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题 3.1.1科学是......共2课时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包括过程与结果。

2.意识到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3.知道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4.了解科学的作用。

教材分析重点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一

难点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教具一张对折的纸条、铅笔、彩色笔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知道“科学”

是什么吗?(板书课题:科学)

【“科学”这个概念意义深刻,远非三年级学生能够理解,

本课将“科学是什么”定义在让学生获得对科学的一种理解层

面上。】

二、了解科学是什么

1.师问:当你听到“科学”这两个字的时候,你想到了

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翻开教

科书开阔一下视野)

2.师问: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是否有过类似

的经历?(提示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想一想,你为什么会做

这些事情?

【由自身的经历再到科学家的经历,初步了解科学是什

么,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拉近了科学与学生的距离,

让学生感觉科学其实并不神秘,意识到可以像科学家一样想问

题、做事情。】

3.师:好奇心让我们想弄懂许多事情,想知道为什么会

是这样、那样的。我们的这些经历其实和科学家的工作十分相

似。

4.(1)阅读故事:学生自学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2)学习汇报:琴纳发现牛痘疫苗的过程经历了哪些阶

段?

(3)提出问题:“为什么挤奶的女工不得天花?”

(4)寻找问题可能的原因:到奶牛场考察,发现牛和女

工都得过牛痘。进一步提出问题:“是不是患过牛痘就不再患

天花?”

(5)做试验证明:给一位8岁的小男孩接种牛痘,又种

天花,小男孩安危无恙。扩大实验范围,接种全村2000多村

二次备课

民,结果无一人再患天花。

(6)试验成功:直到今天,琴纳的发现仍然在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三、活动,理解科学是什么

1.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

2.讲解“动起来小人”的制作方法。(学生制作)

讲解如何“玩”。

在学生“玩”之前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3.交流“玩”后的发现。(小人动起来了)

4.原理解释:1824年,英国医生罗吉特通过类似的实验

研究,发现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电影就是根据这一发

现的原理制作的。

【“让小人动起来”是一个有趣的活动,目的是借助这个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其意识到好奇心在科学研究

中非常重要,“一个小发现可以成就大科学家”。】

四、总结,课外延伸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能说说科学是什么吗?

收集你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他有什么成果,他是如何开展研究的。

【收集科学家研究活动资料的活动,目的是从众多的科学家的研究中找出共同地方,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分析与

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等。通过这些科学家的经历,

引导学生对“科学是什么”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科学是……

科学家:牛顿、琴纳、居里夫人、李时珍……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

课题 3.1.2做一名小科学家含 1 课时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科学探究:

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2.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

科学知识:

1.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2.知道有很多办法能使物体(纸鹦鹉.三角形和拱形纸片.铅笔)保持平衡。

教材分析重点

能从平衡活动中体验探究,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家的信心,做一

位小科学家。

难点能使纸鹦鹉“站立”。

教具

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

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有秘密”的纸鹦鹉(提示:回形针不能露出来)。

师:今天的科学课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只鹦鹉。为什么叫纸鹦鹉

呢?一是因为它是纸做的,二是它能像真鹦鹉一样站起来。(演

示:让纸鹦鹉站在圆环上或站在手指上,不会掉下来)它真的站

起来了,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是本课的主体活动,简单有趣。借

助对科学的认识,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寻求问题答案的过

程。]

二、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

1.制作纸鹦鹉。

(1)将准备好的鹦鹉图形剪下来。

(2)将鹦鹉图形贴在硬纸板上,并沿轮廓剪下来。

2.让纸鹦鹉“站”起来。

(1)教师演示将纸鹦鹉站立的操作要求。

(2)学生用别回形针的方法尝试让纸鹦鹉“站”起来。

(3)反复思考试验,并记录下成功的方法。

(4)全班交流.展示成功的方法。讨论:有什么共同之处?(重

物在支撑点的下面,物体会“站起来”)

3. 谈话:同学们回想一下今天的这节科学课,我们在刚开

二次备课

始上课时做了什么?(提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问题,又是

怎么做的?(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怎

样让一个物体站起来,我们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做事情)

