计、机

加工类有关项目陈建本科高级讲师高级技师

负责具体工作及专

业基础理论项目王九高硕士讲师技师

专职人员、课程负责

陈嵩林本科

二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课程负责人

周卫东本科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课程负责人

王建霞本科

一级实习

指导教师

技师资料收集、归档胡冬宏本科讲师技师课程负责人

朱燕子本科讲师技师

装配、电气及其他

项目

刘玉霞本科高级讲师技师课程负责人

缪晓红本科高级讲师技师资料收集、归档

企业专家

姓名技术职务工作单位

缪小丽高级技师江苏如通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学院指导专家及联络员王昕明

专职人员周卫东

二、需求论证

(一)改革背景

1、相关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不够紧密;考试考核方法与现在职业教育教学要求侧重点有所偏离,制定标准与学生基础有所偏差,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进一步深化技工院校教学改革,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颁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人社部发【2010】57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2009 年制定并颁布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全国30 所技工院校共同开展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2012年人社部发布了《关于印发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试行)的通知》(人社厅发【2012】30号)、《关于扩大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函【2012】397号),新增加了94所技工院校参与了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学院在2012年下发了《“一体化、三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2013年下发了《如东县技工学校实施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方案》,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全面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人才需求背景

江苏省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战略对制造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产生了影响,实证表明,江苏制造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总体上升,但需求重点正在转向制造业基地建设转移,非重点产业则有所萎缩,这反映了江苏正在进入高加工度的技术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培养适合于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一线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江苏制造业表现出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在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是靠产业内的垂直分工体系来维持,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底端。制造业的增长主要靠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来推动;二是区域内制造业的整体产业结构偏低,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外资来启动,国有企业和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的非国有内资企业只有被动地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江苏还没有一支能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良性运转的高素质产业大军。

如东地处苏中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除极个别大企业如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机械类企业多为中小规模,产品品种多而全,年产批量相对较小。受产能扩大、人才流失的影响,企业需要补充一线员工,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招工都在500人以上,对学历技能要求较低,而大多数中小规模企业较多的需要高技能的熟练工,中小企业人才流动大,知识、年龄结构老化,需要高职高技能毕业生比例为企业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总体上毕业生需求数量随行业形势变化而变化。

(二)现有基础

1、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在部颁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理实一体化。2010年我系机床切削加工专业被人社部授予一体化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并牵头实施。2009年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试点,开展了职业功能模块课程体系建设,开发了7门校本教材,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

2、师资队伍。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兼职教师1人,其中专业专职教师10人,专业理论教师5人,文化课教师5人。学历均达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学位有1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9人,省教学名师1人,市专业带头人1人。目前,数控加工技术专业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技能水平较好的师资队伍。

3、实训条件。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现有普通车床51台,数控车21台,数控铣床8台,刨床1台,磨床1台,钳工实习8个区域;拥有机械装调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机床拆装实训室、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训室、机械检测实训室、机械CAD机房等专项实训室,实训开出率100%,基本满足现有生数的教学需要,但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场地和设备还不能达到一体化教学标准要求。

4、校企合作。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与中天科技有限公司、三一重工有限公司、江苏长虹汽车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近20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每年安排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先后冠名“三一重

机班”、“长虹班”、“中一汽保班”、“英格索兰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宣传、共同组织教学,企业安排专家技术人员到校上课,企业负责安排学生工学交替和实习岗位,每年向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三)存在不足

1、目前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依托学院统一部署一体化教学改革的任务,加快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进程,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2、教学资源不足。

(1)现有教材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应开发出适应我院现状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2)缺少配套的一体化教学工作页。

(3)一体化师资队伍力量需进一步增强。

(4)现有的一体化教学条件(实训设备、实训场地)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

3、现有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法与学生基础有所偏差,缺少一定的灵活性。

三、建设目标

依据人社部《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通过两年努力,开发完成本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一体化课程校本教材,建成一体化课程教学基地,建成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成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形成本专业完整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努力使本专业成为江苏省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示范专业。

四、建设思路

1、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根据人社部《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实施一体化课程开发,明确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完善课程结构与教学项目,规范教学安排与保障条件。

2、开发一体化课程校本教材。依据劳动者职业特征、职业成长规律和典型工作任务等,设计教学单元、工作页,开发校本教材。

3、建设和完善一体化课程实训基地。打破理论课与实训课分离的传统模式,参照岗位生产实际,完善与一体化教学相匹备的合作机制,加大企业走进课堂、参与教材开发的工作量。

4、建设一体化课程师资队伍。建立一体化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培养机制,注重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五、建设内容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1、一体化课程规程开发。

(1)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2013.11-2013.12)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要了解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调研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技能人才数量、等级需求状况,以及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等。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各等级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撰写调研报告,以此定位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

(2)典型工作任务提炼(2013.12-2014.01)

典型工作任务是指一个职业的具体工作领域,是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一类工作。一个职业一般由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构成。典型工作任务是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的基础,要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工作流程见图。

企业实践专家确定访谈会工作方案拟定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下一环节: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企业实践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上一环节:

职业与工作调研分析

典型工作任务审定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企业实践

选取的专家应来自不同类型的代表性企业。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专家确定

● 选取的专家中应包括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和职业院校学习经历的企

业员工。

● 选取的专家中大部分仍从事一线工作。 ● 选取人数以10~15人为宜。

访谈会工作

方案拟定 ● 拟定本次访谈会工作方案。

典型工作 任务提炼 ● 按工作方案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 填写《典型工作任务描述表》、《典型工作任务列表》。

典型工作 任务审定

●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三类人员共同审定。

(3)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2014.01)

一体化课程框架由相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一体化课程名称、专业技术学习内容、基准学时、学习任务名称等构成。该框架来源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为制定一体化课程方案提供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工作流程见图。

课程转化与等级划分

各等级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专业技术学习内容确定

下一环节: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上一环节:

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一体化课程框架审定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课程转化与 等级划分 ● 原则上,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门一体化课程,依据附件6《一体

化课程转化表》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 对照国家职业标准划分一体化课程等级,并确定相应一体化课程的职业

能力要求和顺序。

各等级人才

培养目标确

● 归纳各等级一体化课程的职业与技术要求。

● 结合学习者职业发展需要,形成对应等级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技术 学习内容 确定

依据一体化课程职业能力要求及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主要专业技术学习内容。

● 选择可转化为学习任务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将其名称转化为学习任务名称。

在一体化课程总学时分配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学习内容,确定每一门课程的基准学时。

一体化课程框架见附件7《一体化课程框架表》。

一体化课程 框架审定

● 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四类人员共同审定。

(4)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2014.02)

一体化课程方案要依据一体化课程框架制定,该环节主要描述专业基本信息、各等级培养目标,规定每门一体化课程及参考学习任务的目标、内容及教学建议,设置课程进度及学时分配,设计各等级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方案。一体化课程方案为课程资源建设和课程实施提供依据。一体化课程方案制定工作流程见图。

课程标准制定

学习任务设计

方案实施建议

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骨干教师

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

上一环节:

一体化课程框架确立

课程方案审定并颁布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

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

课程方案汇编

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

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干教师

工作步骤 工作要求

课程标准制

● 课程目标、内容的制定应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 课程之间应注意内容的衔接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 ● 参考性学习任务主要来源于课程框架中的规定,可以依据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要求,自行设计一部分有实际价值的学习任务作为教学补充。 ● 课程标准编写格式参见《一体化课程方案》中的课程标准编写体例。 学习任务设

● 学习任务设计者应按照企业工作要求,完整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实践。 ● 根据工作实践情况描述学习任务情境。

根据学习任务情境和课程总目标制定本任务的学习目标。

●利用《学习任务分析工具——鱼骨图》,分析学习任务各工作环节所涉

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以课程为单位,把“鱼骨图”分析结果列在《学习任务内容序化表》中,

按照知识和技能的渐进要求调整和确定各学习任务的内容,保证各学习内容为学习目标服务。

●每门课程所有学习任务的目标和内容总和应涵盖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和

内容。

●教学建议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思维方式的

训练提出。

方案实施建

议●对本一体化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形式、学材选用、师资要求、

师生配比、学习场地及设备要求等提出建议。

考核与评价方案制定●评价主体要有企业。

●评价主要针对学习者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评价指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课程方案汇

●课程方案汇编格式参见《一体化课程方案》编写体例。

课程方案审定并颁布●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企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管理人员,骨

干教师共同审定。

●审定后由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颁布试行。

2、一体化教材开发。

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市场调研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分解确定教学内容及各项任务的知识点、技能点及课时安排,形成校本教材(工作页)编写大纲。在此基础上,课程开发负责人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良好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构成全新的教材模式,且有利于“一体化”教学的开展。教材编写实施主编负责制,在2014年暑期完成6本以上校本教材编写,其余在2015年6月底前完成。2014年9月开始试点实施校本教材。

3、精品课程开发。

确定2门课程为精品课程进行建设,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实施,力争2年内创院级精品课程2门,创省级精品课程1门。

4、教学资源库开发。

依托现有信息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管理平台,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标准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试卷库、专业题库等);教学资源库(各课程的电子教案等);学生资源库(各课程的电子教材),运用校园信息化系统和

多媒体教学设施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真正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大力促进教学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二)一体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1、示范性专业带头人。