[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这个活动创设的情境容易激发

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迅速产生提问题的愿望,而且会使学生

的问题指向比较单一.集中,易于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接下来学

生尝试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

[举一反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验活动带来的快

乐和收获。最后通过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感

到我们的身边就有科学,自己就是一名小科学家,激励孩子们走

科学家走过的路。]

三、拓展运用。

1. 师: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很多物体“站”起来。

2.两人合作,想办法让纸龙虾.拱形纸片.铅笔等“站”在

指尖。

3.交流实验成果。

4.思考:通过以上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5.对比分析:你刚才玩的过程和琴纳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

花的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和发现制作小丑玩具,学生的思维会

更开阔,研究的兴趣也会更大,这样学生会越发感觉自己像个小

科学家,对以后学习科学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四、课后拓展:

布置任务:用课上的发现,结合书中第8页的图制作一个杂技小丑玩具。

第二单元

课题 3.2.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共 1 课时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 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科学知识: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并能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2.了解更多的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3.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能意识到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 .能简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材分析重点初步了解有生命物体的共同特征。

难点在寻找到的物体中找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

教具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

常见的动物植物图片各两张。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

1.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朋友(教师出示常见的

四种生物体的图片,包括两种动物和两种植物)找一找,谁是你

认识的好朋友?为什么说它是你的好朋友?

2.提问:说一说除了这些物体,你还认识哪些和它们一样的

物体?

3.师:看来小朋友们认识的物体可真多,其实大自然中不仅

有物体,而且很多还是有生命的呢?你们想找一找吗?

4.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始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找朋友”是儿童经常开展的游戏活动,以游戏导入,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一开始就自主地卷入科学学习

之中。然后,老师有意识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认识哪些和它们一

样的物体”,实质就是检阅学生对“生命”初步的理解能力,这

样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已有认识水平和经验出发,是实施有效学

习的根本保证。]

二、学生制定考察方案

1.师:同学们先想一想,你们想到哪里去寻找,怎么寻找?

2.学生分组讨论。

二次备课

3.谈话:请各小组汇报设计的方案,并相互补充或提建议。

注意一组在讲时其他小朋友要认真地听,有什么建议或补充的及时提出来。

4.学生交流讨论的方案。

5.师提问:我们在观察时需要准备哪些工具?除了这些必要

的准备,在观察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讨论,包括主要有注意安全,小心受伤;

要爱护各种物体,保护大自然;要认真观察并把观察的记录下来。)

[方案设计在科学探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本课时首先要形成一个完善的方案,并根据设计的方案进行探究。这对于学生今后自行开展科学探究提供了保证。]

三、学生分小组实地考察,记录,整理。

1.师:校园里究竟有哪些是有生命的物体呢?下面我们就一

起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师生活动:到校园里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科学课提倡以学生的亲身感受为基础,以探究为核心,要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体验,就应该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去倾听鸟.虫的鸣叫,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的过程,使他们感到亲自调查而获得信息的乐趣。

整理资料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要加以指导。记录全生物的名称.发现地点等,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记录。]

四、整理资料

谈话:我们把刚才找到的许多有生命的物体,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不知道名称的可描述其特征或用图画示意。

课题 3.2.2校园里的植物含2 课时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科学知识: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教材分析重点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具课前了解学校里的各种植物,学校里的植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师: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

些图片漂亮吗?漂亮在哪?

2.师: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

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是哪里的呢?对

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

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象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

边这些植物,好吗?(板书)

【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这是小

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物的图片入手,揭

示课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整体认识植物:

(1)师带领学生排队走进校园里植物较多的地方。提问:你认

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比一比谁说得最多?

(2)提出观察任务: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这些植

物长得有什么特点?(要求从高矮、外形困扩等方面描述植物)

(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

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

皮、树叶和花。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再摸一摸,有什

么不同的感觉?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把

它画下来。

二次备课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师生观察后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

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2)交流讨论: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

【这部分观察、交流活动就在校园里进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首先从整体上认识到植物,再通过局部的观察,学生充分了

解植物各部分的不同,由于植物就在自己的眼前,学生的观察一

定会非常仔细,要求学生把观察的结果写下来或画下来,这是培

养学生初步整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学生也一定能说出植物部分的

特征,并比较它们的不同,大胆汇报自己的发现,体会到植物世

界的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再来找植物的相同之处,引领学生更

深一层关注植物,把对植物的认识归结到植物的共同特征上来。】

三、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45万种,难记吗?科学家为

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

分类吗?(P17)

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标准,再分。

【这一活动,既可以提升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又是对“分类”技能的训练。通过分类活动,让学生明白分类要有一定的标

准,标准不同,分的结果也不同,分类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

课题 3.2.3校园里的小动物2课时

教学目标1、能够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用文字、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围绕小动物自行一些简单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小动物的更多习性特征。

3、认识到动物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能用自己的标准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材分析重点观察小动物,并能概括特点。

难点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教具各种标本、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蜗牛

活动目的:观察了解蜗牛

活动准备:活体的蜗牛,记录纸,放大镜、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蜗牛喜欢的环境

1、同学们,课外你们都去捉蜗牛了,说说你是从哪里捉

来的?

2、交流

3、小结:由此看来,蜗牛一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湿,或有蔬菜、嫩叶的地方)

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好好认识这位朋友,老师事先已经画

好了一只蜗牛,瞧(出示卡通蜗牛图),你们说像不像?

真的像吗?我们可得用科学说话,经过自己仔细观察比较

以后才可以下结论哦!

二、观察蜗牛外形特点

1、找一找你们都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吧,那么请你观

察自己手中的蜗牛和老师画的蜗牛到底有哪些不同,看谁找的

多,找的细致。

小组一起找,师巡视,并提示:要想看得清楚可借助放大

镜。

交流汇报:实际的蜗牛有两对触角,眼睛是长在大触角上

而并非脑袋上;没有耳朵,有嘴巴;有一个螺旋状的壳,没有

脚只有很大的一块肌肉(腹足);还有两个小洞那是肛门和**

孔(要仔细找才能发现)。

观察不到的东西,教师可补充,比如介绍蜗牛的牙齿等

2、画一画

二次备课

既然同学们找出了那么多的不同,看来是老师画错了,老师画的是加工后的带有拟人化的蜗牛,在科学研究上可是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要还蜗牛以真面目,好吗?小科学家吗,请你把它画一画吧:

我观察的小动物是

请在右边画下来

生活环境

身长

有哪些部分组成

运动方式

3、说一说谁来当一回《动物世界》的解说员,客观科学地介绍蜗牛外形?

指名说一说(加深印象)

三、观察蜗牛的习性

4、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5、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6、蜗牛喜欢吃什么?

7、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四、自己还想提出哪些研究蜗牛的问题

8、学生自由地提

9、如果有的班的孩子不善于提问,教师也可帮助其提出一些问题,再让他们选择一些问题去研究:

比如:蜗牛怎么排便?

蜗牛喜欢冷还是热?

蜗牛会游泳吗?

蜗牛有听觉吗?

……

五、课后有针对性的研究

1、把上面提出的这些问题设计成表格,看自己能完成几项。并说说你准备怎么研究?

2、把研究的结果在下节课带来交流。

六、总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探究蚂蚁的生活习性。

能给动物分类,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活动准备:几只不同窝的蚂蚁。放大镜。一些动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对蜗牛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蜗牛的哪些特点?

2、我们是怎么研究蜗牛的?

3、今天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观察另一种小动物“蚂蚁”(板书)

二、观察蚂蚁外形并画一画

1、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能填写表格内的问题。

我观察的是蚂蚁(画一画在右边)

身长

颜色

身体分成几部分:

每部分上长着:

2、学生交流,师指导。

(蚂蚁有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一对触角、一个口器、复眼;胸上有三对足,腹部看上去没有什么东西,其实是由许多环节组成。一般有3—12个环节)

蚂蚁身上的这些部位对它都有什么作用呢?