鼓励教师岗位培训、学历提升,有重点的选派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选派专业教师进高校或部省师资培训,加快专业带头人建设。试点期内,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10%以上。

2、一体化师资队伍。

继续开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活动,选派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每两年不少于2个月的实践锻炼,加强教师下企业期间的检查、指导与考核,以实现预期目标。每年开展1次教师岗位培训,以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每年举办1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和教师教学比武,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照《一体化教师考核标准》每年开展一次一体化教师评聘工作,至2015年底,专任教师中“一体化”比例达80%以上。

3、兼职教师队伍。

加大企业在专业建设中所参与成份,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设讲座、参与教材开发的工作量。

(三)一体化课程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一体化课程体系对教学场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场所,添置必要的实训设备,建设基本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具有岗位实际情景的校内实训场所。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淘汰一些不先进的、不符合一体化教学实施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增2家设施先进、符合要求的企业做为实训基地。

(四)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针对现在学生的基础,对现有教学评价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加强过程化考核,注重学生课堂表现,淡化应试成绩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影响,制定出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方案。

六、建设进度

试点专业名称数控加工技术建设负责人:张荣全

建设内容

2014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2015年9月

(预期目标、验收要点)

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

预期目标:通过调研形成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人

才需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调研报告;进行典型工

作任务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专家指

导论证,制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规

范。

验收要点:(1)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人才需求与

一体化课程改革调研报告;(2)典型工作任务分

析表;(3)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规范(初

稿)。

责任人:周卫东

预期目标: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规

范,阶段性总结和经验交流。

验收要点:(1)完善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

规范;(2)阶段性总结。

责任人:周卫东

一体化教材开发

预期目标:根据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

规范,编写本专业《机械制图》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1门校本教材初稿。

责任人:缪小红

预期目标: 根据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一体化课程规

范,编写本专业《数控车削训练》《数控铣削训练》

校本教材。

验收要点: 2门校本教材初稿。

责任人:马剑王建霞缪小红精品课程建设

预期目标:建设1门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1门精品课程《机械制图》

责任人:缪小红

预期目标:建设2门精品课程

验收要点: 2门精品课程《数控车削训练》《数控铣

削训练》。

责任人:马剑王建霞教学资源库建设

预期目标: 建设1门课程配套工作页

验收要点: 1门课程配套工作页

责任人:缪小红

预期目标: 建设2门课程配套工作页

验收要点: 2门课程配套工作页

责任人:马剑王建霞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

预期目标:通过高校进修,下企业等途径培养专

业带头人1名。

验收要点:专业带头人资料

责任人:马剑

预期目标:继续通过高校进修,下企业等途径培养

专业带头人。

验收要点:专业带头人资料

责任人:马剑

“一体化”教师

预期目标:通过下企业实践,校内培训、开展一

体化教学设计竞赛等途径培养“一体化”教师。

验收要点:一体化教师2名

责任人:陈建

预期目标:通过下企业实践,校内培训、开展一体

化教学设计竞赛等途径培养“一体化”教师。

验收要点:一体化教师2名

责任人:陈建

兼职教师

预期目标: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教师岗位能力培

训等方式提升兼职教师能力。

验收要点:兼职教师考核资料

责任人:周卫东

预期目标:通过专业理论培训、教师岗位能力培训

等方式提升兼职教师能力。

验收要点:兼职教师考核资料

责任人:周卫东

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

预期目标:完善数控加工车间,添置数控车8

验收要点: 实训室建设资料

责任人:王建霞

预期目标:添置五轴1台

验收要点: 实训室建设资料

责任人:马剑

校外实训基地

预期目标:对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进一步规

范和完善,淘汰一些不先进的、不符合一体化教

学实施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家设施先

进、符合要求的企业做为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校外实训基地资料

责任人:陈建

预期目标:对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进一步规范和

完善,淘汰一些不先进的、不符合一体化教学实施

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新增1家设施先进、符合要

求的企业做为实训基地。

验收要点:校外实训基地资料

责任人:陈建

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预期目标:制定出一体化课程评价方案

验收要点:一体化课程评价方案

责任人:陈建

预期目标:制定出一体化课程评价方案

验收要点:一体化课程评价方案

责任人:陈建

11

七、资金投入预算表

试点专业名称经费预算(万元)