3、学生猜测:触角是传递信息;口器吃东西,攻击敌人;眼睛是看得;足用来爬行……

过渡:真是这样吗?接下来同学自己观察蚂蚁的生活特点。

三、观察蚂蚁生活方式或习性

1、每一组桌上有面包屑、苹果皮,观察蚂蚁是怎样用口器吃东西的?

还发现了蚂蚁不仅吃东西,还搬粮食,用什么“搬”的?(口器)

观察蚂蚁如何爬的?

2、小组内拿出两只蚂蚁放在一个小瓶子里,观察当它们碰到一起时,首先用什么来刺探对方信息的?(触角)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不同窝的蚂蚁相处会怎样?猜测。然后再观察

4、小结:发现:同一家的蚂蚁相遇后不会打架,不同窝的蚂蚁遇到后便“打”得不可开交。(咬)

四、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比如:蚂蚁会不会游泳……

课后研究

五、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我们观察了蜗牛和蚂蚁,发现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生活方式,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点,谁来总结一下?

小结:它们都需要喝水、吃东西、呼吸;都会长大、繁殖、对刺激有反应;还有都会运动……

六、按一定标准分类

世界上的动物很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看书上这些小动物,你认

识吗?试着可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说。

七、总结延伸

1、讲述《珍古德与黑猩猩》的故事,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动物的情

感。

师问: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

2、从这两堂探究小动物的课上,你收获了什么?觉得哪些还做得不够?

3.分类,并完成表格。

分类依据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

动物名称

板书设计:

校园里的小动物

相同点: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

课题 3.2.4植物、动物、人共1课时

教学

目标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相似和不同。

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和不同。

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

2.知道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和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它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它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教具各种动植物、人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

1.你知道哪些动植物?

2.每种动植物都一样吗?

3.人是不是动物?

4.人与动物有何关系?

(二)新课

1.揭题:“植物? 动物? 人”

2.动物与植物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以兔子和萝卜为例作比较)

相同点:(1)都是生物。

(2)都会生长。

(3)都需要水.阳光。

(4)都需要营养……

不同点:(1)兔子会运动。

(2)兔子有血.肉.骨。

(3)它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

(4)各自的味道也不一样……

3. 观察书本上第18页。

(1)这些是动物还是植物?

二次备课

(2)这样有什么好处?

(3)教师小结:有些动物在某些时候与植物几乎一模一样,有些植物在某些时候与动物十分相似,简直是真假难辩!怎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的呢?它们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伪装自己,防止被敌人发现,有时也为了捕捉猎物。

4.这些动物和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

(1)老虎和松树

(2)鱼和水草

(3)袋鼠和树叶

(学生讨论.汇报.交流,完成在自备本上)

5.人

(1)人是动物吗?

(2)为什么?

(3)人与黑猩猩比较,完成表格。

人和黑猩猩的相似点人和黑猩猩的不同点

都要吃东西

……人会制造东西

……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课题 3.3.1生命离不开水共1课时

教学

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水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科学探究:1.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物体中含有水;2.会用涂色的方式表示水在物体中的含量。

科学知识:1.知道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2.知道家庭、农业、工业、交通、娱乐等领域离不开水。

教材分析重点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难点想各种办法,比较物体中的含水量。

教具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各种食物含水量的数据,分组实

验用的蔬菜、水果等食物、菜板、纱布、榨汁机、水果刀、烧杯、

记录纸、试管、橡皮泥、植物油、根系发达的植物、水、小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了解水的作用。

1.师: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

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

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

2.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

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

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

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生: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

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

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

不开水。】

二、了解人体及一些食物的含水量。

1.师:我们已经知道,人、动植物体内都有水,那么,

我们人体内究竟含多少水呢?你们猜猜看。

2.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 人体65%是水;

B 鸡蛋76%是水;

C 鱼85%是水;

D 蔬菜90%

是水。

3.如果你们还想知道一些食物的含水量,可以查阅有关资

料。

【通过动手涂画,加深学生对水在人体及各种食物中含量

不同的认识,并且暗含着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形象

地认识水所占的比例,知道水是生命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进行“小草喝水”试验。

二次备课

1.师: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2.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

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3.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学生亲眼目睹植物需要水分的事实,加深对“水帮助动植物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的理解。这个活动有一定

的难度,可以由教师带领几个学生做一个装置实验,其他学生

观察结果。】

四、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

看它含有多少水。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需要什么材料?试验中注意

什么?

4. 小组活动,展示成果。

【通过亲自动手,想多种办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重点不在于准确测量谁含有的水分多少,而在于启发学生想办法并

尝试。】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课外实践: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有哪些方法可以证明?

【课外实践主要是激发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维,让

学生在亲身经历中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

生命离不开水

水在动物、植物和人体内占有比较高的比例

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探究植物体内含有多少水

课题 3.3.2观察水含1课时

教学

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科学探究:1.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出水;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水的发现。

科学知识: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2.知道观察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

教材分析重点运用科学方法认识水的性质。

难点选择用具,把水运到1米或更远的空桶中。

教具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白醋、糖水、水装在无色透明的

容器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形状各异的容器、塑料袋、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猜猜看,老师手中的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教师出

示装有水的瓶子(不透明),晃动几下。)

2.学生猜测

3.师:你为什么认为瓶子里装的是水(白醋、牛奶……)

呢?

生:摇动瓶子的时候发出了响声。

4.教师评价:你们说的都很有理有据。无论是牛奶、水还

是白醋等装在瓶子里摇动时都会发出声音。要想知道瓶子里装的

到底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打开瓶盖,看一下。

生:闻一下。

……

5.师:哪种种方法是最科学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

观察物体的方法。如果4个烧杯分别装有牛奶、白醋、糖水和冷

开水,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冷开水?

6.分组进行实验,填好记录纸。(老师行间巡视,参与学生

的实验)

7.交流、评价学生的方法。(师:你是怎么知道其它三个杯

子里装的不是水的?)在判断的过程中随机板书:眼睛看鼻子

闻舌头尝手摸

8.教师评价:同学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帮老师

找到了冷开水,而且还说出了区分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

9.教师小结:认识物体常用的科学方法是,先用眼睛看,

再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不了解的物体,只能用眼睛

看,千万不能随便闻和尝,以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联系

一开始拿的农药瓶作进一步强调)

【利用学生原有经验,让学生通过眼看、鼻闻、舌尝等方法,

从4种液体中找到水,通过分析找水的过程来强化学生对水的基

本性质的认识,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

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

二、观察水、描述水。

1.师:下面我们就用刚才总结出的观察物体的方法仔细观

二次备课

察桌上这杯水是什么样的?把你们的观察方法和结果填在记录表中。

2.学生组内观察并记录。

3.教师巡视,表扬观察、记录认真的小组。提醒学生用上各种观察方法。

4.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强调看哪一组选用的方法最多,对水的描述最详细。随即板书水的各种特点。(谁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们水有哪些特点?)

生:水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5.评价优胜组,全班掌声表扬。

6.师小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

【通过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知道“眼睛、鼻子、舌头和手”这些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会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物体,要求学生选用最多的方法,从而概括出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通过归纳认识物体特征的一般方法,知道“眼睛、鼻子、舌头和手”这些感觉器官的共同作用,会帮助我们全面地认识物体,要求学生选用最多的方法,从而概括出水的基本特征(无色、无嗅、无味、透明等)。】

三、认识液体的特征。

1.观察实验:用一个有洞的方便袋装水,水从破口处流出。 2.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看到水从袋子里流到了水槽里。

生:听到了水流的声音。

3.实验:让塑料袋中的水流进容器中,再把容器中的水逐次倒入其他形状的容器中。

4.提问:随着装水的容器的变化,水的形状也跟着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水有固定的形状吗?

生:没有

5.教师评价:说的太好啦!水会流动,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像具有水这样特点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液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液体?(组织学生反复说)

6.师小结:水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通过观察各种容器中水的样子和水流,使学生发现水没有固定形状、容易流动的特点。其实,学生对水的流动性非常熟悉,但对水没有固定形状却停留在前概念水平,如果我们给学生创造将水“倒来倒去”的机会,学生就会概括出“水没有固定形状”的特点,从而将前概念发展到概念水平。】

四、体会水的作用,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自然之美。

1.师:生活中我们处处用到水,早上起来我们就用到水洗脸刷牙,还有什么时候也要用到水?