建设内容

2014年度2015年度合计

学校投入企业投入学校投入企业投入学校投入企业投入

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

一体化教材开发

6 6 12

精品课程建设

3 6 9 教学资源库建设

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带头人“一体化”教师兼职教师

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

73 5.6 78.6 校外实训基地

一体化课程

评价体系建

一体化课程评价体系

合计

82 17.6 99.6

八、保障措施

1、制度与组织保障

成立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项目组,具体负责该项目方案和任务书的编制、按照学院文件规定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及其运行过程的跟踪管理等工作。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的规定,负责项目实施,并配合学校项目办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控、审计、验收等工作。认真研讨分解建设任务,并按照进度制定月、半年和年度实施计划。对重要的建设内容组织行业、企业专家进行专项论证。项目竣工后,及时向项目办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竣工验收自评。

2、经费保障

项目经费专用于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严格按照学院规章制度执行,并切实履行项目资金预算、审批、支出等管理程序,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在14年国家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巩固其成果、发挥其效率,完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设备设施、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加强一体化师资培训。

3、人员保障

为了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系部抽调专职人员单独办公,项目组专职人员两年内专职从事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不从事与项目建设无关的教科研工作。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 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状态: 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 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本课程的任务: 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 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教学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要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和选型。教学内容: 第1节传感和检测技术概述(1)检测技术基础(2)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数控加工专业课程安排

数控加工专业 课程安排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及市场需求说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大批境外企业的涌入,中国正在逐步变成“世界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业传统的加工方式,已逐步被数控应用技术的加工方式所取代,从大批量的生产规模到单件小批的生产规模,数控加工均被广泛采用。由于数控技术迅速发展,相关数控技术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种层次学校的热点。我校也于2005年开办了数控加工专业,配备了师资力量,花巨资引进数控设备,建立了实验室、实习场所、绘图及模拟软件机房。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保证经过我们培养的技工学校学生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我们组织的相关教务负责人、招生就业合作处及专业教师进行市场调查,并将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说明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课程设置、实习项目、主干课程较好的符合了学生全面发展及市场需求。说明如下: 一、原始调查资料 1、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简要概况 序号评价项目评价结果 1 企业对我校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 的称职情况综合评价为17%优良,83%称职,0%不称职 2 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5%好,95%较好,0%一般,0%差 3 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 价 4.7%好,9 5.3%较好,0%一般,0%差4 企业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8.4%好,91.6%较好,0%一般,0%差

2、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简况1)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操作编程维修工艺生产 管理 质量 检测 综合营销 行政 管理 其他 55.7% 13.4% 9.4% 8.0% 7.1% 4.5% 1.2% 1.7% 1.4% 5.5% 2)毕业生工作岗位上最有用的课程 机械加工工艺数控 编程 计算机 应用 数控 机床 构造 公差配 合 机械 制图 AUTOC AD Pro/e 切削 原理 与刀 具 机床 夹具 39.2% 53.1% 32.3% 31.5% 25.% 45.0% 32.3% 31.6% 5.5% 45.% 3、企业对学校技工学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简况 1)“蓝领层”“蓝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75%,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数控技术人才。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 2)、“灰领层”“灰领层”是指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这类人员在企业数控技术岗位中占20%,其中数控编程工艺员占9%,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占11%。 所需知识与能力结构: 数控编程工艺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课程目标是预先确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表现为学生在课程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教学目标是指导教学过程的准则,通常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 (2)两者的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的建设,而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教学过程。 (3)两者的实施主体不同。 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如国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局、委、办等)、课程指导机构(如各教育厅、局、委、办下属的教研室)、师资培训基地(如师范院校的对口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

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4)两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教学目标则相当具体、相当微观。 (5)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反复研讨、推敲的结果,具有导向作用。课程目标一旦确立,轻易不会改动;而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目标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状况的把握来制订的,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门课程在某学期、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是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更新的。 在看到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的前提下,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两者的密切联系: (1)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日常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导向。 例如,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不仅包括有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的内容,而且有与科学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还特别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基本过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学教师在确定每学期、每堂课甚至每个教学活动环节的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落实课程目标,注意体现课程宗旨。 (2)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一切教学过程都必须以课程内容来支撑,不可能脱离课程而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标准 (适用于友嘉机电学院数控技术专业) 课程名称:数控加工工艺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专业 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友嘉机电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在科学合理的分析学院办学定位,明确数控技术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机械零件数控编程》、《机械零件普通加工》等课为基础,通过对数控技术行动领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形成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 同时,它也为后续开设的实现自动编程的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能力。 本课程的作用是:针对职业岗位中核心技能任务,培养学生编制数控加工工艺、程序,并实施数控加工的核心职业能力。本课程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初始低层次的机床操作工向更高层次的数控编程员、工艺员等岗位迁移的重任。课程的开发对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获得的是关于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的感性认识,进而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零件的数控加工实施,来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而不是以往仅完成零件的工艺制定,真正落实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实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教学中以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导向,但又不失教学的严谨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尝试,引用企业中真实的机械零件作为案例,将企业现场案例通过有系统地编排,但是具体内容严格按照企业中的实际方法进行,将原来的各基本概念或某知识点分别渗透到每个模块中。 本课程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方向,根据企业对数控加工专业能力的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生产实习对数控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结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任务驱动法、项目完成法等多种教学形式及教学过程分模块、按课题的过程化考核等手段,力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任务,实现理论紧密结合操作技能课题进行教学的数控教学模式改革。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发挥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作用,编程训练模块可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和数控机房仿真教学相结合,操作技能训练模块则采用课前集中讲授和操作演示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应将编程知识讲解、仿真系统验证、数控设备实际操作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职业特色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试题(含答案)