2.生:洗澡

生:洗脚

生:浇花

……

3.师:你知道在哪些地方有水?(组织学生回答)

4.师:不过并不是所有地方的水都像我们桌上杯里的水这么清,有些地方的水就是黑的,而且发出了难闻的气味。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

【体会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水给人们带来的自然之美。假设没有水的世界,从而教育学生“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珍惜水”。】

五、探究运水的方法。

1.分组运水

教师布置任务,请各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工具,在不搬动盆的情况下,将一只盆里的水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到另一只空盆里。填好分析记录表。(水与我们的关系真是太密切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运水的游戏)

2.老师记时,学生开始运水。(依次用粗管、细管、小杯运水。提醒学生注意别把水洒到桌上)

3.教师提问: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运水快而且省力?

4.小组内进行讨论、填表,然后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5.教师:假如两只盆相距再远一些(3米),你们组又会采用什么方法运水呢?

6.学生简单讨论,设计方案。

7.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过用管子运水的呢?引导学生回忆。(课件适当展示)

【设计一个拓展性的运水比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运水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水的流动性,间接了解有关虹吸现象的初步知识。活动中学生能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六、总结,后续研究。

1.提问: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评价:你们说的都很好,希望你们课后继续观察水,把你们发现的水的神奇之处记下来,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根据学生对水的物理性质的基本认识,进一步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相信有了以上学生的亲身经历的研究活动,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课后研究的兴趣会更大。】

七、板书设计:

观察水

1.观察物体的方法:眼看、鼻闻、舌尝、耳听、手摸

2.水的特点是: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无固定形状、透明的液体

课题 3.3.3神奇的水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各种有趣现象——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溶解现象,水的压力和浮力。

2.能指认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

3.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压力及浮力的实验。

教材分析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具

1.实验用品细纸条、有颜色的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用品:一元硬币、滴管、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水的观察,发现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

液体,初步认识了它的基本特征,水是一种神奇的物质,让我们

通过动手来认识它的神奇。今天我们来学习《神奇的水》。

1.会“爬”的水。

师:水会运动吗?水怎样运动?下面请大家看几个小实验。教师

演示实验:

(1)剪一条薄纸巾,把下部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大家看到了什么?

(2)剪开花的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你

看到了什么?

(3)滴一滴墨水在面板上,用粉笔把它吸干,你又发现了什么?

2.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在生活在还在哪里看到这些现

象?

3.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会“团结”的水。

师:我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大家团结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劳

动,生活过得很快乐。那么水和水之间会不会团结呢?

(1)猜一猜:一元的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先把猜测的结果记录下

来,再亲自动手做一做。

(2)学生分小组实验。将一枚一元的硬币放在桌面上,然后用吸管

往硬币上滴水,看看一元的硬币究竟能装几滴水。

(3)滴完后观察:现在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水面鼓得像个小

馒头一样?

2.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

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2)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

二次备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课题B4.1.1骨骼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成人骨骼由206块骨构成;懂得骨骼有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知道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骨髓可以制造血细胞;知道骨硬而结实,可以生长。 2、能够对照人体骨骼,完成骨骼拼图。 3、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教具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过程一、启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课间最喜欢做的运动是什么? 2、谈话: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其实一部分答案就在 我皮肤下面,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就是骨骼。(板书) 二、探究: (一)、探究骨骼结构特点 1、摸一摸:一个小组摸一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并汇报。 2、汇报:谁能说说你摸到的骨头的位臵及数量? 3、导入:这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回答的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 资料包,也许会对你认识骨骼有所帮助,愿意试一下吗?请双击 桌面文件夹1. 4、学生再汇报:有什么收获:①骨头数量②骨骼概念 板书:206 块人体骨架 5、游戏:看谁摸得对(老师说骨骼名称,学生摸骨) 6、导语:大家学得真快,想不想自己独立地组成完成一幅人体 骨骼图?请打开文件夹2,自己拼骨骼图,看谁拼得多. 7、导语:拼得开心吗?都拼了几幅?现在老师有一个疑问:?你说 一块骨头或一群骨头能不能称为骨骼?为什么?? (二)、了解骨骼内部结构及作用: 1、导入: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骨骼的数量、位臵,那你想 不想了解它的内部构造和作用呢?请打开桌面文件夹2,双击 ?骨骼的作用?文件,自学里面的内容,一会儿汇报。 2、汇报:通过刚才的自学,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特点:硬、结实、可生长,骨髓造学细胞。 作用:支撑、运动、保护。 3、谈话:你能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骨骼人会怎么样? 三、拓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有关骨骼的许多知识,那么你还想不想了解 有关骨骼更多的知识呢?请打开文件夹3自主学习。 二次备课 教学后记