《数控加工技术基础》试卷 年级 专业 层次 科 注意事项: 1.满分100分。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无错别字。 2.考生必须将“学生姓名”和“学号”完整、准确、清楚地填写在试卷规定的地方,否则视为废卷。 3.考生必须在签到表上签到,否则若出现遗漏,后果自负。 (1)-(20)题,每小题1分,共20 分。下列各题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字母编号填在括号内。 (1)沿刀具前进方向观察,刀具偏在工件轮廓的左边是 指令。 A )G40 B )G41 C )G42 D )G43 (2)工件在两顶尖间装夹时,可限制 自由度。 A )四个 B )五个 C )五个 D )三个 (3)确定数控机床坐标轴时,一般应先确定 。 A )X 轴 B )Y 轴 C )Z 轴 D )A 轴 (4)G90 G28 X10.0 Y20.0 Z30.0;中,X10.0、Y20.0、Z30.0表示 。 A )刀具经过之中间点坐标值 B )刀具移动距离 C )刀具在各轴之移动分量 D )机械坐标值 (5)G02 X20 Y20 R-10 F100;所加工的一般是 。 A )整圆 B )半圆 C )夹角〈=180°的圆弧 D )180°〈夹角〈360°的圆弧 (6)下列G 指令中 是非模态指令。 A )G00 B )G01 C )G03 D )G04 (7)G17、G18、G19指令可用来选择 的平面。 A )曲线插补 B )直线插补 一、选择题:

C)刀具半径补偿 D)刀具长度补偿 (8)数控机床自动选择刀具中任意选择的方法是采用来选刀换刀。 A)刀具编码 B)刀座编码 C)顺序选择原理 D)计算机跟踪记忆 (9)数控机床加工依赖于各种。 A)位置数据 B)模拟量信息 C)准备功能 D)数字化信息 (10)数控机床的核心是。 A)伺服系统 B)数控系统 C)反馈系统 D)传动系统 (11)数控机床的主机(机械部件)包括:床身、主轴箱、刀架、尾座和。 A)进给机构 B)液压系统 C)冷却系统 D)传动系统 (12)工件在小锥体心轴上定位,可限制自由度。 A)四个 B)五个 C)六个 D)三个 (13)下列数控系统中是数控车床应用的控制系统。 A)FANUC-0T B)FANUC-0I C)FANUC-0M D)SIEMENS 820G (14)数控铣床与普通铣床相比,在结构上差别最大的部件是。 A)主轴箱 B)工作台 C)床身 D)进给传动 (15)加工中心选刀方式中常用的是方式。 A)刀柄编码 B)刀座编码 C)记忆 D)刀尖形状编码 (16)套的加工方法是:孔径较小的套一般采用方法。 A)钻、铰 B)钻、半精镗、精镗 C)钻、扩、铰 D)钻、精镗 (17)刀具磨钝标准通常按照的磨损值制定标准。 A)前面 B)后面 C)前角 D)后角 (18)闭环进给伺服系统与半闭环进给伺服系统主要区别在于。 A)位置控制器 B)检测单元 C)伺服单元 D)控制对象 (19)用端铣刀铣削时,下述何者不是产生异常振动现象的原因? A)刀柄伸出长度过长 B)刀柄伸出长度较短 C)铣刀刀柄刚性不足 D)铣刀刀柄过细 (20)铣刀刀柄的标准锥度是。 A)1/4 B)1/5 C)7/24 D)MT4 二、填空题: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

数控加工技术及设备 1 、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的历史与发展 计算几何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数控技术的不断更新是CAM技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工业界对数控加工技术不断提出需求是CAM技术发展的原动力,CAM软件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是CAM技术发展的催化剂。CAM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1、加工质量稳定、加工精度高。 最早出现的CAM软件是50年代开发的平面编程系统,60年代发展到具有曲面编程能力的系统,80年代出现了具有图形交互的雕塑曲面编程能力的系统。在数控机床和数控技术出现以前,同一套图纸,在不同的加工车间,产品表面质量差异大,即使是同一个工人,加工相同的零件,其质量也不尽相同。当加工曲线、曲面以及精密孔时,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就更加迫切了。有了数控机床,加工同一种零件,使用同一段数控代码,加工质量稳定。后来,发展了曲面造型技术,人们设计产品,不再仅仅满足产品的功能需求,开始追求产品的外观和更好的性能,大量使用复杂曲面进行产品设计。因此,产品的加工精度被提到首要地位。 1.2、加工效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产品生产的趋势是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业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制造周期。对制造业,尤其是对模具加工业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模具加工精度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控机床的性能,提高加工效率,缩短加工时间,保证产品及时上市。为满足高效率的需求,出现了三轴、四轴、五轴甚至更多联动轴的机床。CAM技术也随之发展。各软件厂商纷纷推出多轴数控加工系统。近年来,绝大多数关于NC的文章都是围绕多轴刀具轨迹生成和干涉检查与修正展开讨论的。这是CAM技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 [日期: 来源:作者:zj[字体:大中小] 09:55:08]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在我国中小学课程的研究过程和实施过程中,有一些人们经常使用但又常常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的概念。这些概念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中小学课程的基本认识,因此有必要分几组对它们作一些辨析。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方案 1.教学计划:有两层含义:(1)通常指学校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设想和安排。一般有学年或学期的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的单元教学计划及一节课的教学计划等。(2)意义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着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各学年的教学时数,并全面安排学校的各种活动。这里探讨的教学计划属后者。 2.教学大纲: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标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要点的指导文件。它以纲要形式规定着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范围和结构,体现着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与本文两部分组成,前者扼要说明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与依据、教学方法的建议等;后者具体列出本学科教材的篇章节目、内容要点、上课时数、实际作业(实验、练习、实习)的内容与时数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等。 3.课程标准: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总纲和各科课程标准两部分。前者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性文件,规定着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的要求和时数以及团体活动的时数等;后者根据前者具体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编订教材的基本要求等。1952年后,前者改 称“教学计划”,后者改称“教学大纲”,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4.课程方案:与课程总纲、教学计划、课程计划同义,国内外的有关课程文献中间或有人使用这一术语。 在以上几种概念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由苏联引进,是从

数控铣削课程标准.docx

《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5开课单位金塔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授课学期1(下) 2(上)课程名称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 课程类别实训类授课层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考核性质实操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等 后续课程《数铣及加工中心技术》、《数控维护与维修》等 理论114习题 学时分配总学时450实验实训336 上机见习 适用专业数控专业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地位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力;了解数控行业的现状及广阔的前景;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钻研专业技术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职 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 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铣、加工中心加工较复杂零件的工艺编制、程序编制, 能熟练进行其数控加工,并能进行精度分析与质量控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职业规范,勤恳、努力的职业态度,进取、 积极的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的团队作风。 二、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掌握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工艺参数和工艺路线选择的原则,会编制数控铣削较复杂 零件的工艺文件; (2)掌握数控程序编制的基础知识,能编制较复杂零件的数控铣削、加工中心程序; (3)会正确选用各种刀具及常用量具、夹具; (4)熟练掌握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术,具备数控加工较复杂零件的能力; (5)熟练掌握数控铣削、加工中心产品的质量检测技术,会分析影响加工质量的原因; (6)掌握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日常维护保养的基本方法;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数控加工技术实训报告

数控加工技术实训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数控加工技术实训报告 班级:机械1111 学号: 姓名:倪浩然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指导老师:殷振 时间过得真快,为期15天的数控加工技术实训就结束了。在老师个耐心讲解和鼓励下,我从总体上达到了实习预期的目标和要求。这次总实习给了我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强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次实训中,我从中懂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重要性。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实训的第一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实验楼。第一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对数控机床进行熟悉。一共有四台机床:华中数控机床、北一数控铣床、沈一数控车床、沈一加工中心。经过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书的介绍我们初步了解:数控机床的类型、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加工特点和应用;数控系统的的基本操作;还有就是对数控机床的外观和结构建立感性认识。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控车床的操作面板上主要按钮的功能,还向我们演示了加工程序的输入、编辑、初步认识数控车床加工程序。同时还现场动手演示了“回零”、“点动”、“步进”等操作……下面我就数控机床的数控机床的组成、特点及分类进行详细的说明: 1、数控机床的组成:现代数控机床都是CNC机床,一般由数控系统和机床本体组成,主要有如下几部分组成。