三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科教版)【DOC范文整理】

三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科教版) 学科科学册数一课型新授总第课时 课题入学教育备课时间8月31日 主备教师石初珍参与教师三年级全体科学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 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 教学重点了解学习任务和内容。 教学难点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教具学具调查表格 教法和 学法指导举例、讲授、交流、谈话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活动 一、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二、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确定新的6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三、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活动 四、说说自己的愿望。 上课要求 )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走动,有问题举手发言 )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 )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对当天学习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懂就问。对即将学习新内容进行预习。 安全教育 教师要热情鼓励,肯定、赞许学生的愿望。 五、小结: 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完整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

教科版科学四上天气日历表格式教案

教学内容第二课天气日历教材版本教科版教案属性共1 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学重点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 息。 教学准备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温度计每组一支科学 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修注栏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表格式教案

课题我们周围的土壤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共 1 课时第1课 时 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课型新课 重点难点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复备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 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 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 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 的发现是什么? 三年级科学第1页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 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教后记 三年级科学第2 页

课题了解土壤主备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7页 共 1 课时第1课 时 教学目标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课型新课 重点难点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3、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过程复备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 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 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 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 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 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1、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2、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 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 不多的是壤土。 三年级科学第3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营养表格式名师教案青岛版.docx

???????????????????????最新料推荐??????????????????? 我们的营养

课题 2 我们的营养主备人 课时2课型新授课使用人 1、知道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教学2、能借助资料设计探究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借助简单的器材对食物的营养成分进 行检测活动,并做好试验记录。 目标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并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通过简单的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试验,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同难点时知道维持人类健康的主要营养素。 水果各种和蔬菜、馒头、饼干、花生等。 教具 酒精灯、火柴、碘酒、镊子、小刀、白纸等 板书设2我们的营养 计一食物中有哪些营养二从食物包装上获取营养信息 教学过程:修改与补充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能告诉老师你们喜欢吃哪些食物吗?(多名学 生说)对于你们喜欢吃的这些食物,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们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 题,总起来都是想研究食物中含有哪些我们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板 书课题:我们的营养) 3、让学生根据日常积累的知识说一说:食物中主要含有哪些我们人体 所需的营养素?(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如果学生说的不全或不对,教师要 及时补充和纠正) 4、师问:食物中真的有这些营养素吗?(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 证一下) 二、计划与组织 1、教师展示课前准备好的食物:各种蔬菜和水果、馒头、饼干、花生、 鸡蛋、肉等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准备研究教师展示的哪些食物?打算怎样 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师参与到每个小组交流) 3、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希望同学们在实验的过程中 一定要及时的把你们的发现记录在“小科学家记录卡”上,看看在最短的时 间内,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六年级下科学表格式教案

六年级下科学表格式教案

总课时:26 2015年 5 月28 日课题垃圾的处理第1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问题情境设计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环节修改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一、研究垃圾填埋的方法 1、交流露天堆放垃圾的危害。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2)实验的各个部分分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危害? 二、讨论减少垃圾填埋场的方法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境隔离起来。 2、分小组尝试设计,记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计,大家评价。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垃圾处理的方法。 教学反思

总课时:27 2015年 6 月 1 日课题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利用的好习惯。 教学 重点 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问题情境设计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环节修改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 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一、导入 1、回答问题:目前垃圾处理都有哪些方式?各有什么利弊? 2、明确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学生交流、汇报: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分组讨论:过度包装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环境吗? 3、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的 三、课堂小结: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表格式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有各样的物体,物体具有一定特征,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预设: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 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回忆我们上学期学习的观察植物的方法。 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学生回答(谜底:橡皮) 学生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等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描述 认真观察 回忆观察植物的方法,请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特征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完整教案(表格式)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0xx——20xx学年度上期)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环境、老师、同学、课堂、学习、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 一年级上册科学在小学六年科学学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他们在幼儿阶段主要是通过“玩”来认识和了解科学的话,从现在起,他们进入的将是一门“课程”。课程的含义是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系统的设计,但绝不是说不再“有意思”,不再令人“感兴趣”,不再有孩子们的“个人看法”和“探索空间”。恰恰相反,好的科学课应该是属于“儿童的科学”。 二、教材解读 “什么是科学”“怎样做科学”诸如此类的问题,无法也不应该教给孩子们,而是让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之交融的探究活动逐渐体验和理解。因此,一年级上册科学的主要功能是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基础。 (一)内容分析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组成。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的大门,掀开科学学习的第一页,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的起点,是因为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秋天是果实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的一面。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个个生命体的特点,是这个单元的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技能。当科学家观察和实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通过使用数字和标准的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相似地,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事实上,比较和测量是学生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在本单元中,他们将观察事物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用不同的工具和方法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重演标准尺的产生过程,体会比较和测量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板块分析 一年级的科学书每课一般由聚焦、探索、研讨和拓展四个板块组成。在实际教学中,这四个板块并不是截然分开、机械使用的,四个板块呈现的是一个有结构的,既符合科学家的工作特点,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

六年级下科学表格式教案.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总课时:26 20XX年5月 28 日课题垃圾的处理第 1 课时教学 1.通过填埋垃圾的模拟实验观察分析简单填埋垃圾的危害,从而考虑设目标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 教学 引导学生对垃圾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 问题情境设计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 1、出示几张露天堆放垃圾的照片,引导讨论:生活中的垃圾如果露天堆放会造成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讲解:人们通常用挖坑填埋的方法处理垃 圾。出示垃圾填埋场图。 二、简单垃圾填埋的研究 三、探索减少污染的垃圾填埋场 四、垃圾焚烧的分析 1、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处理垃圾呢? 2、提出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其优点和缺点。 3、提出思考,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处理问题更有效的办法呢? 五、课堂小结: 整理目前垃圾处理的方法及其利弊,记录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办法。 学生活动设计环节修改 一、研究垃圾填埋的方法 1、交流露天堆放垃圾的 危害。 2、分析填埋模拟实验: (1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什么? (2 )实验的各个部分分 别代表了什么? 3、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并注意仔细观察,描述其现 象。 4、汇报交流:我们观察 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 么?如果是真正的垃圾处理 场,还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 些危害? 二、讨论减少垃圾填埋场 的方法 1、学生思考,提出解决 问题的主要方法:把垃圾和环 境隔离起来。 2、分小组尝试设计,记 录设计的重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的设 计,大家评价。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 了解了垃圾处理的方法。 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总课时:27 20XX 年 6 月 1 日课题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第 1 课时 教学能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保护环境的事,养成废旧 利用的好习惯。 目标 教学 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重点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问题情境设计 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垃圾会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2、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利用。(板书: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提问: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2、演示测量礼品包装和简易商品包装盒的重量并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四、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 些收获和感想?(板书课堂收获) 2、课堂思考。 物品的重新使用有哪些好处? 学生活动设计环节修改 一、导入 1、回答问题:目前垃圾 处理都有哪些方式?各有什 么利弊? 2、明确解决垃圾问题要 从各方面努力,但最重要的是 从根源上减少垃圾,做到再次 利用。 二、减少丢弃的探讨 1、学生交流、汇报:日 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 少的? 2、分组讨论:过度包装 盒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有利于 环境吗? 3、填写给商品生产厂家 的 三、课堂小结:如果我们 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 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 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 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 的诚意。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