1)CNC装置:计算机数控装置(即CNC装置)是CNC系统的核心,有微处理器(CPU)、存储器、各I/O接口及外围逻辑电路等构成。 2)数控面板:数控面板是数控系统的控制面板,主要有显示器和键盘组成。通过键盘和显示器实现系统管理和对数控程序及有关数据进行输入和编辑修改。3)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LC是一种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通用型自动控制装置,用于完成数控机床的各种逻辑运算和顺序控制。例如:主轴的启停、刀具的更换、冷却液的开关等辅助动作。 4)机床操作面板:一般数控机床均布置一个机床操作面板,用于在手动方式下对机床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以及在自动方式下对机床的运行进行必要的干预。上面布置各种所需的按钮和开关。 5)伺服系统:伺服系统分为进给伺服系统和主轴伺服系统。进给伺服系统主要有进给伺服系统单元和伺服惊电机组成,用于完成刀架和工作台的各项运动;主轴伺服系统用于数控机床的主轴驱动,一般由恒转调速和恒功率调速。为满足某些加工要求,还要求主轴和进给驱动能同步控制。 6)机床本体:机床本体的设计与制造,首先应满足数控加工的需求,具有刚度大、精度高、能适应自动运行等特点,由于一般均采用无级调速技术,使得机床进给运动和主传动的变速机构被大大简化甚至取消,未满足高精度的传动要求,还采用滚珠丝杆、滚动导轨等高精度传动件。未提高生产率和满足自动加工的要求,还采用自动刀架及能自动更换工件的自动夹具等。 2、数控机床的特点:由于数控机床是计算机自动控制同精密机床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使得它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柔性等特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教学目标: 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取向及其确定的依据; 掌握课程内容的取向及其选择与组织原则; 了解当代小学教育课程的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确定课程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课程目标有助于指明课程编制工作的方向,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并可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只有解决了课程目标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教的问题,才能解决应该教什么的问题即课程内容问题。因此,怎样确定课程目标,怎样选择课程内容,这是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目标 (一)涵义 课程目标是指那些人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能力、态度、习惯、鉴赏和知识的形式(博比特)。 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每一门课程既具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又具有具体化的学段目标。 相关概念: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宗旨、目的、目标具有内在的联系,从宗旨到目的再到目标是一个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过程,越来越具体。在教育系统中,教育宗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宗旨是指最终的价值追求,具有较强的理想色彩,一般体现为宏观的理念。教育宗旨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贯彻、落实。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规格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的表述不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教育理论界,教育宗旨往往表现为对教育目的的研究。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总目标,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它规定了人的质量规格和基本素质。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受制于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思想。 确定了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就可制定一定的教育目标。目的一般体现长期的价值标准,关注总体任务;目标一般体现短期的价值标准,关注具体任务。教育目标一般是指培养目标,即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方针或办学宗旨、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的。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总之,教育宗旨(教育方针或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教学目标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二)课程目标的取向 如何把教育目的转化为课程目标,是课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课程目标是一定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数控加工机械基础 二、对象:三年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课时:108 四、学分:6 五、课程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学生具备所必须的金属材料、机械传动、通用机械零件和液压和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目标: ●能查阅材料手册的能力,能识别材料牌号,判断材料的性能。 ●能理解材料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的用途。 ●能把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与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联系起来,认识数控机床的运动机理。 ●能识别数控机床中常用的传动类型,滚动轴承的型号。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以金属材料、常见热处理、机械传动、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工程技术为项目,设计教学模块。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七、课时分配表

八、内容要求 项目一、常用金属材料 课时:29 教学目标 最终目标:能识别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用途。 促成目标: 1、能查阅材料手册,确定材料性能。 2、能根据材料的力学指标理解材料的性能。 3、能根据要求选择热处理方式。 模块一: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工作任务 1、掌握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的概念、代号及衡量指标。 2、理解塑性材料、脆性材料的概念并判断。 (二)、相关实践知识 1、碳钢的拉伸试验 2、常用测量硬度的方法比较 (三)、相关理论知识 1、载荷的概念、性质 (四)、拓展知识 1、疲劳强度的概念、代号及衡量指标 2、材料的工艺性能 模块二:碳素钢 (一)、工作任务 1、区分钢与铁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31116 总学时数:51(理论45,实验6) 总学分数:2.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阐述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传感器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并对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作介绍,同时也适当的介绍误差处理、弹性元件、抗干扰技术、信号的处理与变换及仪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转换电路、主要性能和特点以及自动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使用相应仪器。 课程涉及光、机、电等多方面知识,应用到统计、数值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内容,因而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把握全书的重点和各章的重点,有助于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对待试验环节,才能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本内容包括: 1.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检测仪表控制系统及基本概念 (2)误差分析基础及测量不确定度 (3)检测技术及相关方法介绍 2. 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温度检测 (2)压力检测 (3)流量监测 (4)物位检测 (5)机械量检测 3. 仪表系统分析 (1)仪表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2)变送单元 (3)显示单元 (4)调节控制单元 (5)执行单元 4. 系统控制技术 (1)计算机仪表控制系统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 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1)虚拟仪器介绍及LabVIEW软件 (2)软测量方法及技术

(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4)传感器网络 基本要求: (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2)熟悉误差分析过程及方法 (3)了解检测技术及方法 (4)熟悉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熟悉仪表控制系统 (6)了解系统控制技术 (7)了解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实验1:电参数型传感器实验,学习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信号检测。 实验2:仪表的调试与校验,学习测温仪表的调试与校验。 实验3:热电偶的校验,学习常用热电偶的校验。 要求: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由平时(60%)、考试(40%)两部分综合评定。 2、习题: 每次上完课后,布置2-3道习题。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安排习题课。 3、能力培养要求: 理论课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

数控加工工艺毕业设计论文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数控加工工艺 姓名 : 付卫超 院部: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 指导教师:张华忠 班级: 11级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二班 2014年05月

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数控加工技术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效率和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对于数控加工,无论是手工编程还是自动编程,在编程前都要对所加工的零件进行工艺分析,拟定加工方案,选择合适的刀具,确定切屑用量,对一些工艺问题(如对刀点、加工路线等)也需要做一些处理,并在加工过程掌握控制精度的方法,才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本文根据数控机床的特点。针对具体的零件,进行了工艺方案的分析,工装方案的确定,刀具和切屑用量的选择,确定加工顺序和加工路线,数控加工程序编制。通过整个工艺的过程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控设备在保证加工精度、加工效率、简化工序等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工艺分析加工方案进给路线控制尺寸

第1章前言-----------------------------------第2页第2章工艺方案的分析-------------------------第3页 2.1 零件图-------------------------------第3页 2.2 零件图分析---------------------------第3页 2.3 零件技术要求分析---------------------第3页 2.4 确定加工方法-------------------------第3页 2.5 确定加工方案-------------------------第4页第3章工件的装夹-----------------------------第5页 3.1 定位基准的选择-----------------------第5页 3.2 定位基准选择的原则-------------------第5页 3.3 确定零件的定位基准-------------------第5页 3.4 装夹方式的选择-----------------------第5页 3.5 数控车床常用的装夹方式---------------第5页 3.6 确定合理装夹方式---------------------第5页第4章刀具及切削用量-------------------------第6页 4.1 选择数控刀具的原则-------------------第6页 4.2 选择数控车削刀具---------------------第6页 4.3 设置刀点和换刀点---------------------第6页 4.4 确定切削用量-------------------------第7页第5章轴类零件的加工-------------------------第8页 5.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第8页 5.2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第11页 5.3 加工坐标系设置-----------------------第13页 5.4 保证加工精度方法---------------------第14页 参考文献 ---------------------------------第15页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 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 开课院部:机电工程学院 课程编号:020810019 课程负责人: 编制日期:2014年5月26日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适用专业:数控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中核心职业技能课,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和素养,了解数控加工过程中有关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基本编程功能指令,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程序编制方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课程。课程主要讲授数控加工过程中有关工艺分析、数值计算、基本编程功能指令,掌握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方法。 前导课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与成型工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等。 后续课程:顶岗实习 1.2课程设计理念 根据行业经济和山东、济南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定位,通过对机械加工行业的调研,明确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及其岗位工作标准,分析与之相适应的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的选择若干个典型机械零件,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及其学习情境,构建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体系。 1.3课程设计思路 (1)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与我院实践教学实习基地:济南四机数控机床、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国内主流机械加工设备供应商)、中国重汽集团等建立起密切合作关系,将实验实训放到工程训练中心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 (2)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 以数控加工岗位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来自企业真实产品的典型零件加工过程规划教学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的理论知识,融于机械零件的实际加工过程中,在实际工作需要时引入相关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数控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四年五月八日

目录 1.概述 (3) 1.1课程性质 (3) 1.2课程设计思路 (3) 2.课程目标 (3)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 4.实施建议 (8) 4.1 教学建议 (8) 4.2 教材编写建议 (9) 4.3考核评价建议 (9) 4.4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0)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一门以数控技术基本理论为基础,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专业理论课。课程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它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数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的技能。 2、参考课时 总课时为210课时,理论教学课140时,实践教学70课时。 3、课程性质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数控入门知识、数控机床的组成,数控编程基础、数控机床切削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电加工工艺。 (二)课程设计思路 1.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实践巩固知识,通过知识的掌握扩展实践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3.设置学生思考和实践环节。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操作工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对本专业所需要的数控加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能与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课程相配合,掌握数控加工全过程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数控与数控机床的概念;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了解数控机床各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手工编程作为重点,掌握数控编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